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驾驶员不良驾驶心理与行车安全

2024-06-21

浅谈驾驶员不良驾驶心理与行车安全(共12篇)

浅谈驾驶员不良驾驶心理与行车安全 篇1

汽车驾驶员

浅谈驾驶员不良驾驶心理与行车安全

姓 名:张飞

身份证号:***001 鉴定等级:技师

准考证号:***83479 培训单位:上海交通职业管理学院 鉴定单位:上海市交通安全运输鉴定中心 日 期:二○一七年三月二十日

内容提要:

由于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机动车辆的数目越来越多,在为人们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交通事故发生也越来越常见,已经成为一个威胁社会治安的重大问题。诱发交通事故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环境因素、道路因素、车辆因素和人为因素。在各种因素中,人为是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的最大因素,尤其是驾驶员的不良心理素质,是导致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

在道路交通诸要素中,驾驶员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除了行人和自行车等交通以外,其他客、货运输主要都是由驾驶员来完成。优化驾驶员的心理素质,消除消极的心理行为,使驾驶员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身体素质、心理素养和熟练的驾驶技术,对于保证行车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驾驶员 心理变化 心理素质 行车安全

目 录

一、引言 „„„„„„„„„„„„„„„„„„„„„„„„„„„„„3

二、驾驶员不良驾驶心理的概念 „„„„„„„„„„„„„„„„„„„3

三、安全行车的概念 „„„„„„„„„„„„„„„„„„„„„„„„3

四、驾驶员常见的不良驾驶心理的种类及对安全行车的影响 „„„„„„„4

(一)九种典型的不良驾驶心理 „„„„„„„„„„„„„„„„„„„4

(二)不良驾驶心理对安全行车的影响 „„„„„„„„„„„„„„„„4

五、提高驾驶员健康心理保证行车安全 „„„„„„„„„„„„„„„„6

(一)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6

(二)加强自我学习自我心理调节 „„„„„„„„„„„„„„„„„„6

(三)注意不良驾驶心理的自我释放 „„„„„„„„„„„„„„„„„6

六、养成良好的驾驶行为习惯 „„„„„„„„„„„„„„„„„„„„7 结束语 „„„„„„„„„„„„„„„„„„„„„„„„„„„„„„9 参考文献 „„„„„„„„„„„„„„„„„„„„„„„„„„„„„10

浅谈驾驶员不良驾驶心理与行车安全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交通道路的建设也日新月异,车辆增多,交通发达,为道路交通的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严重局面和复杂情况面前,客观上迫切需要有一支技术过硬、思想素质很强的专业驾驶员队伍。但伴随而来的道路交通多样化、复杂化,也给驾驶员的心理、身体增加了很大的压力。

某年6月份发生在南京的一起恶性交通事故:当时一辆马自达小轿车载着两位年轻人在路口正常左转弯行驶,一辆宝马轿车超速闯红灯,与马自达轿车相撞,造成了马自达轿车内的两名年轻人当场死亡,轿车的碎片散落一地,这场事故还造成一辆公交车和一辆出租车受损。那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多的交通事故呢?

在涉及行车安全的诸多因素中,人的因素起主要作用。在人的因素中,驾驶员的心理又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优化驾驶员的心理素质,消除消极的心理行为,对预防交通事故,保证行车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驾驶员不良驾驶心理的概念

所谓不良心理状态,是指机动车驾驶员在驾驶汽车时,受某种因素的激发而使自身活动偏离常规的状态。

三、安全行车的概念

安全行车是一种集心理、体力、脑力、技术、责任于一体的综合劳动,驾驶汽车不仅是一项技术操作过程,更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这里面包括接受道路信息、正确判断决定、及时反应等环节,而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出现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驾驶员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心理。

四、驾驶员常见的不良驾驶心理的种类及对安全行车的影响 影响安全驾驶安全的不良心理有很多。易发生事故的驾驶员往往具有潜在的,特定的心理特征,这种心理特征使其比一般驾驶员易发生事故。由于驾驶员的不良驾驶心理和缺乏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所酿成的,而该事件所造成的社会影响和关注,也远远超出一般的交通事故。

(一)九种典型的不良驾驶心理

一个人的心理是一定时期心态活动的趋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行动,有什么样的心理就有什么样的行动。如果驾驶员拥有的不健康心理将会直接影响到驾车的安全,以下“九”不良心理,是极易造成车辆安全事故的“危险源”:好胜心理;急躁心理;赌气心理;负重心理;侥幸心理;麻痹心理;寄托心理;自满心理;从众心理。

(二)不良驾驶心理对安全行车的影响 1.好胜心理:

行车时争强好胜,爱与人比高低,尤其是年轻的驾驶员。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常常会出现超速抢行、强行超车、开“英雄车”等冒险行为,一旦遇到紧急情况,来不及应对,很容易引发事故。

2.急躁心理:

遇到天气变化、交通拥堵或不顺心的事,不能很好的控制情绪,这种心理是安全行车的隐患。

3.赌气心理:

驾车时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如超车时前车不让、慢车占用快车道或夜间行车对方不关闭远光灯等,就立即情绪失控,产生报复心理,在这种心理支配下,精力只集中在报复别人上,而无视了对其他情况的处理,往往害人又害己。

4.负重心理:

个人的家庭、亲属、工作、经济等出现原因,导致驾驶员思想负担过重、情绪消沉,往往是手握转向盘,思想开小差,事故也就在所难免了。

5.侥幸心理:

遇有危险复杂路段、不良气候条件或开带故障车辆出行,本应谨慎驾驶、改道而行、耐心等待或排除故障再行,却自认为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硬抢硬过,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

6.麻痹心理:

驾驶员在熟悉的路段、区域或道路交通条件较好的路段行车时,往往容易放松警惕,殊不知,正是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造成了无数车毁人亡的悲剧。

7.寄托心理:

在驾车时都把希望寄托在对方先慢、先让、先停,自己却占道行驶,不肯礼让,结果谁都不慢、谁都不让、谁都不停,导致两车相撞,损失惨重。

8.自满心理:

开了几年车,自以为技术非常娴熟,听不进劝告和提醒,见不得指点,开起车来满不在乎,我行我素,甚至违章蛮干,这种自满心理是驾驶员安全行车的隐患。

9.从众心理:

有驾驶员看到其他交通参与者不遵守交通规则时,也开始产生侥幸心理,尝试冒险、违章驾驶行为,并将这些行为逐渐演变为自己的驾驶习惯。

五、提高驾驶员健康心理保证行车安全

(一)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良好的职业道德可以帮助驾驶员纠正不健康的心理,形成良好的信念、习惯,约束自己的行为,调整好个人和社会以及他人之间的关系。驾驶员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从事驾驶工作,明确自己职业的责任,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在日常行车中,以交通法规为准则,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坚决不做违反交通法规,违反安全制度的事情,自觉维护交通秩序,提高自我管教和约束的能力,不开赌气车、英雄车、带病车,发生矛盾主动礼让,出现意外尽量忍耐,坚持文明行车。

(二)加强自我心理调节

驾驶汽车要求沉着冷静,反应迅速,动作敏捷,操作准确,反常心理活动必然导致不良的行为后果。驾驶员在行车中无论遇到什么情况,当发现自己情绪不稳定时,要进行自我心理调解和疏导,用各种方法缓解消极心理,尽量减少对行车安全的影响,提高在各种复杂情况下的反应能力和承受精神压力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养成坚定、顽强、沉着、果断、机智的品格。不为情绪左右,不为外界事物分散精力,形成安全驾驶所要求的心理定势,能用正确敏捷的思路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果断、安全有效的处理日瞬万变的交通情况。

(三)注意不良驾驶心理的自我释放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难免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情绪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特别是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外界的各种因素都会对人的心理发生变化和影响。作为驾驶员本身,时时刻刻都要尽早地意识到各种外界因素所导致的不同情绪对安全行车的影响,以便及时调整、集中精力驾驶好自己的车,主动地避开危险且不对他人造成危险。

1.驾驶员要注意消除紧张、急躁、侥幸、称雄的情绪。积极坦然地对待周围的人和事,避免过激的心理活动,注意保持心理平衡状态,规范驾驶行为。

2.驾驶员要加强培养“注意心理”。在驾驶过程中,要经常提醒自己“我正在开车”、“要保持冷静”、“安全第一”等等;在陷入忧愁时,要提醒自己“忧愁是不起作用的”;当有比较大的内心冲突和烦恼时,可以用“不要怕,不要急,要稳住,会好的”等等语词,给自己以鼓励和安慰。这些办法都对促进情绪的好转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3.驾驶员可以用语言、或靠理智来控制自己心理变化的强度,转移注意力,改变心理发生的方向,多聆听舒缓和的音乐,以音律的节奏变化调节心态:在汽车上张贴自己所喜爱的名人格言以起警示效应,或以家人的相片作为自我提醒安全行车的规范文本等。

4.驾驶员还要加强体育锻炼。锻炼身体,增强机体的活力,提高耐疲劳能力,保持清醒的判断、分析能力的良好载体。平时多学习、多读书,培养自己良好的气质和性格,使自己的情绪保持稳定。

六、养成良好的驾驶习惯确保行车安全

准确的动作、良好的行为能成为习惯,有些处世办事方式也可以成为习惯。反之,如果养成某种不良习惯后,就会因为惰性心理阻碍接受正确的东西。不管是驾驶新手还是老师傅,在行车过程中,安全问题都至关重要。而养成一个良好的驾车习惯,就能更好地做到安全出行。

1.上车前绕车转一圈,看车的外况、轮胎、车底下有没有漏雨漏水,一个星期还得揭开盖子检查一次机油、冷却水、刹车油。

2.密切观察沿途交通标志,遇有限速标志时,须严格按标志规定行驶。

3.根据行驶道路状况和运行条件,灵活掌握和控制车速,该快就快,该慢就慢。

4.在交通拥挤、车辆较多、车流已有自然速度节奏的道路上行驶,要使自己的车速随车流速度行进,不要性急超车。

5.行驶中,车速与同向行驶车辆间距相适应。在不同天气、道路、车速条件下,与前车间距也不相同,间距大小以确保安全为适度。

6.车辆在没有设中心分隔护栏的道路行驶,与前方来车交会时,应适当降低车速,并选择比较空阔、坚实的路段,靠路右侧缓行交会通过。

会车时,必须注意保持足够的安全侧向间距,做到“礼让三先”——先慢、先让、先停,绝对不可抢行争路,互不相让,以致形成僵持局面。另外,要特别注意道路上的行人和非机动车情况,看清预计会车地点的行人动态,当行人被来车挡住时,要防止这些行人忽略本车,因此,要鸣号示意。总之,在有行人处会车时,必须防止发生各种突发情况,做好随时停车的准备。

7.不可强行超车

超车,是汽车行驶中的正常现象。但是,超车又是比较复杂和危险的操作过程,因此,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进行。

8.根据交通法规的规定和从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超车应选择道路宽直,视线良好、道路两侧均无障碍,被超车前方150米以内没有来车,并在交通法规许可的路段和情况下进行。超车时,须先开左转向灯,向前车左侧靠近,并鸣喇叭(禁止鸣喇叭地区和夜间须用变换远近光灯示意)通知前车,确认安全及前车让超后,加速并与被超越车辆保持一定的横向间距,从左侧超越。超越前车后,不可向右急转动方向盘,应保持超车时的速度,在超出被超越车20米以外再开右转向灯,驶回原车道。

结 束 语

汽车驾驶同素质的高低与行车安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机动车驾驶员应当有良好的心里素质,才能不因喜怒无常而影响驾驶车辆的情感稳定性,中国的优秀人物的格言是: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见先进就学,见后进就帮。安全行车百万公里的驾驶员在我们国家是很多很多的。他们的安全法宝就是有一个良好的心里素质,过硬的操作技能和准确判断机械运行状况的能力。同时他们有着良好的驾驶作风,做到了“脚踏油门,心想人民,遵章守纪”,“先礼于人”,有人管与无人管一个样,在城市和农村一个样,任务紧与松一个样,白天黑夜一个样,天气好坏一个样,对待老人青年人一个样,城里人和乡下人一个样,本地人和外地人一个样,外宾与国人一个样,技术熟练,车况良好,谦虚谨慎,不开英雄车,礼让三先,有理让无理,不开堵气车,车有故障,彻底排除,及时抢修,不开凑合车。这些实践和智慧的结晶是指导我们安全行车的法宝。做为机动车辆的驾驶人员,不仅要有良好的素质,还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了解新的情况,适应新的形势,特别是当前的市场经济时代,一度为了抓钱,在行车中超载、超速,把职业道德丢在脑后,是不能确保安全行车的。所以说良好的心理素质再加上自身过硬的技术才能开好安全车。

参考文献

1、《道路运输驾驶员从业资格培训教材》人民交通出版社

2、《汽车安全驾驶技术》主编 范立、郭淑琴 人民交通出版社

3、《汽车指导驾驶员培训教材》主编 王晓林 人民交通出版社

4、《汽车驾驶员》(基础知识)主编 张数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浅谈驾驶员不良驾驶心理与行车安全 篇2

关键词:个性心理,心理素质,安全行车

一、驾驶员心理素质差异分析

由于汽车驾驶员生理条件和社会实践不同, 其个性也随之不同, 不同的个性心理对安全行车会造成不同的影响。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闵期波格认为优秀的驾驶员必须具备适应驾驶的性格、气质、情感以及复杂的注意力, 敏捷的反应能力等, 能在千变万化的行车过程中持续地接受和分析周围的环境与汽车状态的信息, 并做出合理的操纵动作的心理素质。

(一) 性格与安全行车

性格特征按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分为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第一, 对待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对待现实的态度, 主要是对社会、集体、他人以及对自己等各方面的态度所构成的性格特征。第二, 性格的意志特征。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往往反映性格的意志特征。如有的汽车驾驶员自制力强, 处事果断, 严守纪律;有的表现急躁、粗心大意、处事马虎等。第三, 性格的理智特征。表现在处理问题上, 有的汽车驾驶员细致、主动, 并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长处和弱点;有的粗略、轻率、被动, 过高或过低地估计自己。作为汽车驾驶员, 应该在实践中不断锻炼和提高自己, 努力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

(二) 气质与安全行车

从驾驶员这一职业角度来看, 气质可分为四种类型:第一, 兴奋占优势类型。这一类型的汽车驾驶员, 其行为特别热情、精力旺盛, 但性情急躁、任性, 缺乏耐心。第二, 灵活占优势类型。这一类型人的特点是敏捷而灵活, 他们的感情直接表现在行动上, 但这种感情不那么强烈, 容易发生变化。第三, 惰性占优势类型。这一类型的特点是安静, 动作比较迟缓, 感情很少外露, 这样的汽车驾驶员比较沉着、冷静, 但缺乏生气, 反应迟钝。在复杂交通情况下, 常表现出犹豫不决, 判断措施不够果断, 也容易成为不安全因素。

(三) 情感与安全行车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所表现出的喜、怒、哀、爱、恶等心理现象。情感是人对现实社会事物的美与丑、是与非的一种稳定性的主观态度的表现。良好情感的培养, 主要是要有高度的政治觉悟, 凡事从人民的利益、长远利益和从大局出发。“三思而行”则可控制情感的减力作用。

二、驾驶员心理素质容易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和对行车安全的影响

(一) 长时间行车会使驾驶员产生疲劳和厌倦心理

当驾驶员在执行行车任务的过程中, 长时间应付不测事态和急速变化的环境, 其精力始终处于高度集中状态, 会表现出积极的适度紧张情绪, 心理素质就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正是在这种适度紧张的心理下进行长时间或长距离驾驶车辆时, 影响最大的是驾驶员的身体机能和心脏活动能力, 容易造成生理和心理失调, 在这种不良心理状态下行车会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 不能准确判断和迅速处置各种异常情况。

(二) 行车中遇到各种情况会引起驾驶员恐慌和焦躁心理

在行车时, 驾驶员易受到外界的、人为的和意外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会使驾驶员心理发生变化。例如, 车内环境变化会引起驾驶员情绪不稳定;道路平坦会引发驾驶员驾驶单调形成道路催眠;弯曲道路由于车辆连续转弯产生厌烦心情;车辆拥挤和堵车会使驾驶员产生急躁情绪;遇交通事故会使驾驶员产生恐慌心理。

(三) 行车过程中任意妄为会使驾驶员形成侥幸和紧张心理

在行车过程中, 有些驾驶员不能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按照操作要领驾驶车辆, 遇到可能发生车祸的情况, 或已经预感到可能发生的问题, 不是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避免, 而是靠碰“运气”。明知超速超载、车辆带“病”上路、无证驾驶等严重违章行为的危害, 但由于心存侥幸, 对违章作业根本不予重视, 但心理却处在极度紧张的状态, 怕被查处或发生事故, 遇到险情时很难全神贯注, 沉稳操作, 不是惊慌失措, 就是反应迟缓。

三、提高驾驶员心理素质的对策

(一) 加强教育培训, 提高职业道德

良好的职业道德可以帮助纠正驾驶员不健康的心理, 形成良好的信念、习惯, 约束行为, 可以调整个人和社会以及人们彼此之间的关系。所以驾驶员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热爱驾驶工作, 明确自己职业的责任, 忠于职守, 爱岗敬业。

(二) 加强体能训练, 提高身体素质

身体是承受艰苦工作和精神折磨的物质基础, 身体状况不同, 也会造成对待挫折态度的不同。驾驶员要能适应艰苦条件下的劳动, 身体应该完全没有影响驾驶工作的疾病, 当驾驶员疲劳过度, 患有疾病时就会出现血压不正常, 心脏功能不全, 遇到紧急情况就会心理紧张, 甚至昏厥, 这是非常危险的。

(三) 加强心理训练, 提高心理素质

驾驶汽车要求沉着冷静, 反应迅速, 动作敏捷, 操作准确, 反常心理活动必然导致不良的行为后果。驾驶员在行车中无论遇到什么情况, 当发现自己情绪不稳定时, 要进行自我调解和疏导, 用各种方法缓解消极情感, 尽量减少对行车安全的影响, 提高在各种复杂情况下反应能力、精神承受压力和自我控制调节的应激能力。

四、结束语

为了防止和减少交通事故发生, 驾驶员除应调整情绪,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外, 还要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交通法规来约束自己, 用丰富的知识来完善自己, 使自己成为一名心理素质、职业道德、驾驶技术都合格的驾驶员。

参考文献

[1]、蔡笑岳.驾驶心理学[M].中国劳动出版社, 2007.

[2]、贵斌.驾驶员安全行车指导[M].海潮出版社, 2004.

浅谈驾驶员心理与安全行车 篇3

据资料统计,在我国,道路伤害已成为我国居民的首位伤害死因。公共卫生学专家表示,尽力避免道路伤害,除了要改善交通环境、加强交通管理力度外,保证驾驶人员的心理健康也是预防道路伤害的一条重要措施。专家经测试发现,易发生事故的驾驶员往往具有潜在的、特定的心理特征,比一般驾驶员更易发生事故,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对驾驶员的基本要求。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要求自己的生理系统的每个“结构成分”都处于最佳状态,因此,作为驾驶员,很有必要了解和掌握心理方面的知识,以保证安全行车。

一、驾驶员的性格与安全行车

性格是个性中较稳定的,起核心作用的心理特征。人的性格可分为理智型、意志型、情绪型三种。理智性格的人以理智来衡量和支配自己行动,表现在驾驶员身上就是能正确对待自己和外界交通环境,行车中能做到礼让,不强行通过,遵守交通规则和操作规程,不开赌气车、英雄车、霸王车。意志型的人具有明确的行动目标,有良好的自制力,很少受外界的干扰,在驾驶行为上表现为沉着冷静,处理情况果断。情绪型的人言行举止易受情绪左右,在驾驶行为上表现为很不稳定,易发怒,遇事不冷静,容易激动,这对驾驶安全十分不利。由此看来,驾驶员的性格与安全行车关系相当密切。笔者在多年的行车实践中得知,安全行车的优秀驾驶员的性格,大多数具有热爱驾驶工作,关心他人,责任感强,法纪观念感,虚心好学,情绪稳定等特点。相反,性格不随和、群众关系不好、情绪不稳定、易冲动、 心胸狭窄、过度紧张的驾驶员,极容易发生事故,因此,驾驶员要心态平和,克服急躁心理,始终经常保持愉快心理,以保证安全行车。

二、驾驶员的心境与安全行车

心境是一种微弱而持久的情感状态,它对人的行为有很大影响。愉快的、安静的心境,使人心情振奋;忧愁的、愤怒的心境,使人萎靡不振,陷于颓唐。驾驶员心境不佳时,思想不集中,反应迟钝,容易出事故。影响心境的根本原因是个人的意愿或欲望是否得到满足。前不久,笔者乘座出租车与驾驶员聊天得知,出租车司机很辛苦,但如果生意好,再苦再累都有精神;如果生意不好,总是提不起精神,无精打采,心理压力很大,常出现抢客、争客、超速乱停现象,往往容易发生事故。因此,驾驶员要保持个人心境的愉快状态,应该使自己意愿或欲望合理些、现实些,不要有非份之想。同时,驾驶员应学会正确评价和控制自己的心境,做到不因遇到一点不顺心的事或损失而懊恼不已,也不因得到某一点满足、获得一些利益而忘乎所以,而应使自己保持经常的、稳定的、舒畅的心境。

三、驾驶员的情感与安全行车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现象的态度的体验。人们对客观事物与现象常常抱有不同的态度,因而产生愉快、赞叹、忧愁、激愤、恐惧等不同的形态体验。产生欢喜、愉快、满意等情感时,会使人感到舒适的惬意,这对驾驶员观察和判断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情感体验好,人的感受性提高,这时,驾驶员会仔细观察,勤于思考,同时其反应能力也提高,动作会变得敏捷。这是一种增力情感。当产生忧愁、悲哀、愤怒、恐惧等情感时,会使人感到痛苦,影响感受,使驾驶员懒于观察与思考。同时其反应变慢,驾驶行动迟缓,这是一种减力情感。在这种情感下开车,容易发生事故。笔者得知,某一单位平时对车辆管理很严,驾驶员用私车要受到严肃处理,追究责任,没有一点通融余地。一天,一驾驶员因家中有急事,晚上偷偷将车开回去了,因为没有请假,非常紧张,又怕出事,结果在返回的途中真的出事了,撞伤了一名行人。当然,一种情感会发生增力作用还是减力作用,还与一个人的思想修养有关。特别在行车中,时时遇到不愉快的问题,这时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要与人争吵、赌气,影响心情,而有时遇到高兴的事,也不要太兴奋,得意忘形。由此可见,驾驶员加强思想修养,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保持良好稳定的情绪,对安全行车是非常重要的。

四、驾驶员的判断与安全行车

驾驶员在感知外界突显的、微弱的、已现的、潜伏的及其他与行车安全有关的信息后,都要不失时机地通过分析和综合,推理和判断,提前、迅速、准确地做出决定。否则,由于判断失误,很容易铸成车祸。判断失误的原因,不外乎感知材料不全面、不正确,驾驶经验不丰富,存在侥幸心理和思维品质有缺陷。例如:一老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发现路边一足球飞过来,立即采取措施,紧急停车,结果避免了一场车祸。有人要问:足球飞过来,为什么要紧张,避让过去不就行了吗?岂不知,在足球的后面有一名小男孩子跟着追过来,如果光想到球,而没有想到足球后面的人,那么一场车祸不就是难以避免了吗?因此,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要善于细致观察,尽可能地捕捉所处交通环境内的各方面信息,全面地进行综合分析,然后做正确判断。

五、驾驶员如何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现在拥有驾驶执照的人越来越多,但驾车久了会使人的中枢神经处于持续高度紧张状态,难以避免地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内分泌功能紊乱,很容易造成心理疾病。所以有必要学习和掌握一些“养心之道”,适时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使自己拥有一良好的心态,以保持行车的安全。

(一)要学会保持心理的相对稳定。出车时,总要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于是各种矛盾和烦恼的出现也是难免的。如与行人、乘车人及其他司机发生争执,无意识违章受到处罚,行驶中车辆突然出现故障等,既要宽容、豁达待人,又要善于自我劝慰,尽可能地快些摆脱不利心态,以保持心理的相对稳定,只有这样才能将全部精力用在安全行车上。

(二)要注意锻炼身体。有的人认为自己每天驾车出行,身体已经锻炼得差不多了,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驾驶室的空间狭小,空气流通不畅,加之驾车动作单一,运动量很小,与主观的有意识锻炼身体有很大的差异。只有不断参加各种室外活动,才能有效地增强肌体各种器官、各系统的功能。每天最好安排一个小时的有氧锻炼,而出车前适当活动几分钟最好,也可利用停车间隙,在车外做一些深呼吸或上下蹲起,这样更有利于血液循环,增强肺活量,使精力更加充沛,再驾车时不会感到疲劳。

(三)培养注意心理的自我调节。注意力是合格驾驶员最基本的心理品质,也是防止交通事故最基本的条件,要经常进行自我提醒:“我在开车”、“我不能想别的”、“开车安全第一”等等。女性驾驶员在穿着上,应注意不戴有沿的帽子,因为帽沿影响视线;不宜穿高跟鞋驾驶;也不宜穿裙子,以保证正常的驾驶动作不受影响。

(四)要善于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除了驾车之外,还要注意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不断增加生活的情趣,这样可以转移因长时间驾车而产生的压力,有效地消除心理上的疲劳。如果除了驾车什么事也不做,脑神经会长时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即使有意识放松自己,也不容易。只有多一些爱好和情趣,才能尽快地把注意力转移和分散,而一些高雅的爱好,如读书、听音乐、下棋、养花、收藏等都能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较快地减轻心理上的压力。

(五)要保证充足的睡眠。驾驶员开车很辛苦,特别是长途行车更容易疲劳,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对行车安全非常重要。长途行车不应超过2小时,中途应休息,发现自己困了,应立即休息,下车活动活动,用凉水洗洗脸,千万不能硬撑着。切勿带病出车,身体不好时,人的精力、视力、判断力都容易下降,极易发生事故。

(六)要保证足够的营养。驾驶员工作是一种快节奏、高强度、高风险的工作,营养跟不上,对行车安全有一定的影响。平时应多食用清淡、有营养的食物。不应多食用高脂肪食品,这样容易产生高血脂、高血压,从而影响安全行车。

浅谈驾驶员不良驾驶心理与行车安全 篇4

专业技术论文

题:浅谈如何提高驾驶员的安全行车水平关 键 词:基础知识、操作技能、坐姿、超车 论文编号: 作

者:钱 敏

工作单位:浙江广播电视传输发射中心 培训单位:杭州技师学院 交稿日期:2012年10月

浅谈如何提高驾驶员的安全行车水平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质量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和提高。汽车进入了千家万户,给富裕起来的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感受,给人们的生活增添无穷的快乐。但是,普通百姓对汽车还是十分生疏,特别是汽车的特性、功用、结构及操作方法等。汽车带给我们方便、快捷、舒适、气派等正面影响的同时,还伴随着痛苦和灾难等负面影响。交通事故逐年增加,给广大民众带来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同时造成了无数的人员伤亡,引发这些并不是汽车本身的错,而是驾驶员的操作不当、不熟练、不规范以及不遵守各项交通规则所产生的。由此可见,提高驾驶员的安全行车水平,是迫切且必要的。根据多年的汽车教练工作及十几年的行车经验,我认为着重应该提高驾驶员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知识,从根本上提高驾驶员的安全行车水平。从学员阶段开始,就应该了解和掌握以下方面的知识:

一、基础知识方面

(一)、汽车的原理及性能

简单的说,汽车是由燃料的燃烧产生热能,通过机械的作用把热能转化为机械能,再由机械能经过传动结构转化为动能,从而使车轮受到动能的作用,进行水平距离的移动。位置的移动是有方向的,那么汽车必定有方向系统,它主要由方向盘和方向轮等组成。方向轮决定了汽车的移动方向。汽车的移动不是永恒的,而是暂时的,那么,就有了汽车的制动系统,它主要由制动踏板和制动装置等组成,由这些来控制汽车移动的时间和间隔。移动位置和移动时间,产生了汽车的速度。速度是单位时间内物体所移动的距离,就出现了快与慢的感觉,而快与慢,与汽车的性能、结构有着紧密的联系,性能和结构是由科技性、经济性和社会属性所决定的。

(二)、交通道路知识

我国现有的道路分为城市道路和公路。城市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公路分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和四级公路。高速公路设计的行车速度,在野外按地形的特点分为80km/h、100km/h、120km/h、140km/h等几个等级。城市道路大多用60km/h、80km/h两个等级。高速公路按其布局形式分为平面立体交叉告诉公路、路堤式高速公路、路堑式高速公路、高架高速公路和隧道高速公路。交通控制是交通管理的重要手段,它包括动态控制和静态控制。交叉路上的交通信号控制包括点控制、线控制、面控制。公路上有桥梁、隧道、涵洞,路面上有泥泞、翻浆、涉水、过渡等状况,气候有

驾驶员会立即抬起脚,猛踩制动踏板,这时,大腿、小腿、脚掌会成一直线。如果,右脚养成了摆放不合适的位置,就非常可能一脚下去踩在加速踏板上,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甚至是生命。

2.右脚在驾驶过程中,接受大脑的指令进行动作。在现在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练用的口令是刹车、油门,学员在右脚习惯的培养过程中,就已经接受了刹车、油门的概念。其实这是不合适的教学口令,我认为比较合适的应该用减速和加速,这更符合人的思维逻辑。因为在行车中遇到突发状况,刹车、油门两个概念会造成人的思维迟疑(需不需要停车?油门是什么?)。如果是减速和加速两个清晰的概念,大脑就会做出果断的反应,加速或者是减速。其实许多时候加速通过是最正确、较合适的选择。所以在给右脚注入新的习惯之初,就应该提供明了、清晰、正确的信息源,使其在习惯养成后,毫不犹豫的作出果断正确的反应。

(三)、超 车:

这是我们在行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在交通事故中,由超车引起的事故不是少数,原因是在不正确的位置、不合适的时间、不恰当的速度、不明了的视线,做了不该做的事。为了避免事故的发生,以下经验可供参考:

1.高速公路:告诉公路是全封闭的。常设有二车道、三车道、四车道,在高速公路上超车,一般比较容易控制。当需要超车时,观察前方道路有无近距离的行车,有无也需要改变车道的行车,道路是否畅通。在二个车道上的超车,特别注意被超越的车辆,有无改变车道驶入前进路道的可能,决定超车时,视线留意被超行车的左前方向轮的变化,提速通过即可。在同一车道上的超车,也就是要改变车道超车,首先,应通过后视镜,观察清楚,所需驶入的车道上有无后方来车,如果有,特别判断清楚,来车的车型、性能,性能比你的优越,速度又很快,应让其先行通过。当后方来车情况许可,开启转向灯,控制适当的速度,再观察后视镜,判断后方来车有无变化,确保安全地改变车道,完成超车。

浅谈驾驶员不良驾驶心理与行车安全 篇5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作为代步工具,在人们工作、生活、出行等各个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但任何事物都是“双刃剑”,汽车为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车祸灾难。现结合笔者二十多年驾驶实践,针对如何在高速公路、特殊天气、夜间安全行车方面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以供参考借鉴。

一、行车前的准备

1、检查轮胎的气压。汽车在行驶中,轮胎将产生压缩及膨胀,特别在轮胎气压较低、车速较高时,轮胎内部异常高温,将产生橡胶层与覆盖层分离,或外胎面橡胶破碎飞散等现象而引起爆胎,发生车辆事故。

2、检查制动效果。汽车的制动效果对行车安全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出发前,应先低速行驶检查制动效果,发现有异常时,一定要进行维修。

3、准备充足的燃料,避免行车过程中燃油不足。对机油、冷却液、风扇皮带、转向、传动、灯光、信号等部位的检查也要十分仔细。

二、高速公路安全行车要点

高速公路是全封闭、多车道、具有中央分隔带、全立体交叉、集中管理、控制出入、多种安全服务设施配套齐全的高标准汽车专用公路。高速公路具有行驶速度高,通行能力大等特点,但是由于高速公

1路上车速快,一旦发生事故,其严重性增大,高速公路事故的死亡率是一般公路的两倍。

1、进入高速公路,车速越快,通视距离要求越远,刹车距离越长,安全系数越低,对操控能力和驾驶技能要求越高,所以驾驶员必须对自己的驾驶能力做到心中有数,严禁酒后驾驶、频繁接打电话、与随车人员打闹或开玩笑。

2、超车必须事先观察车外后视镜和车内后视镜,特别注意观察左侧外后视镜和车内后视镜、观察前车后转向灯,超车提前100米左右打开转向灯,必要时通过鸣笛警示前、后方车辆你正在超车。严禁超越正在超车的车辆,通视不良情况下严禁超车。不得右侧超车。

3、超车中尽可能提高车速,以便缩短与被超车辆并行时间。超越前车行驶80-100米以上,给右转向灯后回到并回行车道。双向4车道的高速公路通常情况下不允许在超车道上长时间行驶。高速公路禁止倒车;禁止逆行;禁止穿越隔离带调头;禁止骑跨分解线行车。

4、保持安全的行车距离,通常情况下,时速为100公里时,行车间距为100米以上;时速70公里时,行车间距应在70米以上。车速越高行车距离越大。在遇大风、雨、雪、雾天或者路面结冰时,应当减速行驶,增大行车间距。驶出和驶入高速匝道时,提前减速60km/H以内,提前开启转向灯,通视后方情况,缓慢驶出(驶入)高速公路口。

5、高速公路上禁止随意拖拉、牵引抛锚车辆。机动车因故障、事故等原因不能自行开动时,必须由专门的救援机构的救援车或清障车牵引拖拽。

三、特殊天气安全行车要点

特殊天气主要指雨、雾、雪天,雨天气路面附着系数降低,汽车制动距离加长,轮胎与路面之间隔着一层水膜,如同行驶在水上,附着系数几乎为零,非常危险。雾天能见度低,通视效果较差,容易发生追尾碰撞事故。雪中行车制动不易控制,视线也受影响,需加倍小心。

1、减速慢行。应将车速减至最低限速行驶,使制动距离控制在可视距离之内,并加大停车距离和行车间距,以防追尾事件的发生;若以车队形式行驶,需要减速时,则更要加倍小心。雾天行车要开启前后雾灯,必要时开启应急灯(双闪)。

2、轻踏制动。特殊天气下行车制动距离会加长,制动过急会造成车轮抱死而引发汽车侧滑,引发原地180°大调头、翻车等事故,而且在转弯,变换路段时,更应轻踏制动或采取点刹,轻点快放,连续多次。避免急减速或随意停车。

3、慢打方向。由于雾水、雨水、冰雪道路比较滑,打方向过急会增加汽车侧向惯性,从而引发侧滑。在这种气候条件下行车,驾驶员要做到慢打慢回,少打少回,并且注意力要集中,即便车辆发生轻微的侧滑,也不能急打方向,不要使车辆的直线性丧失,造成不必要的危险。

4、提前处理情况。由于路况制动效能下降,视线受限,方向又不能大动,所以提前处理情况是安全行车的基础。上坡时,要提前减挡,缓慢加速,不要猛踩乱轰,避免中途停车,下坡时,利用发动机制动来控制车速,不可空挡滑行或使用制动减挡;弯道时,提前控制好车速,并留出会车车道,视线差或连续弯道时,应按喇叭,以便做好会车准备;直线行驶的车辆,也应加大跟车距离,注意前车反馈的信息,便于采取应急措施。

5、正确选择路面。在坑洼不平的道路上,应尽量避开积水,选择高处行驶,无法避开时,应探明情况,确认积水深度,做好各方面的准备,方可低速缓慢通过,且争取一次性通过,道路狭窄且较滑时,不可盲目抢道或避让太靠路基。

6、防止侧滑。容易出现侧滑的地方多为弯道、上下坡道、隧道出入口处,而且雪路上有很多车辙时更滑。行驶中不可猛踩或快松油门,不可急刹车和猛打方向,以防侧滑。但当发生侧滑时不要忙乱,车尾向哪侧滑,方向就向哪修正,要少打慢打逐渐修正,待汽车驶正后再回正方向,继续行驶。

四、夜间安全行车要点

夜间行车主要是视线受限,为观察前后方路况、车况带来不便,直接影响驾驶员的准确判断。行车重点是掌握灯光条件。

1、严格管制灯光使用规则。夜间安全行车对车灯光要求严格,必须保持灯光完好。夜间临时停车必须使用视廓灯和应急灯。较长时

间停车车后100米以外放置警告牌。下车人员不得在路中间活动,不得将物体放置路中。

2、减缓车速,个人建议按照白天车速的80%掌握。夜间通视情况不良,远光灯照射距离在200—300米左右,建议集中精力谨慎驾驶。

3、超车前要提前较大距离开启转向灯,临近前车50-100米时,视情况用远、近变换灯光提示前车。超车前和超车过程必须注意观察前车尾灯,一但发现前车尾灯给出变道信号,必须采取合理的、安全的应急措施,减速让行或放弃超车。超过前车后尽可能提速行驶一段路程,观察后方车辆位置,确保具有足够的安全距离以后(安全距离视被超车的车型和车速判定,不得小于50米变更车道),开启转向灯驶入行车道。

4、行车距离间距对比白天适当加大,车辆起步时提前观察情况,急转弯时由于灯光盲区较大,一定放慢车速。夜间行车无紧急情况不得紧急刹车。遇到路面上不明物体避免骑行和碾压。

五、结束语

驾驶员安全行车规范 篇6

(一)驾驶人员要经常观察和检查各种仪一有和报警装置,通过嗅觉察异味,及查明油路、电路、传运装置、离合装置有无故障,发现异常现象应及时排除或处理。

(二)驾驶人员要经常对车辆团里行检查,特别是长途行车,要注意检查灯光、转向、制动及轮胎磨损程度。

(三)严禁酒后驾车,包括含酒精的饮料。

(四)长途行车要防止疲劳驾驶,出现打瞌睡现象及时停车休息,待精神恢复后再行车。

(五)严禁强行超车、超速行驶,保持安全车距。防止追尾事故和爆胎事故的发生。

(六)严格遵守高速公路行车规定,严禁超载、超重、超宽、超高行驶。

(七)冬季冰雪路面行车,保持安全车速车距。注意防冻及润滑油的加注或质量状况。

(八)对车辆门锁及防盗装置应经常检查,防止车辆被盗事件的发生。车内严禁存放箱包等物品,如需存放,驾驶员不得离车。

(九)行车时要集中注意力,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宁停三分,不抢一秒,确保行车安全。

(十)正确估计自己的驾驶技术,防止骄傲自满情绪。严禁开“赌气车”、“英雄车”、“情绪车”,礼貌行车、谦让行车。

(十一)端正工作和学习态度,对安全教育、行车规定牢牢记在心中,要坚决克服麻痹思想。

(十二)驾驶员都要正确对待自己,客观评价自己,清配认识自己,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工作责任重大,时刻牢记驾驶职业的危险和危害性,时刻牢记交通事故血的教训。

(十三)牢记爱车、守纪、安全、节约的原则,争当优秀驾驶员。

第八条对驾驶人员酒后驾车、公车私用、将车辆交由他人驾驶、无故不出车、随意停放车辆和违反其它管理规定的,各部门要从严从重处罚。情节严重的要解除劳动合同关系。

车辆安全管理规定

1、公司配送中心及车队为公司车辆管理部门、负责车辆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落实、检查、指导、督办、考核等工作。

2、各车辆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建立健全车辆安全管理档案、台账,加强职工的安全行车教育工作,严格管理,落实防范措施,做到教育、措施、人员“三到位”,确保不发生车辆安全事故

3、加强车辆的维护保养工作,保证车辆技术状态过多好,车辆维修必须在公司进行维修,遇疑难复杂等特殊情况须报公司董事长批准后方可厂外维修,车辆维修发票需经配送中心及车队管员登记,按权限审批后方可报销。

4、车辆发生交通事故后应在第一时间内,按规定程序向配送中心及车队报告,并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妥善处理后事宜。事后将事故情况及处理意见如实的以书面材料向公司报告,并做到“三不放过”(事故原因分析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人没有受处理和群众没受教育不放过,防范措施不落实不放过)不得隐瞒。

5、各车辆夜间必须按规定停放在公司指定地点。

车辆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1、建立车辆技术档案,并对车辆的上户口、检验、转籍、技术检测、维护保养进行登记,并到运输管理部门办理道路运输证件,随车携带方可上路运营。

2、为加强道路运输车辆管理,保持车辆技术状况良好,确保支行安全,保护环境,降低运行消耗,提高运输质量,信真执行《道路运输车辆维护管理规定》,定期对车辆进行维护。车辆维护应贯彻“预防主、强制维护”的原则,保持车容整洁,装备完好、及时发现和消除故障、隐患,防止车辆损坏。日常维护由驾驶员负责执行,其作为中心内容是清洁、补给安全检视,定期二级维护,由具有资质的汽车修理厂完成,并出具竐工出厂合格证。

3、认真执行《汽车运输业车辆技术管理规定》,在一时间内,到符合国家相关非常完美定的机动车综合性能检测机构进行检测评定等级,出具检测报告,每年定期到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对运输车辆进行审验。

浅谈驾驶员不良驾驶心理与行车安全 篇7

1. 视觉特性与行车安全

视力也叫视敏度, 是指分辨细小或遥远的物体或物体的细微部分的能力。决定视力的因素有物理方面的和生理方面的, 此外, 光线亮度不同, 物体与背景之间的亮度对比不同, 眼睛的适应状态不同等, 也都对视力有一定影响。

视力与运动速度有关。机车驾驶员在行车中的视力为动视力, 驾驶员的动视力随着车速的变化而变化, 一般动视力比静视力低10%~20%, 特殊情况下比静视力低30%~40%。车辆以60 km/h的速度行驶, 驾驶员可看清前方240 m处的交通标志, 当车速提高到80 km/h时则连160 m处的交通标志都看不清楚。

人的视力与光线亮度有着密切关系, 亮度提高可以增强视力。研究结果表明, 夜间交通事故往往与夜间光线不足、视力下降有直接关系。对驾驶员来说在一天中最危险的时刻是黄昏。黄昏时光线较弱, 不开前照灯看不清, 打开前照灯时其亮度与周围环境亮度相差不大, 因而也看不清周围的车辆和行人, 往往会因观察失误而发生事故。所以国外有些学者称黄昏时为“魔鬼时刻”。夜间行车由于车辆前照灯的照明距离有限, 特别是会车时要使用近光灯, 照明距离仅在60 m左右, 致使远处物体变得不清。在夜间, 行人衣服颜色不同, 对辩认距离影响很大。使用近光灯时要确认路肩上是否有物体存在, 白色物体平均为80 m, 深色物体为43 m;要确认为人时, 穿白色衣着者为42 m, 穿黑色衣着者为20 m;要由其动作姿势确认行为方向时, 穿白色衣着者为20 m, 穿黑色衣着者10 m左右。

2. 视野特性与安全行车

除视力外, 驾驶员的视野对行车安全影响也很大。视野一般指头部和眼球固定不动观看正前方时眼睛看到的空间范围。一般正常人两眼的综合视野在垂直方向约为130° (视平线上方60°, 下方70°) , 在水平方向约为180° (两眼内侧视野重合约60°, 外侧各90°) 。在垂直方向6°和水平方向8°的角度内看到的物体最清楚, 这就是眼睛的注视点。眼球不动时的视野称为静视野, 如处于视野周边的外界物体的情况发生突然变化, 相应的视网膜周边部位会做出反应, 可使眼球转动, 使注视点对准那个位置。头部不动而眼球转动时能看到的空间范围称为动视野。动视野比静视野左右约宽15°, 上方约宽10°, 下方基本不变。

3. 明暗适应、空间知觉对行车安全影响

除视力、视野外, 明适应和暗适应、空间知觉对行车安全影响也很大。

人从光亮的地方进入黑暗的地方, 开始视觉感受性很差, 然后又逐渐提高, 这个过程称为暗适应。驾驶员在白天行车时, 车辆驶入无内照灯的隧道便产生暗适应, 而车辆驶出隧道时, 驾驶员则产生明适应。暗适应过程比明适应所需的时间长, 一般需5~15 s, 完全适应要30 s, 而明适应不过数秒。

车辆运行在明暗急剧变化的道路上, 视觉感受性不能立即适应, 容易发生视觉障碍, 危及行车安全。如白天高速公路的隧道内外由于明暗差距大, 大约要发生10 s左右的视觉障碍, 驾驶员一时无法辩认洞内的障碍物情况, 可能引发交通事故, 这种现象称之为“黑洞效应”。夜间在会车时也会发生类似现象, 会车时驾驶员眼睛受对向照明灯刺激瞳孔缩小, 会车后瞳孔需要逐渐放大, 也是一个暗适应的过程, 故此夜间会车也极易发生交通事故。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空间知觉包括对物体的形状、大小、远近、方位等特性的直觉, 这一点对驾驶员尤为重要, 以便正确判断道路几何形状、障碍物、其他车辆及行人的远近、运动方向等情况。有极少数人距离知觉能力弱, 甚至缺乏距离直觉, 对前方静止物目测的距离、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及速度判断不准, 称为所谓“立体盲”, 这种人驾驶机车极不安全, 容易发生事故。

4. 色彩与安全行车

交通环境中的许多信号是靠色彩来表达和传递的, 如交通信号、交通标志、交通标线及车辆内部的仪表、灯光等。可以把光刺激分为两大类, 既非彩色的 (如黑、白和各种灰色) 及彩色的 (如除黑、白和各种灰色外的一切颜色) 。颜色具有色调、明度和饱和度三个基本属性。对于非彩色人们只能根据明度的差别来辨别;而对于彩色人们可以从色调、明度和饱和度三个特性辨别。有一小部分人不能辨别各种颜色或某两种颜色, 对颜色的辨别就形成了障碍, 从而影响了驾驶员的行车安全, 并极易发生交通事故。

综上所述, 驾驶员视觉特性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行车安全, 因此一方面应定期对驾驶员进行视觉特性检查, 保证在岗驾驶员适应驾驶工作需要;另一方面在驾驶员培训之前应进行视觉特性检查, 对视觉特性有问题的人应做好思想工作, 予以劝退, 以确保驾驶员身体条件符合标准, 也就是说, 符合安全行车要求, 避免交通事故发生。

怎样安全使用电动农机具

周良墉

目前农村已普遍使用电动农机具, 怎样安全使用, 避免人身伤亡事故的发生, 是十分重要的事情。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 应该做到以下几方面。

(1) 电动农机具的供电线路必须按照用电规则安装, 严禁乱拉乱接。如果农机具离电源较远, 应在农机具附近单独安装双刀开关和熔断器, 以便在发生意外时能迅速切断电源。

(2) 电动农机具的金属外壳必须有可靠的接地装置或临时接地装置, 以避免人身触电事故发生。

(3) 使用单相电动机的农机具, 要安装低压触电保安器, 并经常检查, 保持灵活可靠, 这样发生事故时就能自动切断电源, 使触电者脱离危险。

(4) 移动农机具时, 必须事先关掉电源, 万万不可带电移动。农机具发生故障需断电检修, 不能带电作业。

(5) 长期未用或受潮的农机具, 在投入作业前应进行试运转, 如果通电后不运转, 必须立即拉闸断电, 防止烧坏农机具和危及人身安全。待检修好农机具故障后, 再进行试运转, 运转正常后方可投入作业。

(6) 一旦电器发生火灾, 要立即拉闸, 不要在断电之前泼水救火, 以防导电、漏电, 危及救火人的安全。如果有人触电也要立即切断电源再救人, 若闸刀离触电处较远, 可用干燥的木棒等绝缘体将电线挑开, 切不可用手拖拉触电者, 否则救人者也会触电。

浅谈疲劳驾驶与行车安全 篇8

【关键词】疲劳驾驶;交通事故;原因;预防措施

一、疲劳驾驶的界定

疲劳驾驶是指在驾车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产生了生理、心理机能下降而导致驾驶技能(驾驶操作能力)降低的现象。车辆驾驶是一种熟练劳动,在处理行车中的各种情况,需要手脚不停地转向、换档、制动,驾驶员的眼睛、神经一直处在持续的紧张状态。特别是汽车运行时间长、速度快、噪声大,道路艰险、气候恶劣,都要耗费驾驶员大量的生理、心理能量。这样持续较长时间,就会导致感觉迟钝,意识水平下降,反应时间延长,判断和动作失误增加,严重时会在行车中打盹。这种由于种种原因所造成的驾驶员身体和心理变化,从客观上表现出来的驾驶操作能力的变差和降低,就是驾驶疲劳。

二、疲劳产生的原因

驾驶员是一种体力和脑力消耗很大的职业,它需要驾驶员集中精力来不断处理各种与行车相关的信息,尤其是在交通复杂的情况下,驾驶员的神经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身体条件是安全行车的保障。而造成疲劳驾驶的原因大致如下:

1.社会原因。

⑴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运输业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导致一些车主、驾驶员认为“僧多粥少”。为应付无利甚至赔本,只得以多拉快跑理念的驱动下,即使疲劳了也不愿从就近出口驶离休息,必须促使驾驶人长时间的连续驾驶,难免踏入疲劳驾驶的雷区;

⑵ 这几年来,油价、养路费、过桥费、人工费等各种开支上涨,使得运输成本居高不下,运价却稳中不变,还呈下降之势。车主、驾驶员们为了抵缴这些沉重的费用,尽可能选择深夜行驶,而深夜正是疲劳驾驶最易出现的时间,或者是为躲避某一个交管部门的检查点而连续行驶造成疲劳驾驶;

⑶ 车主和驾驶员对疲劳驾驶行为可能带来的危害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原因有三,一是盲目侥幸,钱贵于命。看不到疲劳驾驶行为可能带来的危害性。持侥幸心理,只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置交通安全于不顾。二是利益驱动,忘乎所以。为了使运输成本达到最低,加快货物的营销速度,已顾不上疲劳驾驶的危害性,往往通宵达旦地疲劳驾驶。三是车主和驾驶员慑于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违法停车行为严管的态势,在身体出现疲劳的状态下,仍强撑着,等到了服务区或到达目的地后再停车休息。

2.主观思想原因。

驾驶员自身交通安全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不强,对自己的精神状态和驾驶技能盲目自信,对疲劳驾驶可能引发的后果估计不足,如有的驾驶员不顾第二天的行车任务,通宵达旦玩扑克、打麻将、跳舞等,睡眠不足,精神怠慢,导致第二天疲劳驾驶,一旦遇到紧急情况,便不知所措。一般来说,驾驶员在疲劳驾驶时,注意力、判断力、反应能力都在下降,等到发现险情时,已超出行车的安全距离,无法控制,灾难性的事故难以幸免。

3.外部条件和环境因素的原因。

车辆驾驶工作是一项既消耗体力脑力的工作。一方面,在风沙、雨、雪、雾等恶劣气候条件或坡徒弯急、路窄坑多的道路条件下驾驶车辆,驾驶员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力,感觉器官及中枢神经系统始终处于紧张状态,极易引起疲劳驾驶;另一方面,驾驶员长时间在单调的环境中连续驾车行驶,尤其是在高温季节的中午、深夜时分驾驶,很难抵挡住强烈的睡意,很容易产生疲劳驾驶。

4.生理原因。

驾驶员长时间坐在固定的座位上,要从复杂的环境中不断获取交通信息并迅速处理,这种紧张状况时刻都在增加驾驶员的心理负担。由于驾驶工作的连续性,在行车中还常常因遇到交通堵塞或红灯信号而停车,以致心情烦躁,加重心理负担,因而容易疲劳。在一些景物单调的道路上长距离行车,也易产生疲劳。疲劳不是病态,而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状态。多数专家认为,一般性疲劳,休息便可解除,驾驶员的体力和工作能力可以完全复原。过度疲劳,则是多次疲劳的影响积聚而成的,它可能突然以某种病态表现出来。如果说疲劳是劳动过程的产物,

那么,过度疲劳则是疲劳得不到休息补偿的结果。

三、疲劳驾驶对安全行车的影响

疲劳会使驾驶员的驾驶机能失调、下降,对安全行车带来不利的影响。

1.反应时间显著增长。

据国外研究,工作一天以后,不同年龄的驾驶员,对红色信号的反应时间都增长了,对复杂刺激(同时给红色和声音刺激)的反应时间也增长了,有的甚至增长2倍以上。

2.操作能力下降。

疲劳之后,动作准确性下降,有时发生反常反应(对于较强的刺激出现弱反应,对于较弱的刺激出现强反应)。动作的协调性也受到破坏,以致反应不及时,有的动作过分急促,有的动作又过分迟缓。有时,做的动作并不错,但不合时机。这在制动、转向方面,表现得最为明显。

3.判断失误增多。

疲劳以后,判断错误和驾驶错误都远比平时增多。判断错误多为对道路的通畅情况、对潜在事故的可能性及应付方法考虑不周到,降雨时速度不当等。驾驶错误多为掌握转向盘、制动、换档不当。严重者可发生手足发抖、脚步不稳、动作失调、肌肉痉挛,对驾驶产生严重影响。有的人甚至进入半睡眠状态,把车开入河里、桥下或撞在岩壁上。当然,因为疲劳的过程是渐进的,情况严重时甚至不能及时迅速地作出调节性操作动作,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驾驶疲劳防范对策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规定:“饮酒、服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或者麻醉药品,或者患有妨碍安全驾驶机动车的疾病,或者过度疲劳影响安全驾驶的,不得驾驶机动车。”这就表明了疲劳驾驶不仅仅是驾驶员个人的事,它是一种影响公众安全的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因此,必须动员方方面面的力量,提高对驾驶疲劳的防范意识,充分认识其危害,分析产生原因,找出对策,提高思想警觉,形成预防驾驶疲劳、减少车辆事故的良好氛围。

一是加强对驾驶员的交通安全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他们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和交通安全意识,教育他们明确自己肩上的责任,明白自己的双手掌握着他人的生命安全和家庭幸福。时刻提醒他们不要为了眼前一时的经济效益而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一生的痛苦,切实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帮助驾驶员认清疲劳驾驶的危害性,增强驾驶员的危机感,从而自觉抵制疲劳驾驶,严格按章操作,确保行车安全。

二是加大处罚力度,教育驾驶员切勿疲劳驾驶,对驾驶员尤其是对客运车驾驶员的驾驶时间进行科学合理的限制。继续推行近年来特殊时段晚上十点以后禁止客运车辆通行的有效措施,在一些容易产生疲劳驾驶的路线上设置醒目的防止疲劳驾驶的警示牌,使对疲劳驾驶的治理工作经常化、制度化、人性化。

三是从心理上、生理上认真分析研究消除疲劳驾驶的方法,增强自我调济、自我克服疲劳驾驶的能力以防止驾驶疲劳。⑴保证足够的睡眠效果。养成按时就寝和良好的睡眠姿势,每天保持7~8小时的睡眠;⑵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提高身体素质。膳食宜选择易消化、营养价值高的食品,切勿暴饮暴食;⑶科学的安排行车时间,劳逸结合。注意行车途中的休息,连续驾驶时间不得超过4小时,连续行车4小时,必须停车休息20分钟以上;夜间长时间行车,应由2人轮流驾驶,交替休息,每人驾驶时间应在2~4小时之间,尽量不在深夜驾驶;⑷注意合理的安排自己的休息方式,驾驶车辆避免长时间保持一个固定姿势,可时常调整局部疲劳部位的坐姿和深呼吸,以促进血液循环;⑸保持良好的工作环境。行车中,保持驾驶室空气畅通、温度和湿度适宜,减少噪声干扰;⑹当开始感到困倦时,切忌继续驾驶车辆,应迅速停车,采取有效措施,适时的减轻和改善疲劳程度,恢复清醒,如用清凉空气或冷水刺激面部,喝一杯热茶,作弯腰动作,进行深呼吸。

驾驶员安全行车十不准 篇9

一、要自觉遵守交通法规,不要开违章车。——“交能法规,生命之友。”

二、要经常做好车辆保养,不要开带病车。——“高高兴兴上班,安安全全回家。”

三、要注意劳逸结合,不要开疲劳车。——“劳逸结合,安全行车。”

四、要做到安全装载,不要开超载车。——“生产必须安全,安全就是效益。”

五、要按规定车道行驶,不要开急躁车。——“宁停三分,不抢一秒。”

六、要做到文明礼让,不要开睹气车。——“文明行车,礼让三先。”

七、车要按照规定车速,不要开英雄车。——“为了您和家人的幸福,请安全车。”

八、要掌握行车规律,不要开盲目车。——“一集中思想,谨慎驾驶。”

九、要高速公路要稳妥,不要开侥幸车。——“一丝不苟,不走半点神。”

十、要坚持预防为主,不要开冒险车。——“预防在先,安全第一。” ********************** *驾驶员饮酒与安全驾驶***********************

驾驶员酒后开车,对行车安全危害极大。酒后驾驶车辆所引起的交通事故,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危害程度上都是令人震惊的。

一、酒精对驾驶员的影响。

一、酒精进入人体后对人体的影响及效应。酒精是一种原生质毒物,是一种麻醉剂。它作用于人脑,使神经中枢系统产生抑制作用。超量酒精进入人体,会产生急性酒精中毒,造成一系列暂时性的损伤。酒精除了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外,还会对心血管、肠、胃特别是肝脏起致病作用。

2、酒精对驾驶员的影响。驾驶员饮酒后,其视觉和知觉判断能力就开始受到影响,对颜色感觉能力降低,不能正确发现和知觉交通信号、标志和道路标线。随着血中酒精浓度的增加,驾驶员对距离、速度等判断能力会大大降低,直接影响驾驶员的驾驶操作能力,影响驾驶员的视野和注意力,极易偏向一方。驾驶员饮酒后,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损伤,致使人体一些部位发生障碍,失去控制,于是情感和行动都会出现异常。因此,酒后开车极易发生交通事故。

二、酒后开车的特点及生理检查。驾驶员饮酒后,其驾驶状态将随其体内酒精浓度的大小而发生变化。做为交通警察必须注意和掌握酒后驾驶员的行车特点及时发现他们,并加以制止。

三、酒后驾驶有以下行车特点:

1)、方向控制不稳,忽左忽右,车速忽快忽慢。

2)、在交叉路口不能按照信号平稳停车。经灯亮时,停不住车或仇刹车:绿灯亮时,不能及时启动,停车时间过长:或者根本不管交通信号随意行驶。

3)、在路上缓慢行驶,长时间占道不让行;不该停车而停车。

驾驶员的五种不良心理 篇10

驾驶员的五种不良心理

一是侥幸心理.驾驶员明知高速行车、酒后开车、驾驶“病车”等违反交通法规,容易发生车辆事故,但由于管理鞭长莫及,他们总是自信不会发生事故,认为只要不被单位领导抓住便万事大吉.他们在领导看得见的`地段循规蹈矩,一旦远离领导视线就依然故我.在违章得逞后,侥幸心理得到强化,违章活动愈演愈烈.

作 者:黄晓军 周思虎 作者单位:刊 名:汽车运用英文刊名:AUTO APPLIC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关键词:

浅论驾驶员安全行车问题 篇11

驾驶人;安全管理;安全行车

1.培养驾驶人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A.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心

强化自我约束的能力。驾驶人职业道德贯穿于驾驶人整个驾驶工作的始终,它不仅表现在驾驶人行车过程中遵章守纪、安全行车、文明驾驶上。还表现在礼貌待人、尊客爱货、优质服务上。但与驾驶人无关的工作也会引起社会的评价,因此职业道德对驾驶人的一般社会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对驾驶人的种种不良倾向加以约束。

要增强工作的责任感。提高对驾驶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行车中必须要有两种基本意识:一是把自己的任务、目标完成好;二是确保行车的安全。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担负的工作,不仅对国家对油田的建设事业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自己的安全负有重要责任。所以,既要完成工作任务又要确保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就是驾驶人责任感的一种完整体现。

B.提高法制观念,自觉服从交通管理

为维护道路交通秩序,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保护人身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财产安全及其他合法权益,提高道路通行率,必须认真学习、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和其它的法律、法规,做到“重在预防,安全第一”,强化驾驶人的法律、法规意识,自觉地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摆正位置不开特权车、违规车,服从油田与地方的交通管理,自觉遵守交通条例。

C.热爱本职工作,以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

因为自己喜爱的工作和感兴趣的内容,最能引起集中注意,也能使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例如,发动机的嗡嗡声和陌生的行人,一般人对它没有直接的兴趣,但是由于驾驶人热爱本职工作,就可以从发动机声音的变化察觉故障;从行人的动态预测妨碍行车安全的因素。

以强烈的社会责任心投入到行车任务中去。只有全身心投入进去了,才能使人注意力集中,心平气和地主动完成任务。要无怨无悔,耐住寂寞,乐于奉献。单调的环境容易分散注意力,如长期行驶一条固定的线路,沿途的一切似乎都很熟悉,一切都习以为常,因此就不再注意了,这时驾驶人就会感到单调无刺激,思想容易开小差,精力分散,但这也是发生事故的主要因素之一,特别是高速行驶的车辆,极容易造成特大事故和车毁人亡的悲剧。

2.驾驶人要提高“全天候”驾驶车辆的能力

A.严格地把好驾驶人的“入口”关,不断提高技术素质

未经正规培训的驾驶人,其肇事次数是受过正规培训的两倍左右。因此必须做好科学的培训工作,特别是要严格把关,不允许培训不合格或不适合从事驾驶工作的人员进入驾驶人队伍,严格和加大培训的考核难度,严格执行油田准驾证制度。

要熟练地掌握驾驶操作技能,并且虚心学习,善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操作技术水平,严禁酒后开车,违章驾车,强行超车,超速超载行驶,占道停车,驾驶技术不良上路单独行驶,疲劳驾驶,做到精力集中。

B.提高驾驶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机动车驾驶必须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在高速公路上行车二小时后最好进入服务区休息,避免开疲劳车。科学地掌握人体生物节律理论:一般情况下人的体力循环周期为23天,情绪循环周期为28天,智力循环周期为33天,当人体处于生物节律高潮时体力旺盛,情绪激昂,思维敏捷,这时执行任务最为安全。要克服好胜心理、超越心理、急躁心理、侥幸心理、负重心理、恐惧心理,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稳健型的性格,强化性格的理智特征,做到细致、严谨、主动,并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长处和弱点,克服不足之处。因此,提高汽车驾驶人个人的心理素质,提高其意志品德,改善个人性格特征,对确保行车安全来讲是非常有必要的。

C.做好车辆的维护保养工作

始终保持车辆技术状况良好,机动车驾驶人必须执行好各项车辆检查制度。主要工作有:第一,对自己所驾驶的车辆必须做到勤检查、勤维护,发现故障及时修复。第二,认真地做好三检工作,即出车前检查,水、电、油、轮胎气压等检查,行车途中检查,载货是否捆绑结实,轮胎温度是否过高。收车后要及时清洁车辆按常规做好保养,车辆达到规定的行驶里程或停驶里程时要到专业的维修厂去做保养、检修,做到坚决不开“故障车”上路,确保车辆行驶安全。

3.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

A.做好社会面的宣传教育工作,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宣传教育

社会面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党和政府对交通安全工作的方针政策;交通法规和管理规定;交通安全常识和预防事故的知识;交通安全的先进经验和反面教训等。

中小学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学习交通法规;识别交通信号、标识、标线;进行交通安全常识的教育;进行交通文明行为的教育;进行社会公德的教育等,做到学校宣传、警民联系、社会宣传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B.严格管理,加强对驾驶人的宣传教育

宣传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交通管理法规及相关规定;交通安全意识;安全行驶常识;驾驶人技能培训;车辆维护的基础知识;职业道德教育;紧急救护知识的教育,同时,要大力宣传高速公路行车注意事项。

主要的教育形式是:依靠油田交警组织落实;依靠社会组织进行落实;建立培训基地;交通管理部门关键是要做好重点驾驶人及违章驾驶人的教育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力地促进交通安全管理工作。

4.强化道路交通中的科学管理

科学管理,就是按照交通事故发生和变化过程中反映出来的客观规律性,用科学的方法来减少或预防交通事故发生的一种方法。实践证明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做好以下工作:

尽快建立油田交通管理的电子网络系统。

对事故多发地段,建立速度监控系统,以便及时掌握情况,及时教育处理违章驾驶人,减少交通事故发生。

如何正确驾驶保证行车安全 篇12

很多驾驶者在开车之前, 经常会忽略先行调整驾驶者座椅的位置。其实, 正确的驾驶姿势可以有效保护驾驶者的安全, 若是座椅位置不合适, 就会影响驾驶员视线和操控的灵敏度, 甚至导致交通事故, 伤害到自己和他人。

因此开车前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调整好驾驶员座椅的高度。正确的座椅高度应调整到驾驶者的视线不会被转向盘挡住, 并可以清楚地看见所有的重要仪表及街道标志。在调整好座椅的高度后, 还要调整座椅的前后位置。首先应将臀部尽量向后靠, 以顶到座垫及椅背之间最好, 这样可使自己坐得更稳, 不会晃动。坐稳之后应注意一下手、脚的位置, 把左右手分别放在转向盘9和3点钟的位置, 此时不可以让自己的背部离开椅背, 如果离开的话, 表示你坐得太靠后, 必须把座椅往前挪。另外两手要略微弯曲, 这样万一发生事故时, 能有效分散撞击力, 避免力量集中在手臂各关节上。

此外, 左右脚的位置要在将踏板踩到底时, 还必须能使腿保持弯曲。如果踩踏板到底时, 两腿是伸直的情况, 一定要把座椅拉前一点。值得注意的是, 不要让膝盖顶在转向柱上, 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否则会使脚的动作受到影响, 使反应不及时。

安全带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安全设施, 能有效地缓解人向前的冲力。安全带也有它的系法, 现在一般车内安全带拉下的位置通常是可以调整的。正确的位置是将其调整到当安全带不使用时, 靠在立柱并与目部相同或差不多高度的位置上。这样当安全带扣上后, 才会刚好从胸前、锁骨通过, 一旦发生撞击, 不至于使冲击力过于集中在某个位置, 而伤害到乘客。

2 转向不足

在车辆转弯时, 经常会碰到转向不足和转向过度的情况。所谓转向不足.就是当车辆转弯时, 并没有转够转向盘所转的角度, 也就是说, 假如转向盘所转的角度预计可使车辆转向90°, 结果车辆只转到60°。就侧滑出去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 主要有:车速过快、路面湿滑或不平以及前轮破裂等。前轮驱动的车辆更容易因用力踩油门而导致转向不足, 这是因为猛踩油门时, 车辆的重心就会往后移, 而导致车辆前方部位向上微仰, 前轮附着力减弱, 造成转向不足。

一般来说, 应付转向不足的情况要先将车速稍微降低, 略收油门 (视车速而定) , 但切记千万不要猛踩制动踏板或是认为转向盘没转够而继续转, 否则你就会在马路上表演360°转圈。这样, 当车速降低后, 车身的重量就会比较平均地分配到四个轮子上, 重新产生足够的侧向摩擦力, 以消除侧滑现象。对于后轮驱动的车辆, 其处理方法也是类似前驱车, 即:降低车速但不要猛踩制动, 然后再修正转向盘。

3 转向过度

所谓转向过度现象, 其实与转向不足类似, 只是反过来而已。导致转向过度的原因很多, 如速度过快, 或是转向盘操作失误等。

如果发生在后轮驱动的车辆上, 通常是因为转弯时油门踩得太大或突然松开油门导致的。一旦油门踩下, 后轮的侧向力会突然降低, 使车辆前方侧向力增大, 而导致转向过度。一般的处理方法是:慢慢松开油门或微踩制动, 以降低车速, 并尽快修正转向盘, 向反方向扭转。在进行转向盘修正时, 不要一次修正得太多, 可分为几次修正, 当车子开始朝原先行驶方向移动时, 立即回轮, 但也不要回得过猛, 以免车辆摆动过大。

如果转向过度发生在前驱车上, 通常是因为在转弯时, 突然猛踩制动, 导致车身重心前移, 使前轮侧向摩擦力增大, 后轮上扬而减少了其附着力, 造成转向过度。因此前驱车应避免转弯时急踩制动, 而后驱车应避免转弯时, 忽然松掉油门, 或猛然改变行驶方向。

4 ABS的正确使用

ABS防抱死制动系统是一种能防止车轮抱死而使车身失去控制的安全装置。目前, 许多车辆都装有ABS防抱死制动系统, 但是由于一些驾驶者没有掌握使用ABS的正确方法, 使车辆反而延长了制动距离。最常见的问题就是踩制动踏板时力度太轻。当用力踩下踏板时, 因制动系统会有阵阵响声, 使有些驾驶者急忙松脚。其实, 这声音是ABS间歇收放制动压力的声音。所以, 当碰到紧急状况时, 使用ABS制动的方法应是急踩制动板, 而且是一次直接踩到底, 不要放松, 同时利用转向盘来控制车辆的方向, 闪避障碍物。

5 闪避障碍物

当车辆在行驶时, 忽然遇到危险却来不及制动, 或无法刹住车子时, 唯一的办法只有闪避了, 可是, 闪避也是有技巧的。具体的方法就是当发现情况时, 转动转向盘要由慢到快, 逐步进行。路面越滑, 就越要平稳地转动转向盘, 且转向盘转动幅度不应大于半圈。完成闪避动作后, 应迅速将转向盘回正, 这样汽车很快就会从左右摇摆的状态中恢复平稳。驾驶者在整个过程中也不要紧盯着障碍物, 而是应将视线对着正确的行驶方向。

汽车的驱动方式和载重情况对闪避操作有很大的影响:后轮驱动的汽车由于后轮具有很强的分解倾向, 容易造成转向过度;前轮驱动汽车则对转向盘转动的反应较慢;四轮驱动的汽车因驱动力被平均分配到四个轮子, 而表现得比较平稳;载有重物的汽车左右摇摆会比较强烈。

由于突然的闪躲, 常会有安全方面隐患, 因此开车时应与前车保持适当的安全距离, 而且不要把视线过分集中在近处, 要注意远处的路面情况。

6 正确操作离合器

在汽车上, 离合器踏板是用脚来操纵的重要装置, 操纵好离合器的关键是要掌握好离合器的接合点。在分离离合器时比较简单, 只要快速地尽量踩下离合器踏板就可以了, 不要停顿, 以防离合器半滑转而加速磨损。

在接合离合器时较复杂, 要做到“快———慢———快”, 特别是在汽车起步时, 先快松离合器踏板, 使离合器的压板和摩擦片之间的间隙快速减小, 然后慢慢地松开离合器踏板, 当感觉到发动机有些抖时, 也就到了离合器的接合点, 此时应稍加油门, 再慢慢地松离合器踏板, 在离合器完全接合后应快速完全松开离合器踏板。

在汽车行驶中换挡时, 操纵离合器踏板应迅速踩下并抬起, 不要出现半联动现象, 否则会加速离合器片的磨损。在汽车正常行驶时, 不可以把左脚长时间地搁在离合器踏板上, 否则容易造成离合器片的快速磨损。在制动时, 应该先踩下制动踏板, 然后再踩下离合器踏板, 如果制动后, 车速不是很低, 汽车不需要换挡时, 就不要踩离合器踏板。在特殊情况下, 可以把离合器松到接合点左右来控制车速。

7 形成正确的反应

开车是一门学问, 需要不断地学习、实践。过度转向、转向不足、紧急制动、闪避障碍物等这些都是驾驶中有可能遇到的情况, 在前面我们讲了一些应急方法, 但若想在驾车时真正地做到化险为夷, 就需要有针对地勤加练习。其实, 在意外发生的瞬间, 驾驶者完全是凭借一种下意识的反应来处理, 而正确反应的形成, 是与平时的练习分不开的。因此, 要摒弃那些侥幸心理, 真正重视起驾驶安全训练, 这才是确保驾驶安全的关键。

上一篇:模拟试题:江苏从业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模拟试卷下一篇:创先争优先进典型选树办法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