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一化学氯气

2024-09-11

人教版必修一化学氯气(共8篇)

人教版必修一化学氯气 篇1

氯气的性质 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

1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在中学化学中的地位和作用(1)氯是比较典型的非常重要的非金属的元素.(2)本节内容是学习元素周期律的重要基础.(3)体会化学的创造性和实用性.(4)是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进一步巩固.2.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学习了盐酸,氯化钠以及氯化钠跟硝酸银溶液的反应。对生活中见到的氯气,漂白粉用于自来水消毒也有等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3.教学目标:

(1)了解氯元素的存在和氯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2)了解cl-检验方法,认识氯及其化合物的广泛应用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体会化学的创造性和实用性,提高化学学习的自觉性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推理能力,分析比较能力.(5)通过去氯气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4重点, 难点

重点:氯气的化学性质以及氯离子的检验 难点:氯气和水,NaOH溶液,Ca(OH)2溶液的反应.5课时安排(1个课时)6.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地球上有丰富的海水资源,海水中有丰富的盐类资源,如果把海水中的盐类全部提起出来铺在地球表面可以使陆地升高150米.这些盐类主要是Nacl,占77.75%,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富集在海水的中元素——氯

思考,回忆之前已掌握的知识。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82页,阅读教材中的科学史话,”氯气的发现和确认”并思考制取氯气的化学方程式.看书,思考,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

PPT(根据舍勒制氯气原理,写出化学方程式。

指出氧化剂,还原剂,还原产物还有氧化产物? MnO2 + 4HCl(浓)≜ MnCl2+2H2O +Cl2 ↑)强调反应原理中应注意的问题.板书:

一、实验室制取氯气

MnO2 + 4HCl(浓)≜ MnCl2 +2H2O +Cl2↑

引发学生思考制备氯气的原理,巩固学生前面学习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内容(PPT内容)”根据反应原理,你能设计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吗?”

那么实验室是怎样的制取氯气的呢,我们来学习制取氯气的实验装置

(翻到下一页PPT),大家可以看到实验室制备氯气的装置图,指着图片,这个是发生装置,是固体跟液体加热,因此叫固+液(加热)型,以后看到反应是固体跟液体加热的,发生装置一般就是这个.铁架台(带铁圈铁夹)、酒精灯、石棉网、烧瓶、双孔塞、分液漏斗、玻璃导管。这个是净化装置:先用饱和食盐水吸收氯气中混有的氯化氢气体;再用浓硫酸干燥氯气。可以看到先洗气后干燥、气体从长导管进短导管出。气体收集用向上空气法,可以说明什么呢?..尾气用NaOH吸收.看看装配仪器的顺序及注意事项,PPT内容…

接下来同学们看一下这条新闻,思考氯气的物理性质.等下提问哦… 板书:

二、氯气的物理性质(色,状,水溶性,密度,毒性):(PPT内容).强调氯水跟液氯的区别.一个是混合物,一个是纯净物和氯气的有毒性。

【讨论】氯气有毒,我们该怎样正确闻气体的气味呢?答:用手轻轻地在瓶口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孔,就像书上的图片那样.【过渡】下面我们来学习氯气的化学性质,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很容易得到一个电子形成8电子的稳定结构.?很容易得到电子说明什么呢?强氧化性,氯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活泼的非金属单质,PPT(推测…….),那到底氯气的性质是不是这样呢?下面我们一起通过氯气与金属反应的实验来证明.,播放视频.,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实验现象..通过实验视频我们可以看到氯气与钠,铁金属化合,生成金属氯化物,当然氯气能跟大多数金属反应比如Cu,Mg等.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Na Fe,Cu,与氯气反应的现象,翻到下一张PPT…….板书

三、化学性质:

1.与金属反应: Na+CL2==2NaCl 2Fe+3CL2==2FeCl3

Cu+Cl2==CuCl2 【过渡】氯气能跟多种金属直接化合,那么氯气能否跟非金属反应呢?下面让我们来做H2在Cl2中燃烧的实验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实验现象,PPT内容,可以看到氢气在氯气中安静燃烧,苍白色火焰,瓶口有白雾生成.板书,与非金属的反应:

H2+Cl2=点燃=2HCl.当氢气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反应时,现象:爆炸,瓶口有白雾生成,H2+Cl2=光照=2HCl.形成的氯化氢极易溶于水,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盐酸小液滴,这也是工业制盐酸的方法,可以得出,在一定条件下,氯气与H2, P等非金属发生反应.【注意】烟和雾是不同的,由固体小颗粒形成的叫烟,由小液滴形成的叫雾.【讨论】:燃烧是否一定要有O2参加?PPT: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物质不是只有在氧气中才能燃烧;所有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都称为燃烧,燃烧的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提问: 1)打开自来水龙头为何有刺激性气味?

(2)氯气溶于水为何有杀菌,消毒和漂白作用?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下一个内容氯气与水反应.板书: 氯气跟水反应 Cl2+H2O==HCl+HClO..氯气溶于水生成了盐酸跟次氯酸,我们来了解一下次氯酸的性质, PPT内容:(弱酸性 1.酸性:H2CO3 >HClO

2.不稳定易分解2HClO =光照=2HCl+O2↑

3、强氧化性漂白作用: 可用于自来水的杀菌、消毒,能使某些染料和有机色素褪色,可用作棉、纸张等的漂白剂),同学们,根据氯气与水的反应原理,推测氯气与NaOH溶液能否发生反应?若反应,其产物是什么呢?思考一下..板书:2NaOH+Cl2=NaClO+NaCl+H2O,其中NaClO是漂白液的有效成分, 现在请一位同学来说出氯气跟氢氧化钙的反应产物板书:2Ca(OH)2+2Cl2=Ca(ClO)2+CaCl2+2H2O,其中Ca(ClO)2是漂白粉,漂白精的有效成分.对比两个反应,请问氯气跟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有规律吗?

(氯气+碱 == 氯化物+次氯)比较漂白粉,漂白液,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不是它们都含有ClO-,那么它的漂白作用应该跟ClO-有关?我们来看看漂白原理: 日常 : Ca(ClO)2+CO2+H2O = CaCO3↓+2HClO

工业: Ca(ClO)2+2HCl = CaCl2+2HClO、漂白液、漂白粉、漂粉精的漂白作用都是因反应生成有HClO.所以起漂白作用的是HClO.那么,这里问大家一个问题,干燥的氯气杀菌、消毒和漂白作用吗? 前面我们学习了液氯与氯水的区别?一个是纯净物,只含有氯气分子,一个是混合物,那新制氯水跟久置氯水的区别?新制氯水中含有的成分:分子有哪些.离子有哪些,久置的呢? PPT内容(新制氯水与久置氯水的区别)得出:实验室中使用的氯水只能现配现用,并盛放在棕色瓶中,防止光照分解.氯气与水的反应以及漂白性,漂白液,漂白粉的主要成分分别是什么?还有氯气跟碱性溶液的反应式是我们要重点掌握的内容,接下来我们学习下一个内容: 【过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含有氯离子的物质,如我们每天吃的食盐,那么对于氯离子我们如何来进行检验呢?板书四 氯离子的检验, 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Ag+ + Cl– = AgCl  2Ag+ + CO32-= Ag2CO3

Ag2CO3

+ 2H+ = 2Ag+ + CO2 + H2O ,根据上面的反应,请问,同学们, 某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则可确定该溶液中一定有氯离子,这种说法对不对? 显然是不对的,因为可能是Ag2CO3沉淀.那么我们怎么来检验氯离子呢?我们知道CO3-溶于酸, Ag2CO3也溶于酸, AgCl却不溶于酸..1.在被检验的溶液中加入

人教版必修一化学氯气 篇2

一、“科学视野”栏目的统计分析

1.“科学视野”栏目在教材中的分布情况。经统计发现, 必修1和必修2两本教材共有“科学视野”栏目16个, 除了必修1第一章之外, 其余每章都设置有该栏目, 且基本都是出现在章节内容的最后面。所以有目的地、灵活地利用“科学视野”栏目, 往往能对课堂教育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科学视野”栏目的内容及作用分析。新的课程目标强调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重要影响, 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通过对“科学视野”栏目内容的观察, 可以发现内容大多是一些阅读资料, 涉及新材料、环境保护、新能源、化学与生命科学等热门话题, 而且附加了彩图。这种图文并茂的方式比较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 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科学素养。比如, 必修1中的“新型陶瓷”, 讲述了各种具有特殊功能的陶瓷材料及其发展前景和地位, 使学生对国家产生自豪感并激发学生学好化学的欲望。所以“科学视野”栏目的内容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资源。

二、“科学视野”栏目的教育功能

1.与其他栏目配套整合, 能配合和优化教师开展课堂教育教学。“科学视野”栏目往往是在章节的最后面, 是学习完新内容后的一个拓展和提升。例如, 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的“科学视野”栏目的内容就向学生解释了溶液为何是最稳定的分散系和胶体为何具有介稳性, 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而后面的胶体性质———电泳和胶体化学的应用内容则能开阔学生的视野, 为教师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材资源, 丰富了学生的科学知识。

2.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提高科学素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把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出来后, 学生就会主动去学习、探究。而“科学视野”栏目就有这一功能。比如, 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三节最后的“科学视野”栏目“未来金属———钛”, 既讲了钛较其他金属的优越性能, 也讲了钛目前所存在的制备或冶炼难题。通过阅读, 学生会对未来钛的广泛应用前景产生憧憬, 引发思考, 进而提高科学素养。

3.实现从理论到实际运用的信息迁移, 强化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在课堂上, 纯粹地讲解理论知识是很枯燥的, 而且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所以不仅要给学生讲理论知识, 更要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如, 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三节中的“科学视野”栏目内容是“火箭为什么能飞上天”。对于这样的疑问, 学生是比较好奇的。当得知了原因后, 学生的感受更加深刻, 体会到了学以致用的乐趣, 进一步认识到化学对人类进步的影响。

4.图文并茂, 强化理解。对于高一学生来说, 他们的思维想象能力各异, 而“科学视野”栏目往往提供的是图文并茂的阅读材料, 这样既直观又有助于学生理解。比如, 在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对二氧化硅的学习中, “科学视野”栏目中的图片展示了二氧化硅的基本结构单元。学生对于“二氧化硅晶体是由许多个[SiO4]四面体结构按Si和O以1∶2的比例组成的立体网状结构晶体”能更好地理解, 促进其认知结构的发展和完善。

5.引导学生课后收集相关内容, 营造交流分享的良好学习氛围。对于“科学视野”栏目, 教师不能过而不提, 而应根据相关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 比如, 除了文中所说的运用之外, 还有没有其他的运用等, 将这些问题留给学生课后思考。过后安排时间, 让学生讲解自己搜集到的内容, 并与其他人分享讨论。这样的安排, 不仅能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感受到化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和价值, 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针对“科学视野”栏目, 给教师的启示及建议

人教版必修一化学氯气 篇3

一、 渗透STSE教育的插图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即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能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方面的有关问题,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污染,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在面临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挑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决策。

必修1、2中引入了大量的联系生产生活相关图、科学家肖像图、环保图,共有67幅之多,通过挖掘这些插图蕴藏的教育功能,可以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情感教育。

新课标教材必修1的第一章《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化学实验的安全,教材中设置了“一些常用危险化学品的标志”的插图(P4图1-1),这一类插图可以在课堂上用来配合实验安全的教育。引导学生进入实验准备室,对照课本的插图思考相应的易燃易爆类实验药品的存放方法;引导学生回忆马路上遇见过的石油运输车上的标志等等。通过观察图片,体会图片的应用,让学生接触生活中的化学,学以致用,深刻地感受身边的化学。

又如,必修1中学习铁的氧化物的时候,老师可以先提出 “北京故宫的围墙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经过风吹雨打它还能历久常新”等问题,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对故宫城墙图片的欣赏(P56图3-17),对铁的氧化物的颜色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也被祖国的历史文化所感染,穿插情感的教育。

而彩色玻璃、五彩缤纷的烟花、净水剂、人造骨头关节等实物图片都属于联系生活生产相关图,这类图片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轻松乐学的学习态度,借助这些图片引导学生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教材中的每一幅插图都经过精心的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注重了学生思维与情感的培养,在图片诱发的浓厚兴趣下的学习,远比只是一句话的板书或一次简单的文字记忆的效果好得多。

通过教材插图的使用,引导学生了解化学与社会和技术的相互联系,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的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

二、 帮助学生形成化学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的插图

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是化学知识板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也是学生觉得难度最大的部分,利用教材中相关的微观、原理模拟图、模型示意图等36幅插图有利于学生对抽象的化学概念、原理的理解与掌握,可以纠正其可能存在的模糊概念和相异构想,有效地降低教学的难度。

比如在“离子反应”这个概念的学习中,P28图2-9插图“NaCl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示意图”属于微观图。在课堂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仔细观察这三幅图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幅图的含义。第一幅:氯化钠刚加入水中时,二者没开始接触,氯化钠的密度大沉在水下;第二幅:水分子接触到氯化钠表面,准备开始“抢夺”钠离子和氯离子;第三幅:每六个水分子“抢”走一个氯离子,每五个水分子“抢”走一个钠离子,这些钠离子、氯离子脱离原来的氯化钠晶体,分别以水合钠离子、水合氯离子的形式“跑到”水中去“自由啦”,通过这个生动的“演讲”活动,学生既可以利用这几幅插图直观地理解物质溶于水时,受到水分子的作用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微观的、抽象的过程,又可以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可谓一举两得。而且经过这个活动之后,学生碰到“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碰到“离子共存的判断”等相关问题时,脑海里就会“条件反射”出:该电解质在水分子的作用下,离解自由移动的离子……而不仅仅是在脑海里反映出电解质的化学式!

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积极地引导学生分析属于模型示意图的P34图2-13“氯化钠形成示意图”,可以使学生形象地理解氧化还原过程中:反应前,反应物的原子的不稳定的电子层结构→判断如何才能得到稳定结构→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稳定的阴、阳离子→阴、阳离子的静电作用结合成稳定的化合物。这样的模型示意图使学生在没有学过原子的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的知识的基础上,也能理解并掌握原子最外层电子的得失关系和电子转移的方向,再通过图像中钠离子与氯离子的最外层8电子稳定结构,使学生彻底地理解离子键的形成本质。假如这部分的知识没有很好利用插图去讲解,只是让学生从课本的文字去理解,或老师把结论简单地告诉学生,学生是很难理解和掌握氧化还原中的“什么原子得电子、什么原子失电子?”、“怎么失、怎么得?”、“失多少、得多少?”、“得失电子后的阴阳离子怎么结合成离子化合物?”等等相关的知识点的。

三、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动手能力的插图

利用必修1、2教材中包括实验装置示意图、仪器实物图、操作示意图等的54幅实验插图来创设实验情境,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动手能力。

新教材中对新的实验基本都配有相应的插图,在进入实验室前,应充分地利用这些插图进行仪器的组成、用途和操作要点的介绍,特别是同类对比的实验,利用装置图和学生们一起分析各部分的作用,一起讨论“这样设计的优点是什么?”、“还可以用哪些仪器替代?”等问题,为进入实验室真正做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

案例1:必修1的第4个科学探究:铁与水反应的设计实验。这是高一学生的第一个设计实验,他们没有实验设计的经验和思路,在教学中如何避免老师的“代设计”或者学生的“乱设计”呢?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分析P46图3-8铁粉和水蒸气反应这幅插图,发挥这幅插图很强的示范性和科学性的教学功能,能很好地达到这个实验的教学目的。

观察要点1:两种反应物的状态是怎样的?为什么?

观察要点2:水蒸气作为反应物,提供的途径是什么?

观察要点3:反应条件是什么?

观察要点4:采用哪种反应容器?有没有其他容器可替代?

观察要点5:如何检验产物?

由于学生带着思考对装置插图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认真的分析,认识到该插图装置的优点和不足,也充分认识了设计整个实验必须要考虑的各个环节,在动手进行设计时就能提出更完美的设计。

设计要点1:湿棉花提供水蒸气的量有限,替代装置应如何选择?

设计要点2:固态物质与气态物质相互反应的装置有什么选择?

设计要点3:反应物铁粉和生成物四氧化三铁都是黑色的,选择什么方法证明反应的发生?

设计要点4:选择什么装置收集验证氢气?

设计要点5:其他要考虑的因素:加热的顺序,氢气的验纯。

由于安排了学生对P46图3-8铁粉和水蒸气反应这幅插图进行认真的观察和分析,充分挖掘了装置插图的内涵,发挥了插图的引导作用,在设计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包括实验步骤、观察细节、详细记录和设计总结各环节的思考),认识了设计整个实验必须考虑哪几部分,各部分如何选择装置,等等,最终通过插图的观察、实验的设计和实验的进行整个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案例2:必修2中乙酸的酯化反应的教学中,在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前,先组织一个看图讨论活动,活动的第1部分:让学生仔细观察P69生成乙酸乙酯的反应装置图(图3-16),把观察过程中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归纳如下:

1、参加反应的物质有:乙醇、浓硫酸、乙酸,它们全部都是液态的。

2、反应条件是必须加热,酒精灯的温度能达到该反应所需的温度。

3、加热时试管要倾斜一定的角度。

4、吸收乙酸乙酯时要用饱和碳酸钠溶液。

5、吸收乙酸乙酯时,导管口不能插入液面下以防倒吸。

6、实验所需的仪器包括酒精灯、试管、带胶塞的导管、带铁夹的铁架台。

活动的第2部分:在学生仔细观察后,让他们在这些发现的基础上,讨论与他们发现相关的内容:

1、参加反应乙醇、浓硫酸、乙酸三种物质加入的顺序应该是怎样的?

2、用酒精灯加热时,应该注意什么?能不能让温度迅速升高?需要使用温度计来控制温度吗?

3、加热时试管一定要倾斜吗?直立加热可以吗?还有什么仪器可以替代试管,哪种仪器更适合这个实验?

4、饱和碳酸钠溶液可能有什么作用?饱和碳酸钠和生成的乙酸乙酯都是无色的,有什么方法可以更利于观察乙酸乙酯?

5、防止倒吸的装置需要改进为倒扣的漏斗吗?

6、如果要提高乙酸乙酯的产率,从改进制取装置出发,你有什么建议?

这样,借助一幅装置图,让同学们从实验仪器的组成和作用、各试剂的作用和实验的改进三个方面充分地预习了这个实验,锻炼了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还可以把物质的物理性质(沸点)、液体的加热方法、冷凝管的使用、指示剂的使用等结合起来,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

四、 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图表数据能力的插图

新课标三维目标中的过程和方法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化学是一门以化学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定量的化学实验获得的结果往往以曲线坐标图、数据表格图、物质变化关系图等为载体,再通过理解、应用、分析这些载体的认知能力和综合能力来得到最后的实验结论。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读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

案例1(读数据表格图):在介绍烷烃的物理性质时,老师不是简单地将结论:“碳原子数越多,溶、沸点越高,相对密度越大”这句话作为一个知识点告诉学生,而应充分利用必修2P55的插图(表3-1),先让学生了解读这类图表的规律:先看横、纵行的名称,了解横行(研究哪几项)和纵行(按什么规律变化);再看各项内容是怎样变化的;最后着重分析变化原因。在了解了读这类图表的方法后,让学生认真观察插图3-1中各项的变化情况,引导学生分别经过比较、分类、归纳、概括得出这个图表的含义:

比较:纵行七种烷烃由上至下所含的碳原子数逐渐增加、溶沸点逐渐变大、相对密度逐渐变大。

分类:所含碳原子数1~4个的甲烷~丁烷溶沸点低于0℃,常温时为气态;所含碳原子数5个以上,17个碳原子以下烷烃熔点低于0℃、沸点高于0℃,常温时为液态;17个碳原子以上的烷烃溶沸点高于0℃,常温时为固态。

归纳:烷烃所含的碳原子数越多,相对分子质量越大,相对密度就越大,溶沸点也就越高。

概括:烷烃的物理性质随分子中碳原子数的增加,呈现规律性的变化。

这样,学生不仅通过自主理解、分析得到了“碳原子数越多,溶、沸点越高,相对密度越大”这个结论,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了对图表数据等信息的分析处理的方法,读图能力大大加强,并且通过对该图的比较、分类、归纳、概括,也锻炼了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类似这样的表格还有表1-1、3-2等等,都可以采用相同的策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2(读物质变化规律图):在必修2元素周期律的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读P16的图1-9,找出图中概括的含义和两条规律,然后利用图来分析从左至右、从上至下的两个方向原子结构的变化规律,在充分理解了该图中反映出的四个规律(由左至右、由右至左、由上往下、由下往上)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模仿作图”的练习:“在分析图1-9后,请作出同周期从左至右的元素的金属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的快慢变化规律、非金属单质与氢气反应快慢的规律”,还有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或碱性)的变化规律,同主族元素从上往下的各种变化规律等等。这样,学生通过看图→读图→解图→作图的训练,借助一幅图,可以掌握四个知识点,变化出更多的图,那就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点,而且规律一致,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如果没有这样的插图,学生只能通过文字的理解、记忆,效果会大大降低。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时刻穿插着学生读图、解图的训练,总结读图、解图的规律,那将大大提高学生分析图表、提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新教材的图片帮助师生强化了化学的社会价值,以达到全面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目标,因而,教师选择的各种教学策略都应该找准着眼点,抓住关键。但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恰当地、充分地,并且具有整合性地利用好教材插图,通过充分挖掘教材插图的内涵,渗透STSE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化学的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动手能力、分析处理图表数据的能力,有效地完成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三维目标,使学生将更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宋心琦.新理念 新课标 新教材.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学 必修1.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学 必修2.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 邓峰,钱扬义.高中化学新教材(必修)图像系统的教学功能初步研究.课程·教材·教法.2006(3):78-81.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优秀教案 篇4

1.为制备干燥、纯净的CO2, 将大理石和盐酸反应生成的气体先后通过装有下列物质的两个吸收装置,两个装置应顺序装入( )。

A.水;无水CaCl2 B.饱和NaHCO3溶液;浓H2SO4

C.浓H2SO4;饱和NaHCO3溶液 D.饱和NaHCO3溶液;稀H2SO4

2.下列各组溶液,只要用试管和胶头滴管,不用其他任何试剂就可以鉴别的是( )。

A.KOH和Al2(SO4)3 B.稀H2SO4和NaHCO3

C.CaCl2和Na2CO3 D.Ba(OH)2和NaHSO4

3.一瓶Na2SO3已部份氧化,必须通过实验确定其纯度,正确的操作顺序为( )。

① 称取样品

② 用蒸馏水溶解样品

③ 过滤

④ 在烘箱中烘干沉淀

⑤ 向溶液中加过量的用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

⑥ 用蒸馏水洗涤沉淀再用AgNO3溶液检验,不出现沉淀为止

⑦ 准确称量干燥沉淀的质量

⑧ 在干燥器中冷却

⑨ 计算

A.①②③⑥⑤④⑧⑦⑨ B.①②⑤③⑥④⑧⑦⑨ C.①②③④⑤⑧⑥⑦⑨ D.①②③⑤⑥④⑧⑦⑨

4.根据下列实验事实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试液 滴加BaCl2溶液 白色沉淀 加稀盐酸 沉淀不溶解

结论:试液中一定含有SO42-

点 燃 通入Ba(OH)2溶液

B:气体 气体 白色沉淀

结论:原气体一定是烃

打开瓶盖 用沾有浓氨水玻璃棒靠近

C:某溶液 冒白雾 白烟

结论:证明原溶液中一定是浓硫酸

滴加苯酚溶液

D:某有色溶液 紫色

结论:证明原溶液中一定含有Fe3+

5.限用一种试剂即可区别Na2S、Na2SO3 、Na2CO3、NaAlO2、Na2SO4

五种溶液,应选用( )。

A.烧碱溶液 B.BaCl2溶液 C.氨水 D.盐酸

6.欲使CuSO4?5H2O、NH4Cl和SiO2的混合物分开,其必要的操作为( )。

A.升华、溶解、过虑、蒸发 B.溶解、过虑、蒸发、分液。

C.加热、溶解、过虑、结晶 D.溶解、过虑、分馏、结晶

7.现给你提供以下试剂①蒸馏水②铁粉③浓:H2SO4④浓盐酸⑤烧碱⑥浓氨水⑦Cl2请你设计一个实验;从电子工业上用FeCl3溶液腐蚀印刷电路板后的废液中回收并制纯净的FeCl3溶液。在方案中需选用上述试剂中的( )。

A.①②④⑦ B.①③④⑥ C.②④⑥⑥⑦ D.①④⑥⑦

8.某学生设计了三种制备方案①用KI晶体与浓H3PO4反应制HI②用饱和食盐水制电石气③用纯碱和石灰水制烧碱,可用的方案是( )。

A.① B.①③ C.②③ D.全部

9.设计实验从草木灰中提取钾盐,下列仪器不必罗列在实验通知单中的是( )。

A.滴定管 B.玻璃棒 C.烧杯 D.分液漏斗

10.去掉苯酚中混有少量的苯甲酸、应选用的实验方案是( )。

A.在混合物中加入盐酸、充分振荡,再用分液漏斗分离

B.在混合物中加入NaOH溶液、充分振荡,再通入过量CO2使反应完全后,再分液漏斗分离

C.将混合物用蒸馏方法分离

D.在混合物中加入乙醚、充分蒸取苯酚后,再用分液漏斗分离

二.填空题

11.已知化合物甲和乙都不溶于水,甲可溶于质量分数大于或等于98%的硫酸而乙不溶,现有一份甲和乙的混合物样品,通过实验进行分离,可得到固体甲(实验使用的过滤器是用于强酸性液体的耐酸性过滤器)。

请填写表中空格,完成由上述混合物得到固体甲的实验设计。

序号

实验步骤

简述实验操作(不叙述如何组装实验装置)

溶解

将混合物放入烧杯中,加入98%硫酸中,充份搅拌直到固体不再溶解。

洗涤沉淀

检验沉淀是否洗净

12.某混合物粉末中含有K+﹑Na+﹑Mg2+﹑Cl-﹑Br--。

(1)将K+﹑Na+﹑Mg2+大致分离,并把Cl-﹑Br-也大致分离开来,有以下的方法和步骤可供选择(有些可以重复使用):①溶于水配成稀溶液;②溶于水配成饱和溶液;③通入足量的CO2;④通入足量的氯水;⑤加入足量浓氨水;⑥过滤;⑦用CCl4萃取。最合理的方法和步骤的顺序依次是(用编号)

(2)分离后剩余的水溶液中所含的主要物质是

(3)如果上述分离过程中分离出的一种物质是小苏打,要得到干燥的小苏打应采取的最简单的措施

13.为测定碳酸钙纯度(设含杂质SiO2),学生设计了如下几个实验方案,请回答每个方案中的问题。

[方案I]

(1)称取碳酸钙样品 M g;

(2)加入过量盐酸;

(3)收集并测定生成的气体体积 V mL。

问题:如果称量样品时,砝码底部有一处未被实验者发现的残缺,那么测定的碳酸钙的纯度会 (偏高、偏低、无影响)

[方案II]

(1)称取碳酸钙样品 M g;

(2)用c mol/L 盐酸 V mL(过量)溶解样品;

(3)取溶解后的溶液 mL,用C′mol/L NaOH溶液滴定,恰好用去V′mL。

问题1:列出本实验中所用到的仪器名称(除铁架台及附件、烧杯之外)

问题2:加盐酸后是否需要滤出SiO2后再用NaOH滴定 (填选项编号)。

A.需要 B.不需要 C.均可

问题3:碳酸钙纯度计算公式 。

[方案III]

(1)称取碳酸钙样品 M g;

(2)高温(1000℃)煅烧直至质量不再发生变化,冷却后称量,质量为M′g。

问题1:为什么要煅烧至1000℃且“直至质量不再改变”?

问题2:本方案中的“冷却”应如何操作“为什么?

[方案IV]

(1)称取碳酸钙样品 M g;

(2)加入足量Cmol/L盐酸V mL使之完全溶解;

(3)过滤并取滤液;

(4)在滤液中加入过量C′mol/L Na2CO3溶液V′mL;

(5)将步骤(4)中的沉淀滤出、洗涤、干燥、称重为M′g。

问题1:此方案中不需要的数据是 (填选项编号)。

A.C、V B.C′、V′ C. M′ D. M

问题2:为减少实验误差,必要的操作是 (填选项编号)。

A.精确测定Na2CO3溶液体积V′ mL

B.精确配制浓度C′mol/LNa2CO3溶液

C.将步骤(3)所得沉淀洗涤,洗涤也应并入(4)中

D.将步骤(3)所得沉淀洗涤、干燥、称量其质量M′g备用

问题3:步骤(5)中要将沉淀进行洗涤,如果未经洗涤,则测定的碳酸钠纯度将

(偏高、偏低、无影响)。

综上所述,你认为4个方案中,的方案是 ,其它方案的缺点分别是:

人教版必修一化学氯气 篇5

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实验1-1粗盐提纯

原理:运用过滤、蒸发的方法提纯粗盐。

操作方法:称取适量粗盐溶于足量水中,过滤(一贴二低三靠),蒸发(在出现大量固体后熄灭酒精灯)。

现象:粗盐未完全溶解,蒸发出现白色固体。

实验1-2检验硫酸根

原理:硫酸钡既难溶于水也难溶于酸。

操作方法:取实验1-1中得到的食盐适量放入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约2ml水,先滴入几滴稀盐酸,然后滴入几滴氯化钡溶液。

现象: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1-1中食盐溶液中有硫酸根。思考交流:除去可溶性杂质(硫酸盐、钙离子、镁离子……)

原理:沉淀杂质。

操作方法:取少量食盐于试管中,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再加入过量碳酸钠溶液,最后加入过量稀盐酸,过滤,蒸发。

现象:出现白色沉淀,在加入盐酸后白色沉淀消失

实验1-3蒸馏制取纯净水

原理:蒸馏自来水

操作方法:在试管A中加入少量自来水,加入几滴硝酸和几滴硝酸银溶液。

在100毫升烧瓶中加入约三分之一体积的自来水,再加入几粒沸石或碎瓷片,向冷凝管中通入冷却水。加热烧瓶,弃取开始馏出的部分液体,收集少量液体,停止加热。取少量液体加入试管B中,加入几滴硝酸和几滴硝酸银溶液。

现象:试管A中有白色沉淀,试管B中无明显现象。

实验1-4萃取水中的碘

原理:碘在四氯化碳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大得多。

操作方法:右手压住分液漏斗口部,左手握住活塞,把分液漏斗倒置震荡;震荡后打开活塞,使漏斗内气体放出。将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上,静止。待液体分成后,将分液漏斗颈上的玻璃塞打开,再将分液漏斗下面的活塞拧开,使下层液体延烧杯壁流下,上层液体从口部倒出。

现象:液体分层,上层液体无色,下层液体呈紫色。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科学探究

电解1.8g水,计算生成的氧气和氢气的质量,并计算物质的量。初步推算出同温同压下,1mol氢气与1mol氧气质量相同。

实验1-5配制溶液

原理:

人教版必修一化学氯气 篇6

1.探究硝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酸性、强氧化性、不稳定性)。

2.通过学生实验手段,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3.在浓硝酸和稀硝酸的对比学习中,渗透“量变和质变”的辨证规律。

4.通过介绍化学家的故事,使学生树立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的品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硝酸的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

【教学难点】

硝酸的强氧化性

【教学过程】

[故事导入] 玻尔巧藏诺贝尔金奖章

丹麦有位叫玻尔的科学家,37岁时他获得了1922年的诺贝尔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玻尔被迫离开即将被德军占领的祖国,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他决定将诺贝尔奖章留在实验室。玻尔把金奖章溶解在盛有王水试剂瓶里。后来,纳粹分子窜入玻尔实验室,那个试剂瓶就在他们的眼皮底下,他们却一无所知。战争结束后,玻尔从王水中把金还原出来,并重新铸成奖章。而玻尔配制王水的主要组成之一是“硝酸”。

一、硝酸的强氧化性

[设疑]硝酸有酸性,能否与金属反应放出氢气?

[演示]浓硝酸与Cu反应

[讲解]从实验现象“红棕色气体生成”判断生成物中是N02而非H2.进一步从氧化还原反应说明反应的本质是+5价的氮得电子能力比H+1强。

[学生实验]比较浓硝酸、稀硝酸分别与Cu反应

[记录并讨论]

反应现象

产物

浓硝酸+Cu

1.Cu片:有大量气泡产生

2.溶液颜色:无色变为绿色

3.气体颜色:红棕色

4.反应剧烈程度:剧烈

5.触摸容器外壁:很热

Cu(NO3)2、NO2和H20

稀硝酸+Cu

1.Cu片:有气泡产生

2.溶液颜色:无色变为蓝色

3.气体颜色:无色

(打开止水夹后)无色变为红棕色

4.反应剧烈程度:缓慢

5.触摸容器外壁:温热

Cu(NO3)2、NO和H20

1.与金属反应:

Cu +4HN03(浓)=Cu(NO3)2+ 2NO2↑+2H20

3Cu +8HN03(稀)3Cu(NO3)2+ 2NO↑+ 4H20

[讲述]除金、铂等少数金属外,硝酸几乎能与所有金属反应;当浓硝酸与浓盐酸按体积比为1:3混合时,就配制成玻尔的“王水”溶液,王水的氧化性比浓硝酸强,可以溶解金。铂等不溶于硝酸的金属。

[设问]比较浓硫酸的.性质,浓硝酸能否与非金属反应?

[练习]与非金属反应:C+HNO3(浓)S+HNO3(浓)P+HNO3(浓)

2.与非金属反应:

C+4HNO3(浓)=CO2↑+4NO2↑+2H2O

S+6HNO3(浓)=H2SO4+6NO2↑+2H2O

P+5HNO3(浓)=H3PO4↑+5NO2↑+H2O

[提问]硝酸与哪些金属及非金属反应?产物是什么?硝酸浓度与还原产物有什么关系?

[小结]反应规律:

①除Au、Pt等少数金属外,硝酸几乎可能氧化所有的金属。

②常温下Fe、Al等金属在浓HNO3中发生“纯化”。

③硝酸越浓,其氧化性越强。如稀HNO3可使石蕊试变红,而浓HNO3可使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

④一般来说,活泼金属与HNO3反应不生成H2,浓HNO3的还原产物为NO2,稀HNO3的还原产物为NO。活泼金属与极稀HNO3反应时,还原产物复杂,可为NO、N2O、NH4NO3等。

⑤非金属单质可被HNO3氧化为最高价氧化物或其含氧酸。

⑥王水(浓HNO3和浓HCl按体积比1:3配制)具有更强的氧化性,能溶解Au、Pt。

[强调]反应物或条件不同,硝酸产物发生变化:NO2、HNO2、NO、N2O、N2、NH3。

如:4Zn+10HNO3=4Zn(NO3)2+N20+5H2O

注意:4Zn+10HNO3(稀)=4Zn(NO3)2+N20+5H2O

[设疑]浓硝酸与活泼金属反应是否也剧烈?

[学生实验]浓硝酸十铝片

[讲解]钝化原理:铁、铝与冷的浓硫酸或浓硝酸,表面被氧化为牢固的氧化物薄膜,阻止酸与内层金属进一步反应。

3.铁、铝与冷的浓硫酸或浓硝酸常温下发生钝化。

[提问]浓硝酸的运输和贮存可用何种物质制的容器?

[展示]一瓶呈黄色的浓硝酸,问为什么呈黄色?

4.不稳定性

4HN03 == 2H20+ 4NO2↑+02↑

[提问]硝酸应如何贮存?

[设疑]有人认为,“比较浓硝酸和稀硝酸的还原产物的化合价,浓HN03中的氮从+5降为+4而稀HN03,中的氮从+5价降为+2,从化合价变化可以判断稀硝酸的氧化性比浓硝酸强。”这种看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提示]从浓硝酸、稀硝酸分别与Cu反应的反应条件。剧烈程度分析。

[讲述]硝酸用途 :硝酸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制造炸药、染料、塑料、硝酸盐等;在实验室里,它是一种重要的化学试剂。

【高中化学必修一 4.4 氨硝酸和硫酸 教学设计人教版】相关文章:

1.化学必修一教学课件:硫酸、硝酸和氨

2.高一化学必修1第四节氨硝酸硫酸2教学设计

3.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雨巷》教学设计

4.《硝酸》教学设计范文

5.人教版高一必修《瓦尔登湖》教学设计

6.再别康桥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7.《人教版高一必修雨巷》教学设计

8.《兰亭集序》(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设计)

关于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的几点思考 篇7

关键词:课程改革,中学历史,学生发展,基础教育改革

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 我在工作之始就接触到新课程改革, 接触到人教版新教材, 并在2008年8月参加了新课程改革培训, 之后经过四个学期的教学, 对这本教材深有体悟。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对本教材的一些思考。

一、坚持一个重要原则

本教材坚持一个重要原则, 即“古今贯通, 中外关联”, 由若干个专题构成, 按照“前天、昨天、今天”的不同顺序展开, 因为本书主要讲述政治制度, 所以需要让学生深入了解其起源、发展、确立。

本书按照惯例先讲述中国古代史, 主要涉及古代的政治制度, 从先秦到明清, 以专题的形式出现, 这样使学生能够清晰地掌握政治制度的变迁。在历年的高考历史题目中, 中外比较一直是个热点, 也是个难点, 所以在讲完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后, 我紧接着又讲了古希腊和古罗马, 以此类推, 在讲述近代现代史时也是按照一定的顺序, 由于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与当时的世界背景密切相关, 所以在近代史中先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再涉及到中国时, 学生就易于掌握, 教师操作起来也很方便。

这样一来, 改变了以往教材大杂烩 (讲经济的同时又讲政治) 的弊端, 让学生能有较清晰的思路。

二、单元之间的关联 (以第二单元和第三单元为例)

对于难以理解的《古希腊和罗马政治制度》以及《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这两个单元的结合, 我谈谈自己的想法。

当时古希腊与古罗马均位于地中海沿岸, 发达的水上交通, 有利的地理位置和后来繁荣的商业交流都有利于当地文明的传播, 特别是欧洲, 加上后来欧洲版图的分化组合, 各民族的相互交流, 使得各地的文明得到广泛传播。而且具有较早、较强生命力的文明会被更多的民族所接受、消化吸收并不断发展传播。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 古代罗马的法律制度就是其中的典型。

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前后, 到公元前5世纪达到顶峰时已经十分成熟, 尤其在当时奴隶制社会时代这种文明已经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其中的人民主权、法律至上、轮番而治等原则都已经确立。

古罗马早在公元前6世纪就出现了习惯法, 公元前5世纪中期成文法就诞生了。后来在长期的对外扩张中, 罗马法不断得到修改充实和完善, 在东罗马时就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无论是在共和国时代还是在帝国时代, 罗马法都对于维护其统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成为维系罗马统治的重要工具和强大支柱。尤其重要的是它稳固了统治秩序, 缓和了集团内部的矛盾, 体现了集团内部的民主。

这些文明曾在地中海地区各领风骚, 交相辉映, 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不断传播, 为人类的政治文明留下了宝贵遗产。

在资本主义社会, 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为维护其统治并缓和矛盾, 在政治上需更多地扩大民主范围, 兼顾更多阶层的政治权利, 代议制是体现和兼顾的最好形式, 并且通过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英国于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 限制了王权, 法国通过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 德国、美国同样确立了各自的政体, 民主政治得到保障, 从而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这样就把两个单元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利于教学的发展和学生的掌握。

三、历史课程目标的落实

需要注意的是, 长期以来, 在高考制度的模式之下, 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知识的掌握, 而忽略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爱国主义的培养及民族情感的培养流于形式, 成为空话。

扪心自问, 我们除了让学生记住大量的应付考试的历史知识之外, 又让他们学会了多少做人的道理?产生了多少爱国的情感?具备了多少创新的精神?

为什么要学历史?历史教育专家赵亚夫先生直截了当地说, “为了学会做人。”为升学而学历史, 高考之后历史知识就成了历史, 为做人而学历史, 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使人得到全面发展, 终身受益。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更能使人由衷地懂得一种大义——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 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深明了这种大义, 就能转化为一种为祖国富强而奋发学习的动力。由此可见, 历史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相互渗透, 相得益彰。在具体的教学中, 要认真地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两点疑惑

相对于以前的版本来说, 本教材在很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在取得一些成果的同时, 还有些小问题没有很好地解决, 或者是在解决了一些旧问题的同时又出现了新的问题, 故举例如下。

1.教材第90页:“这次大会后, 一批工人、农民和士兵的代表走上了各级苏维埃的领导岗位, 代表人民行使权利或监督权利的实施。”这句话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这些代表们代表人民行使权利, 他们的权力来自于人民的权利。二是在他们代表人民行使权利的同时还要监督国家机关权力的实施。对于国家机关来说, 拥有的应当是权力而不是权利。因为其拥有的是支配他人的强制之力, 是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对管理对象理念、行为的影响力和控制力。这些代表们监督的应当是国家机关行使的权力, 故表达应为“代表人民行使权利或监督权力的实施”, 而不能权利权力不分, 否则会误导学生。

2.元朝行省图不是很完整, 是否应该画出北冰洋?

人教版必修一化学氯气 篇8

关键词:启发式;应用式;探究式;教科书栏目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4–0007–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人教社新版教科书为了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化学1》和《化学2》中设置了“学与问”、“科学探究”、“实践活动”、“科学史话”和“思考与交流”等众多新颖的栏目,以突出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其中,“思考与交流”栏目常以问题的形式出现。“思考”主要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而解决问题的方法受制于个体的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这时就需要有“交流”,包括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通过共同分析讨论,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形成,并达到智慧共享的目的。虽然“思考与交流”栏目的主要呈现方式是以问题为主,但它绝不仅仅是承接上下文的练习题,每一个“思考与交流”栏目都有各自的功能和作用。

本文对《化学1》和《化学2》中“思考与交流”栏目进行分析,根据栏目培养目标的不同,把“思考与交流”栏目分为三种类型,并对栏目的有效应用提出几点建议,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

1 教科书中“思考与交流”栏目的分类

在人教版高中化学教科书众多栏目中,“思考与交流”栏目占较大比例,一般构成形式为“知识背景+问题”或“知识背景+讨论”,其中知识背景为解决问题提供了大致的思考方向,问题和要讨论的内容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旨在发散学生思维。根据“思考与交流”栏目中的问题内容和作用的不同,将栏目分为以下三类:启发式、应用式和探究式。

1.1 启发式

启发式“思考与交流”栏目,顾名思义,就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交流合作,从而得到各种启示。主要表现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根据教学需要,激活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经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将要学习的知识;第二种是启发学生根据学习内容得出感悟,例如科学精神的感悟或学习方法的转变等。其中有许多启发式“思考与交流”栏目渗透着具有启发作用的类比和比较等逻辑方法。

例如,在《化学1》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中,栏目提出的问题为:请参考酸的定义尝试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碱和盐的本质。

教科书中根据HCl、H2SO4和HNO3的电离方程式总结出酸的定义(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启发学生同样从电离的角度通过类比概括出碱和盐的定义,即学生自己写出NaOH、Ba(OH)2和KOH的电离方程式,再根据酸的定义总结出碱的本质(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教师应启发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建构知识体系,同时培养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2 应用式

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灵活运用知识,由于每个学生都是这个社会的成员,在学习应用式“思考与交流”栏目过程中,学生会联想到很多生活中的实例,以及工农业生产等各种社会问题,教师应合理利用这一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例如,在《化学1》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中,栏目提出的问题为:离子反应在混合物分离、物质提纯和鉴定,以及清除污水等方面有重要意义。请举出几个具体实例,并与同学交流。

在上述栏目中,学生在学习离子反应和混合物分离的基础上,容易想到可以添加能与污水中有害离子反应生成无毒气体、水或沉淀的某种物质,再通过过滤等方法除去有害物质,实现对生活和工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水的治理。

由上例可知,应用式“思考与交流”栏目与教科书中的内容具有因果关系,即因为掌握了教科书中的知识,所以生活中的问题得到解释或解决。这类栏目的设计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会提高学生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和解决社会发展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应举一反三,尽可能将所学化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相联系。可以说应用式“思考与交流”栏目是连接理论和实际的桥梁。

1.3 探究式

探究式“思考与交流”栏目主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意识,其呈现方式以设计实验方案和研究探究性问题为主。由于实验方案的设计较为复杂,因此一直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需要学生共同探索;探究性问题的设计一般是由易到难、逐层深入,能够引导学生掌握研究问题本质的方法,所以要求此栏目内容的设置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

例如,在《化学1》第四章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中,栏目提出的问题为:根据SiO2的存在和应用,请分析以下问题:SiO2具有哪些物理性质?化学稳定性如何?你的依据是什么?SiO2的这些性质是由什么决定的?

将你的认识写在下面横线上,并与同学交流。

物理性质:

化学稳定性:

学生由SiO2可用作石英坩埚,可知SiO2是熔、沸点较高的固体;再由SiO2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可知SiO2化学性质稳定。通过这一系列由表及里的问题帮助学生透过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抓住SiO2的结构本质,即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注意SiO2的网状结构,这充分体现了探究式问题在培养学生认识化学事物本质方面的功能。

通过探究式“思考与交流”栏目的设置,学生可以先思考再合作探究,最后交流,在不同思考角度的基础上提出可行的实验设计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体现教材与学生的“对话功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及思维的开发和创新,因此这类栏目是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阶梯。

通过上述分类可知,不同的“思考与交流”栏目具有不同的作用。总体来看,“思考与交流”栏目在教学中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以学生为本,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结论的开放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3)思考后的交流讨论,不仅训练了表达能力、决策能力,还体现了合作精神;(4)不仅重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更注重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精神的形成等,符合三维目标有机结合的要求。

2 “思考与交流”栏目在教科书中的分布

在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教科书每一章中都设置了个数不等的“思考与交流”栏目,具体情况见表1。可见,启发式“思考与交流”栏目贯穿始终,在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良好习惯;《化学2》中的应用式栏目明显增加,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由于两册书共设置了43个实验和许多“科学探究”栏目,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所以探究式“思考与交流”栏目个数较少,但书中穿插的7个探究式“思考与交流”栏目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它与其他栏目共同构成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体系。

3 对教师使用“思考与交流”栏目的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每一类“思考与交流”栏目都具有各自的功能,教师在教学时,只有先辨别出“思考与交流”栏目的类型,才能针对问题充分发挥栏目的作用,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下面对教师使用“思考与交流”栏目提出几点建议。

3.1 仔细阅读上下文和“思考与交流”栏目的内容,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师应该正确地认识“思考与交流”栏目,它不是一个单独列出的思考题,而是与教科书内容紧密联系的一种教学活动。

例如,在《化学1》第四章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中,栏目提出的问题为:阅读“氯气的发现和确认”,并思考:从氯气的发现到确认为一种新的元素,时间长达三十年。你从这一事例中得到什么启示?

所以教师遇到“思考与交流”栏目时,应先熟读上下文,再根据该栏目内容分析放在此处是为了强调哪一知识点,找到栏目内容与知识的联系,这是实施“思考与交流”栏目的基础。

3.2 辨别“思考与交流”栏目的类别,充分发挥其作用

根据“思考与交流”栏目的分类可以看出,每一类栏目在教科书中的作用和侧重点是不同的,所以只有辨别出“思考与交流”的类型,才能结合授课内容发挥作用。例如辨别出“思考与交流”栏目属于启发式,就要求给予学生思考和反应的时间,教师只能做适当的引导,指导学生注意知识的迁移、概念的形成和思维方式的训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若是应用式“思考与交流”栏目,就不能只局限于书中的例子,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准备,使问题尽可能多地与实际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若是探究式“思考与交流”栏目,要注意让学生提出问题和假设,最好可以动手操作实验来验证假设,自主探究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和创新的科学精神。

例如,在《化学2》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与限度”中,栏目提出的问题为:为什么要将食物存放在温度低的地方(如冰箱)?

上述“思考与交流”栏目很容易判断出是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属于应用式“思考与交流”栏目。学生通过学习化学反应速率的相关知识,知道温度可以对化学反应速率产生影响,但也只局限在对书本中知识的理解,只有引入生活中的实例,才能得到更感性的认识。教师可以“借题发挥”,让学生再举出几个生活中的例子(如“为什么铁在湿热的情况下更容易生锈”等),充分发挥栏目的作用。

3.3 基于“思考与交流”栏目的分类,合理设计教学方案

基于“思考与交流”栏目的分类,教师可以知道该栏目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扮演的角色,在了解其真正侧重点和意图的情况下,才能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方案。在进行“思考与交流”栏目的教学设计时,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与知识内容紧密结合。根据“思考与交流”栏目的类别,思考应在本节课哪一阶段呈现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接受和消化这部分知识,达到该栏目的目的;其次,教师要灵活支配教学时间。要协调好“思考与交流”栏目实施与其他教学环节的时间关系,课前做好准备,对课堂时间加以控制,使每个环节都充分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最后,合理安排学生活动。在“思考与交流”栏目的教学中,合理安排学生活动包括学生思考和师生交流或生生交流活动的安排。

例如,在《化学1》第三章第三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中,栏目提出的问题为:某家庭准备装修窗户(计划使用10年),可供使用的材料有:木材、钢铁、铝合金、塑钢,请你调查每种材料的性能、价格、制造或安装成本、利弊等,进行综合分析、比较,试着提出一个你认为切实可行的选择方案。

根据上述栏目提出的要求,学生需要共同讨论,不断探究才能给出合理的方案,属于探究式“思考与交流”栏目。在学习过常见金属性质后,这一节对金属的应用作出系统的说明,在了解不同合金的性质、特点的基础上,设置了上述“思考与交流”栏目,由于提供的材料种类比较多,如果一个人完成方案设计,负担较重,所以教师要合理设计教学。综合该栏目与上下文的关系和任务量较大等特点,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是最佳选择,但要注意灵活安排教学时间和学生活动。可以提前把学生分组并布置作业,让学生做好预习,在课堂上,组员把调查内容汇总、讨论交流。这样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既能对合金的应用有正确的见解,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充分发挥探究式“思考与交流”栏目的作用。

4 结语

在人教版化学教科书中,各个“思考与交流”栏目的教学立意都有所不同,教师要了解每一个栏目的用意,课前做好准备,通过对栏目的分析和实践,使每个栏目都发挥作用,并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与评价。教师应该学会变通地使用“思考与交流”栏目,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自主地设计一些不同类型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交流,使学生在认知结构和能力发展上得到完善,在处理问题的思维方法上获得训练,在品德修养和价值观上得到全面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宋心琦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第三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宋心琦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第三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 “思考与交流”栏目在教科书中的分布

在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教科书每一章中都设置了个数不等的“思考与交流”栏目,具体情况见表1。可见,启发式“思考与交流”栏目贯穿始终,在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良好习惯;《化学2》中的应用式栏目明显增加,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由于两册书共设置了43个实验和许多“科学探究”栏目,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所以探究式“思考与交流”栏目个数较少,但书中穿插的7个探究式“思考与交流”栏目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它与其他栏目共同构成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体系。

3 对教师使用“思考与交流”栏目的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每一类“思考与交流”栏目都具有各自的功能,教师在教学时,只有先辨别出“思考与交流”栏目的类型,才能针对问题充分发挥栏目的作用,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下面对教师使用“思考与交流”栏目提出几点建议。

3.1 仔细阅读上下文和“思考与交流”栏目的内容,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师应该正确地认识“思考与交流”栏目,它不是一个单独列出的思考题,而是与教科书内容紧密联系的一种教学活动。

例如,在《化学1》第四章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中,栏目提出的问题为:阅读“氯气的发现和确认”,并思考:从氯气的发现到确认为一种新的元素,时间长达三十年。你从这一事例中得到什么启示?

所以教师遇到“思考与交流”栏目时,应先熟读上下文,再根据该栏目内容分析放在此处是为了强调哪一知识点,找到栏目内容与知识的联系,这是实施“思考与交流”栏目的基础。

3.2 辨别“思考与交流”栏目的类别,充分发挥其作用

根据“思考与交流”栏目的分类可以看出,每一类栏目在教科书中的作用和侧重点是不同的,所以只有辨别出“思考与交流”的类型,才能结合授课内容发挥作用。例如辨别出“思考与交流”栏目属于启发式,就要求给予学生思考和反应的时间,教师只能做适当的引导,指导学生注意知识的迁移、概念的形成和思维方式的训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若是应用式“思考与交流”栏目,就不能只局限于书中的例子,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准备,使问题尽可能多地与实际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若是探究式“思考与交流”栏目,要注意让学生提出问题和假设,最好可以动手操作实验来验证假设,自主探究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和创新的科学精神。

例如,在《化学2》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与限度”中,栏目提出的问题为:为什么要将食物存放在温度低的地方(如冰箱)?

上述“思考与交流”栏目很容易判断出是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属于应用式“思考与交流”栏目。学生通过学习化学反应速率的相关知识,知道温度可以对化学反应速率产生影响,但也只局限在对书本中知识的理解,只有引入生活中的实例,才能得到更感性的认识。教师可以“借题发挥”,让学生再举出几个生活中的例子(如“为什么铁在湿热的情况下更容易生锈”等),充分发挥栏目的作用。

3.3 基于“思考与交流”栏目的分类,合理设计教学方案

基于“思考与交流”栏目的分类,教师可以知道该栏目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扮演的角色,在了解其真正侧重点和意图的情况下,才能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方案。在进行“思考与交流”栏目的教学设计时,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与知识内容紧密结合。根据“思考与交流”栏目的类别,思考应在本节课哪一阶段呈现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接受和消化这部分知识,达到该栏目的目的;其次,教师要灵活支配教学时间。要协调好“思考与交流”栏目实施与其他教学环节的时间关系,课前做好准备,对课堂时间加以控制,使每个环节都充分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最后,合理安排学生活动。在“思考与交流”栏目的教学中,合理安排学生活动包括学生思考和师生交流或生生交流活动的安排。

例如,在《化学1》第三章第三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中,栏目提出的问题为:某家庭准备装修窗户(计划使用10年),可供使用的材料有:木材、钢铁、铝合金、塑钢,请你调查每种材料的性能、价格、制造或安装成本、利弊等,进行综合分析、比较,试着提出一个你认为切实可行的选择方案。

根据上述栏目提出的要求,学生需要共同讨论,不断探究才能给出合理的方案,属于探究式“思考与交流”栏目。在学习过常见金属性质后,这一节对金属的应用作出系统的说明,在了解不同合金的性质、特点的基础上,设置了上述“思考与交流”栏目,由于提供的材料种类比较多,如果一个人完成方案设计,负担较重,所以教师要合理设计教学。综合该栏目与上下文的关系和任务量较大等特点,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是最佳选择,但要注意灵活安排教学时间和学生活动。可以提前把学生分组并布置作业,让学生做好预习,在课堂上,组员把调查内容汇总、讨论交流。这样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既能对合金的应用有正确的见解,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充分发挥探究式“思考与交流”栏目的作用。

4 结语

在人教版化学教科书中,各个“思考与交流”栏目的教学立意都有所不同,教师要了解每一个栏目的用意,课前做好准备,通过对栏目的分析和实践,使每个栏目都发挥作用,并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与评价。教师应该学会变通地使用“思考与交流”栏目,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自主地设计一些不同类型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交流,使学生在认知结构和能力发展上得到完善,在处理问题的思维方法上获得训练,在品德修养和价值观上得到全面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宋心琦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第三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宋心琦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第三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 “思考与交流”栏目在教科书中的分布

在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教科书每一章中都设置了个数不等的“思考与交流”栏目,具体情况见表1。可见,启发式“思考与交流”栏目贯穿始终,在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良好习惯;《化学2》中的应用式栏目明显增加,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由于两册书共设置了43个实验和许多“科学探究”栏目,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所以探究式“思考与交流”栏目个数较少,但书中穿插的7个探究式“思考与交流”栏目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它与其他栏目共同构成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体系。

3 对教师使用“思考与交流”栏目的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每一类“思考与交流”栏目都具有各自的功能,教师在教学时,只有先辨别出“思考与交流”栏目的类型,才能针对问题充分发挥栏目的作用,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下面对教师使用“思考与交流”栏目提出几点建议。

3.1 仔细阅读上下文和“思考与交流”栏目的内容,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师应该正确地认识“思考与交流”栏目,它不是一个单独列出的思考题,而是与教科书内容紧密联系的一种教学活动。

例如,在《化学1》第四章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中,栏目提出的问题为:阅读“氯气的发现和确认”,并思考:从氯气的发现到确认为一种新的元素,时间长达三十年。你从这一事例中得到什么启示?

所以教师遇到“思考与交流”栏目时,应先熟读上下文,再根据该栏目内容分析放在此处是为了强调哪一知识点,找到栏目内容与知识的联系,这是实施“思考与交流”栏目的基础。

3.2 辨别“思考与交流”栏目的类别,充分发挥其作用

根据“思考与交流”栏目的分类可以看出,每一类栏目在教科书中的作用和侧重点是不同的,所以只有辨别出“思考与交流”的类型,才能结合授课内容发挥作用。例如辨别出“思考与交流”栏目属于启发式,就要求给予学生思考和反应的时间,教师只能做适当的引导,指导学生注意知识的迁移、概念的形成和思维方式的训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若是应用式“思考与交流”栏目,就不能只局限于书中的例子,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准备,使问题尽可能多地与实际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若是探究式“思考与交流”栏目,要注意让学生提出问题和假设,最好可以动手操作实验来验证假设,自主探究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和创新的科学精神。

例如,在《化学2》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与限度”中,栏目提出的问题为:为什么要将食物存放在温度低的地方(如冰箱)?

上述“思考与交流”栏目很容易判断出是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属于应用式“思考与交流”栏目。学生通过学习化学反应速率的相关知识,知道温度可以对化学反应速率产生影响,但也只局限在对书本中知识的理解,只有引入生活中的实例,才能得到更感性的认识。教师可以“借题发挥”,让学生再举出几个生活中的例子(如“为什么铁在湿热的情况下更容易生锈”等),充分发挥栏目的作用。

3.3 基于“思考与交流”栏目的分类,合理设计教学方案

基于“思考与交流”栏目的分类,教师可以知道该栏目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扮演的角色,在了解其真正侧重点和意图的情况下,才能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方案。在进行“思考与交流”栏目的教学设计时,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与知识内容紧密结合。根据“思考与交流”栏目的类别,思考应在本节课哪一阶段呈现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接受和消化这部分知识,达到该栏目的目的;其次,教师要灵活支配教学时间。要协调好“思考与交流”栏目实施与其他教学环节的时间关系,课前做好准备,对课堂时间加以控制,使每个环节都充分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最后,合理安排学生活动。在“思考与交流”栏目的教学中,合理安排学生活动包括学生思考和师生交流或生生交流活动的安排。

例如,在《化学1》第三章第三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中,栏目提出的问题为:某家庭准备装修窗户(计划使用10年),可供使用的材料有:木材、钢铁、铝合金、塑钢,请你调查每种材料的性能、价格、制造或安装成本、利弊等,进行综合分析、比较,试着提出一个你认为切实可行的选择方案。

根据上述栏目提出的要求,学生需要共同讨论,不断探究才能给出合理的方案,属于探究式“思考与交流”栏目。在学习过常见金属性质后,这一节对金属的应用作出系统的说明,在了解不同合金的性质、特点的基础上,设置了上述“思考与交流”栏目,由于提供的材料种类比较多,如果一个人完成方案设计,负担较重,所以教师要合理设计教学。综合该栏目与上下文的关系和任务量较大等特点,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是最佳选择,但要注意灵活安排教学时间和学生活动。可以提前把学生分组并布置作业,让学生做好预习,在课堂上,组员把调查内容汇总、讨论交流。这样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既能对合金的应用有正确的见解,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充分发挥探究式“思考与交流”栏目的作用。

4 结语

在人教版化学教科书中,各个“思考与交流”栏目的教学立意都有所不同,教师要了解每一个栏目的用意,课前做好准备,通过对栏目的分析和实践,使每个栏目都发挥作用,并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与评价。教师应该学会变通地使用“思考与交流”栏目,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自主地设计一些不同类型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交流,使学生在认知结构和能力发展上得到完善,在处理问题的思维方法上获得训练,在品德修养和价值观上得到全面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宋心琦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第三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上一篇:小镇的四季作文下一篇:个人思想演变过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