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必修目录

2024-07-07

苏教版高中必修目录(精选8篇)

苏教版高中必修目录 篇1

专题一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一单元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第二单元 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

第三单元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专题二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第一单元 氯、溴、碘及其化合物

第二单元 钠、镁及其化合物

专题三 从矿物到基础材料

第一单元 从铝土矿到铝合金

第二单元 铁、铜的获取及应用

第三单元 含硅矿物与信息材料

专题四 硫、氮和可持续发展

第一单元 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

第二单元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

高一化学怎么学好

上课坚决不能“跑神”!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是要合理安排自己的睡眠时间,一定要保证两个最重要的睡眠时间。一个是晚上11点之后一定要开始睡觉,一个是中午要有10到30分钟的午休时间。这是你从“后进生”迈向“优等生”的第一步,即:保持旺盛的精力,杜绝“打瞌睡”。有不少同学在寻找自己学习的失误时都忽略了这一点,然而,这一点处理不当,对于中等以下程度的学习者的打击往往是致命的。

你可以回忆你的学习历程,你肯定也有过辉煌的时候,是什么时候开始“堕落”的?是经常在中午时去操场打球,还是连续有一段时间总是中午有事?总是熬夜?导致白天瞌睡难耐?!特别是晚自习效率极低,完不成作业!逐步陷入了学习的“恶性循环”中!

其次,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与“三闲”做坚持不懈的斗争。所谓“三闲”是指:闲话、闲事、闲思。这是做学生的最大敌人。能控制住“三闲”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一个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

化学热点方法聚焦

化学计算中的4种常用方法

一、假设法

所谓假设法,就是假设具有某一条件,推得一个结论,将这个结论与实际情况相对比,进行合理判断,从而确定正确选项。

1.极端假设法

主要应用:(1)判断混合物的组成。把混合物看成由某组分构成的纯净物进行计算,求出最大值、最小值,再进行讨论。(2)判断可逆反应中某个量的关系。把可逆反应看作向左或向右进行到底的情况。(3)判断可逆反应体系中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大小的变化。把可逆反应看成向左或向右进行的单一反应。(4)判断生成物的组成。把多个平行反应看作单一反应。

2.状态假设法

状态假设法是指在分析或解决问题时,根据需要,虚拟出能方便解题的中间状态,并以此为中介,实现由条件向结论转化的思维方法。该方法常在化学平衡的计算中使用。

3.过程假设法

过程假设法是指将复杂的变化过程假设为(或等效为)若干个简单的、便于分析和比较的过程,考虑等效状态的量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进而求解的方法。该方法在等效平衡的计算中使用概率非常高。

4.变向假设法

变向假设法指在解题时根据需要改变研究问题的条件或结论,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分析问题,进而迁移到需要解决的问题上来,从而得到正确的答案。

二、关系式法

在多步反应中,关系式法可以把始态的反应物与终态的生成物之间的“物质的量”关系表示出来,把多步计算简化成一步计算。正确书写关系式是用关系式法解化学计算题的前提。

1.根据化学方程式找关系式

特点:在多步反应中,上一步反应的产物即是下一步反应的反应物。

2.通过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叠加找关系

适用于多步连续反应或循环反应。方法:将其中几个有关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适当变形(改变化学计量数),然后相加,消去中间产物,即得总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三、差量法

差量法解题的关键是正确找出理论差量。其解题步骤如下:

(1)分析题意:分析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数量关系,弄清引起差值的原因。

(2)确定是否能用差量法:分析差值与始态量或终态量之间是否存在比例关系,以确定是否能用差量法。

(3)写出正确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4)根据题意确定“理论差量”与题中提供的“实际差量”,列出比例关系,求出答案。

四、守恒法

“守恒法”利用物质变化过程中某一特定的量固定不变来列式求解。它的优点是用宏观的统揽全局的方式列式,不去探求某些细枝末节,直接抓住其中特有的守恒关系,快速建立算式,简捷巧妙地解答题目。常用的方法有质量守恒、得失电子守恒、电荷守恒等。

1.质量守恒

依据: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质量与生成物的总质量相等。

2.电子得失守恒

依据: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数一定相等。

应用: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化学的有关计算。

3.电荷守恒

依据: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离子所带的电荷总量不变(或在电解质溶液中阴、阳离子所带的负、正电荷总数相等)。

方法:首先要确定体系,并找出体系中阴、阳离子的种类,每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及其物质的量;然后根据阴、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总数相等列出计算式。

应用: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的推断,也可用于有关量的计算。

化学反应图像题的解题方法

一、离子反应图像

考查知识点:根据图像考查反应发生的先后顺序、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分析溶液的成分、离子的共存与推断、计算反应物的量或由离子反应画出相应的图像等。

实质:离子反应图像问题,归根结底,考查的实质仍然是离子反应和离子共存问题。

1.离子反应图像

溶液中存在多种还原剂(或氧化剂),加入同一种氧化剂(或还原剂)时,必须按照“强者先行”的原则,考虑反应的先后顺序。只有当“强”的反应完后,“弱”的才能发生反应。

2.离子共存及离子计算图像

离子共存图像要谨防离子共存的陷阱,特别要注意一些隐含条件和隐性关系;离子计算的前提是掌握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特别要注意物质间量的关系,遵循三大守恒原则和溶液电中性原则。

二、化学平衡图像

化学平衡图像是中学化学基础图像知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能把抽象的化学平衡理论形象直观地表述出来。化学平衡图像题是高考必考题型之一,根据图像坐标表示的意义,将常考的化学平衡图像分成如下三类。

1.量值-时间图像

图像中的纵、横轴分别代表物质的数量(如浓度、百分含量、转化率、产率等)与反应时间(过程),将可逆反应中物质的数量随时间的变化体现在图像中。

该类题解答时要明确曲线“走势”代表的意义,并由此确定反应进行的方向,再进一步确定改变的条件。千万要注意此类图像中可能出现的“交点”并不代表平衡点,只有某种量值不随时间改变时的点才是平衡点。

2.量值-条件图像

将物质或反应体系的某种量值与温度、压强、浓度、催化剂中的某一种之间的关系,反映在图像中。解答时首先要仔细观察图像,找出相关量值间的变化关系,然后将图像中的这种对应关系与理论知识进行对照,分析其是否符合理论上推导出来的关系,最后确定答案。

3.量值-时间-条件图像

该类图像反映的是某一物质的量值(如浓度、转化率、产率、百分含量等)与一种或两种外界条件(温度、压强、催化剂)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其图像构成的特征是图像中有一表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的突变点(平衡点、最大值、最小值)。

解题思路:依建立平衡所需时间的长短→反应速率的相对大小(时间短速率大)→确定影响反应速率的不同条件间的关系(反应速率大条件强)→再根据物质量值的变化判断平衡的移动方向,由此得出的移动方向应与由勒夏特列原理确定的方向一致。

三、电化学图像

近年高考中对电化学的考查出现了新的变化,以装置图为载体来考查电化学的相关知识,成为近年高考的新亮点。

1.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解决关键:正、负极或阴、阳极的判断。

2.原电池与电解池的互变

原电池与电解池可以相互转化,利用这一原理可以制造二次电池。二次电池中,放电时是原电池,充电时是电解池,放电时的负极反应与充电时的阴极反应相反,放电时的正极反应与充电时的阳极反应相反。

化学实验的创新探究

一、球形干燥管的创新使用

1.A装置为尾气吸收装置,用来防倒吸,原理类似于倒置在水中的漏斗。

2.B装置为简易的过滤器,可净化天然水。如果去掉上边两层,可用活性炭对液体中的色素进行吸附。

3.C装置是一微型反应器。该装置既可节约药品,又可防止污染。如铜丝在该装置中燃烧时,Cl2封闭在干燥管内,实验结束后剩余的Cl2不仅可以用水吸收,还可以观察CuCl2溶液的颜色。

4.D装置为一简易的启普发生器,可用于H2、CO2等的制取。

5.E装置起干燥、除杂或缓冲气流的作用。

高三化学大题拿高分的答题技巧

1.一般有4道大题,其中包括1道化学反应原理题、1道实验题、1道元素或物质推断题、1道有机推断题。

2.试题的综合程度较大,一般都涉及多个知识点的考查,如元素化合物性质题中常涉及元素推断、性质比较实验、离子检验、反应原理等问题,再如化学反应原理题中的几个小题之间基本上没有多大联系,纯粹就是拼盘组合,其目的就是增大知识的覆盖面,考查知识的熟练程度及思维转换的敏捷程度。

3.重视实验探究与分析能力的考查。第Ⅱ卷大题或多或少地融入了对实验设计、分析的考查,如基本操作、仪器与试剂选用、分离方法选择、对比实验设计等,把对实验能力的考查体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在实验设计上融入了实验数据的分析,题型新颖。

苏教版高中必修目录 篇2

一、编排方式逆反传统,让语文教学左右为难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最大特点是编排方式一反传统习惯,以专题作为文本编排单位,并有意识淡化文体。这种编排方式新、奇,但问题也相伴而生。

1. 按照专题编排,让文本教学偏重人文性远离工具性

语言是人类进行思维和交际的工具,语言具有工具性;语言是人类的心声,语言具有人文性。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已经是一个广泛达成共识的结论。一般而言,文本学习强调的是工具性(技术性、技能性)和人文性(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统一,文本教学应充分关注技术和人文两大元素。

但从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编排看,过于注重教材的专题思想内涵让必修教材的教学无法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提并论。这导致了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只关注“人文性”,忽略了“双基”目标的落实。课堂教学普遍有滑向“人文课”的现象。

这种导向不足取。语文课毕竟不是思想品德课,作为语文课,应该落实语文知识技能,在落实语文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课绝不能“得意忘言”。我们开设语文课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母语的能力。如果丢了这些,那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

特别是这种专题编排方式与文体写作应有的技术指导出现了严重错位,使得每个专题后面附着的“写作指导”显得牵强附会。苏教版必修教材偏重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过少关注语文的知识与技能。在这一点上,苏教版与人教版,是务虚与务实的区别。

2. 文体错乱编排,让教学拄着拐棍跳舞

传统的文本编排方式是文体分类编排,最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人教版一直坚持这种教材编排方式。这种方式便于文体教学,便于一线教师的教学操作,符合学习的认知规律。而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反其道而行之,打乱文体,以主题内涵的统一性来编排文本。这样安排导致每一个专题糅杂了多种文体,显得不伦不类。如必修三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统领的篇目有:《〈指南录〉后序》《五人墓碑记》《品质》《老王》《离骚》《致西伯利亚囚徒》《啊,船长,我的船长哟》等。古文、中外小说、古代诗歌、外国诗歌等相交错。看起来像一锅杂烩,或是一份拼盘。

文体的不统一,文体知识的错杂,今天古文,明天小说,后天再变诗歌,势必导致教学的跳跃性加大,加重了学习的断续感,让一线教师拄着拐棍跳舞,这符合教学的规律吗?

苏教版教材编写组个人的阅读及欣赏个性彻底扰乱了教材编排要求的教材的系统性和知识的网络性。

二、内容结构比例失调,教材质量多有瑕疵

1. 古诗词数量偏少,不利于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

人教版:共精选29首古代诗词,作者涉及屈原、曹植、陶渊明、谢朓、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陆游、李煜、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姜夔等15人,并有《汉乐府》《古诗十九首》《诗经》等,覆盖面较广,以最优秀的诗作完整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诗经——楚辞——汉乐府——魏晋诗——唐诗——宋词(包括宋诗)”的发展脉络。

苏教版:共选10首古代诗词,作者涉及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李煜、晏殊、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等10人,选择范围只局限在唐诗宋词。

相比较而言,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在古诗词选编上有两个问题:一是选取的篇幅数量上偏少,不利于学生古诗词素养的积累提高;二是选编的范围有些偏狭,没能体现出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只在局部表现了中国古代诗词的高峰成就,学生的阅读及认识视野有局限。如极富成就的宋诗,苏教版教材就视而不见。而江苏省2008年高考考纲明确规定了古代诗词鉴赏的范围是“唐宋诗词”。

2. 古文与其他文体交叉编排,忽视了古文的特殊教学要求

古文因其语言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教学方式的独特性。正因为如此,人教版一直采取单元的编排方式,以方便教师教学操作。这一点经过历史的检验是合理的、科学的,是教师欢迎的。但苏教版教材却无视这一经过实践检验的编排模式,一改单元编排方式,而与其他文体交织编排,现代文和古文混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把小说、诗歌、散文、古文等硬煮成一锅粥。如必修四第一专题“我有一个梦想”的选文:《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我有一个梦想》《〈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等5篇文章,且不说这几篇文章是否都能从属于“我有一个梦想”这一思想内涵,仅就文体而言就够人惊诧的了,古代议论散文、外国悼词、外国演讲词、近代序文等多种文体交错,让人眼花缭乱。

古文的语言现象与现代文不同,古文教学的任务与现代文也不同,在组织教学的时候,教学任务的界定与教学环节的设置都有特殊性,很难想象,教师在两周的时间内,要教学古代议论散文、外国悼词、外国演讲词、近代序文等多种文体。这种随性实难令教师接受。

3. 名著阅读引导不力,内容编排与高考要求严重错位

2008年江苏高考要求对选修历史学科的考生增考15分的“名著阅读”,主要有10部作品:《三国演义》《红楼梦》《呐喊》《家》《边城》《欧也妮·葛朗台》《老人与海》《女神》《雷雨》《哈姆雷特》等。

江苏的这一要求很突然,是在2008年2月份正式提出的,距高考只有三个多月。这一近乎儿戏的突然要求在师生的质疑中被“这些名著篇目在《附录》(《教学大纲》)上有规定这一牵强解释挡了回去。15分的考查要求,3个月的准备,10部厚厚的名著,无疑是一座大山压在了学生头上。

名著阅读需要考查,这一点毋庸置疑,说到底江苏的这一做法是照搬了全国教学大纲的要求。但是,人教版教材在高中伊始就在5册必修教材中有意识、有计划、有序列地给学生安排了“名著导读”,让学生有所准备,有所积累,有所备考。而苏教版必修教材从来就没有就名著阅读考查给学生一个说法,2008高考前3个月冒然提出,面对各方怨言,江苏回应牵强。

对比两种教材对名著阅读的重视及具体引导:

人教版教材:(每册教材中都安排的“名著导读”,共10部)

必修一“名著导读”:《论语》《大卫·科波菲尔》

必修二“名著导读”:《三国演义》《巴黎圣母院》

必修三“名著导读”:《家》《高老头》

必修四“名著导读”:《莎士比亚戏剧》《谈美》

必修五“名著导读”:《红楼梦》《堂吉诃德》

人教版必修教材还在选文中涉及了以下名著名篇:鲁迅作品7篇,《红楼梦》《老人与海》《雷雨》《哈姆雷特》《水浒》《边城》等。

苏教版教材:“名著导读”无。

苏教版教材在选文中只涉及了以下很少的名著名篇:鲁迅作品3篇,《红楼梦》《边城》《雷雨》等。

两厢比较,苏教版教材对名著阅读的引领与江苏高考要求之间是不对等的,相对于人教版名著阅读计划的明晰、内容的序列安排和高考备考方向、备考内容的明晰,苏教版在名著阅读上对学生的硬性要求显然欠缺人文关怀,官本位意识是否太强了些?

不以学生为本,而以编写人员为本,不能不给人自以为是的嫌疑!如江苏高考规定考郭沫若的《女神》,教材中根本没有选编任何篇目,就在高考中要求考查;如高考规定考鲁迅的《呐喊》,而五册必修只选编了鲁迅3篇文章,且没有一篇选自《呐喊》,《祝福》选自《彷徨》,《拿来主义》选自《且介亭杂文》,《记念刘和珍君》选自《华盖集续编》。

这能说是科学合理的教材编排吗?这能说是负责任的教材吗?

4. 探究学习只闻其声不见其形,探究能力培养浮于空泛

人教版在每册教材中都安排了“梳理探究”方面的内容,以文化研究为定位,以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为方向,延展教材知识,整合教材资源,并次第展开,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这一点只要把人教版与苏教版教材作以对比,意思自明。

人教版的探究内容安排:

必修一: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

必修二:汉语成语;修辞无处不在;交际中的语言运用;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必修三:文体与语体;逻辑与语文学习;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

必修四:诗词格律;文学长河;走近文学大师;影视文化

必修五: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有趣的语言翻译;理科中的语文

苏教版的探究内容安排:无。

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学习方式的改革,而学习方式变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世易时移,人教版教材与时俱进,以具体的“梳理探究”这一具体内容进行具体落实,而苏教版在这方面的粗疏无疑让探究能力的培养成了一句空话。

5. 国外选文过多,有舍本逐末、崇洋媚外之嫌

中国文学的浩瀚与中国文化的博大世人共知,我这里表述此意不是反对选取国外作品,但五册必修教材一百来篇文章,选谁不选谁,其选编意图与文本呈现必然表现其良苦用心。在对待国外选文上,人教版与苏教版再次表现了较大不同。

苏教版5册必修共112篇(首),国外30篇(首),占27%。

人教版5册必修共109篇(首),国外18篇(首),占16%。

比较的结果是:苏教版国外篇目数量偏大,甚至苏教版必修二和必修五中的国外选文已经分别占到了1/3。一本高中生语文教材需要近30%的外国选文吗?一个中学生的文学视野需要那么大的国际阅读空间吗?为什么中国诸如鲁迅等那么多优秀作家的篇目被挡在教材选文之外?国外选文近30%的份额让人觉得教材编写组的专家夸大了国外作品的阅读价值!

当学生的母语基本知识结构和语文能力还需要提高的时候,把时间和视野过多关注到国外选文,这是一种舍本逐末,还有一点崇洋媚外之嫌。编写专家的个人偏好和学识不应轻率甚至固执己见地强加于学生身上!中学生的文学视界不应无限大,文学熏染也不应囫囵吞枣,毕竟,他们还不是“大学中文系学生”!

三、写作指导安排随性、散漫,让作文教学繁杂紊乱

与人教版教材写作指导相比,苏教版教材的写作指导最大的问题是:不系统,东一榔头,西一杠头,作文教学让一线教师难以操作。

我们先比较人教版和苏教版各五本必修教材在写作指导的编排上有着各自怎样不同的构设。

人教版:在五册必修教材中,写作指导被按照秩序细化为两大序列(记叙,议论),两个层级(基础等级,发展等级),二十个写作技术专题。

必修一: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人性光辉,写人要凸显个性;“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

必修二:学习描写;学习抒情;记叙的角度;叙议结合的写法

必修三:选择议论的角度;论据的选择和使用;论证方法;写作中的虚构

必修四:横向展开议论;纵向展开议论;了解反驳的途径;作一点辩证分析

必修五:怎样写得深刻;怎样写得丰富;讲究文采;怎样写得新颖

苏教版:写作指导在五册必修教材中随性、散漫

必修一:激活我们的诗情(激活情感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鲜明的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夹叙夹议,枝繁叶茂;写难状之景如在目前

必修二:用墨如泼与惜墨如金(详略安排);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准确、及时与便捷(消息与通讯的写作);看好处,说门道(鉴赏文的写作)

必修三:生成诗歌的意象(如何写诗歌);写出人物鲜明的个性;为观点提供有力的支撑

必修四:让说理更令人信服;要有描写意识;文学短评的写作;演讲稿,写给听众

必修五:说明要说得清楚明白;写出你的真情实感;学会分析;让你的认识更加深刻

就语文而言,写作特别是不同文体写作要求系统的写作技术指导,并要求相关写作技术知识的系统性和写作技术指导的延续性。比较而言,人教版的写作编排有着科学合理的安排脉络,有着清晰连贯的指导秩序。比起人教版布局科学、知识连贯、指导全面的写作指导体系,苏教版的写作指导编排显得过于随意:

一是写作指导的排序紊乱无序。人教版的写作指导编排必修一和必修二是写人叙事,必修三和必修四是议论说理,必修五是写作提高:深刻、丰富、有文采、新颖。按照由浅到深、由写人叙事到抒情议论、由基础等级要求到发展等级要求等合理的逻辑顺序,是以一种金字塔模式构设的。而苏教版的写作指导明显以散状呈无序编排,逮谁说谁,东一榔头、西一杠头,着实没有头绪。

二是同一文体写作指导跨越多本教材,教学操作相当困难。这一点尤其令人觉得不可思议。如议论文的写作指导,人教版集中以必修三和必修四两本教材连续对议论文写作的各个技术要点作不间断的连贯指导,体现了布局的科学、知识的连贯、指导的全面。而苏教版让人丈二和尚着实摸不着头脑,对议论文的写作指导,必修一第二个写作指导是“鲜明的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必修二第四个写作指导是“看好处,说门道(鉴赏文的写作)”;必修三第三个写作指导是“为观点提供有力的支撑”;必修四第一个写作指导是“让说理更令人信服”;必修五第三个写作指导是“说明要说得清楚明白”“学会分析”。一种文体的系统写作指导竟然跨越五本书,横亘高一、高二近乎两学年,且中间间杂叙事、描写、文学短评等其他文体的写作指导,这种跨度只有苏教版有,也只有苏教版敢这样安排。

这样编排,让教师如何进行作文教学操作呢?如必修三,按照教材编排,教师要完成三个作文教学与指导,即:诗歌写作→写出人物的个性→为观点提供支撑;再如必修四,按照教材编排,教师要完成四个作文教学与指导,即:学会说理→如何描写→文学短评写作→演讲稿写作。这种安排实在让人找不着北!这种紧随专题思想内涵的写作指导编排,让教师对一种写作文体的写作指导时断时续,极不系统,极不连贯;让学生对同一写作文体的训练常常是浮光掠影,甚至是支离破碎!

换作教材编写专家,他们又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文教学?我想不出他们有什么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可以向一线教师建言!

三是写作指导和文本编排油水分离。因苏教版文本编排从属于思想专题,文本的文体属性被彻底打乱,而写作指导又要求着具体的文体特性和技术性,因而每个小模块(单元)的写作指导与专题的粘合就像两张皮,不能合二为一。就像油水分离。如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的写作指导安排的是“用墨如泼与惜墨如金(详略安排)”,而本专题的几篇文本是《我与地坛》《最后的常春藤叶》《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鸟啼》,这几篇文本集中表现的主题是关于生命的思考,而写作指导是关于详略安排。问题是:这几篇文章其叙述的突出特点是详略的使用吗?

教材改革是必要的,但教材改革不能为了改革而单纯求新求异,改革不能违背科学,不能不顾规律。江苏2008高考模式本已民怨群起,再加上令一线语文教师群起攻之的教材模式,现状令人担忧。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 篇3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将进入这个模块的最后一个专题——像山那样思考。首先让我们一起来读导言。

学生大声朗读

师:从这段导言中我们知道本专题探讨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它是从哪几个角度来解说的呢?

生:大自然有很多美,我们要欣赏它。

生:人们可以在自然中体味人生。

生:如何与自然相处。

师:这三位同学回答地很好。这也是本专题三个板块的内容:谛听天籁——欣赏和表达自然之美;感悟自然——在自然中体味人世的纷繁,感慨历史的沧桑;湖山沉思——思考人与自然怎样和谐相处。今天我们首先一同进入第一个板块:谛听天籁,去感受郁达夫笔下江南冬景特有的味道。(板书: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师:《江南的冬景》,从文章题目来看,作者写的是江南这一特定区域冬天的景象。为了突出说明这一点,作者选择了哪些地方与其进行比较。请大家阅读文本的第1小节,然后回答这个问题。

很快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北国冬天,北国夏夜,闽粤冬天

师:(板书:北国冬天北国夏夜 闽粤冬天)这几组比较说明了什么?结合文章内容来分析看。

生:江南冬景与众不同。比北国冬天暖和、可爱,比北国夏夜更给人一种明朗的情调,又比闽粤冬天更像冬天。

师:其实我们通过比较,也只能对江南冬天有一个大体的感受,而江南冬景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就让我们来重点研读文章的第5——10小节,具体感受这份与众不同的魅力。首先要解决的是:这几小节,分别从哪几个角度写了江南的冬景?

学生自读

生:植被、散步、冬雨、冬雪、旱冬。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觉得散步不是。散步是由上一小节引发的联想,是为了说明江南冬天给人舒适的感觉。

师:大家同意吗?

大部分学生点头

师:那我们少数服从多数。(学生笑)

(板书:植被冬雨冬雪旱冬)

师:画家刘海粟曾经这样高度评价过郁达夫的散文:“青年画家不读郁达夫的散文,就画不了江浙的山水。”可见,郁达夫散文行文如一幅幅画。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文中这四幅画。

如何欣赏:

①给每一段文字取一个既优美又恰当的题目。

②每段文字中分别刻画了哪些景物?

③这幅画面表现了江南冬景怎样的特征?

操作步骤:分组讨论

①每大组同学按次序分别讨论一幅画面。

②每位同学先静下心,将这段文字反复朗读几遍,并把自己对前面三个问题的思考和体会用一段流畅的文字表达出来。

③四人小组进行交流,选出取得最好的一个题目和表达最美的一段文字。

④最后我们进行全班交流。

(每个学生都很投入地朗读起来,并不时地在书上圈圈点点,随后在课堂记录本上快速地写着。接着四人小组热烈地讨论,有的小组还不时有掌声响起,也有的为了一个题目,为了一个词,一句话在讨论着,反复推敲着……)

全班交流

第一幅画:

师:同学们讨论得那么热烈,可见,已渐渐走进了郁达夫笔下的江南美景。谁先来为我们描画一下第一幅画呢?

生:(一生主动站起交流)风和日暖的午后,到冬郊去走走。你看到的将会是一幅明丽的江南冬景图:成片的雪白芦花昂然挺立,红叶迎风颤动,似乎在向过往的行人招手。乌桕树上点缀着雪白的乌桕子,小草虽然大都变成了赭色,根部依然带着绿意。江南的冬天不会使你感到冬的肃杀,反而会感到莫名的含蓄,那里的生机,仿佛在告诉大家春天快来了。

师:这位同学很敏锐地抓住了江南冬天植物色彩的特点,很好。其他同学还有想和大家分享的吗?

生:有。(一同学站起。)江南由于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即使已至冬至,依然有不败的芦花,火红的枫叶。草虽有赭色,但根部还带着绿意,可谓秋去花还在。不像北国的冬天,一入冬,立即冰天雪地,纯白得耀眼,安静得可怕,一片肃杀之气,没有一点生机,人们只能过着蛰居生活。江南的冬是春的前奏,依然会有丛丛绿意,仿佛预示着春天马上要来。不像北国的冬春两季完全是两个断章,似乎从来就没有任何关系一般。故我称这之为“春的前奏”。

师:(学生鼓掌)好一幅“春的前奏”啊!我不禁想到雪莱的一句诗:“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闭上眼睛,感受到的是一幅鲜活而真实,与色彩单调而肃杀的北国冬景截然不同的明丽且富有生气的“春的前奏”图,你们感受到了吗?

(有的学生自然地闭上了眼睛,有的不住地点头。)

第二幅画:

师:好,当我们还沉浸在这一幅“春的前奏”中时,第二组同学早已等不及了,你们也一定有好的作品要奉献给我们吧!

生:(第二组同学)对。(大家鼓掌)

师:好,来吧。

生:我们小组的题目是:江村暮雨图。纯正的江南小村,清澈见底的小河从远处像一条丝带飘来。两旁的树木虽没有了绿意,却不失几分生气。几间小屋里人们正在闲谈,他们坐在一起,显得十分高兴。屋外下着绵绵的细雨,雨声和谈话声交错在一起,组成了一首美妙的乐曲。

师:江南的冬雨确实别有一番韵味。只是既然题目叫:江村暮雨图,“暮”字从你的文字中如何体现呢?作者又为何把冬雨放在垂暮?

(学生同桌讨论起来)

生:(同组另一同学站起,大家停止讨论。)文中写到“一味红黄”、“月晕”暗示天渐渐暗下,并写出了灯火的颜色和效果,显得很柔和,在屋外淅淅沥沥的微雨衬托下,给人一种很温馨,悠闲的感觉。而把冬雨放在垂暮,是为了更好地表现整个环境的静谧。

师:从哪些细节可以感受到这份静谧呢?

生:(又一学生发言)这个问题其实不难。(大家笑)我们从小就生活在江南,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当天已垂暮,江南农村,人们早已回家,更何况在这样的季节,这样的雨中。屋外惟有被微寒的濛濛冬雨浸润了的小桥、远山和那树枝杈桠的杂木树林还在那静静地享受着。门前泊了一只乌篷小船,在雨中独自摇摆。江南的冬雨洒脱却不失柔美,微寒却不失温馨,在这垂暮时分,灰白蒙蒙,整个儿给人一种朦胧之感。她的降临给大地披上了一层飘逸的薄纱。这时最惬意的事莫过于躲在家中静静品味这份朦胧与细腻。或者两三知己,斟上酒尽情谈笑,任凭灯光与喧哗点缀屋外的一片静谧。环境的静谧,其实也是更好地展现了人心灵的宁静。江南的冬雨就应该是这样美,而我们生活的江南,也正是给了我们这样的感受。

师:(学生和听课老师鼓掌)这真是一番灵魂的享受啊!此般如诗如画的境界,怎能不令人为之陶醉?怪不得作者在这江南微雨寒村中会发出如此感慨:“人到了这样的境界,自然得会胸襟洒脱起来,终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作者在这里还提到了一句诗,“暮雨潇潇江上村”,请大家看大屏幕有关介绍。作者的用意何在呢?

(幻灯片:唐五代 李涉《井栏砂宿遇夜客》:“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逃姓名,世上如今半是君。”李涉曾官至太学博士,颇有诗名。一天夜里,江上遇群盗,盗首问:“来者何人?”李涉随从答道:“李涉博士也。”盗首云:“若是李博士,吾辈不须剽他金帛,闻其诗名久矣,但希一篇,金帛非贵也。”李乃赠这首《井栏砂宿遇夜客》。)

(学生思考片刻)

师:让我们想象诗人与绿林豪客相遇的场面,没有刀光剑影,没有血肉横飞,人们印象中性格彪悍、暴躁的绿林豪客,此时也变得平淡温和了,而诗人也那么客气地赠诗一切是那么宁静而悠闲,这难道不是从一个侧面表现潇潇暮雨笼罩下的静谧江村迷人的魅力吗?

第三幅画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字词 篇4

雾霭.()_____________ 虹霓. 眷.属 彷徨.. 寂寥. 彳亍..

颓圮.. 春帷. 跫.音 窗扉. 哺.育 拓.片 嗔.怪 伺.候 轮廓. 殷.红 狙.击 皈.依 摒.除 畸.形 歼.灭 抨.击 气馁. 禅.让 对峙. 绮.丽 箴.言 乳臭.未干 擂.台 皎.

洁 卷帙..浩繁 戕.害 璞.玉 塞.翁失马 姊.妹 载.歌载.舞 拘泥. 标识. 暴殄.天物 匹.配 戏谑. 风光旖旎.. 参与. 弹劾. 审时度.势 倾轧. 轧.钢 轧.账 蜿蜒.. 湍.急 嬉.戏 蠕.

动 无动于衷._______________ 扳.机 饿殍. 艾蒿.. 狭隘. 跋涉..

闲暇.___________________ 沉溺. 慰藉..

麻痹. 望洋兴叹_______________ 戕.害 时髦. 恢弘..()_____ 斑斓.._______________ 别墅. 逃遁. 惦.念 模.样 熠熠..闪光 静谧. 奇诡. 贫瘠. 悲怆. 眷.顾 矫.饰 墟场.. 潦.倒 马厩. 犁耙. 草垛. 灰烬. 掳.掠 庇.护 沧.桑___________________ 厄.运 伶仃..孤苦______________ 夙.愿 通衢. 茕茕孑...立

博.

大精深_______________ 不容置.疑_______________ 荒诞.不经.()________ 瘠.薄 缭.绕 眷.恋 缱绻..

永诀.()____________ 遮蔽.___________________ 绚.

丽 频繁..___________________ 瞻.仰 坎坷.. 命途多舛. 用之不竭. 馨.香 窒.息 排筏.

浮想联.翩._______________ 亭亭..玉立_______________ 有条不紊. 树影婆娑..

心荡神驰._______________ 林荫.小道_______________ 雪橇. 狐裘. 迁徙. 戈.

壁滩 撼.动人心_______________ 袭.击 按捺.

憔悴.. 朦胧.. 纸屑. 颠簸.. 惶.惑 抛锚.

焦躁._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 烟垢. 骨骸. 沐浴.. 渗浸.. 打夯. 嘹.亮 门.框 悄无声息 廿.七 黏.合 空旷. 喘.气 橘.子 愧杀. 菜圃. 煮茗. 涮.羊肉 剥.花生 蛰.居 正.月 间.或 屋檐. 铭.

刻 2 丰腴. 乌桕树 赭.色 濒.临 远阜. 槎桠.. 喧.哗___________________ 月晕. 绿.林豪客 恣.意 洋溢.. 睫.毛 蓊.郁 游弋. 惬.意 峻.峭___________________ 慵.懒 虚掷. 挥霍. 徜徉.. 黑魆魆.. 喧嚣.. 混浊.. 吞噬. 涟漪.. 深邃. 一瞥. 污浊. 引擎. 嗥.叫 驯.服

蔑.视 迸.发 残羹.剩饭 聆.听 毛骨悚.然 驮.马 沁.园春 分泌.物 谩.骂 幔.帐 轻歌曼.舞 一气呵.成 蓼.蓝 携.手 镌.刻 响遏.

行云 揭竿.而起_______________ 拜谒. 透露. 露.脸 露.水 露.马脚 漂泊.. 漂.白 人影幢幢.. 一幢.楼 为虎作伥. 怅惘.. 篾.片 脊.梁 挑剔..

炖.肉 混沌.. 渲.染 呕.吐 沤.肥 棱.角 菱.形 消散. 雨巷. 巷.道 笙箫.. 要挟. 赤裸. 符箓. 咬文嚼.字咀嚼. 狼藉. 数.典忘祖数.见不鲜檄.文 膜.拜 模.范 摸.索 刹.车 什刹..海 调.和 音调. 什.锦 粗犷. 踮.脚 掂.

量 3

墙隅. 誊.写 证券. 踱.步 烙.印 炮烙. 秘.密 秘.鲁 丢三落.四 量.入为出 禁.不起 禁.区 处.心积虑 处.所 钟磬. 罄.竹难书 佝偻.. 伛偻.. 簌簌.. 天籁. 蜷.缩 垂涎.三尺 颢.气 簸箕.. 场.院 场.面 经纶. 纶.巾 伉俪.. 沆瀣..一气 草菅.人命

瘸.腿 圈.棚 圈.点 牲畜. 畜.牧 踏.实 踏.青 拆毁.. 折.断 瞭.望 惊骇. 谛.听 夹.衣 夹.层 夹.肢窝干劲. 刚劲. 曝.光 曝.背 薄.饼 单薄. 薄.荷 讥诮. 剑鞘. 沼.气 昭.彰 诏.书 一泓. 缪.斯 水漉漉..澄.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知识整理 篇5

惆怅:伤感、失意。

不屈不挠:屈服。

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嗦。

迂回:环绕。

狂妄:极端的自高自大。

似水流年:像水一样流逝的光阴。流年,光阴。

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忘记吃饭。形容非常专心努力。

其乐融融:形容和睦快乐的样子。

炫耀:照耀;夸耀。

沉湎:沉溺。

摭拾:拾,拣。文中指袭用现成的词语。

焦灼:非常着急。

自艾自怜:自己怜惜悔恨自己。

怨天尤人:尤,抱怨上天推及到他人。

入不敷出:收入不够开支。

刻薄:(待人、说话)冷酷无情;过分地苛求。

落寞:寂寞;冷落。

望眼欲穿:形容盼望殷切。

鬼迷心窍:比喻受到迷惑。

妄自菲薄:毫无根据地看轻自己。指自轻自贱,自暴自弃。

恪尽职守:严格遵守自己的职责。

完美无瑕:完善、美好,没有缺点。瑕,缺点。

瞠目结舌:瞪大眼睛说不出话来。多形容吃惊或窘迫的样子。瞠:瞪眼睛。

冥思苦想:深沉地思索。冥,深深地。

举棋不定:拿起棋子不能决定怎么下。比喻做事犹豫不决。棋,主意,主张。

势不两立:敌对双方矛盾尖锐,其势不能并存。也比喻矛盾不可调和。势,形势。

苟延残喘:勉强维持一线生命。也比喻其他事物勉强存在下去。苟延,勉强延续;残喘,临死前残存的喘息。

百无聊赖:喻指思想感情没有依托,非常无聊。聊,依靠。

水落石出:喻指事情真相大白。

一如既往:完全跟从前一样。既,已经。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揉使之然也:“揉”通“煣”,火烤。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天赋,资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2)古今异义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金石可镂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

古之学者必有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吾从而师之: 小学而大遗:(3)一词多义

1)绝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

以为妙绝(到了极点)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断)

佛印绝类弥勒(非常)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2)强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有力的弓)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大)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勉强)

3)假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

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假如)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不真)

4)望

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向远处看)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先达德隆望尊(名望)

适冬之望日前后(农历每月十五)

5)闻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见)

博闻强志(见闻、知识)不能称前时之闻(声誉、名声)

6)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乐师;学习)

犹且从师而问焉(老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老师)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从师)

7)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解释经书的著作)

8)从

惑而不从师(跟随)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介词,自)

9)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

于其身业,则耻师焉(句末语气词)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末语气词)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句末语气词)

10)乎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在”;介词,“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反诘语气。)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与“嗟”组成固定结构,表示感叹。)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

11)其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代词,代指“中人”)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句中语气词,表揣测)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代词,他/他们)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代词,代“书”)

其可怪也欤(指示代词,“这”)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代词,指前文的“君子”即“士大夫”)

12)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比)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丛)„„而耻学于师(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于)师不必贤于弟子(比)

不拘于时(被)

13)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啊”或不译。)先生不知何许人也(用于一般陈述句或语气轻微的感叹句句末,表示认定,“啊”。)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用于句末,与疑问代词“何”呼应,表示反问,“呢”。)

14)则

于其身业,则耻师焉(连词,表转折,“却”。)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连词,表条件与结果的关系,“就”。)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副词,用在谓语前面,帮助表示判断,“就是”。)

15)所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圣人之所以为圣(„„的原因,“以”作“因”讲。)

16)者

假舟楫者(„„的人)此数者用兵之患业,而操皆冒行之(代词,„„的情况)

子瑜者,亮兄谨也(表判断)

17)而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转折)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并列)锲而舍之(表承接)知明而行无过矣(表并列)

吾尝终日而思矣(表修饰)臂非加长也,而见者也(表转折)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因果)登高而招(表承接)

18)故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所以)明知故犯(故意)

温故而知新(原来的东西)(4)词类活用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5)特殊句式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宾语前置句)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宾短语后置句)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宾短语后置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

以为轮(省略句)

二、文学常识

(1)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

和车轮制作的方法为喻说明“学不可以已”的道理。设喻说理紧密结合,形式多样:有的寓道理于比喻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等;有的反复设喻,说明道理,如连用“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五个比喻,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设喻方式富于变化,把道理说的更加具体明白;有的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等;有的正反设喻,如“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蚓”和“蟹”等。

2、《师说》讲的是从师而学,就是“说说关于从师的事”。

濡染(rú)

铩羽而归(shā)低徊(huí)

檀香山(tán)

桑梓(zǐ)

逃遁(dùn)

贫瘠(jí)

酥骨(sū)

抛锚(máo)

什刹海(chà)渗浸(shân)

烙印(lào)恬淡(tián)

匝数(zā)缔造(dì)

侘傺(chà)(chì)谪居(zhã)发轫(rân)翘首(qiáo)别墅(shù)奇诡(guǐ)游泊(bï)按捺(nà)丰子恺(kǎi)粘合(nián)烟垢(gîu)欷嘘(xī)(xū)方兴未艾(ài)蕞尔(zuì)

熠熠闪光(yì)悲怆(chuàng)迁徙(xǐ)

颠簸(bǒ)

崔颢(hào)

辜负(gū)

打夯(hāng)

根深蒂固(dì)含辛茹苦(rú)翰苑(hàn)

静谧(mì)

矫饰(jiǎo)

戈壁(gē)

惶惑(huáng)廿七(niàn)

菜圃(pǔ)

憔悴(qiáo)(cuì)

三、中心内容及写作技巧

1、《乡土情结》是柯灵为纪念《香港文学》创刊7周年而作的散文,作品以故园之思作为线索,由“小家”到“大家”,由“离家”到“归家”,将乡土情结升华为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感。

上”,图中的人们正在离家或曾经离家,从而引出下文。

一、字词。

1、读准下列加点的字。

煮茗(míng)蛰(zhã)居 乌桕(jiù)喷薄(bï)

闽粤(mǐn)(yuâ)

丰腴(yú)

赭(zhě)色

远阜(fù)诳语(kuáng)阴霾(mái)攫来(juã)

惊骇(hài)雾霭(ǎi)混沌(dùn)瘴气(zhàng)剔(tī)透 粗犷(guǎng)奔放不羁(jī)千峰万壑(hâ)咆哮(páo)(xiào)壬(rãn)戌 举酒属(zhǔ)客 窈窕(yǎo)(tiǎo)冯(píng)虚御风 棹(zhào)扣舷(xián)袅袅(niǎo)酾(shī)酒

横槊(shuî)匏(páo)尊 相与枕藉(jiâ)嫠(lí)妇 愀(qiǎo)然 山川相缪(liáo)舳舻(zhú)(lú)蜉蝣(fú)(yïu)衽(rân)席 箕踞而遨(jī)(jù)施施(yí)(yí)而行

攒蹙累积(cuán)(cù)斫榛莽(zhuï)(zhēn)

引觞(shāng)满酌

无尽藏(zàng)鳘鱼(mǐn)驯服(xùn)

僇(lù)人 垤(diã)

颢(hào)气

焚茅伐(fá)涟漪(lián)(yī)鼬(yîu)蓊郁(wěng)酢(cù)追溯(sù)嗥叫(háo)忧悒(yì)

迸发(bâng)艾蒿(hāo)毛骨悚然(sǒng)蜿蜒(wān)(yán)湍急(tuān)饿殍(piǎo)

4、文言文字词。(1)通假字(例)

1)举酒属客(通“嘱”,劝酒)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

3)山川相缪(通“缭”)

4)僇,通“戮”,这里是遭贬调的意思。

5)趣,通“趋”,往。意有所极,梦亦同趣.(2)古今异义(例)

而未始知西山这怪特

攒蹙累积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游于是乎始

醉则更相枕以卧

到则披草而坐

颓然就醉

故为之文以志

古义 未尝

今义 没开始

今义 积累

古义 重叠、积压

古义 这样以后

今义 转折连词

古义 从此,从这时

今义 递进连词

古义 更换交替

古义 拨

古义 接近

古义 从前

古义 记

今义 更加

今义 覆盖在肩背上。

今义 就是

今义 朝

今义 志气、志向

今义 判断动词 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

是岁元和四年也

(3)一词多义(例)

1)如

古义 代词,这

A 纵一苇之所如(往)

B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好象)

D 如期完成(按照)

B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C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比得上)

2)属

A 举酒属客(通“嘱”,劝酒)

C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

3)固

A 固一世之雄也(本来)

B 雍州之地,yao函之固,自若也(险固)

D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

B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到)C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使动)

4)适

A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有)

C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女子出嫁)D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山丘(适合)

E 适得君府书明日来临汝(刚,才)

F 适大病,不能行(适逢)

5)逝

A 逝者如斯,而未尝为也(流逝)

B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通“誓”,发誓)

C 淑尔远逝,往来翕忽(去,消失)

D 时不利兮骓不逝(跑)

6)曾

A 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

B 曾不知老之将近(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

7)苟

A 苟非吾之所有(假如)

8)虽

A 虽一毫而莫取(即使)

9)异

A 始指异之(称奇)

10)特

A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特别)

11)为

A 余自为像人(成为)

B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超出一般)

B 故为之文以志 [为(表目的)]

B 欲苟顺私情(假如)

B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虽然)

B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独特)

12)而

A 觉而起,起而归(表顺承,译为“就”、“然后”)

B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表修饰,译为“地”、“着”)

C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表因果,译为“因而”、“所以”)

13)乎

A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表反问语气,译为“吗”、“呢”)

B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形容词、副词词尾,译为“的”、“地”)

C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用于句中,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不译)

(4)词类活用(例)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作状)

2)顺流而东也(名作动)

3)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

(5)特殊句式(例)

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

2)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

3)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三、课文内容

(一)中心、结构、写作特点

苏教版高中必修目录 篇6

《季氏将伐颛臾》

1、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译文:史官周任有句话说:“施展自己的才能担任职务,如果不能胜任就辞职。”

2、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译文:遇到危险却不去保护,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

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译文:老虎犀牛从木笼里跑出来,龟甲和玉器在木匣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4、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译文:君子憎恨那种不愿直接说自己想得到而偏要找借口的人。

5、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译文:不怕财富少就怕分配不均,不怕民众贫困就怕社会不安定。

6、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译文:如果这样,远方的人还不服从,那么就发扬教化礼仪来招抚他们。

7、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译文:我担心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在鲁国的宫廷内部啊。

《寡人之于国也》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如果黄河以北地区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灾民迁移到黄河以东地区,把黄河以东地区的粮食运往黄河以北地区。

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咚咚咚地敲击战鼓,交战开始了,士兵丢弃盔甲拖着武器逃跑。

3、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只不过没有逃到一百步而已,但是这也是逃跑啊。

4、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细蜜的渔网不入池塘,鱼和鳖就吃不完。斧头根据时节进入山林砍伐,树木就用不完。

5、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注重学校的教育,把孝敬父母敬爱兄弟的道理反复强调,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负着东西了。

6、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狗和猪吃的是人的食物却不知道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开仓赈济。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1、以坚毅不扰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踬踣者屡。

(革命党人)凭借着坚毅不扰的精神,与民国的敌人搏斗,多次遭遇挫折失败。

2、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

然而这次战斗,碧血横飞,浩然正气充满天下,草木为他们悲伤,风云也为他们改变了颜色。

3、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

拖延到民国七年,才开始修建坟墓,到了民国十年,才开始编辑他们的事略。

4、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而只是感叹他们留下的事迹,这的确是苟活在世上的人耻辱啊。

5、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我写作这篇序言,既是痛悼已经牺牲的烈士们,也是用它来勉励读这本书的国人。

《琵琶行》

苏教版高中必修目录 篇7

我们先比较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在写作指导的编排上有着各自怎样不同的构设。

表1: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写作指导(见45页表)。

表2: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写作指导(见45页表)。

通过两个表格内容的比较,我们会发现,与人教版教材写作指导相比,苏教版教材写作指导编排的最大问题是:不系统。具体有三点不足:

一是写作指导不能形成序列。人教版写作指导的编排是,必修一和必修二写人叙事,必修三和必修四议论说理,必修五是写作综合:深刻、丰富、有文采、新颖。由叙事到议论,由基础等级到发展等级,人教版这一合理的逻辑顺序,是以一种金字塔模式构设的,而苏教版的写作指导明显以散状呈无序编排,令作文教学不好把握。再者,苏教版的19个写作专题,有的介绍某一文体的写作要点,有的介绍某一表达方式,有的介绍某一写作技巧,显然,编排缺乏序列化、系统性,使同一文体的几个训练点之间也无渐进式的训练关系。

二是同一文体的写作指导跳跃性太大。这一点尤其令人觉得不可思议。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同一文体写作横跨全教材。如议论文的写作指导,人教版集中以必修三和必修四两本教材连续对议论文写作的各个技术要点作不间断的连贯指导,体现了指导的全面性和连贯性。而苏教版对议论文的写作指导编排甚为奇怪,必修一第二个写作指导“鲜明的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必修三第三个写作指导“为观点提供有力的支撑”,必修四第一个写作指导“让说理更令人信服”,必修五第三个写作指导“学会分析”。一种文体的系统写作指导竟然跨越四本书,横亘高一、高二两学年,且中间夹杂叙事、描写、文学短评、说明文、鉴赏文等其他文体的写作指导,这种安排跳跃性太大,不利于学生论述类文章写作技能的训练与强化。

第二种情况是同一册教材中设置多种文体写作。再如必修三,按照教材编排,教师要完成三个作文教学与指导,即:诗歌写作→写出人物的个性→为观点提供支撑。再如必修四,按照教材编排,教师要完成四个作文教学与指导,即:学会说理→如何描写→文学短评写作→演讲稿写作。

这种安排实在让人找不着北!这种紧随专题思想内涵的写作指导编排,让教师对一种写作文体的写作指导时断时续,极不系统,极不连贯;让学生对同一写作文体的训练常常是浮光掠影,甚至是支离破碎。

三是写作指导和写作实践油水分离。苏教版的写作编排“写作指导+写作实践”二元组合样式,“写作指导”是抽取专题文本的突出写作特点,进行写作理论指导;“写作实践”是结合所在专题的人文内涵设计几个作文题。应该说,专题内涵、写作指导和写作实践三者应该是相互融合相互统一相辅相成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如《六国论》《阿房宫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课文后面配的写作专题是“消息”的写作,《蜀道难》《登高》等古诗词后面配的是文学短评的写作。

另外,在“写作实践”中出示的三至四个作文训练题与“写作指导”的内容还出现了不配套的现象。如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的写作指导安排的是“用墨如泼与惜墨如金(详略安排)”,而写作实践却是要求“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手法写一篇散文,表达你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抒发你对生命的赞美之情”。如在“准确、及时与便捷”(关于消息的写作)这一“写作指导”后,提供的训练题是“请写一篇咏史的诗歌或散文”和“写一篇读史随笔”等;在“看好处,说门道”(关于文学鉴赏评论)这一“写作指导”后,提供的作文题是“请以‘美的瞬间’为题写两三个一两百字的片段”和“请以‘老师们’为题写一组片段”等。这些缺憾直接影响到必修课教学阶段作文教学序列化的有效训练。

苏教版写作指导紧随专题内涵,偏重从人文角度构建作文写作序列,忽略了文体写作指导及同一文体写作指导的连续性和系统性,使写作指导编排缺乏科学合理的安排脉络,缺乏清晰连贯的指导秩序。比起人教版布局科学、知识连贯、指导全面的写作指导体系,苏教版的写作指导在教学实践中非常难以操作。

教材编排的序列,常常就是教师指导写作的序列。教材编排的无序,指导就可能随意、散漫,学生的写作也会散乱、无序,文体规范的达成就会落空。这样,既不利于学生写作知识的积累、写作框架的建构,也不利于写作习惯的培养和写作技能的形成。

“有序”才可能“有效”。鉴于此,必须重组作文指导序列,让作文教学变得规范有序。具体设想是:以表达方式为主线,吸取写作选修教材中的相关专题,重组写作序列。即把教材中的诗歌、记叙、论述、应用同类表达方式相对集中,循序展开,并穿插、附加写作选修教材中的相关技术专题,从而建构起写作指导新的操作序列。见下表:

苏教版高中必修目录 篇8

仔细研究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练习系统,发现教材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

一、练习类型分析

苏教版教材在课后习题安排了三种形式——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

文本研习主要是提供典范性的阅读文本,创设阅读对话情境,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对话,表达交流阅读的体验感受,提高学生解读文本、鉴赏作品的能力。

问题探讨主要着眼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侧重于发展理性思维,培养批判意识。

活动体验旨在引导学生围绕人文内涵专题和学习要求,结合具体学习材料,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探究,侧重在综合性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可以看出,文本研习指向的是文本,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问题探讨指向的是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理性思维,活动体验则指向的是活动,希望在综合性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

必修三53页文本研习:

1.在《品质》中,作者写格斯拉:“…………”作品中还有类似的描写,请找出来,并分析这些描写与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的关系。

2.格斯拉是鞋匠,老王是人力车夫,按世俗的观念,都属于“底层”人物,结合作品,说说两篇作品是把人物放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描写的,在他们身上体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请谈谈你的看法。

必修三69页问题探讨:

文章为什么要用较大的篇幅阐释“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这两个概念?作者是怎样清晰地表述这两个概念的?阅读文章,作简要的概括。

必修一29页活动体验:

这是一次虚拟的选择,实际上是作者对自我生命存在意义的追寻。结合你对文本的理解,简要概括作者决定取舍的理由。作者采用叙述心理测验过程的方式表达人生观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我们可以看到,这三种类型都有对文本内容、写作手法的探讨。必修三53页文本研习要求探讨老王和格斯拉的“幸”与“不幸”,分析描写与感情传达的关系;必修三69页问题探讨,要求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方式,了解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必修一29 页活动体验要求概括作者取舍的理由——文本研习,分析心理测试过程的叙述方式对表情达意的作用——写作手法。可见,这些练习并没有体现三种练习类型的侧重点。可见,苏教版只是冠以“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不同的名称而已,有名无实。教材编写者应进一步厘清类型、完善其功能。

从内容上来讲,文本研习、问题探讨都是借助一定的问题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或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或者文章的表现手法,只不过问题指向的角度、开放的空间程度不同而已。而从能力培养的角度来看,在文本研习过程中,有鉴赏能力,但也有探究意识的激发;而问题的探讨,固然有探究的意味,也在探究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提升了鉴赏品位、水准。从其功能的角度来分析,三者名称虽然不一,但是最终都培养了学生的各项能力,他们掺杂在一起,难以厘清各自的具体职责。反而不如人教版必修教材的“探究·思考”来得直接明了。

二、“活动体验”分析

如前文所述,“活动体验”的最初目的是在活动中,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从而提升语文素养。

苏教版教材编写的意图在于变革过去的能力训练为主线的接受式学习,此种学习方式泯灭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意识,给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热情泼了冷水。活动体验试图改变这一情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入“大语文”的学习环境。如果说原来的语文学习仅限于教材研读、训练,新教材则要求以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全程、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

新教材观认为,教材不应只是追求对教育经验的完美的预设,而要为师生开展教学活动、进行建构和创造提供广阔的空间。尊重师生对教材的能动创造性和自主选择性,是构建开放的、科学的和人性化的教材体系的基本准则。无疑,活动体验开拓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激发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参与热情。

但统合分析五册教材的活动体验,除必修五没有安排外,苏教版从必修一至必修四大概16处,大致可分为以下类型:①研读课文,并能以批注等形式写出感悟、想法;②朗诵课内或课外的现代诗、现代经典散文及唐宋古典诗词等;③听录音,根据录音记录要点,并能讲出自己的想法;④组织演讲比赛、辩论会等活动,并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展开访谈、辩驳。

可以看出,苏教版“活动体验”这一选文研习方式的出发点是想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呈现出两方面的目的:一是加深对教材选文的感悟;二是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的技巧。应该说这一形式,既体现了对旧教材的革新,又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不仅在于传统的对课文的研习,而且注重与时代需求的结合——强化“听、说”能力的要求。

但就活动形式这一层面而言,苏教版选用的形式仍然是传统的“听、说、读、写”活动,尤其是“听”、“说”这两个方面。因此,苏教版教材的习题系统“活动体验”形式并没有做到所谓的“丰富多样”,也没有真正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或者说只是为了突出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或者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感悟,运用了“听、说、读、写”的各种形式。

王荣生教授将“语文实践”归为三类:①带有自然学习性质的、与语文实践能力具有同一形态的听说读写活动;②对所要培养的语文能力有直接促进作用的、潜藏着特定语文教学内容的实践活动;③语识转化为语感的语文实践。因此,苏教版的“活动体验”习题主要内容就是王荣生教授所说的“语文实践”活动。希望借助这类语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但是,如果拿苏教版的活动体验与高中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比较,我们会发现综合性语文活动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无论是从活动的开展、实施,还是评价,都有学生全程参与,在过程中既有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又有自主、合作、探究精神的塑造等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相对来说,无论从活动的形式、活动的内容,还是活动的目标,苏教版习题的活动体验类型,则相对单一。

综上所述,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练习系统设计虽然努力创新,力图改变过去的练习模式,但是并未能达到这一目标,还有需要完善改进之处。语文教师在处理这些练习时应该有所取舍,有所增减,有所创造。

上一篇:第一次上网课的感想作文下一篇:中秋佳节送给弟弟的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