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2017年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参考书目

2024-05-15

武汉大学2017年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参考书目(共9篇)

武汉大学2017年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参考书目 篇1

官方已经取消设定书目,这是此前考试的学长学姐总结,仅供参考

初试参考书目:

(一)学术型硕士参考书目:

616综合知识:

1.周叶中主编:《法律基础》,武汉大学出版社

2.吕有志、戴德铮主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高等教育出版社

3.徐绍建主编:《大学语文》,武汉大学出版社(第三版,但要参照一、二版目录)

重点关注经济学、法律热点,比如2016年热点需要关注一带一路、供给侧改革、熔断机制等等

808新闻传播学基础: 1.李良荣:《新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2、李彬:《中国新闻社会史》,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只考过很少的内容,明末清初报人)3.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李卓钧:《新闻理论纲要》,武汉大学出版社 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李彬:《传播学引论》,新华出版社 7.石义彬:《单向度超真实内爆:批判视野中的当代西方传播思想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 8.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

补充参考书目:

1、《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每年出新版,可以买三本),陈力丹著,人民日报出版社

2、《传播学教程(第二版)》,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12.《网络传播概论》最新版,彭兰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二)专业型硕士参考书目: 334新闻传播综合能力:

1、《传播学教程---郭庆光》

2、《单向度---石义彬》

3、《新闻学概论---李良荣》

4、《新闻理论纲要---李卓钧》

5、《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童兵

6、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

440新闻传播专业基础:

网络传播方向:

1、《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三版,人民大学出版社。

2、《网络新闻传播概论》雷跃捷、辛欣等。

3、《网络传播概论新编》张海鹰。

4、《计算机网络应用教程》王洪等,机械工业出版社。

5、《新媒体技术》洪杰文(2016年更新书目)武大老师新出版的系列

《新媒体技术》洪杰文,归伟,周茂君

这本书主要针对新媒体中涉及的技术基础以及新的技术发展来展开,力图梳理出与新媒体相关的技术脉络,主要内容包括新媒体信息(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和视频)处理与编辑技术;新媒体信息传输技术(计算机网络及移动通信技术);新媒体信息显示、发布与检索技术;新媒体信息管理与安全技术;云计算、物联网、LBS、虚拟现实与大数据等新技术。(PS:网传方向必备书目!)

新闻学方向:

1、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罗以澄:《新闻采访学新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3、强月新、单波:《现代新闻写作》,安徽人民出版社

4、夏琼:《新闻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

5、童兵:《中西新闻比较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单波:《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应用新闻学卷》,复旦大学出版社

7、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广告学方向:

1、姚曦编著:《广告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2、饶德江编著:《广告策划与创意》,武汉大学出版社

3、张金海:《广告经营学》,武汉大学出版社

4、周茂君编著:《广告管理学》,武汉大学出版社

武大2016年新出的参考书目相关书籍,需要注意一下: 《数字营销传播案例教程》程明,钱广贵

这本书紧密结合数字营销传播发展的现实与趋势,选取大量经典的案例,以互联网思维为切入点,以社会化媒体的发展为参照,在案例呈现和点评中探讨了数字营销传播的基本运作规律,并结合相关案例对数字营销传播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PS:这本书还是很重要的,需要注意一下,最好买一本。)(2017年考研真题里出现了非常多这本书里的内容,重点注意!)

《新媒体广告》张玲,周茂君

这本书对新媒体广告市场中的广告主、媒介平台、广告代理公司、广告受众等市场要素的具体形态、特点以及相对于传统媒体的变化进行了梳理和深入分析;同时以网络广告和手机广告为代表,归纳出典型的广告形态,以及隐藏其中的产业链结构变化、广告运行模式变化等。《新媒体广告》还对新媒体广告的策划、创意、投放、效果评估、广告管理等环节进行了系统阐发。(PS:这本书也hin重要!)

《新媒体概论》周茂君

这本书对新媒体进行了全面分析和整体把握。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即总论篇、技术篇、传播篇、经营篇和管理篇,讨论了新媒体概念的沿革、研究范围、基本特征和发展历程,以及新媒体的类型与形态;分析了新媒体的技术原理及其应用问题;探讨了新媒体传播对传统媒体的改变、各类新媒体的经营活动和新媒体的管理问题。

(PS: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拿来读读,舒咏平的《新媒体概论》也是非常不错的!)

以上介绍的几本书都是老师最近刚刚新出的系列书籍,很新,很多都是2016年10月份才上市。很多小伙伴都不是很清楚,所以不要着急,大家都是一样的。现在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现在不宜拓展更多新的知识点。考广告方向的小伙伴建议买一本《数字营销传播经典案例教程》来读,其他书籍就等备考复试时阅读也是可以的。

广播电视理论与实务:

1、王瀚东主编:《电视摄像的理论与实务》,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蔡凯如、黄勇贤编:《穿越视听时空:广播电视传播论》,新华出版社

3、麦克奎恩:《理解电视》,华夏出版社

(还要多多关注新闻采访、报道策划、消息、评论写作的实务内容)

(三)数字媒介硕士参考书目: 专业一:理论与实务

1、《数字媒体传播概论---彭兰》

2、《传播学教程---郭庆光》

专业二:技术与应用

1、《数字媒体技术与应用》李绯、杜婧清华大学出版社;

2、《数字媒体技术基础》张文俊上海大学出版社

大纲参考书目(可补充)

1、《数字新媒体概论》

2、《大众传播动力学:数字时代的媒介》

3、《多媒体技术教程》

4、《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

(四)广播电视艺术

武汉大学新传考研复试书目

学硕: 新闻学专业

①【新闻业务】方向:

1、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罗以澄:《新闻采访学新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3、强月新、单波:《现代新闻写作》,安徽人民出版社

4、夏琼:《新闻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

②【新闻理论】方向:

1、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简史》,人民大学出版社

③【新闻传播史】方向:

1、张昆:《简明世界新闻通史》,武汉大学出版社

2、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简史》,人民大学出版社

④【中西新闻比较】方向:

1、童兵:《中西新闻比较论》,人民大学出版社

2、单波:《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应用新闻学卷》,复旦大学出版社

3、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专业

①【传播理论】方向:这个方向暂时无具体参考书 根据往届方向学姐学长推荐:

1、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

2、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人民大学出版社

3、沃纳·赛佛林等著: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华夏出版社

然后就是理论方向的论文(比较重点,有考过书上没有的理论,需要自己分析),初试的书目(单向度还是需要多巩固下,避免笔试考核到批判学派)

②【广告传播】方向:

1、姚曦编著:《广告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2、饶德江编著:《广告策划与创意》,武汉大学出版社

3、张金海:《广告经营学》,武汉大学出版社

4、周茂君编著:《广告管理学》,武汉大学出版社

③【广播电视传播】方向:

1、王瀚东主编:《电视摄像的理论与实务》,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蔡凯如、黄勇贤编:《穿越视听时空:广播电视传播论》,新华出版社

3、麦克奎恩:《理解电视》,华夏出版社

(另外广播电视复试时将要求策划节目,必须多了解节目的策划案如何撰写)

④【网络传播】方向:

1、《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三版,人民大学出版社。

2、《网络新闻传播概论》雷跃捷、辛欣等。

3、《网络传播概论新编》张海鹰。

4、《计算机网络应用教程》王洪等,机械工业出版社。⑤【图像与动画设计】方向

1、赵农:《设计概论》,陕西美术出版社

2、陈瑛主编:《广告策划与设计》,化学工业出版社

3、陈瑛主编:《色彩构成》,武汉大学出版社

⑥【媒介经营与管理】方向 邵培仁、刘强著:《媒介经营管理学》,浙江大学出版社

武汉大学2017年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参考书目 篇2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研究中心 ( Center for Journalism Studies) 成立于2010年4月,是学院教学研究改革的最新成果之一。该中心承载着新闻学学科方向的科研和教学组织功能,中心密切与新闻传播学界、业界和管理决策机构的联系,打造有全球视野的、适合中国特色的新闻与传播教育和研究。在教学方面,该中心突出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结合,并通过实务课组、工作坊等形式,强化实践性教学。

新闻研究中心紧密结合新生态下传媒发展的最新形势,着力于理论创新、新闻传播策略、全球新闻传播的历史与现状、传播实务、传媒伦理与法规、大众传播与社会变迁方面的教学与研究。中心及其成员目前承担的科研课题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新中国六十年新闻事业史研究 (李彬教授主持)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史安斌教授主持) 、国家广电总局社科项目“中国电视与东南亚” (郭镇之教授主持) 、中宣部新闻局《英语新闻采编教材》 (同久岳教授主持) 、“中央电视台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研究” (陈昌凤教授主持) 、清华大学自主科研项目“网络时代的传媒治理” (陈昌凤教授主持) 、“亚洲少年儿童网络保护规制研究” (陈昌凤教授主持) 、“媒介社会学研究”、“北京媒体新业态研究”等。

武汉大学2017年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参考书目 篇3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 & World Report)周刊近日发布了2017年美国综合大学排名。此项排名综合考察全美超过1900所大学的学术声誉、学生保持率与招生选拔、师资力量、经费保障、学生就业率和薪金水平、校友捐赠率、校园犯罪率、联邦贷款违约率等指标后得出。

在该排名中,位列美国高校工程研究院排名前10的大学分别为(按首字母排序):加州理工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佐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 Institue of Technology)、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普渡大学西拉法叶校区(Purdue University West Lafayette)、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University of Michigan-Ann Arbor)、得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科克雷尔)(University of Texas-Austin)。

(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教育组张帅供稿)

武汉大学2017年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参考书目 篇4

1.刘海贵:《中国新闻采访写作学》(新修版),复旦大学出版社,第2版,2012年版

2.蔡雯:《新闻编辑学》(第2版):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3.罗紫初:《出版学导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4.《图书编辑与制作实训教程》,朱宇等著,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年版 5.张新华:《数字出版产业理论与实践》(第一版),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年版

2018年考研专业课全年复习规划 1.基础复习阶段

着重基础知识的系统理解和梳理。该阶段要保持踏实认真的态度,深入研修。

建议复习专业课时可以交叉进行,一天可以看两门专业课或更多。可交替进行,减少疲劳,提高效率。

该阶段可以认真听听辅导班的课,仔细看书,做好笔记,增进对专业课知识的理解。2.强化提高阶段

新祥旭考研

该阶段要对照真题进行复习,深入分析考点,对重难点进行反复的研究。在这个阶段的复习中,需要把在基础复习中看过的书的内容进行整合,内化成自己的东西。该阶段要大量地做练习,并在做练习的过程中找出复习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检验自己知识点掌握的程度,并且要反复地看书,消化考点。

通过强化阶段的学习,要达到的预期效果是完全掌握了各个知识点,能熟练应用这些知识点去解决实际问题!

该阶段要背诵和记忆相关概念和理论。3.冲刺阶段

找出对自己来说价值最高、效率最高,也就是脑力活动的最佳时间段,把重点的。难度大的任务尽量安排在这一时间去做。由于考试时间是第一天上午政治,下午英语,第二天上午专业一,下午专业二,所以在复习时可以适当的根据考试时间来调整自己的复习时间。同时要在后期进行模拟考试,主要练习自己的答题速度,因为专业课考试看似题目不多,但是需要写在答题纸上的字数要求有很多,大部分考生都反应考试时间不够或相对比较紧张,因而平时一定要加快自己的答题速度。

在冲刺阶段,最好要总结所有重点知识点,查漏补缺,回归教材。温习专业课笔记和历年真题,做专业课模拟试题。调整心态,保持状态,积极应考。

只要认真复习,脚踏实地的看书,考出好成绩,并不是难事。

武汉大学2017年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参考书目 篇5

发布时间:2017-09-26 浏览

9月22日-24日,由陕西省计划生育协会主办,西安市计划生育协会、我校新闻与传播学院承办的“爱与防艾·永远在一起”中国人寿杯首届西安高校大学生青春健康辩论赛启动仪式及初赛在我校新勇学生活动中心举行。

参加本次活动的有中国疾控中心艾防中心宣传教育信息室主任王璐,陕西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吴相国,西安市卫生计生委主任刘顺智、副巡视员徐瑢,中国人寿股份有限公司陕西省分公司副总经理王凤,陕西省计划生育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广勤,陕西广播电视台都市青春频道总监助理惠晓军,我校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李震,陕西省疾控中心副主任张焕鹏等嘉宾、媒体、大学生共计500余人。李震院长致辞,预祝大赛圆满成功,并对大学生提出了“健康爱、健康生活、健康人生”的要求,希望此次辩论赛在提升大学生们口才的同时,能对社会问题有更多深入思考和理智分析。

本次辩论赛共有包括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大学、西北政法大学、火箭军工程大学等21支西安高校大学生辩论队,126名辩手参赛,全程22场比赛。我校谈弈辩论社(播音系辩论队)代表学校出征。

此次辩论赛旨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国计划生育协会青春健康工作五年规划(2014-2019年)》、《陕西省计划生育协会关于开展“生育关怀——青春健康”工作实施意见》,帮助以高校大学生为主体的广大青少年了解生殖健康知识,树立正确的性道德观,增强大学生性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以辩论赛的方式开展青春健康教育活动,旨在激发学生广泛参与,发挥正向引导作用;同时希望借此活动引起全社会对预防艾滋病的广泛关注,尤其是以广大西安地区高校大学生为主体的全省青少年对预防艾滋病问题的高度重视和深入思考并亲身践行,为“健康中国”的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24日上午,由我校谈弈辩论社管雪(一辩,大三播音)、魏志强(二辩,大三播音)、刘畅(三辩,大三法学)、徐嘉良(四辩,大三播音)等四人组成的陕西师大代表队,在总教练何明家老师的带领下,就“崇拜青春偶像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一辩题与对手展开较量,最终以绝对优势晋级复赛。

与此同时,在新闻传播学院领导、学校研究生院、学生处、团委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陕西师大播音系朗诵艺术团、谈弈辩论队派出了80人的现场工作团队,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良好的精神风貌,完成了志愿者服务工作,受到高度好评。

此次赛事受到了广泛关注,腾讯网、陕西网、陕西广播电视台、西安广播电视台、三秦都市报等媒体进行了报道。我校官微直播平台的直播互动人数更是高达2万人次,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对于口才提升、辩论能力的热情和需求。

武汉大学2017年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参考书目 篇6

主要从事纪录片创作、电视媒介传播研究工作。

主要承担《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电视纪录片创作》、《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等课程教学工作。

1990—1995年在扬州文化局艺术创作室做编辑,参与《戏曲志.扬州卷》编写工作;1996—2003年在扬州电视台城市频道做电视编导,期间主要作品多次获得江苏省优秀电视节目金凤凰奖二等奖、省优秀文艺节目二等奖、省优秀新闻节目三等奖等奖项。

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电视研究》、《当代传播》、新闻界》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0多篇,主持或参与多项省厅级科研项目研究。

陈韵强,国家一级导演,现为扬州市广播电视总台党委副书记、副台长,兼任江苏省文联委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记录片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扬州大学的兼职教授、扬州市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江苏省传媒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电视文艺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

先后获得国家级“五个一”工程奖2次,中国电视“金鹰奖”5次,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3次,江苏省“金凤凰奖”6次。

创作的作品类型包括电视文艺片、纪录片、大型综艺晚会、电视剧等,担任总导演策划编排过《天涯共此时》、《春江花月夜》、《烟花三月》等大型综艺节目,曾连续三届担任中国电视金鹰奖的评委。

倪其育,副教授,男,1964年1月出生,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主任,音视频技术教研室主任。

主要从事《音频技术》、《多媒体技术及应用》、《教育技术概论》、《计算机装配与维护》等课程的教学及相关的科研工作。

独立编著《音响技术及应用基础》(河海大学出版社1999年),《音频技术教程》(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年)。

参与编写 《电化教育应用技术》(上海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教育技术学(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在《电化教育研究》、《声学技术》、《扬州大学 学报》、《电子制作》等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

主持南京大学近代声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声源指向特性的研究”(2000.6~2002.12)、校级 科研项目“教室硬件环境资源优化的研究”(2001.12~2004.1)等课题的研究。

范文霈,副教授,学士,男,1960年7月21 日。

1981年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物理系,1981—1988年扬州师范学院物理系资料员、馆员;1988—1998年 扬州师范学院院电教中心讲师、电视台业务部主任;

1999—2005年扬州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教研室主任、摄影专业主任;2003年起任教育 技术学专业硕士生导师,现任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影像艺术教研室主任、摄影专业主任,兼有江苏省高校摄影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江苏摄影家协会会员。

冯锐,副教授,硕导,1990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 学电化教育系。

目前主要从事于教学设计、网络教育应用、学习技术等方向的研究工作。

承担着本科和研究生“教学系统设计”、“网络教育应用”、“网络课程开发”、“教育技术学名著选读”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参与国家际课题1项,主持和参与省级、厅级各项研究课题12月项,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参与教材编写2 部。

邓杰,教授硕士生导师,1956年3月18日出 生,江苏海安人,1983年7月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现为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院长,学科带头人。

主要从事文学艺术、电视编导、摄影艺术、教育技 术等方向的研究。

兼有江苏省高校教育技术研究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苏省高校摄影协会副理事长、学术委员;全国高校摄影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扬州市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会长等社会职务。承担着《视觉艺术》、《摄影艺术》、《电视艺术论》、《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古典诗词》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主持完成了五项省级研究课题和10余项厅级课题,在研教育部人文社会基金项目——“„忠孝礼义‟的当代性研究与传播”,发表了10多篇研究论文,出版了《电视艺术论》、《宋词掇英》、《从二北到半塘——文史学家任中敏》、《教育技术学——引导教学走向艺术化境界》等专著。

姓名:薛晓阳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58.11

毕业院校:南京师范大学

学历(位):博士(博士)

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职务:教育科学学院院长研究方向:教育学主要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

薛晓阳:1958年生,男,汉,教授。1984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2003获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为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授、教育学原理硕士生导师、江苏省教育学会心理教育分会副理事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德育原理和教育基本理论。

2003年,被聘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南京师范大学德育所兼职研究员和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德育研究室兼职研究员。2010年,被聘为教育部第一期长三角中小学名校长高级研究班理论导师。

出版《希望德育论》、《学校道德生活教育模式的探寻与思考》三部专著,其中,2005年,《希望德育论》获江苏省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10年,《学校道德生活的教育叙事》获江苏省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在《教育研究》《北京大学教育评论》《高等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教师教育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先后主持全国教育规划教育部重点项目《道德制度化与学校道德生活叙事研究》《农村社会道德教育自我建构研究》《学校德育政策的价值建构与政策实施研究》,以及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小康社会的学校道德文化研究》等项目研究。

姓名:潘洪建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64.7

毕业院校:西北师范大学

学历(位):研究生(博士)

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教育科学学院

职务: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

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主要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

出版的著作有:

出版《教学知识论》(专著,2004年),《活动教育引论》(合著,2000年),《活动教学原理与方法》(主编,2008年)、《课堂教学原理与策略》(副主编,1996年)、《活动学习教学策略》(主编,2010年)、《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编著,2010年)、《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主编,2010年)、《小学课程史研究丛书》(主编,2010年),共8部;参编著作教材16部。

先后在《教育研究》、《教师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发展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调查报告、研究报告12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50余篇,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全文复印10余篇。先后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1项,四川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2项,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1项。

目前主持在研项目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大班额学习共同体构建与教学方式变革研究”、江苏省参照211建设项目“扬州文化教育研究”子课题“扬州地方教育家研究”。先后获四川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甘肃省人民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江苏省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

姓名:寇冬泉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66.12

毕业院校:西南大学

学历(位):研究生(博士)

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扬州大学

职务:教师

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

主要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

出版的著作、教材、工具书有:《教学心理学新视点》、《现代心理学》、《课程变革背景下高效学习策略指导》、《教育管理学辞典》等10部;在《道德与文明》、《中国教育学刊》、《心理科学》、《西南大学学报》等杂志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两篇被中国人民大学资料复印中心全文收录;参与了国家课题《高职院校职业性向测试分析研究》、《大班额学习共同体构建与教学方式变革研究》的研究;参与了部级课题《层次性教学设计理论模型研究》、《中小学教师职业价值观的发展、影响与教育对策研究》等的研究;主持的省级课题有《中小学教

师职业生涯高原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开展行动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等研究;成果《教师职业生涯高原性向的心理学阐释》获得省级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合作成果《人类分层传播模式探讨认知派学习理论的整合》获得省级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合作成果《现代心理学》获得省级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姓名:陈家麟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49.02

毕业院校:华东师范大学

学历:硕士研究生

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职务:扬州大学心理科学研究所所长

研究方向:教育学(心理教育)、心理学

主要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

已出版《学校心理卫生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学校心理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操作与实务》(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等个人著作10部,主编、合编、合译《班主任工作研究》、《走出青春的沼泽——青少年性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基础心理学》等20余部,在《心理学报》、《心理科学》、《教育研究》、《哲学研究》、《人口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论著除被多种报刊介绍、摘登、收录、复印外,还先后获得全国师范院校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研究项目优秀成果奖、江苏省第4、5、6、7、8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甘肃省第二届优秀图书奖、江苏省和浙江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扬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奖励,并被授予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曾宪梓基金会)、全国家庭教育园丁奖(国家教委、全国妇联、共青团中央)、江苏树勋教师教育科研奖等奖励。

姓名:查永军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72.12

毕业院校:华中科技大学

学历(位):研究生(博士)

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教育管理

主要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

发表的学术成果有:

1、参与式学习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7,(3)

2、大学生参与式学习的基本策略研究大学 研究与评价 2009,(1)

3、高深学问之“高深”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4、学术影响力:学术权力张扬的内在力量江苏高教 2007,(6)

5、对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反思中国高教研究 2007,(2)

6、我国大学学术组织科层化及应对中国高教研究 2009,(3)

7、高等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路径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10)

8、终身教育与大学开放性研究当代教育科学 2009,(17)

9、美国“相互作用大学”及启示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2)

10、学术资源配置中的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3)主持、参与的课题:

1、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高校学生参与式学习研究”,2009年4月结题;

2、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课题青年项目“中国大学学术委员会运行机制研究”,2010年立项;

3、主持扬州大学教改课题“公共课教育学研究性教学模式研究”,2010年立项。另外,还参与多项省部级教育教学类课题。获奖情况:

1、“高校学生参与式学习研究”,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二等奖,2009年

2、“我国大学职能履行中精神追求的弱化”,江苏省社科联二等奖,2010年

3、扬州大学优秀教学奖二等奖,2010年

姓名:刘久成性别:男

出生年月:1960.10

毕业院校:扬州师范学院

学历(位):本科(学士)

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职务:小学教育专业主任、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

研究方向: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主要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

出版教材有:《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小学数学竞赛指导》等,在《中国教育学刊》、《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研究》、《小学数学教师》等杂志发表论文60多篇,其中4篇被中国人民大学资料复印中心全文收录;有10多篇论文在省或全国比赛中获奖;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师范生探究性学习研究》、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小学数学教育学课程研究》和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中国小学数学教学五十年发展研究》等多项;曾获得“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优秀指导教师”、“扬州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称号。

姓名:申卫革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72.10

毕业院校:陕西师范大学

学历(位):研究生(博士)

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职务:无

研究方向:教育学

主要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

在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上发表学术科研论文10多篇。主要代表作有:《罗尔斯正义观的教育学意义》发表在《教育导刊》2008年第1期;《对我国教育学教材存在状态的反思》发表在《当代教育科学》2008年第3期;《对教育学研究者的研究》发表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5期;《后现代知识型观照下教育学知识话语的实践转向》发表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9期等。

其中论文《对理性教育的思考》被新华文摘论点摘编;论文《主体间性世界的教师角色》被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6年第7期全文转载;论文《后现代知识型观照下教育学知识话语的实践转向》被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10年第2期 全文转载。其它学术论文和博士论文《后现代知识型观照下教育学知识的实践转向》被中国知网等引用,引用频次不断提高。所有公开发表的论文被维普资讯网、中 国论文网、中文研究网、中国基础教育期刊全文数据库、博士论文网、中国期刊资讯网、以及图书搜索网等转载引用。主持研究的项目有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一项、2010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一项江苏省社科联项目一项。论文《对理性教育的思考》2006年获陕西省第八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并获2007年陕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姓名:史华楠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62.1

毕业院校:扬州大学

学历(位):本科(学士)

职称:研究员

工作单位:扬州大学

职务: 教育科学学院(师范学院)党委书记、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高等教育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

史华楠,男,汉族,中共党员,1962年1月生,江苏省高淳县人,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原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先后从事专业教学和行政 管理工作。1996年评为教育管理研究副研究员,2004年晋升为研究员。曾被扬州市表彰为“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现任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师范学院)党委书记。为江苏省教育厅特约调研员、中国高教学会秘书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扬州大学高等教育学会理事、扬州大学党建研究会理事等。

武汉大学2017年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参考书目 篇7

静心窥解范以锦的人生智慧, 仿佛与此间真意不谋而合。从当年出身农家、遍尝艰辛的华侨子弟, 到其后殚精竭虑、辣手文章的精英记者;从曾经挥斥方遒、锐意改革的报坛领袖, 到今日竭智尽力、乐在其中的新闻教官, 这位曾被时人以“平民底色”加以概括, 极富精彩却又平和低调的传奇长者, 正是用他最接近本真的平民情怀写就了一则则披荆斩棘、饮尽风浪的事业篇章。而正如子夏当年所困惑的“素以为绚兮, 何谓”, 当人们每每试图用最华丽的笔触描摹出范以锦浓缩半生的丰盈心境时, 还有什么能比将其一以贯之的“执意纯粹”奉于纸上更贴近他的不凡?正是须臾未忘底色, 所以步步锦绣华章, 范以锦用最直白的记忆勾连起了他直道而行的多面人生。

“吃苦耐劳对我来说没问题”

广东梅州, 这片素有“华侨之乡”美誉的粤东大地, 便是范以锦的家乡。早年, 范以锦的父亲曾因生活所迫背井离乡前往马来亚 (现马来西亚) 务工, 68年前, 范以锦便出生在那里的山区橡胶园。因父亲参加了反殖民主义的工会和罢工斗争等, 1949年范以锦全家被驱逐出境, 3岁多的他从此随父母回到了老家———梅州大埔山区。而谈及当年如何选择并考取了暨南大学经济系, 范以锦的记忆便从家乡开始延展。

“我的小学、初中、高中分别是在大埔县西湖村小学、大埔中学和百侯中学念的。从我们农村的中学考上大学, 是不容易的。当时, 暨南大学的知名度还没有今天这么大, 那时候也不是国家重点大学。高考时, 在老师的动员下, 我第一志愿报的是中国人民大学, 第二志愿就报了暨大。一方面它跟人大有落差, 另一方面暨大是侨校, 我是华侨学生有加分, 对这里比较有把握。”范以锦介绍说, “我们农村的孩子, 对未来的志向、将来从事的工作都没有过多的考虑, 文科生无非就是在中文、外语、经济、历史、哲学这几个专业中进行选择, 我填报了经济系的政治经济学专业, 就这样被录取上了。那一年百侯中学有160多人考大学, 其中文科考生几十个, 最后全部考上的只有十来个人, 文科就我一个人被录取了, 很不容易。”

而对于早年的经济学专业背景对他其后可能产生的影响, 范以锦用“有影响, 又不是特别大”来概括。“所谓有影响, 就是因为读经济学的经历, 让我对经济学的知识有兴趣, 我后来担任了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的社长、董事长, 除了要有采编的经验, 还要有经营管理的经验, 讲得直白点, 就是不仅要保证内容品质的提升, 还要有经济效益。那么我的这种背景会让我去看一些经济运作方面的书, 包括国内外的案例, 我都会学习。但是为什么又说关系不是特别大呢?因为我是1964年上大学, 学制五年, 又推迟了一年毕业, 正好在“文化大革命”前期到“文化大革命”中期, 实际上课程只学了两年, 都是些最基础的知识。而且那时候学的理论, 也基本都是计划经济的理论, 大部分从苏联照搬过来, 与我们后期的报业企业环境和市场经济没有很大的联系。当然, 它也可以引起我们的反思, 让我们对计划经济理论和市场经济理论有个对比。所以说, 这段经历使我对经济方面产生了兴趣。”

范以锦继续讲道, “‘文化大革命’进行一段时间后, 我们就下到农村去劳动了。1968年到1969年, 我们以大学生的身份到广东四会农村去锻炼, 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除此之外, 学校工宣队还带着我们去过广东英德县劳动, 也是‘三同’。我还去过工厂务工, 在街上卖过杂货, 在商店里站过柜台, 在煤场做过煤球。那时候劳动量很大, 在农村吃得比较差, 油水很少, 也不能放开吃饱。1970年3月, 我又到了湖南省洞庭湖西湖解放军部队农场劳动, 赶上插秧季节, 凌晨三点半起床一直劳动到晚上十点多。不过在这里吃得还不错, 粮食、猪肉都有, 就是劳动非常艰苦, 我在这里干了将近半年。不过, 因为我本来就是从农村来的, 劳动对我来讲是个非常小的事情, 吃苦耐劳对我来说没什么问题, 但是, 我就是老想着能快点毕业分配。”他解释道, “我兄弟姐妹五人, 当时靠父亲的一份工资养家, 才40多块钱, 我母亲身体不好, 在农村挣不到多少工分, 我哥哥高中还没毕业就提前回家劳动, 家里确实比较困难。我们的学制是五年, 前面的68届准时分配了, 我们69届到了1970年还不分配, 心里很着急, 因为早一天参加工作我就可以早一天减轻家庭的负担了。我们大学生下农村、下工厂劳动锻炼是没有工资的, 领取的是助学金。所以我当时最大的愿望就是参加工作, 干什么都可以。”

在那个物质条件贫乏的年代, 年轻的范以锦曾因梦见一块肥肉而在睡梦中笑醒, 这位憨厚的农家子弟对于底层生活的艰辛和百姓生存的苦乐, 有着最天然的亲近和最深切的理解, 在人世间的辛酸甘苦中, 身为大学生与身为农民的双重体验在无形中为他积累起了一笔极其丰厚的精神财富。

“我从没想过会当一名记者”

1970年9月, 还在湖南洞庭湖农场务农的范以锦在一次特别的“面试”后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我们那个年代绝大多数人都不可能留在城市, 我也从来没想过自己会当一名记者。”提及其后与南方日报的渊源, 范以锦感慨满怀。

“我被分到南方日报有这样一个时代背景, ‘文化大革命’未结束, 南方日报有很多老同志在五七干校还没有解放出来, 因为人手不够, 所以想到了要招收一批大学生, 于是就到了暨南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来要编辑、记者、工程技术人员。”范以锦回忆说, “1970年, 暨南大学实际上已经被解散了, 军医大学从北方搬到广州, 取代了暨南大学, 学校所在地转交给了军方。我们有部分老师去了中山大学、华南师大、华南理工大学, 但是包括我们在内的69届学生还没有分配, 所以学校就设了一个留守处, 包括军宣队和一些行政人员。当时南方日报找到留守处想要招人, 于是他们就提供了一份名单, 包括中文系、历史系、经济系, 总共六七个人。因为我1966年就入了党, 又是学生干部, 家庭成分也比较好, 所以暨大就推荐报社的工作人员直接到农场来考察我了。”对于当时的情景, 最初还蒙在鼓里的范以锦时至今日依旧历历在目、记忆犹新。“那天我们农场的连长突然叫我到他办公室去, 问我插秧的进展怎么样, 我就如实回答了。其实当时那两位南方日报的工作人员就在旁边坐着, 他们大概是想看看我的反应, 觉得还可以, 就这样定了。起初我一点都不知道, 大概是过了半个月左右才宣布名单, 部队这才告诉我那天叫我到连队来是有两个人在旁边观察我。后来被分到南方日报当记者, 这是我完全没有想到的。”他坦言。

对于这段几近惊喜的人生转向, 范以锦充满感恩, “当时中文系要了两个, 经济系要了两个, 一共四个人同批进了南方日报社。我们当年毕业分配的情况是这样的, 组织给你一个表, 你就填地点, 想到哪里都可以填, 像广州、汕头、梅县, 或者新疆、北京等等。我的第一志愿当然填的是广州, 第二志愿是梅州, 也就是我的老家, 我只填了这两个地方。后来能够留在广州还是很高兴的, 毕竟还是希望平台能大一些。我的不少同学都被分到县里了, 有的还被分到餐馆里去端盘子, 分到商店里去卖杂货。我能留在广州确实非常幸运, 也很不容易。”

有意思的是, 在“文化大革命”的特殊年代下, 刚刚从农场出来被分配到南方日报的范以锦又再次被报社分到农村劳动。“从1970年到1971年, 我又劳动了一年。但是这一年不太一样, 我挂了一个职务。”范以锦回忆说, “一入职, 南方日报就将我们这一批大学生安排到农村基层去锻炼, 我当时是副大队长, 相当于村委会副主任。我们这批一共20多个人, 有当党支部副书记的, 当副大队长、生产队副队长、妇女副主任的都有。锻炼一年回来后, 也没有征求我们的意见, 就直接把我们分配到了各个部门, 可能考虑到我是经济系的, 我就被分到了南方日报社工商部。”

就这样, 1971年, 25岁的范以锦在辗转等待之后终于开始了他自此耕耘的记者生涯, 而对于这个在懵懂中开始的人生舞台, 范以锦也毫不讳言最初起步时的困惑和努力。

“当记者我一点都不懂, 从来不知道记者究竟是怎么写东西的。我当时想, 记者要采访, 还要写得很快, 感觉难度非常大, 怎么去做, 一点都不知道, 我就先从模仿开始。”范以锦回忆说, “那时候中国的报纸基本上没有多少了, 全国范围的只剩下《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红旗杂志》, 广东就只有一份《南方日报》。我就订了一份《南方日报》、一份《人民日报》, 两份报纸从头到尾去看。那时候报纸只有四个版, 文章又很长, 我们写稿的机会不是很多, 一个月能有几篇稿发表就很了不起了, 所以我就有很多时间去学习, 研究究竟怎么写消息, 怎么打标题, 怎么写通讯。”他接着说道, “我们当时也没有教材, 教材被斥为封资修的东西, 不能够用。所以我只能看一些内部的通报, 看看他们的文章是怎么写的, 尽管有些文章文风很差, 但基本的五要素还是有的。我大概学了一两个月就基本掌握了规律, 慢慢感觉到写消息和通讯也不是很难。虽然写得好比较难, 但是已经可以动笔写, 几乎没有什么障碍了。”

就这样, 初出茅庐的范以锦在蹒跚学步中开始了他前路漫漫的职业生涯, 从1970年进入南方日报社, 到2006年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 再到2012年从南方报业正式办理退休手续, 这位从山区走出来的农家子弟从此开始了他其后历经42年精彩多姿的报业人生。

“最有作为还是三中全会以后”

“我刚进工商部的时候, 主要跑商业这条线。我是年轻的记者, 采访的时候我就跟着老同事去, 看他们怎么提问, 我就旁听学习, 练习写初稿。写了一两次以后, 我就基本上自己单独采访了。后来有什么问题我就问那些比较老练的编辑记者, 基本上一两年的时间, 我就成为领导比较信任、业务也比较熟练的记者了。”在报社工商部待了半年之后, 范以锦就被派往梅州记者站开始了独当一面的采写工作。

“到梅州记者站以后完全就是独立采访了, 那边有老同志, 他们都不是集中行动, 我们基本上也都是独立采访。我会买些杂志小说来看, 起码在文字方面会提升一些。从1972年到1974年, 我在梅州记者站待了将近两年时间, 后来在报社工商部主任的提名下, 我又调回了工商部。回到广州后半年左右, 报社根据省里的安排要派工作队到番禺农村, 1975年, 我跟着工作队又到农村干了一年, 一年以后又再次调回工商部。”范以锦说, “那时候番禺还是个县, 从广州过去要四五个小时, 这一年又是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不过这些对我来说没关系, 我们农村出来的大学生适应得很快, 到了农村尽管条件艰难困苦, 但都没有愁眉苦脸的, 生活得也很愉快。一年之后回到广州, 我就亲眼见证了广东省粉碎‘四人帮’的大游行。”

对于这段历史, 范以锦记忆犹深, “南方日报是广州地区最早上街游行的, 拥护中央粉碎了‘四人帮’, 我也参与了上街游行。因为我们是省委机关报, 比较早就拿到了相关文件, 文件一读完, 大家都慷慨激昂地上街了。当时老百姓还不知道这个消息, 也不知真假, 一看南方日报都上街游行了, 很多人都跟着鼓掌。粉碎‘四人帮’之前基本上搞不了批评性报道, 没有这个空间。那时候相当多的文章现在看起来左的痕迹是比较重的, 当然也有部分没有这些痕迹。‘文化大革命’中的报道是个不断肯定、否定、肯定、否定的过程, 昨天明明这样说是对的, 明天就变成错的要批判了。所以我们感到一方面很苦恼, 一方面也很好笑, 就是猜想中央是不是有两个司令部在较劲, 那么我们究竟该听哪个司令部的呢?所以最有作为的时期, 还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1976年底, 范以锦再次被派往梅州记者站并出任站长一职, 直到1982年才调回广州, 出任广州记者站站长一职。“三中全会之后, 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 土地承包到户,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非常高, 我们的报道材料非常丰富, 也开始有批评性报道了。因为有些干部的思想不通, 还在转换观念中, 所以这个时候搞批评性报道, 就是为了冲破思想禁区, 支持农民的生产自主权, 宣传他们在承包责任制之下的繁荣景象。那时候我经常在农村采访, 也经常会住下来。有时候住在公社招待所, 有时候住在生产大队, 有时候住在农民家里。采访到的素材都是农民怎么拥护三中全会的政策, 反映生产自主权、粮食大丰收的良好景象。另外, 也会批评某些地方领导干部, 因为有些地方领导干部不但对中央的政策不满意, 甚至还去阻挠政策的落实, 这种批评性报道我们都做过不少。”

提及早年因批评性报道而受过的委屈, 范以锦无怨无悔又颇感欣慰, “我们南方日报的领导层思想非常统一, 领导坚决支持解放思想冲破禁区, 一定要支持农民取得生产自主权, 解放农村生产力。虽然当时县里和公社里有些领导思想不通, 也存在两种声音, 就是要不要给农民生产自主权, 要不要搞大包干?但是南方日报还是旗帜鲜明地支持这种冲破思想禁区的讨论和评论, 甚至点名批评某个领导。”谈到南方日报的办报传统, 范以锦毫不掩饰内心的自豪。

“开风气之先是南方日报的光荣传统”

“开风气之先是我们的光荣传统, 这是南方日报的前辈为我们留下来的基因。像解放初期的曾彦修、杨奇, 他们在担任南方日报的总编辑、社长期间, 坚定支持批评性报道, 勇于向上反映真实情况, 杨奇还动笔写了涉及广州常务副市长的批评性报道并且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他们都是非常有担当的人。可以说, 这种责任担当一直留在南方日报, 激励着我们去继承。我一直觉得, 其实并不是我们后人有多厉害, 我们只不过是传承了他们播种下来的基因。”范以锦推心置腹道, “比如说南方日报的传统之一是对写批评报道的记者采取宽容和保护的态度, 这也是我们开风气之先的一部分。当然, 这也和广东的整个改革开放局面有关系。广东面对的是非常善于抢抓新闻的港澳媒体, 港澳媒体批评我们的稿件, 有时候写得不一定准确, 所以我们自己就必须要懂得占领舆论制高点, 善于搞舆论监督。我们自己写肯定写得更准确, 我们也不应该去回避, 否则会有很多不真实的东西流传得更快。因此, 在广东这么一个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我们的思路也必须走在前沿。”

范以锦介绍说, “当年有个说法, 叫‘广东水, 珠江粮’, 就是指广东的健力宝和饼干在全国都卖得很好, 广东企业很自豪。另外, 我们的家用电器也北上, 那么我们的媒体在企业的启发下也要走向市场。改革开放前期的广东报业为什么整体步伐比北方快, 就是因为广东本身就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另外, 港澳的报纸虽然也有不少问题, 但不可否认的是, 他们很多优秀的经验、做法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所以我们也慢慢像他们那样搞厚报、搞多样化, 也抢新闻。”范以锦如数家珍道, “全国第一个办周末版报纸的是《中国青年报》, 广东是全国第一个办独立发行周末报的地方。为什么会办《南方周末》?就是因为当时的报社领导觉得机关报很严肃, 想办一个文化类轻松愉快的报纸以弥补机关报的不足, 好让市民在周末的时候, 能够享受一种不同寻常的精神食粮。所以最开始办的时候, 《南方周末》还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就是文化休闲类的。那个年代, 发行量也不错, 也有市场了, 后来因为全国的报纸都慢慢开始搞文化娱乐版了, 所以《南方周末》就开始重新定位了, 转向了时政, 关注国家大事, 关注国家的未来, 关注中国社会底层的生存状况, 关注中国的体制改革进程。”

谈到南方日报的骄傲, 范以锦颇为感慨, “我们希望能引发思考, 想在新的时期做历史的推动者。这也是我们南方报业一代又一代的领导人将报纸与时俱进向前推进的传统, 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所以, 我们一方面是‘开风气之先’, 另一方面也是‘得风气之先’。身处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清新气氛, 观念就会与时代同步。”

正是在南方日报这种“开风气之先”与“得风气之先”的双重氛围下, 范以锦的报业人生开始了起转腾挪的发展。1982年, 因工作需要, 范以锦从梅州记者站调任广州记者站任站长半年后, 又被派往中央党校学习一年。1983年, 范以锦进入领导班子, 成为南方日报社最年轻的编委, 其后又出任政科文部主任, 直到1991年担任南方日报社副总编辑, 1995年出任总编辑, 2002年担任社长。几十年的报社领导经历带给了范以锦极其丰富的从业体验, 他精辟地把办报人的姿态分成了两类, 一类是政治家办报, 一类是政客办报。当被问及两者最大的不同时, 范以锦条分缕析, 毫不含糊。

“政治家首先强调的是一种胸怀。作为一个办报人, 应该认识到办报纸是有风险的, 既不应该受到表扬就飘飘然忘乎所以, 也不应该受到了批评甚至处分就灰心丧气。挨了批评, 作了检讨, 该改正的要改正, 该坚持的还坚持, 该干好的还干好, 做完检讨后站起来继续前进, 只有具备这种胸怀, 才能把报纸办好。其次, 还要有政治家的敏锐, 要善于抓住最重要的东西, 并且懂得报道时机的重要性。明白一个报道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即使内容是完全正确的, 也要选择合适的时机。最后, 政治家办报要有大局观念。报道新闻要从国家、社会的稳定和报纸自身的安全来考虑, 要有政治家的敏锐, 要有政治家的智慧和艺术。我们经常讲要‘打擦边球’, 我认为擦边球是好球, 因为擦边球不犯规, 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把报纸做到这种极致呢?这不但需要勇气, 也需要技巧。所以我说政治家办报有非常丰富的内涵, 并且这个政治家也不是指一个人, 而是一群人, 应该是一个团队, 一个群体行为。”

“那么政客有什么特点呢?就是不分是非, 一味地盲从, 甚至老是琢磨上级的意图, 迎合上级的偏好。我觉得这个跟下级服从上级, 保持与国家政策高度一致这个概念是不同的。为什么呢?因为有时候上级的意见也有可能违背党的方针政策和人民的利益, 服从上级的领导并非等于不能够反映意见。如果上级提出的要求我认为不对, 还应该可以提出我的看法, 而不应该去揣测、琢磨, 甚至在上级的要求上再度加码以求迎合献媚。所以, 我觉得这种做法就是不顾报纸的规律, 不顾党报的传统, 就是一味迎合官方的政客做法, 是不良的风气。”对此, 范以锦语重心长地总结说, “我们要遵从的应当是政治家办报, 而不是政客办报。”

“宣传有纪律, 学术无禁区”

2006年, 60岁的范以锦在南方日报社兢兢业业耕耘37载之后, 从领导岗位上卸任并开始了出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的全新人生。如何认识并适应从“新闻官”到“新闻教官”的角色转变, 是范以锦面临的最主要问题, 而有关于此, 他不但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 并且在其后的8年时间里, 为这所华南名校的新闻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与力量。

“如果要我用一句话来区别新闻媒体和新闻院校之间的区别, 就是———宣传有纪律, 学术无禁区。宣传有纪律, 就是说作为一名新闻官, 对国家宣传部门下达的通知我要执行, 纪律我要遵守。我可以反映意见, 甚至提出反对意见, 但常态下都是要执行规定, 不执行的情况都是特例。因为我们报纸印出来之后就是白纸黑字, 出了问题是跑不掉的, 所以你必须一字一句地推敲和审查, 要按照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等要求来看有没有违反, 所以新闻官对组织的纪律要求是非常强调的。但是学校是什么地方?学校允许自由讨论, 希望有学术研究的风气, 很多问题都是作为学术问题来讨论, 而且这些讨论也不是白纸黑字会被追究。所以, 我从一个很讲究纪律的地方到了一个能够自由讨论的地方, 这就是一个很大的变化。”范以锦感慨道, “在有严格纪律要求的地方, 你会比较紧张, 精神高度集中, 心理压力也很大, 用我以前的话说, 就是一级战备、如履薄冰的感觉。当然, 相对来讲我的胆子还算比较大一点的, 即便在如履薄冰的地方也会相对淡定, 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讲是会非常恐慌的。可是, 无论怎么淡定, 你还是会高度紧张, 超负荷工作, 劳心又劳力。但是你到了学校以后, 这里是搞新闻教育的地方, 如果你不讨论不辩论, 不把敏感问题摆出来, 很多东西反而是弄不清楚的, 也不利于新闻事业的发展。”他强调道, “如果大家都按照统一的口径去做, 那怎么能把有争议的问题搞清楚呢?又怎么能推动新闻事业的发展呢?当然, 交流也不是放任自流, 作为教师也是需要以正确的价值观加以引导的。但毕竟, 从‘有纪律’到‘无禁区’的地方, 心情会很舒畅, 也不会像以前那样压力那么大, 工作起来也很轻松愉快。”

范以锦笑称, “我以前在单位经常写检讨, 到了暨南大学以后就不用再写了, 也很少有人打电话过来骂你, 不像以前, 拿起电话就挨批。教育规律和新闻业界的实际操作是不同的, 我们还是要尊重教育规律, 这样学校的新闻教育才能搞好。我觉得教育的规律就是老师与学生可以平等地交换意见、探讨问题。不能像新闻工作一样, 必须要求学生服从老师, 学生与老师保持高度的一致, 那是不可能的。新闻教育需要多种学术思想的交锋。”他特别强调。

从2006年至今, 出任院长一职的范以锦对自己的定位非常明确, “到暨南大学来我觉得很幸运, 这里新闻教育的底蕴很深厚, 前任多位领导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有一批非常优秀的教师, 而且学科设置、学科建设也很不错。但是我没有搞过教育, 也没有当过老师, 所以暨南大学新闻学院对我来说是个陌生的领域, 或者说不是我的优势。所以我来之后就对自己说:我只做加法不做减法。”范以锦解释道, “就是说我所想的是怎么把自己的最大优势用来补充暨大的缺陷?因此我就把我在报社的经验和资源带到这里来, 解决了新闻学院与新闻实践比较脱离的普遍难题。”

可以肯定的是, 范以锦的眼光和方略是正确的。在他的力主推动下, 从2007年暨南大学准记者南方训练营开营, 到2008年支持常务副院长举办暨南大学传媒领袖讲习班, 再到研究生创新基地的建立以及与业界展开的专业硕士双导师制, 范以锦的到来为这所历史悠久的新闻院校带来了难能可贵的新风和朝气。如今, 再谈起新闻教育, 范以锦有着更清晰的思路和定位, “我希望学术研究的前沿意识要提升, 新闻人才持续学习的能力要提升, 同时新闻教育要积极和业界沟通, 根据实用型人才的标准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没有创新能力的‘新闻技工’, 业界是不缺的, 但是既有创新能力又有理论功底,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新闻人才是很受欢迎的, 这也正是我们新闻教育的目标。”

这就是不改本色的范以锦, 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 无论是受到赞赏还是面对质疑, 无论是作为一线记者还是身居领导要职, 无论是身处新闻媒体还是身处大学校园, 实干改革的处世风格, 超越精神的热情洋溢, 分寸合宜的人生智慧, 现实理想主义的精妙哲思都在他的身上聚焦闪现。他身为精英却毫无精英主义的做派, 他勇挑道义责任却怀揣平民情怀。带着客家人独特的精神特质, 范以锦在中国的南方挥洒出了一段段激情与温情和谐奏鸣的乐章。

【范以锦简介】

范以锦, 广东省大埔县茶阳镇西湖村人, 1946年生于马来亚 (现马来西亚) , 1949年随父母回国。1969年毕业于暨南大学经济系, 1970年进入南方日报社。曾任南方日报社总编辑、社长,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管委会主任、董事长;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中共广东省委候补委员、省政协常委、省政协学文委副主任。其新闻作品多次荣获省级、国家级新闻奖。2006年至今, 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2年, 范以锦被广东省委省政府授予优秀中青年专家称号, 同年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有突出贡献专家特殊津贴。2003年, 入选新闻出版总署主管的《传媒》杂志中国传媒业“英雄榜”风云人物, 入选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和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年度报告, 被列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人物志”15人之一, 入选《南方周末》“最具赞许传媒人物”。此外, 范以锦还先后荣获“中国传媒年度人物” (2005年度) 、“中国报业十大人物” (2005年度) 、“十大创新传媒人物” (2005年度) 、“最具影响力传媒人物” (2006年度) 、中国传媒产业思想贡献人物 (2006年度) 、“最具创新成就传媒人物” (2006年度) 、台湾地区星云大师“真善美新闻传播奖” (2011年) 、“广东首届新闻终身荣誉奖” (2012年) 等殊荣。

武汉大学2017年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参考书目 篇8

学硕:新闻传播史论

一、名词解释(选做4题,每小题5分,共20分,多选不给分)1.《新闻学大意》

2.舰队街 3.舆论反转 4.首因效应 5.网络直播 6.长尾理论

二、简答题(选做3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多选不给分)1.简述近代中国民营报纸的活动内容及意义/贡献 2.简述大众传播的社会整合功能 3.简述受众传播的伦理与边界

4.简述电视新闻节目的组成部分/要素 5.简述品牌命名的市场化运作

三、论述题(选做2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多选不给分)1.论述延安时期共产党办报/新闻活动的优良传统

2.请结合实际,论述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原则 3.论述电视作品如何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基因 4.论述互联网广告存在的伦理问题及解决

四、分析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题干给出了一段米歇尔·福柯关于话语权力的话,结合题干分析建立/增强国际话语权的意义。

2.题干给出了有关人民日报/人民网对今日头条新闻APP算法推荐的评论/批评,围绕题干结合新闻传播学理论分析人工智能技术的影响。

学硕:新闻传播实务

一、名词解释(选做4题,每小题5分,共20分,多选不给分)1.新新闻主义 2.标题党 3.视觉采访 4.结构性段落 5.植入性广告 6.场景营销

二、简答题(选做3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多选不给分)1.简述新闻语言和文学语言的差异

2.简述解释性报道选题的现实意义/依据

3.简述优秀新闻评论为什么要“思想有高度,内容有厚度,语言有力度,理性有深度”

4.简述媒介融合背景下网络视频新闻的发展特点 5.简述广告文案写作如何把握消费者心理

三、论述题(选做2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多选不给分)

1.受众的阅读方式和习惯发生变化,请论述如何加强新闻报道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可读性

2.试论述80年代以来新闻图片认识以及使用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3.试论述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应如何应对 4.就双十一热潮论述“传播即营销”的现实意义

四、实务题(选做1小题,每小题50分,共50分,多选不给分)1.新闻实务题

以《南方日报》编辑部口吻做一个有关改革开放40周年的专题策划(600字),并就策划主题写一篇评论/编辑部文章(600字)2.广告实务题

广告策划“以德树人”一分钟公益广告策划(创意阐述+脚本写作)

专硕:34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一、名词解释(选做4题,每小题5分,共20分,多选不给分)1.显性采访 2.新闻角度 3.稿件配置 4.谈话性评论 5.对比蒙太奇 6.USP理论

二、简答题(选做3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多选不给分)1.简答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写作要突出哪些特点 2.简述新闻报道中常见的逻辑错误 3.简述新闻稿件编辑把关的流程和意义

4.简述新闻发言人为什么要真实准确又讲求策略 5.简述公益广告的要求

三、论述题(选做2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多选不给分)

1.新闻报道的活力在于发现,试结合案例说明记者/新闻工作者如何提升新闻发现力

2.试举例说明如何增强新闻评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3.试举例说明新媒体语境下突发事件媒体沟通的新特点和新路径 4.论述广告代理制对于广告业的影响/意义

四、实务题(选做1小题,每小题50分,共50分,多选不给分)1.新闻实务题

题干给出环保部10月份一次例行新闻发布会的材料,讲的是京津冀环保局(厅)局(厅)长出席答记者问,主要围绕煤炭污染治理的问题。根据材料为《天津日报》采写倒金字塔式消息,标题要求是复合式三行题(10分),消息字数不超过500字(30分),并配发200字的编者按(10分)。2.广告实务题

①创意阐释与说明(15分)②分镜头脚本(35分)

专硕: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一、名词解释(选做4题,每小题5分,共20分,多选不给分)1.定本制度 2.《罗马公报》 3.新闻的事实判断

4.媒体的赋权/社会定位赋予功能 5.后真相 6.VR

二、简答题(选做3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多选不给分)1.简述瞿秋白的办报活动和贡献 2.简述政治家办报的基本要素

3.简述英美报团的形成背景和影响/特点 4.简述电视娱乐节目为什么要有导向 5.简述新媒体对组织品牌形象的影响方式

三、论述题(选做2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多选不给分)1.试论述《大公报》在我国新闻发展史上的影响

2.请结合实践,论述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原则 3.论述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节目形态创新的意义 4.论述新媒体对组织品牌形象塑造的作用

四、分析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题干给出案例是一段大连失火的8秒短视频因为没有标志性建筑被谣传成是哈尔滨失火,哈尔滨公安局某分队刑侦大队破除了谣言。结合案例,分析网络无主题视频传播的危害性与治理方法。

武汉大学2017年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参考书目 篇9

北京大学2016年汇丰商学院新闻传播专硕(财经新闻方向)经验

初试前三,终于在4月5号收到了拟录取通知。太多的坎坷不易、太多的鼓励支持。首先感谢父母对我的信任,给了我1万考研经费,他们始终是我的坚强靠山,也是我考研的最大动力。再次感谢超哥和W学长对我的帮助,他使我这个“小白”成长为一个对新闻传播理论有自己见解的boy,解答了太多的疑惑,也使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与肤浅,更好的精准提升自己。最后感谢自己一年的坚持,今天的成绩都源于此。

用一年时间做一件感动自己的事,回首9个月的复习生涯,有走过弯路做无用功、也有发现过捷径,所以我希望读这篇经验的人可以避免我走的弯路,从我的经历中发现、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计划。

选择汇丰商学院财经传媒专业有两个原因:一是自己对财经的兴趣,二是认为在当今媒体分众化与细分化进程加速的时代,对编辑记者的要求也更高。记者开始向行业、学科的专业化发展,会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翘楚(参见人民日报的“侠客岛”),所以汇丰财经新闻专业比北京新传院的MJC有巨大优势,3年的学习会使你对财经领域有自己的见解与知识储备,相对于只学习了2年纯新闻传播理论的同学,你的不可替代性会高出他们很多。

财经传媒专业由徐泓老师负责、联合财新胡舒立、中山大学张志安等老师,邀请白岩松、段永朝、郑也夫、钱钢、常江、胡泳以及汇丰商学院一票经济学老师来授课,更能在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开阔自己的视野,培养自己多元视角思维方式。其次,南燕的学风淳朴,深圳风暖天蓝,是能沉下心学习的好地方。

按照经济学中“三驾马车”打个比喻,财经传媒是“四驾马车”,由新闻、传播、社会研究方法(非常重要)、财经综合能力四部分知识来驱动。本文就从前期准备、参考书目、复习阶段计划、后期能力提升备考四部分来具体谈谈。

一、前期准备

我是过完15年新年后寒假开学3月份开始正式复习的,首先要明确目标,没有目的的复习很难坚持下去。其次看什么书、对专业的了解、什么阶段该学什么心里要清楚。看看报录比(我这自己总结了一份,如有需要可以找我要)、实时关注官网的动态,可以缓解复习时焦虑的情绪。

重要的事情讲三遍:联系学长学姐!学长学姐!学长学姐!找一位之前考上的学长学姐是成功的一条捷径:首先可以咨询他们看书时的困惑、和他们讨论知识问题;其次可以和他们交流老师最近关注的热点,而这些肯定是要出现在考卷上的(比如今年的互联网约车,就是课堂上老师和同学们讨论的问题);最后,考研时人都会浮躁焦虑,和学长学姐交流会让自己感到心安踏实,也会让你的思路更广、更深。

二、参考书目

新祥旭网站:www.xxxedu.net

新祥旭考研辅导第一品牌 一对一 集训营

与北大新传院不指定参考书不同,汇丰商学院指定了7本参考书(6本是歪果仁的,可见汇丰注重学生的多元思维)。但是仅仅就看这7本是远远不够的,不要too young, too simple。

但7本中也要有侧重,下面已表明。我认为这7本书都属于中段水平,要想杀出重围还得把基础书目与拔高书目看一些(新闻传播的书我也看过很多,觉得有糟粕也有经典,但不想像其他经验贴那样堆一堆书单出来唬人去显示自己博览群书,考研时间有限,下面罗列下我认为对考试有用的):

(打个比喻—新传理论“这颗大树”:郭书就是树干,麦奎尔、赛佛林、许书等就是分枝,研究方法类书是缠绕在书上的藤蔓,刘书就是一剂大补汤式的肥料,新闻类书算是果实。)

(一)基础书目

1.李良荣《新闻学原理》★:

新闻学基本知识,其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部分直接忽略。

2.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

与李书一起看,把新闻部分的几个必背理论记死。里面有些概念的定义很老旧了,建议先做初次记忆用,后再将其慢慢更新。通俗易懂,读一遍差不多。

3.郭庆光《传播学原理》★★★★:

这本书整个复习过程至少看三遍,重要性超过任何一本指定参考书。郭书相比于西方的传播学书目,更符合中国的阅读、思维习惯,比如首先对讲概念或理论的背景、定义、意义、优缺点等等,尤其是看完麦奎尔,你会回过头来惊呼:郭书才是真爱!第一遍通读,形成自己对传播学的基本认识;第二遍精读标重点、拉框架,总结各部分专题,如效果研究的变迁;第三遍就是反思升华,与自己看的其他书目、论文相比较自己学到了哪些这本书之外的理论。

4.李斌《传播学引论》(增补版)★:

初学者、跨专业必看。最基础的理论书。叙述流畅幽默、可读性很强,是传播学的入门读物。但是各部分都不深入。通读一遍,简单地做一个笔记或提纲,以备与其他书互相补充。建议本科新传专业学生不要看,与郭书相比其中只有少数相关的边缘知识点。

5.传播小王子《80讲》★★:

这本书几乎90%涵盖了新传的所有理论,但是广而不深,很多概念是泛泛而谈,停留在名解与简答题水平,应付论述题本书还是远远不够的。后期结合热点、论文一起看,画出自己认为有用的地方记下答题用,也可做复习时背诵用。每年10-11月出版。

6.(小绿书)杨奕:《新闻传播学考研专题精编》★★★:

新祥旭网站:www.xxxedu.net

新祥旭考研辅导第一品牌 一对一 集训营

相当于政治复习中的风中劲草,是用来背诵的。其中会穿插一些高校的真题,但都比较陈旧了,大致在03-06年,不过其中的解题思路还是值得借鉴的。

7.曹林《时评写作十讲》或《快时代,慢思考》:

曹林的评论由于犀利中肯,且游于批评体制与启蒙大众之间,尺度把握甚佳,再加上在北大新传院授课,所以他的风格适合我们写评论用。但不要刻意模仿,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来写才是正解。

8.*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

有时间可以看看,不硬性推荐。介绍了11位传播学大家,通过人物传记的方式来讲解传播学历史,有很多名人八卦,看后对传播学的起源发展理解会有提升。

(二)中段书目—也是规定参考书

1.赛佛林:《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

传播学理论就那么些,不同人有各自的解释方法。这本书和麦奎尔类似,不像郭书的内容设置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整体上由浅入微、线性上升,达到顶点),会觉得他的章节设置很散,没有中心。所以我建议大家以郭书为主杆,讲赛书上优秀的部分补充到你原有的传播理论中。

2.丹尼斯?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

本书应是传播学书籍中的良心之作了,但是由于翻译问题,英语长难句直译中文,所以有些晦涩难懂,但是某些理论在当时能提出来可看出作者也是蛮有水平的。基本上所有的传播学书都是以5W为主干的,会兼有一些出彩的小部分,注重这个让人眼前一亮的观点积累。

3.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华夏出版社,2009年。★★★:

15年因为篇幅限制只考了一个简答题,16年突增为2个名解,2道简答,打了很多考生一个措手不及,按照这个行情,今年研究方法部分题目仍需着重注意。这本书较厚,且是按西方思维方式来写的,研究方法本来就晦涩难懂,所以我建议大家看风笑天《社会研究方法教程》,研究方法理论意思都是一样的,但用看中文思维写出来的书会节省不少脑力。

4.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15年由于篇幅限制只考了一个名解,16年突增为一道两问40分的论述题,以前只推荐大家看这本书的序和最后两章,今年的情形不同了,全本章节都要认真看,且在两边以上,因为17年的原题就在里面。

新祥旭网站:www.xxxedu.net

新祥旭考研辅导第一品牌 一对一 集训营

5.迈克尔?舒德森:《新闻社会学》,徐桂权译,华夏出版社,2010年。★★:

新闻内容、媒介与社会互相建构的关系,里面有很多看完让人较好的句子,注意它们的积累和使用。财经新闻老师非常注重新闻与社会关系。

6.刘明华、徐泓 & 张征:《新闻写作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唯一的一本中文作者参考书,可见其地位。大大大boss徐老的书,因为出版时间关系,里面有些内容可能会比较老旧,有引用的材料还是上世纪的,但是其中的理论还是非常经典的,与陈力丹、李良荣中的内容不同,他们讲新闻理论,徐书更多是实务。

(三)拔高书目(都不是硬性要求,看与不看视自己的复习计划而定。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1.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

作为郭庆光的大弟子,刘继承了师傅的衣钵,本书清晰地介绍了传播学理论的来龙去脉,还介绍了许多理论的新发展,并且融入了作者的思考。而且是少数能把批判学派脉络厘清的人,给我们一个看传播理论变化的新视角。

2.许静:《传播学概论》

看郭书里没有的:组织传播的5G、约哈里窗户、媒介监管的几种模式等。

3.*比尔?科瓦奇、罗森斯蒂尔《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新闻从业者须知与公众的期待》

个人认为这本书比舒德森的《新闻社会学》见识、功底高了一个层次。不硬性推荐,掌握好规定参考书的基础上4.*亨利?明茨伯格《社会再平衡》

是对思考新闻媒介与社会、公共领域相关知识的补充。

【▲:以上所有书目我都有自己总结的重点,如有需要可以找我来要,希望你在看完一本书并总结重点后可以和我的对比,获得更广的思路。】

并准备看一两本学术专著,像《大数据时代》、《娱乐至死》、《乌合之众》这些大家都熟知烂大街的书就不要看了。推荐凯文凯利《失控》、《必然》、马克?格兰诺维特《镶嵌》、文森特?莫斯可《数字化崇拜:迷思、权力与赛博空间》、胡泳《众声喧哗》、赵月枝《传媒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分析》。看这些书中一两本的目的一是当作课余读物放松、二是可以在答题时随时引用其中的观点。

看书是基本的,不用求多。最重要的是自己的理解与积累,必须做笔记、总结专题(结合热点时事)像新媒体冲击下媒介、记者转型策略、娱乐化专题、数据新闻专题、公共领域专题、网络舆论专题„„把自己的知识与事件联系起来。(我自己总结了一部分,有需要的可以找我讨论交流下)

三、复习阶段计划

新祥旭网站:www.xxxedu.net

新祥旭考研辅导第一品牌 一对一 集训营

3-5月:基础书目阅读阶段:这个阶段要把基础书目过完,重点总结好,对学科有个整体认识就很棒了。很多同学会盲目求多、求快,总觉得自己进度太慢落后他人,这种急于求学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把理论筑基搞好才是关键。

6-8月:考研决胜阶段。这个阶段应当静下心梳理、记忆传播学的框架,学有余力时看一些进阶书目拓展视野。8月尽可能的开始整理自己的基础知识笔记,将不同书目中的内容按自己的理解整合归纳。整理笔记是一项很庞大的工程,需要耐心和毅力,但当你结束这项任务时你会发现,自己的框架已经比较清晰了。整理笔记和总结专题要一起进行。随之会进入一个所谓的“瓶颈期”,把所有基本知识学完了,失去了前进的方向,这是最好找个学长学姐咨询下,往往不经意的一句话就能“惊醒梦中人”。

9-11月:是我认为效率最高、最重要的时段。也是突破瓶颈期,浴火重生的阶段,你会发现自己对新传理论在这时有了很多新看法,比之前的要深刻很多。所有的基础知识基本要在11月来临之前结束。

且同时由于政治开始复习,专业课学习的时间不得不压缩。但压缩不意味着强度的减弱,这事就开始整理热点、关注时事,在对这些热点时事的解析中复习之前学过的理论,看那些可以用到,并练习写新闻评论。但这也是提高非常快的一段时间,转瞬即逝。

12月:这20多天冲刺阶段,各科开始猜题、冲刺。

专业课练习真题非常重要,会培养你答题的手感。且专业课题量大,范围广,时间有限,要想在试卷上有一个完美的呈现就必须做全面的准备,而练习就是重中之重。

至少一周练一篇新闻评论,每天尝试练一道专业课论述题,坚持下去会有巨大的提高,也不至于在考场上显得手足无措,答不完题了。

注重真题的使用:我自己总结了近几年北大新传院MJC、新闻学、传播学的真题,按时间与题型分类制表,看完这个表格突然如梦方醒,仿佛在这字里行间就能看出今年要考什么,就是这么神奇!你会发现有几个点确实是在反复以不同题型、问法来考,且它们是老师研究和关注的地方。(如有需要的同学可以加我微信索取交流,我可以在12月帮你预测下今年会考什么。)请铭记:无论之前自认为准备的多么充分,考场上发挥出30%的知识储备已是佼佼者了。

英语、政治的复习方法在此就不在此赘述了,英语不好的同学可以联系我,我私下推荐一位老师,否则有做广告之嫌,他的方法确实适合应试,能在短时间提升成绩。

四、后期能力提升备考

1.二八定律出彩点:新传理论就那么多,且题目又限制了所用理论的范围,所以导致不能说千篇一律把,80%的同学的答卷内容都是一样的,老师也是人,换位思考下,老师看到一个不一样的说法时,肯定会给出高分,20%高分的同学源于他们的卷子很多出彩的地方。

新祥旭网站:www.xxxedu.net

新祥旭考研辅导第一品牌 一对一 集训营

所以要注重出彩地方的积累,方法是多看论文、杂志、优质公号(如杂志:《国际新闻界》、《传媒观察》、《新闻记者》、《现代传播》、《财新周刊》等等,公众号:研路、考新闻等)。

上一篇:经典的圣诞节祝福短信下一篇:第4课《蚂蚁》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