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献的解释及近义词

2024-09-06

贡献的解释及近义词(精选12篇)

贡献的解释及近义词 篇1

进献 进贡 奉献

为更好地掌握这个词语,以下是贡献造句:

1、人生真正的快乐,在于能对一个事业有所贡献,而自己认识到这是个伟大的事业。

2、感谢各国航班对传播H1N1做出的卓越贡献,全世界人民果然是一家人,有福同享,有病同传。

3、我们不能只要有所得,也要有所贡献。耀得暗室象白昼一般呢,但至少有些用处,可以使暗室中的人认识到一点周围的真正情形。

4、你自己和你所有的一切,倘不拿出来贡献于人世,仅仅一个人独善其身,那实在是一种浪费。

5、蚕枣它要求人的仅仅是几片桑叶,贡献给人们的却是精美的丝,蚕的品质多高尚啊!

6、只要你曾经尽可能地贡献出来,就已经值得感激了。

7、如果有一天,我能够对我们的公共利益有所贡献,我就会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8、人的一生,贡献所作所为的意义和价值,比人们的预料更多地取决于心灵的生活。

贡献的解释及近义词 篇2

是他将武术改为国术,极大地提升了武术的社会地位;是他创立了中央国术馆,建立了全国自上而下的国术馆系统,使武术得到大面积普及;是他组织了两届国术国考,为武术的竞技比赛开创了先河;是他创立了我国第一所武术高等院校———中央国术体育专科学校,使武术正式纳入教育系统;是他提倡并组织三次武术出访,使武术拉开了走向世界的序幕。张之江对中国武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国术思想使祖国武术文化从颓靡走向振兴,从渐被淘汰走向普及,从封建对立走向团结进步,从中国走向世界。其国术思想的具体实施使当时的武术在整个近代武术的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对于近代武术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对于今天武术的发展同样颇有启示。

如今,站在新世纪的起点,我们有必要回顾历史,思考武术的发展。

1 将“武术”上升为“国术”,武术的社会地位大大提升

20世纪前期,帝国主义列强扩张的加剧,使人们认识到图强御辱的紧迫性。张之江认为“一国之存亡,乃视民族精神之良莠以为断”,中国人应通过武术唤起尚武精神,“以造成强毅独立之国家”。另外,中国封建社会长期以来重文轻武,致使中国人民体力极为衰弱,被外国列强讥为“东亚病夫”。当时受尽侵略的中国国库空虚,国力衰微至极。为发展生产,增强国力,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身体素质,更为力洗“东亚病夫”之辱,张之江决心倡导武术,强国强种,恢弘民族尚武精神。

1927年张之江向当时的国民政府申请并获准把“武术”改为“国术”,使之与国旗、国歌、国画、国徽齐名。武术由此从一门普通的技击术上升到国术的高度,“国术”这一提法,使武术的社会地位大大提升,并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

2 创办中央国术馆,习武浪潮波及全国

在改“武术”为“国术”的同时,张之江四处奔走呼吁组织,于1928年6月在南京创办了中央国术馆,中央国术馆以“提倡中国武术,增进全民健康”为宗旨,进行武术教学训练和科研。在中央国术馆的带动下,全国各省市县几乎都成立了国术馆,从而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的国术馆系统,掀起波及全国的习武浪潮,习武情绪空前高涨,武术在全国得到大面积普及。另外,中央国术馆将武当、少林合二为一,改为以拳种划分的方式,不仅消除了门派之见,而且各拳种之间相互吸取特长,交流武术思想。国术馆集思广益,创办并出版了《国术周刊》、《中央国术旬刊》、《国术统一月刊》等武术刊物,旗帜鲜明地发扬武术,并且汇集大量武术名家前来任教,将西洋体育(例如拳击)引入武术教学。这一系列措施,使近代武术的发展无论是武术社会化、武术科研,还是武技本身,都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使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华武术在得到提倡、复兴的同时,作为一种文化综合向前发展。

3 举办两次国术国考,促进了武术竞技的发展

1928年和1933年,中央国术馆在南京公共体育场国术场举行了两次国术国考,这不仅是武术竞赛的一种尝试,而且揭开了武术的神秘面纱,戳穿了一些欺世盗名之技,打破了武术中玄而又玄的神话,使武术向科学化发展迈进了一步。国术国考改变了以往庙会献艺与打擂的传统竞赛模式,进行了近现代武术比赛的探索与尝试,为后世武术竞技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国术国考的举行开创了武术竞技对抗的先河,从此,武术开始跨入运动竞技场,逐渐发展成为近代体育竞技项目。

4 创办“国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把武术纳入教育系统

1933年,张之江创办了“国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学校以强国强种、卫家卫国为办学方针,以国术与体育并重,培养全才师资为宗旨,并高额特聘大批体育名家及外籍教师来校任教,大胆借鉴西方体育发展模式。从而突破了中西体育界限,将大量西方体育的训练模式教学模式与竞赛模式引入武术。“国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是我国以武术为主科的第一所高等学校,培养了许多武术优秀人才,将民国时期武术的学校教育推到高峰。“国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首创武术高校,使武术登入大雅之堂,武术日趋体育化,规范化。“国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的创立标志着武术被逐步纳入教育系统,并逐渐步入近代体育行列。

5 走出国门宣传武术,推动武术迈向世界

1930年———1936年,张之江先后组织武术代表团分别赴日本、南洋和柏林进行了三次出访,精彩而成功的表演引起了强烈轰动,扩大了武术的国际影响。这不仅有力地宣传了武术,而且拉开了近代武术走向世界的序幕。中央国术馆组织的武术出访表演,标志着武术已经迈开了走向世界的步伐,开始逐渐向世界传播。

6 张之江的国术思想对我们的启示

时至今日,重文轻武的观念仍未彻底改变。面对一些流行疾病的侵袭,我们深感健康之重要。因此,改变长期以来体育及体育教师在学校中无关紧要的地位,进一步重视大众健身体育,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仍是当务之急。张之江当年通过提倡国术强健国民的思想至今仍然闪烁着光芒,它时刻警示着人们,要改变重文轻武的思想观念,培养体育锻炼的习惯,树立终生体育意识。

现在武术界“文者不能武,武者不及言”的状况着实令人担忧。目前培养的武术科研工作者与武术高水平运动员往往各自擅长一方,技术与科研未能很好地结合,成为武术发展的巨大障碍。当年张之江提倡的“智仁勇”以及国术体专的“术德并重,文武兼修”,无论对于当今的武术培养方针,还是对于武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均应引起我们深刻的思考。

当时的国术国考采用套路与散打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是对武术体用兼备发展的探索。而今天的套路与散打日益分途,致使练套路者不懂散打,练散打者不懂套路。套路与散打作为武术的两种运动形式,作为中国武术相互关联的两部分,应该很好地结合。回顾历史,面对现实,我们不得不对今天的比赛规则与竞赛机制产生深深的思考。

民国时期的中央国术馆便开始了武术走向世界的尝试。经过大半个世纪的今天,武术仍然艰难地徘徊于奥运门前,这使我们不得不对武术如何走向世界这一问题产生一系列的思考。今天的武术应如何走向世界?如何到国外进行大力的宣传与推广?如何将传统武术的精华传到国外?如何使全世界人们真正了解与西方体育并驾齐驱的东方体育文化特色以及中华武术的真谛?———研究历史是为今天武术的发展寻求答案,我们武术工作者义不容辞。

张之江身为国民军队高级将领,曾屈尊三请武术高手李景林共创国术馆;1957年,76岁的张之江仍在全国政协二届三次会议上发表题为《不要忽视国术的研究整理工作》的谈话,并亲笔写信给毛主席,提议挖掘整理宝贵武术遗产。这一切无不表明张之江发扬武术的赤诚之心。要使武术发扬光大,要使武术的发展真正地有所突破,有志于武术发展的仁人志士们,我们应该从张之江身上得到一些启示。张之江那毕生献国术,为武术事业尽心竭力、矢志不渝的雄心壮志,值得我们武术工作者学习。

7 结语

张之江这一历史人物在近代武术的发展中产生过至关重要的影响。他将“武术”上升为“国术”,使武术社会地位大大提升;创办中央国术馆,掀起波及全国的习武浪潮;举行国术国考,促进了武术竞技的发展;建立“国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使武术纳入教育系统;组织三次武术出访,拉开武术走向世界的序幕。其国术思想使武术在完成以军事技术和民间技击术为主的向近代体育方向的转型并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国术思想的具体实施无论对于近代武术的发展还是对于今天的武术运动都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易剑东.民国时期的尚武思潮与武术[J].体育科研,1996(4).

[2]屈武.中央国术馆史[M].安徽:黄山书社,1996.

[3]编写组.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

贡献的解释及近义词 篇3

[摘 要]陈云领导经济工作的主要特点:一是始终把保障民生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千方百计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吃饭穿衣等切身利益问题;二是经济工作领导机关要把工作的着重点放在调查研究、弄清真实情况上;三是经济工作采取重大方针政策或措施,要坚持“摸着石头过河”,探索着稳步前进。他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关键词]陈云;领导经济工作;特点;历史贡献

[中图分类号] F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5)06-0005-03

作为我们党第一代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重要成员的陈云,对人民的贡献是巨大的、多方面的,特别是他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和奠基所建立的功勋尤为卓著。陈云长期主管党和国家的经济工作,经验非常丰富,是我们党杰出的经济工作领导人。本文着重分析论述陈云领导经济工作展现的主要特点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杰出贡献。

民生是国民的生计与生活。在经济文化落后,人民极为贫困的中国,执政的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首先要解决的民生问题,就是要统筹安排好全国人民的生活。陈云认为:“老百姓要吃饭穿衣,是生活所必需的,经济不摆在有吃有穿的基础上,我看建设是不稳固的。”[1]正因为如此,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个较长时期内,人民群众迫切需要的粮食、棉花、棉布、煤炭、猪肉、副食品、大豆、蔬菜等生产销售状况以及调拨运输,成了陈云主管的中财委工作的主题和重心。在“一五”、“二五”计划期间,陈云多次明确要求经济建设特别是发展工业必须放在人民有吃有穿的基础之上。他多次讲,“粮食定,天下定”;“钢铁是硬的,我看粮食更硬”。为解决广大人民的吃饭穿衣,他付出了巨大心血。1957年9月11日,他在一次会议上说,解放后八年来我忙什么呢?主要就是忙吃饭穿衣这个事情。事实正是这样。1951年5月在党的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陈云作了《发展农业是头等大事》的重要讲话。同年6月1日,他为《人民日报》撰写《响应国家号召开展售棉储粮运动》的社论。1953年10月,他在全国粮食会议上作《实行粮食统购统销》的讲话。同年11月,主持起草《关于目前副食品的产销情况及今后措施向中央的报告》。1956年11月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陈云把“解决猪肉和其他副食品供应紧张的办法”作为发言的主要内容。1957年7月,陈云主持召开十三个省、市蔬菜会议,强调:“蔬菜和其他副食品的供应问题,其意义绝不在建设工厂之下,应该放在与建设工厂同等重要的地位。”[2]9月6日,在全国粮食工作会议上,陈云作《全党重视粮食工作》的总结发言。1959年4月,陈云《给中央财经小组各同志的信》中提出,为缓和市场紧张状态,必须采取“粮食要省吃俭用”,“组织猪、鸡、鸭、蛋、鱼的供应”,“要专门安排一下日用必需品的生产”等五项措施。他还致信李富春副总理,建议成立“穿衣问题小组”,专门研究有关问题。

正是由于我们党中央有一批像陈云这样的领导干部,切实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善于抓住和解决当时经济生活中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紧迫的问题,使党和人民政府得到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和支持。为此,毛泽东对陈云的领导水平和理财能力非常赏识。毛泽东认为陈云领导平抑物价、制止通货膨胀所取得的胜利,其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陈云同志有这样的能力,我在延安时期还没有看出来,可称之为能。[3]在党的庐山会议前夕,毛泽东对湖北省委书记王任重等人说:“国乱思良将,家贫思贤妻。陈云同志对经济工作是比较有研究的,让陈云同志主管计划工作、财经工作比较好。”[4]

毛泽东曾说:“共产党领导机关的基本任务,就在于了解情况和掌握政策两件大事。”[5]毛泽东对陈云调查研究方法极为称赞,不调查清楚他就不讲话。陈云的方法就是实事求是的方法,就是调查研究的方法。陈云自己经常说:“我们常讲实事求是。实事,就是要弄清楚实际情况;求是,就是要求根据研究所得的结果,拿出正确的政策……领导机关制定政策,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作调查研究工作,最后讨论作决定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就够了。”[6]他还强调说:“领导干部掌握真实情况很重要。”“掌握真实情况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向自己熟悉的地方和熟悉的人去了解。”[7]这个见解是非常精辟深刻的,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1961年6、7月间陈云在上海市青浦县小蒸人民公社进行农村调查,住了半个月,进行了仔细深入的调查,尔后又到江苏、浙江等地进行了调查研究。陈云在《青浦农村调查》的调查报告中谈到:这次调查,“我听了公社党委两次汇报,召开了十次专题座谈会……这些座谈会,有几次主要是向农民做调查,有几次是和公社党委交换意见。我自己还去农民家中跑了若干次,观察他们养猪、种自留地、住房和吃饭等情况。”[8]仅养猪问题,陈云就召集公家养猪的人、私人养猪的人各召开了两次座谈会,公社的15个养猪场,他看了其中的10个。同时虚心向有经验的农民作调查,亲自到农户家中看他们的猪圈。为了解到真实情况,陈云在小蒸公社的日程安排基本是:上午开座谈会,下午到农村、地头、养猪场、农民家里实地考察。在青浦调查之后,陈云又到杭州、苏州,找了与青浦情况相仿的嘉兴专区几个县、苏州专区几个县的县委书记和若干个大队支部书记,研究了种双季稻和种小麦的问题,也顺便问了养猪和自留地的情况。另外,又找了与青浦土地、人口、气候条件不同的萧山和无锡两县县委的同志,调查了种植情况,研究了农作物种植安排上的有关问题。最后,就养猪、农作物种植安排、自留地等三个问题,同上海市委、浙江省委、江苏省委交换了意见。[9]

经过深入的调查,在反复的比较研究之后,陈云才形成了《母猪也应该下放给农民私养》、《种双季稻不如种蚕豆和单季稻》、《按中央规定留足自留地》三个资料翔实、观点鲜明、分析透彻、可供操作的调查报告。从一定意义上说,陈云的《青浦农村调查》为党的八届九中全会制定“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奠定了思想和政策基础。

“摸着石头过河”本来是一句民间俗语,指的是在没有前人经验、或缺乏实践经验、没有现成的桥和船的情况下,要想过河就必须以身试水、摸着石头摸索着稳步前进。民间歇后语“摸着石头过河——稳稳当当”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在我们党的第一代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员中,从工作的指导思想、领导方法的角度经常谈论要“摸着石头过河”探索着稳步前进的是陈云。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四十多年里,陈云曾六次谈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由于我们缺乏经验,在制定党的方针政策或采取实际措施时要“摸着石头过河”。

陈云首次提出“要摸着石头过河”是在1950年4月7日,他在政务院第二十七次政务会议上发言指出:物价涨不好,跌亦对生产不好。上月物价跌了百分之十五,对此要先收后放,先少后多,使物价先跌后涨。要摸着石头过河,稳当点好。[10]第二次是一年多之后的1951年7月20日,陈云在中共中央统战部讨论工商联工作会议上所作的总结报告中谈到工商联问题时说:“即使如此,办法也应该稳妥,这叫摸着石头过河。搞急了是要出毛病的。毛毛草草而发生错误和稳稳当当而慢一点相比较,我们宁可采取后者。尤其是处理全国经济问题,更须注意这点。慢两三个月天不会塌,怕什么。”[11]陈云之所以再次强调要“摸着石头过河”,一方面是由于缺乏经验,同时也由于“中国落后了几百年,要办的事太多,只能分轻重缓急”。[12]第三次是1961年3月6日至8日,陈云听取化工部负责人关于基本化学、有机化学、橡胶、医药、国防尖端工业情况的汇报时说:看来,一件工作的改革,要先进行试验,不能一下就铺开来搞。搞试验要敢想、敢说、敢做,但在具体做时,必须从实际出发,摸着石头过河。要把试验和推广分开,推广必须是成熟的东西,未成熟之前不能大干。[13]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陈云作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又先后三次从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改革开放方法论的角度讲到要“摸着石头过河”。1980年12月16日,陈云出席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开幕会,并就经济形势与调整问题讲话,指出:我们要改革,但是步子要稳。要从试点着手,随时总结经验,“摸着石头过河”。这绝不是不要改革,而是要使改革有利于调整,也有利于改革本身。[14]陈云说:“我们要改革,但是步子要稳。因为我们的改革,问题复杂,不能要求过急。改革固然要靠一定的理论研究、经济统计和经济预测,更重要的还是要从试点着手,随时总结经验,也就是要‘摸着石头过河。开始时步子要小,缓缓而行。”[15]在这里,他强调指出,面对复杂的改革,必须小心谨慎,先从试点着手,摸索前进,缓步前行,千万不能要求过高过急。1984年6月30日,陈云在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反映美国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顾问对我国财经工作提出两条意见的内部材料上批示:“有经历的外国人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所有外国资本家都是如此。凡属危险项目,他们不搞,宁吃利息。这是一个千真万确的道理。”[16]陈云再次强调了在改革开放中要坚持“摸着石头过河”这一指导思想和工作方法的极端重要性。1988年5月12日上午,陈云在杭州接见浙江省委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领导干部身负重任,要善于听不同意见,不同意见里面有合理的部分。做工作,不能只想快。慢一点,稳一点,少走弯路,走弯路的损失比慢一点的损失多。有人批评说“摸着石头过河”不对,但没有讲出道理来。“九溪十八涧”,总要摸着石头过,总要下河去试一试。“摸着石头过河”,这话没有错。[17]陈云的思想是非常严谨、工作是极为谨慎的,早在1956年11月,他就说过这样的话:“我们是在六亿人口的大国中建设社会主义,需要谨慎,力求正确。”[18]陈云所讲的经济工作要坚持“摸着石头过河”是有现实指导意义的。

陈云领导经济工作体现的特点除上述三个方面外,还有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不跟风,也不刮风;善于抓关键、抓重点,狠抓落实;头脑要清醒,善于从政治上、从战略全局上观察和发现问题;要搞综合平衡、统筹兼顾等。总之,正是由于陈云卓越的领导才能,领导财经工作卓有成效,特别是在纠正经济工作中“左”的错误偏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而深受党中央和毛泽东的赏识与肯定。1959年庐山会议期间,毛泽东说陈云“肯用脑子想大问题”,在同各协作区主任谈话时说,“大跃进”的重要教训之一就是没有搞综合平衡。他还说:“过去陈云同志提过:先市场,后基建,先安排好市场,再安排基建。有同志不赞成。现在看来,陈云同志的意见是对的。”[19]

史料显示,1962年至1965年,毛泽东在党的重要会议上或听取领导干部汇报时,多次称赞陈云。1962年3月22日,毛泽东在武汉接见由田家英率领的赴湖南韶山农村调查组全体人员,说自己对农村还不熟悉,工业就更不熟悉了,不如陈云。[20]当时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已决定陈云任中央财经小组组长。1963年2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说:过去有人同陈云争论是否要提三大平衡的问题,事实证明,陈云的意见是正确的。[21]1964年5月10日、11日,毛泽东听取国家计委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汇报时指出:他对陈云同志很怀念,大跃进时,大家头脑发热,陈云在压低指标上提过多次意见。高指标、高征购、浮夸风,这个教训永远也不能够忘记,永远也不能够再干了。[22]1965年2月21日,毛泽东、周恩来等听取薄一波关于全国工业交通工作会议和工业交通政治工作会议的情况汇报,在谈到一九五九年钢铁指标时,毛泽东插话说:1959年1月,我找几个人谈话,当时陈云的主张是对的。陈云主张发表时要低一些,他说了个数,一千七百万吨。我表示同意……六月十三日,降到一千三百万吨。这些教训都要牢牢记住,永远不要忘记。[23]

参考文献:

[1][2][6][8][9][15]陈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6.64.188-189.170.171.279.

[3]毛泽东传(1949-1976)(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62.

[4]毛泽东传(1949-1976)(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953.

[5]毛泽东选集(第三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2.

[7][13][14][16][17][19][20][21][22][23]陈云年谱(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17.69.264.355.412-413.23.117.124.130.133.

[10][12][18]陈云年谱(中卷)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44.35.350.

[11]陈云文选(第二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2.

作者孙道同系第二军医大学教授、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特约研究员;郭秋琴系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热闹的近义词及解释 篇4

近义词:

喧哗 声音大而杂乱

喧闹 喧哗吵闹

吵闹 大声争吵声音杂乱

嘈杂 俗称心嘈。指自觉

热闹的汉语词典解释:

(1).喧闹繁盛。《朱子语类》卷二五:“ 季氏 初心也须知其为不安,然见这八佾人数热闹,便自忍而用之。” 元 武汉臣 《玉壶春》第一折:“你看这郊外人稠物穰,都是赏心乐事,真个好热闹也。”《古今小说·杨思温燕山逢故人》:“走到大街上,人稠物穰,正是热闹。” 巴金 《憩园》一:“以前僻静的街巷,现在也显得很热闹。”

(2).谓兴致正浓。《金瓶梅词话》第九回:“正吃酒在热闹处,忽然把眼向楼窗下看,只见 武松 似兇神般从桥下直奔酒楼前来。”《红楼梦》第八十回:“ 香菱 説到热闹头上,忘了忌讳,便接口道:‘兰花桂花的香,又非别的香可比--’” 老舍 《骆驼祥子》十:“大家正说到热闹中间,门忽然开了,进来一阵冷气。”

(3).闹腾;活跃。《英烈传》第四五回:“即在帐下设一个大宴会,齐集众将,高歌畅饮,扮戏娱情,一连的热闹了七八日。”《红楼梦》第六三回:“平儿 采了一枝芍药,大家约二十来人,传花为令,热闹了一回。” 巴金 《创作回忆录》六:“后来 萧珊 的同学游罢 石林 归来,我们的生活就热闹起来了。”

(4).指热闹的景象或生活。 宋 陶穀 《清异录·紫明供奉》:“朕非不能取热闹快活,正要与弦管尊罍暂时隔破。”《儒林外史》第五二回:“我也跟你瞧热闹去。”《红楼梦》第十一回:“我説老祖宗是爱热闹的,今日不来,必定有个缘故。” 冰心 《冬儿姑娘》:“我们 冬儿 她爸爸在 海淀 大街上看热闹,这么一会儿的工夫就丢了。”

用热闹造句:

1、小品演员赵本山一出场,台上台下立刻热闹起来。

2、自从修了公路,一向僻静的小山村也热闹起来了。

3、晚饭后,老人们聚在大树下谈天说地,好不热闹。

4、下课的铃声响了,霎时操场上热闹起来。

5、晚会开得很热闹,末了,我上台唱了一段京剧。

6、放学后,小林只顾看热闹,忘了回家了。

7、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话真不假。

8、今年的新年晚会开得真热闹,临了老师还表演了一个节目。

9、自从通了火车,萧条冷落的小镇变得热闹了。

10、正月里,又扭秧歌又唱戏,村子里真热闹。

11、运动会开得正热闹,忽然下起雨来,真令人扫兴。

12、清晨,背静的小山村渐渐热闹起来。

13、校庆那天,新老同学欢聚一堂,给幽静的校园带来了热闹。

14、过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很是热闹。

劣行的近义词及解释 篇5

近义词:

败行

败行:

反义词:

恶行、善行、美德、恶习

恶行:恶行 èxíng[immoral conduct] 丑恶的`行径

善行:善行 shànxíng

(1) [benefaction]∶慷慨的捐献

(2) [mercy]∶使人免受折磨、惩罚或痛苦的仁慈行为

美德:美德 měidé[beautiful character;moral excellence;pleasant virtue] 美好高尚的品德美德与恶行

爱戴的解释及近义词 篇6

爱慕 喜欢羡慕

敬重 恭敬尊重

拥护 扶助保护拥护百姓

拥戴 推举拥护

爱戴的汉语词典解释:

【解释】衷心拥护。

用爱戴造句:

1. 人民爱戴大公无私的干部,最恨以权谋私的贪官。

2. 我们的老校长受到了全校师生的衷心爱戴。

3. 李老师待人和善,虚怀若谷,深受学生爱戴。

4. 这位法官秉公执法,深得大家的爱戴。

5. 王县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受到群众的爱戴。

6. 他为人民做了好事,人民爱戴他是理所当然的。

7. 他无私无畏,一身正气,深受人民的爱戴。

8. 张老师是一位深受同学爱戴的老教师。

9. 张老师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受到同学们的爱戴。

10. 望着这奔腾不息的长江水,就想起了我们爱戴的邓小平。

11. 我们的老师多么美丽,多么智慧,深受学生的爱戴。

12. 从小到大,对您的感情永远是敬仰与爱戴。

13. 他在政界德高望重,一言九鼎,很受大家的爱戴。

14. 因为毛主席太伟大了,所以我们都爱戴他。

也谈蛋鸡的良种选育及贡献率 篇7

在家禽生产中,蛋鸡产业化生产的起步相对较早,鸡蛋的产量和产值均占禽蛋总产量的80%以上,其中蛋鸡良种对蛋鸡生产的贡献率达45%以上"根据国际粮农组织和发达国家对养殖业生产作出的科学评估!品种的贡献率是35!"65#!平均为45$"随着动物基因组计划的研究进程的不断推进!这个比例还将大幅度地增加"

育种工作是一项高投入#高技术#高产出!同时也是高风险的产业!需要有一个长期持续发展的过程"现代家禽育种在我国全面开展的标志是国家把蛋鸡育种列为$六五%攻关项目"科技工作者们运用了现代育种理论和方法!采用了先进的饲养管理设备和技术!培育了一批适合国内生产需要的蛋鸡良种配套系!如北京市种禽公司培育的$京白823%和东北农学院培育的$滨白42%!以及中国农业大学育成的在国际处于先进地位的$农大3号%节粮小型蛋鸡配套系等"这些优良品种的培育!因其贡献率的大幅度提高及各方面指标的明显改善!对推动我国蛋鸡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为了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近年来国内企业也先后从国外引进了一些优良的蛋鸡品种"2006年全国共有16家企业从国外引进祖代蛋种鸡20.57万套!2007年全国共有18家企业先后从国外引进祖代蛋种鸡23.787万套!2007年比2006年进口数量净增加3.217万套!增长率为15.6%"2007年全国祖代蛋鸡进口量最大的四家单位&&&山东益生种畜禽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华都峪口禽业有限责任公司#石家庄华牧牧业有限责任公司和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种鸡场共进口祖代蛋种鸡124950套!占全部进口量的52.5%"2007年全国进口和自育自繁祖代蛋种鸡约36.787万套!共可繁殖生产父母代种雏2628万套!商品代苗鸡18.78亿只"

目前!国内蛋种鸡格局主要分为地方禽蛋品种#国内培育品种和引进品种"随着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引进品种在国内蛋种鸡占有绝对大的优势!我国的蛋种鸡基本是罗曼和海兰两个外来品种!能占到80%的市场份额!其他外来品种及国内自主品牌占到20%"我国丰富的地方鸡品种资源!以及多年来引进世界各地的高产蛋鸡!如海兰#罗曼#罗斯等!为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蛋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音乐家程懋筠的历史贡献及研究 篇8

【关键词】 程懋筠 《三民主义歌》 音教会 《音乐教育》 音乐创作

在中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程懋筠是一位叱咤乐坛的风云人物。然而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多年来海峡两岸的音乐教育界、音乐史学界对其多保持缄默,无论是在中国现代音乐史或是在音乐教科书中,他的名字绝少被提及。因此长期以来人们很少知道在中国现代音乐史上,曾经有这样一位具有多方面音乐才能、在音乐领域作出过贡献的爱国音乐家的存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通过《程懋筠生平简介及其创作研究》[1]一文,有关程懋筠先生的名字和事迹逐渐引起了音乐学界的关注。2007年在程懋筠先生逝世50周年之际,萧友梅音乐教育促进会遵循“尊重历史人为本,面向现实唯求真”的学术理念,组织举办了纪念程懋筠的学术活动,自此有关回忆、纪念、介绍、研究程懋筠的文章时常见诸报端杂志。

有成就有贡献的音乐家

程懋筠(1900-1957),生于江西省新建县大唐乡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其天资聪颖,喜爱语文和音乐。1918赴日留学,学习声乐和作曲,由于学业优异被誉为“特生”。1926年学成回国,先后在江西省立师范学校、南昌一中、二中等学校任音乐老师,在南京中央大学艺术教育专修科任主任、声乐教授等,后在杭州湘湖师范、英士大学等校任教授。

1928年10月,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以孙中山先生的“黄埔训词”为歌词,公开向社会征集党歌曲谱。程先生的应征作品“曲调庄严和平、雄壮有力,有激发民族意识之功效”[2], 因此1929年1月国民党中常会决定采用程懋筠所谱的《三民主义歌》为党歌, 1936年6月国民党中常会批准以党歌代国歌的提案,1943年宣布正式为中华民国国歌。程先生谱曲的这首歌在我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社会生活中,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在特定的场合中,歌声起到了使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的积极作用,体现了当年中国人民的尊严。这首歌曾经产生过极其广泛的影响,起过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3],他也因此名声鹊起。

程懋筠除音乐创作外,还热衷于其他音乐活动并且作出了不凡的成就:

1.组建音教会

1933年初程先生应聘回南昌主持创办“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即“音教会”),出任音教会主任委员,音教会是我国当时唯一的省级音乐教育机构。它是一个“具有专业研究、学术指导、演出实践及兼具演艺业监督、管理等多种职能的文化机构”。[4]音教会的工作及其宗旨正如程懋筠在《本会的任务和工作》一文中所述:“推行该省的音乐教育,主要工作以除害、革故、创新为目标,会经常审查旧剧,把淫秽迷信的音乐删除或禁演,改良民众歌曲、辅导学校教育教学,供给教材,组织管弦乐队,并不时公开演奏,籍以提高民众的音乐素质。”

音教会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有计划地开展音乐、戏剧等艺术活动,广泛吸收和培养音乐、戏剧艺术人才。定期派遣有关人员到各学校检查音乐教学工作,音教会虽然是江西省所设立的一音乐教育机构,但其影响力却波及省外。音教会“以其典范性的成就将中国社会音乐教育的发展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境地”。[5]

2.创办《音乐教育》月刊

《音乐教育》原为音教会定期向教育厅报告工作的文件汇编,后变成音乐月刊。在程懋筠先生主持领导下,于1933年4月创办了《音乐教育》月刊,先后由程先生本人和萧而化、缪天瑞担任主编,其宗旨为“普及音乐知识,提高欣赏程度,刊登译文论著,介绍创作歌曲”,其特点是“面向中小学音乐教师,采取‘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的方式与音乐教师联系,以期帮助解决音乐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6],《音乐教育》是我国近代影响最大的一份以音乐教育为中心的音乐期刊,除主编萧而化、缪天瑞外,其撰稿队伍几乎囊括了近、现代中国音乐史上的精英人物[7],如萧友梅、王光祈、赵元任、青主、陈洪、胡周淑安、廖辅叔、李树化、江定仙、刘雪庵、钱学森、贺绿汀、李焕之等大家。刊物栏目丰富,内容广泛,涉及音乐创作、音乐理论、评论、作品译介、音乐随笔、通讯、乐闻、乐曲解说、器乐技巧、声乐技术、作品选登、民间歌曲和中外音乐史等。抗战爆发后,发表了为数不少的抗日救亡作品,并大量报道各地救亡歌咏活动,组织演出队慰问抗日将士。

《音乐教育》从1933年创刊至抗战爆发的1937年停刊的五年中,共出刊五卷,57期,这是我国近代音乐期刊史上,出刊时间最长、出版数量最多,发行范围最广、具有全国性影响的刊物,为当今现代音乐史的教学和研究,留下了一份非常珍贵的音乐史料。

3.音教会开展的活动

程懋筠领导的音教会以推行社会音乐教育、普及民众音乐教育为前提,有计划地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培养音乐艺术人才,在抗日烽火燃起之际,程懋筠主持的音教会成为中坚力量。

(1)1934年10月,在程先生倡议下,音教会组建了全部由中国人担任演奏员的管弦乐团,程懋筠任团长和指挥,这是20世纪30年代演奏员全部为中国人的一支管弦乐团。乐团在程懋筠领导下定期举办音乐会,演奏外国古典乐曲和中国作品,仅1934年~1936年间,在南昌市举行了大小型音乐会达上百次之多,以“普及推广西洋乐曲常识,提高民众音乐欣赏水平”,除在南昌举办音乐会以外,还经常深入到外县市进行巡演。

(2)程先生组建的音教会合唱团,在当时有相当规模,他作为合唱团的团长兼指挥,经常指导排练演出中外经典曲目,以期用合唱这种表演形式陶冶人们的性情。

(3)音教会创办以向群众进行音乐教育、提高民众欣赏水平为目的的改良评剧(京剧)班,同时配套还办了评剧研究社,以此将传统文化艺术发扬光大。

(4)1934年音教会创办了的话剧团,聘请知名导演排演近代话剧,借以提高民众欣赏程度,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以达到艺术教育的目的,程懋筠先生不但担任话剧团团长,而且还参加饰演角色和演唱剧目插曲。

(5) 1938年初音教会创办了“抗敌歌咏话剧团”,程懋筠兼任团长并任指挥,他领导剧团,在及其艰苦的环境下演出抗日题材的剧目,用艺术为武器表现民族精神,唤起民众的爱国热情,号召大众团结一心共同参与到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

(6)在程懋筠领导下组建了“南昌抗日歌咏协会“,推动举行了南昌的抗日歌咏大游行;在此期间还创作了数十首抗战歌曲和歌词,鼓舞国民团结起来,一致抗日,编印《音教抗战曲集》,发往各地宣传抗日等。

创作概况

程懋筠在日本接受了八年专业的音乐教育,其学业优异被授予“特生”。他主修声乐的同时兼修了作曲,因此他不仅具备很高的歌唱技巧,在多场音乐会上以独唱的形式演唱中外声乐作品,而且在作曲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诣:除了为孙中山先生作词的《三民主义歌》谱曲以外,还创作了其他音乐作品。

他先后创作了百余首歌曲包括抗日救亡歌曲、艺术歌曲、儿童歌曲、政治歌曲以及儿童歌舞剧《猴儿酒》等作品;另外他还翻译外国歌词,从事旧词填新曲的创作活动。

抗战时期程懋筠用音乐鼓舞民众、用歌声为武器抗击日本侵略者,他先后创作了数十首抗日救亡歌曲,这是程先生创作中的重要部分。其中《抗日军歌》、《救国歌》、《救国义勇军军歌》、《去当兵》、《精神总动员歌》、《出征歌》等数十首抗战歌曲,多采用西洋作曲技法,较为突出地体现了他主张的“雄毅舒朗之声、鼓舞发扬之乐”的创作风格,旋律流畅、朗朗上口,表达了作者的爱国热情与抗战的决心。这些作品兼具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他创作的经典部分[8]。据当时《音乐教育》的记载,程先生创作的抗日救亡歌曲当时被广泛传唱并且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程懋筠先生非常重视儿童的音乐教育,无论是在他的文论中还是在其创作的作品中,无不体现先生对儿童音乐教育的重视。在他担任“音乐教育讨论会”主席一职时,从审查学校音乐教育到学校音乐课标准的制订他都担当着决定性的角色。[9]他创作的儿童歌舞剧《猴儿酒》,是针对当时一些所谓的志趣低迷庸俗的歌舞剧而做的,其目的是培养儿童的音乐志趣,以免低俗歌舞剧对儿童身心造成不良的影响。

另外他还创作了多首艺术歌曲(这部分多带有钢琴伴奏)、政治歌曲,其中多首作品在当时广为传唱。

程先生在其二十余年的音乐生涯中,参与演唱、指挥、组织了多场音乐会,创作了多种体裁、多种形式的声乐、儿童歌舞剧等作品。新中国成立后,他满怀激情地集作词、作曲于一身创作了四部合唱《新中国颂》,寄予了对新中国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这是他的最后一部作品。

结 语

程懋筠是当时乐坛举足轻重的音乐家。今天我们以历史唯物主义者的视角重新审视、重新研究程懋筠,其目的正如在纪念程懋筠逝世50周年时,萧友梅音乐教育促进会提出应遵循的“尊重历史人为本,面向现实唯求真”的学术理念,在这样的学术理念指导下,对历史人物我们应该本着尊重历史,客观、辩证地进行评价研究。

参考文献:

[1]罗艺峰. 程懋筠生平简介及其创作研究[J].交响,1988(3):17-27.

[2]萧有梅音乐教育促进会. 程懋筠生平简历.音乐教育家 歌唱家 作曲家 指挥家 程懋筠的音乐人生[A].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6:8-11.

[3]黄旭东.让被打入“另册”的音乐家回归到中国现代音乐文化建设的队伍中来. 萧有梅音乐教育促进会. 程懋筠生平简历.音乐教育家 歌唱家 作曲家 指挥家 程懋筠的音乐人生[A].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6:3-7.

[4],[7]熊志成,熊小明.程懋筠与“江西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 萧有梅音乐教育促进会. 程懋筠生平简历[A].音乐教育家 歌唱家 作曲家 指挥家 程懋筠的音乐人生.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6:12-28.

[5]刘再生.民族精神境界之升华——萧友梅与程懋筠的战时音乐教育思想兼及音乐创作与历史地位之比较. 萧有梅音乐教育促进会. 程懋筠生平简历.音乐教育家 歌唱家 作曲家 指挥家 程懋筠的音乐人生[A].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6:64-75.

[6]缪天瑞.纪念程懋筠先生[J].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6,(8):45-49.

[8]俞凡.还前辈音乐家以本来面目——程懋筠研究. 萧有梅音乐教育促进会.音乐教育家 歌唱家 作曲家 指挥家 程懋筠的音乐人生[A].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6:121-160.

[9]李岩.纪念程懋筠的理由及问题评判. 萧有梅音乐教育促进会.音乐教育家 歌唱家 作曲家 指挥家 程懋筠的音乐人生[A].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6:76-83.

谩骂的近义词及解释 篇9

谩骂的`近义词详细信息:

man ma

1、漫骂

示例:托雷斯所担当的位置,正是当年欧文在离开利物浦之前的天下。对欧文的漫骂如此无情,以至于鲁尼上前安慰了这位在场上游荡的弗格森的弟子一番。

chi ma

2、叱骂

示例:他一句话也不说,也不叱骂他们的冒失妄动,使我感应出格惊奇的是他比以往任什么时候候更隐得足智多谋。

zu zhou

3、诅咒

示例:她事事忍让,确实是一位殉道者,但她不准自己为敌人祈祷——她尽管宽宏大量,却唯恐自己用来祝福的语言会顽强地扭曲成对他们的诅咒。

ru ma

4、辱骂

示例:但是,我们的大脑还没进化到如此考虑陌生人的地步,所以我们才会枉费心机地一而再、再而三地琢磨着:这些辱骂若是传入别人耳中,他们会不会信以为真呢?

zhou ma

5、咒骂

示例:为什么当厄运降临我们头上,却无人愿意帮助,无人关心我们的时候,我们凝视远处,哭泣,咒骂整个世界,感觉伤透了心?

谩骂拼音和解释:

(A)、词语谩骂的拼音: man ma ;

仿效的近义词及解释 篇10

仿效的近义词、拼音、意思、辨析如下:

仿效 fǎngxiào 仿照 fǎngzhào

【仿效】模仿(别人的方法、式样等)。如:

1.聪明的敌人例如李文彬,近来也仿效我们的办法,不杀俘虏,医治被俘伤兵。

【仿照】照着样子做。如:

2.提高质量,须在政治、组织、装备、技术、战术、纪律等各方面有所改进,逐渐地仿照正规军的规模,减少游击队的作风。

贡献的解释及近义词 篇11

电线能够伸缩

旭化成纺织公司的“ROBODEN”

在日常生活和经济活动中,电线发挥着传递电力和信息的重要作用。电线是“传递电力及电信号的金属线”,所以通常采用铜、铝、玻璃纤维等材料。如果电线能够伸缩,是否能诞生新的事业呢?出于这样的设想,旭化成纺织公司开发了“ROBODEN”。

产业用途、护理用途、拟人等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可穿戴设备的市场也将获得快速成长。这都需要在狭窄空间内传递电力及信号的电线。如果有不会卷曲能伸缩的电线,就可以实现紧凑的配线空间和方便的设计,而“ROBODEN”使之成为可能。

“ROBODEN”运用了旭化成纺织公司在纤维事业中积累的技术。氨纶纤维“ROICA”结合纤维加工技术,同时还获得旭化成集团的ASAHIKASEIMICRODEVICES公司的协助,克服了各种难关,耗时六年成功实现商品化。

2012年在商品科学研究所(位于滋贺县守山市)内成立了ROBODEN开发团队,引进了试验设备及生产设备(每年可生产数万支)。现在正在与数十家产业机器人厂家确认产品的耐久性等性能。除了上述特点外,由于具有柔软性,所以弯曲断线寿命为以往电线的10~100倍,能减少断线导致的故障以及减轻保养负担等优点。

还计划“在机器人领域获得性能评价后推广到其他用途领域”。在参加国际机器人展展出时,海外媒体将该产品在youtube网站进行报道。迪斯尼公司等各个行业的企业都很感兴趣前来询问,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

只要穿着就能测量生物信息

东丽公司的“hitoe”

IT设备飞速发展,最近IT设备“穿在身上”而不是“拿在手上”的时代也已经成为现实。可穿戴设备不需要用手操作,通过传感器就能获得身体的各种信息。已经有各种各样的设备登场,而纤维技术作为传感器大显身手。

东丽公司和日本电信电话公司(NTT)共同开发的功能材料“hitoe”是结合了NTT拥有的导电性高分子(PEDOT-PSS)纤维导电技术和东丽公司纳米纤维及加工技术的电极材料。只要穿着使用了“hitoe”的服装就能获取心跳、心电波等生物信息。

这种电极材料是将导电性高分子充分渗透到纳米纤维的细微空隙中形成特殊涂层,具有很高的耐久性,可以高灵敏度地测量生物信息。NTT为了使纤维导电技术商品化,必须获得纤维厂商的协助,因此2013年春季开始和东丽公司共同开发。只花了9个月时间,在2014年1月实现了商品化。2014年12月由GOLDWIN公司首次发售使用该产品的服装。

“hitoe”自2014年1月发布以来,受到很多来自医院、保险、电力、汽车等各行业企业的询问。也充分反映了可穿戴设备的热潮。

东丽公司计划不仅将该产品用于运动服装,还将成为危险工作人员及远程工作人员工作情况可视化的劳动管理工具以及和医药医疗事业本部合作向医院医疗设备等领域开拓市场。为此公司正开发新型号,并努力开发针对不同年龄、性别的服装。

把电波封闭在片材内

帝人公司的“CELLFORM”

有一种通信技术被称为二次元通信技术,把电波封闭在特殊的薄片材料内(通信媒体)并使之传播,是全新的通信技术。这种技术是东京大学创业企业CELLCROSS公司(位于东京都文京区)持有的技术概念。

帝人公司对这一技术产生兴趣,利用该公司薄片材料生产技术开发了“CELLFORM”。电波在片材内传播的话,会渗出到片材表面。“CELLFORM”利用这一现象,只要在片材上放置专用连接器,就能提供电气信号及电力。与把电波尽量向远距离传播的通信技术相反,是把电波封闭在内部仅停留于表面的技术。

例如最早实现商业应用的是办公桌,把WiFi电波封闭在片材里,放在办公桌上,这样只要把笔记本电脑放上去就能访问服务器。由于电波停留在片材上,所以信号稳定,同时也非常安全。

另外还有希望能扩大事业的是利用UHF带RFID的货架物品管理系统“Reco Pick”。通过货架统一读取贴有lC标签的管理对象物品信息,能实时把握和记录物品利用、保管情况。开发和销售包括软件在内的整体系统,这对于帝人公司来说是非常少见的。开发能实现100%读取精度的电介质网络层花费了1年时间,已经被企业引进用于机密文件管理,以及被公立图书馆用于预约书籍管理等,大幅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今后将进一步发挥纺织材料的作用,获取生命信号等,向智能可穿戴设备推广。通过与芳纶纤维等高性能材料组合等形成纤维的复合结构,开创新的事业。

贡献的解释及近义词 篇12

这些成就的取得, 除了受客家传统文化影响外, 也与华侨华人及港澳同胞的关注与支持密不可分。梅州是著名侨乡, 截至1988年, 梅州籍华侨华人就达175万人, 梅州籍港澳同胞亦有30多万人[3]1779。华侨华人及港澳同胞具有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 较早开始关注侨乡的文化、教育、体育建设。在梅州足球运动的传入、普及与发展繁荣中, 华侨华人及港澳同胞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传入与普及的重要媒介

近代足球运动最早传入梅州的确切时间仍需考证。从地方志来看, 早在1901年, 五华县长布乡已有传教士在元坑中书馆的操场上教学生踢足球[3]1665;1914年, 瑞士传教士万保全在梅县乐育中学建立起足球队[4]996。这些记载凸显了传教士在足球传入中的作用。而事实上, 除传教士外, 近代华侨的媒介作用同样重要。

近代梅州籍华侨多分布在作为英、法、荷殖民地的东南亚地区。这些地区也较早地出现了近代足球运动。因此, 当地华侨较早接触足球运动, 回国时也将这一运动带回家乡, “逐步传开, 乃至穷乡僻壤[5]164。”逐渐地, 踢足球的风气在梅州兴起, 甚至有“远在清末梅县的男孩子几乎人人都会踢足球”的说法[2]142。在1907年由爱国华侨谢逸桥、谢良牧、温靖侯等人创办的梅县松口体育传习所中, 足球被列为学员训练项目之一。在学员结业时的运动会上, 足球与会操、射击等项目共同出现, 吸引了很多人观看[6]33。

随着各足球队相继建立并开展足球比赛, 足球运动得到了进一步普及。这一过程中, 归侨发挥了重要作用。1913年梅县东山中学成立后不久, 东南亚归侨、英文教员卢柏廷提倡、组织起东山中学足球队[7]12。此后, 梅县的其他三所中学也相继成立足球队, 其中梅州中学足球队聘请归侨邓少梅、余克辉为体育教员[2]144。1917年, 梅县四所中学举行了首届足球比赛。此后, 几支足球队自发组织“中学足球联合会”, 约定每年冬季举行足球循环赛, 归侨余克辉等人被聘为裁判员。

在归侨参与和支持下, 梅县各中学间的足球友谊赛经常进行, 社会上也逐渐出现足球队。梅州中学毕业生杨向梓组织了岭东足球队, “由杨向梓、张荣昌、张资颂、陈定荣、魏震民、何曹基、陈耀模等为骨干, 实力雄厚[8]28。”1928年, 梅县出现了一支由印刷图章工会工人及店员组成的球队。球队于1929年正式取名“梅县强民足球队”, 寓意“强民始能强国、强国必先强民”。归侨杨友森、曾光锡、温集祥等人成为球队的重要力量, 印尼归侨温集祥更是凭借超强的实力被推选为队长[7]12。随着归侨的加入, 原本实力一般的强民足球队迅速成为梅县足球劲旅。

二、实力壮大的关键力量

华侨华人及港澳同胞作为较早接触近代足球运动的群体, 在眼界与技术上自然更胜一筹。因此, 他们在提升球队实力、促进球队交流、营造家乡氛围上也作出了贡献, 成为梅州足球实力壮大的关键力量。

1.归侨对球队实力的提升。在学校中, 归侨的训练使球队实力大幅提升。在归侨卢柏廷的指导下, 勤学苦练后的东山中学队实力大增, 很快战胜了曾击败过自己的乐育中学队;自聘请归侨邓少梅、余克辉集中训练后, 原本实力很弱的梅州中学队一度力克梅县各校足球劲旅, 并远赴汕头战胜了一支素有盛名的美国教会中学队[2]144。

在社会上, 归侨的直接加入也使球队实力大为增强。强民足球队正是在吸收了几名归侨后实力大增, 于1931年在梅县第一次足球锦标赛上一举夺冠。在参赛的十多支球队中, 强民队连胜11场, 战胜了乐育中学队、梅州中学队、东山中学队、岭东队、第三军大炮队等诸多强队, 一举成名[8]29。此后, 随着归侨管新泰、丘振基、张琼良等人的加入, 球队实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7]24。

2.港澳同胞对球队交流的促进。梅州足球兴起之初, 旅居港澳的同胞发挥桥梁作用, 主动为梅州球队与港澳球队交流搭建平台。在1935年和1937年的广东省运动会上, 以强民足球队为主力的梅县队连续获得冠军, 从而引起梅州旅港同胞关注。香港嘉属商会会长林翊球等人设宴招待队员, 并邀请球队到香港与南华足球队举行表演赛, 称:“一来可以见见大世面, 增长知识从而提高球技水平, 二来可以多接触同胞, 欢叙友谊之情。”[8]30

当时香港南华体育会会长是有“亚洲球王”之称的五华县人李惠堂。梅县足球队抵达香港后, 得到李惠堂和香港嘉属商会的热情招待。在比赛时, 南华队先在上半场派出乙组队员, 结果被梅县队2比2逼平;南华队于是下半场改派甲组队员上场, 结果以7比2大胜梅县队[8]31。南华队的高超球技使梅县队队员大为震惊。赛后守门员黄勇胜说:“南华队打入的7个球, 都不是死踢硬射的, 而是打角度。我去接球, 就好像在塘里摸鱼一样, 只是手指尾触到一点, 球就溜进大门里去了[8]32。”梅县足球队虽败给南华队, 但的确领教了对手的精湛球艺, 在交流中提高了自身水平。在随后与驻港英国海军足球队举行的比赛中, 梅县队以2比1获胜, 因而士气大增[2]149。

交流是足球运动发展的生命力。在林翊球和李惠堂等旅港同胞促成下, 梅县足球队有机会访问香港, 从而拉开梅州与港澳球队交流的序幕。1958年5月, 澳门足球队曾到访梅县, 与梅县工联队进行交流[3]1668。1980年及1984年春, 强民体育会举行庆祝会期间, 香港嘉属商会都率愉园足球队到访梅州[8]40。

3.李惠堂对家乡足球运动的带动。在中国足球发展史上, “亚洲球王”李惠堂堪称传奇人物。1976年, 他同贝利等人被德国权威足球杂志评为世界足球史上最久负盛名的“世界五大球王”[9]189。李惠堂于1905年出生在香港, 祖籍五华县。儿时在老家读私塾期间, 他经常和周围的小朋友们踢足球, 返回香港后仍酷爱足球, 并于1922年进入南华体育会踢球。此后, 他多次代表中国出征远东运动会, 并赴东南亚、澳大利亚等地进行交流, 凭借出色实力和良好的品德赢得世界瞩目9]187。作为梅州人, 李惠堂也带动了家乡足球运动的开展。除了热情接待到港交流的梅县足球队外, 他还在家乡组建球队、组织比赛。1941年底香港沦陷后, 李惠堂辗转回到五华县。1942年秋, 他建立起“锡江足球队”, 到各乡镇比赛;1943年他组织“航建”足球队, 到兴宁、梅县等地举行比赛;同年他又与兴宁的文化教育界人士组织“老柴”足球队, 与“华光”、“就成”等球队比赛交流[3]1666。这期间, 李惠堂两次带队到梅县与强民队举行比赛。第一次比赛, 强民队以3比1获胜;第二次比赛, 李惠堂带领的“航建队”终于获胜[7]26。两场比赛营造了良好氛围, 梅州附近地区的人们纷纷前来目睹“球王”的风采, 梅县的报纸更以“五华礼让强民”为标题称道比赛结果[8]34。

三、发展繁荣的有力保障

华侨华人及港澳同胞还分别在不同时期资助梅州足球事业, 为足球运动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民国时期, 强民体育会会长温集祥于1946年到访东南亚地区, 倡议成立基金筹募委员会发展家乡体育事业, 侨胞刘宜应、刘家琪、李恩绅、徐育梅、李友兰、刘羡华、刘桃元等慷慨捐款1万元港币支持强民足球队的发展;印尼华侨丘陶荣、丘佐荣兄弟于1948年捐款1万美金修建梅县体育馆[8]36。解放后初期, 侨胞徐育梅、林戴诚等向梅县足球队捐赠了足球300只、球衣300件、球鞋袜各200双;香港嘉属商会会长孙城曾、刘淼庆也先后捐赠了学校比赛用的足球100只和大小银杯20余座[1]52。

改革开放后, 华侨华人及港澳同胞支持梅州足球发展的热情空前高涨。首先, 在香港嘉属商会的支持下, 一度中断的强民体育会得到恢复和发展。1980年1月, 强民体育会举行成立51周年庆祝大会, 香港嘉属商会率领足球队举行表演赛, 商会会员和霍英东先生等人资助兴建了办公楼与溜冰场[4]718。1984年强民体育会举行成立55周年庆祝大会, 香港嘉属商会刘锦庆、曾宪梓等同样到场祝贺, 并资助庆典活动经费、组织足球友谊赛[8]40。

其次, 在华侨华人及港澳同胞的支持下, 梅州的足球设施得到改善。从1984年开始, 曾宪梓、罗焕昌、刘宇新等先后发动港澳同胞捐资港币300余万元、人民币100余万元, 建成了可容纳万余人的梅县、兴宁、五华三处体育场[10]754。梅州足球设施大为改善, 并于1987年成功举办第六届全运会男子足球预赛。罗焕昌、刘宇新还于1988年各捐建一幢大楼, 兴建梅州市足球运动中心, 成立足球运动学校。此外, 在香港同胞田家炳、曾宪梓、何冬青、徐影三及泰国侨胞徐历顺、徐锦领等人资助下, 平远县足球场、蕉岭县体育场、大埔县体育场及丰顺县东海中学足球场得以建成, 都不同程度地改善了当地的足球设施[3]1680。

此外, 华侨华人及港澳同胞还大力资助各级各类足球比赛。由曾宪梓、刘锦庆、罗焕昌、刘宇新、熊德龙、李贤源人捐款, 梅县、兴宁、五华等地举办了“宪梓杯”、“焕昌杯”、“宇新杯”、“强民杯”、“宝宝杯”等足球比赛。此外, 还有众多侨胞支持“三杯” (萌芽杯、幼苗杯、希望杯) 足球运动的开展, 有力地保证了梅州球队的成绩[11]。

总之, 在梅州足球传入、普及、发展及繁荣的整个过程中, 华侨华人及港澳同胞都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也成为梅州足球能够长期保持全国领先的有力保障。遗憾的是, 上世纪90年代足球职业化以来, 梅州足球逐渐失去了原有的辉煌, 如今国家级球队中已经非常少见梅州球员的身影[12]38。

上一篇:学生初中毕业自我评价下一篇:突如其来的热天气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