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朗读成为一种习惯

2024-06-16

让朗读成为一种习惯(共12篇)

让朗读成为一种习惯 篇1

襄阳区伙牌一中 刘红丽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总结了朗读教学的一点心得即要深入理解,把握全篇;真切感受,引发共鸣。

【关键词】 朗读

深入理解

引发共鸣

做学生时,我总不能理解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先生读书时样子的那句话:“„„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扬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我常想:读书就读书吧,怎能至于如此,实在是太可笑了!直至后来我当了老师,为了给学生简洁而又深刻地讲清一篇文章的内容、中心、写法等,我便尝试用各种方法去反复朗读文章,竟也达到了入神的境界。这时,我才发现:用心去朗读,真的是一种美的享受。

一、用心朗读,需要深入理解,把握全篇 1.抓准作品立意

立意,好比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要朗读好一篇作品,就必须抓住作者通过这篇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抓住作品的灵魂。只有这样,才会使朗读的目的性更加明确,才能做到“内明于心,外达于人”,从而在朗读中引发具体而有个性的意志、情感。

2.确定作品基调 确定基调,也就是说朗读者要把握作品总的感情色彩,要有自己的鲜明态度。其要求有二:

第一、基调要贴切,态度要鲜明

基调贴切是作品精神实质的要求,态度鲜明是朗读作品的要求,二者是一致的。朗读者不同应随心所欲地强加给作品什么态度感情,也不应被动的应付作品中的态度感情,而应在分析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把朗读者自己的态度感情融化在作品中,进而表现在有声语言里。

第二、基调既要统一,又要有变化。

首先基调统一和谐,才不会有部分、层次、段落、语句之间的脱节现象;丰富多彩,才不会有全篇、部分、层次、段落内部的单调、呆板现象。朗读者必须善于识别和驾驭着统一和谐与丰富多彩的融会贯通。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基调是:亲切爱怜,压抑愤懑;《海燕》的基调是:昂扬有力,热情颂扬。其次,还要注意到不同感情色彩的变化。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那幻觉中的温暖,短暂的喜悦,表现了这位女孩对幸福的向憧憬与追求,此时,朗读中就应在亲切爱怜、压抑愤懑中加入兴奋、明快的亮点;又如,朗读《海燕》中那描绘海鸥、海鸭、企鹅等的段落,就应把昂扬有力,热情颂扬的基调改成嘲讽、诙谐的变调,由此可更加鲜明的突出主题,使朗读愈加完善。

二、用心朗读,需要真切感受,引发共鸣。1.从形象上感受作品

设身处地地体验作品的情景,会使我们朗读时更深刻的感受作品的思想内容,达到阐明主题、抒发情怀的目的。如朗读《井冈翠竹》,作者在第一段对井冈翠竹的描绘,从远到近,从整体到部分,勾勒出毛竹郁郁苍苍、峻峭挺拔、生气盎然的姿态,给人以具体鲜明的形象。尽管我们可能没到过井冈山,但可以借助那些与作品描绘相类似的场景,引发联想,使井冈山五百里雄伟起伏的山峦、繁茂翠绿的林海、挺拔参天的毛竹在脑海里鲜明起来,如临其境,如堵其景,使作品的一个个字很自然地“化”成形象,从而产生对景物的强烈感受,即景抒情,衷心地去赞美它。

2.从情感上感受作品

作家徐迟在谈到诗朗诵时说:“朗读者应该进入到诗人创作时所具有的那种精神状态中去,把诗人创作时燃烧着的思想感情再次在朗诵中燃烧起来。”而要做到这一点,朗读者需要用自己的心去体会作者的心。比如,朗读贺敬之的《回延安》,就要用心去感受诗中所描绘的那延安的人—“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亲人见了亲人面,欢喜的眼泪眶眶里转”;那延安的景——“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这一幕幕动人的情景,这一幅幅感人的画面,如同我们亲眼所见,是那么激荡人心。我们还可以体会到诗人与乡亲们的鱼水情谊,感受到诗人那热爱延安的山、水、亲人的火热情感,如此我们就不难理解诗人是在怎样一种激情之下写出“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这样感情浓郁的诗句了。

当我们的感情被作品所激荡,当我们的心与作者所贴近,我们的朗读便不再是见字出声,而是从自己的心底里发出的真情实感的倾吐;那感受过程中形成的内心激流,一旦诉诸有声语言,便如飞瀑流泉,汹涌奔泻。

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在真切感受的基础上朗读,作品或如小溪流水,丁丁冬冬,或如激流奔泻,汹涌澎湃,或如置身桃源,鸟语花香,这岂不正是一种美的享受?

参考书目: 《语文月刊》

《新教材新教法》

让朗读成为一种习惯 篇2

镜头一:人满为患的书店、图书馆阅览室

在兰州市西北书城新华书店青少年读物区, 记者看到这样的一幕:书架前围挤着很多选书的学生, 席地而坐, 捧读自己喜欢的图书的学生也不在少数。一位小学生告诉记者, 他一早就过来了, 外面天气这么热, 自己在书店里看看书, 感觉挺好的。他还从家里带了些零食, 就当中午的午饭了。面对这样的小顾客, 新华书店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 “有很多人是冲着书店的环境来的, 这里安静, 夏天又有空调, 很多学生就会想到来这里一边避暑, 一边读书。”在兰州市纸中城邦图书广场的少儿读物书架前, 上小学四年级的陈敏静静地坐在小板凳上拿着一本漫画书读着, 除了偶尔为路过的其他人让一下过道, 眼睛就再也没有离开过那本书。“爸爸、妈妈不是加班, 就是有什么应酬, 没时间陪我。在书店里既能避暑又能读到好书, 到哪里找这么好的地方呢?”纸中城邦图书广场的一名工作人员笑着告诉记者:“这些学生有的就像上班一样, 早来的就找个小凳子, 拿本自己喜欢的书读, 很多人一坐就是半天。”

在兰州市图书馆自习室记者看到, 自习室内读者满满当当, 很大一部分是学生。对此现象, 一位馆员解释说, 可能一部分学生感觉家里压力大, 太闹, 另一部分学生感觉家里环境太过安逸, 所以就会选择到这里, 再加之和同学结伴, 也能对学习问题进行讨论, 而且还可以劳逸结合。但对于图书馆有限的空间, 一位家长反映说, 孩子能够坚持学习本是件好事, 但没地方去大大打击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在甘肃省图书馆三楼的一角, 记者看到一位学生模样的男孩捧着一本雨果的《悲惨的世界》安静地阅读着, “每周末我都会来这看免费书, 今天阅览室人太多了。”他说, “学校图书馆的藏书太少, 而且内容比较单一, 在这里不但书的种类繁多, 而且有许多新书上架, 可以大饱眼福。一边吹免费的空调, 一边博览群书, 何乐而不为呢?”

镜头二:熙熙攘攘的卡通漫画区

虽然现在很多书店内儿童读物琳琅满目, 但最受学生欢迎的还是一些日本、欧美的卡通、漫画类图书, 有些漫画书有时会被一人“霸占”, 其他人则一册难求。在西北书城新华书店, 记者随处可见一些学生捧着日本漫画书看得津津有味, 卡通漫画区更是拥挤不堪, 而与之相邻的青少年必读的中国古典文学、世界经典名著图书区则少人问津。记者好不容易看见一位家长拿起了一本《三国演义》让女儿看, 女孩却摇了摇头, 这位家长只好无奈地把书放下。

“孙悟空、三国的故事从小就开始看, 现在根本没兴趣了。”上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张宇说, “家长买的书不是教辅书就是科普书, 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开阔知识面, 可这些书看起来太枯燥了。我喜欢看漫画书, 但家长认为漫画书与学习无关, 从来不主动买, 只能是自己用压岁钱来买。”据新华书店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 一般稍小的孩子比较喜欢看卡通、漫画及侦探类的书, 像《蓝精灵》、《老夫子》、《哆啦A梦》等就有一批铁杆“粉丝”。虽然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一些学生必读的经典名著一度销量不错, 但是很多学生是在老师、家长强烈要求下被迫阅读的, 能够静下心来读名著的学生并不是很多。这其中学习紧张、没时间阅读是一个原因, 不爱读也是一个原因。他们觉得课本学习本身就很累了, 只想读一些轻松的书。

镜头三:让学生无奈的“课外书”

“爸爸出差了, 不然我根本出不来。爸爸只要见我一有空, 就会让我看作文书, 其他书都不允许看。我觉得应该再给我一点时间看看体育、军事类的书, 来拓宽我的知识面, 我也应该有一些选择权和决定权。我最想在周末, 到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去看书, 可不现实啊!父母对于自己每天学习的要求是按时间来计算的, 而不是按学习量来计算, 也就是说, 规定10点睡觉, 10点前都必须学习, 即使你速度快, 提前温习完当天的功课, 只要时间还没到, 就得继续做教辅上的参考习题。当然, 我有时也会关上房门偷偷地看课外书, 遇到自己特别喜欢看的书, 就打着手电筒躲在被窝里看, 并且能够抢在他们进来察看之前将书藏起来。”在纸中城邦图书广场, 正在读《现代武器》的铮铮对记者说了上述一番话。

在甘肃省书刊批发市场的门口, 记者遇到了“采购”完毕的刘霞, “今天妈妈给我买了两本好书, 一本是《优化设计》, 另一本是《三点一测》, 我要谢谢我的妈妈。我会把两本书上的题做完, 开发我的智力, 增长我的见识。”在妈妈一转身时, 小女孩却悄悄地说道:“对不起, 这是被迫的。”

镜头四:想读什么就读什么的阅读习惯

在西北书城新华书店, 记者问一位家长为孩子选择图书有什么标准时, 他告诉记者, 没什么标准, 孩子想读什么就读什么。另一位家长则抱怨说:“现在的很多书花里胡哨的, 家长看都看不明白, 孩子能学到什么知识呢?可偏偏这些书孩子喜欢看, 有时家长就只能迁就一下。现在最担心的是一些粗制滥造的书让孩子陷进去不能自拔。”

对此, 兰州市某高校出版社一位姓王的编辑告诉记者说, 现在的图书市场良莠不齐, 虚高的书价、低劣的纸质、注水的内容, 使读者买不起贵书, 选不出好书。要想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首先要保证图书的质量, 提升书籍的品位, 以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而通过出版社联合新华书店、图书馆组织专家举办读书讲座, 向学生推荐好书, 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在倡导青少年阅读的同时, 社会也有责任营造一个培养高质量阅读习惯的氛围。

一位李姓家长认为, 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光靠学校还远远不够, 家庭阅读氛围的营造也很重要。如果家长喜欢阅读, 孩子自然会耳濡目染, 如果家庭能留出一定的阅读时间, 制定出一定时期的阅读计划, 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交流读书心得, 这对于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具有重要影响。他对记者说:“我儿子今年正读初一。5岁左右他开始读《哈利波特》, 至今读了无数遍, 几乎能背下来了。基本上我们每三个星期会带他去图书馆找10本书, 完全由他自选。在家里, 我和他妈妈则和他一起交流读书心得。看着他的兴趣慢慢演化, 从科幻、神怪之类渐渐朝‘人间烟火’靠近, 我们打心眼里高兴。”

记者通过采访发现, 虽然总体来说, 现在的学生阅读面比较广, 但部分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此, 一位无锡来兰出差的老师告诉记者:有的学生存在猎奇心理, 只对故事情节感兴趣, 对经典名著他们能说出千好万好, 实际上却并不“感冒”;有的学生则沉迷于漫画书, 没有科学的阅读方法和阅读计划。学生的阅读面广一些, 这对于他们知识的积累、理解能力的增强大有好处。只读教辅书, 特别是作文选, 虽然上面有很好的范文, 但看多了只会让学生形成思维定式, 写出的东西千篇一律, 多读些名著则会对学生良好道德情感的养成产生重要影响。而且现在很多图书存在着“语法不通”的问题, 其读者也多是不成熟人群。如果没有老师、家长的引导, 很容易出现问题。

兰州市某小学的陈老师告诉记者,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老师可以在每个班级里单独设立一个“图书角”, 在那里陈列一些内容较好并且学生感兴趣的书籍, 并逐步教给学生如何利用好学校的图书馆。老师可以带班上的学生到学校图书馆去, 向他们介绍图书馆里都有些什么书, 并且推荐他们可以借阅哪些书, 也可以让图书管理员指导学生进行阅读。

“要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和良好的读书习惯, 老师最好从文本入手, 因为文本是教学的基础。但仅靠文本是不够的, 老师自己应该多读书, 然后把自己读书的一些感受和读书有关的一些文章介绍给学生, 激发学生想读书的欲望。老师应做学生的向导, 多介绍一些书目给学生, 或者做一些书籍的简介, 让学生挑选自己想读的书。为了保证学生的读书时间, 语文老师可以每周设置大阅读课, 给学生留出一定的空间和时间, 还要和其他老师及家长做好沟通, 让大家把眼光放长远一些, 相互之间密切配合, 为学生的阅读开辟一条通道。另外还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如浏览法、精读法、朗读法、笔记法等等, 还要鼓励学生写好读书随想、笔记之类。总之, 尽最大可能让学生好读书, 读好书。”一位退休老教师对记者如此说道。

让朗读成为一种习惯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教学  优化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084-01

小学语文教学的灵魂可用一个“读”字概括,一节成功的语文课业是围绕着各种形式的朗读而展开的。《小学语文新大纲》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在小学阶段,朗读教学是培养小学生语感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重视朗读教学,不断丰富朗读教学内容与形式,激发学生朗读兴趣,从而提升口语表达能力,增强语文阅读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学生年龄较小,喜欢具体形象的事物,如果语文学习过于枯燥的话,势必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从而不利于语文教学的开展。为了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教师应该结合语文教学的需要,适当创设逼真的教学情境,从而营造一种良好的朗读氛围,借助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并且带领学生进入一定的情感氛围之中,通过朗读在学生头脑中生成动态的画面,实现情景交融的目的。

如在讲授《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需要,安排学生充当父亲、儿子、警察、消防队长、群众等不同的角色,为了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空白之处可以由全班学生来齐读。教师如若这样安排,必定能够促使学生充满兴奋,都非常用心地朗读,充分发挥对每个人物的理解:父亲的焦急,儿子听到爸爸声音时的激动等等。朗读教学情境可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最终使学生的朗读能力与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二、给予时间,提升理解力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朗读,促使学生能够真正走近文本,仔细体验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在朗读中感受文学之美。如果教师一味的忽视学生,主导语文课堂,那么自然达不到理想的语文教学效果。对此,教师应转变自身角色,自觉担当起引导者与协助者的角色,在学生面临朗读困境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帮助,使学生能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

如在讲授《酸的和甜的》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然后在课堂上我像讲故事那样对整篇课文进行了泛读,接着我让学生去读,最后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当我总结狐狸、小兔子、小松鼠和小猴子的性格特点时,学生在狡猾性格特点上还总结出了狐狸“贪吃”“、自私”等字眼,这是学生读课文自己体会到的。而对于“狐狸为什么说葡萄是酸的?”这个问题,学生竟然读出了“自己吃不到也不让别人吃”这样的理解。可以看出,学生经过教师的引导,通过朗读的方式是可以读懂课文的,也能够依靠自己的能力体验课文中的情感。因此,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

三、细品语言,增强技巧

朗读是学生获取课本信息,鉴赏文学艺术魅力的有效方式。通过朗读品位语言的本领并不是很容易掌握的,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品位与赏析词句段、体会感情,通过长期的朗读训练才能够获取的。第一,选取具有浓烈感情的句段。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的语段能够体现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多朗读这样的句段,仔细揣摩分析,从而深入挖掘句段的情感。第二,选取具有深刻含义的句段。课文中有一些句子和段落是解读文章内容的重要知识点,其中蕴含着很多情感与思想因子,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进行体悟、思考和探讨。第三,选取精彩的描写句段。小学课文大多语言生动,运用一些容易理解的比喻、排比与夸张等表现手法,这些都是极尽描写之能事的句段,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语文学科的魅力。

四、借助形式,培养语感

对于那些活泼好动、喜欢新鲜事物的小学生来说,朗读无疑是枯燥的。那么如何以丰富多样的朗读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热情,便是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其实,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本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范读、听读、赏读、分角色读、多媒体配乐读等多种形式,从读中得到深刻的感悟,训练语感。

如在講授《动物过冬》时,教师可用优美、舒缓的音乐作为朗读背景,在配上声情并茂的范读,可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使学生在聆听中获得语感的熏陶,感受节奏、语调、语气、停顿、重音等恰当运用的艺术效果,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当然,教师可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习惯的阅读方式,使学生能够自由的发挥,从朗读中感受到小动物说话时的各种语气,体会小动物的活泼可爱,从而激发出热爱与保护小动物的思想感情。当然,也可通过朗读竞赛调动学生朗读积极性,使整个班级形成朗读的氛围,促使学生在朗读中培养语感。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应注重朗读教学,将整个教学置于朗读的背景下,不断更新朗读教学理念,探索新颖多样的朗读方式,从而丰富学生的语言感知力,增强感染力,提高语文朗读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钱华.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和语感培养初探[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3(1).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篇4

第一节

1、以学为先——在我们心目中,学习是正事,理应先于娱乐,一心向学,气定神闲,心无旁骛,全力以赴,忘我备战。

2、随处学习——善用零碎时间,每天在晨跑中、吃饭时、课间、课前、休息前等零碎时间里记忆词语,背诵公式,破解疑难,调整情绪。无论怎样各具特色,有一点我们是一致的:保证学习时间,学会见缝插针利用好空余时间,经过日积月累,效果很可观。

3、讲究条理——将重要的学习用品和资料用书立或指向装好,分类存放,避免用时东翻西找。每天有天计划,每周有周计划,按计划有条不紊地做事,不一暴十寒。

4、学会阅读——学会速读和精读,提高阅读量。学会读一本书或者一个单元的目录、图解和插图,提前了解内容,获取更有效的信息。当积极的阅读者,不断的提问,直到弄懂字里行间的全部信息为止,特别要弄懂知识的起点和终点,梳理好知识要点。

5、合理安排——在合理的时候做合理的事情,不背道而驰。比如抓课堂效率,当堂听,当堂记,当堂理解,不理解的话课下或者当天找时间主动找老师请教,做到堂堂清。比如利用好时间,勉励自己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做到日日清。比如能够劳逸结合,张弛有度,动静相宜。

6、善做笔记——尖子生往往一边听课一边记重点,不是事无巨细全盘记录,特别善于记下老师补充的东西,课本上没有的东西特别是思维方法更是认真记录。能及时整理笔记,对老师强调的重要知识点格外注意,特别注意让知识系统化,积极思考能解决什么问题。

7、作业规范——认真审题,冷静应答,把每次作业当作高考,作业工整,步骤齐全,术语规范,表述严谨。规范不仅训练仔细认真品质,更能养成细心用心习惯,从而激发学习潜能。

8、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这一条是重中之重,应贯穿于听课、做作业、复习等各个阶段。比如:做完一道题后,要对答案,这里应有一个反思的过程,要弄清这道题考的是什么,用了哪些方法,为什么用这样的方法,怎样才能达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9、学习互助——与同学开心地相处,遇事不斤斤计较,宽容豁达;珍视同学间的友谊,在学习中互相支持和帮助,经常一起讨论学习中的问题,使用不同的解题方法并相互交流心得。有了这种和谐的同学关系,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从而保持较高的学习效率。

10、自我调整——不回避问题,遇到问题能通过找老师或者同学或者自我反思进行自我调节,摒弃外界和自身的压力,自觉地放下思想包袱,化压力为动力,不管是课业繁重还是轻松顺利时,都保持一颗平常心。不断地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信心值就不断上升。

第二节

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养成独立自主的习惯。摆脱依赖的不良习惯,从家务劳动做起,只有责任才能让自己长大;

2、人无礼则不生—---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讲文明礼貌,用品质和自我修养提升自己的气质,做一个受欢迎的人

3、别为说谎找借口—--养成诚实守信的习惯,从遵守纪律做起,勇于承认自己的过错,养成信守诺言的好习惯;

4、告诉自己,我最棒—--养成自信乐观的习惯,将自卑的心理从自己身边赶走,始终相信

自己是最棒的,让乐观伴随自己成长

5、重视每一秒钟的作用—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协调好娱乐与学习的时间安排,改变自己的拖延行为,做时间的主人;

6、百炼才能成钢--—养成坚韧执著的习惯,克服自己懒散的不良习惯,敢于直面挑战,在挫折中前进。

7、控制了自己才能控制未来—--养成自律自制的习惯,远离各种不良的诱感,每天进行自我反省,做一个能够征服自己的人。

8、用知识创造明天—--养成热爱学习的习惯,享受学习的快乐,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养成乐于读书的好习惯.9、留住自己的天赋—--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学会不断积累,留住自己的奇思妙想,增强思考的信念和能力;

10、善待身边所有的人—--养成合群友善的习惯,学会尊重他人,对人要友善随和,克服自我封闭的不良习惯。.11、百善孝为先—--养成孝顺父母的习惯,孝顺父母是最基本的美德,主动与父母谈心,让彼此尊重超越代沟;

12、勤俭是立世之本—--养成勤劳节俭的习惯,勤奋比聪明更重要,节俭是一生用不尽的美德,在花钱的时候领悟财富的真谛。.第三节

1.干,要脚踏实地;想,要壮志凌云!

2.决定心理的那片天空是否阴霾甚至是乌云密布的唯一因素是你自己,不能让自己永远有

一个阳光灿烂的心情的人本身就是一个失败。

3.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

验。

4.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5.不要等到有人赞赏时才相信自己,不要等到失败时才记得他人的衷告。

6.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坚忍不拨之志。

7.有志者自有千方百计,无志者只感千难万难。

8.此刻打盹,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

9.用状态燃烧自己,用改变影响别人,用行动带动大家。

10.担忧就是用昨天的问题来浪费今天的时间,从而揉碎了明天的机会。

11.莎士比亚没有黑莓,亚里士多德没有iPhone也过得很好。基督教在没有博客的年代传

向全球,耶稣在山上训诫时没有用上广播和PowerPoint做展示。我们所有的科技对快乐生活来说,完全没有必要。——英国《卫报》对于科技的质疑,值得现代人思考

12.世上只有一件事比遭到别人议论还要糟,那就是别人根本不谈论你。

——奥斯卡·王尔德

13.永远不要认为我们可以逃避,我们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我们的脚正在走向我们自己选定的终点。——米兰·昆德拉

14.生活不必处处带把别人送你的尺子,时时丈量自己。——吴淡如

15.我的人生里没有那么多时间与精力去揣测别人对我的看法与评价,该做的事太多了。

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篇5

——在国旗下的讲话

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刚刚过去的4月23日,是第21个世界读书日。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很多同学都知道马克思、爱因斯坦吧,他们是犹太民族的杰出代表。在犹太人家里,小孩子稍微懂事,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孩子去舔舔圣经上的蜂蜜,这仪式的用意是告诉孩子:读书是甜蜜的,应该抱着欣喜和愉悦的心情来学习,来读书。犹太家庭的孩子几乎都被问过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有一天家里着火了,你将带什么东西逃跑呢?”要是孩子回答不出来,家长就会告诉他:“你要带走的不是钱财,而是智慧!因为智慧是任何人也抢不走的,你只要活着,智慧就永远跟着你。”

华夏文明悠久绵远,足以见证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是热爱学习、热爱读书的民族。宋人黄庭坚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也足见我们向来就不缺乏爱读书之人。至于为什么要孜孜不倦于读书,我想,每一个同学都不难说出若干言之凿凿的理由。可以说,要想在激烈的现实竞争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就必须读书,也必然离不开读书。

我们中的很多同学也爱读书,他们读名著,丰富了思想,开阔了眼界;他们读美文,感受着文字的生动音符……正是有了丰富的阅读经历,他们的谈吐才生动具体,回答问题才思维敏捷,看问题才深入透彻;他们不再为写一篇作文而苦思冥想,不再为阅读理解而紧锁双眉,读书为他们打开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当一句句名言经典从他们的口中流淌而出,是不是赢来了家长赞许的目光,是不是得到了老师的鼓励,是不是换来了同学的敬佩……因为他们知道,这是在为自己的将来储备精神财富,这些现在他们还不太明白的经典之作,必将会成为引领自己成长的指明灯,在他们的人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所以,我要说: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拓展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却可以定位人生的方向。

让安全成为一种习惯 篇6

“安居乐业”是国人的共同愿望和目标,“安”字为首,是因为安全生产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和谐发展的稳定局面,这是一项纷繁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安全,安全工作是公司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安全生产是它的生命线。加强员工安全生产培训,提高员工安全素质,坚决杜绝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违反规章制度、违反操作规程的行为,实现生产安全。从实际情况来看,今年温州地区企业出现的多起火灾事故,95%以上事故都是违章操作、违章指挥和违反劳动纪律造成的,安全意识薄弱、与人的文化素质有很大的关系,员工因为不同的岗位、不同的工作环境造成了思想认识、心理状态的不一样,所以对安全的重视程度的也不一致,个别员工却对制度熟视无睹,违章作业现象屡屡发生。其实我们身边的带电操作、波峰焊高温操作、化学品存放等等……每天都充斥着不安全因素。当下,强化安全文化建设,提高管理干部和职工的安全素质是当前企业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通过安全文化的各种培训、实际演练,个人通俗理解为安全文化就是让每一位员工都明白怎样做是对公司安全有益的,而且都自觉自愿地这样做,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预防保护的习惯;再经过一定时间的积淀,习惯成了自然,成了大家头脑里一种牢固的惯性思维,而这种惯性思维一旦形成,又会反作用于我们的行为,真正使安全不再体现在标语口号上,而成为一种工作思维方式,操作行为约束,道德意识规范。

安全文化的本质在于不断提升人的安全修养、安全素养,只有员工的共同认知,共同参与,共同行动,才能抓好每一个细节,落实每一项制度,有效预防安全隐患事故发生。长期的安全教育潜移默化的对员工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影响,员工在思想上、意识上、行为上都发生着积极向上的改变,这些改变也为公司的健康发展起到了支持推动的作用。着力培育“安全第一”的安全价值观,突出加强安全理念文化和安全行为文化,旨在使“安全在心中、平安每一天”的安全理念入脑入心,促进安全素质和安全意识进一步提高,形成“人人要安全,人人会安全”良好环境,从而保障公司和员工的利益。

让书写成为一种习惯 篇7

为了让写字课落到实处, 首先要加强对写字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我们要从思想上转变两个观念。一要转变“写字教学费时费力, 不是语文教学”的错误观念。《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对写字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并将写字教学编入语文课本, 写字教学已经成为语文教学工作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如果让写字教学远离语文课堂则是教师的失职, 由此可见写字教学的重要性。二要转变“重识记字形, 轻方法指导”, 改变“字只要写对就可以”的错误认识。语文课堂教学中学习生字, 教师们大都想方设法让学生掌握笔顺, 认识结构, 识记字形, 学生掌握得很好, 但这代替不了写字, 包括书写练习都是识记字形的教学方法之一。写字必须让学生在田字格中一笔一画地写, 必须明确字的每一笔或每一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写字的要求:正确、端正、整洁, 并有一定的速度, “写对”只是对其中“正确”的基本要求, 这显然是不够的, 还应通过训练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写得整洁、美观, 才能达到写字教学的真正要求, 培养学生的写字素质, 让学生终身受用。

其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

1.培养学生正确坐姿及握笔的好习惯

利用多媒体课件, 详细地给同学们讲解和演示握笔、运笔、姿势和坐姿要领, 然后把书写姿势编成简化的口诀:“写字时, 抬头挺胸脚放平, 眼离书本约一尺, 手离笔尖约一寸, 胸离桌子约一拳。”利用早读、写字课和语文课的时间, 来提醒纠正学生们的姿势。每次写字前先念口诀, 再练字, 真正做到“练字先练姿”。同时我们将写字姿势的挂图贴在教室最醒目的地方, 时时提醒学生注意。班中还设计了“写字明星”榜, 经常举行“看谁写得好, 看谁姿势正确, 看谁进步快”的写字比赛。“写字小明星”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不断激励着同学们积极上进, 逐步形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学习写字, 应学会观察、分析字的间架结构和笔画笔顺, 养成观察习惯。可以说, 不会观察字的人, 绝对写不出一手好字。例如, 这个“江”字, 看上去很简单, 左边“三点水”, 右边一个“工”字, 记住它, 写对它, 对学生来说易如反掌, 但要真正写好这个字却不是那么简单。单看左边的“三点”, 可是大不相同, 除了形状不同, 位置也不同, 中间一点明显往左边凸一点, 绝非是顺着上面依次排列下来的。只有观察仔细了, 才能真正写好这个字。要让他们通过观察、比较、思考, 掌握字的结构形态及写字方法。要提高写字能力, 在练字的时候就应该做到反复比较、反复推敲。如教学“邓”与“阵”两个字时, 学生反复比较两个字后, 得出都是左右结构, 都是左小右大, 而双耳旁在“邓”中偏大些, 在“阵”中偏小些。学生在脑海中留下很深的印象, 写字时就能胸有成竹。

3.培养学生“提笔即是练字”的好习惯

我们常见学生练字时是一种书写, 做作业时又是另一种书写。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作业多, 难以顾及书写质量;另一方面是学生没有实现知识的迁移, 没有形成自觉写字的习惯。为此, 教师要在写字课上, 对学生反复强调, 将练字融入日常的各科作业, 形成“提笔即是练字”的意识。要有“提笔即是练字时”这种意识, 就要让学生做到不管是什么场合, 不管什么时间, 只要提起笔来写字, 就要严格遵守正确的写字姿势, 先观察、分析字的间架结构和笔画笔顺, 再一笔一画地书写。特别要抓住平时各科作业这一练写字的最好机会, 和各科老师互相配合, 共同督促学生的写字姿势, 养成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让朗读成为一种习惯 篇8

关键词:激发兴趣;自主学习;转换角色

长期以来,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一直着眼于提高成绩这一目标上。教学中多数教师只注重照本宣科、大讲道理,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运用。久而久之,由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脱节,许多学生对于学到的知识不知道有何用,也不知道如何用,因此,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受挫,学习兴趣也受到抑制。

课改让我们看到富有活动化、生活化、趣味化、评价方式多元化特征的《思想品德》教材以及课标要求的改变。这令我们庆幸,在新课改的指导下,我们各显神通,转变教育观念,探寻适合新时代思想品德的教学方法。

一、巧妙引课,别开生面

讲课犹如音乐创作,音乐需要“引子”,戏曲需要“序幕”,那么上课也需要“引子”即导入,导入要开宗明义、设置悬念、引人入境,要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为了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尽早关注“法律”,我在上课伊始设置了“时政演讲”“我关注”“要闻点评”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给枯燥的课堂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增加一抹亮色,还可以培养学生对新闻的敏感度,使学生真正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而且,学生的“报道”中不乏上佳的素材,只要充分挖掘学生提供的那些有利于教学内容的背景材料,就会使课堂教学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再如,在教学九年级思想品德“感受共和國巨变”一节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先为学生讲述了歌曲《春天的故事》。通过对歌词的理解,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实行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我国带来的深刻变化。这样,学生从一开始就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学习中,这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转换角色,教学相长

新课改的宗旨就是以人为本,将课堂还给学生。转变师生角色要求教师在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时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将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大,表现欲望强烈与否更是不同,对此,专门对我校学生进行了相关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1)对相同的问题能够提出多种不同解决办法的学生有83人,占79%;(2)表示愿意参加班集体等活动的学生有98人,占93%;(3)表示愿意在活动中一显身手,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的学生有101人,占96%。由此可见,教师要从演员转变为组织者和引导者,把学生过去只当观众的角色转变为教学舞台上的表演者的方法是正确的。

三、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激发学生兴趣

恰当的比喻能够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理解知识的内涵,形象的比喻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关系时,教师可以这样描述:如果把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比作一艘航船,那么,两个基本点就好比动力系统和导航系统。只有这两个系统正常工作,航船才能朝着正确的航向全速前进。这样就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更易于学生理解。

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漫画导入新课等都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思想品德课上教师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艺术,以情趣横溢、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关注时政热点,培养自主认知社会的能力

时事是思想品德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有着重大的意义。所以,首先,思品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平时通过听广播、看电视、阅读报刊等途径了解国内外大事,养成关心时事的习惯。其次,学生对时事要结合所学知识作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和分析,有不能理解的问题,上课时可以向老师提问,师生共同解决,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再次,对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教师要给予及时的激励与评价,激励与评价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教师在课堂中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要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给予积极的评价,通过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学习信心。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检查学生的自学成果,对于还没有自学成果的学生也不要简单地让其马上坐下,而要用激励性的语言如“你可以从某某方面继续考虑,请坐”“请你再……你会想起来的”“我相信下次你会做好的”等语言给学生以心理的慰藉。

总之,思想品德课上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选择得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使教学内容变得直接、形象且生动。课堂活动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努力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使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并使之逐步学会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让安全成为一种习惯 篇9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领导,各位同事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xxx机电项目部的资料员xxx,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要安全,让安全是一种习惯。

安全,在我们建筑行业一直都是放在首位的,我们经常讲“百年大计,安全第一”。这就是我们的态度,也是我们需要长期保持的习惯。安全是保证我们工程项目顺利完成的法宝,是我们取得效益的前提,安全是幸福之本,企业之本,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企业的生命线。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安全。

“无危则安,无缺则全”。安全是指物体不受威胁,没有危险、危害、损失。泛指受不到攻击与伤害。

小时候,父母总是不厌其烦地叮嘱我们:下雨天不在站在大树下啦,当心路上的车啦等等。长大了,出来工作每每当远行时,父母还是那样老话长提:出门小心,一路平安,到了要打个电话报平安。。。其实安全,从小到大一直都围绕在我们生活点滴中。

其次,为什么是“我要安全”而不是“要我安全”

我要安全,是主动的,而要我安全,是被动的,两者有着天壤之别的含义。

我要安全是一种意识,当事故来到你身边的时候是没有预约的,只有随时随地加强防范,保持警惕,才能有效的把事故拒之门外,做

到防患于未然。

我要安全是一种习惯,在工作的开始之前,我们就先检查自己、身边的同事及环境。及时做好安全防护,不存侥幸心理,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每个环节做好安全措施,让安全成为一种习惯,让习惯变得更安全。

我要安全是一种责任,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同时,我们还要学会对于工作中安全问题的观察和认识,找出其内在的规律和共性,这不仅是一种意识,更是一种责任。

在施工一线多年,对安全的体会最深。安全知识的贫乏,安全意识的淡薄,总是能让我们看到听到一幕幕血的教训。在博物馆工地施工期间就发生过一件事,有个焊工在四层的钢结构上焊钢铁,正焊着,乙炔气瓶突然从四楼26米多高外掉了下来,气瓶撞击在钢板上“乒乒乓乓”产生的回响,及乙炔气“咄咄咄”的漏气声在整个工地回响着,震撼着在场每个人的心底的神经。所幸的是,焊工有系安全带,吊在半空中,楼下也没有其他班组在作业,没有发生人员伤亡的事故。事后调查,是因为焊工登高作业时,没有为气瓶系安全带,在焊接的来回操作过程,挪动气瓶时一时不慎连人带瓶失足掉了下去。虽然没有发生人员伤亡事故,但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永远记得这次的事故,永远记得那巨大的撞击声,永远记得什么叫“安全”第一。

安全并非非得在发生人员死亡事故之时才用得着,在施工现场入场的第一要求就是正确穿戴好安全帽、工作鞋、工作服。但很多工人同事都不当这是回事,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天,光着脑袋都冒汗,于是

很多同事图方便凉快,随便把安全帽扣在头上,踢着个塑胶鞋还是踩鞋跟的那个,敞着衣服就上工。在现场的施工环境是复杂的,常有发生被钉扎伤脚、上面掉石头或物件砸伤脑袋的事件,这些虽然不是什么大事件,但却足于让伤者吸取“血的教训”,甚至得休养几天不能开工给自己带来经济损失、也给施工进度带来阻碍。当安全员跟很多工人同事提醒要正确穿戴好劳保用品时他们都会说:你们坐办公室吹冷气当然说得轻松,你来现场试试。如此不配合的态度给安全员带来了严峻的工作考验,在工人开工前就需到现场巡视,做好三洞五口的防护,排除安全隐患。在开工时间需打起十二分精神做到眼观四路耳听八方,层层楼跑、个个工作面跟进,以确保所有同事的工作环境安全。所以在这里我也要向工作在一线的安全员同事们至敬,正是他们的尽职尽责,今天我们才能在明亮的舒适的环境中相聚。同事们,正是因为在如些恶劣的工作环境,正是因为我们每时每刻置身于危险之中,所以我们更需要好好地保护好自己,首先确保自身的安全,才能有机会享受一天劳累下来跟家人团聚的时光。

智者是用经验防止事故,愚者是用事故总结经验,事后补救不如事前防范。爱自己,首先就得保证自己的安全。爱家人,更加得保证自己的安全。记住第一是“我要安全”。

我们人人都希望健康长寿、实现人生价值,享受亲人团聚的幸福美满,但若没有“安全”这个强劲的基础,这一切都将成为海市蜃楼。强调安全不是历行公事,是在提醒,是在敲响预防事故的警钟。做到防患与未然,达到人人“我要安全”而不是“要我安全”的思想意识

境界,关系到整个家庭整个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让微笑成为一种习惯 篇10

微笑是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表情,是世界上最动听的语言。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在这个世界上,除了阳光、空气、水和笑容,我们还需要什么呢”?

微笑于我们,就象是阳光、空气和水一样重要。给成功者一个微笑,那是赞赏;给失败者一个微笑,那是鼓励;给快乐者一个微笑,那是分享;给悲伤者一个微笑,那是安慰。

微笑是黑夜里的星星,微笑是迷雾里的阳光,微笑是寒冬里的碳火,微笑是夏日里的冰凉。一个微笑,传递着快乐、真诚、信任、鼓励、欣赏、关怀或安慰,一个微笑,缩短了心与心的距离,一个微笑,让爱在空气中流淌。

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不管一切如何,微笑着面对生活!高兴的时候,我对自己微笑,在微笑中让快乐渗透每一个细胞;悲伤的时候,我对自己微笑,悲伤便在我努力的微笑里渐渐地消了、消了、淡了;在挫折中,我对自己微笑,告诉自己,经历是一种财富,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会更好;在得意时,我对自己微笑,告诉自己,其实什么事都要试过才知道,只要努力,许多事我都能做好。

清晨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从心底给自己绽放一个微笑,给自己道声早安,告诉自己,新的一天开始了,新的阳光,新的空气,新的雨露,新的花草树木,一切都是多么的美好。上班时见到同事,别忘了展露一个最真诚的微笑。微笑感染了别人,也快乐了自己。在微笑的环境中工作,那是一种愉悦的幸福;在微笑的心态下工作,有着不同寻常的效率。

晚上睡觉前,也要给自己一个最舒心的微笑,在微笑中洗涤忧伤,积聚甜蜜,给自己道声晚安,在微笑中进入甜蜜的梦乡。

我们在不断的微笑暗示中,学会对别人微笑,学会对自己微笑,学会对生活微笑,学会对生命微笑,学会对人生微笑。当微笑真正成为我们的人生态度的时候,那是一种对生活巨大的热忱和自信,是一种高格调的真诚与豁达,是一种直面人生的成熟与智慧。

让节水成为一种习惯 篇11

相信你们一定都看过这样一则公益广告:画面上,一个水龙头正艰难地往外滴着水。最后,再没有水滴下来,画面上出现了一双眼睛,眼睛中流出了一滴泪水。之后出现一句话:“如果人类不珍惜水,那么我们能看到的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自己的眼泪。”

水是生命之源。假如地球上没有水,那么地球母亲就不会孕育出我们人类的子孙万代。因为最早的原始生命首先是在海洋中孕育形成,逐渐扩展到陆地上的。所以说,水是生命的摇篮。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水。因为我们每天要喝水,粮食的生长离不开水,工业生产离不开水。水还是大自然的“空调器”。炎热的夏天,人们感到酷暑难耐之时,来一场雨该有多痛快呀!走在海边,习习海风,让人神清气爽;寒冷的冬季,海水把储存的热量源源不断送给周围的陆地……这些都是水的作用。

长时间以来,人们都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近50年来,人们才开始认识到地球水资源的贫乏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程度。就我国而言,尽管水资源总储量达2.81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中国却养活着世界1/4的人口,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人均占水量的1/4。同时,我国有1/3的工业废水和4/5的生活废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江河湖海,使水环境遭到严重污染,更使我国本来就不丰沛的水资源更为短缺。随着工业的发展,水污染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很多工业废水都排到了江河湖海中,原本清澈见底的河流被废水污染得臭不可闻,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啊!此外,浪费水的现象也十分严重,就拿我们身边的例子来说,有的同学洗手时常把水龙头开得很大,泼水嬉戏,甚至忘记关水龙头。据统计,一个一天不停滴水的水龙头一年会浪费整整36吨水,学校一年要为所有滴水龙头多支付三千多块钱的水费。一人哪怕只浪费一滴水,13亿中国人一天就会浪费一千多吨水。再加上我国降雨量在时间和空间上分配很不均匀,洪涝与干旱交替出现,使得可用水资源越来越少。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贫水的13个国家之一。

面对日益严峻的水危机,专家指出,如果没有立竿见影的节水措施,25年后,人们将面对河水断流、土地龟裂的景象。因此,如何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推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保护,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正常生活的紧迫问题。构建“节水型社会”,已经成了我们义无返顾的选择,它是解决缺水的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为此,世界联合国把3月22日定为世界水日。每年的这一天,世界各国都要大力宣传“爱惜水资源,保护生命之水”。其实,不光在这一天,在我们生命中的每一天,都应该把节水当作一种习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随时注意拧紧水龙头,节约用水,在生活中与浪费水资源、破坏水资源的行为做斗争。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珍惜每一滴水,保护水资源。这不仅是为了我们,也是为了子孙后代的正常生活和持续发展。

同学们,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不让我们的眼泪成为最后一滴水!

(作者单位:山东济宁邹城市大束镇凰翥小学)

让欣赏成为一种习惯 篇12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虽然许多美术教师都认识到了欣赏课的重要性, 也试图做到最好, 但是课堂的有效性却得不到预期的效果。久而久之, 学生面对欣赏对象望而却步, 教师对欣赏课也是束手无策, 形成两难的尴尬境地。结合实际教学, 欣赏课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

二、欣赏课中的问题

1.“张冠李戴”, 欣赏教学模式老化

在很多公开课中, 常见到老师在欣赏课中用到“师问———生答———师总结”的模式。这如同一个传球的游戏, 不同的是这个球传到学生手里的时候能不能发生有效而积极的变化, 再到教师手里的时候是否可以得到质的升华。往往事与愿违, 教师除了不停地重复学生的答案之外, 也在以长篇大论的言语代替学生的自身感受。欣赏过程中学生扮演的就是一个纯粹的“接球者”, 教师缺乏构建主动欣赏模式的意识, 无法引导学生对作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评论。

2. 见物不见人

很多老师对作品的欣赏都只停留在画面的可见部分, 却没有充分挖掘作品深处的内涵和真谛。美术作品是艺术家意识物化了的精神产品, 作品中表现的人生境界、生命感受和审美能力等, 都与艺术家的人生经历、成长环境、情感气质、宗教信仰和历史际遇等有着直接的联系。

3. 只赏不画与只画不赏

小学美术欣赏注重内容的广度, 让学生对各种艺术门类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也是美术教育的基础。欣赏课在美术教学中的方式有随堂欣赏、专题欣赏和现场欣赏。在专题欣赏课上, 高年级的学生通常都有点“眼高手低”的心理特点, 在欣赏多了以后反而想自己也来尝试一番, 而教师却只赏不画 (做) , 下面蠢蠢欲动, 场面难以控制。而在绘画、工艺课的随堂欣赏部分, 教师却言简意赅绝口不提“欣赏”二字, 殊不知欣赏正贯穿于整堂课。

4. 向标准答案靠拢

在很多课中, 有些教师在作品分析中往往坚持课本或自己认同的观点, 通过不断暗示、诱导, 使学生抛弃自己的观点, 而步入教师铺设的标准轨道。这无疑是给作品贴上了标签, 也影响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发挥。在面对诸如抽象作品、意象作品等作品时, 往往束手无策, 没有了标准答案, 用什么方法来构建通向这些作品的桥梁呢?是美术史为这些风格流派所下的概念定义, 还是课本上简单笼统的描述?不仅让教学迷失在这样两难的局面, 还使学生随欣赏而来的鲜活的思维、独到的见解也由于得不到支持而逐渐冷落, 甚至销声匿迹。

三、美术欣赏教学的对策与建议

1. 教学模式多元化

李力加教授说:美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 是打破学生这种跟进式模仿行为, 引导学生有表现的必然性向着个别化的探索发展。基于这样的教学目的, 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自主体验, 还要探索并建立有序的、明确的欣赏步骤, 朝多元化教学模式发展。

(1) 描述

教师给与学生充足的时间观察体验作品, 鼓励用语言简单地描述出作品最初感受, 如题材内容、画种等。

(2) 分析

对作品的色彩、线条、构图、造型进行整体的语言表述, 进一步深入的欣赏作品。教师应在课前作好充分的准备, 为学生提供图片和文字资料, 对美术元素方面的问题提出质疑。如欣赏《古人的梦想》, 通过画面中都运用了哪些颜色?这些颜色搭配在一起给你什么样的感觉?这些飞天的造型是什么样的?给你怎么样的感受?你能模仿一下他们的动作吗?他又是怎样飞的?等问题。由学生自己感受归纳出:色彩典雅、庄重、有些对比强烈, 飞天的造型婀娜多姿, 通过衣裙的飘动来衬托飞天的飞等。

(3) 解释

介绍作者, 并对作品的意义、所体现的人文价值进行研究;通过前面两个环节的体验, 让学生进行综合提炼作品的主题思想。在《古人梦想》一课中:古人为什么要创作这些壁画?他们在创作这些壁画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作者创作这些壁画想告诉我们什么?

(4) 评价

根据以上内容的学习与探索, 对作品进行局部和整体的评价。教师可以设计“你喜欢这幅画吗, 为什么”“通过欣赏你的心里有什么感触”等。只有通过这样详细的步骤, 才能有的放矢, 达到有效的欣赏效果。

2. 注重美术学科的文化性

首都师范大学博导尹少淳教授说:美术课程关注文化, 其实并不是现在的事情, 因为美术课程始终就没有脱离文化, 也不可能脱离文化。而美术是文化最形象和最直观的表现, 美术作品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表现之一。

一位老师在《故宫藏画》这一课中, 他是这样做的:

环节一:教师分段展示作品, 通过听乐、观舞、小憩、调笑等片段, 与学生共同分析画里画外人物的命运。

环节二:充分挖掘作品的意蕴

学生:韩熙载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教师:原来颇有政治抱负的人!

学生:他为什么夜夜笙歌?

教师:无奈英雄老去!

学生:画家顾闳中怎么完成这幅画的?

教师:复杂的南唐政局!

教师讲述:南唐后主李煜的人生悲剧!

学生背诵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教师总结:这样的王朝怎么能不灭亡!而我们鉴赏者, 只有把这样一幅放到社会大背景中去考察, 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真正领悟画面里面的深刻内涵。美术作品形象直观的特点, 记录历史当中人物, 反映当时社会的政局, 与文化背景的有机融合, 可见美术与文化的传承密不可分。

3. 通过不断反思来补充学习

现在的美术教学中, 欣赏评述越来越受到重视, 它不仅仅局限于专题美术欣赏课, 还出现在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的课型中, 还穿梭在生活当中的每一个角落。欣赏的题材内容也包罗万象, 要做好每一课就必须有丰厚的艺术知识做基础。美术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知识结构, 针对个人的薄弱环节, 加以补充学习。在教学方面, 要深入学习美学, 改变自己思考艺术的方式。在课堂上有效的帮助学生提高他们对艺术作品的理解, 立足于他们的生活经验、理解能力, 不断向他们提出足以让他们阐明观点的问题。

美术教师不是重在教给学生多少美术理论知识与技能, 重在让他养成边走边赏的习惯, 使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在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

摘要:在美术课堂中, 教师作为课堂的构建者, 应给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 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作出自己的评述。

关键词:美术欣赏,问题,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伊少淳.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陈为和.小学美术新课程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3]刘世彬, 蔡琳华.怎样上好欣赏评述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上一篇:《大学那些事》下一篇:团支部组织生活会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