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教学反思

2024-05-22

鱼我所欲也教学反思(精选11篇)

鱼我所欲也教学反思 篇1

《鱼我所欲也》教学反思

本文,本人就第二课时进行了公开课。上完后,感觉效果不是很佳。现就教学内容反思一下,以提高认识。

一、收获方面。

1、课前进行了字词解释、句子翻译的复习,相对来说这部分知识学生掌握的比较好,能快速的进行回答。

2、学生关于议论文的知识点有一定的认识,找中心论点很快找出来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也掌握了。

3、对于“舍生取义”的理解也较深刻,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如何看待“义”也讨论热烈,且见解独到。

二、不足方面。

1、读的方面不够注重,只是让学生进行了齐读,个别读环节没有。通过读加深理解这个环节稍为欠缺。

2、第一段论证论点的过程分析不够透彻,特别是正反道理论证、因果推理、假设推理等,并没达到真正理解、真正掌握的程度。

3、学生的参与度不够。并没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鱼我所欲也教学反思 篇2

新时期以来大学语文的开设, 首先得益于1979年徐中玉和匡亚明先生的振臂一呼。在痛心疾首反思文革的大环境下, 人们渴望重建传统价值的愿望十分强烈, 因此两位先生的呼吁得到广泛响应。应当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 大学语文的开设得到了普遍的重视。可是好景不长, 到了九十年代中期, 市场化浪潮汹涌而来, 浮躁之风在校园内肆虐不已。大调整中的课程纷纷向市场挤眉弄眼, 人文课程长袖却不善舞, 这就注定了它们被冷落的命运。时势裹挟之下, 大学语文迅速“鸡肋”化, 它的地位刹那间一落千丈。不少学校由必修变为选修, 更有甚者, 干脆停开了事。这门课程一波三折的命运, 实际就是人文精神涨落的一个缩影。

变化之迅速和突然, 使得不少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老师错愕不已, 落寞难名。他们倍感边缘化的危机日益加深, 刹那间英风锐气有如折戟沉沙, 自信心惨遭重创。无所作为的挫折感, 必然带来无能为力的悲凉感, 这种情绪直接导致了大学语文教学的平庸和沉闷。笔者深以为忧者, 全然在此。这些年有关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方法的研讨不可谓不热闹, 但教学质量的改善却总是难惬人意, 个中原因值得深思。笔者以为当务之急是要重建教师的自信, 打造教师的新形象, 这种形象必须是使命感和诗人气质的完美结合。一个饱含生命原色的讲台形象, 不仅可以在观感上让人耳目一新, 而且它澎湃的激情有着超越方法的感染力和鼓舞力。它在唤醒学生人文意识的同时也激发了教师的能量, 从而在诗意的创造中升华了自身。

铁肩担道义, 这是人文工作者安身立命的内在源泉, 是他生命境界的庄严承诺。生为知识分子, 他必然是社会的领路人, 他承担由此带来的孤独之苦。他自信是社会的精英, 是传统的精神贵族;他放弃的是世俗的快感, 享受的是思考的痛苦。沧海横流, 适值俯瞰者横空出世, 超越那滚滚红尘的巅峰站立者, 是颠沛流离的孔夫子, 是身背十字架的耶稣, 是睥睨腐鼠滋味的我们自己。磅礴的精神一旦蔚为大国, 大学语文的教学才有如“烹小鲜”, 存乎一心, 超乎其妙。有了这样的浓缩世界的高远视角, 我们才真正感觉到人文教育的意义非同小可。《大学语文》教学理应成为人文生活的一部分。拿起教鞭, 我们就像一个优雅的指挥家一样, 引导自己和别人进入到妙不可言的氛围中去。我们摒弃的是书匠的呆板, 屹立的是大师的尊严。有了精神的自尊自强, 便有了讲台上的挥洒自如。

大学语文课程定位长期以来争论不休, 工具性和人文性孰轻孰重, 莫衷一是。笔者愚见, 大学语文应是一种综合教育, 分解其特色, 抑或在理论上有些许意义, 在实际的教学中, 有谁会为了某种理念削足适履呢?如果一定要作出选择, 我宁可认为它的人文性是至高无上的。在很短的教学时数内, 强调工具和应用的训练, 即使是高明的点金大师, 恐怕也是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更为重要的是, 这种工具性的操作训练, 在中学已经进行得够久了。为了应付高考, 不少老师生吞活剥, 把生机勃勃的文学精神化作死气沉沉的得分点。舍本逐末的枯燥甚至是畸形的训练, 已经戕害了不少学生的鲜活心灵, 使他们对语文的学习视若畏途。大学里的语文教育, 理应把失去的精神引领回来, 把败坏的胃口调整过来, 把埋藏的兴趣激发出来。还等什么呢, 大学里的相对宽容自由的气氛加上学生渴望创造的期待, 正好提供了改造和升华语文教学的良好契机。恢复作品的文学性, 还原人性的真实, 在震撼和共鸣中陶冶情操, 在体认所指和能指之间深味人生的底蕴, 这应该成为大学语文区别于中学语文的显著特征。再不利用这有限的时间, 引导一点“务虚”的氛围, 我们这些老师, 大而言之是所有的人文工作者, 便是缴械投降, 丢盔弃甲, 结果只能是在“与时俱进”的自欺幌子下, 加入浩浩荡荡的“务实”洪流, 个性和尊严就此惨遭吞噬。因为一代人的萎缩, 逐利的市侩哲学终会将取义的人文哲学扫地出门, 精神的灰色势必在下一代中传染和蔓延。曾经让我们感到温暖和踏实的民族魂, 终有一天会成为孤独的乌鸦, 徘徊在我们后代上空的, 将会是“绕树三匝, 何枝可依”的不绝哀鸣!

内行的人没有谁敢说大学语文容易教, 要教好它离不开全面的综合素质。为了避免浅薄的老调重谈, 你必然要加强学习, 对作品作出尽可能深入的理解。“问渠哪得清如许, 唯有源头活水来”, 和其他科目无异, 强大的科研始终是上好课的汩汩源泉。唯有钻之弥深, 方能光景常新, 古来万事不都如此吗?由于公共基础课涉及面广, 学生情况参差不一, 老师在教学方法上的研究要求甚至会比专业学生高的多。因材施教原则的普遍运用, 对老师的洞察力、诱导力、掌控力等综合能力不啻为严格的检验。因为授课对象是非专业学生, 而上课的又多半是“术业有专攻”的老师, 这多少存在着“隔行如隔山”的矛盾。所以为了提高兴趣, 增加吸引力, 老师必须更多地展示超越方法之外的个人魅力。他应该富有激情, 或如欢腾的火山喷薄而出, 或如静水之下波涛汹涌。他感动自己, 所以感动别人, 感动自己是因为和他授课的内容、对象灵犀相通, 感动别人是因为他成了别人心中映照的生动风景。他展示课程中的精髓, 满足自己的抒情欲望。舞台小天地, 天地大舞台, “表演”是人性的自然呼唤, 三尺讲台是如戏人生的好舞台。好老师能将文学中的悲欢离合化为自己的抑扬顿挫, 若“唬”得学生如醉如痴, 直怨那下课铃声不合时宜, 这课便是成功了一半。老师投入的“表演”, 学生不但可以借此直接领略语言的无穷魅力, 感受到博大的心胸和真切的爱心, 而且可以很快地寻绎到为师者的思路和方法等理性内容, 直臻“不教而教”的艺术境界。被奉为金科玉律的互动原则, 看来绝不仅仅是站在学生角度的热切呼唤, 于老师而言, 讲台不也是实现和发展自我的“风水宝地”么?榜样的示范效应, 即孔夫子所谓的“言传身教”, 真是“无法而法”, 它使得理论上的教学方法沦为雕虫小技, 它以大格局大境界示人, 给人的感受是“妙处难与君说”。读人胜读书, 拥有一个生动活泼、内涵丰富的“耐读”之师, 这对学生来说, 简直就是天赐洪福。

幼儿教学之我所见 篇3

关键词:幼儿教育;习惯;心理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幼儿的学相结合的一种活动。在这种活动中,教师的教起主导作用,而学生的学起主体作用。教固然重要,学则更是重重之中,所以,教学中教师要以孩子为主,一切为了孩子,在带领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传授学习之法,让孩子自信快乐的生活、学习。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儿童时代,即使你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每当不经意的想起自己的童年时都会笑容满面。童年是美好的,那迷人的生活,天真的想象,真切的喜怒哀乐,可能会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幼儿教育存在极其特殊的一面,它不是简单的知识的教育,更有着父母对孩子的情感上的教育。孩子入园后,教师与孩子相处的时间甚至比某些工作繁忙的父母更长,不可避免孩子会把教师当做自己父母的替代者,把自己感情寄托在教师身上。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建立好良好的师生关系,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和孩子一起学习,带领孩子快乐的成长,从小培养他们高尚的品德。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我们必须先给孩子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氛围,让这个氛围给孩子依赖感,使孩子乐于在这个氛围中学习和生活。其次,老师要多给孩子倾诉的机会,不要孩子一哭就骂他,要耐心的听孩子诉说,及时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在相互尊重、理解、平等的氛围下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二、重视孩子生理、心理的健康发展

幼儿是心理和生理发展的高峰期,教学中教师要极为重视孩子的心理、生理的发展,带领孩子积极、快乐的学习。如今的大多数人都可能还不真正的理解“健康”一词,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而如今的健康又多了一层含义“生理、心理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所以,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教师不能认为幼儿的身体健康就是健康,而忽视幼儿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这种对“健康”认识的偏差,使我们忽视了幼儿的非智力教育,妨碍了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学生生理健康的基础是身体健康,要想使幼儿的心理健康也得到全面的发展,首先我们就要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比如,合理安排学生的睡眠和饮食,带领学生做游戏等来保护和锻炼学生。只有孩子的身体健康了,我们才能进一步引导孩子积极向上,同别人友好相处、适应集体生活等。由于孩子年龄小、不懂事,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所以教师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为他们创造开心、快乐的生活氛围,放手让孩子独立去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他们在实践中充分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让孩子形成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给孩子的未来打下基础。

三、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是陪伴我们一生,影响我们我们生活点点滴滴的个人行为方式,习惯是在生活中有规律、

不断重复或练习而形成的。幼儿是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孩子习惯的培养,让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要形成好习惯,贵在行动。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出发:①从小培养;②从小事抓起;③不能有例外;④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制定规范并合理运用强化机制;⑤注意实践和行为指导。作为幼儿教师,我们不能放纵孩子,有一些孩子爱吃零食,致使孩子在饮食方面养成偏食、挑食的坏习惯。为此,教师要严厉的要求他们,给他们制定一日三餐的吃饭计划,合理、科学的搭配才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前提保障,避免孩子营养失衡,让孩子养成科学饮食的习惯。教学中我们还要及时的沟通家長,让家长清楚的认识到习惯对孩子未来的重要性,告诉他们,在孩子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应常陪伴在孩子左右,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让孩子健康、幸福、快乐的成长。

四、让多媒体参与教学活动

处在科技超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自然而然的成为如今常用的教学手段。幼儿时期是方方面面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幼儿成功教育就是要不断为幼儿个体的发展提供获得成功的机会。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的运用多媒体参与教育活动,有利于幼儿自信心的培养,促进幼儿主体性发展。例如:在进行“电脑拼图”游戏时,幼儿可自由选择,不会因为活动内容很难而产生恐惧感和厌恶感,反而在取得一点点成功后能产生再试一试的强烈愿望。从而在循序渐进中培养儿童的自信心。又如在玩大大、中中、小小的游戏时,如果幼儿给小主人选择了比较大的鞋子,小主人的脸上会出现很不高兴的表情,继而会发出鼓励性的语言“再试试看”来激发幼儿再次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而每当幼儿为小主人选择了适中的鞋子时,小主人会高兴得哈哈大笑。让孩子在一些游戏中感悟成功的喜悦,不但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心,孩子的自主动手能力,自主思考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总结:以上是笔者对幼儿教育的一些看法和建议,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们既是孩子的教育者、启蒙者,又是孩子的严父慈母,更是他们熟悉世界的领路人。幼儿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未来发展,我们要在教学中不断地改善和提升自己教学的方式方法,开辟一条更适合孩子学习的教学之路。

《鱼我所欲也》教学反思 篇4

一年一个感受,今年在教这一课的时候,大家又讨论,结合我在讲课时的感受,把今年的思路整理出来,以备以后上课参考。

首先是字词关。

我们九年级语文组在一起讨论了这么几个 词:“有甚于”、“由是”、“则”“羞恶之心”。

“有甚于”的解释一是“超过”,一是“有的比……严重。”按照以往的解释是“超过”,今年大家在查相关资料的时候,认为“于”是“比”,“甚”是“严重”,这样翻译“所欲有甚于生者”就是“想要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也是通顺的。按照原来的解释是“想要的有超过生命的”学生更好理解一些。

在讲这一点的时候,我把两种方案都给了学生,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能明白语言是需要思考的,只有思考能带给古代汉语最好的解答。

学生知道老师也会在这些句子上出现问题,也很高兴,不再气馁了。

“由是”我们讨论的结果是“采用某种方式”或“按照某种方式”或“采取这种手段”或“采用这种手段”。我的观点是“是”在古代更多的解释为“这、这样”,我告诉学生可以翻译为这几种方式,以及我的观点和根据。

“则”有两种理解,一是“如果”;一是“却”。目前我们多数教师倾向于“如果”。“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解释为“优厚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仪而接受它。”

“羞恶之心”在读音上出现了问题,一般读成”xiū wù “ 我自己读成了“ xiū è”

这是今年部编本教材新的改动,经过查证信息“羞恶之心”应理解为“对自己犯了错误觉得羞耻和对别人干了坏事感到憎恶的心情”。

在讲述论证思路的时候,我抓住几个词语。

文章由类比引出中心论点“舍生而取义”,接着讲道理,先讲述舍生取义这一类人的观点,这一观点的句子抓住三个词“有甚于”、“生”、“死”。作者用有甚于连接“生”“死”两种情况。

同样道理,在假设论证的基础上用“莫甚于”连接生死,接着用“由是”强调“舍生取义”之人的做法,最后得出结论: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第二段,作者举例论证。需要点出的是“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中,“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这几句需要重点讲解,引导学生理解。

随心所欲卡通乐教学反思 篇5

手绘卡通的设计理念突出的就是艺术本身,绘画艺术既然有国画,版画,工笔,油画还有其他林林总总的绘画方式,体现的就是不同的风格,在把这些风格保留的某个物体的同时,就出现了在服装上表现的先河。现在我们需要理解的是手绘和印花的根本区别,印花无论是多么先进的菲林设备,效果多么逼真,但是图案上是没有笔触的,绝对没有润染的色彩过渡,通俗的说就是看上去很生硬,没有鲜活的感觉;再就是在服装上过胸,过肩的整体花形不是很好定位,色种越多越麻烦稍有不甚就会出现花型变形,错落不一致,在手绘服装上这样的问题就不会发生。手绘T恤衫作为当今DIY市场中引领个性潮流先锋,正受到时下年轻人的欢迎,我们的学生也喜欢上手绘卡通的魅力,这样就为开设这节课打下了基础。兴趣也就在热情洋溢的学生中滋生------

一件件T恤成了一张张画布。铅笔打形,颜料描边,上色,调整。OK,一件件精美个性的手绘T恤衫在同学们的辛勤劳动中完成了------!简单素净的白T恤在同学们的巧手描绘下变得亮丽绚烂起来。流泪的眼,骄傲的脸,风吹乱了的头发,嘴角的微微颤动,这些美好而温暖的镜头就被同学们穿在了身上,带着走。懂得细节表达、个性展示的同学们,天马行空,自由发挥,成了一个个“几米”,在纯白的T恤上彰显着自己的个性天空设计------有Q版头像的、小说中人物主角、还有各种各样卡通图案的等等。同学们穿着各式各样手绘卡通的同学们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相互欣赏,谈笑着,形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在最后的作品展示中体现,这些手绘卡通作品充分融入了学生们的汗水与智慧!

我所反思到的 篇6

每天清晨我醒来,看见第一缕阳光射进我的卧室时,听见第一声鸟鸣划破天际时,感到第一股清风掠过我的耳畔时我反思到――

关于学习

有一位研究生导师这样对他即将毕业的学生说:“人的一生就像茫茫宇宙中的那颗太阳一般,只有不断努力发光发热,遥远的在地球上的人们在十年后才会看的到它的努力。我们现在所感受到的光和热其实也不是它现在散发出来的,而是它在十年前的努力经过十年的光速传播到达于我们眼前的。所以,你们要从现在开始努力,然而你们做出的努力人们将在十年后看到。”的确如此。很多时候我们会认为现在学的知识没有用。可是如果我们现在不努力学习,十年之后又有谁看的见我们散发出的光和热呢?

看见第一缕阳光射进我的卧室,我反思到:现在所做出的努力是为以后的繁华美好做的铺垫。

关于自由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我想鹰是自由的。我想鸟类都是自由的。可是现在越来越多的鸟儿被关在笼子里,它们失去自由了!偶尔看见有鸟儿掠过湛蓝的苍穹,我总会蓦然想到,人和鸟一样也失去自由了――心的.自由。人类被锁在钢精水泥铸造的旖旎如梦幻般的笼子里,离不开,逃不掉。在这个灯红酒绿,歌舞弥漫的世界里,人们愈是追逐自由,心的自由也就迷失的愈深。每当这时,我们就只得读着“羁鸟恋旧林”而感慨无从寻觅当初的自由与闲适了。

鱼我所欲也教学反思 篇7

可是, 许多英语教师忽视了英语学习中对学习策略的培养, 老师苦教, 学生苦学。老师不厌其烦, 学生不得其门而入。老师循循善诱, 学生莫名其妙, 知其然, 不知其所以然。老师谆谆教诲, 学生唯唯诺诺。

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策略, 已经成为影响学生学习兴趣, 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和英语学习的一大障碍, 学生整天处于被动地应付, 机械训练, 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 对于所学内容问题生吞活剥, 一知半解, 似懂非懂, 那么, 他们又怎能形成适合于自己的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呢?

在英语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这已经成为许多有识之士的共识。英语教师应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做到:通过联想学习, 克服生词关;通过复习、整理、归纳和加工所学内容, 保持学习成果;通过情景和上下文猜测词义或推测段落大意;注意利用学习资源, 查找相关信息。

一、通过联想学习, 克服生词关

联想就是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联想起其它相关的人或事物, 由于某概念而引起其它相关的概念的一种心理活动。运用联想的方法对无意义的材料赋予某些人为意义, 从而促进知识的保持。比如, 在记忆单词的过程中的“关键词方法”, 即在记忆英语单词时先在本族语中找到一个读音与外语类似, 且能产生联想的词, 如“gas”一词, 可以用汉语“该死”做关健词。两者读音相似, 又可以产生“人因煤气中毒而死”的联想。这样“gas”一词很容易就记住了。

同时, 通过类比记忆法进行联想记忆, 从而达到长久记忆的目的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由like doing sth联想到其它类似的结构, feel like doing sth, enjoy doing sth, stop doing sth, thank you for doing sth, spend……doing sth等等。

单词记忆的过程是一种与遗忘做斗争的过程, 只有通过不断的联想, 才能产生长久的效应, 打好良好的学习基础。

二、通过复习、整理、归纳和加工所学内容, 保持学习成果。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 在学习20分钟后, 知识就被遗忘了42%, 一天以后, 遗忘就达到66%。如果过了很长时间, 直到考试前才复习, 就等于重新学习了。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的, 要及时“巩固建筑物”, 而不要在“建筑物崩溃之后才去修补”。“温故而知新”知识的学习是学习, 遗忘, 再学习的过程。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主动复习所学知识, 是非常有必要的。然而, 盲目地复习, 对于时间紧张的学生来说, 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因而, 对所学知识进行必要的加工整理也就显得尤为重要。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 如果人们在获取信息时对它进行深度加工, 那么这些信息的保持效果就可以得到提高, 并有利于信息的提取和回忆。例如, 在初三英语 (仁爱版) Unit 1 Topic 1的教学中, 关于changes in my hometown这一话题, 要求A组同学根据范文死记硬背, B组同学看图背所给短文, 要求C组同学看图并可对范文进行适当的改写, 写出符合自己习惯的表达, 每组给定20分钟, 然后进行回忆与再测验。结果C组回忆成绩比其它两组约高出两倍, 而A、B组再对话进行复述句子的成绩与C组相差更大, 原因就在于A、B组对材料没有进行加工或只进行了简单的加工, 而C组对短文的意义进行了深层加工。

三、通过情境和上下文, 猜测词义或推测段落大意。

情境是以具体直观的生动形象呈现在人们的面前的, 对人的影响作用较之抽象更容易被理解。动用情境进行教学, 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内容, 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激起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比如, 在初一英语教学的第一节课的课堂用语介绍中, 由于学生对英语接触不多, 在教授sitdown, please时, 如果借助下压的手势, 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sitdown, please.另外, 在初二英语shopping这一单元的教学中, 就可以充分利用“情境教学”中的“角色效应”, 通过扮演、体会的途径, 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景中, 促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体验和记忆, 进而达到培养其能力的目的,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使学生协调起来, 在虚拟的“真实”语言环境中将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 从而使其语言交际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提高。

通过上下文猜测词义或推测文章。段落大意是近年来中考的热点之一。因此, 要求我们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 应改变以往肢解语篇进行翻译来讲, 偏重单项知识的讲授和语法分析的不良现象, 始终将语篇教学寄于平时教学中, 从而提高学生从篇章入手概括语篇意义的能力, 培养其预测下文, 推断隐含意义, 筛选信息等能力。如初三英语 (仁爱版) unit1 Topicl

……twenty years ago, the buildings were small and dark, and there weren’t many ring roads……, But china has developed rapidly in recent years.The new buildings are tall and bright, More and more ring roads have appeared.通过教师的引导, 学生

轻松地就可以猜测出ring在此地意思并非是“戒指”而应为“环形的”。

四、注意利用学习资源, 查找相关信息, 扩大知识面。

“引导学生结合语境, 采用推测, 查阅或询问等方法进行学习”是《英语课程标准》中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 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因此, 我们应该鼓励和支持学生收听收看广播影视节目, 报刊杂志计算机等等。如在新授完初三英语

(仁爱版) Unit 1, Topic 1 One World, One Dream这一课后, 就可以鼓励学生到网上去查询北京奥运会的有关资料, 从而充分了解北京奥运会的有关情况扩大知识面, 增加了词汇量, 再如, 学完初一英语 (人教版) What kind of noodles would you like?这一单元之后,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个简单的与世界饮食文化有关的演讲比赛, 既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扩大了知识体系, 又学会了充分利用各种工具学习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是英语课程的主要任务之一。”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 让他们在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 为他们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教学心理学考试大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浅谈我所追求的教学风格 篇8

【关键词】 教学“风格”

【中图分类号】 G6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10-012-01

一、教师,请当回自己,做一个受欢迎的教师

夸美纽斯的名言:在你教鞭下有未来的哲学家、教育家和艺术家。当你站在操场上显得十分无奈地去喝斥一个你认为不听话的学生时,你是否想到过:他很可能就是一位天才,你的喝斥很可能正在压抑一个超乎常理的创造。当你循循善诱地去指出一個学生的过错事,你是否想过:也许你正在孕育一个教育家,因为你的言行身教正在他的身上得到体验,他将终身以你为楷模。

做受欢迎的教师,首先要具有吸引人的人格魅力。教师的举手投足对学生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大到人生观,小到一个表情动作,都渗透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好的教师最大特点是教学民主,关爱而不压抑学生。教学有策略,育人有方法。而这一切独特的魅力,都来自教师对教材的掌握,对学生心理的了解。在课上课下都能游刃有余,育人于无形之中。

其次教师要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教师首先对教育活动产生热情,才会有对教育活动的投入;学生只有对教师产生尊敬、好感等正面的情绪,才能接受教师所传递的教育影响。为此,教师要掌握因材施教。教师先要通过各种教育技巧唤起学生的情感,再进行逻辑层面的教学,才会产生相应的思维热情。师生之间所有的正面情感都是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产生的。学生总是不希望自己被教师忽视、遗忘。这是每个学生正常的心理需要。作为教师,是不能忽视这一点的。相信只要多留心,多观察,有一颗“兼爱爱人”的心,那就可以做得很好。

二、教育信念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评判自己行为善恶的内在力量

当他感到自己的行为符合职业道德要求时,就会产生一种快乐、欣慰的情感,从而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和满足,并进而产生新的力量和信心,不断进取。在教育实践中,许多优秀教师由于确立了坚定的教育信念,他们不计个人得失,任劳任怨,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为教育事业、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奉献出自己的一切,创造出闪光的业绩。

教师在人格上赢得学生的心,学生便会产生仰慕之情并心悦诚服、心甘情愿地接受老师的教育。这种现象就是教师的人格效应。

1.教师的人格是他在“德、才、学”三方面形成的文化品格

“德”即师德,主要体现在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这种爱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对本职工作的爱,只有热爱本职工作的教师才会有任劳任怨、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其二,是对学生的爱,只有热爱学生,才会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才”是才能,教师必须具备的“才”可以由五个“一”来概括:“一口普通话、一手好板书、一副好口才、一笔好文章、一套好方法。”“学”指的是学问,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而且要精通现代教育理论,要不断调整、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

2.人格效应来自于教师的人格

依据目前教师队伍的现状,多数教师的人格是高尚型的,在教育学生为其崇高的品德所折服,为其卓越的才能所倾倒,为其广博的知识所陶醉,怎能不“亲其师、信其道”?因此,人格高尚的老师最受学生欢迎,能达到教书育人的最高境界。

三、投入所爱工作,赢得乐趣

首先,要对“投入”做个界定。教育中你是否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是否能感受到学生的快乐和烦恼,当你时常敏感地感受到学生的欢乐与忧愁的时候,你投入了;你是否能看到学生身体成长时,又看到他们精神的成长,并从他们精神的成长中看到自己劳动的果实,你是真的付出了——这一点很重要,成果往往刺激人更忘我、投入地工作。

其次,需要有策略地有效果地投入工作。教育工作枝蔓纷杂,往往发现很忙,又好像没做什么,垫起岁月砝码的日子,就这般消逝于平庸的忙绿中,蓦然回首,生命除了收获一把年纪,别无所获。当下教育需要在蜡烛燃烧照亮学生的同时,擦亮自己的人生价值。当下需要改变,改变工作的状态和人生行走的方式,改变蜡炬成灰后,连泪也干了的喑哑人生。

结束语

首先,要对教师这门行业有兴趣。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总是强调,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才会自觉主动地学,我们教师又尝不是呢?对工作有兴趣才会投入最大的热情。这兴趣除了与生俱来的,也可以培养。想想作为老师,我们的工作除了有物质的报酬——工资,还有更大的收获,就是来自学生的爱戴,以及孩子们的纯洁与真实,能让你的心灵也变得纯净,这是其他任何职业所无法比拟的。

其次,要懂得关注自己。平时我们都说要关注学生,以人为本。其实这并不矛盾,关注教师的自身,关注自己的内心,就是要在教育教学中经常自我反省,有没有真正地尊重爱护学生,有没有将学生摆在第一位,有没有平等地对待每个孩子,有没有真正用心地去做教育……只有将自己的心摆正了,才能真正地去关注学生。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更应该不断充实自己,互相取长补短,不断调整自身的教学模式,逐渐形成自己的、鲜明的个性化教学风格,让学生们期待上好每一堂体育课!

[ 参 考 文 献 ]

[1]刘经华编著.教师走向成功的22条“军规”.吉林大学出版社.

[2]刘晓明主编.关注教师的心理成长——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中国学校体育(总第219期).

[4]管建刚编著.不做教书匠,福建教育出版社.

《鱼我所欲也》教学过程 篇9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自由质疑,互动探究,理解文意;美读课文,体会语言特色,初步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关注,那么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请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道德主张。

二、资料助读:

1.“性善论”的要点:

(1)“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

(3)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富岁子弟多赖、懒。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4)本性也需要“养”。“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2.《礼记•檀弓》中有:“齐大饥,黔敖(富人)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捧)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

可以从读音准确、节奏分明、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评价。

3.教师点评。

字音:

(1)不为苟得也(wéi) (2)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

(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停顿及重音,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4.学生齐读课文。

5.学生白读课,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6.请学生概括本文大意

明确: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四、质疑解疑,疏通文意:

1.你问我答

学生提出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请同学解答,可指名回答,也可自由回答。

2.生问师答

对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教师酌情给予点拨。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故患有所不辟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

(2)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平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呼尔而与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若干名同学回答

明确:(1)“辟”通“避”,躲避。

“辩”通“辨”,辨别。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之意。

“与”通“欤”,语气词。

“乡”通“向”,从前。

(2)是:这种;这种做法。

为:宁愿;为了;接受。

而:表修饰,不译;表转折,却。

于:比;对。

(3)①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②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③(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④这就叫作丧失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五、朗读训练,体会语言特色,初背课文:

1.学生齐读课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韵美。

2.学生背诵成组的排比句、对偶句。

3.教师出示背诵练习。帮助学生背诵。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 ; , 。 , 。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 , 。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是故 , 。

呼尔而与之, ; , 。

乡为身死而不受, ; ,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 ;

是亦不可以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4.学生齐背课文。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画出全文结构提纲。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过程与方法

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2.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解决字词疑难,释译第一段 第二课时:释译第二段 第三课时:理解分析,积累提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一、字音

乡为身死(xiàng)

一箪食(dān)

一豆羹(gēn)蹴尔(cù)

不屑(xiè)

苟得(gǒu)

辟(bì)

二、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

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与:通“欤”,语气词。5.乡为身死而不

乡:通“向”,以前。【新课学习】

释译第一段

一、重点词语理解

1.我所欲也

所欲:“所”动词,相当于名次,意为“喜爱的东西”。2.二者不可得兼

得兼:同时得到

3.所恶有甚于死者

恶(wù):厌恶,与“欲”相反。

有甚于:比„„更重要 4.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祸患,灾难。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使:假如,假使。下文“使”义同。

二、重点语句翻译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方法、手段,有什么不能采用的呢?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方法、手段,有什么不能采用的呢?

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采用这种方法就能够生存下来,然而却有人不采用它;采用这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却有人不这么做。

4.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因此,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大义”);人们所厌恶的东西,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事(那就是“不义”)。

三、探究质疑

1.分析第一段,说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第一段论证了人皆有羞恶之心,应该并且能够做到“舍生取义”。2.分析本段是如何展开论证的?

本段首先由设喻引出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接着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展开分析论证。这个推理过程分两步,第一步是通过对喜爱的东西和厌恶的东西的分析阐明了为了“义”(有甚于生者)可以“舍生”(不为苟得),即使死掉(患有所不避),也不做无“义”的事。

第二步是假设推理,设想如果人们所喜爱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如果人们说厌恶的没有比死亡得厉害的,那么只要保全生命,躲避死亡,就什么事都能干出来。

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推理分析,得出了“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的结论。最后进一步指出,“义”不只是少数贤者具备,而是人人皆具备,所不同的只是贤者“求之”,所以“能勿丧耳”,而愚者“舍之”,所以就不再具备了。

四、小结

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唯有崇敬。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

【拓展延伸】

收集“舍生取义”的故事

第二课时

释译第二段

一、重点词语理解

蹴尔而与之

蹴:用脚踢。

乞人不屑也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不愿意接受。妻妾之奉

奉:侍奉。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为(wèi):介词,为了,为的是。为(wéi):动词,这里是接受的意思。

是亦不可以已乎

是:此,这。

已:停止,放弃。

二、重点语句翻译

1.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可是如果)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别人吃,(即使)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2.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可是有的人)见了高位厚禄却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3.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三、探究质疑

1.《礼记•檀弓》记载,有一个穷人不接受不敬的施舍,最后饿死。这个故事与课文第2段用的就是这个典故。请用最简练的一句话概括这个典故。

贫者不受嗟来之食。(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2.孟子在《滕文公下》中有一段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那么“万钟则„„”这句话应指前面的哪一句?

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诱惑不了)

四、收集和孟子有关的故事

第三课时

一、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文章分析

1.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2.“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在现在可以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谋解放,为了四化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3.“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

4.“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 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

5.“非独贤者有是心”中的“是心”指什么?

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6.为什么高官厚禄诱惑不了?试举例说明。

因为高官厚禄与礼义的价值不同,如果不符合礼义的高官厚禄则不能接受。比如说,叛变革命,到国民党去当大官,真正的共产党是宁死不为的。再比如说,出卖国家机密得到很多钱,爱国志土是宁死不为的。再比如说贪污受贿得了很多钱,正直的干部是宁死不为的。

7.文中说得了“万钟”是为了什么?

为了“宫室之美”,为了“妻妾之奉”,为了“所识穷乏者得我”。

8.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9.“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10.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第(1)句意思相反,第(2)句意思相近。这些句式使行文流畅,论证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弘。

三、小结

本文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他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拓展延伸】

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

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之我所见 篇11

关键词:阅读教学;传统文化;多媒体

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是驰骋于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的工具。文字表达顺畅了,理解力增强了,学习前来会轻而易举。因此,利用好多现代教育技术,领会新的教学方法,服务于语文教学,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天职。当然,路漫漫其修远兮,这不是一朝一夕所能企及到的,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教学多年,积累了以下几点浅见,期待共同商榷。

一、要重视阅读教学

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现代教育技术为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让学生闻其声、观其形、临其境,开拓了获取信息的途径,从而使个性化,阅读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又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进而学习有积极性,形成自主学习,也让合作学习得到发展和实现。现代教育技术对听说读写的支持,使得教学内容得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也有了发展动力,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在指导学生阅读的同时,我们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读后感,并且进行班与班之间评比。这些做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打开了学生求知的心扉。学生由刚开始的在老师督促下读书,变成了自己去借、去买的主动阅读。很多学生原来课下闲谈、打闹,现在开始探讨、争论书籍中的人物、观点。

二、要重视传统文化教学

我国的诗词、对联等文化历史悠久,对仗工整,言简意赅,读来朗朗上口,被很多学生喜爱。而且好多伟人、英雄、科学家都有这样的经历,就是在他人生的某一段,一句话对他起了莫大的作用。鉴于此,我给学生们找来一些催人奋进的智慧的句子让他们熟读背诵。关于韬光养晦方面的:种子落在地表会死亡,才华藏在心里能精进。关于人生价值方面的:火柴燃烛,短暂的生命却冲破了黑暗,留下了光明;庸人生存,漫长的生命只消磨了岁月,辜负了青春。关于志向方面的:有志艰难能成事,无心顺境不成材。关于健康方面的:跟疾病斗争无异和阎罗拔河;对生命养护就是与青春共舞。关于谦虚方面的:名利像火,理智者围炉夜话,贪心者投火自焚;学问像水,窄浅者哗哗流响,宽深者默默无声。这些句子,短小凝练,智慧闪耀,一方面能够激励人生,另一方面对语文综合素质是一个很好的培养。

三、要提高自身素质,以德感人

做人有多方面的标准,虽然千百年来的观念不断更新,但是知恩图报、对人充满爱心则是亘古不易的优秀品行。身为教师,看到学生不好的习惯以后,不能轻易动怒,要和颜悦色地引导学生改正,要以德感人。这样,学生会很好的接受,没有或者最低限度减少抵触。爱心是美德花园中的奇葩,有爱心的人的品德胜过一颗明珠,他容易让人接近,使人愉悦,从而容易影响别人;缺乏爱心的人没有磁性,只会让人远离,令人憎恶。要知道,情之最可宝贵者,无如真诚;爱之极被称扬者,莫过无私。这就要求教师们要有博爱的思想,并把这一美德传承下去,使得学生对别人—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能够做到以诚相待,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对父母,孝顺并重,永远不忘养育之恩;对教师,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对社会满怀责任;对同学情同手足,互帮互助,彼此携手共进,一起创造美好的明天。

四、要重视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现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无疑是教学方面的一个飞跃。传统的“粉笔+黑板”彻底地得到了改变,收获是非常明显的。然而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手段,只是一种形式,并不能代表教学理念的改善,更不能代表教学成绩的提高。那么如何利用多媒体教学,如何利用好多媒体教学,如何充分地使用这种优秀的資源,就成了一门艺术由于年龄特点,青少年学习知识有一定的过程和规律,作为老师,要抓住这个心理特点,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的时候,直观现象特别能引发学生的感知,使他们能够把知识从感性生华到理性、从现象能够体会到本质。多媒体教学,尤其是低年级语文教学,必须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这样教学效果才能够达到满意,学生的学习成绩才能提高。

五、要重视对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

在任何年代,道德都是教育的中心思想,做人都是做事的主要内容。一个有高尚情操的人,成功的机会非常多。知道这一点,面临诱惑的时候,就要降服自己的贪欲,永远让自己的心灵纯净、健康。学坏容易学好难,由高尚堕入下流,只需私欲稍纵;从下流升华高尚,必须脱胎换骨。一个人在人生的路上必须小心谨慎,时时刻刻严守自己的德操,做自己良心的守门员,不给贪欲任何可乘之机。教育的责任重大,教师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必须上下求索,不断研究,让德育工作在健康持久的发展轨道上一往直前,让所有的学生的心理都健康向上,把学生培养成信息时代的高尖端人才。究竟何谓人才?或者说,何谓合格的人才?政治家司马光鲜明的指出:“德才兼备是圣人,得胜于才是君子;才胜于德是小人,德才双亡是愚人。”也就是说,德才兼备才算是合格的人才。教师必须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让学生做到德才兼备,养成高尚的情操。

在当前各种“新潮”的语文教学方法盛行的时候,辩证地、合理地运用一些看似笨拙,实则重要的传统语文教学方法,将会十分有利于语文教学,也将大幅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新课程实施以来,语文教学中的语言基础教学受到忽视。因此,我呼吁在语文教学改革中,切莫丢掉语文学科教学的根本。

上一篇:厉害的沙包手日记下一篇:小学体育课考勤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