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九一八课件

2024-06-23

难忘九一八课件(精选11篇)

难忘九一八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九一八事变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九一八事变的史实,了解和掌握九一八事变爆发的原因、时间、经过和结果。

通过对西安事变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安事变发生和解决的过程,简要分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在师生教与学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引用的史料《蒋介石给张学良密电》,分析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在师生教与学的过程中,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人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东北三省沦亡形势图》来了解日军侵略东北的经过,培养学生使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的习惯,教会学生运用历史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通过讨论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原因和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目的,培养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来学习历史的方法。

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通过对九一八事变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从而激发起学生对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通过对西安事变的发生与和平解决的学习,感受张学良、杨虎城的正义感和责任感,认识中国共产党人能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培养学生热爱、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讲述法、描述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上课之前向大家介绍一首歌曲《九一八小调》。这首歌曾流行一时,它真实的唱出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东北人民的心声。请听(播放歌曲)。歌声带我们走进历史,歌声带我们开始思考。(请同学读:本课问题)

讲授新课:

一、九一八事变

教师:讲到九一八事变我们不能不提到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田中奏折会议)同学们看,这个田中奏折早在1927年就为日本侵略中国指明了方向:先占东北再占中国全国。这是日本蓄谋已久的。中国的东北军呢?

学生: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教师:蒋介石的“不抵抗”是为什么呢?(动脑筋)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几种原因)。

教师:在这种“不抵抗方针”的情况下,会导致怎样的严重后果呢?

学生:助长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难忘九一八课件 篇2

●1.课题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初中历史《难忘九一八》

●2.达成目标:

(1) 通过自学文本、填写表格或制作数字故事、微视频, 能简述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的基本史实。

(2) 通过观看微课程、选择观点、陈述理由, 认识九一八事变爆发的原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和重大历史意义。

(3) 通过制作抗日英雄电子纪念图册, 为其撰写颁奖词, 感受中华儿女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

●3.学习方法建议:

(1) 按照任务单的要求, 仔细学习。

(2) 自学中要全面阅读文本, 适当标画, 能够找出历史事件的主要要素。

(3) 认真学习微课程, 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注意全面观察, 做到论从史出。

●4.课堂学习形式预告:

二、学习任务

请同学们打开《电子任务学习单》, 按照提示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完成后把这个几个表格传到QQ群或主题网站。

●1.基础自学:

阅读课本, 完成下列表格 (如表1) , 并能够简述事件。

●2.探索发现:

(1) 观看微课程, 认识九一八事变爆发的原因, 并在表2中做好记录。

(2) 观看微课程, 思考探究:西安事变爆发后, 如何处理蒋介石成为各方争论的焦点, 共产党内部也不例外, 假如你是当时的一名共产党员, 你会持怎样的观点?请在表3选择一种 (在括号内打“√”) 并说出你的理由, 最后请谈一下你有何感悟。

(3) 借助网络资源, 制作抗日英雄电子纪念图册, 并为其中一位英雄撰写颁奖词, 上传到主题资源库 (100字以内) 。

●3.总结自评:

(1) 完成电子任务单中的测试题以及评价量规。 (见本表附件)

(2) 推荐学习资源:

①张学良口述历史 (西安事变) :http://www.tudou. com/programs/view/x3NXHnKyXUw/

②二战全程记录 (九一八事变) :http://www.56.com/u54/v_MzQ1NzEyNDk.html

③书籍:《一寸山河一寸血》、《闯关东》、《大染坊》

三、我的困惑与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件

我们的想法: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和个性化成长

从左至右:赵滨 李安臻 胡康宁

●设计意图

我们设计的自主学习任务单包括“基础自学——探索发现——总结自评”三个基本环节, 层层递进,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也体现了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知识点的整合, 使高效学习成为可能, 通过三个活动, 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 通过完成测试题, 结合评价量规, 学会自我评价。

●创新亮点

统观我们最终的任务单设计, 特色主要在于:围绕一个“主”字;突出一个“新”字;体现一个“融”字。

主:突出学生主体参与、自主、主动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制定学习目标, 设计自主学习活动。基础自学环节, 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成果展示方式, Excel表格、数字故事、微课程等。

在形式上,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 自由选择喜欢的任务学习单进行学习。预设学生自学中的疑难点, 有针对性地制作微课程, 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 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和个性化成长。

新:创新

多媒体学件形式的自主学习任务单, 给学生一种全新的学习经历,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电子表格、电子纪念图册等, 为学生搭建了牢固的学习支架;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深入探究, 从而达到思维可视化, 培养了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

融:融合

2011版新课标要求:知道九一八事变, 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知道西安事变, 理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因此, 我们根据课标要求, 通过任务学习的设计, 实现了新课标与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和评价量规的融合, 使课标落实具有可能性, 学习任务更具可操作性, 学习成果更具可测性。同时, 通过历史学习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 如对微课程的学习, 网易博客发布任务学习单, 制作电子纪念册等, 最终实现历史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

另外, 自主学习任务单有Word和多媒体学件两种不同的形式,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 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难忘九一八课件 篇3

关键词:图片;史料;音像;活动;板书;再现历史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提出:“注重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结合具体、生动的史实,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養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历史学习,积极参与历史教学活动。”初中学生对知识充满好奇和渴望,又不愿被动学习,同时又存在看问题欠周到等不足。究竟怎样教学才能让历史课堂变得鲜活起来呢?下面就以《难忘九一八》为例,浅谈课堂“再现历史“的方法。

一、图片再现历史

历史往往都与图片结下不解之缘。如果教师传授历史知识时,注重挖掘历史图片的内涵,课堂的教学效果可能更胜一筹。《难忘九一八》中涉及四幅图片:日军占领沈阳图、东北抗日队伍抗击日军图、《西北文化日报》中登载的张学良、杨虎城图、刘长春参加第十届奥运会图。日军占领沈阳图清晰地反映出日军武力侵略、组织有序、野蛮残暴,这难道不是理解九一八事变很好的突破口吗?东北抗日队伍抗击日军图形象地说明中国人民没有屈服于日军的野蛮侵略,拿起武器开始抗日。如果再向学生抛出一个问题:东北抗日队伍由哪些成员、哪些部队组成的呢?学生很快就能理解“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这句话的含义;《西北文化日报》中登载的张学良、杨虎城图不正是与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紧密相连吗?自由阅读卡中刘长春参加第十届奥运会图不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当时饱受侵略战乱,国力积贫积弱吗?如果教师仅仅局限于课本中的图片,那还远远不够。

二、史料再现历史

历史除了有图片,更多的是史料。解读史料是学生正确认识历史、评价历史的途径。《难忘九一八》中涉及的史料不能束之高阁。花谷少佐是柳条湖事件的主要参与者之一,他战后的回忆录:“十八日夜……开始袭击北大营。”这对于学生了解历史真相、批判今天日本右翼反动势力的言论,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有极大的帮助作用;《松花江上》的歌词:“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才能欢聚在一堂?”学生只要通读一遍很快就能体会出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蒋介石给张学良的密电:“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从中不难发现蒋介石所代表的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的态度和东北沦陷的原因;《西北文化日报》的文字报道明确告诉我们西安事变的目的、

发动者、发动方式、主张等。除课本的史料外,教师也可以适当增加部分内容。比如,在讲解蒋介石不抵抗政策时,可以补充这些史料:“中国枪不如人,炮不如人,教育训练不如人,机器不如人,工厂不如人,拿什么和日本打仗呢?若抵抗日本,顶多三天就亡国了;”“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还能当亡国奴,尚可苟延残喘;若亡于共产党,则纵肯为奴隶,亦不可得;”“攘外必先安内。”一旦学生理解了这些史料所蕴含的内容,也就理解了蒋介石不抵抗的

原因。

三、音像再现历史

如果《松花江上》的歌词配上音乐、独唱,再播放当时的文献纪录片,那样更易打动学生的心灵,更能体会东北人民的悲惨;讲述九一八事变时,除了必要的分析外,不妨用3分钟左右的视频带领学生一起回顾80多年前那段不堪回首的惨痛历史,可能更

形象、更直观;《西安事变》的视频只要一展现出来,真实的历史人物就赫然浮现在学生眼前,对于时局的认识和和平解决的重大意义也会迎刃而解。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出现,尤其是音像资料的广泛使用,对于课堂再现历史帮助极大。

四、活动再现历史

当今的历史课堂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究竟如何体现呢?开展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手段。《难忘九一八》在讲到九一八事变时,就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日本侵略军侵略中国东北,为何先制造柳条湖事件?”在讲述西安事变时,可分组辩论:“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中国共产党究竟是杀他还是放他,为什么?”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我,达成共识。他们的回答未必是准确全面的,这时教师的引导补充就显得非常重要。这种活动就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的过程。

五、板书再现历史

当图片、史料、音像、活动随着新课的结束而逐渐消失的时候,黑板的板书是学生唯一长期留存的“历史”。教师的板书是对课本内容的及时总结,是对前后知识联系的有效梳理,是课后复习的提纲。

综上所述,课堂中“再现历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作为历史教师,课堂中“再现历史”方法不能依靠“单打独斗”,需要实行“组合拳”。根据课标、教材、重难点、学情等选择最佳的方法,这样的历史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绿色课堂。

参考文献:

刘振吉.历史教育:呼唤生命情感[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

《难忘九一八》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难忘九一八》,设计课时为一课时,对象为八年级学生。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四个板块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说教材

1、教材内容、地位

《难忘九一八》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开篇课。课文内容主要有两点:一是九一八事变,二是西安事变。

从整个近代史来看,这课的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是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发生于1931年至1936年,国共两党正在打内战,仍属土地革命时期;国民党面对日本入侵却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迫使国民党内部发生分裂,导致西安事变最终爆发,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启下就是“九一八”事变之后,中日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主要矛盾,随着本节内容的发展,中国历史进入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开始了全民族抗战。所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会为整个第四单元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⑴、基础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事变的和平解决及其意义。

⑵、方法与过程:

A、通过学生对九一八事变或西安事变经过的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B、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

C、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表述问题的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使学生认识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B、通过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方针的学习,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3、重点与难点及落实方案

(1)九一八事变是本课的第一个重点

方案:通过材料提炼信息以及学生复述,回答相关问题,完成相关目标。(2)西安事变既是本课的重点,同时又是本课的难点

方案:学生根据课前预习和查找资料,概括出西安事变的实质。通过事变后社会各界对蒋介石的处理态度,对比出中国共产党的态度,最后衬托出中共的博大胸襟以及一切从大局考虑的精神大局意识。

4、说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说教法

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中学历史学习,形成了初步的历史学科学习能力,且已经培养了对历史学习的兴趣。特别是经过中国近代史的学习,对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国情有了一定的了解,激发了爱国爱民族之情。但是他们依然停留在以形象思维为主,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分析尚缺乏理性思考,需要教师做相关的引导和说明。本课的教法,概括地说,具体有:

1、问题探究法:通过对“日本为什么制造柳条湖事件”等问题的讨论,引发学生动机和行为的思考,通过师生互动促使问题解决并引导反思。这是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教学手段。此举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刺激学生认知的积极性,又可培养能力。

2、情景体验法:通过图片等媒体展示让学生身临其境,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从而实现感性到理性的认知。比如展示日军在东北犯下滔天罪行图片,东北抗日队伍的抗战事迹图片、西安事变视频等等,让学生切身体会勿忘国耻的含义。

3、材料提炼法: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史料分析对历史课而言十分重要,而在此过程学生也容易不自觉地处在直接学习和主动学习的状态中,本课通过《田中奏折》、蒋介石给张学良密电等材料,培养学生阅读与分析材料的能力。

4、讲解法:对九一八,西安事变背景的知识,需要教师适当讲解补充。

5、图表图示法:如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军与日关东军兵力对比图表,九一八事变形势地图、东三省沦亡图、课文小结简图等来展示课文相关内容,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把握。

第三版块:说学法

本课学生的学法上,我注重:

1、阅读复述法:指导学生阅读复述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内容,使学生初步掌握复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2、材料分析法: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引用的史料如《蒋介石给张学良密电》、柳条湖事件过程、西安事变的背景等,对学生进行阅读历史资料方法的指导

3、识图法:教师可通过补充的相关地图,并结合教材中《东北抗日队伍抗击日军》图片,指导学生初步掌握认识历史地图或图片,从历史地图或图片中获得历史信息的方法。

4、合作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如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等问题,指导学生初步掌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方法,以及清楚简洁地表达自己观点的方法。

5、联系实际法: 读史明智,历史的教学应为今天的现实服务。通过学习日本侵华的历史,让学生尽可能深刻地认识到战争非正义性和残酷性,在此基础上加深对当今世界和平、发展主旋律的认识。如在课后布“九一八事变’给我们什么启示?”,以让学生更加珍惜和平,反对非正义战争。

6、评价法: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评价张学良、杨虎城,从而指导学生初步掌握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说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提倡从学生出发,努力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创造条件。根据本课教材内容的分析,结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我采取师生一体在上,教材在下的倒三角的互动教学模式,充分注重对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元认知能力的培养,进行如下教学程序:

一、联系实际,导入新知(2分钟)

多媒体展示沈阳残历碑,联系到现实国人们对九一八事变的态度,引入本课的内容。

二、环环相扣,讲述新课(33分钟)

(一)、九一八事变(15分钟)

1、出示《田中奏折》、1929~1933年世界以及日本国内情况等材料,要求学生从中提炼出日本的侵略目标等内容,从而影射九一八事变的背景,引入柳条湖事件。

(材料提炼法,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概括能力)

2、出示柳条湖事件形势图,同时要求学生根据课前预习及课上看书,复述柳条湖事件的主要内容。并结合上面的材料分析讨论:“日军侵略中国东北,为什么要制造柳条湖事件呢?”

(学生阅读复述法,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3、出示东北军与关东军兵力对比图表以及蒋介石给张学良密电内容,引导学生探究东三省沦陷的真正原因。并导入九一八事件的结果。(图表图示法,材料分析法,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总结能力)

4、出示日军在东北的滔天罪行图片,激发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情景体验法,图表图示法,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5、由政府的态度到人民的反应,自然过渡到各种抗日武装风气云涌,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展示嫩江大桥之战,杨靖宇、赵一曼等人的图片,树立学生的爱国情操。(识图法,体会抗日英雄的爱国之情)

6、(二)西安事变(18分钟)

1、过渡:日军侵占东北后,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中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关头。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西安事变,出示张学良与杨虎城的照片。

2、这部分内容学生从影视作品中多少有点了解,所以可以直接要求学生根据课前预习以及自己的了解讲述西安事变的大概情况,(学生阅读复述法。)

3、学生分组讨论:“张学良、杨虎城是蒋介石的部下,他们为什么会‘以下犯上’,扣押蒋介石?”(学生合作讨论法,一方面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另一方面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当时国家面临沦亡的危急、中共的主张、张杨的爱国情怀以及蒋介石一意孤行、坚持“剿”共是事变爆发的直接原因,可谓一举多得。)

4.、提问:“蒋介石捉起来后该怎么办?”从而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这是本课的难点,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理解这个问题,师补充介绍西安事变爆发后的复杂形势。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表述问题的能力,突出中共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过程中所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5、提问: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对中国时局产生了什么影响?指导学生阅读课文72页最后一段,教师引导学生对比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前后国共两党的关系及时局发生了怎样的转变,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伟大历史意义。(问题探究法,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三、目标检测,教学小结(2分钟)

四、联系现实,读史明智(8分钟)

1、出示七十多年之后的现在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图、日本人开业选在九一八图、中国有关九一八的纪念钟纪念碑等图片,提问:“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想?”

(联系实际法,让历史与现实结合,学以致用。引导并告诫学生树立勿忘国耻的爱国情感,并树立民族责任感。)

难忘九一八教学反思 篇5

从接到通知之后开始的备课,到完成教学,整个过程应该说是按部就班来做的,没有刻意的雕刻痕迹,教学过程没有讨论的热闹场面,没有学生的精彩表演,没有华丽的课件,甚至没有学生的课前预习,可能学生压根就不知道有鼓楼区的专家来校检查指导工作可能会听历史课,就这样一节课结束了。

之后与专家的交流让我受益匪浅。按照教科室的要求再回顾本节课,再加上专家的指导,其中有值得继续保持、发扬的地方,当然也有需要改进、提高的地方。

成功的几点:

1、本课的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有一点:通过介绍九一八事变,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在这一点的处理上我选择了歌曲《在松花江上》,利用歌曲导入,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感受到东北人民流离失所的惨状,当学生进入那种同情、愤怒的情绪时,提问“是什么原因是东北人民这样的呢?”顺理成章,进入主题,符合学生思维特点,为学生进入状态奠定基础。

2、两段视频资料的选用起到了承上启下、引导启发的作用。避免了老师对众多历史史实的用空洞的语言简单讲述的方式来处理的弊端,拉近了历史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真正来感知历史、了解历史。九一八事变的那段视频清楚地介绍了柳条湖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等内容。看完之后让学生再次复述重点,不仅有利于掌握基本知识点,而且在之后的启发,更让学生知道它是日本蓄谋以久的侵华战争。第二段视频重点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四个多月的时间里,日本能占领相当于其本土面积3.5倍的东北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学生很快能回答出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有关。所以在恰当的场所选用合适的资料为教学服务是值得好好斟酌的,与教学无关的内容应果断舍弃,特别是视频资料要去粗取精,为教学服务。

3、西安事变是本课的重点,就知识点来说,基本的过程让学生自己表述、提炼没有任何问题,所以在这点上没有必要花太大精力。同时为了增加趣味性,让学生绘声绘色的讲述蒋介石的狼狈,介绍捉蒋亭。一些简单的传统的方式在合适的时候也有其用武之地。

4、本课的难点是分析西安事变的性质及其和平解决。要学生理解其性质首要的前提是对当时中国的国情有清楚的了解,东北沦陷,华北危及,外敌入侵,中华民族处在亡国灭种的时刻,就像国歌歌词中唱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理应众志成城抗击外来侵略,但是当时的中国在干嘛呢?“在打内战”,学生很容易回答。再引导学生:那是谁在坚持首先要消灭对方,然后再抗日啊?“是蒋介石”。那么张、杨多次力劝蒋介石抗日,但都被蒋介石否定并批评,在这样的情况下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那么非常清楚他们是夺权吗?显然不是,性质是“兵谏”,是爱国的、进步的举动。通过引导解决本课难点。

另外一个难点是为什么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特别是中共和平解决的态度,为什么?这个同样引导来处理,把学生引导到另外一面,如果杀了蒋介石会怎样?学生能分析出结果来:纷争四起、群雄割据,便利了日本的侵略。所以说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这不仅复习以前内容,而且也是进行爱党教育的好时机。所以在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前后联系,整体把握,合理引导,开阔学生思维。

不足之处:

1、由于当心时间不够的问题,所以在导入中的《松花江上》一歌没有给学生听,导致原先设计的把学生带进课堂,那种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意境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来。这个对教学效果有一些影响。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时间安排要更准确些,所有有助于完成教学目标的内容要重点学习。

2、在讲到西安事变这一教学难点时,应该安排学生讨论,只有通过学生的思想碰撞才能更好的理解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主张。

九一八难忘历史演讲稿 篇6

【篇一】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第一章回顾历史篇

回顾过去,历史的风吹开了中国沉痛的一页。耻辱与愤怒、悲伤与痛苦,定格在不堪回首的岁月中。尽管事过境迁,如今想起,一幕幕仍真真切切地在我眼帘中浮现:人们留下了鲜血、随处可见的尸体……爱与恨交织在这片土地上,华夏大地染上了一片鲜红色。从鸦片战争到南京大屠杀,从“东亚病夫”到“华人与狗不得入内”,一桩桩、一件件铭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面对列强的野蛮暴行,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屈服过,多少英雄的中华儿女为了驱逐列强,为了民族的解放,他们用自己的钢铁意志向世人证明: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

第二章辉煌成就篇

历史的风吹开了中国崭新的一页。当中华民族挺直腰杆,不再受外来列强欺负的时候,中国人发出豪迈的声音:“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国成了一个不容小视的国家:神舟八号飞天,让那些外国人刮目相看;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让那些外国人赞叹不已。那些为建设中国而牺牲的先辈们啊,你们看看,这就是我们的中华民族!这就是你们用爱国之心建设出的新中国!

就现在世界史上最热点的新闻“钓鱼岛事件”来议,钓鱼岛本是中国领土,却被一些帝国主义者所侵占,还说钓鱼岛是他们的领土!日本在背后有美国撑腰,当然得意洋洋,如同“狐假虎威”.就“钓鱼岛事件”,温家宝总理坚定地说:“钓鱼岛事件,决不退半步。”多么铿锵有力的一句话啊!这句话给了中国人民无穷的信心和决心:钓鱼岛,中国的!让我们用实际行动去抗议日本的侵权行为,去扞卫祖国的领土权。

第三章展望未来篇

今天,我们依旧站在这片洒满热血的土地上。先辈们用鲜血、用汗水、用一颗颗赤子之心换来了祖国的强大。如今,我们的生活、饮食等都有了改变,唯独不变的,是我们爱国的心啊!如果要我用实际行动表达对祖**亲的爱,那么,我只能好好学习,用实际行动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篇二】

日本人曾狂妄地认为屠杀可以征服一切,一切不知这已经让自己面临了死亡。中华儿女的血不会白流,它点燃了中国永不泯灭的民族之火,华夏大地掀起了革命狂澜!在慢长的八年中,中华儿女征救了古老的民族。

半个世纪弹指一挥间,共和国创造着前古未有的奇迹,以空前的速度飞驰。可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却永刻在炎黄子孙的心上,那可是一笔血债。今天,我们不可能发动报复性的战争,但我们可以在国力上超过日本,赶上世界,这样,不但可以告慰30万不幸者的在天之灵,也可告慰战争时一切牺牲的人。

我们应吸取教训,为历史谱写新的辉煌,像祖辈那样,把青春和生命融入这场风起云诵,翻天覆地的改革。“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铭记历史,勿忘国耻”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的职责。70多年后,我们重新来回顾这段历史,不仅是为了了解当年中华儿女的光辉历史,还要记住当年日本侵略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土上所犯的滔天罪行,要记住: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家富强,[,出国留学网]才不会被侵略,人民才能安居乐业。要知道,今天的一切都来之不易,都是无数的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用他们宝贵的生命换来的。

再次回顾当年中华儿女的英雄事迹,想到当年的革命先烈以自己的血肉之躯铸成了一座抵抗外来侵略的长城,我们的心里就会涌起一种使命感,要以把祖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把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几立于世界强国之首为已任,刻苦学习,长大后为祖国建设尽自己的一份力。勿忘历史,振兴中华。让我们刻苦努力,做好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发奋学习,努力拼搏!以飒爽的英姿,昂扬的斗志为振兴中华而崛起,把祖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让祖国的明天更美好,让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大旗永远高高飘扬!

勿忘历史,圆梦中华!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篇三】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八十五年前的昨天,1931年9月18日,是一个值得我们悲愤的日子。85年前的昨天夜里,日本借口柳条沟事件,炮轰北大营,彻底撕毁了“邻友和平”的假面。74年前的昨天,东北军在“绝对不抵抗”的命令下不战自退,日军轻易拿下沈阳城……从那一天起,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拿起枪,扛起炮,开始保卫自己的家园。人们总说抗战八年,可是抗战共经历了十四年!

同样的昨天,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一个合家团圆的日子。恰逢周末,亲人相聚,朋邻互贺,听箫赏月,分食月饼……此时,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已经不能知道,曾有这样的一首歌:“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这首歌就是曾经在大江南北传唱半个多世纪的《松花江上》。但现在只有景山公园的老人们还能偶尔唱上一唱。

“九·一八”事变后的14年间,我们已无从得知究竟有多少人背井离乡,流离失所;有多少人妻离子散,天各一方;又有多少孤魂暗自嗟叹。不止是“旅顺大屠杀”,不止是“平顶山惨案”,不止是“南京大屠杀”……不知还有多少个万人坑堆叠着同胞的白骨,不知还有多少土地浸透过亲人的鲜血。

仅仅85年后,日本政府审定通过了新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书中将“九·一八事变”轻描淡写地称为“只不过是日军‘炸毁了南满铁路’”,并将对中国的全面侵略美化成“进入”,将“南京大屠杀”说成是“南京事件”,将实施奴化教育和疯狂掠夺资源的行为说成是“促进中国发展”……日本首相连年参拜靖国神社在我们眼中已不足为怪,在全球掀起轩然大波的“沈阳冲馆事件”却很少为国人所知。短暂而激烈的争吵、批驳过后,只剩下日本法庭上寥寥数名败诉的控诉者的背影。

六十年前,我们在军事法庭上对日本战犯实施宽大处理,不是因为我们懦弱,是因为我们生在一个伟大而宽容的民族,我们希望和一个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和睦相处;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八十五年,日本竟然明目张胆地霸占钓鱼群岛;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八十五年,在中国政府屡次友好的警告下,日本竟开始公然声称:“要彻底消除中国的反日情绪,必须先删除中国历史教科书内的抗日战争史!”继而更是叫嚣着要“改善”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展览方式。

所幸的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日前后,中国大地上有上百座城市拉响警笛,提醒我们毋忘国耻;央视也一反“传统”,于昨天在三个频道上播放了有关九·一八的节目。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纪念这个日子,是因为那一段历史留给世界的教训极其惨痛而深刻,我们要以史为鉴。我们说,我们的民族曾经辉煌,曾经跌倒,并终将辉煌。

难忘九一八课件 篇7

总体而言, 《盛》的报道策略是:针对不同的报道对象, 采取不同的报道策略, 分而治之。但是, 所有方法的运用都是服从于日本的国家利益的。具体来说, 分为三种情况:

1. 甜言蜜语, “骗”字当头

《盛》面对中国广大读者, 自视为东三省人民的拯救者, 关东普及文化科学的开拓者。在《盛》一千号的纪念词中, 对《盛》的作用做了系统的总结和回顾。“为民德之进步, 民气之发皇。明内外之闲, 知善邻之谊。是皆为本报发行以后之进境。本报虽不敢专以为功, 然私心窃计, 则以为不无毫末之裨也。”②为了达到“明善邻之意”的目的, 《盛》只有“勤加指释”, “可以联两国之交欢, 可以解双方之猜忌。”③《盛》又是如何“勤加指释”呢?看看《盛》对于相关事件的报道, 就可以一目了然:

1911年3月4日《盛》发表了《论今日关于国界问题之交涉》的论说。文章着重批评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领土野心, 列举了英国侵占香港、沙俄割占“外兴安岭以北, 乌苏里江以东”, 可唯独不提日本挟迫清政府割让台湾、澎湖列岛, 吞并中国属国琉球的侵略行径。这种对不利于己的事实采取视而不见的伎俩, 在报道涉及日本利益的新闻时屡用不爽, 成为误导中国民众的不二法门。

对于日俄战争, 《盛》在创刊号中狡辩称“因善邻念唇齿厚谊, 多方保全, 冀力图自强, 置亚东大陆之场, 生死之界, 始有今日安居乐业”, 并且指责沙俄“拥大兵备饷, 鹰眼逐逐, 虎视眈眈”, ④故意忽略了日本在战后对沙俄一系列权利的接收这一严重侵害中国主权的暴行。

由此可以看出, 日本对于中国读者的策略就是:在无关痛痒的事件上以甜言蜜语蛊惑, 动辄以“善邻”自居, 什么“唇齿相依”, “同文同种”。⑤可是当涉及到日本自身利益的时候, 就露出了殖民者的自负嘴脸。

2. 软硬兼施, 唯利是图

对普通中国民众, 《盛》以骗字当头。而对于清政府以及以后的民国政府, 《盛》则是软硬兼施。创办初期, 由于报社始建, 立足未稳。《盛》大拍清政府马屁, 赞颂慈禧太后“霄旰励精图治”, 称当地政府“竭力经营”。⑥此后每年的正月初一, 总要发表一篇社论, 称赞清朝政府, 表达祝愿。可谓肉麻之极。适逢清政府开始在东北推行新政, 由于新政有利于日本在华的利益扩张, 所以日本对此称赞有加, 并主动出谋划策。连续于一个月内发表《增进官吏程度论》、《论普通教育之粗作用》、《论州县官吏宜速变通》等, 言辞可谓恳切, 对清廷寄予厚望, 对中国百姓具有十足的欺骗性。无怪乎同是日本侵华传声筒的《顺天时报》称赞中岛真雄主持下的《盛》:“主张平和, 不亢不卑”“虽系主持人之得人, 足见立言者之得体也”⑦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盛》羽翼渐丰, 对中国统治者逐渐由“多方保全”转变为“本报直接执正义”而“示以极端之纠正”。这个转折点据《盛》自己划分, 应该在辛亥革命以后。⑧如果说前期对清政府主要辅以温言相劝, 在民国成立后, 《盛》的论调渐趋强硬。对于此后中国军阀间的混战, 《盛》站在本国立场上, 心怀忧虑, 害怕混乱的局面会波及东北三省, 为此日本当局多次告诫张作霖对于维护满洲安定的重大责任。⑨对于军阀当政的局面, 多持批评的态度。先后发表社论《内乱中国民》、《社会军人化》, 痛斥军阀“只能捣乱, 杀人抢官做”, 告诫中国人“不要同军阀合作”, “吾民应知军阀与民治不能两立”。这时候的《盛》, 更多的是以关切中国的民生为幌子, 对中国的内政指手画脚。实则是为了长久保持独占东三省的局面, 以实现日本独占满蒙进窥中华, 最后称霸世界的勃勃野心。

纵观九一八事变前的《盛》对于中国政府的报道策略, 是以日本国家利益为根本尺度, 随着时局变化和中日双方实力的消长而或紧或松。

3. 无情打击, 不遗余力

对于同是东三省侵略者的沙俄, 日本的策略非常明确:不遗余力地打击排挤俄国。现在以1907年3月份《盛》的报道做定量分析。1907年, 日俄战争已经结束两年, 日本与俄国对东北以长春为界, 划分出自己的势力范围。可是, 就算这样报道中的反俄仇俄倾向非常明显。3月份共有10天报道涉及俄国。标题词语的选择多用贬义词, 基本上全是负面报道。3月1日消息《北满洲关税之协定》《俄兵期内难撤兵》;3月2日消息《俄国觊觎蒙古》;3月3日消息《俄遣兵队驻蒙》《俄哥萨马队驻吉》《哈尔滨领事之布置》;3月6日消息《俄人布置满洲情事》;3月7日消息《俄开总事馆之先声》《哈埠近事要闻》;3月8日消息《连军宪力争阻俄马队》;3月12日消息《俄人占据森林未还》《中俄议约又缓》《照请禁阻俄兵滋扰》;3月16日消息《俄欲陷无辜华队》;3月17日消息《电请诘问俄兵入蒙》《满洲俄商之胀力》;3月26日消息《不允许俄人索租蒙古》。可以明白地看出, 日本对俄国在东北的一举一动非常关心, 时刻监视俄国动向。

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日本先是作壁上观, 严守中立。自诩是保守东亚和平之中坚力量。⑩但是随着战争的进行, 日本开始调整对外政策, 介入山东问题。从1914年8月23日开始, 《盛》开始将矛头指向德国。在当天的报纸上, 设了一个名为“东亚之战云”的专栏。用大字黑体加重控诉德国“遽派大舰队强占胶州”, 并且兔死狐悲地说“鲁省本多圣迹, 贤哲之灵诚恐不暝。”这篇对德宣战的檄文, 从8月23日一直到9月5日, 每一号都在固定的版位刊登。到了9月6日, 《盛》再接再厉, 又出一篇, 这一篇更为过分, 把中国也扯了进来, 说“德皇特派堂堂漥尔的尔锡元帅, 将钦天仪掠夺回国, 置诸伯林公园以供众览”, 不但夺了中国“神州之重器”, 还侮辱清廷皇弟, 德皇迫令其“拜跪叩头, 侮辱备加”, 认为德皇“不仅东亚和平之扰乱者且世界之公敌, 人伦之蟊贼”, 号召中国民众“共驱此德贼而使出亚洲之外!”这篇文章登的时间更长, 从9月6日开始, 一直到11月7日《盛》报道日军攻占青岛方止。如果说前边报道俄国时还采用的是新闻手段, 尊重新闻规律的话, 那么在对德战争中《盛》干脆赤裸裸搞起了重复的宣传洗脑, 可见为了达到目的, 手段无所不用其极。

4. 结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 《盛》是一份具有鲜明政治意图的日办中文报纸, 它的读者对象是面对以东三省为主的中国民众。作为一个外国人来华办报, 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怎样掩盖起自己的政治意图, 得到所在国国民的接受和支持。事实证明, 九一八事变前的《盛》, 成功地骗取了中国百姓和官方的支持和信任, 在我国东北站稳了脚跟。总结《盛》的编辑特点和报道策略, 有助我们更好地认清它的本质。

注释

1[1]黑龙江日报社新闻志编辑室编著, 《东北新闻史》,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1年, 第25页。

2[2][3][7]北京顺天时报社同人:《盛京时报一千号文》, 《盛京时报》, 1910年10月1日。

3[4]《发行之辞》, 《盛京时报》, 1906年10月1日。

4[5][日]小川平吉:《盛京时报十周年大纪念祝词》, 《盛京时报》, 1916年10月1日。

5[6]《发行之辞》, 《盛京时报》, 1906年10月1日。

6[8]《十周年纪念》, 《盛京时报》, 1916年10月1日。

7[9][日]东亚同文会编:《对华回忆录》, 胡锡年译, 商务印书局1959年, 第368页。

回首九一八 篇8

——题记

英武的雄狮舞动着神州的雄风,搏动了五千年的心跳还在颤动,熠熠闪烁的目光焚化尽百年的罪恶。

怀想·安宁

秋天悄悄地走来,在生气勃勃的东北大地翩翩起舞。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大豆笑破了肚皮,露出成熟的果实。辛勤纯朴的东北人民,喜笑颜开地收获高粱,准备酝酿那一坛坛香醇的高粱酒;一颗颗颗粒饱满的大豆,将是今年汗水换来的最宝贵的油。热情的东北人民,那灿烂的笑脸上,是最幸福的汗水。

回望·阴谋

1931年9月18日夜,黑色的天幕笼罩着沈阳城,在那不可捉摸的黑暗下,藏着一双双阴谋与邪恶的眼睛。罪恶的迷雾遮盖了真相……那一声震天的巨响,打破了东北大地的安宁……那是迷雾下的黑手,奸邪地毁去了自己的领土。那张诡辩的嘴,无限的诬陷与无据的指责,让雄狮被豺狼狠狠地反咬了一口,虽然回给狼的是愤恨的咆哮,但是那只是无力的辩驳。

掩面·城破

一声声惊天的炮响,是一声声百姓的哀嚎,是一声声侵略者的狂笑……硝烟还在弥漫,炮火连绵到了黎明。在蒙蒙亮的天际,充斥着血腥;炮火下的断壁残垣,是满城的死寂,是恐慌的尸横遍野……国民政府那令人心碎的不抵抗政策,东北一百多万平方千米的锦绣山河,全部沦于敌手。

振奋·反击

杀戮的回报永远是反抗,在蚕食东北的四个多月里,是英勇的共产党战士杨靖宇们的奋力反抗。杨靖宇牺牲了,敌人又用冰冷的刀划破他的胃,看到的却满是树皮、棉絮……那是因为,他饿了,啃食一片难以下咽的树皮;渴了,喝一口冰冷的雪水;累了,躺在雪中,还不忘注意敌情……

沉思·胜利与忘记

80多年前的那个夜,发生的震惊世界的九一八事变,是十几年的罪恶与邪恶的开端。

十多年后,我们终于胜利了,终于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了中国。85年了,时间早已飞逝。不经意之间,时间在翻阅纸张的指尖滑过,在凝视蜡烛的目光中化为灰烬,逝者如斯,历史早已过去,我们可以忘记仇恨,但绝不可忘记历史!

“扑通、扑通……”,五千年的心跳穿越时空,仍在颤动,并且更加强烈,更加振奋人心。一双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展望着新中国的发展与富强!

八年级上册历史难忘九一八教案 篇9

托尔斯坦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从这一目的出发,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中的影视资料片段,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诱导学生思考讨论,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二.学习内容分析:

本课是八年级第十六课《难忘九一八》,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教学难点是分析西安事变的性质以及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影响。

三,学习对象特征分析:

初二学生有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学习能力情感价值有了一定提高,对新事物感兴趣、对社会热点较关注。根据以上特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以下目标。

四,学习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1、九一八事变经过、结果

2、东北人民抗日斗争

3、西安事变背景、经过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后提问

探究

一、在中华民族的生死关头,中共提出什么主张和要求?答案: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用课件展示杨虎城和张学良照片及言论,组织学生讨论探究二的问题。最后再用课件展示答案。 探究二:国民党内部爱国人士张学良、杨虎城为何要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

A:根本原因:日军进一步侵犯华北,使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紧急关头,中日民族矛盾激化。这就使得具有爱国传统的炎黄子孙同仇敌忾,站到一起。中共的抗日主张对张学良、杨虎城起了感召作用。 B:直接原因:蒋

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据此可推知这次历史事变是:[C]

A、九一八事变B、八一三事变

C、西安事变D、卢沟桥事变

(2)4月29日国民党主席连战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会晤。连战大陆之行打破了国共两党60年的隔绝,写下了国共两党历史上的新篇章。据此回答:在中国历史上,国共两党进行过两次合作,请说出这两次合作的主要成果分别是什么?对此,你有何感想?

答案:第一次合作的成果是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或取得了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感想是:和则两利,团结就是力量;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法宝。

3、探究作业:

难忘九一八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2、能力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描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介绍九一八事变,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国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从而激发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历史的意识。教学的重点难点

1、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2、难点:西安事变如何解决。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启发引导 教学准备 《松花江上》歌曲、《西安事变》片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课前我先播放一首歌曲《松花江上》,听后想想:这首歌反映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一曲悲怆的《松花江上》,当年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传唱。它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也唱出了全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懑。九一八事变这一国耻,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没齿难忘。)下面我们来学习第14课“难忘九一八”。

二、教师出示“学习目标”。

三、学生预习。(出示预习要求:预习时,请认真捕捉有效地历史信息:历史事件、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意义、原因(背景)等。)

四、学生根据预习情况自主完成“导学案”的“独立试航”。——然后请一个同学在全班交流答案。

五、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我找到了哪些历史知识点、提出了哪些历史问题)。

2、思考:动脑筋(第70页:日本侵略军侵略中国东北,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呢?)、活动与探究(第73页)

六、班内小组交流

1、小组抢答:日本侵略军侵略中国东北,为什么要先制造柳条湖事件?(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出示“九一八事变”地图,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师:“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对待日本的侵略是什么态度?(不抵抗)。我们可以从他发给张学良的密电可以看出:(出示蒋介石给张学良的密电:“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并分析)

2、蒋介石为什么要实行“不抵抗政策”?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引导学生分析:当时国共两党正在内战,蒋介石提出“先剿共、后抗日”的主张。)危害:只有四个多月,东三省全部沦于敌手。

师:东北沦陷后,在日寇的铁蹄下,东北三千万同胞过着耻辱的亡国奴生活。同时日本在东北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犯下了滔天罪行。下面看一组照片。(出示日军杀害中国东北人民的照片)。

师:面对日本的侵略屠杀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东北人民和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做的呢?(学生根据P70-71页的内容回答)

过渡: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并不满足于在东北的既得利益,接着把侵略魔爪伸向了华北。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下面先看一段视频,请结合教材的内容分析:

3、张学良杨虎城为什么要对蒋介石实行“兵谏”?事变的时间、地点?你如何看待? 学生看视频后回答、分析。

师:蒋介石被捉到了,究竟怎样处置蒋介石呢?请同学们分析。

4、西安事变发生后,全国各界有什么反应?

教师出示提示:从日本、美英、何应钦、宋美龄、中共等角度去考虑。

师:西安事变的最终结果是得到和平解决。请同学们讨论:(活动与探究题)(出示题目: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不仅主张不杀他,反而主张和平解决,释放他。说说这是为什么?)

七、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那些历史知识?“两大事件——两个时间——两种政策—五个人物——一个开始——一个形成”这些你知道吗?

八、作业:练习册习题。

附:板书设计

第14课 一、九一八事变 时间:1931年9月18日 经过 结果 局部抗战开始

难忘九一八

二、西安事变 背景:

时间:1936年12月12日发动者:张学良 杨虎城

结果:和平解决

难忘九一八课件 篇11

波兰想牺牲中国削弱宿敌苏联

最令人意外的是,波兰这个跟中国和日本八竿子打不着的国家,居然异常热情地支持日本侵占东北。国际联盟投票表决对日本进行制裁,英法等大国都投了赞成票,唯独波兰公开表示反对。

早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波兰就表演过这么一次。当时日本想把在一战中趁火打劫搞到的山东权益合法化,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会上据理力争,众多中小国家对中国表示同情,英美法意也有所顾忌。只有波兰的代表公然跳出来,支持日本对山东的要求,反对中国的正当诉求。

其实,波兰之所以支持日本侵略中国,是想通过牺牲中国,促使日本与苏联在远东形成全面军事对峙,削弱宿敌苏联。波兰曾在1772年、1793年和1795年三次被瓜分,次次都有俄罗斯帝国的份。1918年一战结束后,波兰才重新获得独立。对于苏联这个世仇,波兰当然必欲除之而后快。

波兰军官还跑到日本传授破译密码的本领。在波兰人的指教下,日军密码破译技术取得突飞猛进的提升。“九一八事变”前夕,日本关东军全面破译了张学良与南京、沈阳两地联络电台的密码,掌握了中国东北军的动向。

欧美列强都希望坐收渔利

欧美列强之所以在日本侵占中国东北问题上含含糊糊,不肯出手帮助中国,都是企图借日本力量镇压中国革命,然后策动日本北上进攻苏联,使日本和苏联两败俱伤,达到坐收渔利之目的。只不过跟苏联的仇恨没波兰那么深,不想做得那么露骨罢了。

英国政府认为,“日本在满洲的行动对英国的利益将产生有益的影响”。考虑到日本也有可能掉转枪口,英国改变了在远东不设防的政策,开始在马来西亚、香港构筑工事。

美国总统胡佛说,如果日本公开说出兵东北是为了对付中国的布尔什维克和苏联的话,“我们是不会提出异议的”。但占领了东北的日本俨然是太平洋上一大强权,不得不防,美国于是加紧在菲律宾兴建大型地下军事工程。

法国正注视着德国法西斯主义的崛起,不愿意同另一个军事强国日本为敌,充当了彻头彻尾的“好人”,向日本政府提供了八亿法郎的贷款。法国的军工企业还同日本签订大批武器和装备的供应合同。

德国采取的政策是,既不与日本作对,也不参加列强的对日一致行动。在德国政府眼里,战后的中国是一个政局不稳、内忧外患严重的国家,在国际政治中起的作用有限。日本在战争中和战后所表现出来的经济、军事实力,以及日本同英美等列强的矛盾,使德国对其刮目相看。德国认为,日本在当时的很多重大国际问题上,都有可能帮助和支持自己,因此,德国不愿意对日本的侵略行为进行谴责。

苏联担心日德夹击也忍了

苏联政府从一开始就谴责日本的侵略行径。苏联报界均以主要版面刊登“九一八事变”的消息,警告说日本的扩张会产生危险后果,表达对中国人民的同情。

为防备日本进攻,苏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加强远东地区的防御能力,将远东哈巴罗夫斯克和共青城迅速建成为军事工业中心,从其他军区抽调部队编入红旗远东特别集团军,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成立太平洋舰队,在远东边境线构筑碉堡阵地。为保障军队的粮食供应,苏联还组织退伍军人在远东地区兴建了数十个集体农庄。

然而苏联对这场冲突的实际对策,却是不干涉政策。当时苏联顾虑,如果苏日矛盾激化,发生战争,德国可能趁机攻苏,苏联将被置于两面夹击的不利地位。苏联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集中在西部,因此,保卫西部是苏联历来的战略重点。“在保证西线绝对优先”的战略原则下,苏联需要暂时稳住日本。

于是苏联除默认日本利用中东铁路运兵以外,还在东京同伪满的代表谈判出售中东铁路,事实上承认了伪满洲国,并允许伪满在莫斯科设立“领事馆”。另外,苏联还不允许中国从欧洲各国购买用于抗日的军火过境苏联。

上一篇:感动中国的100位革命先烈下一篇:月考学生检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