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法律走进我们心中

2024-08-29

让法律走进我们心中(共11篇)

让法律走进我们心中 篇1

学校:范县陈庄乡中学

年级:八年级八班 姓名:禹东海 辅导教师:贾中华

成长是快乐的,因为有梦,梦里绚丽的色彩、连绵的阴雨、神秘的朦胧、无助的寂寞……让我们对生活充满了向往、充满了设想。老师告诉我们:生活的设想离不开法律的约束,我们应该一起走近法律,了解法律,在法律的保护下才能拥有真正的快乐。

我经常听到一些同学说,我又不做犯法的事,学不学法对我一点都不重要。其实,这种看法是错的,我们是新时代的少年,我们是二十一世纪的主人,我们更应该是一名守法、爱法、护法的中学生。

在生活中,有的同学违反了法律却还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合法的;有的同学在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后,却不知道通过法律的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更有的同学因为不懂法律而走向犯罪的深渊……

我就遇到过这样一个事例:刚开学不久,我们班好几个同学的笔“不翼而飞”,大家都不知道为什么?后来经过调查才发现,原来是一个八年级的学生趁我们上信息技术课时悄悄溜进教室里偷走的。当她被抓住的时候,还“理直气壮”的,好像她偷一两支笔不算什么,大不了归还就是了。可想,她并不知道,她的这种行为已经犯法了。犯法并不只是像抢银行、偷金银珠宝这些大型案件一样,在学校里,就算是随便拿别人的一支笔,一块橡皮擦,一个本子,也算是犯法。如果这个学生没有及时受到教育,她可能将成为一句俗话“从小偷针,长大偷金”的典型例子。我们每做一件事,都要三思而后行,想想有没有违反纪律,如果没有,你大可放心去做,正如古训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让法律走进我们心中 篇2

“高庄豆腐干厂”“河阳山歌馆”等, 通过孩子们自己设计、制作、表演的形式表现家乡的名胜古迹、民间文化。孩子们在交流分享的同时, 获得了人与人之间愉快交往的体验和丰富的知识经验, 河阳文化在游戏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孩子们的才能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提高。

正如瑞吉欧所说:“环境生成课程, 环境如同教师一般, 对幼儿的认知具有激发性, 幼儿园的课程来自幼儿与环境的互动。”正因为凤凰有着如此丰富而良好的自然、文化环境, 孩子们才能不断拓展学习和生活的空间, 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责任编辑:高照]

让法律走进我们的校园 篇3

关键词:教师法律爱与责任维护

法律走进校园 ,一个纯洁的地方,它培育、保護、指导着青少年学生。学校是国家新生儿的摇篇,法律更应来到这里为祖国的未来作打算。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要培养一群健康向上的人,更是需要法律来扶持,所以法律走进学校是毫无疑问的。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金钱,物质的诱惑不断缠绕着青少年们,网络、毒品危害着青少年的身心。他们面对诱惑并没有抗体,开始为它们而动摇。偷、抢的镜头不断出现在电视上,游戏上,作为社会最准确的镜子的他们会学不到吗?他们学到了,而且更加疯狂。因为不知管束,他们肆无忌惮;因为年少轻狂,他们胆大妄为。因此多少青年无知的面孔出现在法庭上,那伤心的泪水已无法挽回昔日的平静,那一栋栋铁墙割断了本应向父母撒娇的年岁,也毁了他们的一生。面对他们的是那冷冰冰的法条,他们悔恨、呼喊,希望能回到从前但已无法实现,为什么他们会走到如此地步?因为他们不懂法,一句句“不知道”让法官感慨,让老师痛心,让父母悔恨,而稚嫩的他们又应如何面对呢! 所以法律走进校园,它是必需的。

教师,这片乐园的守护神,我们要用爱心与责任为孩子们撑起一片蓝天,我们要用知识和法律去维护校园这片净土,我们要用爱与责任伴孩子们快乐成长。法律意义上的教师,是指必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不难看出,履行教育教学、教书育人职责是教师的职业特征;专业人员是教师的身份特征。这种法律意义上的职业特征和身份特征,反映在师德上,就表现出“爱与责任”。这体现了学校以法治校和以德治校的有机统一。就像温总理说的“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可见一名合格的教师就要履行教师法规定的义务关心爱护全体学生,特别是关爱后进生。

爱是阳光,能融化冰雪;爱是春雨,能滋生万物;爱是桥梁,能沟通师生的心灵。有了爱,师生之间就能以诚相见,心心相印,有责任心的老师,热爱学生的老师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

2006年,我担任六年级一班的语文课并兼任班主任。当拿上花名册点名时,一个身材矮小,说起话来面部不断抽搐,全身不断晃动的小女孩进入了我的视线。我首先吃了一惊,进而心中升起几分同情。后来才知道这个孩子是先天脑瘫,智力水平仅有五六岁。课听不懂,作业跟不上,怎么办?我就俯下身子,真诚的和她交流,并专门正对他的情况制定了一套学习方案。就这样,半年过去了,孩子认识了二三百字了,能读书,能看报了!孩子也更加自信了,阳光了。家长也三番两次地表示感谢,没想到他们都要放弃的孩子能有这么大的变化,尤其是她八十多岁的老奶奶热泪纵横地说,我就担心这个孙女,现在放心了。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当你用它去和学生交流时,你就会发现一个个美丽的童心世界;责任是“师德之魂”,当你用责任不断约束自己时,你会发现工作苦中也有甜。

我们同时也要学习《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依法执教,依法治校,已达到切实维护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记得2008年将近春节的一天,我踏进教室就发现班中最高、最胖而又最调皮的张亮没来。就第一时间联系他的家长,没想到他的家长却说家中门市缺人手,就让儿子来帮忙,过几天再上学。听到这里我就拿起刚学到的相关知识与之沟通。通过耐心的工作,张亮终于重返校园了。我也更深刻的认识到了只有学好法律才能拿起法律的武器捍卫学生接受权力的机会。

作为教师的我们更要学习法律,用知识去维护学生的权力。一个个案例让我们触目惊心,让我们心痛。案例1:16岁的中学生小天(化名)因多次被所谓学校“老大”勒索而不敢向家长说明,终于恼羞成怒,用匕首将其中一人刺死。 案例2:抢劫6毛钱 被判罚八千 16岁的小李(花名)因嫌自己零花钱不够花销,就与朋友预谋“抢几个钱花花”。2008年7月6日,被告人小李(花名)伙同自己的伙伴窜至菜市场处,将路经此处的、学生张某、米某拦住,采取殴打、语言威胁等手段,实施抢劫,不料翻遍张某、米某全身上下,只有6毛钱,小李(花名)不甘心,又继续殴打、搜身。一次在上学路上张某、米某将二人认出,被抓获归案。16岁的小李(花名),最终锒铛入狱,不但被判刑,而且被判处了抢劫数额的一万倍罚金。 他们的失足,让我们为之喟叹,为之惆怅,为之痛心,为之惋惜……但我们能做的,难道真的就只有这些吗? 我认为,要根本地避免悲剧重演,无非是四个字:觉悟,行动。 如果小天在被逼无奈时能用法律去维护自身的权益,这一切的悲剧恐怕就不会发生了。现在,我们总应该明白当今社会,知法、懂法,是何等的重要了。而作为老师的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法,懂法,更要让他们善于运用法律。这,便是所谓的行动。我们的任务是让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要帮助学生提高遵纪守法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倡导文明校园,丰富校园生活。同时要通过视频、交流、竞赛、问答、讨论、活动等形式组织学生来学习法律,鼓励他们要通过自立、自爱、自爱,健康成长。

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我将用法律充实自己的思想,充实学生的思想,避免悲剧的发生,伴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尔后,让我们在灿烂阳光的照耀下,用责任和法治去创建和谐的校园!

参考文献:

[1]教师法.

[2]教育法.

[3]未成年人保护法.

让法律走进我们心中 篇4

——幼儿革命传统文化教育探析

惠州市机关幼儿园 练海燕 现在很多幼儿从小就被家长逼着学外语,考星级,家长们重视的是各种所谓的“素质”教育,钢琴、舞蹈、外语等,可就是对于本土的、革命的、传统的教育却少之又少。革命传统文化的“水土流失”,让我们这些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很痛心,革命传统文化教育是个严重的问题,关系到我们国家民族未来的前途。

在过去三年,我园的“四东文化”教育研究中,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了一些关于惠州传统文化的内容,如了解一些传统节日(火狗节、端午节、春节舞狮等),感受简单的东江饮食文化,认识传统的客家服饰、美食,开展“我是惠州人”、“美丽的西湖”、“东江佳肴”、等主题活动。但是,仔细研究后发现,涉及的内容还是不够丰富、不够全面、不够深入。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还可以多加入一些关于革命传统教育的学习内容,如:东江革命故事、东江战队精神、革命历史遗址等。那么,在幼儿园开展东江革命传统文化的教育对幼儿来说到底有哪些意义呢?我们又应该如何让这些深奥的、平面的、遥远的精神转变成浅显的、立体的、体验性的活动来去影响和教育孩子们呢?

我认为,对幼儿的革命传统教育应建立在爱家乡教育的基础上。为了让幼儿走进家乡的革命传统文化,对家乡的文化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并在学习过程中继承、发扬、感知家乡的革命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和革命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教师应从如下几方面进行渗透性教育:

一、挖掘本土的革命文化,进行有机渗透

幼儿在不断的学习中,“文化”一词正悄然走进他们年幼的心。他们习惯接受文化、感受文化、享受文化给他们带来的快乐,但在他们感受、体会文化的时候,却未必就真的能走进文化。其实文化就存在于自己的生活中,自己的周围处处有文化。如惠州城区有一道秀丽的山岭,她具有浓厚的革命传统气息,这就是有西湖名山之称的丰山,它横亘菱、鳄两湖。据史料记载,古时山门入口处有一面牌坊,上刻“万山第一”4个大字,据说是苏东坡所书,可惜山门已毁,石刻湮没遗失。1983年在惠州举行东江纵队成立40周年纪念大会后,中共惠阳地委、惠阳地区行政公署决定在惠州建造一座东江革命历史公园。当时惠州城中虽有中山公园、飞鹅岭公园、五眼桥东征阵亡烈士纪念碑,却没有一个集中纪念东江革命胜利、纪念东江革命过程中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的地方。经各处勘察,踏遍青山终于发现,丰山环境最好,它在市区内,且紧邻西湖风景区,既便利瞻仰祭奠先烈,市民又可到此踏青游足。于是,1984年一座占地面积约35000平方米的垂示后人的纪念公园出现在丰山之上,这就是丰山公园。进入公园大门,但见广场两旁翠柏苍松,绿草如茵,布局庄严肃穆,令人起敬。正门入口处,麻石条铺就的十多米宽的台阶直通山顶。山顶有一座麻石凿雕的牌坊,上匾额刻有“东江浩气”4个大字,气势恢宏。经过牌坊,为千余平方米的绿地广场,一眼望去,便是高耸的东江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碑的正面镌刻着聂荣臻元帅亲笔所题的碑名。塔碑底座刻有铜铸楷书,简述了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多年来的历史。以此证明,革命文化并不是高不可攀,我们的这些本土资源就是革命文化真实的一部分,我们完全可以走进革命,可以让家乡的革命传统文化走进幼儿心中,因此在班级进行的“革命丰碑”主题系列活动中就可以直接让孩子们去亲身感受那浓厚的革命气息,感知家乡的革命传统文化。

二、设计教育活动,巩固、深化革命传统文化精神 幼儿园有效的教育途径是从孩子感兴趣的当前问题入手,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由于兴趣源于生活,因此教师对活动的设计需要向真实的生活情境转化,最可能地使教育内容最大限度的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因此,从幼儿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具有一定的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和事件、现象来设计活动内容,是切实可行的。只要幼儿感兴趣,都可以成为主题研究的内容。传统的教育模式十分注重知识的积 累,让幼儿在了解中激发情感,比较强调知识的量。但是,从主题探索的形式入手,我们的目标不在于幼儿知识量的多少,而是希望通过从幼儿的兴趣入手.激发其不断探索的持久动力。因此,只要幼儿发现了代表革命传统文化的东西并对此感兴趣,都可以成为我们研究的主题,如革命人物故事、革命红诗、革命红歌、革命战争、革命武器等,都不失为很好的主题研究切入口。

如我班进行的“东江革命战士”主题活动,孩子们最喜爱的和最感兴趣的往往是那些东江战士们冲锋杀敌时的身影。于是,我设置了一节美术活动“东江战士剪影”。课程的导入是:和孩子们边看课件上东江战士们杀敌时的形象,边学习他们的动作和身姿,这正迎合了小班幼儿直观的教育模式,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之后再在直观印象的条件下让小朋友进行“东江战士剪影”的美术创作。此次活动,获得成功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幼儿感兴趣,不管是多么枯燥、多么深奥的课程,只要有了“感兴趣”这一前提,孩子们自然能将学习欲望和学习成果发挥到极致。

三、将“环境”作为切入口,与幼儿进行互动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促进幼儿的发展。”把环境看作一种教育的资源,就要求我们对环境进行设计,以充分发挥环境的促进功能,抑制它的 4 阻碍功能。设计可以使得“偶然的环境”变成“教育的环境”,因此,经过设计的幼儿园环境就具备了教学的记录功能。

在开展的主题活动“东江战士”中,着重让孩子们在听述东江战士们英勇的故事后进行深入的探究。而就在听完了“大刀队长罗尧”的故事后,小朋友们开始在课后讨论起了一些战士的使用武器,也纷纷学起了战士们抗战时的一些动作。为了激发孩子的探索欲望,我决定把一些网上的、电视剧上的一些战争场面和武器利用剪影的形式制作成课件。当小朋友看完了课件后,都产生了要制作属于自己的兵器的愿望。于是,我决定要帮孩子们实现这一愿望。我首先收集了部分关于手工制作兵器的资料,再将有关资料发到本班博客上先供家长们讨论和参考,然后再制作几款样板供大家欣赏,最后要求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商讨和制作属于自己的武器,班上的曹颖小朋友还很幽默的把自己做的武器标上“曹颖兵工厂制作”的字样。由此也可以看出,此次的制作活动,家长和孩子们都是非常喜爱的。这不正好把“偶然的环境”成功的转变成了“教育的环境”了吗?

在实现孩子们愿望的同时,我们决定记录下这一过程。幼儿园的墙饰是随着教育活动的进度自然生成的内容,是学习者学习的展示和记录,因此我班的墙饰就成了这一活动展示、记录的平台。在另一个墙面上,我们邀请了几个家长到幼儿园来进行制作,这又是另一种的表现形式,它是通过将 卷起来的纸圈按照拼图的形式,拼出了一个东江战士在战争瞄靶时的身姿。在那面墙饰上记录了家长们制作墙面的过程,记录了家长们的第一次试做和第二次试做,记录了我们老师和家长共同协助创编版面的过程,记录了爸爸、妈妈的参与,同时也记录下了我们为班级特色文化而做出的努力。

四、充分发挥教师在研究中的作用

探索型主题活动的宗旨是为了让幼儿主动地获得知识,应用知识来解决问题,它强调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给予幼儿自主探索的机会。但是,这并不排斥教师的作用。事实上,如果没有教师的点拨与引导,幼儿的探索就会变成一种盲目的活动。革命传统教育这么一个富有本土特色、民族精神的课题,它绝对是属于探索型主题活动的,所以在这一革命教育的探索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三个方面。

1、问题的诱导。幼儿在刚刚选择一个主题时,往往会十分盲目,这时候,就需要教师通过有效提问来帮助他们打开思路。如幼儿(大班孩子)刚开始研究革命故事时,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名称、人物、时间等方面.教师通过提问、谈话,让孩子了解故事发生的所在地、故事结局所产生的后果后,幼儿似乎又有了新的思路,产生了新的主题内容。可见,教师的提问能够帮助孩子提高研究的深度。

2、思路的引导。幼儿由于生活经验及年龄特点所限。他们不知道如何将某一主题深入进行,这时候,教师就需要 将开展的主题进行整理、分析、筛选,预设幼儿在研究中可能会生成的一些内容。在确立研究思路后,后续我们就按部就班地进行。当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还是要随时地根据孩子的兴趣加以修改。

3、方法的指导。一味地让幼儿自己去探索,他们可能会四处碰壁。因此.在研究中,我时刻注意将教育的预设与幼儿的生成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活动开始时,教师比较多地强调幼儿生成,当活动深入到某一个阶段时,也十分需要教师的预设,这样能够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

五、让家长成为主题研究的坚实后盾

家长是重要的教育力量,是教师最好的合作者,是幼儿园宝贵的教育资源。家长与教师的配合使教育计划的可行性、幼儿园课程的适宜性、教育的连续性和有效性等都更好地得到了保证,因此教师要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家长教育资源的作用。

成年人一回忆起童年时生活过的环境、经历过的战争年代时总会伴随着激昂及浓厚的革命情感。这种情感是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基础,对人的一生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实践证明,家长不同的职业,不同的知识和专业背景都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资源,他们的参与能够大大提高幼儿在园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充分发挥家长教育资源的作用,充分利用家乡环境中富有文化底蕴、具有教育意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开展活动,会使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和深化,会为我们的教育活动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随着活动的深入,幼儿需要不断去获得信息与资料,这光靠教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向家长详细介绍了活动的阶段进程,动员家长与孩子一同查找资料。正是由于家长的积极支持与配合,才使我们的活动能够顺利地进行。就拿“东江革命故事”来说吧,老师手上的资料毕竟是有限的,但是我们孩子的爷爷奶奶们,他们不需要去上网查找资料,也不需要到图书馆中去寻找历史遗留下来的经典故事内容。在他们的脑袋里、在他们的身上就经历了这样的一个年代,革命精神已经深深的在他们的心里扎了根,革命英雄人物的故事更是深深的存在于他们的脑袋中。于是,在老师讲了几个革命英雄故事后,我们要求孩子们回家听爷爷奶奶们讲述他们记忆中的革命故事,然后再带到幼儿园与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想想,这是一个多么丰富的资源呀!

其实,革命传统文化是多方面组成的,它是有历史性、传统性、继承性以及地域性的。它既呈现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的辉煌,又能产生民族的凝聚力。作为祖国的未来、家乡的希望,幼儿有责任了解家乡的历史革命传统资源、革命传统文化,让家乡的革命传统文化走进他们年幼的心。只有在此基础上他们才会有责任去自觉地保护它,主动地宣传它。让孩子们从小就埋下爱祖国、爱家乡的种子,让革命传统文化 走进他们心中,这将为他们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参考资料:

惠州丰山公园 网上资料

《惠州文史》 政协广东省惠州市委员会编

《东江文化与东江革命根据地的历史传统》 张卫波 附:

小朋友在制造“东江战士剪影” 家长制作的墙饰

家长与孩子的手工“东江兵器” 吊件“东江战士剪影”

家长与孩子制作的兵器 主题网络图

让我们走进图书馆 篇5

潘太健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

早上好,我今天讲话的题目是《让我们走进图书馆----去读书》。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在面临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我们有时不能做到有的放矢地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消耗了不少的时间,不得要领,看电视、上网,大量的信息充斥着我们的大脑,如何让我们的心沉静下来,更多地思考人生的方向和感悟,让我们走进图书馆----去读书。

我们走进全新的图书馆,会发现有大量全新的书籍、期刊和名著,打开一本书香气息的书籍,带上一杯香茗,在书中的黄金屋收获阅读的甘甜;或者,在鸟语花香的长廊里的长凳上,享受阅读的美妙,又或响起了读书声,书香弥漫,声声悦耳。生活中最惬意的事,就是有空闲的时间走进图书馆,找本喜欢的书,坐在美丽的校园里一个角落里静静地读书,此时此刻,整个人完全沉浸在书中,放下了身边的是与非,净化自己的灵魂。

学校的图书馆资源丰富,在这里我们可以阅读人文社科和专业书籍,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是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学校的资源贴近同学,学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对各位老师和同学进行了调研,订购了关于护理学和药学专业的期刊和书籍,我们可以了解相关专业的市场动态和最新进展,为各位同学以后找工作和升学提供了重要的辅助作用。

同时,我们学校不仅注重图书馆的硬件设施建设,更注重人性化环境的布置。馆内环境幽雅,采光良好,具有良好的通风换气功能。馆内的每幅画,每扇窗,每盆花,每一首乐曲,甚至每一张桌椅的造型摆放都是工作人员巧妙的心思,散发着文化的气息,体现着人文关怀。当学生走进图书馆感受到是恬静和幽雅。

六月让我们共同走进安全月 篇6

刚刚送走激情、温馨的五月,六月的祝福已亭亭玉立在我们面前。13亿双期盼的眼光一起向“安全月”汇聚,在这个阳光铺满的季节里,铿锵走来了“安全月”的脚步。

安全是什么?安全就是生命!当你拥有它时,好像不觉得它有什么了不起;当你失去它时,才会真正觉得拥有它是多么地幸福。安全不需要太多的理由,生命已足以使之永恒。我们不能因为产量而轻视安全,不能因为效益而忽视安全,更不能因为工作面、工作条件稍好一些就藐视安全。安全意味着什么?对于一个人,安全意味着健康;对于一个家庭,安全意味着和睦;对于一个企业,安全意味着发展;对于一个国家,安全意味着强大。没有安全,就没有一切。安全是什么?安全就是责任!“安全责任,重于泰山。”谁都希望健康长寿,谁都希望生活幸福,如果没有安全作为保障,这一切都会化为泡影。忽视安全,你对不起家人,更对不起自己,因此必须牢牢记住,安全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岗前培训、安全教育、技能竞赛、实际演练、岗位比武,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安全的赞歌谱写的乐章!

安全是什么?安全就是一首歌,需要我们天天来弹唱;安全就是一首诗,需要我们日日来吟诵;安全就是一盘棋,需要我们走一步看两步;安全就是标准化,要求建设者严格规范的操作;安全就是有序的节奏,推进科学化管理上水平;安全就是沸腾的生活,预示我们生机勃勃的明天;安全就是一根七彩的丝带,连接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愿望。

安全第一,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口号,而是维系我们生命健康和家庭幸福的保护伞。安全维系着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与健康,维系着每个家庭的幸福与美满。最美好的祝愿是平安,最真诚的期盼是安全。安全是一把伞,我们幸福生活的保护伞,不管阴晴圆缺,时刻带上这把伞,让它成为我们生活的习惯

让数学走进我们的生活 篇7

关键词:数学教学,生活联系

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是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 目标是造就全面发展的新时期人才。这对我们的学校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也要求我们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 调整教学方法, 进而提升教学效果。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教育是生活所原有, 生活所自营, 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 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老先生的这些话告诉我们, 我们的学校教育教学不仅仅是使学生掌握知识, 更为关键的是同时要提升自己的能力, 特别是学以致用的能力。

中学数学学科作为一门重要学科, 对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要求非常高, 导致有些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为此, 我经常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 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 使数学不再那么枯燥无味, 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 真正的消化和掌握知识。那么, 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一、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 要想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就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兴趣。而从学生的角度来说, 那些他们日常经历过的场景是他们感受比较深刻的, 如果我们数学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在生活中经历的场景迁移过来, 学生在自己觉得熟悉但又不是特别清楚的状态下去探究数学问题, 会大大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进而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的热情, 这样他们就会不自觉地投入到知识的学习中去, 学习效果会大大提升。

例如, 一个人要成立一家新公司, 由于业务关系, 急需一辆汽车, 但又因资金问题无力购买, 决定暂租一辆汽车使用。现有两家出租车公司供选择, 两家出租车公司条件不同, 租哪家的更合算?一家的出租条件是“每月付给司机1000元工资, 另外每百公里付10元汽油费”;另一家公司只按行程算账, 出租条件是“每百公里付140元的费用”。这就要求新公司老板根据自身业务用车情况 (里程) 运用数学的知识去选择有利于自己的出租车公司。这个例子足以说明数学并不是远离生活的抽象理论, 而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知识──让数学回归生活, 才是我们的目的, 进而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累积生活经验, 解决数学问题

新时期的我们国家的教育, 更加重视学以致用, 目的就是使学生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 因此知识和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我们的学生他们本来就是社会的个体成员之一, 生活的经历无形之中也会给他们积累一定的知识, 这些知识也可以成为我们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武器”, 可以利用这些知识来辅助我们的学生解决数学问题, 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生活和数学的联系, 这样非常有利于他们的成长和进步。

例如, 在学习“同类项”一节课时, 可通过设计情境:准备一小袋零钱 (有1角, 2角, 5角, 1元) , 请一位同学来数数一共有多少钱?在情境中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 从而引入新课。再如学习“图形的旋转”可以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的钟表、电风扇叶片、大风车、自行车车轮等, 引起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使数学“生活化”;学完这节课后, 请学生应用所学的旋转设计一个广告图案, 并为设计书写说明, 这又使得生活“数学化”了。

就学生上课的状态来看, 他们喜欢上那些和生活中联系密切的课堂教学内容, 因为这样的课堂他们有感受, 距离近, 而且还有一定的挑战性;他们厌烦的是单纯的抽象知识讲授的数学课, 因为他们觉得枯燥、乏味, 而且理解不透, 无法参与。针对学生这样的感受, 我们中学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 使复杂问题简单化, 这样学生才会在快乐中学习数学, 在快乐中成长和进步。

三、学以致用, 解决生活问题

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 应该是能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 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进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形成一定的应用技能。所以, 数学教师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 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体验数学的实用价值。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及方程组的应用时, 通过课件演示增补了“利率问题”“打折问题”这一节课, 先创设一个小商店, 我当营业员出示一些商品及其单价, 让学生扮顾客进行购物活动, 师生互动, 课堂气氛热烈。在活动中,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去理解商品的进价、售价和利润等, 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 让学生自己结合教材进行观察和讨论, “利润是如何产生?”及“每件商品的进价、售价和利润之间有何关系?”等问题, 这时学习商品的进价、售价和利润等已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当学生理解了商品的进价、售价和利润等后, 同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对本次提到的商品打八折销售, 以及打折销售的商品中顾客是否真正得利益?于是又激起了学生的探求欲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使学生有“一波未平, 一波又起”之感, 自始至终主动参与学习实践活动。

总之, 我们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 加强知识与实际的联系;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力争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已有的知识, 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和练习, 使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离不开数学”“人人身边有数学”, 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邓小荣.高中数学的体验教学法[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2003 (8)

[2]胡中双.浅谈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 2001 (7)

如何让音乐走进农村孩子的心中 篇8

关键词:农村 音乐教育 现状 对策

教育家苏姆霍林斯基说:“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应先是人的教育.”中、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成长阶段,作为美育的音乐教育,对于他们每个人品质的形成、感情的培养、人格的完善、审美能力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我国非常重视教育改革,提倡通过素质教育提高我国全民素质,近几年教育改革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让素质教育真正走进农村,面向占全国大部分人口的农村,还是一个艰苦的任务。我作为一个多年的农村的音乐教师对此深有体会,并深感忧虑,因为:

音乐,在农村的中小学倍受冷落,另外再加上现行教育评价体制不科学,音乐师资力量不足,设施条件较差等原因,使音乐教育不能在农村中小学顺利开展。主要表现在:音乐课堂上学生因为不重视,只当成“放松”课,纪律很差,任凭教师苦口婆心,说破嘴皮学生依然如故,反映漠然,致使面向全体学生的音乐教育,只有少数特别有兴趣的学生才能听进去。这就使音乐教育面向全体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目的大打折扣。另外即使“少数”学生热爱音乐参加到我们的音乐特长生小组里来,也不断受到外界的干扰阻拦,打击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每当看到自己的音乐素质较好的学生一次又一次“流失”终止学音乐时,着实令人痛心。

怎样才能逐渐改变农村教学中音乐教育的现状,让每个农村孩子接受音乐,心中充满音乐呢?也许这是我们每一个农村音乐教师面临的或许比教学更重要的问题。我在多年的音乐教学中总结出一些经验,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转变思想培养兴趣

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说過:“开启人类智慧的钥匙有三把: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美国一科学家对学生做了多次实验,结果表明:每天坚持听十分钟音乐的学生,比不听音乐的学生智力得分要高得多。许多先进的中小学对学生的音乐教育表明:音乐是开启人类智慧的一把金钥匙。拓展艺术视野,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技能技巧,大力发展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是当前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音乐教育难于在农村普及,主要是农村的教育思想问题——应试教育,在农村根深蒂固,家长只知道“学而优则仕”,甚至还有很多认为学唱歌、跳舞影响学习,“不务正业”。针对这一现状,我发现作为教师不能只传授音乐课本中的知识,必须开阔学生的视野,端正学生的学习思想。比如,从报刊教育书籍中选择有关学习音乐的重要作用的文章读给学生听,让他们认识到音乐教育不仅仅是培养音乐家的,而且是面向全体提高每个人的修养和素质。再比如常给学生讲附近城市市区的音乐教育情况,那的学生对音乐的态度和学习情况等等。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首先从思想上缩短与城市教育差别,有机会时我还带领学生去城里参观城里学生学习的情况,回来后,他们都很兴奋,又讲给别的同学听,扩大影响,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二、模范作用提高兴趣

虽然农村的音乐教育情况不容乐观,但如果你细心,就会发现农村学生中“好苗子”还是不少的。这时音乐教师应该抓紧时机不怕苦不怕烦,对这棵“好苗子”排除万难,尽心“打造”,让他在音乐方面具有一定能力。平常再创造机会,让他参加集体场合的表演,如学校的联谊会、歌咏比赛,树立他的形象,并且帮助他凭借自己的特长考上专业学校,让别人亲眼看到今天农村家的孩子也能靠音乐越过“龙门”,这是对农村学生最有说服力的思想教育,俗语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好的典范榜样,能带动出更多的音乐爱好者。

三、因地制宜音乐融入生活

相比之下,因为农村音乐方面的设施条件较差,也影响了农村的音乐教育。但音乐教师应正视现实,不应埋怨,应巧妙利用现有的条件,因地制宜,让美妙圣洁的音乐融入社会生活,走到学生的身边,让学生感到——啊!音乐就在我们身边,音乐如此美好!例如,农村的庙会会有台戏表演,教师提前布置作业让学生去庙会看戏,然后讲解戏曲艺术,欣赏各段并请会唱的同学表演;或让他们说出看到的乐器,学习中国民族器乐知识,学生的兴趣很高。这样在美好的回忆中学习了更多的音乐知识。再比如,利用农村中常见的笛子、二胡等乐器,进行器乐教学。请一些农村民间艺人到课堂上表演,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学习这些器乐,当有一定基础之后,组织学生看“女子十二乐坊”等演奏表演的光盘,提高欣赏水平。另外,一般农闲时节,村里常有自编自演的节目,如果我们把平时排练的节目如独唱、舞蹈、器乐演奏等加盟其中,也会特别受欢迎,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这个特殊的舞台,学生不仅锻炼了自己的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以此影响更多的人喜欢音乐、热爱音乐。

让雷锋精神永驻我们心中 篇9

—— 读《学雷锋做有道德的人》有感聊城莘县古云联校潘庄小学五年级薛丽萍“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

有人说:“雷锋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他真的离开了吗?不,没有!虽然他的肉体离开了,可他的崇高灵魂却永远伴随着我们,激励着我们。雷锋已成为人们完善人格净化灵魂的楷模。

雷锋叔叔,他来到这个世界普普通通;离开这个世界平平静静。他身高只有1米54,却成了几百万人民解放军的排头兵;他的体重不足50公斤,却像一块巨石,激起我们心灵深处浪花层层。叔叔永远年轻,因为叔叔有一张年轻的面容,他的微笑永远留在千万人的心中,22岁是他永远的年龄。他的日记,人们越读越起劲;他的故事,人们越听越动情!

在学校里也有这样的榜样。在课间时,我班弓晓萱同学正在思考一道题目,可她不管怎么想,就是想不到。这时,王雅琪同学走到她身边,主动的教她,告诉了她解题的思路,弓晓萱同学立刻就明白了,提笔就写下了答案。还有四年级同学在走廊跑步时,不小心撞到了手臂,我班滕孜晗同学马上把她扶起来,并像个大姐姐一样的对她说:“没事吧!要小心一点,下次不要在走廊里跑步了,还好这次没有什么大碍,万一撞到同学就不好了。”那位同学羞红了脸,并点了点头。在雨天时,三年级同学在上学的路上没有带伞,我班的王颖同学主动走过去,对她说:“来,我俩一起走吧!”

人人可以学雷锋,人人也可以成为雷锋,雷锋精神是无时不在的:“对待同志,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像夏天一样火热;对待个人主义,像秋风扫落叶一样……”雷锋精神也是无处不在的,雷锋精神在这里得到了彰显,雷锋精神在那里闪耀着光芒。

让我们一起做有道德的人吧!把雷锋精神永驻我们心中,那样我们的人生会散发出不一样的光芒。

批语:

本文融合了雷锋的事迹和日记,又联系了自己亲身经历的好事,最后畅谈了自己感受,紧扣了话题中心,是一篇很不错的文章,可以看出小作者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值得推荐。

地址:聊城莘县古云联校潘庄小学辅导教师:李莉

电话:***

让法律走进我们心中 篇10

但我越来越忧郁了,因为我身边的好朋友一个一个消逝了。只因为我们生长的家,越来越脏,人类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把海洋污染了,就连美丽的珊瑚礁都被破坏的很惨了,白色的珊瑚看起来奄奄一息,看了好心疼。

珊瑚礁一直都是我们小鱼儿的好朋友,可以尽情的躲在里头,不怕大鱼来吃,也可以在里头玩游戏。如今,这个庇护所却生病了,害得我们根本躲不过大鱼的魔掌,小鱼儿的数量就更稀少了。

污水的排放,轮船的漏油,把海洋变得像最大的污水池。海底生物们的生活环境恶劣极了,小鱼儿我常常喘不过气来,觉得快要不能呼吸,我不想死,我多么怀念那个美丽健康的海洋。

贺茂之 让我们走进“崇高” 篇11

这,就是由已退休的共和国少将、原解放军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副院长、曾任张爱萍同志秘书的贺茂之一力创办的民间组织——走进崇高研究院。

崇高心结,源于张爱萍上将

退休了,不去颐养天年、含饴弄孙,或者凭他在军内外的名气在社会上行走,为儿孙赚些“外快”,而是办起了不仅没有经济收入、还需靠“化缘”或不时往里贴钱才能生存的民间研究组织,研究起了“崇高”这个有些“形而上”的东西,作为一个老党员的贺茂之,到底走过了怎样的心路历程?

“其实我内心最早最深的崇高情结,完全源于张爱萍老将军。”贺茂之说。

上个世纪90年代,贺茂之被调到开国上将、国务院原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身边当秘书。

提起张爱萍,贺茂之眼里缓缓地泛起了泪光,“到他身边工作以后,耳濡目染,朝夕相处,我深深感受到了崇高两个字的分量。”

为了写《张爱萍传》,贺茂之走访了很多与张爱萍将军工作上有接触的人,张爱萍将军的光辉形象,一点一点充盈了他的内心。

“在爱萍老首长的革命生涯中,有56个首任、首创,有10次让职、3次辞职,体现出了他敢为人先而拒负盛名的精神,这就是崇高;爱萍老将军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国防高科技的建设中,都秉承着‘将有三忘:出家忘妻,出门忘乡,出阵忘身’的原则,这也是崇高;他刚正不阿、宁折不弯的风骨和敢逆水行舟、善中流砥柱的胆魄,这还是崇高。另外,和他一起工作的‘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以及他所喜欢的各个领域的优秀人物,都具有崇高的精神。这些始终激励着我,到了不写不快、不弘扬崇高就等于失职的程度。”贺茂之的感慨让许多人动情。

2000年元旦,贺茂之穷数年之心智完成了长篇传记《张爱萍传》,以东方鹤为笔名出版。这在当时“耻言理想,蔑视道德,拒斥传统,躲避崇高,不要规则,怎么都行”的社会现实与思潮甚嚣尘上之际,成为一部独树一帜的优秀之作,一时好评如潮。当年10月,《张爱萍传》成为全国第二届优秀传记文学作品评选工程中12部获奖作品之一。

正是在张爱萍将军身边工作,以及为这位传奇将军写作传记的岁月中,引发了贺茂之对于崇高的愈来愈深入的思考。

一方面,他深为中国图书市场充斥的所谓“成功学”所困惑:什么办公室厚黑学、希特勒奋斗史、官场读心术……明明是跑官、要官、耍权术、耍阴谋、不择手段“成功”的图书垃圾,还美其名曰“成才之道”、“发财之道”;另一方面,他更为现实中的行贿受贿、营私舞弊、声色犬马及假冒伪劣、欺行霸市、惟利是图等丑行恶状而痛心疾首,夜不能寐。以逃避崇高、不屑谈理想信念为“时髦”的现实境况,让他不能不拍案而起做点什么。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一个人缺乏崇高,这个人就不是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团体没有崇高,这个团体就是乌合之众;一个国家缺乏崇高,这个国家就没有生机、没有力量、没有希望。”

于是,《张爱萍传》出版之后,贺茂之就列了个提纲,计划编撰“走进崇高丛书”,丛书分3个部分,“走近大师、走近将军、走近英杰”。而丛书彰显的亮点就是“崇高”。

由于后来的工作调动,编撰丛书的计划,暂时搁浅了。待到退休之后,贺茂之立即重拾心中的计划,不干则已,要干就干大的,他决心通过创办一个集研究、创作、策划并出版为一体的民间组织,以此起动已绘好蓝图并进行实施的工程——编撰出版“走进崇高”丛书,学习研究崇高文化理论,摄制发行走进崇高大型纪录片,研制开发崇高精神的艺术品等等。

崇高的走近与走进

从最初的“工作室”到“研究院”,从“走近崇高”到“走进崇高”,贺茂之把退休当成一次转岗,向着崇高目标挺进。由“近”而“进”,一字差别,境界深了,距离短了,更有勇往前进、激流挺进的寓意。

经学习、研究东西方、古现代关于崇高的论述,贺茂之以自己的语言解读了“走进崇高”——“走进崇高就是趋步进入真、善、美之境界,即彰显自身崇高,履行职责崇高,学习他人崇高,弘扬社会崇高,研究崇高之道,鼓荡崇高之风,以实现人格优秀、社会和谐、祖国强盛、人类美好”。

贺茂之特意选择了在2008年5月21日为他的研究院正式挂牌。他没有发请柬,没有挂彩旗摆鲜花,只带着全院同志面向西南方而肃立,为刚刚发生的“5·12”汶川特大地震遇难同胞深深默哀;带着大家诵读了他们的院训、院风及誓言……整个挂牌过程极为庄重而简短。

“走进崇高研究院”以独到的魅力得到了许多人的青睐和拥戴。贺茂之的首长、师长、亲朋好友无不给予赞赏、支持。周克玉上将、贺敬之部长、李肇星主任等欣然出任毫无报酬的走进崇高研究院顾问。四位在职的副部级领导也是同样毫无报酬、心甘情愿地担任了名誉院长。

研究院正式挂牌不久,贺茂之决定将正在紧张进行的抗震救灾中涌现出来的英模人物立即列入崇高者研究对象,为其撰文、拍摄纪录片、列入崇高者的画廊。他们深怀抗震救灾的急切心情,以“崇高”为主题,分门别类,编汇了近百万字的文字资料,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及时推出了41万字的大作——《崇高的震撼——来自汶川大地震的报告》。

这是《走进崇高》丛书的第一本书,书出版后,全部赠阅给了军内外广大读者,获得了一致的好评。

在这个努力走进崇高的团队中,他是谆谆长者,也是最坚定的身体力行者,身后是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他常和大家一起加班加点,掌灯鏖战,同大家一起同甘共苦。他的团队中大多数人有当兵的经历,他制订了“忠严博勤,铸己惠人”的院风,要求大家以“军人的作风、学者的严谨、公仆的精神”从事这项工作。他们在崇高光辉的沐浴下学习崇高,走进崇高,对照自身查找差距与不足,使得整个研究院事业蒸蒸日上、充满活力!

让崇高走进大众的心

继编写出版了《崇高的震撼——来自汶川大地震的报告》后,贺茂之马不停蹄,带领着自己的研究团队攀峰越岭,跃上一座座理论高地,相继写出《走进崇高》《中外崇高论》《崇高的位置》等一系列“走进崇高丛书”,同时,在《求是》杂志、《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几十家权威媒体发表了《崇高与和谐》《走进崇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论走进崇高》《军人的崇高》《将军话崇高》等理论文章。

与此同时,研究院的影视摄制发行中心也开始紧锣密鼓地运转。计划中的崇高人选,涵盖了近百位人物,并根据崇高的尺度与标准仍在不断添加中。季羡林、张岱年、吴阶平、钱伟长、邓稼先、陈能宽、程开甲、张爱萍、李耀文、贺敬之……这一长串名字,浓缩着中华民族共同价值观的人生精華和人格力量。由于不少人物年事已高,拍摄也就有了抢救性的重大意义,更有了弥足珍贵的史料文献价值。为此,贺茂之玩命似的带领年轻人们四下奔波拍摄,在撰写发表了56位人物文章的基础上,已经完成了16位人物的拍摄任务。

除此,研究院还发起或参与了一系列全国性大型社会公益活动。在首次举办的“中国走进崇高理论研讨会”上,嘉朋满坐,贤者云集,与会的专家、学者、教授和崇高践行者,认定并确立了“走进崇高”的理论,并为其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军人的崇高书画艺术大展”上,首次把军委主席胡锦涛倡导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界定为军人的崇高之最佳标准,并用诗歌、书法、绘画、制印、雕塑等艺术形式予以表现和解读,总政治部主任李继耐上将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三载春秋,三载辛劳。三年来的实践证明,走向崇高不是曲高和寡,而是应者如云。因为,这也是信仰的力量!不但迟浩田上将这样的原党和国家、军队领导人对走进崇高的事业十分支持,也让许多普通人走进了支持贺茂之和“走进崇高研究院”的行列。

武警总部退休干部朱琴音,第一次来到走进崇高研究院就为之震撼:“啊!你们在研究崇高啊,这是在为社会做大事情呀!”她竟在这个小院里看了近一个小时,说自己的灵魂得到了净化,主动向贺茂之报名,要给研究院当义工。

年近60的转业干部李娜,从网上看到“走进崇高研究院”的介绍后,主动跑到研究院,第一句话就是:“我看了你们的网站,你们做的事情太伟大太崇高了!”然后主动介绍了自己的经历、身份、特长,说:“有什么事你尽管吩咐,我参加定了!”

71岁高龄的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诗人、翻译家郑土生,多次写诗称赞走进崇高研究院、称赞崇高,并冒着严寒,骑自行车赶到研究院参观学习,还当场赋诗表示:“愿做走进崇高大旗下的一名新兵、老兵!”

浙江天台县高中学生杨天易随父母参观了研究院,回去后就写了篇文章,表示“一家三口愿做走进崇高研究院的义工”。北京先农坛体校两个党支部,专程到走进崇高研究院过党组织活动,党员们普遍反映受到震撼。

走进崇高研究院迄今已经接待近千人次参观访问,刚创办不久的走进崇高研究院网站点击率也达13000多人次。

高扬着“走进崇高”的大旗,退休将军贺茂之义无返顾地前行。宣传崇高思想,弘扬崇高精神,盛赞崇高行为,激励和教育人们走进崇高、拥有崇高,以推动社会文明的进程,已成为他在人生第二个春天中孜孜不倦的最高追求!

与贺茂之对话

《中华儿女》:请问贺将军,什么是你心目中的“崇高”?你为什么对“崇高”如此情有独钟?

贺茂之:什么是崇高?大致有三种解释:一曰雄伟、高大,二曰高贵、高尚,三曰壮美,这是美学概念。自然界的崇高,表现在其大其奇上,能引起人们的惊讶和敬赞。社会生活中的崇高,表现在先进社会力量及人的高尚精神和行为上。

我们中华民族就是崇尚崇高、践行崇高的民族。如陆游的“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是指崇高之志向;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指崇高之理想;元景皓的“宁可玉碎,不能瓦全”,是指崇高之情操;孟子的“窮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指崇高之道德;司马迁的“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是指崇高之精神和行为。

可以说,崇高,浸淫在我们民族的精神血脉之中。

《中华儿女》:那么,崇高的理念与当今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必须遵循的思想道德情操有什么必然联系呢?

贺茂之:你这个问题问得好。事实上,这不仅不矛盾,而是一脉相承的。因为崇尚崇高、饯行崇高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被中国共产党人升华到了一个新的质的飞跃的高峰。中国共产党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纲领,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崇高宗旨,带领中国人民冲锋陷阵,舍生忘死,涌现出无数革命先烈和英雄模范,例如高诵“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的方志敏,笑吟“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还有“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王进喜,“宁肯一人臭,换来万户香”的时传祥,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邓稼先……纵观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实践崇高、走向崇高的历史。

《中华儿女》:走进崇高在当今有什么现实意义?

贺茂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们更需要崇高。和谐社会,是指社会状态;走向崇高,是指人的精神状态。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的精神状态直接影响到社会状态。有一句名言说得好:“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国库的殷实,不取决于城堡的坚固,也不取决于公共设施的华丽,而取决于这个国家国民品格的高下。”走向崇高,就是走向真、善、美,摒弃假、恶、丑;走向崇高,就是走向正气、锐气、朝气、和气,摒弃官气、霸气、俗气、市侩气。作为领导干部,走向崇高,就是要勤政廉政、公道正派、励精图治、造福于民,摒弃玩忽职守、贪赃枉法、以权谋私、贪图安逸;作为人民大众,走向崇高,就是要爱国敬业、积极向上、诚信友爱、弘扬正气,摒弃违法乱纪、为非作歹、损人利己、无所事事。试想,在祖国大地上形成了这样的风气,呈现出这样的局面,我们的社会还能不和谐、不美好吗?

上一篇:党支部建设提升行动下一篇:2011年维修组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