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二年级

2024-06-25

教育随笔二年级(通用9篇)

教育随笔二年级 篇1

————激起思维碰撞的火

如果把数学课堂比作是思维的训练场,那么数学课上的讨论就可以看成是思维碰撞的火花。

让学生们带着一双发现的眼睛,带着一双质疑的眼睛,凡事敢问个为什么,并想办法去验证,解决,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数学课堂。

我们在教学中力争激起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让他们会小组活动,能与人合作,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说出自己的想法,让课堂不再是一言堂,不再是一潭死水。学生在课堂上有争论,说明,他们在动脑筋,在验证中,学生们会渐渐明确解决问题的正确的思维方法,即:大胆地猜测,小心地验证。

片断1:二年级,学生们在学习了谁比谁多,谁比谁少的应用问题后,我出了一道这样的题:

小明有8个苹果,小丽比小明多5个,请问他们共有几个苹果? 在巡视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两种不同的答案: 1:8+5=13(个)2:8+5=13(个)8+13=21(个)

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们哪种方法正确,而是调查:同意第1种方法的人举手(大约有一多半);同意第2种方法的举手(有一少半);

请和你小组内的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你算出的答案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呢? 小组讨论结束后,我请出两组的代表(各组大约在3人左右),请他们上台说说自己的看法,而且可以质问对方组问题。

1组的同学说:小丽比小明多5个,说明小丽是多的,知道了小明有8个,求多的就用8+5,样不就算对了?

2组的同学说,8+5算出来的是小丽的,可人家问的是“一共”,所以你们算的不对。2组的同学补充:要算“一共”,就得把小明的和小丽的加起来。所以,要8+13才行。老师帮着画一画图意,再次问,你们同意哪种算法呢?大家都同意第二种方法。讲台上*1组的学生也悄悄地跑到了*2组的队伍里,教室里洋溢着一阵善意的笑声。

片断2:在学习了对称图形后,练习中有这样一个问题: 圆的对称轴有多少条? 有的同学说1条;(同意1条的同学举手。较少)有的同学说2条;(同意2条的举手。不多)有的同学说4条;(同意4条的举手。较多)

这时,一个同学举起手说:数不清。同学们笑了起来。我问这个学生,你为什么说数不清呢。他红着脸支支唔唔地说:“我爸爸说的。”我笑了笑,示意他坐下。

于是,我问谁带着一个圆形?寥寥无几地举起了几只小手。我请其中的一个学生上台验证她的观点(说4条的那个孩子),这个孩子举着一个小圆片,对折图形1次,我帮她记录一个数字,直到记录了4次,她说没有了。这时,说数不清的孩子赶快举起手说:“老师,我改了,我也同意4条„„”我对他的观点没有作任何评价。我说,这样吧,带圆的同学很少,我们用长方形纸来撕一个圆,谁能做到?学生们面面相觑,摇摇头。

老师就能做到,请同学们注意看。(学生们脸上那种专注的激情,真的让你感觉到做老师的幸福。其实,我这也是现学现卖,在一次会上,孔凡哲教授就是这样用长方形纸撕圆的。)我提示:

1、先做长方形纸撕出一个正方形来。(这个学生们很容易做到。)

2、把正方形沿对角线对折后,再对折。

3、沿着三角形直角所在的那个顶点,不断地对折,直到折不动了。

4、撕去尾部,展开。

在学生们的惊叹声中,一个非常接近于正圆的图形出现了。

有不少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撕出了正圆,看着他们脸上洋溢着的快乐的神情,我相信会有更多的学生喜欢上数学。而不会的同学也不服输,又找出了长方形纸再试。这时,我再次提出了:圆中有几条对称轴呢? 学生们都说:数不清 数不清也可以怎样说呢? 有个别学生能说出:无数条 对,圆的对称轴有无数条。

再次请上说圆的对称轴有4条的那个孩子,在她的圆上说明除了标出的那4条外,在4条的间隙还可以再折,所以请她说:圆的对称轴是几条呢?大声地告诉同学们:圆的对称轴有无数条。

我建议学生们回去考一考自己的爸爸妈妈,看他们会不会用长方形纸撕出一个圆。每个孩子的脸上都写满了笑意。

让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火花,让他们在争辩中明理,在动手中体验,在思考中提升,这是我们每个数学教师应该做到的。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育随笔 ————激起思维碰撞的火花

教育随笔二年级 篇2

小学教育又称“养成教育”, 学生在二年级及二年级之前已经知道:上课是要认真听讲、作业是要及时完成、劳动要积极参加、上学不能迟到、见到老师要说“老师好”、回到家里要告诉家长“我回来了!”犯了错误会主动说“对不起!”……当学生能把这些“小事情”做好并变成一种“行为自觉”时, 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已经养成!这些习惯将会逐步演变为一种“品质”, 从而使他受益终生!对这些学生来说, 二年级以后的几年小学教育都是对已经养成的“习惯”的巩固、提高与拓展, 是今后“品学兼优”的坚实基础!

反之, 那些在二年级依然没有养成上述习惯的学生, 虽然在老师及家长的教育下有所改善或提高, 甚至有不计其数“差”转“优”的成功例子, 但是, 即便是这样, 老师和家长在以后的几年小学生活中的“教育付出”也是惊人的!更何况许多学生行为习惯的“改善”有限, 并容易出现“反复”, 有的学生不得不“带病上路”, 走进中学、走向社会, 诸如“注意力不集中”、“做事马虎”、“学习偷懒”、“缺乏礼貌”、“说谎”等等“恶习”甚至会危害一生!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习惯决定命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小学二年级是人生“养成”与否的一个分水岭, 也是人生命运的一个“风向标”!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卓越”不仅是一种品质, 更是一种“习惯”!

但是, 我们的教师或家长乃至社会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大相径庭!总认为“还未到规范学习的时候”!有时甚至将孩子的“不守规矩”当成“笑话”, 尤其是“隔辈教育”的孩子更会养成“想干啥就干啥”、自私、放任等不良行为习惯!当这些学生进入小学高年级或中学后, 他们或是出现“学习问题”, 或是出现“行为问题”, 教师或家长要改变其“习惯”的各种努力都显得或“力不从心”或“收效甚微”!固然小学其他各年级学生的“可塑性”教育成就斐然, 但是人们尤其是家长和教师对“关键二年级”必须要有足够的认识!

因此, 对教师或家长来说, 要抓好二年级及二年级以前的教育, 要充分利用学生学习的“游戏”特征, 坚持不懈地让学生“遵守游戏规则”, 就可以达到应有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初二现象”———初中二年级是人生“出众”与否的一个分水岭

由于学生学习的“复述”性特征, 使小学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成绩“差距不大”, 学生成绩“优秀率”很高甚至“双百率”很高是小学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但当学生进入初中后, 尤其是在初中二年级结束时, 班级学生会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学生成绩优劣差距很大, 而处“中间阶段”的成绩越来越少!换言之, 班级里基本上除了“好生”就是“差生”!更为可怕的是, 不仅老师和家长均对这些“差生”失去信心, 学生自己也多是“认定自己不是学习的料”, 使其到初三时因“再努力也无效”从而选择“放弃”!在我国目前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前提下, 这些学生只得走向社会或学习简单技术, 从事“简单劳动”, 从而使自己人生“出众”的可能微乎其微!所以说初中二年级是人生“出众”与否的一个分水岭。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太多, 但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初中阶段的“学习”、“教学”与“升学”的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当未能及时适应的学生适应后“已经晚了”。一方面, 学生学习科目增多、难度增大、任务加重、时间延长;另一方面, 教师教学新知识增多、新技术增多、课堂容量加大、课程进度加快、量化评价频繁;再加上新学校、新老师、新同学、新的学习模式、新的行为规范等“新鲜感”尚未过去, 时间已经过去大半, 初中二年级之后, 这些“反应迟钝”的学生就面临着人生的第一次抉择———走“中考独木桥”———残酷的“升学竞争”, 有的就失去了“进一步接受优质高中教育”的机会。

其次, 初中学生尤其是初二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的特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当未能及时调整的学生调整后“已经晚了”。学习压力、升学压力以及随之而来的青春期更使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所产生的“无所适从”的压力与困惑, “成人感增强”、“独立性增加”、“尊重的需要加大”、“朦胧的骚动感递增”与“身心发展不协调”、“知行能力不统一”、“成熟与幼稚同在”等等因素与矛盾构成了“成长的烦恼”, 其往往因得不到及时疏导而由“叛逆意识”演变成“叛逆行为”!加上小学阶段“养成教育”的不足或缺失, 使他们往往由“学生问题”变成“问题学生”!在学生群体中逐步被“边缘化”, 当这些学生进入初三阶段时即便“想赶上去”也“难以奏效”, 逐步走向落伍直至被淘汰。

所以, 及时排解学生的“成长烦恼”, 彻底克服小学阶段“养成教育”的缺失与不足, 是学校教师及学生家长在初二结束前必须完成的艰巨而又繁重的首要教育任务!

三、“高二现象”———高中二年级是人生“优秀”与否的一个分水岭

我国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意味着, 要继续接受优质教育就要接受竞争, 这也是我国学校教育的另一项功能:选拔人才。尤其是“高中优质教育资源的不足”与“社会实际需求不断增大”的矛盾比较突出时, 竞争就更加激烈与残酷!它的直接结果是, 部分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其“学习成绩”整齐划一。但是, 经过二年的学习后, 学生的学习成绩却表现出较大差异: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稳步提高, 另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忽高忽低飘浮不定, 还有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走向下游。在走进高三、高考气氛弥漫四周时, 这些中下等成绩的学生也受或家长或老师或“学习氛围”等因素的影响, 同样走向迎考的战场去作最后的“拼搏”与“冲刺”, 但他们所付出的努力和实际学习效果差距太大, 总有一种“找不到着力点”、“使不上劲”的感觉, 当其中的部分学生通过实践证明自己“无回天之力”“不能扭转乾坤”时, 只好选择“碰运气”或干脆“放弃”!他们或是没有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或是被高校“拒之门外”!尤其是后者, 不得不接受“第二次被分流出局”的结果!如果处理不当, 他们可能要永远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在人生的发展历程中, 要想在同龄人中成为“优秀”者或“佼佼者”的可能性已经变得“非常渺茫”了。

对此, 从“结果”来看, 似乎是这些学生在“高三阶段没有学好”或“没有冲刺上去”, 因此有学者认为“高三是人生分流期”。但笔者认为, 根据“过程论”的观点来看, “高三的分流”只是“结果”及“形式”, 而实际上“本质”与“内涵”的分流早在高二结束之前就已经形成!这是由“认知”与“成长”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

如前所言, 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 在“生理上”已经完全“成人化”, 在“心理上”已经具有“社会性”, 在“情感世界”已经“趋于成熟”甚至是“丰富多彩”!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已初步形成。但是, 他们的“正义感”与“批判性”在“诱惑”面前往往表现得“比较脆弱”;他们的“成人感”与“责任感”在“挫折”面前往往表现得“比较有限”;他们的“目标意识”与“职业意识”在“意志”面前往往表现得“比较苍白”!凡此种种, 高中阶段尤其是在高二结束之前的学习, 虽然受知识量增加、难度增大等“智力因素”的影响, 其他“社会属性”范畴的“非智力因素”影响更大!诸如“家庭的变故”、“友谊的纷争”、“学习竞争的暂时失利”、“初恋的期待与失恋的打击”、“生活条件与社会资源的差异”、“重要他人的态度变化”等等, 都可能成为“影响学习”的动因!

因此, 对学校教育教学而言, 在高二及高二之前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培养, 而且要强化对学生生活态度与生活能力的培养, 这是解决高中学生分流问题的关键所在!

综上所述, 基础教育阶段的“二年级现象”是客观的。当中小学生掌握其客观原理并将“人生目标与理想”体现在“行为过程”之中时, 这种“二年级现象”就会变为“二年级规律”, 成为人们成长与发展的“航标”;反之, 当人们不解其客观原理并将“人生目标与理想”体现在“行为结果”之中时, 这种“二年级现象”就会变为人们成长与发展的“二年级咒语”!虽然有的学校将基础教育按照1至12年级排序时分别将“初二”和“高二”说成是8年级和11年级, 但各教育阶段教育群体的特殊性和教育主体的差异性是一种客观存在, 所以, 其“二年级现象”依然具有客观性、同样性与普遍意义。

“过程论”让我们明白:过程在本质上是创造, 一切过程都面向无数的可能性, 都可能具有一种更为根本的新质, 实现这种新质的重要前提就是要超越过去。而这种理念对“二年级”以后的各级各类教育同样有指导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 “二年级现象”不是对二年级以后的其他年级教育教学的否定, 而是强化了“过程思维”, 是对综合能力与应用能力的激发与贮存, 从根本上保证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最终达到厚积薄发的教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教育随笔撰写说略(二) 篇3

教育无小事,事事皆教育。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活看似单调,其实每一天都要面对新的教学内容,每一天都会发生新的教育故事,教育对象每一天都在成长,有心人每一天都可以发现能够用于教育随笔的好材料。

教育随笔可以叙述成功之举。

教师的教育教学一般总有成功的地方,及时记下就能成为有意强化了的经验,便于今后发扬光大。例如:巧妙新颖的新课导入,自然流畅的环节衔接,表意贴切的精彩语句,重点突出的板书设计,潇洒得体的手势身姿,丰富生动的眼神表情;直观教具的有效操作,特定场景的顺势利用;疑难问题的循循善诱,偶发事件的机智处置,气氛热烈的师生互动,评价积极的同行反应,画龙点睛的课堂小结,引而不发的悬念,科学教育思想的贯彻,先进教学方法的运用,别出心裁的教学设计,喜出望外的教育效果……这些可圈可点的地方,皆可写入教育随笔。

教育随笔可以记录失败之处。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聪明人不是不犯错误,而是能够避免重复同样的错误。记下失败之处,就等于给自己的教育教学建立了一份病历,从而对症下药,祛病强身。例如:教学内容理解不透,教学重点把握偏差,教学难点没能突破,教学步骤不够自然,教具操作不很顺手,实验演示无法成功,偶发事件应对被动,讲授过程遭遇卡壳,学生答问错误频出,课堂气氛沉闷压抑……是什么性质的失败?症结何在?该怎么改进?……这些可气可恼的滋味,都能写进教育随笔。

教育随笔可以推求更佳选择。

对于教育教学问题的处理同时可以有几种方法,有时教师并没有采取糟糕的那一种,因而不能算是失败,但是事后仔细思量还有更好的方法可供选择——教师这时可认真记写下来,以供日后再现类似情境时采取更佳的处理方法。例如深圳清华实验学校彭劲龙老师的教育随笔《“卡壳”后的三种应对方案》(《北京教育(普教版)》2005年第3期),就是讲述自己当时虽没有采取“第一种:挖苦指责法”,而是比较沉着、得当地采取了“第二种:顺序推进法”,因而课堂并没有因学生的意外“捣蛋”受到实质性干扰,教学效果“也如事先设计的那样令人满意”,但“遗憾也有一点点”,那就是当时没有想到用更好的“第三种:激励评价法”来应对。

教育随笔可以汲取学生智慧。

“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在当今这个获得知识、信息渠道空前便捷、多样,青少年学生心智发育程度远远超过前辈同龄期的时代,作为学习的主体和主人的学生,常会闪现出令人惊叹、惊喜的智慧火花。他们的思维、他们的发言、他们的做法,可能立刻促使别的同学茅塞顿开,也让老师自愧不如,他们能把教学推向师生互动的高潮,补充、完善到一个更加令人愉悦的境界。教师将这些写到教育随笔里,不仅能有效增进、加深对学生思想、性格、学习深度和广度的了解,而且能够为以后的教育教学摄入丰富、鲜活的养分,这就是“教学相长”。

教育随笔可以借来他山之石。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专家、同行对自己教育教学的评议,包括肯定和否定,都值得认真掂量,因为往往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观别人上课,听别人发言,也能对照出自己或多或少、这样那样的差距和不足;书籍里的有关知识、媒体上的业内文章,别人有价值的教育案例、有感悟的教育随笔;甚至兄弟学科特有的教学方法、其他领域相关的有趣现象……所有这些,一经发现都可以化为自己教育随笔的内容,并作为一种物质的储备和学养的积蓄,往往能在日后教育教学的节骨眼上用来拓展思路,助自己一臂之力。

教育随笔可以畅想再教预期。

教育教学如同演戏,常常是一种“遗憾的艺术”,而教育教学的不少内容往往是一年一度循环往复,更有平行班组重复的课程前后紧随,这就给了教师针对相同教学内容进行切实改进而弥补遗憾、趋向完美的机会。其间内容广泛的实录、思绪高远的宏论式随笔的写作,固然是在培育希望的种子,而这里针对刚刚教过的某一内容,鉴成败,悟得失,畅想再教预期,即写成“下次具体该如何教”的设计式的随笔,就是因时而动,“因地制宜”,在确定的田里种下了精心改良过的种子,可谓“上年撒种,来年开花”,能够保证在可以预见的下一轮教学中优化实践,提升品质。

教育随笔可以采撷课外花絮。

日常生活总是五彩缤纷的,不乏生动美好的图景,有意识地把它们摄录在教育随笔里,能够丰富我们的精神家园和教育情怀。或者是可爱的学生节假日祝福带给自己的欣慰,或者是亲密的同事办公室里幽默机智的“斗嘴”,或者是天真的孩童无意间对自己的启发,或者是自然界的一种异物、社会上的一条趣闻……那些在课堂以外自由飘飞的日常生活的花絮,也时常附丽着和我们的教育教学直接间接联系的光泽。教育的外延和生活是相通的,教育随笔的写作者应当有覆盖全部生活的宽阔视野。

教育随笔可以阐发教育论断。

尽管教育随笔不宜写成长篇大论、高头讲章式的的空洞说教,大多不是单纯议论,但是有的时候它旨在阐发一般的规律,无意聚焦个别的对象,主要以逻辑说服人,不再靠形象取悦人,也是一种风范。它阐发一线教师自己的教育论断,有论点,有论据,有一定的论证过程和论证系统,要素齐备,论述严密,俨然就是一篇小论文,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论性。它们虽然还属于教育随笔家族的成员,还没有学术论文庄重凛然的尊容,但也往往预示正在朝后者的方向上发展和迈步。

四、 教育随笔撰写应具备的条件

教育随笔虽然是小文章,但是也需要大功夫,可谓“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鸿篇巨制就像名山大川,偶有一堆半堆砖头瓦砾,却并不影响其整体的雄奇壮丽;随笔短章则如半亩三分地儿的园林小品,处处都需要慧心与巧手设计和经营。

撰写教育随笔要有温热的心。

教育是神圣的事业,不过教师的工作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这就需要我们永葆一颗温热的心。心是温热的,就是永不淡忘自己对花朵施肥浇水、打杈整枝的责任,就是能从花朵天天见长的变化中感受成就,就是总努力让自己每一天的教育生活都有些新意。心是温热的,就是相信这个世界真的太丰富多彩,自己身边到处都有可以写成随笔的教育故事。心是温热的,就要喜欢读书,渴求吸收,从而让浓郁的书香滋养成自己写作的底气和灵气,“腹有诗书气自华”,自己的教育随笔也就会越写越顺畅,越写越精彩。

撰写教育随笔要有敏锐的眼。

教育是平凡的生活,需要我们有一双敏锐的眼,这样才能最多地发现写作随笔可用的好材料。眼是否敏锐,关键在大脑,只有一个善于思考的人才能成为一个敏锐的观察者;观察不单是感官的接收感知活动,而且是能动的思维活动,既要有感官的摄取,更要有心灵的伴随。眼是敏锐的,就是能看到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本读不完的书,总在增添着新的页码;就是能听到每一个教师都有一部演不完的戏,常在吟唱着新的音符;就是能不断发现原本熟视无睹的事物中隐藏着的真知,能不断搞懂平淡无奇的现象里包含着的深意。

撰写教育随笔要有勤快的手。

教育是一种不能随便停歇的工作,撰写教育随笔却没有人作出定时定量的硬性规定,要想做得好,就需要有一双勤快的手。手是勤快的,就是一旦有了材料和感触就趁热打铁及锋而试,以免时过境迁再难寻觅。手是勤快的,也包括无论大著作还是小文章,都能紧随着温热的心,多查阅、多抄录。手是勤快的,更是坚持多动笔,要让教育随笔永远随着自己的教育生涯往前走。手是勤快的,还可以尽量多交流,争取能发表,从他人因受益而给予的正反馈中获得成功后的快慰和继续写作的动力,这也有助于教育随笔成为自己不断增长的财富、不断升华的智慧。

教育随笔二年级 篇4

首先是别让孩子学习“掉链子”。有的孩子过了一年级的新鲜劲,在二年级会有些松懈,上课不够专心,所以家长还需及时检查孩子的学习情况,及时抽查孩子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由于二年级的语文每课要掌握的生字比一年级多了好几个,一学期下来,几百个生字,要完全记住记清楚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对生字的巩固还需家长的帮忙。及时给孩子听写生字词,或者让孩子写写句子,都是帮助孩子掌握生字的好办法。

对于孩子日常作业或考试中出现的错字,家长可以采用词语的形式记录在一个错题本,通过词语的整体性去记忆一个常错字,其效果会比单独记忆一个汉字好得多。

还可以采用“拆字”的形式,让孩子把出错的生字拆成几个相关联的部分去理解,这样就能有效地提高生字记忆的准确率了。例如:“拔”和“拨”,经常有孩子混淆,如果告诉孩子“许多朋友一起拔,‘拔’的右边就是‘友’字加一点。”有了这一场景的记忆,孩子碰到“拔”和“拨”就能很快区别开来。

采用一些儿歌帮孩子区别形近字也是一个减少错别字的好方法。如“己”“已”“巳”这三个字,有一首儿歌:自己张大口,已经出了头,巳时关大门。因为“自己”的“己”字的“乚”是没有出头的,“已经”的“已”的“乚”是有出头的,“巳时”的“巳”的“乚”把口都封上了。像这样的儿歌对孩子区别形近字,减少错别字是很有帮助的。家长有时也可以动动脑筋编这样的儿歌,或者让孩子编编这样的儿歌来记忆生字。

其次,让孩子复述课文内容,或者看图讲故事,都有利于孩子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如果说,一年级应该着重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那么二年级则应该培养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让孩子复述故事书的内容,讲讲课文的大概,说说图画画着什么……这样既培养了孩子的表达能力,又训练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在考试时,对试卷中的“看图写话”“我会写话”,孩子就不会把画面的意思理解错,或者只有干巴巴的一两句话,写完“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就没有话说了。

支持玩耍。玩耍,对一些家长来说是很不认同的,尤其是个别男孩的家长。家长们可能会这样想:男孩本身就贪玩,再支持他们玩的话,心就收不回来了,成绩肯定就一落千丈了。

其实玩耍贯穿一个人的一生,一个会玩的人他的兴趣广泛,他的人生也会跟着精彩得多。无论男孩还是女孩,孩童时期的玩耍,很大程度奠定他们的人生基石,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性格形成。会玩的孩子,一般性格比较开朗,在玩耍的过程中,他们的身心和大脑都得到发展,他们不仅学会一种新的技能,也学会怎样协调人际关系,在团队中怎样合作。

很多家长会奇怪孩子已经读二年级了,怎么还在玩幼儿园的玩意儿。其实,对孩子来说,同一种玩具,每一次玩都能带给他新的体验。每一次新的玩法,都是一种创造力的提升。如果家长能抽空参与孩子的游戏,或者抱着欣赏的心态旁观孩子的游戏,肯定会被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所打动。

如何让孩子协调好玩耍和学习,这是家长们最为烦恼的。其实还是那句老话“无规矩不成方圆”。家长跟孩子确定好时间:周一到周五,每天先完成作业再玩耍,或者完成一半作业玩半小时;周末的作业尽量在周五晚上完成,周六日可以全家总动员,周末一日游。这样孩子学得有盼头,玩得有劲头,不是挺好的吗?

学点才艺。二年级是整个小学阶段中孩子最轻松的时候,没有了一年级的战战兢兢,课业负担也不重。如果孩子在幼儿期没有专门学习艺术,那么这个时候可以让孩子接触一点他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了。音乐可以陶冶孩子的情操,美术可以培养孩子审美能力,舞蹈即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培养孩子的律动感。即便是剪剪贴贴的手工,也能让孩子感受到生活的美。琴棋书画,让孩子接触一下没有坏处。我们不需要采用“虎妈”“狼爸”的方式把孩子训成大器,培养成名成家。我们只需要这么想着:让孩子沾染一点艺术的细胞吧,说不定多年以后,当孩子再次接触到的时候,他懂得欣赏;当孩子想要用的时候,他可以凭记忆露一手,而不至于连旁观欣赏的能力都没有。

分担家务。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如今已经越来越被家长们忽视了。让孩子分担家务既可以锻炼孩子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二年级是孩子分担家务活的最佳时机。作业不多,孩子的动作协调能力也渐强,这时学什么都容易上手。叠叠衣服,洗洗碗,扫扫地板,擦擦桌椅,都是孩子可以做到的。而且,孩子在这个时候对家务活的兴趣也最大。等到孩子三四年级,被家长伺候惯了,再来叫他干家务,不仅推三推四,还可能“雷打不动”。家长别因为自己对孩子的溺爱而毁了孩子的人生。

二年级随笔 篇5

无花果树的枝叶很大,有一个手掌这么大呢,而且很像一团火焰(如果是红色的),无花果的枝叶是每年换一次,但是我觉的无花果树好像是永远不落叶的,可是每当春天来临之迹,还是会看见嫩叶发芽。

无花果树的树枝有细有粗,粗壮的树枝上长着大的无花果,细细的枝叶上有小的无花果,可能是有关系的。

无花果的果实,是又红又有点儿绿的,这样才算是熟的无花果,爸爸说,无花果是很贵的,而且是很好的,还说小孩子不能多吃,反正我是不喜欢吃的啊。

二年级的随笔 篇6

星期六,黄牛伯伯请小兔、小熊猫还有长颈鹿来家里做客请他们吃顿饭。

小熊猫和长颈鹿是第一个来的,它们进来都有礼貌的对黄牛伯伯说:“黄牛伯伯,晚上好!谢谢您请我们吃饭。”黄牛伯伯忙笑眯眯地请它们进来。第二个来的是小白兔,小白兔看到大家都在就有礼貌地对大家说:“大家晚上好。”说完坐在座位上。这个时候黄牛伯伯拿来三个苹果和几杯开水。它们一边吃一边聊天,吃完它们三个小朋友说:“谢谢您!”黄牛伯伯说:“不客气,下次再来!”

漫话“教育随笔” 篇7

一、教育随笔的涵义

教育随笔可以是教育日记、教育心得、教育故事、教育叙事、教后感、随感、教育札记、教育体会、教育教学反思、教育教学案例等。教育随笔就是谈教育思想观点的随笔, 主要是写教学中某一点体会最深的心得。它倡导教师立足实践、及时整理和记录自身实践感悟。这其中既体现教师们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和内心体验, 也有在经验基础上的理论提升与情感升华。

简言之, 教育随笔是把教师精彩的教育教学故事叙写下来, 把真实的教育教学情节记录下来, 从口头语言变成书面文字。

二、教育随笔是教育创新的需要

教育随笔是教育创新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 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 我们必须与时代同步。因此, “与新课改同行”, “与学生一同成长”, “寻找教师自由的教育天地”等已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为与不懈的追求, 而这其中提倡教师写“教育随笔”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时尚的做法。正因为教育随笔彰显着一种求真务实的教育情怀, 因而它正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厚爱与青睐。同时, 也逐渐成为我们成长的一种职业习惯, 成为我们一种无可推卸的责任。

教师写“教育随笔”是用笔记录自己平时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亲身体验, 不同于教育专家的演说讲稿, 不是发表在正规刊物上的经验论文, 是教师“讲述自己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交往的故事”;而且从提高教师精神生活质量层面来说, 写“教育随想”是教师在愉悦放松自己、检验倾吐自己、反思感悟自己、总结提高自己, 是属于自己教育生活中的一方“乐土”, 乐在其中, 得在其中。更重要的是在当前课改的大背景下, 教师学会写随笔, 是在培养自己的主动探究精神, 是在搞“小科研”, 是在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用一句专业的话来说是在“促使教师职业向专业化发展”, 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三、教育随笔的特点

教育随笔, 得其真意的也许就在一个“随”字, 随意、随手随时可以思考、记写, 具有适时、适度、灵活的特点。

“随意”是说, 写随笔没有什么程式化的要求。不需要有什么论点论据, 文字可长可短, 内容可大可小。无章法之限, 形式灵活多样, 不必循规蹈矩, 无段式之分。如果心里有一个内容, 但没想好这件事阐明了什么道理, 却被这件事深深感动了, 达到了不吐不快的程度, 这时不必硬挺着, 也不必要什么理论做依托, 可以把事实写出来, 让读者自己去体悟, 去碰撞。

“随意”不是无目的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不是无休止地记流水账。如果一天下来没有什么可写就可以不写, 如果说某一天灵感闪现, 写几篇也有必要。有感而发是随笔的主要特征, 而发出的感想是否经得起推敲, 有参考与借鉴的价值, 则与教师的教学理念、知识结构、理论素养、语言表达能力直接相关。

“随手随时”是说, 随笔中涉及的往往是一些即时发生的教育事件和稍纵即逝的想法和信息, 所以需要及时收录、存储下来。因为扔了一段时间之后, 对事件的记忆可能就不那么清晰完整了, 灵感的火花可能也消失殆尽了。所以要养成随手随时记、随手随时写的好习惯。也就是说坚持记教育生活日记。

四、教育随笔的内容

教育随笔写什么?我想, 我们应该从读书笔记, 教育案例, 教学反思, 研究性学习, 学生档案记录, 教师专业成长记录, 心灵感悟等几方面着手实践。

只要我们善于发现, 做个有心人, 随笔的素材就有很多。

1. 教材的挖掘。

教材是我们的教学依据, 是我们教前教后时时面对的, 从备课到上课, 到课后反思, 到作业点评, 我们真的把它参得很透, 自然有新的认识和观点生成。况且它本身不一定是完美的, 只要我们深入而冷静地研究思考, 在教学实践中打磨研讨, 也许会有新的认识或新的疑点, 那么及时把它写下来, 有所思, 必有所得。如果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做一个有心人的话, 一定会发现许多有价值的东西。

2. 教学的得失。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都会有令自典型案例:己满意甚至欣喜的体验。随时记录自己教学中的得与失。况且, 听课、评课的机会是很多的, 而且大多数情况下, 听到的多数是优质课。通过比较, 找出差异。差异就是思维之源, 就是产生新观念和新思想的导火线。我们还可以从课后师生交谈中, 学生学习的成功或失败中捕捉教学随笔的题材。

3. 自学的感悟。

教育政策法规, 也可以在阅读别人的教育教学论文、浏览教育教学报刊杂志、研究性学习甚至同行交谈、家庭社会生活实践中获取。

五、怎样写教育随笔

1. 要广泛读书。

身为教师要多读书, 而且要博览群书, 精读专业书, 否则就无积累, 无沉淀, 缺少人文色彩、缺乏文化视野。读书可以给人启发, 读书可以丰厚人的底蕴, 读书可以提升我们的学养。

2. 要勇于实践。

我们有着得天独厚的实践资源, 我们从教学中来, 到教学中去。教学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随笔资源。

3. 要学会思考。

读书和实践只是为写好教育随笔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 要把读书的收获和启迪、实践得失与感受付诸笔端, 最关键的还是要学会思考。思考是总开关, 没有思考就没有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没有思考, 就没有概括和提炼;没有思考, 就没有思辨与生成。

4. 要完美表达。

也就是说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不同于说, 要把看到的、听到的、心里想的变成文字, 还是要一定的文字功夫。因此要在不断的写作过程中, 提高写的能力。

5. 要与时创新。

必须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或是切入一个事例的角度不同于以往, 或是自己的观点不同于常俗。而且让别人看后也觉得耳目一新, 不可重复别人的观点。

二年级语文下册随笔 篇8

还是教第一课,让孩子再读,让男女同学赛读,指名让学生到讲台来读,再和老师一起读。在孩子充分读过后,我问孩子觉得自己最喜欢哪些句子。孩子一一说了,很多说到“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那句,也很多学生说到春天的那些景物像什么的句子,我都肯定了,称赞学生们会自己找佳句了。今天我给孩子发了一本本子,我叫它采蜜本,从这一课开始来采蜜,采些什么,就采一些课文中的佳句好词,也摘些自己课外读到的文章的好东西。在课堂上,我就让孩子们从第一课中摘抄自己喜欢的两个句子。回家后,孩子在这本采蜜本上继续写,写什么,自己找一找不是我们课文中的描写春天的古诗。明天我再收上来批阅吧。

设这采蜜本的目的就是让孩子有意识的积累,读书有意识的学习其中的优美词句。而积累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孩子会运用,回自如的用在平时的语言交流中,运用到平时的日子写话中。

晚上的作业就是找关于春天的古诗,抄写下来后背诵。第二样是预习第二课,完成预习作业。

二年级数学教学随笔 篇9

根据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和小学生的思维规律,总结出小学二年级数学乘法教学的一点规律:利用情景图,调动学生积极思考,设计新颖有趣的练习形式,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采取多种形式,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实验教材, 分两个单元(第3单元和第6单元)完成了1~9的乘法口诀的教学。打开课本, 我们不难发现, 除了2、3乘法口诀外, 其他每个乘法口诀的编排都有如下特点: 情景图———连加、列表或数轴方式呈现加数与和———写出乘法算式———编写口诀。这样编排, 既富有数学生活情趣, 又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 在乘法口诀教学时, 要注意抓住以下三点:

一、好好利用情景图

情境图的意图在于体现数学课程标准中“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 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 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重视学生的经验与体验”的基本理念。其内涵丰富, 教师教学时一定要理解并充分发挥情境图的作用。这些口诀的情境图有的是要求学生动手摆一摆, 如4、5的乘法口诀;有的要求学生观察、数一数、想一想、算一算, 如6、7、8、9的乘法口诀。这些情境图都蕴含着两大方面的作用:

1.激发学生的兴趣。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 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进入新内容的学习。例如5的乘法口诀教学, 先让学生创造性地用5根小棒摆出一个图形,再摆出几个这样的图形, 然后数一数用了几根小棒, 思考、交流数是怎样得出来的。这样, 不仅让学生动手操作, 轻松、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 而且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2.帮助学生了解口诀的来源与意义, 提供丰富的探究素材。

例如5的乘法口诀教学, 学生通过摆小棒、数小棒, 用连加的方法填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根据图意和连加的结果, 学生很快就会列出乘法算式, 并明白算式与积的来源。再如8的乘法口诀教学, 利用鼓号队的队列, 让学生数一数每行或每列有多少人, 再填数, 最后列出乘法算式。这样的情境图在教学时, 经过教师的语言描述或技术的处理加工, 场面会更加生动活泼, 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身边, 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既能激趣又能帮助学生理解口诀的来源与意义。

二、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人教版实验教材的编写根据课标的精神, 作为教学内容的数学在呈现时, 按照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 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 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 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口诀教学的重点是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 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因此,在口诀教学时, 为了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必须注意以下3点。1.让学生亲历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

例如教学5的乘法口诀时, 让学生摆一摆图形, 然后数一数摆了几个图形, 用了多少根小棒, 突出五个五个数的方法。再如教学6的乘法口诀, 可先出示金鱼图, 让学生观察并数一数一条金鱼是由几个三角形组成的?两条呢? 怎样计算? 2.指导学生独立地完成连加的填空, 并列出乘法算式。

例如教学5的乘法口诀, 指导学生边完成连加的填空边说出加法算式, 接着列出相应的乘法算式, 并根据连加的结果写出积。

3.指导或让学生独立编出乘法口诀。在列出乘法算式后, 可接着引导学生编出一两句口诀, 其余的可让学生根据“ 填空———列乘法算式———编口诀”的方式自己探索出其他口诀的编写。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 明白了口诀的来源与意义, 即使以后忘记了某句口诀也能根据连加的方法或前后口诀来推出积是多少。5的乘法口诀是学生第一次学编口诀, 教师可指导编写一两句口诀以后, 再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编写。有了5的乘法口诀编写经验, 其他乘法口诀的编写, 就可放手让学生通过知识迁移的方法动手、动脑, 自己编写出来了。

三、设计新颖有趣的练习形式,应用、熟记口诀

熟练口算表内乘法, 是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计算能力, 要求脱口而出。根据课程标准对数的运算规定, 要求大多数学生对两个一位数相乘达到每分钟做8题。为了达到这个目标, 教师要有计划地组织练习, 充分挖掘教科书练习形式蕴含的丰富内容, 灵活使用, 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 同时使每个学生都有较多的练习机会, 让学生熟记口诀。如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 组织“ 对口令”“、找朋友”“、夺红旗”“、摘水果”等熟记口诀的游戏活动, 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又如“ 开火车”“、送信”“、接力”“、登山”等活动, 这些练习形式既具有游戏性, 又便于全员参与。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设计新颖有趣的练习形式, 使学生在愉快的练习活动中熟记口诀,提高计算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

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往往由于过于注重教学逻辑和知识的传授,而导致课堂气氛压抑,学生乏味无趣,教学效果低下。但是一定要切实上好一节好的数学课,让学生听得有趣、学得轻松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教师在课堂的开头导入非常重要的事情。如果课堂的开头导入好了,就能高度激发学生的求知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使整个课堂非常的活跃。那么怎样导入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 我认为数学课的导入最好是走近小学生的生活,从他们身边的一些事例出发,或者设置一些题型、或引用一些数字、或改编一些有趣的数学故事,然后进行教学,学生易于接受、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能使整个课堂教学效果特别好。我校开展数学公开课,我们有幸听了两位数学老师的两节数学课,这两位数学教师对数学课的导入对学生很受启发。先谈谈陈老师的一节课的导入,陈老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小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课本上设计的导入是通过复习以前学过的一般小数的加减法进而直接开始探讨新授内容,陈老师却是从课本出发,但又不仅仅局限于课本,她从去年我校测量过的学生的体质健康数据出发,通过设疑解决谁比谁高、谁比谁重的生活化问题来引导学生探讨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整节课学生自始至终情绪高涨,解决问题有针对性,解决了问题又有成就感,教学效果相当好,同时也使整个课堂非常活跃,教学效果也很好;再谈谈鹿老师的一节二年级的数学课,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为《混合运算》,课本上的设计是通过男女学生的过河乘船来导入进行教学的。事实上我们有好多二年级的学生根本没有乘船的经历,并且不懂“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的含义,因此如果老师直接引用课本上的例题进行教学,或许好多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会很高,想当然效果不会太好。幸好我们鹿老师在备课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她把学生的“过河乘船”改成“咱班学生坐汽车参观动物园”,这样一来,有好多学生因为有亲身体验,所以学习兴趣极高,课堂气氛宽松,不知不觉一节课下了,教学任务圆满完成了,学生学习热情也很高。

我们的数学源于生活用于丰富多彩的生活,或许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数学导入方法,有善于设疑者、有喜于归纳者、有惯于直奔主题者……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学数学最终还要回归到生活中去,用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越接近我们的实际生活,学生就越容易接受和理解,当然我们的教学效果就越好,学生也能够对数学产生更大的乐趣。解决实际问题不再是教师主宰、学生跟着教师走,而应是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语,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这样,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随时调整问题解决的教学过程,设计和组织后续的教学活动,有效地促进数学问题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小学生问题解决的质量,使其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共 0 条留言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

现行的数学教学大纲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这两条走向成功的“腿”都已经提高了相当重要的程度。笔者几年的教学实践也证明,积极的非智力因素可以推动和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培养好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能使数学教学得心应手。就此,本人想谈一点浅见,以待指教。

一、注重实践教学,创造成功条件,激发学生兴趣

刚拿到数学新书时,总爱不释手地翻来覆去浏览,积极的兴趣的倾向是朦胧兴趣的开始,那完全如何把握契机,把这种积极的心理倾向设法转化为一种积极的真正兴趣,无疑这当中上开始的课尤为重要。

二、设计育人情境,内化学生情感,使生亲师信道

积极的情感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活动能量,从而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学生听课也伴随一定的情感,而学生的情感往往同他对教材的领会程度,对教师教学的兴趣密切相关。

三、教学内容的最佳呈现,需要教师读活教材 多年来,我总是努力使每一个40分钟的教学,成为学生掌握知识的一种认知过程;努力把教师的外部指导内化为学生的能动活动;总是在怎样才能唤起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和如何才能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新知识上下功夫,适时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努力使学生不仅长知识,能力也得到训陈和培养。而且从小就能受到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这对提高学生的素质无疑帮助很大。要做好以上这些,我认为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准确地理解教材,驾驭教材。否则,都是空话。这是因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教科书不同于一般参考材料或其他一些课外读物,它是按照学科系统性结合儿童认知规律,以简练的语言呈现数学知识的。知识结构虽存在,但思维过程被压缩。学生看到的往往都是思维的结果,看不到思维活动的过程,思想、方法更是难以体现。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呈现进行精心设计和加工,通过教学实践,体现数学本身那种令人倾倒的丰满的内容,体现思维过程和思想方法。为此,作为数学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书本上看得见的思维结果,更要让他们参与那些课本上看不见的思维活动过程。因此,我的体会是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教材。通过教材,使自己先受到启发,把教材的思想内化为自己实实在在的思想,把教材读活。让自己从书本中精练的定义、公式以及叙述等的背后,看到数学本身本来丰满的面容,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弄清它的形成过程。这样,我们才能使学生不仅获得真理的条文,而且更能使我们的教学过程真正成为人与人、前辈与后代、数学家与学生之间的活生生的思想与情感的交流。否则,教师自己头脑里没有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没有思维过程,把课本当成一本死书,照本宣科,那么就不可能把知识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不可能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很好地展现开来,那学生也只能是死记硬背、机械模仿。这样的教学也一定是既没有生机,也没有深度。不可能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网络,更谈不上让学生主动建构了。因此,教师熟练地掌握教材,把教材读活,是使数学教学成为思维活动教学的前提,也是提高我们教学水平的前提。

教师理解了教材,了解了教材的思想,有了一个完整的认知结构(暂时),并不等于学生也理解了、了解和有了。学生不是靠我们头脑里的数学思想方法就可以掌握新知识的,而是靠我们教师把自己的思想变为行为。学生是通过我们的语言、我们设计的教学过程、创设的思维空间到达知识彼岸的。同时,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能否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完全依靠教师的主导。

不论我们教师对教材挖掘得多深,理解得多么透彻,把教材读活到什么程度,但如果不能对教材进行很好地加工、处理,不能把理解的落实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很好的设计,那么,对学生学习来说,都等于零。教师也只能是哑巴吃汤圆——自己心中有数。因此,我认为:教师还必须遵循教学规律,紧密结合实际,选取恰当教法和教学手段,把教师的思维内容转化为学生的思维内容。教师先受到启发后,再通过老师去启发学生。如果教师只停留在自己理解,而不善于教学,那教学效果一定不好。因此,我非常重视在提高自己驾驭教材能力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的设计能力,努力使自己的思想方法很好地体现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努力使自己真正成为课本与学生之间的活生生的中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通过老师的课堂教学,掌握该掌握的知识,具备该具备的各种能力,提高应有的素质。因此,我认为教师熟练地掌握教材,把教材读活,设计出合理的教案,并在实际教学中灵活地加以运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根本保证。

总之,教师读活教材,熟练地掌握教材,是我们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有了这个前提和保证,我们才能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弄清楚,讲清楚,才能给学生设计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为他们主动构建认知结构奠定基础。有了这个前提和保证,我们才能了解知识形成过程中所运用的思想方法,才能有机地渗透给学生,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全面完成小学数学教育任务。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1、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3、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4、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5、整个课堂教师应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互动。

二、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识。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

2、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4、教学中应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三、创设开放的、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

教学中提供的问题情境应注意一定的开放性,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还能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后增强自信心,并且大大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认为开放的、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很大的作用。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随笔

教育随笔 2010-04-25 20:15:27 阅读984 评论5 字号:大中

小 订阅

通过这几天的乘法口诀的练习,我发现学生对于有情景图的练习题和一般的练习题比较起来,做的时候更加得心应手。一开始的时候,学生做口算题只是纯粹的计算,做的多了,有些会做的题目也会出现错误,这不是因为不会做,而是因为题做的多了,人变得有些麻木了。这时,如果还是一味的让学生做下去,只会起到反效果,增加学生的厌学心理。尤其是临近学期结束,期末考试的日子越来越近,学生做的试题也越来越多,这时,教师在练习题的选择上也要动一动脑筋,到底怎样才能让学生做的开心,又有练习的效果。大部分学生在做有情景图的题目时,表现出的兴趣都相对较浓厚,因为情景图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而且在学生看题时也能起到一个放松神经,缓解紧张情绪的作用。同时,在做练习的时候,一定要精炼,挑选有针对性的题目让学生做,适时的减轻学生以及我们老师的压力。

二年级数学教学随笔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我自初中以来最欣赏的座右铭。不管遇到什么难过的事情,想想它,仿佛就有了攻无不克的勇气和力量。在我参加工作的三年来,许许多多的事情,让我许许多多次的想起了它,它同样也始终在我的教师成长道路上伴随我,许许多多次的给予我正确的指引,和前进的力量。

所以,很多时候将现在的自己和两年前的自己进行角色比较的时候,会得出一个这样的结论:思想上的成长是不可思议的!这思想包括教育思想,也含有思想里的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工作热情和种种与工作相关的保留在脑海中的印记。这些印记全都来自于三年来教学工作的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全都来自于自己与前辈与同事与学生最真实的交流和互动,来自于每次或欣喜或失望或振奋或彷徨的难忘经历......我觉得我的成长感悟就是五颜六色的万花筒。非要做一个总结的话,那我就从万花筒中挑选最美丽的与大家分享。

对待学生篇:著名教师魏书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如果你认为你的学生是魔鬼,那么你就生活在地狱里,如果你认为你的学生是天使,你就生活在天堂里.”我自己深有体会。刚踏上工作岗位那年,我很喜欢我们班的学生,不管成绩如何,每一个都喜欢。那个时候我工作起来总有无限的热情耐心和活力。当成为班主任之后,同样一个班的学生,我突然觉得他们身上有无数的不足,于是我总是想方设法的给他们约束和规劝,每时每刻的监督他们,或者常常责怪他们,这个时候我心里充满的常常是紧张和郁闷,语言和态度越来越尖锐甚至刻薄。现在我常常在想,同样是教育孩子,一种是孩子所喜闻乐见的方式,一种是孩子所压抑或排斥的方式,为何不根据学生的心情去合理的引导呢?于是今年我就尝试这样去做,现在的情况是,学生们很开心,我也很快乐。

对待工作篇:我觉得“一个人的工作态度就是代表他这个人”,积极的态度就有积极的富有生命意义的人生,消极的态度只能收获庸庸碌碌的人生。所以在我的工作中,每件事,无论大小,我尽力做的最好。尤其是和上课相关的内容,因为这些内容是我们教育学生接触与交流的最主要和重要的任务之一。除此之外,我也常常进行反思。作为日常的教学,我常常用这样的几个问题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这节课,我投入激情了吗?对教材的解读,有没有深度?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合理可测吗?这节课中最难忘的一个细节是什么?这节课最大的遗憾是什么?就像咱们学校校门上的标语“人生没有彩排,,每天都是现场直播”,我觉得反思可以让我们把明天的直播做得更好,少一些遗憾,多一份美丽。

上一篇:来龙中心小学下一篇:暑期人口普查活动社会实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