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小说专题教案

2024-05-24

高考小说专题教案(共5篇)

高考小说专题教案 篇1

高考复习小说类阅读专题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小说特点

2. 学习并掌握小说阅读的解题思路与解题方法 重点:

一、关于小说的常识

1.小说是通过人物、情节、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主题是通过人物、事件反映的中心思想

3.人物描写(语言、肖像、行动、心理、细节描写)4.情节(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5、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6、顺序(顺叙、倒叙、插叙)二.小说的特点:

1、完整的故事情节

2、鲜明的人物形象

3、典型的环境

4、深刻的主题

5、精巧的构思

三、教学过程: 导入:

在各式文学作品中,最普及最流行的体裁要算是小说,别林斯基曾说过,什么书最被人爱读和争购?乃是小说。在今年的高考中,小说(含外国小说)也有出现的趋势,以它为命题材料,用来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既然大家如此关注它,那么我们该如何解答小说类阅读分析题呢?

大家都知道,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有其自身的特点,那就是:故事情节完整,人物个性鲜明,环境描写逼真,主题思想深刻,构思角度精巧。这样,我们在阅读小说时就应该从这些方面入手,捕捉答题技巧。过程:

一、对故事情节的把握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关于情节:这类型的题目主要是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题型有:

1、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2、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1)解题思路: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一是创造悬念,引人入胜;二是前后照应;三是侧面衬托、埋下伏笔;四是总结上文、点明题意;五是线索作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2)答题步骤:

XX情节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 表现了„„

3、概括:

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木 笛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一名木笛手。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招考分初式、复试和终试三轮。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

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

房门开处,室中探出一个头来。探身者说:“木笛。有请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a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

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那种神色,仿佛罗丹打量雕塑。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并回头望了一下坐在身后的助手。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谦恭地从台上走下来,把那张卡片递到朱丹手中。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 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

“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

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

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大师问:“为什么?”

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 大师问:“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 朱丹说:“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 朱丹答:“没有忘记。”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懂得珍惜。” 朱丹说:“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果断而又深感惋惜地说:“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

没有目的,也无需目的,朱丹追随雪片又超越雪片,开始他孤独悲壮的石头城之别。朱丹不知不觉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竞然是一支孩子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明显是一个自发的群体而不是一支组织的队伍。坚忍是童稚的坚忍,缄默是天真的缄默,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红宝石般的泪。

纪念碑呈横卧状,像天坛回音壁,又像巴黎公社墙。石墙斑驳陆离,像是胸膛经历乱枪。

顷刻之间,雪下大了。雪片密集而又宽阔,仿佛纷纷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迹。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

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朱丹问:“为什么?”

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b“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1、文章主要写了和音乐大师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句一一概括。我们知道,对事件的完整叙述,我们必须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材料本身未涉及的除外),万万不能粗枝大叶,丢失了本该有的要素,此为其一;其二,由于事件的复杂性,我们在概括故事情节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还得注意事件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第一题实际上包括了三点要求:一是概括事情,二是与大师有关的(与朱丹有关的事就不要),三是语句要简明。明白了这个道理,答案就马上得到: ①在考场上,大师拒绝了朱丹更换曲目的要求;②大师在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前找到了朱丹,并把正式录取的消息告诉了他。

2、阅读全文,结合朱丹的言行,在空格处把小说情节补充完整。(每处不得超过6个字)

请求更换曲目 伫立纪念碑前 终被乐团录取

第二题的解答与第一题基本相同,需要注意的有两点:

一是要充分利用已知的信息源——题干中已概括的故事情节,可以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把它们暂时删除,这样情节就显得比较简明,便于迅速找准目标,正确概括;

二是故事情节的对象是朱丹(与大师有关的事就不要),两个空格的答案就是: “被拒离开考场”和“吹奏悼念亡魂”。

如果要求把小说所有的事情都一一概括出来,就只要把第一和第二题的答案加在一起就行了;倘若要具体指出故事情节的四个部分,其方法大致相同——先概括比较后正式确认。

二、人物形象的揣摩。

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因而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具体说来,大致包括三种题型: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3、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4、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5、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A解题思路: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B解题步骤: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XX是一个„„的人(点明身分)。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面对这些题型,该如何解答呢?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

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3、文章的主人公朱丹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本题是对朱丹这一人物的综合考察,首先他具有出色的音乐才华,这主要表现在: ①是两位参加决赛的选手之一

②从纪念碑前的吹奏可以看出他具有很高的音乐才华,大师的高度称赞和最终被音乐学院录取也证明这一点。

同时他具有崇高的民族精神,这主要表现在: ①宁可落选也不愿吹奏欢乐曲

②到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凭吊死难同胞,并吹奏起悲壮的木笛。由此可知,朱丹是一位具有出色音乐才华,而又有崇高民族精神的人。例

4、文中两次写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意图是什么? 本题是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写朱丹两次“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说明他对木笛的珍爱,而木笛是一种中华民族乐器,其意图显而易见: 表现朱丹对民族音乐的挚爱。例

5、文章a处写朱丹穿“一身黑色云锦衣衫”的用意是什么?

本题属于外貌描写,在特定时间和地点的特殊打扮,自然有特殊的用意,我们只要再结合“请求更换曲目”和“伫立纪念碑前”这两件事去思考,问题就可得到解决:

暗示朱丹对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

三、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描写对揭示小说的中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常见的题型有三种:

①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 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

③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续写一段环境描写。例

6、文章中对“雪”的描写有何作用?

思路:从五方面进行思考: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④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⑤奠定感情基调⑥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或展示世态风情

明确了解题的思路,我们就可以联系上下文来分析文章对“雪”的描写所起的作用:

①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令节气,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

②烘托主人公朱丹和音乐大师纯洁高尚的美好心灵,凸现了少年儿童心灵的洁白无瑕。

四、作品主题的挖掘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常见的题型是:

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

一是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二是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三是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例

7、文章b处画线句子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画线的句子既是朱丹被录取的根本原因,也是朱丹的人格魅力之所在,更是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这样该句在文中的作用就自然得出: 揭示文章中心,深化文章主题。

8、这则故事揭示了什么主题?从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本题是直接要求归纳主题,其解题方法出除了从文中找出点题句外,还可以从人物的性格、故事情节上开窍:

才华横溢固然重要,但具有崇高的民族精神更值得敬佩。作为一名中学生,要不忘民族的耻辱,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知识丰富、能力突出的有用之才,成为时时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卫士。

五、精妙技巧的捕捉

质量上乘的作品,离不开精妙的写作技巧,这是因为写作技巧是作家驾驭文学语言,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及表达方式、修辞手段等,来构思文学作品塑造文学形象时所表现出的熟练的而又独具特色的艺术才能。题型主要有三种:

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炼、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9、在大雪中出现了“孩子方阵”,这一细节描写说明了什么?

表面上是要说出细节描写在文中的用意,其实质却是分析小说巧妙的构思在文中的作用: “孩子方阵”的自发出现,表现了像朱丹一样具有民族精神的人并不是少数,孩子们的背后暗含着一股强大的力量——父辈们的教育,这样就使朱丹的举动更具有典型意义,从而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10、请你说说这篇小说在艺术构思的2点特色。

本题是从整体上把握小说在艺术构思上的特点,我们只要知道一些常见的精妙技巧,答案就瓜熟蒂落:

① 情节曲折生动,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② 细节描写生动细致

③ 场面描写庄严凝重,真切感人 ④ 对比手法的运用

六、关于小说的语言。这类型题目主要是词语、句子含义,句子在文中的作用。题型:

1、某一词语在文中如何理解?

2、某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3、语言特点、修辞、表达效果。解题思路: 与散文题型相通。

七、了解小说的表达技巧:

A 人称运用(第一、第二人称的妙处)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便于对话(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感和亲切感;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如。B 不同顺序的作用: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波澜起伏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C 明确各种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1、正面描写:直接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进行描写

2、侧面描写:侧面(通过其他人、事、景、物)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3、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作用:

可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白描: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以小见大,寥寥几笔勾勒出画面,表现了人物性格、主题。

6、环境、场面描写作用:从五方面考虑,见前面。D 表现手法、结构方式:与散文相通,见《总动员》。

八、小说的标题如何理解?有何作用?

1、理解:

A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去理解 B把握小说的主要人物 C 把握小说的主题

2、作用:

高考小说专题教案 篇2

近年来的高考语文试题中,很注重对小说人物形象的考查。如2007年海南、宁夏卷《林冲见差拨》:“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2007年湖北卷《日月行色》:“简要概括本文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与文章主旨。”2008年广东卷《河的第三条岸》:“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

对小说人物形象考查的题型一般以如下几种为主:(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2)小说中×××是一个怎样的人物?(3)×××有哪些优秀的品质?(4)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俗话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面对小说人物的这些考题类型,我们做题时只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即可轻松应对: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三是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四是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考点知识】

俗话说得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要准确解答有关人物形象的高考试题,还应先了解相关的知识。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人物是小说的中心,习惯上我们把主要人物叫“主人公”。人物指的是小说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它是作品内容的重要因素,更确切地说是作品的主要构成部分。因为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一篇(部)小说整篇(部)都是围绕着他(她)展开的。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她)不同于真人真事,而是“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小说人物塑造的方法是丰富多样的:①有概括介绍,也有形象描绘;②有外貌和内心描写,也有行动和对话描写;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

我们阅读小说时要能辨析人物描写的方法,除了外貌(肖像、神态、服饰)描写、动作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直接描写外,还要注意其他人或景的烘托。《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外貌描写非常传神;《项链》开头路瓦栽夫人的心理描写十分逼真;《药》中华老栓买药时,黑衣人的动作描写形象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还要能认识和评价人物的性格、品质、典型性、社会意义、作者的感情倾向等。《装在套子里的人》的结尾,写到别里科夫死后才一个月,生活又变得沉闷,清楚地表明了别里科夫是个典型人物,只要专制制度还在,别里科夫式的人物便不可能死绝。《阿Q正传》那叫读者笑中有泪的精神胜利法,明显地表达了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倾向。

【典型题例】

一、2007年海南、宁夏卷《林冲见差拨》第13题: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差拨是个利用职权诈取钱财的势利小人。对比法(答“讽刺的方法”也可给分)。主要表现在对林冲先骂后夸的语言描写上:如先是骂林冲为“贼配军”、“贼骨头”,后来夸林冲为“好男子”、“久后必然发迹”。

【解题点拨】本题考查的是认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能对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进行分析。

我们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全文,依据问题具体分析。在小说节选的这一部分里,差拨是一个主要人物。能回答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就能把握住小说节选部分的主要内容。小说第一段通过“一般罪人”的介绍,读者就先行了解了差拨“诈人钱物”的个性。第二段差拨一上场,不见林冲拿钱出来,变了面皮,指着林冲一顿臭骂,其不可一世、仗势欺人的嘴脸暴露无遗。待林冲献上五两银子,他竟无耻地问:“你教我送与管营和俺的,都在里面?”其诈人钱物的本性可见一斑。等林冲又取出十两银子托他送给管营后,差拨立马改变了态度,对林冲又是夸奖,又是许诺,其势利小人的面目表现得极为充分。将差拨的这些性格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来,就可以获得第一问的答案。

我们通读小说,不难发现,作者在描写差拨这个人物时,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这一手法的运用鲜明而富有表现力。不见林冲拿钱出来,差拨满脸淫威,对林冲又是辱骂又是恐吓:“我看这贼配军满脸都是饿文,一世也不发迹!打不死、拷不杀的顽囚!你这把贼骨头,好歹落在我手里,教你粉骨碎身。”得到林冲的银两后,立刻满脸堆笑,夸林冲是好男子,“这表人物,必不是等闲之人,久后必做大官”。并为其出谋划策,安排轻松差事。作者运用漫画式笔墨,在鲜明的对比中,将差拨这一势利小人的个性刻画得栩栩如生,字里行间含有浓郁的讽刺意味。

二、2008年广东卷《河的第三条岸》第17题: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母亲”是一个勤劳善良、情感深挚、忍辱负重的普通女性形象。她爱唠叨,常责备孩子;掌管着全家人的生活,热爱家庭。她对“父亲”的行为深感不满,甚至觉得羞辱,但又一直牵挂和思念着他,直至年迈,她才放弃对“父亲”的等候。

【解题点拨】母亲虽不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但文中对母亲的描写较多,我们从这些描写中完全可以把母亲的形象分析出来。母亲不像“父亲”,已经是一个脱离了父亲概念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考生对“母亲”形象的把握,应该是比较容易的,我们感觉到这是命题者降低阅读难度的一个精心设计。对次要人物形象的读解,也应该紧扣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是阅读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学的常识。但试卷所提供的参考答案,却基本上是游离于主题之外的(除“对‘父亲’的行为深感不满,甚至觉得羞辱”外),这样的阅读要求,是否恰当?小说第一段通过“我”的叙述介绍了“母亲”“掌管着我们家,她天天都责备我们”,第三段写出了“母亲唠叨不停,牢骚满腹”,第九段“母亲觉得羞辱,但她几乎什么都不讲,尽力保持着镇静”,第十一段当“母亲”知道“我”偷食物给“父亲”后“总是把食物放在我轻易就能偷到的地方。她怀有很多不曾流露的情感”,第十四段“母亲最后也走了,和女儿一起生活去了”,如果能将这些内容用概括的语言表述出来,就可以归纳出“母亲”这一形象的特点。

【考点精练】

蝴蝶翅膀上的爱

于强

冷战时期,一堵高墙将美丽的柏林一分为二。12岁的玛丽与爸爸阿里克就住在离高墙不远的一座小房子里。

这天是周末,玛丽兴冲冲地回到家。放学时,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做一只蝴蝶标本。

玛丽和爸爸好不容易在小树林里捉到一只蝴蝶,玛丽小心地把蝴蝶捉出来,用针钉把它固定在了标本盒里。突然,玛丽大叫起来:“爸爸,你快看,蝴蝶的翅膀上有字。”阿里克以为女儿在开玩笑,可当他接过标本盒仔细一瞧,不禁大吃一惊,只见蝴蝶的翅膀上果然有一行细小的字:“7月20日,晚上10点,辛克尔公园……”后面还有几个字已经看不清楚了。

天哪!这蝴蝶翅膀上的字会不会就是间谍们的杰作?阿里克心中既兴奋又害怕。根据当局的法令,举报间谍会得到重赏。阿里克不想要金钱和奖赏,只想让妻子从监狱里出来。十多年前,阿里克夫妇怀抱还在襁褓中的玛丽,企图爬过柏林墙,去过向往的自由生活,结果妻子被当场抓获,以叛国罪送进了监狱。十几年来,阿里克无时无刻都梦想着妻子重获自由。

如今机会终于来了!阿里克捧着标本盒,心里非常激动:只要向当局举报这个用蝴蝶传递情报的间谍,妻子肯定会得到释放。而根据蝴蝶身上的提示,间谍可能在7月20日晚上,去辛克尔公园秘密接头,自己如果提前埋伏在那里,一定能发现那个间谍的真面目。

20日晚上10点钟,阿里克提前来到辛克尔公园,找了处比较隐蔽的高地躲了起来。阿里克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他屏住呼吸。突然,在明亮的月光下,一个男人从树林里走出来,站在空旷的草地上四处张望,还不时地看手表,仿佛在等人。由于光线太暗,阿里克怎么也看不清那个人的面目。

几分钟后,男人从衣服里掏出一只小盒子,取出一块小蛋糕。他在蛋糕上插上蜡烛,然后掏出一张生日卡,小声唱起了生日歌。歌唱完了,男人将蜡烛端起来将蜡烛吹灭。那一瞬间,阿里克惊奇地发现,他竟然是自己的邻居——昆虫学家森特。

森特烧掉生日卡片后,才慢吞吞地离去。公园里静悄悄的,只剩下阿里克,揭开了这个间谍的真实身份,反倒让阿里克犹豫不决了。

森特是个好人,他不但是个昆虫学家,还是个出色的大夫。当年霍乱在柏林肆虐时,森特整天忙碌,免费给大家量体温、送药片、打预防针,有时半夜里也要出诊。如今为了救妻子,要去举报森特,阿里克真有些于心不忍。

这天晚上,玛丽突发高烧,阿里克请来了森特。森特为玛丽打了一针,不到半个小时,玛丽退了烧。阿里克为了表示感谢,拿出一瓶珍藏多年的好酒与森特对饮起来。不久,森特喝多了,他竟凑到阿里克的耳边说:

“老伙计,你……你也许不知道,其实我是个间……间谍。”

“啊?”阿里克装出惊诧的样子。森特大肆吹嘘他的本事,说他已经当了几十年的间谍,杀过不少人。他养的蝴蝶拥有一种特殊品种,他们只对紫兰花感兴趣,只要他在蝴蝶翅膀上写上情报,将它们放到野外,蝴蝶就会自己飞到种了紫兰花的同伙家中。

原来如此!阿里克恍然大悟。考虑再三,他终于走进了警察局的大门。

森特被逮捕了。三个月后,他以间谍罪被处决。随后,因为阿里克举报有功,他的妻子被提前释放。

一眨眼十几年过去了,柏林墙随着祖国的统一,不久轰然倒塌。阿里克一家也终于过上了梦寐以求的自由生活。

一天,突然有人敲门,是一个陌生的老妇人。老妇人取出一只盒子,交给他:“这是我儿子临终前托我交给你的。由于我一直生活在高墙那边,没有办法见到你,如今我终于完成了他的遗愿。”

阿里克吃惊不已,小心翼翼地打开盒子,发现里面是20只蝴蝶标本,每只蝴蝶的翅膀都写满了文字——

亲爱的兄弟阿里克:

其实我并不是间谍。当那道该死的柏林墙竖起时,它分离了我和我的母亲。虽然我与她生活在同一座城市、同一条街道,却犹如相隔万里。警察、狼狗、铁丝网、机关枪……把我与母亲阻隔在了两个世界。我与母亲暗地里商定,用喜欢紫蓝花的蝴蝶传递信件,想不到此事竟然被你发现了。你也许不知道,在辛克尔公园,其实我已经看到了你。你躲藏的地点实在是太糟糕了。那天晚上,我是去给母亲庆祝生日的,我相信在那里点起蜡烛,母亲会在高墙那边看到我的烛火,听到我的祝福与祈祷……

你一定会问,我为什么要冒充间谍?事情很简单,我不愿意让可爱的玛丽和我一样,承受失去母亲的痛苦。我得了癌症,快要死了,我希望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做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让一位母亲回到她的孩子身边。阿里克,我不怪你,换了是我,我也会那样做。

阿里克满脸泪花。

1.读了全文之后,请你说说你从蝴蝶翅膀上读到了哪些爱?

2.结合上下文,说说文中加点的词“机会”和“如此”分别指的是什么?

3.在文中找出与“因为阿里克举报有功,他的妻子被提前释放”相照应的句子。

4.文章对阿里克的心理描写非常细腻,请结合全文举例分析。

5.阅读全文,请你对森特这一人物形象作简要的分析。

【考点预测】

3号床的那个男人

朱砂

从第一次踏进这间病房时起,我便有些讨厌3号床的那个男人。

男人姓苏,30出头的样子,穿一件皱皱巴巴的短衫。男人是本市菜农,城市扩建后被征了地,用补偿款开了一家沙石料厂,阔绰的出手与邋遢的外表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词:暴发户。

男人大大咧咧的,说话时声带上像是安了喇叭,从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给人印象最深的便是每天坐在桌边大快朵颐,真想不通他怎么就那么爱吃肉。而且,每天中午只要一吃完饭,他便当仁不让地把挨着窗台的那个空床据为己有,人往上面一躺,两分钟不到便鼾声四起,给人的感觉这儿不是病房倒是他的家。

与3号床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号床的那对母子,极少说话,总是安安静静的。女人患乳腺癌,刚刚手术。儿子上小学,男人靠种地和养些鸡鸭过活。男人极少来探望,更多的时候是那个男孩守候着母亲。男孩很懂事,主动包揽了整个病房里的热水供应。

1号床的桌上基本没什么水果,偶尔有个苹果或一两块西瓜,母子俩也是推来让去的。有时男人会带些从街上买的卤肉来,女人总是先埋怨男人乱花钱,然后把大部分肉夹到孩子的碗里。

一日,男人来探视时竟带了一小袋炸蝉蛹来,黄灿灿、香脆脆的,男人给我和3号床各抓了一把,一屋子人嚼出了满嘴的香。尤其是3号床的男人,像发现了新大陆般,一再恳求1号床的男人帮自己弄点儿,说自己在饭店里吃过这东西,25块钱一盘,却没这个新鲜,只要能帮着弄些来,自己愿意按一元一个买他的。1号床的男人笑了笑,没说什么。

几天后,1号床的男人果然又弄了些来,3号床如获至宝,非要给对方27块钱,1号床的男人不肯收。3号床的男人硬是把钱塞给了男孩,并且说自己就喜欢吃这口儿,只要是新鲜的,有多少要多少。1号床的男人没在意,男孩却把这话放在了心上,一到傍晚便跑到医院后面的树林里去挖。男孩很勤奋,最多时一晚上竟能挖到二三十个,3号床的男人总是照单全收。有了这项收入,1号床的餐桌渐渐丰盛起来,中午时男孩会为母亲买上一个肉菜、几个应季的水果,晚上再加上一袋鲜奶。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半个多月。一天,男孩悄悄地告诉我,3号床的男人吃蝉蛹上了瘾,现在有两个小朋友在帮着挖,他按每个2毛钱从小朋友手里收来,卖给男人。

我惊讶于男孩的聪明,也为他能找到这样一个赚钱的途径而高兴。婆婆出院时,我把亲友送的水果、罐头之类的东西留给1号床,女人不肯收,我谎称车小,再跑一趟还不够油钱,那女人才接受了。从医院出来,刚走了几步,远远看到3号床的男人手里拎着一个塑料袋子,径直走进路旁的灌木丛中。及至走近,我才发现,他倒掉的竟是蝉蛹!男人抬头,见是我,尴尬地笑了笑:“买得太多。”

“那你还买?”我疑惑地瞅着男人。“嘿嘿……”男人挠了挠头,露出一脸和他的年龄极不相称的腼腆。“看那一家怪不容易的。大忙咱也帮不上,添个菜钱还是有的。”

我恍然大悟,原来他一直在用这样的方式接济着1号床的病友。那一刻,我简直不敢相信,在这个男人粗糙容颜的背后,竟有一颗如此细腻而温软的心。

1.文章第一段说:“从第一次踏进这间病房时起,我便有些讨厌3号床的那个男人。”这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文中第二段对男人进行了什么描写?突出了什么?

3.本文虽短,但在人物塑造上却极有特点。请你从文中涉及到的两个男人——3号床的男人和1号床的男孩中任选一个,分析其性格特征。

4.本文极力写男人邋遢的外表和大大咧咧的性格,读了全文之后,请你说说男人仅仅是这样的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5.文章的最后一段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误区提醒】

从以往的阅卷中发现有些考生在做这类题时常犯如下错误:分析人物形象时,不从实际出发,过分拔高人物的思想品质;没有立足原文,无中生有,概括出原文中没有的东西;以偏概全,不能全面分析评价人物。

这些错误是我们应引以为戒的。为了少犯或不犯错误,我们做题可按如下思路来进行:先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然后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参考答案】

考点精练:1.阿里克对妻子儿女的爱、森特对阿里克一家人的爱、森特对母亲的爱。2.“机会”是指阿里克可以通过举报间谍来使自己的妻子提前出狱;“如此”是指阿里克在公园里发现翅膀上带字的蝴蝶的原因。3.只要向当局举报这个用蝴蝶传递情报的间谍,妻子肯定会得到释放。4.在发现蝴蝶翅膀上有字时,他的心里是“既兴奋又害怕”,他为这件事可以使自己的妻子提前出狱而感到高兴,又为这件事的危险而害怕;当他得知那个间谍就是森特时,他又“犹豫不决”,因为在他看来森特先生是个好人,他不想因为自己而害另外一个好人;当他听到森特喝多了酒以后说的一番话时,他下决心举报他。5.有医德,富有爱心的出色的大夫;爱母亲,敢于舍弃自己的生命以成全阿里克一家人的团圆的好人。

考点预测:1.“我”为什么要讨厌3号床的那个男人呢?作者把自己对那个男人的感受提到前面来写,这样通过悬念的设置,就激起了读者的兴趣,吊起了读者的胃口,也很自然地开启了下文,过渡到下文的描写当中去。2.对男人进行了外貌的神态描写,突出了其阔绰的出手与邋遢的外表。表现了“我”对他的讨厌。3.1号床男人:这是一个农民形象,有阔绰的出手、邋遢的外表、大大咧咧、喜欢吃肉的特点。但是他却有一个细腻而柔软的内心世界。他想周济1号床的病友,怕伤人家自尊,于是想了一个办法,花高价买蝉蛹,说明他具有朴素但又崇高的内心世界。1号床男孩:这是一个很懂事的男孩,主动包揽了整个病房的热水供应。男孩聪明,很有孝心,能找到赚钱的途径孝敬母亲。4.不是的,他还是一个粗中有细、富有爱心的人。这从他的话“看那一家怪不容易的。大忙咱也帮不上,添个菜钱还是有的”可以看出来。其实他早就想周济1号床的病友,但是怕伤人家自尊或者人家不接受,于是想了一个办法,花高价买蝉蛹,以此来周济他们一下,让他们心安理得地收下钱。5.采用了议论与抒情的表达方式,既总结了全文,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又有力地突出了男人的精神,表现了作者对他的敬仰之情。

高考小说专题教案 篇3

1000多字的微型小说(小小说)将是小说考查的重点对象。这种小说只截取生活的一个横断面,或事件中的一个小片段、小插曲,对人物只勾勒轮廓,捕捉其主要性格特征的某种光彩或斑点,兼有特写的特点,写法近似速写。它比短篇小说更短、容量更小、人物更少、情节更单纯。此外,命题也可能会选取长篇、中篇、短篇小说的一个片段、某一个情节或某一个场景进行考查。我们认为,它应以现当代的中外名家名篇为主,作品内容有具有较强的文学性或审美情趣。

在复习中,要重视《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新课标(实验)》推荐小说:罗贯中《三国演义》、曹雪芹《红楼梦》、鲁迅《呐喊》、茅盾《子夜》、巴金《家》、沈从文《边城》、塞万提斯《堂•吉诃德》、雨果《巴黎圣母院》、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狄更斯《匹克威克外传》、列夫•托尔斯泰《复活》、海明威《老人与海》、莫泊桑短篇小说、契诃夫短篇小说、欧•亨利短篇小说等。要对其内容梗概、主题思想、主要的人物形象,乃至总体的艺术特色有一些了解。

方法点拨:

(一)分点解说

(1)人物形象塑造的考查

解题思路应分四步走:

首先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

然后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2)重要情节(细节)作用的分析,解题时要注意其思考的方向:

①是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其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

②是对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

③是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构成上的作用。一般来说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3)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首先找到环境描写的语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处于不同的位置的环境描写其作用将会是不同的。然后再概括所描写的环境。

分析环境描写作用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①借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②增添或烘托某种气氛;

③衬托或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等。

④有时有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作用

⑤揭示主旨

(4)思想内容(主题)和写作技巧的鉴赏和评价。

理解主题主要看重要情节和主要人物;而小说主要的写作技巧也表现在重要情节的安排和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把握主题时,不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不能避免认识上的偏见和情感、情绪上的偏激,没有认真阅读原文,拿自己已知的道理去硬套,评价作品缺乏针对性,这是学生做这类题最大的误区。

鉴赏评价小说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时的误区是,过分拔高小说所表现的主题和哲理;偏激地看待创作技法的成败,认为一发表的文章总是好的,不敢提出批评的意见;以自己头脑中固有的观念看待作品和作者,要求作品和作者符合自己先入为主的思想观念;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作为评价小说的标准,合自己口味的则说好,否则,就说不好。

(5)重要词语、关键语句的理解克借鉴散文的阅读方法。

(二)分类解说

小说的开头和结尾

 小说常用的开头



1、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 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

2、写景法。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 小说的结局



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思维方向)好处:

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

2、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 ③ 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

3、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 这种结局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人们阅读小说,目的是要得到快乐;因为真实的人生,如同月亮一样缺多圆少,所以才希望文学的梦境结局是圆满的,以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

4、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它留下了 “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常见表现手法的分析

 ①铺垫。②衬托。③细节描写。④对比。⑤象征。⑥渲染气氛。⑦制造悬念。⑧照应。

 除上面介绍之外,还有抑扬法、虚(联想、想象)实法等。

小说的环境描写



1、自然环境描写作用。

 ①推动情节的发展。②烘托人物感情,表现人物性格。③衬托主题。

 ④渲染气氛。⑤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

2、社会环境(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为情节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突出小说主题。



四、小说的情节(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它是生活片断的有机剪辑,又是矛盾发生、展开、发展的过程)。



1、情节的组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

2、情节安排评价

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起到制造悬念

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

3、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



4、看情节的发展如何表现人物性格.(答题思路:按顺序归纳情节,然后指出性格)



5、看情节的发展如何表现主题.(答题思路:先归纳情节,后点出主题)

小说的人物形象



1、分析环境描写,把握人物性格。

2、分析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性格。



3、分析塑造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性格。

①抓肖像;②抓语言;③抓动作(所做的事);④抓神情;⑤抓心理;⑥抓人物之间的关系。



4、人物形象表述的方法:(答题思路: 是一个怎样的人+性格、品质特征+形象的意义)



5、人物形象描写的方法。

①直接表现:肖像、语言(对话/独白)、动作、心理、细节。

 ②间接表现(侧面描写):如正衬、反衬等(以人衬人、以景衬人、以场面衬人)

小说的语言(有表现力、感染力)

 ①描写要如见其人、如听其言、令读者仿佛亲临其境。

 ②人物语言个性化,即显示性格。③叙述语言要简洁、传神。

 ④语言风格: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凝练等。

小说的主题(写作目的)



1、主题的评价:以小见大,立意深远。

2、归纳主题的方法

 ①抓人物形象;②抓情节发展; ③抓写作背景。

(三)表达技巧分析术语归纳

一、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四、修辞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五、结构安排

布局谋篇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1)记叙文(散文)的结构特点

①按时间顺序或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组织材料。

②按观察点的变换安排材料,如《我的空中楼阁》。

③按场面的安排安排材料,如《内蒙访古》。

④按材料性质归类安排结构,如《琐忆》。

⑤按作者认识的过程或感情的变化安排材料。如《荔枝蜜》。

⑥按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作为行文线索安排材料。

(2)议论文的结构特点

①按逻辑思维分,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

②按篇章结构分,常见的结构有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和总分式。

六、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1、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2、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起到例证的作用;

3、说明文中描写、文艺性笔调起到点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

4、夹叙夹议,记叙与议论交叉运用的写法,使文章在轻松活泼之中,阐发议论,读来饶有兴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而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七、语言

1、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

2、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

3、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八、表现手法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10、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九、议论文论证方法

1、比喻论证,其作用是将抽象的道理寓于具体的形象之中,使道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容易被人接受。

2、类比论证,通过讲故事、打比方的办法将相类似的两件事进行比较,从而由此及彼,自然地得出新结论的论证方法。它以浅寓深,以近比远,形象鲜明,有很强的说服力。

3、举例论证,用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事实胜于雄辩,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4、对比论证,运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或道理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鲜明的对比,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

5、引用论证,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6、引申论证,通过对事理原因或结果的周密分析,层层剖析,从而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合理性,精彩深刻。

十、答题技巧提醒

1、高考对表达技巧题的考查多是主观题,需要组织文字准确的表述。表述可采用三段式:技巧、内容、效果。也就是运用了什么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

2、多角度:条分缕析。有些文段所显示的表达技巧不只一个,所起的作用(效果)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尽的,而且高考题已取消了字数的限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条分缕析,答得更全面更详尽一些。特别是在答赋分较高的概括性题目时,一定要设①②③等序号回答,这样清晰明白,显示了答题的深度和广度,也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3、用术语:

一要熟记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技巧的名称,如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托物言志、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对比、象征、反衬等等;

二要了解一些常用技巧的作用,比如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排比的作用是节奏鲜明,增强气势,便于抒情;第一人称真实,第二人称亲切,第三人称客观;

高考小说专题教案 篇4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村长唐三草 欧阳黔森

唐三草叫唐万财的时候,不但没有什么财,反而穷得叮当响。本来有人想叫他叮当响的,却没有叫开。可人家人穷志不穷,每年到青黄不接,乡里发救济粮,他也不好意思去领,相当有志气的嘛!这样的人,说什么也不能侮辱了人家。这样,叮当响才没有取代唐万财。他继续叫唐万财。

唐万财当民办教师的时候,家里已不再穷得叮当响,至少解决了温饱问题。也许是叫唐万财的缘故,与他相识相伴的人,总会被“万财”这个良好的愿望提醒。这一时时提醒就不得不让人时时沮丧。首先,当然是他老婆再也受不了只是一个良好愿望的折磨,离家出山打工去了。开头还有几封信来,后来几年没了音信,再后来就干脆离了婚。

离了婚的那一年,唐万财由于书教得好,转正成了一名公办教师,工资也高出了许多,当然离那个良好的愿望还比较远。

一年后,来了一批女老师,这批女老师中单身的也不少。这时唐万财在学校资历也不算浅了,还当了班主任,再加上他为人的口碑也不错,大家就说:“万财你看,你一个人也不容易,现在正是好时机,就再找一个吧!”唐万财说:“不行。”

大家说:“为什么?”

唐万财说:“兔子不吃窝边草。”

又过了一年,他的前妻回来了。不见她带着一男半女,带回来的只有一点钱,可能也不多,也就是在娘家的老屋地基旁搭起了一间房,也算是有了一个窝。大家见俩人都单身,就有人劝唐万财说:“破镜重圆也是好事。”

唐万财说:“好马不吃回头草。” 大家的良好愿望也只好作罢。

再过了一年,唐万财的那些女同事们基本都不再单身了,大家就笑他说:“你看,叫你早下手你不干,这回好了,看你找谁去?”唐万财说:“天涯何处无芳草。”

一天,大家闲来无事,谈起了这几年的唐万财,这一谈不要紧,要紧的是“唐三草”这个名字从此诞生了,并永久地取代了“唐万财”。

桃花村地处山脉腹地,石头多,耕地少,人还不少,这就是桃花村为什么难摘贫困村帽子,这也是为什么唐万财的父母要给儿子取那么一个有着良好愿望的名字。

桃花村摘掉贫困村帽子的时候,唐三草已担任村长五年了。

乡领导和村支书正为桃花村村长的事发愁的时候,唐三草走进来说:“这村长我来当。” 乡领导一下子有点蒙,说:“你去当?” 支书一下子笑开了花,说:“你来当?”

唐三草说:“我来解决你们的问题,我来当村长。我家祖祖辈辈都是桃花村的人,我太熟悉了。” 乡领导和村支书异口同声说:“真的吗?”

唐三草说:“不是蒸(真)的,莫非是煮的?” 支书说:“你有一千多工资吧!” 唐三草说:“是。”

支书说:“你知道村长的补贴吧!” 唐三草说:“知道,一百二十元。”

乡领导拍了拍支书的肩说:“下一步,就是你做好广大村民的工作,必须让唐万财同志顺利当选。” 支书说:“不用做工作就能当选。他一回去,那一帮不愿意当村长的人不欢呼雀跃才怪。” 乡领导正苦于桃花村没人愿意当村长,好不容易来了个自告奋勇的,千万不能黄了。听支书的话味道不好,有些急了,他以批评的口吻说:“你这话什么意思?”

没等支书接话,唐三草接了,他说:“我知道,因为有人当了,他们不用选了,高兴。” 唐三草回村务农的消息,一下子在竹菁乡境内炸了窝似的,一时弄得沸沸扬扬。

唐三草就是带着这样多的负面影响顺利地在桃花村选举中成功当选,而且是全票当选。不能不说是印证了支书的那句话,真是欢呼雀跃呀!

投票的那天,乡里很重视,党委、政府、人大的领导同志都来了,由此创造了三个前所未有:一是这是竹菁乡这一级换届前所未有的阵容;二是全村在家的年满十八岁的群众都参加了投票,发出三百八十一张选票,收回三百八十一张选票,赞成票三百八十一张,弃权票零,反对票零,这一结果也是桃花村前所未有的;再一个前所未有就是候选人唐三草自己投了自己一票。

那几个不愿当村长的人,欢呼雀跃地对唐三草说:“三草,你自己投了自己一票。”唐三草说:“当然,我自己都不信自己,还指望别人信呀!”

那几个欢呼雀跃的人嘻嘻哈哈地说:“你相信你自己,我们更相信你。”说完欢呼雀跃地走了。几个月后,桃花村有百分之六十的出山打工青壮年回山创业了。

在村庄晨雾的弥漫中有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在田间耕作的黄昏后有一对对的夫妻愉悦地回家,在月亮升起来的时候,在小院子里,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孩子,一家人围在小桌上温馨地吃饭……

(选自《山花》,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唐三草原名“唐万财”,却穷得叮当响,人们经常叫他“万财”,而他的老婆因为家里穷和他离婚,这使唐三草内心很难受。

B.桃花村因地理条件差,非常贫穷,乡领导和村支书正为村长的事发愁时,唐三草主动提出要当村长,乡领导和村支书十分震惊。

C.唐三草顺利当选桃花村村长,唐三草当选村长创造了三个前所未有,有桃花村前所未有的阵容、全票通过,还有他自己选了他自己。

D.小说采用了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那一群“欢呼雀跃”的人虽然表面上“嘻嘻哈哈”,但是实际上内心对唐三草心悦诚服。

答案 B 解析 A项“这使唐三草内心很难受”于文无据;C项“桃花村前所未有的阵容”不准确,应为“竹菁乡村前所未有的阵容”;D项“心悦诚服”错,内心是幸灾乐祸。

2.小说以一段场景描写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以一段温馨的乡村生活场景结尾,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含蓄隽永,余味悠长。②暗示了在唐三草的带领下桃花村的村民过上了美好幸福的生活。

解析 回答问题,要注意把握三个方面:段落的具体内容、与前文的关系、体现的人物形象特征或主题思想等。文章最后一段描写了乡村生活的场景:孩子们读书、夫妻田间劳作归来、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晚饭。这些内容表现了乡村生活的幸福,而这种幸福是唐三草带来的。由此可以看出,文末描写乡村的幸福生活,从结构上分析,是言尽而意无穷的,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从人物形象的角度分析,这段话暗示了唐三草带领村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3.小说前半部分侧重写唐三草的个人生活,后半部分侧重写唐三草与社会的关系。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在故事情节上,小说的前半部分侧重写唐三草的个人生活,后半部分侧重写唐三草与社会的关系,增强了小说的广度和深度;②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小说的前半部分,唐三草生活不如意,小说的后半部分,唐三草意气风发,前后形成对比,有助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丰富性;③在艺术手法上,小说的前半部分,写唐三草贫穷以及想摆脱贫穷的愿望,小说的后半部分,写唐三草愿望实现,前后照应,使小说结构更严谨;④在主题思想上,从写唐三草为小家奔波,到写唐三草为大家办事,表达了对为民办事的人的歌颂,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解析 回答本题,要注意分析前文侧重写唐三草的个人生活,后文侧重写唐三草与社会的关系在故事情节上、刻画人物形象上、艺术手法上及表达主题上的作用等。从故事情节的角度分析,这样写增加了小说的广度、深度等;从人物刻画的角度分析,前后对比,有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从艺术手法上分析,前后照应,使小说结构更加严谨;从表现主题上分析,能够更好地表现唐三草为村民服务的精神。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车站食堂里的老人

康·帕乌斯托夫斯基

在迈奥尔的车站食堂的一角,坐着一个清瘦的老人,生着满脸硬胡子。里加湾的上空,冬天的暴风一阵阵呼啸而过,海岸上覆着很厚的坚冰。透过烟雪可以听见波涛冲击岸边坚冰的声音。

显然这位老人是到食堂里来取暖的。他什么也没有点,无精打采地坐在长椅上,把两只手笼在补得很坏的渔夫短大衣的袖子里。

和老人一起来的还有一条毛茸茸的小白狗。它蹲在老人的脚边哆嗦着。

在老人的邻座上,有一群年轻人,大吵大嚷地喝着啤酒。帽子上的雪融化了,雪水滴到啤酒杯里,漏到熏肠面包上。不过,那些年轻人正在争论一场足球赛,所以没注意到这个。

当一个年轻人拿起面包一口咬下一半时,这条狗忍不住了。它跑到小桌边,举起前脚,阿谀地望着年轻人的嘴。

“彼契!”老人轻轻地叫它道,“你多不害臊!彼契,你干吗去打扰人家?”

可是彼契仍然站在那里,只是它的前腿不住地哆嗦,因为举乏了,而耷拉了下来。等到两脚碰到潮湿的肚子时,它便忽然醒悟过来,又重新举了起来。

但是那些年轻人没注意到它。他们正谈得津津有味,且时不时地把冷啤酒倒到杯子里。

“彼契!”老人又叫,“喂,彼契!过来!”

小狗很快地摆了几下尾巴,好像告诉老人它听见了,不过它一点儿办法也没有,请他原谅。它不看老人,甚至完全背过身子去。它好像在说:“我自己知道这不好。不过你又不能给我买一块这样的面包。”

“唉,彼契,彼契!”老人低声说,因为心里难过,声音有点发颤。

彼契又重新摇了一下尾巴,顺便哀求地看了老人一眼。它好像在请求他别再叫它,别再责备它,因为它自己心里也不好受,若不是万不得已,它是绝不会向陌生人讨食的。

一个颧骨高大、戴着绿色帽子的年轻人终于看见了这条狗。

“要吃的吗,狗崽子?”他问道,“你的主人在哪儿呢?” 彼契欢喜地摇摇尾巴,看了老人一眼,甚至轻轻叫了一声。

“您是怎么回事,先生?”年轻人说,“您既然养狗就得给它食吃,不然就是不文明。您的狗跟人家讨食吃。我们这儿有法律规定不许讨饭。”

那些年轻人大笑起来。

“净是胡说八道,瓦尔卡!”其中一个人喊道,掷给狗一片香肠。

“彼契,不许吃!”老人喊道。他的脖子涨得通红。

小狗蜷缩起身子,耷拉下尾巴,回到老人身边,甚至看都没看一眼香肠。

“一点渣儿都不许动他们的!”老人说。

他开始痉挛地翻他的衣袋,掏出几个银角子和铜子来,放在掌心上,一面数着,一面吹掉钱上沾着的脏东西。他的手指不住地颤抖着。

他走到柜台边,把几文零钱放到潮湿的台子上。

“来一块香肠面包!”老人哑着嗓子说。女售货员在碟子里放了两块面包,递给了老人。

“只要一块!”老人说。

“您拿去吧!”女售货员低声说,“我不会因为您受穷的……”

“谢谢!”老人说,“谢谢啦!”

他拿起面包到月台上去了。月台上一个人也没有。一阵暴风已经吹过,第二阵暴风正在刮来,不过离得还很远,甚至可以在利耶卢皮河对岸的白色树木上,看见微弱的阳光。

老人坐到长凳上,给了彼契一块面包,把另一块用灰色手帕包起来,藏在口袋里。小狗痉挛地吃着,老人看着它说道:

“唉,彼契呀,彼契呀!真糊涂啊!”

小狗没听他说话。它在吃东西。老人看着它,用袖子揩着眼睛——风吹下了眼泪。

(选自康·帕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有删改)4.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食堂里的年轻人以养狗不喂食违法来嘲弄老人,还将香肠丢给小狗,充分体现了他们的冷漠和缺乏同情心。

B.小说细致地描写了老人掏钱买面包的动作,流露出他对小狗的失望和愤怒,以及对花费的几文零钱的不舍。

C.女售货员低声解释多给一块面包的原因,她帮助老人的同时也顾全了他的面子,这种真诚使老人愿意接受她的帮助。

D.老人责备小狗彼契糊涂,小狗只顾吃东西,这间接表现了老人内心的孤独与悲戚,增添了小说的悲剧意味。

E.本文撷取一个生活片段,通过穷苦人饱受歧视的命运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并善用细节描写来增强感染力。

答案 BE 解析 B项,表现的不是“对小狗的失望和愤怒”,而是受到蔑视之后的愤懑;E项,“饱受歧视”与情节不符,本文对社会黑暗的揭露并不明显。

5.小说开篇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渲染气氛,为全文奠定了悲凉的情感基调;②推动情节发展,恶劣的天气迫使老人进食堂取暖,这才有了与年轻人产生矛盾的情节;③烘托了老人孤独的形象,暗示了他悲惨的命运;④与后文景物描写呼应,使文章更加完整紧凑。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和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小说景物描写的作用可以从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形象、在内容上前后呼应等方面考虑,答题时既要用到这些术语,又要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将术语和内容结合起来。

6.有人认为“饥饿的彼契”更适合作为小说的标题,你同意吗?请谈谈你的看法。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饥饿的彼契”不合适。①小说截取了老人的生活片段,他是小说塑造的主要人物;②他在贫困现实中展现出的自尊是作者着重表达的中心思想;③小狗彼契只是陪衬,写它是为了衬托老人的形象。因此,原标题更合适。

(示例二)“饥饿的彼契”更合适。①小狗彼契是小说的线索,是它引发了老人和年轻人之间的矛盾;②小狗的“饥饿”体现了现实的残酷,从侧面表现老人悲苦的命运;③小狗因饥饿向年轻人献媚讨好,与老人在困境中保持生命尊严相对比,更突出作品主题。

高考成语专题复习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高考成语题的解题方法,通过适量练习,让学生学会运用。教学重点及难点:

①了解易设误的成语的几种类型 ; ②归纳成语运用正误的一些方法与技巧; ③有的放矢,加强积累。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考点解析:

二、考查重点:

高考重点考查的的是成语的意义和使用,尤其是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正确运用。包括成语的含义、感情色彩、运用的对象与场合等。

三、复习重点:

1、辨析成语错用的主要类型

2、归纳成语运用正误的方法与技巧

四、结合练习归纳成语错用的主要类型: 1.曲解词语,望文生义

成语的意蕴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都有一定的典故,加之有些成语中的语素还含有生僻的古义,这就造成了成语理解上的难度。如果不仔细辨析,一瞥而过,就容易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

2、用错对象,张冠李戴

有些成语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如果把握不准,就容易扩大使用范围或误作他用。

3、误用褒贬,情感错位

成语从色彩上分为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从感情色彩上又可分为褒义、中性、贬义,从语体色彩上又可分为书面语和口语。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辨明色彩,否则就会误用。

4、颠倒尊卑,不知谦恭

有些成语是谦词,只能对己;有些成语是敬词,只能对人。如果辨别不准,就会导致谦敬错位。

5、语义重复,自相矛盾

6、搭配不当,不合习惯

有些成语由于词性的限制,要注意它的用法。

7、夸大其辞,不知轻重

有些成语词义较重,也有些成语词义较轻,这就要求根据特定的语境选用词义轻重适度的成语,以避免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8、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不少成语的词义后来都被引申了,但它的本义偶尔还会出现,当一个成语重新回到本义时,我们不能轻易认为它用错了。在语言流传过程中,有些成语派生出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甚至感情色彩也相反,这就决定了它们能适用于两种以上的语境。如果对这类成语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则易造成误判。

9、违背事理,不合逻辑

小结:

明确了高考成语题的设误类型,我们才能准确无误地判断出成语运用的正误,才能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使自己表述的语言增添亮色。可见,要做到正确使用成语,这就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留心、多积累、多归纳,而在高考来临之际,抓住一些具有特殊性的成语加强训练,多注意近义成语的选用,多注意一些有历史渊源特殊意义的成语及典故,也就显得更加必要了。

五、总结答题技巧

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 第二、体会成语的感情色彩;

上一篇:2 货币职能与通货膨胀 教学目标下一篇:火灾事故应急预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