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报告

2024-06-05

当代大学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报告(共12篇)

当代大学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1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一个具备特别力量的群体,是知识和科技的载体,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军和接班人。为了调查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情况,以及其精神文明状况,本小组开展一次以“关于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认知”为主题的调查问卷活动,面向本校学生发放50张问卷,在收回的有效问卷中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大学生这个社会重要群体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表现。社会热点问题,是指社会关注度高,影响社会关系、社会大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破坏社会正常活动,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现象。目前我们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有哪些呢?近几年的社会热点问题有很多,比如拆迁问题、通货膨胀、反腐败等政治性问题,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1、部分大学生对“经济发展”和“政治时事”较为关注,但数量不很乐观。

2、大学生对与自身关系密切的问题较为关注,对于一些与自身关系不密切的社会热点较为冷漠。

3、大学生获取社会热点的途径比较单一,关注程度也比较低。调查分析:

经济问题是当代大学生最为关注的社会问题,而大学生之所以会关注经济问题,是因为大学生们即将面临就业问题。在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给本来就就业困难的我们更添了—层霜。就业问题特别是大学生就业受到我国各界的关注。同时也给我们待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一次严峻的考验。面对这种就业压力极大的现状,作为大学生更要努力学习,提高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来适应社会的需要。我们不能抱怨,应在提高自己适应社会能力的同时,更应该思考为什么还是有找到工作的人,当然,政府应在此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使人才得到合理利用,缓解就业压力,我们要对国家持有希望,另外大学生对于自己不太熟悉的社会焦点问题应多加了解,对于密切关注的热点问题应有所思有所想,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人生观,价值观,以提高自身能力为重点,利用在校时间汲取知识,成为对社会有用

之人。大学生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充当重要角色。

此次调查,目的是给大学生一个良好的思维导向,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取长补短,全面发展。同时,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受到了深刻的教育,见识也广了许多。进一步激发了我们的学习激情。相信自己能把今后的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成为一个理论知识扎实、社会实践经验丰富的双“丰收”人才。

个人与社会息息相关,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社会总是时刻在变化发展的,个人在社会中会随之相应变化,对社会的认识绝不能一成不变,要在变化的过程中学会如何把握。关注社会问题,有利于提高个人对社会现状的了解程度,有利于跟上时代的步伐,有利于更好地发展自我,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所以关注社会问题,尤其是社会热点问题,对于个人在社会中的发展至关重要,同时把热点问题中反映出来的,与精神文明道德建设有关的论点,和正确的世界观结合到一起,客观全面地看待它们,社会才会稳定,才会和谐。如果不能注意到这些,自己的认识有可能会产生错位,不仅在个人发展方面有所影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当代大学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2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山东地区高校在校生

1.2、研究方法:文献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

2、结果与分析

2.1、社会态度

在调查问卷中分别对“大学生对‘大运会’的了解程度”、“积极承办‘大运会’的必要性”、“‘大运会’争取成绩的必要性”均设置了逆向与正向问题, 以考察大学生的社会态度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大学生对‘大运会’的了解程度的逆向选择率略高于正向 (逆向46.25%、正向45.25%, 表明在我国的大学生对体育运动以及体育事件的关心少。而在调查中还发现正向选择中男生比例明显大于女生, 体育院校学生选择正向的比例占绝大部分。这表现出大学生们对自身关系不密切的就不关心的社会态度。但在对“我国还要积极承办‘大运会’”和“‘大运会’中争取好成绩的必要性”的态度调查中, 正向的选择率明显高于逆向选择率。表明大学生对‘大运会’这一事件认识的方向是以正面为主的。但是对这两组问题进行逆向选择的被调查者也占有不容忽视的比例 (22.75%、30.53%) , 表明了当代部分大学生对体育赛事的作用, 对体育精神、中国体育发展的另一种认识倾向。

在“我国还要积极承办‘大运会’的态度”这一问题上, 选择逆向的被调查学生中11.25%的人认为没有必要积极承办“大运会”。选择正向的学生中没有人认为没有必要积极承办“大运会”。可见, 多数大学生对我国积极承办大运会持肯定态度。

对于在“大运会”上争取好成绩的问题上, 逆向选择的学生中仅有15.2%认为没有必要争取好成绩, 55.3%的人认为是有必要的。可见, 绝大部分大学生还是把取得奖牌为国争光当做在世界性大赛上最重要的任务。

2.2、社会情感

在问卷中我们分别对“体育兴趣与对‘大运会’的关注度”和“‘大运会’中获得奖牌与爱国主义情感”设置了正向和逆向问题以考察大学生对“大运会”的社会情感状况。

调查结果发现我国大学生对“体育兴趣与对‘大运会’的关注度”和“‘大运会’中获得奖牌与爱国主义情感”两组问题正向选择率 (55.75%、81.25%) 明显高于逆向选择率。说明大学生对“大运会”的社会情感以正向为主。

在“体育兴趣与对‘大运会’的关注度”的问题上, 不热爱体育也不关心“大运会”的学生占11.75%, 还有22.50%的人不关心大运会并不是因为不热爱体育, 或不喜欢体育。从调查中发现, 喜欢体育但不关心大运会的学生中认为“‘大运会’宣传工作不够深入校园, 所以感觉大运会距离自己太远”的占64.33%, 35.67%的人虽然喜欢体育, 但不主动关注大型运动会。表现出对体育事件矛盾的感情取向。也能看出大部分非体育专业的学生没有形成关注体育事件的习惯。而体育专业学生已经基本养成关注各项体育赛事的习惯。

在“‘大运会’中获得奖牌与爱国主义情感”一题中, 逆向选择的占15.25%, 逆向选择的学生认为在世界大赛中获得奖牌与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无关, 是两回事。正向选择的学生认为获得奖牌与爱国情感、民族自豪感密不可分。可以看出两种情感态度存在明显的差别。

在“因为喜欢体育而关注‘大运会’的选择”这一问题上存在性别差异, 男生做出肯定选择的占70.58%, 女生做肯定选择的占62.33%。调查中发现这或许与男生参与体育运动的人数高于女生有关。而女生在一般选项中明显高于男生, 表现出女生对自己是否爱好体育的不确定性, 也是参与体育活动少的一种表现。

3、结论

随着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 我国体育事业在国际地位上的提升, 大学生运动会的社会影响也逐渐增大。调查时发现, 校园以外群众对本次“大运会”的关注度稍高于大学生。这与校园内的宣传力度和宣传方式不及社会中有很大关系。也说明除体育类院校以外, 很多高校上层对体育事件不够重视, 从而影响到了学生。

调查中还发现不同专业性质和性别的学生对“大运会”关注程度也有所不同, 非体育专业学生对“大运会”关注程度明显低于, 体育专业的学生。而女生此赛事的关注也不男生。这也说明爱好体育运动的情感是可以培养的, 在中小学时期不能仅对体育成绩优异的学生进行兴趣培养, 也要重视体育成绩普通的学生的体育兴趣的培养。女生体育运动的意识不与男生, 更应在兴趣形成阶段正确引导, 削弱对体育运动的抵触心理。

摘要:第27届大学生运动会经过了12天的角逐, 于2013年7月17日在俄罗斯喀山落下帷幕。我国派出的大学生运动员们在本届比赛中取得了26枚金牌、29枚银牌、22枚铜牌的骄人战绩。在国内正值暑假期间的大学生对本届大学生运动会是否有所关注呢?本文以国内大学生为调查对象, 以问卷为调查方法, 分析我国大学生对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社会关注程度, 包括社会态度和情感, 总结出有待思考几点问题。

论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问题 篇3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思想政治理论课

作者简介:李坤凤(1966-),女,广东高州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高州师范学院高级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8.50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8-123-03

合格公民是高度政治社会化了的人。1957年,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讲到:“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对于国家的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努力促使学生参与政治生活,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观点,养成正确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提高其政治社会化水平,使学生成为现行政治体系的支持者和维护者,从而成为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力量。

政治社会化是指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1]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态度、政治能力等方面的内容。

一、影响政治社会化的因素

家庭。家庭是一个人最初的、影响最为直接的政治社会化的媒介。

学校。学校是传播文化的专门机构,是系统的、强有力的社会化途径,因此在确立一个人的政治价值观念、培养其政治态度和政治情感方面,学校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大众传播媒介。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大众传播工具的宣传是现代社会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它通过直接宣传政治事件、政治观念、政治态度和政治情感,不仅在传播政治文化、形成共同的政治意识方面,而且在改造政治文化、引导社会政治方向方面都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进而也对人们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产生着极大的影响。

特定的政治符号。特定的政治符号如国旗、国徽、国歌、政治人物的肖像等,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政治象征意义和代表意义。因此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政治文化传递作用,尤其对人的政治心理来说,更具有直观的刺激作用。

社会政治组织。各种社会、经济、政治组织,如工会、政党、社团、国家机关等,也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政治实践。政治实践是连接客观政治世界与人们主观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最重要桥梁,比起政治社会化的其它媒介来,它更具有根本的意义。人们尤其是社会政治成员正是通过政治实践来认识和理解政治的。

除此以外,人们所处的具体的社会文化氛围对他们的政治社会化也有一定的影响。

二、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问题及成因

据调查,我国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的状况总体上是良好的,他们的整体政治素质是值得信赖和肯定的。政治知识掌握较好;政治态度端正;政治情感高尚;对政治规范的认同感较强;政治参与较积极。但也存在一些偏差,比如存在政治理论学习被动化倾向,部分学生存在政治冷漠、政治功利化等问题。[2]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有4点:

一是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人”现象普遍,人们对政治的热情普遍降低。部分大学生热衷于校园经商,多数学生更是喜欢诸如网络游戏、流行音乐、街头舞蹈等大众文化,对政治不感兴趣,这必然导致其政治无知、政治冷漠、政治无信仰。

二是网络负面信息的影响。随着我国社会开放程度的加大和民主性的提高,谁也不能期望全国人民只用一个脑袋思考,只用一种声音说话。多元价值观、政治观客观存在,这在网络中更是突出。当代大学生是在五机(手机、计算机、MP3、电视机、收音机)等网络环境中长大的,他们受网络黑色、灰色等负面信息影响大,易形成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对政治有偏激表现。

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问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全面发展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之一。但长期以来,认知主义倾向却使思想政治教育当作一门功课,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观念的灌输,忽视了情感、意志、能力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教学方式局限于课堂单向灌输式教学,缺少互动,无法引起学生对政治的兴趣和热情。

四是当代大学生的主观原因。处于此阶段的学生是其政治观形成和政治社会化的关键期,但他们看问题不可避免地带有片面性,对政治问题易产生偏差观点。

三、促进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措施

(一)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是促进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前提

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社会、家庭和大众传播媒介在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中都发挥着巨大的影响,但在当前,这种影响更多的是自发的、无序的,甚至可以说是负面的,这极大增加了学校教育的难度,也影响了学校教育的效果。要改变这种状况,政府的作为是首要的。政府一方面应大力宣传,引导全社会认知促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性,共同参与进来;另一方面,要加强督导和协调,使社会各方面发挥各自的积极作用,克服消极影响,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更重要的是,政府要给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政治形象,比如良好的政治行为;还要在社会中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以促使大学生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政府有关部门要规范大众传播媒介特别是网络的政治言行,对宣扬无政府主义、反四项基本原则和反政府言论的要严肃查处,建立更多的红色网站,研究符合当代大学生的红色思想教育路径等等,促进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化。此外,政府可以通过网络教育平台,帮助大学生获取更多的政治知识,形成民主的政治态度,提高其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参与能力。家庭要重视孩子政治社会化的引导,家长要注意自己的政治言论,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关心政治,培养孩子正确的政治观。

(二)学校是促进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阵地

学校要肩负起促进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任务,可发挥各类组织的作用。

党团组织。学校党委牵头,由校团委、学生处、思政部等组成专门机构,共同促进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该机构要制定促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计划,要始终不渝地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和武装学生,保证他们的政治社会化方向。此外,在全校组织活动,如抓住“五个节”(清明节、五四青年节、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时机,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对学生相应地开展缅怀先烈、担负责任、爱党爱国系列教育活动。同时,发挥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他们进班级上业余党课、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和举行党的知识比赛等形式,加深学生的政治认知,养成学生的政治态度。还要开展好校园内党团政治活动,如选举学生会组织机构、选举学代会代表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政治能力。

社团组织。2005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表明,大多数大学生参加了各类学生社团,其中参加学术科技类和思想理论类社团的比例均达63%以上。[3]大学生社团作为同辈群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在青少年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能影响其成员去接受被群体拥护的政治准则,尤其在改变大学生的政治态度方面比正规教育的作用更大,并且还能提高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热情。同时,还可以通过发挥社团特别是红色理论类社团组织的作用,促进其他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如学校时事政治社团通过每学期出一份时政报、每周出一期新闻宣传栏、每天一更新本社团网页等方式,宣传主流政治文化,对全校学生的政治社会化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学生干部。一般说来,学生干部的政治社会化状况较好,根据同辈影响理论,学生干部的良好政治社会化优势可被用于影响其周围学生的政治社会化。

校园文化。开展带有政治色彩的校园文化建设。从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上创造带有政治色彩的校园文化,如物质层面上有像国旗、国歌、国徽这样的政治符号,代表或象征国家民族和政府,能有效地激起大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影响其政治心理、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促进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主渠道

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讲授政治理论知识,引导政治舆论,宣传社会主义的主流政治文化,使大学生形成一定的政治态度和信仰,促进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

1、课堂教学。调查表明,75.1%的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帮助其系统地确立政治态度。[4]通过对政治知识的讲授,使大学生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促进大学生提高政治认知,树立政治信仰。教师可围绕培养学生政治社会化开展活动,如每月时事主题研究,教师结合教材内容,确定能促进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研究主题,然后合作学习小组进行主题研究,最后开展专题研究发布会。同时,可通过网络平台查阅新闻、发表看法、教师在线答问、教师博客等途径促进学生政治社会化。

2、教学实践。教学实践活动能促进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包括课内和课外实践。课内实践主要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突破传统单向灌输的师本教学模式,通过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对所学知识通过辩论、讨论、演讲等方式进行深入的思考、内化,促进其政治社会化。课外实践是政治社会化内化的有效途径。大学生通过课外社会实践,开展社会专题调查,走访工厂、农村,考察家乡或学校所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体会到现存政治体系的合理性,形成对现有政治体系的支持和认同,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政治情感和坚定政治信仰。

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问卷调查显示,78.4%的大学生表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素质会直接影响他们的政治社会化。[5]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是大学生成长为合格“政治人”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备的政治素质,包括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政治立场、鲜明的政治观念、严格的政治纪律,以及较强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6]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要真学、真懂、真信和真用,具备洞察学生思想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自己对共产主义理想、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信念去感染和号召学生,促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四)当代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其政治社会化的根本动力

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因素。所以,在促进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才是最根本的,他们要在认识上重视其政治社会化任务,更要在行动上参与政治社会化活动,如参与学校各类有助政治社会化的活动,参加地方民生大事的投票活动、人大代表选举活动、乡镇干部选举活动,为地方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的发展献计献策,在活动中加深对政治的认知,端正政治态度,锻炼政治能力。 (责任编辑:郭士琪)

参考文献:

[1] 杨光斌.政治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87.

[2]于娜.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现状调研报告——基于山东科技大学的调查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1).

[3]务实进取成长成才——2005年高校思想状况滚动调查评述之三[EB/OL].http//www.moe.gov. cn/edoas/website18/07/info11807.htm. 2009-12-18.

[4][5]顾晖.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作用研究——以H大学为例[D]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当代大学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4

摘要:大学生,作为二十一世纪最先进知识和科技的特殊载体,不仅要掌握知识,敏感捕捉社会潮流大趋势,更重要的是有完善的人格,关心他人,关爱环境,关注社会,形成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心。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形式的变化,大学生关注的社会问题呈现多元性和多变性,主动去关注社会问题并深入认识研究,也是当下乃至以后这个群体需要进行努力的方向。

调查目的

研究大学生关注的社会问题可以为我们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和心理动向,也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思考。

调查方式

网上发放问卷和面对面询问等收集数据 引言

最近两周,我们组就“当代大学生关注社会问题现状”主题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调查,在郑州市河南农业大学龙子湖校区发放100份问卷,收回90份有效问卷,达到了解大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方面的基本信息。

调查分析

在收回有效的调查问卷中,被调查者男女比例分别是46.7%和53.3%,比例基本均衡,充分反映调查结果的有效性。在关注社会问题频率上,如图1所示,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没有大学生不关注社会问题,并且经常关注社会问题的大学生占大多数,说明大学生对社会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在大学 生群体中,有83.4%的大学 生是通过网络来了解社会问 题,而传统传媒则所占分量 很小,说明大学生更乐意通 过先进的传播技术了解事物

偶尔37%关注社会问题频率每天31%每天经常偶尔经常32%的发展,这对社会媒体传播媒介的透明性和实时性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从另一个方面说,大学生依赖网络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而在为社会问题的解决付诸行动3%29%7%123461%之后的对于是否愿意为解决社会问题而付诸行动的回答中,89.9%的同学都愿意无偿为解决社会问题而付诸行动,但61.2%的同学感到受客观条件限制,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个则说明我们需要进一步关注这些客观条件,尽量减少这些客观因素的影响,为大学生提供更加自由的空间去了解解决社会问题。绝大多数同学更加关注本国的时政,经济文化科学也在持续关注。在实际接触中,更多大学生认为自己关注社会问题不仅是自己兴趣所在也不单单是对自己的就业有所帮助,更多的是对社会发展和自身成功处在统一的步伐上和对自身修养内涵的培养提高。

就整个调查过程来看,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对社会都附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不是因为单纯只为自身发展才去关注社会问题。不仅如此,大学生对于社会问题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看法,这也从一定程度说明当代大学生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另一道未来的曙光。但是,在整个调查过程中可以清晰感受到大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度是足够的,但是比较缺乏一个可以近距离接触和改变的平台,这就对当前教育和社会潮流趋势提出更高的要求。附录1 当代大学生关注社会问题问卷

这次问卷调查我们想要了解大学生关注社会问题现状,真诚希望您能认真填写以下内容,谢谢您的配合。

1.您的性别()A男

B女

2.您所在年级()

A.大一

B.大二

C.大三

D.大四 3.您关注社会问题的频率是()A每天

B经常

C偶尔

D没有 4.您关注社会问题的最经常的途径是()

A网络

B报刊

C电视

D广播

E.其他 5.您关注社会问题的目的是()A娱乐心情

B丰富课余生活了解社会动态

C拓展自己见闻提高看待事物的能力 D提高自身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

6.您比较关注哪方面的社会问题()

A时政 B经济 C文化 D科学 E.其他 7.您比较关注的时政范围是()A中国 B外国

8.您认为关注这些热点问题对您的就业有多大影响()A很大 B一般 C很小 D没有

9.您认为大学生应该关注哪方面的社会问题()A时政要闻 B经济发展 C文化娱乐 D社会科学 E.其他 10.您是否愿意为解决社会问题而付诸行动()A我只是一个学生,好多事与我无关,懒得理会 B只有对自己有好处的才会参加

C很想参加,但受客观条件限制,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 D积极参与,并尽己所能

11.您认为大学生了解社会问题对自身今后的发展有哪些影响?

当代大学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5

1、您的性别()A男B女

2、您入学前来自于()A大中城市B城镇C农村 D部队

3、您所在年级()A 大一B大二 C大三D大四

4、您关注社会热点的频率是()

A 每天及时关注B隔天关注C 一周以上

5、您认为您关注的热点有现实意义吗?()A 有B 没有 C不清楚

6、您觉得大学生有关注社会热点的必要性吗?()

A 非常有必要,应该做的事情B 有必要,可以增长见识C 一般,有时关注一下D 无所谓

7、您能否从您所关注的社会热点中有所启发,并有所行动?()

A能,并尽全力去做B对自己有好处的会去做 C客观条件不允许,心有余而力不足D不理会

8、您会去特别关注您不感兴趣而又对您专业及未来就业有关系的问题

吗?()A会B不会C不清楚

9、您的课余生活最关注那些热点问题?(多选题)()

A时事政治 B经济问题 C军事热点 D时尚娱乐E教育F就业G名人轶事H体育赛事I网络社会

10、您了解近期发生的热点事件吗?(多选题)()

A时政类:西方国家发出对叙利亚政权干预信号B经济类:三全和

湾仔码头深陷“细菌门”C 科技类:神八与天宫“接吻” D社会类:

佛山“小悦悦事件”E 粤北首富朱思宜被审判案件

11、您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到社会热点问题?(多选)()

A 主动上网查找B老师同学介绍C新闻媒体报道D朋友等的聊天

E校园或社会信息 F 其他

12、您关注社会热点的目的是什么?(多选题)()

A娱乐身心,丰富课余生活B了解社会动态,拓展自身见闻C思考

评论,增强社会责任感D为以后的职业选择做准备 E无聊时消磨时间

13、您对当代的大学生自身怎么看待?(多选题)()

A、学生缺乏理想和激情B不认为在学校能学到知识C逃课,考试作弊D学生比较上进E不了解

14、您对甘肃“幼儿园校车事故”事件如何看待?(多选题)()

A 国家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B政府监管缺失 C 幼儿园教育的制度不完善D 不了解

15、您如何看待比尔盖茨的“慈善”和陈光标的“行善”问题?(多选)()A 做慈善,帮助他人B作秀炫富,提高知名度C慈善没有错,错在如何行善D 不了解

16、国家统计局今年10月18日发布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01元,同比名义增长13.7%,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5875元,同比名义增长20.7%。城乡绝对差距10426元,城乡收入比为

2.77:1,是自2002年以来,城乡居民收入比首次回落到“3”以内。您对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如何看待?(多选题)()

市民最关注的社会问题调查报告 篇6

为了各级党委、政府了解、研究、制定和解决市民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提供决策参考信息和基础性数据;近日武侯区统计局采取科学的PPS抽样方法抽中了我区8个街道办事处10个社区的120户城镇住户进行了一次城镇住户专题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分述如下:

一、市民最关注的十大社会问题

此次调查共列出了包括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教育制度改革、医疗制度改革、就业问题、道路堵塞及道路规划、养老问题、基础设施建设、食品安全、收入分配差距、社会治安、房价调控、药价管理、教育收费问题、物价、反腐倡廉、垄断行业乱收费、法制化建设、环境污染及环境保护、能源资源节约等近20项当前市民关注的社会问题,涉及百姓生活的各个方面。调查结果表明,武侯区市民关注问题前十位的排序如下:(见附表)

二、市民对部分社会问题的反映

1、对当前社会的收入差距问题:37.5%的市民认为当前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问题很严重,44.2%的市民认为比较来重,17.5%市民认为一般,0.8%的市民认为不严重或没问题.大多数市民认为政府亟需出台相关政策,减少社会不和谐因素。

2、对当前社会物价水平问题:34.2%的市民认为当前物价水平过高,54.2%认为物价偏高,只有11.6%的市民表示可以承受目前部分物价上涨的情况。

3、对于目前医患关系怎样这个问题,1.7%的市民认为目前医患关系和谐,60.0%的人认为医患关系一般,31.7%的人认为医患关系有点紧张,3.3%的认为医患关系很紧张,3.3%的回答不清楚或不知道。

4、对得了小病选择什么样的医院和对选择医疗服务满意度及选择医院首要考虑因素的问题:2.5%的人选择三级医院就诊,2.5%的人选择二级医院,26.7%的选择一级或社区医院,19.2%的选择小型诊所或医务室,47.5%的人选择药店买药,1.6%的人选择其它或不采取措施;24.8%对医疗服务满意,64.1%的选择一般,11.1%的选择不满意或不知道,对不满意的原因

5.8%的人认为是开大处方,虚开检查化验项目,0.8%的人认为是药价高,2.5%的人认为是就诊手续复杂,0.8%的人认为是服务态度不好,0.8%的人选择的是医疗技术不高;5.1%的人得小病选择医院首先考虑的因素是医疗水平高,12.7%的人首先考虑的是医疗安全问题,34.7%的人首先考虑的是医疗费用低的问题,3.4%的人考虑的是服务态度好,40.7%的人首先考虑的是离家近,1.7%的人首先考虑是医疗定点医院的问题,1.7%选择的是其它或不回答.5、对得了大病选择什么样的医院和对选择医疗服务满意度及选择医院的首要考虑因素的问题:59.2%的选择三级医院就诊,21.7%的选择二级医院,11.7%的选择一级或社区医院,1.7%的选择小型诊所或医务室,3.3%的人选择药店买药,2.4%的人选择其它或不采取措施;20.7%对医疗服务满意,62.1%选择一般,17.2%选择不满意或不清楚,对不满意的原因2.5%的人认为是开大处方,虚开检查化验项目,6.7%的人认为是药价高,3.3%的人认为是就诊手续复杂,2.5%的人认为是服务态度不好,0.8%的人选择的是医疗技术不高,0.8%认为医疗医疗设施不先进;47.9%的人得大病选择医院首先考虑的因素是医疗水平高,23.9%的人首先考虑的是医疗安全问题,8.5%的人首先考虑的是医疗费用低的问题,1.7%的人考虑的是服务态度好,2.6%的人首先考虑的是离家近,12.8%的人首先考虑是医疗定点医院的问题,2.6%选择的是其它或不回答。

6、对目前医疗支出的主要补偿方式:31.7%的人补偿方式是自费,0.8%的人的补偿方式是亲友资助,12.5%的人补偿方式是单位报销或公费医疗,52.5%的人补偿方式是社会基本医疗保险,选择商业保险、国家救济、其它补偿方式的都为0.8%。

7、对当前食品安全问题:30.0%的市民对当前食品安全状况表示满意。认为一般的有50.0%,表示不满意和不太满意的占20.0%。

8、对当前社会的治安水平问题:2.5%的市民认为当前社会治安很好。27.5%认为较好,认为一般的占65.0%,表示差和很差的有5.0%。

9、对当前社会的环境污染问题:10.9%的市民认为目前环境污染问题很严重,42.5%认为很严重,40.8%的认为一般,也有5.8%的市民认为不严重没问题。

10、在众多社会保障中,市民认为需要改进的的项目前五位如下表(见附表)

11、对过去五年生活水平是否提高的问题:120户市民中,10.0%的市民认为提高很多,53.3%市民认为提高了一些,有32.5%的认为没变,也有4.2%的市民认为下降了一些。

12、对明年生活水平的预测问题:有19.2%的市民认为会提高,有49.2%的认为基本不变,,有31.6%的市民认为明年的生活水平会下降或不太清楚。

13、对日常生活中节能问题:94.2%的市民认为在生活中节约能源非常必要,只有0.8%认为没有必要,有5.0%的市民认为无所谓。

14、对自已生活是否满意的问题:5.0%的市民认为很满意,28.4%认为满意,63.3%认为一般,也有3.3%认为不满意。

三、市民希望政府解决的问题

通过专项调查,我们汇总和总结认为市民希望政府解决的问题是:

1、市民感受药费贵看病难,急盼政府加快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近几年国家连续20次降低药品价格,然而老百姓却感觉不太明显,要求“降低药费”的呼声依然高涨。“辛苦苦几十年,得了大病回从前”,这个段子反映了基层市民在医疗方面承受的痛苦和压力。市民们认为:政府的医疗改革要多想想基层老百姓,医院经营要由追求利润最大化向合理创收转变。他们急切地盼望政府加快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着力构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长效机制。

2、市民感受涨价之痛,急盼政府承担更多公共责任。近来多种食品价格的大幅上涨,令低收入人群备感生活压力。物价的快速大幅上涨,不仅影响到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也给中等收入人群带来一种担忧,担心通货膨涨的日子就要来了。市民们认为,虽然正常情况下政府不应直接干预市场,但这个时候,政府应及时承担起公共责任。政府在调控时既要考虑到保护农民利益,提高农副产品价格以增加农民收入,又要考虑物价上涨带来城市中低收入者购买力下降,采取措施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

3、市民感受房价上涨过快,急盼政府让百姓圆上“安居梦”。2006年4月以来,中央相继出台了“国六条”“九部委十五条”等调控措施,但这套“组合 拳”未能完全阻挡住房价的攀升。普通市民倾其所有,或者背负巨额贷款买房,加重了生活负担。有市民认为,目前房价高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管理部门的行政作为不够得力,认为政府财政应转变对卖地拆迁的过多依赖,提升保障类住房供应比例,严格控制土地的用途、定价和管理。市民们急切地盼望政府采取积极措施,让低价房走向百姓,圆低收入家庭“安居梦”。

4、市民感受学费高上学难的问题有所改善,但仍急切盼望政府加大教育的投入力度。因为读书难,读书贵的问题是影响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影响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近年来各级政府通过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强制推行义务教育、规范学校收费等措施在逐步解决。但由于涉及面大,需要配套的政策多,特别是财政对教育的支持难度较大,因此,这一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全面有效的解决。市民特别是一些低收入家庭和贫困家庭担心学费贵,自己的子女就学困难,对一些高校的收费望洋兴叹。所以仍然盼望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大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帮助家庭困难学生完成学业。

当代大学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7

一、社会功利主义的追捧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得到了蓬勃发展, 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丰富, 在这种情况下, 刺激消费的同时也催生了人们对拜金主义和享受主义的盲目崇拜。由于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 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物价上涨, 人民币升值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化, 大学生择业压力增加, 都深深改变和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环境。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普通一员, 也会受到来自社会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影响, 进而对其职业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 使其在未来就业的发展趋势上和面临多重职业选择上产生对自己有利的功利主义倾向, 以及为社会服务的贡献意识观念淡化, 这在大学生选择学习的内容和就业方向上都有十分明显的表现。

就业功利化的取向与市场经济有着很大的联系。市场经济的法则是利用价值规律的调节来追求和获取最大化的利益, 功利、实惠、实用则是它反映在思想观念上的价值取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多种分配形式并存, 经济杠杆的调节和支撑作用非常明显, 现阶段的贫富差距使人们都表现出了物质化的一面, 这些不可回避的现象都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行为, 这使大学生更多的追求名利, 需要用财富和工作证明自身的价值。

二、用人单位的偏见与歧视

目前, 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中的社会歧视现象主要表现为性别歧视、生理歧视、身份歧视和地域歧视等几个方面:

1. 性别歧视。

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男尊女卑观念可谓根深蒂固。与男生相比, 女大学生在就业中遭遇到性别歧视也早已是不争的事实。随着计划经济的解体, 伴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市场化与各单位间用人自主权的不断扩大, 女大学生在就业中所受到的歧视就越发的明显。现在多数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时常常注明“只招男生”, 对于女大学生来讲就连进入门槛的机会都没有。如果用人单位在没有说明对性别有要求的情况, 在同等条件下, 用人单位也会存在男生优先的思维定式。

2. 生理歧视。

部分求职者在就业过程中因其生理原因而遭受社会的歧视, 如残疾学生、有生理疾患学生和容貌不佳学生。这类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就因为身体缺陷或长相原因, 受到这样或那样的限制, 其中总数约占学生总数的1%~2%。这些学生承担着很大的就业压力, 他们在大学阶段刻苦学习, 掌握了更多的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 但是在步入社会的时候, 却发现现实是如此残忍并且不公平地对待着他们。纵然在求职路上, 这些人比其他的正常人付出了更多的艰辛, 同时也承受了更多的社会压力与心理压力, 但其结果却与其背道而驰, 事与愿违, 没有得到很好的收益。假如这种生理歧视的现象不能从根本上消除, 那么就业环境就不可能被净化, 就业问题就不会从根本上解决, 就业如果不消除生理歧视, 就不会实现就业市场的公平发展。

3. 身份歧视。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个人就一定具有社会的属性, 而人在社会的生存发展中就不会独立存在, 每时每刻都会被贴上社会的标签, 这种标签就是存在的身份标签, 身份标签的好坏就是身份歧视。在就业市场中如果我们对强势身份予以照顾, 那么就是对弱势身份的歧视, 这样也就不存在就业市场的公平竞争了。另一方面, 用人单位也存在身份歧视的相应问题, 如在个别单位招聘中提出非“985”院校和“211”院校毕业生免谈的情况, 这就对普通院校的就业者存在很大的身份歧视, 个别单位片面强调名校效应和高学历使身份歧视的现象更为严重。

4. 地域歧视。

大部分企事业单位和地方政府为了稳定当地就业形势, 保持良好的就业环境, 都要以解决当地劳动力为先, 把外来人才看作是本地职工的竞争对手, 最常用的方式就是利用户籍等条件限制外地人进入现阶段所在地的工作单位。这种优先解决本地人的就业问题的做法将众多外地优秀毕业生拒之门外, 带有明显的地方保护主义色彩。经济条件越发达的地区对户籍的要求就越高, 如北京等地尤其明显地表现出就业政策的排外性。这种地域歧视制约着人才的合理流动, 使许多优秀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区域受到了限制, 影响着大学毕业生人力资源的合理调控与优化配置。

三、受不正当就业现象的影响

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难免有一些不正当的竞争现象, 而这种不正当的就业现象则成为高校就业环境治理的重点。

首先,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由知识能力考核转为社会关系比拼。一些大学毕业生凭借家庭为其提供的社会资源, 获得了令人羡慕的职位。与之相反的是, 没有社会关系和背景的大学生, 例如出自农村或贫困家庭的大学生, 却在就业环境中苦苦挣扎。更多的大学生开始培养自身的人际关系网, 而“教育改变命运”的说法, 对没有社会背景的大学生而言看来只是一种可望不可即的说法。

其次, 人才招聘市场行为的不规范化。许多高校开招聘会时, 将本校学生放在首位, 对外校生实行封锁或给予“不平等”待遇已是一种普遍现象。这种不规范的现象甚至体现在互联网上, 某些高校为了保住本校学生的高就业率, 对外封闭就业信息网, 非本校学生不能进入。

再次, 用人单位自主权限的不合理性也催发了这种不正当就业现象。目前, 在我国就业市场上, 单位是处于买方市场, 就业职位则作为一种稀缺的社会资源而存在, 我国的现行法律对单位招录人员缺乏强有力的约束, 单位都具有自主用人的权力, 这客观上为用人腐败留下了空间。单位的用人标准在录取个人与单位需求的录用原则下, 选什么样的人和录取什么专业的人完全由单位自己制定, 用人单位不可能自觉彻底地放弃某些歧视。

就业问题是民生问题, 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的好坏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大学生作为国家的宝贵资源, 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趋势,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则显得尤为重要。要想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各方因素必须要形成合力, 社会环境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则十分重要。只有加强社会作用的发挥,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鼓励学生具有独立自主的生存意识, 不断优化大学生就业渠道, 加大媒体对大学生就业的正面宣传, 落实相关就业政策, 才能更好地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稳步开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144.[1]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144.

[2]黄才华.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16-20.[2]黄才华.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16-20.

[3]丁永刚.现今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误区及引导对策[J].青海社会科学, 2008, (5) :166-170.[3]丁永刚.现今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误区及引导对策[J].青海社会科学, 2008, (5) :166-170.

[4]徐平.大学生择业观相关因素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2) :21-22.[4]徐平.大学生择业观相关因素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2) :21-22.

[5]文丰安.新时期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形成的因素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9, (7) :28-34.[5]文丰安.新时期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形成的因素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9, (7) :28-34.

当代大学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8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化;家庭教育

一、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社会化是指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成为能够履行一定社会角色行为的社会人的过程[1]。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大学生社会化发展中出现的负面结果和影响。笔者是做一线学生管理服务工作的,经常接触学生,对他们的学习状态和生活态度有一些直观的感受和深层次的思考。目前大学生身上存在着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如果不解决或许会泛化,乃至影响他们终生。

(一)成人教育缺失,大学生生活自理性差

大学生入学的年龄一般在18岁上下,经过一年的学习,绝大多数已经达到法定的成人年龄,但成熟是心理和生理并行的,只是生理年龄迈入成人门槛,心理年龄不能跟不上,一些大学生幼稚、依赖、不成熟主要源于此。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搜狐网教育频道联合开展了一项调查,2180名参与者中有56.8%的人认为现今的大学生“社会化不足,仍然单纯幼稚,对实际工作不适应”[2]。大学以前,处处事事都由父母来包办,到了大学需要独自面对时,难免头脑空白,手足无措。大学生成人化程度不高是高等教育之前父母、老师没有教育他们如何成人。接受大学教育后,基于其教育特点的自由化程度,更没有老师告诉他们已经成人,这些学生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也不知道长大后的言行举止应该如何。

(二)成人教育缺失,育人功能缺位

大学生社会化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掌握社会生活必需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3],这方面笔者深有体会。担任辅导员期间,笔者曾经多次教导大三学生如何去打电话、发短信、发邮件这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因为如无人指导,这些大学生的确做得令人不甚满意。例如200多人的班级中,有些同学打电话,接通后就直奔主题,忽略了基本的问好和自我介绍。再则,如果连待人接物这些基本行为常识都不具备,那么这些同学对于今后的求职、面试、答辩等社交礼仪方面更是令人堪忧,所以参加招聘会时有些拙劣表现也不难理解。国内的教育在这方面有着很大的漏洞,也许一些教育家认为这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应该是父母从生活的点滴实践中教会孩子的,但假使父母教育缺位,大学教育是否应该去弥补呢?答案可想而知,然而这样的学生却大有人在。

(三)上进心不足,主动学习意识不强

经济学里面有个词语叫过度开发[4],这个词用到大学生身上也是较合适的,因为多数大学生在中学时代曾遭受过“过度开发”。在升学压力下,为了高考甚至是中招拿到好成绩,学生把所有的精力、精神、情感基本全部都浇注到了应试中去,这让他们对学习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心理阴影,渐渐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甚至采取极端的方式来抵触和逃避学习,再加上有的老师教育失当,灌输了劳苦一阵、幸福一生的错误理念,更使得广大未成年人对摆脱高中生活,追求所谓自由的大学生活产生了不切实际的渴望。调查显示:无论这个学生将来是不是好学生,能不能把学习状态调整过来,至少80%的大学生对自己大学一年级的定位是先休息一下。不少学生把大学视为安逸、放松之场所,中学时期的强烈进取心不见了,主动学习的意识也不强了。

(四)同学关系淡漠,没有牺牲精神

同学之情、同窗之谊本应是一种至纯至洁的感情,但如今个别大学生同班4年竟然不知道大多数同学的姓名,甚至出现见面不认识的情况。是因为该同学太内向,还是教育对象的观念出现了问题,如果这种情况普遍存在,结果归因就不言而喻。另外,还有一个很突出的现象是很多大学生没有牺牲精神,过于个人主义,不愿为他人、为班级做出贡献,这种极端非社会化的倾向,与我们国家所倡导的和谐共存现实严重相悖,或许也正是这类惟我独尊思想观念的秉承,才造成今日多数大学生之间关系的淡漠,大家孤僻孤立、彼此戒心,自然会产生陌生感。

(五)自身定位模糊,专业方向不明确

这是个横贯大学始终的问题,从开始大学生活之日起到毕业时的前一天,有数不清的大学生一直生活在对自身和专业方向的求索之中。自身定位不明确可以理解,认识自我比关心别人更具有挑战性,认识自我是一个不断调整完善的过程,非一日之功。但专业方向不明确,最主要的责任只能在于大学生不主动了解和积极的探寻。或许很多大学生都是被动的等待父母、老师帮他们策划,给他们解释,但是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大学生失去其自主探索人生和把握人生的机遇。其实,每个人情况不同,要走的人生路途也不同,没有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涉及到学涯规划的事情,最好的选择便是自己动手,否则追悔莫及。我们唯一可以弥补的是拿时间换空间,在游泳中学习游泳。

二、从国内家教方式中剖析原因

与国外的同龄青少年相比,我国青少年不论身体还是心理,都存在一些差异。这除了跟饮食习惯差别有关以外,还跟我国“保姆式”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青少年往往没有长时间独立生活的经历和感受,而没有阅历看上去就难免稚嫩青涩。作为一名大学生教育管理人员,笔者觉得家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未能承担起其应有的责任。

(一)娇惯孩子,把孩子当客人对待

现在社会,独生子女居多,父母为了从物质上满足孩子的要求,往往竭尽所能地给孩子提供其能力范围内最好的物质条件。放眼整个社会,父母含辛茹苦,给孩子打造高一等生活的实例应该比比皆是。父母打着伞,背着包,还要抱着会走路孩子的情况比比皆是,这样的拳拳爱意会换来子慈仁孝的结果吗?或许不尽然。这种把孩子当客人来对待的教育和扶养方式,不利于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处理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二)放纵孩子,家教与社会现实脱节

家教的目的是提高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但我们家长提供给孩子的生活环境往往与社会现实不相符,甚至大相径庭。比如社会上分配的原则是同工同酬,一份付出一分收获。而在家里,家长经常无原则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愿望奢求。其实不妨试试让这些未成年人用劳动来换取薪金奖励的方式,尽量与社会接轨,这样既可以从小培养有劳才有得的正确观念,又可以让孩子学习到一些有关如何理财的知识。另外,社会讲求公平竞争,比拼的是实力,但在“老人疼爱孙子”的家庭氛围里,相信的大多数是眼泪,什么事情一哭一闹万事大吉,流泪好像比其他任何谋生手段都管用。这就给了孩子很大的错觉,其实家庭给孩子提供的应该是与现实社会竞争一样的竞争状态,才能让他们迈入社会的时候,不至于有太大的落差感和茫然。

(三)不懂尊重,轻易伤害孩子自尊心

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一个孩子主动规范自己行为最为重要的内在驱动力,家长应该有意识地开发利用和延长这种促动力的时限,而不是用传统儒教中的父父子子思想,严格管理甚至体罚孩子,掳夺孩子在家庭中的平等地位,轻易伤害孩子脆弱的自尊心。而且从心理学上讲,快乐自由的童年生活有助于增强孩子长大后的幸福感。因此,掌握主动权的父母要重视自己的言行,要把孩子放在与成年人平等的位置中去看待,做到公平公正,宽容仁爱。对中小学生,笔者个人建议以管理约束为主,用符合广大社会人群的正确原则规范他们的行为,矫正其错误并民主管理,对其讲明道理;对于大学生,建议保护孩子自尊心的做法是给予其无条件的关注和鼓励。

当代大学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9

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在经济还是政治的巨大变化已经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巨大影响,大学生作为中国未来发展的生力军,这些变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将直接影响我国未来的发展,而近几年来发生的一些事情,如去年西安音乐学院的一名大学生发生的震惊全国的事件,这无不在警示我们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已经发生了较为严重的偏斜倾向,也提醒我们更加重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而这就很有必要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进行调查,在调查后得到一个客观的结论,并提出一个较为合理的解决方案,端正大学生的价值观,帮助他们树立一个合理的价值观。

引言:

在当前中国经济全面发展的大背景下,社会上出现了不少不合理的言论,如“一切向钱看”,“有钱能使鬼推磨”等错误的思潮,在这种情况下,当代大学生也会或多或少受其影响以致思想价值观发生偏斜,出现了诸如“上大学无用论”等错误的认识,但我们应当认识到我们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将对自己以及这个国家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当严格要求自己,树立一个合理的价值观,令我们欣喜的是大多数大学生拥有一个合理的价值观,我们相信当代大学生有能力树立自己的合理价值观,必将为这个国家的未来做出自己的贡献,实现他(她)们的理想

方法:

我们这次调查是我们全宿舍6个人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的,调查采用的是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首先是我们6人通过查阅各种资料制定了问卷,然后由问卷调查组在河北工业大学全校范围内(包括北辰校区、南院、北院、东院)对50名大一至大四的学生做了问卷调查,最后由问卷统计组对调查问卷做了系统的统计。这一次我们总共发放了50份问卷,回收49份,回收率达到了98.5%,确保了第一手资料的可靠性。

分析:

一、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拥有短期或长期理想

我们通过调查得出,当前大学生绝大部分都拥有短期或长期理想,其中大一学生中拥有长期理想的占42.9%,而在这其中有计划去执行的占了50%,可见在大一的学生中,只有一部分学生拥有自己的长远理想,剩余部分学生并未对自己的将来有一个合理的规划;在大二学生中43.8%的学生拥有长期理想,相比大一的学生来说变化并不大,但是拥有计划去执行的占了57.1%,相比较大一来说有了增长,而在这其中本一的又占了绝大部分,可见大学生已经认识到了人生理想对自己的意义,并且开始制定计划有意识去执行;在大三的调查问卷中,拥有长期理想的占了66.7%,较大一和大二有了明显增长,可见大三的学生已经认识到了价值观的重要性,并且更多人开始有计划制定计划有意识的去执行;大四的调查结果中拥有长期理想的占了85.7%,大四的学生距离毕业也只有一年时间,经过大学3年的历练,他(她)们有更丰富的人生经历,并且开始制定计划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

二、当代大学生认为加强价值观教育很有必要

经过我们的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大学生都认为加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很有必要,在这其中,大一学生中有78.6%的人认为加强大学生的价值观很有必要,是所有年级中最低的比例,而在大二学生中认为加强大学生的价值观很有必要的有93.8%,在大三和大四的调查中认为很有必要的占了100%,从中可以发现大二到大四的学生经历了大学生活后普遍都对价值观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开始意识到价值观的重要性,并且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合理的价值观,对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加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使他(她)们树立一个合理的价值观,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判断,而对于大一的学生来说,刚刚经历过高考,对自己的价值观的认识有些偏斜,大学应当对他(她)们进行价值观教育,帮助他(她)们树立合理的价值观,从而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为将来四年大学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三、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趋于功利化和实用化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的价值观趋于功利化和实用化,在对关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趋于功利化还是实用化或是崇美尚真的调查中,大部分受访者认为当代大学的价值观趋于功利化和实用化,其中大一的受访者中只有14.3%的受访者认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趋于崇真尚美,而在对大二到大四的受访者的调查中100%的受访者认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趋于实用化和功利化,这表明在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在当前社会逐渐趋于功利化和实用化的情况下,我们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确实受到了比较消极的影响,不少大学生因此建立了消极的价值观,这甚至已经影响了他(她)们的人生观,这势必会影响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的质量,也将对未来国家的建设产生消极影响,影响未来社会的发展,因此作为教育的关键一个步骤,大学有必要重视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帮助他(她)们树立一个合理的正确的价值观,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在未来的社会建设中起到积极的作用,使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趋于崇尚真美,成为一个有高尚道德的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大学生。

四、当代大学生向往的生活趋向个性独立化。

在这一次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当代大学生向往的生活趋向于个性化与独立化,在大一的受访者中,向往物质生活的占了7.14%,而向往个性独立的生活的大学生占了64.3%,这反应出当代大学生向往的生活更趋于多元化,也反应出当代大学生在对自己的未来规划上更趋于个性与独立,更有自己的主见。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也有不少的学生向往的生活趋于物质,这可能是受到社会上不良思想的影响,从而思想上出现了错误的价值观,对此我们的大学教育应更多关注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帮助他(她)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对大二的调查中向往个性独立的生活大学生占了43.75%,而向往物质生活的占了6.25%,比例有所下降,而有相当一部分大二学生开始向往平稳的生活,并且也有一部分人向往较高的精神生活。在大三的调查中,向往个性独立的生活的人占了58.3%,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向往个性独立的生活,而向往较高精神生活和平稳生活的占了33。3%,经历了大学生活后,大学生开始有了较为实际的向往的生活目标,开始希望拥有一个稳定的生活;在对大四的调查中,71.42%的大四学生向往个性独立的生活,期望以后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个性生活。这表明在新时代的情况下,当代大学生开始趋于个性上的独立,开始拥有自己的想法。同时我们还调查发现在接受调查的受访者中女性更趋于向往平稳的生活,这反应出大学女生向往的生活更趋于实际化。

五、在价值观的判断标准上,当代大学生趋于用对社会的贡献大小判断一个人的价值

在有关价值观的判断标准上,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当代大学生的判断标准大部分仍趋于用对社会的贡献来判断一个人的价值观。在对大一的调查中,47.05%的学生趋向于用对社会的贡献大小来判断一个人,这是在大一到大四的所有调查中比例最低的,这反应出大一的学生的价值观存在比较严重的偏斜,对此大学教育应当担负起应有的教育作用,帮助他(她)建立一个合理的价值观体系。在对大二的调查中43.75%的学生认为对社会的贡献大小来判断一个人的价值,相比较大一的反而有所下降,认为地位是判断一个人的价值的占了31.25%,由于大一和大二的学生中90后占了大多数,与大三和大四的有一定的年龄差距,所以有一定认识上的差距,这反映出在当代大学生中由于受社会上的坏的影响,部分学生开始产生了价值观的偏斜,开始用地位和金钱判断一个的价值,所以对此大学教育应当担负起对大学生的价值观的教育作用,起到一个帮助大学生树立一个正确价值观的作用。

总结: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时期,市场经济运作法规和秩序尚不健全,加之国际国内各种社会思潮的碰撞,对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的当代大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总的来说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是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我们对于当代大学生中好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应该鼓励其继续发展下去,而针对调查中当代大学生出现的价值观问题,我们应该采取正确的方法加以引导。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正确引领当代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等院校要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共同理想和个人理想的关系,进而树立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价值目标。

其次,努力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学校可以加强校风学风的建设,促使大学生明确人生价值追求和目标,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而且学校可以结合当代大学生追求个性的这一特质,为他(她)们提供平台,多给他(她)们展示自我的机会。

最后,要对当代大学生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方法。在进行社会实践教育时,一方面要注重加强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体验,组织大学生深入社会生产实践中去,体验实际生活,同时磨练和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另一方面,在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的同时,理论教育要同步进行,使大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理论认识和水平,从而促使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拥有正确的人生观,成为国家未来发展的栋梁之才。

当代大学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10

1.您认为您的大学生活

A局限于校园,与社会脱节B.与社会偶尔接触

C完全融入社会生活

2.您是否关注并思考过时政类新闻

A.经常观看新闻,关心时政

B.比较关心,但没有充分的时间与设备去关注

C.与自己的利益没有直接关系的不关心

D.只关注但没有深入思考

E.从不关心

3.(选填)您关注时政新闻的原因是(多选)

A.认为关注社会时事是公民的责任B.为与时俱进而获取信息

C.工作学习需要D.个人兴趣,丰富知识

E.一些政策涉及个人利益

4.在钓鱼岛事件发生后,您的反应是

A.知道但未采取任何行动B.十分气愤,并通过一定的形式发表看法

C.参加了示威游行

D.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您认为怎样的爱国方式是理性的(多选)

A.抵制外国货,支持民族产业B.参加示威游行

C.向周围的人宣扬爱国主义D.仇视反对中国的国家和组织 E.对于争议问题公开发表见解

6.您怎样看待国家利益

A.国家兴亡匹夫有责B.个人力量太小,主要靠政府维护

C.与个人没多大关系

7.您怎样看待学生运动

A.强烈支持,认为学生运动能发挥很大作用

B.学生力量太弱,起不到什么实质性效果

C.一些学生运动方式不当,对社会和个人带来不良影响

8.您认为当代大学生在社会责任担当方面

A.有进步,意识增强B.没什么变化

C.有很大退步,普遍缺乏社会责任感

9.您认为自己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与社会担当的大学生吗

当代大学生学风问题调查分析 篇11

【摘要】高校学风建设是当前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点,对提高学生能力,培养优秀毕业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依据实地调查所得,当代大学生学风总体尚好。但,仍存在学习态度不端、动力不够、兴趣不浓、时间投入不足以及被动考试等问题,究其深层次的原因是部分学生人生规划缺乏、价值观狭隘、责任意识弱,因此,我们认为当代大学生学风建设不仅要在具体的措施上加强,更应该在人生规划上进行指导、价值观和责任方面进行引领。

【关键词】学风  当代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214-02

大学生是高校学风体现的主体。“勤奋、刻苦、踏实、积极向上”一直是中国学生学风的主流社会评价。进入21世纪以来独生子女逐渐成为当代高校大学生的主体。因为其独特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独特性,而这些深深地影响着他们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基于对当代大学生学风的调查,首先对学风中的问题进行归类,继而分析原因并提出了应对措施。

一、当代大学生的学风问题

了解和掌握当代大学学风现状是正确开展学风建设的前提。我们利用实际调查和网络调查等方式,对某市高校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近千份,有效问卷的回收率为90.76%,数据统计显示当前大学生主要的学风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迟到逃课现象普遍

关于迟到的调查结果,回收的有效问卷中有67.59%的学生表示周围同学会偶尔迟到一两次或经常有人迟到,只有22.69%的学生表示周围同学不会迟到,其中,大二和大四迟到现象更为普遍。而在逃课现象的数据显示,有79.17%的学生表示周围同学偶尔有一两个人逃课或一部分人经常逃课,而有10.19%的学生表示周围同学逃课现象严重,只有10.65%的学生表示周围同学从没有人逃课。由此可见,迟到和逃课现象在当代大学校园是很普遍的。

2.学生在听课过程中专注力普遍不足

数据显示,有57.87%的同学表示,一节课会有10-30分钟的时间做与本节课无关的事情,其中玩手机最为普遍,其次是睡觉、做其它课程作业等。有些老师、有些课程、有些年级、有些时段,学生听课的专注性则更差。

3.自主学习时间投入严重不足

在自主学习的时间投入问题上,有40.74%的学生表示一天的自习时间在1小时以下,有43.52%的学生在1-2小时,仅有15.74%的学生在两小时以上。这样的数据与大学生应该的自主学习要求严重不符。

二、当代大学生学风问题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大学生对当前的种种学习不良的现象都有一定的认识,他们普遍认识到当代大学生的学习观念淡薄、学习主动性缺乏、学术氛围也不够浓厚。对此,我们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大学生责任意识普遍缺乏与责任培育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这些孩子都是整个家庭的中心,生活上不仅衣食无忧,有甚者可以为所欲为,他们最要紧的一件事情就是把学习搞好,考上大学,其他的所有的事情都无需本人操心。原本应该在生活中养成的责任意识和应对环境的能力没有在应该的成长的时间出现。来到大学如此民主自由的环境里,就自然而然的表现出那种极为不负责任的迟到、逃课、荒废课堂的现象,其背后缺乏的是一种责任意识,他们没有考虑到,父母成就了今天的自己,而一天天老去的父母的生活谁来保障,用什么来来保障。

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对于大学生的责任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一个没有责任意识的大学生,很难有可持续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热情的。为此,我们应该在学生的教育中加强责任教育,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责任环境,在承担责任中培育责任。

2.大学生价值观中理性不足与理性的增进

当代校园大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体现,生活自由、学习自由、时间自由,老师对于学生是教育多于管理,但这样的自由环境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是没有能力享用的。因为,中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教育管理模式上是缺乏衔接的。因为高考的指挥棒,基础教育环境中的几乎唯一的价值就是分数和考上大学,学生的生活、学习、时间是被安排好的,学生们只要按部就班就可以了。然而,来到大学,不再有很多的被安排,尤其是,在执行学校的有关规定上,很多学生发现,不认真执行甚至于不执行也没有人对自己有严格的管理教育。比如,可以迟到、逃课,甚至旷课;可以课堂上玩手机、不听课;可以在宿舍里打游戏;可以裸考;可以随意的谈情说爱;可以任意的做很多的选择。就这样,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学生们的价值观逐渐的分化,呈现多元的特点。然而,在学风不端的学生的价值观念中,大多是急功近利、好逸恶劳、浮躁粗浅、任性随意、短视狭隘等消极被动的东西。

3.大学生的人生规划形式化倾向与个性化的辅导

尽管学校要求每一个大学生都要有四年的生涯规划,但,规划形式化严重。因此,很多学生学习是跟着感觉走,感觉 “用得着”的就学,感觉“用不着”的就不学,也就是说,很大一部分学生不知道大学的每一门课程、每一个受教育的环节,其实就是对未来的累积。然而,当代大学生对此的认知是不够的。因此,学习生活中毫无规划计划,学习的功利性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对公共课、某些专业课投入精力明显不够。所以,作为教育者是必须要以身示范,在课堂上、活动中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协助大学生们做好个人的人生规划。好的人生规划就好比把一张纸折叠成51次,成就的是一个人无法想象的高度。加强规划的辅导对于学风建设应该是一个源头上的策略。

高校学风建设是当前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点,为此,评估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发掘深层次的原因并探讨应对策略是十分有意义的。

基金项目:本文是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新形势下高校教学督导体系重构(课题编号:B-a/2013/01/015,重点资助)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李全彩(1966.8),女 汉族 江苏邳州人  中国矿业大学文学与法政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教育心理学、社会保障、社会工作。

当代大学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12

大学生是社会的主力军, 祖国发展强大的中坚力量, 他们的成长和未来关系到祖国的未来, 他们的健康与否,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前进发展步伐, 而他们的健康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健壮, 更重要的是精神维度和价值取向的正确。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高校的大学生正面临着多元文化的冲击。如何让当代大学生坚守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下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底线, 帮助当代大学生健康发展, 是摆在高等教育面前的现实问题。因此, 时刻关注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变化, 重视研究当代大学生精神信仰显得格外重要。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调查通过随机抽样, 对辽宁省部分高校中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500名在校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共发出问卷500份, 最终收回问卷495份, 其中有效问卷493份, 有效率99. 6% , 包括男生221人, 女生272人; 覆盖工、文、理、经管类和艺术类各年级学生。

三、调查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1、信仰迷失。在调查中, 针对“信仰对当代大学生重不重要的问题”, 有44. 3% 的学生认为信仰对大学生来说很重要, 有45.3% 的学生认为信仰对大学生来说一般重要, 有6. 4% 的学生认为信仰对大学生来说不重要, 还有4. 0% 的学生认为一切都无所谓与自己毫不相关。对“当代大学生是否缺失精神信仰”这一问题, 有48. 7% 的学生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认为当代大学生确实缺失精神信仰, 有12. 9% 的学生认为当代大学生不缺乏精神信仰, 另有38.4% 的学生表示不清楚当代大学生是否缺乏精神信仰。此外, 在大学校园中, 还有部分大学生面对人生重要课题, 如择业、社会交往、恋爱与婚姻时, 总是感到迷茫困惑、前途未卜, 产生了畏惧与恐慌的不和谐心理状态, 这些负性情绪更加不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人的全面发展。

2、信仰形态的多样化。通过调查发现, 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形态, 表现出明显的多样化特征。他们的信仰对象有超自然的信仰如宗教和神学, 所占比例13. 1% ; 有社会信仰如共产主义, 所占比例45. 5% ; 有实用信仰如崇尚拜金主义, 所占比例3. 6% ; 还有社会信仰如来自自然科学方面, 所占比例54. 9% 。由此可见, 在信仰对象的选择上, 既有来自东方的, 也有来自西方的, 还有传统与现代相交集的。正是由于信仰形态的多样化, 当代大学生表现出了精神信仰的迷茫。此外, 在调查中我们也能够看见共产主义、自然科学等信仰在当代大学生信仰中所占比例相对较高、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特征, 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 社会对物质的创造已是应有尽有, 当代大学生对自然科学的追求已占据主导地位。总之, 通过调查, 我们不难发现, 当代大学生在信仰上逐渐呈现多样化。

3、个体认知的差异。个体存在着个性差异, 加之家庭环境、经济条件、受教育的程度和方式等等原因导致了个体的差异性。在调查中, 就当代大学生更应该注重精神生活还是物质生活这一问题时, 有44. 9% 的大学生 认为精神 生活对他 们很重要, 有17. 9% 的大学生认为物质生活对他们来说很重要, 有24. 7% 的学生表示自己不清楚, 有12. 5% 的大学生觉得都差不多。可见近半数的大学生表明对精神信仰的需要和渴求, 仍有37. 2% 的学生没有明确立场。问卷中当问到关于幸福的定义时, 47. 5% 的大学生认为幸福就是有自己的信仰, 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 有32. 6% 的大学生选择 家庭和谐 健康, 2. 6% 的大学生 选择腰缠 万贯, 17. 3% 大学生选择享受生活无忧无虑, 这一方面可能与大学生自身处于特定的心理发展不稳定期有关, 另一方面体现出认知程度的差异性。

四、调查结论

通过此次调查表明, 辽宁省高校中52. 5% 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有信仰, 仍有大部分学生不清楚或没有。16. 7% 的调查对象认为信仰能够带来事业上的成功, 11. 1% 的调查对象认为信仰能够带来家庭幸福, 24. 9% 的调查对象认为信仰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 45. 9% 的调查对象认为三者兼有, 另有1. 4% 的调查对象认为信仰还能够带来其他方面的东西。在当今的大时代背景下, 经济发展的迅速带来了多种多样思想形态, 各种诱惑带来刺激的同时, 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当代大学生如果不能以一颗持之以恒的心态去面对, 将会趋从于时代发展的洪流之中而导致自我迷失、信仰迷失。

五、结语

关注当代大学生的成长, 关心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是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在关注、关心的同时, 也应该静心去认真思考和研究,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环境下, 如何强化和改进当代大学生的精神信仰问题, 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依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平方.不可忽视大学生的精神文明[J].探索与争鸣, 1996

[2]马永忠.基于信仰结构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重建[J].甘肃社会科学, 2007 (4)

[3]宋兴川.大学生精神信仰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博士论文, 北京师范大学, 2003

上一篇:外汇投资方式下一篇:旅游工作总结与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