债务危机

2024-07-30

债务危机(共8篇)

债务危机 篇1

所谓主权债务指的是一种以国家信誉作为主要担保方式通过债券的发行而形成的债务形式,一般情况下发生在主权国家中。但由于这类债务主要产生在国际的相关机构或者是国外的政府中且多为货币的形式,所以这种债务形式往往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果借款主权国家自身的信誉降低,那么主权债务危机就可能因此产生。基于此,主权债务危机的定义应为以国家信誉作为主要担保方式的债务国不履行或无法履行债务责任而产生的风险。

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与美国债务风险的成因对比

(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成因

就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产生的原因来看主要包含以下几点:首先,由于货币形式的逐渐统一,往往会导致那些使用同一货币的国家跋足现象的产生,除此之外,受欧洲央行对货币统一调控的影响,这部分国家经济的发展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其次,虽然这部分国家使用的是统一的货币形式,但各国之间的经济实力还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各国之间的经济实力优劣明显,对整体的经济发展造成限制;最后,在危机发生时,欧洲这部分使用统一货币形式的国家仅能依靠其他成员国的帮助,这导致危机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甚至会影响国家经济的发展。除此之外,由于国家众多在处理一些重大问题时往往需要各国民众共同决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危机解决的时效性。

(二)美国债务风险的成因

相较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而言美国债务风险有着其特殊性,其主要成因包含以下的几个方面:首先,美国货币在国际上占据着相对较高的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为美国债权范围的扩大提供有力条件,但同时也造成了潜藏危机的出现;其次,受“凯恩斯经济理论”中扩张新政策思想的影响,美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采用的都是这种政策形势,但从实质情况来看,这种政策形势往往只能适用于经济萧条的背景下,但美国在具体实施中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这一前提条件;最后,财政赤字也是造成美国债务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之所以会出现财政赤字,主要是美国的财政结构存在明显的刚性特征,影响了其收入的增长导致美国不得不通过借债的方式来缓解国内的危机。

二、我国应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与美国债务风险的方式

(一)我国应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方式

首先,由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产生,以欧元为货币形式的国家经济其发展将受到一定的限制,为有效应对这一危机,这些国家往往会采用对外贸易的形式,此时作为经济实力较强的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无意外会成为这些国家的首先目标,对此,我国必须针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现状制定相关的政策制度,在做好对外贸易的同时,有效避免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可能带来的间接风险。

其次,人民币升值是现阶段国际市场非常明显的预期,因此,当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产生时我国可能会迎来大批量的短期资本,这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我国在这一时期内所承受的冲销压力,极易造成资金流动过剩的现象产生。基于此,我国就应当根据本国的基本国情为刺激经济的增长及危机的退出制定相应的对策,以避免因资本的短期增长而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冲击。

再次,受次贷危机的影响,我国为提高自身经济在国际市场的稳定性就必须以多元化的方向为引导,增持以欧元为主的.外汇资产。但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产生,使欧元会出现贬值甚至还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出现持续的贬值,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我国以多元化为主要形式外汇储备难度。除此之外,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美元的地位,这给我国货币形式的国际化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最后,尽管相较于其他的主权国家而言,我国的债务问题明显距离国际所界定的L险标准还有着一定的距离,但在经济全球化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金融危机发生所带来的影响往往是全面性的,基于此,我国则应当提高警惕,针对我国实际的财务情况制定相应的预警机制,以及时有效的对风险做出应对。

(二)我国应对美国债务风险的方式

首先,根据国际经济市场形式及时转变本国经济的增长模式,确保从根本上减少我国所持有的外汇储备。基于美国债务风险,我国的金融形势应快速实现外需到内需的转变,并采用有效的激励方式鼓励激发本国内部的投资与消费需求,从根本上减少国内企业对外贸易的依赖性。

其次,通过有效的方式对我国的外汇储备进行管理来提高国内经济形式的安全性。针对美国债务风险的产生,我国针对外汇储备的管理可采用藏汇于民的方式,基于实际条件允许的背景下,在确保企业可持有外汇的同时给予其充分的支配权。除此之外为提高我国整体经济的安全性,基于外储投资我国应转变以往仅以美国国债为主的局限性,而选择更加多元化的投资目标。

再次,提出合理的附加条件。就目前来看,由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出现越发频繁,因此选择美国国债对我国而言反而更有安全性,但为了从根本上预防经济危机的产生,提高国家经济的安全性,基于还需购买美国国债,我国还应再提出科学合理的附加条件。比如,可设计相应附加条款明确规定美国需赎回其全部国债的条件并针对两国的贸易往来要求美国减少其国内的保护政策。

最后,针对国际金融市场形式的转变我国应随时给予关注确,确保能及时针对国际金融市场形式的转变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一方面,我国应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对国际上的各类热线进行监控;另一方面,针对国际金融市场形式的转变制定有效的调控机制,确保将国际金融市场形式转变下资产的波动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而提高我国整体经济的稳定性。

三、结语

无论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还是美国债务风险,都会给国际金融市场带来相应的不稳定因素,且会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但由于中国的债权大多来源于美国,因此相较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而言美国债务所带来的风险程度往往更大,因此如何做好经济调控规避风险时我国急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何帆.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与美国债务风险的比较分析[J].欧洲研究.(04).

[2]陈欣,马莉.欧美主权债务问题的比较分析与前景展望[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02).

债务危机 篇2

中国教育蓝皮书的报告说:自2007年吉林大学自曝拖欠银行30亿元巨款以来, 各高校的债务危机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在2010年3月的“两会”上, 该问题引起了激烈的讨论, 更是引起社会批评和专家学者的关注。到2010年年底, 高校债务最高评估已经达8000亿, 几乎全国所有的高校都有银行贷款、应付工程款等各项债务, 其中, 银行贷款占绝大部分。中西部省份的贷款比重更大, 其中, 河南省最大的两所省属高校2010年年底的贷款余额已经超过50亿。巨额债务严重制约了高校的发展, 很多大学已经无法正常运转。目前, 有的高校不得不用新贷偿还旧贷维持运行, 个别高校甚至资不抵债, “破产”隐患凸显。如得不到很好解决, 将可能给中国高等教育带来一场深刻的危机。化解高校债务危机迫在眉睫。单靠学校的力量根本不能使危机有所缓解, 政府买单已经成为化解高校债务危机的唯一途径。本文将从高校债务的成因等方面分析政府为高校债务买单合理性和必要性。

第一, 扩招政策、高校评估、多校合并政策催生大规模的新校区建设引发高校

扩招政策是高校债务形成的直接因素。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 中国经济遇到了增长下滑和通货紧缩的双重困境。为了走出困境, 我国政府开始实行积极财政政策, 加大基础建设投资力度, 刺激和鼓励社会消费, 鼓励银行放松银根。在这一轮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过程中, 高等教育成为国家推动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手段。当时政府出台了高等教育由精英型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的政策, 即高校扩招政策。尤其是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之后, 我国做出了加快发展高等教育的决定, 同时提出了要办一流大学的设想。所以20世纪末我国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并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从高校发展的角度来说, 无论是扩大高校招生的规模, 还是创办一流的大学, 都必须要有巨大的办学资金作支撑。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 高校资金需求迅速增加, 然而政府对高校的资金支持没有相应的同比例增长, 并且学费增长受到居民支付能力的限制, 由此, 学校资金缺口迅速扩大。为缓解资金压力, 增强学校的筹资能力, 运用各种手段 (包括从金融手段) 筹措办学经费成为必然的选择, 为此, 高校和政府同时把目光投到银行。与此同时,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 我国金融机构越来越多, 相互之间对资金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 他们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都转变观念, 转换机制, 树立起客户就是上帝的服务意识。从时间上看, 高校巨额债务起始于1999年开始的大规模扩招。1998年全国高校招生总人数为108万, 而2008年这个数字已经达到了599万, 短短的10年时间翻了两番多。全国大学数量也从10年前的1000所左右发展到目前的接近1600所。校园面积、教学实验实训设备、图书资料、运动场地等的生均资源严重不足。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虽然有所增加, 但根本无法满足高校超常规快速建设的步伐。

为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部制定高等院校设置条例、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评估方案等。对各高等院校办学条件如校园面积、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师生比等进行了硬性规定。这些文件的颁布并实施, 有力地促进了高校自觉执行国家教育方针、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 但也把大部分高等院校逼上了扩建新校区的道路。由此, 扩建新校区、购置配套的实验实习设备、图书等固定资产以满足办学需要成为必然。

导致高校债务急剧攀升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国家政策倡导下的多校合并。合并是高校扩招和评估的产物。以吉林大学为例:2000年6月12日, 吉林大学与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合并;2004年8月29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又并入吉林大学。吉大变成名副其实的“大”学。目前, 吉林大学分六大校区, 遍布长春市, 教师5000人, 行政后勤人员则高达1万人。而伴随着扩招, 如今的在校生也已经达到5-6万人。校方提供的数据显示, 学校新增建筑面积58万多平方米, 投入维修工程大约1.2亿;购置仪器设备和建设实验室9.4亿。据了解, 吉林大学8个校区共占地8000多亩, 仅南区 (核心校区) 就有3000亩。在长春市中心, 吉林大学还有两个校区。2007年3月19日, 吉林大学财务处向全校师生发出了《关于召开征集解决学校财务困难建议座谈会的通知》 (校财字[2007]9号) 。通知中坦然承认, 吉林大学目前正面临严峻的财务危机:从2005年起, 学校步入了付息高峰, 每年支付的利息多达1.5亿元-1.7亿元, “学校资金入不敷出的情况日趋严峻”。而在吉林大学宣传部部长刘景辉看来, 学校目前的财务危机要归因于始自2000年的合并。“这 (30亿元债务) 肯定是合并带来的问题, 不合并就没有这些问题。”吉大校方的观点是:自合校到2004年底, 学校的钱大部分花在了基础建设、征地、改善教学科研条件和支付贷款利息上。根据刘景辉所述, 在合并5所学校后, 吉林大学并未铺新摊子, 而是将原来几所大学所设院系全部打乱, 重新统一设立。“所以整合成本太高”, “学校新建一个化学实验室, 投资就上亿元, 单是实验室门前的路砖, 四年就换了三次。”该校有关负责人不无感慨地说, “合校后, 浪费严重, 摊子太大了。”因为合并, 原有的校舍、教学仪器、实验设备等都被认为不符合要求大量闲置、浪费, 重新购置新的仪器设备。时至今日, 这种趋势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吉大学生宿舍附近有一栋20层的吉大科技园大厦, 2010年10月份就已经完工, “但里面没有什么人办公, 只能看到1层亮灯”一位学生说。

第二, 地方政府越位操作、政府对高校大规模扩建缺乏有力监管加剧了高校债务危机。

为追求所谓的“政绩”, 某些地方政府热衷于追求单纯的经济增长, 片面强调教育GDP, 为当地高等教育发展下达硬性指标, 把地方高校建设列为地方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甚至把城市管理和市场运作等手段运用到高校管理中, 不惜借贷巨资开发高校园区和大学城, 希望在短期内利用高等教育来拉动区域经济发展, 期望借此拉动一座城市教育、科技等的综合发展。据2011年5月29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报导, 在河南省郑州市, 扩招后在东南西北各建一座大学城, 其中一座大学城———“龙子湖”大学城占地超过了两万亩;很多大学城土地闲置。目前入驻大学城的高校生均用地远远超过国家生均用地最高标准。大学城要建成现代化高校园区, 资金就须大量投入。拿河南的一所百年名校来说, 地方政府为了拉动学校所在地的西区经济, 在西郊开发区, 批出超过老校区两倍的新校区。不惜舍近求远, 新老校区居然相距距离10公里之遥。为此, 学校不得不购置数十辆大轿车, 购置费和相应的能源消耗可想而知。各种教学、办公设备的搬迁费数字非常巨大。这所学校的一个学院一台旧的精密仪器在新老校区的搬迁和重新安装调试费居然要花费五十多万元。

高等学校为了争相“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 纷纷大兴土木, 圈地造楼极尽奢华, 各式的高楼大厦、宾馆、会议中心、假山、人工湖等, 都成了各高校攀比的筹码。同样以河南的一所百年名校为例, 1912-2000年, 校园面积一直维持在800亩不变。可最近10年, 校园面积扩大了4-5倍, 是原来的5-6倍。在扩大面积的同时, 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楼等设施如雨后春笋拨地而起。新校区建成后, 为了和新的教学办公环境相配套, 各种教学办公设施投入的数字之大更是惊人。

第三, 政府主管部门鼓励下产生的“银校合作”为高校银行贷款大开方便之门。

10年前, 时逢亚洲金融危机, 我国政府为尽快走出经济低谷, 增加教育消费, 拉动相关产业发展。199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国家鼓励运用金融、信贷手段, 支持教育事业发展。”1999年,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积极利用财政金融、税收政策, 继续鼓励社会、个人和企业投资办学捐 (集) 资办学, 不断完善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提出:“建立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府公共财政体制的教育拨款政策和成本分担机制, 适当运用财政、金融、信贷手段发展教育事业, 合理利用银行贷款, 继续争取世界银行贷款项目。”这些文件明确了“利用银行贷款”政策, 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校贷款打开了政策“缺口”。高校的快速发展及其稳定的收入来源成为银行竞相争取的优质客源, 高校与银行的价值诉求与实现路径高度互补, 使银校合作普遍展开。高等学校与国有商业银行之间突破了以往的基本存储和简单信贷关系, 以“银校合作”的方式开始了全面的互动合作。《中国信贷风险报告2008》数据显示, 扩招以来至2008年年底, 国内高校教育投入共增加5000多亿元, 其中政府投入了500多亿元, 银行贷款就占了2000多亿元。据统计, 全国在最初的三年扩招过程中至少拉动了800亿元以上的社会资金投入高校基础设施建设, 新建的学生公寓和学生食堂是过去50年的总和, 仅学生公寓建设一项, 就需要投资200多亿元, 而在这数字惊人的投资中, 政府财政拨款只占其中的一小部分。绝大部分是高校向银行举债。

第四, 教育经费的极度缺乏使贷款规模急剧扩大。

与高等教育规模急速增大相伴随的是教育资源增长缓慢, 生均教育资源急剧下降。几年扩招之后, 2004年国家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总额虽然比1998年增加了1.69倍, 而相对快速增长的学生数量生均经费却持续下降。根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 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2237.57元, 较2004年的2298.41元下降了0.3%, 较1999年的2962元下降了3.2%。比起对轨道交通、高速铁路等, 动辄万亿的“慷慨”投资规模, 10年来,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 (GDP) 的比例还未到4%。预计2011年, 我国高等教育新增投资额150亿元-210亿元, 其中政府投入只有38亿元, 资金短缺112亿元-172亿元。在捉襟见肘的经费面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口号多少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关于提高教育经费在全国GDP中比例的政策由来已久。早在1993年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48条中就曾明确提出, “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 在本世纪末达到4%”。也就是说, 按此纲要, 到2000年, 4%已经成为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比的下限。

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54条也规定:“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提高。”但遗憾的是, 即便是18年前的那一目标, 迄今也尚未实现。

在欧美国家, 高校经费几乎全部来自政府拨款, 美国教育经费增长速度超过了军费的增长速度。

根据世界银行2001年的统计, 在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日本、英国和美国等高收入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均值为4.8%, 而哥伦比亚、古巴、约旦、秘鲁等中低收入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均值为5.6%。

根据教育部财务司、《中国统计年鉴2009》及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计算, 从2000年到2009年10年间, 以4%的比例为目标, 则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10年累计“欠账”已达16843亿元。2002-2003年, 经费投入甚至还出现了0.06%的倒退。截至2009年, 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12231.09亿元, 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9%。

第五, 目前中国高校自身没有偿债能力。

高校资金来源大致分为财政拨款、学费收入、科研及校办企业创收和无偿捐赠等。财政拨款是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主要渠道, 也是办学经费的稳定来源。然而在我国教育经费筹措体系中, 中央的投入主要集中在少数部属大学或国家重点大学上, 而地方政府则主要负责其他大多数普通高校, 所以导致有些地方高校的发展在经费上基本上得不到中央财政的直接、有力支持。中央财政支持乏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部分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 特别是一些欠发达地区, 财政实力薄弱, 在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上是心有余而力不足。2011年2月4日, 河南省教育厅厅长蒋笃运在全省2010年度教育工作会议上透露, 全国高校生均年教育经费约为8000元, 但在河南省, 这一指数仅为4100元, 甚至个别高校的生均年教育经费只有1700元。从以上数字来看, 河南省高校生均教育经费投入整体偏低, 仅为全国水平的一半, 个别高校尚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4。中西部和许多边远地区的情况也是如此, 西藏甚至出现连续几年的教育经费负增长。

单靠提高学费收入来偿还银行贷款不仅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不适应, 而且与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宗旨相背离, 因为学生学费负担本来已经很重。正如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所说:“过去十年, 高等教育投入的经费中, 来自政府的部分增长了3.5倍, 来自学费的部分已增长了18倍。”快速增长的学费已经成为中国大学生沉重的家庭负担, 很多家庭无力承受巨额学费。政府又要保证每一位学生不因家境贫寒交不起学费而辍学, 导致学生欠费现象日益严重, 欠费数额越来越大, 已成为困扰高校的痼疾。这种状况的存在严重削弱了高校经费的自给能力, 更不具备还贷能力。

第六, 高校产权性质使高校财务管理缺乏社会问责, 同时, 因监管制度缺失导致高校负债理性程度降低。

高校的财务预算缺乏软约束, 一直以来, 高校并无公布其财务状况的义务, 其资金往来几乎完全不透明, 资金的使用少有监督。加上高校领导的官僚人格驱动, 在开支上缺乏远见和成本意识, 使得高校贷款资金的使用更是肆无忌惮。与政府财政投入不足的现状并存的是, 高校在资金使用上的低效甚至浪费。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高、大、全”的政绩观导致办学规模盲目扩大。这些高等院校脱离自身办学实际基础, 一味贪大求全, 跑马圈地, 跟风攀比, 全然没有财务安全和风险控制意识。有的学校本身业小底薄, 也动辄圈地上千亩;有的学校本身经费压力较大, 却在办公楼建设上讲排场, 求品味, 装修极尽奢华, 更有甚者仅仅校门建设也斥资几百万元上千万元, 等等。许多大学校长认为, 要想进“大师”, 先得建好“大庙”, 认为要出科研成果, 就得引进一大批人才, 首当其冲的是“筑巢引凤”, 建设现代化的一流校舍, 添置最先进的教学实验设备。而政府在高校贷款的申请和使用上缺少相对完善的监督机制, 在评估体系方面也不健全。从我国高校的产权性质来说我国的高校基本上是公立的, 高校的管理者均由政府任命, 由于产权界线模糊不清, 承担责任的主体不明, 使高校成为没有明确经济责任的经济实体。国家给予高校管理者一定的权利, 对于权力的实施缺乏监管机制, 尤其对高校贷款形成的资产产权归属没有明确的规定, 高校的贷款行为没有纳入监管的范围, 对债务危机的后果和责任也没有做出规定。而各高校管理者缺乏自主办学的法人意识。因此, 高校贷款与当初国企贷款一样, 认为有国家托底, 加大了贷款的非理性。

从现有规章看, 国家是高校的当然所有者, 高校法人实体则行使学校财产的使用权, 政府拥有高校财产的最终所有权。所以在目前情况下, 政府必须为高校债务付起责任。

温家宝总理在2011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曾承诺, 到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拨款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高校的巨额债务经过了10余年的累积, 教育经费达到4%以后并不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巨额债务危机。政府部门应先了解高校实际负债状况, 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施救措施。在此次债务危机过后, 政府还要建立建全长效有力的监管机制, 才能杜绝高校以新贷还旧贷的恶性循环和高校债务危机的再次发生。

摘要:目前, 高校面临前所未有的债务危机, 而危机的形成是国家扩招政策、国家高校合并政策、国家高校评估政策及国家银校合作政策引起的, 多年的教育经费欠账更加剧了高校的债务危机。单靠高校自身的力量、靠提高学费等办法根本无法缓解高校目前面临的危机, 政府必须采取专门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高校,债务,扩招

参考文献

[1]、2007年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对30所高校进行的专题调研报告专家预测[Z].

[2]、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力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3]、王锋, 李培湘.我国高校债务问题及其对策[J].前沿, 2008 (2) .

希腊债务危机点燃欧元危机 篇3

危机,危机,还是危机……

自从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进入了“言必称危机”的危机时代。从2009年三季度开始,在遭遇全球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之后,世界经济逐步企稳回升,乐观的经济学家和政治家们甚至认为全球经济已步入“后危机时代”。然而从去年年底开始,金融危机2.0版——政府债务危机开始浮出水面。先是迪拜债务危机,后是眼下愈演愈烈的希腊债务危机。

希腊主权信用评级降低

话还得从去年10月说起,当时希腊政府突然宣布,2009年政府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预计将分别达到12.7%和113%,远超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3%和60%的上限。鉴于希腊政府财政状况显著恶化,全球三大信用评级机构惠誉、标准普尔和穆迪相继调低希腊主权信用评级,希腊债务危机正式拉开序幕。

随着主权信用评级被降低,希腊政府的借贷成本随之大幅提高。从目前的情况看,希腊政府如果不能在今年紧急筹措540亿欧元偿还到期国债的话,将会面临破产境地,欧元的发展和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也会遭受难以弥补的重创。许多分析人士担心,希腊债务危机愈演愈烈,不仅将影响欧元区经济的回暖,甚至会对世界经济复苏前景造成冲击。

如何救援莫衷一是

对于深陷债务危机中的希腊,欧盟一直高喊“不抛弃不放弃”,但到目前为止除了口头上的承诺以外,却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拿出具体的救援方案。

作为欧元区统一的中央银行——欧洲央行有明确规定,不能救助区内成员。总部设在卢森堡的欧盟官方投资机构欧洲投资银行近期发表声明说,其章程规定只能为经济上可行的项目提供融资,因此不能帮助欧盟成员国解决财政危机。

在如何救助希腊的问题上,欧盟内部不仅存在制度上的限制,而且还存在较大分歧。 身处欧元区之外的英国和瑞典等欧盟成员国因为不想为解救希腊“埋单”,主张应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助,但包括欧元集团主席、卢森堡首相让一克洛德·容克在内的欧盟官员坚持欧盟内部事务应自己解决。

欧元区主要国家法国和德国在救援问题上表现消极。他们担心一旦欧盟出台救助希腊的具体措施,将开创欧元区历史上的先河。

幕后黑手高盛?

2月下旬,就在欧盟为希腊债务危机忙得头头转之时,高盛与希腊政府对赌合同曝光。 合同显示,2001年希腊希望进入欧元区,但由于其财政收支赤字超过了欧元区规定。因而向高盛求助。高盛为希腊做了一笔“货币掉期交易”:高盛接受了希腊的100亿美元和日元国债,将其转变成90亿欧元的债务和10亿欧元的现金,并以希腊博彩业和机场税等未来收入作抵押。将这笔现金返回给希腊,规定10年后希腊必须用欧元抵还所有这些债务。结果希腊便使本国账面上的10亿欧元债务暂时消失。使国家负债率下降至符合欧元区规定的1.2%,并成功进入欧元区。而高盛投行除了拿到希腊支付的3亿欧元佣金外。手头还控制着希腊这笔巨额债务。

然而问题是此后高盛又向市场大量购买这一交易的CDS(信用违约互换)。也就是赌希腊在债务到期后出现支付能力不足的保险。因此高盛就需要在市场上摧毁希腊的支付信誉,从而使希腊的CDS保险大幅上涨,到时高盛再将手头的CDS抛出牟利。这正是在今年2月初出现对希腊支付能力攻击的主要原因。事实上从去年7月至今,高盛手中的希腊CDS已经狂涨了3倍。

人们没有想到,作为全球大行,高盛非但主导了美国的危机,还导演了远在欧洲的希腊债务危机。许多人相信,高盛才是躲在幕后的罪魁祸首。

自救前途未卜

不管怎么说,危机已经酿成,想办法解决危机才是眼下希腊乃至欧洲各国政府必须完成的首要功课。

目前,希腊政府正在计划通过削减公务员薪水,提高消费税,提高燃油税,把退休年龄推迟两岁等等措施削减政府开支。然而这些计划涉及公众切身利益,已在希腊国内引起了,民众的强烈抗议,希腊民众举行了史上规模最大的全国性大罢工,使航空和地面交通瘫痪,学校停课,公共服务中断,示威者和防暴警察当街大打出手……希腊政府的改革能否顺利推行,显然前途未卜。

除了对内缩减开支,希腊政府还在努力对外游说推销新发行的国债。1月底有媒体报道称,高盛正在向中国政府有关方面推销希腊国债,金额或达250亿欧元,但第二天希腊财政部就发表声明否认试图向中国出售债券。

耐人寻味的是,2月11日夜晚,希腊总统帕普利亚斯更是亲自到中国驻希腊大使官邸作客,与中国朋友一起庆祝农历新年。他说,在现在这样一个需要平衡的社会里,他非常看重中国在当今世界上的重要作用。

可一旦希腊自救失败,最后关头还需欧盟出手。英国智库“开放欧洲”分析了欧盟救助希腊的10种可能方案。发现法律上完全可行的只有一种,即向希腊提前发放欧盟团结基金下的款项。根据欧盟预算,希腊应从促进落后地区发展的欧盟团结基金中总共获得202亿欧元的资金支持,迄今还有近181亿欧元没有拨付。这倒是可以部分化解希腊政府的燃眉之急。

欧元危机或将升级

不过,对于投资者而言,这场风波最后的落脚点仍然在欧元、英镑等重量级货币的前途命运上。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1月底,英国政府的公共债务总计8485亿英镑,占GDP的60%,已触及欧盟规定上限,英国因此面临着3A评级被下调的风险。2月底,投资大师罗杰斯发出警告称,英镑未来几周内可能大跌,英国政府可以做的不多。果不其然,3月1日,英镑随即出现一轮暴跌行情,兑美元跌至9个月新低。跟下国际市场正在热议英国是否会成为下一个希腊。英国政府的负债规模,几乎相当于希腊、葡萄牙、爱尔兰以及西班牙4国债务的总额。作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英国如果也沦落到希腊目前的处境,其影响必定更大。

而随着希腊债务危机的迅速蔓延,市场上也传出了一些主要对冲基金正在大幅做空欧元的消息。此间英国《金融时报》的评论是,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如果没有积极的拯救手段,其他欧元区国家将在今年第二季度面临类似问题,欧元区危机必将全面升级,欧元甚至存在解体风险,其对全球经济复苏的负面影响也将进一步显现。

随着欧洲债务危机影响加重以及瑞典财政赤字开始减少,投资者纷纷抛售欧元买人瑞典克朗,瑞典克朗近期对欧元的汇率累计上升1.2%,至9.7071:1这一16个月来最高水平。瑞银集团2月下旬将未来3个月的瑞典克朗对欧元汇率从10:1上调至9.5:1,到年底会升到9.2:1,这意味着瑞典克朗可能对欧元大幅升值11.5%。

债务危机 篇4

摘要:高校的跨越式发展使得我国高校形成了巨额债务。巨额债务引发的债务危机日益显现,高校债务危机所产生的危害对高等教育及金融甚至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鉴于此,本文试探析高校债务危机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性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高校债务危机 危害 成因 防范措施 正文:

一,高校债务危机的起因。

高校巨额债务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既有国家教育政策、社会转型,又有高校自身发展中的问题。

1.扩招政策和高校评估制度催生了大规模的新校区建设

扩招政策是高校巨债的直接因素。从时间上看,高校巨额债务起始于1999年扩招政策。持续快速发展的经济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而高等教育长期走精英化的缓慢发展路子,对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有些不适应,且不利于缓解基础教育面临的巨大升学压力,又时逢亚洲金融危机,我国政府为尽快走出经济低谷,增加教育消费,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出台了高校扩招政策。扩招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普通高校招生规模由1998年的108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530万人,短短的8年时间翻了两番多。由此,扩建新校区以满足办学需要成为必然。与高等教育规模急速增大相伴随的是教育资源增长缓慢,生均教育资源急剧下降。为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教育部制定高等院校设置条例、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评估方案等,对各高等院校办学条件如校园面积、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师生比等进行了硬性规定。这些文件的颁布并实施,有力地促进了高校自觉执行国家教育方针、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但也把大部分高等院校逼上了扩建新校区的道路。

2.教育经费的极度缺乏和贷款政策的许可驱动了巨额贷款

高校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离不开经费的投入,以新校区建设为主的教学基本建设更需要大量教育基建费用。在高校扩招前,高等教育经费就低水平运行。1998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教育事业投入的财政拨款占总体教育经费的比重从1991~1997年下降了10.9%。几年扩招之后,2004年国家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为978.8亿元,占整个财政性教育经费的21.9%,占GDP的0.61%,总额虽然比1998年增加了1.69倍,但是由于在校生规模增加得更快,生均经费下降较大。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由1999年的2962元下降到2005年的2237.57元。财政经费占学校总经费的比重由1999年的61%下降到2004年的46.5%。即使学校加上学费和其他创收经费,生均经费仍然一直呈下降趋势。从国际比较来看,“经合组织”(OECD)国家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占GDP的比例平均值是1.1%(2002年),我国远低于这一标准。在生均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下降和学费不能持续增长的情况下,高等教育的办学成本却稳步上升。

高校日常经费满足不了快速发展的需求,迫切需要从银行等部门融入资金。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国家鼓励运用金融、信贷手段,支持教育事业发展。”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积极利用财政金融、税收政策,继续鼓励社会、个人和企业投资办学捐(集)资办学,不断完善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提出:“建立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府公共财政体制的教育拨款政策和成本分担机制,适当运用财政、金融、信贷手段发展教育事业,合理利用银行贷款,继续争取世界银行贷款项目。”这些文件明确了“利用银行贷款”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校贷款打开了政策“缺口”。高校的快速发展及其稳定的收入来源成为银行竞相争取的优质客源,高校与银行的价值诉求与实现路径高度互补,使银校合作普遍展开,巨额债务由此产生。

3.高等教育对市场经济转型不适应

2003年,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然而,高等教育依然是计划经济的最后一块堡垒,高校习惯了依靠政府。当政府财政拨款开始下降时,只好依靠学费;当学费标准已经达到上限时,只好把手伸向银行;当银行收缩银根,开始逼债时,只能处于一种无奈的状态,希冀政府再拉一把。长期养成的依赖习惯致使高校自身造血功能始终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从根源上看,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形,原因在于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和对高等教育的市场属性认识不到位,即要么“泛化”高等教育市场化,要么完全“拒斥”高等教育市场化,忽略了市场化与公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尤其是在教育政策层面,对高等教育市场化始终缺乏政策认可,使得绝大多数高校对高等教育市场化持一种质疑或徘徊态度,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高校社会融资机制和体制的建立与完善,降低了高校的融资能力。高校的市场适应能力不足,还表现在对经济发展形势的认识上,对资金规划预算等不能反映经济发展趋势。如在新校区建设中的建筑材料的价格上涨、发展过程中的教职工收入增长、教学仪器设备成本的增加等成本预算没有留出较好的空间。

4.高校建设中存在盲目、浪费现象

高校实行扩招后,不少地方政府积极投资开发高教园区、大学城项目,希望由此一方面拉动城市社会、科技、教育的综合发展,另一方面能增加土地转让金收入,扩大预算外资金规模。有的地方政府和高校为了打造城市名片,存在轻易上马星级豪华建筑、大兴土木重复建设、超规模建设、土地浪费甚至贪污腐化现象。高校为了尽快还债,在执行扩招计划时不顾办学条件盲目扩招生源和上马专业,为了解决盲目招生问题又大手笔高成本地引进人才、盲目合并等,如此恶性循环,都会引起高校经费压力的增加。

二、解决高校新区债务危机的基本对策

自吉林大学巨债曝光以来,破产成为了民间主流建议。纵观当前世界各国关于破产能力的立法例,大致有三种模式:商人破产主义、一般破产主义、折衷破产主义。1986年中国第一部破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只适用于全民所有制企业。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统一了关于企业法人破产的适用依据,该法的适用范围为所有企业法人。我国的破产法奉行典型的商人破产主义,公法人和公益法人不属于企业而无破产能力。我国公立高校为典型的公益性事业法人,不具有破产能力,高校破产的强烈“民意”未必理性,有效化解债务危机以促进高校持续健康发展才是最应关注的问题。

1. 明晰高校产权

产权关系明晰是解决高校债务的基本理论前提。财产权回答产权主体必须干什么、能干什么,以及产权主体必须和能够得到什么。我国高校产权界定比较简单,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是基本产权结构。从现有规章看,高校投资主要来自国家,国家是高校的当然所有者,高校法人实体则行使学校财产的使用权,政府拥有高校财产的最终所有权,高校拥有法人财产权,即高校财产现实所有权(使用权、分配权、部分收益权)。但我国高校产权界定没有转让权,其弱点是当教育这种共有资源的产品日益面对市场的时候,不利于成员对市场价格作出及时反应,也阻碍了优胜劣汰作用的发挥,导致资源无法向最有效使用它的人转移。然而,当前现实是,高校扩招之后形成的绝大多数财产如新校区等并不是政府投资或主要不是政府投资,而是高校通过融资等渠道产生的,国家把债务人的身份转让给了高校,从直接关系上看,高校成了债务人。

另外,高校产权归属不清。目前我国高校的产权结构已与计划经济时期发生了明显变化,随着高校投资多元化,高校产权结构已不再是单一国有的了。除了政府所拥有的那部分学校产权属于公共产品外,其余如学生的学费投入、社会集资投入、私人捐赠的投入等产权则属于私人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即使这些私人产品的产权理论上不用返还个人,但也不能自然划归政府,而应划归给学校才对。当然,我们提出明晰高校产权,并不是以产权改革为名义让国有资产流失,更不是用私有制解决一切问题。高校产权改革必须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公立高校尤其如此。要经营好高校,化解高校债务,必须着手对高校产权问题进行适当调整,明确产权归属,实现权、责、利协调发展。

2.政府采取合理的配套政策

政府的教育决策引发了高校扩建,高校的扩建又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默许,政府理应为化解高校风险伸出援手,何况财政拨款是国家教育发展的基石,经费投入高低本就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重要方面。而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一直低下,不少原国家部委高校划归地方管理或省部共建以后,生均教育经费下降更厉害。党和政府一直强调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各级政府要千方百计增加教育投入,然而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的战略发展目标至今仍未实现,甚至低于部分欠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虽说财政拨款不可能全部给高等教育,但如果各级政府真的努力了,对于缓解高校财务状况无疑将起到积极作用。

与明晰产权归属相配套,高校债务归属也必须作出适当划分。需要以实事求是为原则,系统合理地划分当前高校巨额债务归属份额,明确哪些部分归学校承担,哪些部分归国家承担,政府辅之配套政策加以解决。债务清查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管理工作,在当前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时期,不仅对于探索建立适应教育体制改革要求的高校财务监管制度,推动高校完善管理和建章建制具有积极作用,而且对于加强高校财务管理,防范财务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具有重要意义。督促高校开展债务清查,摸清债务的数量、分布、结构、资金成本、来源去向、使用、偿还和管理情况等,发现问题,为搞好债务管理奠定基础。银校合作是国家政策允许的,且有过不错的合作,只是由于债务危机的出现,银校合作走向了低谷。政府有必要支持并依法规范高校中长期贷款,缓解流贷的不稳定性。作为事业单位的高校,不具有营利性,政府宜出台相应政策,对高校贷款实施贴息等优惠政策。

政府对高校土地置换应给予支持和优惠,以扩大资金来源。近来,各高校曾经“以土地置换方式还债”的做法被国土资源部“叫停”。《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规定,划拨土地使用权的转让需要“经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和房产管理部门批准”,而且必须是“土地使用者为公司、企业、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高校用地是划拨用地,不能自主转让,但可以通过司法途径改变权属,即划拨地的使用权可以被人民法院查封甚至变(拍)卖。如果高校不能偿还到期债务,而债权人依法起诉的话,法院可依债权人的申请查封高校的土地,予以强制拍卖转让还债,并由受让方办理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并缴纳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教育部最近发布的《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规定符合条件的普通高等学校可以“利用学校名称、知识产权、管理资源、教育教学资源等参与”独立学院办学。这一举措似乎告诉我们,政府是否也可以出台政策,为公办高校利用自身富余、闲置的有形和无形的办学资源扩大资金来源,或扩大高校对自有财产的处置权。

政府制订募捐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界的资助和捐赠。社会捐赠是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资金来源,美国一些名校接受的捐赠与捐赠基金会投资收入,已占学校预算的20%~40%。在一些国家,几乎所有大学都设有基金会。在中国,这一渠道却相对艰难。政府应该明确鼓励社会各界对高校的捐赠,制定对教育捐赠减税或抵税等特殊政策来鼓励对大学捐赠,让他们能从捐赠中得到一些名誉与经济上的回报。

3.提升高校经营意识

解决高校新区债务问题必须发挥高校自身的主动性,主动性一旦调动,办法总比困难多。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说:“作为大学校长,应该有一种投入和产出的概念。”“要维持大学的良性运转,更好地‘经营’,需要有强烈的成本意识。”在进行投资决策时,高校一定要对投入和产出、成本和效益进行充分论证,谨慎选择;高校在利用通过负债取得的资金过程中,要自始至终加强对资金的计划管理和目标管理,保障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加强资金使用的制度建设和监管力度,避免不合理支出以及贪污浪费等现象,挤干高校教育成本中的水分。自2005年起,教育部建立了直属高校银行贷款审批制度,并在直属高校建立资金监控系统。未经批准擅自向银行贷款的,将追究学校及有关人员责任。地方政府也开始逐渐加强对地方高校的建设项目监管,而高校自身也应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尤其是在基本建设项目中,要使大量的资金筹集和使用活动健康和有序地进行,更需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只有建立严密完善的控制系统,实行严格科学的管理制度,完善有效畅通的运行机制,才能从内部杜绝一些违法违纪和管理混乱带来的损失浪费等问题。

直接面向社会提供服务。高校为社会提供的服务是多方面、多形式的,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为社会培养、培训所需的各类专业、各种层次的人才;可以承担地方、企业科技研究项目;可以参与地方高新技术开发以及参与地方、企业的咨询决策等。通过此举,既增加了大学的财政收入,又使大学的科研课题和教学内容根据社会需要不断更新。利用科技和人才优势进行校企合作是一条颇值得关注的筹措资金渠道。自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利用科技和人才优势或独立创办科技企业,或与企业联合创办科技企业,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已成为我国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力量,有些校办企业如北大方正、清华紫光等已发展成为国内知名的上市公司。

提升办学质量,打造品牌。高校品牌是指一所大学以及所培养的人才与其他高校相区别的一组稳定的信息。目前国际知名大学对自身和学生培养,都有自己的品牌定位,并精心打造。比如耶鲁大学“独持的领导者教育”、斯坦福大学的“学术—技术—生产力”的管理与操作等。我们要经营好高校,必须在提高教学质量上下功夫,这是打造品牌的基础。还要突出特色,使学生具备鲜明的个性,使学校具有鲜明的特色。同时,也必须十分注重学校以及毕业生的营销工作。通过媒体以及各种大型活动和赛事进行宣传,让社会了解学校,争取社会各界对学校的支持,使毕业生能够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进而提升学校的社会知名度。

三、结语

对教育行为完全采用经济学分析并不适宜,巨额贷款的最大风险既不在于资和债的比例,也不在于高校还款能力和债务的比例,而在于院校的教育质量。短期内逼迫学校用捉襟见肘的学费还本付息,其结果只能是教育质量降低,生源减少,学校倒闭,银行烂账。因此,帮助这些高校集中精力办学,提高教育质量,延缓还贷危机,在公共财政更充裕、教育政策更完善的未来彻底化解这类风险,可能是最好的策略。

参考文献:《高校贷款的理性思考和解决方略》

《人民日报》

《化解高校负债危机应采取真正市场化手段》

邬大光 林莉 《财政与金融》 授课老师:杨帆

债务危机 篇5

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欧盟各国一直面临财务危机。公共债务占据欧盟国内生产总值的`83.3%,欧盟又面临债务危机。历时两年,“危机”不仅无意远去,反而咄咄逼人。希腊、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

第一文库网等国的债务问题久拖不决,主权信用多次遭降级,直接危及欧元的稳定。作为欧洲“双引擎”的德国和法国,经济增长迟缓,股市受挫,融资困难,财政赤字及税赋压力大,失业率激增,物价高涨,国民购买力疲软,欧盟各国对外籍移民政策缩紧,随之频频暴露诸多社会问题,这些都无疑对欧债实体经济复苏雪上加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警告:欧洲可能重陷衰退,而导致全球经济重陷经济危险期。

特别是欧盟17个欧元成员国深感欧债危机加剧与蔓延而带来的严重后果,纷纷实行财务紧缩政策,并采取注资救市。但是,能够拿出的“注资”与实际“黑洞”相比,不过是杯水车薪。

随着美国政治困境和经济危机加剧,欧洲债务危机成为另一场比美国更为严重的经济危机。尽管目前欧洲债务危机最为严重的国家并非大国,但对银行系统造成的负面影响已经在欧盟内部迅速扩

散,并已蔓延至意大利和法国等欧盟核心成员国。早前《纽约时报》发表文章,警告称目前的欧债危机有可能演变为规模不亚于20金融海啸的又一场全球危机。如今,这场危机不仅给全球经济蒙

债务危机 篇6

债务

【案例】:2012年9月,湖南省耒阳市某有限公司股东郑某为帮助朋友万某向某银行借款10万元资金周转提供了担保,并与该银行签订了保证担保合同约定郑某同意为万某的借款提供连带责任保证。2015年11月万某借款期限已至,但由于万某投资失败,致使借款到期后无力偿还。于是,某银行遂向担保人郑某及郑某妻子肖某发来律师催款函,以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形成的债务为夫妻共同债务为由,要求两人承担连带保证责任,在接到律师函一周内归还借款本金10万元及利息,逾期将诉诸法院。那么对于本案夫妻一方为他人担保形成的债务是否属于夫妻共同债务呢?湖南楚章律师事务所许小军解释说,目前实践中存在二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债务形成于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可以推定为夫妻共同债务,应由郑某与肖某共同承担连带责任。法律依据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第24条规定:“债权人就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主张权利的,应当按夫妻共同债务处理。但夫妻一方能够证明债权人与债务人明确约定为个人债务,或者能够证明属于婚姻法第十九条第三款规定情形的除外。”不少法官和律师据此认为,只要夫妻另一方不能证明存在两种除外情形,即使是夫妻一方的个人债务,对外也应按照夫妻共同债务处理。第二种观点认为,该担保之债系郑某个人行为,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应由郑某单独承担责任。夫妻共同债务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须产生于双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即双方结婚之日起至离婚时止的期间。但婚前为结婚后共同生活购置物品所负的债务,应当为夫妻共同债务。二是须用于夫妻共同生活或共同生产、经营活动,包括为履行抚养、赡养义务等。那么认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债务是个人债务还是共同债务,还应考虑两个标准:

1、夫妻有无共同举债的合意,即如果夫妻有共同举债之合意,则不论该债务所带来的利益是否为夫妻共享,该债务均视为共同债务。

2、夫妻是否分享了债务所带来的利益。其次,我国《婚姻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离婚时,原为夫妻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应当共同偿还。”夫妻共同债务是为了夫妻双方共同生活或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负的债务,一般包括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为解决共同生活所需要的衣、食、住、行、医等活动、履行法定义务和共同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负的债务。夫妻个人债务则是指夫妻约定为个人负担的债务或者一方从事与家庭共同生活无关时所负的债务。另外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先后于2014年、2015年作出了[2014]民一他字第10号答复、[2015]民一他字第9号复函,明确“如果举债人的配偶举证证明所借债务并非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则其不承担偿还责任”以及“夫妻一方对外担保之债不应当适用《婚姻法解释

(二)》第24条的规定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结合本案,郑某为债务人万某提供担保这一行为并未得到其妻肖某的认可,未有夫妻共同举债的合意,系个人行为。郑某因为担保承担保证责任而形成的债务,并非用于夫妻共同生活与生产经营所形成的债务,家庭也显然没有从中获益,所以该债务应当认定为郑某个人债务,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担保人郑某的妻子对以上债务不承担共同清偿责任。(文/许小军)以下是相关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十九条第三款: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约定归各自所有的,夫或妻一方对外所负的债务,第三人知道该约定的,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财产清偿。《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第二十四条:债权人就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主张权利的,应当按夫妻共同债务处理。但夫妻一方能够证明债权人与债务人明确约定为个人债务,或者能够证明属于婚姻法第十九条第三款规定情形的除外。《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关于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性质如何认定的答复》([2014]民一他字第10号)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你院(2014)苏民他字第2号《关于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的性质如何认定问题的请示》收悉。经研究,同意你院审判委员会的倾向性意见。在不涉及他人的离婚案件中,由以个人名义举债的配偶一方负责举证证明所借债务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如证据不足,则其配偶一方不承担偿还责任。在债权人以夫妻一方为被告起诉的债务纠纷中,对于案涉债务是否属于夫妻共同债务,应当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第二十四条规定认定。如果举债人的配偶举证证明所借债务并非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则其不承担偿还责任。《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关于夫妻一方对外担保之债能否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的复函》([2015]民一他字第9号)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你院(2014)闽民申字第1715号《关于再审申请人宋某、叶某与被申请人叶某某及一审被告陈某、李某民间借贷纠纷一案的请示》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同意你院审判委员会多数意见,即夫妻一方对外担保之债不应当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浅析欧洲债务危机 篇7

关键词:欧洲债务危机,欧元,美元

1 欧洲债务危机的特殊性

近日来, 世界三大经济体美国、日本、欧盟相继出现债务违约危机。相较于日渐缓和的美债与日债危机, 欧洲债券危机却逐步恶化并且不断扩散到欧盟各成员国, 现象背后呈现出欧洲债务问题的特殊性。

从日本债务问题来看, 尽管日本国家债务/GDP占比为世界最高, 但日本维持长期零利率, 且日本投资者持有90%以上的日本国债。这使得日本政府能以世界最低的名义利率来获得债务问题的资金支持。

以美国为例, 自其债务危机之后, 美国国债收益率创历史新低。美国财政部于8月份进行三次国债标售交易, 总共发售990亿美元美国国债, 7年期国债的收益率为1.580%, 5年期国债收益率1.029%, 2年期国债的收益率0.222%, 收益率水平处于同类型国债交易的最低水平。国债收益率反映了国债的交易价格, 这表明由于美元在国际市场上的霸主地位, 美国国债在危机后仍受到各大银行及投资者的追捧, 大量资本回流美国本土, 缓解了债务危机。

再来对比一下欧洲债务危机后各国的国债收益率变化情况:

截至2011年9月份, 债务问题最严重的希腊, 其一年期国债收益率已达103.84%, 面临技术性破产;爱尔兰的十年期国债收益率高达10.36%;西班牙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上升至5.44%;意大利基准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升至5.77%。各成员国国债收益率的上升加剧了债务问题。

2 欧洲债务危机的成因及传递

欧盟成立之初, 各成员国通过并签订了欧元区稳定和增长协议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 即区内各国都必须将财政赤字/GDP占比保持在3%以下, 同时将国债/GDP占比保持在60%以下。

图1和图2分别给出了2010年欧洲各国的债务/GDP和2009年欧洲各国财政赤字/GDP占比情况。

从图中不难看出, 在欧债危机发生之前, 欧洲各国已经凸显出了其债务以及财政赤字问题。而在希腊债务出现违约风险之初, 欧盟对于风险的估计仍过于乐观。就以意大利和西班牙为例, 两国的GDP之和约为3.6万亿美元, 是希腊的12倍之多。但从国债余额来看, 意大利约为1.9万亿欧元, 西班牙约7千亿欧元, 两者之和超过希腊国债余额的8倍。不仅如此, 意大利及西班牙分别有4100亿欧元及3250亿欧元的国债由银行体系持有, 远高于希腊的630亿欧元 (引自马骏先生) 。只要市场上出现对于两国债务问题的质疑, 其必将导致两国国债利率的上升, 进一步传递债务危机。所以继希腊、爱尔兰和葡萄牙之后, 意大利与西班牙也卷入债务危机, 面临降级风险。

3 欧债危机背后的推动因素

2011年8月6日, 标准普尔公司下调美国评级至AA+;23日, 穆迪宣布将日本主权信用评级下调一级至Aa3。众所周知, 标普对于美国信用评级的下调在国际市场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引起了新一轮的金融动荡。同时, 正是美国这三家信用评级机构, 在欧债危机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如下表所示。

为了应对日趋严重的债务问题, 欧盟建立了欧洲金融稳定机制 (EFSF) 来援助危机国家。尽管这是一份被欧盟官方给予高度评价的方案, 但并没有得到国际金融市场的认可。随着援助的不断深入以及各种应对措施的展开, 金融市场却对新机制产生了消极解读, 尤其是美国三大评级机构对欧盟国家仍持续降级, 进一步恶化了危机。

不仅如此, 以美国华尔街对冲基金 (Paulson & Co.) 的老板约翰·保尔森 (John Paulson) 为首的金融炒家于2010年开始狙击危机中的欧元。在希腊获得援助遇阻的背景下, 更加速了欧元汇率的下滑。从图3中可以看出自2010年起, 欧元的汇率变动就呈现了较大幅度的下跌趋势。

4 分析及结论

到目前为止, 尚未自由兑换的人民币和一落千丈的日元都无法撼动美元的国际地位, 在国际范围内真正对其构成竞争威胁的是欧元。实际上, 自从欧元诞生之日起, 它就作为美元在国际市场上最有力的潜在竞争对手。

首先, 欧元削弱了美元作为国际结算货币的地位。随着欧盟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其对外贸易的扩大, 市场上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使用欧元进行国际结算, 这无疑对美元的地位产生影响。据统计, 欧元问世前只有8%的货币市场工具以欧元区内国家货币定价;欧元问世后, 在欧元区外的居民发行的交易工具中, 约25%是以欧元定价的。截至2004年, 欧元区外居民发行的国际债券中, 采用欧元定价的占到30%左右, 而采用欧元区国家货币定价的相同指标在欧元问世之前仅为20%, 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取代了原有美元结算的部分。

其次, 欧元影响了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根据IMF的官方外汇储备构成数据统计, 在欧元问世前, 美元占世界储备的比重从1995年的59%上升到了2001年年底71.5%。但是, 自从2001年以后, 美元的比重就开始不断下降, 截至2010年已经滑落到62.1%。

最后, 欧洲债券抢占了美国债券的市场份额。根据IMF的数据库, 世界外债发行数量最多的前十个国家 (包括美国、七个欧洲国家以及日本和澳大利亚) 对外发行的债券占全球的83.8%, 而其中欧元区各国债券市场的规模占到了全球的45%, 已经超过了美国32%左右的份额。

自次贷危机的救市措施后, 美联储担负了美国大部分的债务问题, 并通过QE1、QE2以操控利率的方法不断对外输出债务, 进而引发了美国债务问题。联系到近期美国评级机构不断调低希腊、爱尔兰、比利时的主权信用评级, 大举做空欧元。其目的无非在于恶化欧洲债务问题, 从而使得美国国债收益率下跌, 资本大量流回美国, 在缓解美国自身债务问题的同时, 也进一步打击了欧元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综上, 美国成为欧债危机最大的收益国, 其货币霸主地位也越发变得不可动摇。

参考文献

[1]郝倩.欧债风波渐熄——希腊的赤字管理是19世纪水平[J].经济导刊, 2010 (7) .

[2]覃发艳.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发展历程及影响分析[J].武汉金融, 2010 (7) .

[3]余翔.欧债危机阴霾仍难散去[J].世界知识, 2011 (8) .

全球债务危机出路 篇8

目前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都深陷债务危机的泥潭中,国债与GDP的比重,美国是100%,欧洲整体达80%,日本情况看上去更严重,达230%。更让人担忧的是,债务占GDP的比重还在进一步上升,并且短期内看不到明显好转。

谈及全球债务危机的出路,其中一个出路是美联储发布QE1、QE2,以及扭转操作。虽然扭转操作不叫QE3,但效果差不多,也可以叫做QE2.5。接下来可能还要发布QE3,这取决于美国的经济状况。他们会自我救赎。

欧洲央行的功能与美联储有所区别。美联储是双重目标,要达到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要关注就业问题。欧洲央行主要是维持物价稳定。同时,它不具备像美联储那样执行QE1、QE2政策的能力。但是,这是可以改变的。最近,欧洲在布鲁塞尔的很多研究机构都在讨论如何使欧洲央行慢慢转换成“美联储”。一旦转化完毕,我觉得大家对欧洲债务的担忧,特别是问题国家的收益率上涨,恐怕很快就可以解决问题。

我们如何看待这次危机?从一般的讨论可以看到,欧洲虽然已经统一货币,但没有统一财政,两者不匹配而导致危机的发生。欧盟成员国都是主权国家,发债数量可以自己确定,没有严格的约束。德国也达到了百分之八九十。设计马约的欧洲经济官员非常清楚其中隐含的问题。但他们为什么要硬着头皮上?因为在当时建立欧元区的时候,如果让这些国家在交出货币主权的同时,也把财政主权交出来,在政治上是不可行的。那么他们就走一步,看一步。整个欧洲的一体化进程都是靠危机来驱动的。

对很多大国来说,特别是德国和法国,他们一直在等待着一场危机。这个有点冒险。因为一旦他们控制不住,整个欧元区就会垮掉,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就会夭折。但如果没有危机,欧洲的一体化就不可能推进。不管政府怎么换届,都是要压缩发债水平,最后让欧盟委员会和欧洲议会取得各个国家财政预算的发言权。危机到今天为止也是欧洲一体化向前推进的一次机会。德国人不让步,也是在寻找更好的条件。有风险,但他们现在没有办法。因为欧洲真正的精英心里很清楚,如果欧洲不走到一起,那么欧洲的未来,欧洲在整个世界舞台中的地位和作用就会大打折扣。

二十国集团不是二十个国家,二十国集团是十九个国家加上欧盟。欧洲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在重要的国际机构里有重要发言权的机构,是以国家集团的身份加入了很重要的平台。G20应该说是当今,甚至以后多少年最重要的全球治理平台,而且是领导人参加的,类似于全世界最大的20个股东组成的全球治理的董事会。欧洲是作为一个整体进去。如果欧洲一体化的进程被打乱,欧洲各个小国就没有发言权。欧洲面临很大的危机,但必须要往前走。所以我说欧洲的统一,如果认定欧洲必须要统一,这次就是危机中的机会。

在国债被创造出来的同时就出现了化解债务危机的手段。债务危机不会消亡,会像慢性病一样,伴随着我们的发展。发达国家今天面临的债务危机,它的严重程度被高估了,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糟。它其实就是历史进程中、债务史进行中的一次波动。可能这次它的振幅比较高而已。

上一篇:入党志愿书主要社会关系情况可以不填吗下一篇:感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