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邓三历年简答考题

2024-09-08

毛邓三历年简答考题

毛邓三历年简答考题 篇1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有着丰富的内容,但最重要的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思维和存在或精神物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物质和精神谁是本原、谁是被派生,物质决定精神还是精神决定物质的问题;其二,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们的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世界能否被人们所认识的问题。对第一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第二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这两个方面的问题相互联系,但第一方面的问题是最根本的。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由它在哲学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地位所决定的。具体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对世界上纷繁复杂的事物、现象的最高概括;一切哲学问题的解决都要以回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为前提,对它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方向和路线;对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同时是人类实践活动中普遍存在的并且必须加以正确解决的基本问题。

(3)掌握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正确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前提;不能正确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不是唯心主义,就是形而上学;第二,只有掌握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才能在哲学派别的复杂斗争中把握正确的方向和标准,识别出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以及区分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第三,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在人们的实际活动、实际工作中,具体地表现为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要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就要使主观符合客观,使思维正确地反映存在,并且充分发挥主观对客观、思维对存在的能动作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是一切实践活动、实际工作获得成功的思想关键和保证。

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1)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唯物主义之所以是直观的、机械的、形而上学的、不彻底的唯物主义,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不懂得什么是社会实践及其对哲学的决定性的作用。马克思的突出贡献之一就是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指出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能动的物质活动,并把实践,特别是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实践,作为自己哲学的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自实践,为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革命的,又是科学的。它的革命性表现为:其一,它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它在对一切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包含着否定的理解,必然灭亡的理解。其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而无产阶级是最革命的阶级,是变革旧世界创立新世界的最伟大的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首先是指它是完备的、彻底的、毫无片面性的唯物主义,它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结合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辩证唯物的历史观的结合,从而使它成了真正具有科学性的哲学。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自然科学的发展和成就为基础的,它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科学的存在和发展。

(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中实现了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革命性和科学性是不可分的。一方面,它通过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实践,充分地显示了自己的革命性,即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另一方面,无产阶级的实践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科学世界观方法论指导下进行的,是一种自觉的活动,它可以避免和减少失误。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实践中,实现了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试述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关联,并说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

(1)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进程中,在把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有过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这就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它们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集中体现,都是党和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2)这两大理论既有密不可分的历史延续性,又有鲜明反映时代特征与内容的阶段性,是党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为完成时代赋予的不同使命与任务所形成的既有联系又各具特色的理论成果。(3)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的承上启下的环节。它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既是理论的,又是方法的;既是有体系的,又是发展的。学好毛泽东思想,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革命和建设,把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更好地领会和掌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

(4)邓小平理论既是对毛泽东晚年错误的否定,更是对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5)在当代中国,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它们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是一致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理论基础来源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列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为什么说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

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这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之间的关系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1)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一致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也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马克思列宁主义提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规律和总趋势,毛泽东思想提出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邓小平理论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实事求是就像一根红线,连接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最基本的特征,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离开了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就不可能产生和形成毛泽东思想;同样,离开了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不可能产生和形成邓小平理论。正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经过与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实践的结合,毛泽东思想成为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邓小平理论成为当代中国顺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

(3)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开放的学说体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人类认识史上的最高成果,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总规律和总趋势。但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个开放的体系,它并没有结束对真理的认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实践中产生,必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创立和形成于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同时代,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社会不同时期的问题,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发展。由此可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理论体系,任何把三者割裂开来的做法都是形而上学的,因而都是错误的.如何理解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1)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是毛泽东的精髓核心。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这些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作形成的伟大理论成果,离开了这些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就没有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2)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贯穿和渗透于毛泽东思想科学理论体系各个组成部分之中最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作为毛泽东思想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的独创性理论,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基本原则,都是这些最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具体应用。

(3)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和建设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与根本方法,是党领导革命与建设,战胜各种困难和艰险,克服各种错误的干扰,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总之,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中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是最能体现毛泽东思想科学性和生命力的东西,不懂得它们,就不能说懂得了毛泽东思想,背离了它们,也就背离了毛泽东思想,所以说它们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灵魂。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的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试述这一科学概括的依据。(1)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不仅阐述了毛泽东思想在许多方面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而且指出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这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构建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时的一个别具匠心的设计,是对毛泽东思想的新的发展。

(2)之所以说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因为:①它们集中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核心。②它们是贯穿和渗透于毛泽东思想科学理论体系各个组成部分中的最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③它们是我们党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和建设战胜各种困难险阻,克服来自“左”或者右的错误干扰不断取得胜利的保证。④它们是毛泽东思想中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最能体现毛泽东思想科学性和生命力的东西。总之,这三个方面准确完整地体现了学习和把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的根本要求。如果背离了它们,就背离了毛泽东思想。

(3)这一概括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脉相承的思路,科学反映了毛泽东思想的本质与特征,又是对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贡献。对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科学概括,使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党的宝贵财富并长期指导全党的行动,有了更加坚实、可能的基础。(4)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哲学总结,具有普遍的长远的指导意义,是我们党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已经充分证明,什么时候坚持了这三个基本方面,中国革命和建设就胜利;什么时候背离了,中国革命和建设就遭受挫折。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总任务在各个历史时期是不同的。但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与归宿的根本宗旨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线,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把我们的方针放在自己力量的基本点上的原则立场,是必须遵循、不可改变的,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对我们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毛泽东指出,在中国建设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试分析体现毛泽东这一观点的主要思想及其意义。(1)中国共产党是在一个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大国里诞生和进行革命的,加之长期处在分散的农村游击战争的环境中,因而如何建设一个马列主义的政党便成为一项“伟大的工程”,为此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党的建设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

(2)毛泽东建党思想的主要内容有:第一,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这是毛泽东思想建党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特点。要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必须做到普遍深入地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要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作用。第二,整风是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实现思想上建党的好方法和好形式。1942年延安整风开整风之先河。其主要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反对宗派主义,反对党八股,而以反对主观主义为中心任务。延安整风是全党范围的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运动,是建党思想原则的新发展。第三,在党的组织建设上,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组织原则,其基本要求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的结合。第四,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1945年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三大作风是中国共产党显著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主要标志。

(3)在民主革命时期党员成分主要来自农民的情况下,毛泽东的建党思想成功地保证了中国共产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在今天这些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诞生80周年的讲话中,提出了加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重要任务,而毛泽东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理论无疑会给我们以重要的启迪和指导。中共十五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而毛泽东关于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思想,对于党在新的时代如何保持并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如何更好地代表全国人民的利益,同样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试述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特点。

从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思想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特点:(1)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是毛泽东思想的本质特征,也是毛泽东思想的最显著的特点。正如刘少奇在中共七大上所指出的,毛泽东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又是中国的。第一,毛泽东思想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漫长时期里,始终如一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也正是在自觉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观察中国历史和社会、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问题的过程中,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世界观、方法论、宗旨、目标等方面,都是完全一致的,它们都代表着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翻身求解放的锐利思想武器。第二,毛泽东思想又完全是中国的。中国革命需要马克思列宁主义,但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并没有具体论述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因此,在中国进行革命和建设,必然会遇到许多特殊的复杂的问题,这决不是靠熟读背诵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般原理和照搬外国经验就可以成功的,这必须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必须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完全是中国的。第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的完美结合和高度统一,这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片面肯定或夸大某一方面,而否定或忽视另一方面,都是形而上学的,都是错误的。在这个问题上,需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否定和诬蔑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右的倾向;一种是完全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的“左”的教条主义倾向。

2)毛泽东思想是毛泽东个人的杰出贡献和党的集体智慧相得益彰,交相辉映共同构筑的理论大厦,这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中的又一个显著特点.第一,毛泽东在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中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伟大工程的建设中,毛泽东的创造最多、贡献最大、水平最高。以他的名字来命名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天经地义的。第二,毛泽东思想又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党的许多领导人对它的形成和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瞿秋白、蔡和森等,都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材料,作了重要铺垫。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主要成员的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等,更是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各自的重要贡献。他们在各个不同时期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和独到的见解,这些都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3)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是毛泽东思想的另一个特点。第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优秀典型,是中华民族智慧的最高表现和理论上的最高概括。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必然要有其自己民族的思想文化渊源。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这个实际,主要指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同时也指中国的历史实际、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第二,毛泽东思想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仅凝聚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而且融合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遗产。毛泽东批判地继承和汲取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中的精华,特别是孙中山的革命精神和工业化的先进思想,把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推到了更高的境界,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财富。第三,毛泽东思想不仅在思想内涵上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而且借用了中国传统的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述形式。

论述毛泽东思想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产物。

(1)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国家积贫积弱。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英勇的斗争,但最后都失败了。正是为了寻找国家的出路,以便进行反帝反封建的人民大革命,中国的先进分子迫切需要正确的革命理论作指导。

(2)近代中国的社会历史环境,特别是中国无产阶级的成长壮大,中国人民斗争经验的积累,也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物质的和精神的条件。具体来说,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思想理论渊源、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一、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时代条件:

(一)十月革命的胜利对中国政局产生重大影响,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以俄为师,把领导人民革命作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开始。

(二)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特别是五四运动后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三)马列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根本前提。

二、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

(一)主渊或本源是马列主义。

(二)次源是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包括民主性的精华和朴素的政治哲学思维,富有爱国主义的革命传统以及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

三、毛泽东思想产生的阶级基础:

(一)中国新的社会生产力增长: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二)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和工人运动发展。

四、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实践基础:党成立后领导的人民革命运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运动,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这些因素与条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形成了一种“历史合力”,共同推动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指导全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邓小平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1)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在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理论。在走向新世纪的新形势下,面对许多我们从来没有遇到过的艰巨课题,邓小平理论要求我们增强和提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坚定性和自觉性,一切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不断开拓我们事业的新局面。

(2)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新时期的思想解放,关键是在这个问题上的思想解放。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改革开放以来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归根到底都在于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20年的历史性转变,就是逐渐搞清楚这个根本问题的进程。这个进程,还将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下去。

(3)邓小平理论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邓小平理论根据新的国际形势,确定我们党的路线和国际战略,要求我们要用新的观点来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是邓小平理论鲜明的时代精神。(4)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理想基础。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继承、坚持同发展、创新辩证地统一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进入了新境界,达到了新高度。1.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总结,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源。邓小平理论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成果。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果断地纠正了“文化大革命”的全局性、长时间的“左”倾严重错误,深刻地分析了它出现的原因,同时又坚决地维护和继承了过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所取得的一切积极成果。

2.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崭新实践,是人民群众生气勃勃的伟大创造,是理论发展的源泉。邓小平同志始终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列,热情地支持、鼓励、保护、引导群众的这种创造。他领导我们党从总结群众的成功实践的经验中,也从总结工作的某些失误的教训中,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把经验上升为理论。3.当代国际局势的发展,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邓小平同志精辟地分析了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新形势,阐明了争得较长时间和平环境进行国内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指出了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世界这个时代的趋势,研究了世界许多国家搞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行对外开放以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奠定了科学的基础,也为我们党在复杂变幻的国际局势中冷静沉着,抓住机遇,发展自己,提供了明确的方针。

怎样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虽然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但都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都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脉相承的科学思想体系。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有着一脉相承的基本立场,即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衡量一切工作成败得失的标准。江泽民同志强调,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落脚点。这既坚持了马克思重视人民利益的观点,同时又有新的发展。(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有着一脉相承的思想方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成果,同时,它又为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指明了前进的方向。(4)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又不拘泥于个别过时的结论;既珍惜已有的成果和经验,又不断有所创新和发展,从而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典范,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最现实、最生动的教材。在当代中国,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怎样理解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根据?

(1)我们党历来非常重视总结经验,党的历史上指导思想和理论的两次大的飞跃都得益于总结党的历史经验。七大对党的历史经验的系统总结,奠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对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系统总结,对于开创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总结实践经验,集中全党智慧,形成了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在此基础上,十五大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在八十多年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走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2)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八十多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必须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必须始终自觉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归结起来,就是我们党必须始终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总结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并强调,这些经验,联系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归结起来就是,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的必然结论。为什么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1)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党的自身状况,都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当今国际局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恐怖主义危害上升,一些地区的冲突和争端此起彼伏,世界还很不安宁。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国际经济、政治关系,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形势逼人,不进则退。当今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当代中国发展趋势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发展,我国生产力水平大幅度跃升,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社会主义中国充满活力。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加入世贸组织,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深刻影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是我们党在新世纪的三大历史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党的现状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党的队伍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党员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不断进行,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这给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是我们党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从新的实际出发,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怎样认识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重大意义?

(1)党的指导思想是党的旗帜和行动指南。党的事业是不断发展前进的,党的指导思想也必然是与时俱进的。早在中国共产党创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就鲜明地指出,我们党应是“主义的结合”,“主义譬如一面旗帜,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经过遵义会议和延安整风,党的七大又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对于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产生了极重要的作用。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十二大、十三大、特别是十四大的基础上,十五大最终把邓小平理论写在党的旗帜上,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这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发展产生了极重要的作用。

(2)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高度评价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郑重决定并在党章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表明了在我们党的旗帜上,继写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之后,又写上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这是一个历史性决策,也是一个历史性贡献。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事关我们党和国家在21世纪的发展前途和命运,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的必然结论,对于保证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为什么说江泽民同志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理论,为我们树立了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光辉典范

(1)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江泽民同志始终强调要做到两个“坚定不移、不能含糊”: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一点,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二是必须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这一点,也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江泽民同志指出:“这两个‘坚定不移、不能含糊’,始终是检验我们是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试金石。”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丢掉“老祖宗”,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

(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江泽民同志始终强调,我们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重要最根本的,就是要坚定不移地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1997年初,邓小平同志逝世,中国将向何处去?党内外、国内外都很关注。江泽民同志代表党中央庄严宣告: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必须毫不动摇、始终不渝地高举。在这个关系党、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上,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的含糊和动摇。他还始终强调,坚持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这是党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同志的庄严历史责任。用在新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新的理论成果,来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我们就能更好地坚持邓小平理论,更高地举起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

(3)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定地承担起这一历史责任,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当今世界,观察当代中国,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基本问题。这是对我们党八十年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伟大产物,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重大发展,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典范,是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典范,是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结合的典范。

试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统一的整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整体。

1)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才能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2)只有不断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才能为发展生产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只有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革和建设才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人民群众才能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来。

4)发展先进生产力和文化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和前提,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则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目的和归宿。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其成果的享有者。

何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2)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一,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第二,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第三,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第四,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

如何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1)实事求是源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反映论和辩证法。唯物论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人在认识和把握世界时,要按照世界本身所呈现的样子来理解世界,从事实本身的联系来把握事实。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过程中对客体的反映,这一反映过程随着人们的实践发展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并且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不断深化。辩证法本质上具有革命的、批判的精神,根据唯物主义辩证法,只能实事求是地肯定应当肯定的东西,否定应当否定的东西。(2)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进行革命,必然遇到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靠背诵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和照搬外国经验,没能解决这些问题,曾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毛泽东同志领导我们党克服了党内曾经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使人们思想从这种精神枷锁下解放出来,在全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开创了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

(3)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同志以马克思主义者的非凡胆略和科学态度,号召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恢复和发展了毛泽东同志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他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邓小平同志在关键时刻作出的每一项重大决策,都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革命胆略和科学精神相统一的思想路线。

(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的重新确立,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拨乱反正的进行;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全面改革的推行。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说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统—的无产阶级哲学。(1)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它来自实践,为无产阶级斗争的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自身不断获得丰富和发展。实践性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显著特征,又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显著标志。(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是指它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是指它不仅以科学的发展为基础,而且是指它通过实践和自然科学的成就正确地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和科学性是统一的。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特征的突出体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找出其固有的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南。如果客观实际发生了变化,那么我们的思想理论也要进行相应的转变,以和变化了的实际相符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永远拥有生机和活力的法宝。

(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1)邓小平同志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又实现超越,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2)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3)邓小平理论第一次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因而成为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指南。

(四)当前,我们学习邓小平理论,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必须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旗帜。这样才能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胜利。

毛泽东是怎样提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它的基本内涵与基本要求是什么?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这本身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动体现。实事求是在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中是最有特色、最根本的原则,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它在其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始终坚持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路线。

第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提出过程:(1)1930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第一次提出了党的“思想路线”这个科学概念。(2)红军到达陕北后毛泽东在《实践论》、《矛盾论》中系统地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3)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实事求是”作了科学的解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从此,实事求是就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集中概括。

第二,实事求是的基本内涵。(1)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2)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3)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第三,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1)实事求是的本质要求,就是理论与实际相统一。这种理论与实际的关系,毛泽东比喻为“有的放矢”,就是用马列主义之“矢”,去射中国革命之“的”。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还包括解放思想的深刻含义。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基础,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真正达到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的重要条件。只有坚持解放思想,才能保证做到实事求是。(2)要做到实事求是,就必须对实际情况全面深入地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础环节,也是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第一次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后来又提出“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的思想。(3)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一切从书本出发的教条主义和一切从经验出发的经验主义都犯了主观主义的毛病,特别是教条主义危险性更大。历史证明,党的思想路线正确与否是中国革命成败的关键。

试分析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者的辩证统一关系.(1)实事求是是坚持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前提和理论基础。实事求是作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集中概括,同样也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理论基础.(2)执行群众路线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实事求是的首要要求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实际出发,不是要从客观的自然条件出发,更重要的是从社会的实际出发,而社会实际,主要就是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以及人民群众的客观实践。因此,必须从群众生活和群众实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只有如实地了解群众的生活与实践中提出的需要,才能提出符合实际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所谓理论联系实际,最重要的就是要把科学的理论与群众的实践相结合。(3)坚持独立自主是实事求是的体现。独立自主的基本点,就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进行革命和建设,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把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事业做好,独立自主就是遵照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

为什么说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是历史的必然?

(1)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了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中国的封建统治,教训了外国侵略者。戊戌变法则把近代中国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的两大目标提到全新的高度,对中国的出路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开创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成为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大变化,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革命的洪流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但是,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作为旧民主主义革命高潮的辛亥革命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了。中国革命必须有新的领导,必须走新的道路。

(2)20世纪初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剧烈变动则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创造了条件。这些条件主要是:经济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政治上,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思想上,新文化运动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而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则成为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转折点,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3)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就是这样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走过来的。在辛亥革命后十年,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焕然一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进入了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历史事实证明,中国革命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最终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所以,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是历史的必然。

在回答“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最后胜利为什么是中国的呢?根据在什么地方呢?”等问题时,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全部问题的根据就在这里。”结合有关知识分析理解毛泽东所说的“全部问题的根据”并由此得出的“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是中国的”的结论。

1.毛泽东所说的“全部问题的根据”,指的是中日双方四个矛盾的特点,即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2.帝国主义的日本是强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弱国。强弱的对比,决定了抗日战争为持久战,而不是速决战。速胜论是错误的。

3.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处在进步的时代,已有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和已经觉悟的人民;中国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必将得到世界人民的同情和援助。日本进行的是退步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必然遭到包括日本人民在内的世界人民的反对。小国、退步、寡助和大国、进步、多助的对比,决定了日本必然失败,中国不会灭亡。亡国论是错误的。

4.由于这些原因,抗日战争是持久的,它将经历战略防御阶段、战略相持阶段、战略反攻阶段,最后的胜利是属于中国人民的。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中阐述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思想。结合中国国情阐明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说明这条道路的提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

(1)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武装夺取政权的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实际,明确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因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革命只能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中国革命的敌人非常强大并长期占据着城市。因此,中国共产党必须开展武装斗争,建立农村根据地,进行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权城市的道路。

(2)同时,中国国情也为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提供了可能性:因为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地方性的农业经济和帝国主义的分裂剥削政策,造成统治阶级内部的长期分裂和战争;经过大革命影响的地方,具有建立红色政权的群众基础;引起中国革命的矛盾一个也没有解决并日益激化。这些都为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提供了可能。

(3)同样,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试述在中国革命中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阐述中国共产党在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中的历史经验及现实启示。

(1)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一个主要法宝,是因为:第一,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策略路线,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第二,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具有特殊重要性。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无产阶级孤军奋战,不可能取得胜利。同时,中国革命发展的不平衡及其长期性,决定了党要努力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第三,在中国建立广泛统一战线,不仅必要,而且完全可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当时世界各种矛盾的集中地,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其中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在这种条件下,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是统一战线的基本依靠力量,民族资产阶级也能够参加,就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某些集团也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参加反对某一个帝国主义的斗争。中国共产党要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以孤立和打击最主要的敌人。因此,毛泽东把它称为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2)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统一战线的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有:第一,无产阶级(通过共产党)必须牢牢掌握统一战线的领导权。这是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问题上的最根本的经验,也是革命成败的一个关键。第二,必须分清统一战线中的左、中、右三派,制定和实行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不同策略,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击最主要的敌人。第三,针对中国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第四,革命统一战线必须以武装斗争为支柱。

(3)统一战线过去是、现在是、今后将仍然是我们党的一个重要法宝。新时期统一战线已经发展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为加强、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首先,要坚持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并大力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其次,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实现最广泛的团结。第三,继续发展扩大爱国统一战线两个范围的联盟。第四,要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认真贯彻执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论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对中国资产阶级的分析及中共对资产阶级应采取的正确政策。

(1)中国资产阶级有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依附于帝国主义的大资产阶级(包括买办、官僚资产阶级),另一部分是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动摇性的民族资产阶级。中国革命是在同中国资产阶级的复杂关联中走过的,是中国革命的一大特点。

(2)无产阶级领导的统一战线要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参加,并且在特殊条件下把一部分大资产阶级也包括在内,以求最大限度地孤立最主要的敌人。

(3)在同资产阶级结成统一战线时,要保持无产阶级的独立性,实行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在被迫同资产阶级、主要是大资产阶级分裂时,要敢于并善于同大资产阶级进行坚决的武装斗争,同时要争取民族资产阶级的同情或中立。在同资产阶级联合时,主要防止右的倾向,如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的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和抗战初期王明右倾机会主义,只讲联合不讲斗争;在同资产阶级分裂时,主要是要防止“左”倾错误的出现,如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王明“左”的错误,只讲斗争,不讲联合,尤其是把民族资产阶级当作革命对象之一,更是错误的。

(4)在同资产阶级结成统一战线时,要保持无产阶级的独立性,争取和坚持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这是中国革命成败的关键。在这个问题上,中共党内出现过“左”、右两种错误倾向,给中国革命造成了严重危害。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指出,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道路,是在同中国资产阶级的复杂关系中走过的。请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实际,阐述中国共产党在处理同资产阶级复杂关系问题上的经验。

(1)中国资产阶级包括依附于帝国主义的大资产阶级和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动摇性的民族资产阶级,中国共产党同中国资产阶级复杂关系主要表现在同资产阶级建立或被迫分裂革命的统一战线。

(2)在大革命时期,党同民族资产阶级建立了统一战线。但在后期,党内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对资产阶级妥协退让,统一战线最终破裂。大革命失败后,党领导工农大众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进行了坚决的武装斗争。党内“左”倾冒险主义将民族资产阶级看成中国革命的最危险的敌人,革命遭受挫折。(3)1935年后,党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不仅同民族资产阶级再次建立了统一战线,而且把一部分大资产阶级也包括在内。党及时纠正了王明的新投降主义错误,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发展。抗日战争胜利后,党领导他们同发动内战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统治集团展开了两种命运的决战,建立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赢得了革命的胜利。

(4)综上所述,在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时,党内容易出现右的错误,在分裂时容易出现“左”的错误,正确的做法是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所谓联合,一方面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同民族资产阶级甚至一部分大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另一方面,是指在统一战线破裂时,要注意团结、争取民族资产阶级;所谓斗争,一方面是指在统一战线中,同资产阶级进行必要的斗争,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另一方面是指在分裂时,同大资产阶级展开武装斗争。

试析中国民主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作为主要形式。

首先,因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与资本主义各国有不同特点。在资本主义国家有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其外部没有民族压迫,有的是自己民族压迫别的民族。因而资本主义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任务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积蓄力量,准备最后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他们的组织形式是合法的,主要斗争形式是不流血的。但中国不同,中国特点是: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因此,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农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在中国,革命不可能是和平的,必须是武装的,斗争的主要形式是战争,否则,革命不会胜利。其次,中国的反动统治阶级掌握了庞大的反革命武装,由于封建的分割,地主或资产阶级的政党或集团,谁有枪谁就有势,谁的枪多谁就势大,他们对军权抓得很紧,而且同帝国主义勾结起来,对人民实行恐怖统治,对革命实行武装镇压,因此,中国革命的特点,只能是武装的革命对武装的反革命。

再次,从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看,敌人的力量非常强大,革命力量非在长期内不能积聚和锻炼成为一个足以最后战胜敌人的力量。只能有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才能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中国。

从中国国情阐明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说明这条道路的提出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

(1)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武装夺取政权的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实际,明确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革命只能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中国革命的敌人非常强大并长期占据着城市,因此,中国共产党必须开展武装斗争,建立农村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

(2)同时,中国国情也为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提供了可能性: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地方性的农业经济和帝国主义的分裂剥削政策,造成统治阶级内部的长期分裂和战争,经过大革命影响的地方,具有建立红色政权的群众基础;引起中国革命的矛盾一个也没有解决并日益激化。

(3)同样,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为了对付帝国主义的压迫,为了使落后的经济地位进一步提高,中国必须利用一切与国计民生有利而不是有害的城乡资本主义因素,团结民族资产阶级,共同奋斗。我们现在的方针是节制资本主义,而不是消灭资本主义。”结合有关知识分析党在当时采取这一方针的基本依据1.中国革命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所要消灭的对象,是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而不是一般地消灭资本主义。中华民族资产阶级是民主革命的动力之一,团结民族资产阶级,反对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是党的一贯政策。

2.由于中国经济的落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因此,建国后还需要它们中一切有益于国民经济的部分存在和发展;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也有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的一面,对此必须加以限制,而不能任其自由发展。

3.新中国成立前夕,重申这一方针,有助于防止出现“左”的偏差,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为什么说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1)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的宿愿。但中国要实现工业化,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主要依靠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近代中国历史证明,民族资产阶级没有能力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也同样没有能力担负起领导中国实现工业化的重任。只有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使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更好地显示出来。

(2)对个体农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整个社会生产力的需要。分散落后的小农个体经济不利于发展多种经营和举办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限制了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工业化对粮食和工业原料日益增长的需要。个体农民尤其是缺少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的贫农、下中农,为避免重新出现两极分化,为了兴修水利,抵制自然灾害,为了采用农业机械,确实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迫切需要。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和土地改革在全国完成后,国内主要的阶级矛盾已经转变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国家在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中,必然把原来落后、混乱、畸形发展、惟利是图的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引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总之,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要条件和基本保证。

论述新中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 20 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 20 世纪中国历史上又一次巨变。(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开始。从 1949 年到 1956 年短短七年时间,我国基本上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基本上结束了长达几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宣告了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2)1956 年,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社会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使我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已占有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经济基础。说明几千年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剥削制度已经基本被消灭。

3)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也大大解放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为以后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条件。(4)伴随社会主义经济结构的变化和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近百年来横行中国的帝国主义势力已被赶出大陆,官僚资产阶级已经在中国大陆上消灭了;原来的地主和富农正在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新人;民族资产积极分子正处在剥削者变为劳动者的转变过程中;广大农民和其他个体劳动者,已经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劳动者;工人阶级已经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知识界也已经组成了一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队伍。广大劳动人民从此摆脱了被剥削被奴役的地位,成为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

5)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我国的经济领域和政治领域基本确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它为我国的社会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何理解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始于毛泽东,成于邓小平”?

1)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探索者,从1956年《论十大关系》发表,提出了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伟大任务算起,他整整经过了20年曲折发展的历程。集中的探索是在1956年全年和1957年上半年,以后,他出现了“左”的失误,但仍没有放弃这一探索工作。应当肯定,探索的起步是正确的,在探索中提出了许多经过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具有长远指导意义的重要思想。后来,探索向着正确和错误两个趋向发展,最终陷入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因此,应当承认这种探索没有取得成功。2)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和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完成,我们党逐步找到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形成的,党的十四大确认的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所开辟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这是一条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自强之路,也是保障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较能经受风险、立于不败之地的胜利之路。在新时期形成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伟大理论成果。对这一理论的形成,薄一波所作的“始于毛泽东,成于邓小平”的概括,恰当地评价了党的两代领导核心对这项伟业所做出的历史性功绩。

试述邓小平关于社会本质的论断对社会主义的新发展及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指导意义。

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重大的理论成果之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1.这一科学概括,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突出地强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纠正了过去忽视生产力发展的错误观念,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整个历史阶段尤其是初级阶段特别需要注重生产力发展的迫切要求,明确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还要通过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体现了在当前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条件下,社会主义为回答资本主义严峻挑战所必须采取的战略决策。它突出地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以及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基础,指出了我们发展生产力与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根本不同。

2.这一科学概括,为我们坚持公有制又完善和发展公有制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坚持了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奋斗方向。邓小平同志说,“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维护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前提。在改革中,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归根到底只能根据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实际要求,根据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实际进程来确定。

3.这一科学概括,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邓小平同志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就从根本上解除了把市场经济当作资本主义特征的束缚,使我们明确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

4.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廓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这对于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推进改革,指导改革沿着合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方向发展,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5.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根据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思考和当代中国国情的研究,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是解决这一系列基本问题的根本依据。

试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阐述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意义。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构成因素,但它不是独立的实体性要素,而是智能性要素。科学技术一经渗透到生产力的务实体性要素中去,就会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在现代生产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已成为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先导和基础,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根据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以及整个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党和国家制定并实施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就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这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必由之路。

如何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立足中国现实,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开拓促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新途径。

(2)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按照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以及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

(3)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持和深化改革。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4)必须相信和依靠人民,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结合有关知识分析第二次和第三次历史性巨变对中华民族振兴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远影响。鸦片战争以来直至20世纪,中国一直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20世纪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在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人民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新道路,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并且从新民主主义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第三次历史性巨变是改革开放,为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这是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在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进行的新革命。建国以来中国人民在革命与建设成就的基础上,总结历史的经验与教训,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社会主义中国显示了蓬勃的生机和活力。沿着这一道路走下去,中国就能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进入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实现中华民族的腾飞。

怎样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发展这一主题贯穿的?

(1)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他还指出:“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就能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落实,使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巩固,使强国富民的要求不断得到实现。”(2)发展之所以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首先是因为做到“三个代表”都要以发展为前提。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体现了发展的要求,同时又必须以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基础。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认识的深化。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因。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一切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以生产力为基础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的基本任务就是发展,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推进社会全面发展,才能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4)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是对党的先进性本质的深刻揭示。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国际国内形势都要求我们加快发展,只有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中国的社会主义才有出路。江泽民同志指出:“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我们党要带领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基础上走向复兴,就必须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推进现代化的发展.为什么说改革是一场革命,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这是邓小平提出的科学论断。

(1)邓小平讲,改革是一场革命,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因为改革同过去的革命一样,都是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化到崭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是细枝末节的修修补补,而是带有革命性的变革,必然引起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深刻变化。

(2)所谓“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夺取政权的革命而言的。第一次革民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变成一个社会主义新中国。第二次革命将把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变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当然,“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中的“革命”同“革命”这个词的本意不完全相同:一是革命的对象不同,改革的是旧的体制;二是革命的形式不同,不是阶级对抗;三是革命的性质不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四是所解决的矛盾不同,改革所解决的是根本利益一致基本上的矛盾。

试述“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理论内涵与理论依据“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视察南方重要谈话中提出的衡量各项工作的标准,即:“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坚持“三个有利于”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下列矛盾运动原理:

(1)关于社会发展最终的决定力量是生产力的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的发展是引起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基本因素。社会发展总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开始,然后再引起社会基本矛盾中其他方面的变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衡量各项工作的主要标准。(2)关于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的原理。(3)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的原理。“三个有利于”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于:(1)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核心和基础,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必须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2)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表现,是衡量生产力是否发展的直接尺度。总之,“三个有利于”作为相互联系的统一标准,更好地体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使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和判断各项工作的是非得失.为什么必须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

(1)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本质要求出发,向全党发出“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的伟大号召。江泽民同志强调,全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要坚持创新、创新、再创新。“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应不断前进,应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

(2)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时代特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立足于我国国情和实践,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坚持“创新、创新、再创新”,就能不断地把马克思主义推向新的发展阶段。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二十多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都是与我们不断进行的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等分不开的。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就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坚持理论创新的集中体现和取得的最伟大的成果。面对国际国内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继续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

(3)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理论创新是前提,是关键。其他一切创新都是在理论创新的指导和推动下进行的。理论创新,就是要使我们党的基本理论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吸取新的实践经验、新的思想而向前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善于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4)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在实践中发挥其改造世界的巨大作用、在实践中得以丰富和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要不落后于时代,要指导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走向胜利,就必须与时俱进,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每一次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实践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离开实践,任何理论都显得苍白无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实践,既为理论创新提供了客观基础,同时又呼唤着理论上的新概括为实践创新提供理论指导。实践创新是基础,理论创新是先导,两者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共同推动我们的事业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向前发展。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

在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为什么还必须要牢记毛泽东提出的“两个务必”?

(1)毛泽东在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两个务必”,就是要“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当时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由通过武装斗争夺取政权转向掌握全国政权,领导人民建设国家,党的工作重心将由农村转向城市。面对这个重大的历史转折,党中央和毛泽东深刻地认识到,如何使全党同志在伟大的胜利面前保持清醒头脑,在夺取全国政权后经受住执政的考验,始终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是党面临的全新的历史性课题。毛泽东在讲话中不但提出了要用极大努力去学会管理和建设城市,各项工作要以生产建设为中心为进行,他还特别强调: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因为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这点已经得到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毛泽东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毛泽东提出的“两个务必”的思想,对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具有长远的意义。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又多次讲过这个问题,提出“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全党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进行到底。

(2)我们现在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奋斗,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我们决不能自满、懈怠、停滞,而且必须看到,我们取得的成就只是在伟大征途上迈出的坚实一步,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完成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任务,要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肩负的任务还很艰巨,我们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还会很多,我们必须始终谦虚、谨慎、艰苦奋斗。

(3)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政治本色,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必须保持和发扬。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在我们党八十多年的历程中,艰苦奋斗的精神始终激励着我们顽强进取、百折不挠,在各种困难和考验面前巍然屹立、敢于胜利。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艰苦奋斗作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作为我们党的政治本色,是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我们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法宝。

我们更要认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我们党的庄严使命,清醒地看到激烈的国际竞争给我们带来的严峻挑战,清醒地看到我们肩负的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越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即使将来我们的国家发达了,人民的生活富裕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也不能丢。总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我们要牢固地树立为党和人民事业长期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思想。

试述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必要性。

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神圣领土。1949年后台湾与祖国大陆长期分离,是由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其本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是个民族感情问题,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分裂是违背民族意志的。

美国等外国反华势力长期插手台湾问题,支持“台独”势力,阻挠中国统一大业,企业达到把台湾从中国领土上分离出去的险恶目的。因此,邓小平多次指出,只要台湾不同大陆统一,台湾作为中国领土的地位是没有保障的,不知道哪一天又被别人拿去了。

用“一国两制”方式解决统一问题,台湾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不会改变,台湾人民没有任何损失。而且台湾资源贫乏,市场狭小,发展潜力有限;祖国大陆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迅速,市场潜力巨大。两岸统一后,利用广阔的大陆市场空间,台湾经济将得到更大发展。近20年来,两岸经济相互依存性的增强,祖国大陆成为台湾贸易顺差的最大来源,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实现祖国统一是历史的趋势,台湾的前途系于祖国统一。无限期地拖延统一,是所有爱国同胞不愿意看到的。中国人民完全有决心、有能力解决台湾问题,台湾分裂势力阻挠祖国和平统一的图谋必将遭到最终失败。

为什么必须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即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建设的一个最根本的原则。其原因在于:

(1)无产阶级的军队,必须服从无产阶级的意志。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区别于其他一切剥削阶级军队的最根本的标志,也是革命军队能成为新型人民军队的决定性因素。(2)只有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才能使军队长期在农村环境中,不断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思想,保持无产阶级的革命性,而不致沦为旧式农民武装。

(3)只有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才能保持和发扬红军的光荣传统,使军队在十分困难和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充分发挥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忠实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执行革命的政策任务。

总之,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之一,也是中国革命的特点之一,坚持武装斗争为主要革命形式,坚持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军队为主要组织形式,关于把武装斗争这个斗争形式同城市工人的斗争等其他斗争形式,在全国范围内直接或间接地配合起来,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途径。因此,武装斗争成为中国革命的一大法宝。

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及其理论基础。

(1)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决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中国共产党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因此一切愿意为着共产党的主张而奋斗的人,不问他们的阶级出身如何,都可以加入共产党。”决议指出,能否为党所提出的主张而坚决奋斗,是党吸收新党员的主要标准。社会成分是应该注意到的,但不是主要的标准。

(2)“两个先锋队”的提法,首先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工人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的思想,是运用这一思想分析党的性质和使命得出的科学结论。“两个先锋队”的理论基础,是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但是工人阶级利益的代表者,而且也是中国最大多数人民的利益的代表者,是全民族的代表者”。

(3)“两个先锋队”思想的提出,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在增强阶级基础的同时,不断扩大自己的群众基础,增强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这样就能更广泛更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全民族全社会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团结起来,组织千千万万的民众,调动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共同投入伟大的抗日战争,为实现共同的理想和目标而奋斗。

试分析毛泽东关于党的作风建设思想。

(1)作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建设方面的一个重要创造,也是毛泽东建党思想中独具特色的重要内容。(2)1942年9月,毛泽东在《整顿党的作风》一文中,第一次明确使用了“党风”的概念。整风运动,是党的马克思主义学习运动,首先要解决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即要解决党的学风问题。要把马克思主义当作行动的指南,而不是僵化的教条。

(3)1945年4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第一次把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强调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特点。毛泽东一面告诫全党,没有好的党风就难以建设一个好的党,就难以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同时党风对整个社会风气,对党外群众具有重要的影响。此时一方面全党在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经受了抗战八年的严峻考验,形成了三大作风;另一方面,中国正处在“两个中国命运”大决战的前夕,要得到人民的支持,夺取全国的革命胜利,就要一个好的党风。

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党的一切工作中的群众路线,这是我们党长时期在敌我力量悬殊的艰难环境里进行革命活动的无比宝贵的历史经验的总结。”请根据这段科学论述,分析说明党的群众路线是怎样提出来的?其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是什么?

(1)群众路线形成和发展的过程。①周恩来最早明确使用群众路线这个科学概念。1929年9月由周恩来主持、陈毅参加起草的一个文件中,强调红军筹款工作,要注意“群众路线”这一工作方式的运用。②1943年,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第一次从哲学高度对群众路线作了理论概括,把群众路线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论有机地统一起来。③1945年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把密切联系群众作为我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标志之一,也是党的三大作风之一。④刘少奇在中共七大关于修改党章报告中概括了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第一,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第二,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第三,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第四,向人民群众学习。⑤1956年9月,邓小平在中共八大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指出群众路线包含两方面的意义:第一,人民群众必须自己解放自己,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党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和依靠群众。第二,党的领导工作能否保持正确,决定于它能否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

(2)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3)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是:①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②一切依靠群众。③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注重党的作风建设。

党的优良作风,是在党的建设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1954 年 4 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首次对党的优良作风作了简明概括,他指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新的工作作风,这主要的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相连在一起的作风和自我批评的作风。这三大优良作风,是中国共产党人区别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

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途径,一是正确领会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和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二是对实际情况作调查;三是把丰富的实践提高到应有的理论程度,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一步从中国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创造。

试述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并说明中国共产党如何代表了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1)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2)两大历史任务的主题、内容不一样,不能互相替代,但又息息相关,不能分离。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要改变民族遭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是要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和状况,是要充分发展以近代工业为主的社会生产力,解决生产力的问题,实现中国的近代化、现代化。前一任务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上一篇:净化装修施工现场管理规定下一篇:大学实习生银行实习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