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祥子的读后感

2024-06-05

骆驼祥子的读后感(共14篇)

骆驼祥子的读后感 篇1

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成功地塑造了祥子、虎妞两个形象,是老舍的代表作。从反映市民生活的深度和艺术魅力两方面审视,《骆驼祥子》都代表老舍创作的最高水平。作者怀着炽烈的爱和深深的同情,描写了从农村流落到北京城里的祥子三起三落的悲惨遭遇,讲述了在黑暗的社会环境腐蚀下,祥子从一个善良、本分、富有正义感的人力车夫,开始在生活上、人格上、政治上一步步走向堕落,最后变得人不人鬼不鬼的悲剧历程,真实地揭示了旧社会对劳苦大众的残酷剥削。军阀、特务、车厂老板乃至虎妞,都如同毒蛇一样,死死地缠着祥子,害得他成了一个可悲的牺牲品。祥子的命运,是旧中国广大城市贫民悲惨命运的缩影。祥子的堕落是令人心痛的,但这是对吃人的旧社会的有力控诉。

老舍用他那犀利的文笔,准确地描画出祥子身上农民的性格、气质和心理特征。这个如同骆驼一样吃苦耐劳的汉子,是那么淳朴、善良、宽厚;而他的堕落,又是那么令人深思。虎妞外貌老又丑,个性泼辣、厉害、粗鲁,从里到外,都被作者描画得活灵活现。另外,通过虎妞畸形的、变态的心理和行为,也巧妙地反衬出刘四这一类半殖民地社会里地痞恶棍的生活。这3个形象也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人物画廊增添了多彩的光辉。

骆驼祥子的读后感 篇2

一、备课时撩开童稚的面纱

这次骨干教师示范课,我就给大家展示了这课的第二课时。我的设计主旨就是“撩开童稚的面纱”。这也是林海音在《城南旧事》这部小说中要读者深刻理解的。我们读这部小说让人笑不起来,有一种深沉的哀伤在里面,仿佛一支长笛,吹着忧伤的曲子,在人的心脑中回旋……仿佛林海音的眼睛就是一部照相机,客观冷静地拍下了她童年看到和听到的人和事,不议论、不评价,而是留给读者去揣摩。小说看似浅显实则深邃!这就是作者在写作上的高明之处———借一个小孩子的视角来揭示深刻的社会矛盾。

《惠安馆》中“疯女人”秀贞因为照顾惠安馆租住的生病的北京大学的学生思康而产生了爱情。大学生向他承诺他回老家后,卖了白薯,一定会来接她。秀贞等啊等啊,一直杳无音讯。可是她发觉自己怀孕了。家人嫌她败坏门风,把她送到乡下生下了一个女婴。生下后就不管秀贞的伤心和死活,把婴儿扔在了南城下,被一个唱戏的抱走。这就是后来英子的玩伴儿妞儿。别人都歧视秀贞这个疯女人,只有英子不嫌弃她,跟她平等地对话与交往。后来在英子的努力下,秀贞找到了自己的女儿,因为妞儿的脖子后面有一块胎记。秀贞找到了自己的女儿,就偷偷地要坐火车去找妞儿的爸爸。结果,母女俩悲惨地命丧车轮之下……英子好心办了坏事,羞愧不已。这件事一直让她纠结不已。后来,他们搬了家,英子的愧疚之情才稍微减轻了一些。为什么秀贞不能和自己爱的人在一起?为什么秀贞的妈妈要让秀贞到乡下生孩子?为什么秀贞生的妞儿要被家人扔掉?为什么秀贞会疯掉?这些都是英子心中的疑问!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老师应该在备课时备到的———撩开童稚的面纱。看似童真童趣,实则是让读者深思:为什么当时的社会那么的不公平!当时的社会制度那么的不合理!

二、授课时撩开童稚的面纱

基于以上的备课,教师在授课时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林海音的童年的纯真上,仅仅停留在童真童趣!比如有的教师让孩子也在课堂上学骆驼咀嚼,学不像还不放过。所以我紧紧围绕课后的第一题,把第二课时教学的核心任务定位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骆驼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课堂教学的程序有三个:第一,复习回忆本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旨在强化高段的篇章教学;第二,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骆驼给童年的“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第三,课外拓展。打开我们的电子白板,让孩子们读《城南旧事》的节选,把课文引向课外。

一上课,根据孩子们的回答,我板书出林海音童年往事的四个生活片段:学骆驼咀嚼、问驼铃的作用、想帮骆驼剪毛、追问骆驼的去向。首先有感情地朗读,然后再体会出骆驼给童年的林海音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学生领悟不出来,就找出课文中的点拨点给学生点拨。如第一个生活片段“学骆驼咀嚼”的点拨点就是第一句话“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中的“沉得住气”这个词语。在第二个生活片段中“问驼铃的用处”中的点拨点就在“一定是拉骆驼的人,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途,才给骆驼戴上了铃铛”中的“长途寂寞”这个词中。第三个童年的生活片段“想帮骆驼剪毛”,点拨点则在这句话“可不是吗?骆驼也脱掉它的旧驼绒袍子啦!”这说明骆驼给童年的林海音留下的印象是骆驼会自力更生。

这三个生活片段的点拨点很明显。第四个生活片段“问骆驼的去向”老师点拨就不容易了。理解这个生活片段需要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这个片段的言外之意。

原文如下:

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妈:“夏天它们到哪里去了?”

“谁?”

“骆驼呀!”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老师接着问:

老师:“夏天,骆驼到哪里去了?”

靳雨杰:“到门头沟去了!”

老师:“到门头沟去干什么了?”

学生:“拉煤去了!”

老师:“拉过来煤干什么了?”

学生:“卖给我们家和别的家了!”

老师:“卸完煤,骆驼又干什么去了?”

学生:“又到门头沟去拉煤了!”

通过师生的这一段对话,老师让学生体会骆驼的“任重道远和任劳任怨”。这就是骆驼给童年的林海音留下的印象。

我领着学生学到这里,又追问了一句:“难道林海音仅仅在写骆驼吗?”有了前面学习《白杨》那一课借物喻人的基础,学生回答到:“不是,是写她自己!林海音自己就是一位具有骆驼品行的人!”

老师深情地说道:“是呀,林海音要把自己的童年往事写成《城南旧事》,需要她静静地坐下来,一个字一个字地写,一页稿纸一页稿纸地写。”这不是像骆驼一样耐得住寂寞么!

撩开童稚的面纱!“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让林海音的话为我的教学做个诠释。

参考文献

《如果骆驼不会唱歌》读后感 篇3

6岁那年,妈妈带我去钢琴老师家玩,看着端坐在钢琴前的小朋友们那灵活的手指,听着那优美的琴声,我露出了羡慕的神情。妈妈对我说:“你要不要试试看?”我欣然同意了。一开始学琴进展得很顺利,可是后来曲谱、指法越来越难,加上每天要进行大量枯燥的练习,我从内心开始抵触弹钢琴。每次练琴,我都感到是在煎熬。最后我和妈妈商量,决定放弃弹钢琴。

7岁那年,妈妈开始教小朋友画儿童画。看到别人画的胖胖的小熊、可爱的白兔、凶猛的老虎、优雅的长颈鹿……我心里痒痒的。妈妈对我说:“你要不要试试看?”于是我跟着妈妈学习画画。在妈妈的陪伴下,我学习了儿童画、水粉画、刮蜡画,并顺利地通过了考级。

8岁那年,我和妈妈到少年宫去,在那里我看到了朱老师班上挂着的几幅国画,有雍容华贵的牡丹、亭亭玉立的荷花、栩栩如生的沼虾……我看得出了神,竟没听见妈妈喊我。这时妈妈又对我说:“你要不要试试看?”那时我还在小镇上学,为了学画,妈妈和爸爸轮流陪我到城里。一个来回就是3个多小时,不论严寒酷暑、刮风下雨,我这一学就是3年。

现在的我非常享受画画的过程,我画的国画经常受到大家的夸奖,这让我找到了自信。虽然我还没有成为像希娜那样的人,但是我明白:人生可以有许多选择,就像骆驼不会唱歌,却可以跳舞一样。只要懂得扬长避短,打开不同的窗户,总能欣赏到不同的风景。

(指导老师 陈红军)

《骆驼祥子》的读后感_1 篇4

祥子只是一个普通的车夫,但和别人不同的是他对生活具有骆驼一般的积极和坚韧的精神。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骆驼祥子》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们。

《骆驼祥子》的读后感范文1 读完了《骆驼祥子》这本书,感触很深,为那个时候社会的黑暗而感到痛恨,为祥子而感到惋惜。

《骆驼祥子》描绘了一位对生活充满希望拥有梦想的车夫的开始和结局。祥子来自农村,他来这就是想要实现他的梦想,他承载着梦想来到这里,但他带走的却实悲伤与痛苦。他想拥有一辆自己的车,他唯一的资本就是他当时正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他不惜一切来实现这个愿望,但命运总是三番五次的和他开玩笑,他一次次的失败撞击着他那充满梦想执着的心。在经过多次挫折以后,终于完全破灭。小福子的自杀,吹熄了他内心的最后一盏光亮。他丧失了对生活和梦想的任何希望,生活抛弃了他,他也放弃了生活。他沦落为地痞,而原来那个朴实正直的他早已被患难的铁锤砸的粉碎,对于骆驼祥子,我感到遗憾,感到惋惜,也感到无奈,但也感到敬佩,我佩服他从前的坚强,他的上进。然而他最终没能战胜自己,没能战胜社会,终究还是被打败了。也许是因为社会的极度黑暗,也许是因为个人的因素。不管怎样,环境对人的改变至多至少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果当时的社会治安好一点,祥子也许就能实现他的理想,也许就不会变成一具行尸走肉。

祥子只是一个普通的车夫,但和别人不同的是他对生活具有骆驼一般的积极和坚韧的精神。祥子的一生,以明媚美好为开始,却以懒惰为结局。但是他的堕落是社会和他自己一手造成的。我对此感到悲哀。那个社会的统治者压迫了人民,才会有革命,才会有今天这个民主社会。《骆驼祥子》或许也是给世人一个警醒吧!

《骆驼祥子》的读后感范文2 《骆驼祥子》讲述的是旧中国北平城里一个车夫祥子的悲惨故事。

青年农民祥子由乡下来到城市,他对美好生活充满了憧憬,也有自己的生活理想——买上自己的洋车。终于,在祥子诚实努力的劳动中,祥子攒钱买到了他梦寐以求的车。那辆车对于祥子来说,是那么重要——在他眼中,车能“产生烙饼与一切吃食”。可是命运捉弄人,他的车被乱兵抢走;当他再次攒足了钱后,又被孙侦探敲诈一空;后来他又被迫与虎妞结婚,因虎妞难产而卖掉了第三辆车。他所喜爱的小福子的自杀,使了他心中最后一丝希望也消失了。从此,祥子便丧失了对于生活的信心,从上进好强而沦落为自甘坠落。正如本书所写,昔日“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的祥子,成了“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这真是一个浸透了血泪的悲剧。

我不由地为祥子的命运所感叹。祥子一开始是那样老实善良,正直勤劳,可是在生活一连串的打击下,他变了,变得不求上进,对这个世界也充满了敌意,开始报复身边的所有人。从前讲义气的祥子,如今却开始欺骗自己的朋友、利用他们,他变得奸诈,甚至可以说是无耻。为了拿到钱,他什么都做得出。

读到这些内容,我感到悲伤、愤怒。我对祥子的前后反差感到悲伤,也对他后来可耻的所作所为而愤怒。然而,我更多的是心酸以及失望。祥子生活的社会是黑暗的,军阀、特务、车厂主们的面目也是丑恶的。黑暗社会中,人性变得扭曲,人与人之间充满着仇恨。就是在这样一个可怕的社会环境下,祥子一类的下层市民被压迫,祥子在接受了几番打击后终于明白:即使肯吃苦受累,即使心地善良,也不能实现自己的美好理想,过上美好幸福的日子。祥子变得堕落,除了他本身的目光短浅、狭隘自私,更多的则是因为这种强大的社会压力。

现在的生活条件优越了,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我们要学习骆驼祥子一开始奋发向上要强的精神,而不能学习他后来的堕落。

《骆驼祥子》的读后感550字 篇5

老舍大家一定不陌生吧。老舍,原名舒庆春。在师范时,将自己的姓拆为“舍予”,自称“舍予”。“舍予”的意思就是默默付出、默默奉献,做个高尚的人。

老舍认为自己写的最好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使我感受颇深。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农民,祥子。祥子因为失去了父母与几亩薄田,十八岁时便流浪到了北京城。

祥子自由独立,一直有个渺小的到时候,那就是拥有一台属于自己的车。他攒钱整整三年,终于攒足了一百块,他向老板讨价还价,用九十六块买了一辆新车。祥子在每次用完车,看着光亮的油漆犹如崭新的一般,心中的兴奋就无时展现在自己的脸上。祥子保留着农民的纯朴厚道,又将城市底层劳动者的勤劳坚韧发挥地完美至极。老舍对他的评价竟是:“他就算是到了地狱里也能做个好鬼似的。”可在城市里慢慢生活,他渐渐地变成见人就交朋友,而处处占小便宜。昔日的祥子不存在了,他连自己也不认识了。他的车被抢走了,他向老板借车,随意地破坏,摔,撞,丢,他无一不做过。本应赔五毛钱,可他却向老板丢向两毛钱就离去,一副“你爱要不要”的神态。他堕落了,生活逼得他世俗狠心,他性格中纯朴善良的成分逐渐减少,开始沾染小市民的不良习气。

“多多地吃,多多地吃,伙计,你吃够了,我也就行了。”这是祥子在刚来到大城市时,为了攒钱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每天对着瓦罐十分天真地愿望。祥子曾将买车当成自己的信仰。慢慢地,祥子的理想开始动摇,内心出现矛盾,没有了往日的`坚定和执著。他心中唯一的目标越来越模糊,终有一天完全破灭了。他堕落了,他嫖,他赌,就算赌输了,也不曾可惜过,一副有钱人家的样子,阔手阔脚地走出赌楼。

他从一个那么诚实,那么简单可爱的,体面自尊的人,变成一半对付,一半挣扎的生活的人。

这本书揭示邪恶势力对劳动者灵魂的腐蚀,都市对美好人性的压抑和扭曲。古人曰:“哀莫大于心死。”

骆驼祥子的读后感800左右优秀 篇6

我在安定门外的走清河边遇到了你。刚遇到你时,你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粗很短,头上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颧骨与右耳之间有一块不小的疤。你在安定门外吆喝着,你告诉我你来自乡下,名字叫祥子。于是我坐上了你拉的那辆破洋车,随你穿越了一个黑暗的世纪……

你很朴实,也很诚恳,带着乡村小伙的勤劳和坚忍在无垠的北平中穿梭。你坚持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通过三年的省吃俭用,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买了自己的车,成了自食其力的上等车夫。我和你一样,自豪、骄傲,心中开满了花朵。可是好景不长,在当时中国的军阀混乱中,容不得有丝毫的个人幻想,你在兵荒马乱之中被逃兵掳走,失去了洋车,只牵回了三匹骆驼。

你把骆驼卖了糊口之后,没有灰心,依然倔强地从头开始,更加克己地拉车攒钱。在此期间,你读遍了人生百态,认识了很多人,在与你同行的途中,我的心和你的历程一样,如一艘小船,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劈波斩浪,三起三伏……

这次你还没有买上车,所有的积蓄又被侦探洗劫一空,买车的梦想再次成为泡影。当你又一次拉上自己的车时,是以与虎妞成就畸形的婚姻为代价的。可是天命注定,虎妞死于难产,你再次人车两空。你悲痛欲绝,看到的只是一个灰白的世界。再次点亮你心中希望之光的是小福子的出现。不过她的出现也只不过是一颗一闪而过的流星,你喜欢她,她也喜欢你,你们两情相悦。可叹之事自古有情人终难成眷属,“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当你想象着与她在月光柳影下促膝长谈,两情依依,情脉浓浓时,她却在家庭的逼迫下自杀了。

你在连遭生活的打击下一蹶不振,开始走向了社会的底层,我想拉住你,却怎么也拉不住。这时的你已经被这个世界的无情寡义和险恶冲昏了头脑,彻底变了一个人,与我初相识的那个十八岁的阳光少年迥然不同,甚至是两个相反的极端。生活捉弄了你,你也开始游戏生活,吃喝嫖赌,打架斗殴,出卖自己的人格换钱,你被扫向了城市最底层的垃圾堆里,从此我的挚友变成了一具麻木不仁的行尸走肉。

我与你的同行到了最后一步,下了洋车,我看到的并不是繁荣的北平,而是一个夐无边际的马革裹尸的战场。再回首同行的画卷,岁月在上面画下得是一幅黑白的画:上面画得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对下层劳动者生活空间的欺压;上面画得是一个叫祥子的车夫怎样在中国的黑暗下成了两个极端的形象;上面画得是中国政府的腐朽、独裁、麻木不仁!

画卷虽然是黑白的,但在画卷的边缘却还有着一点微弱的星星之火。那是原来的你,曹先生和你们一样的一群人,用你们的实际行动对中国这头沉睡已久的雄狮之呐喊,希望中国这一头雄狮重立于民族之林的巅峰……

骆驼祥子的读后感 篇7

堕落前, 祥子是有所追求的。祥子来自乡村, 地主阶级的压迫和日益凋蔽衰败的农村使他无法生存下去, 他怀揣着理想来到城市。在城市里, 他一无所有, 但他有理想, 有健壮的身体, 他想通过自己的艰苦奋斗, 用自己的诚实劳动和汗水, 在城市中打出自己的天地, 求得安身之所。开始, 他便给自己定下了一个近期目标———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人力车。“他不吃烟, 不喝酒, 不赌钱, 没有任何嗜好, 没有家庭的累赘, 只要他自己肯咬牙, 事儿就没有个不成。他对自己起下了誓, 一年半的工夫, 他———祥子———非打成自己的车不可!是现打的, 不要旧车见过新的”。

祥子纯朴, 善良, 为人正直, 具有奋斗的性格和美好的精神世界, 在他身上具有劳动人民许多优良的品质。他热爱劳动, 坚信自食其力的信条, 是农村破产后跑到城里来谋生的农民, “凡是以卖力气就能吃饭的事他几乎全做过了”。

然而处在底层的劳动者祥子也不乏反抗精神和对独立自主的追求。比如他在杨宅的发怒辞职, 对车厂主人刘四的报复心理, 都可以说明这一点。他一贯要强和自立, 也正是他不安于卑贱的社会地位的表现, 他不愿听高妈的话放高利贷, 不想贪图刘四的60辆车, 不听虎妞的话去做小买卖, 都说明他具有一种要求独立自主的思想。

堕落后, 祥子终于成了一个吃喝嫖赌无所不为的人, 他学会了所有的恶习, 学会了和巡警找别扭, 学会了保养自己, 成了一个混日子的车夫。作者写道:“对于车他不再爱惜了。”这表现出祥子对生活彻底失去了信心。有时他也想过应该好好地生活, 可是一想起自己的经历就没了信心。要强又怎样呢, 自己过去不也要强过吗, 到头来还不是和其他人一样, 还不如趁早快乐一天是一天。祥子的心理深深地烙上了那个社会印迹, 后来几乎变成了一个只为捡一些白薯皮和须子吃的“狗”。

鲁迅在论及悲剧社会性冲突时指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祥子从农村来到城市, 他坚持理想, 艰苦奋斗, 自力更生, 并恪守自己的职业道德, 想通过自己的万般努力来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 最后却以失败而告终。祥子的人生存在着有价值的东西, 但却被当时的社会环境所毁灭掉, 所要求的得不到, 不想要的被强加, 祥子的人生被牢牢地罩上了一层悲剧色彩。

祥子的悲剧主要表现在事业上的买车和生活上的婚姻问题, 第一次买车, 祥子整整存了3年, 平时还省吃俭用, 从茶饭里省, 好不容易凑够了钱买车, 但却被大兵抢走了;第二次钱还没攒够, 就被孙侦探敲诈光了;第三次祥子用和虎妞结婚的钱买了车, 但是因为虎妞平时贪吃不运动, 生孩子时难产死了, 祥子又把车卖了, 安葬了虎妞。在军阀、特务、车厂主们的统治压迫下, 祥子最终没能实现自己事业上的理想。祥子的婚姻也是一个悲剧体现。车厂主的女儿虎妞诱骗祥子, 祥子迫不得已妥协了, 由于他们的阶级地位不同, 他们的生活理想也毫无共同之处, 存在着尖锐的冲突。他们的婚姻是没有爱情的“强扭的瓜”, 是一个资产者的丑女引诱和腐蚀无产者强男的悲剧。虎妞的介入在造成祥子悲剧命运的过程中无疑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不难发现, 个人奋斗的道路是造成祥子悲剧的内在思想根源, 祥子的悲剧正是对个人奋斗道路的彻底否定。个人的奋斗没有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结合起来, 作为一个靠出卖体力的个体劳动者, 他尚未觉醒, 结局只能是失败。虽然祥子有着改变自己生活地位的迫切要求, 但他却没有看清当时的社会本质, 更不懂得走什么样的道路才能从根本上获得翻身解放。他认为:“有他的身体与力气做基础, 只要自己省吃俭用, 只要他自己肯咬牙, 事儿就没有个不成。”这种思想认识在当时的个体劳动者中间是很有代表性的。然而, 在那万恶的旧社会里, 个人奋斗永远不是劳动人民摆脱穷困的求生之路。所以, 祥子的理想和现实发生了无法调和的尖锐矛盾。他所面对的不是某个人, 而是罪恶的社会编织的一张无形的大网。社会黑暗, 祥子自身也存在着某些狭隘性, 如果祥子对现实有一定的判断力, 在诱惑面前多一点自制力, 心理方面更多一些承受力, 如果祥子是一个思想成熟、性格健全、心理坚强的人, 致使祥子悲剧发生的这一系列遭遇则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虽然社会现实是黑暗的, 但我们不能忽视个体主观上的差异, 因此祥子悲剧发生的直接诱因也可以看作是他自身的性格弱点造成的。

虎妞的出现也是造成祥子悲剧的原因。在祥子与虎妞的不合理婚姻中, 祥子从虎妞那也得到过关心———一种虎妞式的、近乎粗野的“疼爱”;而更多的是她那种畸形的、祥子无法接受的性的纠缠与索取, 这完全是虎妞对祥子心灵与肉体两方面的摧残。不合理的社会和剥削家庭造成了虎妞的病态, 而她介入祥子的生活, 又造成了祥子身心崩溃的悲惨结局。虎妞是祥子向上进取的阻力和障碍, 是导致祥子走向堕落的外在原因之一。

小说着力描写了严酷的生活环境对祥子的物质剥夺和祥子在生活理想被毁坏后的精神堕落的描写。“他没了心, 他的心被人家摘去了”。一个勤劳善良的农村青年, 就这样被改塑为一个行尸走肉般的无业游民。祥子的形象是一个变化的过程, 是从“体面的, 要强的, 好梦的, 利己的, 个人的, 健壮的, 伟大的”论为“堕落的, 自私的, 不行的社会病态里的产儿, 个人主义的末路鬼”的过程。这个过程以血泪控诉旧社会对劳动者的无情压榨和摧残。祥子的悲剧命运具有不可估量的警世力量。

参考文献

[1]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语丝》周刊, 1925.2.23, (15) .

骆驼祥子的读后感 篇8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悲惨时代的悲惨命运—《骆驼祥子》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闲暇,总爱看看书。也许是现今社会有了太多的修饰,使得自己越发爱看老舍平实的文章,欣赏他的语言艺术。他的文学作品始终运用着风味独具的北京大白话,字里行间流露出质朴,简洁,幽默和风趣。读他写的故事,有时会觉得很好笑,但有时却因为其的沉重丽无法笑出来。

我读《骆驼祥子》时就是这样。祥子,一生好似一只海上颠簸的小舟——三起三落。作为一个普通的人力车夫,他的身上有着劳动人民许多优良品质:善良纯朴,热爱劳动,勤奋要强。他是那么充满希望: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成为上等车夫。……然而一系列的变故,使他连续三次地买车卖车。失车的痛苦,劫款的无奈,婚姻的不幸使他精神崩溃,走向了坠落,他再也鼓不起勇气生活,最后成为了一具失去灵魂的行尸走肉。看看祥子买车时的心理活动:“祥子的手哆嗦得厉害了,揣起保单,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拉到个僻静地方,细细端详自己的车,在漆板上试着照照自己的脸!越看越可爱,就是那不尽合自己的理想的地方也都可以原谅了。“看着这段描写,我们看到了此刻充满了希望和幸福的祥子,我们也能深深体会到祥子爱车的心情。可是,一个如此热爱生活、如此勤劳纯朴的人怎么会最终沦落为—天为混两个饱的潦倒汉子?没有了精神寄托和奋斗目标,“就跟条狗一样,一天的动作只为捡些白薯皮的须子吃”。是天意弄人?可上帝为什么要把那么多苦难降落到一个如此老实厚道的穷人身生?这不是太不公平了吗?我反复咀嚼着祥子的故事,最终只好忧伤地承认:这就是社会,是社会决定了一个无辜者如此悲惨的结局。作品中有一句话可谓“一剑封喉”:“雨下给富人,也下给穷人;下给义人,也下给不义的人。其实,雨并不公道,因为下落在一个没有公道的世界上。”祥子生活的那个社会是不公道的,他的.命运、他周围的人如虎妞、小福子、老马祖孙和刘四爷等人的命运都不外是那个不公道的社会演绎出的“合理”答案。也许我们愿意这样设想,如果祥子在经历了最后的那段痛苦与不幸后,仍然顽强地振作起来,也许就能摆脱悲惨的命运。可是依照祥子的性格和包围着他的社会环境,他不可能有另外的结局。“经验是生活的肥料,有什么样的经验便交成什么样的人,就像在沙漠中是养不出牡丹的一样。祥子这样一个善良、纯朴的个人奋斗者,在那样一个没有公道的黑暗社会里是可以说是没有成功可能的。最终祥子也明白了这个道理,他在看到小马死在祖父老马怀抱里后叹道:“我算是明白了,干苦活儿的打算独自一个人混好,比登天还难。”

骆驼祥子的读后感 篇9

——读《骆驼祥子》有感

老舍的《骆驼祥子》讲述了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辛酸故事。

来自农村的祥子并不相信命运,所以不断地奋斗、拼命地拉车,经过3年的努力后终于拥有了自己的车,没“幸福”一阵子,连人带车被宪兵抓去当壮丁;混乱的军阀年代,他最终将顺手牵羊得来的骆驼买了35块大洋,省吃俭用开始攒车钱,谁料辛苦挣得的钱被孙侦探骗去;虎妞对他推不了的爱情,让他身心带来磨难,她为他从二强子那低价购进的车也因虎妞的难产死亡而卖去。生活的考验在继续,面对小福子的吊死,他完全走向了堕落,如行尸走肉般,吃喝嫖赌骗开始与上半生截然不同的生活,也开始走向灭亡。

买车,做个独立的劳动者,“这是他的志愿,希望,甚至是宗教”。但他光明磊落的挣着、攒着买车钱。不和下等车夫抢生意,不喝一口好茶,当自己铁打的拉车;他善良正直,所以关心老马和小马祖孙,被孙侦探骗取血汗钱后仍关心曹先生的委托。

可就是这样一个头等车夫,还是没能挣脱出旧社会悲惨的命运。

对于不屈的祥子,我很敬佩,他上进努力也有自己的原则,完全没有沾染到旧社会的恶习,尽管对“买车”的追求几度的动摇,但仍然振作起来,继续奋斗。80万禁军教头林冲被逼上梁山,可祥子只是一个普通的、下层阶级百姓,命运的齿轮还是没能让他侥幸逃过。

于是,不再要强了,信命了,一而再的事情让他相信:再如何地拼命,果实还是被别人窃取,到不如混混日子。就这样,他没能战胜自己,没能战胜这个社会。一个有理想的青年竟沦落为社会的垃圾,这着实可悲。

我很遗憾会是这样的一个结局,如果虎妞没有难产而死,不,不可能,虎妞是刘四爷的女儿生于剥削阶级家庭,另一个身份却是车夫祥子的老婆——她是家庭的支配者,出生的环境让她沾染了好逸恶劳,她并不甘心仅仅是一个车夫的妻子,可想而知,要是她顺利的生下孩子,多了一张嘴,再加上虎妞的诸多无理要求,以后的日子恐怕祥子也不好过。何况虎妞的蛮横、心机都不招人喜欢,好吃懒做导致难产而死也是“死得其所”。

如果小福子没有吊死,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衅,等到祥子来,我想结局就该是个喜剧了,但作为旧社会一个所谓的有贞洁的女性(当时已经表示等祥子来便嫁他),我们对她只有痛惜,也痛惜那个因此失去希望走向自我毁灭的祥子。

祥子无疑是旧社会的缩影,但和他同在旧社会下的高妈却是凭借着自己的精明左右逢源。也许祥子的一味坚守有时候该变通,毕竟理想、追求因人而异,也因社会而异;当然,毋庸置疑他心中的希望和不懈努力支撑他走了很多路。

论《骆驼祥子》中再现的三大冲突 篇10

1. 农村与城市的冲突

祥子, 作为一个来自于农村的乡间小伙子, 他有着农村人固有的勤劳、善良、正直、朴质的性格特征, 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这是优势同时也是劣势。“他不怕吃苦, 也没有一般洋车夫的可以原谅而不便效法的恶习, 他的聪明和努力都足以使他的志愿成为现实。”正如同在农村, 只要你有个一亩三分地, 守着它, 不需要去争抢什么, 有一双勤劳肯干的手, 那你必是饿不死的。祥子正是带着这种单纯的想法来到了北京, 他自信能活下来, 因为健壮的身体是他最大的资本。可是事实呢, 城市里充满着利益的冲突与欺骗, 无故被兵捉去, 虎妞的诱骗, 孙侦探的敲诈。纵使你不去招惹什么, 麻烦也会自己找上身来, 钱和权才是维系你生存的两大支柱。以祥子为代表的农民满怀信心与期望的踏上城市化的道路, 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奋斗, 可城市的复杂与冷漠以及经历的各种将他们的信心、期望之类的种种一点一点吞噬。农村的简单与城市的复杂, 农村的落后与城市的先进, 这些冲突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是难以避免的, 而多少个“祥子”就成了这一进程中的牺牲品。

2. 人性与欲望的冲突

人性与欲望是人生而便有之的基本属性, 它们表现的是人得不同方面, 应是不矛盾的。但通常人性展现的是人善的一面, 欲望过度则会显现人恶的一面, 所以我们要时常控制自己的欲望。刚进城的时候, 祥子是守着原则, 充满人性地去生活的, 他充满斗志, 勤奋善良。虽然他在第一次失去车后渴望尽早再买上一辆, 但当高妈给他出主意将手上的钱拿来放账时, 他没有动心。当他看见老马小马的悲惨境遇后, 为了买车攒钱从不轻易花钱的他, 为这一老一小买了十个包子。从这些里面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善良的祥子。可最后的祥子又是怎样的, 为了钱可以和小孩, 老人, 妇女竞争, 人性在一点一点丧失。祥子也有对于爱情的欲望, 只是他遇见了错的人----虎妞。这个女人在引诱他发生一夜情后便谎称怀孕来逼迫祥子与她结婚, 更可怕的是婚后虎妞的对于他的欲望摧残了祥子的本健壮的身体。欲望在与人性的地位竞争中占据上风。克里希那穆提说过, “如果你摧毁了你的欲望, 可能你也摧毁了你的生活。如果你扭曲它, 压制它, 你摧毁的可能是非凡之美。”可以说虎妞摧毁了祥子欲望, 也摧毁了他的生活。然后在当时祥子为了生活又不可能离开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民众往往都是需要通过压制自己的欲望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在生存需求都无法满足时, 人性就只能是奢侈品了。

3.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理想是一个人奋斗的精神动力, 它指引我们走向成功的彼岸。它是一件任何人都可以拥有的, 但能否实现就在于个人本身。与很多人一样, 祥子是个有理想的青年, 他的理想简单, 并不复杂, 那就是有属于自己的一辆车, 然后过上好日子。“他下了决心, 一千天, 一万天也好, 他得买车!”整整的三年, 这个目标终于实现了。生活本应按他设想的那样走下去, 但现实并不总帮衬理想, 希望多半落空。第一次靠自己有了车被兵捉了去, 第二次还没攒够前久被孙侦探敲诈了去, 第三次依靠虎妞买上了车但因她的死卖掉了车。现实一次又一次给了他无情的打击,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不断升级, 虎妞难产而死, 小福子的死, 这一切使他背弃理想, 一级一级走进了没有光的所在。最终没了斗志, 没了身体, 有的只是一副残骸。理想与现实总是存在差距的, 尤其是在旧中国时期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 现实有时都不允许他们拥有理想, 生存都是困难的。

在以上这三对冲突的再现中,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是最为激烈的, 也是贯穿小说始终的。它们令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当人得一切的精神都败给了物质之后, 是如何丧失人格走向灭亡的。

李微,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105班学生。

摘要:在小说《骆驼祥子》中再现了中国北京20世纪20年代末的社会现实, 其文学立足点是社会中下层人民的日常生活。小说中的主要人物, 祥子, 刘四爷, 曹先生, 可以说这些人物形象都是在当时随处可见的, 他们生活在社会的各个层面, 具有强烈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写他们就等于写他们所在的社会阶层。小说深刻地再现了农村与城市的冲突, 人性与欲望的冲突以及现实与理想的冲突。

骆驼祥子的读后感 篇11

《骆驼祥子》是以北平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遭遇为主要情节,引领我在祥子的跌宕起伏生活中一步步感知贫苦大众挣扎在痛苦深渊之中。小说多处细节描写,充分表现了祥子坚韧的性格和执拗地生活态度,十分地吸引人。

祥子的堕落让人痛恨又深感无奈,他停止了思想,也就成了行尸走肉。“……他没了心,他的心被人家摘去了……”在这样混乱的社会中,一个人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被欺诈、剥削,被生生夺去生活的希望,“……他不在有希望,就那么迷迷糊糊地往下坠……”我似乎看见两眼无神的祥子,穿着再也当不出去的破烂衣服,叨念着过一天是一天,抱着是自己摔死或别人摔死都无所谓态度,浑浑噩噩拉着车,偶尔会哭一下,但不会再笑了,不会再后悔或期望。堕落的祥子于是变得无赖了,爱占便宜了,也会起哄,欺负老实的人。

本是来自农村的淳朴、老实、善良、结实的小伙子,可是在黑暗的社会,单靠个人奋斗是不行的,事不平等的社会扭曲了祥子的灵魂,可悲!

读老舍的《骆驼祥子》后感 篇12

老舍的这部著作讲的是旧北京时期的发生在人力车夫祥子身上的故事,他是一个从乡下到城里打工的青年,他勤劳、肯吃苦、充满希望,他到城里的梦想就是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人力车,然而就这么小小的愿望在那个社会都难以实现,他经历的种种磨难之后,终于受不了折磨和压迫,变成一个整天只会骗人骗钱的地痞无赖。

读罢此书,我不由得感慨万千。发生在祥子身上的故事其实是整个旧社会所有受压迫者的悲剧,反映了当时黑暗的社会把人变成鬼的残酷事实,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是多么的无奈与与不堪。

祥子可以算是一个极端主义者,他为了梦想从农村来到城里打工,经过不懈的奋斗,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小小梦想,买了一辆人力车,他非常宝贝那辆车,可是现实却是无比残酷的,他遇到了土兵,不仅被夺走了车,还被俘虏去做苦工,可是他是那么的执着于自己的车,奋力逃出了兵队。在婚姻方面,他由于种种原因,与老板家的女儿虎妞成了亲,这次被逼的婚姻让他对生活失去了大半信心,后来又了孩子,可是虎妞却因难产而死,为了办丧礼,他只得卖了自己好不容易才买到手的车,他悲愤却又无可奈何。有了小福子的生活还是挺安稳的,可是老天爷似乎故意与他作对一样,小福子因受不了侮辱自杀了,经过种种伤心之事,他悲痛欲绝,从一个奋发向上的有志青年变成了一个颓废、对生活不再有希望的流氓。他攒钱买车,车丢了,只要一买车就会丢弃,命运对他太残酷,使他对生命没有信心。

我不敢说自己是有多么的坚强,多么的充满梦想和希望。我也不会像祥子一样遇到困难和失败就对人生失去信心。我只知道,我是二十一世纪的新新人类,我们现在的生活很富裕,我也没什么好期待的,我只能用感觉去体会祥子的生活,而无法用行动去体验。

我的座右铭是:“为梦想而奋斗,为希望而努力,做到独一无二的我”。我可以说有时是独裁主义,只为自己考虑。但我并不是每个时候都这样,多变的性格,能屈能伸的我不会有祥子那个结果。

骆驼祥子的读后感 篇13

在列菲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中, 小说的空间既有物理性质, 同时也是意识形态的产物, 即存在一种心理空间。本篇论文就将具体分析文本中的物理空间与心理空间, 通过祥子这一形象揭示进城者从农民到游民的异化。

一、物理空间

首先, 从祥子与洋车的关系看, 对堕落前的祥子来说, 一辆属于自己的洋车不仅是他赖以为生的工具, 而且是他在城市安身立命的根本。他买车三起三落的故事构成了他生命的主体, 淡化了其生命由生到死的时间性, 呈现出明显的空间感。

从乡野的泥土中生长出来的祥子难以彻底摆脱作为农民的心理状态与处事方式, 认为车是像属于自己的土地一样唯一靠得住东西。总观他三次买车, 前两次, 他都是自己攒钱买车, 还拒绝了刘四主动借钱的建议和高妈贷款、储蓄的提议 ;第三次他虽然又买上了自己的车, 但由于花的是虎妞的钱, 车也是二强子拉过的“黑寡妇”, 因而一直难以建立起对它的感情。他以农民的身份走进了有形的城市, 却始终以局外人的形象游离于城市和其他生活于城市中的人的外围。

在第三次买车中, 祥子与虎妞结婚也象征了这次买车与他命运的关系。虎妞企图用车来抓住祥子的心, 但祥子从一开始就不喜欢这辆车, 表明虎妞不论用什么方式都无法被祥子完全接纳。祥子对虎妞的拒绝, 一方面表现出城乡价值观之间的差异, 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他对女性压制男性的拒绝。作为一个农民性依然很强的壮年男子, 小福子那样好看能干、温柔持家的形象, 才符合一个传统的农民的生存结构的伦理要求。

再看祥子与北平的空间关系。老舍笔下的北平是一个都市旧传统下的都市社会, 因为现代性的侵入而产生新旧冲突, 于是老市民因为太落伍显得可笑, 新市民因为乱学时髦而显得可笑。但祥子始终都没能融入北平的市民群体。他将自己与市民区别开来, 认为自己“究竟是乡下人, 不像城里人那样听见风便是雨”, 觉得“从哪方面看也不能坐车 :一个乡下人拿十里八里还能当作道儿吗”。在北平, 他经历了被讹钱、被骗婚、被排挤、生重病等厄运, 可他对北平的感情却在这种厄运中愈发深厚了, 宁可去娶那个自己厌恶的丑女人, 也不愿离开这座城市。

祥子的这种心态, 可以说已经演化成了一种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在饱受肉体消耗和心理压抑后, 对造成自己悲剧的城市反而产生好感与依赖, 享受市民生活的场景, 哪怕只是出于旁观者的位置——这或许可以理解为现代化大浪潮下, 虽无法完全适应, 但仍全身投入的当代人的普遍心理。

二、心理空间

小说在以祥子为中心的同时描绘了各个阶层的人物群像, 以此将当时的社会文化最大化地呈现出出来, 强调了时间之外的空间形式。

曹先生是整个祥子所处的整个黑暗世界的一点光亮。老舍在文中写道“在家里呢, 处处又是那么清洁, 永远是那么安静, 使他觉得舒服安定。……必是——他揣摩着——有点什么滋味。”对祥子而言, 曹先生是个“绿洲”, 他的家庭完全满足了他对人情的追求与怀念。在这片绿洲中, 他也的确受到了同情与善待, 然而这片绿洲太小, 无法改变整个社会环境与时代的发展趋势, 也无法阻止祥子在这个时代中自内向外的从根本上的变质。

“打过群架, 跪过铁索”, 拥有一大间车厂的刘四是看不起车夫的, 虽然他对祥子器重有加, 但在他眼里, 祥子依然只是个“乡下脑袋”, 让他将自己的“女儿带产业全搬了走”, “没那个便宜事”。他将祥子、其他车夫看做像车一般的器物, 而不是像人一样地对待。尽管如此祥子每每遭遇困厄, 想到的就是人和车厂, 这是因为他在这个陌生城市中渴望人情, 追求家的安稳。但刘四对他的劳力的利用, 虎妞的骗婚, 反而引他一步步走向人性的堕落。

对于和自己同一职业的车夫群体, 祥子也没有完全融入, 他只在一个短暂的时刻对这个群体产生过“同情”的心理 :他只能由别人的话中吸收些生命的苦味, 大家都苦恼, 他也不是例外 ;认识了自己, 也想同情大家。这种心理并非上位者对下位者的俯视与可怜, 而是指在同一个群体内部的相互理解, 产生一种相同的感情。从上文提到的人情, 到对车夫群体产生同情, 这是一种阶级情感的产生, 形成的是熟人社会关系, 表明祥子此时不再是孤独的个体, 而是能与同一阶级的人产生心理上的共鸣。

小说中关于祥子与虎妞婚后大病一场前发生的事, 体现了明显的空间并置。具体来说, 虎妞因想腾出地方给小福子接客, 而打发祥子出车。在接下来的描述中, 同一时间内, 三个空间并行。祥子在他所处的空间中, 先在烈日下又在暴雨中奔跑 ;同一时间段内, 虎妞正把房间出让给小福子拉客人买肉体, 甚至在一旁窥淫 ;同时, 小福子正借用祥子与虎妞的新房接客。同一时间段内, 三个空间并置, 呈现三个人的生活状态与心理, 不需要作者的声音我们便可得知祥子在所谓“家”中的困境与悲惨。

三、异化:从农民到游民

王学泰在《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中指出, “‘游民’主要指一切脱离了当时社会秩序的人们 , 其重要的特点就在于‘游’。……他们缺少稳定的谋生手段 , 居处也不固定 , 他们中间的大多数人在城市乡镇之间游动。迫于生计 , 他们以出卖劳动力为主 , 也有以不正当的手段牟取财物的。他们中间的大多数人有过冒险生涯或者非常艰辛的经历。”这一描述非常符合祥子历尽曲折, 终至堕落的人生历程。堕落后的他, 成了被异化社会同化了的牺牲品。

在农民身份与堕落后的游民身份的过渡期间, 祥子以“进城农民”的身份处于城市的边缘, 终究无法成为“市民”。这是因为一个市民除了要生活在城市外, 还应有相对稳定的居所和社会关系, 理解甚至接受城市生活中的商品经济、价值观念、伦理观念等等 , 然而祥子作为一个车夫, 虎妞的死让他失去了现实意义上与心理意义上的家 ;车夫群体还没有形成自己的阶级 ;车夫作为一份流动性很强的职业无法保障固定的生活来源。此外, 祥子还不会接电话, 对现代化交通工具充满恐惧, 乃至处理财产的方式——寄放在人和车厂, 也是依靠原始的熟人社会关系。由此可见, 他并不符合任何一个“市民”的标准, 也从来从来就没有能力掌控自己的命运。

或许有人会说, 既然不论在农村还是城市祥子都是一无所有, 那他何不选择回到农村呢?其实,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现实在于生长于农村的农民充满讽刺性地失去了土地, 城市反而成为了他们可以出卖劳动力、养活自己的地方。这种出卖劳动力的形式, 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式之一。祥子进城, 就是由于这一点, 而他最终堕落到以出卖人头为生, 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体现。

如今依然有很多进城的祥子们, 他们共同的悲剧在于想以最大的代价和最低的条件求生存而不可能。祥子自始至终都只是城市中的一个边缘人, 不论是在物理空间还是在心理空间都是孤独的存在。如今, 农民进城问题已发展为农民工进城问题, 要切实保障这些人的利益仅凭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 物质和制度方面的保障必须由国家提供, 同时亦不可忽视精神的认同与归属, 否则这些进城的农民工们只能沦为“游民”而成为社会的“多余人”。

参考文献

[1]赵园.北京:城与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

[2]赵园.论小说十家老舍—北京市民社会的表现者与批判者[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1987.

[3]陈思和.民间视角下的启蒙悲剧:《骆驼祥子》.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4]老舍.骆驼祥子[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

[5]王学泰.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M].北京:学苑出版社, 1999.

骆驼祥子读后感 篇14

《骆驼祥子》真实地描绘了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祥子来自农村,在他拉上租来的洋车以后,立志买一辆车自己拉,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者。他所轻力壮,正当生命的黄金时代;又勤苦耐劳,不惜用全部力量去达到这一目的。在强烈的信心的鼓舞和支持下,经过三年的努力,他用自己的血汗换来了一辆洋车。但是没有多久,军阀的乱兵抢走了他的车;接着反动政府的侦探又诈去了他仅有的积蓄,主人躲避特务追踪还使他丢了比较安定的工作;虎妞对他的那种推脱不开的“爱情”又给他的身心都带来磨难。迎着这一个又一个的打击,他作过挣扎,仍然执拗地想用更大的努力来实现自己梦寐以求的生活愿望。但一切都是徒然:用虎妞的积蓄买了一辆车,很快又不得不卖掉以料理虎妞的丧事。他的这一愿望“象个鬼影,永远抓不牢,而空受那些辛苦与委屈”;在经过多次挫折以后,终于完全破灭。他所喜爱的小福子的自杀,吹熄了心中最后一朵希望的火花,他丧失了对于生活任何企求和信心,从上进好强而沦为自甘堕落:原来那个正直善良的祥子,被生活的磨盘辗得粉碎。这个悲剧有力地揭露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的罪行。

祥子是一个性格鲜明的普通车夫的形象,在他身上具有劳动人民的许多优良品质。他善良纯朴,热爱劳动,对生活具有骆驼一般的积极和坚韧的精神。平常他好象能忍受一切委屈,但在他的性中也蕴藏有反抗的要求。他在扬宅的发怒辞职,对车厂主人刘四的报复心情,都可以说明这一点;他一贯要强和奋斗,也正是不安于卑贱的社会地位的一种表现。他不愿听从高妈的话放高利贷,不想贪图刘四的六十辆车,不愿听虎妞的话去做小买卖,都说明他所认为的“有了自己的车就有了一切”,并不是想借此往上爬,买车当车主剥削别人;他所梦想的不过是以自己的劳动求得一种独立自主的生活。这是一种个体劳动者虽然卑微、却是正当的生活愿望。作品描写了他在曹宅被侦探敲去了自己辛苦攒来的积蓄以后,最关心的却是曹先生的委托,就因为曹先生在他看来是一个好人;还描写了他对于老马和小马祖孙两代的关切,表现出他的善良和正直。他的悲剧之所以能够激起读者强烈的同情,除了他的社会地位和不公平的遭遇外,这些性格特点也起了无法磨灭的作用。象这样勤俭和要强的人最后也终于变成了头等的“刺儿头”,走上了堕落的道路,就格外清楚地暴露出不合理的社会腐蚀人们心灵的罪恶。作品写道:“苦人的懒是努力而落了空的自然结果,苦人的耍刺儿含有一些公理。”又说:“人把自己从野兽中提拔出,可是到现在人还把自己的同类驱到野兽里去。祥子还在那文化之城,可是变成了走兽。一点也不是他自己的过错。”老舍正是从这样一种认识出发,怀着对于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深切同情,写下这个悲剧的。这就使这部作品具有激愤的控诉力量和强烈的批判精神,深深地烙上读者的心坎。

小说还细致地描绘了祥子为了实现自己的生活愿望所作的各种努力。作为一个没有觉悟的个体劳动者,尽管他怀有改善自己生活地位的迫切要求,却完全不懂得什么才是解放自己的正确道路,他从来没有想到应该大家团结起来进行斗争,而仅仅是执拗地幻想凭借个人的要强和努力去达到这样的目的。他的人生理想是狭

小的,他的斗争手段更是错误的。结果,使自己远离了周围的朋友,孤独无援,更加无力抗拒一次又一次的打击。既然“要买上自己的车?成了他奋斗向上的全部动力,以至于是他生活在世上的唯一目的,那末,在他逐渐意识到自己根本无法实现这样的要求以后,他失去的就不单是一个理想,而是生活的全部意义,从而必然陷于精神崩溃的境地。盲目的个人奋斗,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失败命运,正象作品中所比喻的,好象是拉洋车为了抄近道,“误入了罗圈胡同,绕了个圈儿,又绕回到原处”。这就更加增添了他的不幸并且给人以沉重的窒息之感。小说的末尾,明确指出祥子是“个人主义的末路鬼”;在深切的惋惜之中包含了批判。整部作品,在控诉旧社会吃人的同时,也宣布了企图用个人奋斗来解放自己的道路的破产。这就比之一般的暴露黑暗现实的作品具有更深一层的社会意义。作品还通过一个饱经人生沧桑的老车夫的口,意味深长地指出:“干苦活的打算一个人混好比登天还难。一个人能有什么蹦儿?看见过蚂蚱吗?独自个儿也蹦得怪远的,可是叫小孩逮住,用线儿拴上,连飞也飞不起来。赶到成了群,打成阵,哼,一阵就把整顷的庄稼吃光,谁也没法儿治他们!”尽管这种提法还比较模湖,也没有在作品中进一步用具体的情节正面地表现出来,却仍然可以看出这是老舍探索劳动人民解放道路所得出的一个崭新的结论,显示了他过去作品中所没有的可贵的进展。

祥子出身于旧社会的下层劳动人民家庭,自幼家境困苦.他是京城里一个普通的车夫,像一棵树一样挺拔而又健壮,沉默而又有生气.祥子不怕吃苦,开始根本没有一般车夫的那些可以原谅而不便效法的恶习.祥子有小生产者所共同的积极进取的求生意志和人生理想.虽然自己理想不算高:有一辆自己的车,自食其力,能娶上一个健康`年轻`能吃苦的穷苦人家的女儿过日子.他要强,希望能“凭本事吃饭”.但生于那个黑暗的世道,在经历了好不容易买来的新车被抢`委曲求全地娶了自己并不爱的虎妞`卖车安葬难产而死的虎妞`自己喜欢的小福子被卖到白房子后又自杀等一系列事情后,他对生活的企望和信心以及要强的性格都在生活中一点点丧失.他变的懒惰狡猾,极端自私,还耍无赖,慢慢地滑向堕落的深渊.祥子的一生,一路的风景.有明媚美好的开始,可最后是黑暗慵懒的结果.祥子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次次地去要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而又一次一次屡遭失败他有着美好的信念`不懈的努力和兴奋的等待,但是呢.不会成功,祥子再努力又有什么结局?又如苹果不结果,开花有什么用?毛毛虫没有拥有破茧而出的美丽,等待的再久又有什么用?考学落榜了,寒窗辛苦倍尝,又有谁会怜悯?运动员参加奥运会,训练再苦再累,又有谁会在意?

生活中最需要的其实就是希望,有了希望,就有了前进的动力;有了希望,就有了可能步向成功的路.祥子是生活在一个腐朽的社会,一开始不断经历挫折,又每次都是从那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但是受当时社会的影响,祥子最终是没能扛的过社会的黑暗,但如果他生在我们的社会呢...一定会有所作为的.正是祥子心中的希望和他的不懈努力支撑着他走过了很多的道路.我们现在在学校,在生活中,一定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努力,应该学习祥子身上的一种精神,他可以为着自己心中埋下的理想而向着一个目标去实现它,我们也可以给自己心中种下一片希望,但是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要勇于克服一切的困难,才能看见我们的希望抽枝`发芽`茁壮成长`结出果实.祥子虽然最后还是渐渐堕落,但是我们的社会和他的不一样,我们的条件很好,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付出去让心中的愿望实现.一道难题,我们可以通过努力去解决,在人生的道路上跌倒,我们可以凭着自己的力量站起来继续勇往直前~

祥子他后来被腐朽社会抢去了期望和努力的包裹,而我们完全有条件将它们保管好.相信只要我们把这些包裹一直挂在心里面那么一定就可以突破一切,走向一个美好幸福的地方!

童年》读后感

读了《童年》这本书,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想了许多许多。高尔基那悲惨、令人怜悯的故事,顿时把我吸引住了。故事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故事主要写了高尔基童年时的痛苦生活,在这样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幼小的“我”过早地体会到人间的痛苦和丑恶,小小的心灵因受到许多打击而深深震动。而外祖母和那些像外祖母一样的人,保护和支持了“我”……从而展示了充满残酷、野蛮、愚昧、污秽的令人窒息的生活,令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沙皇专制制度的腐败、丑恶,老百姓身处黑暗而不知的奴性与麻木,和年轻一代反抗黑暗、奴役,追求自由、光明的苦难历程。

这时,我的鼻子不禁一酸,为高尔基悲惨的童年生活而伤痛。我依然含着泪水,终于把这个催人下泪的故事看完了……

想着想着,我们现在的社会中,不还是有贫富之分、不平等的看待吗?当我们走在街上,随处可见一些衣衫褴褛的乞丐,楚楚可怜的小孩子和孤苦无依的老人。这见证了现时社会官员的无能、贪污成矩的不良风气。试问社会怎能会有进步呢?怎能会繁荣昌盛呢?怎能会迈向新的旅程呢?从那个时候起,我心里就暗暗萌生了一个念头:长大以后,要当一个万人景仰的大英雄,把千千万万个像乞丐那样可怜、无家可归的穷人从恶霸的威胁和利用下,一个个地拯救出来……慢慢地,慢慢地,这颗种子不知何时从我心里缓缓地萌发了,而且那样的坚固、结实……

这时,我的脑子里也随着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如果我是一个市长,那该多好啊!要是真的能实现理想,我必定救人们于水深火热之中!

能把幻想变成现实,那一定是很美好的.我期望自己忽然长大成人,当上了江门市市长,我要尽自己最大的能力,领导各阶层人民,把江门市建设成为第一的城市。要江门市舍弃以前的旧面目,不再希望有高尔基那童年般的生活。当我一上任,会执行任务:第一: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抓好社会治安管理。因为只有这样做,社会才会进步,才不再有“贪污”的现象,人们才不再过上被压迫的生活。第二:抓好教育事业。要多设一些专门学校,让失学儿童读上书,使学生能茁壮地成长成为国之栋梁。这样不但可以减少无依的儿童,还可以为国家培育人才。其次,还要多设儿童场所,发展儿童的智力,锻炼儿童的身体,做到劳逸结合。第三:设老人福利院。无论是孤寡老人,还是退休职工、干部,都可以搬进去休养,享受晚年的幸福生活。并且特意派出专门人员为老人服务。这样便能够减少孤苦无依的老人。待到所有设施都实行后,我相信乞丐必定由多变少,由少变无,那时侯的江门市一定更好、更美、更繁荣。

上一篇:教育部申请评审书要点下一篇:第5课 三大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