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作文

2024-08-13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作文(精选13篇)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作文 篇1

这里的春天,人们种黄黄的玉米,粽色的土豆,火红的辣椒,肥肥的蒜头,细细的豆角,大大的南瓜,和嫩黄的黄豆,它们各各都像士兵一样挺立在那里。玉米长的高高的站在前面像保安一样,下一个是“南瓜炮弹”专门打小偷,又下一个是辣椒,像箭一样要射出去……

这真是壮观呀!别看种地无聊,其实非常有趣,种的时候还可以跟邻居说话,种完地浇水的时候像泼水节一样洒来洒去好玩极了。

上山的路程中,道路两旁有高大的大树,美丽的花朵,有些花朵贴的很密,好像在说悄悄话,路上你还会看到一群老山羊带着小羊回家,路上小羊会停下来,不知道干什么。

哦!原来小羊在拉便便,上了山,你会看到一群牛在宽阔的草原上低头吃草,有些牛低头吃完一点就抬起头来看,然后又低头吃,像怕别人抢它的草似的。

喔!喔!喔!一听到这些声音就知道一定是公鸡在叫它们把脖子立的很直,尾巴很美丽,像孔雀的羽毛缤纷灿烂,在那昂首挺立,啄食时,嘴巴张开,然后一瞬间就夹起了地上的食物,真是太快了,一群母鸡还带着小鸡散步,揺头摆尾的可爱极了!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作文 篇2

1.通过阅读交流, 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 感受卓娅和舒拉姐弟两位英雄的形象, 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激发热爱和平的情感;

2.理解作品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3.激发运用课内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实践的兴趣。

【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围绕“战争与和平”这一专题, 选取了四篇课文, 其中两篇是讲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外两个小英雄的故事, 另两篇课文以孩子的眼光关注国际形势, 表达对和平的渴望。本组教材把孩子们带到了惊心动魄的战争年代, 去了解战争给孩子带来的苦难, 聆听他们对和平的呼唤。四篇课文中都有许多句子蕴含着丰富的意义, 抒发了深厚的情感。

本课课型为单元拓展课, 是对本单元课内阅读的拓展和延伸。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 深化课内阅读内容, 运用课内阅读方法,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自觉进行阅读实践,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课在前面教学的基础上, 选择《卓娅和舒拉的故事》一书, 师生共读。本书主要介绍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两个青年英雄的故事。

【重点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对战争的认识多来源于书籍、影视作品, 要深切体会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必须深入文本, 感受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在教学中抓住关键的语句, 体会作者的表达, 把作品的内容与作者的表达结合起来, 让学生既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又切实提高语文能力。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也是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实践运用的有效途径。

【学情分析】

战争对和平年代的孩子来说距离他们的生活经验较远, 学生对“战争与和平”类作品的阅读也较少。影视作品中, 战争题材的作品过分娱乐化的倾向正在消解这一严肃的主题, 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战争, 知道战争的危害和和平的可贵便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感悟文本中关键词句的表达, 体会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受到教育, 这也是对学生很好的语文能力训练。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 复习方法

1.通过前面的学习, 我们知道本组课文的主题是什么?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在学习时, 我们在文中遇到了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你能举一两处给大家谈谈你是怎么理解的吗?

3.小结:我们在读书时遇到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要多读读, 多想想, 体会它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阅读收获。

(设计意图:本课是单元整体教学中的拓展课, 围绕单元学习主题, 让学生读整本书。本单元一个重要的学习目标是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本环节既回顾了本单元的教学内容, 又对学生在课内学习的方法进行了复习, 让学生自觉地将这一方法运用于整本书的阅读实践。)

二、走近作品, 把握内容

1.在明斯克公路86公里标记处, 耸立着一座纪念碑, 它是为纪念卫国战争中的“苏联英雄”卓娅而建造的。前段时间我们阅读了《卓娅和舒拉的故事》, 关于这本书, 你有哪些资料愿意与大家交流?

学生介绍后, 老师总结补充:这部小说以真人真事为原型, 记述了家喻户晓的苏联英雄姐弟卓娅和舒拉二人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作者柳·科斯莫杰米扬斯卡娅是卓娅和舒拉姐弟俩的母亲。

2.谁愿意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学生用课内学过的方法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老师相机指导, 可借助书的目录提取相关信息。

(设计意图:阅读整本书涉及的信息量比较大, 在阅读时搜集相关资料有利于更好地理解书的内容。如了解作者、故事的背景等, 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整理, 形成深层次的认识。本环节意在梳理相关信息, 把握书的主要内容, 在学生心中建立整体印象, 为后面的精读和探究打下基础, 同时也是对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

三、走进作品, 感受形象

1.我们从小说的题目就可以看出本书的主要人物是卓娅和舒拉。谁能简单介绍一下他们?

2.小组交流:姐弟俩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请你先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一下他/她的性格特点, 然后从书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或片段加以说明。

3.小组上台汇报。 (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互动与评价)

4.学生边汇报边小结板书:从你们精彩的交流中, 我们仿佛看到姐弟俩的英雄形象, 这是因为作者通过语言、动作等方面的细致描写表现了他们鲜明的个性, 这些内容值得我们去仔细品味。

(设计意图:本环节按照整体感受人物形象来进行教学设计。在学生阅读、做读书笔记的基础上, 采用多种形式, 引领学生深入阅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的主动性, 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通过具体的内容展现出来, 做到言之有物。学生既对本书有深入细致的阅读, 又在头脑中有一个完整的印象。)

四、品词析句, 感悟表达

1.同学们, 在阅读时总有一些句子让我们停下来仔细地回味。打开书, 看看你们读书时勾画的内容和做的批注, 再读一读。

2.学生展示读书笔记, 并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3.预设示例:

(1) 读了这段话后你有什么要与大家分享的吗?

(2) 这段对话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卓娅和母亲在大街上看到一张画着一位战士的招贴画, 下面写着“你用什么帮助了前方?”)

(3) 卓娅在心中决定了什么?她的母亲明白吗?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4) 这些句子让我们驻足回味, 作者是怎样写出卓娅的决心的?学生进行补充。

(此为一个片段的教学, 教师根据情况让学生更多地参与交流)

4.小结:我们通过对这些句子的品味, 人物形象在我们心中慢慢地鲜明起来, 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多好的姐弟俩啊, 但是因为战争, 他们却早早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教师补充战争给人类带来无穷灾难的相关资料。

5.联系我们学过的课文, 可恶的战争夺去了千千万万人的生命, 摧毁了无数个美好的家园, 制造了许多人间悲剧。为了维护和平, 制止战争, 我们能做点什么呢?

(设计意图:叶圣陶先生说:“一字未宜忽, 语语悟其神。”此环节在前面教学的基础上, 让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也是本单元训练的重点。这里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权, 教师要深入阅读本书, 做到心中有数, 引导学生细细品味, 让学生真正“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

五、总结延伸, 拓展阅读

1.读完了《卓娅和舒拉的故事》, 你有哪些收获?你又学到了哪些读书的方法?

2.通过阅读, 让我们更进一步地认识到战争的罪恶、和平的可贵。我们每学完一个单元, 都要找找类似的作品读一读, 这样你就会有更多的收获。关于这一主题, 大家还有哪些书向同学们推荐呢?

(设计意图:单元拓展课所能选取的阅读材料是有限的, 激发学生持续的阅读兴趣和探究热情才是我们应该努力追求的。教师要整合课内外阅读, 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备课反思】

语文主题单元整合教学克服了传统单篇教学的弊端, 从整体上关照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 整体建构知识与能力体系, 让学生发现语文学习的规律, 提升语文素养。语文主题单元整合教学有多种课型, 本教学设计定位为拓展课, 根据单元主题, 选择课外读物, 巩固、延伸单元主题的学习。

在学习完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战争与和平”教材后, 师生共读《卓娅和舒拉的故事》, 搜集相关资料, 做读书笔记, 并在课堂上交流。在教学设计中, 笔者力图做到以下几点:

1.整体性。单元整合教学打破了传统单篇学习的模式, 以单元主题为统领, 建立单元内篇与篇之间的联系, 打通课内与课外之间的壁垒, 对单元主题进行多元建构。在单元教学整体构思时, 笔者结合单元“战争与和平”这一主题, 为学生推荐《卓娅和舒拉的故事》一书, 在拓展课中“将课外阅读与课内知识有机结合, 在重构的语境中扩展与延伸、联系与比较、发现与创造, 并不断反思”。[1]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除了主题这一纽带外, 还要兼顾单元的教学重难点, 实现课内知识的迁移、运用。把单元作为一个教学单位, 在整体观照下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连贯性。以单元为整体进行教学设计, 要科学划分各课时的教学目标, 于是产生了不同的课型。每种课型有特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但彼此并非是完全割裂的, 而是要尊重知识学习和儿童认知规律, 具有连贯性, 呈螺旋上升趋势。在教学设计中, 上课伊始先回顾课文, 复习课内阅读方法, 为整本书的深度阅读实践作了铺垫, 培养学生自觉运用课内学到的方法进行阅读。在教学的重点部分, 进一步深化对阅读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达成单元的教学目标。在所有课型的教学中, 单元教学目标是贯穿始终的一条线, 围绕这条线展开教学, 保持教学内在的连贯性, 才不会让教学信马由缰, 偏离方向。

3.语文性。语文教学实践中, 我们要研究语言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这种思想感情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为什么要用这种语言文字来表达。“可见语感训练的文体沟通乃是语文教学的本真、本色与本质。”[2]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灵敏、准确的感受力, “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3]。在设计中, 笔者试图引导学生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等方面的细致描写来感受人物形象, 通过品味关键语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使课堂充满语文味。比如, “卓娅在心中决定了什么?她的母亲明白吗?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这些问题旨在让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 提升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

4.实践性。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是以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工具为根本任务的文化基础课程;而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工具, 根本途径是语文实践。语文课堂要为学生听说读写实践活动提供空间, 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语文经验, 形成语文能力。本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 开展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运用讲述、倾听、朗读、批注等多种形式, 搭建学生语文实践的舞台。学生语文经验的获得, 不仅体现在预设中, 还体现在课堂各要素交互作用下的创生和完善。所以设计还要有一定弹性, 选取的片段只是一种预设, 在教学中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处理。

参考文献

[1]范燕瑞.基于单元主题的课外阅读与教材整合的路径与教法研究——以沪教版中高年级语文教材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 2015 (6) .

[2]张大文.我为什么提出“语文性”[J].语文教学通讯, 2013 (Z1) .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作文 篇3

[关键词]单元 整合 备课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1-064

语文教学要真正还学生“轻负高效”的学习面貌,教师就要整体把握内容,获得阅读感受,迁移学习方法,拓展课外阅读,从而寻觅出一条省时高效,深受学生喜欢的学习路径,培植学生语文学习的动机与能力。

一、聚焦核心内容

人教版语文二下第六单元的课文,故事内容生动有趣、感人肺腑,既有绘声绘色的人物语言、动作的描述,又有惟妙惟肖的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确定这单元的核心教学内容需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学段目标

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突出强调了以识字、写字、朗读为教学要义,侧重考查学生能否通过朗读和想象等手段,大体感受作品的情境、节奏和韵味。低年级课文教学无须太多理解,教师要把力气花在指导学生识字、写字、朗读以及适当的积累运用上,要创设各种机会,设计有趣、有效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自主识字、有效朗读、规范书写、积累词句,并能在课内有效运用。

因此,有了课程阶段性目标的指引,就可以将语文课程的“是什么”转化成语文教材的“教什么”,从而确立起以识字、写字、朗读、积累为核心内容的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价值体系。

2.单元导语

核心教学内容的选择不仅要有学段意识,更要有指向这一组课文的教学共性。而“单元导语”就好似一个瞄准器,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它体现了编者意图,是教与学的出发点、着力点。第六单元是一组关于写人叙事的文章,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展现人物的品质。单元导语在主题上立意鲜明:“从古到今,有许多品质优秀的人。有的人十分谦虚,有的人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有的人孝敬父母、关爱他人……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做品质优秀的好少年。”导语提供的信息与课文内容前后呼应,导语的指向也奠定了学习的基调:抓住“人物的优秀品质”,推敲人物的言行与内心活动。其实质就是让教材心理化,让教材更具可教性。因而,单元导语是不可忽略的备课要素。

3.文本特质

核心内容的确定要考虑学段目标、单元主题的统领,实施顶层设计,但同时要兼顾每一个文本的特质。这就好比木工制作家具时,虽“胸有成型”,但用料、美工、做法,仍需细细考究、独具匠心。一个文本有其独特的价值内涵,它的意义是在某个领域中被确定的,关键就要看教者能否从纷繁复杂的语言现象中抽丝剥茧,摄取精魂。如《画家和牧童》一课,故事在塑造戴嵩这个人物时用了这样的语言进行生动的刻画:“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足见戴嵩声名远扬。再看:“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表现了戴嵩轻车熟路、深谙绘画之道,画技不凡;还有:“围观的人看了,纷纷夸赞。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画活了,画活了……”这样形象直观、立体化的语言,凸显了戴嵩画技的高超,是开启儿童理解与想象最好的媒介。好的故事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转折,赫赫有名的画家居然也会有出错的地方,当牧童公开指出戴嵩的错误时,大画家虚心接受的态度为故事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就是基于文本特质的个性化的言语结构,其对比、冲突的情节铺展深入文本内核,也使得戴嵩的形象跃然纸上、深入人心。

仔细研读本单元其他几篇课文,都有这样意想不到的情节变化和精彩的语言描写。如《我为你骄傲》,围绕事情发展的顺序组织文脉,两张便条的构思还原了故事蕴涵的人性之美,“像兔子一样飞快地逃走”“很不自在”等“言语秘妙”的发现强化了儿童的内心体验,实现了现实中的我与文中的“我”的精神相遇,自然形成了对言语所蕴涵的语用意义的理解。故事,正因为有了有趣的情节才有了耐人寻味的意义。故事的核心价值在于情节和语言。

二、整合教材资源

从资源入手,领悟编者情感,是准确把握教材重难点,设计有效教学的依据。本单元围绕“人物品质”,分别在导语、插图、泡泡语、课后练习以及小资料中体现了编者的价值取向。如每篇课文的“泡泡语”就是很好的对话素材。像“大画家戴嵩多虚心哪!牧童敢向大画家提出意见,也很了不起。”这样的对话指向人物的客观评价,体现了文本的精神主旨。“老奶奶为什么要写‘我为你骄傲’呢?”“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这些学习提示提纲挈领,叩击着文本的关键点,直面文本的核心内容,完全可以拎出一条统整全文主线的关键问题,从而引发认知冲突,展开言语交际。而每篇课文的课后练习均围绕“朗读”或“默读”这一训练目标展开,从内容和形式上凸显了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整合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因而,这个单元的设计落脚点为:利用“泡泡语”设置问题情境,展开对话过程,确立读、悟、习的课堂教学基本结构,联动学生个体、语言实践与人文思想的相互融合,让学生在识字、朗读与表达中有所启迪,有所收获。

三、优化教学设计

1.情境解词:言语积累结构化

情境解词即根据词语构造规律或者几个词语间的内在联系,融合文本具体语境,借助情境化的教学手段刺激学生记忆,由此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结,扩展记忆容量,促进学生的词汇积累,构建形象灵动的词语教学。

第一组词:纷纷夸赞 称赞 赞扬(选自《画家和牧童》

(1)同样是夸赞的意思,课文连续用了几个近义词,你能找出来吗?

(2)三个词语意思相近,但有一点不同,谁知道?

(3)“纷纷夸赞”表示很多人夸戴嵩,“纷纷”表示多的意思。那如果表示不停地夸奖别人,可以用AABC的词语形式说吗?

(4)齐读:连连称赞 啧啧称赞 频频称赞……

第二组词:走走停停(选自《三个儿子》

(1)你们来读,老师来演。这桶水到底沉不沉?看你们怎么读。

(2)沉吗?你从哪儿看出很沉?(学生自由交流,聚焦“走走停停”)

(3)怎么看出走走停停就是表示水很沉呢?(联系课文内容)除了关注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再看词语的结构,有什么发现吗?

(4)哦,两个叠词相加强调了水很沉很重,妈妈拎得很辛苦。我们再来想几组AABB形式的词。

(在学生自由交流的基础上,出示“园地六”中六组同样形式的词语,指导学生读中积累)

低段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对词语的理解要设法从字面的抽象解释转化成具象的演绎,让机械孤立的语词扎根文本、触及内心。如艺术化、表演式、联想式的解词方式,都试图从词语本身抽取其特点、本质或者基本的东西,联结组块,产生聚合,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积累,促进学生言语的发展。

当然,本单元识字模块也可采用情境化手段,通过课题、图片、游戏、语境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归类识字,并通过排列组合等游戏进一步强化形声字的特点,引导学生依据特点区分形近字、同音字,掌握辨析方法,提高汉字使用的正确率。

2.情境对话:言语理解立体化

案例:《三个儿子》

(1)小朋友读书真认真!那么,在课文中你看到了几个儿子?用手势告诉我!

(2)答案是一个儿子的同学,和课文中的老爷爷想到一块儿去了。看,老爷爷也是这么说的——

(出示:“三个儿子?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

(3)这样说,妈妈可不同意啦,明明是三个儿子,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再去书中找一找,三个妈妈分别是怎么说的?

(4)根据学生回答,依次板贴关键词:A既聪明又有力气 B好嗓子 C没什么特别

(5)孩子聪明又有力气,嗓子好听,最高兴的当然是妈妈了,想想妈妈会怎么夸自己的孩子呢?(引导学生加上提示语入情入境地读)可是第三个妈妈却没什么可说,想想她此时的心情,也来加个提示语读一读。

(6)这不是三个儿子吗?明明是三个呀,你们怎么说只有一个呢?是和老爷爷一样眼花啦,糊涂啦?(不是)是被第一个儿子迷住了?(不是)是被第二个儿子的歌声陶醉了?(不是)难道是他?什么特点都没有的,是他?(是)为什么?

至此,教师由“泡泡语”延伸开一条清晰的教学主线,在感悟“三个儿子”和“一个儿子”的矛盾与统一后,再以“议儿子”“赏儿子”“悟儿子”的大写意、叠加式的结构组织教学,顺势把情感体验引入朗读实践中,以期达到语言、表情、心理三位一体的朗读效果。在最后一个环节的“悟儿子”中,结合第8自然段的表演读,再铺设一个情境对话的玄机:“哎哟,好辛苦啊,三位妈妈,此时你心里在想什么?你看,他来了——”出示第三个儿子的做法。“明白了,明白了,你们看到的一个儿子原来就是他!此时,这位妈妈还会像你们所说的是垂头丧气地说吗?是失望地说吗?那你就在这位妈妈面前,用上提示语夸夸他的儿子吧!”自然而宽松的因势发展,集中而完整的训练主线,形成了简约而丰盈的课堂效果,为学生的言语理解提供了立体化的场景。

同样,本单元另几篇课文都可以构建情境对话的言语实践板块。如《我为你骄傲》可聚焦两张便条的内容来引发故事冲突:一张被水打湿了的便条上到底写了什么?老奶奶为什么要给小男孩写便条?上面写着“我为你骄傲”吗?《画家和牧童》可围绕故事结局“一个著名的画家却向一个牧童拱手致谢”来设置问题悬念,引发认知冲突,激起话语诉求。《玩具柜台前的孩子》可创编故事结尾:当售货员阿姨再次见到小男孩时……话题的建构要不断策划“唤醒、满足与转化”学生内心需要的语文活动,这样才会扎实活泼地帮助学生建构他们自己的情感、思想和语言。

3.语境推衍:言语表达整体化

语文课重在学习语言表达。低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要达到规范妥帖,教材就是最好的例子。

案例:《画家和牧童》

(1)戴嵩的画技真是高超,你看,商人在称赞,教书先生在赞扬,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

(2)随机点拨:这位商人,你为什么要连说两个“画得太像啦”?(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形式)

(3)你觉得怎样的画才是“绝妙之作”呀?(板书:绝妙之作)

(4)如果你当时也在场,你会怎样夸赞他呢?别急,我们先去词语“加油站”加加油。出示其他词语——“上乘之作,神来之笔,活灵活现,出神入化,栩栩如生”,请小朋友用上这些词语夸一夸戴嵩的画,大家可以自己夸,也可以学学课文里的样子夸。

(同桌练习——指名夸——全体起立夸)

(5)看的人都在夸,这就是——(板书:纷纷夸赞)这么多人称赞他的画,可见他的画画得太好了。难怪说——戴嵩是唐朝著名的画家。

这一个夸赞的场景从侧面烘托了戴嵩画技的卓越。教学时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一个继续推衍的语境,让学生经历当下文本的生活,抒发自己的情怀,成功地“破译”由形式和内容组合成的语境信息,逐渐丰满对人物的认识并积累内化为有效的语言,实现言语表达训练的整体优化。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作文 篇4

清晨,天还蒙蒙亮,公鸡就“喔喔喔、喔喔喔”地把我们从睡梦中叫醒。不过没有关系,反正我也不喜欢睡懒觉,便早早地起床,吃了这里特产——油杞和土鸡蛋当早餐,便迫不及待地要爸爸带我去奶奶菜地里收集今天食材。我们走在田埂上,看到一块块琳琅满目的菜地,我急猴猴地想摘,一到奶奶菜地,我就先去拨胡萝卜。有的胡萝卜弯弯曲曲像人参;有的2个连在一起像连体婴儿;还有很多奇形怪状的胡萝卜。接着,我们转移阵地要去挖山药,来到一陇陇小土丘,上面插着竹竿搭着三脚架,爬满藤叶。爸爸告诉我山药就长在这些小土丘里面,那些看过去像“野草”的就是山药的叶子。刚开始我们以为挖山药很简单的,拿着小锄头把土挖开就可以了,结果把山药给砍断了。于是我们改变策略,先把四周的泥土挖掉,隐约看到山药了,然后再小心翼翼用手把泥土掰开,整颗山药就可以出土了。

下午,我们吃过午饭后,又马不停蹄地去叔叔动物农场,那里主要有猪、鸡、狗和鱼,今年还增加了新成员——鹅。我问为什么要养鹅,要杀了吃吗。叔叔说,这里经常有黄鼠狼和老鼠,他们会吃鸡,但他们听到鹅的叫声就不敢来,原来鹅是鸡的“守护神”啊。我们下午主要任务是捕鱼。爸爸换上专业的衣服 ,带上渔网,走到鱼塘里面。叔叔在岸上拿着杆子把鱼赶到一个角落,爸爸往那里一撒网,捞上来了十几条鱼,我们在岸上欢呼雀跃。不过我们就挑了一条最大的鱼,其他的继续放养。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作文 篇5

那是我第2次去农庄了,空气清新,阳光明媚。吃完中饭我便迫不及待的跟着园长外婆去干农活了。园长外婆先带我去了鹅舍。鹅舍的左边有一个小池塘,水不深,鹅有些时候可以下水游泳,并且鹅舍有一股说不出来的丑味,但这就是大自然的味道。园长外婆告诉我在地上随时都有可能看见鹅蛋,它们都是随处生蛋的。才走了没几步地上就有了一个鹅蛋。园长外婆叫我去拿,我一伸手抚摸到鹅蛋的时候发现鹅蛋上还有一点温温的。鹅蛋有我一个拳头般大小,乳白色的表面很光滑,有些地方蹭到了点泥土。忽然身后“哗啦啦”一声响,我转头一看发现一群鹅往水里扑腾过去。我想那一定是被我们吓到了。

接着我们去了鸡舍。和鹅舍不一样的是鸡舍比较小,上面有个棚。鸡舍里面有一层一层的像架子一样的东西。架子底下就是一群老母鸡啦,它们有些坐在蛋上孵鸡蛋,有些在和亲朋好友聊天,还有一些自娱自乐。有些蛋被孤零零的扔在一边,有些蛋则被一群母鸡包围。我走进鸡舍,一股鸡粪味扑面而已。但是这对我来说并不算什么,我迈进鸡舍,伸手去掏鸡蛋。和鹅蛋一样,他们都还有些温温的,握在手里很舒服,像暖手宝一样。

最后一项,那当然就是拔野草了。园长外婆带我去农庄后院的一块地。地里种着土豆,一排一排的土豆,抽出绿绿的嫩芽。园长外婆对我说:“你呀,去把旁边的野草拔起来,不要让他们抢走土豆的营养,这样差不多下个月就能吃土豆了。”一听到“吃土豆”三个字,我立刻兴奋起来,冲进土豆地里。野菜和土豆苗长得可真像,但是他们躲不过我的“火眼金睛”。我一伸手薅起一把野草来,随手扔进了旁边的草堆。这条道目测有10米长。天气又炎热,拔到最后几米的时候我不想拔了,但是既然干了就不能放弃,于是我咬咬牙拔完了所有的野草。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作文 篇6

爸爸答应了我说:“红薯长在地底下,所以要先找地面有裂缝的底下都有红薯,那都是红薯顶的。”我蹲下身来,发现绿油油的红薯藤特别长。找呀找,“找到了!”我把爸爸拽过来,指着我找的有裂缝的地面,说:“爸爸,我觉得这里面有红薯!”“好,璐璐,你使劲向下挖,肯定会挖到大红薯。”在爸爸的指导下,我使劲向下挖,看见红薯的一点了,我又沿着红薯的边缘向下挖,并且还不能把别的红薯根弄断,要不,根下的红薯就长不了了,所以我非常仔细,非常认真,也非常小心地去挖,挖到差不多看见根的时候,最后我使劲一拔,红薯就被我拔出来了,我兴高采烈地蹦了起来,后来我又拔了几个红薯,才知道红薯不只是长的,也有圆的。原来红薯是长在地底下的呀!原来我见到的红薯都是土黄色的,现在才知道红薯也有红的呀!后来我又在田地里拔了几把花生,知道花生也长在地底下,当我准备回家的时候,才发现烈日下的我已经满头大汗了,衣服也被湿透了。通过这次体验,生在城市的我,感受到农村的生活,感受到农民的艰辛,感受到粮食的来之不易。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作文 篇7

我的《人生难免有挫折》教学设计, 是广东版思想品德七年级 (下册) 第六单元当中的一节, 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知道挫折是人生中的正常现象, 明确挫折会因不同的态度产生不同的后果和影响, 让学生学会思考并能在挫折面前做出正确选择, 做一个敢于接受和直面挫折的人。

对于我来说在这堂课中教学收获很大, 从整体看教学设计是比较完整的, 将三维目标有机地统一了起来, 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培养。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陈亮也对本堂课作了这样的评价:“从教学的整体设计来看, 体现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体现了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注重了能力培养和知识支撑的有机结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凸显。”

在导入新课时我利用了兴趣导入法, 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准备了一把剪刀和一个小盆景, 利用盆景和剪刀让学生产生悬念, 同时也引起了他们极大的兴趣。当我把小盆景拿出来的时候, 我发现学生眼前一亮, 非常好奇, 在学生好奇的目光下我用剪刀把小盆景中的小花枝叶剪掉。随着导入新课, 学生也跟随着老师的提问进入思考状态, “剪掉枝叶小花会怎么样呢?”学生开始争先恐后的举手, “会死去, 会更加茁壮成长, 会有一定影响但影响不大”等等, 一系列答案从学生口中答出。尤其是当我提问:“如果把小花的生长过程看成是你们的成长过程, 你会把这把剪刀比喻成成长过程中的什么?”时, “阻碍、挫折、磨难”等词语被学生迅速说出来, 反应强烈。在导入新课的设计上, 我抓住了七年级学生的好奇、活泼、思维活跃等特点大胆尝试, 努力创新, 在问题的设置上也凸显两难性, 如:“剪掉枝叶, 小花会怎么样?”这种问题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多方面思考, 不局限于一个思路, 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 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使课堂更加鲜活生动。

在感悟挫折这个环节, 我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 利用辩论这种形式, 设计“挫折对我们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这个命题, 主要是考虑是对学生的启发性和活动性。如果用传统的正反例子也可以达到让学生明确挫折会因不同人的不同态度产生不同影响, 但是这样就会显得很死板, 课堂不活跃, 也达不到让学生深刻体会这个问题的效果。利用正反双方的激烈争论, 将课堂交给学生, 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 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在辩论开始前学生被分为两个大组, 根据自己一方的命题采取分四人小组在规定时间内讨论的形式。当辩论开始时, 先由正方学生阐述观点, 然后反方学生阐述, 最后进入学生自由辩论。学生发言积极, 反应强烈, 在辩论中学生自主探讨挫折对我们来说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学生自己举例自己论证, 从自己、名人身上找例子或从生活中的事例中谈感悟, 正反双方时而侃侃而谈, 时而争锋相对,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这种辩论的形式让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中学习知识, 体会, 感悟挫折, 既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更使学生的思维, 反应, 合作以及收集资料的能力得到了加强, 这是本堂课设计的一大亮点。

在本堂课的升华知识点部分, 我利用了感动宜宾16岁少年王万楹的故事, 将视频分为2段, 首先让学生了解王万楹的基本情况, 三岁残疾, 九岁丧父, 母亲重病, 家中没有任何收入来源, 在最困难的时候家中没有一粒米, 一滴油, 通过第一段视频学生能够很直观地看到王万楹经历的挫折, 同时思考:“如果你是王万楹, 你遇到这些挫折的第一反应时什么?”“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想我会大哭一场, 我会告诉自己坚强”等等。有了视频的铺垫, 学生的回答很有真情实感, 也为后面的在挫折面前应树立怎样的态度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在第二段视频中, 看到了王万楹为了家里的生活自己学二胡并到街头卖艺, 利用卖艺挣来的钱给母亲买药让自己和母亲过得轻松一点。在学校王万楹没有让老师, 同学知道自己的情况, 他用自己的乐观与微笑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看了视频, 王万楹有哪些优点值得我们学习?”“同学们, 你从王万楹身上学到了什么?”这两个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心中豁然开朗, 贝多芬说过这样一句话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其实能不能战胜挫折关键在我们的心态, 只有在挫折面前积极应对, 冷静思考, 勇敢地直面挫折的人才能走出困境, 走向成功。在这个环节, 以学生生活逻辑为主线, 用新的课程理念来指导教学, 注意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典型, 利用16岁宜宾少年王万楹的挫折故事为线索, 让学生体会, 感悟, 从内心中真正认识到面对挫折应选择坚强, 选择笑对人生并引导学生懂得在生活中学会勇敢的直面挫折, 达到了教学的预期效果。

每一堂思想品德课都是对教师的一次挑战, 它考验着我们能否真正的将德育工作进入到课堂, 真正让每一个孩子都用心去领略生活中的真善美, 真正地发挥学生老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我希望通过自己对课堂的一次次反思, 让思想品德课名副其实的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 让每一位孩子在课堂中愉快的学习和成长的同时也见证思想品德课与我的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作文 篇8

在小燕子的呢喃声中,人们迎来了春天。春天的乡村是一幅彩色的画,站在山坡上放眼望去,看到的是金黄色的油菜花漫山遍野,嫩绿的稻苗迎风摇摆,小河在唱歌,小草从泥土中探出头来,各种颜色的花儿也纷纷开放,红的,绿的,黄的,紫的……好一副美丽画卷!

在青蛙的呱鸣声中,夏天悄然而至。夏天的乡村是一首欢畅的歌,池塘里的青蛙呱呱叫着,树上的蝉“知了知了”的哼着,蝈蝈在草丛中窃窃私语,甲虫在灌木里窸窣作响,农家的鸡鸭牛羊也在欢叫。最好听的还是孩子们的笑声,他们纷纷“扑通扑通”跳到池塘里嬉戏,好一首动听的歌!

当天气变得凉爽时,秋天就到了。秋天的乡村是一件金黄色的艺术品。菊花开了,开得那么美艳。树叶也变黄了,一片片顺着秋风飘落下来,好像一封封信送到千家万户,告诉他们,你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庄稼丰收了。田野被一片金黄所笼罩着,那一颗颗饱满的谷粒压弯了麦杆,好一件大自然馈赠的艺术品!

冬天的乡村是雪白的。在这个寒风刺骨、大雪纷飞的季节里,花儿凋谢了,小草枯萎了,树木也只剩下光秃秃的树枝,乡村的人们却不觉得寒冷,因为他们在做完一年的农活之后吃上一顿团圆饭,可是再温暖不过了。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作文 篇9

四月乡村,是最干净最纯洁的。那清澈的河水,金黄的田野,茂盛的森林,还有那一望无际的山坡上,脱离了尘世的繁杂。清风吹过,孩子们在小道上嬉笑着前行,慢悠悠的生活,惬意得似乎每一缕缕春风都能透过肌肤感受到。

回忆往事,那乡间的溪流纯洁而透彻,环抱着整个乡村。溪水终年潺潺地流着,水下的石头与鱼儿一览无余,妇女们洗衣服不会选择此处,她们宁愿到更远的地方去,也不愿意去侵犯这一美景。

溪水清澈,鱼儿肥美。作为钓鱼爱好者的爷爷,总是愿意带着我去钓鱼。他技术娴熟,每次总能钓到许多鱼,有的供我观赏,有的被烧成桌上的一道佳肴。爷爷很有耐心,但是我坐不住,总顺着水流的地方跑,想探究水究竟会流到哪里,可每次总感觉要到尽头时,爷爷总会大声呼喊我回来。

记得有一次,爷爷让我来钓鱼,表面上说是让我来钓,其实是帮着我钓鱼。早晨的雾渐渐散开了,阳光照射在水面上,显得更加明亮了,大地复苏,对面的树林中传来几声画眉鸟清脆悦耳的叫声,仿佛是为了欢迎我们似的,爷爷叫我不要分心,我就只好盯着湖面发呆。终于在漫长的等待之后,鱼竿微微下陷,鱼儿终于上钩了,我用尽全身力气去收,想要伸手去抓鱼儿,可一不留神,它就从我的手上“刺溜”一声,尾巴一甩,一溜烟游走了。我哇哇大哭,爷爷摸着我的头安慰我,鸟因为我的哭闹受到惊吓,林间一片纷飞。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作文 篇10

今年的10月4日,我和姑姑,姑父一起去了一趟老家的农村,真正体验了一天快乐的乡村生活,姑父领着我去打板栗,姑父在高高的树上用长木棍打着板栗,稍微用力一瞧就很快掉下一大片的板栗,我拿着竹篮在树下兴奋的拣板栗,可每个板栗穿了一件像刺猬一样扎手的外衣,不小心拣的话很容易扎到手的,还很疼的,开始时我都被扎了好几次,后来我发现,只要用大拇指和是指捏住板栗尖尖的瓷把它拎起来就不怎么容易被扎了,^_^,等我拣了大半竹篮的板栗时我都已是满头大汗了,不过我心里是很开心的,

但我总是疑问,这穿着刺猬衣服的板栗怎么吃呢和平时妈妈买回的板栗怎么那么不一样呀,小伙伴们你们知道吗?后来.还是姑父告诉我的:这个板栗要给它脱去外衣后才能真正看到它的面目,只看到姑父把尖尖的板栗放到地上,用一只脚稍加力气的在板栗上来回的搓动,很快里面真正穿着内衣的板栗一个个都蹦出来了,很神齐就向变魔术一样,有的里面藏着一个,”大肚子"的板栗就藏着二个,三个,甚至四个都有,啊,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真正的板栗来源.

下午的时候,我和姑姑,姑父又拿着竹篮去地里挖地瓜,地瓜就是红薯,刚挖出来的地瓜可甜可甜啦!爱劳动的一天哟!我喜欢.到晚上回来我跟爸爸妈妈讲今天打板栗和挖地瓜的事时还想着它们的味道忍不住流口水呢......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作文 篇11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作文:乡村的傍晚500字

有一天,我和妈妈一起去乡下的外婆家。午饭吃过后,大家谈起了家常,不知不觉,时光已经流逝了一大半了,西斜的太阳在湛蓝的天空中散发出金灿灿的霞光。

我们和外婆告别后,踏上了回家的路。车子在平坦的乡村水泥路上欢快的前行着,我坐在后座上,饶有兴趣地观赏起乡下傍晚的美景。

太阳渐渐收起了微笑,羞红了脸,好像也急着回家,挥手再见,一不小心把晚霞洒满了半空。道路两旁整齐的稻田,黄绿相间,仿佛给大地铺上了一条厚厚的.地毯,黄澄澄的稻穗半弯着腰,在夕阳的余晖中显得分外耀眼,照亮了地里忙碌的农民伯伯的笑脸;远处的棉花地里,叶子渐渐黄了,雪白的棉花争先恐后地从果实里探出了身子,好像在对农民伯伯说:“快来摘我呀!”。一阵微风吹过,稻穗和棉花一起翩翩起舞,伴随着农民伯伯们的欢声笑语,仿佛一起在庆祝这丰收的季节呢!

树林里,归巢的鸟儿,成群结伴地“叽叽喳喳”地鸣叫着;村庄中,孩子们在大人们的声声呼喊中,飞一般地奔向家;小河里,鸭子在悠闲地游来游去,它们好像太留恋水草的美味而忘记了回家……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试卷 篇12

一、看拼音,写词语(8分)

guī cháo

mì shí

hé xié

zhào lì

tiān gāo

dì kuò

cuī mián

zhuāng shì

二、选择正确的读音(4分)

1、由于年久失修,水管已经堵塞(sài sè)了。

2、唐朝有许多著名诗人写下了不少边塞(sāi sài)诗。

3、在队长的率(shuài lǜ)领下,我们取得了比赛的胜利。

4、这次比赛胜利的概率(shuài lǜ)不高。

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6分)

悠闲地( )

( )的光芒

( )的神情

紧张地( )

( )的原野

( )的晚霞

四、补充下列诗句(8分)

1、人闲桂花落,_________ 。(王维)

2、_________ ,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

3、鹅湖山下稻粱肥,_________ 。(王驾)

4、独出前门望野田,_________ 。(白居易)

五、请选择恰当的修辞手法填进括号里。(10分)

拟人 比喻 夸张 反问 排比 设问

1、听了她的悲惨遭遇,我们怎能不感动呢?( )

2、天空中的星星快活地眨着眼睛。( )

3、鲜红的串红花,粉红色的牵牛花,宝石蓝的蝴蝶,散发着阵阵清香。( )

4、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 )

5、人们的齐声呼喊震得地动山摇。( )

六、认真默写《渔歌子》,并完成填空。(7分)

渔歌子

这首词是_________ 代诗人_________ 所作。词中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_

七、按要求改写句子。(6分)

1、改为陈述句:这么深厚的情谊,我们怎能忘怀呢?

2、改为比喻句:湖面很平静。

八、请选择正确的关联词语填空。(6分)

无论……也…… 即使……也…… 不是……而是……

1、飞机上装上雷达,( )在漆黑的夜里,它( )能安全飞行。

2、飞机上装上雷达,( )天空多么黑,它( )能安全飞行。

3、飞机夜间能安全飞行,( )因为它认识路,( )因为它装有雷达。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与运用(30分)

九、(一)、阅读下面的片断,回答问题(15分)

乡下人家,虽然住着小小的房屋,但总爱在屋前搭一瓜架,或种南瓜,或种丝瓜,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当花儿落了的时候,藤上便结出了青的、红的瓜,它们一个个挂在房前,衬着那长长的藤,绿绿的叶。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的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还有些人家,在屋后种几十枝竹,绿的叶,青的竿,投下一片绿绿的浓阴。几场春雨过后,到那

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1、这里描写了乡下人家的`哪些生活场景?请你用简炼的语言概括出来。(3分)

2、“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指的是什么?请你用“ ”在文中画出。(2分)

3、文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竹笋的

特点。你也来仿照写一个类似的句子吧!

(4分)

4、给下面句子中的“探”字选择正确的意思。(4分)

探:侦察、暗中考察 ②探测 ③探望、访问 ④头或上体伸出

1)、成群的笋从土里探出头来。( )

2)、妈妈要远方的亲戚家去探亲。( )

3)、我国考察队正在南极探矿。( )

4)、公安机关最近正在侦探一个重大的案件。( )

5、这个片段表达了作者 的感情。(2分)

(二)、认真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15分)

由于某种特殊的缘故,我非常喜欢雨花。每当看到那玲珑小巧、清新俏丽的雨花时,甚至会痴情地把手伸向雨里,想在天边的“花丛”中摘一朵来仔细端详。

几天前,一个秋雨淅沥,天色朦胧的傍晚,我在一条路面已很滑的巷子里走着,不远处,有一老人蹒跚而行。忽然,路旁有一个小黑影很快地靠上去,高举着伞,挽着老人的膀子。看得出来,那孩子是踮着脚走路的。我猜想,这一定是老人的孙儿了。老人有这样的孙子真是太幸福了!隐约地,我看见那孩子斜举着伞,半个身子露在雨中。老人的手臂抬起来了,好像在搂着孩子的小肩膀。借着路旁的灯光,我还看见伞上跳动、闪烁的小小雨花。

雨越下越大,孩子的手大概累得发酸了,伞渐渐低垂片刻,又高昂起来,后来孩子换了只手拿伞。

雨起劲地下 这时 老人和孩子闪进了一幢宿舍楼 一会儿 那孩子飞跑出来 后面还跟着老人的话音 孩子 你是哪家的

我怔住了,难道……我顾不得抹去脸上的雨水,目送着那孩子在雨中飞跑的身影。暮色和雨帘使他的背影逐渐模糊,最后,像雨花溶在水中一样消失了。那伞上跳跃着晶莹的雨花,却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中……

1、给短文加一个合适的标题,写在文前的横线上。(1分)

2、文章的第二、三段是按照 的顺序来写的。主要讲述了怎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呢?(3 分)

3、读读文中划线的句子,作者采用了“ ”的写法。请谈谈你是怎样理解和感受这句话的?(3分)

4、给第四段加上标点符号。(4分)

5、根据你的理解,给短文最后一自然段开头补上“我”的心理话。“我怔住了,难道 ?”

你若是作者,目送着孩子离去的背影,你会对那孩子说些什么呢?(4分)

(看谁写得最丰富,最完整,最能扣住文章的中心。)

第三部分:习作(30分)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作文 篇13

单元教学内容:

本组教材以“乡村生活”为主题,精读课文有《乡下人家》《古诗词三首》,略读课文有《牧场之家》《麦哨》。课后还安排了本册教材的第二次综合性学习。还有一个词语盘点、一个学习园地。单元教学目标:

进一步提高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继续培养学生的默读与自学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

1、重视积累优美语言,想象课文中描写的田园生活画面。

2、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单元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一边默读课文,一边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通过讨论,交流对问题的看法和自己学习课文所懂得的道理。单元教学难点:

本单元教学按搜集资料、初步感知------课文具体解读-----读练综合运用的思路来组织教学。

单元教学安排:10—14课时

21、乡下人家

课型: 讲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识“檐”、“饰”等五个生字。会写“棚”“饰”“冠”等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装饰”“和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4.带领学生品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

5.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德育目标: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和热爱。教学重难点: 感受并体会乡村生活的诗情画意。课前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2.课文插图的挂图及投影片。3.搜集有关农村生活的资料。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出示两组投影片:

第一组:林立的高楼、漂亮的汽车、热闹的广场

第二组:低矮的砖瓦房、小河里畅游的鸭鹅、穿着朴素的人们(也可以用书上的几幅插图代替)提问:看到这两组图片,你想到了什么?

2.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所了解到的乡下生活是怎样的。

3.有一位叫做陈醉云的作家用非常细腻、优美的笔触为我们具体的描述了乡下人家的生

活,你们想去纯绰穑拷裉炀腿梦颐且黄鹄囱暗?1课,一起走进乡村生活,一起领略它那份独特的美。

二、自学生字、新词,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出示“自学指导”: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对不理解的词语、句子作上记号。2.练习将课文读通顺。

3.默读课文,找找课文哪一小节概括了乡下人家的特点?用铅笔作上记号。(或者这样设计问题:“课文围绕这哪一小节展开描写?”)

三、汇报交流,了解自学情况。

1.指明认读生字、生词。注意“饰”不要读成“shì”,“巢”不要读成“cáo”,冠字在本文的“鸡冠花”一词中读“guān”。

2.指名部分同学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尽量读通顺。3.交流默读所得,找出全文的中心段落(最后一节)。

四、全班齐读最后一节,理解“独特”“迷人”的含义,进而理解整段话的含义。学生讨论后师小结:“独特”是指“独有的,与众不同的”;“迷人”是说“吸引人”,这句话是说乡下人家,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季节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很吸引人的美。真是这样吗?同学们,我们赶快来读一读课文,从作者的语言描述中去发现乡下人家“迷人”、“独特”的美吧。

五、自由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乡下人家迷人、独特之美的语句做上记号,在旁边可以写一写自己的感受,然后美美地读一读,在脑海中勾画那美丽的画面。

六、小组交流自学所得,为全班交流做好准备。

七、指导书写生字。

1.生齐读生字,说说要提醒大家注意哪些地方。

2.师重点范写“冠”“率”“搬”三个比较难写的字。注意字的结构,摆放要匀称。3.学生练写:抄写生字、生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出示生词卡片,指名读。

二、自由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画面,回顾上节课自读课文时获得的收获,为交流做准备。

三、全班交流:你从课文哪些语句体会到了乡下人家无论何时何地都散发着的独特、迷人的美?你能把你体会到的美用你的朗读体现出来吗?

(生交流过程中,师适时点拨,提示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美,并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他学生通过“评读”的方式来参与学习。)

以第一节内容为例: 可以抓住两个教学点: 1.“别有风趣的装饰„„”

1)理解“别有风趣”、“装饰”的含义(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2)在这里“别有风趣的装饰”指的是什么呢?(请学生读一读相关描写)为什么说这些都是“别有风趣的装饰”呢?

(再请学生读一读,其它学生评读:他读得怎么样?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你还能比他读得更好吗?)

2.“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1)“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一般是什么地方能看到的?(城市

里)

2)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一读课文中对乡下人家屋前景色的描写,想象画面,再想象一下“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的城市的景象,说说你的感觉。

3)通过比较,感受到乡下人家的淳朴、可爱。4)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乡下人家的“可爱”吗?

(说明:以上教学环节的设计只是一个预设,实际教学中,应以学生的发言为主线,教师的点拨、指导适当地穿插其中,不可越俎代庖,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四、整体回顾,想象拓展。

1.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发现无论在屋前、院子里还是小河里,无论在春天,夏天还是秋天,乡下人家的确具有它独特、自然的美,现在我们再来齐读课文的最后一节,现在,你一定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2.师生齐读最后一节。

3.想象一下,在冬天,在乡下别的地方,可能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呢?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吧,说给同座听一听。

4.全班交流。

五、激发兴趣,布置综合学习活动的任务。

1.读了这篇课文,你是否感觉到了农村生活的诗情画意?让我们开展一次“走进田园”的综合活动吧!

2.读一读书上的提示,然后分组商量一下自己的小组准备怎样开展这次活动(如乡村图片展、收集国内外农村生活资料、乡村诗歌朗诵比赛等等)

3.各组交流,汇报自己小组开展活动的计划。4.教师统筹安排,确定活动日程。

六、课外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后的的小诗《在天晴了的时候》,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背诵下来。(可在课内简单介绍一下著名诗人戴望舒)

2.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段落。

3.小练笔:在冬天,在乡下别的地方,可能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呢?快拿起笔写下来吧。板书设计: 21.乡下人家 独特、迷人的风景

无论何地 无论何时 屋前:瓜、藤、叶(别有风趣)春天 院子里:花、竹、笋(朴素中带着华丽)四处:鸡(悠闲自得)小河:鸭(快乐游戏)

门前:吃晚饭(和谐自然)夏天 瓜架上:纺织娘(快乐歌唱)秋天 教学反思:

22、* 牧场之国

课型: 略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揣摩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并摘抄下来。4.搜集查阅有关荷兰的图片及资料。德育目标:感受异国的田园风光。教学重点:积累词句

教学难点:培养通过语言文字想象画面的能力。教学方法: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

课前准备:学生查阅有关荷兰的图片及有关资料。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板书课题。看了课题,你知道课文讲的牧场之国是哪个国家吗?(荷兰)

2.荷兰,她为什么被称之为“牧场之国”呢,大家了解荷兰了吗?请拿出课前搜集的资料说一说。

今天我们就去游览一下,去感受真正的荷兰。

二、整体感知

1.指名读阅读提示,找出阅读要求:作者为什么四次讲到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把喜欢的词句画下来再读一读。3.小组合作,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板书:碧绿草原、黑白花牛

成群骏马,膘肥体壮

绵羊猪群,悠然自得

晚霞满天、牛羊歇息

三、诵读体验,进行实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自己特别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想想读懂了什么,还有哪儿没有读懂。

2.小组交流。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语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从课文中了解到了什么,提出不懂的问题。讲述时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

3.以解说员的角色,向游人介绍你最喜欢的那方面的内容。(大家相互评议)

四、拓展迁移,发展语言

根据课文内容和搜集的相关资料,展开想象,把下面的话写具体。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荷兰是“牧场之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祖国真是个美丽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体会荷兰牧场白日的生动和谐

师问: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牧场是动物们的自由王国?

a我从“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长,无比尊严。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丝绒般的碧绿草原和黑白两色的花牛”这两句话中感觉到的。给人感觉是,只要你站在绿色低地上,视线能看到的地方,就全都是黑白花牛,整个牛群如同一个大家庭,在没有人的低地上,老牛像一个威严的家长似的,管理着草地上的牛群。整个低地似乎就是它们的天下。

b我从“黑色的猪群,不停地呼噜着,像是对什么表示赞许”这儿感到的。“赞许”的意思是因为感到好而加以称赞。他肯定是在绿草地上生活的自由、快乐、满足才赞许的吧!(师过渡:你体会得真好。那如果猪会说话,它会怎样加以赞许啊?)c他一定会点着头说:“多么广阔的绿草地啊,你是我们快乐的家。”

d它也许会说“在这里,没有人类来打扰我们,也没有敌人威胁到我们的安全,我和朋友们无忧无虑地生活在一起,多么幸福啊!”

e它可能没说那么多,只是一个劲儿地像个粗汉子似的嘟囔:“哦,我的家,我的家!” 师过渡:你为什么认为他会这么说?

F、因为书上不是说:“黑色的猪群,不停地呼噜着,”“呼噜”就和我们人喃喃自语差不多吧!师总结:从你们丰富的想象中,我不仅感到猪的快乐,也看到了动物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真是一幅生动和谐的家畜家禽游憩图呦!谁来读读第四自然段,要让我们能从你的朗读中体会到绿色低地上的动物们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教学反思:

23、古诗词三首

课型: 古诗词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德育目标: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学习诗词的内容,想象诗词中描写的情景。教学难点:结合诗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课前准备:

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2.课文插图。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教学过程:

一、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二、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三、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四、背诵,积累语言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4.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渔歌子》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趣,理解课题

1.教师有感情地吟诵《渔歌子》,请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2.你知道什么是词吗?

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3.你了解或背诵过词吗?试着背一背。

二、反复吟诵,理解词义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的读音。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说说你喜欢这首词吗?为什么? 3.默读词,画出词中描写的各种景物。

4.再读词,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先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讨论。

5.全班交流:交流重点: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为什么不想回家?词中出现了哪些颜色?

三、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1.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2.教师范读,体会诗情画意。3.学生练读,想象整体画面。4.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5.同桌互读,相互欣赏。

四、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2.背一背你喜欢的词。3.默写两首古诗。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 风细雨

渔歌子 桃花流水

鳜鱼肥 不须归 教学反思:

热爱大自然13

24*麦哨

课 型: 略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3、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恋。德育目标: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教学重点: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能有感情朗读。教学难点:

体会乡村生活的欢快、柔美,和我们这些整天忙忙碌碌的现代人相比较,他们才是真正的生活的主人,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是真正快乐、幸福、自由的主人。课前准备::《牧童短笛》的音乐,挂图或课件,识字卡片。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有过乡村生活的经历吗?想了解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吗?那我们就一起来读读《麦哨》这篇课文,读完后,相信你一定有美好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应”“和”“乐”多音字在本课的读音;注意“肺”“嚼”“裹”的字形特点。

2.同桌互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描写的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乡村孩子淳朴可爱,乡间景色美丽亲切,孩子的活动丰富多彩,孩子的情感热烈活跃。)3.同桌交流,小组交流。

三、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默读课文,画出你最喜欢的部分,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

a.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这是一个比喻句,这里把“孩子们的脸蛋”比作了一朵朵晶莹剔透的月季花,这样形象生动的语言,会产生一种意境的美)

b.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

(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将一个五彩斑斓的田间世界再现出来,同时也蕴涵着一种丰收的喜悦)

c.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简直”表示完全如此,这里运用对比、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草地的茂密、柔软,也写出了孩子们的玩耍是那样地贴近自然,更写出了作者由衷的赞叹。阅读时,要读出赞叹的语气)

(4)把你最喜欢的、感受最深的部分读给大家听。

四、感受全文,积累语言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课外拓展,丰富语言

按照本组课文的读书方法,阅读选读课文中的《可爱的草塘》和《同步阅读》中的相应文章。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六

教学目标

1.通过词语训练,提高形象地运用语言的能力。

2.通过综合性学习,激发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兴趣,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课前准备

1.搜集关于乡村生活的图片、文字以及自己独特的感受。2.实物投影仪。教学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

1.认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2.听写词语。

3.同学们,在学习完这组课文后,你们一定有很多新的发现,试着说一说。

二、我的发现

今天,我们一起来读几个句子,看你有什么发现。(屏幕显示三个句子)1.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

2.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把物当作人来写)3.组内交流。

4.换一换,将加点部分换成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再读一读,你又会发现什么?(如:第一句中“舞蹈”换成“摆动”)

5.试一试,说一个或几个这样的句子。

三、日积月累

(屏幕上出现诗句)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2.同桌互读,体会诗意。

3.背诵诗句。回忆全诗,尝试背诵。4.拓展延伸,搜集整理。

(将你了解的描写景物的其他诗句背给大家听)

第二、三、四课时

教学内容:口语交际习作 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大家在综合活动中又搜集了课外资料,一定有很多新的收获吧!这节课,我们就再次走进田园,去看看你们对田园生活的学习成果吧!

二、口头交流展示

1.小组交流,互说互评。边说边展示自己课外学习的成果,如:搜集的图片、文字或自己的感受、有关农村生活的人、事或故事等等。

2.代表交流,师生共评。评一评谁的收获大,感受深。习作

1.精彩回放:

a.读一读:上节课整理的好词佳句。b.想一想: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些词句的。c.写一写:你感受最深的内容。

d.用一用:本组课文作者抓住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场面来展现乡村生活的表达方法。

2.学生习作: a.教师启发思路。

(将自己知道的有关农村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把自己农村家的景象和生活描绘下来)b.教师个别指导。c.同桌互相交流。d.推荐代表交流。e.师生共同评议。f.独立进行修改。3.展示台:

上一篇:毛泽东思想与概论论文下一篇:万家乡道场坪综合开发项目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