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2024-05-31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通用11篇)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篇1

说起企业文化,许多人片面地认为只是娱乐、文艺、体育等等。其实,它不仅仅包括这些,它是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步培养起来的被普遍认同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以及由此形成的企业文化。

在公司日前举行的一次企业文化建设专题讲座上,各职能部门针对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纷纷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并着重探讨了松下、科龙、海尔等集团大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

松下是世界著名的电器公司,其“产业报国、光明正大、团结一致、奋斗向上、礼仪谦让、适应形势、感恩报德”的松下精神也是远近闻名的。松下公司非常重视对员工进行精神价值的教育训练,它通过反复诵读和领会公司目标、使命、精神和文化,隆重举行新产品出厂仪式,以及所有团体成员每人每隔一个月至少要在他所属的团体中,进行10分种演讲,说明公司的精神和公司与社会的关系等多种形式,让松下精神持久发扬下去。

且看科龙集团的企业文化。科龙人认为21世纪的竞争是知识的竞争、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将是企业发展的推动力,是一种新型(来源于新世纪范本网)的生产力,因此科技人把塑造企业文化作为当务之急,“万龙耕心”工程旋即应运而生。(“万龙”指科龙12000多人的员工队伍,昭示了科龙雄大的实力和丰富的人力资源;“耕心”指把企业文化的种子散播在每位员工的心田,让它开花结果,发展壮大。)此项工程为科龙的企业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下世纪的再创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再看海尔的企业文化。诞生于实践和竞争中的海尔文化,代表着中国企业管理的最高水平,它是中国企业管理的旗舰。海尔总裁张瑞敏先生把海尔文化形象地诠释为“海尔是海”。他说,要把所有的海尔人凝聚在一起,才能迸发出海一样的力量,这就要靠一种精神,一种“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同心干,不论你我;比惟文凭。把许多不思议和不可能都在我们手中变为现实和可能,那么海尔巨浪就能冲过一切障碍,滚滚向前。

看来,企业文化给企业创造的价值是巨大的。企业没有共同的价值观就是一盘散沙,企业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就不可能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不能不让我们深思啊!其实,先科也有先科的企业文化,只是还要加大企业文化建设的力度,不能误认为不定期举办球赛或是其它活动就行了,我们要通过大力弘扬传统的企业文化,大力宣传和灌输“开拓、创新、和谐、效益”的企业精神和“办一流企业、上一流水平、创一流效益、作一流贡献”的企业目标,使全体员工进一步树立“解放思想、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树立“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奉献精神,树立“互相尊重,和睦共处”的友爱精神,树立“励志图强,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直面入关的机遇和挑战,创造出更加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开拓出更加广阔的市场,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的发展。这才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篇2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

企业盛衰转换, 根本在于文化。企业文化是在一个企业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的, 具有延续性的共同的认知系统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 它是组织成员思想、行为的依据, 并具有独特性、难交易性、难模仿性的特质, 是使其成为企业核心专长与技能的源泉, 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驱动力, 它倡导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哲学, 让每位员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创造最大的利益空间, 使企业实现最大绩效。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

企业价值观, 是指企业职工对企业存在的意义、经营目的、经营宗旨的价值评价和为之追求的整体化、个异化的群体意识, 是企业全体职工共同的价值准则。只有在共同的价值准则基础上才能产生企业正确的价值目标, 有了正确的价值目标才会有奋力追求价值目标的行为, 企业才有希望。因此, 企业价值观决定着职工行为的取向, 关系企业的生死存亡。企业价值观念的培育是一个由服从, 经过认同, 最后达到内化的过程。服从是在培育的初期, 通过某种外部作用 (如人生观教育) 使企业中的成员被动地接受某种价值观念, 并以此来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认同是受外界影响 (如模范人物的感召) 而自觉地接受某种价值观念, 但对这一观念未能真正地理解和接受;内化不仅是自愿地接受某种价值观念, 而且对它的正确性有真正的理解, 并按照这一价值观念自觉地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企业精神是指企业基于自身特定的性质、任务、宗旨、时代要求和发展方向, 并经过精心培养而形成的企业成员群体的精神风貌, 是企业职工观念意识和进取心理的外化。企业精神通常用一些既富于哲理, 又简洁明快的语言予以表达, 便于职工铭记在心, 时刻用于激励自己;也便于对外宣传, 容易在人们脑海里形成印象, 从而在社会上形成个性鲜明的企业形象。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是既有区别, 又密切相关的两个概念, 价值观是企业精神的前提, 企业精神是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企业精神以价值观念为基础, 以价值目标为动力, 对企业经营哲学、管理制度、道德风尚、团体意识和企业形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篇3

关键词电力企业;文化建设;经营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671—(2009)122—0090—01

1加强电力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1)导向作用。通过加强文化建设,使电力企业形成固定的企业文化风格和内容,影响和塑造职工的心理和行为模式,引导职工形成企业共同的价值观,使职工的在工作自觉地找到集体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2)增强向心力和凝聚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使每一个职工都建立起内心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树立“认同感”、“使命感”、“自豪感”及“归属感”,使职工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3)建立行为规范。(1)外在约束,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建立建全各项企业规章制度,树立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全体职工一体认同和遵守的企业道德风尚等,来约束即通过企业制度、企业风尚、企业道德以及和规范规范员工的行为。(2)内在约束,即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使员工从思想上、精神上建立整体观念,形成与企业共同的价值观,从而实现自我约束。 4)发挥激励作用。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建立起一整套的精神激励体系,发挥强大的激励作用,使职]:产生奋发向上的原动力。

2电力企业文化建设的原则

1)突出行业特色。在电力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和吸收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国外先进的企业文化,结合行业特点,建立具有企业和行业特色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先进的电力企业文化。针对电力行业产品、管理、生产和企业分布的特殊性,把企业文化建设落到实处,根据整体建设的原则,结合各独立企业和单位的具体情况,统分结合,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有机的文化网络,充分体现“人民电业为人民”的行业特色。

2)育人原则。电力企业具有生产的严密性、技术的复杂性、产品的公益性等特点,它集资金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于一体。这就要求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必须建立完善、高效的管理体制,树立以人为本,实践人文化、规范化的管理理念。为此,必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激发职工敬业爱岗的热情,在工作中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形象原则。电力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能源。因此电力企业具有明显的公益性,必须以服务社会和服务大众为其根本宗旨。为了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必须在电力企业文化建设上高度重视服务意识,使全体员工都具有高度的形象意识和责任感。 4)和谐原则。电力企业文化是电力企业全体职工的精神财富,是全体职工共同的情感所系,是企业对职工的人文关怀和职工对企业的感情凝聚。因此在电力企业文化建设中,应坚持民主和谐的原则,以和谐促进团结:以和谐促进了解;以和谐为基础开展竞争;以竞争为发展促进更高的和谐。通过和谐的企业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企业软环境,为企业吸引更多的人才,让企业在社会是更有信誉。员工更有荣誉感和使命感。

3电力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结构

电力企业文化的内容结构,可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物质文化是以客观存在的企业外形资产为载体的企业文化要素,属于表层企业文化,通过有特色的、有代表性的电力企业的各种有形的成就来表现出来的。如企业环境和企业容貌、企业建筑及广告等。

行为文化是电力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经营和操作程序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要素。这些经营与操作活动主要包括管理行为、宣教行为和文娱行为等。行为文化可以折射出电力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

制度文化是电力企业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所包含的文化要素。主要包括领导体制、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三个方面。

精神文化是电力企业文化建设的精髓,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最高层面。它是指电力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长期形成的一种精神成果和文化观念,主要体现在电力企业精神、经营哲学、企业道德、企业价值观等:

1)企业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企业哲学既是时代哲学观念的具体应用,又是企业管理理论的升华。

2)企业价值观。企业价值观是企业存在和发展意义上的追求,是企业人格化的产物。

3)企业精神。它是企业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与时俱进的信念和意识,它包括企业的个性精神、团队精神、现代意识和自觉的群体意识,通过厂歌、厂训、厂规、厂徽、厂歌等形象地表现出来。

4)企业形象。企业形象是反映企业文化个性的外在表现。电力企业的形象应体现对国家、对社会的强烈的责任感、“人民电业为人民”的负责精神。

5)企业规范是企业处理内外部关系的一般准则,职工之间关系的一般行为准则,也就是职业道德规范。

6)企业习俗、礼仪。它是企业有系统、有计划的日常例行事务,其实质是要培植基于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的行为准则。

4电力企业文化建设应注意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1)坚持党的领导。企业党组织是企业的政治核心,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应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2)勇于创新。在电力企业文化建设中,要勇于创新,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的企业文化,是时结合本行业和本企业特点,形成创新型企业文化,使创新成为企业的习惯和传统,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3)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文化的形成和推行过程中需要思想政治工作来保证和促进。思想政治工作是培育企业精神、建立企业文化的主要手段,而企业文化则成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管理工作密切结合的良好载体。

4)坚持以人为本。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企业是人的集合,人是企业发展的目的、是企业存在的核心和发展的动力。企业文化是由人创造的,是全体企业人的精神和智慧的集中体现。因此,人才是企业文化发展的源泉。在管理上要避免家长制和高压管理方式带来的负面影响,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从而充分发挥集体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5)建立宣传、教育、培训体系。在电力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要结合电力行业特点,注重宣传、教育和培训作用,建立完善的宣传、教育、培训体系,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双文明建设”打好坚实的人才素质基础。通过宣传、教育和培训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同时利用企业文化建设,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不断提高企业员J:的综合素质,培养企业自己的技术骨干和管理团队,使电力企业的文化建设发挥更大的能量和作用。

5结语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篇4

【关键词】统计工作 问题 意义与作用 思考

在现实的企业经营运行中,谈到企业管理,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企业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等,而统计的重要性往往被企业管理者所忽视。的确,企业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的有效与否,对企业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但假如没有科学的统计依据,从企业本身而言,各项管理就如空中楼阁,虚而不实,管理过程中就不能很好地找到切入点。从政府宏观调控来说,也难很好地找到着力点。因此,强化企业统计,无论是对企业的经营,还是对政府的宏观调控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企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自50年代起,逐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正规的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在生产企业,以产值产量统计为核心;在流通企业,以商品购销调存统计为核心。从班组起,就建立了规范的登统制度,严格地按统一规定的口径、范围、计算方法进行核算。但近年来,我们在调查研究和统计执法检查工作中发现,企业统计基础工作明显减弱。一是统计工作得不到企业领导重视,认为统计只不过是数据的加加减减或汇总,填几张报表完事,把统计工作简单化。企业重会计而轻统计的现象普遍存在,认为会计核算、收支把关重要,是为“我”所用,统计工作主要是为上级统计部门所用。因此,统计员兼职多,专职的少,且变动频繁,在企业改革、重组、调整中,统计机构和统计岗位也被首当其冲地撤销或合并,统计人员精简、下岗的较多;二是企业统计台帐和原始记录越来越不健全,填报统计指标的随意性加大,统计数据质量下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所有制形式由单一的国有、集体发展到包括私营、个体、股份制、外商投资等多种形式并存,经营方式与管理模式也日益多样化,许多新企业应运而生。在这些新成立的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像老企业那样建立规范的企业统计制度,甚至没有明确设立统计职能部门和统计工作岗位,国家统计报表由财会人员或其他部门的人员代填代报,一些统计指标也难以准确按照统计制度的具体要求来计算填报。三是统计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如射洪县现有企业统计人员除几个大中企业配置专职人员外,多数企业统计人员为兼职,以会计或其它工作为主,统计工作为辅。这些人员或学历较低,素质较差,或因事业心不足责任感不强,因此对统计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就远不及专职人员,也没有多少自觉性挤出时间去学习统计理论,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有的只懂会计知识而不懂统计知识和统计业务,有的既不懂会计又不懂统计,只是被动应付填几张报表而已。实际工作中,往往凭经验或运用不正确、不恰当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汇总和加工,造成统计数据的差错、失误,很少甚至不向企业领导及有关部门适时提供针对本企业经营管理所需要的简单有效的内部统计资料,更谈不上进行统计调查、分析与预测,提供统计咨询,实行统计监督。

由于企业统计工作存在诸多问题,所以统计对企业经营管理者决策的参考作用就有所减弱,或者说就没有发挥过太大的作用。作用越小就越得不到重视,越得不到重视就越难以有效发挥作用。之所以陷入这样一个怪圈,笔者认为主要在于企业管理者和部分统计人员或是对统计工作的内容了解不够,或是对统计工作的性质认识不清。这些“不够”与“不清”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认为统计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是反映计划完成情况、为计划而服务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的地位和作用应该弱化;二是认为统计是为政府统计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服务的,只是为了完成上报任务,工作越多企业负担越重;三是认为统计对企业而言,主要是在总结工作时充实一下工作报告,对经营决策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四是认为统计仅反映生产经营的规模,而当前企业经营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盈利为目的,这只有依赖于财务与会计的工作,统计无能为力。

二、统计工作的意义与作用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与认识,我们有必要明确,对企业来说,统计工作是通过搜集、汇总、计算统计数据来反映事物的面貌与发展规律。统计信息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数量性。即通过数字揭示事物在特定时间特定方面的数量特征,帮助我们对事物进行定量乃至定性分析,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正因为如此,统计信息正越来越多地和其它信息结合在一起,如情报信息、商品信息等;而诸如此类信息,尚能以统计数字显示或以统计数字为依据,则可利用程度也大为提高。二是综合性。世间一切事物都具有普遍联系。统计信息从整体上看,涉及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社会、文化、科技各个领域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涉及宏观与微观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利用统计信息,不仅可以对事物本身进行定量定性分析,而且可以对不同事物进行有联系的综合性分析,既可横向对比,也可总结历史预测未来。由统计的特性所决定,如果一个企业建立或完善了统计工作制度,形成一套合理有效的统计管理模式,提高了统计人员的素质,强化了统计管理,对企业而言,将具有以下作用:

既可以反映企业在某一时点上的现状,也可以反映企业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的动态。从现状看,它可以反映企业目前的各种社会与自然属性,反映企业的机构、人员、资产、负债等各方面情况。从动态看,它可以反映企业的生产发展情况,产品质量状况,以及科技开发、经营销售(或称市场营销)财务盈亏等方面的情况;还可预测未来趋势。

既可以反映企业的规模,也可以反映企业的结构。从规模上,它可以反映企业的资产规模、人员规模、生产规模、营销规模和盈亏规模,等等。从结构上,它可以反映企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人员结构、技术结构和质量结构,等等。既可以反映企业的速度,也可以反映企业的效益与效率。在速度方面,对物质生产部门而言,主要反映生产(包括产值产量等)的发展和增长情况;对非物质生产部门而言,主要反映劳务服务投入的发展与增长情况;不论任何企业,都还可以反映人、财、物的投入及盈亏增长或下降的情况。在效益与效率方面,不论何种类型的企业,都可以以人、财、物、时间诸方面的投入与生产和劳务方面的产出成果进行比较。

既可以反映企业的诸多数量特征,也可以反映企业的一些质量特性。在数量方面,包括了企业产供销、人财物投入与产出等凡是可以量化的方方面面。在质量方面,则主要是反映企业的产品质量、维修质量、设施质量和服务质量。既可以反映本企业的情况,又可以反映与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方方面面。本企业的情况,前面已经明确。与本企业有关的情况,则范围很广、内容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内外范围内,与本企业有联营、合资或者协作、配套关系的企业的情况;二是国内外范围内,与本企业生产同类产品或提供同类服务的竞争对手的情况;三是国内外范围内,本企业产品或服务的使用者、消费者的基本情况及信息反馈;四是国内外范围内,本企业产品或服务已经占领或将要开拓的市场的各种信息;五是国内外范围内,对本企业经营将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信息。

三、加强企业统计工作的几点思考

企业统计工作是对企业实行科学管理,监督整个企业活动的重要手段,是企业制定政策和计划的主要依据。当前,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现代化管理的发展,我们必须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提高统计人员素质,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健全统计法制,形成一套合理有效的统计管理模式,真正体现统计的“信息”、“咨询”、“监督”三大职能。

(一)、建立健全企业统计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方式

长期以来,在不同类型的企业中,各种统计业务分别由不同的部门负责,分别向主管领导呈送并对外报出。这种管理体制及运行方式存在着诸多弊端。如没有一个专门的部门从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多侧面多角度、从经营管理的全方位来综合考虑企业需要的各种统计信息,更谈不上对企业目前搜集汇总的各种统计信息进行更高层次的配套综合分析,即使企业各部门之间也难以实现有效的信息交换与共享。至于部分近年来新成立的企业,根本就没有考虑建立统计制度,仅是由财会或业务人员代报统计报表,当然更难以在企业经营决策中发挥统计工作的作用。针对这些问题,加强企业统计工作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设立综合统计部门并明确其职责。笔者认为,不论何种行业的大中型企业,都应设立综合统计机构。如果企业从精简机构提高效率的目的出发,不设独立的统计机构,那么也应在其他机构中设立综合统计岗位,明确其职能,并使其保持相对独立性。综合统计机构或综合统计岗位应具有以下职能:

设计并制定本企业的统计指标体系及统计信息的报送要求。要充分考虑企业经营与管理的需要,考虑企业面向市场、参与竞争的需要,把政府统计部门、企业主管部门的要求同本企业的实际相结合,提出完整的指标体系并分解到各个部门、单位,明确其报送或提供的时间、内容及方式。明确各部门的统计责任。

收集、审核、汇总、提供各种统计信息。一是要对应由综合统计部门负责且由各级单位层层上报的信息进行审核,而后加以汇总;二是要收集审核本企业其他职能部门负责汇总的信息;三是要搜集分析本企业以外但对企业生产经营有参考价值的各种统计信息。在此基础上,该部门一方面应完成各种统计报表的对外报送任务,另一方面应负责向本企业领导和各有关部门提供其所需的统计信息。

利用各种统计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一是利用某一种信息进行简单分析,如分析生产进度情况;二是利用多方面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如利用生产、盈亏、质量、销售、市场行情等多方面的统计信息分析产销增减原因;三是利用各种统计信息对企业在某一方面或多方面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分析研究的方法、形式可因研究内容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其结果应以分析研究报告的形式体现。企业综合统计人员应具有较高素质,不仅掌握统计理论与分析方法,还应熟知本企业业务工作流程和各部门职能,掌握一定的经济理论和计算机知识、现代管理知识。在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可考虑设立总统计师岗位,以领导综合统计部门并使其有效发挥其职能,协调各个部门的工作。

第二,明确各个职能部门的统计职能及责任。在现代企业中,无论是直线职能制还是事业部制,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统计信息都决不仅限于计划统计部门内部。如劳资部门掌握机构人员数字,基建部门掌握投资数字,技术部门掌握技改数字,营销部门掌握销售数字等。因此,为确保企业统计资料的系统性完整性,应该在各部门的工作职责中明确相应的统计责任,要求其按统一确定的口径、范围及时间提供相应的统计资料及分析报告,要特别重视一些被忽视的部门的信息。

第三,将统计信息自下而上的单向运行变为上下左右之间的多向运行。这种信息运行方式应该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各种基础信息由各基层单位(如班组、柜台)向各职能部门运行,满足各职能部门的汇总需要;二是各职能部门的专项信息向综合统计部门横向运行,满足其综合对比及分析研究的需要;三是经过加工、分析的各种综合信息由综合统计部门向企业领导、各职能部门及基层单位多向运行,分别满足其管理决策、研究问题和了解情况的需要。

(二)、科学设置和完善指标体系,规范企业统计工作,使统计资料实现为企业经营管理所用与为统计部门所用的有机结合。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所有制形式不断丰富,原有的统计指标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已不能适应企业自身的发展要求。科学设置和完善指标体系,已成为企业统计工作的当务之急。我们必须根据企业管理需要设计企业统计报表和指标体系,要克服贪大求全的作法,处理好宏观与微观、需求与可行的关系,删繁就简,讲究高效务实。如大中型科技统计中,科技人员按职称学历分组中再按性别分组,科技项目按项目统计人力、物力、财力等这类指标企业微观管理都不需要、宏观管理又无多大作用的要坚决删除。企业增加值核算,从生产法角度核算,核算很完备的大型企业都很难满足其核算要求,改成分配法核算于企业核算有利,于统计数字质量有利。

在具体设置和完善指标体系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既满足国家宏观的要求,也要满足企业微观的要求。一是全面性原则。指标体系的内容应包括企业业务发展状况,企业运营收入、效益和投资情况,企业人力资源以及当地社会经济等方面的信息,并且尽量使指标按市场要求细化;二是规范性原则。指标体系应从指标名称、指标概念、统计口径、审核关系、取数来源等方面进行统一规范和要求,力求指标设置更加科学化;三是及时性原则。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新型业务的不断出现,市场竞争格局不断变化,要对指标体系及时进行调整。统计指标的设置,应以满足整个企业特别是业务发展部门的需求为主,坚持适度超前,并不断扩大统计指标规模,力争以规模效应为企业决策提供服务支撑;四是客观性的原则。指标体系要能客观有效地反映本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效益、市场竞争能力、主要业务的发展前景等重要信息。

(三)、以科技为手段,加快统计信息网络建设,强化企业统计信息决策功能。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网络时代已经进入到各行各业,并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统计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建立健全统计信息网络,实现主要统计数据的及时更新,加快企业统计信息网络与部门统计网络的连接,实行企业联网直报,使统计信息既可及时地为政府和行业统计部门提供必要的统计资料,满足国家和行业的统计需要,又可立足本企业,建立适合本企业特点和市场需要的数据库与内部报表,及时反映本企业的业务发展和经济效益情况。这就要求企业统计信息系统必须做到规范、统一。总之,企业应充分运用现代科技管理水平和计算机技术,广泛收集信息,加快信息处理、传递和反馈速度,进一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加快统计信息的传递与应用,强化企业统计信息决策功能。目前,政府统计部门的信息网络和企业的信息网络建设都很快,但现在还是两条互不交叉的平行线,即使有交叉也只停留在报报表的单向交流上,政府统计网站为宏观决策考虑的多,为企业服务的少,如何利用政府统计网站为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信息发布、信息查询是统计部门应高度重视的问题,如果企业与政府之间真正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网络,企业所需的大量信息,能从统计渠道取得,政府统计服务于社会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企业统计的功能也会增强,地位也会提高。

(四)、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提高统计人员素质

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统计人员的主要工作是填制上级布置的报表。简单的工作任务,使不少企业安排业务素质不高的人员担任统计,时过境迁,他们面对市场经济之波澜,或无动于衷,或望洋兴叹。有些统计人员,虽是科班出身,却因统计工作的简单化,而被惯成方法滞后,成为缺少创意的少有作为者,面对市场经济所赋予的新任务,他们又难以适应。

然而在市场经济时期,全面系统的统计工作却需要具有一定统计业务基础、专业技术和相对固定的统计人员来完成。相对稳定的统计队伍,可以积累经验,为企业管理做出更大、更快捷的贡献。如果责任心不强、上进心不足、业务素质低下,势必贻误正常工作。统计人员要善于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才能胜任本职工作。同时,企业单位,行业系统,尤其是企业集团需要具有责任心、富有时代感,并有开拓创新精神与较高业务素质,能带领同事一道学习与工作的统计负责人。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篇5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08年12月8日)

##市辖5县2市5区,土地面积1.5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628万,其中现有耕地面积351万亩,农村人口460万人。作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近年来,我市积极实施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和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有效提高了粮食产能,年均粮食产量在50亿斤以上,商品量15亿斤左右,均居全省第一。粮食生产是##市农业农村一项主要工作,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一、##粮食基地建设的基本做法

(一)突出组织领导,增强工作合力。近年来,在实施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和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过程中,我们坚持政府主导,大力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市政府成立了以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为组长,###、农口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统筹协调项目实施。县市政府也成立了领导小组,在市县###局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局牵头,协同有关部门组织项目的实施,调度和解决项目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大部分项目所在地的乡(镇)、村领导,直接抓好项目建设。领导重视,管理科学,为我市粮食基地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突出科学规划,加强综合治理。##是典型的丘陵地区,农田分布集散不均,导致农户经营规模较小,农业投入不足。针

1对这一现状,我市坚持科学规划,以规划定项目。按照“集中连片、重点投入、区域治理”的思路抓好项目选址,因地制宜地实行水利工程、低产田改造、良种繁育和农机配套等综合投入,有效地改善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并将原有的渠道、小型水库、骨干山塘等设施修复连贯,新老工程同时发挥作用,达到“建设一点,连成一线,治理一片,高效运行”的建设效果。实践证明,坚持科学规划项目,因地制宜选址,集中连片,综合治理,能使国家有限的投资收到最大的长久的效益。

(三)突出项目管理,确保工程质量。一方面,强化了项目监管措施。我们依据自身职责,在项目监管工作中严把“三关”,即项目申报关、计划下达关和竣工验收关,对县市区的粮食基地建设项目进行了稽察,较好地保证了项目资金专款专用。另一方面抓好项目建设质量。具体是把好“五关”,即规划设计关、原材料关、施工队伍关、施工质量监督关、检查验收关。严格的质量管理,确保了工程质量,产生了良好的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突出后续管理,发挥长期效益。我们本着“三分建,七分管”和“建管结合,建管同步”的原则,对项目工程建立了三项管护措施。首先是建立管护制度。各县市区制订管护公约,以项目实施单位、项目所在乡(镇)政府、当地公安机关三家共同立碑公布管护公约,明确了对损毁、破坏项目区工程行为的处罚措施。其次是组建管护班子。由乡(镇)领导、村组干部和群众代表组成管护班子,负责项目建后管理,工程设施的管护责任到人。三是落实管护责任。对部分工程设施实行承包租赁经营,有偿使用,承包者在管护好工程设施的同时,还上交一定的租赁

2费,纳入管护经费。管护措施的建立,对工程的管理维护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保证了工程设施发挥长期效益。

(五)突出科技投入,保障粮食增收。一是提高项目建设科技含量。工程建设中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和功效。二是加强良种示范基地建设。在有关县(市)和市农科所兴建了一批标准高、功能全的良种繁育示范园,加强优质稻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积极帮助群众调整粮食生产结构,提高粮食品质。三是强化技术服务。市县农业部门组织了一大批技术骨干巡回到各县项目区,以村组为单位举办培训班,让项目区农民尽快掌握优质稻生产技术和特点,发挥示范作用。全市累计推广优质稻面积200万亩,新增经济效益3亿元以上。

二、下一步工作设想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国务院公布了中国首个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国家###委编制了《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最近,中央决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提出了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以增加农产品供给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目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扩大内需的重大措施之

一。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环境,粮食产能建设的重点要放在全面提高研发能力、粮食产出能力、装备能力和服务能力上。

一是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新增粮食产能的基本原则。我市自然灾害多发,农业生产面临的生态环境脆弱,同时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推进,耕地也会有所减少。谋划粮食产能建设,同样要突出保护生态环境,解决好粮食基地建设投资和水土等自然资源的

3供需矛盾。一方面,要注重粮食产能项目建设的生态兼容性。在粮食产能项目规划实施中,避免损害生物多样性、破坏生态环境、削弱土壤地力,做到既有效增加粮食产能,又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另一方面,要加强生态保护性项目协同建设。加大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防护林、湿地保护、自然保护区、流域治理工程、水土保持和农村清洁能源工程等项目的投入,努力修复、改善农业和农村的生态环境。同时,加强对国土整治、沃土工程、节水灌溉工程等项目投入,不断增强土壤地力,提高土地可持续产出能力。

二是把提高供给能力作为新增粮食产能的基本要求。第一,要增强粮农的生产能力。搞好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以粮农生产能力的增强,实现粮食产出水平的提高。第二,强化粮食基地的整体功能。按照“可靠的水源保障、完善的田间设施、稳产的基础地力、规整的田块布局、便捷的机耕路网”的标准,提高粮食基地的整体功能,为粮食生产提供条件。第三,做好粮食基地的科技储备。我国扩大耕地的潜力很小,进一步增强粮食基地的供给能力,要加大科技投入,进一步改良粮食品种,创新田间管理方法,依靠科技进步来提高单位耕地的粮食产能。

三是把做优粮食品牌作为产业化经营的重要途径。按粮食产能建设的要求,把粮食基地建设成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和各种经营组织的“第一车间”。提高龙头企业粮食精深加工水平,做优粮食品牌,用“品牌”开拓粮食产品销售市场,增强市场竞争力,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连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通过“产加销一体化”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把农民、企业

4或其它经营组织紧密联系起来,使农民从产业化中获得更大的收入,形成国家粮食基地建设的良性运行机制。

四是把做好粮食仓储流通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坚持一手抓好粮食收购,一手抓好粮食保管。首先要从抓好《粮食仓储物流专项规划》入手,加强仓储物流基础设施总体布局和建设,调整粮食运输总量与结构,培育粮食市场体系,提高物流技术装备与信息化建设程度。对国家级粮食通道建设要给予资金支持。要促进仓储设施的社会化和运输服务的市场化改革,实现粮食物流在各个不同环节的无缝连接。其次要突出企业是现代物流载体的功能。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深化粮食流通企业改革,在市场竞争中形成一批大的粮食集团,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提高粮食物流的组织化程度。再次是要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让中介组织当好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做好协调服务,推动现代粮食物流的发展。

三、两点建议

一是建议由###部门牵头组织实施新增粮食产能建设工程。国家###委《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和省###委《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纲要》出台后,我委迅速向##市委市政府汇报,并成立了以分管市长为组长的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建设领导小组,在市###委设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委##担任办公室主任,并抽调了5名工作人员,牵头编制了《##市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纲要》,分别征求了农业、粮食、农机、水利、科技、财政等部门和一批专家的意见,报市政府常务会议进行审议。各相关部门也积极主动配合,各县市区按照市里做法由###

5部门牵头开展工作,正在编制县级产能建设规划。下一步我们将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和实施建议计划上报省###委。项目规划、实施方案、投资计划都由我们###部门承担,项目具体实施也相应的可以由我们牵头负责了。这种组织管理模式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系统综合部门的作用,强化我们基层###部门特别是县级###部门的职能,扩大基层###部门的影响,另一方面可以调动各相关部门的积极性,发挥出各业务部门的技术支撑作用,部门间既能相互制衡,又能相互配合,这样有利于产能工程项目顺利实施,发挥最佳的投资效益。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篇6

企业兴衰在管理,管理成败看干部,干部表现在作风在当前推进铁路安全、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强化并转变干部作风是一项重点工作,也是重要任务。一个作风扎实的干部,往往能深入实际,随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工作效率高;一个作风民主的干部,往往能充分相信和依靠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题。

当前,我们正处于路局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落实市场主体地位的攻坚时期,推动各项工作落实,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迫切需要加强干部作风建设。

一、促进干部作风根本好转,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先决条件

精神状态是干部作风的首要标志,是影响干部作风好坏的重要因素。干部作风不良的表现其根源就在于党性、党风和精神状态问题没有解决好,就在于信仰、信念、信心的问题没有解决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好当干部为什么、当干部做什么、任期后留什么的问题。党员干部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高度的党性觉悟,就会有积极向上、开拓进取拼搏奉献的精神状态,就会有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干部作风问题,绝不是简单、孤立的认识问题或方法问题,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不同的个体都会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态。我们必须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眼光、辩证的方法对具体条件下的作风

问题作具体分析,不断改进和加强自身作风建设,防范和剔除不良作风的侵蚀,逐步形成“脚踏实地、勤勉敬业、开拓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养成“解决问题不过夜、雷厉风行抓落实、深入群众重调研、求真务实严管理”的工作作风,以及“盯问题、抓落实、严考核、精管理”的工作方法和“站高一层想问题、跨前一步干工作、立足岗位抓落实”的工作风格;进而形成“不畏艰难、敢打善拼、团结协作、勇攀高峰”的性格和“事业为先、使命为责、实干为本、奉献为荣、创新为魂”的优良作风。

二、促进干部作风根本好转,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是本质要求

作风不实的问题,归根到底就是不负责任,既是对党和人民不负责任,对群众不负责任,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责任,就是一个人工作岗位和职位相对应的义务和职责,它包含情感责任和理性责任,所谓情感责任,就是基于对所从事事业的兴趣和爱好而主动自发的负责态度和从业行为,它是一种乐趣;理性责任就是所从事事业和职务本身所赋予的职责,要求从业人必须严格履行的带有强制性的职业纪律和从业行为,它是一种约束。因此,转变干部作风,就要解决责任心的问题。工作态度反映工作作风。敢于讲真话、识真事、服真理和坚持重实情、办实事、求实效的人,一般都是作风优良的人。干部作风的不良表现,究其原因还是责任意识不强,工作态度不端正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首要的是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和岗位责任意识,做到“四个必须”,即:

必须深刻认识组织和领导把这一职务所赋予的职责托付给自己,就一定要认真对待、尽职尽责、不负重托,就是要既耐心教育,诚心服务,又严格管理,真心帮助,不辜负职工群众的信赖;必须切实履行好这一职责,要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勤于学习、勇于实践;必须自觉地讲求实效、真抓实干,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必须真正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精力投到抓落实中,特别是在解决难点、热点、重点问题上下功夫,创造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我们的每名干部都是带兵打仗的,都肩负着本单位事业的发展,都承担着上级组织的信任和重托,凝聚着各级领导和职工群众的期望。所以,领导干部责任心的强弱,能力的大小,绝不仅仅是个人的事,而是整个单位的事,是一个单位兴衰成败的事,是自己所负责部门的平安和发展的事。因此,转变干部作风就要解决责任心的问题。各级组织必须下力气解决责任意识教育和责任制的落实问题。

三、促进干部作风根本好转,发挥好教育与管理的作用是有效途径

实现干部作风的根本好转,同样需要“两手抓”,要强调教育与管理的结合。没有教育的管理是冷漠的,而没有管理的教育是乏力的。教育是作风建设的基础,有扎实的教育才会有良好的作风。深入开展作风教育,是全面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领导干部在作风方面出现问题,原因很多,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教育这个基础没有打牢。因此,全面加强新

形势下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必须深入开展作风教育。作风教育的重点是做好“四个结合”,即: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正面典型教育与反而警示教育相结合;坚持灌输与疏导相结合,以疏导为主;表扬与批评相结合,以表扬为主。作风教育的根本要求是为民、务实、清廉。应按照这一要求,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教育,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教育,廉洁自律的人生习惯教育。开展作风建设,既应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又应健全相应的制度。加强制度建设,是推进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治本之策。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强化作风建设的管理,增强作风教育的实效。在管理方面,关键是要抓规范,抓落实,要把教育渗透到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建立和完善必要的制度和机制。我们要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完善并严格执行党委、总支、支部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述职述廉、民主评议、诫勉谈话、民主生活会等党内监督制度,进一步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进一步完善实施逐级负责制、岗位责任制,以及各项工作的落实机制、考核机制、激励机制和监督约束机制。现在我们的制度可以说不为不全,不为不细,关键是能不能严格按程序和标准进行落实,通过制度建设,努力形成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良好氛围,促进领导干部作风的进一步转变。

四、促进干部作风根本好转,加大考核任用挂钩力度是关键所在在干部考核上,要完善考核指标,改进考核办法,重点解决好干部的“能上”与“能下”的问题。“能上”要经干部选拔任用程序,做到德、能、勤、绩,重绩选贤任能。“能下”要严格按不胜任现职岗位认定标准和调整办法,做到职、责、权、利,重责奖罚分明。要把促进干部作风好转贯穿到日常,落实到考核。要把考核与选拔使用挂起钩来,要完善干部考核机制,加大考核力度,确定淘汰率,采取排队促尾等方法,奖勤罚懒,优胜劣汰。坚持重用“三实”干部,即;重用那些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想问题、办事情、作决定能以大局为重,勇于承担责任,诚心“实意”干工作的干部;重用那些潜心事业,埋头苦干,不尚空谈,只干“实活”的干部;重用那些善打基础,会抓根本,能留后劲,能出“实绩”的干部。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崇实、重实、务实的良好氛围,使浮躁难有市场,无法作祟。要加快推进干部制度改革步伐,重点解决以安全稳定的政绩论优劣、用科学考核机制决定干部能上能下的问题,通过转变干部的观念和作风,并从根本上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确保企业的生机活力和蓬勃发展。

五、促进干部作风根本好转,强化群众监督与评议是重要保障

干部作风,职工群众最了解,最有发言权。要相信职工群众绝大多数是能够坚持正义,能够客观公正地看待和评价每名干部的,加强对干部的民主评议和监督,不仅不会打击敢抓敢管的干部,而且对干部作风的转变能起很大的促进作用。现在的问题是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篇7

随着社会的进步, 经济的发展, 现阶段经济体制改革已经日趋完善, 全面预算管理已逐渐成为企业治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和途径, 能够对企业未来经营活动预先做出的安排和资源配置, 从而建立科学有序的预算管理体系, 起到了规范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增收节支、加强市场竞争力的作用。本文简单分析了现今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加强全面预算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几种措施。

二、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 能够推行预算管理, 有利于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提高经济效率和效益, 但是, 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 全面预算管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 全面预算管理缺乏企业战略的明确指导。

全面预算管理是利用预算对企业内部各部门单位的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考核、控制的行为, 这样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协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完成既定的经营目标, 这就需要企业战略的明确指导, 如果没有企业战略的明确指导, 就会出现重视短期忽视长期的情况, 发挥不了全面预算管理的实际作用。

2. 全面预算管理的预算不符合市场需求。

现阶段在预算编制过程中, 没有着重市场调查研究这一步骤, 使得许多财务指标与企业外部环境存在差异, 没有将预算与市场很好地对接, 这样的预算是经不起市场检验的, 缺乏应变能力, 这样就不具备实践能力。

3. 全面预算管理的预算与企业的实际情况不相符。

在实际应用中, 一些企业的预算指标体系设计还不是十分全面, 导致预算指标体系不够完善, 这样就使得预算体系系统很难真实反映企业整体情况及基层单位和各部门的实际能力与贡献大小, 理论与实际相脱节, 导致预算失误。

4. 全面预算管理的预算管理执行力不强。

现行的预算管理体系普遍存在重编制轻执行的现象, 这样就使其成为了一件摆设, 一种形式, 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因为执行力是整个预算管理体系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缺乏执行力、执行随意性大、监督制度不完善、缺乏激励机制都是现阶段基层有关部门及员工缺乏预算执行力的原因。

三、加强全面预算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措施

企业能够通过全面预算管理, 加强内部的交流与合作, 从而减少冲突与矛盾, 同时还能强化内部控制,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减少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 增强市场竞争力, 切实提高经济效益, 下面就介绍几种加强全面预算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措施。

1. 建立健全预算管理组织机构。

建立健全预算管理组织机构能够实现资源的综合配置, 加强各项管理的基础工作, 能够有效的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预算管理组织机构是由决策机构、预算审查机构、日常管理机构组成的, 其中董事会是预算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 预算管理委员会处于核心地位, 其下设预算工作小组, 负责收集制定并实施基础预算的编制与审核, 是全面预算管理的日常工作机构。与此同时要由专职人员负责预算编制、预算控制、预算协调、预算信息反馈等工作, 保证分工明确, 认真落实, 实现预算与市场的充分对接, 保证能够实时跟进, 与时俱进, 确保预算能够合理编制, 认真执行。

2. 确实预算编制的原则。

提到预算编制原则, 就一定要解释下什么是预算编制, 预算编制内容包括损益预算、资本性收支预算、以及现金流量预算。其中损益预算最为重要, 损益预算是指预算期内经营成果的预算, 包括收入及税金预算、成本费用预算和财务费用预算、其他业务利润预算、营业外收支预算和投资收益预算。资本性收支预算是指预算期内基本建设、对外投资、更新改造、技术开发、还贷等项目资金来源及支出的预算。至于现金流量预算则是指预算期内各种现金流入流出和净现金流量及其构成的预算。对于预算编制应原则, 应在遵守国家编制预算的原则的基础上, 体现出企业的发展战略, 按照编制办法和程序进行。企业在进行预算编制时要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适时的改进, 根据市场调研, 分析市场需求, 结合企业自身的资源状况和所处的外部环境, 明确符合企业经营发展战略的发展目标, 只有符合国家大环境, 进行统筹规划, 与市场对接, 编制出的预算方案才能准确务实, 才能确实预算编制的原则,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3. 改进预算编制的程序。

预算编制的程序是由企业总部提出预算原则与总体预算目标, 再把这些目标逐级分解到各基层执行单位, 由各基层预算执行单位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讨论, 论证结果将反馈给预算管理委员会, 预算管理委员会将结果进行初步的协调汇总并进行审批, 最终预算管理委员会将通过的预算方案下达给各基层单位贯彻执行, 这就是整个预算编制的程序。

4. 建立合理有效的预算管理控制和考核体系。

预算管理成效与否的关键是预算是否得到有效控制, 因此建立合理有效的预算管理控制体制尤为重要。建立严格的预算控制体系, 实施有效的过程控制, 进行预算管理的考核, 完善企业奖惩制, 将各执行单位和员工的薪酬职位等福利与预算考核的结果挂钩, 调动员工工作执行的积极性, 真正做到责任与权利相统一, 才能有效地保证预算管理体系的运行。全面预算管理是全程化管理, 能够发挥预算管理的权威性和对企业经营的指导作用, 能够减少会计信息失真与造假, 保证预算执行的真实性与合法性, 建立合理有效的预算管理控制和考核体系, 能够有力的监督是否有效执行强全面预算管理, 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市场机遇增加的同时, 市场竞争也愈发激烈, 可以说现今市场风云变幻, 为了增强市场竞争力, 全面预算管理已经成为现代化企业非常重视的一种管理模式。本文简单分析了现今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几种加强全面预算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措施, 希望能够加强企业的生产竞争力, 繁荣市场。

参考文献

[1]张力.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提高企业效益[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1 (14) .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篇8

摘要:在现实的企业经营运行中,谈到企业管理,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企业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等,而统计的重要性往往被企业管理者所忽视。的确,企业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的有效与否,对企业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但假如没有科学的统计依据,从企业本身而言,各项管理就如空中楼阁,虚而不实,管理过程中就不能很好地找到切入点。从政府宏观调控来说,也难很好地找到着力点。

关键词:企业统计 企业管理

0 引言

统计工作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是整个国经济健康运行的主要监测手段,是整个国民经济社会的主要信息渠道。在企业管理工作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统计职能,为企业经营发展提供服务。当前,企业统计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现代化管理的发展,我们必须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提高统计人员素质,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健全统计法制,形成一套合理有效的统计管理模式,真正体现统计的“信息”、“咨询”、“监督”三大职能。因此,加强企业统计,无论是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还是对政府的宏观调控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1 加强企业领导、统计人员对国家统计法、统计管理条例地深入学习

部分企业的领导对统计工作重视不够,从思想上对统计工作认识不到位,觉得统计工作可有可无,统计是“闲职”,是数字加加减减,不就是每月几张报表,无关紧要。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逐步落实和依法行政工作的逐步深化,进一步端正理念、完善制度、创新机制,成为全面提升统计工作的重要议题。作为企业领导、统计人员,不仅要熟知国家的政策法规,更要深入学习国家《统计法》和当地的《统计管理条例》,它可以有效地、科学地组织统计工作,推进统计工作的现代化进程,保障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全面性。真正使统计人员在统计工作中“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依法统计不仅是依法行政的要求,更是统计工作获得法制保障的需要。只有认真贯彻依法统计,才能有效地利用法律武器,切实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有效维护统计信誉。

2 不断强化统计基础工作,确保统计数据的质量,逐步实现统计工作规范化

只有扎实的统计基础工作,才能有统计分析、统计优质服务、统计监督的可靠保证,统计基础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统计数据的质量和统计服务质量的好坏,准确、全面、及时、系统的统计数据,是各级党委政府在进行科学决策和管理,制定宏观调控措施,做出科学、合理、正确决策的必要依据。准确及时是统计工作的生命,实事求是是统计工作的核心,准确可靠的统计数据是企业管理者科学决策和管理的重要基础依据,离开准确可靠的统计数据,就无法进行正确的经营决策和管理。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所有制形式不断丰富,原有的统计管理制度、报表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已不能适应企业自身的发展要求,科学设置和完善企业统计管理制度、报表制度,已成为企业统计工作的当务之急。我们必须根据企业管理需要设计企业统计报表和指标体系,以满足整个企业特别是业务发展部门的需求为主,坚持适度超前,并不断扩大统计指标规模,力争以规模效应为企业决策提供服务支撑。

3 发挥统计工作的信息功能,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服务

统计工作的信息功能,就是根据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调查方法,采集、处理、传递、存贮和提供大量的以数量描述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经济信息。在新的形势下,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以更好地适应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这就要求企业统计人员不断增强对信息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广泛的信息搜集网络。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网络时代已经进入到各行各业,并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统计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建立健全统计信息网络,实现主要统计数据的及时更新,加快企业统计信息网络与部门统计网络的连接,实行企业联网直报,使统计信息既可及时地为政府和行业统计部门提供必要的统计资料,满足国家和行业的统计需要,又可立足本企业,建立适合本企业特点和市场需要的数据库与内部报表,及时反映本企业的业务发展和经济效益情况。

企业应充分运用现代科技管理水平和计算机技术,广泛收集信息,加快信息处理、传递和反馈速度,进一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加快统计信息的传递与应用,强化企业统计信息功能,更好地为企业决策者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服务。

4 加强企业统计队伍建设,提高统计人员素质

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统计人员的主要工作是填制上级布置的报表。简单的工作任务,使不少企业安排业务素质不高的人员担任统计,时过境迁,他们面对市场经济之波澜,或无动于衷,或望洋兴叹。有些统计人员,虽然是科班出身,却因统计工作的简单化、单调化,而被养成统计方式、方法滞后,成为缺少创意的统计工作者,面对市场经济所赋予的新任务、新课题,他们来不及跟上时代的步伐、束手束脚、难以适应。

在当今市场经济时期,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发明、新理论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异常迅速。全面系统的统计工作需要的是具有一定统计业务基础、专业技术、和责任心强的相对固定的统计人员来完成。相对稳定的统计队伍,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为企业管理做出更大、更快捷的贡献。如果统计队伍责任心不强、进取心不足、业务素质低下,势必贻误正常的统计工作。

时代赋予统计人员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还要善于学习统计工作任务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保证统计数据的科学性;另外,统计人员还要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能,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现代化统计工作的需要。企业领导和有关部门,也应为统计人员创造机会,组织他们学习统计知识及相关的业务知识、法律制度和微机知识,支持他们参加统计工作会议,鼓励统计人员参加业务水平和技术职称的考试,引导他们积极提供统计资料,主动参与企业管理。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篇9

班组是企业各项决策、指令最直接、最具体的贯彻者和执行者。执行能力强、技能高、责任心强的新型班组更是实现构造和谐工厂,建设“精、特、好”的炼化企业的关键所在。

自2003年担任尿素车间工艺三班班长以来,**以提高员工素质为前提,以保障安全生产为重点,大力加强班组文化建设,着力在提素质、练本领、建队伍、打基础上下功夫,努力建设适应尿素生产的班组。多年来,班组没有发生任何事故,实现了全年无安全、质量、环保事故,无违章操作行为和事件,无事故隐患的工作目标。各项工作在厂里名列前茅,2003年、2004年班组连续两年获得双文明先进班组,2008年、2009年班组获得了厂HSE先进班组,2008年、2009年、2010年连续三年获塔西南公司级“红旗班组”。**本人也在2003年被评为厂双文明标兵,2004年被评为厂“十杰标兵”及公司双文明先进个人,2009年被评为油田公司“五型优秀员工”、2010年被评为公司级“优秀班组长”。下面我就工艺三班是如何开展班组建设的,谈谈我的看法和实际做法

一、积极开拓创新,当好班组“培训师”

为了让每位员工能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在配合好车间开展的各项活动的同时,积极开拓创新,力争当好班组“培训师”。通过不断提高班组成员的素质,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传统理念,养成勤于学习和思考的习惯,提高操作技能水平,班组牢固确立“技术工人也是人才”的观念,经常组织班组成员进行岗位培训,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从而达到不断提高自我学习能力,岗位操作能力的目的。同时,班组在坚持每日一题、每周一课、每月一考、每季一赛活动的基础上,创新出了“你来问,我来答”和带思想、带作风、带技能、保安全的“三带一保”的培训方式,调动班组员工的学习兴趣及师傅传授技能的积极性。自2010年1月底,班组开展了“你来问,我来答”活动后,**坚持做到班前一问,班中一抽查,班后一回答,使班组员工逐步养成学习、解惑、记录的好习惯。在车间举办状元大比武前,员工踊跃练兵,上完白班后不直接回家,而是在食堂吃过晚饭后,回到装置现场跑流程,不同岗位的员工互相讲解岗位知识,进行实际操作练习。2010年三季度,班组在车间的技能大比武中首次获得团赛第一名的好成绩。在2011年举办的两次技能大比武中班组成绩一直都名列前茅,让其他兄弟班组都

刮目相看,并纷纷效仿本班的学习培训方式。“三带一保”培训法把课堂搬到岗位,重点加强岗位应知应会知识培训,实现了固定培训和流动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自我学习相结合,书本学习与实地操作相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调动和激发员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热爱学习,崇尚学习的氛围。2010年一名HSK考级的老大难员工,HSK由以前的初A分别提高到初C,2011年工艺三班荣获了厂第21届大生产运动会上尿素工艺组的冠军,取得可喜的成绩。

二、生产管理要严格,当好班组“好管家”

在安全管理中,**坚持要做好班前安全讲话,评估安全系数,查出存在的安全隐患,坚持把安全作为企业第一效益、员工第一福利,不断提高员工对安全生产重要性的认识。在行动上创造安全文化。坚持开展轮流当安全员的“流动红袖标”、“聚焦安全”、模拟摆拍、“安全警句和经验分享”、“应急演练”等活动,从安全理念宣贯、安全制度的执行、安全习惯的养成入手,真抓实干,使每位员工都成为班组安全管理工作的主角,安全工作形成“内外有别”的管理模式,“对内”查装置隐患、查机组缺陷、查冬防措施;“对外” 查违规习惯、查属地管理落实情况,营造了“人人想安全、人人管安全”的良好氛围,岗位员工**多次及时发现高压氨泵联轴器螺丝断裂安全隐患,受到车间的表扬和奖励,班组的HSE业绩考核得分始终名列前茅,确保了装置长周期运行的可靠性。2010年长周期运行291天刷新连续运行199天的纪录。每天工作后,**还通过班后会让每个组员总结“我今天安全了吗”的安全小结,切实要把安全贯彻到每一个组员心中。在质量和成本管理上,班组从源头抓起,固品牌,抓品质,严把产品质量关,采取全过程控制,积极从操作、设备、工艺等方面查找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及时整改发现的问题,让每一个组员有一种质量向零缺陷的追求,成本向最低点挑战的工作氛围,实现班组各项工作的新跨越。2011年3月15日装置开工以来,工艺三班的尿素优级品率一直保持了100%。

三、考核奖励要到位,当好班组“裁判员”

要当好班组“裁判员”,首先要做到一个“公”字,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不能有损公利私的念想。在班组中不搞小集团,不搞亲疏有别,不搞花言巧语,做到实事求是,不做虚假的事情。特别是在执行制度上,确保公平性,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破坏制度的不管是谁,视情节给予不同的处罚,使班组管理步入正常化的轨道。目前,班组不仅让考核表,考勤表,奖金表公示,让每个组员互

相监督,自我管理,使分配更具有民主性,公正性,赢得了员工的信任,提高了班组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奖罚制度上努力做到扣罚不手软,奖励不封顶,让被罚的员工感到震动,让被奖的员工感到舒心满意。

四、思想工作要用心,当好班组“贴心人”

当好班组“贴心人”,营造和谐融洽的氛围。在班组思想工作管理中,以一个“暖”字,串联班组全体员工,从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等观念出发,在平时管理中,用温暖的话语,诚挚的感情,热情的帮助去感动班员,让班组成员体会到班组小家庭的温暖,通过建立班务公开制度、班员家庭台账、班员业绩档案等方式,每月定期开展党员谈心活动,了解班员的家庭状况和思想动态,班员生病组织看望,及时把关心和慰问带给每个班员。注重发挥每位成员的特长,强调个人价值的充分体现,将员工每月业绩记录存档,年底先进个人评比时,作为评选的主要依据。班组员工阿依夏木看到操作室由于房间较小,安全帽、巡检包平时胡乱堆放到一块,显得整个房间凌乱不堪。她就自己掏腰包买了四个崭新的衣帽挂钩,分别固定在四个岗位操作室合适的位置,买来塑胶桌布铺在操作室内的桌子上,一件件不起眼的小事,却方便了全车间的员工。现在的四个操作室全变了一个模样,整齐的摆放,清新的环境,不仅为工作带来了便利,还为大家带来了舒适的心情。班组还通过开展郊游、生日聚餐、节日送花,家庭探视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营造浓厚的亲情氛围,增进了班组亲和力,时刻做好班员们的“贴心人”。在每年车间对班组员工进行换班调整时,平时被**批评最多,但是也最支持**工作的班组员工**主动找到车间领导,提出自己不愿意换班,并说:“工艺三班是我的家,我哪个班也不去。”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篇10

加强科学化建设提高院系办公室管理水平

随着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院系办公室科学化管理势在必行.本文分析了院系办公室工作的特点以及当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的途径和方法.

作 者:王勤学 胡艳新 Wang Qinxue Hu Yanxin  作者单位:王勤学,Wang Qinxue(西安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65)

胡艳新,Hu Yanxin(中国试飞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89)

刊 名: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SHAANXI RADIO AND TV UNIVERSITY JOURNAL 年,卷(期): 8(2) 分类号:C931.4 关键词:办公室   科学化   管理   制度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篇11

【关键词】企业;财务基础管理;财务管理;管理质量

财务工作对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有着直接性影响,进而对企业财务处职能有一定影响。在我国市场经济不断进步与发展进程中,提升企业管理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必须通过行之有效财务管理措施的构建来提高企业经营效益,不断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对企业经济风险进行不断防范。在企业内部管理中,财务管理是其核心,对企业在市场上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企业在将财务基础管理工作处理好的同时,必须进一步提高企业综合素质,进而使企业财务管理质量得以不断提升。

一、加强企业财务基础管理的意义

1.对企业资金进行合理运用

从根本上说,资金是企业进行经济活动的基础,被称为企业经营的血液。所以,对企业资金管理的加强,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企业必须加强管理资金意识,对其资金予以合理运用,使企业管理中资金管理核心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2.重视企业财务分析

新型企业管理机制要求必须对企业经营管理状况进行准确、真实的反映,还要运用企业财务指标呈现出影响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各种因素,为企业财务管理提供有效、合理的依据。

3.使企业财务工作效率得以提高

企业财务基础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加强,使企业财务工作效率得以全面提高,不断提升企业财务管理质量。

二、管理企业财务基础工作中的主要问题

1.不规范的企业会计核算

不规范的企业原始凭证填制。比如,很多来自企业外部的凭证与相关要求不相符,未按照规定填写名称、摘要以及日期,要素不齐全。原始凭证没有经过企业相关人员或者领导人盖章或签名等。此外,还存在不规范的会计账本登记。在对企业账本进行设置时,存在不完备的启用表填写,企业财务主管人员、机构负责人与记账人员并有盖章与签字。

2.不规范的会计监督

很多企业不断违反我国现金管理条例,经常会发生现金坐支现金的情况,企业财务工作者没有对原始凭证的监督与审核职责予以严格履行,现金审查力度不够。在报销会议费时只是发放一张发票,并未提供会计记录详细清单,同时存在不完备的差旅费报销记录等。

3.不规范的企业内部会计管理机制

在我国,很多企业存在疲软的财务内部管理,企业财务工作者授权审批、内部稽核、档案管理以及资金管理等机制不完善,导致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机制的欠缺。此外,企业财务工作者存在非常低的业务办理能力,并未接受正规企业训练,经常会将会计要素对应关系搞混。

三、加强企业财务基础管理工作的建议

1.构建完备的企业财务管理机制

企业必须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与企业自身经营理念进行有效结合,不断改革与完善企业财务制度,保证各项财务管理工作权责分明,对企业内部财务会计管理制度予以建立健全,对财务工作者职责进行进一步明确,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稽核机制与财务岗位责任制。此外,会计监督必须由全程监督代替事后监督。由上级主管监督代替企业内部财务监督,最后上升至社会、审计和财政监督,从根本上保证企业财务信息质量,使企业财务基础管理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2.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理念

就本质而言,理念是行为的指导。所以,若要对企业财务基础管理工作予以完善,必须转变观念,解放思想。第一,必须注重企业财务基础管理工作,对适应市场经济的财务理念进行培养,不断强化企业财务智能,由主动管理取代被动管理。根据企业财务计划,对企业财务监督与控制予以进一步加强,对企业财务分析进行定期组织,全面管理企业财务,保证企业财务能够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

3.进一步提高企业财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加强财务基础管理过程中,企业必须不断完善其内部财务机制,其财务工作人员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不断培养企业复合型人才。而且还要不断加强财务工作者再教育,不断更新财务工作者的知识,使其专业技能得以进一步提高。此外,严格根据我国相关规定,企业一定要做好会计考核工作,对企业财务工作者考核机制予以建立健全。同时不断加强企业财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建设[3]。对高素质人才进行培养,保证企业财务人员能够做到爱岗敬业、熟悉律法、依法办事以及客观公正。

四、结语

在市场经济不断进步与发展进程中,市场竞争也逐渐呈现出激烈形势。在市场经济逐渐趋于国际化与信息化的现阶段,我国企业一定要有一个清醒的目标,确保企业财务管理能够与时俱进,然而,企业财务发展和国际形势依旧存在非常大的差距。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下,会进一步引领企业财务管理接轨于国际社会,企业财务管理也逐渐转变为管理型,在转型过程中,企业会计工作的方式、方向以及目标都会有所变革。所以,企业财务基础管理工作的加强可谓势在必行,此外,提升企业财务基础管理工作又被称为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人物,所以,企业一定要持之以恒、步步为营。在加强财务基础管理过程中,企业一定要加强领导、提高理念,进一步构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断完善企业内部制约机制,对企业内部监管予以不断强化,不断加强企业财务基础管理质量,使其财务管理质量与财务工作水平得以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杨喜华.探讨如何加强企业财务预算的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1: 120-121

[2]郭淑芬.提高商业企业财务管理质量的现实途径[J].商业研究,1999: 154-155

[3]赵砍.论深化企业改革中财务管理的作用[J].商业经济,2010:120-121

上一篇:大班其他教案:画画我们小区的地图下一篇:民政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