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改革发展40年

2024-05-17

广西改革发展40年(共9篇)

广西改革发展40年 篇1

——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

之九

来源:国家统计局发布时间:2018-09-07 09:07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建筑业保持快速发展,规模明显扩大,呈现多主体发展格局,实力和贡献明显提高,对外开放度明显提高,从建筑业大国不断走向建筑业强国。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建筑业又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高质量发展又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一、建筑业规模快速扩张

建筑业保持快速增长。4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进行,建筑业迅速发展,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其支柱产业地位逐步确定,支柱产业支撑作用愈发明显,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愈来愈突出。1978年,全国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39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8%。2017年,建筑业增加值达到55689亿元,比1978年增加55550亿元,年均增速16.6%;建筑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6.7%,比1978年提高2.9个百分点。

建筑业企业个数明显增加。1978年,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各行各业进入热火朝天的经济建设中,建筑业由此蓬勃发展,行业规模快速壮大。从企业个数看,2017年,全国各种类型建筑业企业已超过30万家,其中,有施工活动的具有建筑业企业资质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1](以下简称建筑企业)达到88074个,比1980年的6604家增长了12.3倍,年均增加2202家。40年来,建筑业企业深化改革,打破废除各种束缚,加快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积极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成绩斐然。2017年根据美国《工程新闻纪录》(ENR)发布的国际承包商250强[2]榜单,中国内地共有中国交通建设集团、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等65家企业上榜,数量已连续三年居各国首位。2017年中国交建位居全球国际工程承包商第三位。上榜中国企业的业务量占比保持第一位,达到了21.1%,比第二名的比重高出8.5个百分点。2017年,我国上榜的建筑业企业实力大增,在250家上榜企业国际营业额连续三年同比下降的情况下,逆势上升。更令人鼓舞的是,上榜企业中,还有9家企业为民营企业,占上榜企业个数的14%。

建筑业从业人员大幅增加。建筑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其就业弹性远高于国民经济全行业平均水平。40年来,建筑业健康平稳发展不断地为社会提供了新增就业岗位,吸纳了更多劳动力就业,稳就业作用明显。1980年,建筑业年末从业人数648万人,2017年达到5530万人,比1980年增加4882万人,年均增加132万人。1985年,建筑业企业实现劳动者报酬83亿元,2017年达到24099亿元,比1985年增加24016亿元,年均增加751亿元。2017年,建筑业从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员的比重达7.1%,较1980年提高了5.6个百分点。

40年来,建筑业人员素质也同步快速提升,既有国际视野又有民族自信的建筑师、建筑业高级管理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大批涌现。2017年,建筑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达到713万人,是1999年同类型人数的11.6倍,年均增长14.6%。

二、建筑企业呈现多主体发展格局

改革开放后,我国建筑业在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指引下,企业所有制呈现多元化发展,极大激发了市场活力。建国初期,建筑业企业基本是清一色的国营建筑公司,而如今,建筑业企业类型涵盖了国有、集体、股份制、私营等内资企业,以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等多种所有制形式。

2017年,建筑业企业中,国有企业2187个,占全部企业比重仅为2.5%,比1996年减少6922个,占比下降19.5个百分点;年末从业人员183.0万人,占全部企业比重3.3%,比1996年减少672.9万人,占比下降37个百分点。

股份制企业32894个,占全部企业比重达到37.3%,比1996年增加31293个,占比提高33.4个百分点;年末从业人员2828万人,占全部企业比重51.1%,比1996年增加2768万人,占比提高48.2个百分点。

私营企业49645个,占全部企业比重达到56.4%,比1996年增加49110个,占比提高55.1个百分点;年末从业人员2340万人,占全部企业比重42.3%,比1996年增加2331万人,占比提高41.9个百分点。

外商投资企业218个,占全部企业比重达到0.2%,比1996年减少170个,占比下降0.7个百分点;年末从业人员8万人,占全部企业比重0.1%,比1996年减少1万人,占比下降0.3个百分点。

三、建筑行业实力明显增强

资本规模不断扩大。40年来,建筑业企业不断做大做强,企业实力快速壮大。建筑业资产规模、营业规模迅速扩大,盈利能力不断提高,行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7年,全国建筑业企业实收资本36442亿元,是1998年的16倍,年均增长15.7%;资产总计204664亿元,是1998年的17.2倍,年均增长16.2%;营业收入194165亿元,是1998年的21.1倍,年均增长17.4%;企业资产负债率66.9%;比1998年的74.1%下降了7.2个百分点。

企业装备水平显著提升。40年来,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各种建筑产品的需要,建筑业企业不断加强建筑技术改造,加大现代化建筑机械装备投入,企业装备水平进一步提升。2001年,建筑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只有592亿元,2017年已达到3839亿元,增长了5.5倍,年均增速12.4%。2001-2017年建筑业企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290亿元。2017年,建筑业企业自有施工机械设备总台数1022.59万台,总功率突破2.55亿千瓦,比2001年分别增加了320.37万台和1.52亿千瓦。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居国际先进水平的建筑施工设备,如大型地铁盾构机、大型挖泥船等,打破了国外成套施工设备的垄断,成为我国地铁建设、海岛吹填等工程的推进利器。

部分建筑技术世界领先。40年来,我国建筑行业不断提升建筑设计水平,突出地域特征、民族特点和时代风貌,突出建筑使用功能及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环保等要求,大力推广节能建筑技术,积极发展装配式混凝土和钢结构建筑,坚持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在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改造中推广普及智能化应用,实现建筑舒适安全、节能高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建筑施工技术水平再次实现了新跨越,高速、高寒、高原、重载铁路施工和特大桥隧建造技术迈入世界先进行列,离岸深水港建设关键技术、巨型河口航道整治技术、长河段航道系统治理以及大型机场工程等建设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世界顶尖水准项目批量建成。40年来,随着中国建筑技术的不断成熟和进步,世界顶尖水准项目批量建成。全世界最大的水力发电站和清洁能源生产基地三峡大坝,其综合工程规模、单项建筑物、金属结构等许多工程设计指标都突破了世界水利工程的纪录,居世界第一;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被国外媒体评价为“有史以来最困难的铁路工程项目”、“是世界上最壮观的铁路之一”的青藏铁路;被誉为“第四代体育馆”的伟大建筑北京鸟巢——国家体育场;曾经是中国大陆最高的大楼金茂大厦、上海地标性建筑物东方明珠、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曾是中国第一高塔、世界第二高塔、昵称小蛮腰的广州塔,其塔身168米—334.4米处的“蜘蛛侠栈道”,是世界最高最长的空中漫步云梯。上海磁悬浮、世界最大港口上海港、各大新机场等著名建筑产品数不胜数。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建筑企业充分发挥在高铁、公路、电力、港口、机场、油气长输管道、高层建筑等工程建设方面的比较优势,以新技术、新装备打造世界领先工程。有标志着中国工程“速度”和“密度”、以“四纵四横”高铁主骨架为代表的高铁工程;有标志着中国工程“精度”和“跨度”、以港珠澳大桥为代表的中国桥梁工程;还有代表着中国工程“高度”的上海中心大厦、代表着中国工程“深度”的洋山深水港码头以及代表着中国工程“难度”的自主研发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示范工程——福清核电站5号机组……这些超级工程的接踵落地和建成,成为彰显我国建筑业设计技术和施工实力的醒目标志。

四、建筑业对国民经济贡献明显提高

税收大幅增加。40年来,建筑业企业创税能力不断增强,对国家财政收入和地方政府收入的贡献也不断加大。尤其是1994年“分税制”改革之后,建筑业企业上缴税金呈快速增长态势,税金总额和人均税额大幅提高。1991—2017年上缴税收从43亿元增加到6367亿元,增长了近149倍,年均增速21.2%;年人均上缴税收从403元增加到11515元,增长了近28倍,年均增速13.8%。2017年,建筑业企业缴纳税金占全国税收收入(扣除出口退税)的比重达5.1%,比1991年上升3.7个百分点,成为国家特别是各级地方财政收入中稳定而重要的增长点。

基础设施显著加强。40年来,建筑业企业紧跟改革开放步伐,抓住经济建设的重大机遇,顽强拼搏、攻坚克难,圆满完成了一系列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基础设施工程项目的建设任务,确保了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快速推进,交通路网建设继续提速,信息和能源等设施建设迈上更高台阶,城乡医疗设施建设、大中小学以及幼儿园校舍建设成绩显著,改变了我国基础设施的原有面貌。1978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只有5.2万公里,到2017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7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2.5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1978年,我国运输机场仅有78个,2017年我国境内民用航空(颁证)机场共有229个(不含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远超改革开放之初。党的十八大以来,建筑企业在国家建设“宽带中国”“美丽中国” “健康中国”“教育中国”等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的指引下,积极投入建设力量,为我国取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提供了强有力的设施保障。城镇地区通公路、通电、通电话、通有线电视已接近全覆盖,农村地区“四通”覆盖面不断扩大。2017年,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5.8%,其中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5.4%;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超过17亿千瓦。城镇地区医疗、教育设施日益丰富,农村地区得到有效改善。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40年来,我国建筑业积极进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着城乡居民居住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建筑行业更加致力于创建绿色城市、绿色社区,大力实施“四好农村路”建设,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推动城乡绿色发展。通过大力开展城市地上地下设施、海绵城市建设,积极推进棚户区改造、城乡园林绿化和农村基础设施、卫生设施建设,城乡环境建设成果丰硕。从市政设施及居住环境看,2017年末,全国公路总里程477.4万公里,比1978年末的89万公里增加了388.4万公里,年均增长4.4%;境内高速公路里程(全市)13.6万公里,而直到1988年我国境内高速公路里程也仅有0.01万公里;城市园林绿地面积超过280万公顷。2017年末,全国有32个城市开通了轨道交通;农村公路里程400.9万公里,年末全国通公路的乡(镇)占全国乡(镇)总数99.99%,通公路的建制村占全国建制村总数99.98%。城市乡村交通畅通,人居环境实现了质的提升,城镇化建设继续稳步推进。2017年年末,我国共有建制镇21116个,而1978年仅有2176个,是其9.7倍,年均增加超过485个;2017年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8.5%,比1978年末提高40.6个百分点。城乡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住宅建设成绩斐然。40年来,建筑业房屋建设能力大幅提高,住宅建设规模连年增加,住宅品质明显提升。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建筑行业继续加强住宅开发,增进人民福祉,全国住宅建设规模也不断跃上历史新台阶,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更美好更高品质住宅的需求。从建设规模看,1981年,全社会竣工住宅面积6.9亿平方米,2017年达到15.5亿平方米。1981-2017年,全社会竣工住宅面积473.5亿多平方米。2017年,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比1978年增加30.2、38.6平方米。从住宅品质看,上世纪七十年代,城镇居民的住房大多为冬冷夏热的平房、筒子楼,没有独立的卫生间、厨房、上下水等,条件简陋,居住环境拥挤。而今,新建住宅种类丰富多彩,既有普通住宅、公寓式住宅,也有高档住宅、TOWNHOUSE、别墅等;既有低层、多层、小高层,也有高层、超高层等;既有钢混框架结构、钢混剪刀墙结构,也有钢混框架一剪刀墙结构,钢结构等,满足了人民日益增加的多样化居住需求,人民居住条件得到极大改善。2017年,城乡居民有管道供水入户的户比重达到97.7%和74.6%,城乡居民使用卫生厕所的户比重为91.7%和45.0%。与此同时,城市乡村各种新建住宅小区和谐美丽,园林绿化率更高,配套设施更加全面先进便利,小区管理更加有序,人民在住有所居中享受新生活,创造新生活。

五、建筑业对外开放度显著提升

引进来稳步发展。建筑业是我国上世纪80年代实行改革政策后最早开放的行业之一。40年来,在建筑业对外开放政策的引导下,涌现了大量中外合资、合作建筑业企业,同时我国港、澳、台地区建筑业企业也不断进入祖国大陆市场。截至2017年末,建筑业企业中外商投资企业218个,占全部建筑业企业个数的0.2%。港、澳、台商投资企业达到334个,占全部建筑业企业的0.4%。

走出去形势喜人。40年来,建筑业企业一直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建筑业深度参与沿线65个国家和地区重大项目的规划和建设,聚焦关键通道、关键城市、关键项目,联结陆上公路、铁路道路网络和海上港口网络,着力推动陆上、海上、天上、网上四位一体的设施联通建设,形势喜人。2014-2017年,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超过4000亿美元,其中,2017年达到1443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54.4%;完成营业额855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50.7%。海外业务成为许多建筑业企业新的业务增长点。2017年,我国企业对外承包工程全年完成营业额11383亿元,同比增长7.5%;新签合同额17911亿元,同比增长10.7%。

40年的改革开放,40年的辉煌成就。面对新时代,建筑业有坚实的发展基础,更有艰巨的困难挑战。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扎实工作,努力拼搏,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继续努力奋斗。

注:

[1]本文中,除增加值指标外,1978年至1992年数据为全民和集体所有制建筑业企业数据;1993年至1995年数据为各种经济成分的建制镇以上建筑业企业数据;1996年至2001年数据为资质等级(旧资质)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业企业数据;2002年及以后数据为所有具有资质等级的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不含劳务分包建筑业企业)数据。

广西改革发展40年 篇2

2011年12月23日至24日, 时至冬至, 我国北方已是冰天雪地, 而八桂大地却依然树木葱郁, 鲜花锦簇, 瓜果飘香, 绿城南宁呈现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杜鹰出席本次会议并讲话。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马飚出席会议并致辞, 自治区党委常委、副主席林念修出席会议。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主持会议开幕式,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和经济协作办 (经济合作办、招与会领导剪影商局) 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国务院有关部门同志应邀出席会议。

杜鹰同志在讲话中指出, 要正确认识宏观经济形势, 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经济工作决策部署上来, 科学研判和准确把握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对地区经济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 切实加强对地区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律的研究。今年以来, 各地区经济增速呈趋稳态势, 西部地区继续保持领先, 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速度延续了快于东部地区的良好势头, 区域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地区经济有力支撑了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大局。但必须看到,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持续加深和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以及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期的特点, 当前地区经济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隐忧, 中西部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比较脆弱、中西部地区面临“赶超”与“转方式”的双重任务, 东部地区转型升级压力进一步加大, 明年地区经济发展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变化, 需要我们予以高度关注, 要自觉把地区经济工作融入到宏观经济工作中去, 积极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的准备工作, 推动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杜鹰同志强调, 要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不断完善区域政策体系。他指出, 近年来, 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指引下, 国家相继批准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区域规划和区域性政策文件, 我国区域政策体系不断形成和完善, 并日益呈现出细化、实化、差别化特征。不断完善的区域政策大大增强了政策的针对性, 有效解决了区域政策空间尺度过大和宏观政策“一刀切”的问题;更加明确了各区域战略定位, 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无序过度竞争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有力推动了发展理念的转变, 为解决区域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问题探索了新路;统筹考虑了国家战略需要和地方发展实际, 更充分地调动了中央和地方积极性。不断完善的区域政策, 符合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完善发展的客观规律, 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是保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选择, 意义重大、作用特殊。

杜鹰同志提出:今后一个时期地区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紧紧围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目标, 全面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 以推进重点地区发展为抓手, 破解协调发展难题;以明确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为基础, 充分发挥不同区域比较优势互补以加强区域合作交流为纽带, 拓展区域发展空间;以政策细化实化差别化为着力点, 完善区域政策体系, 努力保持近年区域协调发展的好势头, 加快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新格局。按照这一要求,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重点做好五方面工作:一是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二是继续按照“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思路, 进一步发挥条件较好地区的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大力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加快发展;三是加强区域政策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布局的有机结合;四是做好几个专项工作, 重点是抓紧编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 积极推进海洋经济发展试点, 加强国土整治, 促进流域治理, 拓展区域合作领域, 认真做好对口支援工作;五是进一步完善区域政策体系。

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作了题为《巩固好成绩、把握新形势、扎实推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各项工作》的工作报告。范恒山同志指出, 过去一年, 地区经济工作全面推进, 一是坚持重点地区突破带动, 进一步完善区域政策体系。二是立足可持续发展, 不断开创专项领域工作新局面。三是围绕提升层次与水平, 扎实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特别是区域合作、对口支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一些重要战线工作取得突破进展, 各地地区工作扎实推进。

范恒山同志强调要认真总结新经验、准确把握新形势, 他指出, 从这几年地区经济工作实践可以看出, 国家战略与地方发展相辅相成, 体现出十分明显的政策效应:在国家战略直接指导下的重点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一般地区、经济发展效益显著提升、合作开放步伐大大加快、民生改善力度空前加大。他强调,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在工作基点上必须立足于国内与国际两个大局, 在推进方式上必须着力调动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 在政策取向上必须实现国家战略性与可操作性的有机统一, 在实施路径上必须致力于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 在基本思路上必须把构建一般基础与解决特殊难题相结合, 在操作办法上必须坚持统一指导与构筑试验平台相结合。

范恒山同志指出, 基于新形势的要求, 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要特别注意把实行区别对待作为完善区域政策体系的基本方向, 把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缩小地区差距的重点任务, 把促进重点地区加快发展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 把开展实验示范作为推动地区经济工作的核心要求, 把建立制度保障作为统筹区域发展的主要目标。2012年要着力抓好七方面重点工作:一是以督促落实为重点, 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区域政策体系;二是以海洋经济发展试点为重点, 促进海洋事业全面发展;三是以推动可持续发展为重点, 进一步做好国土整治和流域治理工作;四是以提高效率为重点, 进一步加强计划编制和投资管理;五是以完善政策措施为重点, 进一步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六是以促进一体化发展为重点, 加快推进国际国内区域合作;七是以推进对口支援为重点, 全力抓好涉疆涉藏涉青各项工作。

广西改革发展40年 篇3

【本刊讯】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确定北京市延庆县等40个地区为2013年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创建地区。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创建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提出的“十百千”示范行动的重要内容。“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在100个左右的城市和县开展示范创建工作。

开展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创建,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具体举措。通过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创建,把循环经济理念融入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发展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普及绿色循环文化,通过循环发展带动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提高城市(县)生态文明水平。

为把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真正打造成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做到可衡量、可评价、可推广,创建工作以提高资源产出率为核心,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资源产出水平、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污染减量及效果、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绿色消费、循环文化、保障条件9个方面,制定了包含41个建设评价类别、67项具体评价内容的指标体系。这些指标涵盖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按照这些指标创建,不仅可以把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打造成全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示范,也将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典范。这项工作的全面展开,标志着我国循环经济工作重心由点(企业、园区)、线(重点行业)为重点,向点、线、面全面推进的战略调整。endprint

改革开放40年 篇4

1979年深圳开启了中国历史上一场伟大的变革——改革开放,时至今日,改革开放的脚步随之走过40载。2018年,中国将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在这改革开放的40年,中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受到世界的普遍赞誉,深圳借改革开放的东风,在荒野上写华章,一跃从当年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城市,创造了世界城市化和现代化史上最罕见的奇迹。

流年可以带走青春,但总有一段经历镌刻着岁月的峥嵘;时光可以改变容颜,但总有一段旋律能唤醒尘封的记忆。

何煌友先生的摄影作品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特区的发展史和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再现了深圳改革开放初期特区建设的火热场景,记录了深圳的发展和成长,承载了一代人的城市记忆,也呈现了当年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和那些令人热血沸腾的故事,为观众营造了一种时空交错的身临其境感,置身于生动的历史之中,感受先行者们开创未来的风采。

改革开放40年我与改革共成长 篇5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寒士俱欢颜。安居乐业——古往今来人们的孜孜以求的理想生活,有且只有在改革开放后得以真正实现。围绕着住房的话题,让我们穿越时空,重温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光荣史。

漏雨情结的老屋。从我记事起,我家里的三间土屋,一下雨就漏房,尤其是秋雨连绵时节,更是严重。无论是外间屋,还是里间屋,都漏遍了,甚至连睡觉站脚的干地方也找不到。每每风雨交加的夜里,父亲都披着塑料布上房维修,我们眼巴眼望地盼着赶快修好,遗憾的是,往往都以失败而告终。在一次次的由希望到失望的演绎中,我们苦争苦熬,艰难的生活着。一家人挤在一块塑料布下,盼望着天亮,盼望着雨过天晴,盼望着能有个结结实实的房子住。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我,好了伤疤忘了疼,好天好地的日子,照样疯玩不已。在玩的过程中,看到村里条件好的有四梁八柱的,墙倒了还能住的,用砖支撑起梁的房子,明三暗五的抱厦,甚至还有墙外皮用蓝砖包裹的“砖房”心里往往羡慕不已。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寒士俱欢颜。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冬暖夏凉,遮风避雨的温馨港湾,那时候真成了一种奢望!

砖木结构房子的活跃舞台。当历史的车轮驶进了20世纪80年代,拉土垫宅子,盖砖房就成了改革开放之初广大农村的主旋律。一辆辆小驴车,载着满满的一车土,络绎不绝的穿梭在起土坑到村里的乡间小路上。彼此间打着招呼,装土期间,议论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的变化,彼此分享着一年一个台阶的喜悦与幸福,大有郭立波写的《分马》中热火朝天的情景。又是赶着小驴车从砖瓦厂拉来一块块红砖,从山里拉来石灰,在四邻八家的协助下,从三间到四间到五间再到月台,房子一次比一次盖的大,盖的好,盖的高!新房子包围着老村里的土房子,一个个流光溢彩,富丽堂皇的新农村拔地而起,以实实在在的行动书写了高歌猛进的改革开放进行曲!

楼房瓦舍的新农村建设。进入21世纪以来,广大农村不再满足于平房建设和翻修了,而是用实际行动演绎了农村城市化进行曲。靠街边路边的人家,纷纷盖起了二层小楼。拿我们不到千人,三、四百户的前胡村来说,近年来盖的楼房不下20座。看着一橦橦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耳闻目睹着乡下人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心中不禁感慨着改革开放的丰功伟绩。

农民进城的急奏章。去年寒假期间,应本家侄子之邀请,我在县城首次参加了纯粹是在县城买楼定居的前胡村民聚会,心里说不出的高兴。更令人喜出望外的是,据不完全统计仅仅我们小小前胡村新老童村居民就达到了30多户,而且绝大部分是近两年刚在县城买楼的“暴发户”。他乡逢知己,县城聚故人,农民进城新亮点,令人目不暇接。此时此刻,纵有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我的激动之情。当我们酒酣耳热之际,豪言壮语、气势豪迈地规划建立前胡东村时,更是热血沸腾,激情澎湃!

改革开放40年心得感悟 篇6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榜样3》的播放,无疑拉近了这些榜样与广大党员群众之间的距离,他们鲜活的事迹、饱满的热情、昂扬的壮志向我们传递着一种信息——榜样是新时代下不可或缺的精神楷模,是国家发展与时俱进提振内生活力的不竭动力。

强化宣传,正向引导,积极发声新时代最强音。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同时,党员干部更应坚持正面宣传不动摇,让先进榜样事迹在基层遍地开花,形成比学赶超、思想与行动齐头并进的良好氛围,更好地激励民心,鼓舞士气,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基层,是榜样生根发芽的厚土,党员干部深入一线要走心,真正做到下基层有所获、走基层有所得,深入挖掘工作中的先进典型,树好榜样标杆,示范引领打开工作新格局。

实字当头、以干为先,锻造新时代发展动力。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干部在新时代发展中肩负不可推卸的使命,要牢固树立实干导向,强化担责意识,让比实干、强担责、抓落实成为当前基层工作的主旋律。实干是能力,落实是水平,党员干部在开展工作过程中要与时俱进,采取接地气的方式方法,实打实推进各项事业稳步提升。国家的发展不需要蛀虫,党员干部要时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记使命,以榜样的精神力量武装自己、警醒自己,更好地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成为能实干、肯实干、出成效的时代发展动力。

见贤思齐,不忘初心,争做新时代榜样先锋。古往今来,榜样层出不穷,顺应历史潮流,党员干部更应见贤思齐,力争上游。我国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时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更有信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基层党组织书记、乡贤是基层学习的好榜样,强化领头雁建设工程、乡贤回归工程,形成一支有本领、会带头、起作用的基层建设主心骨队伍,铸就坚强的基层堡垒,应对国家高速发展面临的多重课题刻不容缓。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身处一线的干部,要锐意进取,争做新时代发展榜样先锋,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驾护航。

关于改革开放40年心得体会

11月10日上午,政务中心组织全体员工观看了《榜样3》专题片,短短的96分钟节目,却给我们上了一堂意义深刻的主题教育党课。

作为一个入党积极分子,尤其是机关单位的工作人员,学习榜样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是感动,为榜样的事迹所感染;第二是行动,在工作中时刻为标杆,努力把党的方针政策落实为具体的惠民项目、惠民行动。第三是敢自己做榜样,通过不断向榜样学习,在感受到榜样力量的同时,更加充满激情工作,敢于在工作和生活中争先创优,真正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做好群众的榜样,满怀深情地带领群众一块干、一块苦、一块乐,努力成为中国的脊梁。

坚持理想信念。理想想念是精神之钙。《榜样3》中,每一名优秀党员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终身的誓言,他们的理想信念坚若磐石。

坚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榜样3》中的优秀共产党员,从自己工作和生活的实际状况出发,学习理论,研究问题,最终与人民群众一起解决问题,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赞誉。

严守规矩纪律。严守党的规矩纪律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榜样3》中优秀党员,坚守规矩意识,严守纪律底线,是遵纪守法懂规矩的典范。弘扬榜样精神,就要:遵循党的章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廉洁自律,联系群众,继承和弘扬党的优良作风。

改革开放40年心得体会范文

近日,由中央组织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录制的《榜样3》专题节目在荧屏热播,该节目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用鲜活的故事讲述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和崇高理想,以先进模范事迹激发催人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何谓榜样?我认为,具备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以推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并坚定不移地朝着目标笃行致远、担当作为,才能成为时代之榜样,党员之楷模。《榜样3》中以一个个人生故事为新时代的榜样作了最好的注解,以毕生精力翻译传播真理的宋书声,骑摩托穿梭在偏远山路的贺星龙,用青春换来北斗升空的王淑芳……他们身处各行各业,但都具备相同的特性,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在不求名利的默默奉献中以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员的誓言和初心。

我们的时代需要榜样的力量。榜样是什么?是灯塔,是坐标,指引我们前行的方向。国测一大队的几代人在党组织的带领下,投身祖国的测绘事业,测天量地,只步为尺,以青春和生命丈量祖国的壮美河山。向榜样看齐,与榜样同行,从榜样身上汲取精神力量,补足精神之钙,将坚守信念、担当尽责、服务人民等优秀品质传递到社会的各行各业,汇聚成为推动时代前行的坚实力量。

青年党员干部要时刻以榜样为镜,对照标准查找不足,见贤思齐,笃定前行。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将个人的理想目标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广西改革发展40年 篇7

教育关系国计民生, 关系着国家未来兴衰, 关系人类未来传承文明科学发展的方向。教育的根本点在于成就个人, 最终目的是为整个社会服务, 为社会输送有用的人才。发展高等教育不仅是为国家民族的振兴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 而且对经济、政治、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广西高等教育发展的大环境

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出现了重大变化。一方面, 国内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形势的挑战对高等教育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 广大人民群众要求接受高等教育的意愿与能力也有了空前的提高。国家提出和制定了“科教兴国”战略。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优先发展教育,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着力完成“普及、发展、提高”三大任务, 即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加大教育投入, 加快教育结构调整,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发展, 建设学习型社会。

在加入WTO、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以及北部湾泛北部湾经济区域形成的新形势下, 广西进一步进行高等教育改革已经进人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2 广西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高等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较低2008年全区普通本专科在校

生48.42万人, 仅占全国总数的2.4%。在全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按省市自治区排名中, 我区排名第二十六名, 仅比贵州、宁夏、海南、青海、西藏高。

2.2 政策法规不够完善许多高等教育文件法规虽已颁布多时,

但缺乏相应的执行办法, 监督力度又不够, 致使许多法规和文件成为一纸空文, 特别是我们的政策还有太多计划经济的影子。教育部门应该进一步放宽高校的各种权力, 与高等教育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 也应该积极配合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 应当建立相应的独立存在的高等教育监督部门, 并促进高等教育全民化。

2.3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自2001年来, 广西高等教育经费投入

总量呈上升趋势, 且有了较大的增长, 但受高校扩招、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以及财政实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与全国平均水平及其他大部分省市相比, 还处于落后局面, 而且, 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在实践中仍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

2.4 师资力量不足截止到2008年9月, 我区高校共有专任教

师453360人, 高校专任教师数量的增长跟不上学生数的增长, 相当一部分高校教师队伍规模无法满足教学科研需要。而且存在一些教师责任感不强, 教学中缺乏进取精神, 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 难以推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3 建议措施

我区目前的高等教育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但仍然存在着总体水平低、师资力量不足、评估机制的不完善等问题。因此, 高等教育要谋求进一步的发展, 就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 坚持科学发展、互助合作、与时俱进的思想, 把握时代的脉搏, 立足社会进行改革, 突出我区高等教育的特色。

3.1 进一步明确我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性高等教育的

主要职能是科技进步、文化传承和服务社会。建设知识经济社会, 必然要求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 是建设知识经济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和标志。随着科教兴桂和人才强桂战略的深入推进, 我区高等教育担任着举足轻重的责任:培养高质量人才、承担创新性基础研究、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高等教育不仅是我区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前沿领域原始性创新的重要源头与汇聚优秀创新型人才的重要舞台, 而且是我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 肩负着为实现我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的重任。

3.2 加大高等教育经费投入要确保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增

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 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 并逐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市级政府要强化责任意识, 切实保证对所举办高等学校的经费投入。要增加财政专项资金, 支持重点学校、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自治区、市政府要设立高等学校信贷贴息专项资金, 用于所属高等学校经批准的教学、科研和基本建设项目的贷款贴息。

3.3 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解决高校教师力量紧缺的根本途

径在于扩招高校教师, 增加资金投入, 这就需要国家政策以及全社会的支持。对此, 可以制定相关的政策, 要求和鼓励学校为保证教育质量适当的招聘更多的教师, 并保证资金投入力度, 结合学校发展战略尤其是学科建设的需要, 科学制定出引进人才规划, 在对成本方面的考虑一定要结合教师创造的知识价值和培养出更多高质量学生促进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 多考虑长期成本少打眼前算盘。在提高现有师资工作效率的管理方面, 要提高教师使用效率。在对学校现有师资的管理方面, 要建立科学的教师和教学激励保障制度, 把激励制度运用到科学的考评和考核制度中。

3.4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建立质量评价体系教育的质量是高等教

育发展过程中的永恒主题。我区高校近几十年来, 在拥有和培养学术大师、思想家等方面, 成绩不容乐观;在培养能工巧匠 (指技术性、职业性方面的人才) 方面, 成绩也不理想。因此,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浪潮中, 高等教育呼唤质量意识, 努力探索新形势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机制, 建立相应的质量评价体系, 以此来保证高等教育的质量。

3.5 抓住机遇, 科学发展“十一五”时期, 是我区全面推进富民

兴桂新跨越战略目标的重要时期。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 泛珠三角经济区域合作扎实推进, 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步伐加快, 尤其是由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大湄公河次区域两个板块和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一个中轴组成的“M”型区域经济合作战略的提出和推进, 我区已由地处祖国边陲的民族地区成为我国与东盟各国交流合作的最前沿地区之一, 我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 高教改革迎来新的阶段。

坚持以合作共赢、互助互利、科学发展作为指导思想。就近来说, 根据我区高等教育的实际及东南亚各国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状况, 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推进高等教育的交流合作;就远来说, 借鉴欧美发达国家高教改革成功经验, 结合我区实际, 发挥优势, 科学发展, 坚持走“请进来”办学与“走出去”办学相结合的特色改革路子。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 按照“巩固, 深化, 提高, 发展”的工作方针, 进一步统一思想, 明确目标, 勇于创新, 扎实工作, 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 深化改革, 提高质量, 实现高等教育新的跨越式发展, 为我区全面推进富民兴桂新跨越战略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邵永喜.知识经济与高等教育[J].理论研讨.2008 (.5) .

[2]2008年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西调查总队.2009.3.

[3]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2009.3.

[4]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2001-2006.

广西绘制未来10年人才发展蓝图 篇8

未来10年,我区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培养造就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富有创新活力的人才队伍,逐步缩小与发达省市的人才差距,初步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人才竞争优势,构筑西部地区重要的人才聚集区和面向东盟的区域性国际人才高地。也就是,到2020年,全区人才资源总量从2009年的210万人增加到350万人。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重从2009年的7.5%提高到12%左右,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人才素质明显提升,体制内“三支队伍”拥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再翻一番,从2009年的36.5%提高到70%左右。人才分布日趋合理,人才逐步向重点工业产业聚集,向物质生产部门和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向重点发展区域聚集。

围绕这一目标要求,今后一个时期,我区人才工作将以全国、全区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人才规划纲要为指导,以《关于加快吸引和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意见》等“1+3”人才政策为抓手,按照“服务发展、人才优先,制度创新、以用为本,高端引领、全面带动”的工作方针,推动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资本优先积累、人才投入优先保证,引领经济发展方式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今后,我区人才工作的重点,概括起来就是落实“一个规划”,推进“三大开发”,实施“十一项重点工程”。

落实“一个规划”,就是要围绕自治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和任务,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务求实效。各地各部门也相应制订人才规划和培养计划,把人才强桂战略落实到人才强市、人才强县、人才强企、人才强校、人才强院中去,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人才规划体系,使全区人才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扎实推进。

推进“三大开发”,就是要根据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力推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开发、工业产业人才开发、区域人才开发。高层次人才开发,要加大投入、创新政策,着力破解制约我区发展的人才“瓶颈”问题。比如,即將实施的八桂学者工程,5年内为每位全职的自然科学类八桂学者提供不低于1000万元资助,支持他们开展创新研究。工业产业人才开发,要服务于全区发展的主导方向和核心战略,为“14+4”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区域人才开发,要首先把北部湾经济区打造成为人事改革试验区,推动“两区一带”人才开发优势互补、竞相发展。通过人才优先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支撑和保障未来我区科学发展的黄金期。

改革开放40年家乡巨变征文 篇9

我在城里买的新居落成,便从镇上喜迁城里居住。我特将母亲从乡下接到城里住些日子。晚上,母亲要我和妻子陪她去逛夜市,小洋河边,垂柳依依,树木葱郁,鸟语花香,在景观带灯光的映衬下,美丽极了。到了步行街,五彩缤纷的灯光更是令人眼花缭乱。母亲好奇地问我:“林子,这么多的灯光,我怎么没有看到电杆和电线呢?难道灯光从地下生出来的不成?”“妈,被您猜对了,电网都是在地底下呢。”母亲瞪大眼睛自言自语道,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记得我小时候,每到晚上,母亲就点着在碟子里用棉花搓成捻子的油灯,我们兄妹几人就在昏暗如豆的油灯下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为了节省豆油,母亲就和我们合用一盏油灯,在灯下或缝补衣服,或纳布鞋底,有时也打些草帘子、搓草绳、织渔网来换工分。由于光线太暗,母亲在缝补衣服时,时常一不小心就和针尖“亲密接触”,戳得母亲手指鲜血直流。随着岁月的流逝,母亲的眼睛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也渐渐变得有些混浊。

【篇二】

有了煤油计划,我家每月可分得一斤煤油。母亲就把我们用掉的黑墨水瓶子,用火纸裹成捻子,做一盏煤油灯。每月一斤的煤油是上月接不上下月的,有时还得点上豆油灯。

一次,我嫌灯光太暗,便和弟弟争着要把灯靠近自已,弟弟也不相让。就在相互争着要灯的时候,一不小心,把母亲好不容易在邻居王大爷家借来一瓶煤油灯里的煤油打翻了,着火的灯捻还将弟弟的手烫伤了。母亲气极了,拿起扫帚对着我的屁股狠狠地打了两下,将我打得哇哇直叫。母亲坐在黑暗的屋里,一把搂着我和弟弟唉声叹气,我分明觉得有母亲的泪水滴在我的脸上。

1980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我的家乡,忽如一夜梨花遍地开。农村土地实行了承包责任制,日子也一天天地好起来,煤油灯变成了罩子灯,尽管屋里亮堂多了,可仍点的是煤油。每当母亲望着五里外城里的灯光,总是不由自主地说,什么时候能将电通到我们家里就好了。虽说那时煤油已变得不是紧销商品,那远处的灯光仍成了母亲心中的企盼。

没过两年,电线杆真的架到了我家门口,用上电灯的奢望转眼间变成了现实。家里通电那天,母亲显得异常兴奋,比办什么喜事都高兴,特地跑到村口小店去买了一挂5000头的小鞭燃放起来。我和弟弟也常常盯着那电灯泡欣赏,好像总看不够似的。那时,懵懵懂懂的弟弟总喜欢出这条谜语给小伙伴们猜,“一个小葫芦,三间房子放不下”(谜底便是电灯泡的灯光)。

电通起来了,母亲一高兴,和父亲跑到城里抱回了一台14英寸的“孔雀”牌电视机,可是来的电却不是很正常。母亲常常为不来电而烦恼,特地编了个顺口溜,“天一黑,电就突,人打呼,电尽箍 ”。母亲最喜欢看电视了,每逢下雨雪天,无事可做的母亲总想惬意一下,过把电视瘾,可电视不是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就是电压负荷不够满屏雪花飘起。夏日在田间劳累一天的母亲晚上回来,很想在风扇底下凉快一下,可是揿下按钮,电风扇就像干了一天活的老黄牛,累得直哼哼,怎么也转动不起来,还得摇起芭蕉扇纳凉。母亲听人家说买台稳压器便可解决电压不稳问题,于是,便花了100多元钱买了台稳压器。可装上它电的“脾气”仍我行我素,弄得母亲一点脾气都没有。母亲感叹地说,要是那天电随人意就好了!

就在母亲说这话时一年没到,母亲的梦就实现了。令母亲怎么也没想到的是国家竟然在黄海滩涂上投入了几个亿,建起了一座大型发电厂。望着高耸入云的几个偌大烟囱,母亲脸上乐得像朵绽开的菊花。

母亲再也不为用电担忧了,那电虽然是想用就用,用什么都行,可母亲却为每度1.20元的电费而“吝啬”,那时还不象现在有节能灯卖,母亲便把60瓦的灯泡换成了25瓦,电风扇不到热得一定程度舍不得开;电饭锅除非到农忙时才将它派上用场,一般还是用锅灶烧饭,那柴草冷不丁从灶堂里还会伸出火舌来,不是呛得母亲泪流满面,就是将母亲眉目“剃”掉一点。

转眼间到了1995年,国家实行农电网改造工程,那电费也随机大幅度地下降,加之我家的生活条件也如日中天,母亲用电再也不吝啬了。家里陆续添置了不少家用电器,什么微波炉,电磁炉、液晶电视、壁式空调、电冰箱、洗衣机、豆浆机等电器产品一应俱全。母亲整天乐呵呵地说,我家的家务活都被‘电保姆’承包了。炎热的夏季是用电的高峰期,家里电费每月突破200元,母亲一点都不心疼。

如今,母亲也已年过七旬。我劝母亲,您和父亲就到城里和我们一起住吧。母亲却执拗地说:“我才不去呢,我家里的电器应有尽有,一点不比你城里少,用起来一样地方便,除非到我们那天挪不动、爬不动再说。

今年春节回去,我回去特地留意母亲家里的插头,一数竟有16个.。原来戴近视眼镜的母亲,竟然还摘掉了眼镜,看来母亲的生活也随着电力的发展真正地亮起来了。不识多字的母亲还编了一段顺口溜:“农家生活亮堂堂,衷心感谢党中央。农民用电不用愁,大家致富有奔头”。

我想,这是母亲的肺腑之言,也是全国百姓的共同心声!

【篇三】

洗脸台上,有一个香皂盒,一个极其普通的香皂盒——粉红色的塑料盒长约12厘米,宽8厘米。盒子内底部有一层带孔的滤水层,盖子上有一朵兰花。

这个普通的香皂盒已经陪伴我近三十年了,搬了多次家,一直舍不得丢弃。

那是近三十年前,我刚由大学毕业,到一所乡村中学任教。集体宿舍里,每个新教师配发一套办公桌椅,一个水壶,还有这个香皂盒。一看还暗喜:“学校领导考虑还周全嘛,连香皂盒都配发!”可第一天上课,进到低矮昏暗的土坯楼教室里,要写板书时,在破旧的讲桌上、三脚木头架起的木黑板边去找粉笔,竟然不见粉笔盒,甚至连一个粉笔头都找不到。坐前排的学生看出了我的意图,告诉我,每个老师来上课都是自己用一个塑料小盒子带着粉笔来上课的。

下课到教导处一问,果然如此。学校办学经费实在紧张,粉笔是计划配给,教师每个星期10支。那个香皂盒实际是粉笔盒!

此后,我时时数着粉笔备课,板书设计时,能省的就省了。可那种几块木板拼起来刷上油漆的黑板实在粗糙,而且还有几道裂痕,很费粉笔。一支粉笔长约8厘米,最多只能写一百个字,每周10支粉笔常常不够用,有时只好向其他科同事匀一两支来用,偶尔看到教室里其他老师用剩下的粉笔头也赶快捡起来用用。养成了这种“节俭”的习惯,后来虽然粉笔可以随便用了,可我看到黑板下的粉笔头还会下意识地捡了放回粉笔盒里。

几年后,学校拆了土坯教室建新楼,宽敞明亮的教室里,黑板也直接做在了墙上,用砂灰精细地粉刷光滑,然后涂上几遍油漆。比起木黑板,这种黑板平滑光洁一些,很节省粉笔,一支粉笔至少可以写一百二十个字,感觉长度比以前的粉笔似乎增加了,更耐用了。可黑板太光滑了也有弊端,写字时粉笔经常会“吱吱”叫,分散同学们的注意力。而且坐在前几排左右两边的同学常常因为黑板反光而看不清板书。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校还在每个办公室配置几块小黑板。木板制作,宽约80厘米至一米,高约60至80厘米。课前预先把相关内容用粉笔抄写在小黑板上,比如正面抄写板书重点,背面抄写课后练习题。上课时提到教室,在大黑板边钉子上挂起来。课堂教学时间书写节约了,教学容量加大了,教学效率也提高了。

书写是教师的基本功,为了提高教师素质,市教育局还举行过教师基本功训练考核,“三笔字”——粉笔、毛笔、钢笔,就是其中之一。持续三年的汉字书写训练和比赛搞得轰轰烈烈。课堂教学之余,同事们常在办公室里练三笔字,那几块小黑板也成了抢手货。经常是你方练罢我登场,生怕被别人抢了。一首首诗词,一句句名言,工工整整、端端正正地在小黑板上书写。上级部门来考核验收时最壮观。几间教室作为考场,每间教室前后黑板各三个老师同时书写相同的内容,考官当场评分。

十多年前调到城区学校,发现学校居然有幻灯片投影仪,课前在塑料投影片上写好、画好教学内容,上课投影出来,节约了写粉笔字的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教室里安装的居然是高大上的玻璃黑板。这种黑板由三块毛玻璃组成,镶在墙上,十分气派。别说农村孩子,就连我这乡村教师也感到十分稀奇——终于告别了写水泥黑板的历史了。不过玻璃做成的黑板写字有时会打滑,也很娇气,保护她就成了师生的重要任务了,由于玻璃后面没有塞实,教师写字还不能太用力,否则有震断玻璃的可能。同学们下课追追打打,就最怕他们弄坏了黑板。后来终于有的黑板被弄坏了,黑板带给师生的尴尬又出现了。

不久,学校的黑板全部换成了至今为止最好的传统黑板——金属烤漆黑板,而且黑板的颜色不再是传统的黑色,而是采用了墨绿色,视觉效果好,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视力。墨绿色的黑板,庄重大方,结实耐用。我至今还记得第一次使用金属黑板写字时的快意,那就是手感流畅,写字不滑,字迹清晰,视觉柔和。使用这样的黑板写字总觉得教书就是一种快乐,一种享受,心中油然升起一种自豪感。

到兄弟学校听课,还见识了升降活动黑板。整体由两块或四块长方形黑板组合而成,可以通过运动系统上下移动,交叉使用,轻松、方便,而且增加了有效使用空间,完整保留了整节课的教学重点。理科课堂解题演示量大,还可以增加几倍演示书写量。

多年用惯了的小黑板,也由木质进化为铝合金边框的金属烤漆黑板,继而出现了磁性黑板、白板,使用也更加便捷。

差不多同时,学校有了两个多媒体教室。部分教师开始尝试使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介入课堂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了。

革命性的改变发生在近五年。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所有中学、中心完小实现了多媒体“班班通”,每个班一套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室的前黑板宽度缩短了一半,另一半变成了四四方方的互动式电子白板。教师上课完全可以空着手去,打开电脑、投影仪,裤兜里掏出u盘插上,手拿遥控器和电子书写笔。无论在教室任何角落,一按遥控器,电子白板上课件页面自然跳转。想要书写、勾画重点,电子书写笔在白板上随意挥洒。上完课,甩手走人,多么潇洒!完全不用像传统教学一样,双手、衣袖甚至身上都是粉笔灰,长期吃着粉笔灰还会患了呼吸系统疾病。

幻灯、投影、音频、视频、互动综合的多媒体教学逐步取代了传统和单调的“粉笔+黑板”教学手段,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力推进了教育现代化进程。老师,也教得越来越轻松自如了。

黑板,越来越窄,越来越小,变成了白板;粉笔字,越来越少,可有可无;教学内涵,却无限延伸,穿越时空。据说,有的沿海发达地区的课堂教学已经完全淘汰了黑板,师生每人一台平板电脑,同步交流互动。如果真正普及到我们边疆落后地区,那么黑板、粉笔恐怕真要退出讲坛,只能作为教育发展史上的文物留作纪念了。

“一支粉笔,积淀千秋智慧;三尺讲台,寄托万世文明。” 前人这对联也需要改写了。

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块黑板能反映出教育的发展。作为一个中学教师,我亲身经历并见证了黑板的变化带给师生的益处,感受到了城乡教育的飞速发展。从我小时候读书时的“泥桌子,泥凳子,上面坐个泥孩子”的落后到今天的多媒体课堂快速发展中,我很容易体会到,教育的现代化离不开国家的现代化,有了国家的飞速发展,才有教育事业的长足进步。

【篇四】

老家居住鄂东北一个偏僻小山村,与小镇相隔差不多10公里远。那时候,村与镇没有公路,只有一条弯弯曲曲山道。村民去武汉,需大清早赶到镇里搭车。镇里去汉口的车只有一趟,村民往往误了车,怏怏不乐回家。

父亲去省城怕误车,用他的“11号车”,步行70多公里,绕道去江边码头搭船。报晓鸡刚刚打鸣,启明星还在眨眼。父亲起床上了路。他打着手电筒,踉踉跄跄地走在那高低不平山道上。行路途中,饿了,他从口袋里掏出火烧粑,边走边啃;渴了,就停住到池塘边捧水解渴。到了下午,他好不容易才赶到阳逻码头。

记得父亲每到一次省城,脚上就要打好几个指头大的水泡,脸上垂下的两只眼袋像两个鱼肚,那有些佝偻的腰杆显得更为弯曲了。那时候,父亲常说,到镇里要是通了公路、通了汽车该多好哇!

这年春,老支书带领村民开通了村到镇的简易公路。村里第一台手扶拖拉机从那路上开进村来。老支书的喜庆鞭炮,惹来了村里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

改革开放后,那条路渐渐由弯变直,由窄变宽。那条路上又开进了“小四轮”、“神牛”等拖拉机。拖拉机成了村里的主要运输工具。春天,把一包包肥料,一桶桶柴油运进来;秋天,把一袋袋农产品运出去。不多久,村里有位退伍军人购买了中巴车,开始跑省城。村里“打工妹”、“打工仔”去省城打工方便多了。

这时,我还在家乡教书。我从家乡去省城,再不像父亲摸黑行路、忍饥受渴。早上在家中吃了早餐,高兴地搭村里中巴车去武汉。

父亲公路梦、汽车梦圆了。父亲说我有福气,赶上了好时光。

然而,那路毕竟是一条土公路,晴天路面高低不平,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难走,车子时时落入泥坑,要人前拉后推。也为村民出行带来不便。那条路不是理想路,我和村民一样,盼望又宽又直的水泥路。

党的十八大之后,高速公路从我们村里穿过,村到镇也通了水泥路。高速公路出口处离村不远,通村公路很快与出口处连接上了。

我的水泥路梦实现了。可是,遗憾的是,我的圆梦父亲没看到,他离我们而去了。

我退休后回到老家居住。看到高速公路上,绿如翡翠的树带,桔黄杏红的花坛,银灰色的护拦,川流不息的车辆,把公路装点色彩斑斓,绚丽多彩。远远望去,那高速公路像一条五彩缤纷的彩虹,在村前飘舞。

高速公路不仅美丽,让村民大开眼界,而且还给村民出行及在外工作人员回乡带来极好的方便。儿子大学毕业后在省城工作,去年他买了一辆“奥迪”车,回乡方便。他驾着“奥迪”回到家乡度假。早晨,驾驶“奥迪”,穿过通村公路,疾驰高速公路,不要一个钟头,就能赶到省城上班。

站在村头,看到儿子驾着“奥迪”,疾驰于洒满金色阳光的高速公路上,父亲和我去省城的情景历历在目,我激动不已。我不禁自语道:我家三代到省城这不正是农村不断发展、旧貌变新颜一个缩影吗?

【篇五】

家中,用过三台不同品牌、不同大小、不同功能和色彩的电视机,它们记录着我家的生活,同时也记载着我国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

我家的第一台电视机是孔雀牌的、12英寸的黑白电视机。乳黄色的外壳,灰色的屏幕,在电视机的正面右侧上方有两个调频旋钮。这台电视机是1983年夏天“买”的。当时,我们兄弟三人都在上学,靠父母伺弄刚刚分到的责任田维持全家人的生活。那时我们的国家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改革的春风吹到了我们那个小山村。生产队的土地分了,生产队的牲畜分了,生产队的农具等财产也都分了。当时我们村只有一台电视机,是省城的一家地质钻探队在搞“企民共建”时赠送给我们村的。由村长亲自管理。每天晚上,我们全村人,尤其是我们小孩就会像看露天电影一样,早早的搬着高矮不一的凳子来到村委会(当时叫大队部)门前的空地上,占好位置,耐心的等待着村长来打开电视。由于电视屏幕太小,坐在后面的人看不清电视节目,就往前拥挤,有的鞋子被挤掉,有的凳子被挤坏,有的被挤哭。但是,尽管这样,第二天人们还会早早的来到村委会门前。如果遇到村长喝酒或是开会,我们就会痴痴地一直等到夜里11点多钟,才在怨声中恋恋不舍的离去。

我家“买”的这台电视机正是我们村那台唯一的电视机。这要感谢我家的那头老黄牛,是它用生命换来的。那年秋天,村长借我家的老黄牛为一位解放战争的“军烈属”耕地,在休息时,这头老黄牛和一头母牛发情,互相追赶,双双跳到高坡下“殉情”摔死了。村委会包赔完母牛的损失后,轮到赔偿我家的损失时,村委会的账户上只剩下15元钱了。村长又无法搞摊派,最后村委会班子成员一商量,就把村里那台唯一的电视机作为一头牛钱,“卖”给了我家。当父亲抱着那台电视机回到家时,母亲愁眉苦脸,唉声叹气。而我们哥仨却兴奋异常,因为可以天天看到电视了。可是这个梦当天晚上就破灭了。因为我家没有电,平常是靠煤油灯在夜晚照明的。直到两年后,哥哥中学毕业回到家,与父亲一起养了100多只羊,挣了钱,扯上电灯后,才真正地天天看到了电视节目。

我家的第二台电视机是日本原材料,国内组装的熊猫牌彩色遥控电视机。这台电视机是在哥哥结婚时,嫂子的娘家陪嫁。这一年是1993年离我“买”第一台电视机正好相隔10年。当时我国农村中的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成了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我们的国家还提出,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后,再延长30年不变。这给我家这样的农户来说无异于吃了一颗定心丸。父亲和哥哥子早已经成了村里的“养殖大户”。

我家的产业从单一的养殖业发展到种植和肉类加工。不但养羊,而且养牛,养驴,羊毛卖给纺织厂;

羊皮、牛皮和驴皮卖给阿胶厂;

羊肉、牛肉和驴肉一部分拉到集市上一次性推销给肉贩子,一部分加工成了肉罐头出卖。我家和几户村民采取合股的形式承包了村里的荒山和河中的荒滩。而且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在父亲和几位先富裕起来的村民的倡议下,全村人自筹一大部分资金,政府筹以少部分资金把柏油路铺到了村民的家门口。我家盖起了宽敞明亮的二层小楼。哥哥已经28岁了。早已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可是哥哥眼眶高,上、下村和身边的女孩一律免谈,他竟然娶了一位在市里上班、有文化的漂亮的女孩儿。在全村,乃至整个乡、县都成了新闻,更让村里小伙子们羡慕的是结婚这一天,嫂子娘家陪嫁之中,那台25英吋的熊猫牌彩色电视机特别惹人注目。这当时在全村应该是最高档的电视机。乐得父亲和母亲都合不拢嘴。当时的省报记者以《农村小伙儿十年如一日栽下梧桐树,城市靓妹移风易俗心甘情愿做金凤凰》为题报道了这件事。

我家的第三台电视机就是现在家中墙上挂着的那台等离子液晶电视机。它就像一幅牌匾挂在我家那80多平方米的楼房客厅内。这时候的我已经大学毕业后,主动放弃了国家分配的优越的机关工作,利用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借着国家扶植民营企业的好政策,自己在商海里摸爬滚打,终于有了自己蒸蒸日上的事业。我结婚前,在家用电器商店内,选中了一款48英吋的离子液晶屏幕电视机,共买了三台。一台我结婚用;

哥哥嫌那台熊猫牌遥控电视机落伍了,也要一台能挂在墙上;

至于第三台嘛,直接给父母老两口搬进了房间。

现在,父亲没有把前两台电视机当做废品卖掉,而是擦干净用塑料袋包好放了起来,当我们面露疑惑的神色时,父亲幽幽地说道:“当初买来第二台电视机时想过卖掉第一台,有了第三台时也想过卖掉前两台,可是我从心里有点舍不得,一是值不了几个钱,更重要的是,我看到电视机就会想起以前的那段光景,咂磨咂磨就舍不得卖了……你们是不是也都这么想……”我明白:在父亲眼中,旧电视机已经远远超出了其本身的价值,其实我们每一位家庭成员的心中何尝不是呢?

我家的这三台电视机对我家来说有着不同的含义,它记录着我家的生活变化,记载着我们国家历史的变革,记载着我们国家一步步走向繁荣的脚步……

【篇六】

每次走在大街上,看到街上的美女一袭裙装,款款走来,又轻盈飘过,我眼睛都直勾勾的,我惊艳于她们的美腿,不管是夏天的光腿裸露,还是春秋的丝袜朦胧,又或是冬天的高靴加身,都是那样的修长匀称,比例协调,给人以震撼的美感,我不由得回头再望,目送远去。

女人,哪个不爱美?我是一个爱美女人,但一直以来,我都有个心病,小腿肚子有些粗壮,让我有点自卑,很不自信,我曾经有个梦想,就是在冬天的时候,也能穿上一双到膝靴子,但是试遍商场,要么靴筒提不上去,要么拉锁拉不上来,真是令人丧气,都怪有点粗壮的小腿。

我的童年和少年时光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度过的,那时候的农村,还很落后,交通大多靠双腿丈量着走,往地里运粪是靠架子车拉,个别日子过的殷实的,并且头脑超前的,才会买个加重自行车,村里几乎还没有手扶拖拉机,村子里的道路也是土路,连个石子路都没有,一切都是那样的原生态。

就是在这样的生活大环境里,我,一个爱美的小姑娘,和当时的大多数人一样,在风里,雨里,泥里,土里生活着,艰难着,辛苦着。

有三件事,我到现在仍记忆犹新,永生难忘。这些都和那时不便的交通,传统的运输方式有关。

我家所在的村子在兴平北塬上的东北方向,离县城大约30里路,由于交通不便,大人们很少外出,上县城是件大事,大约在我七八岁的时侯,听说爷爷要去县城卖牛犊,我哭着闹着要跟着去,为的是能跟着逛县城,吃好吃货。

家人无奈,就让我跟上,就这样,我手里拿着一根小棍,跟着爷爷上路了,爷爷在前面牵着老牛,我在后面赶着小牛,走着土路,穿过好多个村子,到达县城的牲口市场,卖了牛犊,又步行着赶回。最大的奖赏就是吃了个油饼,喝了碗醪糟,全然不觉牲口市场的噪杂和粪臭,回来后,我那幼小的双腿哟,疼了好几天啊!

大约在我十一二岁的时候,我家要盖房子,那时我家的后院是个城壕,具体大小说不清了,只记得是个大很的深坑,万丈高楼平地起,盖房就得先整地基,那么,就要先拉土把这坑填平,再盖房子,活势大呀!

每到周天,爸爸不上班,我和弟弟也不上学,我们早早就被妈妈叫起,和爸爸一起拉土填城壕。土源地离我家有快二里路呢,村子又是土路,坑坑洼洼,凹凸不平,一个人拉土很费劲,于是,我和弟弟就分别给爸爸妈妈掀车子,他们弓着腰在前,用劲拉,我们撅着屁股在后,用劲掀。倒空土,又丢上粪,拿到我家自留地,一早上能拉五六个来回呢。那年的暑假,似乎就是在拉土掀车子的重复中度过的,真是现代版的愚公移山啊!我那美丽的小腿啊,健硕了很多!

最难忘的是1984年的秋天,连阴雨下了40天,空气中弥漫着发霉的味道。村子里的道路已经不是路了,而是变成了一条土黄色的稀泥河,人们出门,无以下脚,无比艰难。

虽然几十天不见太阳,但是地里的玉米生长成熟是有时限的,地里的玉米该掰了,况且也得整地种麦子了。人们盼啊盼啊,老天还是挤实着眼,一个劲地淅淅沥沥,没办法,阴雨绵绵中,人们在泥泞的地里,掰了玉米,用架子车一车车拉回,每走一步,脚就象灌了铅一样地沉重,每拉一车,就象上山缺氧一样,气喘吁吁,精皮力尽。我还是那个掀车子的孩子,含着泪,忍着痛,掀着车子,一步一泪啊!我那美丽的双腿啊,筋拉伤了一样,疼啊累啊!

在那些用脚丈量大地的日子,在那些拉架子车的岁月,和很多人一样,我多么盼望有朝一日,我能考上大学跃出农门,穿上干净美丽的花衣服啊,多么希望我们村也能有县城那样的柏油马路啊,多么盼望村里家里也能有机械化农用车,外出走亲戚逛城市的小轿车啊!

太阳出来红彤彤。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祖国大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地提高了。在八十年代,首先是人们的思想慢慢解放了,虽然物质上还不是那么地富有。在九十年代,开始实行村村通公路工程,我村开始有了石子路,到了新世纪,我村又修了平坦的水泥路,听说方便了许多呢。

2005年的时候,父母搬进了城里,我已有十几年未回我那魂牵梦绕的老家村子了。

今年清明节,我想回家给爷爷奶奶上坟,开车从咸阳赶回兴平县城,用了不到半个小时,从县城接上我爸我妈,回到老家,用了半个多小时。一路上,公路宽阔,一马平川,路两边的白杨树挺拔威武,好似站岗的哨兵在向我们招手致意。路边地里的麦子黑油油的,油菜花黄灿烂的,微风吹拂,摇曳身姿,似乎在向我们点头微笑,欢迎我们的乘兴归来。

公路一直通到村子里,村子里变化真大呀。原先的一条主街道,已经扩大到三条街道,水泥路面,平整干净。沿街走过,家家户户两层楼房,墙外贴着瓷片,屋内水磨石地面,院子里修着微景小花园,房子里拉着网线,开着电视,房顶上架着太阳能热水器。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几乎家家都有干农活的蹦蹦车,一些人门前还停着洋气的小轿车。孩子们在街道追逐嬉闹,在车旁捉着迷藏,乡亲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满足。

看着这一切,父母和我都感慨万千,父亲说,改革开放政策好啊,国家强了,农民富了,大家的日子都好了,过去口号中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村村公路,家家有车的设想变成了现实了。

我呢,看着自己有点雍肿的身体,拍着自己发福的的肚皮,摸着自己饱满的腿肚子,开玩笑地说,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在我身上体现的更充分呀,小时候拉车子把腿锻炼得那么健硕,害得我没信心穿裙子,如今呢,本想减肥,以圆长腿梦想,但现在不光老公有车,我也有车,上班外出都开车,想减,难呀!老妈说,都快奔五了,减啥肥呢,健康快乐是最主要的!

是啊,现如今,人们生活富足了,穿着打扮多样化了。爱美的我,不必羡慕长腿美女,我可以穿今年流行的短上衣阔腿裤啊,搭个长长飘逸的外搭,再配个鲜艳的丝巾,也可以美翻了呢。对,不必羡慕他人,活出自己风格,享受美好生活,奔向美好明天。

【篇七】

那一年,我八岁。

家里的饭菜常常是玉米面窝窝头,配以切成丝状的腌酸菜。身上穿的是母亲织的粗布衣服,而且还经常贴满了补丁。村子里家家住的都是土窑洞,一出门便是窄窄的土路。由于我们村坐落在塬上,所以每天鸡一叫,大人们都要赶着毛驴去三里多深的沟里去托水。由于路窄、人多,托水的时候乡民之间总会发生一些小摩擦。

这是我对1981年的简略记忆,确切地说,是对1981年生我养我的一个陕北小山村的简略记忆。

就在那一年的秋天,我的父亲当兵转业回到了县城,为了给我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我和母亲随父亲踏上了城市的旅途。然而,每年暑假寒假,我依旧会回到老家,因为我的爷爷和奶奶还在乡村守望着土地。那时候,回老家最苦恼的事就是道路的不便。坐着破旧的班车,出县城后,在陡峭的盘山土路颠簸三四个小时,到离村不远的路口下车,便是通往村里的小路。晴天时,路上黄土飞扬,虽然到家浑身都沾满了尘土,但雨天更糟糕,雨水将泥土路面泡得稀烂,一脚踩下去就陷在烂泥中,等费力拔出鞋子,就已是两只沉重的泥球。有几次,看着那条烂泥路,我肚子里总是憋着一股无名火,回家总是没有好脸色。

1993年,我高考落榜。父亲失望之际便把我打发回老家帮爷爷和奶奶干农活。那年,乡村的生活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我隔三差五就能吃到奶奶蒸的白面馍馍,而且饭桌上的菜品再也不是单调的腌酸菜,土豆、萝卜、白菜、豆角会不停地变换着吃,虽然炒菜放的油少,但每次还是把我的肚皮吃的又圆又胀。村里的婆姨们穿衣服也好看多了,再也不是黑灰青蓝这些有限的颜色。最令人喜悦的是我们终于告别了用驴托水的苦日子,村干部在政府的帮助下买回了抽水机,并在村头凿了个大水池,每逢单日,就由专人把沟里的泉水抽到水池里,然后再让大家用水桶担回去。记得那年,一年洗一次头的奶奶终于改成一个月洗两次头,每当她梳着长长的头发时,总会感叹:“改革开放像一缕温暖的春风,让老百姓再不用为一日三餐而发愁了。”

1997年,我外出打工。那时候挣钱少,为了减少路费开销,一年到头很少回家和家人团聚。2006年春分,奶奶刚好70岁,我专门从南方赶回给老人家过寿。当客车走到半路,我突然发现那条盘山公路变了样,原来灰尘弥漫的土路变成了水泥路,路两旁的荒山野岭已开垦,被一座座果园所代替。公路两边栽了好多洋槐树,虽然还没有长大,却已泛出了绿意。那次,我回家的心情格外地爽,因为一路上车窗外植物的芳香阵阵扑鼻,让人有种返璞归真的愉悦。那年回家,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乡村一点一滴的变化。那条烂泥路变成了平展的混凝土路。有些乡亲告别了曾经养育我们的土窑洞,举家迁到了崭新的石窑洞里。吃水更方便了,自来水直接装在了乡民们的院子里。条件好的,家里还看上了闭路电视。那年春天,家乡的一切都是崭新的,人们都在田里耕忙着,乡村显的非常安静。这安静,使人感到无比惬意,足以过滤掉我在都市里的那种浮躁。

在此后的岁月里,我依然在钢筋水泥筑成的大都市里奔波。有时夜半梦醒,望着川流不息的车和人,我总会想起坐落在黄土高原上的那个小山村。不知不觉,又一个十年过去了,当我再次回到老家,它又发生了一次美丽的蝶变。

家乡的阳光明朗柔和,视野格外开阔。路旁那一孔孔零散的石窑洞已被拆除,大家被集体迁到了规划整齐、缔造宽阔亮堂的新民居里。这些新平房错落有致,独门独院、设备完善、家家户户都装上了太阳能,晚上干活回家和城里人一样都可享受一个热水澡。此外,老家的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大有改善。那条平展的混凝土路又变成了干净的水泥路,装上了漂亮、节能的太阳能路灯。悠闲广场建在了村中心,新盖了卫生厕所,还有供村民休闲娱乐的活动乐园等。此时的乡村非常祥和,人们再也不会因为一块地、一只鸡而发生小口角,大家各自经营着自家的小天地,劳作之余还聚在一起谈古论今、唱歌跳舞、农村乐购,真是一副“村美、民富、人和”的美丽画卷。

这次回家,我还遇到了儿时的一个玩伴,他以前在城里打工,现在却带领一家老小返回了故乡,并积极参与到美丽乡村的建设队伍中来。他对我说:“这几年村民在政府的带动下,大力发展苹果产业,村里还成立了专业合作社,乡民通过合作社把自己种的苹果都销售了出去,农民的钱袋越来越鼓了,有的还在城里给儿子买了房买了车,这比城市不会差吧?”我连连点头。说实在话,短短几十年,党的富民惠民政策给老百姓带来的富裕和美好,着实让我没有想到,因为村是原来的村,人还是那些人,但是村子却发生了巨变。从这些巨变中,也看见了一个伟大时代的跨越前进和一个坚强祖国的繁荣壮大。

离开时,我无意中发现路旁拉的一条横幅,红底黄字特别醒目:合力打造新农村,同心共筑中国梦。品味这些文字,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个新农村迸发出来的激情与活力,每个建设者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和自豪的神情,这种神情深深地感染了我们每一个人。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还会有更多的人告别大都市,投身到家乡的建设中来,到那个时候,家乡将会更加富饶美丽,这里的人们会更加幸福。

【篇八】

赴同事女儿婚宴,临散席时,同桌相熟的三个桌友将喜糖都给了我,让我带回家给孙女吃。我喜滋滋地回家将四包喜糖放在妻子眼前,妻子狐疑地问我怎么会一人发四包喜糖,我如实告知,并等着她夸奖我的人缘好。谁知却受到她一顿数落:“你平常难得赴婚宴不知行情,现在喜糖很少有人吃了,人家不愿吃的给你,你还以为捡了便宜。孙女吃糖过多已引起龋齿和口腔溃疡,平日吃饭也不香,你还嫌不够吗?”

一语惊醒梦中人,难怪发喜糖时宾客的反应很淡然,散席时个别宾客将喜糖放在桌上也不带走。这种现象放在以前可是咄咄怪事。

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还在农村老家时,适逢一农户家办婚事,邀请我们几个学生去打旗,新娘快到夫家时,操持婚礼的生产队长站在高处抓了几大把糖果抛撒下来,让等着看新娘的嘉宾抢着接,由于生产队长抛撒的角度有偏心,偏重于妇女和小孩,所以大多男嘉宾都两手空空,我们打旗队伍中只有眼明手快的狗子哥抢到两粒。尽管抛撒的糖是一分钱一块的红硬糖,总量也不过两斤左右,却也营造了一种办婚事所需要的热闹氛围。也有的农户大方,为了喜庆,为了让来贺喜的人们都分享快乐,婚礼这天,主管分糖的人会给每个来宾分上一两块“喜糖”,让大家都甜口都沾喜。那时物质匮乏,人们生活条件还很差,糖果是平时生活中较少能享用的食品,因此在婚事中送出的喜糖,很受百姓欢迎,视为珍品。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人们刚刚告别了完全物质匮乏,生活条件有了一些好转,办婚事时发的是不同口味的水果糖,用一个印着喜字的塑料袋装六块,那时最时兴上海产的大白兔奶糖。我和妻子九十年代初结婚时曾前往上海,想买一些大白兔奶糖发给亲友,但囿于经济能力,难以做到大批量向亲朋好友分发大白兔奶糖,便按奶糖颗数和亲友数量精心测算买了八斤,与一般水果糖掺在一起发给亲友们。当时,大白兔奶糖还是比较奢侈的。因而亲友们拆开喜糖袋,看见里面有两颗大白兔奶糖时,都欣喜万分。特别是小孩还立马惊叫起来,因为那是他们第一次吃到奶糖。有的孩子把奶糖放在嘴里慢慢地舔,慢慢地咬,然后又慢慢地吞着口水,吃完奶糖后还捧着大白兔糖纸,细细闻籼侵缴喜辛舻哪滔恪…也难怪,大白兔奶糖在当时人们的眼里是宝贵的营养品。

走进了票证成为历史、物质丰富、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年代,人们由温饱到小康,不再为营养担忧,而是从健康着想。不少人平时摄入糖过多,以致患上了肥胖症、糖尿病,有些人牙齿脱落、食欲不振、骨质疏松,吃糖过多的危害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喜糖也不再是人们的最爱。尽管不少新人结婚开始以巧克力代替喜糖,但由于巧克力价格比较贵,全用巧克力代替喜糖的人家并不多,况且一般的巧克力口感也不怎样,大多人家只是在喜糖里放上两块巧克力,其他的还是什麽夹心糖、软糖、酥心糖、棒棒糖之类,故发的喜糖人们不轻易地去动它。前不久我到一家媒体办事时,见一位熟悉的编辑办公桌上放着好多盒喜糖,问为什么不带回家,她说因家中有孩子不敢带回。她说几乎每个月都有喜糖,除非肚子饿时,她才拆开它寻找几块巧克力,一般情况下,就让它自生自灭。虽然浪费,但也无奈。而过年时的喜糖也一样无趣,主人不买些喜糖回来招待客人显得不礼貌,可登门拜年的客人绝少有吃的。有些客人把主人塞在手中的喜糖又悄悄放回糖盒,有些客人虽然暂时收下了,却不放进口中,而是带回家冷处理。喜糖如同“鸡肋”,变得很尴尬。

几天前,我收到一张老友儿子结婚送来的请柬。是日,我准时步入婚宴大厅,按墙上张贴的席位图找到座位。扫描桌面,见每个餐盘里放粢恢豢此仆婢叩男“谏瑁细细察看,原来是喜糖。中间为圆球状两侧各一颗品牌高档巧克力,各式各样的卡通造型,蜘蛛侠、机动战士、波丽娃娃、宝宝熊、喜羊羊……打开圆球底部的开关,顿时发出五颜六色的灯光。婚宴开始,宴会厅灯光渐渐暗下,司仪请每个嘉宾打开手中喜糖的开关,瞬间整个宴会厅,闪烁着五彩缤纷的灯光,成了灯的海洋,送去大家给一对新人的祝福。这样的喜糖就很有创意,既有传统民俗中的喜糖成分,又有新时代的特徵,不但健康,而且让人快乐。同时喜糖盒还成了营造婚庆氛围的道具,成了孩子们爱不释手的玩具,成了婚庆独有的纪念品。

诚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健康理念的增强,传统的风俗习惯也要与时俱进,在操办喜宴过程中,如何减少喜糖的分量,如何让喜糖显得更有创意,如何更符合现代年轻人追求的“潮流”,如何更迎合现代人对健康的需求,无疑是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喜糖是一种记忆,也是一幅拿在手上的历史画卷,见证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

【篇九】

我是在红寺堡长大的孩子,红寺堡的发展贯穿在我的成长过程里。我爱红寺堡,如同爱我的父母一般,我相信,红寺堡也爱我,如同父母爱自己的孩子一样。

在我七岁的时候,为了响应国家退耕还林以及西部大开发的号召,我们整个村子集体迁移到了红寺堡。初到红寺堡,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荒漠,稀少的炊烟在荒漠的上空萦绕。我随父母到了新家,一间很小的砖瓦房,一个土炕就占了房间的一半,到了晚上,我们一家六口就蜷缩在这个土炕上,度过漫漫长夜。父亲在原本就很小的屋子里架起了炉子,母亲在解决我们一日三餐的时候,几乎都没有转身的余地。这都是其次的,主要的问题是,每每吃完饭,碗底总会余留一堆沙子,母亲看着我们疑惑的眼神,总会怜惜的安慰我们说:“沙子也是调味品”!到了后来的后来,碗底再也不会出现沙子的时候,我们总会嚷嚷:“妈妈,妈妈,我的饭不好吃,没有调味品了”!而母亲只是看着我们,莞尔一笑。

记得第一次去学校的时候,我高兴的手舞足蹈。不知道是对新事物的过分好奇,亦或是对知识的无限渴望,总之,我在奔往学校的路上,洒满了喜悦。可最后,我是哭着回家的,我像南飞的大雁迷失了方向一般,找不到回家的方向。我用哭泣展示自己的无助,在这偌大的一片荒漠中,那些零散的砖瓦房,几乎一模一样,哪一间才是我的家?哪里才是我的归宿?恐惧席卷了我的思想,占据了我的心,选择原地等待,等待一场救赎。夜幕缓缓落下,远处出现了若有若无的灯光,我终于听见了熟悉的声音,那是妈妈的呼唤,我试图站起来回应,可腿脚早已僵硬。等待无疑是最漫长的时光,终于等到了救赎,当母亲用她粗糙的手抚摸我冰冷的脸颊时,夺眶而出的泪水再一次冲洗着我脸上的沙尘。那时候,沙尘狂舞的红寺堡令人畏惧!

时光的脚步从来不停歇,我成长的步履也从来不缓慢,而红寺堡发展的速度也着实让人惊叹。城乡一体化政策的实施,让红寺堡这座沙漠小城拔地而起,一座又一座的村庄,一批又一批的群众,一个又一个繁华的小区和街道。炊烟袅袅,阵阵飘荡,飘进了红寺堡的沙尘暴里,抬头看天空,一朵七彩的祥和之云笼罩在红寺堡的上空。

光阴里,我一直在不断的成长,红寺堡也在不停的发展。我从懵懂无知的孩童,长成了二十岁的大姑娘,红寺堡一改以往冷酷无情的面目,敞开胸怀,接受更多的入住者。我在时光里努力奋斗,一心要做这平凡人世中的不平凡之人,而红寺堡也在奋力拼搏,撕掉了落后贫穷的标签,要把富裕强大的华美外衣牢牢穿在身上。

我用成长见证红寺堡的发展,红寺堡用发展映衬我的成长!我在时间的沙石上,以青春的名义,写下对红寺堡的承诺:余生不负光阴,不负自己!一生都会努力成长,长成红寺堡的坚强,长成红寺堡的辉煌!

【篇十】

南望长城,北瞰大漠,在浩瀚的毛乌素沙漠南缘,有一片平坦开阔、水草丰茂的沙海绿洲。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在这里交汇融合,富集的煤炭资源使这里尽显藏金蕴玉的资源优势。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一座现代化的能源重化工新城在这里发展崛起,这就是神木市大保当镇。

在改革开放以前,神木市大保当小镇上什么都是独“一” 无二的。一所中学、一所小学、一个供销社、一家医院、一个照相馆、一个理发店、一个旅馆、一个综合市场、一条街道……总之,除了镇政府和一些单位之外,周围都是农舍,街道也是坑坑洼洼的红泥路。

然而,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一个宁静的普通小镇,就在这宁静中蕴含着勃勃生机,新的变化正在悄然产生。40年间,镇内高楼拔地而起,老旧房屋焕然一新,一个崭新的大保当镇正用它高速的建设步伐,点亮镇区百姓的宜居梦。

2012年3月28日,省市领导共同按下大保当移民安置启动项目建设,于是重点示范镇建设的协奏曲正悠然奏响,大保当镇未来建设蓝图也已翻开了新的篇章。一座总规划7.3平方公里,能容纳8万人居住生活的榆神工业区大保当现代化小城镇移民安置项目在大保当启动建设。项目一期工程计划投资24.2亿元,建设居民住宅楼72栋4723套,开发水浇地15164亩,集中安置西湾、大保当井田所涉及的神木市大保当镇、榆阳区大河塔乡、金鸡滩镇共20个行政村4723户15540人。该项目按照政府引导、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把安置区建成集学校、医院、购物场所、文化活动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齐全、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新城。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大保当镇党委、政府和榆神管委会高瞻远瞩,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现代景观设计理念,将休闲、娱乐、景观和商业完美结合,将陕北文化、历史文化、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和乡土文化相互融合,立足“转型升级、富民强镇”两大战略,力求将大保当镇打造成一个“工业集群化、农牧业现代化、服务业高端化、城镇特色化、生态优美化、民生幸福化”的宜居、宜业、宜旅游的美丽小镇。

经过统一整治,镇区街道经过统一硬化、街道两旁经过统一绿化、统一美化、统一修建,变得靓起来了,吸引了不少招商项目和商客,农民从中得到了不少实惠,生活不断改善,给人们平添了几分自豪。如今的大保当集镇“大变脸”,“脸面”净了、绿了、亮了、美了,逐步呈现出“蓝天、绿水、人富”的美好画卷。

大保当镇将实现华丽转身,成为集贸商娱乐、星级酒店、商务办公于一体的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商业中心、休闲中心、购物中心、文化中心、交流中心,成为展示神木风采的一个窗口。

如今的大保当镇真是换了人间,一幢幢高楼正拔地而起,横竖街道上店铺林立,到底有多少商店、饭馆、理发馆、照相馆,一下子很难数清楚。昔日又窄又烂的街道,现在集镇道路宽了、下水道通了、路灯亮了、两边绿化了,聚集了人气,创造了商机,集镇品味不断提升,居民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大保当集镇正在向“宜居集镇、和谐集镇、文明集镇、生态集镇、消费集镇”迈进。我们坚信,大保当镇经过冬的蕴藏,臂膀会更加结实,明媚的春天近在眼前。

【十一】

我是个幸福的女儿。

小时候出门,村里人见了我总是说:“这娃是个有福之人!”我知道他们说的是真心话,我父亲是村支书,母亲是贫协主席,哪能不幸福呢?但谁知这幸福竟是那样的短暂,它一忽尔就不见了呢。

1985年,我刚刚17岁,正在读高中,母亲忽然患了脑膜炎。在县医院住了一个月时间,母亲病是看好了,但是却落下了健忘症,天大的事情一转身就忘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又得上了老年痴呆。健忘加上痴呆,那才真叫没治呢。如果你在我们村呆过,见过30多年前的母亲,你一定很难相信眼前这个寡言少语、易怒自卑,动不动就无来由伤悲的老妇人就是那个干脆利索、聪慧能干的“贫协刘主席”。

一场病让母亲失去了自信,也让我的幸福不再。那时姐姐刚出嫁,哥哥在外地工作,大家的日子都不怎么好过。每次母亲犯病,父亲总是来学校搬我这个救兵。我要准备高考,还要照顾父母,真不知道那些年是怎么过来的。

大学毕业后,我回到家乡工作,又成了家,日子慢慢稳定下来。为了方便照顾父母,我们在城里租了房子,接老俩口过来住。虽说辛苦了点,但能照顾到他们,我们心里也感到很快乐。但是城里熟人少,老人总觉着孤单,住到第三年便执意要回农村去。我们拗不过老人,只好听他们的,将他们送回到住了大半辈子的老宅。但母亲的病情并未好转,经常弄得老大向我告状:“女子,你看把你妈咋弄呢,我受够了!”母亲犯病时多数是打打自己,而且脑子不清,老和父亲拌嘴。我从小到大几乎就没怎么离开过父母,母亲最疼我,也愿意听我的,但这事总归不是个事。

今年年初,村里的幸福院开张了。我们第一个交了钱,让老俩口去幸福院吃饭。老俩口一日三餐地吃了半个月,每次问他们,回答都是“很好,不错。”我不放心,问父亲:“大,每次问你都是这两句话。你没有骗我吧?你说说幸福院里有多少人?饭食好吗?还有谁和你们一起吃饭?”

父亲说:“妮,我知道你是不放心我们。你常年在学校教书对农村情况不了解,去年搞扶贫,附近几个村都开了幸福院,咱村的幸福院虽然开得迟,但办得并不差。饭好吃,人也多,每天都不重样。你大大和你麻麻也来幸福院吃饭了,天天不重样,现在有九个人在吃饭,还有人想来……”

一说大大和麻麻也在幸福院吃饭,我一下子就放心了。我这两个长辈,眼高着呢,不卫生,不好吃是绝对不会去的。

“有人说话,饭还调样吃,你母亲的病也好多了,很长时间都没有犯过哩……”父亲在电话里絮叨不停。

“感情这幸福院还真是好哩!”我心里充满了对村干部的感激。

周末回家看望父母,老两口不在家,我打电话问父亲。父亲大声回我说:“我和你妈在幸福院吃饭哩,马上就回来,你等我们一会!”片刻功夫,只见父亲用三轮电动车带着母亲回到了家门口。

“大,你骑慢些!”我边帮大推着电动车边说。

“没事,捎你妈我本来就骑得慢。”

“妈,你和我大吃的啥饭?”我扶着母亲问。

“吃的油托子,人家小林媳妇饭做得好,做得又香又软又好吃。”老妈面带笑容地说。“我们这月吃完不去幸福院了,自己做着吃。”

“那为啥不去了?”我心里咯噔一下

“我就不服她做得比我好,我给我和你大做,想吃啥做啥。”母亲的声音很洪亮,很坚决,不同往日。

“妈,你都八十几岁的人了,还以为你年轻哩,再不要不服人家啦。你老了,还能做得动吗?”我说。

“你把你妈小看了,我擀的面你五伯和你去义伯哪回来了都说香,争着吃!”

“好我的妈呢,我五伯和去义伯都去世多年了,你还以为你正当年哩。要不行这样,让我给村里申请一下,让你给大家伙做饭咋样?”我笑着逗母亲。

“行啊,你妈我做几个人的饭还不在话下!”老妈心气很足,一点不像八十多岁的老人。

“妈,你是不是还想让大家叫你‘贫协刘主席’啊?都一把年纪了,你还不服老!”话一出口,母亲就仰起头笑了:“你把我当成小娃哩。”

“妮,你看你妈说的美不,也是在幸福院里吃的好,精神也好太了,最近也不和我折腾了。还有你改凤婶,养生叔,都和我的在一起吃饭,特别是你养生叔,前段时间都不能走,现在送到幸福院里都能慢慢自己走了,好太。”老大一边抽着水烟,一边笑着对着我说,“咱村有几家你也知道,几辈子都和人不一样,你看现在,一个一个都好了,和你一样大的永祥,发娃,选兵,前几年过的那叫啥日子。穷的扎根了,可是自从工作组来了以后,一家一家都不一样了,一半月没见,家里房子盖好了,巷道干净了,穿的也像模像样,连出门说话也理直气壮了。你看看,看病不掏钱,娃上学还免费,还给安对工作,生活有了保证,这真是政策好啊!那多年谁还能想到能过今天这样的好日子!”

“都不说人家,凑我和你妈,国家给我老两口的高龄补贴,还有养老金一月600多哩,早都够花了,不用花你们的钱,现在这真是享国家的福,也是你们的福气!”

“大,你说这是实话,这是我们的福气。”

半年时间过去了,父母亲还像是那天见他们时一样开心。是啊,幸福院给了老人一份温暖,一份喜悦,一份快乐,一份企盼,同时也给了我们做儿女的安心、放心和信心。它赶走了我心里的愧疚,让我感觉到自己仍然是个幸福的女儿。看着老大老妈开心的笑容,健谈的模样,自如的步伐,我打开微信,将心里的这份幸福分享给哥哥和姐姐,让他们也体会这为人儿女的荣耀。

【十二】

我出生在豫南的一个小山村,虽说出行不用“从这座山,翻过那座山”,但家乡的那条唯一通往山外的山路,却留给了我许多的回忆。

20世纪80年代,哥哥考取省城的一所大学,临行前,爸爸驾着牛车,送哥哥到集镇上赶每天路过一趟的公共汽车,短短十公里山路,走了近两个小时。从此哥哥再也没有回过家乡。哥哥不回家的原因是想省点路费,更是怕爸爸赶牛车接他耽误农活。毕业后,哥哥留在了城里。

三年后,我考上了镇初中,正赶上那条山路刚垫上石头,通了三轮车。第一次坐机动车,听着它“嘟嘟”的叫声,看着青烟,我莫名地兴奋,好奇极了。但好景不长,不一会儿,我就被它颠得头昏眼花,呕吐不止。可不管怎么说速度毕竟是提高了,十公里的山路,一小时就到了。

1994年我考入了城里的一所师范学校,走在宽阔平整的水泥路上,看着城里林立的高楼,我深切地理解了不愿回家乡的哥哥。师范三年,我也很少回家。毕业前夕,爸爸来信说那条山路铺上了石子,三轮车换上了大客车。经不住思乡的诱惑,我踏上了回家的征程。一到家乡,竟有些失望,路是铺上了碎石子,但仍是那样的狭窄崎岖,所谓的大客车只不过是城里以淘汰的中巴。车上塞满了人,车顶上也堆满了货物。行使起来摇摇晃晃,使人担心,一不小心就会坠入山下。但毕竟比三轮车好受些,速度也快些,十公里的山路,半小时就到了。

毕业后,我和哥哥一样,也留在了城里。2000年的“千禧年”,家乡传来消息,说那条山路修成了柏油路,中巴也换成了大巴。那年春节,我提早回家,一下车,我真的不敢相信,昔日的那条山路变得宽阔而平整,大客车是崭新的“宇通”,跟城里没有什么两样。坐在宽敞明亮的车厢里,听着车轮摩擦柏油路面发出的美妙乐曲,看着窗外,一座座红砖楼房从眼前掠过,我第一次被家乡的美景所陶醉、陷入沉思。如果这条山路早几年就是这个样子,也许我和哥哥就不会留在异乡的土地上。

十年后的2012年,父亲打来电话,告诉我这条山路的旁边又修建了一条铁路,横贯祖国东西部的“西宁”铁路横跨其上,且在我家门口附近设了个小站。末了,父亲还说这条铁路将于“十·一”开通,他还查了一下列车时刻运行表,说:从我工作的城市到家只需40多分钟。我一阵惊喜,冲动的脱口而出:“爸,我这就坐火车回去看您!”父亲大笑:“你急个啥?!说不定在过几年,咱家门口就有了飞机场了呢!”

上一篇:学校校长新年致辞下一篇:安全宣传月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