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七年级上册教案

2024-05-19

沪科版七年级上册教案(共10篇)

沪科版七年级上册教案 篇1

(一)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0小题,共100分)1.当 时,代数式 的值等于2002,那么当

时,代数式

的值为

()

A.2001 B.-2001 C.2000 D.-2000

2.当a=,b=,c= 时,代数式(a-b)(a-c)(b-c)的值是()A.B.C.D.3.当 x= 时,代数式 的值为().

A.B.C.1

D.4.当 x= 时,代数式 的值为().

A.B.C.1

D.5.已知代数式 【 】

A.18 B.12 C.9 D.8

6.代数式 的值为9,则 的值为()

A.B.C.D.7.已知代数式x+3y的值是4,则代数式2(x+3y+1)-1的值是(A.10 B.9

C.8

D.不能确定

8.若代数式3x-5比代数式 x+7的值大-3,则x是()

初中数学试卷第1页,共14页)A.B.6 C.-6 D.9.代数式x 2+2x+7的值是6,则代数式4x 2+8x-5的值是()A.-9 B.9 C.18 D.-18

10.已知代数式x+2y的值是3,则代数式2x+4y+1的值是

A.7 B.4 C.1 D.9 11.已知代数式 ,当x=1时值为1,那么该代数式当x=-1时的值是()

A.1 B.-1 C.5 D.-5

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当a=4时,代数式C.当a=0时,代数式

D.代数式x2的值恒为整数 A.当x=时,代数式

a2-x2+1的值是1 的值是12 +1的值是1 13.如图,表示这个图形面积的代数式是()

A.ab+bc

B.c(b-d)+d(a-c)C.ad+cb-cd D.ad-cd 14.代数式 的最小值为()

A.12 B.13 C.14 D.11 15.当 =2时,代数式 B.0 C.D.26.下列代数式:、、、0、2(x-1)、-3

2、;其中整式有()个.

A.6 B.5 C.4 D.3

27.当,y= 时,代数式(x+y)2-(x-y)2的值是()A.4 B.-4 C.2 D.-2 28.对于方程x+2y=3,用含y的代数式表示x的形式是()A.B.x=3-2y C.x=3+2y D.的值是()

D.-4

29.若(x-1)2+|y+2x|=0,则代数式

A.不能确定 B.4 C.A.-2 B.-3

C.-4 30.当 x=1,y=2时,代数式(x- y)(x+ y+1)的值是().

D.-5 31.如果代数式5x-4的值与-互为倒数,则x的值是()

A.B.32.已知代数式-3 xm1y3与

-xnym+n是同类项,那么 m、n的值分别是()

初中数学试卷第3页,共14页 A.B.C.D.33.如果代数式5x-4的值与-互为倒数,则x的值是()

A.B.34.当x=-2时,代数式-x 2+2x-1的值等于()

A.9 B.1

C.-9

D.-1 35.当 a=5时,下列代数式中值最大的是().

A.2a+3 B.C.a2-2a+10

D.36.如果 a-3 b=-3,那么代数式5- a+3 b的值是().

A.0 B.2

C.5

D.8 37.下列各式,不是代数式的是().

A.2 011

C.a+b=b+a

B.3x+

3x-

2x+7

D.38.下列各式,不是代数式的是().

A.2 011

C.a+b=b+a

B.3x+3

x-

2x+7

D.39.当 a=5时,下列代数式中值最大的是().

A.2a+3 B.C.a2-2a+10

D.40.如果代数式5 x-4的值与 互为倒数,则 x的值是().

A.B.C.D.41.已知a-b=3,b+c=-5,则代数式ac-bc+a 2-ab的值为()A.-15 B.-2 C.-6 D.6 42.已知代数式 的值为-2,那么a 2-2a-1的值为()A.-9 B.-25 C.7 D.23

43.当 x =-1时,代数式 x2-2 x+1 的值是

A.-2 B.-1 C.0 D.4

44.若代数式x- 的值是2,则x的值是

初中数学试卷第4页,共14页 A.0.75 B.1.75 C.1.5 D.3.5 45.在代数式

A.3个

B.4个

D.6个

中,整式有()个

C.546.已知a+ =3,则代数式a 2+ 的值为()

A.6 B.7 C.8 D.9 47.已知x-2y=3,则代数式6-2x+4y的值为()

A.0 B.-1 C.-3 D.3 48.已知 A.,则代数式 的值为()

B.C.D.49.代数式x 2+2x+7的值是6,则代数式4x 2+8x-5的值是()A.-9 B.9 C.18 D.-18 50.在代数式 中,单项式有()

A.3个 B.4个 C.5个 D.6个

补充不清楚的题目: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专项练习

【答案】

初中数学试卷第5页,共14页 1.D

2.D

5.D

6.A

7.B

10.A

11.D

12.A

15.A

16.A

17.A

20.B

21.C

22.B

25.C

26.A

27.A

30.C

31.D

32.C

35.D

36.D

37.B

40.D

41.C

42.D

45.B

46.B

47.A

50.C

【解析】 1.解:当 当 故选D.时,时,3.B

4.B

8.A

9.A

13.C

14.B

18.C

19.B

23.C

24.D

28.B

29.B

33.D

34.C

38.B

39.B

43.D

44.D

48.A

49.A,,2.代入求值对比,注意运算的顺序.3.当 x= 时,原式=

4.当 x= 时,原式=

5.2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代数式求值.先根据题意列出等式3x-4x+3=9,求得3x-4x的值,然后求得x-2的值,再把-的值代入式子进行计算.∵3x-4x+3=9,∴3x-4x=6,22∴x-6.2=2,∴x-2

+6=2+6=8.故选D.初中数学试卷第6页,共14页 ∵3x -4x+6=9,∴x ﹣ 22

=1,所以x -

+6=7.

7.本题包含的是整体代入的思想,只要将x+3y的值代入代数式2(x+3y+1)-1即可.8.3x-5比代数式 x+7的值大-3 可列出:3x-5= x+7-3 解得x=18/5,故选A

9.2解:本题考查的是代数式求值,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由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由x +2x+7=62得 x +2x=-1,再整体代入,注意掌握整体思想的运用.2∵x +2x+7=6,2∴x +2x=-1,22∴4x +8x-5=4(x +2x)-5 =4×(-1)-5 =-9. 故选A.

10.代数式的代入计算。X+2y=3,故2x+4y+1=2(x+2y)+1=7 故选A 11.解:∵当x=1时∴m=3

=1 ∴当x=-1时,故选D。

=-(-3)-2=-5 12.为了避免混淆,对字母的一些值代入代数式后,应及时添加括号,如当x=

时,x +1=(2)+1,而不能写成x +1= 222

+1.13.可把不规则图形分割成两个矩形,然后求解.

初中数学试卷第7页,共14页 14.解:如图所示:原式可化为 + 代数式 故选B. 15.解:∵ ∴ =2,=,AB= 的最小值为13.

=13.

∴-=2-2× =1.

故选A.

16.解:A符合书写格式,B的书写格式错误,应写为,C选项书写格式错误,应写为,D选项书写错误,应写为 故选A. 17.【解析】 试题分析:由 ∵ ∴ ∴ 故选A.考点:本题考查的是代数式求值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由 思想的运用

得,得,再整体代入代数式 即可。,再整体代入,注意掌握整体

初中数学试卷第8页,共14页 18.解:

都是整式,的分母中含有字母,属于分式.

综上所述,上述代数式中整式的个数是5个. 故选C. 19.解:∵ 和 分母中含有未知数,∴不是整式,其余的都是整式. ∴整式的有4个. 故选:B. 20.根据单项式的定义即可得出答案,即: 故选B.

共4个

21.解:本题主要考查单项式的定义,根据单项式的定义:只含数与字母的积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单独一个数或字母也是单项式,可得

是单项式,共3个.故选C.22.根据单项式的定义:数字或字母的乘积叫单项式,单个数字也是单项式即可完成.

解:此题中 故选:B.、0.09、是单项式,23.数或字母的积组成的式子叫做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单项式,由此判断即可.解:所给式子中单项式有:故选C.24.【分析】

本题考查求代数式的值.已知两等式相减求出b-c的值,将所求式子第二项变形后,把b-c的值代入计算即可求出值. 【解答】

初中数学试卷第9页,共14页,0,﹣b,共4个. ∵a+b=,a+c=-2,∴(a+b)-(a+c)= +2=,即b-c=,则(b-c)-2(c-b)-=(b-c)+2(b-c)-= +5-=9. 故选D.

25.试题分析:观察可得未知数的值没有明确给出,而是隐含在题设中,同时我们能够看出只要知道b-c的值就不难求出代数式的值,所以关键是求出b-c的值. ∵a+b=,a+c=1 ∴b= ∴ ∴代入所求代数式得

2(b-c)-3(c-b)+(a+c)= = . 故选C. 26.试题分析: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的分母中有未知数,是分式;、;c=1-a,

22、故选:A.、0、2(x-1)、-3 是整式.

227.试题分析:先根据完全平方公式展开,合并后再代入求出即可. ∵ 2,y=

2,∴(x+y)-(x-y)

2222=(x +2xy+y)-(x-2xy+y)=4xy =4×(-)×(-)=4,故选A.

初中数学试卷第10页,共14页 28.试题分析:将y看做已知数,求出x即可. 由x+2y=3得:x=3-2y. 故选B 29.试题分析:本题可根据非负数的性质“两个非负数相加,和为0,这两个非负数的值都为0”解出x、y的值,再把x、y的值代入所求的代数式中即可.

2(x-1)+|y+2x|=0,所以x-1=0,2x+y=0,所以y=-2,x=1,所以 = =4.故选B.

30.当 x=1,y=2时,(x- y)(x+ y+1)=(1-2)(1+2+1)=-4.

31.由题意可列出方程5x-4=-6,解方程x=-.32.根据题意,得 解这个方程组,得

33.由题意可列出方程5x-4=-6,解方程x=-

2.34.把x=-2代入代数式-x +2x-1,即可求得代数式的值等于-9.35.因为 a(3 a-2 a+4 a)=3 a-2 a+4 a,所以有 3nmk3+n3+m3+k解得

故选B.36.由 a-3 b=-3,知-(a-3 b)=3,所以- a+3 b=3.所以5- a+3 b=5+3=8.37.将等式的左边化成 ab的形式,然后令等式两边 a、b的指数分别相等列方程m+1+2n-1n+2+2m求解.左边= ab= am+2nb2m+n+2= a5b3,xy所以有

初中数学试卷第11页,共14页 解得

m+ n=-1+3=2.38.将等式的左边化成 ab的形式,然后令等式两边 a、b的指数分别相等列方程m+1+2n-1n+2+ 2 mm+2n2m+n+253求解.左边= ab= ab= ab,xy所以有

解得

m+ n=-1+3=2.39.因为 a(3 a-2 a+4 a)= 3 a 3+ n- 2 a 3+ m+ 4 a 3+ k,所以有 3nmk解得 故选B.40.由题意可列出方程5 x-4=-6,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得 x=.41.解:∵a-b=3,b+c=-5 ∴a-b+b+c=3-5,解a+c=-2 2∴ac-bc+a-ab=c(a-b)+a(a-b)=(a-b)(a+c)=3×(-2)=-6 故选C 考点:因式分解的应用 42.解:由题意得:a=-4,2∴a-2a-1=23. 故选D.

43.2解:当x=-1,原式=(-1)-2×(-1)+1=1+2+1=4. 故选D. 44.初中数学试卷第12页,共14页 代数式x-的值等于2,∴x-=2,∴3x-1-x=6,∴x=3.5. 故选D.

45.【解析】凡是在分母中没有字母的都是整式,所以前四个都是整式,所以选B。46.本题考查了完全平方公式和代数式求值.解:直接将已知a+ =3两边同时平方得到

a²+

+2=9,则a²+ 故选B.=7.47.解:∵x-2y=3,∴6-2x+4y=6-2(x-2y)=6-2×3=6-6=0 故选:A.

先把6-2x+4y变形为6-2(x-2y),然后把x-2y=3整体代入计算即可.

本题考查了代数式求值:先把所求的代数式根据已知条件进行变形,然后利用整体的思想进行计算.

48.本题考查完全平方公式及非负数的和为零的两数的特点.解:由x²+y²-4x+6y+13=0 得(x-2)²+(y+3)²=0 ∴x-2=0,y+3=0 ∴x=2,y=-3.所以x+y=-1,故选A.49.2222试题分析:由代数式x +2x+7的值是6得到x +2x=-1,再把4x +8x-5变形为4(x +2x)-5,222然后把x +2x=-1整体代入进行计算即可. ∵x +2x+7=6,∴x +2x=-1,∴4x

沪科版七年级上册教案 篇2

授课时间:2014年9月16日

授课班级:七(3)班

授课教师:汪立军

1.4 有理数的加减(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法则,并会应用法则说明问题。过程与方法:

经历由特例归纳出一般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表达能力;通过减法到加法的转化,让学生初步体会转化、划归的数学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情介绍:

学生在学习了有理数加法的基础上,自然要对有理数减法的计算进行学习和研究,尝试把有理数减法转化成所学的有理数加法的法则。内容分析:

教材首先从实际情境出发,提供学生进行观察的材料,从中抽象出有理数减法的法则。本课知识是有理数加法知识学习的继续与发展,渗透化未知为已知的思想方法。教学重点:有理数减法法则和运算.

教学难点:探究有理数减法法则,正确完成有理数减法到加法的转化。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1.计算

2.探究:乌鲁木齐的最高气温是4℃,最低气温是-3℃.这一天的最高气温比最低气温高多少?

教师总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教法说明】第1题既复习巩固有理数加法法则,同时为进行有理数减法运算打基础. 第2题是一个具体实例,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把具体实例抽象成数学问题,从而点明本节课课题—有理数的减法.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1.师:大家知道4+3=7.谁能把4+3=7这个式子中的性质符号补出来呢?

生:(+4)+(+3)=+7.

师:计算:(+4)—(-3)得多少呢?

生:(+4)—(-3)=+7.

师:让学生观察两式结果,由此得到

(+4)-(—3)=4+3.

(1)

师:通过上述题,同学们观察减法是否可以转化为加法计算呢?

生:可以.

师:是如何转化的呢?

生:减去一个负数(—3),等于加上它的相反数(+3).

【教法说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通过尝试,自己认识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计算.

2.再看一题,计算50-(-10).

教师启发:要解决这个问题,根据有理数减法的意义,这就是要求一个数使它与(-10)相加会得到50,那么这个数是谁呢?

【教法说明】由于学生刚刚接触有理数减法运算难度较大,为面向全体,通过第二个题给予学生进一步观察比较的机会,学生自己总结、归纳、思考,此时学生的思维活跃,易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达到能力培养的目标.

师:通过以上两个题目,请同学们想一想两个有理数相减的法则是什么?

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教师强调法则:(1)减法转化为加法,减数要变成相反数.(2)法则适用于任何两有理数相减.(3)用字母表示一般形式为:

【教法说明】结合引入新课中温度计的实例,进一步验证了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合理性,同时向学生指出了有理数减法的实际意义.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际,又服务于实际.

三.应用迁移

巩固提高

例1 计算(1)(-3)-(-5);

(2)0-7;

(3)7.2-(-4.8);

(4)(311)-5. 2

4例1是由学生口述解题过程,教师板书,强调解题的规范性,然后师生共同总结解题步骤:(1)转化,(2)进行加法运算.

【教法说明】学生口述解题过程,教师板书做示范,从中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例1(2)题是0减去一个数,学生在开始学时很容易出错,这里作为例题是为引起学生的重视.(3),(4)两题是简单的变式题目,意在说明有理数减法法则不但适用于整数,也适用于分数、小数,即有理数. 练习:1.你会做吗?学生回答.

【教法说明】教师与学生以平等身份参与教学,放手让学生自己编拟有理数减法的题目,其目的是让学生巩固怕学知识.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出题,相互解答,互相纠正,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同时,教师可以获取学生掌握知识的反馈信息,对于存在的问题及时回授.

变式练习:2.口算

【教法说明】学生对有理数减法法则已经熟悉,学生在做练习时,要引导学生注意归纳有理数减法规律,而不要只是简单机械地将减法化成加法,为以后逐步省略化成加法的中间步骤做准备.

3.世界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是8848米,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是-155米,两处高度相差多少?

生答:8848-(-155)=8848+155=8999.

所以两地高度相差8999米.

四.总结反思

沪科版七年级上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从收集的信息中了解超声的特点,了解超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2.从收集的信息中了解次声的一般特点,了解次声的应用和危害性。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及信息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科学技术的兴趣,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知道超声、次声的概念。

2.知道超声的应用。

【教学难点】培养和提高学生惧信息的能力及对自然和科学技术的兴趣。

【教具准备】音像资料,图片或光盘,电脑及多媒体的设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声现象的一些性质并探究了它的规律,这些现象不仅有趣,而且都包含了一定的科学道理。物理知道是从实际中来的`,又要应用到实际中去。一句话,学习物理知识就是要应用它来人类服务,提高人们生活的水平,改善生活的质量。这节课,我们来认识超声和次声。

(二)进行新课

研究发现,声波的频率范围是很宽的,由10-4Hz到1012Hz,但正常人的耳朵只能听到20Hz到0Hz之间的声音,低于和高于此频率范围的声音人都听不到。通常把高于200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

一、超声

1概念: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

2特点:⑴频率高,能量大(强穿透力,强破碎能力)

⑵沿直线传播,可反射

3应用

学生阅读图3-32,了解自然界中的一些发声频率、人和一些动物的听觉范围。例如:狗能听到频率达50000Hz的超声,蝙蝠能听到频率为十几万赫的超声。

(1)利用超声雷达(又叫声呐)探测物体位置等。

(2)超声有很强的穿透能力。超声诊断仪(如B超);超声金属探伤仪。

(3)超声对物体有很强的“破碎”能力。举例。

(4)用超声处理过的种子可以缩短发芽时间,提高发芽率。

其他:超声空气加湿器、犬笛

二、次声

1概念: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

2特点:⑴频率低,传播远

⑵能量很高的次声具有极大破坏力

3应用:

人声也听不到次声。自然界中,火山爆发、地震、风暴等都能产生次声;核爆炸、导弹发射等也能产生次声。

⑴预报灾害:发生前会辐射次声源

⑵医疗:人和生物对次声波反应,某些器官也会发生微弱次声源,可了解人体生物器官活动

⑶军事:核武器

4危害:

使机器设备破裂,飞机解体,建筑物遭到破坏

人的平衡器官的功能破坏,会产生恶心,晕眩,旋转等症状,严重的造成内脏出血破裂,危及生命

由于次声的破坏性强,危害大,但人耳无法直接听见,所以在生产等活动中要尽量防止次声的产生,尽量远离次声源。

【课堂小结】

1、超声和超声的应用。

2、次声和次声的危害。

【板书设计】

第三节超声与次声

1、人耳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20―20000Hz。

2、超声与次声

3、超声的应用

4、次声危害

【布置作业】

沪科版七年级上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眼睛的简单构造和眼睛视物的基本原理。

2.通过实验模拟,了解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的方法。3.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 4.通过对光学仪器的介绍,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让学生了解眼睛的结构及眼镜的视物原理。(2)视力的矫正。(3)凸透镜成像的应用。2.难点

(1)眼镜的视物原理。(2)视力的矫正。(3)凸透镜成像的应用。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授法、讨论交流法、课件演示。教具准备

课件、激光演示仪、几个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和凹透镜。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上课问候

2.前面我们学过了凸透镜的成像特点,上新课之前,我们先一起复习一下。(播放ppt)

二、引入新课

师:凸透镜既然能成像,那么在生活中肯定是有应用的,请同学们举几个例子。生:照相机、放大镜、眼镜等。

师:大家都知道,眼睛是我们人体非常重要的一个器官,我么之所以可以看到多彩的世界,都是因为有一双能够正常工作的眼睛,那么我们是怎样看到物体的呢?

生:

师:眼睛近视了,是怎么近视的?而且大家都知道要佩戴眼镜进行矫正,为什么佩戴眼镜就可以矫正呢?远视眼又是怎样形成的,又该怎么矫正呢?

生:

板书:第六节 神奇的眼睛

二、新课教学

1.眼睛。

提出问题(1):眼睛是怎样看到物体和看清物体的?

师:要探究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知道眼睛的基本结构,人眼的构造大家在生物课上学过,我请一位同学说说。

生:人眼的构造由外到内是: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

教师出示眼球构造挂图或课件演示。

师: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大家想一想眼睛看物体与什么类似? 生:与凸透镜成像类似。

师:从物距和像距的关系来看,眼睛看物体相当于生活中的凸透镜成像的哪一种? 生:相当于物距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师:我们光看到物体还不行,我们看物体要看清?怎样看清的呢? 生:晶状体的调节 板书:1.眼睛的视物原理

(1)眼睛的构成

(2)眼睛视物原理:凸透镜成像 晶状体一一凸透镜,视网膜一一光屏(3)成像特点:u>2f,倒立、缩小的实像

(4)看清物体:a.看远处,晶状体薄,焦距大(长焦)b.看近处,晶状体厚,焦距小(短焦)

c.实质:睫状肌舒张、收缩改变晶状体的厚度(变焦距)2.近、远视眼的形成及矫正

提出问题(2):近视眼、远视眼是怎样形成的?怎么矫正?

课件演示: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

激光演示仪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现象。过程:

(1)探究近视眼的矫正。

师: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产生近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太长,因此来自远处某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到达视网膜时已经不是一点而是一个模糊的光斑了,应该怎不办?说出根据。

生:应放一个凹透镜,因为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师:要矫正近视眼应配戴凹透镜。

板书:2.近、远视眼的形成及矫正

(1)近视眼:晶状体太厚,成像于视网膜前,用凹透镜矫正 师:近视眼还有其他方法矫正吗? 生:激光治疗。

师:介绍激光治疗的原理。(2)探究远视眼的矫正。

师:远视眼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产生远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者眼球在前后方面上太短,因此来自近处一点的光还没有会聚成一点就到达视网膜了,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模糊的光斑。为了能看清近处物体.应在远视眼前面放一个什么镜?说出根据。

生:应放一个凸透镜,因为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

板书:(2)晶状体太薄,成像于视网膜后,用凸透镜矫正

师:近视眼和远视眼患者应到有关的眼科医疗部门去检查,请眼科专家诊断应戴什么样的眼镜,如果配制不好,会加剧视力下降。3.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提出问题(3):凸透镜成像有哪些应用?

课件演示各种光学仪器(1)放大镜

课件演示

(2)照相机

课件演示

(3)投影仪与幻灯机

课件演示

板书:3.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1)放大镜: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镜头一一凸透镜,胶卷一一光屏

(3)投影仪与幻灯机:f

作业布置:课时掌控本节内容

板书设计

第六节 神奇的眼睛

1.眼睛的视物原理(1)眼睛的构成

(2)眼睛视物原理:凸透镜成像 晶状体一一凸透镜,视网膜一一光屏(3)成像特点:u>2f,倒立、缩小的实像

(4)看清物体:a.看远处,晶状体薄,焦距大(长焦)

b.看近处,晶状体厚,焦距小(短焦)

c.实质:睫状肌舒张、收缩改变晶状体的厚度(变焦距)2.近、远视眼的形成及矫正

(1)近视眼:晶状体太厚,成像于视网膜前,用凹透镜矫正(2)晶状体太薄,成像于视网膜后,用凸透镜矫正 3.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1)放大镜: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镜头一一凸透镜,胶卷一一光屏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的教学计划 篇5

本学期一(1)班有学生40人,新转学来一名女生。上学期末考试及格人数28人,高分人数3人,优秀人数15人,虽然学生成绩在年级排名第一,能过镇中线,但是学生未能发挥出真实水平。优秀临界生以及及格临界生的提升潜力较大。

一(7)班有学生38人, 上学期末考试及格人数18人,高分人数2人,优秀人数5人,全班优秀学生不多不够拔尖,成绩中层的学生占据大部分。学生好动,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够高,学生好动,课堂气氛较活跃。学生数学基础不扎实。提升空间较大。 两班的整体成绩均不够理想。

二、教材分析:

本套教材切合《标准》的课程目标,有以下特点:

1.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构筑起点,提供大量数学活动的线索,成为供所有学生从事数学学习的出发点。

2.向学生提供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所有数学知识的学习,都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并展开数学探究。

3.为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设立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等栏目,以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形成新的知识。

4.展现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让学生经历真正的“做数学”、“用数学”的过程。

5.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

三、教学目标及要求:

第一章:

1.经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过程,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发展符号感。

2.经历探索整式运算法则的过程,理解整式运算的算理,进一步发展观察、归纳、类比、概括等能力,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

3.了解整数指数幂的意义和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会进行简单的整式加、减、乘、除运算。

4.会推导乘法公式:(a+b)(a-b)=a2-b2 (a+b)=a2+2ab+b2

第二章:

1.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补角、余角、对顶角,知道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会用三角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会用尺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3.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以及平行线特征的过程,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以及平行线的特征。

4.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数学方面的兴趣,体验从数学的角度认识现实 。

第三章:

1.能形象地描述百万分之一等较小的数据,并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它们,进一步发展数感;能借助计算器进行有关科学记数法的计算。

2.了解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的概念,能按要求取近似数,体会近似数的意义及在生活中的作用。

3.通过实例,体验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4.能读懂统计图并从中获取信息,能形象、有效地运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第四章:

1.经历从实际问题和游戏中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体会等可能性与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抽象出概率模型,计算概率,解决实际、作出合理决策的过程,体会概率是描述不确定现象的数学模型。

沪科版七年级上册教案 篇6

教学计划

一、教学指导思想

根据2011年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本学期,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而且要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学生知识现状分析

通过七年级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在用字母代替数的数学计算、理解和综合应用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对图形有初步的感知,对数据统计和统计图形的认识有进一步的提高,通过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和统计与概率的学习,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逻辑抽象思维的转变。

班级学生两级分化严重,个别学生连最基本的总是都无法掌握,部分学生勉强掌握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因此本学期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学习能力,逐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实事求是的态度。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材内容分析

本学期以新课程理念指导教研工作,紧紧围绕课程实施中的基本问题。深入而全面展开教学研究。总结课程实施过程中形成的经验,与教师共同探讨,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各自的研究水平和能力。

本期教材任务为完成沪教版七年级下数学教科书教材的数学五章节内容的教学,并进行三次段考和一次期末统考。

四、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章节)第六章实数这部分的内容是七—九年级“数与代数”部分的重要内容,是在有理数之后,对数系的又一次扩展,是今后学习函数、方程、不等式等知识的基础。

第七章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是在学生掌握了有理数的大小比较、等式及其性质、一元一次方程和不等式组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不等式组是最基本的内容,对它的学习可为后续不等式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八章重点是整式的乘除法和因式分解,特别是作为乘、除运算基础的是幂的运算。

第九章分式中分式的基本性质是方式乘除法运算中约分的依据,也是进行异分母分式加减法运算中通分的依据,因此分式的基本性质是本章学习的关键。第十章学习重点是垂直概念及其性质,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平移及其性质,难点是对垂直、平行概念及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五、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教师要认真学习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把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渗透到教与学的全过程。要重视学生知识的建构和能力的培养;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的展示和学习方法的提炼;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情感的陶冶、学习态度和价值观的导向。教师要与新课程一同成长。

2.教学中要树立全新的学习观。学习要转向受教育者,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即把活跃在教学舞台上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教育的方式要由接受转向“学教”,即提倡学生的探索、求知在先,教师的指导、帮助在后,要给学生“悟”的时间与空间。教师的“教”应由学生的“学”来确定。要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3.教学中要树立全新的知识观。人的知识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教师灌输给学生的知识,它们是浅层次的知识,是比较易于遗忘的东西。隐性知识是学生发现学习得到的知识,如通过体验、顿悟、自省、直觉而得到的,极易保持的、带有一定感情色彩的东西。教师要摒弃以“量”为主的知识观,树立以知识的“质”和“结构”为主的观念,关注学生的隐性知识的摄取,注意渗透人文知识并努力使“教师”这一隐性课程知识美好地呈现给学生。4.教师要树立全新的教学观。由教“学答”转变为教“思维”,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注重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5.由于本学期时间较短,教师应当事先安排好教学计划,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积极有效地获得知识。

6.改进数学教学评价体系。根据学生的自身学习情况自己来命制试卷,讨论试卷,保持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六、积极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

沪科版七年级上册教案 篇7

一、学生知识现状的分析:

通过七年级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在用字母代替数的数学计算、理解和综合应用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对图形有初步的感知,对数据统计和统计图形的认识有进一步的提高,通过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和统计与概率的学习,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逻辑抽象思维的转变。

二、学生知识现状分析

我带的七年级两个班成绩分化现象较为严重,就上学期期末考试来看有比较高的分的也有几分的而且高分少而低分多。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上,对优生来说,能够透彻理解知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也较为清楚,对待后进生来说,简单的基础知识还不能有效掌握,成绩较差。学生的逻辑推理、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要得到加强,还要提升整体成绩。对于优等生,适时补充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抽出一定的时间给强化几何训练,提升学生素质。在学习态度上,绝大部分学生上课能全神贯注,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少数学生学习上有困难,对学习处于一种放弃的心态,课堂作业,大部分学生能认真完成,少数学生需要教师督促,甚至有抄袭作业的现象。

本学期面向全体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补差补缺整体提高水平,全面培养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材内容分析

第六章实数的内容是“数与代数”部分的重要内容,是在有理数之后,对数系的又一次扩展,是今后学习函数、方程、不等式等知识的基础。

第七章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是在学生掌握了有理数的大小比较、等式及其性质、一元一次方程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是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不等式组的基础,它的学习对后续不等式知识的学习尤为重要。

第八章是整式的乘法和因与分解,其中幂的乘除是我们后面学习的基础。而因式分解则是整式乘法的逆运算

第九章分式中分式的基本性质是分式乘除法运算中约分的依据,也是进行异分母分式加减法运算中通分的依据,通过分式基本性质的运用将分式转化成我们熟悉的代数式或者是一般方程。因此分式的基本性质是本章学习的关键。

第十章相交线,平行线与平移, 其中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垂直,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平移及其性质,以及对平行的理解是本章的重难点。

四、本学期教学目标

了解实数的概念,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并经历和体会解不等式中转化的过程和思想,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和步骤,并能灵活应用。了解整式运算法则及因式分解的意义,体会数学知识间的联系。通过观察,类比,猜想等方法,获得分式的基本性质,并能够解有关分式方程。知道平行线概念,性质和判断方法。经历从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中,列出不等式或不等式组,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学会合情推理的数学思想,在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的基础上,体验证明的必要性,初步学会说理领会数学中的基本概念,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及基本技能,注重学生对通法的掌握,避免过分强调技巧;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学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对常见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掌握,并能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五、提高教学质量采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措施

1、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扩充教材内容,及时反馈学习信息,教会学生学习,做学生的引导者。

2、培养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适时介绍数学趣题,给出数学相应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做好数学作业检查工作,学困生辅导工作。

3、课堂教学加强课堂练习,留足够的的时间给学生进行堂堂清练习,让学生真正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能够从基础学起,稳打稳扎,从而觉得数学学起来并不难。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进行总结的习惯,主动纠正错误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搞好优生提升能力,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及时对学困生辅导,跟上学习步伐。

5、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班班通等现代教学技术来辅助教学,这样可以增加课堂容量,同时也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具体教学进度表

2月28~3月1日

期末试卷分析总结

3月2~8日

6.1平方根、立方根

3月9~15日

6.2实数

复习小结

3月16~22日

7.1不等式及其基本性质

7.2一元一次不等式

3月23~28日

7.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3月29~30日

第一次月考

3月31~4月4日

7.4 综合与实践 排队问题

复习小结

4月5~7

清明休假

4月8~12日

8.1幂的运算 4月13~20日

8.2整式乘法

4月23~25日

8.3完全平方公式与平方差公式

4月26~27日

期中考试

4月28日~5月5日 8.4因式分解

5月6~10日

9.1分式及其基本性质

5月11~17日

9.2分式的运算

5月18~24日

9.3分式方程

复习小结

5月25~28日

10.1相交线

5月29~30 日

第二次月考

6月1日~6月7日 10.2平行线的判定

6月8~14日

10.3平行线的性质

10.4平移

复习小结

6月15~27日

进入复习6月28~29日

沪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篇8

1.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金属类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大多数非金属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3.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国际制单位是千克(kg)4.1t=103kg1kg=1000g=103g1g=103mg

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改变而改变。(纸片变成纸团)

质量不随物体的地理位置改变而改变。(篮球放在教室和太空)5.质量不随物体的状态改变而改变。(一定质量的水变成冰)

质量不随物体的温度改变而改变。(餐具消毒)6.天平的使用:先看、估测再使用。

①看天平的称量,分度值(每一小格代表的质量)②估测被测物体的质量:避免被测物体超过天平的量程;方便加砝码。

使用口诀:天平放平;游码归零,调节平衡;左物右码,加码从大;求和为称,正确记录。7.特殊测量:取多测少法

例:测量1个大头针的质量m,可取10的整数倍个大头针(一般20-30个),测出总质量m总,再除以总个数就是一个大头针的质量。写成公式:m=m总/n

形状规则:利用数学公式直接计算

8.测量物体体积可以下沉的物体:排液法溢液法

形状不规则

不能下沉的物体:捆绑法悬挂法9.具有吸水性物质的体积测量:先把它放在水中吸足水后再测量。10.常用到的体积单位:ml、l、cm3、dm3、m3

1ml=1cm3=1×10-3dm3=1×10-6m3

11.等容法:在没有量筒的情况下使用,利用的是转换的思想。

例:一位同学要测量牛奶的密度,实验器材:天平(带砝码)、水、量筒、烧杯。结果一不小心将实验室中的量筒打碎了,问该实验能不能继续进行?如果可以,应该怎么进行该实验?分析:①先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空。

②给烧杯中装满水,测出总质量m总,则水的质量m水=m总-m空③此时烧杯中水的体积就是瓶子的容积,V烧杯=V水=m总-m空/ρ水④把水倒掉,给烧杯中装满牛奶,测出总质量mˊ总,则牛奶的质量为m牛奶=mˊ总-m空因为是装满,所以V牛奶=V烧杯=V水⑤ρ

牛奶

=(mˊ总-m空)ρ水/m总-m空

12.剩液法:测量具有粘滞性液体的密度。

例:测量食用油的密度

方案一:先测出一个空烧杯的质量m空,然后向其中倒入一部分食用油,测出总质量m总,然后将烧杯中的食用油倒入量筒中,测出食用油的体积V,利用密度公式测出食用油的密度ρ水=m总-m空/V.

评价:该方案的缺点:烧杯中的食用油不能完全倒入量筒,导致食用油的真实体积减小,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大。

方案二:向一个空烧杯中倒入一部分食用油,测出总质量m总,

然后向量筒中任意倒入一部分食用油,测出烧杯中剩余食用油的质量m剩,

则量筒中食用油的质量m=m总-m剩,从量筒上读出食用油的

体积V。则食用油的密度为ρ油=m总-m剩/V

物理成绩不好的原因

一是不重视物理实验,长期以来形成的其他学科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沿袭到了物理这门学科上,物理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如果依然沿用其他学科的学习方法,是很容易出现问题的,物理首先注重的实验,而所有的物理实验过程又都特别注重科学探究的步骤和方法,几乎所有的物理定理、定律、公式、结论都来自于物理实验,一旦不重视物理实验,那么这些基本公式、定理定律的来源就搞不清楚了,的模棱两可,最终导致所有的物理知识出现基础性坍塌;

二是不重视提高做物理题效率,中等生们普遍有一个最大的缺点,遇到难题要么死扣、要么轻易放弃,高效做题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先易后难,遇易不大意,遇难不畏难,整个过程中都采取限时的方式,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做完;

三是没有形成各种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不重视培养符合自己情况的物理学习方法,物理学习优秀的同学都特别注重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及时总结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听课、作业、考试习惯。

物理学习方法总结

1.死记硬背

基本概念要清楚,基本规律要熟悉,基本方法要熟练。课文必须熟悉,知识点必须记得清楚。至少达到课本中的插图在头脑中有清晰的印象,不必要记得在多少多少面,但至少知道在左页还是右页,它是讲关于什么知识点的,演示的是什么现象,得到的是什么结束,并能进行相关扩展领会。

2.重视画图和识图

在初中物理课程里,同学们会学到力的图示、简单的机械图、电路图和光路图。一类是属于作图类型题,例如,作光路图等,要力求符号标准、线条清晰、尺规作图。另一类属于识图,例如,识别机械运动部分的v-t图象、s-t图象,以及物态变化部分的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图象等,要记住讲过的最基本图象,明确图象中各部分所代表的物理含义。

3.课前预习

预习中发现的难点,就是听课的重点;对预习中遇到的没有掌握好的有关的旧知识,可进行补缺,新的知识有所了解,以减少听课过程中的盲目性和被动性,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预习后把自己理解了的知识与老师的讲解进行比较、分析即可提高自己思维水平,预习还可以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

4.认真听讲

九年级物理沪科版教案 篇9

1.设计并进行实验,测定液体、固体的密度;

2.了解密度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一些应用。

3.能运用密度鉴别物质、计算物体的质量与体积。

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查密度表进一步认识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让学生经历利用天平和量筒测定硬币密度的实验过程;

运用密度公式 及其变形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在解题过程中,注意理解物理概念、规律、公式的物理意义。

器材准备

天平、量筒、硬币、烧杯、水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出示实物,问:

1.猜一猜,这枚硬币是用什么金属制造的?怎样验证你们的猜想?

2.怎样知道教室内空气的质量?

3.怎样知道这个不规则石块的体积?

4. 现有一大卷细铜丝,如果不拆开,你能测定出它的长度吗?

然后告诉学生运用密度的知识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一)学查密度表

查密度表,了解一些物质的密度,加深对“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的理解。

阅读密度表并思考:

(1)金、铜、铁、冰、水银、水、氩、氮的密度各是多少?

它们的物理意义各是什么?

(2)金与铜、冰与水、氩与氮相比较,哪种物质的密度大?

(3)从表格中,你还有哪些新的发现?

(二)测物质的密度

活动2 测硬币的密度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利用教材上列举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

进行探究活动。

思考:

(1)根据密度公式 ,要测量硬币密度,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

(2)硬币的质量怎样测量?硬币的体积怎样测量?

(3)你还有其他设计方案吗?

(4)你在实验中采取了哪些措施减小误差?

(三)课题讨论

1.如何测液体(水)的密度

仿照上面的做法,写出测液体密度的方案,并思考怎样做误差小。

(1)原理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密度公式,确定要测的物理量有:_______、_______。

(3)根据要测的物理量选择的实验器材有:_______、_______,

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要测的物理量确定实验步骤。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要测的物理量和计算的物理量(密度)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

2.请你使用小刀、天平、刻度尺和细线测出土豆的密度。

3.如何测铅球的密度。

4.漂浮体、易吸水的物体等

(四)课本例题分析,注意解题的规范性。

课前几个问题处理。

小结

1.测定固体、液体的密度

2.运用密度鉴别物质

3.利用密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练习设计

1.一块冰化成水后 ( )

A.密度不变,质量变小 B.密度变大,质量不变

C.密度变小,质量不变 D.密度变小,质量变大

2. 体积和质量都相同的铝球、铁球和铜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铝球可能是实心的,而铁球和铜球一定是空心的

B.铝球可能是空心的,而铁球和铜球是实心的

C.铜球可能是实心的,铁球和铝球也是实心的

D.铜球可能是空心的,铁球和铝球是实心的

3.一边长为2cm的正方体金属块,其质量为21.6g,。该金属块是由下表中

的某一金属物质组成,请你判断,组成该金属块的物质是 ( )

常温下一些金属的密度(×103kg/m3)

金 19.3 铝 2.7

银 10.5 铁 7.9

A.金

B.银

C.铝

D.铁

4.某施工工地购入横截面积为1cm2的钢筋7.9t,求这些钢筋的长度。

5.用天平和量筒可以测定矿石的密度。把矿石放在调节好的托盘天平的左

盘中,当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的砝码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所示。

矿石的质量是________g;矿石放入量筒前、后,量筒中水面位置如图所

示。矿石的体积是________cm3,密度是________g/cm3。

6. 现有一只空瓶、水、待测液体、天平和砝码。欲测出这种液体的密度,

请你写出:

⑴主要实验步骤及所要测量的物理量(用字母表示);

⑵待测液体的密度表达式为: 。

7.小明在实验室里测量一块形状不规则、体积较大的矿石的密度。

⑴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矿石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砝码和游码

的位置如图所示,矿石的质量是______g。

⑵因矿石体积较大,放不进量筒,因此他利用一只烧杯,按图所示方法

进行测量,矿石的体积是______cm3。

⑶矿石的密度是______kg/m3,从图A到图B的操作会引起密度的测量

沪科版七年级上册教案 篇10

课题:等腰三角形(沪科版八年级数学)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它是对三角形的性质的呈现。教材通过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的叠合操作,得出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给出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并对性质1进行了证明,从性质1的证明过程中,得出等边三角形性质及等腰三角形性质2,这里“等边对等角是今后证明两角相等常用方法之一,而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是今后证明两条线段相等、两个角相等及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重要依据。教学目的:

1、经历操作、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其两个推论;

3、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其推论进行有关证明和计算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其证明;难点是“三线合一”的理解及例1的讲解

关键:运用观察、操作来领悟规律,以全等三角形为推理工具,在交流中突破难点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发现法和启发诱导教学法,与学生实践操作、合作探究 教具:长方形纸片、剪刀、自制等腰三角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活动1:请同学们把一张长方形的纸片对折,剪去(或用刀子裁)一个角,再把它展开,得到的是什么样三角形? 教师示范操作,然后学生跟着动手操作,观察得出结论:“剪刀剪过的两条边是相等的;剪出的图形是等腰三角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等腰三角形

师生共同回顾: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做腰,另一条边叫做底,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做底角

教师提问:剪出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你能发现这个三角形有哪些特点吗?说一说你的猜想

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已的看法,教师提出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师生归纳: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板书)

21世纪教育网--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

教师说明:对称轴是一条直线,而三角形的中线是线段,因此不能说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是它的对称轴。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活动2:教师出示刚才剪下的等腰三角形纸片,标上字母如图所示:

B D

C

D

B(C)A A 把边AB叠合到边AC上,这时点B与C重合,并出现折痕AD,观察图图形,△ADB与△ADC有什么关系?图中哪些线段或角相等?AD与BC垂直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ADB与△ADC重合,∠B=∠C,∠BAD=∠CAD,∠ADB=∠CDA,BD=CD 活动3:由上面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如下性质: 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板书)教师提问:这个命题的题设是什么?结论是什么?学生可结合图形回答(板书)已知:在△ABC中,AB=AC 求证:∠B=∠C 说明:将等腰三角形写成已知时,通常写成“在△ABC中,AB=AC”而不写成“等腰”两个字

教师引等学生回答:要证两个角相等可以转化前面所学过的三角形全等,而图形只有一个三角形,如何添加辅助线使它转化为两个三角形? 通过刚才的折叠等腰三角形的实验,很容易得到辅助线,作高AD或作顶角的平分线AD,可由两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并给订正。

同学们思考一下,还有没有其它辅助线的作法,教师可作提示:作中线AD,由学生口答,或者指导学生看课本证明。

教师归纳等腰三角形性质1,并指出它的几何符号语言的书写: 如上图:∵ AB=AC(已知)

∴∠B=∠C(等边对等角)

教师提出问题:练习1(口答)

1、等腰直角三角形每一个锐角的度数是多少度?

2、如果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等于40°,那么它的顶角的度数是多少?

21世纪教育网--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

3、如果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40°,那么它的底角的度数是多少?

4、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40°,那么其它的两个角各是多少度?

5、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是120°,则其它的两个角各是多少度?

6、等边三角形各内角有什么关系?各等于多少度? 要求学生完成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归纳:

(1)等腰三角形中顶角与底角的关系:顶角十 2 ×底角=180°

(2)推论:等边三角形三个内角相等,每一个内角都等于60°(板书)教师与学生合作分析,口述(2)的证明过程。

活动4:提出问题:从性质1的证明过程可以知道,BD=CD,∠ADB=∠ADC=90°,由此,你能得出等腰三角形还具有什么性质? 让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述所发现的规律,师生共同归纳得出: 性质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垂直平分底边(板书)

即: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三线合一(板书)

活动5:教师出示课本例1(小黑板显示)

例1 如图在△ABC中,AB=AC,∠BAC=120°,点D、E是底边的两点,且BD=AD,CE=AE,求∠DAE的度数

B

D

E

C

A

分析例1,剖析推理方法及依据,提出讨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例1过程,解略

三、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练习2:课本练习第2题(出示小黑板)如图,在ABC中,AB=AC

B

D

C

A(1)∵AD⊥BD,∴∠______ = ∠_____; ______ = ______(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与______、______重合)

(2)∵AD是中线 ∴_____ ⊥_____;∠_____= ∠_____(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与_____、_____重合)

21世纪教育网--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

(3)∵AD是角平分线 ∴____ ⊥ ____;____= ____(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与______、_____重合)

四、师生互动,总结新知

请同学们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有哪些收获?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后,用自己语言归纳,教师适时点评,并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1、等边对等角;

2、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3、等边三角形性质;

4、等腰三角形常用辅助线作法(作底边上的高、作底边上的中线、作顶角的平分线)

五、作业设计,深化新知

课本P111页练习第2题、P117页习题16.3第1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对等腰三角形叠合操作引出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进而得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边对等角,这种操作有利于学生发现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给出三种不同的辅助线,是用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新教材中例1设计与旧人教版求“人字形的角度”相比具有一定难度,为此,在讲完性质1后,设计如教案中练习1,一方面是用来巩固性质1,其中练习1中2、3、4具有变式教学思想,另一方面是为推论及性质2作准备。教案中练习2是用来巩固性质2,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几何符号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回顾,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进行反思。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本人利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实验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氛围,把学生从被动学习步入主动想学的习惯。总之,在本节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致力启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以启发学生,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素养。

上一篇:美术五年级下册教案下一篇:智能电网建设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