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小学生写景作文

2024-06-08

冬小学生写景作文(通用16篇)

冬小学生写景作文 篇1

我的家乡牙克石位于呼伦贝尔市中部、大兴安岭中脊中段西坡。是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森林工业之都”“冰雪之乡”的美誉。

家乡的冬天很长,从十一月份至第二年的四月份都是冬天,冷得不得了。最冷时能有零下四十多度,平时也有零下二十多度。每次出门前,父母总把我捂得严严实实,怕我冻着。

雪是经常下的,有时一下就是一整天,房屋和树木都披上了一层银色的西装,阳光下闪烁着五彩的光芒,一片白茫茫的景象。寒冷的天气却没有影响到孩子们玩耍的欲望,他们堆雪人,滑雪橇,打雪仗……

天也短了,人们从天蒙蒙亮时匆匆的上班,华灯初上时匆匆的赶回家去,似乎一会也不能在外面耽搁,一会也不愿在外面逗留。外面晨练的少了,晚上散步的.少了,往日喧嚣的广场冷清了,车子在清冷的街道上匆匆的而过。人们躲到暖暖的屋子不愿出来,和家人团聚,看书,看电视,上电脑的时间多了。

冬小学生写景作文 篇2

一、学会观察

生活是写作材料的源泉,观察是写作的门径,一切外部信息只有通过观察才能进入大脑,只有热爱生活并善于观察的人,才能从生活中发现许多可写素材,并产生强烈的写作愿望。赞可夫说:“应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激发学生的感情。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奇异的自然现象和参与沸腾的生活。”

(1)观察要突出事物特点。不同的景物有不同的特点,要善于捕捉和发现景物的特征。要写好景物,可抓住景物的形状、大小、色彩、数量等方面进行描写。这样就能抓住景物的特征,使读者感到鲜明生动,有身临其境之感。当然,并不是在写每样景物时,都要运用以上这些描写方法,应根据所写景物的特征,有所侧重地选择景物描写方法。

例如,可以这样描写白云:“像海洋里翻滚着银白的浪花,像层峦叠嶂的远山……”这一片断抓住了云朵的形状和大小来写。再如:“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这一片断是观察了火烧云绚丽色彩进行描写的。因此,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我们必须让他们细心观察且要从实际出发。学生写作时容易摘抄一些优美的片断,如用鹅毛、棉絮、羊毛等修饰雪,但殊不知雪有时也像味精,像白糖。

(2)观察要调动各种感官。大多数学生观察往往只调动视觉,写景较单一。其实不然,应该调动各种感官丰富内容。如《春》第5自然段,先以触觉写风的和煦,再从嗅觉方面写风的芳香,然后从视觉写风的美,最后从听觉写风里和悦的声响,让人倍感新颖。调动多种感官去感知事物,从而得到不同的感受,体现景物不同的内涵,以此产生如临其境、如睹其形、如闻其声的体验效应,让读者自然陶醉于其中。

二、讲究修辞

古人说话讲究辞令,写文章讲究文采,其中很有道理。“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是十分中肯的意见。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也说:“言以文远。”这些都说明了文采对于写作的重要性。俗话说:“三分姿色,七分打扮。”写作文也是如此,只有经过“事事四五通”的装扮,何愁它不“精妙世无双”?装扮的方法很多,而最重要、最有效的就是使用修辞。

(1)巧用比喻。比喻用在写景文章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使事物如在眼前。老舍先生说过:“在描写时,不能不设喻。”确实这样,只有通过比喻,才能把简单的东西具体化,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例如,朱自清的《春》中写到:“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用比喻的手法将桃花、杏花、梨花的颜色分别比作“火”“霞”“雪”,将美丽多彩的春天描写得形象生动。教师在这方面就应注意引导和培养。记得笔者在上这一课时,就让学生自己动手写一些其他春花的颜色,因为有很好的分析和引导,同学们写出了这些句子:“油菜花黄灿灿的像金子一样,玫瑰花红的像火……”虽然句子不是怎么优美,但至少他们觉得运用比喻比不用好。在以后的写作中好多同学都能自如地运用这一手法。他们将夏天比作娃娃的脸,因为她善变;秋又是饱经风霜的老人,因为她经历丰富。比喻也要创新。有个名人说过,第一个把姑娘比作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把姑娘比作鲜花的是庸才,第三个把姑娘比作鲜花的则是蠢才。恐怕他说得也是这个道理。

(2)善用排比。排比,可增强语言的气势,用来抒情可将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笔者曾经问学生:“你们认为友谊是什么?”不一会同学们纷纷举起了手,争先恐后地说道:“友谊是一杯美酒,让人陶醉。友谊是一束火把,让人温暖。友谊是一首歌,让人传唱。友谊是……”听完这些句子,我很欣慰。通过排比这一手法,孩子们至少懂得友谊是给人帮助、活力的美好事物。它使文章内容集中,节奏鲜明,酣畅淋漓。

(3)妙用拟人。拟人,是把没有思想感情的生物当作有思想感情的人来写,能使语言富有魅力。例如,同学们不爱惜公共设施了,笔者会说:“瞧,同学们,我们的墙壁在哭泣,桌椅在呻吟,窗户在发愁……”,“哭泣”“呻吟”“发愁”这些带有感情的词语,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公物的心情,大家都认为用了拟人好,可以让大家从心底里重视和爱惜公物,并在轻松的环境中让同学们掌握知识。以后在他们的作文中经常出现这样的句子:“我们去出游,小鸟在唱歌,树枝向我们招手,小溪在弹奏……”。只有做一个有心的人,才能做好任何事情。

三、注重艺术手法

动静结合是常用的写作手法,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景与静景,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大多数学生写景时容易写静景。其实我们在这方面不必要求过高,只要他们能有动有静便可,在今后的学习中再深入。初中学生能写出这样的句子就可以了:“春天来了,大地穿上了绿装,小鸟在枝头卖弄清脆的歌喉,小河也演奏着动人的乐曲,柳枝亲吻着河面”,其中“鸟叫”“河流”“柳佛”都是动景,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四、融入真情实感

“文章不是无情物,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离开了情,就没有了生命力,而情又需要通过一定的景来表达。只有景情融为一体,才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融注情感的方法通常有,触景生情,情随景生;以情驭景,借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浅谈如何指导小学生写好写景作文 篇3

关键词:小学生;指导;写作

一、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描写对象,选出能代表景物特点的东西来写

仔细观察描写对象,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例如形状、色彩、声音、动态、静态等方面的特点。只有细心地看、连续地看、多角度地看,才能如实地反映出景物的特点。

描景时,不可能将观察到的全部写入,要选出那些具有代表性的景物,这一景物最好是你自己熟悉的,在颜色、形态、神韵等方面具有鲜明特点的景物,选出这样的景物,写出来的作文才能突出景物的特征。

二、要让学生安排好写景顺序,写出层次

我们在作文时,都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叙述,描景作文也不例外,因此在寫景中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景作文一般有以下几种写作顺序:

1.按照时间顺序来写

一处景物,不同时间有不同的景象,为了把它们全面地介绍给读者,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来观察和体验,依次描述出不同时间出现的不同的景象。

2.按照空间顺序来写

一个景物总是由各部分组成的,为了把一个景物完整地表现出来,可以按空间顺序来观察和体验。为此,可采用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由外向里,或由里向外;由上到下,或由下到上等顺序来描绘景物。

3.采用定点写景的方法

4.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

三、要有明确的中心思想,围绕中心思想选材

写景记叙文表达中心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借景抒情;二是以景明理。

例如,《家乡的秋天》一文,在对家乡秋季景物的描写过程中,充满了对自然、对家乡热爱的思想感情,这种借景抒情的写法,往往会收到情从景生、情景交融的效果;又比如《夕阳》一文,作者通过对夕阳美丽景色的描写,告诉人们“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道理,提醒人们要珍惜青春时光,以景明理,立意高远且顺理成章。

四、要展开合理的想象

在描写景物的过程中,为体现景物的某个特征,就要适当地展开合理的想象,如联想到诗词佳句、故事轶闻、历史传说、民俗谚语等;也可展开想象,将自己看见的景物与自己内心的感情融合在一起;还可以穿插对历史的联想,这样可使文章的内容丰厚,趣味横生,充满文学色彩,更富有感染力。

五、恰当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能生动形象地勾勒出景物的特点

除了以上五点技法外,如果你的写景作文能在结构上独具匠心,在语言表达上精心锤炼,那么你的写景作文就会出现“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效果。

参考文献:

周益群.云南教育教学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M],2008.

冬写景作文 篇4

可谁知道呢?雪还是下了。

站在窗前,那满地的白色刺着我的眼睛,不是因为纯洁而疼痛,而是因为很久都没有看到这么大的雪了。一想到要铲雪,我的心有不忍……

于是,我决定下楼拜访他们——雪。

看着这么大的雪,不由得让我想起上星期看的电影——【决战斯大林格勒】——那皑皑的雪覆盖了整个大地,留给人的只是绝望。而伊宁市的雪总像一个个小精灵,淘气地钻进你的脖子里,然后消亡,到有一种飞蛾扑火的精神、给人们带来冬的喜悦。如果“人们”这个范围太大,至少给我带来了快乐。

接着,用一颗虔诚的心去驻足着雪。

抬头望天,如梦初醒(虽然起床很久),若是再配上李宇春的【冬天快乐】,我真觉的生活在天堂!可能有这样的闲情逸致的人唯有我——在雪中“呆若木鸡”(可能有些不恰当)。雪依然飘着——“冬风又吹我西北”到有欢乐在今日!就像彼得潘,那个长不大的孩子飞舞在丛林一样,我将纯洁之插翅难逃于两臂蹁跹,很庆幸有很悲哀——庆幸,没有人会注意到我的傻劲儿;悲哀,没人与我乐。

蓦然想起毛润之的【沁园春·长沙】。我只觉得这词有些霸气,用在这样的一个伊宁小城有些不妥。若用周杰伦的“发如雪”,又多了些凄美。可这样的“冬天”又要用什么词来形容呢?我也无从知晓,只是“独立寒冬”,享受快乐!

冬写景作文 篇5

冬天,是一片片雪花组成的,是雪白的地毯组成的,是孩子们嬉戏的.笑声组成的......

瞧!下雪了,一片片雪花从天而降,好像在说:“大家好!!”天真可爱的孩子们也纷纷回应着:“你好!”雪,很快就盖住了绿绿的草地,五颜六色的花儿,就连大树也披上了银装。雪,不停地从天上落下,飞到地球的各个角落,大地妈妈仿佛穿上了雪白的大袍子。小朋友们都跑出家门聚在一起,堆起了雪人,他们用胡萝卜做雪人的鼻子,用纽扣做成雪人的眼睛,用红毛线做雪人的嘴巴。一个雪人就在他们的手上诞生了......这时,我突然听见一阵嬉戏声,我走去一看,原来是一群小朋友在玩打雪仗呢!瞧!他们一个个都神气十足地向敌人瞪着眼睛。“比赛开始!”其中一个小朋友大声说。随着这声洪亮的声音一场大赛便开始了,左方正在不停地搓圆球,而右方却在搭防护挡。这时,右方的地盘突然有一个雪球从天而降。右方的队员冷静地躲到防护挡的后面......

冬之美-写景作文 篇6

不知从何时开始,早晨醒来的第一件事,便是向窗外望去。直到那银装素裹的大地向人们诉说着什么时,我欣喜地发现:冬来了!

其实冬有什么美丽的呢?有!冬的美不在别处,就在那雪上。他们如粉、如沙,绝不粘连。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阳光中灿烂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那是多么的壮美!

难道冬的雪就只是单单的.壮美?不是的。在刚下过雪的清晨,洁白的绒毯上,或许有着稀稀疏疏的脚印。只要站在高处望向地面,就会发现到处一片洁白。如能看到村庄,我相信你一定会觉得滋润美艳之至了,房子上飘出的缕缕炊烟与洁白的雪与安静的环境构成了一幅绝美的图画,那是多么的秀美啊!

难道冬的雪就只是秀美吗?不是的。那些孩童们在吃过早饭后,可能按捺不住见到雪的兴奋吧,一个个都跑到街上,三五个聚在一起,指天画地的商量着什么。其实出来就是为了玩的,玩什么呢?再多无非两种——打雪仗、堆雪人。其实这些早已是老套了,可他们也不厌烦,年年冬天如此,问他们为什么百玩不厌,也许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吧?偶尔有大人经过,孩子们也是哈出一口热气,来温暖自己通红的小手,对着大人们天真的笑着。那是多么的和美。

冬小学生写景作文 篇7

一、合理创设情境, 体会写景散文的美好

写景类散文在语言表现上通常都非常优美, 对于景物的描写比较细腻、生动, 所以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的时候应通过多种方法合理创设情境, 从而让学生体会文中景物的美。 在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 教师可以采用这样几种方法:

(一) 通过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 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 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多地应用多媒体手段。 多媒体从产生之日起就有集声、画、文、图像于一体的特征, 讲解写景散文的时候, 教师可以有力发挥多媒体优势, 为小学生创设快乐、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 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写景散文的兴趣。

例如在讲解散文《泉城》的时候, 在一上课的时候, 笔者就通过多媒体播放器放映济南的趵突泉美景, 看着汩汩涌出的泉水, 学生的好奇心马上就被激发出来, 然后我对学生解说道:济南是我国一座非常美丽的城市, 自古就因泉城出名, 古诗有云“齐多甘泉, 冠于天下”、“家家泉水, 户户垂杨”, 那么济南泉水到底为什么出名呢? 它的魅力在哪里? 现在, 就让我们通过课文《泉城》作进一步了的解……

通过直观的图面及视频展示, 济南的泉水可以在小学生的头脑中留下初步的美好印象, 调动学生进行课文学习的主动性, 更愿意从多角度感受泉城的美景, 从而为散文学习奠定审美的基础。

(二) 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进行小学语文写景散文教学的时候, 语文教师应根据具体的课文内容积极营造恰当的课堂氛围, 从而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 增强小学生的想象力, 进而感受课文描绘景物的美丽。 例如在讲解《九寨沟》这篇散文的时候, 为了向学生充分展示九寨沟美丽的景色, 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笔者在课堂上营造出这样一种氛围, 先是向学生展示九寨沟的照片, 通过曼妙、轻柔背景音乐的配合, 再配上流畅、亲切、充满诗情画意的解说词, 学生的脸上呈现出一种陶醉的神情, 仿佛真的就站在九寨沟的溪流旁, 从而让学生更有感情地进行课文朗读及学习。 然后, 笔者为学生讲解重点的文章段落, 组织学生进行配乐朗读。

通过合理的音乐营造课堂气氛, 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 让学生跟随跳动着的音符自然而言地进入风景图画, 凝视课文中景物的美好, 欣赏文字中的动态美, 在体验美好情感的同时, 提升欣赏能力及审美能力, 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二、积极鉴赏散文中的语言, 切实感受美景

在写景散文当中, 所有的文字都妙不可言, 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的每篇散文都充分展示出汉语优美的特征, 在表现方式及遣词造句方面都是极具代表性的。 进行语文写景散文教学的时候, 对语言鉴赏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 通过鉴赏文中精彩优美的语言, 能够让学生真实感受作者在文中描绘的景物, 进而体验作者浸润在语句中的情感, 培养并提高学生在语言方面的审美。 要较好地鉴赏散文语言, 一定要对相应的文章进行熟读和精读, 在此基础上, 小学生才有可能体会到语言的细节用字的精妙。 例如在讲解《黄果树瀑布》的时候, “每一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就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泄下来”、“随风飘飞”、“银雨洒金街”、“腾空而起”等, 都对黄果树瀑布进行了生动描绘, 使壮美如画的黄果树瀑布就在眼前一般, 使人浮想联翩, 心驰神往。 在《黄山奇松》当中, 迎客松“斜伸”、“遒劲”, 陪客松“绿色巨人”、送客松“天然盆景”等, 通过对这些生动形容词的鉴赏, 能够有效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 让学生充分领略山川的美好。

小学语文写景散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不太容易进行的环节, 如果教师只是以苍白的语言教学, 那么小学生就很难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和景物的美丽。 因此, 小学语文教师必须积极创新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散文的兴趣, 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及文章分析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洋.对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几点反思[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6 (02) .

[2]叶爱洋.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才智, 2016 (06) .

冬小学生写景作文 篇8

[关键词] 写景作文;观察顺序

笔者在17年的语文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谈作文色变”,尤其是对写景作文,他们更是无从下手。其实,写景作文如同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如何用文字描绘出美景呢?南宋诗人朱熹在《观书有感》中说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的,要想写景作文美如画,要靠观察来实现,观察是写作的第一要素。如何从观察入手,培养学生写好写景作文的能力?

一、从观察顺序入手,培养学生按顺序写作能力

任何作文都有一定的写作顺序,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按时间顺序来观察。我们学过的《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作者按照四季的时间顺序观察了美丽的小兴安岭:春天,树木抽条,积雪融化;夏天,树木茂盛;秋天,落叶纷飞;冬天,雪花飘舞。作者把观察到的美景按观察顺序记下,就成了一篇条理分明的写景作文。在教学生写《家乡的小河》一文时,学生开始不知如何下笔。于是,让学生先去观察家乡的小河,有的学生观察了四季的小河,有的学生观察了早、中、晚的小河,有的学生观察了白天、夜晚的小河。他们把观察到的美景按自己观察的时间顺序用文字表达出来,就完成了一篇层次分明的写景作文。

2.按空间顺序来观察。何为空间顺序?是指景物的空间结构顺序,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如老舍的《草原》中第一段景物的描写,作者按照从上到下的空间观察顺序,把看到的天空、小丘、平地、羊群等景物一一描写出来,构成了草原初入作者眼中的样子。在教学作文《美丽的校园》时,让学生先选好校园的观察点,按从前到后或从左到右等空间顺序进行观察,最后,用文字就能轻松地按观察的顺序表达出观察的景物,习作也就完成了。

3.按游览的顺序来观察。游览顺序就是地点变换的顺序,也叫移步换景法。叶圣陶先生的《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一篇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游记,他按照“路上、洞口、外洞、内洞、出洞”这一个游览顺序,用文字记叙了自己沿途所看到的美景,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在教学《游中华贤母园》(九江县景点)时,让学生先游览贤母园,确定自己的游览顺序,大部分学生是按“入口(母爱之门)、大道(仁爱台阶)、最高点(中华贤母园主题雕塑)”三个地点来观察,也有部分学生是按四个主题馆(岳母馆、金戈铁马苑、母范天下主题馆、陶母馆)的顺序来观察,最后,让他们把自己的观察顺序当作写作顺序,用文字记下沿途的风景。这样,一篇写景作文也就完成了。

观察是写景作文的第一要素,学会了观察就是学会了搜集素材,观察顺序就是素材的整理顺序,明白了写作顺序可以从观察顺序入手,那么要写写景作文就简单多了。

二、从观察细致入手,培养学生写景鲜活的能力

我们观察景物,除了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每一部分都观察到,还需要让每一部分景物鲜活起来,如同画家笔下的景物要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一样。如何让景物鲜活起来呢?这就需要我们对每一部分的景物进行细致的观察,要从观察细致入手。何为观察细致?是微小细节都能被观察得清清楚楚。如《七月的天山》作者把自己的观察点放在天山脚下,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观察。他观察得非常细致,在观察雪峰时,看清了雪峰间的云影像是在白缎上绣上了银灰色的花,看清了雪水是从高涧上、峭壁断崖上流下来,溅起时会形成盛开的雪莲。作者在看溪流时,竟然注意到了水底的石子是五彩斑斓的。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抓住了景物的特征,最后用形象、鲜活的文字表达出来,让人看了文字就能有身临其境之感。下面的文章是一名学生在观察了凤仙花之后写的:

“风仙花的颜色丰富多彩,我只种了两种颜色——红的、白的,红的似火,白的似雪。仔细观察,我发现凤仙花的颜色与茎的颜色有关,靠近根的茎是红色,它的花也是红色的;靠近根的茎是绿色的,它的花就是白色的。我轻轻地摘下几朵,白色的就是纯白的,而红色的还有一点小规律,越靠近花蕊的颜色就越淡,越靠近花瓣顶端的颜色就越浓。凤仙花的形状像凤凰的尾巴,我想它的名字大概就是由此而来的吧。最奇特的是它的花瓣与众不同,是由两片大花瓣和两片小花瓣组成的,最有趣的是有一片小花瓣像漏斗。咦?这花难道没有香味吗?那怎么引来蝴蝶翩翩起舞呢?我把鼻子凑近一闻,它那淡淡的香味立刻扑鼻而来,它真是一个不骄傲而永远谦虚的花啊!老师告诉我,它是天然的染料,可以用来染指甲和头发,听说古代埃及皇后也用它来染过头发呢。”

凤仙花的颜色我们大家都能一眼看出来,但能发现它的颜色与其茎的颜色有关,这就需要细致观察,他的这一观察让我们看到了凤仙花茎就好像看到它的花一样。在观察红色花时,能发现其颜色有规律的变化。经过小作者细致的观察,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水仙花摇曳的身影。

三、从观察感受入手,培养学生写作情感的能力

写作不是文字的叠加,也不是自然界景物的客观存在,而是作者感情的流露。写景作文名为写景,实为抒情,即写景是为了抒情。写景时,把你的情感渗透进字里行间,你的喜怒哀乐同景物结合在一起,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表现你的感情。托“景”言“情”的“情”从何而来呢?我认为应该从你观景时的感受入手,不同的心情,对同一景物的感受也就不同。如《山中访友》中,作者初到山中,看到山中的老桥时,第一感受认为它是一位朋友。当得知老桥长年累月、默默为人们无私地奉献,不再感受它是一位普通的朋友,而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学生在写《游中华贤母园》一文中,当在岳母馆看到“岳母刺字”的蜡像时,有的学生写出的是“字刺在身上好痛哟,难道岳飞不怕痛吗”,而有的学生却写道“岳飞的母亲是多么的伟大啊,为了使其永以报国为志,终身报效祖国,特在其背上刺‘精忠报国’四字”,升华了景物本身的内涵,让人接受到贤母文化的教育。

观察是写作的前提,认真观察是写作的基础,细致观察是积累丰富写作素材的途径。尤其是写景作文,我们只要学会观察,学会从观察入手,就不会谈文色变,而会下笔如有神的。

冬写景作文400字 篇9

近了,近了,北风到了,冬天步伐来了。

北风肆意地在大街上东窜西跑,给人们多了几分寒意。身上不知不觉就多了一件厚厚的棉衣。洁白晶莹的雪花给大地盖上了一层雪白的棉被。

冬天的风,像一名神奇的魔术师,会施展神奇的魔法。它在城市里施展魔法,人们身上多了一件棉衣;它在树上施展魔法,树叶开始表演优美舞蹈;它在河面施展魔法,河水渐渐变成冰块世界。

冬天的雪,像一位仙子,把洁白晶莹的雪花撒向大地。它把雪花撒在地面,给大地盖上棉衣,它雪花撒向麦田,给小麦穿上外套,它把雪花撒向草地,给小草戴好帽子

冬天的树,像一位默默无言的老人,是那么安静详和。一顶雪白的帽子盖在头顶,穿上一身雪白的新衣,全身都是白花花的.,给人感觉一种“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梨花开”的感觉,像守卫边疆的勇士。

冬天的课间,是欢乐的圣殿。同学们在活动区尽情玩耍。玩打雪仗,堆雪人,看雪景,一片雪的世界,到处都是欢笑声,到处是雪球,到处都是冬的气息。

冬天像一位老爷爷,它悄无声息。

冬天像一个欢乐谷,到处都是欢声笑语。

初一写景作文:冬(400字) 篇10

清晨,我刚起床,迷迷糊糊拉开窗帘,被眼前的景色吓呆了,“啊!下雪了”我兴高采烈地说。看见这美丽的雪景我不会感到寒冷,而是心里暖暖的,我静静地欣赏这美景的神奇。

只见小雪花纷纷扬扬的的下着,一朵朵,一片片晶莹透亮的雪花,像从天上飞下来的小精灵,雪白雪白的非常美!把大地打扮成白色城国,雪花千姿百态,像小孩儿似的在空中欢跳,好像在展现自己的魅力,雪花像一个魔法师,把一切换了一身白衣服,像一个雪做的童话世界,白茫茫的天,白茫茫的地,小朋友们到处堆雪人,打雪仗,到处充满了欢声笑语,我走在小雪花为我铺的小路上,听见微风吹动树梢的呼呼声和自己的脚步声还有那人们的笑声等等,好像演奏出一首合奏曲。

抓住契机 指导学生写景 篇11

先找学生“号脉”探寻不会写景的原因,再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大致总结出三个原因:

1.学生不会赏景。

2.学生不懂描写手法或不懂怎样可以把景描写得更好。

3.学生对景物描写没有兴趣。

了解问题症结所在后,就要找“药”了,根据以上的三个问题,我制定了如下教学方案。

一、寻找时机,课内课外齐赏景

最初我认为赏景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并不需要技巧,后来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才得知,很多学生眼中,赏景就是用眼看,评价景物就是好与不好,针对这种情况,我决定课内课外齐动手,先帮学生建立起自信。

首先,我不和学生谈论写作一类的事,而是告诉大家我来上课的途中看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比如早晨卫生区地面上清白色的扫帚印迹,操场旁在秋风中瑟瑟发抖的梧桐树以及提到古代诗文中的不同秋意。久而久之,我发现学生开始主动观察景物了,开始只用眼看,接着用耳听、用鼻嗅、用手触摸……由最初的冷眼旁观到后来的用心体味。我欣喜地看着他们的一点点进步,并适时给予鼓励。

其次,从书本上印证赏景的方法。如果课外只是感性的感知,那么课内就是理性的总结。以散文佳作《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为例,我先夸赞这两篇文章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然后与学生一起探讨出赏景时的一些技巧。大致分以下几项:

1.注意赏景的顺序。如是定点观赏还是移步换景,按时间顺序还是空间顺序等等。

2.观察时要确立重点。面面俱到等于面面不到。

3.观察时要调动五官并用心去体味。这样写出的景物才会多层次、多侧面、多状态。

4.要观察出此景物与其它景物的不同之处,各自的特点。

明确方法后可以选择常见景物让学生试着去观察,去体味,为后来的正式练兵打下基础。

二、切合时机,感知写作技巧

学会了赏还不够,毕竟怎样把“胸中竹”化为“手中竹”才是最终的目的。写景不能只是言之有物,还要言之有文、言之有情,这就涉及到写作技巧。就目前情况看,存在的问题大致是:

1.学生不懂哪些技巧可以使描写更美。

2.学生不知道自己已用的某种技巧。

针对这种情况我决定从课内赏析和课后批阅两方面入手解决问题。

第一、抓住课本,让学生明确文学大家常用哪些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1.不仅赏景要有顺序,写景也要按顺序。写景可按照赏的顺序写,这样文章才会思路清晰。

2.修辞让景物活起来。比喻让景物更加形象,如《荷塘月色》中对荷叶、荷花的描写,拟人可以让景物更有情态,夸张让情感更浓烈……

3.写景要有重点、要有层次感,要调动各种感官去积极感受。如《荷塘月色》中视觉——荷叶、荷花,嗅觉——荷香,感觉——《故都的秋》中秋的凉意等等。

4.写景的一切手法的运用必须要符合情感的表达需求。

第二、让学生在周记上小练笔,批阅时要多指出学生已用的描写技巧。这样既让学生对这些手法有更清楚的认识,也可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三、巧抓时机,小试牛刀

在学生掌握了基本技巧后,我没有立即布置作文,否则目的性太强,刚调动起来的积极性容易受挫。

天公作美,一次我正在讲析诗歌时外面忽然下起了雪,同学们脸上掩不住的好奇与喜悦。我灵机一动,知道应该把他们的兴趣从“赏”引到“写”上来。于是我问大家:“雪花的形态是什么样的?”并引导道“东晋大学问家,也是后来的宰相谢安也曾问过他的子侄们这个问题,当时其侄谢朗说:“撒盐空中差可拟”,而其侄女谢道韫却说“未若柳絮因风起”,同学们跃跃欲试,我再趁热打铁:“它有声音吗?有气味吗?有性情吗?……”部分同学这时已相互争论了起来,我便停止讲课,要求大家写一写心中的雪。并在黑板上写出要求:

1.必须用比喻、拟人或其他修辞手法。

2.要写出雪的姿态、颜色、声音以及大家见到雪时的心情。

3.尽可能做到情景交融。

作文收上来,发现大部分同学写的还不错,如:

它迈着轻快的步子来了,丝毫不顾及人们那讶异的目光,你挤我一下,我撞你一下,发出窸窸窣窣的私语声。

它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它的到来总不允许其它东西的存在,它用自己的身体装饰着万物,天地间纯白一片,它用这纯白为自己来到人间接风,偶尔几个倔强的,也被它拉弯了身躯,摧断了脊梁,经过一番打击后,只能低头服输了。

从学生的作文中,我发现他们眼中的景物动起来、活起来了,他们笔下的景物有形、有情了,更重要的是我感受到他们赏景与写景的决心与努力。

四、把握时机,撞好尾钟

作文收上来后,我发现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但怎样给这次教学实验画上句号也很重要。我把工作重点放在批与评上。

首先,在批阅时特别注意鼓励学生。把好的段落、句子甚至某个字在学生的本子上划出来。既让学生知道自己什么地方写的比较好,又知道了老师很认真欣赏了他的作文。这样会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其次,上课时特意拿出时间来评。把写的不错的作文摘抄在我的备课本子上,以备上课评读时用,把写得好的文段在班上朗读,并告诉学生为何写得好。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也能对学生进行较实用的作文指导。

这次的教学实验虽花了不少时间,却收获颇丰。对于学生来讲,他们学会了如何赏景、写景,树立了写作的信心;对于我自身则积累了作文教学的经验、树立了教学的信心。以后碰到类似的教学难题,我都会笑着对自己说:嗯,要不试着找个法子来解决吧,说不定会有一些收获的。

冬小学生写景作文 篇12

如何能通过语言文字的叙述, “绘”一幅栩栩如生的图画在读者的眼前呢?我想谈一谈我的感受。

一、留心观察, 选取景物

1.寻景绘画

学习了《秋天的雨》等课文, 同学们对秋天的美景有了更多的认识, 这时候请学生走进生活, 走进大自然, 寻找身边的秋景, 将最喜欢的景色用画笔画下来。这就培养了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的好习惯, 也为习作积累了相当多的素材。

2.画中取物

交流绘画作品, 评比最佳秋景。在解释过程中点明写景文选取景物的要求:

(1) 有代表性。如《燕子》一文, 作者选取了最富有春天气息的草、叶、花、小燕子等景物, 通过简笔勾勒, 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2) 有动有静。如《燕子》一文, 先写飞行中的燕子身姿轻灵, 再写停歇下来的燕子, 成了音符, 谱成一支正待演奏的春的赞歌。静景与动景互相映衬, 相映成趣。写活了春天刚刚回归的小燕子。

(3) 合乎情感。写景文的中心一般是抒发对景物的主观情愫, 因此选择景物的时候也要符合文章的情感基调。如《听听, 秋的声音》一文, 树叶唰唰的响声, 大雁的叮咛, 蟋蟀的奏鸣等都表达了对秋的赞美。

二、“绘”画于文, 大胆想象

写景作文其实就像我们画画那样, 需要有和谐的色彩、精巧的构图、大胆的想象、还要适当地营造意境。除了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之外, 还可以开展大胆的想象, 让自己描写的景物更加生动形象, 栩栩如生。

要使画面惟妙惟肖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我们须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 从形态、色彩、声音、质地等诸多方面、诸多角度, 或采用工笔手法, 精雕细刻, 或采用白描手法, 传神勾勒, 让景物活灵活现, 呼之欲出。

1.形态各异显百态

把所见事物的外部形状再现出来, 使读者目睹物体形态。如《荷花》一文:荷花姿态各异: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 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 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 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这段话通过三种姿势的荷花将一池荷花不同的姿势展示在读者面前。再如, 《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 “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 有的像绽开的花朵, 有的像分枝的鹿角。”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将珊瑚刻画地生动而形象。

2.色彩丰富更斑斓

恰当地运用色彩词, 不仅可以使语言形象化, 而且能增强语言的美感。如《珍珠泉》一文:“水面和潭底, 金色的光斑和银色的光斑交错着;水泡闪亮闪亮的, 射出红的光, 黄的光, 绿的光, 紫的光……多像一串串彩色的珍珠啊!”这一句巧妙地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手法写出了珍珠泉泉水的特点。

3.有色有声才有神

在大自然和人类社会中, 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音。通过描摹声音, 能把我们带进美妙的音响世界, 让人如闻其声, 如临其境。大树晃动“唰唰”, 溪水流淌叮叮咚咚, 蜜蜂振动翅膀嗡嗡。

三、行文布局, 有条有理

把景物写好, 我们须注意叙述与观察的顺序一致, 搞清楚景物与景物之间的联系, 理顺景物内容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辨别主次, 分清层次, 有序描写, 从而使得文章条理清楚, 脉络分明。常见的几种习作顺序如下:

1.时间顺序

时间顺序是我们写景文中常见的一种顺序, 如一日之内的早晨——中午——黄昏——夜晚, 一年之内春——夏——秋——冬。《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 正是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诱人的景色。

2.方位顺序

方位顺序按照一定的方向开始介绍, 如从上到下, 从左到右, 从表及里等。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 则是按照海水——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介绍了西沙群岛的富饶与美丽。

3.移步换景

参观某地时最常见“移步换景”, 读者跟随着作者的脚步, 来到一处见到一景, 一路观光而来, 自然心旷神怡。

代表作就是《颐和园》, 文中“进了颐和园的大门, 绕过大殿, 就来到了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 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从万寿山下来, 就是昆明湖。”这些交待游踪的词句就像是一条线, 串起了一串颐和园美丽风光的珍珠, 读者读了, 流连其间, 神清气爽。

四、寄情于景, 情景交融

文章中除了描写景色、表达观点之外, 还可以穿插自己的情感抒发, 这样的写法可以让情景交融, 可以使文章更有意境。景中含情, 情中融景。不同的人看同样的景色, 他的心情和感觉一定不一样。

1.直抒胸臆

情随景生, 当眼前的景色猛烈地拨动作者情感之弦的时候, 就需要把心中的“情语”给毫不掩饰地倒出来。

《珍珠泉》中, 作者描述了珍珠泉的四周环境和泉水的特点以及水泡的特色后, 作者发出感叹:“这就是美丽的珍珠泉, 这就是我们村的珍珠泉!”

2.大胆想象

《荷花》一文中, 作者大胆地把自己想象成一朵荷花, 随风翩翩起舞, 倾听蜻蜓的诉说, 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作者对荷花的热爱之情。

3.巧用修辞

通过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使所写的景物“人情化”, 借助物语物态表露人物的情感。

《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中“海参到处都是, 在海底懒洋洋地蠕动。大龙是全身披甲, 划过来, 划过去, 样子挺威武。”“懒洋洋”的海参, “威武”的大龙虾给美丽的西沙群岛更添一种趣味。

一道道迷人的风景正是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让孩子们领略自然美景, 绘于图画, 述诸笔端, 让写景文“文中有画, 画中有文”

摘要:写景文是小学习作的重要成分, 通过留心观察选取景物, 然后“绘”画于文, 在行文布局时做到有条有理地表达, 并能将自己的情感融于文字之中, 让小学生的写景文达到“文中有画, 画中有文”的境界。

关键词:小学,写景文,习作教学

参考文献

[1]强洪权.魅力语文:语文教学探索[M].北京:语文出版社, 2007.

[2]郑志刚.寻求儿童绘画与写作表达的通融之美.中国教师, 2011, (8) .

[3]常汝吉.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4]戴秀兰.让学生轻松踏上习作之路.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2011, (3) .

[5]王春芬.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小学中段习作起步训练.作文教学研究, 2005, (5) .

初三写景作文冬颂700字 篇13

_700字

冬姑娘随着北风的带领悄悄来到了我们身边。她使树干尽情展现柔美的风姿,使儿童露出灿烂的笑容,使大地露出它幼嫩的肌肤。如果春姑娘是辛勤的园丁,为大地孕育了生命,夏姑娘是优雅的音乐家,为大地增添声音,秋姑娘是成功的教育者,为大地带来一批又一批生命,那冬姑娘便是乐于奉献的慈善家,为大地带来新生。

冬姑娘用她那纯洁朴实的手创造出精妙绝伦的艺术品——雪,令古今骚人无不折服。冬姑娘,当你自豪地播撒着这美妙的艺术品时,人们就已沉醉在这美妙的艺术品里去了。你像梵高但更胜于梵高,你在顷刻之间就给大地描绘出了这美丽景色。然而,你更是奉献者,你用重要的一笔,为诗人创造了意境,使他们写出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一千古名句;你是农业收成的守护神,你杀死了害虫,让农民唱出“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这一质朴但有哲趣的农谚。你是儿童玩趣之本,你为儿童制造了“天然玩具”,让他们唱出了“大大大,小小小,一二三四五六七,打雪仗堆雪人,欢欢喜喜过新年”这一欢快童谣。——冬姑娘确实为人类做出了巨大奉献,他是当之无愧的人类奉献者。

冬姑娘不仅是人类奉献者,她还是自然的守护神。她用她坚强和刚毅的手创造了冰,将它借给了自然,使树坚硬,让它免受动物的破坏和人类的砍伐;冰使河水封闭,让它在冬天美滋滋地睡上一觉;冰使植物好好休息,为今后的萌发做好准备;冰使动物在冬天储藏精力。冰也是冬姑娘保卫自然的武器,当人们将树木砍光时,她就让土地沙漠化,以此来警告人类;当人类大规模浪费水时,冬姑娘会使这些水结冰,以此影响交通;当人类大规模破坏环境时,冬姑娘将会恶狠狠地将冻雨撒向人间,以此来提醒人们。——冬姑娘用自己特有的办法保卫了自然,她确实是人类环境的保护者和自然守护者。

冬姑娘把她的所有无私地奉献给了人类,而且还守护了自然,她确实是一个杰出的奉献者,是爱心大使,是不朽的诗篇。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和冬姑娘一样的人,她们将自己无私奉献给了人们,守护了自然。他们总是乐于奉献,忠于奉献。他们是永恒的,他们是荣耀的。

老屋听冬写景美文 篇14

冬天常住城里的格子楼,偶尔回家,在陪年迈的母亲小住两日的同时,听一听老房檐、纸窗户和尖树梢中冬的呼啸,找一找土坯炕、热火炉和屋外雪的感觉,搁别人,也许会写成诗,于我,只是倍感亲切和久违。 冬天,在我看来,不仅是个季节概念,也是个地域概念:比如山海关外千里冰封、西北边陲飘雪不止,是冬天;闽江两岸群山含绿、西双版纳莺啼猿鸣,也是冬天。而华北平原的冬天,无论多么正常或反常,也比塞北暖和,又比江南寒冷!

老家老屋,房子座落于村前,坯垒砖包、老檐出头、闩栓木门、格子窗棂,属于老式的平原农舍建筑,与目前流行的前出抱厦、明五暗七、红瓦起脊、磁砖挂面的宽房大院差别很大。这样的老屋,在一般人眼里,冬天无非是平常的冬天,故事无非是平常的故事!然而对于从这儿走出的子孙,感觉就不那么简单:房子上一砖一瓦是熟悉的,院子中一草一木是熟悉的,屋子里一厨一瓮是熟悉的……正因为此,“熟极生陌”就在情理之中了:院前那片接近干涸的水塘,冰凌张裂的声音远没有过去的惊心动魄;过去在寒冷的旷野,夜间时常会有狐、獾游走中出现的“鬼火”和亮眼睛,如今在四村遍野的灯火中再也没有惊悚之感;远看老屋,与家家铮明反光的玻璃门窗比,那纸糊的“门上亮”和格子窗显得尤其背时和惨淡……唯一的例外,是母亲养的那群老母鸡,一如从前,秩序井然地飞上外窗台,到搭在两侧的蛋槽卧蛋,下过后便飞到墙头叫个不止,给人的感觉是这个院落多少留住了它的过去和古典。

老屋距今已有100多年,在这期间,发生过多少动人的故事,说不清;创造出多么璀璨的文明,说不清,只是据零散的记载和传说,发生在大约民国十几年一个冬季的事件,对这个家族影响极大。事情的大致轮廓是,在一个风和日暖的良晨吉日,伴着阵阵鼓乐的吹打,祖母被一乘花轿迎进了这个漆刷一新的大门。可是,这“良辰美景”的日子过了不长,祖父就暴病离开了这个世界,当时祖母只有21岁。她老人家承载这个家族的一脉骨血,在悲痛阴影笼罩中十月怀胎,生下了父亲……然后就是人性与理性的抉择——她选择了后者,也即选择了一生的孤寂、平淡和坚毅。此后几十年,老人家一双小脚,侍老将幼,严慈一身,里外两面,靠着一如既往的要强和执着,把百亩田产和一个大家打理得有井有条,有吃有余,其作其行,当地远近无不一举指称赞。祖母的一生,给家族后人留下多么厚重的“无字牌碑”不说,重要的是没有那个冬天的孕育,这个目前几十口人的大家庭就渺然一张白纸了!

冬天的老屋,在母亲等老辈人那儿到处都是“神”,在我这里则到处都是“神秘”,即使“冰冻”这样的现象也不例外。印象中过去每年正月十五村里都要“闹元宵”,放焰火、摆龙灯、踩高翘、扭秧歌热闹非常。晚上吃过“小年饭”,在外出看热闹之前,家里要举行一项重要的“神事”活动:冷清的月光下,长辈老人率全家虔诚地对“佛祖”、“关帝”、“灶王”诸神逐一焚香膜拜,又让人用提水罐到井中提一罐水,满满地蹲到老枣树下的砸布石上,才去街上看热闹。大半夜回家,罐水已结了薄薄的冰,罐底冻在砸布石上。冰取出后每人分吃一口——以此祈保不生口疮和杂病;再由两人用木棍抬罐绳,如果冻得结实,就会罐、石一块抬起——以此预测年景。对这样的活动,小时只是朦胧,后来想也许确有必要:在那个自耕封闭、兵荒马乱的年代,一家人吃马喂十几口,没有锅台后那张写着二十四节气的“灶王画”,没有那棵弯枣树下的砸布石和提水罐,不仅盲目中筹划一个全年的农事规划、开销计划是困难的,而且全家人的平安健康也少有保障!

雪,是北方地区冬天的重要景观,老屋也不例外:一一夜雪后的清晨,从煤火屋的沉闷中开门望雪,耀眼的银白和扑面的清冷,顿时给人带来心胸的净化和开阔;一院树,是榆是槐、是枣是椹已无法分辨,高的俨然像雪后北方的阔叶,矮的如“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样子,只是有些形单影只;院中随机堆放的几堆柴草,经过雪的掩埋,轮廓如丘陵地区雪后的微缩鸟瞰;麻雀和喜鹊在白色的树间飞来飞去,把树枝上的“雪挂”抖得纷纷扬扬,不时发出几声无奈的对答和呼唤;举目原野,皑皑白雪,一望无际,偶有一两行人,踏雪之一声若听……雪之于冬天,远不止这“三千世界银成色,十二楼台玉作阶”的实在景象,更兼有“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的事理折映:那些只知舞文弄墨的迂腐雅士,测隐之下总想用轻而易举的方式,把这个大到天体、小至物玩,处处充斥“不平等”的`世界纳入“万民同乐”的格局。其实是幼稚的:即便一一夜的雪带来一冬的“玉”,在其平静的表面掩盖下,冬眠的林林万物,也无时不在韬光养晦、蓄势待春,千方百计试图抢占来年展放的高地和先机——在这个世界,为生存而竞争,为竞争而准备,是其永恒的本质和旋律!

老屋的冬天,还有隐藏地下的“一景”——菜窖。这种东西,过去华北平原农家司空见惯,而随着现代储存设施的出现,它的生活用途已逐渐被生产用途所代替,因而也就比过去少见了许多!老家院中几十年前挖的那个大菜窖,现在还被邻里使用,透过气眼,有时会冒出几缕白色的“地气”。其中存放除部分食用品种,多是“种储”,地瓜、萝卜、白菜什么都有。它们在地下沉睡一个冬季后,等到来年春暖,地瓜就进行温床育苗,用于华北地区一项主要农作物种植;萝卜、白菜之类则植于菜园,在园丁悉心照料下,生出嫩芽,开出白花,结出硬籽,用于夏天的蔬菜栽种……

冬 篇15

寒冬深冬初冬冬夜冬令冬衣冬装寒流

凛冽纯净洁白肃杀萧条

了无生机冰天雪地鹅毛大雪寒气袭人北风呼啸

滴水成冰玉树银花银装素裹千里冰封寒冬腊月

寒风刺骨

清新句子

那时候, 朔风凛冽, 周天寒彻, 我们这个世界埋在坚冰底下, 气息奄奄, 人间是喑哑的, 欢乐和树林一起凋零了。希望蜷伏在冻土深处冬眠;生活的光彩都已褪尽, 歌声都已隐没……

——岑桑《残雪断想》

或近或远的山谷、平川、树林、村落……在雪光映照下, 银装素裹, 分外妖娆。这雪后初霁的夜晚, 万籁俱寂, 了无生气。

——[法国]莫泊桑

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对我说:“我们的叶子都在这个冬日的寒冷中消失。但是, 我们的心中有不能消失的热望和信念——我们的树枝上将会发出新芽, 将要蓓蕾, 开花……”

——郭风《落叶树》

经典段落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 像我, 冬天要是不刮大风, 便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 像我, 冬天要是能看得见日光, 便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

——老舍《济南的冬天》

车轮咯咯吱吱的切碾着白雪, 留下凹纹的平行线, 我们遂由南池子而天安门东, 渐逼近车马纷填, 兀然在目的前门了。街衢上已是一半儿泥泞, 一半儿雪了。幸而北风还时时吹下一阵雪珠, 蒙络那一切, 正如疏朗冥蒙的银雾。

——俞平伯《陶然亭的雪》

夏季过去了, 冬季又来。日子短, 工作也少些, 冬季完全没有热, 完全没有光, 完全没有中午, 紧接着早晨的是夜晚, 迷雾, 黄昏, 窗棂冥黯, 什物不辨。天好像是个穷人。愁惨的季节!冬季把天上的水和人的心都变成了冰。

浅析大学生写景意识缺失问题 篇16

通过数年来多次有针对性的专题练习可以看出,学生的习作在传达主题、抒发感情、设置情节、塑造人物等方面表现尚佳,然而环境描写,尤其是风景物象的描绘却相当草率甚至阙如。是学生缺乏景物描写的能力吗?不,关键在于他们缺乏写景意识。

所谓“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具体或抽象事物的状貌或情态加以形象展示的表达方法”,景物描写则可理解为使用鲜活的语言,对风景(广义上亦可包括风俗和风物)进行生动的形象展示。而所谓的“写景意识”,就是不再将景物描写简单视为衬托人物、抒发感情、表现主题等的手段,而充分而自觉地认识到写景本身的纯粹性、独立性和重要性。

一、存在问题

试以旨在测试学生写景意识的专题习作“季节·风景”为例,此专题要求:“充分运用描写等写作表达方式,描绘作者眼中鲜明体现季节特征的风景风物。文体字数均不限。”结果除少部分符合要求的佳作之外,将近三分之一的习作写成季节带给人的感悟、体会和记忆等;将近三分之一的习作则以四季象征人生、青春等;还有的习作写景流于模式化、套路化,鲜少有独具个性特色的、深入细致的景物描写。

1.以借景抒情取代景物描写

比如《思绪飞扬的季节》一文,学生简单提及秋天的凉雨轻雾之后,便笔锋一转说:“不知为何,只有在秋天这个季节,我才会有这般情思,才愿意轻轻打开记忆的盒子,让那些不曾被记起的,随着秋风轻轻缓缓地飘出,浸染心头。”通篇都在抒发被秋色秋意而触动的情绪,写景却被抛诸脑后。

出现这种问题的学生不在少数,他们大多思路清晰、情感真挚、文笔流畅优美,应该说并非没有生动描写风景的能力,关键在于在他们看来,景物只是情感的载体而已,文章能充分准确地传达情感即可,至于风景则在引发情绪、营造情境之后便可退居幕后,它本身无关轻重甚至可以被忽略。

毋庸置疑,写作主体笔下的景物必然会蕴含和呈现其独特的倾向、态度和情感等,但若仅将景物作为抒情的触发点,培养情绪的温床或烘托情境的背景,那就是写景意识缺失的表现了。

2.以托物言志取代景物描写

写景意识缺失的第二种表现,就是将风景视为某种观念、哲理的象征,以托物言志等同甚至取代景物描写。这次专题习作中,许多学生或将春夏秋冬与人生历程对应起来,或将四季与成长对应起来,其中不乏闪烁着思想火花的佳作。比如《四季·青春》一文,作者以春芽、夏花、秋叶、冬雪对应青春的欢欣、蓬勃、迷惘和拼搏,构思巧妙,文采斐然,但是写景却被无限度地搁置了,寥寥数笔提及的四季风物只是作为抽象理论的化身而存在,成了议论的由头。

景物所蕴含的自然美应该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固然不能只局限于其自然属性,但无视其直接唤起人美感的感性形式,跳过自然性而仅仅关注其社会性,一味追寻所谓现象背后的本质、表象背后的哲理,同样也说明学生的思维存在某种潜在缺陷。

3.以陈词套话取代景物描写

描写缺乏个性、流于俗套是学生在习作中常常暴露出的问题,其原因不能一概而论,而在写景方面则需格外关注其意识层面的因素。

比如有学生在其《春》一文中,引用“春风又绿江南岸”,“清明时节雨纷纷”等古诗,罗列“燕子飞来”“春雨绵绵”等套话,却看不出万紫千红的春天,映在他独一无二的眼中,所呈现出的与众不同的独特面貌。相同的写作客体本该随着不同主体的差异而各显特色,比如同名为《春》,朱自清、丰子恺等前辈笔下的景物却鲜活自然而迥异其趣。

然而学生却提及秋天无非红叶,提及春天无非繁花,行文随意而轻率。在他们的习作中传达出这样一种轻视态度:景物描写是可有可无的点缀,不值得多下功夫多费笔墨,这也反过来促使他们长期忽视对自然风物和世情百态的细致观察。这种轻视忽视互为因果,同样也是写景意识的缺失。

二、产生原因

造成大学生写景意识缺失的原因,简单来说可归纳为外因和内因两大方面。

1.外因

首先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当今社会高度商业化也高度信息化,多年前马尔库塞曾深度忧虑的“单向度”的人与社会的状况非但没有改善,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如今人们吃穿住用,接触的信息,体验的生活方式,体会的情感思想等等,几乎都已被社会主流宰制力量同化抹平。城市化使得人们与自然隔绝,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人们与自我内心疏远,信息的泛滥使得人们和独立思考、深度体验渐行渐远……蜗居在钢筋水泥森林中的人们对自然渐渐陌生,被严重掠夺污染的自然又渐渐退去了她的美丽,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人与风景疏远了,因此就连成熟的写作主体充分保持清醒深刻的写景意识都已颇有难度,遑论尚在修业学习期间的大学生了。

其次是文坛大气候的影响。高校基础写作课程并非孤立的存在,它同样会受到文学创作整体现状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纵观当今文坛,无论在纯文学还是在通俗文学领域中,景物描写都渐渐淡出视野,因为前者“将更多的心思用在了对深刻思想的追求上”,这是风景所不能完全承载的;后者则极端商业化,片面追求阅读快感,如中山大学谢有顺教授在“文学与生态”作家笔会发言中提到的那样:“……忙于讲故事,却忽略了世界的另一种丰富性——世界的声音、色彩、气味……”学生大量阅读模仿此类作品,在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不仅会出现感受力日渐匮乏的状况,也会从意识层面产生对景物描写的忽视。

最后不得不提及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这里不必再对其进行口诛笔伐,客观来说,应试作文在培养学生准确的理解力,流畅的表达力和行文规范性等方面都很有作用,但其目的化、标准化、套路化等特征,却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个性视角,使他们很少能有用自己的眼睛、从自己的心灵去把握写作对象的深度自觉。还应看到,应试作文对于主题明确性的着重强调,使学生惯于将现象视为抒发感情或揭示本质的起点或桥梁,这些都导致他们认为单纯对风景物象进行描写没有太高的意义和价值。

2.内因

外因提供变化的条件,而内因才是问题的关键,大学生写景意识缺失的问题还要从大学生身上寻找答案。

基础写作课程的授课对象为汉语言文学专业一年级学生,他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尚缺乏广泛深入的观察和理解,更不要说把握观察宇宙人生本质规律的方式方法。这导致写作客体在他们眼中,往往只是简单的词条概念或模糊的浮光掠影,徒具轮廓而少有细节,而这种状况他们已习以为常。因此学生们很少意识到世界就敞开在面前,他们完全可以用自己的眼睛去全方位的观察,也完全有能力用饱含着自己心声的笔来描绘独具个性的风光物象,而非复述一些陈词滥调。

此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如今的学生多为80后、90后新时代族群,他们不仅表现出青少年的一般心理特点,如情绪行为常两极波动的不稳定性,对长辈往往锁闭心扉而对同龄人却积极敞开的矛盾性,以标新立异来反叛传统的叛逆性等等,还体现出80、90年代独有特性,这恰恰是更值得关注的。

首先,80、90年代出生和成长在这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对新型媒体的使用能力和频率是远远超乎前人的。但诸如电视、网络、手机等新型媒体,或多或少都存在着重传播而轻内涵,重刺激而轻思索,重外形而轻深度等等消费性的缺陷——必须承认看一部电视连续剧,浏览一幅网页,观看一段手机小说等,和阅读经典作品带给人们的经验感受截然不同。长期接触新型媒体使得学生的体验方式越来越单一,体验节奏越来越快速,体验程度也越来越肤浅,也正因如此,长于形式美的展示而少于信息承载的景物被他们在意识层面忽略了。

其次,80、90年代一般都是独生子女,有着极强的自我中心的意识,非常注重自我感受自我表达,却在一定程度上漠视他人与外界的存在。因此他们在体验外部世界时,更倾向于反归自身,用自我感受作为标杆去把握衡量,对自己的情绪反应格外敏锐,因此他们在写景过程中,常常自觉不自觉地滑入内心情感世界,反而将描写外界对象搁置一旁。

第三,当今社会越来越急功近利的弊病在80、90年代心理上亦有反映,生长于喧嚣浮躁的现代社会中的大学生们,其行为也越来越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对风景的欣赏观照却需要平静空澄的心境,需要物我同游的逍遥态度,它是与急切的功利性目的格格不入的。而学生们对那种物我交融,澄怀味道的超越性体悟已非常陌生了,他们很少能静下心来去看、去听、去领悟风景物象之美,相反会习惯成自然地关注眼前风物是不是可以丰富他们的知识,或是不是暗含某些有用的观念道理,因此他们也很难理解纯粹景物描写的深刻意义。

三、解决办法

理清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办法。培养学生景物描写能力的途径,无外乎带领他们深入生活,走进大自然和人类社会去观察体验;指导他们博览群书,从成功作品中汲取营养丰富自我;同时有针对性地反复进行习作训练,让他们在写作实践中了解景物描写的具体方式方法等等。

但要唤醒学生缺失的写景意识,就不能局限于实践操作层面,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从解决以下三个问题入手:

1.重解“一切景语皆情语”

在教导学生如何写景时,教师往往将“一切景语皆情语”作为宗旨反复强调。此语出自王国维《人间词话》:“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它原本是针对诗歌的批评标准提出的,但在写作教学中这段话已渐渐溢出原文本义,转而强调在进行景物描写时,一定要饱含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而不能流于机械空泛的书写。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个宗旨是完全正确的,问题的关键恰恰出在对它的理解和传达上:“一切景语皆情语”是情与景的深度交融,二者没有孰轻孰重、孰先孰后的区别,写景绝非抒情的媒介和桥梁,抒情也绝非写景的目的和依归。值得格外注意的是,忽视甚至抛弃了“景语”,再深刻细腻的“情语”都有可能变成无病呻吟或空喊口号;而真正意义上的“景语”却不可能没有“情语”的渗入——只要作者怀有明确的写作意识,真切观察慎重下笔,眼中笔下的景物自然会体现出独特的个体情感色彩,无论那是外显还是内含。正如王维的五绝诗作,字字白描,看来都是“景语”,却饱含着妙不可言的情韵。

在这个意义上,需要重塑学生对“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认识。在中小学作文训练时,根据当时实际情况的需要,教师可能更多强调“情语”。而基础写作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则应从更深层面上唤醒学生的写景意识,使他们明白写景本身就是写情,二者互为表里水乳交融,在写景时刻意去寻觅情感的表达恰恰是需要避免的。

2.重识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景物描写的对象一般是具有自然美属性的风景物象,更多归属于现象范畴。在这里无须缕析现象与本质这一组矛盾,需要强调的是在文学艺术的世界里,现象和本质有着同样举足轻重的分量,重本质而轻现象,重内容要素而轻形式要素是有失偏颇的。

在中国美学史上,固然有“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比德”理论,将风景视为某种美德的象征和比附,但南北朝宗炳关于自然景物的“畅神”之说,却可以看作美学意义上的深化和进步。诚然写景可以承载一定的主题、传达一定的哲理、揭示一定的本质规律,但这些绝非写景的全部目标和最终目的,并且也都需要通过景物本身的美来折射暗示。

因此在基础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应向学生明确景物描写不只是揭示某种美德或哲理的手段,其本身恰恰就是本质、就是目的。风景物象的美原已蕴含着极其丰富多元的内涵,并非明确清晰的道德或哲理所能穷尽。所以轻视作为现象存在的景物,希望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无异于舍本逐末。

3.重塑“万物一体”之志

在我国传统思想中,人是天地万物的精华和核心,山水风景则是人的灵魂家园,“富有心智的中国人,都认为自然是神圣的,幸福的境域”。因此道家讲究圣人能“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儒家要求君子不仅要“能尽人之性”还要“能尽物之性”,而“赞天地之化育”……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类不仅和他人,甚至和外物也是一体同心的,天地如同人类的生身父母,自然万物则像人类身心的无尽延伸,所以人应怀有“万物一体”之志,以对待自己骨肉那样的敬畏仁爱之心,去对待外界的一切有生命和无生命的存在,从而在物我亲密无间的状态下,体会灵魂自由自在的遨游。

这正是进行景物描写时所需具备的根本而恰当的态度,也正是解决学生写景意识缺失问题的关键所在。然而在当今社会,“万物一体”的情怀却渐被遗忘,人们在与自然隔绝的同时,又对自然诛求无厌。在这种氛围下长大的大学生们,渐渐失去了对自然的那种恭肃的亲近之情。

因此唤醒学生写景意识的关键,很大程度上在于重塑“万物一体”之志。基础写作作为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除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外,还负担着全面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操、审美修养、心理素质以及创造能力、创新品质的重任。”。它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作文,更要尽可能地教导他们为人之道,其中就包括对待外界的正确态度。在这个意义上,弥补写景意识的缺失就不再单纯停留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层面,而是一次思想上的飞跃,这将使他们明白作为人类个体,自己在天地万物间应处于什么位置,明白自己存在的意义和责任。当学生重拾“万物一体”情怀之时,相信在他们眼前再度流光溢彩的,将不仅仅是气象万千的风景和亘古长存的自然。

参考文献:

[1]曹文轩.小说门[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

[2]董小玉主编.现代写作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4]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5]朱熹.四书集注[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

[6]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7]方东美.生生之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8]杨柳桥撰.庄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上一篇:酒店管理专业就业前景下一篇:防踩踏应急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