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明天的电影观后感

2024-06-29

今天明天的电影观后感(共8篇)

今天明天的电影观后感 篇1

刹那间穿越到了安吉路地。乐乐熊是安吉路地的平安使者,黑震天放出来之后四处伤害人民,只有打开画轴呼唤天使,才能把黑震天关进震堡塔,拯救我们的家园。

米拉想弥补自己所造成的过失和灾难,马不停蹄地追随乐乐熊的踪迹。黑震天造出了大地震,泥石流,堰塞湖等各种自然灾害来阻止米拉和乐乐熊打开画轴,他们在路途中遇见了夏娜姐姐和阿嘎,其实一根羽一毛一就是夏娜姐姐,一直在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最终夏娜姐姐在与邪恶的黑震天战斗中死了。米拉悲痛欲绝,无意中知道了“今天,明天”的密码,他们经历.

今天明天的电影观后感 篇2

但是,“一拥而上”的旅游地产在高速前行的过程中同样也隐含着潜在危险!

是“旅游”还是“地产”

从字面意思来解读,旅游地产应理解为旅游产业配套地产项目。旅游产业作为运营主体,房地产开发作为项目从属甚至仅仅为辅助项目设施,并不参与到项目主营业务中来,这才是旅游地产,像迪士尼乐园就很好的范例。现实中我们所看到、所接触到的旅游地产项目其本质已经发生了偏移,旅游搭台、地产唱戏。打着观光休闲、亲近自然的旗号,以旅游为名行卖房之实。

自2010年旅游地产开始兴起至今4年有余,这一产业也逐步走向完善,产业端发展方式也已逐步形成,可定性为以下三大类。

第一类:产业结构开始多元化,服务链条逐步完善化

我们印象中的旅游地产大多是高尔夫会所配套联排或独幢别墅,外加个温泉度假村即可。但随着居民消费能力的日益提高,对旅行度假的服务体验日益深入,现有的市场配套环境已不能满足游客们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旅游地产也开始升级换代。各式主题公园有了,五星级酒店配套民俗客栈有了,民俗演艺活动多起来了,商业街也改走风情路线了,所有我们能想到的都有了。

第二类:开始从简单的项目开发销售到项目产业运营和物业自持经营转变

虽然当下的旅游地产仍将地产开发作为项目重心,旅游休闲度假作为配套产业,但很多房企已经开始反思,简单的依靠项目周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已无法让消费者获得满足感和愉悦感。一个无法提供良好客户体验的项目是无法长期高效运作的。部分房地产企业开始有选择性的走品质化路线,开始关注项目的可持续性。万科布局吉林打造“松花湖度假区”、万达布局云南打造“西双版纳国际度假区”、绿地布局江西打造“景德镇文化旅游城”均是品质化、差异化的典型代表。

第三类:在战略上集群化、平台化;在战术上细分化、多样化国内旅游地产经过几年的初创期后已逐步走向成长期,以往一家独大、单兵做战的旧模式已无法适应市场新变化。行业新趋势是一家品牌商做好项目平台负责项目运营和管理,其他企业和自然人通过众筹等形式参与,达到资源整合,共同开发,充分实现产业的多元化和专业性。

投资环境及门槛

尽管旅游地产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可供挖掘,但这一产业整体投资额度较高、培育周期较长,对于开发运营企业的专业化运作能力要求亦非常高。正确认识旅游地产开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难题是值得我们认真关注的。

旅游地产不同于以往我们所熟知的任何一种地产开发形式,具有独特的文化沉淀和历史内涵。其操作重心在于打造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既要满足多样化的旅游需求,又要创造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体验。集文化内涵与物质消费于一身、带有浓厚地域风情的地产项目,其操盘空间和运营难度可谓极大。目前国内真正运营成功的案例并不多见,仅广州长隆公园、深圳世界之窗、上海新天地、成都宽窄巷子锦里、杭州西湖天地、武汉楚河汉街等少数项目。如果我们细致分析一下这些已经成功开发的项目不难看出几个共同点:他们均处于一线城市的城区核心地段;项目前期投入数额巨大 ( 万达楚河汉街总投入500亿元、上海新天地石库门改造价每平方米3万元) ;从项目选址到巨额前期投入再到操盘运营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造成整个项目崩盘。

旅游地产的未来发展之路

旅游地产作为一项新兴地产项目正在逐步改变城市居民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这一趋势在一二线城市较为突出。特别是伴随中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日益提高,对于旅游放松身心的需求日益强烈,旅游市场已步入黄金时代。直观来讲,国内旅游市场在“量”这一方面已经有了相当的基数,消费群体的培育也完成了第一步。

旅游产业的发展不应该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数量”这一基础层面上,更应该向着“质量”转变。质变的体系应从初级阶段的走马观花向中级阶段的文化休闲转变,以深度旅游度假居住为目的,实现旅行、放松、度假、居住完美契合。

海盗的昨天—今天—明天 篇3

现代海盗的活动地点与过去几乎没什么两样;

接受欧盟“缉盗”任务的法国“比罗少校”号舰长说,最好给你的船安装一套SSAS……

印度洋,亚丁湾,索马里海域。一艘远洋货轮的轮廓,从海天交接的地方慢慢显露,好像一座高山渐渐浮出水面。在巨大的船腹中,也许满盛着石油,也许装载着武器,也许码放着一袋袋粮食。石油,将为发达国家提供经济腾飞的动力;武器,可能会让非洲某个国家刚刚签订的和平协议,化做一场春梦;粮食,大概是联合国粮农组织为援助哪个贫困

国家最新筹集的救命之物。

突然,两个小小的白点,出现在远洋货轮的背后,很快,以惊人的速度一点点逼近,眨眼间便到了眼前。这是两艘全副武装的摩托快艇,坐在上面的年轻人,皮肤黝黑,面无表情。他们的腰里,系着沿岸居民最流行的缠腰布;他们的手里,握着令人生畏的AK47自动步枪,有些人的肩膀上,还扛着火箭发射器。快艇靠上了远洋货轮,带着铁钩的绳梯被巧妙而熟练地抛上货轮干舷。这时,年轻人端起手里的武器,象征性地朝天开了几枪,然后沿着绳梯依次爬上货轮的甲板。一个看起来像是头领的家伙,在船员的带领下查看货舱,迅速估算好这船货的价值,随即拨通船主的电话……

每年,大约有3万艘船从索马里一带海域经过,其中1/3是油轮,眼前的这一幕,平均每个月总会在索马里沿岸上演几次。来自国际海事组织的统计显示,截至上个月,今年总共有100多起袭击过往船只的事件在索马里沿海发生,有40多艘船被劫持,至少有14艘船(包括大约250名船员)至今仍然捏在海盗的手里。长达3000公里的索马里海岸线,成为过往船只的噩梦。海盗,这个一度濒临消亡后只存在于影视作品和传奇小说中的词汇,再一次从我们的记忆深处被搜罗出。

古老而血腥的职业

公元前1350年,古希腊人在黏土碑上纪录下他们的愤怒和无奈:“船舱里空空如也,行李也被洗劫一空。望着远去的帆影,我们无可奈何。”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被正式记载的海盗事件。随后3000多年里,从地中海到非洲东海岸,从加勒比海到马六甲海峡,海盗成为水手的梦魇。有人甚至说,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16世纪,国王统治陆地,海盗称雄于海洋。

海盗的历史有多长?没有人知道。历史学家认为,海盗的起源,是人类航海技术和商业交往达到一定程度之后,自然衍生的一种“职业”。所以,最早有记载的海盗和海盗行为,出现在商业活动最频繁的爱琴海沿岸。当时,这些从事海上劫掠的海盗,以吉里吉亚岛为基地,外出寻找可供掠夺的商船。公元前100年左右,古希腊历史学家第一次对“海盗行为”做出解释——不过他的解释,和今天我们对这个词的理解并不一样。事实上,在英语里,有好几个词都可以被笼统地翻译成“海盗”,然而它们代表的确切含义,都不太一样。

第一个词是Buccaneer,用来指代17世纪活跃于加勒比海和南美洲大西洋沿海一带的英国、荷兰与法国的海盗,他们以掠夺西班牙船舶、袭击西班牙人定居地为生。这批好汉,就是著名的“加勒比海盗”。在当时,他们的传说广为流传,既鼓舞了航海探险家,又丰富了文学宝库。创作《鲁宾逊飘流记》的笛福和《金银岛》的斯蒂文生,都从这些传说里获得过灵感。

另一个词是Vikings,这是指“维金人”,来自北欧斯堪的纳维亚的民族。他们在8~11世纪称霸于大西洋,以劫掠欧洲西北海岸闻名于世,人们一般更喜欢“尊称”他们为“北欧海盗”。1975年,美国宇航局向火星发射两枚不载人航天器,即以Vikings命名,被翻译成“海盗”号。

Barbary Corsairs(常被简称为corsair),指的是活跃在埃及以西、北非巴巴里沿岸的海盗。在势力鼎盛时期,他们甚至建立起“巴巴里国”,对辖区内的大小海盗实施管理,让地中海沿岸商人胆寒不已。公元1830年,法国政府一举摧毁巴巴里国的根据地,一些漏网之鱼流窜到西印度群岛,在伊斯帕尼奥拉岛(海地)建新的海盗“国家”,成为后来横行于这一带的加勒比海盗的鼻祖。

最后一个,也是现今报道中最常用的Pirate,是海盗的泛指。

在《不列颠百科全书》里,海盗行为指的是“出于私人动机,未经国家授权,在不属于该国正常管辖范围之内的海上或空间所采取的任何抢劫或其他暴力行动。”不过,这样规范齐整的概念,是国际法成熟之后的产物。在现实中,翻开一部“海盗史”,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代,海盗的身份和行为,都有变化。甚至在特定的时代,在特定的国家,他们的行为可以被默许为“合法”。

从公元16世纪中叶开始,加勒比海盗迎来黄金年代。为了和西班牙争夺海上霸权,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向海盗颁发“特许状”,准许他们“合法地”劫掠往来于西印度群岛与欧洲之间的西班牙商船。这些手里攥着“特许状”的海盗,被粉饰成“私掠船员”;指挥他们的“私掠船长”在为大英帝国做出杰出贡献之后,甚至可以受封为爵士。在最著名的几个“私掠船长”里,约翰•霍金斯长期从事奴隶贸易和海上劫掠,后来在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战斗中战功卓著;沃尔特•罗利曾是伊丽莎白一世的宠臣,死后获得的评价是海上探险家;弗朗西斯•德雷克是第一个完成环球航行的英国船长、德雷克海峡的发现者,他在英国海军中担任舰队副司令,率队击败无敌舰队。这些拥有“爵士”头衔的海上冒险家,假如不幸落到西班牙国王的手上,都将在绞刑架上了结残生。最著名的一个“私掠船长”威廉•基德爵士,就是死在绞架之上。关于“海盗基德”的传说,特别是他的神秘宝藏,一直是西方传奇小说热衷的话题。

头缠红巾、手举弯刀的加勒比海盗,借着政府的荫护在海面上横行了一个多世纪之后,终于寿终正寝。18世纪初,美洲可供劫掠的黄金资源开始枯竭,海上霸权成功转移到大英帝国手中,资本主义血腥的原始积累步入尾声,野蛮的“丛林法则”开始被更“文明”的殖民地贸易代替。“旧式的海盗完成了他们的历史使命,英格兰的绅士们也就乐得把他们送上绞架”。大部分海盗获得政府宽恕洗手不干,只有少数不识时务的家伙,仍然迷恋海上的自由生活。1717年,英国船长伍兹•罗杰斯受命出征,他在巴哈马港口新普罗维登斯设下圈套,广邀众海盗前来谈判。当海盗们稀里糊涂地钻进圈套之后,谈判变成了清剿。加勒比海重归平静,海盗也成了历史名词。

海盗,又见海盗!

1981年,巴哈马群岛,一艘船像幽灵一样在海面飘荡。船上看不见人影,船舷布满弹洞,甲板上血迹横流——这艘船,到底发生过什么?

事后查明,这艘名叫“卡利亚-Ⅲ”号的船只,遭遇到四艘没有任何标示的快艇的袭击,而“卡利亚-Ⅲ”号的悲惨命运,再一次唤起人们对海盗的可怕回忆。昔日的海上强盗,又回来了。

打开世界地图,现代海盗的活动地点和过去几乎没有什么两样。西非海岸、索马里沿岸、红海和亚丁湾、孟加拉湾沿岸和马六甲海峡,被国际海事组织形容为海盗的“五大活动区域”。这些海域“盛产”海盗的主要原因,一是地理条件“优越”,二是其周边国家拥有适宜海盗发展的土壤。

以马六甲海峡为例。这条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黄金水道,长度800公里左右,每年大约有5万艘船只过往,承载全世界1/3的贸易货物和1/2的原油运输。由于水道狭窄和航运繁忙,船只经过此地必须减速慢行,从而为海盗“创造”登船劫掠的机会。早在十年前,东南亚一带已经是海盗的天堂。根据国际海事组织的数字,1999年全世界共有285条船报告遭到海盗袭击,其中209起发生在东南亚海域。近年来,包括马六甲海峡在内的整个东南亚海域,发生的海盗袭击事件占全球总数的56%以上。

不过最近两年,索马里海盗后来居上,夺走了“第一恐怖海域”的“美名”。从1991年开始,索马里就陷入无政府状态,群雄并起,划地为王。2006年底,在邻国埃塞俄比亚正规军的帮助下,索马里过渡联邦政府击退“伊斯兰法院联盟”,重回首都摩加迪沙。然而好景不长,过渡联邦政府总理阿里•穆罕默德•格迪在侥幸躲过五次袭击之后,明智地选择了辞职,索马里重新陷入无政府的混乱状态。这样的政治背景,为海盗提供了辽阔的发展空间。

在索马里,能够成为海盗组织的一员,不但是年轻人养家糊口的好出路,也是通向财富的快捷通道。被GPS(全球定位系统)和AK47自动步枪、火箭筒武装起来的索马里海盗,拥有10年海上劫掠的丰富经验,早就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出击、销赃和奖惩措施。在亚丁湾沿岸,也门、阿联酋和其他国家,他们有自己的眼线,负责通风报信,评估过往货轮的油水。在海上,他们在亚丁湾南北各布置一艘充做海上基地的“母船”,上面搭载数艘拥有80匹马力强劲动力的摩托艇。一旦锁定目标,摩托艇马上从“母船”上被放下,载着海盗呼啸而去。摩托艇上的每个海盗,都有明确的分工。“一号首领,是总指挥。二号首领,掌握火箭筒。”一个年轻的索马里海盗,曾经向西方媒体透露他们的细节:“在第一次行动之前,我曾经在训练营里接受过好几个星期的严格训练。”

训练的科目包括如何使用武器,海上登船的技巧,以及严格的海上纪律:“第一条:不许触动猎物的一草一木,不许抢夺人质的口粮和淡水,违者罚款500美元。第二条:不许虐待船员和乘客,违者罚款2000美元。第三条:听到撤退命令后不能及时撤离,罚款100美元。无故放枪,罚款500美元。第四条,执勤时睡觉,罚款1000美元……”他自豪地告诉记者:“我们这个组织,有16年的历史。现在发展到300多人,上百条快艇。我们每个月至少出去抢一艘货轮!”

打击不力,望洋兴叹

“注意!左舷十点钟方向,出现三艘没有标志的船只……”在护卫舰“比罗少校”号的瞭望台上,执勤的水兵发出警告。不久前还在地中海上巡逻的这艘法国军舰,刚刚被抽调到亚丁湾搜捕海盗。

今年6月和10月,联合国安理会相继通过第1816号和第1838号决议,授权外国军队在获得索马里过渡政府允许并恪守国际法准则的情况下,进入索马里领海打击海盗。11月20日,联合国安理会再一次通过第1843号决议,决定对包括海盗和武器走私人员在内的所有破坏索马里和平与稳定的个人和实体进行制裁。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北约、欧盟、俄罗斯、印度、韩国等都先后宣布派遣或准备派遣战舰前往索马里附近海域巡逻,参与“缉盗”。从12月8日开始,欧盟准备实施代号为“阿塔兰塔”的反海盗海上行动,任务为期12个月。法国护卫舰“比罗少校”号的出现,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

一方面,“比罗少校”号的舰长被新任务搞得哭笑不得:“我们的军舰,有最灵敏的雷达,三门威力可观的火炮,还有近百名训练有素的官兵。我们出海的目的,是攻击敌人的潜艇。打击海盗?有点儿大材小用吧。”然而另一方面,索马里周边400万平方公里的茫茫海域,也让“比罗少校”号的舰长感到无所适从:“假如劫掠发生在250海里以外,等我们赶到出事的海域,至少是10个小时以后的事,你叫我到哪儿去找他们?”辽阔的海域,灵活的战略,遍布各地的耳目,索马里的海盗简直比阿富汗深山里的塔利班还难缠。

今天明天电影观后感 篇4

影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美丽祥和的“安吉大陆”上的童话历险故事。小主人公米拉是一个淘气的孩子,喜欢捉弄同学,自称自己是宇宙第一忽悠达人。对老师说的防灾知识不屑一顾,他还很顽皮,把邪恶的黑震天从圣宝塔里放了出来。黑震天出来后,在安吉大陆上制作了地震、泥石流、海啸等各种灾难。乐乐熊是安吉陆地的平安使者,只有打开画轴,呼唤天使,才能打败黑震天。最后,米拉和伙伴们依靠许多地震安全知识以及他们一颗颗勇敢的心,同心协力,互助互救,最终战胜了邪恶的黑震天。

看完这片电影之后,我知道了当灾难来临时,不要慌张,要沉着冷静,要果断迅速的逃生。如地震发生时要远离陡峭的山川河谷,尽量躲到开阔的地方;如果不幸被压在废墟下面,要想方设法保持自己的体力,并用周围的物体支撑身体周围的废墟,不让它继续坍塌;在救援人员尚未到达之前,不要大声呼喊,或做一些激烈的动作;当听到救援人员的声音时,应该用身边的石头、木块等互相敲击,发出求救信号。当泥石流、海啸来临时,要逃往高处的地方,越高越好。

今天明天读后感 篇5

昨天晚上我利用奖到的电影券和妈妈一起去电影院看了动画片《今天 明天》,一开始我疑惑地问妈妈:“今天明天到底讲什么啊?”妈妈说:“看完了电影自己回答这个问题吧。”带着一份好奇我和妈妈开始了电影之旅。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米拉是个淘气的小子,喜欢捉弄同学,对学校组织的地震演习不屑一顾,他跑到地震馆,乱动了龙珠,放出了邪恶的“黑震天”,瞬间穿越到了安吉陆地,乐乐熊是安吉陆地的平安使者。黑震天被放出来之后,四处作恶,只有打开画轴,呼唤天使,才能打败黑震天。黑震天制造各种自然灾害来阻止乐乐熊和米拉打开画轴,原来的忽悠之王米拉与一只名叫乐乐熊的肥熊猫,一根羽毛变成的夏娜姐姐,爱跳hiphop的傻青蛙,梦想成为北京烤鸭的大鸭子,他们齐心协力最终战胜了黑震天。但是夏娜姐姐在与黑震天战斗中死了。

看完电影我豁然开朗,当灾难来临时,我们靠的是勇敢、友爱、善良、希望和团结来战胜一切。 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原来今天,明天的意思是指:今天做好的充分准备,是为了明天的美好。

电影《明天》观后感 篇6

10电子商务2班马宏杰

明天是一个充满憧憬的名词,但是明天很脆弱,稍稍在今天磕碰一下,明天就会被葬送。这是我看完了影片《明天》之后的感觉。影片中的何一帆是刚从巴黎留学回来的“海龟”设计师,这是个拥有美好明天的小伙子。但是他在爱的面前却显得不十分理智,为了在女友小云面前证明毒瘾可戒,居然选择游向一潭死水,葬送了自己的明天。

仿似影片中的例子是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四川新闻网在2010年6月2日报道说:宣汉县西城派出所抓获4名聚众吸毒的“富二代”。4名家境殷实的年轻人为寻求刺激竟相约聚集在宾馆里吸毒。当然与之相关的例子是不枚胜举的,现在这些孩子的家庭富裕了,年轻的好奇心促使很多人接触了毒品,孰知这是一条不归路。对于很多孩子来说,他们只知道海洛因、吗啡、大麻、摇头丸、K粉等等,而且在我们的意识里认为K粉和摇头丸的毒性没有海洛因的毒性强,因而很多孩子认为吸食K粉的毒性不大,好奇地吸食一次两次,感受一下它所带来的兴奋和幻觉,可是一次两次却成为了无数次,踏入无路可退的深渊!

“K粉”的化学名称叫“氯胺酮”,其外观为纯白色细结晶体,在医学临床上一般作为麻醉剂使用。2003年,公安部将其明确列入毒品范畴。K粉的吸食方式为鼻吸或溶于饮料后饮用,能兴奋心血管,吸食过量可致死,具有一定的精神依赖性。K粉成瘾后,在毒品作用下,吸食者会疯狂摇头,很容易摇断颈椎;同时,疯狂的摇摆还会造成心力、呼吸衰竭。吸食过量或长期吸食,可以对心、肺、神经都造成致命损伤,对中枢神经的损伤比冰毒还厉害。现在知道什么是K粉了吗?是不是有点心惊胆战?勿以恶小而为之就是这个道理。也许你认为它毒性小,但是它在不经意间夺取了你的生命。

生活中还有很多毒品,例如: 冰毒、大麻、吗啡、摇头丸、海洛因、度冷丁、可待因、鸦片等等。大家都知道清末时期的鸦片战争吧?因为英国人在中国大肆倒卖鸦片,导致民不聊生,被外国列强乘虚而入,给中国写下了一笔侮辱史。看看吧,毒品小可累人害己,大可祸国殃民。你还会对那些给予你兴奋和幻觉可导致你死亡的毒品好奇吗?毒品是那么的可怕啊!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今天与明天 篇7

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 任何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不可避免地要参与国际竞争。随着21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形成,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更是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为了扩大国际市场, 直接参与国际竞争, 1999年初, 中央适时地提出了“走出去”的开放战略。那么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展如何?未来企业国际化的趋势如何?我们逐一作分析。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必要性

企业的国际化是企业有意识地追逐国际市场的行为体现, 是开放经济的必然趋势, 是发展中国家企业走向世界, 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企业从商品到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都跨国界流动, 所以中国企业必须摆脱传统的经营模式, 走向国际化。与此同时,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中, 地球变得越来越小, 被人们称为“地球村”。国内的市场空间也在逐渐变小, 企业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面对竞争企业必须将压力转变为动力, 加快发展的步伐, 走出去, 进入到国际市场寻找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2013年, 商务部发布, 中国外贸总额突破4万亿美元, 首次超过美国, 成为世界贸易规模最大的国家。这无疑证明了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2014年上半年, 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达633.3亿美元, 同比增长2.2%。从数字可看出, 国内企业开展国际业务, 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动力, 因而进一步深化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程度, 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需要。同时, 国际化能为企业更好地贴近国际市场, 获取最新知识, 使得企业能够从外国竞争者那里学习全球最新创新和商业战略, 发挥各种比较优势, 聚集无形资产, 提升竞争力。例如, 海尔、华为、联想等跨国企业已形成了较高的全球品牌知名度。

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现状

中国企业跻身世界市场经历不久, 迄今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人力资源的缺乏、高新技术的创新不够、国际自主品牌的短缺及风险控制能力的低下等, 都制约着我国企业国际化的经营。

1.人才缺乏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 中国市场正在变成一个国际市场。要参与全球竞争, 首要的问题就是国际人才的极度匮乏。世界著名咨询管理公司麦肯锡2008年在《应对中国隐现的人才短缺》报告中称:“中国缺乏训练有素的毕业生, 这可能阻碍中国的经济增长及发展更先进的产业。中国的毕业生人数多, 但只有不到10%拥有为外企工作的技能;10年后, 中国将需要7.5万名具备某种国际经验的经理人, 而目前中国仅有约5000名此类人才。”从这组数字中可看出, 在中国每年500多万大学毕业生中, 极少有人具备从事跨国企业所要求的行业的必备技能, 满足跨国企业所需技能要求的综合型管理人才却严重不足。另一消息, 国泰君安证券公司人力资源总经理何斌列举了证券行业最缺的是三类人才:“一是金融IT规划师, 二是金融风险控制专家, 三是对金融产品进行最终量化的金融工程师。”就金融IT规划师而言, “这类人才在国内是很缺乏的, 虽然IT人才很多, 但是熟悉证券行业的人并不多, 这就造成业务人员和IT人员无法配合。懂IT和业务还不够, 还要懂得业务发展的趋势。而这一类的顶尖人才不是在硅谷, 就是在华尔街。”我国许多学校虽然设置了这样的专业, 但它们培养的人才还差得很远。中国企业全球化的一大障碍便是缺乏专业人才。据《商业周刊》调查, 目前有88%的公司主管认为, 能与外国同行打交道、具有跨文化知识和经验的人才匮乏, 将成为制约公司全球化发展的“瓶颈”。

国际运作相当复杂, 企业国际化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而中国海外企业的外派人员多以外语人才为主, 这其实只是符合国际化经营的最低要求, 既懂外语又懂专业的企业经理人普遍缺乏, 这就很难实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没有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作为载体和实践者, 再优秀的战略设计方案最终都会以失败告终。此外, 不少国有企业将派往海外工作看成是“政治”待遇而非工作需要, 于是外派人员经营轮换也造成了人才结构的不合理。企业国际化经营需要复合型、创新型、协作型的国际化人才, 而我国多数人才在短期内很难适应这一新要求。

2.技术缺乏优势

中国目前仍然处于劳动力丰富、资本相对短缺的发展阶段, 因而, 中国出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 而进口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有学者认为, 这种现象, 虽然从长期来看能获得比较优势, 但未必能保证产业具有国际竞争力, 因为这种比较优势的实现完全依赖价格竞争, 缺乏垄断优势。中国企业还是以从发达国家技术引进为主, 向发展中国家技术输出为辅, 且输出的是一些手艺技术或消化吸收的引进技术;许多高新技术, 在中国企业还是从无到有, 而在发达国家企业中则已是从好到精。同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企业多集中在附加值不高的产业链低端。根据IBM的研究结果, 中国绝大多数的原始设备制造商都处于全球价值链的最底层, 获得的利润率不足产品价值的5%, 而大部分的产品利润都被那些具有较强研发能力、较强高端科技技术的外国公司收入囊中。

目前, 中国企业技术创新无论是从基础条件、消化吸收资金投入还是研发投入都存在着严重的不足。甘肃省统计局曾统计过, 我国企业拥有的技术开发机构比重较低, 在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中, 有技术开发机构的企业仅占25.3%, 大部分的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仍处于一种松散状态, 而且这一趋势还有加剧之势;从企业对技术的消化吸收看, 消化吸收强度不够。日本和韩国成功的经验是在技术引进的同时也大幅度增加了消化吸收的投入, 这两国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比例大致保持在1:3的水平。而我国业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比例仅为1:0.07, 我国500强企业的这一指标也仅为1:0.1, 差距较大。同时, 在2012年, 我国技术引进费高达372.5亿元, 技术消化经费支出仅为25.7亿元。近10年, 我国企业消化吸收强度一直在0.04-0.09间徘徊。很明显, 这说明我国企业二次创新能力非常缺乏。人员质量上看, 中国企业技术开发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的6.9%, 这也体现了中国企业技术创新人员在质量上还没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同时, 中国企业每年开发有6万多项新产品, 其中能达到国际水平的不足2.5%;在研发课题项目数量上, 全国每年有数十万课题, 可企业技术创新课题只占22.4%, 而美国工业企业的研发项目占全国的70%以上。

3.国际级自主品牌缺乏

中国企业在产品、价格、分销、促销以及整个营销战略和管理方面都处于较低级的经营阶段,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 存在着相当大的距离。我们在国际市场上经常可以看到, 一双做工、款式、质地差不多的鞋, 中国品牌的可能只卖到20美元, 而其他发达国家产的品牌, 就能卖200美元甚至500美元。正我国企业技术缺乏优势是因为中国企业缺乏国际级的自主品牌, 所以在价格上完全不占优势。

按照海尔集团张瑞敏的理解, 世界名牌是指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所建立的本土化的名牌的综合。所以, 名牌的形成既需要产品的品质保证, 更需要文化的积淀。而我国大多数跨国经营的企业都没有做到这一点。中国的百年品牌———“张裕”, 酒味独特, 在品质上并不比法国的差, 但在法国许多城市的酒廊、商场里张裕的售价只能是人家的零头, 这种现象在我们国内超市也频频可见。尽管“张裕”等16家中国知名企业曾于2002年共同签署了《北京宣言》, 向全国企业发出倡议:向世界名牌进军!但客观地说, 以中国品牌的实力, 要在短期内挤进相对稳定而又具排外性的世界名牌阵营绝非易事。

4.风险控制能力亟需提升

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 许多东南亚的企业破产了, 甚至欧美的一些大型企业也遭到了沉重的打击。韩国的大宇集团、英国的巴林银行及美国的安然公司等相继倒闭。在我国, 数家上市公司直接退市, 处于破产的边缘。分析这些企业失败的原因, 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外部环境改变的影响, 但根本原因是是存在于企业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不够。所谓企业风险指的是在企业的经营活动当中, 会受到来自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从而使得企业收益偏离预期收益, 进而造成企业经济损失的可能和机会。

据报道, 自2004年以来, 中国共有14家企业在海外发生巨额亏损, 累计亏损达950.5亿元。中国企业参与国际金融衍生品投机遭遇折戟沉沙已经不是新闻。2004年, 在新加坡上市的中国航油在投机性石油衍生品交易损失约5.5亿美元;2005年, 中国国储局在伦敦金属交易所的铜期货作空被套;2008年, 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等3家公司的燃油套期保值合约出现了重大亏损。其中, 国航损失77.07亿元, 东航亏损63.53亿元, 上航亏损额1.7亿元;2009年, 中国中铁在波兰A2高速公路项目亏损, 合同总额4.47亿美元;同年年底, 中石化集团在海外投资的3个油气田项目, 累计亏损1526.62万美元;2010年, 中钢集团在澳大利亚铁矿石项目暂停, 具体损失没有数据显示。2011年6月, 中国铁建投资沙特轻轨项目亏损高达41.48亿元;7月, 中铝宣布澳大利亚昆士兰奥鲁昆铝土矿资源开发项目最终告吹, 项目损失3.4亿元;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院长万猛提到, 近三年, 中国对外投资企业中, 70%都处于亏损状态。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对策

跨国经营通常比国内经营有着较高的难度, 但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与网络信息技术应用的普及, 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的成本也将不断降低。中国企业可借鉴成功国际化企业经验在更广的范围内利用全球资源, 获得更广的发展空间。

1.人力资源本土化

企业的经营实质上是市场的竞争, 市场的竞争实质上是产品的竞争, 产品的竞争实质上是科技的竞争, 而科技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 企业国际化经营, 本质上就是我国企业与国际其它企业之间人才的竞争。发展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管理, 不但需要有战略思想和熟悉现代企业管理的经理, 同时也需要一批熟悉国外政治、经济、法律、文化、风土人情方面的人, 这样才能使公司的各种行为符合当地的国情, 更好地“入乡随俗”, 以保证公司运行平稳。

一项调查显示, 近10年来, 外资企业在中国的高层管理人员清一色是外国人的状态在不断改变。现在, 本土员工正跻身外企高层, 中国人才已经成为在华外企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中国电子领域最大的外资企业摩托罗拉, 本土管理人员已由十年前的11%上升到目前的93.3%;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 所有在华商店全部由中方员工直接管理;爱立信 (中国) 有限公司, 25名总监中有21名是中国人;宝洁、联合利华90%的高级管理职务是由中国人担任等等。人力资源的本土化为外资企业在中国带来的效益是显而易见的。人力资源本土化不但能减少因文化差异所造成的经营管理上的矛盾, 还能消除语言、习俗、文化等带来的障碍, 为跨国经营的企业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 可借鉴在华成功外企的经验, 雇佣当地员工, 聘用国际人才来弥补自身的不足。揽四海英才为我所用, 同时也完善人才管理, 逐步形成一整套合乎国际市场竞争需要的人才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2.自主技术国际化

“自主”指自己做主, 不受别人支配。自主技术指的是在全球范围内, 某项技术的独占许可权利。我国企业在核心竞争力特别是技术创新能力上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尤为突出。华锐风电公司副总裁陶刚曾说, “国际化对华锐这样的企业来说最关键是技术。装备制造业去国外成本优势都是一样, 而对于比较高端的制造业而言, 只有成本优势远远不够, 用领先的技术打开市场, 对于装备制造业非常重要”。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曹德旺也曾表示说, “对于国际化, 必须要有自己的专有技术, 企业竞争能力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在核心竞争力的各种能力中最根本、最关键的是具有领先技术且不断创新, 企业要具备强大的自主开发能力要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可见, 独占一项技术, 对企业的国际化经营, 甚至对整个国家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美国是高技术的发祥地, 在高技术的各个领域, 一直局域世界领先地位;日本梳理了科技立国战略, 高技术产业突飞猛进, 在大力引进国外技术的同时加强自主技术开发, 电器、精密机械、电子计算机等知识密集产品的比重迅速提升;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为恢复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结成联盟, 制定了一系列的自主科技发展政策, 在欧洲计算机计划、机器人计划、通信网计划、生物技术计划、材料计划上都有重大突破。欧洲高技术产品的世界市场占有率也在稳步上升。要做到自主企业国家化, 可以与跨国公司合作, 如实施战略联盟、合资开发等手段取长补短, 但绝不可以把创新能力的提高寄托在人家的施舍上, 必须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近年来, 我国在高速铁路领域发展迅速,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铁路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 构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世界先进水平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发展最快、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

3.品牌国际化

进入世界市场的通行证是能拥有自己的品牌。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宏曾经说过:“我的左脸是索尼, 我的右脸是松下。”在他看来, 索尼和松下这两个品牌, 让他在国际交往中感到非常自信。企业国际化的关键则是要创立名牌产品和世界驰名商标, 名牌是企业国际化的重要象征, 代表着企业国际化的经济实力。日本从品牌做起, 逐步使欧美发达国家和全世界接受了“日本制造”, 丰田、本田、索尼、松下、东芝等, 成为家喻户晓的全球品牌;韩国倾尽国力培育大企业, 现代、三星、LG等品牌不断向世界发出强有力的信息, 逐步为世人所认知和接受;而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 最主要的竞争优势是成本优势和产品优势, 缺乏国际知名的品牌。因此, 如何建立中国品牌的高品质形象, 快速扭转全球消费者对“中国制造”低质低价的印象, 已成为考验中国企业的难题之一。

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企业可以利用自己品牌优势, 不断获取利益。海尔集团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早在2003年全球著名战略调查公司Euromonitor公布, 海尔跃升全球第二大白色家电品牌。它是按照国内、出口、FDI三种市场开拓方式齐头并进、大致均衡的原则, 开拓了国际市场, 获得了国际承认, 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品牌国际化可采用OEM战略, 即贴牌战略;USP战略, 即特色经营, 将产品本身所具有的别具一格的特性、个性宣传出去, 借助这个卖点来实现快速销售的品牌战略。例如, 20世纪50年代的M&M’s巧克力, 是第一家在巧克力外包有糖衣的巧克力糖, 并以此迅速成为行业中最具影响力的品牌;CI战略, 即企业识别战略, 通过理念识别 (MI) 、行为识别 (BI) 、视觉识别 (VI) 三个方面构建企业文化内涵的。只有将品牌赋予先进的文化内涵, 才能迎合消费者, 才能提升品牌形象, 才能“打得进”国际市场。

4.全球网络信息化

信息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趋势, 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21世纪的今天, 信息已成为第一生产要素, 各国人士无不在追求拥有一个理想的信息资源库。全球网络信息化是依托现代的计算机网络技术, 给企业提供生产、经营、管理等活动中所需的一切信息, 帮助企业做出最有利的决策, 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当前, 大多数企业都具备上网能力, 但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却十分有限, 大多都没有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 当然无法及时、准确、全面地获得全球的市场信息, 也就无法规避国际市场风险, 从而无法面对国际市场竞争。所以, 我国企业在实现国际化发展的同时, 首先应实施信息化战略, 完善全球网络信息系统, 培育敏锐的全球化反应能力。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 信息化都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更新和进步的过程, 所以必须时刻把握所处行业的风险与机遇, 借助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各种工具推动企业突破阶段性瓶颈、获得良性成长。

今天的记录 明天的记忆 篇8

然而,在梳理动态影像的时候,我们看到无论是纪录片和电影,数数就那么几部,无论是电影还是纪录片,几乎全是官方的“定制”产品,作为个人创作的动态影像作品,以及大量反映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影像记录,在很长一段历史中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严重缺失。

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CCTV—10)《人与社会》栏目与《大众DV》杂志在国庆节期间策划了一档特别节目。 对个人DV影像的充分尊重,是双方合作的基础,我们也因此记录下一场别开生面的“座谈”,作为对这个历史时刻的完全致敬。

吴砚华:《人与社会》这个栏目的开办,用主创人员的话说“就是想给平民一个发言的机会”。这与“倡导个人影像创作,关注普通人日常生活记录”的《大众DV》杂志的主旨非常契合。我个人认为中央电视台能拿出这样一个栏目,这样一个定位,是一个进步,表现出一种开放的态度,非常珍贵。在60年国庆的时候开播的这个十一特别节目,意义也很重大。

在进行影像回顾和征集的时候,我们一起聊一聊个人的影像创作中,什么样的影像尤为珍贵,什么是值得我们记录的,是什么感动了我们。

个人与公共

我们把“为大众”中的“为”字去掉,是我们“和”大众一起来做这件事。

解如光:过去我们做电影、做纪录片,一般都是比较大、比较重要的事情。这里边有政治因素、社会因素,重要的还有经济因素。因为舍不得拍。新中国建立初期我们使用的胶片都是进口的柯达胶片,成本很高,拍摄在当时是一件奢华的事。

从上世纪90年代以后,应该说DV的出现,使普通大众进入了主流话语的平台上。这个过程正是社会进步的过程,正是物质越来越丰富的过程。它是应运而生的,不是不期而至的。过去说传媒,很少说过我们是大众传媒,而“大众传媒”这个词也是在近十几年开始出现的。我们把“为大众”中的“为”字去掉,是我们“和”大众一起来做这件事。为什么发展这么快?那就是老百姓的需求。严格意义上说,老百姓是真正推动影像世界更新换代、不断焕发出光彩的真正动力。

当摄影机不再是特定权威者的表达工具的时候,摄像机拍摄权、发布权变成产品的时候,这些产品就自然要服务于它的消费者,就需要不断普及和轻便化。

陈爵:就像《时代》杂志2006年评选年度人物,以“YOU”(你们)为醒目的标题,封面设计了一部台式电脑,电脑屏幕作为镜子,上面写着“YOU”,亦即年度人物就是“你们”,“你们”才是最值得关注的。个人的空间可以广泛被书写的情况,这种改变在中国也在发生。

在过去的历史影像中,普通大众普遍缺席。当然,那些伟大的摄影师特别是那些介入社会的新闻摄影师也经常通过片子传达出那一个特定时代、特定状态下的民族状态。但是,那个个体常常被忽略,被拍摄物所传达的某种社会和政治的意义常常被忽略。我们完全不知道那个被拍摄的工人叫什么、这个个体生命怎么回事。都是公共传达,但是细节缺失了。我们不知道为什么当时他(她)的笑容和服装是这样……具体的信息,尽管他们确确实实地包括我们的记忆里,但作为影像来讲是缺席的。DV和个人照相机的普及和手机拍摄功能的广泛应用,创造了一个大众自由书写的年代。这种书写过去没有工具和发布的平台,但现在已经完全改变了。

当摄影机不再是特定权威者的表达工具的时候,摄像机拍摄权、发布权变成产品的时候,这些产品就自然要服务于它的消费者,就需要不断普及和轻便化。获得产品以后,大众同时获得了一种权利,除了消费权利以外,也同样获得了使用它来书写、表达和发布的权利,是否专业变得不太重要了,是否是他(她)本人在发布、在书写更为重要。

吴砚华:摄像机从原来是少数人的工具,变成人人都可以拥有的“私有物”。这就像个人电脑的发展催生了一个IT行业,个人的影像的发展,肯定要催生一个特别大的产业。

陈爵:而且不光是一个产业,还开创了一种新的文化。这种新的文化的重要性在于人的解放,首先是人的表达的解放,是表达方式和工具的解放。

解如光:DV本质的意义就是个人表达。

陈爵:确实是。DV使个人的书写和发布获得了第一次完全人人平等的空间,它也使个人的人生意义获得了记载。而且人人可以建立自己的历史,利用DV就可以。DV这个伟大的工具使中国的影像历史进入了个人影像的时代。

大众媒体怎么能够不伴随这样一个巨大的时代演变、人的自由的演变,价值表达的演变,与时代同行呢?

为什么DV重要?为什么DV由一个商业产品创造了一个新的文化时代?这是因为表达是人们存在的核心,没有你的形态、发饰、语言等各种表达,对他人来说,你几乎就是一个不存在的状态。你在创建你的这个时刻和你的历史,而不是别人。所以,我们必须让这样一个时代在你们的杂志和我们节目中呈现出来。

分享与共享

这是大众媒体带着强烈的敬意和热忱,告诉大家,“你们”的DV書写和发布,都是有意义的,你记录下的每个时刻都是有意义的。

陈爵:《人与社会》提倡的是“拿起DV自己拍,我们的节目大家来”。“我们的节目就是您的节目”。确确实实是基于DV突然改变了公共表达,突然让这种个体生活领域和公共生活领域产生强烈共振。

中央电视台愿意在这样一个时间点上,把大众自由书写的影像,通过我们的平台与大众一起共享。但是因为个人的拍摄仍然是来自于个人的兴趣和需要,我们还是要考虑它里面的大众价值到底是什么?有哪些东西确实值得大众一起分享?可能个人拍摄者并没有很明确的意图。回到媒体本身的服务功能这一认识上的时候,我们的节目就有必要在这样一个时刻,把分享作为我们的旗帜、共享作为我们的目标。

解如光:大众真正成为了传媒品牌。这是一个社会的进步。但这个进步是谁逼着我们做的吗?没有人逼着我们做。是情势,是社会的发展,让我们必须作出一种选择。走进大众,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这次《人与社会》的改版,就是我们想稍微早一点往前迈一步。我们再加一把力量,让它有一种从形式到内容的整体的改变。这次节目中主持人的呈现,可能在电视节目中,会是完全新颖的方式。

陈爵:十一特别节目为未来《人与社会》的创新性和内容基本做了一个方向性的通告和信号。我们把大众的影像大量地让大家共享的同时,还同时介绍影像制作者个人的故事,比如DV这样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带给他什么样的改变。这是国庆特别节目以及未来继续的节目宗旨。实际上,DV所带来的大众个人书写、自由书写、自由发布的这样一种状态,以及这样一种状态带给他个人的幸福感和个人生活带来的一种改变,包括对个人价值的实现,都会同步地在我们节目中呈现出来。这就是大众和我们一起书写的人与社会。他们就是值得大众一起分享的内容制造者。

解如光:产品和制造产品的人会同时出现在我们的节目里,我们也是在表达我们对这些看上去“非专业”的人尊重。第二个意义,我们要让那些所谓“专业”的人看,因为有一些鲜活的东西,是专业人做不到的。

陈爵:这是大众媒体带着强烈的敬意和热忱,告诉大家,“你们”的DV书写和发布,都是有意义的,你记录下的每个时刻都是有意义的。也是我们向这样一个时代表示的敬意。

直接与真诚

中国社会本身的这种剧烈的发展,让我们看到了更为重要的一面,就是中国人的自我选择的自由,表达的自由。

陈爵:上世纪80年代末,我参与了中国新纪录运动的启动和发展,在那时期,我们强调记录生活和社会的当下状况,尽可能让记录影像回归到它的比较本质的真实上来。但是到了DV时代,一下子就是20年。在這20年的变化过程中,中国社会本身的这种剧烈的发展,让我们看到了更为重要的一面,就是中国人的自我选择的自由,表达的自由。我们这次看到很多的影像都是感人至深的。我们甚至能体会到当时的拍摄者以什么样的心情,非常直接。

解如光:比如《西单的雨后》这个片子我们非常喜欢。它的内容很简单,就是拍一个女孩子雨天光着脚在北京西单大街上走路,大概有1分半多钟,一直拍到这个女孩消失。女孩儿那种自然的、真实的、随意和阳光的、充满朝气的行走,看到的人都感觉到了青春美好,生活美好。过去我们讲镜头、剧本,讲一个个镜头之间的关系、设计,但在看《西单的雨后》的一刹那,所有的蒙太奇什么的观念全部粉碎了。

细小与庞大

集合来自大众的DV影像,使他们自我描述、自我讲述、自我书写,这就是当今这个时代中的人与社会。

陈爵:我们在这个过程中特别强烈地发现,真正直追着所谓国庆的内容、国家节日的个人活动影像其实是很少的。但我们说的国庆特别节目,要求主要是让有关,《人与社会》的表达能够呈现大众个体的个别观察,交相辉映地呈现在节目中。他们也许并非讲述有关国庆的故事。比如有一部片子中,一位北京什刹海的老太太自己唱着《我和我的祖国》并且制作了一个MTV。重点是在这六天的特别节目中,让来自不同方面、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DV人制作出来的有关自己或者他人的影像,比较大规模的连续呈现出一种面貌和状态。让人看见,我们中国人活着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中国人的表达、普通百姓的表达是如此地热情,他们对自己所发现的身边很细小、很有趣的事物都有巨大的热情。假如这些能被呈现出来,足矣。

陈爵:我们不在乎怎样去“隆重”、“礼花”、“灯笼”。各个栏目的功能不同,各有分工。但“人与社会”,顾名思义,应该是折射呈现、直观、具体地展现我们这个人与社会的当下是什么、是怎样的。集合来自大众的DV影像,使他们自我描述、自我讲述、自我书写,这就是当今这个时代中的人与社会。

尊严与荣誉

可以说在一个专业的记者身上应该保留的职业尊严感,在他们这些人身上被得以重新认识。

解如光:很多记者从事这个行业多年,已经没有刚入行时的兴奋感和尊严感。但很多拍DV的人不是,他们的拍摄对他们提升个人的存在意义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有一个河南某农机站的普通的工作人员,

她原来从来没有发现自己有什么特殊。但后来她做成一件挺大的事,因为自己的拍摄使一对离散70多年的姐妹团聚,一个在山东,一个在河南。这对姐妹给她送了一面锦旗。她特别高兴,觉得自己生命中有一种新的东西出现了。可以说在一个专业的记者身上应该保留的职业尊严感,在他们这些人身上被得以重新认识。

陈爵:从片子中我们看到有意思的事儿特别多,比如浙江的管老爷子退休以后用DV专门拍摄城市建设中的爆破。还有浙江兰溪的朱兰庆,他自己以前是卖鸡蛋出身,但是对DV格外的热爱。影像资源非常多也非常丰富。也有很多很好的资源是通过和《大众DV》的合作获得的。

今天与未来

今天我们带着很丰富的大众DV走下去,就会成为这个国家历史的一部分。

吴砚华:60年,这是一个特殊的时间点。我们现在假想一下,栏目也好杂志也好,我们一起一期一期把这些散落在民间的、个人化的影像一个表现的机会、分享的机会。再过若干年,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社会价值?

陈爵:将来的历史记录里,从文字的、图片的、动态影像的、高端影像和低端影像,形态都会非常丰富。

解如光:更重要的是作为历史主体的人也会变得非常丰富。还有比如我们看秦朝书简都记载了什么呢?某某人有地多少亩、某某人的借据、某某人的字据……都是很零星的生活记录甚至是流水账,但在今天它们变成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今天我们带着很丰富的大众DV走下去,就会成为这个国家历史的一部分。而且影像的历史随着技术的发展,可以鲜活地记载大量丰富的信息。文字的记录有时候是有限的,经常挂一漏万。影像历史相对而言,信息量会更大。所以做大众的DV,严格的意义讲,可能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陈爵:其实今天在这里我们非常激动地来设想和描述DV起到的作用的时候,都还未必很正确,当你拿出时间的跨度重新反思今天,这个所谓的布莱希特讲的陌生化效果——让今天成为陌生时代的希望,可能意义会更加彰显。今天一切的DV记录都意味着是未来的一个中国过去人民的生活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如光:也许我们在不经意间、玩耍之间、开心之余我们进入了历史。这个历史就跟过去像司马迁那样的整天绷着脸、非常严肃地苦哈哈地在那儿一盏油灯下,那种感觉写历史完全不一样。这种书写方式的轻松和多元,这也是社会的极大的进步。不经意间,你我都成为历史的一部分了,这难道不是一件很赏心悦目的事吗。

陈爵:DV创造了人的表达的一次伟大的解放。正如互联网所给予的,每个活在当下的人,无论你状况如何,你都有了一次解放,这个解放只不过拿起DV来记录而已,但是解放存在了,它就在你身边。

解如光:开放社会有这个特质,不光是一个国家整体的对外开放,而且是人与人之间的开放。在这点上,DV创造了这样一种机会,而且这个机会今天被主流媒体向大众推广,让这样一个机会成为每个人的机会,而不只是现在已经拥有DV的人。特棒,这件事情特别精彩!

吴砚华:我们正在参与这样一个巨变,中国人个人表达的巨变、中国人集体表达的这种如此多样和个性的巨变。这场巨变现在正在被我们感受、同时也被我们推广。做这个栏目也好,做杂志也好,就会有一种幸福感。

上一篇:十查十改总结报告下一篇:2024年山东省春季高考技能考试医学基本技能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