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教师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2024-06-14

如何提高教师教研活动的实效性(共11篇)

如何提高教师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篇1

教师为什么要做教研?应该如何做教研?目前教师参与教研还存在着一些表面化、形式化的现象。要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教师教研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教师的观念;二是教师的动力;三是教师的能力。

一、中小学教师对教研活动的认识问题

转变观念是提高中小学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实效性的重要前提。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师一直没有使“教书匠”的教师角色发生真正的转换,他们习惯了由来已久的传统“职场”活动方式,将工作的重点定格在顺从的“执行”位置上。我们在与教师的接触中发现,许多教师至今仍认为,教研是研究人员的工作,与自己无关或关系不大。这是传统的教师角色影响下的教学观念,这种观念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已经受到来自教学本身的巨大挑战。

首先,教研活动是新时期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教研的目的是发现并尝试解决学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与日常教学工作密切相关的,而不是凌驾于教学实践之上的理论“花絮”。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是教研活动的推动力,也是教研活动的生命力,而保持教研活动旺盛生命力的因素正是活跃在教学第一线的全体教师。

其次,教研活动是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组成部分。随着教育的发展和各项改革的深入,教师职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教师职业的稳定性受到挑战,教师队伍年轻化、专业化的趋势正在悄然进行。许多教师已从提高学历的压力中走出,将学习变成自己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将教研作为提升自己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条件。教师的专业发展已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条件,并与之融为一体,成为现代教师的共同追求。

任何一种教育观念,只有内化成教师个人的信念和“个人知识”时,才能引起教师行为的变化,并最终转变成自觉的实践。要提高中小学教师参与教研的有效性,就必须强化教师的教研意识,帮助教师尽快形成研究者的角色意识,将教研变成自己工作的一部分。

二、中小学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动力问题

我们在长期的观察和调查中发现,由于种种原因,教研活动似乎成为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之外的“额外”要求,是少部分教有余力的教师的“专利”,也是大部分教师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

首先,改变当前教研活动边缘化的现状,将教研活动与日常教学结合起来,这样,教师便会将这种负担转化成一项感兴趣的工作,久之会内化为教师个人的自然需求。新一轮的课改向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与过去相比,它赋予教师较大的专业自主权,也就是在课程支配和开发等问题上,教师比过去有较大的发挥空间,教师可以借助自己的理解和相关的知识储备,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教师的解放,但要注意,这种解放须有一个过程,它是建立在一定的条件之上的。它需要教师对教育对象、教育教学的特定条件等多种不可控制的因素进行研究,以追求最大的教育效果,这正是教研活动的内容。所以说,做教研对中小学教师来讲,不是脱离教育教学实际另搞一套,而是从工作需要出发,立足于社区、学校以及教师个人的条件,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将教研活动作为日常教学工作的助力器,追求通过教研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否则非但不能提高质量,反而会增加教师的负担,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其次,减少教师的行政负担,增加用于教和学的时间。早在1983年,美国的教育改革就提出了应以教师工作的改革和教师质量的提高为重点,提出了减轻教师的行政负担,增加用于教学的时间等措施。我国的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等也向教师提出了同样的要求。为了适应这些新的挑战,学校和相关的教育行

政部门应该给教师创造相应的条件。我国中小学教师做教研最大的困难是时间和精力问题,尤其是小学教师的工作,琐碎而又缠身。小学生独立性差,班主任教师几乎一整天都和学生在一起,在学校里几乎没有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八小时之外,还要备课,处理学校里的其他事务,很少再有时间看书、做研究。如果不改变教师的这一工作现状,而一味地要求教师做教研,实际上是在增加教师的负担。为此,我们建议在中小学,应增设专职班主任或增加管理人员,逐步把教师从繁杂的日常管理事务中解放出来,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教学和教研活动。

再次,通过合理的考核和奖励制度,鼓励和支持教师参与教研活动。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的教育管理也需要转变观念,确立新的规章制度,以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只有将教师的专业发展当做学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做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才能将教研活动看做教学活动的一部分,将教研活动的考核作为日常教学工作考核的一部分。通过合理的奖励和考核制度,将教师的日常工作与教研活动统一起来,将教研活动由外部需求转变成教师个人的内部要求,才能更好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保证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通过教学现代化实现学校教育现代化。

三、中小学教师参与教研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储备问题

调查发现,中小学教师参与教研缺乏必要的理论储备。在与中小学教师的交流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他们多年来一直在实践中摸爬滚打,虽然积累了丰富的管理与教学经验,但这些经验多以零散的或感性的状态存在,难以做到理论化和体系化,当然也就很难完成实践发展的逻辑循环。在经验交流会上,每位教师都有许许多多的经验,但在较规范的教研活动中却找不到相关的理论来统领,无法将这些经验上升到理论,所以,中小学教师的教研成果多是一些经验总结。由于缺乏必要的研究规范,这样的研究成果自然也难以推广。

怎样开展教育理论的学习,是提高中小学教师教研实效性的瓶颈。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对理论学习有一种排斥或惧怕的心理,“没有时间”、“看不懂”、“用处不大”等想法在教师中普遍存在。教育理论是一个复杂而又庞大的体系,对中小学教师来说,系统、全面地进行理论学习是不现实的,可行的做法应该是以问题为中心,进行专题研究,也就是说,教育理论学习要围绕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尽管这些问题看起来或许很具体、很单一,但在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它们的价值和意义却非同寻常。所以,学校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在实践中创设多样化的方式为教师提供理论学习的条件。鼓励和强化教师的问题意识,引导教师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积极寻求理论的支持;帮助教师树立理论学习为实践服务的宗旨,帮助教师学会从问题出发,从实际需要出发,针对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学习;使教师学会准确理解与教育实践有密切关系的教育理论和改革理念,并将它们应用在自己的教改实践中等。

在理论学习中,教研方法的指导尤其重要。中小学教师教研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叙事研究、案例研究、行动研究、实验研究等。要将教研与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结合在一起,最关键的是恰当、有效的研究方法的选择。除了具体的研究方法之外,教师还应该掌握必要的学术规范。教师应当学会选择研究课题、制订研究方案及收集、整理、分析和处理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推广研究成果等。学校应该结合教师的研究选题,通过聘请专家、组织经验交流等多种方式,有针对性地为教师提供研究方法方面的指导。

如何提高教师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篇2

1 现中职教师培训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1 培训缺乏针对性

由于中职教师实际水平不同参差不齐, 其求知欲望、学习的目的和动机因人而异, 呈现出了明显的差异性。培训机构在培训方案、内容、形式的设计和培训教师的选择上, 不能扣准受训教师的实际需要, 导致培训本身缺乏针对性, 使原先教育理论基础薄弱而具有一定实际经验的教师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两种知识的整合、转换和提高。

1.2 中职培训专业项目有限, 不能满足现实培训需求

由于办学条件和培训者等方面的原因, 培训机构一方面难以真正做到真实掌握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即使掌握了也不能完全满足。培训者人数不足、经费不足、设备缺乏、优质师资缺乏等等原因, 导致部分专业不具备条件开设培训班, 使得一部分专业教师较少有机会接受专业系统化的培训。

1.3 短期培训效果不佳

大部分中职教师培训时间安排并不长, 要达到一定的培训效果不是一次两次、几天简单地授课就能完成的。首先, 培训师很难将内容讲深讲透, 只能略举一些观点, 而这些观点对于未接触过的教师来说是肤浅的;其次培训结束后也没有后继跟进的指导, 更不用说个别针对性指导, 即使有跟进指导, 其作为也是有限的。

1.4 培训目的过于功利

不同培训项目的学时长短不一样, 受训教师可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 但在教师培训学分制中, 会导致有的教师有意对培训学时避长就短, 靠大量参加短期培训来“凑学分”, 使中职教师培训不同程度地走上了形式主义的过场。如此, 势必会影响到培养目标的实现, 降低培训实效性。而有的组织部门把培训当成创收的途径, 有的教师只参加了培训的头与尾, 只要交了培训费都能拿到培训学分或相关证书。这种功利性的培训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极大阻碍。

2 问题分析及思考

在整个培训系统中, 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培训需求分析, 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通过对不同层次的中职教师学习需求调查分析来确定培训目标、设计培训课程和实施方案, 使中职教师培训具有针对性与实效性, 这样才有效促进教师对培训有自主性和积极性的转变, 达到专业成长, 促进自身素质优化的目的。因此, 以上提出的几点中职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可从培训对象、培训的措施与方法、培训时间的安排、培训管理机制等几个方面进行需求分析。

2.1 培训对象分析

当今的社会环境、科学技术、教育对象等都瞬息万变, 因此, 中职教师培训的对象应全员化。而现今中职教师培训主要针对骨干专业教师、高级管理人员设计课程, 却忽视了实际水平薄弱的教师与资深老教师的培训设计, 使这类中职教师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制约学校整体竞争力的提高的因素。这样的无针对的培训方式不但大大增加了培训成本, 而且效果却不一定好。

在开展培训前应该根据不同经验和实际的中职教师进行培训需求分析调查, 了解在他们个人教育教学中存在何种困难和思想上的困惑, 也就是从学习需要的角度去分析培训需求设计和确立适合需要的培训目标和培训内容, 实实在在地帮助不同类型的教师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和困惑。只有满足教师内在学习需要的培训, 才能激发教师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2.2 多种学习培训渠道有机结合

如今, 作为一名中职专业课教师, 不但要能在课堂上传授课本理论知识, 还要能在实习场教授操作技能。由于培训机构不能完全做到真实了解、及时掌握部分中职教师的学习需求, 有时即使了解了、掌握了也因其他因素的影响而不能完全满足, 那么, 可以通过开展校本培训解决这一问题。校本培训突出了教师在岗位培训的特点, 从在岗位培训的要求看, 必须使培训与教师所从事的工作即教育教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教师在工作中学习, 意味着教师要根据工作的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 要针对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为解决问题而学习, 要从实际工作中学习, 要将学习的成果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显然, 教师在工作中的学习, 可以解决教师培训中存在的“工”与“学”的矛盾, 提高教师培训和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但校本培训也有其局限性, 不能及时掌握企业情况, 特别是中职教育, 需要有更多的机会让中职教师走进企业, 深入了解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用人标准等, 切实加强职业学校实践教学环节, 因此参加培训实践学习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这不仅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 也能够促使教师从另一角度思考问题。另外, 还要逐步健全培训网络, 使中职教师培训更方便、更灵活、更普及。所以机构培训、校本培训与企业实践等培训渠道的互相补充, 更有利于中职教师培训实效性的提高。

2.3 科学、合理地安排培训时间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 应该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长期学习, 仅参加一次两次短期培训是无法达到培训预期效果的, 因为时代在变化, 科技在发展, 培训中的内容都必须和社会发展趋势紧密结合。我国应当建立一项中职教师长期培训计划系统工程, 使培训工作具有连续性、固定性、创新性, 使中职教育工作者都能掌握最新的职业教育新理念和技术, 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职业技术人才。但这种长期培训安排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具体实施在实际中是相当困难的, 需要教师、学员和组织单位等各方面的互相配合与协调, 这也正说明我国中职教师培训政策还不够完善。

2.4 健全培训管理机制, 提高中职教师素养

首先, 不管是何种形式或渠道的中职教师培训, 能否达到培训目标, 管理机制是保证。规范管理, 加强督查等才能提高培训有效性, 组织培训方必须起到督查作用, 加强培训过程管理, 做好培训过程记录, 建立师资培训档案, 做到每位受训教师都有学习资料、有学习心得。其次是提高中职教师自身素养, 明确受训目的。作为一个中职教师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 必须重视自己素养的提高, 自觉抵制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个人素养在管理机制中起关键作用, 没有教师的积极配合, 管理方案的运行机制就建立不起来。

摘要:针对目前中职教师培训普遍存在缺乏针对性、实效性不高等问题, 从培训对象、中职教师学习需求、多种培训渠道有机结合和管理机制等几方面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中职教师培训,思考,分析

参考文献

[1]陈军向.我国中职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4) .

如何提高网络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篇3

1建立网络教研平台。利用校园网络系统,创设网络教研平台,如教育博客、QQ交流平台、交流论坛、留言板等板块,为网络教研搭建多个交流平台,为网络教研的开展创设空间条件。

2建立网络教研制度。针对网络教研开展的具体要求和实际需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网络教研制度,制度要对网络教研的开展提出具体的开展思路、操作方法、评价机制等。

3抓好抓实网络教研过程。网络教研过程要精心组织,要提前确定好活动的地点,准备好器材,安排好人员,组织好流程,组织者要充分发挥教研组和学术团体的作用,有计划、有目标地组织好网络教研的开展,确保网络教研活动有序、高效地进行。

4建立反馈、评价机制。网络教研的持续、有效开展。需要建立必要的反馈、评价机制,对活动、对教师等进行考评和反馈,提高教研活动的参与率和实效性。

二、网络教研形式的优势

1网络教研形式。改变了传统的教研方式,使听课教师在不受评课地点的约束下,有充分的时间来思考,作出有建设性的评价。网络教研可以突破时空,使教研活动无限扩展。网络的最大优势就在于能让处于不同地方的人互相协作,取长补短,高效完成任务。网络教研正是利用这种优势,通过各种教育论坛或者基于在线通讯工具的教研群体,进行区域内或跨区域的教研活动。利用论坛发贴等方式还能够解决众多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时间不一致的问题,实现异步交流。教师围绕同一个主题共同开展研究、共享成果,这是传统教研时代根本无法想象的。网络教研达到了一种跨区域的共享、互补的功效,能够实现异步、同步相结合的更加以人为本的教研。

2网络教研形式,使信息得到及时反馈,教师得到真正的专业成长。对于上课教师,执教后从听课教师的评课中再次感受着自己的课堂,剖析自己的教学行为,真实地面对着自己的教学,在一次次的思维碰撞中,理念得到了提升,素质得到了提高;对于听课教师,听课者在听课中,受关注点的影响,往往对课堂的研究是不全的,定位在课堂教学的某一侧面,而现在,他们通过一个个的回贴,重温着课堂,从各个侧面感受着课堂的教学,对课堂教学有了全方位的把握。同时,看别人的评课也是一种理念的碰撞。在这样的碰撞中,他们又一次得到了提高。对于未参与的教师,他们由于时间的影响,未能参与课堂研究活动,但也能从众多的回贴中收集课堂的信息,从他人的评课中感受研究的成果,以此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同时。大家的观点都留在网上,研究者可以在活动后对各种观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把继续学习的心得通过网络与别的教师交流。即使彼此不在同一个地方,或者没有参加教研的教师也可以通过阅读论坛上的帖子,了解大家的观点,参与研讨,影响面比较大,指导的面也更加广泛。

三、开展网络教研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1营造网络教研的氛围。学校要形成浓愈的教科研学术氛围,必须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鼓励教师进行网络教研,增强教师教科研意识,提高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采用新老教师结对子等方式,利用新教师的活力和电脑操作优势结合老教师的经验形成优势互补。促进网络教研的开展。

2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网络教研需要每位教师都会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学会在网络上收集寻找各种教育信息和教育资源。但有些教师由于年龄偏大,接受新生事物速度较慢,参与网络教研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网络运用的能力,提高网络教研的操作水平。

3强化教师网络教研习惯。由于受传统教研方式的影响,教师参与网上教研活动的意识还需要培养与强化。需要教师加强学习,每天都注意对新知识的掌握,每刻都关注对新见解的了解。要针对自身的特点制定合理的网络教研开展计划,保持对网络教研的兴趣,培养网络教研的习惯。

4转变教师的教研理念。新课改带来了新理念、新课堂、新教研。教科研必须以教师发展为本,让教师成为教科研的主人,通过教科研来培养、提高教师素质,为教师的自我发展、价值实现服务;教科研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要研究学生,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尤其要解决学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要有针对性,讲求实效性。

四、如何提高网络教研的实效性

要有效地组织并开展好网络教研活动,切实提高网络教研的实效性,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1研讨的问题设置要有针对性。为增强网络教研活动的吸引力,提高网络教研的实效性,网络讨论的话题一定要是贴近教师、贴近教学的具体问题,是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经常遇到并在努力探索的问题。因此,广泛征集教师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做到“问题从教师中来,到教师中去”,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引导网络教研,能有效地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2教学案例的选择要有实用性。教学实践案例往往能引起一线教师的关注,教学实践中的细节更能引发教师研究的兴趣。网络教研活动的组织者将征集到的共同关注的话题或教改中的难点,组织成有针对性的案例,挂在网上,案例要突出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对教师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要集中反映教师中普遍存在并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引发教师共同的思索。

3网络教研通知的发布要提前。每次活动都要提前通过网络发布举办通知,让尽可能多的教师知晓并参与到其中。要明确活动的时间、参与的人员、研讨的内容或专题、活动的要求、评价方法等,用一定的管理机制引导教师积极主动参与到网络教研中来。

4网络教研的组织引领要到位。深度、高效的教学研讨需要组织者有效地进行调控,给予引导。组织者可以将自己的想法以及要讨论的话题发布到论坛上,想发表言论的教师对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网上教研活动的组织者要注意对教师的讨论进行引导。一是了解并控制整个研讨活动的进程和内容,突出研究的主题,始终围绕研讨的专题展开;二是引导网络教研活动的深度展开。适时将教师的发言进行整理、提升,善于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抓住时机抛出深层次的问题引发教师的讨论,将研讨活动引向深入;三是进行阶段小结,肯定网上教研活动的成绩,布置下一阶段网上研讨的话题及内容。

5引导参与活动教师的反思要及时。教师参与网络教研是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在活动中教师交流经验。获取信息,开启思路。这一过程使教师无形中获得了很多书本上、课堂实践中无法获得的启示。要引导教师在每一次活动中进行反思、总结、提升,由讨论别人到琢磨自己。置身其中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进一步引发对以前或今后教学教研工作的深层思考,提升自己的教学研究和实践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篇4

[摘要]校本教研的关键是实践,在实际的操作中体验,通过针对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和教学目标落实等研讨,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和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校本教研问题行动研究

校本教研是非常具有实践性和实际意义的,如何开展校本教研,通过教研活动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笔者认为校本教研的关键是实践,在实际的操作中体验,通过针对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和教学目标落实等研讨,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和教育教学质量。

一、寻找问题、聚焦问题

首先,以教学课例为载体寻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教研活动中就会人人有话说,有问题可谈,教学中的问题才容易被发现,个人的智慧也容易被激发,课改理论较容易与实践相结合);其次,罗列问题;第三,教师围绕所寻找的问题聚焦问题(通过对问题的循环思考,依据本校、本学科特色,最后确定将进行研讨的问题)。聚焦的问题应是所有问题中最主要的,通过本问题的解决能进一步解决其它的问题。其实,也就是挖掘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发现某个值得“追究”和“设计”的“关键问题”。教师可以在后续的教学中进一步“想方设法”(设计)去解决这些困难,解决这个“关键的问题”。

二、规划“校本教研”活动

听课后,活动组织者根据确定的研讨主题制定校本教研活动计划,提前安排好活动环节,做好人员、材料的准备,明确活动分工,确定授课教师、授课内容,授课时间、地点,确定反馈记录、主导总结的教师。

三、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设计教学过程

规划活动计划后,接着进行集体备课,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设计教学过程。校本教学研究中的“设计”意味着发现某个值得追究、追踪的教学问题,在接下来一系列的课堂教学的设计(集体备课)中寻找和确定解决该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即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在寻找问题解决策略中要关注:

(1)教师的自我反思。用心去琢磨、去设计,经过与同行的交流、合作、探讨,进而反思,承认、允许、鼓励教师用自己的个性化语言、实践性语言讲述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发生的教学故事,了解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问题出现之后又是如何想方设法去解决,在解决问题的道路中又遇到了什么新的障碍,等等。

(2)参与研讨的教师每个人必须有负责任的发言。通过集体备课,每位参与者进行自主独立的思考并将各自的思考讲出,进行碰撞和交流,寻找共性和个性差异。

(3)集体的智慧。针对提出的问题每个人都发表自己的看法,将教研活动提升为促进每个人发展的活动,可以让青年教师先发言,让每个参与者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久而久之,教研氛围将更活跃,大家的发言交流就更深刻,更有意义。

四、听课观察

教学策略设计好后,接下来的“行动”既包括教师的“上课”,也包括相关合作者的“听课”。

根据事先制定的教学策略,由授课者将集体智慧结合自身的教学特点开展课堂教学,参与研讨活动的老师进行听课观察,关注所设计策略是否合理、有效,并思考采用其他的教学策略是否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五、评课分析及时总结,教师反思、提升

通过“行动”即授课来引起教学实践的“改进”,并在“改进”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观察原先“设计”的方案是否有效和“问题”在多大程度已经解决或没有被解决。

就教师的“上课”而言,“行动”不仅意味着观察事先所“设计”的方案、策略是否能够解决问题,而且意味着是否创造性地执行“事先设计”的方案、策略。教师一旦进入真实的课堂,面对具体的学生,教师不得不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和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意想不到的教学事件,去灵活地调整教材、调整教案、调整预期安排的教学进程。通过教师反思,寻找更有效的教学策略应对教学行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行动”结束后,回头思考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查看所设计的方案是否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如果问题没有很好的被解决,需要进一步理清究竟是由于所设计的方案本身不合理,还是因为方案的执行发生严重偏离,针对问题症结所在,进行反思,并逐步将问题解决。

六、校本教研的持续性

在校本教研过程中,一个问题的研究解决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教研过程应咬住问题的尾巴,连环推进,一段时间后,将会发现有新的变化,解决问题的思路将会拓展开。

研讨者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研讨,观察自己有什么变化?有什么改进?对研究的认识,对问题的敏感性是否提高?研究过程出现了什么新的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逐渐提高自己的技能(包括发现问题,质疑、回应同伴的技能;剖析自己的技能;倾听、评课的技能)。

如何提高教师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篇5

校本教研的重要性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逐步凸显出来。学校要结合学科特点和本校特点,努力提高校本教研活动的有效性。

要提高校本教研活动的有效性,最根本的是要在教研组内形成浓厚的教学研究氛围,形成教学研究的内驱力与教研组的群体合力,必须“聚集课堂”,从小问题中探究出真问题。

一、建立有效的教研群体

有效的教研群体是实现有效教研的主要载体。而一个有效教研群体的建立,首先需要有教研组长的创新性作为,更需要教研组内教师的内在需求。

教研组长是实施教改和教学研究的组织者和带头人。要能唤醒本学科组每位教师的发展意识,并依据本学科的情况,指导本学科每位教师制定发展规划。只有唤醒每位教师的发展意识,教师才会主动地参与教研活动,参与教科研,教学研究才能变为现实。所以,教研组必须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把本学科的教师组织起来,聚合组内教师的智慧,从而构建有效的教研群体。

一个有效的教研组群体,在面对困难或改革等环境时,所采取的应对方式常常是:第一,以问题引导学习,不断使日常教学工作问题化,凭着群体大脑资源的再投入与撞击,解决新问题,“咬住尾巴”连环改进;第二,以差别推动进取,不断促使每个教师在各自能力最近发展区的上限处工作,并通过与自己、与同伴、与理论、与实践的四种对话,寻找差别,跨越研修的门槛。这些特有的应对工作和环境的方式,会有效地推动群体学习技能的形成及其知识的共享与创造,有效地促进群体的专业发展。

二、教师专业发展要走“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实践反思”之路

1989年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 经验+反思。而实践反思已成为教师成长的基本模式。实践反思最重要的是建构行动和学习两者间的联系。

实践反思强调教师的主体悟性,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的主动性与内在需求欲。当一个教师停止了对教学研究进一步提升的动力时,这种教研活动就成了形同虚设。许多教师存在着重实践轻反思,忙于备课、上课、批改等低水平的重复劳动,没有反思或只是低水平的反思。教师不会写“教学叙事”,把“叙事”等同于“反思”,而又把“教学反思”理解为如何解题等。

与此同时,教师的实践反思还需借助同伴的帮助才能从反思中学习,同伴的支持与挑战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相观而善之谓摩”,同伴互助有利于缩小课程发展与教师实践之间的落差,可以引发艺术切磋与教学研究。特别是在新课程下,先进的理念如若没有以课程内容为载体的具体指引与对话,没有专家与骨干教师等高一层次人员的协助与带领,同伴之间的横向互助可能会囿于同水平重复,会出现“萝卜烧萝卜还是萝卜”的现象。但应指出的是,专业引领不等同于专家的单边引领,它是先进理念和实践经验的取长补短、共同引领。

三、常规教研与主题式教研相结合

(1)常规教研活动,即开课、说课、评课、课后反思等,是提高教研活动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学科教研组内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主要表现在:课前备课交流、说课交流、课后交流。在教研互动过程中要求教师们努力做到:“三实、三培养、四体现”即:目标要落实、方法要务实、课风要朴实;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体现信息传递、情感交流、思维碰撞、情绪体验。把新的教学思想体现在教学实践中的每个环节。通过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等互动形式,教师们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探讨、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从而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提高教师钻研教材的水平。

(2)加强主题式教研活动的探究。一次活动前提出下一次活动的主题,然后在下一次活动中每个人围绕该主题发言,发表自己的想法。这些主题可以是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如导入、情境设计、问题设计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小结的形成与表述、作业的情况等,也可以是针对某一种类型而设计,如复习课、讲评课等,还可以是针对教师自己存在的问题。主题式教研活动有主题,有核心,有内容,才会有效果。(3)主题的确立必须要有针对性。如对教师中存在的问题,教研组要了解本学科教师到底缺少什么?是哪些因素制约着教师的专业发展?是知识结构不合理还是实践经验不丰富?是教材把握的问题还是课堂管理的问题?是教学理念落后还是教学方法滞后?是反思不够或只是低层次的反思?是缺乏专家的引领还是自己学习的主动性不够?等等。

四、教研组的教研活动要转变方向,重在“聚焦课堂”

“聚焦课堂”既是一种研究的趋势,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内核所在,所以教研组的教研活动中研究课堂无疑是重中之重。教研活动中“聚焦课堂”,主要应该是关注课堂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从细节着手,从小问题着手。

(1)转变备课方式——要备课堂。新课程从原来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这一转变要求教师转变备课的方式。教师在课前必须充分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应,并拟定多种可能有的相应对策。教师要注重花时间去认真琢磨学生,琢磨活的课堂,不仅仅满足于对教材的通透和在课堂中深刻地重现教材,而更多地需要走进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教材的认识和需要,了解他们的兴趣、知识储备状况和他们特别关心的一些话题、社会现象等,并把课标知识点有机地融入到这些学生的真正需要中。教师的备课就意味着他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把学生需求的话题作为具体的载体,把社会实践的真实内容作为附着物,进行重组教材、有自我个性地把握教材、全面面向学生工作。这样,教师备课的教学教案就需要随着新的教学精神而有所改进,以增强其适应性,如教师设计中“学情分析”、“课堂学生问题随记”、“课后教学追记与反思”等内容,采取课前认真分析、思考,课中及时发现问题,课后总结、反思和补充等方式面对新课程。“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案的编写,已经不能再是传统的重点难点分析和简单的设问对答了。

教研组要依托备课组加强对教师备课的指导,在教研组内开展同一教材内容的备课活动,针对不同教师承担不同层次班级的备课,主要发现教师在“备学情”、“备问题”、“备课后反思”等方面的特点。

(2)提高课堂教学能力。课堂教学评价的重心逐步由“教”转向“学”,教师就应当认真思考自己在这种课堂上必须具备的教学能力。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对课堂的关注,集中体现为学生在课堂上究竟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学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领悟了什么等方面。一堂好课应当是一堂学生“学”得好的课。也许在这种课上,教师的口头表达并非完美,板书并不漂亮,而是给予了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充分的发展,那么这依然是好课;当然,这不是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不够重要了,相反,我们更应当严格要求教师有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因为这是他们之所以成为教师的必备条件,是作为教师的根基之所在。在这种课上,教师的基本“教学能力”与以往相比究竟有哪些不同呢?首先,要处理好内与外的关系。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依然重要,但仅局限于把握教材是绝对不够的。学生的自主实践和探究将会引发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一方面要深刻挖掘学科教材,追求知识深度;另一方面要尽量储备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拓宽知识的外联度,努力做好跨学科的综合知识整合的工作。其次,要处理好活与实的关系。对课堂教学的管理问题应当辩证地看待,以往的课堂是要求学生安静地听、默默地思考,而如今的课堂中安静则无法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参与;但“热闹”又是课堂教学的大忌,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能保持“热闹”,又能和谐、有序,“闹而不乱”,从而使学生进入一种热烈研讨、你争我辩的自主学习氛围中,是教师们进行课堂管理的新课题。再次,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要讲究策略性、灵活性,因为这种课堂很有可能不会按照教师事先设计的环节进行,学生的独立或合作学习很可能打乱教师头脑中固有的思路。所以,教师应当随着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灵活调整教学步骤,充分施展自己的随堂机

智。总之,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3)实施跟进研究。教研中“聚焦课堂”可以有多种方式,“行动教育”是一种可以借鉴的模式。它以课例为载体,强调专业引领和行为跟进,通过共同经历“原行为阶段、新设计阶段和新行为阶段”来改进教师的课堂教学。教师在前两个阶段、后两个阶段之间会有两个不同类型的差距——而这同时也是教师更新理念、调整行为的过程,教师正是在这个行动过程中获得了较大的收益。这种行动研究可以就整堂课进行的,也可以就一个个的片断进行;就课的类型而言,可以新课,也可以是复习课、讲评课。

而“片断式行动跟进研究”更容易提高学科教师的课堂教学。学科教研组必须努力创设这样的平台,通过传统的开课、说课、评课方式,就课堂教学全过程的某一片断作主题研究。如导入的有效性研究、设问的有效性研究、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研究、学生参与度的有效性研究、合作讨论的有效性研究等。问题生成于课堂,解决于课堂。

(4)研究教学过程的细节。从“候课”开始,教师在课前两分钟先进教室,并要求学生也要做好主动积极的候课。从候课到上课的导入、教学过程的展开、活动的安排、合作学习的组织、再到教学小结与课后反思。再可以把这些环节分割成若干小细节,从中加以问题研究。每一次教研活动可以解决一个问题。这样可以避免“有教无研”的情况。

(5)研究教学手段的选择与使用。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增加教学容量,引入热点材料,提出有效问题,给学生更直观地呈现教学情境,但也出现了唯多媒体的现象,许多教师上课没有了必要的板书,也就失去了展示教师教学特点与文化底蕴的粉笔字。实际,多媒体也只是教学中的一种辅助手段,恰当地运用会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但如何用才算恰当呢?教研组可以通过平行班级对比的方式,研究采用多媒体教学的度,从而提出多媒体教学与课堂教学效益的相关性。

五、网络教研——提升教研活动有效性的有效载体

几年来掀起的网络教研给有效的教研活动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建立学科网站(学校网站内的网页)、学科论坛、教师博客与教师博客群,实现教研互动和教学资源共享,引导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如何提高教师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篇6

一、课题的提出

1.现状述评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网络把大家聚集在一起,近几年以来,一个新的名词出现了。它就是“网络教研”。网络教研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网络教研存在的形式有教师博客、QQ群、UC群、聊天室及教学资源网站等,形式可谓是丰富多彩,这种新型的教研模式越来越让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接受。随着网络资源的日益丰富与网络技术的不断完善,网络教研应成为现在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教师利用网络资源来进行校本教研活动已成为实际教学中的需要。网络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工具、一种平台,也是改变教师教学研究的一种方式。

本课题研究的概念介定为利用网络媒体与资源,通过开展网络教研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网络教研是以促进教师发展为目的,以在学校的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着眼点,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优化和改善学科教研的手段、过程和结构,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新型教育教学研究模式。

2.课题假设

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下,校本教学研究已成为衡量一个教师业务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的研究就是要寻求一种利用网络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的模式,对教师教育科研的不断发展、教学专业成长起到催化作用,更好的弥补常规教研的不足,取长补短,更好的发挥出网络的作用。

3.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开展《网络教研对化学教师科研能力提高的有效性研究》的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在于:(1)进一步推广网络教研,提高大家对网络教研的认识,从而带动本科组到本学校的各科教师参与到网络教研这种教研模式中来,形成学习共同体,让本科组的教研活动开展得更有实效,最终达到提高教师教科研的能力。

(2)本课题研究是常规教研的渗透和延续研究。传统教研方式与网络教研方式相结合,成为多主体的民主性更强的教研方式,使教研能够让人人受益。

(3)通过网络教研,探讨更加行之有效的网络教研方式,提高教师的敏锐性与思考问题的深度与广度,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增强教学机智,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实效性。

通过课题研究,只要对教师的教育科研、教学水平有提高,都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

二、课题关键词的界说与联系

子课题《网络教研对化学教师科研能力提高的有效性研究》概念介定为利用网络媒体与资源,通过开展网络教研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本课题中的关键词是:“化学、网络教研、科研能力、有效性”。“化学”意指化学科老师为主的化学教学和教研。“网络教研”一词中,词意中是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教研,“网络教研”是一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型教研模式,网络与教研,教研与网络是紧密相连,教研利用网络能发挥更大作用,它能和我们日常的教研工作有着紧密的联系,能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两者合为一体,必将能发挥出更大作用和效益。“科研能力”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中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2.新课程标准中课程基本理念之一:为化学老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和研究提供更多的机会,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引导教师不断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教育的信息化与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推广与运用的相关理论。如:

视听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传播学理论、系统科学理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是我们研究课题的重要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四、课题研究目标

1.短期目标

形成一种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有既教书又读书和开展研究的好习惯;每一位课题教师制订自己近两年的发展计划并按计划逐步落实;在近期内建立属于自己的博客,每周坚持在博客上发表两到三篇有关叙事文章或反思性的文字或读书笔记;定期交流读书心得与读书体会。搞好教学工作而不忘读书学习和开展教育研究。

2.长期目标

加强利用网络进行网络教研的能力和意识,从而促进自身教育科研能力的可持续性发展; 让教育科研成为教师的习惯,真正做到课前、课中、课后的有反思; 在教学工作中站在更高、更新的角度看来我们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惑或问题;

在教育教学中,能充分运用教师的教学机智,人性化的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冲突;

最终的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实效性,降低我们的教育教学成本。

五、课题研究内容

1.教师的心理状态的研究

教师的内心状态会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也会影响教研的真正参与程度。每一个教师都渴望成长,每一个教师都希望自己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人,都有自我实现的愿望。

如何调整心态,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师师关系、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在各种情况下达到自我认同、自我接受,感觉到被需要,以愉快的心态投入工作,是我们本课题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

2.教师教研状态的研究

常规教研中如何渗透网络教研,以及教师教研行为的现实状态,既是本课题研究的逻辑起点,也是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一般来说希望自己能在专业方面有所建树,围绕教学与教研的关系,使我们的教学和教研更具高效化、实效化。

3.教育机智的研究

教育机智是一种教育行动的形式,主要体现在与学生相处时的关心取向上。俄国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理论,如果他不具备教育机智,他就不能成为一个好的教育实践者。”因此教师要得心应手地驾驭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除了讲究教学艺术,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判断力外,更是教师积累,反思,修养及激情瞬间的高度凝合。“教学无法,贵在得法。”

4.教学策略与课堂有效性的研究

教育教学更加人性化,更加能尊重人的发展规律,让学生自主性、创造性学习,在学习中体会“玩”的快乐,学习的快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实效性,降低成本。

六、课题研究方向与方法

1.课题研究方向

首先是了解教师对教研活动的状态以及对网络教研的认可程度,了解哪种形式的网络教研对教研活动的开展最为有效。

(1)形成网络教研习惯,提高大家对网络教研的认识,让本科组的教研活动开展得更有实效,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

(2)了解哪种形式的网络教研对教研活动的开展最为有效,内容上开展课例研究、案例研究等叙事研究,坚持写教学反思、教学札记,把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遇到的困惑通过网络展现给大家。形式上可采用集中教研、网上探讨、教学资源整理等多种方式开展课题研究。

(3)沟建一个网络教研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突破时空限制,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共享成果。在网络上开设博客研讨教学、利用人人通平台沟通教学、平时注重理论学习与教学反思、积累教学教研资料、撰写教育科研论文等。

2.课题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2)文献研究法(3)观察法(4)分析法(5)经验总结法

七、课题研究实施步骤及预期成果

(一)课题实施的大体步骤

1.申报与立项阶段(2007.10.——2007.12.)2.调查分析阶段(2008.01.——2008.04.)3.实践探索阶段(2008.04.——2009.05)4.总结提升阶段(2009.06.——2009.12.)

(二)课题预期成果

浅议如何提高教师提问的有效性 篇7

一、分析教学内容, 设计提问

1. 分析教学内容是幼儿教师的基本功

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 应当具备根据幼儿年龄特点筛选适合本班幼儿学习的教学内容的能力。一般来说, 一线的幼儿教师都会有一些指定参考书目, 可根据适合该年龄段幼儿兴趣、适合该年龄段幼儿发展水平的原则, 结合当前课程安排, 选择具体的教学内容。确定了教学内容之后, 教师应当分析其教育价值, 例如, 这个教学内容侧重于哪些领域的学习, 如何划分各领域内容的层次, 从哪个方面切入教学最合适, 等等。当教师分析了教学内容之后, 就能制定出符合幼儿发展需求的教学目标。

2. 根据教学内容和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预设问题

这教师在设计提问的问题时, 所有预设的提问都应当围绕教学内容, 为教学目标服务并且不超出幼儿的生活经验范围。好的提问应当呈递进关系, 能引导幼儿层层深入学习。例如在应彩云老师组织的大班阅读综合活动《老鼠娶新娘》中, 应老师在故事结束后提问:“孩子们, 你认为谁是世界上最强的新郎?”这个问题激起了幼儿热烈的讨论, 纷纷发表意见, 在幼儿讨论之后, 应老师为幼儿梳理出一个道理:“孩子们, 你看, 每个人都有自己最强的地方。你有没有最强的地方?”这个问题让幼儿从故事迁移到自己身上, 讨论自己最强的本领是什么, 为最后升华到互相帮助、取长补短的中心主题奠定了基础。

3. 提问要紧紧围绕活动目标, 为目标服务

在设计活动过程时, 必须清醒地意识到, 所有的环节设计都是为实现目标服务的, 每一个提问都要紧紧围绕活动目标, 有利于活动目标的实现, 幼儿教师要避免出现课堂提问脱离活动目标的情况。例如在大班综合活动《DIY, 真快乐》中, 教师希望幼儿利用各种圆柱体、球体材料制作玩具, 课堂上教师出示一个篮球, 提问:“这是什么球?可以怎么玩?”这两个问题都是幼儿已有生活经验能解决的, 但是对活动目标没有直接的帮助, 可是很多幼儿就着问题展开了讨论:“这是皮球。”“不对, 这是篮球!”“篮球也可以踢。”“足球才是踢的。”宝贵的活动时间在幼儿不着边际的讨论中耗费掉了。

4. 不要提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问题

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面向的是3~6岁的幼儿, 他们年龄小, 生活经验有限, 因此在组织教学时, 教师的提问必须指向性明确, 语气坚定, 让幼儿听明白教师的问题。

二、选择合适时机, 提出问题

教师提出问题, 引导幼儿回答或者引发幼儿讨论, 是教师与幼儿互动的一种常用策略。选择合适的时机提出问题, 能让课堂有张有弛。在活动的开始部分抛出一个问题, 让幼儿带着问题进入学习, 是很好的方法, 在语言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中这类提问非常普遍。最常见的是在活动过程中的提问, 伴随着活动的推进, 教师逐个抛出问题, 引导幼儿深入学习, 让教育教学活动更有效。我们知道, 幼儿的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为了让幼儿对周围事物充满兴趣, 在活动的结束部分给幼儿留下继续思考的问题也是很好的策略, 能够让幼儿将学习延续到生活中。

三、引导幼儿回答, 扣紧目标

在教学活动中, 如果说提问是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根据教学目标预设的, 那么教师对幼儿回答的回应, 则充分体现了教师随机应变的教育智慧。幼儿教师在课堂上与幼儿互动的质量, 直接决定着教学活动的质量。

1. 用简洁的语言评价封闭式提问的回答

在课堂上, 封闭式提问是最常见的, 例如:“这个故事叫什么名字?你喜欢小熊还是小兔?你最喜欢的颜色是什么?”这类问题的答案常常是唯一的或者二选一, 没有留给幼儿太多的发挥空间。设计这类问题的关键在于指向性要明确, 让幼儿清楚地了解教师在问什么, 以便回答。教师在回应这类问题时, 应尽量简洁, 最忌重复, 在肯定幼儿的答案时提醒幼儿坚持自己的看法, 不从众。同时要根据是否有利于实现活动目标来衡量是否追问, 当追问一个“为什么”能更好地引导幼儿学习时, 不妨追问。然而在实践中, 有的幼儿教师随口追问, 幼儿在教师的追问下会扯出与活动目标无关的话题, 这样的追问一定会影响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中班主题活动“我的家人”活动上, 教师要求幼儿说说自己爸爸妈妈的长相特征, 一个幼儿说:“我爸爸的肚子很大。”教师追问:“为什么会大呢?”结果幼儿的回答五花八门, 远离问题核心:“喝啤酒喝大的……”“吃剩饭吃大的……”这样一个简单的提问, 在教师不恰当的语言引导追问下, 将幼儿带到与活动目标无关的广泛讨论中, 最后教师不得不强制要求幼儿停下讨论, 言归正传。

2. 引导开放式提问的回答指向活动目标

开放式提问能激发幼儿讨论的热情, 让课堂气氛活跃, 是带动幼儿积极参与学习的一种有效策略。在运用这种策略时, 教师往往需要对幼儿的回答进行梳理, 将幼儿的回答引导指向活动目标, 归纳幼儿经验并有目的地提升。例如, 教师问:“哪里有树?”一个幼儿回答:“就是有许多草、开着花, 有许多树的地方有树。”教师回应:“哦, 你的意思是森林里有树。”教师的梳理, 能帮助幼儿准确地表达。还是同样的问题, 另一个幼儿回答:“有一天, 我坐上了超市的车。车子开啊开, 过了一座小桥;又开啊开, 遇到了警察叔叔;又开啊开, 我们都下去推车;又开啊开……”教师马上回应:“噢, 树呢?”教师的梳理, 帮助幼儿集中思维, 更好地指向教师预设的学习目标。由于开放式提问的答案不是统一的, 在师幼互动中, 教师扮演着同伴、智者、主持人等角色, 引导幼儿的回答与活动目标相联系, 让活动更加有效。

如何提高教师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篇8

【关键词】 针对性 有效性 科学性

要开展好园本教研工作,就要对园本教研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园本教研是为了改进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幼儿园的实际出发,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它的基本特征是以园为本,针对本园自身遇到的教育教学问题开展探索研究,把幼儿园作为教学研究的基地,使教师成为教学研究的主力,达到以教研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直接目的。对于幼儿园来说,园本教研的实施、完善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是需要通过不断的思考与实践,反思与完善来逐步完成的。如此才能发挥出园本教研的实效性作用。

一、增强教研的针对性是提高园本教研实效的前提

开展教研工作就要解决问题,不针对具体问题的园本教研活动不可能有明显的实效。因此我们说增强园本教研问题的针对性是提高园本教研实效性的前提。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们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不知道应该怎样将它们提炼成为园本教研层面的问题,并分轻重缓急将它们排列出来,进行针对性探索研究。如:在区域活动中如何对幼儿进行有效指导?如何在生活中对幼儿进行美术欣赏教育?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教学?等等。为此我们对园本教研主题的确定提出了要求:①园本教研主题必须源自实际的教育教学情境,②必须是通过教研有解决的可能性之问题,③应该是全园教师共同关注的,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有普遍意义的主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此形成“人人参与,共同研究,合作攻关”的浓厚的园本教研氛围。

二、增强理论学习的有效性是提高园本教研实效性的基础

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研究是盲目的研究,是难以深化突破的研究。实践表明,教师要向研究型教师提升要跨过两道关键性门槛:一是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与技能,二是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水平,能进行一定程度的理论创新技能上的突破,这是因为教育理论水平的提升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与技能是教研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并真正发挥实效性作用的保证,有效的教育科学理论的学习与储备,可以扩大教师的研究视野,增强教师发现并梳理园本教研问题的灵敏度,提升教师园本教研的水平,提高园本教研的实际效率。

从当前我们幼儿园的教师队伍现状来看,不重视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现象普遍存在,能做到有针对性的、持久的、有效学习的教师并不多。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教 师自身主观认识上的偏差,认为理论学习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其实,加强日常理论的学习,利于先进经验的吸收,也是对教育科研活动开展的准备与积淀,因此我们注重引领教师加强教育科学理论学习、借鉴他人的先进实践经验,通过探索园本教研的新形式,增强理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老师们尽快尝到理论学习的甜头。比如,我们开展一次以“优化教学活动中问题的设计”为主题的园本教研活动。在活动前,业务园长搜集有关的理论文章提供给教师们参考、学习,并且要求必须在专题研究中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使老师们深切感受到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紧密结合的重要作用。促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观察的目的性更加明确,更容易发现问题,也能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分析案例和总结提炼园本教研成果。

学习是当代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教师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增加或者学历层次的提升,还意味着个人的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所以,要促进教师专业化不断成长、增强园本教研的实效性,必须加强园本培训,引领教师持之以恒地学习。三、增强教研过程的科学性是提高园本教研实效性的关键

对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如果只凭感觉、经验是无法找到问题的症结的,只有运用科学的手段、提高教研的科学含量,才能增强园本教研的实效性。如何提高园本教研过程的科学性,我们的实践和体会是:一是明确园本教研主 旨,即“一个落点、两个主体、三个要素”。一个落点:即园本教研要围绕改进教育教学工作而展开,它是园本教研的目的和归宿;两个主体:即一个是幼儿园,一个是 教师,它们是园本教研的主阵地和主要参与者;三个要素:即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这是实施园本教研的途径和方法。二是创新园本教研的模式。如创建“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以科学的活动观察为手段,以活动案例分析为载体,以行动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的能够充分体现园本教研三要素的具体教研模式。基本操作流程是:“发现问题—确立主题—学习理论—研究案例—专题研讨—产生新问题—进行新一轮研究。”三是创新园本教研的方式:对于我们广大基层的教师来说,只有在实际操作中把握教研的科学性才能收到实效。因此,运用行动研究、备课研究、案例研究、个案研究、活动观察、调查研究等方式比较适合我们。比如,拿运用活动观察法来讲,我们就要注重在教学活动中观察艺术的指导,并对教师提出“主题要明确、角度要适当、方法要简便”等具体的要求。以“如何优化教学活动中问题的设计”为园本教研活动和教学活动观察的主题,就可以把教师教学行为和幼儿反应作为观察视角,以问题设计是否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达成,是否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为视点来进行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活动观察,可以使整个观察研究的过程既科学又简便易行。

为了使园本教研持之以恒、卓有成效地开展,为此,我们依据园本教研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要素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层次性,结合自身实际逐步建立健全园本教研制度,并做到有条不紊地具体实施,确保了园本教研有序、高效开展。

如何提高教师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篇9

摘 要: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小学数学学习评价体系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首先阐述了现代教育理论对学生评价的启示,然后总结了提高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评价有效性的对策,以供广大读者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评价;有效性

一、?F代教育理论对学生评价的启示

建构主义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应该在相应情境下建构知识,而情境则由教师来创设,并为学生学习服务。建构主义过程本身就是教学设计的一部分,目的在于更好地让学生理解事物本质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从而能够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建构所要学习的知识点。因此,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理解,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学习评价时应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为原则,发挥评价的正面激励作用。

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认为,许多学生之所以未能取得优异的成绩,问题不在智力方面,而在于未能得到适合于他们各自特点的教学帮助和学习时间。因此,只要创造出适当的教学条件,全面地、最大限度地开拓和促进每个学生潜力的发展,就能最终达到让绝大多数学生“掌握学习”的目的。因此,根据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学生评价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主动发现学生的内在潜力。

人文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知识意义,强调协作学习。与建构主义不同,它更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即强调学生的自我发展,强调发掘人的创造潜能,强调情感教育。人文主义学习理论由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根据他的观点,教育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潜能发挥,从而为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提供机会。因此,根据人文主义学习理论,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学生评价时应该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二、提高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评价有效性的对策

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建立有效的学生评价体系,详细来说对策主要包括:

第一,目标要明确。学生评价不仅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同时还需要发现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找到自我,培养有知识、有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小学数学学习评价应该包括数学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两部分。前者应该在课程标准中进行详细表述,并提出评价意见;后者就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包括道德品质、学习能力、情感教育等方面。一般性发展目标蕴含在数学学科学习目标中,并常常需要将二者进行融合才能开展有效评价。

第二,内容要全面。传统小学数学评价主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方面,对学生学习成绩过分关注,而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明显不够重视。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课程目标做了较大改动,小学数学从单纯知识传授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习,教导学生学会做人,加大对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评价,不仅仅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同时还需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在开展学生评价方面,要加强学生对小学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的培养,不能局限于数学成绩的高低,还应该看到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态度等内容,全方面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小学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对学生评价目的并不是评判学生的水平高低,而是为了发挥正面激励作用,让学生主动将所学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主动探求数学知识的奥妙,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该鼓励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知识,开展探索性、研究性学习,主动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利用生活常识解决问题等。

第三,标准要多维。根据多元智力理论可知,每个人都有九种智力,在不同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呈现,从而使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色。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以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认识到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特的,主动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利用多维视角对学生进行评价,用积极的态度接纳每一位学生。小学生有着不同的先天素质和成长环境,在爱好、特长等方面也有很大差异,再加上在文化背景、家庭背景、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在小学数学学习上必然会呈现很大差异,因此小学教师应该建立多维的评价标准,允许学生通过一段时间努力后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如何提高教师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篇10

开场白:绘本教学活动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把绘本作为教学载体,引导低年段学生理解绘本故事内容,体会绘本故事所要表达的情感和主旨,欣赏绘本画面的艺术魅力,而开展的相关的教与学的活动过程。同一绘本隐含着多方面的教育价值,教师在进行绘本教学时要善于挖掘找到切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教育价值,提高绘本教学的有效性。

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绘本渗透于小学低段的教学中,用优秀的绘本读物引导学生快乐地阅读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喜欢用绘本开展集体教学活动,和孩子一起分享故事情节,讲述故事的事件,模仿故事中角色的对话,促进他们语言智能发展。同一本绘本隐含着多方面的教育价值,教师在进行绘本教学时要善于挖掘,找到切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教育价值,提高绘本教学的有效性,最终促进低段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如何提高绘本教学有效性?

一、情景体验

大家看了不少情景阅读的现场教学活动,很少有从头到尾坐在那里一直读着画面说故事的,往往在看画面、讲故事、模仿对话的同时还会有一个操作的环节,有时甚至是一个游戏的环节,而这个操作和游戏的环节,不仅可以帮助孩子加深他们对主题思想的理解、认识,同时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可以缓解孩子在单一的活动形式当中学习的一种疲劳,一直坐着、听着、讲着,忽然间可以站起来动一动、跳一跳、唱一唱甚至是玩一玩,这样的体验对于孩子来说,无疑是非常新奇非常快乐的。

二、多元融合

绘本本身就是一个多元融合的载体,每个绘本都可以开展多个领域的教学活动。例如,运用绘本《藏在哪里了》,我这样组织教学活动。这个故事非常简单,是森林里的动物在玩捉迷藏的游戏。动物们用石头剪刀布的方式来决定谁来躲,谁来找,找到了那是小兔子,为什么是小兔子,因为它有长耳朵,小兔子躲在哪里,躲在大石头后面„„我依托绘本,引导孩子们了解小动物的显著特点、躲藏的位置、地点等等,学着将这些清晰描述,这样循序渐进的活动对于小班孩子来说不只是一种语言学习,也整合了科学领域的学习。

还有一个情景阅读活动叫 “熊叔叔的生日派对”,故事的大体内容是:早晨阳光已经洒进了窗户,小鸟已经开始在屋外歌唱了,可是熊叔叔依然打着呼噜,就在熊叔叔睡得正香的时候,叮咚,门铃响了,熊叔叔坐起身,它打开门一看,没有人,它又把门给关上了,上楼再睡一会儿吧,叮咚,门铃又响了,熊叔叔又走下了楼梯,走出屋子四处张望,到底是谁呀? 还是什么也没发现,熊叔叔又走进了屋子,睡不着了坐着看会儿报纸吧,叮咚,门铃第三次响起,熊叔叔站起身跑到门前停住。从中发现了孩子学习语言的一些素材,即在故事情节发展的过程当中,熊叔叔做了一系列相反的动作,开和关,上和下,出和进,坐和站,跑和停,孩子们在找到了这些熊叔叔做的相反的动作以后,教师又可以提供一些图片给孩子,让孩子在这些图片当中寻找有没有传递一些相反的信息? 看,这是大和小,这两个人有高和矮,还有胖和瘦,还有多和少也是相反的,这四张图片是非常复杂的关系,就是当太阳表示温暖的时候,它和寒冷相反,当太阳表示白天的时候,它和夜晚相反,当太阳表示晴天的时候,它又和雨天相反。孩子们在观察这些图片的过程当中,找到了很多相反的信息,接下来可以做相反的动作,可以说相反的话。如果大家可以有创造性,有拓展地使用的话,这个绘本可以有四个、有五个集体教学活动开展。

三、操作玩耍

教师通常喜欢用绘本来开展一些集体教学活动,其实孩子可能比教师对于绘本教学的热情更高,一般低段孩子有两件事儿是不拒绝的,一是做游戏,二是听故事,孩子们喜欢听故事。原因很简单,因为故事当中,有很多贴近他们生活情境的情节,如果把故事内容加以拓展和延伸,创设有情景的游戏,就足以引发他们的共鸣,孩子会有新奇、刺激的感 受,这两点就是孩子喜欢听故事的原因,也是喜欢绘本教学的原因。

有一个集体教学活动叫“小蚂蚁集市”,教室里面教师放了两排货架,货架上有很多的商品,都是孩子上小学即将有可能用到的学习用品,孩子们在这个过程当中,三个人一组,要去老师那里,活动当中当然不是老师那,是叫银行里,取20元钱,这20元是货真价实的人民币,他可以取一张20元,可以取一张l0元,两张5元,也可以是1元、5元、10元不同面值的组合,总价值是20元,然后三个孩子一起自由购物,购物的过程当中,他们要有人负责保管钱财,要有人负责保管买来的物品,还要有人负责进行购买过程的记录。购买 物品的过程结束以后,所有的孩子坐下,各组交流的花了多少钱,买了些什么,一共还剩多少钱。有经验的老师马上就发现,这样短短的三十分钟活动当中,因为有了集市这个场景的创设,又因为有了买东西这个事件,所以孩子在这个过程当中,其实他收获的,不仅仅是科学领域的一些学习,比如认识一些小学生常用的文具用品,知道它们的作用和功能,还有20以内的连加连减,认识一些常见面值的人民币,并且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兑换、换算和组合孩子在科学领域也获得发展。

如何提高教师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篇11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研活动;问题;建议

面对新课改,我们已有的教学思想、经验、工作方式都将受到巨大的冲击,师生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因此,我们一线教师职业角色要转型,要站在课程改革的前沿,不断地将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借助教研的力量,促进课改,使自己的行为适应课改的要求。

一、地理教研活动存在的问题

第一,教研主题不明,教研课题过大。由于“就问题论问题”,教研活动是没有明确的主题,例如,把教研活动聚焦于某个非教研的话题上。有的教研课题过大,如在一次活动中要解决“如何提高学生的地理创新能力?”之类的问题,致使研讨浮在表面上,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不能激发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热情。第二,布置任务多,深入探讨少。

二、改进地理教研活动的建议

1.找准问题,启动校本教研。提出有针对性、有启迪性的问题,是校本教研成功的前提,因此,在规划学校教研活动之前,应先确定一个需要追踪解决的实际问题。

通过实践我们发现,“找准问题”往往要经过一系列过程:“联系具体课堂现象罗列问题——通过同组老师交流筛选问题——通过研讨聚焦问题”等多次反复,逐步逼近“真问题”的过程,才能使具体现象和理论逐步得以结合。只有当问题具有可操作性和普遍性,并引起同组教师共鸣时,才能进入真正的实践和追踪阶段。最后确定的问题,应该是新课程地理课堂教学实际需要解决的,而且是教师能创造条件解决的核心问题。所谓“核心问题”,是因为这类问题的解决往往可以促进、带动周边问题的解决。例如,我校地理组聚焦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带动了师生关系的变化,促进了合作学习的开展,使地理课堂教学气氛活跃了许多,新课程理念得以更好地落实在课堂中。在教研过程中,源于真实问题的课例,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共同探索、分享教学经验的平台,同事间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观点、态度、反应和感受,提高了决策的质量,也使教学活动更有效。

2.任务驱动,分工合作。教研活动强调同组的合作和分享,通过任务驱动,让教研组的每一位教师都参与进来。要将问题分解成更加具体的操作设想。例如,在设计“如何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的解决方法中,教师各自回顾了自己的具体教学状态,如提出某个问题、策划某个活动、采取某种组织形式、使用某种评价手段等等,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学习效果好。大家还提出了一些大胆尝试的设想,通过联系理论,充分挖掘实践经验,提炼出解决问题的操作性思路。

每次研讨,参与教研的教师都应进行“负责任的准备”。积极的准备不但能消除压力,增加自信,而且是教研活动有效性的重要保证。围绕研究的问题,每个人联系实践谈想法,有助于触动其他人联系亲身的经历,能利用具体的现象去阐释抽象的概念,逐渐学会思考隐藏在行为背后的原因。如果参与教研的教师都只是想从别人哪儿获得点什么,不做好自己“负责任的准备”,那活动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3.群策群力,重视群体智慧。要重视调动教研组每位参与者的积极性,不要让讨论中的话语“控制权”掌握在教研组长或老教师的手中。因此,教研尝试“让年轻老师先发言”的做法,让每位教师的独立思考都成为一种资源,而同事间的质疑、协商、支持,则可促使每个人在原有的水平上有所进步。在教研活动过程中,还要避免把反思活动变成检讨活动,应该形成一个安全的、信任的氛围,因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应成为教师的压力,而应作为教师进步的切入点。

4.实化教研活动过程,将教研组由“传声筒”,变为“转化器”。所谓“转化器”,意味着教研组承担着实现五种转化的职能:一是将课程内容教学化。课程与教学始终有着各种各样的鸿沟,教研组对新课程教材、教法的解读和分析,实际上就是将纸上的课程转化为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转化为教师可理解、学生可接受的教学内容。二是将研究课题系列化。教研组有一到两项各备课组共同参与的大课题。各年级备课组都要有自己的研究校本小课题,而且也要把同一个课题具体化到每一个备课组之中去。纵横交错的结果,形成了教研组层面的课题网络结构。三是将研究活动日常化。日常化要求将研究的态度、意识和能力渗透进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实现研究性的备课、听课、上课、说课、评课等等。四是将研究行为制度化。作为教研组成员行事规则的制度,其合理的设计能够有效地将教研组的价值观念转化为可运作的实践策略。五是将教研工作生命化。将学生放在研究者的心里,使对学生状态的深入细致研究,成为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的基本依据和落脚点。通过不断地追问和反思,在日常化过程性研究活动中,实现生命的主动发展与自我生命价值的创生。

加强教研,它能使教师不只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而是升华自我,完善自我,有着丰富创造力和生命活力的职业。教师这一概念绝不应被平庸填塞,而应与高尚、创造、探究为伍。相信通过长期的探索,地理教研活动会在我校越来越富有实效。

参考文献:

1.王树声.中学地理教材教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

2.地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人民教育出版社。

【责编 张景贤】

上一篇:温哥华教育局入学要求下一篇: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背景下的主题式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