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贸易

2024-08-26

石油贸易(精选8篇)

石油贸易 篇1

摘要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石油格局正在发生着变革:一方面,世界石油生产中东一枝独秀的局面正在被打破;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石油需求的迅猛增一长改变着世界石油消费被美欧发达国家主导的格局。对于我国来说,持续高速增长的经济带动了石油消费的急剧攀升,而石油生产未保持同步增长,导致石油缺口日益庞大,只能依赖海外石油资源来填补。因此,如何获取充足和稳定的海外石油资源成为我国石油进口安全问题的关键所在。

经过对世界石油资源、产消和运输格局演变的分析,对我国的石油进口安全提出切实的对策,主张建立高效的多元化供应体系,主要表现在来源与供应的多元化(稳定中东石油供应,加大俄罗斯和中亚里海地区的进口力度,非洲为重要来源地,中南美和东南亚是多元化补充),运输线路的多元化(陆上西北和东北石油安全通道建设,避开马六甲海峡替代线路建设)两个方面。

关键词:世界石油 资源格局 运输格局 石油进口 安全对策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生论文

目录

第一章前言............................................................................................................1

1.1选题背景.................................................................................................1 1.2选题意义.................................................................................................2 1.3 国内研究现状........................................................................................2 1.4 国外研究现状........................................................................................3 第二章石油资源格局演变....................................................................................4

2.1世界石油资源储量变化阶段与特点.....................................................4 2.2世界石油资源储量地区分布变化.........................................................6 2.3 世界石油储量发展潜力与趋势............................................................7 第三章世界石油运输格局演变............................................................................9

3.1世界石油管网发展与演变.....................................................................9 3.2油运航线发展与演变.............................................................................9 第四章我国石油进口的安全对策......................................................................11

4.1我国石油供应形势与石油进口安全策略...........................................11 5.2石油来源多元化选择...........................................................................13 5.3石油运输多元化建立...........................................................................13 第五章结论..........................................................................................................16 参考文献:..........................................................................................................18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生论文

第一章 前言

1.1选题背景

(1)世界石油格局正发生变革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石油格局正在发生着变革:一方面,世界石油生产中东一枝独秀的局面正在被打破。俄罗斯的能源大国地位得以确立,目前其石油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二位;里海和中亚!非洲几内亚湾国家等新兴产油国的地位迅速上升,其中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和土库曼斯坦的石油储量和产量增长潜力最大,几内亚湾的安哥拉,埃及,加蓬和刚果(布)等也具有较大的石油开发潜力。另一方面,虽然美欧发达国家石油需求仍然主导世界石油需求市场,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洲发展中国家的能源需求,未来20年将比目前增加一倍,将占全球能源需求增长量的40%和发展中国家增长量的70%。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石油需求市场上“异军突起”,使世界石油市场需求呈多化态势。

(2)我国石油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持续高速增长的经济带动了石油消费的急剧攀升。至2006年底,我国石油消费己达349.8亿吨,占世界消费总量的9%。与此同时,我国石油产量经历了建国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快速增长,从80年代开始进入了缓慢增长期,20多年间年均增长率仅为2.4%,明显低于石油消费增长率。石油供求紧张的矛盾变得越来越尖锐,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矛盾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庞大的石油缺口最终只能依赖海外石油资源来填补。因此,如何获取充足和稳定的海外石油资源成为解决我国石油缺口问题的关键所在。我国石油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油源安全,二是油路安全。目前,我国进口的大部分石油都要经过霍尔木兹海峡和马六甲海峡,但这两个海峡的通道安全都不掌握在我们手中。由此可见,我国石油供应安全在油源及运输线路两方面都存在相当的战略隐患,形势不容乐观。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生论文

1.2选题意义

世界石油格局的巨大变动对我国的石油进口安全体系形成很大的冲击,不得不进行相应的调整。世界石油格局如何演变?我国的石油进口如何因之调整?这便成了本文的研究意义所在。

本文研究的意义在于:世界石油格局演变常见于报章杂志或一般的介绍性论文之中,本文试图以翔实的资料,充足的数据勾勒出1980年以来世界石油资源,产消,运输格局的演变过程,并对当前的石油格局做出实证分析。另外我国石油安全有过不少专家学者论述,但一般立足于阐述国内石油短缺状况,本文从世界石油格局演变的视角来对我国石油进口安全进行更有针对性和全面性的分析。针对不断演化的世界石油格局,提出我国石油进口安全的应对策略。

1.3 国内研究现状

对于世界石油格局演变,大部分国内学者从石油政治经济的宏观角度定性地阐述变革的大势。赵宏博等(2007)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对国际石油市场格局变化进行了分析,在供给方面,探讨了石油探明储量,产能以及产油主体政策调整等因素的影响。赵宏图(2006)认为自20世纪90年代末起,世界能源需求进入新的扩张期,消费与生产因地域造成的失衡局面将进一步加剧,能源市场全球化,多元化趋势明显,影响价格的因素增多。能源消费国纷纷调整能源战略,加强节能和新能源开发。资源输出国则在加大投资和开放力度的同时,加强资源控制,积极拓展能源外交。与此同时,国际能源合作全方位推进,地区能源一体化势头强劲,全球能源安全对话被提到国际社会议事日程。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世界能源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并加速调整。

针对中国的石油安全,有的学者侧重于石油的安全性分析,对我国的石油安全状况进行了安全测度。何贤杰等(2006)为科学评价我国石油安全的程度,从国内资源察赋,国内生产能力,国际市场可得性和国家应急保障能力等4个方面,设计了石油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德尔菲法,主成分分析法,选取储采比,储量替代率,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石油进口集中度,国际原油价格和国内石油储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生论文

备水平等6个指标,构成一个新的综合指标:石油安全度,用其对我国石油安全形势进行了定量评价。

1.4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对石油的探讨要比国内学者早得多,早在1931年,霍特林(Hotelling.1931)就对现在的消费和未来的消费关系进行了研究,并总结出可耗竭资源的最佳存量条件,即矿区使用费须与利率相同的速率增长,后人称之为霍特林定律。

进入21世纪,国外学者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关注就更多放在了对高油价的探讨以及替代能源方面。Benjiamin Hunt,PeterIsard和Douglas Lxton(2001)对过去25年高油价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做了实证研究,认为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油价上升并未像70年代那样对世界经济造成大的冲击,其中货币政策的的选择产生了很大作用。国际能源组织(2004)在对高油价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的分析中指出,石油价格至今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它可以对石油进口国家以及整个世界的经济造成实质性的损害。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生论文

第二章石油资源格局演变

2.1世界石油资源储量变化阶段与特点

世界各国对探明原油储量的明确定义是,按现有的技术条件立即可予开采的和按现有的市场条件经济下有开采价值的储量。如果当年原油产量低于新增储量,己探明原油储量将增长;如果当年世界原油产量高于新增储量,已探明原油储量将减少。这也是本文所指的石油储量。2.1.1世界石油资源储量增长的三个阶段

由于世界石油勘查与开发活动的不断加强,世界石油探明储量持续增长。从1980年到2006年,二十几年间世界石油储量由6671亿桶增长到12082亿桶,增长了88.1%。

图2-1 1980年以来世界及中东的石油探明储量

从图2-1可以看出,世界石油探明储量大致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有时剧烈有时舒缓.根据储量增长的快慢,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 1980~1985年是世界石油储量增长的第一阶段,增长较平缓,稳中有升,从6671亿桶平稳上升到7705亿桶,年均增长2.9%;1985~1989年为增长的第二阶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生论文

段,石油储量飞速上升,从不到7705亿桶跃升至10038亿桶,年均增长率达到6.8%,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于中东地区的石油剩余探明储量增长所致;1989到2006年为增长的第三阶段,此期间世界石油探明储量除1990年有一个微降之外,其余年份均保持了持续增长的态势。2.1.2世界石油资源储量增长的基本特点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石油储量的变化状况呈现出以下几个基本特点:(1)储量增长很大一部分来自中东地区

1980~2006年,中东累计增加可采储量3803亿桶,约占世界新增储量的72%,份额最大,数倍于其他地区“从世界和中东地区储量增长的变化曲线(图2一1)来看,二者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这也间接说明中东储量的增长是导致世界储量增长的重要因素。世界其他地区按储量增加从大到小的排列位次是:中南美(新增768亿桶,占14%),非洲(新增639亿桶,占11.8%),欧洲和欧亚大陆(新增460亿桶,占8.5%),亚太(新增67亿桶,占1.2%),北美(减少326亿桶,占-6%)。(2)复算是储量增长的重要因素

在储量增长中,除勘探发现外,油价变动!新技术投入,政治因素等可以影响对己发现储量的重新评价。

如20世纪80年代末,中东和世界的石油储量俱增,但在同期并无重大勘探发现,储量的这种惊人变化主要是对已有储量进行复算的结果。上述国家对储量进行大规模调整的主要依据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油价暴涨后引起可采储量的经济采收率的大幅度提高,由于储量变化滞后于油价的反应,所以储量的大幅度增长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才在数字上反映出来。除此之外,先进的油田开发技术(EOR)的应用可提高油田的采收率,其他人为或政治因素,也会促使对储量进行重新核算。在石油冲突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和政治的重要因素的情况下,力图掌握主动权的欧佩克主要国家都重新估算了各自的储量。(3)成熟探区依旧是储量增长的主流

世界新增石油探明储量中,老油田重算增加的储量所占份额在增加。美国1977~1996年新增石油储量中,老油田复算的储量占全年新增储量的比例高达59%,其次是老油田扩边钻井发现的储量26%,靠发现新油田和发现新储层的比例只有7%和8%。

据统计,70年代末以来全世界的重大油气发现区,除个别属新开辟的盆地,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生论文

大多数是老的油气区或探区,多属在老区发现了新的勘探领域,包括老盆地向深层或海洋方向的发展。

综上所述,加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石油储量持续增长,中东仍然是世界石油储量增长最多的地区。新增储量在构成上表现出以下特点:勘探发现的少,复算增加的多;来自成熟探区的多,新区开辟的少;海上石油的比例日渐加大,非常规石油潜力无限。

2.2世界石油资源储量地区分布变化

截至2006年底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储量12082亿桶,比1980年增加了5411亿桶。从地区构成来看,中东地区是储量增长最多的地区,约为3803亿桶,占全球石油储量增长的72%。从主要资源国来看(表2-2),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委内瑞拉、俄罗斯、利比亚、哈萨克斯坦和尼日利亚等位居前十位,石油剩余可采储量合计为9931亿桶,约占全球石油储量的82%。从1980年到2006年,除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因历史的原因未做统计之外,其他八国石油剩余可采储量增加了4437亿桶,占了全球石油剩余可采储量增长的82%,特别是中东五国石油剩余可采储量增长了1784.1亿桶,占全球净增长量的66.8%;其次为委内瑞拉和尼日利亚,石油剩余可采储量分别增长了605亿桶和195亿桶。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生论文

2.3 世界石油储量发展潜力与趋势

2.3.1 世界石油储量发展潜力

通过分析近半个世纪全球石油资源探明率的变化,可以大致判断未来20~30年全球石油资源探明率变化情况。在20世纪60~70年代,随着世界能源结构的转变,石油取代煤炭成为第一能源,石油勘探飞速发展,相继发现了萨马特洛尔、田吉兹、普鲁德霍湾等一大批巨型油田,储量增长快,从图2-3可以看出,探明率每十年增加近10%。1980~1990年代,受世界经济低迷、油价暴跌等影响,世界石油勘探开发放缓,资源探明率每十年增长6.5%。911事件后,在不断增长的高油价推动下,2003年底全球石油资源探明率达到了58.8%。按照这种增长趋势,在未来20~30年,考虑到世界石油资源勘探开发将集中于山地、高寒及深水等条件复杂区域,难度越来越大,技术、资金要求越来越高,风险日益加大,储量增长幅度将逐步减小,资源探明率增长将趋缓,估计每十年约增长5%左右,2020年达到70%,2030年可达到75%。因此,未来20-30年,全球石油资源仍具有较大的勘探和发展潜力。

2.3.2世界石油储量发展趋势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石油储量的变化特点反映了资源探明程度、油价、技术进步等是决定储量变化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仍会影响未来石油储量的增长情况。预计在上述因素影响下,世界石油储量会有以下变化趋势:(1)储量仍将持续增长,但年均增长率下降

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大约有20%的常规石油资源尚未探明,加上多达4000~7000亿吨的非常规石油资源,这构成了未来储量继续增长的资源基础[。但基于储量探明程度较高、全球性油气勘探活动仍不活跃等原因,储量年均发现率会逐渐降低。

(2)非常规石油储量及所占的比重将逐渐加大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生论文

非常规石油资源潜力巨大,是未来石油供应的重要来源。根据经济学家彼得奥德尔预测,最终可在开发的非常规石油是3000亿桶,足以保证2100年的石油工业的需要。尽管那时石油工业在下降,但规模仍比今天的大。而且,在那时每年44亿吨的总量中,只有7亿吨是常规石油。常规石油产量在2030年达到高峰值,常规和非常规石油产量合起来在2060年达到高峰值。现在世界上已探明的超重原油和沥青砂的地质储量有11105亿吨,其中储量位居前三位的是加拿大、前苏联和委内瑞拉,分别为2226亿吨、2146亿吨和1908亿吨。如果重油的采收率为15%,全球重油的可采储量就达1665亿吨。

(3)老区和海上仍是储量增长的两个重要领域

油气勘探开发的地理和地质条件越来越复杂,渗水、两极及复杂油气藏产量比例越来越高。适用于成熟探区进一步勘探和更合理有效开发的新技术发展很快,这为成熟探区石油储量的稳步增长提供了重要保证。深海勘探开发技术的进步,也将促使海上石油储量不断增加,并逐步向更深的海域发展。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生论文

第三章世界石油运输格局演变

3.1世界石油管网发展与演变

从商业性原油生产的最初年代起,管道就被用来输油了。1865,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建造了一条长6英里,直径为2英寸的管线,这是最早的石油管道。19世纪后期,俄国建造了从高加索油田通往里海的管道,1911年英国石油公司使用了它的第一条原油管道,这条管道从马斯古德苏莱曼通至阿巴丹。

中东的石油生产国要将大量的原油运至海岸,除了用管道以外没有其它切实可行的替代方法。由于这一原因,管道得以在这一地区发展。可是在欧洲,由于应用了传统的运输方法从滨海炼厂向分布辽阔的消费地区供应油品,管道的发展比较缓慢。美国因有了本身的原油生产并和迅速扩大的生产中心得以发展了现代管道工业。不过,自1957年以来,欧洲发展了内陆炼厂,于是便建造了石油公司自备的大型原油管道系统。原油、精炼油管道网有了迅速的增加,世界上所有其它工业化地区也有了类似的发展。

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大石油区已形成了各成体系的管道输油系统:欧洲和中亚石油输送管道、北美管道系统、中东外输管道系统、中国自给管道系统。随着世界石油供应格局的演变,石油管道建设也随之发生着改变,在石油供应增加区,新建或筹建了诸多石油运输管道,如里海石油管道、里海财团管道、中哈、中俄管道、非洲石油管道等。

3.2油运航线发展与演变

继两次石油危机之后,世界主要的炼油厂为赚取更大利益而扩大加工能力,使产品不仅满足了本地需要,还出口国外,形成了七大石油运输航线,这种由于石油产销地分布不均衡的原油和成品油的海上运输逐渐发展起来。海上航线的演变更多地体现在贸易量上,而具体的线路并没有太大的变化。随着全球气温的上升,未来可能出现的北冰洋航道是唯一的例外。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生论文

3.2.1目前世界主要石油海上运输航线

世界原油主要出口地区有中东、西北非、中亚,主要进口地区有北美、西欧、东亚,在进出口地区之间形成了7条原油主要运输航线,这7条航线上的原油运量约占总运量的70%。相关支线航线,包括黑海一地中海、中东一澳大利亚、阿拉伯一美国、墨西哥湾一加勒比海、墨西哥一日本、东南亚一中国或日本、中国一日本等区域性航线。3.2.2石油海上运输,咽喉要道

石油运送所经由的海路一般都取道于固定的航运航线,由此,油轮航行必然要通过全球数个地理位置上的“咽喉要道”即连接各个大洋或大水体的通道,如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马六甲海峡、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博斯普鲁斯海峡等。

3.2.3北冰洋—未来新的石油航线

2007年公布的联合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指出,全球变暖对地球南北两极的冰层影响比其他任何地方都要大。冰层融化后,人们可能开辟新的航海线路。因此甚至有人将可能出现的北冰洋航线的意义与贯通大西洋与印度洋的苏伊士运河相提并论。一份多国合作得出的北极气候调查报告显示,全球变暖将在不久的将来使北冰洋地区一年里有五个月适合航海。这样,从北欧到远东地区的航线也可以取道加拿大北部诸岛,大大减少了欧洲和东亚的海上运输路程。

亚洲到欧洲的远洋航线大约为1.3万英里,如果西北海洋航道实现全面开放,让远洋货轮来回畅通,则亚洲到欧洲远洋海运航程至少可以缩短到7900英里,整整少走4500英里。在世界石油市场价格高位震荡的今天,通过北冰洋贸易航线捷径,将大幅度降低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油田港口输出的石油运输成本,对大吨位油轮和液化天然气运输船的航运尤其如此,将有利于世界能源紧张状况的缓和。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生论文

第四章我国石油进口的安全对策

4.1我国石油供应形势与石油进口安全策略

4.1.1我国石油供应形势

(1)石油生产增幅缓慢,储量前景不容乐观

目前我国石油资源增加生产的空间己相当有限,20世纪90年代前,我国主要石油基地在东部。东北的大庆、渤海湾的辽河和胜利油田是中国最大的三个油田,此外还有汉江、大港、中原油田。但目前经历几十年的开采后东部油田已不同程度地进入衰竭期,增长潜力己十分有限。西部油田的发展比预期慢,未能形成产量的战略接替。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虽有较大进展,但产量还较低”如果今后几年勘探上无重大发现,开发上可采储量亦无大的增加,那么我国石油产量不但不能增长,反而有可能比预计的要提前下降。

中国石油资源后备储量不足,储采比低,运行环境日趋严峻。经评估,我国已探明的石油可采储量只有57亿吨,其中己经采出33亿吨,剩余可采量为24亿吨,但储采比较低,仅为14:1,远远低于世界平均储采量43:1的水平。中国虽属于世界十大产油大国之一,但人均石油资源量很低,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远低于发达国家人均水平。

(2)石油供需缺口巨大,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

1980年以来,中国石油产量增速有限,1990~1995年年均增速为1.6%,1995~2000年年均增速为1.5%。而同期石油需求却快速增长,1991~1995年间年均增长了6.9%,1996~1998年间年均增长了7.2%。这种供求矛盾预计将会继续扩大,据中石油预测2010、2015和2020年中国原油需求分别为3.1、3.5和4.0亿吨;中石化的预测结果则为3.2、3.8和4.3亿吨;而综观国际能源组织和国内十几个中长期战略规划的预测结果,中国原油年产量加20年至多能达到2.0亿吨的规模。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生论文

1993年中国的石油进口量首次超过了出口量,成为石油净进口国。随着中国石油净进口数量的不断增加,中国对外石油的依赖程度也在逐步提高。1995年对外石油依存度仅为7%,但到2000年却攀升至27.3%。美国能源部预测,到2010年中国石油对外依赖度将达到50%,到加20年将为60%;而国际能源署预测的程度则更高,分别为65%和76%。也就是说,到2010年,中国石油消费将有半数依靠国际市场供给来满足。

(3)石油进口渠道来源单一,运输安全堪忧

目前中国进口石油过分地依赖于政治经济局势不稳定的中东和非洲。1995年以前,中国进口石油主要来自中东、亚太地区,其比例均超过40%。但是到19%年,中国来自亚太地区的进口石油持续减少,来自中东和非洲的进口石油却不断地增加。而中东、非洲正是目前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动荡的主要地区,局部冲突持续不断,恐怖事件频频发生。两次伊拉克战争之后,随着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国在中东地区的石油进口更易受制于人,从而使中国石油进口面临的安全形势更加严峻。

我国石油进口除少部分从俄罗斯远东地区和哈萨克斯坦的零星陆路运输之外,绝大部分(约93%)通过海上运输,中东航线和非洲航线都必须经由马六甲海峡。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马六甲海峡是其必然控制的世界水道之一。美国前总统里根宣布,从1986年2月16日起,美国海军要控制全球包括马六甲海峡在内的16条海上航道咽喉点。目前中国经过马六甲海峡运送的石油数量却占石油进口总量的70%以上,而且每天通过马六甲海峡的船只近60%是为中国运送货物。可见,马六甲海峡己成为中国进口石油运输线上至关重要的一段,但是这段运输线却极不安全,成为中国的“马六甲困局” 5.1.2我国石油进口安全策略

要实现我国石油进口的安全供应,必须建立高效的多元化供应体系。安全、合理的石油进口多元化体系是中国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的必然需要。所谓石油进口多元化,主要表现在来源多元化、运输线路多元化两个方面。(1)石油来源多元化

中国应该努力改善对中东地区石油的进口依赖程度过大的局面,寻求进口渠道的多样化。分散石油进口风险的主要做法就是改善石油进口来源结构,增加从中东以外地区进口石油,如从俄罗斯和里海地区进口石油。石油供给来源的多元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生论文

化是减少风险,保证稳定石油供应,保障安全的重要途径之一,从维护我国能源安全的角度出发,应增加从非洲的进口,加强与中亚、俄罗斯、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产油国的合作,使我国进口渠道来源更加多样化。(2)运输线路多元化

鉴于我国的石油海上运输存在马六甲困境,目前有关学者已提出多种解决方案:克拉地峡运河、石油运输路桥和中缅输油管道,我们要密切关注这些方案的动态和实质进展情况,若时机成熟,则积极参与,减少对马六甲的过分依赖。同时积极在陆上开辟新的石油运输管道,如中俄输油管道的修建。目前中哈输油管道一期工程己经完成,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中国对马六甲海峡的过分依赖。

5.2石油来源多元化选择

我国的石油来源与供应应该在稳定中东石油供应的基础上,逐步加大中亚、俄罗斯的周边石油供应,并且把非洲、拉美、东南亚等地区作为我国石油进口的战略性多元化补充。

5.2.1中东依然是未来倚重的主要外来油源,必须稳定中东石油供应

以海湾为中心的中东地区不仅过去而且将来都是“世界石油供应心脏中的心脏”,其巨大的油气资源储量和较长时斯的储采比年限,将长期保持世界之冠的地位不变。与世界其他产油区相比,中东石油具有资源基础雄厚!剩余探明储量多、产量高等优势,它仍将是未来世界石油供应的中心。

确保中东石油的供给安全,必须实现中东石油供应多元化。根据我国海关总署统计,2002年我国原油进口中约50%来目中东地区,其中,从沙特、伊朗、阿曼进口石油占中国全部原油进口量的43.3%。中东池区发生战争和**的频率较高,石油进口来源过于集中几个少数国家,风险较大。因此,我国在积极发展同沙特、伊朗、阿曼的石油供应合作关系的同时,应不失时机地开展同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也门和叙利亚等国在石油领域的合作关系,建立长期的石油供应关系,实现中东石油供应的多元化。

5.3石油运输多元化建立

就国际石油贸易而言,石油运输方式主要有海运、管道运输两种,铁路运输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生论文

为补充。从全球石油跨国运输网来看,超过3/5的石油通过海运,不到2/5的经由管道,铁路只占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对于我国来说,要保证石油运输的安全必须构建运输的多元化体系,海上通道、管道建设、铁路运输并行。重点打造以中哈石油管道为基础的亚洲能源走廊建设和避开马六甲海峡的中南半岛替代线路选择。

5.3.1避开马六甲海峡一一替代线路选择

由于马六甲海峡的运输繁忙,加上海盗猖撅,而且美国已将其列为战略中必控的咽喉水道之一。所以,对于石油运输大大依赖于马六甲海峡的我国,必须寻求新的石油运输通道以避开马六甲海峡。克拉地峡、中缅石油管道、!西南泛亚铁路、中巴能源走廊等成为其中的替代线路选择。(1)开凿克拉地峡运河

克拉地峡是泰国境内一个最窄处约64千米、最高海拔75米的地峡。现拟议在狭长地段的南端开凿宽400米、水深25米的双向通道。运河开通之后,船舶由中国南海经泰国湾,再经过运河,进入安达曼海,直出印度洋,比走马六甲海峡要缩短1200千米,可节约2~5天航行时间,大型油轮每趟航程预计可省近30万美元。

这条地峡运河,对日中泰三国经济来说都有推动作用。但就泰国而言,地峡南部五府是穆斯林聚居区,不断在闹分裂,运河刚好将五府与国土主体隔开,再加上开通运河经费庞大,所以泰国对开凿运河还持有一定的保留意见。同时,美国在泰国有驻军,因此,即使此地峡开通也并不能从根本上降低我国石油海上运输的风险。

(2)建设中缅石油管道

中缅石油管道将从我国云南的昆明经瑞丽到达缅甸西部的实兑港,长约为1700千米。建成后,来自中东和非洲的石油将从缅甸实兑港上岸,通过石油管道直达中国昆明,比经过马六甲海峡到中国湛江和宁波缩短了1200千米,使我国石油通道在印度洋上获得最便捷的港口,形成与太平洋石油运输线遥相呼应的两翼格局。

缅甸与我国的政治!经济合作一直比较密切,而且这条石油管线不再经过第三国,安全系数比较高。只要我国能够充分利用经济援助、政治合作的影响力。中缅石油管道项目的实施从两国合作上讲是可行的。但也面临一个难题:中国的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生论文

经济中心和石油消费中心在东部沿海地区,若将建设中缅石油管道,那么相应地就要在云南建设大规模的石油冶炼基地和建设云南至沿海的输油铁路或管道。

(3)构建西南泛亚铁路

西南泛亚铁路从昆明起,经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最后抵达新加坡,分为东、中、西三线。目前东线方案已经通过了铁道部审批,西线和中线项目也正在规划中。这条铁路通道建成后,将为中国的国际石油运输提供一条新的陆上通道,使得从中东和非洲海运来的石油,在新加坡登陆后,通过陆上运输到中国昆明。但铁路通道沿途经过7个国家,只要其中有一个环节出了问题,这条泛亚铁路通道就不再通畅。

以上提到的各石油替代线路,每一个通道都有一定的弱点,并且每个通道在一定程度上也不是由中国去主宰。基于各线路的脆弱性,我国应积极面对,调整思路,维持石油通道的多元化,大幅度提高该地区战略通道的畅通能力,有效降低一条通道运输被中断导致的脆弱性,减少对马六甲海峡通道的依赖,从而保障中国石油从中东!非洲进口石油的安全。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生论文

第五章结论

本文从世界石油资源格局、产消格局、运输格局入手,探讨了世界石油格局演变的过程。针对世界石油格局的这种演变,提出了我国石油进口的相应对策,构建了我国石油进口的安全体系。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石油探明储量大致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表现出如下几个特征:储量增长中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中东,复算是储量增长的重要因素,成熟探区依旧是储量增长的主流,深海石油发现增加储量,非常规石油的开发使石油资源量大大增加。世界石油储量总体增长,各石油区所占比例却不断的发生着变化,总体来说中东所占世界的比重始终维持在高位,北美、亚太地区下降趋势明显,中南美、非洲所占的比重则一路上升,欧洲和欧亚大陆由于政治动荡的原因,占世界比重有个先降后升的过程。就世界石油资源的发展潜力来说,未来20-30年,全球石油资源仍具有较大的勘探和发展潜力。而发展趋势方面:储量仍将持续增长,但年均增长率下降、非常规石油储量及所占的比重将逐渐加大、老区和海上仍是储量增长的两个重要领域。中东、中南美、前苏联、非洲、北极地区成为全球石油储量增长的重点区域。

(2)世界石油贸易主要通过水路和陆路两种方式来进行。陆路即石油管道,目前世界各大石油区已形成了各成体系的管道输油系统:欧洲和中亚石油输送管道、北美管道系统、中东外输管道系统、中国自给管道系统。随着世界石油供应格局的演变,石油管道建设也随之发生着改变,在石油供应增加区,新建或筹建了诸多石油运输管道,如里海石油管道、里海财团管道、中哈、中俄管道、非洲石油管道等。水路即海运,目前世界已形成了波斯湾到东南亚和东亚、北非到西北欧、中东波斯湾经好望角到西欧或美洲航线、中东波斯湾经苏伊士运河到西欧或美洲、西北非到北美、西非到西欧、拉美到北美七条主要运输航线,这7条航线上的原油运量约占总运量的70%。这些航线上的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马六甲海峡!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博斯普鲁斯海峡由于位置比较特殊,成为“咽喉要道”。由于石油贸易量日益增多,随着全球温度的逐年增高,北冰洋将成为未来新的石油航线。

(3)基于我国石油供应的形势以及世界石油格局的演变趋势,本文提出了要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生论文

实现我国石油进口的安全供应,必须建立高效的多元化供应体系。一是进口渠道的多元化,从维护我国石油安全的角度出发,应在稳定中东石油供应的基础上,增加从非洲的进口,加强与中亚、俄罗斯、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产油国的合作,使我国进口渠道来源更加多样化。二是运输线路的多元化,对于我国来说,要保证石油运输的安全必须海上通道、管道建设、铁路运输并行,重点打造以中哈石油管道为基础的亚洲能源走廊建设和避开马六甲海峡的中南半岛替代线路选择。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生论文

参考文献:

[1] 赵宏博、宋丹.国际石油市场格局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J].中外能源,2007,(2):1-6

[2] 高志民、施玉清、苏德勤.世界石油市场分析与中国石油供应安全[J].世界海运,2007,30(1):16-19 [3] 杨莉.近年来世界石油储量及新增储量来源分析[J].国土资源情报,2007,(7):15-19 [4] 顾宗勤.我国实施石油替代战略途径和发展建议[Z].沪天化科技,2007,(2):107-113

[5] 王礼茂、方叶兵.中国与周边国家在资源领域的合作与竞争[Z].资源科学,2007,27(3:9-14

石油贸易 篇2

一、对外依存度过高

2010年, 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55%, 而在1993年我国首度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时, 这一数字仅为6%, 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在17年间翻了数倍。我国已经进入重化工业阶段, 从现在起到2020年, 正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 作为“工业血液”的石油消费量必将较快增加, 进口将逐年攀升, 对外依存度会不断加大。

2009年初公布的《全国矿产资源规划 (2008~2015) 》预测显示, 如不加强勘查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到2020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上升至60%。而《中国能源发展报告 (2009) 》则指出, 2020年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将上升至64.5%。目前来看, 后者的预测或许更为准确。

当某国石油进口量超过5000万吨时, 国际市场行情变化将会对该国国民经济运行产生较大影响;进口量超过1亿吨, 就要考虑采取经济、军事等多种措施保证石油供应安全。国际上通行经验是将对外依存度达到50%视为“安全警戒线”。我们目前的对外依存度已超过55%, 早已突破了这条警戒线。不得不说, 这意味着中国石油安全已从“比较安全”向“比较不安全”转移。

二、运输方式、路线及进口区域的选择受限

目前, 我国石油进口90%是通过海上运输, 但我国尚无自己的现代化油轮船队, 这就无法有效应对海上运输存在的安全隐患, 石油运输的安全性较低。在当今国际局势不确定性增加的情况下, 石油进口来源相对集中、运输方式单一的状况将成为影响中国石油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

根据海关统计数据, 2010年, 沙特、安哥拉、伊朗、阿曼、苏丹等仍是中国石油进口来源的最主要国家。这些国家主要集中在中东和非洲, 而这些石油到达中国只有通过海上运输才能实现, 其主要线路有三条:

1、中东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中国;

2、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好望角—马六甲海峡—中国;

3、西非—好望角—马六甲海峡—中国。

在这三条主要运输路线中, 我们很容易发现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战略地位。从战略角度讲, 马六甲海峡是美国全球战略中明确必须控制的世界16大咽喉水道之一, 美国已取得新加坡海军、空军基地的部分使用权, 并援建马六甲沿岸军事设施;印度也在马六甲海峡西部入口处修建海军基地, 并部署重兵。一旦出现冲突和危机都将给我国单一的石油运输线带来威胁。

面对这种情况, 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 我们务必要改变主要依赖中东、非洲进口石油的局面, 形成以中东、非洲、南美以及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多个区域及部分重点国家并举的良好形势。2009年, 中国先后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巴西、厄瓜多尔等国签署“贷款换石油”等重大能源合作项目, 涉及金额超过400亿美元。

另外, 国家要加强管道运输工作。中俄、中哈输油管道的建成意义很大, 尤其是2010年6月3日,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缅甸联邦政府总理登盛, 在缅甸共同启动中缅油气管道的正式开工建设, 中缅陆路输油管道线路的建设将使我国尽快摆脱过分依赖马六甲海峡的劣势。

三、缺乏对国际石油定价的发言权

中国2010年进口石油的平均费用比2009年增加了29%, 达到了每桶77.05美元。我国是世界重要的石油生产国, 也是石油主要消费国之一, 但目前我国在国际石油市场格局中还没有得到相应的地位。

随着我国进口石油数量的持续增加, 世界石油价格的上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其直接影响表现为降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和物价的上涨, 间接影响表现为出口面临着下降的危险。由于我国目前没有影响国际油价的手段, 在国际石油市场的价格博弈中常常处于被动承受的境地, 我国石油的进口量占世界石油贸易总量的6%, 但在影响石油定价的权重上却不到0.1%。

2011年3月4日, 受中东局势持续动荡等因素影响, 纽约油价2008年9月以来首次突破每桶100美元以上。2011年3月9日, 布伦特/迪拜/辛塔三地加权均价变化率也再度突破4%的红线, 达到6.63%。这使得2011年2月19日刚刚调整过的国内成品油价格再度面临调价压力。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 我们恐怕都要面对高油价带来的压力。

目前, 我国除了燃料油期货市场外, 原油期货市场刚刚筹建, 国内缺乏利用期货套期保值规避国际原油价格风险的手段, 原油价格暴涨及随后可能出现的暴跌, 都有可能对我国的经济构成直接的冲击。我国应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 积极、稳妥地参与国际石油期货市场的交易, 在规避价格风险的同时, 还可争取到更大的国际石油定价话语权。同时也为今后建立我国自己原油期货市场和石油期货衍生品产品交易平台做好准备。

摘要:作为基础能源的石油, 产业链长,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程度深。作为第二大石油进口国, 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继2009年首超50%的国际警戒线后, 2010年再创新高, 已超过55%。本文试图从我国石油贸易面临的挑战出发, 思考我国的石油安全问题, 并提出一些亟待进一步落实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石油贸易,对外依存度,石油安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

[2]、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网站http://www.customs.gov.cn/;

[3]、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http://www.mofcom.gov.cn/;

[4]、汪如朗、王震、赵林:典型石油进口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变化分析及对中国启示, 《第三届中国能源战略国际论坛论文集》, 2008年;

[5]、童晓光、赵林、汪如朗:对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问题的思考,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9年第1期;

石油贸易 篇3

石油贸易流向即石油市场贸易地区分布结构,了解石油贸易主要流向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对于分析国际石油市场上进出口双方情况,优化我国石油贸易进出口市场结构,保障国家石油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2008年国际石油贸易流向情况

(一)石油贸易主要流出方

中东:出口石油10.00亿吨,是全球最大的石油出口地区。主要流出市场为日本1.97亿吨,占流出总量的19.7%;欧洲1.28亿吨,占12.8%;美国1.20亿吨,占12.0%;印度1.08亿吨,占10.8%;中国9200万吨,占9.2%。

前苏联:出口石油4.05亿吨,主要流出市场为欧洲3.19亿吨,占流出总量的78.7%;美国2380万吨,占5.9%;中国2240万吨,占5.5%。前苏联的主要流出市场在欧洲地区。

西非:出口石油2.29亿吨,主要流出市场为美国9090万吨,占流出总量的39.7%;欧洲4950万吨,占21.6%;中国3910万吨,占17.1%;印度1660万吨,占7.3%。

中南美洲:出口石油1.78亿吨,主要流出市场为美国1.19亿吨,占流出总量的67.0%;欧洲2520万吨,占14.1%;中国1650万吨,占9.3%。

北非:出口石油1.62亿吨,主要流出市场为欧洲1.01亿吨,占流出总量的62.7%;美国3260万吨,占20.2%。

(二)2008年石油贸易主要流入方

主要进口国家和地区有欧洲、美国、日本、中国和印度等,合计进口19.29亿吨,占全球石油进口总量的 71.5%。美国的进口石油主要来源地是加拿大、中东、中南美洲和西非,自上述四个国家和地区的进口基本较为均衡,依次占美国进口份额的19.1%、18.8%、18.8%和14.3%;欧洲进口主要来自前苏联、中东和北非,其中来自前苏联的石油占其进口总量的46.8%;日本进口主要来自中东,占其进口总量的80.6%;中国进口主要来自中东、西非和前苏联,合计占进口总量的70.5%;印度进口的大部分均来自中东,占其进口总量的71.9%。

二、石油贸易流向的主要特征

(一)石油贸易流向的基本格局未变,主要是由中东等欠发达的产油富集区向美国等发达的石油消费大国转移

在全球范围内,石油的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有中东、前苏联、亚太地区、西非、北非和中南美洲等,主要进口国家和地区有美国、欧洲和日本等。2008年,前者占全球石油出口量的82.7%,后者占全球石油进口量的 57.8%。这些国家和地区构成了石油贸易的主体和流向图。

这一格局是由世界石油资源分布的区域差异决定的。世界石油分布极不平衡,中东地区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2008年底的探明储量为1020亿吨,占世界总量的59.9%,虽然与10年前相比,该比例略有下降(1998年为64.0%),但仍为全球最高。中东地区石油储产比高达78.6年,高于全球平均的42.0年。而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国家的代表经合组织,其石油探明储量为120亿吨,占世界总量的7.1%,储产比也仅为13.2年。

(二)中东石油出口占比下降,以前苏联为首的非欧佩克石油出口国地位上升

在世界石油贸易中,中东和前苏联仍是最主要的出口地区,非洲和中南美洲的出口量也在逐年增加。近年来,以中东地区为主的OPEC的石油统治地位有所下降,中东石油占世界出口总量的份额从1999年的44.1%下降至2008年的36.9%;以前苏联为首的非欧佩克地位有所上升,由于前苏联石油产量的迅速提高,占世界石油贸易的份额从1999年的9.7%升至2008年的15.0%;西非的石油出口份额略有提高,从1999年的7.2%升至2008年的8.4%,在2006年占比曾达9.0%;中南美洲石油贸易份额略有下降,从1999年的7.6%降至2008年的6.6%;北非石油出口所占份额也在基本稳定中略有下降,从1999年的6.6%降至2008年的6.0%。

图1 1999年-2008年主要石油出口地区占世界石油出口总量的份额变化

(三)发达国家占世界石油进口的份额下降,亚洲占比上升

虽然美国、欧洲和日本在全球石油进口贸易中仍占主导地位,但占世界石油贸易的份额不断下降。美国石油进口占世界石油贸易的比重在2005年达到顶点,为26.4%,2006年和2007年下降至25.9%和24.5%,2008年更降至23.6%;欧洲石油进口占比变化不大,但2007年和2008年也略有下降,分别为25.1%和25.2%;日本近年来大力推行替代能源政策,石油进口量占全球的比重逐年下降,从1999年的12.9%降至2008年的9.0%,政策成效较为明显。在金融危机和高油价的冲击下,2008年,美国、欧洲和日本的石油进口量同比分别下降5.6%、1.4%和2.1%。

图2 1999-2008年主要石油进口地区占世界石油进口总量的份额变化

世界流向发展中国家的石油量逐年递增。除美欧日以外的世界其他地区占石油贸易的比例由1999年的36.2%上升至2008年的42.3%。2008年,世界其他地区的石油进口量增长 0.6%。近几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亚洲地区石油消费量逐年增加,进口量也随之增长。根据OPEC的官方统计,印度石油进口量占比从 2004年的 4.6%升至2008年的5.9%(BP石油公司的统计为6.5%)。而根据BP石油公司的统计,中国石油进口量占比从2004年的6.6%升至2008年的9.1%。

(四)石油出口流向趋于分散化

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崛起,在稳定传统出口目的地的同时,主要石油出口国家和地区采取油气出口多元化战略,争取开拓新的稳定的能源出口市场。

中东地区石油出口流向变化不大,主要输往日本、欧洲和美国等国家和地区。但近年来,中东输往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出口量略有减少,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量增加。与2004年相比,2008年对日本出口占中东总出口的比重下降1.7%,出口欧洲占比下降3.6%,出口美国占比下降0.8%。

前苏联石油主要出口至欧洲,但对欧洲出口的占比下降,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出口供应相对增多。与2004年相比,2008年对欧洲出口占比下降4.4%,对美国出口占比增长1.6%,对中国出口占比下降0.1%。

西非地区石油主要出口至美国,但对欧洲和中国出口相对增多。与2004年相比,2008年出口美国占比下降0.7%,出口欧洲占比增长8.2%,出口中国占比增长3.5%。

中南美洲石油出口主要流向美国,但对欧洲和中国出口份额明显提升。与2004年相比,2008年中南美洲对美国出口占比下降15.0%,对欧洲出口占比提升6.8%,对中国出口占比提升6.7%。

北非石油出口市场主要在欧美,但两个地区所占份额有所下降。相比2004年,2008年对欧洲出口石油占比下降3.4%,对美国出口占比下降4.1%。

(五)主要石油进口国推行进口来源多元化

从战略层面上看,石油消费大国意识到,过分依赖中东地区石油具有很大的政治和经济风险,因此通过能源多元化战略,分散石油进口来源地,以保证能源供应的安全。

美国历任总统均制定过能源政策,其主要目标是如何调整和控制中东石油的供给。但进入新世纪以来,美国在能源问题的政策向进口来源多元化转变,战略布局遍布全球,希望摆脱对中东地区能源的依赖。能源的多元化战略包括:努力扩大从非欧佩克国家特别是周边国家石油进口,加强同加拿大和墨西哥等产油国的贸易关系;发展与中亚、拉美和非洲等能源供应潜力巨大地区的能源合作关系。奥巴马上台之后,更是重视改善同拉美重要产油国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等国的关系,以期构建美洲统一的能源安全网络。除加拿大、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和墨西哥外,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巴西、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刚果和俄罗斯等也是美国重要的石油供应地。在能源领域,欧元区15国对俄罗斯严重依赖,自俄罗斯进口的石油约占进口总量的1/4。欧盟不断加强与北非、中亚、南高加索和中东等周边地区的油气合作,积极推动了巴库-杰伊汗石油管道的成功修建,以期降低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日本石油进口严重依赖中东,自中东进口占进口总量的 80%以上。日本除继续进口中东石油外,近年来还向俄罗斯油田进行投资,开采非洲和中亚的石油资源,以逐步减少对中东石油的依赖。

从技术层面看,随着许多国家新的大油田的发现和开采技术的提高,石油来源多元化的可能性越来越强。2008年4月,巴西宣布发现了30年来全球探明的最大一块油田,在全球油田中储量排名第三。仅2009年上半年全球就发现了200多个新油田,遍布全球五大洲的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伊拉克库尔德地区、澳大利亚、以色列、伊朗、巴西、挪威、加纳和俄罗斯。加拿大拥有全世界最丰富的油砂蕴藏量,随着油砂开采技术的进步,加拿大在世界石油市场中的地位更加重要。

在表1中,OPEC可以作为中东石油输出的代表。从表1中可以看出,虽然各国从战略上积极推进石油进口多元化,但自重点地区和国家的进口占比没有明显下降,反而有一定上升。这表明,在当今世界,能源消费国和能源输出国的相互依赖不断加深,能源独立目标与现实越来越背道而驰。发达国家虽然推行进口来源多元化等措施,希望减少从主要进口来源地的进口,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对中东、俄罗斯等能源大国的依赖无法摆脱。

另外,本文拟利用1999年-2008年美国、欧元区15国、日本、中国和印度的石油(HS2709)进口数量,通过计算前15位进口来源的占比情况,测算这五个国家和地区的石油进口集中度,从而观察石油进口多元化的效果。本文所指的进口集中度是指从前15大来源地进口的石油数量占该国家或地区进口石油总数量的比重。

表1 1999年-2008年美欧日自重点国家和地区进口原油数量(HS2709)占进口总量的比重变化

从图中可以看出,1999年-2008年上述五个国家和地区中,进口集中度由高到低依次是日本、印度、欧元区、美国和中国。日本石油进口集中度在99%左右波动;印度2006-2008年进口集中度不断下降;从2004年起,欧元区进口集中度呈下降趋势,但从总体上看变动不大;美国是进口集中度下降最为明显的国家之一,从2000年的96.3%下降至2007年的93.0%。由此可见,美国的石油进口战略布局相对较好,进口来源较为均衡、分散和稳定;中国的进口集中度相对欧美日较小,但前15位进口来源占比不稳定,具有较大起伏。2008年,除印度进口集中度有下降外,其余四个国家和地区进口集中度均有不同幅度的上升。

图3 1999年-2008年主要进口国石油进口集中度比较

三、2009年我国石油进口来源情况

2009年我国原油进口前六位来源地是沙特阿拉伯、安哥拉、伊朗、俄罗斯、苏丹和阿曼,自每个国家的原油进口量均超过 1000万吨,合计进口13641万吨,占我国原油进口总量的66.9%。其中,沙特进口4195万吨,同比增长15.4%,占我国原油进口总量的20.6%;安哥拉进口3217万吨,增长7.6%,占进口总量的15.8%;伊朗进口2315万吨,增长8.6%,占进口总量的11.4%;俄罗斯进口1530万吨,增长31.5%,占进口总量的7.5%;苏丹进口1219万吨,增长16.1%,占进口总量的6.0%;阿曼进口1164万吨,下降20.2%,占进口总量的5.7%。

我国进口来源的第7至11位分别为伊拉克、科威特、利比亚、哈萨克斯坦和委内瑞拉,自每个国家的进口量均超过500万吨,合计进口3186万吨,占我国原油进口总量的15.6%。其中,伊拉克716万吨,增长285.1%,占3.5%;科威特708万吨,增长20.0%,占3.5%;利比亚634万吨,增长98.9%,占3.1%;哈萨克斯坦601万吨,增长5.9%,占2.9%;委内瑞拉527万吨,下降18.6%,占2.6%。

近年来,我国作为一个石油进口大国,大力实施石油进口来源多元化战略,试图分散进口来源,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取得了一定效果。我国原油进口呈现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中东地区是我国原油进口的主要区域。2009年在我国原油进口前十位来源中,有七个国家属于中东地区,分别为沙特阿拉伯、伊朗、苏丹、阿曼、伊拉克、科威特和利比亚。我国自中东15国进口的原油占进口总量的比重虽有波动,但新世纪以来变动不大,1999年占比为46.2%,2003年为50.9%,2008年和2009年分别为50.1%和47.8%。我国最大的石油进口来源地是沙特阿拉伯,在我国进口总量中的比例不断提高,1999年占比仅为6.8%,2008年增至20.3%。二是来自非洲、南美和前苏联等国家和地区的原油数量不断增多。我国自非洲地区进口的原油量占比稳步攀升,1998年仅为8.2%,1999年升至19.8%,2008年和2009年占比分别为30.2%和30.1%。前苏联在我国总进口中的比例也明显提升,1999年仅为2.9%,2008年为9.8%,2009年为10.6%,而在2006年和2007年占比曾达12.8%和12.6%。另外,我国自南美地区进口的原油比例也不断上升。以委内瑞拉为例,2003年自委内瑞拉进口的原油仅占我国总进口的0.5%,2008年这一比例升至3.6%,2009年为2.6%。三是自亚太地区进口的原油比例大幅下降。以东盟为例,1999年我国自东盟进口原油占进口总量的 15.6%,2004年降至10.2%,2008年仅为2.2%,2009年为3.8%。

四、我国石油进口优化策略

(一)把握石油贸易变化趋势

石油出口国希望找到更加稳定的石油消费市场,并将目光逐渐转向发展中国家,在此过程中,石油出口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一定变化。我国应当把握住这一趋势和潮流,在稳定原有来源的同时,关注更多具有石油资源潜力的地区,开展合作。在合作对象的选择上应注重石油供应的稳定性、安全性和方便性。

(二)继续巩固中东在我国石油供应中的重要地位

中东是世界油库,虽然近年来在世界石油出口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但其在世界石油贸易中的重要性无法比拟。根据预测,中东地区的石油产量和出口量将稳步增长。在较长时间内,中东地区都将始终是我国石油海外供应的主要来源,我国应当稳定这一主要进口来源,在稳定总量的基础上开展互利合作。

(三)加大自中亚、俄罗斯等能源新兴力量的石油进口

以俄罗斯为首的前苏联国家在全球石油供应体系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占全球石油贸易的份额也有较大提高。俄罗斯致力于开拓亚洲市场,同时中俄地域毗邻,在石油的运输距离、方便程度上,优于其他地区。因此,我国与俄罗斯和中亚地区的石油合作,不仅要增加总量,而且要提高在我国石油总进口中的比例。

(四)加强与西非和南美的石油贸易合作

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石油勘探论文 篇4

1.1石油地质勘探技术中的可膨胀套管技术

可膨胀套管技术开发与20世纪80年代,而后在90年代初由壳牌公司提出,可膨胀套管是一种由特殊材料制成的金属钢管,其具有良好的塑性,其在井下可通过机械或者液压的方式使可膨胀套管在直径方向上膨胀10%-30%,同时,在冷做硬化效应下提高自身刚性,可膨胀套管技术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使用同一尺寸套管代替原来的多层套管成为可能,实现一种小尺寸套管钻到底的目标,是复杂的深井能较顺利的钻到目的层,最大限度的降低钻井工作量,从而降低钻井成本,可膨胀套管技术应用将使传统的井身结构发生重大的变革,实现钻更深的直井和更长的大位移井,从而更经济的达到储层,可膨胀套管的优点是可以封堵任意一个复杂的地层,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多个复杂地层与有限套管程序的矛盾,使复杂的深井能较顺利的钻到目的层,也从根本上解决了大尺寸井眼钻速慢的问题。

1.2做好石油地质勘探新技术的研究工作

加强对岩石物理分析技术、复杂构造及非均质速度建模及成像新技术、高密度地震勘探技术、储层及流体地球物理识别技术、非均质储层地球物理响应特征模拟和表征分析技术、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技术、井地联合勘探技术、时移地震技术、深海拖缆及OBC勘探技术、煤层气地球物理技术、微地震监测技术等石油物探新方法新技术研究。同时,需要将石油地质勘探的技术链从勘探技术研究向研发、应用一体化相结合的方向转变,从而极大的提高我国石油勘探研发能力的提高。现今,石油勘探新技术主要有物探技术、测井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空中遥测技术与光纤传感技术等方面。其中,物探技术主要包括反射地震技术、数字地震技术和三位地震技术等,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新的高分辨油藏地震技术四维监测技术被发现与应用,很高的促进了我国石油勘探能力的提高,在勘探能力提高的同时也极大的降低了生产、勘探的成本。而测井技术在极大的得益于电子、机械与无线电技术的发展,测井技术的发展极大的提高了井下勘探数据的采集和处理能力,使得勘探过程中测井的精度与深度以及测量的效率大幅的提升,更好的为石油勘探服务。虚拟现实技术则是指使用计算机建模技术来将勘探过程中收集到的数据使用三维动态模拟图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能够极大的降低勘探的成本,同时能够有效的提高勘探的效率。空中遥测技术与成像技术的结合能够有效的提高勘探的效率,通过飞机在低空飞行时对于地下地层的测量能够使勘探更为快捷、方便。石油勘探新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提高勘探的效率、可靠性以及能耗等,极大的促进我国石油勘探能力的发展。其中石油地质类型是石油勘探的基础。

2结语

石油贸易 篇5

本文拟从石油地质类型的分类出发,分析不同石油地质类型对石油勘探工作的作用与意义。

关键词:石油地质类型 石油勘探

随着工业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石油能源的核心地位日益突出。我国作为石油资源消费大国,庞大的石油消费需求,使得我们必须加强石油勘探工作,只有提升勘探水平,才能做好石油开采工作。做好石油勘探必须强化对石油地质的认识。在石油勘探工作开展过程中,必须了解和弄清楚石油的地质类型。这项工作对探寻石油存储和开采意义重大。

1石油地质类型分析

结合一系列科研结果,以及科学数据我们可以得知各个地区的地质都是丰富多样的,其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无数次地下运动,从而构成了一个区域独有的地质状况。石油资源作为一种深藏在地底下的资源,而起分布也有着一定规律性。所以想要弄清某一地区石油储藏情况,就必须着重研究这一地区的地质条件,通过总结规律,从而形成关于含油区域及生油区域的实质性认知。

1.1生油地质层

该层是石油开采过程中,极其重要的岩层。该层中含有油气资源的部分,通常也被称为生油气岩。而结合不同岩石特性,又可以分为碳酸盐岩和泥质岩。这两种岩石都非常适合生物的繁衍生殖,因此该地质层有生油的最佳环境。在油气资源勘探过程中,只要发现了这一地质类型,基本都会蕴含着大量能源。

1.2储集地质层

该层次分布极为广泛,同时又很集中。而想要构成储集层,必须具备两大条件。首先必须有相当数量的孔隙。孔隙是储存液体、气体油气资源的前提。再者还要让油气资源能够在这一层中流动,此外还能对流体进行渗透和有效过滤。而这一储集层中的岩石主要包括碎屑岩石、变质岩和泥岩等等。当前发现的陆相油气储存基地,多为碎屑岩储集层,另外一种则是碳酸盐储集层,其主要分为孔隙和裂缝。一方面能够有效储集油气资源,同时也能帮助储存资源自由流动。

1.3盖层地质

这一层是指为了有效预防油气资源上溢,从而将其封闭,进行储存的地质层。该层可以及时预防油气资源流失,从而最大限度保存油气资源。而盖层的好与坏,往往也直接影响都石油储集层的保存时间和效果,而这一层的分布范围,直接会影响到整个油气田的分布和具体区域。因此,勘探盖层也是寻求油气资源的重要依据。这一地质层的岩石主要特征就是孔隙度很低,其主要原因就是能够有效抑制油气资源的上溢。

2地质类型特征

结合油气存储状况,可以将油气田存在的地质类型分为常规油气田地质和非常规油气田地质[1]。

2.1非常规油气田地质特征分析

以往在油气资源勘探过程中,往往会僵化思维,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生代陆相盆地中,也发现了大量的油气资源。在该地质层内部含有大量烃源岩有机质,其整体地层环境比较好,能够对油气资源长期储存。而在盆地的中心,其凹陷部分则是储存油气资源最好的位置。这一类有机质能够大面积的发育。整个盆地的中心部分,含煤层和泥页岩分布在一起,其长期接触和发展,为形成大规模的封闭层和油气资源的持续储藏提供了重要基础。在面积比较大的斜坡区域,便利于发布大规模的沉积构造,从而帮助发育页岩气等,斜坡区域与盆地中心类似的地质状况,也为油气资源发育和储藏提供了重要帮助。

2.2常规油气田地质特征分析

常规油气田是指结合多个油气田储藏状况所作出的系统化归纳,其主要分布在四大区域。即为大陆边缘区域、克拉通正向构造区域和特提斯构造区域,以及前陆冲断区域。其具体特征为:首先,在大陆的边界地带,因为地壳的运动,也成为发育油气资源的最佳地方。由于地壳的运动,使得部分大陆出现锻炼,逐渐形成油气田。其次,是克拉通正向构造区域,该区域构造发育较早,很早就形成了圈闭组合,经过长时间发育,古代隆起这一成熟地貌则成为优质储集层发育的良好载体[2]。此外,特斯提构造区域是结合地质和气候所发育起来的油气资源储藏地。该地质类型是海相油气烃源岩的典型象征。前陆冲断区域则是由于前陆盆地是构成大油田的地质构造。通常构成带状和排状分布,这不仅能便于集聚油气资源,同时也能将资源有效封闭储藏起来。

3结束语

通过提高对石油地质的认识,能够有效帮助我们在开展石油勘探工作之前,结合多样化的地质类型,采用与之相对应的勘探技术。在这一过程中,对石油地质类型的认识是其前提。因此,一旦对石油地质认识不到位,就很难认识到该地质的基本状况,以及对石油勘探的影响,从而影响到石油开采的效果。所以必须区分不同石油地质类型,同时认清不同石油地质类型对勘探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石油贸易 篇6

一、名词解释1、2、3、4、5、6、7、8、9、埋藏史曲线 胶体溶液 侧伏角 去白云化作用 地温梯度 裂谷盆地 盖层物性封闭 溶蚀作用 辫状三角洲

二、填空1、2、3、4、5、6、7、8、褶皱形成的机制___、___、___、___。按叠瓦式逆冲断层发育顺序可划分为___、___、___式。在地壳中,浅层次形成的纵弯褶皱,其中每个岩层均有一个既无拉伸又无压缩的___面,其外侧处于___状态,内侧处于___状态。引起海洋中碎屑物质搬运沉积的营力有___、___、___、___、___。碳酸盐岩的结构组分有___、___、___、___、___等五种类型。岩石的绝对渗透率主要与___的性质有关,与其中___的性质无关。油气成因中,常用异戊间二烯型烷烃主要有___、___。目前,人们较关注的非常规天然气聚集类型有___、___、___。

三、简答和分析题9、10、11、12、分析沉积盆地古水流方向。指出有机生油理论及其应用中存在的4个问题。简述逆牵引背斜圈闭特征及形成机理。我国东部中新生代断陷盆地主要沉积体系类型、沉积相类型及有利储集砂

体类型。

13、试述地层水与油气成藏和保存的关系。

14、我国南方广大古生代碳酸盐岩分布区有机质演化程度高,后期构造运动

石油贸易 篇7

近年来, 中国和巴西在石油领域的合作发展迅猛。短短十几年间, 中方企业从为巴西铺设石油、天然气运输管道开始, 变成巴西开发深海盐下层石油的重要合作伙伴, 四大石油公司均已进入巴西发展。2006年亚太地区超过北美成为世界石油需求最大的地区, 且占全球石油需求的比重逐步扩大。截至2014年, 中国这一亚太地区最大的石油消耗国的需求量达到1034万桶/日, 占世界石油需求总量的11.2%。2014年, 中国石油需求增量更占到世界石油需求增量的50%。

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 除了美国以外的发达经济体均面临经济停滞风险, 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由于国内结构性的矛盾也存在经济增长放缓现象, 此外替代能源的发展、能效的提高, 以及环保的重视也打压了石油需求, 国际石油的需求增量面临持续放缓风险。2012年巴西石油公司产量下跌了2%, 这是多年来它第一次出现这样的下跌, 2013年产量再次轻微下跌。而根据巴西工贸部近日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 2015年前5个月, 巴西已向中国出口约540万吨石油, 预示今年巴西石油的最大贸易伙伴将会是中国而不再是美国。通过具体分析中国深化发展巴西石油贸易的机遇与挑战, 提出应对之策。

一、主要机遇

1.中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增强了对石油的刚性需求。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 对于石油的需求量日益增大, BP公司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数据显示, 中国进口石油总量由2005 年的1.669亿吨增长到2014年的3.384亿吨, 年均增长12.8%。中国石油规划总院副总工程师张福琴曾在第十一届中国石油商贸大会上预测2015年国内成品油表观需求量为2.86亿吨左右, 2020 年为3.36 亿吨左右, 对外依存度可能达到62%。

2.中国与巴西具有良好的石油投资合作基础。近年, 中国公司不断增加在巴西石油资源领域的投资。其投资主要在巴西santos盆地的北部。2010年, 中石化购买了西班牙雷普索尔公司在巴西石油业务高达40%的股份。2011年中石化购买了peregrino油田企业总股份的40%。中国石油企业技术不足, 在勘探、油气开发和炼化方面虽有一定技术, 但没有技术优势, 仅有9项专利, 而巴西拥有先进的深海技术, 拥有172项技术专利, 中国能与巴西进行技术的交流和共享。

3.巴西丰富的石油资源具有充分的供给保障。2012年巴西国内能源供应量为2.8亿吨油当量, 石油占比39% 左右, 可再生能源占比42%左右, 据巴西能矿部预测, 巴西国内生产的能源供应量在2019年将达到4.3亿吨油当量, 相当于4.3亿吨原油, 可再生能源占比48%左右, 石油这一不可再生能源比重将有所降低。巴西从2009年到2019年在能源发展方面总投资为近5700亿美元, 其中石油和天然气领域投资为3980亿美元。

4.巴西支持他国企业投资石油资源领域。巴西为保障本国经济持续健康增长, 加快推进本国工业现代化, 积极鼓励他国企业开发本国自然资源发, 积极开展多边贸易往来, 并且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加以保障, 不仅开放石油、天然气等垄断行业, 并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 尤其是与包括中国在内的23个国家签订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

二、主要挑战

1.中国生态环境恶化促进了新能源对石油的替代。石油资源在开采、运输、加工与使用的过程中都对自然环境产生了大量的污染, 严重的污染问题同时也制约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开采石油时必然对地表植被造成破坏, 致使水土流失严重, 而且也将产生大量的污泥与含油废水, 对水资源的保护构成威胁。石油的燃烧使用会产生二氧化碳, 含硫的氧化物, 粉尘, 含氮氧化物等一些空气污染物, 其中二氧化碳会产生温室效应, 含硫氧化物会产生酸雨.粉尘污染空气, 含氮氧化物会产生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开发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新能源, 新能源的使用能够减少我国对石油的需求, 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使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巴西基础设施薄弱限制了石油贸易的快速发展。总体来看, 巴西港口系统滞后于其经济发展速度, 影响了对外贸易的转型发展, 比如, 桑托斯港就是典型代表。根据圣保罗州码头公司的统计数据, 桑托斯港的运货车每天只有1000多辆, 而卸货时间则超过24小时, 甚至达到36小时, 如果处于雨季期间, 这种状况则变本加厉。此外, 巴西港口通道拥挤, 机器装备老化, 管理机构臃肿, 效率低下, 甚至出现严重的腐败问题。这些都成为巴西发展石油贸易的主要瓶颈。

3.巴西税负过重, 种类繁多。巴西税负一直居高不下, 比如2007年巴西企业用于完税的工作时间达到2600小时, 超过喀麦隆的1400小时, 排名世界第一。2008年巴西税收在GDP中占比大约36%, 其中, 企业纳税在经营成本中占比达到38%, 位居世界前列。除了较为沉重的税收负担, 税收种类也名目繁多, 错综复杂。此外, 巴西保障其他企业投资的优惠政策不健全, 难以落实, 只有玛瑙斯自由区有相应的土地出让支持外企发展。这不仅增加他国企业投资的成本, 而且提高了投资的风险。比如, 有的企业通过并购进行直接投资, 之后则要承担数倍的税费, 从而增加非生产性支出。

4.巴西社会环境很不稳定。长期以来, 巴西社会治安一直让外界担忧, 相关部门不仅不能为企业投资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 而且存在严重的腐败行为, 致使企业想要长期投资巴西, 需要动用资源维护自身财产的安全。进一步看, 巴西劳动合同苛刻, 对劳工保护过度, 而劳动者职业素养差异相当大, 高学历劳动者比例偏低, 导致劳动力生产率较低, 这增加了企业经营成本, 抑制了竞争力的提升。比如, 巴西工会力量强大, 罢工现象时有发生, 但是, 根据巴西劳动法相关规定, 企业雇佣和解聘劳动力要严格遵守法律规定, 从而劳动争议现象较为频繁, 不利于构建和谐的用工环境。

三、应对之策

1.创新能源贸易模式。根据中国和巴西的经济发展特点, 以及制度和文化环境, 创新双边能源贸易模式, 增强互信机制, 降低合作风险。注重市场为主导,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以企业为主体, 减少寻租成本, 探索本地化管理模式创新, 进一步降低社会风险, 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 将企业文化中融入巴西文化, 树立良好的中国企业形象。

2.完善开拓巴西市场的政府服务体系。加强贸易保护预警机制, 为企业提供详尽的巴西宏观经济发展政策和中长期发展趋势, 帮助企业了解巴西石油行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警示企业在巴西投资石油行业可能存在的相关风险和主要困境。积极加强与巴西政府签订有利于中国企业投资石油行业的协定, 减免一定的税负, 规避政治风险, 推动多边投资谈判活动。此外, 中国政府还应该为对外投资企业提供法律保障、政策咨询和信息服务, 要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

3.商会要及时向政府反映中国石油企业的意见和要求, 沟通政府及有关部门和中国石油企业的联系, 协调政府制定发展规划。组建石油贸易行业信息网络, 收集、统计、分析、发布石油企业和市场信息, 为石油企业提供准确有效的信息服务。对石油企业的市场竞争秩序进行有效地规范和协调, 加强行业自律, 消除恶性竞争。

参考文献

[1]黄梅波, 黄静芳.中国与巴西:投资合作及其前景分析[J].国际经济合作, 2006, (2) .

[2]孙洪波.中国与拉美油气合作的机遇、障碍和对策[J].国际石油经济, 2009, (3) .

[3]左晓园.中国与巴西: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与深化[J].拉丁美洲研究, 2011, (2) .

石油贸易 篇8

[关键词]地缘政治;石油;贸易格局;影响机制;俄罗斯

[中图分类号]D5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007(2012)01—0064-05

当前,在国际社会公认的国家行为准则——“领土不可侵犯原则”与相应的国际法规范下,赤裸裸地争夺生存空间、掠夺资源的情形已不多见。为了顺应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各国亦从对立与冲突的旧逻辑中摆脱出来,开始按照经济全球化的新规则寻求适宜的国际关系均衡点。而经济全球化,本质上依然是占据高势能经济地位的优势国家对全球或地区资源,尤其是稀缺资源进行控制和汲取的过程,其中一个重要争夺的目标就是油气资源。事实上,全球能源博弈已经在经济全球化与能源政治化的恢弘背景下展开。几乎所有油气资源富集地区,都成为了大国之间加紧争夺的战略目标,资源争夺与管线控制成为了国际政治博弈的重心。国际能源博弈的加剧使得世界石油贸易格局不断变化,而博弈的一个重要考量就是地缘政治因素。

目前,俄罗斯是石油地缘战略实施效果较好的国家,其复活的能源前景是莫斯科发挥其地缘政治影响力的前提,如2009年,俄罗斯的石油产量为10032千桶/日,但其消耗量仅为2695千桶/日,7337千桶/日①的可供出口原油量使其成为世界第一石油出口大国。因而,决心利用国家的能源优势来复兴莫斯科在国际事务中支配地位的政府高级官员们,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地缘政治优势。美国和平与世界安全问题专家——迈克尔·克莱尔在他的一部著作《石油政治学》中有这样一段表述:该国有能力将本国惊人的资源储量转化为巨大的地缘政治影响力。不久以前俄罗斯还是一个被遗弃的冷战输家,似乎看不到复兴的前景;而作为欧亚能源紧缺国家石油和天然气的供应者,现在的俄罗斯正享受着经济的繁荣,并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基于此,本文以俄罗斯为例,研究地缘战略对世界石油贸易空间格局的影响。

一、地缘政治对世界石油贸易格局演进的作用机理

石油贸易空间格局是原油贸易活动过程在地理空间流动中的投影,主要表现为石油自产地向消费地的空间流转,也是贸易节点内部、节点间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物质空间反映。为了便于直观地了解世界能源贸易空间格局全貌,本文以2009年原油贸易为例对贸易节点进行简化,并绘制了世界原油贸易空间格局的网络拓扑结构图(图1)。

该图展示了世界原油贸易联系的大体状况,进出口中心、流向、流量的多寡,也展示了原油贸易的区域差异。当然,世界石油贸易格式不是静止的,随着影响因素的变化,贸易格局会不断演化。其形成与演进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地缘政治。

二战后,随着国际石油市场供求关系的日趋紧张,作为一种战略性资源,石油成为产油国及国有公司与石油消费国及跨国石油公司较量中有威力的筹码。消费国对石油供给危机的恐慌,更加剧了石油作为政治武器的威力。在政治家眼里,石油是与国防同等敏感的要害领域。正是在这种思维逻辑的指导下,一些本应主宰石油市场运行规律的经济和财政因素,有时不得不让位于地缘政治考量。政治行为体通过对石油资源的控制和利用,展开相互竞争和协调,实现以权力、利益、安全为核心的特定地缘政治优势。在地缘优势的获得过程中,伴随着贸易对象选择的变化、新输油管道的建设,也伴随着贸易量的波动,世界的贸易联系在变化,贸易空间结构被重塑。如在巴库一第比利斯一杰伊汗管道(BTC)的建造过程中,不断演绎着俄罗斯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利益集团的地缘政治博弈。该管道的建造可以绕过俄罗斯与伊朗向外输送里海的石油,这自然得到了美国的支持。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看来,绕过俄罗斯输送石油到西方市场可以削弱俄罗斯在里海及外高加索地区的地缘政治影响,加强里海地区国家的独立性。地缘政治需求影响着管道的建造。管道建造成功可使贸易国间贸易联系需求变成现实,而且一旦建成后,既定的贸易联系就很容易继续下去,因为,管道的建设与运营需要很高的成本,而运输成本却很低,一旦中断贸易联系,就会影响多方的利益。过高的“变迁”成本产生了贸易“锁定效应”。

二、冷战结束后的俄罗斯地缘环境

很多战略家认同欧亚大陆是世界的中心,控制欧亚大陆就是控制世界。冷战时期,雄踞欧亚大陆心脏地带的是欧亚大陆头号军事大国苏联,不但在意识形态上与美国尖锐对立,更以其优越的地缘条件成为美国全球扩张的巨大障碍,因而也成为了该时期美国欧亚大陆战略的头号遏制目标。冷战结束,美国虽然暂时失去了对手,但美国深知,作为苏联的主要继承者,俄罗斯不仅无意与美国共同分享欧亚大陆的地缘优势,而且希望俄罗斯对“中间地带”的优先占有权被认可。并在某一天,俄罗斯可能崛起,成为美国在欧亚大陆这个全球最重要的竞赛场上的潜在对手。国家的行为或政策随着国际均势的变化而变化。前苏联的解体在世界地缘政治地图上留下了三条弧状的危机多发地带。美国在调整各自的战略,其力量直接部署在欧亚大陆的三个周边地区,并从那里对处于欧亚大陆内陆地区的国家施加强有力的影响。

(一)西部地缘环境

美国构筑的第一条地缘政治防线位于波罗的海、中欧和巴尔干分布的“破碎地带”。这条狭长的地带上约有二十几个中小国家,民族成分复杂,教派林立,是民族矛盾与边界之争的多发地带,两次世界大战均爆发在此冲突带上。这条地带是美俄实现各自地缘战略的要津,也是美、德、英、法等大国实现地缘均势的棋子地带。

前苏联的解体使得位于此地带上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纷纷独立,并逐步加入了由美国主导的西方阵营。经历两次北约东扩,北约的成员国由原来的16个增至26个。其防务范围也从西欧不断向中东欧扩展。北约东扩使俄罗斯的地缘战略环境急剧恶化,失去了大部分盟友和近1000千米的战略掩护地带,出海通道也受到了钳制。波罗的海只剩下圣彼得堡、维堡和加里宁格勒三个港口;黑海仅剩诺沃罗西斯克与图阿普谢两个港口。俄石油和天然气输送到西欧国家往往要经过一些苏联解体后的新独立国家。其中俄罗斯输往欧盟国家的天然气绝大部分需从乌克兰过境,乌克兰成为这条弧形地带的地缘政治支轴国家。地缘政治支轴国家的重要性不是来自它们的力量和动机,而是来自它们所处的敏感地理位置以及它们潜在的脆弱状态对地缘战略棋手行为造成的影响。地缘政治支轴国家的地理位置在决定某个重要棋手是否能进入重要地区,或在阻止它得到某种资源方面能够起到特殊的作用。一旦北约东扩到乌克兰,俄罗斯将直接暴露于世界最强大的军事政治联盟前。所以说,乌克兰是俄罗斯阻挡北约的最后一道安全屏障。如果莫斯科重新控制了拥有五千二百万人口、重要资源及黑海出海口的乌克兰,俄罗斯将自然而然重获建立一个跨欧亚强大帝国的资本。但包括乌克兰在内的一些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由于执行投靠西方的政策,使俄罗斯的地缘环境日益恶化。美国也是乌入约的支持者。

(二)南部地缘环境

第二条地缘政治防线是沿新成立的某些中亚国家,经里海,到高加索这一弧形地带上。这一地区正处于“欧亚大棋盘”的南部。在这一地带上,高加索是俄罗斯的天然屏障。正因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高加索成为各种势力争夺的焦点,位于高加索中心地带的格鲁吉亚,向东可以控制里海、中亚,向西直通黑海,向北可直达俄罗斯腹地,南接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因此,格鲁吉亚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此外,这里还是“能源大动脉”,控制里海石油的咽喉,仅有的几条不经俄罗斯就把里海油气运往全球市场的管道均取道格鲁吉亚。美国也将高加索地区视为潜在的世界能源储备地、解决“伊朗问题”的重要地区和美国武装力量的“前沿军事基地”。

作为北约“盟主”的美国,一直极力主张格鲁吉亚加入北约。赖斯在接受格鲁吉亚电视台专访时不加掩饰地说:“我想让所有人都知道,美国坚决支持格鲁吉亚加入北约的方针。”美国国会已经通过一项法案,允许格鲁吉亚在加入北约后,其军事设施成为美国更积极推进前沿阵地的对象。为加速北约东扩步伐,2007年4月,美国签署了一项《北约自由统一法案》,拨款1200万美元援助乌克兰、格鲁吉亚、马其顿和克罗地亚等国。把格作为从南方挤压、遏制俄罗斯战略空间的基地的意图可谓昭然。面对美国的遏制,俄一直支持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寻求脱离格鲁吉亚,并在车臣问题上与其纠葛,俄格两国关系不断恶化,格鲁吉亚则欲打“美国牌”以脱离俄罗斯的控制。可以说,各国政府都在执行能保卫或增进本国国家利益的政策。从国家的慷慨行为到种族灭绝,当需要论证国家每个行动的合理性时,人们就会想到国家利益。

同格鲁吉亚一样,这条弧形地带上,阿塞拜疆是布热津斯基提出的所谓欧亚大陆地缘政治支轴国家之一。阿塞拜疆不但具有丰富的能源资源,在地缘政治方面也十分重要。它是装满了里海盆地和中亚的财富的大瓶瓶塞。如果阿塞拜疆完全被莫斯科控制,中亚各国就无真正的独立可言。阿塞拜疆如丧失独立,它本身非常重要的石油资源也将被俄罗斯控制。一个独立的、由不穿过俄罗斯控制的领土的石油管道同西方市场连结在一起的阿塞拜疆还将提供一条重要通道,使经济发达的石油消费国能进入能源丰富的中亚国家。几乎同乌克兰一样,阿塞拜疆和中亚的前途对于俄罗斯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也有重要影响。阿塞拜疆同样是美国支持的地缘支轴国家,该地区历史上属于俄(苏联)传统利益地区,美国一直没有机会介入。冷战结束后,美国觊觎并千方百计插足阿塞拜疆事务,打破俄罗斯在该地区的垄断。美国投巨资修建的连接里海和地中海的“巴杰管道”就途经地处高加索的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

而且,在“9.11”事件之后,美国借反恐进驻中亚,且在中亚驻军趋于长期化,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受到了空前的挤压。2003年4月,美国更是出台“新中亚战略”,将中亚纳入自己的利益范围,从政治、经济、军事和教育等各个领域加紧渗透,积极物色代理人,增强其对俄的离心倾向。

美国构筑了北起波罗的海,中间经黑海、高加索,直至中亚的“弧形战略防御线”这样一条防线,不但能有效遏制俄恢复传统的地缘战略防线,还影响着俄对欧洲的能源供应。

(三)东部地缘环境

东亚与南亚位于欧亚大棋局的东部,冷战后,随着亚太地区经济的增长,各国普遍认为,亚洲特别是东亚地区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中心。同时,该地区各国竞争与直接军事冲突相交织,朝核问题、日俄北方四岛争端、中日朝历史问题分歧、南中国海海权问题,等等。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从结盟体系上看,美国和日本以及韩国的军事政治结盟十分突出;朝鲜与中国也在形式上组成军事政治同盟;同时,印度亦在该地区积极扩展自己的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空间,因此,欧美其他各国也纷纷调整本国在该地区的政策,推进能够维护自身的利益和安全,集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与国防于一体的全方位战略,地区政治格局呈现出“多极化”趋势,中、美、日、俄与东盟间相互制衡。当代美国最有名的地缘战略学家布热津斯基先生有如下分析:“欧亚大陆上美国可能成为赢家,条件是:棋盘的中间地带能逐步并入扩大中的、由美国主导的西方势力范围;南部地区不被某一个国家单独主宰;东部国家不联合起来将美国逐出近海的基地。”可见欧亚大陆东部的国际政治格局对美国的重要意义。亚洲对俄罗斯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俄罗斯如果欲抗衡美国,与该地区建立积极的外交关系是其正确的选择。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认为,亚洲的一体化进程正在不断扩大和深化。亚太地区的多边主义趋势仍将占据主导地位,相关的机构将承担越来越多的解决地区问题的责任。亚洲经济的增长不仅使该地区需要新的销售市场,而且也刺激了该地区对现代化技术和能源的需求。能源安全问题越来越成为亚洲地区双边和多边合作中一个迫切的议题。这种需求表明,俄罗斯可以为该地区的持续发展做出贡献。亚太地区经济迅猛发展的现实,使其认识到远东地区要想摆脱落后,必须融入到东北亚乃至整个亚太地区国家的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而且融入的深度和广度将直接关系到俄罗斯这一广袤地区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前景。而且随着俄罗斯在全球能源市场上地位的上升,中日韩都表示出与俄能源合作的兴趣,东盟国家也希望利用俄罗斯的能源份量和政治份量来平衡美国、中国、日本在东南亚的影响。

总之,该地区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的发展将有更多的不确定性,该地区的发展会对俄罗斯,尤其是位于这一地区的俄罗斯东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也不只具有狭义的国家边界,而且具有超越国家的地缘经济地位。如果俄罗斯看不到自身在东亚的位置,那么就会有丧失经济利益的风险,政治上也会得不偿失。

三、俄罗斯石油战略的外交与地缘考量

能源地缘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各国掌控政治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能源资源的能力和空间。尽管苏联解体使俄罗斯的综合实力大不如前,但国家永远都会在国际体系中努力增进自己的权力,抵消其他国家上升中的权力。拿破仑曾指出:了解一个国家的地理,就懂得了这个国家的外交政策。面对美国的地缘遏制战略与自身地缘环境的恶化,不甘心做“二流”国家的俄罗斯也在精心策划夺取和占据重要的地理资产。从区域和国别的角度来看,综合政治经济及战略等各方面因素,欧洲无疑依然是俄罗斯石油外交的重点所在。回归欧洲一直是俄罗斯的诉求,在俄罗斯于可预见的将来不可能以欧盟成员国身份回归欧洲的背景下,俄罗斯希望借助于石油,特别是借重于俄欧之间的石油管道,大大加强双方的紧密联系。油气管道的建设是俄罗斯确定世界地缘政治棋局的组成部分。“蓝流”油气管道是俄利用周边丰富的能源储备与欧盟、美国和土耳其在巴尔干以南、黑海和里海地区展开复杂的地缘经济竞争的一张王牌,使其在欧的影响力增强。

无疑,对于独联体国家的能源外交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大多数独联体成员国进口能源占其能源消费的80%-100%,当然主要是从俄罗斯进口。借重于前苏联时期的油气管道,俄罗斯对这一地区的地缘政治影响至今依然超过其他任何国家。至于里海一黑海地区和中东地区的能源外交,俄罗斯力图在异常复杂激烈的多边国际合作与竞争中,充分运用“公司外交”的作用,发挥除了油气资源与管道,还有核能、电能等诸方面的优势,采用政治与经济相互交错的办法,捍卫自己的利益与影响。

俄罗斯政府在2003年通过的《2020年前俄罗斯能源战略》中指出:“由于俄罗斯地缘政治的特点,俄能源过境运输具有特殊意义。”俄罗斯必须有能力和手段,保证能源运输系统得到可靠的供应,有效出口并从中获益。避免包括政治因素在内的各种影响,稳定和可靠地出口能源,才能保持和稳固俄罗斯在国际能源市场上的地位。因此,新建完全由俄罗斯自己控制的管线,完善能源出口渠道,已经成为俄罗斯政府和能源部门的头等任务,这也是俄罗斯的一张地缘政治牌。从中俄日原油管线博弈中可以看出,俄罗斯将石油地缘政治与外交效应发挥得淋漓尽致。从开始的以大庆为终点站的“安大线”,到有利于日本的“安纳线”,而后折中到兼顾中日利益的“泰纳线”,最终变为目前的“远东-太平洋输油管线”。管线的变更有利于俄在能源贸易多元化与价格和供油量等方面拥有更多的主动权,中国、日本分别是俄罗斯与日本与中国博弈中的砝码,俄罗斯就是利用相互间的制衡关系,编织符合自身利益的地缘关系网络,谋取国家利益最大化,同时也改变了世界原油贸易的格局。

四、结论

【石油贸易】推荐阅读:

石油化工贸易08-17

石油论文05-22

石油金融05-03

石油05-04

中国石油05-09

石油采集05-09

石油储备05-11

石油采油05-31

中石油05-25

石油进口06-19

上一篇:atm取款机java代码下一篇:医药物流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