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总结 机械基础

2024-08-09

教学工作总结 机械基础(精选12篇)

教学工作总结 机械基础 篇1

杨秋丽 本学期,本人在学校和教学二处的工作安排下,担任了56班秋机械班的《机械基础》教学工作。教学工作,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有经验也有教训,现将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教学方面:

《机械基础》是机械加工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这门课打下学习机械加工的基础,我们的教学任务不仅是让学生学习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因此,我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了使学生学得更好,在讲课中力求通俗,多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力求理论联系实际,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厚。

1、踏实教学,练好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练好基本功,踏踏实实地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在以下方面加强工作 :(1)课前准备:备好课。认真学习教学大纲;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措施;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学、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2)课堂上的情况。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课外作业,减轻学生的负担。

(3)做好课后辅导工作。认真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帮助他们解答疑难,从友善开始,从赞美着手,理解和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想法和问题。

2、拓展知识、技能,综合提高教学水平

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努力拓展各方面知识提高各方面技能,经常听其他老师的课,学习他们好的教育理论、方法,弥补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上课时务求每一课都上得生动、活泼、高效,力争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耐心对待每一个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个人成长方面:

1、完善师德: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工作中,我始终以一个专业老师的标准要求自己,全身心地投入 到教育事业中,给学生做出榜样。其次是关爱学生,我以一颗博爱之心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绝不以智力好坏定亲疏,以成绩好坏分优劣。再者,能与周围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工作中能较好地与老师、学生相处,真诚热情,我始终坚信:一个伸手可以拥抱整个世界,敞开胸怀能够容纳整个宇宙的人,一定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和接纳。

2、虚心学习: 备课过程中认真向其他教师学习、请教,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交流,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把学习当作自己的工作,真心对待每一位学生。

3、锤炼业务:

在教学中我主动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从每个教学环节入手,大胆进行改革创新。我以转变学习方式为抓手,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新理念,主动探索”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的新课型。

随着教学工作的结束,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我始终坚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励把工作做好。

教学二处

教学工作总结 机械基础 篇2

基于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 教材《机械基础》把机械传动中最简单的摩擦轮传动安排在第一章第一节来介绍, 笔者现就此与各位前辈一起探讨如何帮助学生分析和掌握这种传动方式的工作原理。

由于摩擦轮传动的工作原理与摩擦力有关, 故非常有必要在讲新课之前和学生一起复习并掌握物理学中的摩擦力f概念:在相互接触的两物体之间, 当存在相对运动趋势时, 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作用力。另外要说明摩擦力的方向与两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大小为两物体直接接触产生的正压力N和接触面间的摩擦因数μ (摩擦因数与接触面材料、表面粗糙度以及润滑情况有关) 的乘积。

让学生举出一些他们看到的存在摩擦力现象的例子, 并分析说明例子中摩擦力所起的作用, 就此再进一步思考它是如何起作用的。例如, 自行车的刹车是一个利用摩擦力的例子, 因此刹车中的刹车皮要用与钢圈接触面间有较大摩擦因数的橡胶制造, 这样在同等的作用力下刹车时产生的摩擦力就会较大, 刹车制动的效果当然就较好;同样在自行车中, 各转动处为保证转动灵活, 都装有轴承, 轴承中的摩擦力此时就是有害的, 这时就要采用诸如在轴承中适当加注润滑油以减小运动件间的摩擦因数的办法来尽量减小摩擦力。通过举例和分析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摩擦力概念的理解, 而且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摩擦力的存在并不都是有害的, 相反有些情况下机械的正常工作还离不开摩擦力的作用。 (这个过程当中, 同时培养了学生看待事物一分为二的思维习惯)

复习教材绪论中关于机器三大组成部分的内容, 主要说明白传动装置的作用:以一定的方式将动力部分提供的动力传递给工作部分, 以完成预定的工作任务。然后举一些例子说明在生产实践中, 传动装置的具体结构、复杂程度随机械设备的不同而不同, 但可以根据它们传递动力的方式即工作原理归纳为几类。最后引出本节的教学课题。 (这个过程当中, 同时培养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前后知识联系的习惯)

明确本节的教学重点:掌握摩擦轮传动的工作原理。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试述摩擦轮传动的工作原理:利用两轮直接接触所产生的摩擦力来传递运动和动力。向学生强调摩擦轮传动是依靠摩擦力工作的, 同时提出疑问:摩擦轮传动是怎样依靠摩擦力来工作的呢? (这个过程当中,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用事先准备的教具作外接圆柱式摩擦轮传动的演示。让主动轮D1以某一转速n1 (轮面上的质点速度为v1) 匀速转动起来, 从动轮D2与主动轮D1两轮面间靠近而不接触, 这时, 两轮面间虽然有相对运动但因没有直接接触, 从动轮D2保持静止, 主动轮D1的动力没有传给从动轮D2;接着, 以一定的正压力N使主从动轮轮面直接接触, 从动轮D2将以某一转速n2 (轮面上的质点速度为v2) 匀速转动起来, 主动轮D1的动力传给了从动轮D2。这时, 让学生借助轮面边缘上的标记观察两轮转速大小以及转向关系, 当2D1=D1时可以发现n1=2n2, 由转动物体上某一点线速度和转速的关系公式v=πrn, 推导出两轮面上的线速度关系v1=v2;另外, 主从动轮转向相反。由此通过演示可以直观地得出结论:外接圆柱式摩擦轮传动正常工作时, 两轮轮面直接接触且接触处线速度相等, 即两轮面间无相对运动, 两轮转向相反, 转速也得到转换。 (这个过程当中,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分析摩擦轮传动的传动过程, 即它依靠什么工作、又是如何工作的?在黑板上画出摩擦轮传动的示意图, 作分析如下:

一、主动轮D1以转速n1顺时针回转, 两轮面不接触, 此时, 虽然传动轮D2静止, 两轮轮面间有相对速度Δv=v1, 但正压力N=0, 故根据摩擦力定义, 两轮轮面间不产生摩擦力, 从动轮D2保持原状态静止不动。

二、主动轮D1依旧以转速n1顺时针回转, 不同的是两轮面间直接接触, 正压力N≠0, 此时, 两轮轮面间不但有相对速度Δv=v1, 而且正压力N也不为零, 根据摩擦力定义, 主从动轮之间将产生摩擦力, 从动轮D2将要对主动轮D1产生阻碍其运动的摩擦力f21, 以减小它们之间的相对速度Δv;同样, 主动轮D1也将对从动轮D2产生破坏其静止状态的摩擦力f12, 使其沿f12的方向运动起来, 以减小它们之间的相对速度Δv;f12与f21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它们的方向相反, 大小相等, 且f12=f21=μN (μ为两轮面间的摩擦因数) 。

三、摩擦力f12在从动轮D2上产生一个力矩Mf, 它克服从动轮D2的负载及其他因素形成的阻力矩M阻, 使从动轮D2沿与主动轮D1转向相反的方向转动起来。摩擦轮传动正常工作时, 摩擦力矩Mf与阻力矩M阻应相等, 即Mf=M阻。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摩擦轮传动是利用两轮直接接触所产生的摩擦力来传递运动和动力的。

讲解分析“打滑”现象。当由于某些因素造成从动轮D2上的阻力矩M阻增大时, 会出现什么现象呢?再次做演示, 给正常工作的从动轮D2人为地增加一阻力, 同样借助两轮面上的标记可以发现从动轮D2的转速下降, v2也将下降, 两轮间的相对速度Δv为零的状态被打破, 从动轮D2的运动将滞后于主动轮D1, 这时, 传动中出现了两轮面的相对滑移现象, 即“打滑”, 长时间的打滑将对轮面造成较大的磨损, 特别是当从动轮D2轮面较软时, 它将首先被磨损, 并且又因其运动滞后, 故其磨损通常是一种局部磨损, 这将造成轮面规则几何外形的破坏而影响传动质量。因此, 要采取措施防止“打滑”的产生。

怎样避免“打滑”和增大摩擦轮传动的带负载能力呢?这就要对症下药和有的放矢。“打滑”是由于从动轮上的驱动力矩即摩擦力矩小于阻力矩引起的, 而从动轮是由摩擦力矩驱动的, 故我们可以采取增大摩擦力矩的办法, 既可以增大从动轮上的带负载能力, 又可以减少发生“打滑”的机会。那么, 摩擦力矩又是如何增大的呢?列出摩擦力矩的计算公式Mf=f12× (1/2D2) =1/2×μNd2, 分析这个式子不难发现, 要增大摩擦力矩可以增大摩擦力f12, 而摩擦力的增大又有两个途径:一是增大正压力N, 二是增大摩擦因数μ。实际当中是如何利用实施这两个方法途径的呢?一可以在摩擦轮上安装弹簧或其他施力装置以增大正压力N, 但这同时也增大了作用在轴和轴承上的外力, 要使轴和轴承此时不产生过度的变形而影响工作, 就必须增大它的尺寸, 导致了机构的笨重, 因此, 正压力N只能适当增大;二增大摩擦因数μ的方法是实际当中主要的一个途径。由于摩擦因数μ与两直接接触表面的材质有很大关系, 通常是将其中一个摩擦轮用钢或者铸铁来制造, 在另一个轮子的工作表面粘上一层较软的石棉、皮革、橡胶布、塑料或纤维材料等。但这时要注意:主动轮宜是轮面较软的摩擦轮, 这样在传动中一旦产生“打滑”时, 首先磨损的是主动轮而不是从动轮, 并且由于主动轮由动力源带动始终处于匀速转动故他的磨损是均匀的, 对于从动轮避免了遭受局部磨损而影响传动质量的后果。

归纳小结: (1) 摩擦力的定义; (2) 摩擦力在物体运动中的作用; (3) 摩擦轮传动工作时两轮的运动特点; (4) 摩擦力在摩擦轮传动中的产生和作用; (5) 摩擦轮传动的工作原理; (6) 摩擦轮传动中“打滑”现象的产生原因; (7) 摩擦轮传动带负载能力的提高和避免“打滑”的方法。

教学工作总结 机械基础 篇3

关键词:工作过程; 课程改革; 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144-001

一、引言

《机械设计基础》是我院机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过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为将来从事轨道车辆检测维修、运行维护、车辆制造等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本文通过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实践,初步提出该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对课程进行了工作任务分解,以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传统教学方式

机械设计基础主要内容是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主要讨论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基础知识和常用方法。传统教学方法,授课内容多,而实践教学课时一直在压缩;即使是实践教学部分,仍以劳动性操作为主,对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不够。教学手段不尽如人意,很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改革的探索

1.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对一门课程从设计到实施的标准化规定,包括课程的性质、任务、目标、内容和实施等。它是教材编写的重要前提、是课程组织与实施的纲领性文件、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依据、是课程考评的重要依据,是教育与企业标准相融合的媒介。我们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实践中,充分发挥其导向性,引导教师和学生把教学的重点从掌握系统完整的学科理论转到增强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

首先要确定课程理念,它是制订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我们以工作过程导向为课程指导思想,以机车专业学生岗位中机构和零件的①运行、维护、保养;②装拆、修配、改装;③检测、调试、查阅标准资料等典型工作任务为课程的能力主线,把课程归纳为上述三个职业核心能力。其次是确定课程总要求即课程的口标与专业培养口标一致。内容的组织突出能力培养,保持知识、技能、态度三者的协调统一,融合职业标准并高于职业标准。从宏观上说明通过本门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哪些知识、形成哪些核心能力与技能、养成哪些素质等。例如,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围绕职业核心能力,确定学生应掌握的三个学习情境(工作任务模块):常用机构技术应用、常用传动技术应用、常用零部件技术应用。形成机械设备检修、维护、调试等职业工作能力与技能,树立承担机械设备检修的安全责任心,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再次是确定学习目标与内容以就业为导向,以课程核心能力的培养或技术的形成为主线。通过典刑工作任务开发学习情境。以工作过程中常规性工作任务的技能和技术制定学习目标,产生学习内容

2.编写配套教材

传统的教材,是高等职业院校兴起后编写的试用性教材,是大学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以及原中专校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教材的大融合。教材中既有深奥的理论推导,又有许多知识的重复;新知识、新技术体现较少;章节编排不合理,不能适应高职学生的学习需要。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需要配套教材,关键在于课程的内容和结构是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而不是学科的系统化。教材的编写以职业工作过程中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为基础,整个过程中贯穿着“怎样做”、“怎样做更好”。机械设计基础的课程内容采用工作任务驱动。在课程内容的每个项目中,确定特定的“行为领域和学习领域”,每个“学习领域”都反映了组成某项工作过程的“行为领域”。为了确保每个“学习领域”都与整体工作过程相关,每项工作任务都应被看作是工作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工作任务

2.教学过程的改革

第一,组织多种教学形式,除了板书、讲解等,还要联系生活经验或具体事例来创设情境,活跃课堂的气氛,促进学生的思维。

第二,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把握重点,分解难点。

第三,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把学生带到校内外实习基地,进行现场教学和生产劳动。课程中学到的很多机构,在机床中都有应用,如带传动、链传动、凸轮机构、齿轮传动、螺旋传动、液压传动等。例如,在学习螺旋传动原理时,让学生观察数控机床工作台的运动和普通机床工作台的运动,数控机床工作台的运动相较于普通机床工作台的运动,运动精度要高得多。经观察、思考,了解到数控机床工作台的运动,是借助于滚珠丝杠来实现传动的,而滚珠丝杠传动是滚动摩擦,因而效率高、精度好;而普通机床中所采用的只是普通的T形螺纹传动,而普通的T形螺纹传动螺旋之间摩擦是滑动摩擦,所以效率低、精度较差。通过比较学习,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

第四,教学手段现代化。教材中抽象的原理较多,教师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如齿轮传动的啮合原理。因此,教学中可以借助多媒体、幻灯片、视频甚至机械零件实物进行辅助教学。在课件中将抽象的内容制成二维和三维动画,将生产场面制成视频影像,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較短的时间内接受更多的信息。

四、改革考核方式

期末的考核有两个目的:一是考察学生对本课程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二是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以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是以实际工作任务为核心,有笔试,考查对知识的储备和知识理解的深度;也有技能操作考试,主要考查以职业技能为主的机械设计应用能力,如减速器的设计。

五、总结

工作过程导向的职教课程能够让学生获得一种全面的、和谐的、切实有效的教育。这种课程模式在国际上已经非常普及。

我国的职业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应该以综合职业能力发展为培养目标,应该注意教育课程与培训课程的区别;职业教育的学习领域课程是以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完整教学单元。职业教育的特点应该转向: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

科研基金项目YQ1102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王建军,王亚芹.基于工作过程的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探讨.科教文汇[J]2009.04

机械基础教学总结 篇4

《机械基础》是机械类工种的技术基础课,其研究对象是机构和机器。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要求中职学生掌握机械传动、常用机构和轴系零件,以及液压传动的基本知识、工作原理应用特点;懂得分析机械工作原理的基本方法;并能作简单的有关计算。学好这门课对机械类工种的技校生今后专业课的学习以及毕业后的工作,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课程的特点讲,职校讲授的《数学》《物理》等与中学阶段联系较多,这些都是以逻辑思维为主的学科,学生较容易接受,而《机械基础》等专业性的基础课,要求学生有很强的形象思维能力,这类课与中学阶段的课程联系较少,学生接受有一定的难度。笔者在分析研究了学生思维形式转化的同时,学习和探索了一些讲授该课的方法,与中职学校的专业老师一起探讨。

一 从直观教学入手,充分应用多媒体动画和其他教具,加深概念的理解和运动规律的总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机械基础》课概念抽象,如果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语言贫乏,照本宣科,那么学生就会既无兴趣又无法理解,只好采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这对今后的学习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采用一些形象化、具体化的直观教学手段,以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比如:讲解机器的概念,可以先拿出单缸内燃机的模型或多媒体动画演示给学生看,然后采用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方法,让学生先看其外形,观察内燃机的组成;再看内部结构,讨论各部分之间内在的联系及运动关系,最后从功能关系上总结出内燃机的功用,进而归纳出机器的本质。

二 突破难点、难易相辅;突出重点,详略得当

众所周知,学生对某一问题不懂往往是因对与其相关的概念理解不透,或因相关的理论掌握不够。这就要求我们各个击破障碍,比如:“渐开线齿形”这一节,渐开线的性质很多,是个难点。但是如果先把“渐开性的形成”这一问题讲解透彻,学生对其形成过程有了深刻理解,那在讲渐开线的性质时就容易多了。学生一旦掌握了渐开线性质,那又为下一个难点——“渐开线齿形的啮合特点”扫清了一大障碍。《机械基础》课内容表面看起来很散,重点不很突出,但教师

在讲课中则要注意突出重点,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灵活处理教学内容。如在关键性的地方,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务使学生弄懂弄通;学生易懂的内容则适当简略一些,有时甚至可以不讲,采用学生自学、教师提示指导的方法。

三 灵活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就要调动必要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相辅相成的,是共同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服务的。在教学实践中,在明确课堂教学的作用、掌握课程特点、分析和精选教材内客的基础上,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是采用与内容特点相适应的具体教学方法。所以,备课应当包括教学内容的备课和教学方法的备课。要有周密细致的计划、设计和安排。要想达到课堂教学目的,真正做到启发式教学,就要按上面的理性要求,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本人在教学实践中采用的具体方法主要有设疑法、提问法、归纳综合法、动态补缺法等。

1.设疑法

设疑法是收效较好的方法,要求在讲某部分内客时,一开始便抓住最核心、最本质的东西(或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一个或几个关键性问题,把学生吸引到探求知识的兴趣中去。然后,自然地把要讲的基本概念、定义等融入所设疑问,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再经过推理论证或演示得出结论(或答案),使得问题得到解决。这也就是平时常说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学生主动思考向题,带着疑问和求知欲望听老师讲课。

2.提问法

这与设疑法略有不同,其特点在于根据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对学生可能产生问题的疑难处,教师备课时预先做好提问的准备,通过提问,加深学生对教学难点的理解。具体做法是:在讲到某个具体问题,尤其是在难点、重点或学生易模糊的内容时,选择恰当时机提问,停顿数秒,使学生思考一下或相互议论一下,然后,或令学生作答或教师作答,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这比平铺直叙地讲述效果要好得多。如讲授机械、机器、机构、构件、零件等概念时,提出机器和机构有何区别;为什么平时钟表被称为钟表机构,不称钟表机器,而发电机则可称机器。指定几个同学回答,或对或错,教师不去打断。经过短时间的讨论,教师再针对学生问答中的疑惑之点,做有的放矢的讲解。这样不仅收效好,而且使学生学得生动、具体。

3.归纳综合法

这是针对有的章节内容多而杂,系统性差,学生不易掌握而采用的讲授方法。如在讲单个齿轮各部分名称符号时,学生感到无序难记,便将其主要名称、符号和参数归纳分类,即分成 4个圆(齿顶圆、齿根圆、基圆、分度圆),3个弧长(齿厚、齿间距、周节),3个高(齿顶高、齿根高、全齿高)和 4个标准值(m、a、h、c)。这样实践的结果,变零乱、松散的知识为易于记忆掌握的知识,增强了学生学好的信心,掌握了学习的技巧。

4.动态补缺法

这就是通过课堂小测验,检查作业情况,随时掌握学生学习动态,不失时机地进行教学上的补缺堵漏。如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某一部分教学内容不理解或理解有误,就进行全班解疑辅导;如果个别学生学习有困难,就开小灶,进行强化辅导。

总之,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可供选择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如声像教学法、参观教学法、比较法、形象比喻法等等。以上所说只是我在众多老教师教学经验启发下,针对所教课程的特点,采用的几种主要方法。

四 综合教材内容,注意与其他相类科目的联系,注意理论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机械基础个人工作总结 篇5

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较为凌乱,我主要上12级铆焊班的《机械基础课》。因为12级本期参加了创业就业培训和取证培训,耽误了很多教学时间。回顾过去,是为了以后更加成功的开展工作,现将这一学期的教学得失,总结如下:

由于这门课程第一次接触,对于本节课的教学方法等都是一种新的开始。新学期开始,由于该门课程对同学们来说刚刚接触,感到很新鲜,为此我充分利用第一节课,让每位同学都充满了信心,带着兴趣去学习。如此一个月后,当新鲜感逐渐失去时,好多同学就开始厌学,好在我早有思想准备,采取了相应的方法,对症下药取得了一些成绩,达到了预期的教训目的,但距离理想效果还不够。

回首整个学期的教学工作,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也有很多,具体为:

一、学生参与不够。当初以为同学实践较少,大多以我独自演讲为主。从本学期的教学效果和与同学交流来看,他们更喜欢自我表现,这一点值得深思。

二、课堂提问的太少。我为了节约上课时间,大多自问自答,忽视了课堂的主人。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做为重中之重给以解决。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在每一节课上课之前,都做了认真的准备,把要在上课的时候提出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要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我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分别叫不同的学生来回答。

以上是本学期我的一些教学体会,还有更多需要探索,不断完

善,期待在往后的教学中有更大进步。

机械基础教学反思 篇6

篇一:机械基础>教学反思

《机械基础》是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这门学科包括工程材料、静力学、材料力学、平面机构、机械零件、机械传动、金属材料、轴系和液压传动为知识主干的课程,教材主要是机器的组成,金属材料的热处理,常用机构传动常识,轴系零件,液压气压传动的原理等内容,作为基础理论课概念繁杂,理论抽象,对于我们在校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我们首要考虑的问题。

一、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几年的专业课教学我发现,我们使用的教材比较注重理论部分且内容有限,那么有些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就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造成了学生的死记硬背,而我们的学生恰恰就是不爱理论学习,又有一定的动手能力,而且对事物充满好奇的一个群体。认识到这一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用专业理论课为专业实训来服务这样的理念,使整个知识体系与生活,生产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融会贯通,激发学生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常用机构的教学中,为了引起学生兴趣,我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讲解,学生对演唱会感兴趣,那我就问学生知道演唱会是怎么从现场转播到电视中的吗?引发出本节的内容,四杆机构,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都认真的听老师要讲的内容,了解到原来就是我们所学的铰链四杆机构,知道了这四个看似简单的杆件,谁担负着整周回转运动,哪一个又担负着往复摇摆运动,四个杆件的不断变化,而形成双曲柄机构,双摇杆机构,曲柄摇杆机构。在好奇心下期待出谜底的揭晓。这样学生就有光彩炫目的舞台是靠我学习的铰链四杆机构来传递的满足感中找到自信。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我让学生以骑自行车为例,车身为机架,脚踏板为曲柄,小腿相当于连杆,大腿相当于摇杆。是以摇杆为主动件的曲柄摇杆机构。这样的分析更能让学生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用学生熟悉的事物来讲解专业的内容,比如缝纫机的驱动靠的是我们学习的四杆机构,公交车门的启动关闭,自卸货翻斗车等。这些实用性很强的事例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使学生既想学又能学,既激发了兴趣,又调动了积极性和主动性。都说打开知识殿堂的钥匙毫无疑问是问号,我给学生设置问号,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使课堂成为知识传授,师生情感交流的场所,然后和他们一起解决问号。在这样的过程中我充分的给予了学生参与的权力和机会,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

二、注重直观性教学与生产实践紧密相连

对机械基础这门枯燥,繁杂不系统的学科来说,不进行教学信息双向交流学生必学之无味,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学习较差的学生。始终唤起比保持学生的兴趣,就更需要老师下工夫,在讲解轴、轴承的部分教学中,我拿出实物,让学生亲眼看到轴承的构造及安装,轴的结构、接触了真实的、活生生的具体事物,获得的初步印象。在感知过程中引导学生,我在讲解轴的加工时,对轴的结构要求,为什么按装在轴上的零件,要能牢固而可靠的相对固定?实现了轴向或周向固定。轴要便于加工和减少应力集中,在讲解应力集中的问题上,我拿了一块有裂痕的玻璃,和完好的玻璃都施加同样大小的力,让学生来猜测结果,这正符合这个时期学生活跃,好动的特点,这样就顺理成章的把应力集中的危害讲清楚。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有助于加深理解,记忆比较牢固。

三、注重由浅显易懂的>故事逐步归纳结论

关于静力学,材料力学部分学生普遍感觉比较难学。那么我根据岗位能力培养的目标,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一系列教改探索,把涉及计算设计的内容简单介绍,让学生了解,然后直接运用结果,应用在材料选择上。像机械零件的力学性能中提出了强度、硬度耐、磨性、塑性、疲劳强度等性能要求,这就涉及计算,我就从金属材料热处理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教学,其实材料的性能改变就是加热,保温,冷却三个阶段形成,如果我只是讲解加热的温度是多少,保温的时间是多少,冷却的时间有多长,就这么一串数字的罗列,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还是那句话,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我给学生讲了神刀蒲元、吴王征战的故事。战争中吴王连连吃了败仗,他想要取得战争的胜利,不断的寻找原因,最终发现是兵器不如对方,就命令铁匠半月内打造出锋利坚硬的兵器,老铁匠们是用性命在打造这批兵器,反复的实验,不断的总结,打造出锋利强韧的兵器。给学生呈现一个古代战争的场面,这些的铺垫都是为了引出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发生变化,那我就告诉学生铁匠烧铁,实际就是对金属材料的加热过程,是热处理的第一步,铁匠的不断捶打就是给金属材料的一个保温过程,直至冷却。这样本来需要大量数据计算得出的结论,我们就故事使学生找出其根本原因,直接应用到生产材料的选择上。既避免了大量的计算过程,又能准确的选择材料。

众所周知,职业学校目的是培养出有动手能力,能掌握基本操作体系的学生,培养出综合素质高的技术工人。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了解简单的基本技能操作,为生产实习,将来就业打好基础。

篇二:机械基础教学反思

随着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使职业教育能够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步伐,改革传统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已是必然。机械制图教学面临着既要减少学时,又要增加内容、还要提高教学质量是机械制图教学改革方面的难题,下面浅谈几点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作法及体会。

一、机械制图在人才培养改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机械制图是机械类专业的主要基础课,担负着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绘制和阅读机械工程图样的能力的重要任务,工程图样被喻为工程界的技术语言,在机械类人才培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任何关系机械类人才培养的改革都离不开机械制图教学的改革,机械制图教学改革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后续课程改革的成功和整个人才培养的最终效果。

二、传统机械制图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已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

机械制图课程学时为各门技术基础课之最,一门技术基础课占这么多学时,显然不能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另一方面随着计算机制图的产生和日益普及,要求我们的学生必须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术。因此机械制图课首先就要解决好既要减少学时、又要增加内容的矛盾。怎样实施改革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们必须进行认真的分析和实践。

三、机械制图改革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根据我校教学改革的方针,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改革总方案的要求,要求学生不仅要达到传统机械制图课的最终要求,还要掌握计算机绘图的内容和计算机绘图的技巧,以及公差与配合在图纸上标注的有关内容。要完成教学任务,如何进行教学才能保证质量,必须通过认真的分析,制定出科学的实施办法。

1、改革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培养的传统方式。

我们对机械课程学时居高不下的原因进行了认真的分析,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在教学上把空间想象能力、空间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放在了画法几何上,通过点线面的投影及其相互位置关系,作图直观性差,学生难掌握,效果又不好,而且与绘制和阅读机械工程样的联系又不是很紧密。经过分析,我们决定改变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逻辑思维能力的方式,改变以前的直观性较差的点线面及相互位置关系的定位、定量投影作图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由于主体的直观性较好,所以既大大降低了难度,又能紧密地与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相联系。加强投影制图教学,既减少了学时、又降低了难度、又加强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能力的培养的效果,可以说是一条捷径。

2、把计算机绘图既作为教学内容又作为改革传统机械制图的手段。

根据基础系列课程改革的总要求,计算机绘图的内容由过去的选修变为必修,并且讲课和上机相结合。如果只从学时上看,它确实是一个负担,但我们认真分析后,不仅把它作为必须掌握的内容,而且把它作为改革传统机械制图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和压缩学时的一种有利措施。

机械制图学时居高不下的另一个原因是要通过大量的手工仪器绘图训练来提高绘图技能技巧和图面质量。由于有了计算机绘图这种现代化的先进手段,手工仪器训练可以适当消弱,压缩出一部分学时。

另一方面,计算机绘图的三维绘图和三维实体造型技术可以进行三维曲线、曲面的绘制,还可以组合造型,这样就可以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形体分析方法和训练空间构思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即节省学时,又加强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还能使学生更全面的掌握计算机绘图的内容和技术技巧。

3、改革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为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

传统的机械制图,由于直观性较差,抽象难学,因此老师讲课特别多、特别细,又是模型、又是挂图,没有模型和挂图就画立体图,是一种灌输式的教学。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没有主动积极思考的余地,尽管老师讲的很卖力,学生的掌握情况与老师的期望值仍有很大差距,现在学时压缩了,内容增加了,我们必须改革这种灌输式教学方法,对于本课程关键的、有关原理和基本方法的内容必须仔细讲清楚,对于应用性的和信息化的知识只讲它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进行引导性讲解,启发学生用自己的思考来解决,这样看起来讲话的速度不快,但每堂课给学生的信息量并不少,知识面同样很宽。

4、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机械制图的传统教学手段是粉笔黑板加模型图,由于画图费时多,一节课讲授的内容很少,一些图只为了作某些说明,画了十多分钟只讲3―5分钟就不用了,挂图和模型由于是事先定制的,成本高、灵活性差,使用时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且计算机绘图这种内容,不在计算机上讲很难讲清楚,既费时效果又差。现代科学技术给我们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CAI课件等,即可以节约时间又可以加大信息量,同时又能形象直观地加强教学效果。

四、实施效果。

1、压缩了学时,提高了效率,改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了专业知识,为新课程的开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改变了以往教学中空间想象能力培养的方式,加强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培养的效果。由于CAI课件,多媒体素材库等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计算机三维造型等内容的学习,和以三维形状相关位置的空间逻辑思维及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的加强,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从抽象走向直观,学生感觉轻松,提高更快。

3、计算机绘图的学***提高了学生学习应用计算机知识和技术的积极性,对学生绘图能力的培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计算机绘图融入机械制图中使每个学生都亲自体会到计算机绘图的方便、快捷和高质量,从而对学习计算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4、计算机绘图,使学生掌握了计算机绘图的技能技巧,为后续开设的现代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尊定了良好的基础。由于计算机绘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计算机绘图的技能技巧为后续的CAD、CAI等现代技术课程的学习尊定了良好的基础,作了知识上的准备。

从上述可以看出,我们应用现代的计算机绘图技术改革传统的机械制图收到了既压缩学时,又增加了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新内容,改变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生能力培养的效果。

五、教学改革的体会。

用计算机绘图这种现代科学技术改革传统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所取得的一些成果,给了我一个重要的启示,进行教学改革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要以现代科学技术作为教学改革的推动力,把现代科学技术既作为教学内容,又作为改革传统内容、传统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重要措施和强有力的手段,是进行教学改革的好方法。

篇三:机械基础教学反思

机械制图是机械类专业的主要基础课,担负着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绘制和阅读机械工程图样的能力的重要任务,工程图样被喻为工程界的技术语言,在机械类人才培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任何关系机械类人才的培养都离不开机械制图这门基础课程。

教学工作总结 机械基础 篇7

《机械制图和机械基础》课程是非机械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帮助学生掌握机械方向的基础知识, 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素质的课程。《机械制图和机械基础》课程包含将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机械原理、机械零件、机械工程材料、公差与测量技术、计算机绘图等的系列课程的内容。在缩减课时的大环境下, 越来越多的非机械类专业希望将机械基础类的课程课时压缩, 有的只有54 个课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 如何能有效的介绍完所有的机械方面的相关知识是值得从事《机械制图和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师及领导思考的问题。本人结合多年来从事机械基础课的教学经验, 讨论了非机械类的机械基础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

2 课程体系的设置

《机械制图和机械基础》课程包含的课程科目较多, 在较少的课时内, 需要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 这就要求明确以培养学生掌握机械工程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 整体优化本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 删减重复、陈旧内容, 增加现代技术的含量, 拓宽现场工程技术应用的知识面, 确保形成各门课程的应用性教学内容新体系;强调面向21世纪高工专人才必备的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自学和创新能力的培养[1]。例如工程制图课程在国内有如下三种课程体系:a.传统课程体系:主要体现为课程建设仍为画法几何、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分段、分课讲授。b.贯穿课程体系:主要体现为将计算机绘图技术融于机械制图教学的全过程中, 计算机绘图不再单独设课。c.系列课程体系:以机械设计为主线, 将包括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机械原理、机械零件、机械工程材料、公差与测量技术、计算机绘图等的系列课程有机融合在一起[2]。在机械制图与机械基础课程授课中, 因课时的限制不允许采用第一种方法授课, 第三种方法比较理想化, 执行有难度, 因基础课是后续学习其他专业课的基础, 对于大一新生, 习惯了高中填鸭式反复教与巩固的教学方式, 对机械系列课程没有任何基础的情况下自主学习能力欠缺, 还有待于大学逐步培养才能养成。第二种方法更易于教师和学生操作和接受, 在机械类课程中, 由于机械制图课是最前期的基础课, 直观且与工程实际结合紧密, 故以机械制图课作为主线, 可以使教学更加清晰、系统。

3 教学内容的安排

机械制图与机械基础课程的内容须打破原有的课程界限, 以一门课作为主线, 将其它课程内容穿插进此课程的授课和作业中, 由浅入深, 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新的课程体系以机械制图内容作为该课程的主线, 其它科目内容逐步穿插进去。

内容从以下几处融入:

3.1 在介绍常用零件的同时, 融入实用的机械设计、机械工程材料的相关内容。机械设计课程主要介绍常用零件的设计方法, 详细介绍了零件的种类、材料选择、工作原理、零件结构、运动方式、力和能量的传递方式、失效形式、各个零件的材料和形状尺寸的计算方法和润滑方法等。在讲解逐步设计常用零件的同时, 逐步绘制出常用零件的零件图。在此章节结束, 再次归纳各个零件使用的材料, 融入机械工程材料知识, 讲解不同材料的性能规律及其加工方法。

3.2 在介绍零件图的绘图和读图中,融入公差与测量技术的相关内容。弄懂零件图的公差、粗糙度的代号的含义,并且会正确标注与零件图上,了解此类技术参数的测量方法。从理论到应用内容连贯,学有所用,理解深刻,记忆牢固。开设实验课,提高学生的测绘、徒手绘图、尺规绘图的能力。

3.3 在介绍装配图的绘图和读图中, 融入机械原理和计算机绘图的相关内容。真正看懂一个机器的装配图, 首先要看明白机器的工作原理。也只有弄懂机器运作的原理, 才能准确绘制机器的装配图。故在介绍装配图的读图和画图之前, 对机械原理课程中常见几种机构的工作方式进行介绍, 使得内容更加连贯。在讲授装配图的拆分成零件图以及通过零件图绘制装配图的内容时, 采用二维绘图软件如CAD边画边讲, 激发同学们对CAD的兴趣。通过观看教师的操作, 熟悉CAD的绘图过程, 要求学生将前面章节的零件图用CAD绘制完成, 为后期推进学生自学计算机绘图软件打下基础。

4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

非机械类机械制图与机械基础课程的难度在于在少课时中介绍完日后专业课及工作中会用到的机械类知识。这使得这门课有学时少、内容多、种类繁杂的特点。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采用以下几点措施:

4.1 课堂讲授以构建框架为主, 使得各个章节前后连接清晰, 易懂。重点讲清楚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

4.2 重点、难点知识点通过微课的方式, 督促学生课下自学。在日常讲课过程的中往往会遇到一个难点讲清楚的时间过长;学生当时理解, 课下忘记的情况。通过微课的方式, 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理解程度, 反复观看重难点内容。巩固知识点的同时, 也缓解了少学时的压力。

4.3 完善作业和考核的机制。不再采用期末考试为学生最终课程成绩的单一考核方式, 而是综合考虑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课堂表现包括出勤率、回答问题、讨论、完成作业情况等;布置作业时设置作业难度层次, 由简到繁, 既要鼓励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 又要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求知欲。课下作业、答疑、课堂测试和课堂提问相结合, 督促学生自学。平时课堂上教师的提问、讨论的内容和作业都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课上安排课堂测试, 使学生重视课堂学习, 能够主动掌握相关知识, 提高学生课上的注意力。

5 结论

面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大潮, 全国各高校及院系都十分重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机械制图与机械基础》课程作为一门应用型很强的基础课程, 很多非机械专业就将此课程作为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本文结合了作者多年来从事非机械专业《机械制图与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经验和感受, 探讨了如何在课时少、知识面广、学生基础薄弱等情况下, 开展教学活动。希望本文的研究结论能够对同行有所帮助, 也希望本文的研究能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摘要:针对《机械制图和机械基础》课程课时量少, 知识点多, 学生基础薄弱等因素, 结合本人多年来的教学经验, 从课程体系设置、课程内容安排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三个方面入手讨论该课程的教学问题。

关键词:非机械类,机械制图,机械基础

参考文献

[1]崔承琦.工程制图与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改革的研究[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 2002, 4 (1) :66-78.

《机械基础》教学思考 篇8

一、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兴趣

虽然职校所开设的课程已相对简化,但由于学生大多缺乏基本的机械常识,对一些零部件的结构想象不出,就难以唤起对学习足够的兴趣,这会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针对学生的基础差的现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采用一些形象化、具体化的直观教学手段,以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比如:讲解机器的概念,可以先拿出单缸内燃机的模型或多媒体动画演示给学生看,让学生观察内燃机的组成;再讨论各部分之间内在的联系及运动关系,最后从功能关系上总结出内燃机的功用,进而归纳出机器的本质。还可列举出一些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的事例来帮助概念的理解与消化。比如讲链传动时,可以自行车为例,讲“死点位置”就以缝纫机的踏板机构为例,等等。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情绪,所以,一定要在开始的时候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要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

《机械基础》教学最终目的应当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并学以致用。如在教钢的牌号、性能和用途时,如果光在课堂上讲解,学生根本不认识它,怎么去使用就更不必说了。倒不如找到相应的材料,让学生在观察、锯割、打磨的过程中感受到不同材料的不同金属特性。又如,在讲联轴器、离合器、制动器的工作原理和特点时,应安排学生对实际部件装拆,在过程中感受到这些部件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让学生实际动手,教学效果也会好些。

三、灵活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设疑法是一种收效较好的方法。如“铰链四杆机构”一章,如果一上来就给学生脑子里塞了一大堆名词,就会让人感到抽象枯燥,这时候可以采用设疑法,通过教具演示:用四个杆件分别铰链在一起,然后以不同杆件为机架,及不同的长度比值的四杆机构,分别进行演示。这时向学生提出;这是为什么呢?这些不同现象与哪些因素有关?把问题放在这里暂且不作解答,为解决此问题让学生再观察和思考这几个教具或多媒体动画的不同点。待学生有了一些思考后,再顺势指出;问题的原因在于几个教具或动画中,是由于构件是以不同杆件为机架和各杆之间的长度比值的不同而引起的。这样带着问题讲解四杆机构的一系列概念,收效颇佳。

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可供选择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如归纳综合法、声像教学法、参观教学法、比较法、形象比喻法等等。

机械设计基础复习总结 篇9

第0章

1、机器的主体部分是由机构组成的。一部机器可包含一个或若干个机构。

2、就功能而言,一般机器包含四个基本组成部分:动力部分、传动部分、控制部分、执行部分。第1章

1、一个作平面运动的自由构件具有三个独立运动。

2、两构件组成运动副,其接触不外乎点、线、面。按照接触特性,通常把运动副分为低副和高副两类。

3、活动构件的自由度总数减去运动副引入的约束总数就是机构自由度,以F表示,即:F3n2PLPH

4、课后习题

1-5解:F3n2PLPH362811(图在书上)1-7解:F3n2PLPH3821102(图在书上)1-11解:F3n2PLPH342422(图在书上)

5、P14 例题1-7 第2章

1、对于铰链四杆机构来说,机架和连杆总是存在的,因此可按照连架杆是曲柄还是摇杆,将铰链四杆机构分为三种基本型式:曲柄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和双摇杆机构。

2、从上述分析可得结论:(1)铰链四杆机构有整转副的条件是最短杆和最长杆长度之和小于或等于其余两杆长度之和;(2)整转副是由最短杆与其邻边组成的。

3、曲柄是连架杆,整转副处于机架上才能形成曲柄,因此,具有整转副的铰链四杆机构是否存在曲柄,还应根据选择哪一个杆为机架来判断:

1)取最短杆为机架时,机架上有两个整转副,故得双曲柄机构。

2)取最短杆的邻边为机架时,机架上只有一个整转副,故得曲柄双摇杆机构。3)取最短杆的对边为机架时,机架上没有整转副,故得双摇杆机构。这种具有整转副而没有曲柄的铰链四杆机构常用作电风扇的摇头机构。

4、课后习题 2-1答:(注:图在书上,有可能改数)

a)40+110=150<70+90=160,且最短杆为机架,因此是双曲柄机构。

b)45+120=165<100+70=170,且最短杆的邻边为机架,因此是曲柄摇杆机构。

c)60+100=160>70+62=132,不满足杆长条件,因此是双摇杆机构。

d)50+100=150<100+90=190,且最短杆的对边为机架,因此是双摇杆机构。

第3章

1、当不计凸轮与从动件之间的摩擦时,凸轮给予从动件的力F是沿法线方向的,从动件运动方向与力F之间的锐角α即压力角。

2、公式总结: 1)传动比:in11r2rb2 n22r1rb12)分度圆上的齿距p对π的比值称为模数,用m表示,单位mm,即:mp

3)一对标准齿轮分度圆相切时的中心距称为标准中心距,以a表示,即:ar1r2r1r2m(z1z2)

2*

3、对于=20°和ha1的正常齿制标准渐开线齿轮,当用齿条加工时,其最少齿数zmin17

4、课后习题

4-14试述一对直齿圆柱齿轮、一对斜齿圆柱齿轮、一对直齿锥齿轮的正确啮合条件。

答: 分度圆锥角

分度圆直径

齿顶圆直径

齿根圆直径

外锥距

齿顶角、齿根角

顶锥角

根锥角

当量齿数

第5章

1、轮系可分为两种类型:定轴轮系和周转轮系。

2、课后习题(图在书上)

5-2解:这是一个定轴轮系,依题意有:

齿条 6 的线速度和齿轮 5 ′分度圆上的线速度相等;而齿轮 5 ′的转速和齿轮 5 的转速相等,因

此有:

通过箭头法判断得到齿轮 5 ′的转向顺时针,齿条 6 方向水平向右。

第9章

1、课后习题

9-1通过热处理可改变毛坯或零件的内部组织,从而改善它的力学性能。钢的常用热处理方法有:退火、正火、淬火、调质、表面淬火和渗碳淬火等。试选择其中三种加以解释并简述其应用。

答:退火:将钢加热到一定温度,并保温到一定时间后,随炉缓慢冷却的热处理方法。主要用来消除内应力、降低硬度,便于切削。

正火:将钢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温一定时间后,空冷或风冷的热处理方法。可消除内应力,降低硬度,便于切削加工;对一般零件,也可作为最终热处理,提高材料的机械性能。

淬火:将钢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温一定时间后,浸入到淬火介质中快速冷却的热处理方法。可提高材料的硬度和耐磨性,但存在很大的内应力,脆性也相应增加。淬火后一般需回火。淬火还可提高其抗腐蚀性。

调质:淬火后加高温回火的热处理方法。可获得强度、硬度、塑性、韧性等均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广泛应用于较为重要的零件设计中。表面淬火:迅速将零件表面加热到淬火温度后立即喷水冷却,使工件表层淬火的热处理方法。主要用于中碳钢或中碳合金钢,以提高表层硬度和耐磨性,同时疲劳强度和冲击韧性都有所提高。

渗碳淬火:将工件放入渗碳介质中加热,并保温一定时间,使介质中的碳渗入到钢件中的热处理方法。适合于低碳钢或低碳合金钢,可提高表层硬度和耐磨性,而仍保留芯部的韧性和高塑性。

第10章

1、考虑到极限情况,非矩形螺纹的自锁条件可表示为:

2、若按螺旋转动一圈计算,输入功为2πT,此时升举滑块所作的有效功为FaS,故螺旋副的效率为:FaStan 2Ttan()

3、标记示例:

圆头普通平键(A型),b=

16、h=

10、L=100的标记为:键16×100 GB/T 1096-2003平头普通平键(B型),b=

16、h=

10、L=100的标记为:键 B16×100 GB/T 1096-2003 单圆头普通平键(C型),b=

16、h=

10、L=100的标记为:键 C16×100 GB/T 1096-2003

4、课后习题

10-1试证明具有自锁性的螺旋传动,其效率小于50%。证明:当升角与当量摩擦角

符合

时,螺纹副具有自锁性。

当 时,螺纹副的效率

所以具有自锁性的螺纹副用于螺旋传动时,其效率必小于 50%。第11章 课后习题

11-9解(1)要使中间轴上两齿轮的轴向力方向相反,则低速级斜齿轮3的螺旋经方向应与齿轮2的旋向同为左旋,斜齿轮4的旋向应与齿轮3的旋向相反,为右旋。

(2)由题图可知:、、、、分度圆直径

轴向力

要使轴向力互相抵消,则:

11-16

第12章

1、正确的啮合条件是:蜗杆轴向模数ma1和轴向压力角a1应分别等于蜗轮端模数mt2和端面压力角t2即:ma1mt2m

a1t2

2、在两轴交错角为90°的蜗杆传动中,蜗杆分度圆柱上的导程角应等于蜗轮分度圆柱上的螺旋角,且两者的旋向必须相同,即:

3、传动比为:in1z2 n2z1z1pxz1mz1d

蜗杆直径系数:q

1传动的中心距:

md1d1q4、导程角:tana0.5m(qz2)

5、蜗杆圆周力 Ft1Fa22T1 d12T2 d蜗杆轴向力 Fa1Ft2

蜗杆径向力

Fr1Fr2Fa1tan

6、课后习题 12-2

机械基础教学设计 篇10

一、课题名称

硬质合金

二、教材版本

高等教育出版社

李世维主编

三、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研究新生事物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以及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

2、情感目标

激发同学们利用自己的所学为祖国贡献才干的热情与豪情。

3、知识目标

能使学生认识硬质合金,了解它的特点和应用,掌握几种最常见的硬质合金的牌号和用于。

四、教学重点

硬质合金的分类和牌号

五、教学难点 硬质合金的加工

六、教学过程

1、通过小说人物引出主题

2、讲授新课

一、定义

是将一种或多种难熔的金属碳化物粉末与粘结剂混合,加压成型,再经烧结而成的粉末冶金材料。即将高硬度、难熔的碳化钨(WC)、碳化钛(TIC)、碳化钽(TAC)等和钴(Co)、镍(Nie)等粘结剂金属,经制粉、配料(按一定比例混合)、压制成型,再通过高温烧结而成。

二、特点

1、硬度高(86~93HRA,相当于69~81HRC)

2、红硬性好(温度达900~1000℃时,仍保持60HRC)

3、耐磨性好。硬质合金刀具比高速钢切削速度高4~7倍,刀具寿命高5~80倍。制造模具、量具,寿命比合金工具钢高 20~150倍。可切削50HRC左右的硬质材料

4、硬质合金脆性大。不能进行切削加工,难以制成形状复杂的整体刀具,因而常制成不同形状的刀片,采用焊接、粘接、机械夹持等方法安装在刀体或模具体上使用。

 被誉为“工业牙齿” 

三、用途

1、硬质合金广泛用作刀具材料,如车刀、铣刀、刨刀、钻头、镗刀等,用于切削铸铁、有色金属、塑料、化纤、石墨、玻璃、石材和普通钢材,也可以用来切削耐热钢、不锈钢、高锰钢、工具钢等难加工的材料。新型硬质合金刀具的切削速度等于碳素钢的数百倍。

2、硬质合金还可用来制作矿山工具(如凿岩工具、采掘工具、钻探工具)、量具、耐磨零件、金属磨具、汽缸衬里、精密轴承、喷嘴、五金模具(如拉丝模具、螺栓模具、螺母模具、以及各种紧固件模具)等。 3 日常用品,钨钢手表等

四、分类 

1、钨钴类硬质合金

(1)主要成分:碳化钨(WC)和粘结剂(Co)

(2)牌号:是由“YG”(“硬、钴”两字汉语拼音字首)和平均含钴量的百分数组成。

例如,YG8,表示平均含Co=8%其余为碳化钨的钨钴类硬质合金。常用牌号,YG3YG6YG8YG15YG20等。

(3)用途:适用于加工铸铁等脆性材料,如,YG3含钴量少,适合精加工;YG8含钴量多,适合粗加工。

2、钨钴钛类硬质合金

(1)主要成分:是碳化钨、碳化钛(TiC)及钴

(2):牌号:由“YT”(“硬、钛”两字汉语拼音字首)和碳化钛平均含量组成. 例如,YT15,表示平均含TiC=15%,其余为碳化钨和钴含量的钨钴钛类硬质合金.常用牌号,YT5YT15YT30 (3)用途:适用于加工钢或其他韧性较大的塑性材料。如,YT5含钴量多,适合粗加工,YT15含钴量少,适合精加工。

3、钨钛钽(铌)钴类硬质合金

(1)主要成分:是碳化钨、碳化钛、碳化钽(或碳化铌)及钴,这类硬质合金又称“通用硬质合金”或“万能类硬质合金”。

(2)牌号:由“YW”(“硬”、“万”两字汉语拼音字首)加顺序号组成,如 YW1 ,YW2,YW3等。

(3)用途:既可以加工钢又可以加工铸铁及有色金属等,主要用于加工高温合金、高锰钢、不锈钢以及可锻铸铁、球墨铸铁、合金铸铁等难加工的材料。

4、钢结硬质合金

(1)主要成分:碳化钛和高速钢(粘剂)

(2)特点:性能介于高速钢与硬质合金之间,可以锻造、焊接、切削加工和热处理,韧性好。

(3)用途:适用于制造各种形状复杂的刀具,如麻花钻头、铣刀等,也可制造较高温度下工作的模具和耐磨零件。 小结

一、定义

 碳化物+粘结剂-------------硬质合金 

二、特点 

1、硬 

2、红硬 

3、耐磨 

4、脆 

三、用途 

1、高速刀具 

2、矿山工具 

3、钨钢手表 

四、分类

 1钨钴类硬质合金       YG3(精)

YG8

(粗)

2、钨钴钛类硬质合金

YT15

(粗)

YT30(精)

3、万能硬质合金 YW1

浅谈《机械设计基础》教学 篇11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方法;现代教育

《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类专业的基础课,它的教学成败将直接影响本专业其他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我们在进行该课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两大难点:一方面是概念多,内容抽象,并且实践性强,极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和弃学心理;另一方面是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学习基础差,其中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在高中时就“厌学”,在他们心中,到高职读书不是“我要读书”,而是父母“要我读书”, 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如何在学习《机械设计基础》学科中,帮助他们在建立兴趣和学习自信心的同时.激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这是摆在所有高职院校专业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在这里本人就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导入形象直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事物感知的印象是先入为主,首次认知对后继学习能否顺利进行至关重要。课堂教学的有效导入可控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把注意力较快地集中到学习任务上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媒体,可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原则。利用这一年龄段学生具有强烈好奇心、凡事易凭兴趣、自我约束能力还不够强的特点,充分组织好每堂课的教学导入,让学生在好奇、兴奋中,无意识地学习某些知识,对学生学好这门课是一项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虽然许多知识需要有意识记忆,但作为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利用学生的“无意识”,引发其“有意识”的产生,达到教与学的目的。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条件之一。”兴趣是环境和文化的产物,是后天习得的,它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不可或缺的心理素质,又是学习的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关键。

1.以“奇”生趣。例如在学习机器的组成一节时,机器能够转换能量,有四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动力装置、执行部分、传动部分和操纵或控制部分。讲完之后让学生举例自己常见的机器,如汽车、机床、飞机、拖拉机、三轮车等等,分析它们的组成,这些机器都有动力装置进行能量转换。然后老师设问:“同学们看过《三国演义》吗?”顿时课堂气氛活跃,因为《三国演义》对同学们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回云:诸葛亮造木牛流马,方腹曲头,一脚四足,皆不食水,可以昼夜转运不绝,上山下陵各尽其便。这种交通运输工具是机器吗?是与否的回答异常活跃。老师再追问:“这种交通运输工具有原动机吗?它是什么样的?是发动机、电动机?”回答显然是否定的。这种交通运输工具是一个不消耗能量,经过科学家多少年论证不存在的永动机。经过一番举例讨论后,使学生感到新奇,又很好地掌握了课堂知识,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动画生趣。如在学习铰链四杆机构、凸轮机构、间歇运动机构时,采用动画课件,把曲柄摇杆机构的急回特性、死点位置、凸轮机构的从动件运动规律,以及间歇运动机构的特点生动形象地进行演示,这样就在教学过程中使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得以加强。声、像、文、图并茂的教学信息,也增强了教学的艺术效果,增强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良好的教学方法在《机械设计基础》课教学中的作用

1.启发式教学

高职学生年龄在十八九岁,正是思想活跃的阶段,那种传统的讲授、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对现在的学生是肯定行不通的。而且讲授过多枯燥难懂的理论知识,会阻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采用启发式教学,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要允许学生对不理解的问题随时举手发问,并对学生抢接话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给予肯定,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来,调动其听课的积极性。

例如在讲齿轮传动、链传动、带传动等内容时,每次在讲一种新的传动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思考一下,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传动的实例?自己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些机构?它们的工作特点是什么?这样带着问题听课,并在讲解中不断提出新问题,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得到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调动积极思维,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始终体现主体地位,发挥主观能动性。

2.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指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着项目组织和展开教学,使学生直接参与项目全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一般由确定项目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实施计划、成果展示与评估几部分构成。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等。例如项目教学法在铰链四杆机构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

(1)教学项目的确定。铰链四杆机构是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机械基础》模块六“平面连杆机构”中的课题1,介绍铰链四杆机构的三种基本形式、判断条件及应用,它是课题2铰链四杆机构演化学习的基础,也是后续学习凸轮机构、间歇运动机构的铺垫。由于平面连杆机构能以简单的结构实现复杂的运动规律,而且更以其独特可靠的低副联接形式,倍受广大机械设计人员的瞩目。其在工业、农业、冶金、化工、纺织、食品等机械中的应用实例不胜枚举。如此重要的教学内容,应该探寻一种形式新颖、方法独特的教学方法,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工作计划的制定。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资料和其它班作品,组长组织成员交流探讨填写教师事先发放的学材。然后抽取制作任务。确定本组团队名称及口号;根据组员各自的特点进行角色分配,推选出陈述员、自评员、互评员、信息员,各角色各施其责;依据任务确定设计尺寸,绘制构件图样,讨论设计制作方案。编写制作产品说明书。策划本组学习成果展示方案。

(3)工作计划的实施。小组成员根据计划分工,进行各自的工作,其中遇到的问题可通过教师预先准备的资料查找。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关注学生的考虑是否正确,是否周全,并进行新思维的启发,鼓励学生朝目标方向努力。引导他们进一步思索探究,使学生自己在实践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和协作者,指挥引导学生掌握项目所需知识,完成技能训练。

(4)成果展示与评估。各组陈述员依次上台展示成果、按照本组产品说明书讲解作品;自评员阐述本小组自评结果并给出自评成绩;对应小组的互评员阐述本小组互评结果并给出互评成绩;教师根据制作过程、学习成果以及展示过程的点评,对学生知识目标达成情况给予评价;然后客观公正填写学习质量评价表。填写时评价的结果均用A、B、C、D四个等级来表示、作为本次课各小组的学习成绩。通过开展相互观摩学习,可以巩固本次课学习的新知识,师生共同检测本次课知识目标达成情况;同时渗透德育和职业教育,进一步达成方法能力目标和社会能力目标。

三、现代化教育技术在教学中运用

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教师——学生——教材三点一线的简单形式,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难以理解,最终失去学习兴趣。而多媒体教学具有教学信息传输量大、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的特点。对于问题具有化繁为简、化静为动等作用,从而使教学方法生动灵活。

对刚刚从初中升人职高的学生来说,《机械设计基础》课本中新出现的运动副、构件、机构、曲柄、摇杆等术语,他们知之甚少,也缺乏直观的印象。因此教師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资源,将教学内容中抽象的、无法观察的结构和形状逼真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建立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获得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效果。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更应该充分直观地体现零部件的具体构造和运动情况。我在教学中结合专业教学特点,制作了《机械设计基础》多媒体课件,逐步在教学中使用。这样,一方面增大了信息量,另一方面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质量和效果有了明显提高。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90后”,他们的思想观念、世界观、人生观与过去的学生相比已经有很大的不同,教师也要不断改变、提高自己的认知观念和知识水平.以便更好地适应新的教学环境。我们不仅需要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而且需要全新的观念和理论去重新审视和指导教学活动的各个领域和环节,以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这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课程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以求完善。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俾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取受。”实践证明,教师滔滔讲说,呕心沥血,方法不当,事倍功半。尤其机械设计基础这门枯燥、繁杂且不系统的课程,若照本宣科,不进行教学信息的双向交流,学生必学之无味,学之困难。所以只有 将“教”与“学”配合好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

《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探索 篇12

一、深入分析技师学院《机械基础》教学的现状, 制订相应改进措施

技师学院《机械基础》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基础教学课程安排不合理, 课程安排过于繁杂, 找不到重点, 教材内容过于老化, 不能及时更新教材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2.理论脱离实践, 对于实践课程的重视不够, 使得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一些实践环节, 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高效率的操作技巧。

3.教师的技能水平有限, 教学方式存在局限性。

针对以上存在的诸多问题, 进行相应的改革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首先, 要选择性地学习与《机械基础》相关的知识, 相关课程的学习要突出重点, 做到新、精、实用, 这样才能较高效地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在教学过程中, 原有的课程内容中有许多陈旧落后的知识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这就意味着它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 因此教学内容不能一成不变, 内容要有针对性, 灵活性要强, 要不断随着学科进步而更新教材, 丰富其中的内容, 引入学科的前沿知识。顺应时代的发展, 为社会培养更多实用型人才而推进社会的进步。

其次, 要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机械基础》实践为主的专业, 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从实践中领会专业技术要点, 在教学过程中, 尽量将学生带到实践现场去上课, 一边讲一边看, 一边教一边练, 也可以直接把学生带到车间来上课以此来增加教学氛围,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和多种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学习《机械基础》的兴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光靠黑板上的板书远远不能够满足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更多的技术性知识。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日益发达, 为高职教育面向现代化提供了广阔天地, 也为《机械基础》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 利用机构的仿真动画, 使学生更形象地理解课堂上不易讲清的机构工作原理, 使课堂教学更直观、更生动、更有趣, 使得学生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生产的全过程,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并且调动学生们对于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他们的专业兴趣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而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此同时还可以节省老师画图时间。老师还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 在课堂上播放工厂现场机器工作录像, 使学生了解实际中机器的工作情况, 对机器工作原理、各种机构的运动原理、零件的结构特点有更深入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机械运用意识。

三、整合《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内容, 加强典型内容的应用训练

《机械基础》课程的研究对象是机械中的常用机构及一般工作条件下和常用参数范围内的通用零、部件, 研究其工作原理、结构特点、运动和动力性能、基本设计理论、计算方法以及一些零部件的选用和维护, 重点解决常用机构及通用零部件的分析和设计问题, 内容繁杂, 如果面面俱到地照本宣科, 难免枯燥乏味, 学生消化、吸收也感到困难。过去那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产生畏难和厌学的情绪。因此, 在日常教学中我对所涉及的内容的难度和广度做了很大的调整, 遵循应知应会的原则, 打破以往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教学模式, 将机械产品开发设计和机械设备维修过程所涉及的工程材料知识、材料强度和刚度分析知识、机械传动的知识、机构的设计和常用零部件选用和设计的有关知识等必需知识进行深度融合, 以实际机器为项目导向, 以工厂典型产品开发的技术流程为中心重新组织课程内容。事实证明, 这样教学学生容易接受, 在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四、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 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双师型” (讲师、技师) 专业教师更是技师学院师资力量的一个重要体现, 这就使得院校在培养学生的同时加强老师队伍的建设, 不断提高老师的技能水平, 从而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优秀人才。与此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自己是学习的主体, 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要学会自我管理、自我学习, 发挥自己在学习上的主导作用。教师只是引导和评价, 让学生在用中学、练中学, 从而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提高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一旦有了兴趣, 他们的潜能就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学生就会积极参与教学, 做学习的主人。

总之,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针对教学实际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机械基础》教学过程中老师尤其应当加大实践课的比重,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坚持教法创新, 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为现代社会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技工人才。

摘要:《机械基础》是技师学院机械类专业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是对学生进行设计能力、创新能力训练的主要课程, 对学习专业课程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文章对技师学院的《机械基础》教学进行了适当的分析, 以此来改进《机械基础》教学中的传统模式,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技工人才。

关键词:《机械基础》,教学现状,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姜大源.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其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2]黄塬.浅谈高职《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改革[J].职业, 2008.

[3]《机械基础》项目教学方法初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09, 25 (5) :113-114.

上一篇:我的行囊话题作文下一篇:古代汉语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