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博士考试

2024-09-05

内蒙古大学博士考试(精选9篇)

内蒙古大学博士考试 篇1

一、名词解释

epicranial aponeurosis

椎前筋膜

iliotibial tract

奇静脉

肋膈隐窝

二、面侧深区的境界及内容

三、胸锁乳突肌区的境界及内容

四、上纵隔的层级结构

五、腹横筋膜和腹膜外筋膜的延续及临床意义

六、盆筋膜壁层和盆筋膜壁层的配布

七、肩关节及肩袖的组成八、胸部交感干的形成及节前节后纤维的走向

九、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的鉴别

内蒙古大学博士考试 篇2

一、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加

学校始终把博士后工作作为人事工作的重要一环, 切实把博士后工作摆在学校工作全局的突出位置。从学科、学位点建设的高度, 统筹安排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建设;从人才队伍整体提升的角度, 着力加强博士后人员的培养和使用。

1. 健全机构, 建章立制。

为使博士后工作顺利开展, 河南大学成立了校院两级博士后工作管理机构, 实行两级管理制度。这有利于充分发挥学校统筹安排、总体协调的优势, 同时能够进一步调动流动站所在学院开展博士后日常工作的责任感和积极性, 利用学院各方面资源, 做好博士后研究人员的招收、培养和使用等工作。河南大学同时还加强相关的制度建设, 为博士后工作提供依据和标准。学校先后制定并出台了《河南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管理工作实施细则》《河南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启动基金使用管理办法》《河南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业务考核办法 (试行) 》《河南大学博士后住房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

2. 划拨资金, 专项建设。

为了使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能够享受一个较为宽松、便捷的科研、生活环境, 学校按每个站40万元的标准设立了博士后建站专项经费, 为博士后研究人员公寓和工作用房购置家具、家电、办公设备等, 使博士后能够安心在站工作, 多出、快出优秀科研成果。

3. 广泛宣传, 扩大规模。

编印了河南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简介、博士后研究人员进站申请指南, 创建了河南大学博士后网页, 在河南大学博士后网页上建立了学校博士后工作宣传专栏, 通过网页和专栏及时传达国家、省有关文件精神和学校的相关规定及各种信息。利用学校参加人才招聘会、通过报纸、网络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机会, 积极宣传河南大学博士后政策, 吸引大批优秀博士来校进站从事博士后研究。

二、规范管理, 做好服务, 确保博士后培养质量

在博士后的管理工作中, 一方面要严格程序, 规范管理;另一方面要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搞好服务, 这样才能确保博士后的培养质量。学校从以下六个方面严把博士后培养质量关。

1. 规范工作流程。

按照国家和省博士后管理工作的有关规定,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 对博士后研究人员的招收、管理、考核、评估、经费使用、配偶随调及其子女入学等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2. 严把选题、进站、中期考核、出站关。

对于每位申请者, 进站前, 需提供申报人的有关材料, 然后组织相关学科考核小组对其进行面试, 在综合评议的基础上, 重点对申报人的选题进行测评, 择优录用。博士后进站工作一年左右, 由指导小组提出中期考核意见报学校博士后工作管理办公室备案。博士后期满出站, 须由所在流动站聘请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对博士后在站期间的思想政治、教学科研、学术水平、业务能力等进行全面评审并给出较详细的评审意见。

3. 实行导师负责制。

每位博士后研究人员都配有1~2位博士生导师或院士任其合作导师, 指导博士后从进站到出站整个期间的研究工作。在充分利用学校学术资源的基础上, 在合作导师的指导下, 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有效发挥。

4. 利用学校综合优势。

鼓励设站学院根据博士后开展的研究项目, 结合专业方向为博士后提供科研所需的实验设备和实验材料, 积极拓展博士后在校内各科研教学单位间的交流和培养空间, 发挥综合性大学的联合优势, 在科研信息共享、实验设备使用上综合利用, 并在交叉学科和前沿学科的培育上下工夫, 造就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河南大学地理学学科博士后的培养由环境与规划学院与经济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等相联合, 物理学、化学学科博士后由物理与电子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与特种功能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河南省光伏材料重点实验室、河南省天然药物与免疫工程重点实验室等相结合, 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5. 搭建学术交流平台。

学校非常重视在站博士后这一群体的培养, 经常为他们创造条件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 并根据研究需要, 推荐其参加各种学术会议, 进行学术交流, 拓宽科研视野。一方面是走出去。鼓励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到国外进行短期学术访问、交流和出席国际会议。这不但对他们在学术上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使其与国际最新研究动态和学术成果近距离接触, 同时也促进了外语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是请进来。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召开报告会、专题研讨会, 举办、协办高级别学术会议, 为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研究水平的提高提供机会。

6. 多部门配合搞好服务。

学校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日常管理工作由校人事处负责, 科研项目的申请、经费管理、住房安排、医疗保健、配偶借调安排、子女入学入托等工作则得到了校科研处、总务处、校医院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

三、开拓思路, 广泛合作,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校在理论层面上对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进行精心培养的同时, 注重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博士后研究人员得到锻炼并发挥作用。其做法是坚持两个三结合, 即坚持“吸引、培养、使用”的结合和“产、学、研”的结合。

河南大学现有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地理学等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180余人, 形成了一支学历高、年纪轻、创新能力强的中青年科研队伍。学校在为博士后研究人员搭建良好科研创新平台的同时, 积极扩展在站博士后人员干事创业渠道。引导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理论研究的同时, 承担和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 加大科技开发力度, 加强与企业联合, 增强科技成果转化意识, 走产学研结合道路。同时, 鼓励博士后研究人员从河南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践中找题目, 加强横向联合, 取得了丰硕成果。

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架起学校与企业科研合作的桥梁, 学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与企业的资金优势和项目优势相结合, 学校培养了人才, 提高了科研水平, 企业解决了生产、经营中出现的难题, 提高了效益, 实现了合作共赢。目前, 学校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已与河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河南天冠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义马煤业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河南金丹乳酸科技有限公司等多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设立单位签订合作协议, 联合招收、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

2010年, 在河南省首批组建的25个博士后科研创新团队中, 河南大学10位专家受聘团队学科负责人。团队负责人带领本学科博士后研究人员面向博士后工作站、中小企业、基层经济实体和农村经济建设开展科技服务活动, 以开展项目合作和转化科研成果为重点, 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主线, 以服务地方、增长才干、创造价值为目的, 为人才和企业构建合作创业平台, 实现“第一资源”和“第一生产力”的有机结合, 提高人才自主创新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 更好地服务科学、经济、社会发展, 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和河南振兴。

四、对学校博士后工作的几点思考

1. 进一步深化博士后工作改革和创新。

逐步健全完善统筹有力、责权明晰、分工科学、协调高效的博士后分级管理与服务系统;进一步增强合作导师在博士后使用和培养方面的主导作用;强化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合作导师和博士后研究人员之间的合同制管理。

2. 进一步提高博士后整体培养质量。

加强以创新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性科研成果为核心评价标准的博士后绩效考核、评估工作;进一步提高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福利待遇, 完善各种社会保障, 消除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后顾之忧, 使其能够安心工作, 献身科研。

3. 进一步推进博士后工作国际化。

努力学习、借鉴国外博士后培养的经验, 加大优秀外籍博士后招收力度;吸引更多留学回国人员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促进博士后国际学术交流, 拓宽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国际学术视野。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人事处) ■

芝加哥大学这样培养博士 篇3

在前三年,委员会的众多教授为学生提供了内容十分广泛而庞杂的课程、讲座、阅读课等,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社会思想委员会的教授们开设有“雅典悲剧和政治理论”、“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莎士比亚悲剧研究”、“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伦理学基础”、“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争论”等课程,甚至还有余国藩教授开设的“中国古典田园诗歌”、“《红楼梦》研究”等课程,可谓贯穿古今“美”外。

资格考试由委员会的成员命题,分成文学、哲学和社会科学三个部分,每个部分两道题目。学生必须分别从这三部分中各挑选出一道,并保证一道是和现代相关的,一道处理前现代的学术问题。考试针对每个学生单独进行,选择了题目之后,学生有5天的时间准备,可以查阅任何资料,撰写一篇论文。委员会中相关领域的教授会审查该论文,给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的评分。不合格的即不能进行博士论文写作。

然而,通过了资格考试并不意味着就有资格撰写博士论文,还必须通过该校的外语考试。学生通常被要求掌握3-5门语言,包括英语、德语、法语、汉语、俄语等,如果学的是神学或者古希腊哲学,则必须要掌握拉丁文和希腊语。同时通过了资格考试和外语考试之后,就可以为毕业做准备了。

撰写论文之前,必须提交一个2500-5000字的论文提要,证明该题目的重要性,同时还要求列出相应的参考文献,以便教授们考察前期的准备工作是否充分。论文提要只有得到教授的同意,学生才可以着手写作。该委员会学生撰写的论文多成为经典之作,如艾兰·布鲁姆的《伊索克拉底的政治哲学》等。

(摘自《书城》)

内蒙古大学博士考试 篇4

——软件工程(一级学科)

1.专业基础测试(面试)

考核方式:专业基础测试包括专业知识测试、外语应用能力测试两部分内容。专业基础测试主要考察考生对软件工程专业基础理论、方法的知识掌握,内容来自软件工程的专业课程,根据考生报考方向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基础的测试。内容涉及但不限定于以下课程:软件工程、软件开发方法、计算理论和算法理论、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视觉、数据可视化、人机交互等的基本知识。外语应用能力测试主要考察考生的阅读、口语和外语科技写作能力。

面试成绩计算:每位面试专家均从以上方面对考生进行评分(百分制),面试成绩由专家所评分数按照算术平均值得出。成绩所占比重分别为专业知识测试60%、外语应用能力测试40%。

2.专业综合测试(面试)

考核方式:考生准备报告(PPT),介绍本人研究成果以及博士科研计划。专业综合测试包括科研综合能力测试和综合质询。科研综合能力测试主要考察考生科技查新能力、已取得的科研成果情况、未来科研工作思路和规划、科研潜力等。并由面试专家对考生的科研情况进行综合质询。

面试成绩计算:每位面试专家均从以上方面对考生进行评分(百分制),面试成绩由专家所评分数按照算术平均值得出。成绩所占比重分别为科研综合能力测试50%、综合质询50%。

3.复试(面试)

考核方式:面试。

内蒙古大学博士考试 篇5

南方都市报

■虚拟@现实之黎明专栏

7月17日出现一个史无前例的正式机构,全称为“中共郑州市委、郑州市政府媒体网络事项督办中心(ZZIC)”;揭牌仪式上,两位网友应邀为该机构揭开了红盖头。

随后出现一句原创性很强的“座右铭”,在揭牌仪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河南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连维良称“网民留言=领导批示”即“ZZIC”的座右铭,要“把网民留言、群众诉求、人民呼声同领导批示一样对待,而且要按高于领导批示来对待”。

以“信息渠道”或“沟通媒介”为据,建立具有某种“定向性”的机构,是否可行?郑州方面介绍称,这种网络事项办理机制效果明显,试运行一年间,网民在网上反映后“ZZIC”督办解决了一万多个问题。显然,拿出宝贵的编制定额“转正”该机构,即郑州高层肯定机构、机制有效的证明,也是正式组建该机构之必要性、可行性的某种证明。

在“网民留言”和“领导批示”之间画一个“=”号,“政治正确”,在理念上没什么问题。网络和电脑对公众不设限的情况下,任何非网民的“群众”都能于瞬间转化为网民,“网民留言”其实就是“群众呼声”。至于“网民留言高于领导批示”之语,当属“执政为民”的高调宣示,虽则言辞和表达是新鲜的,但“内核”仍是老版本。不过,研讨此“等号”,可以发现在技术上还是存在一些讲究的。主要的讲究,即区分“网民留言”和领导批示的内容与种类。

可把网民留言大致分为“事实信息”与“观点信息”,机构应对与处臵的多为“事实信息”,对观点信息、政策建议或行政建言等网声,则是另一种处臵方式。而在上达的“事实信息”中,突发事件、紧急危情、公权侵害等,又是重中之重,“高于领导批示”理所当然。如果没有领导批示就对此无动于衷,按理则应该追究失职、渎职的责任。

上网表达诉求的网民,都是些抱着希望的人。引起领导注意,获得“领导批示”,通常就是他们的预定目标和理想效果。诚然,正如连维良先生所说,“如果什么样的问题都要通过领导批示才能解决,就不是一种有效的机制,不是一种科学的机制,不是一种长效的机制”,但是,也应该承认,正是由于存在这样一种不好的机制,群众才希冀那一纸领导批示的降临。

高官可以对下属说,“你们直接听群众的话就行了!”而实际上呢,下属还是该咋办就咋办,这是被体制和机制所规定的。网民留言=领导批示,并不意味着“照网民说的办”,在高调宣示重视网声民意时,对这一点也不必回避。

“领导批示”,本有多种多样的内容,否定与拒斥,肯定与褒奖,催办或缓办,消极或积极,还有中性的、模棱两可的、不知所云的等等——“网民留言”等于什么样的“领导批示”呢?对有诉求的网民来说,这才是关键问题。

所以我说,政治正确的“网民留言=领导批示”,还是存在具体技术问题的,我以为有必要“微调”一下:网民留言=领导交办。

这样说,歧义就消失了,下属和公众都能心领神会、准确理解。虽说调子低了点,但其现实感和可行性却增强了,对下属强调主动性和“自动化”,让他们别总等高层的督促与激励,这一点都不忽悠。

权力利民功能的自动化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权力运行机制在自利自肥功能这方面取得了极大成功,而做起为民造福的事业来则往往拖泥带水,运转不灵甚至无法运转。网民留言=领导批示,此宣示大概包含了“利民自动化机制”的期望,这类亲民、利民的话语倡扬,值得肯定与欢迎。

当然,公仆“听令于民”的局面,必得在“听令于民”的社会机制下实现。这一点,在肯定行政的任何进步时都不该被忘怀。

(作者系知名网友)

言论过激事小,权力过界危险

南方都市报 ■虚拟@现实之黎明专栏 2011/7/7 近日,有网友在南阳网“书记市长网上留言板”上抱怨该市“交通整治行动”中的一些问题时,当地公安部门竟然在回复帖中称该网友的行为为“螳臂挡车”,并将“密切关注你的煽动性言论”再“视情处臵”。7月5日,“中国网事”记者对此事进行了调查核实,河南省南阳市公安局承认该回复帖不恰当,对网民造成了伤害,向广大网民表示道歉,并对回帖的工作人员作出离岗培训的处罚。

之所以有这样的结果,主因有二:一是现阶段中国公众的权利意识已经相当浓厚,尤其对国家机器的侵权姿态、公权越界和“霸气外泄”特别敏感,一旦察觉即群起攻之,于短时间内即可形成强大舆论压力;二是部分官方机构汲取了以往的经验教训,已对网络舆论浪潮有所忌讳,越来越多官员与机构改变原来被动姿态,进而采取比较明智的做法,尽量“不和网民对着干”。

细究那位网友的帖文和南阳警方的全部答复内容,所谓网友意见“言语过激”的部分,不过是一句气话再加一句“他妈的”,并且他还特别感谢过在某些路口执勤的交警。而警方的回复,也极为认真。不过,那是一种认真的、摆出行动架势的威胁。

既然认定发表批评意见的网民“螳臂挡车”,那么下场则必然为“粉身碎骨”;再加“逆潮流而动”、“煽动性言论”这等词汇,让人感觉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文革”色彩较浓。说句公道话,从回复原文中可以看出,那位回帖的警察,业务素质是比较高的。回复文字条理分明、文法流畅、术语贴切,要说具有这样的文字水平还不胜任本职工作、还需要“离岗培训”的话,公安部门选拔秀才标准也未免太高了。问题不是出在业务素质与岗位技能方面,而是出在意识或者“精神风貌”上。

某个处在某团队的个人,特别是社会适应成熟度高的个人,从事公务活动时对他人表现得威胁性十足,这绝非个人气质与性格所致。作为具有相当独立性的对外发言人,必是久经考验、让领导放心的角色,而领会圈子主流气质,把握圈内领导处事风格,继承本集体对外应对经验,是他主要的基本功。因而,他回复中横溢的霸气和牛气,或并不属于他本人这个自然人,而是他所在的团队的“集体作品”。在集体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他个人提供的是修辞能力,而表达的内在气质,即便不是奉命执笔,也由融入他灵魂深处的“集体性格”所规定。

就此事要问的:反映出什么样的真实的“警民关系”?平时曾有多少这般义正词严、牛皮哄烘烘的“为民服务”?制造“最牛回复”的究竟是“个人性子”,还是团队精神、行业文化?

南阳警方如果仅有应付舆论的“公关行为”还远远不够。除了“检点行风”,具有实效的莫过于查证“乱罚款”现象,比如调查公布罚款总量多少,罚款事由构成,罚款流向何处,怎样分配使用等等。

交警乱罚款,乃共性问题,各地都抱怨,骂街到处有,南阳交警对此类批评特别不容,是否由于在乱罚款这方面存在特别不堪的问题呢?南阳警方意图规范罚款行为,打消市民疑惑,此时正是自证清白的“可乘之机”。

网民提意见“言论过激”没什么大碍,权力以言论过激或不妥为由,拒言甚至威胁发言者,这就成为性质非常恶劣的法治事件、政治事件——— 这威胁和侵犯的不是一个人,它压缩的是全体社会成员的言论空间、权利空间。

民间以“不文明”话语抨击公权力的野蛮,本质文明;权力对国民批评过激,话语再文明,也属野蛮。

内蒙古大学博士考试 篇6

一、“教育领导博士”学位的创设背景

当今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推进教育改革,但无一例外都面临诸多棘手的问题。在美国,人们对教育改革的批判之声从未停止过,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院长凯瑟琳·麦卡特尼(Kathleen Mc Cartney)对此进行了概括:“有一个普遍共识,美国学校正在走向失败。我们的经济生产力和全球竞争力受到公共教育不足的威胁。大城市高中学校中只有一半的学生毕业,美国学生成绩在国际排名中落后,种族差距在幼儿园就已经很大,并且随着教育阶段的提高,差距还在加大。”[1]面对挑战,教育界往往通过制度创新的方式予以应对。

普遍而严厉的批评引发人们对教育改革不断的反思,反思的结果之一就是发现:决策和实施教育改革的领导者普遍缺乏高层次的专业教育,他们的教育理念、行为方式都存在必须提高和改进的必要。而传统的针对教育领导者的教育模式,培养出的领导人才墨守成规者多,而开拓创新者少,已经不能适应今天学校变革的需要。因此,向来以培养教育领导者为己任的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率先设置了“教育领导博士”学位,以适应美国基础教育改革对开拓性领导者的迫切需要。该学位的设立得到了哈佛大学校方及兄弟学院强有力的支持。哈佛大学校长福斯特(Drew Faust)在一份声明中指出:“哈佛大学各专业学院的核心使命之一就是培养领袖人物,使他们能在急剧变革的环境中成功地领导各自的组织。而现在,没有什么地方比公立教育部门更需要这样的变革型领导者了。”[2]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和哈佛大学商学院将加盟这项新学位的培养过程,与教育研究生院联手共同培养“教育领导博士”学生。肯尼迪学院院长戴维·埃尔伍德(David T.Ellwood)表示:“美国作为全球领导者的角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教育下一代的能力,这一新的‘教育领导博士’学位计划将为这些未来的领导者提供学术及实践的知识,以使他们能够应对将来复杂而多样的挑战,他们将对我们的学校和学校制度的变革产生积极影响。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为与教育研究生院合作推动这项令人振奋的新计划感到自豪。”[3]

二、“教育领导博士”的培养方案

“教育领导博士”学位的使命是为学校系统、教育行政机构、国家政策组织、基金会、非营利性组织和私营部门培养高级领导者,包括部门主管、首席执行官、执行董事、顾问、项目主任等。它的途径是使学生对教与学进行深刻的理解,获得必要的管理和领导技能,最终创造性地实现美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对于这一新学位的定位,凯瑟琳·麦卡特尼强调,这种新的学位将是一个“推动变革的催化剂”,其目标不是培养适应现存体制的领导者,而是培养能够实现教育体制成功变革的新一代新型领导者,希望他们改变教育改革被动低效的局面,培育公立与私立机构之间强大的伙伴关系,最终恢复人们对美国学校系统的信任。[4]

资料来源:http://www.gse.harvard.edu/academics/doctorate/edld/curriculum/index.html http://gseweb.harvard.edu/academics/catalogue/courses/all_courses_by_num.shtml

“教育领导博士”学位学制3年。第1学年的4门核心课程,由高度集成的三大领域构成课程模块。核心课程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如案例讨论、情境模拟、实地工作、在线学习等,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发展和实践作为系统领导人所需的开拓性思维方式和多视角分析问题的习惯。第2学年是研讨课和选修课,研讨课的目的是深化对第1学年课程的理解。此外,学生将与导师密切合作,为了满足个人的学习需要和职业抱负,制订一个量身定做的学习方案。选修课是从教育研究生院、商学院和肯尼迪学院各推荐3门课程,学生从中至少要选修6门。在第3学年,“教育领导博士”学生将进入尖峰体验(capstone experience)阶段,学生在合作伙伴组织中实地领导一个改革项目。尖峰体验要求学生全面系统地投入到组织领导工作之中去,尤其要在实习组织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方面做出切实的努力和成效。通过1年真正意义上的挂职实习,学生将充分利用他们从课程学习中获得的知识,测试他们表现出来的领导才能,检验其变革理论。当然在实习期间,导师和教育研究生院将随时给学生提供专业指导需要的关系网络服务。学生也与哈佛大学保持联系,并定期返回哈佛大学参加强化工作室。

三、“教育领导博士”学位的创设对我国的启示

1. 学位制度创新

“教育领导博士”学位是一个全新的博士学位,它与教育博士学位有很多相同点,性质上都属于专业博士学位教育,专业博士学位教育的目的是发展专业实践能力。二者都强调尊重和发挥博士研究生的主体性,博士研究生有权选择导师和指导委员会成员,有很大的自由来设计符合个人兴趣的高度个性化的课程体系。专业博士学位教育注意发挥学生实践经验丰富多样的优势,处处注意促进多主体间的有机合作,尤其强调学生之间分享彼此不同的经验和观念。而在我国,博士研究生的主体性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博士研究生在选课与选导师等方面还缺乏足够的自主权,研讨课的数量和比重都很小,这既是制度设计的问题,更是教育观念的问题。

“教育领导博士”学位与教育博士学位又有鲜明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培养目标、培养过程、课程重点、结果评价等方面。“教育领导博士”学位主要培养教育机构的领导者以及领导美国基础教育未来改革的变革型人才,而教育博士学位主要培养未来的大学教师、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学校和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两个学位的不同使命决定了二者课程和培养过程的不同。“教育领导博士”学位要求,第1年学习核心课程,第2年学习研讨课和选修课,第3年在伙伴组织中实习。而教育博士学位要求完成2~3年的课程,通过严格的综合考试,提交论文申请报告,进行开题报告,然后进入论文写作阶段,要求对教育领域中一个重要问题展开调查,进行原创性的研究和论文写作,并最终要通过严格的专家评审。哈佛大学的教育博士学位需要4~7年,平均为6年,而且一直有高于30%的淘汰率;而“教育领导博士”学位的修业期限短,仅仅3年,而且还没有建立淘汰机制。虽然二者都把培养的重心放在实践方面,希望学生通过知识和理论的学习来改造实践,但“教育领导博士”学位在实践方面的特性表现得更为突出,通过实地领导变革的方式结束学业。相比之下,似乎教育博士学位的难度大于“教育领导博士”学位,但由于二者具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学位使命,难以简单比较,而且要求“教育领导博士”实地领导一所学校来进行创新性的教育变革,其难度和教育意义也绝不可低估。况且,教育博士学位尤其是哈佛大学的教育博士学位对学术性的过于偏重,已经引起人们对其专业学位属性的质疑。

哈佛大学“教育领导博士”学位与教育博士学位都强调学生的集体学习,注重经验和交流,都规定学生必须是全日制、住宿制,这为学生相互交流不同的教育领导经验提供了条件。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相互开放和包容的心态,使学生从不同背景和学术旨趣的同学身上获得教益,这与学术型博士(Ph.D.)学位强调个体的学习与研究显著不同。全日制能够保证学生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中,而住宿制能使学生从同学、从大学有形的和无形的多样化资源中受益。大学文化所特有的育人环境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而这些是业余培训,或美其名曰集中培训或强化班所不能享受到的宝贵资源。反观我国的博士研究生教育,包括学术型博士教育,虽然要求学生全日制住宿学习,但很多在职的博士研究生在课程结束后就回单位上班,这样严重影响了撰写论文的时间和精力,也缺乏从大学环境和同学中充分获得教益的机会。我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建议采用在职学习的修读方式,实践中有的学校利用寒暑假和周末进行集中学习,这固然有其合理之处,但笔者不能不对其教育质量深表忧虑。因为兼读制的学生享受不到学校的同学伙伴、图书馆、学术环境、大学文化等宝贵资源,学生与教师对教育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会打折扣,“导师不导,学生不学”的现象实在难以避免。我们认为,教育要保证质量就不能有太多的顾虑,不能对学生有过多的迁就。没有学生的高度投入,教育质量便无从谈起。无论何种教育,其最终目的都是育人。博士研究生从教育中不仅仅获得学位,而且也应获得自身多方面的成长,尤其是思维方式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获得德行的提升和个性的完善,成为具有创造性的人。

人们一直对包括专业博士学位在内的博士教育进行反思。我们认为,博士教育不能满足于学生获得知识与技术,而要获得科学的训练,并在好的训练与好的研究之间保持平衡。专业博士培养注重研究方法,这很有必要,但还远远不够,方法毕竟仅仅是研究的工具,学习研究方法的最终目的是运用方法去解决具体实践中的问题。因此,应用性与实践性是专业博士教育的内在属性,专业博士教育的重心在实践,而不是过多追求对理论和学科知识的原创性贡献。但我们也坚持认为,无论什么形式的博士教育,原创性研究必须作为博士学位的核心要素。但原创又有两重维度:一是发现新知识,二是对已有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应用。研究型博士学位侧重于前者,而专业博士学位重于后者。

1920年哈佛大学创设教育博士学位就是为了凸显该学位的应用性与实践性,与重理论性的教育学博士学位相区分,但现在教育博士学位因其特色不够鲜明,与教育学博士学位日渐趋于雷同,而遭遇合法性危机。对此,舒尔曼(Lee Shulman)等人呼吁发展一种新的完全独立的专业实践博士(Professional Practice Doctorate,P.P.D.)学位。[5]舒尔曼认为,设立了专业实践博士学位之后,教育博士学位和教育学博士学位就能够加大研究与学术的成分,因为实践性就不再是二者追求的重点目标。但问题是,如果这样,教育博士学位与教育学博士学位的雷同问题不但没有解决,还有加剧的危险,而且又增加了对教育博士学位进行重新定位的新问题。

教育人才的培养决不是教育学院自己的事务,书斋式、经院式的教育方式已经不适合当今社会,而开放式、跨学科式、合作式的教育方式逐渐成为主流。更由于教育深刻关乎国家的命运和人们的福祉,所以要用最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指导实施博士生教育。“教育领导博士”学位崭新的制度设计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我国新设的教育博士的教育方式能否走出研究型博士学位的传统单一的教育方式,也是对其学位定位的一种考验。

2. 教育理念的创新

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被视为社会发展与知识经济创新体系的发动机,处于社会生活的中心。现在世界许多国家都在重点培育一批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作为知识生产的中心。“顶尖级大学的主要职能是发展新的思维和培育把新思维带到社会中去的创新型人才”。[6]世界一流大学对社会的思想引领作用是其之所以卓越的重要体现。哈佛大学一直重视与社会的联系,洞悉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动态,针对市场需要适时设置一些新的学位和专业。“教育领导博士”学位的创设,一定程度上就是哈佛大学主动满足社会需求的表现。我国大学的社会敏感性比较差,一定程度上与我国自上而下的制度设计相关,大学的自主性还缺乏制度的保障和内在的动力。

由于教育改革的极端复杂性,教育改革是且只能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博士教育需要培养未来的教育领导者多样化的分析视角,具备在教育系统之外的政治、经济、商业等系统中穿梭自如的能力。来自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哈佛商学院和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的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的背景和兴趣的前提下,为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培养方案,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有效驾驭教育系统乃至多个社会系统的领导人,而学生从中获得专业的、组织的和政治的知识与技巧,并实现知识和理论在不同系统之间的有效转换。

开放办学、合作办学的理念在“教育领导博士”学位项目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与哈佛大学商学院和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合作,充分利用和整合这三大学院的优秀师资,给学生提供接触到教育研究生院、商学院、肯尼迪学院及整个哈佛大学丰富多样的专业资源的机会,培养学生多学科的理论视角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其强大品牌效应和实际效益都极具诱惑力。其二,除了取得哈佛大学校方的支持外,“教育领导博士”学位项目还获得了社会的广泛支持。第1年“教育领导博士”学位项目就与38个全国性的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这些合作伙伴组织为“教育领导博士”学位的课程学习提供了大量的生动活泼的现实案例和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也为第3学年“教育领导博士”学生的挂职实习提供了保障。这样就形成了强大的全社会的教育合力。其三,“教育领导博士”学位获得了华莱士基金会(The Wallace Foundation)提供的1,000万美元的资助,因此所有“教育领导博士”学生除了获得全额学费资助外,还能享受到第1年和第2年的生活津贴以及第3年的带薪实习。这样就免除了首届25名学生的就学经济负担,对教育质量无疑是一个强有力的保障。教育改革从来不是孤立的教育自身的事务,而开放办学、与社会密切合作、形成全社会的教育合力是教育的必然选择,是学校教育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教育领导博士”学位一如既往地贯彻美国的开放原则,招生范围面向全世界,只要录取,外国学生也都能享受与美国学生同样的资助政策。招收多样化学生的目的,是营造一个多元的学术社区。我国大学在办学开放性、社会参与高校办学方面与美国大学相比还不在同一个层次上,笔者所在的大学今年招收的教育博士研究生90%来自本省,学生构成的单一性对学生思维的发展不能说不是一个障碍。

专业博士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人们对研究型博士教育的不满和批判,而专业博士教育也正在招致越来越多的质疑与批判,但批判往往是有益的,有助于两种不同性质的博士教育制度能够更准确地进行定位,发展特色,不断进行调整与优化。专业博士学位不是研究型博士学位的补充,而是一种独立的学位体系。学位制度的发展规律告诉我们,学位制度的持续改革和不断创新是一个国家创新体系和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必要支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重心的上移,迫切要求博士学位制度不断增强创新性与前瞻性。“发展新的有广阔前途的学位对大学来说是一种战略选择,被看好的博士教育能够给结构带来声誉和利益,吸引最好的智力和更多的资助”。[7]但据笔者调研发现,我国大学对2010年首届教育博士研究生招生的积极性并不高,很多学校的招生人数远远低于国家给出的指标数。这一方面说明大学有明显的学术取向,更倾向于招收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另一方面说明人们对教育博士学位的认识还很不充分,在思想上和制度建设上都还很不成熟。对此,美国哈佛大学“教育领导博士”学位的创设能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4]Doctor of Education Leadership(Ed.L.D.)[EB/OL].http://www.gse.harvard.edu/academics/doctorate/edld/in-dex.html.2010-09-10.

[2]Ed.L.D.Curriculum[EB/OL].http://www.gse.harvard.edu/academics/doctorate/edld/curriculum/index.html.2010-09-10.

[3]Ed.L.D.Partners[EB/OL].http://www.gse.harvard.edu/a-cademics/doctorate/edld/partners.html.2010-09-10.

[5]Shulman,L.S.,et al.Reclaiming Education’s Doctorates:A Critique and a Proposal.Educational Researcher,2006,35(3):25~32.

[6]League ofEuropean Research Universities.Doctoral Degreebeyond 2010:Training Talented Researchers for Society[EB/OL].http://www.leru.org/files/publications/LERU_Doctoral_degrees_beyond_2010.pdf,2010-09-10.

从地摊小贩到复旦大学博士生 篇7

魏宏远的原籍在河南省舞阳县。1975年,他出生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的一个偏僻、荒凉的小村庄。当地气候条件恶劣,最低气温接近零下40度。很多当地人患有一种叫做大骨节的地方病,魏宏远不幸被病魔缠身。大骨节病常发生于儿童和少年,是一种以软骨坏死为主要改变的地方性变形性骨关节病。临床表现为关节疼痛、增粗变形,肌肉萎缩,运动障碍,一般通过改善水质、调整饮食、补充无机盐等降低其发病率。

5岁那年,魏宏远的母亲不幸去世了。此前,为给母亲治病,家中已欠下巨额外债。父亲用了十多年的时间,才还清了那笔外债。由于子女太多,父亲照顾不过来,魏宏远被寄养在河南舞阳的一个远房亲戚家。亲戚家已有三个孩子,家境也不好。魏宏远经常挨饿,每天最多吃两顿饭,接下来便是拣柴、割草、放羊、喂兔子,天不亮还要到集市上拾菜叶。

“童年就像契诃夫笔下的凡卡。”回忆当年,魏宏远至今感慨唏嘘。

那时的魏宏远蓬头垢面,身上生满虱子,冬天手脚冻得流脓,满是大片的疤痕。当时,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吃一顿饱饭。由于营养不良,加之水土不服,以及未能及时治疗,魏宏远的身体发育受到严重影响,身材矮小,成年时身高不足1.5米,而且膝关节外翻,两腿畸形,双腿呈x型,走路不协调。这一切的一切,为他日后的人生埋下痛苦的伏笔。

第一次感到世间的不公平是在中考后,那一年,魏宏远15岁。他以优异成绩考取了重点高中,分数高出所报考学校的录取线10分,小小年纪的魏宏远欣喜异常。可是,就在他体检身体后,竟然被校方无情地拒之门外。此前,魏宏远自恃成绩好,在填报志愿时,也没有填报普通高中。

求学的道路第一次被阻断了。怎么办?

生活第一次将残酷展露,魏宏远的心头布满阴云。此时,家庭给他提供的唯一出路是——离开校园,回家当一个农民老老实实种田。魏宏远迫切地想读书,他知道,今生只能通过求学或许能改变命运。面临失学,魏宏远感到孤独无助。

后来,在好心人指点下,魏宏远叩开了县教育局局长办公室的门。当时,他真想把满腹的委屈说给局长听,可是因为紧张,他显得语无伦次。在泛着的点点泪光中,他最终讲清了没被录取的原因以及渴望上学的想法,好心的局长还是为他写了一张推荐条。

魏宏远把局长的推荐条呈给一所普通高中的校长,校长同意接收,但名份是“高价插班生”。尽管如此,魏宏远已满怀感激了——在失学近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一种看不到希望的恐惧缠绕着他,使他艰于呼吸,近乎死亡。而现在有了上学的机会,他在绝望中收获了一份希望。

18岁开始摆地摊谋生

走进了高中的校园,魏宏远深知读书机会来之不易,一直刻苦上进、分秒必争。

那一年高考结束,魏宏远18岁,命运竟是那样的捉弄人,三年前的历史再次重演:尽管他的分数远远超过了所报考院校的录取线,但再次因为体检而失去升学机会,原因当然还是他的身体。

被大学拒之门外,在凄苦的泪光中,魏宏远知道了生活的残酷、命运的不幸,他不敢再对求学产生幻想。剩余的只有眼泪,可是,眼泪有什么用呢?眼泪不能填饱肚子,眼泪不能维持生活,眼泪更不能给予他人格和尊严。

一个人思考多天后,魏宏远走出了痛楚,他开始对生活充满期待,他想通过别的途径改变命运。他深深思索着:如何改变家庭的贫困面貌?没有任何可攀附的社会关系,到哪里寻找出路?

生活不允许魏宏远游手好闲。18岁的他开始了街头摆地摊的谋生路。

清晨,在当时舞阳县城一条简陋的小街道上,一个最常见的镜头是:一个文弱少年奋力地架着推车,小推车装着满满的蔬菜,很沉很重,少年满头大汗,累得喘不过气来。夕阳下,少年瘦弱的身体尽管矮小,但背影拉得很长……

魏宏远还在不断地变换着经营方式。隔一段时间,人们会发现,在路旁卖早餐的小贩中,又多出了一个摊点和一张稚嫩的笑脸,原来,魏宏远又改行卖起了早点、烧饼、馒头……

生活中坎坷无处不在,不时有着摩擦和冲突。做小生意的人群中,因为竞争,经常是吵骂声不止。魏宏远只是小心翼翼地躲避着,他记不清受过多少人的呵斥,被多少人驱赶过。有一次,仅仅因为自己的小推车“侵占”了另一个摊主一点儿地盘,结果是,那个摊主蛮横地将魏宏远的车推翻了。还有一次,当地几个地痞来到摊位前,吃了烧饼不给钱不说,还讥笑魏宏远,说他的形象不适合做生意……

事实上,对于在街头做小生意的艰辛,生性好强的魏宏远并不抱怨也不害怕,可在街上摆摊时,看到一些人异样的目光,他心中那份受到歧视的屈辱以及人格尊严的缺失,令他难以忍受。每天收工后,他的内心都在痛苦地挣扎,一种自卑感袭上心头,这是一种黑夜中看不到光明的疼痛。

风雨如晦的日子里,魏宏远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在积极寻求各种发展的机会。在街头摆地摊还算可以,但要想彻底改变家庭的贫穷,显然不可能。接下来,他曾尝试过维修家电、栽种蘑菇等多种行业,却因缺乏资金、技术等原因,最后无功而返。然而,他却不甘于以街头小贩了此一生,可是,前行的路又在哪里呢?

在一年多的街头小贩生活中,魏宏远没有忘记一件事情,那就是读书,尽管此时的理想和梦想己很遥远,但他还是满怀热情地憧憬着,盼望有一天苍天睁开眼睛,眷顾一下这个在逆境中挣扎的跋涉者。于是,在结束了一天早出晚归的辛勤劳碌之后,魏宏远常常把目光聚焦在书本上。他暗暗下决心:一定要继续求学,因为只有求学才能改变未来。

苦难的环境造就了魏宏远坚毅、乐观、豁达、随和的性格,这对他日后的成长不啻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自强不息实现大学梦

1994年夏的一天,魏宏远遇上了河南临颍县第一高中的谌素娥老师。谌老师是全国特级教师,不仅课讲得好,更是个热心肠的人。看到眼前的学生如此憔悴,谌老师感到心隐隐作痛。“跟我学一年吧,我一定想办法把你送进大学。”这是谌老师见到魏宏远时说的一句话。

“谌老师,我这样,还能上学吗,会有大学录取我吗?”魏宏远说出内心的疑虑。

“孩子,不读书一点可能都没有,只有读书了,才有唯一的可能!”谌老师语重心长地说。事实上,谌老师太了解这个孩子了,学习成绩优秀,非常乐观,自尊、自强。尽管他身体有缺陷,但只要是集体活动,他都会主动参加,从他身上看不出一点自暴自弃。

在谌老师的帮助下,通过种种努力,魏宏远回到课堂。他倍加珍惜读书的机会,读书真像是在拼命。一年的勤奋换来高考的巨大丰收,1995年7月,魏宏远被兰州大学录取。在当年河南省所有报考兰州大学的考生中,他以总分第二名的优异成绩经过面试后被破格录取,这件事在舞阳和临颍两县引起了很大轰动,当地媒体对魏宏远的勤奋求学精神曾予以报道。

“在成长的道路中,对我伤害最大的不是歧视和嘲

笑,而是来自内心的绝望;对我影响最深的不是家庭的贫困和身体的缺陷,而是无路可走的恐惧。”这是魏宏远的内心感触。

选择兰州大学,是因为当年它的学费最低。然而为了第一年的学费,魏宏远家中还是卖掉了一头大猪、六头小猪和一头小牛犊,又多处举债才将学费凑齐。在只身赶赴兰州的火车上,魏宏远意识到自己已经“榨干”了家里的最后一枚钱币,今后的一切只能靠自己。

在交完第一年的全部费用后,魏宏远的口袋里只剩下了几十元钱。

能够走进大学校门,这已是人生最大的幸事了。此时所有的困难,魏宏远都能拿得起放得下,正因为他有了当初摆地摊的阅历和经验,所以他坚信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谋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能力。

学费贷款,生活费自赚。五天上课,两天兼职,魏宏远四年的大学生活就是这样的安排。做家教、发传单、卖彩票、发放调查问卷、做新闻通讯员……掰起手指头,魏宏远曾做过的兼职,十个指头都数不过来。

魏宏远大学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他觉得,家庭贫寒并不意味自己一定会生活拮据,乐观的他不会为了省钱去节衣缩食,在保证学业的前提下,他要学习赚更多的钱,让自己吃好、穿好、学好。四年大学,魏宏远只花掉家里几十元钱,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锻炼了适应社会的能力。

在成长的道路上,很多人为魏宏远的精神所感动,同时给予魏宏远很多帮助。“别人帮助你是因为你值得帮助,我得到别人的关怀,也会同样去关怀别人。一个大写的人,必须有一颗感恩的心!”魏宏远说。

大学毕业后,魏宏远回到了河南临颍县第一高中,做过三年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室里,他是最矮的人,可是他知识渊博,他的特殊经历本身就是一本教材,学生能够从他身上感受到一种力量。他讲课幽默风趣、妙语连珠。在学生的评价中,他的得分很高,他所教班级的语文成绩也一直遥遥领先。 “只有能够照亮自己的人,才能够照亮别人。”魏宏远说。

复旦博士的进取精神

有了固定职业和固定收入,接下来,和大多数人一样,魏宏远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

此时,生活质量和生活状态都有了根本改观,如果就此来看,魏宏远肯定是一个成功人士。然而,他并未安于现状。“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魏宏远想要汲取更多的知识乳汁,在繁忙的教学背后,他毅然选择了考研。

2002年9月。魏宏远考入上海大学文学院。

2005年,魏宏远又成为复旦大学中国古代研究中心博士生。在博士入学面试时,导师陈广宏教授这样问魏宏远:“你选择考博的目的是什么?”魏宏远回答:“知识改变了我的命运,知识使我获得尊严,知识也给我带来无限的快乐。”

进入博士阶段后,在导师的指导下,鉴于中晚明文学在整个明代文学乃至元明清文学中的特殊地位,魂宏远很快选择这个领域作为主攻研究方向,以明代七子派代表作家王世贞为突破口,进行全面考察与重新解读。他还对明代竟陵派展开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发表多篇系列论文,因视角新颖、材料翔实、论析深入、条理细密而获得学术界好评。

此时,学术已使魏宏远获得了脱胎换骨般的清爽和快乐。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魏宏远感到无比快意,他可以有独立的思想和独立的人格,可以用自己的文字表达自己的心声,他在抓紧分分秒秒汲取知识的乳汁。

魏宏远的勤奋好学亦赢得了复旦大学导师的好评。陈广宏教授是这样评价他的这位得意门生:“宏远献身学术的志向坚定,而且无浮躁之气,知识结构的自我完善能力与研究能力皆相当突出,故必将成为一名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学者。”

2008年1月,魏宏远还获得了复旦大学所设立的最高奖学金——笸川良一奖学金。

此项奖学金是这样发放的:先对全校一等奖学金获得者按照一定比例重新遴选,然后再经过答辩,最后由专家组现场评出前十五名。在精英云集、竞争激烈的评选现场,魏宏远展示了与众不同的一面,答辩引起多人的注目。2008年1月25日,在复旦大学的评选中,魏宏远以其扎实的学术根基和勤勉的态度,赢得专家们的一致好评,获得总分第三名及一万元奖学金。

从当年的地摊小贩到今天的复旦大学优秀博士生,魏宏远的生活轨迹在变,但他的生活模式却没变,他一直坚持边求学边打工,让自己高负荷地运转。如今,他依然靠兼职的收入养活家庭,担起了为人夫、为人父的责任。

回忆当年的“小贩岁月”,魏宏远记忆犹新,感慨颇多,语气里仍带着伤感,但很快又开朗起来。 “我卖过烧饼、馒头,还卖过菜……勤劳和机灵为我招揽了不少生意,每个月净赚近400元,不仅能支付家里的所有生活开销,还略有剩余。不管赢亏,这段风雨打拼的日子都是生命中宝贵的财富,教会了我磨练和奋斗、豁达和随和。”魏宏远说。

魏宏远说自己曾是一个没有出路的人,可没有怨天尤人,最终成了一个在知识和精神上都很富有的人。他这样总结自己的人生:“生活如同一面镜子,你哭它也哭,你笑它也笑。我这一路上经历的重重障碍,对日后的成长而言,不啻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当然,成功的人生离不开老师的关心和帮助,对自己复读的高中以及兰州大学,魏宏远充满感激之情。“我没有完好的躯体和富有的家庭,我是不幸的。可是遇到了临颍一高的谌素娥、巩海生等老师,以及兰州大学、上海大学、复旦大学一些待我如父母、兄长般的恩师,我又是幸运的,是他们用爱心为我铺就一条通向成功的道路……”2008年4月初的一天,接受采访的魏宏远很自豪地说出这样一句话。

内蒙古大学博士考试 篇8

科目一.新时期文学思潮

1.以鲁迅或其他作家为例,分析其作品中反讽的艺术特征(30分)。2.分析以王安忆、林白、陈染为主,探讨女性小说和其创作实践。(40分)3.阐述戴望舒《雨巷》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30分)

科目二.现当代文学史

内蒙古大学博士考试 篇9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30分)

生态平衡,慢城,基础设施,门槛理论,陪都十年计划,梁陈方案,邺城

二.简述题(每个10分,共30分)

1.生态城市与花园城市的区别与联系

2.考工记关于城市建设思想及其对中国城市建设的影响

3.宜居城市的评价指标

三.论述题(每个20分,共40分)

1.请论述吴良镛2011年获得 “中国最高科学技术奖”对中国建筑学界及城市规划学界的贡献价值

上一篇:婚庆主持人流程下一篇:三至五岁的儿童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