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苏教版

2024-09-11

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苏教版(精选14篇)

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苏教版 篇1

1. 讲故事。

小动物为发什么东西而争论,小白兔要胡萝卜,小熊要蜂蜜,小狗要肉骨头,小猫要鱼……大象可为难了。

师:发什么好呢?哪些地方要用钱?我们平常用的钱又叫什么?(板书课题)

【通过创设故事情境借助学生生活中的事件导入新课,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以买东西要用到什么?引出人民币,再通过设问:你们认识人民币吗?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强烈愿望。】

二、动手操作

1.认识人民币

(1)要求学生相互介绍桌上的人民币。

(2)重点认识1元纸币,请小老师介绍自己的辨认方法,结合国徽进行思想教育。

(3)指导区分1元与1角的纸币。

(4)出示2角、5角等人民币让学生辨认。

2.认识进率

(1)故事继续(小熊和小狗每人都得到了一个红包,小狗很得意,它有好多张。小熊都快要哭了,只有一张。)

小朋友帮助数一数,揭示1元=10角,安慰小熊。

(2)小兔也得到了一元。(出示信封)里面的纸币是相同的,抽一张认认。(是5角)一共几张呢?为什么?师全部抽出确认。

小猫也得到了一元钱,(出示信封)里面的纸币是相同的,一共5张。都是几角呢?为什么?确认。

3.一角钱在小朋友眼里很少,但丁老师小时候要攒这一角钱,还真难呢!

小动物们有了钱,是怎么做的呢?

【整个过程通过同桌活动、小组活动、指名回答等自主学习的过程来探求新知, 让学生在观察、介绍人民币的活动中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人民币单位元、角、分,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使学生受到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等教育。】

三、巩固练习

1.小狗有了钱,去买东西了,第一次付了两张,一共几角?他买了什么东西?

第二次付了三张,一共几元几角?买了什么东西?(书本第70页第2题)

2.小狗又去买零食。

糖的价钱是5角,有哪些不同的付法。

3、①文具小柜台(一元钱可以买哪几件物品)

②学做小买卖。

【 把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换币、取币融于故事情景中进行练习,在丰富多样的练习中让学生兴趣盎然的练习知识,发展思维。取币、换币、模拟购物更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思考时间空间,提高学习兴趣,增加数学魅力。】

四、全课小结。

1.故事结局:长颈鹿大吃大喝,把钱花光在哭呢!老虎把钱存进储蓄罐舍不得用,每天都要数一数。狮子攒了一笔钱,开了一家玩具店,生意红火,还捐钱办动物小学堂。你最喜欢哪个小动物?

2.质疑问难

【用童话的形式,培养学生初步有理财的意识。】

【通过创设故事情境借助学生生活中的事件导入新课,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以买东西要用到什么?引出人民币,再通过设问:你们认识人民币吗?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强烈愿望。】

【整个过程通过同桌活动、小组活动、指名回答等自主学习的过程来探求新知, 让学生在观察、介绍人民币的活动中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人民币单位元、角、分,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使学生受到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等教育。】

【 把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换币、取币融于故事情景中进行练习,在丰富多样的练习中让学生兴趣盎然的练习知识,发展思维。取币、换币、模拟购物更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思考时间空间,提高学习兴趣,增加数学魅力。】

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苏教版 篇2

一、深度解读教材, 设计学情前测

教材内容是教学设计的“原材料”。我们不仅要读懂、读透教材, 还要了解编者的意图, 知识的结构体系。《认识人民币》是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 这里笔者以认识“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为例。它看起来是一个独立的知识, 但一方面要有认识100以内数的经验为铺垫, 另一方面与生活息息相关, 要唤醒学生零碎的生活经验, 通过数学活动, 构建知识体系。

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 认知的发展水平并不是零。学生的起点在哪儿?通过学情前测这个方法可以迅速准确地找到学生现有的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 找到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真正做到从学生出发, 想学生所想, 教学生所需。

学情前测是研究学生在学习新知前的学情。它可以帮助教师更合理地设计教学预案, 提供依据的课前测试。常用的学情前测方法有谈话法、调查法、习题检测法等等。

前测试题是授课前利用十几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在汇总学情前测后, 了解学生对知识的了解程度。再结合教材内容, 进行教学预设。在教学设计时重点关注学生前测中出现的问题。

二、分析前测情况, 把准教学起点

从具体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人民币并不陌生, 在生活中或多或少接触过人民币, 都有用人民币购物的经验, 但是78%的学生对人民币认识不全面, 对于人民币的单位大致了解有元、角, 对分很陌生, 对于元和角的进率, 76%的学生都能回答正确, 而角到分之间的进率只有50%的学生知道, 对于几元几角换算成几角学生困难较多, 需在教学中加强巩固换算的练习。100%的学生有过购物的经验, 但是经验并不多, 可见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且对购物兴趣浓厚, 跃跃欲试。对于10元以内的人民币用得比较多, 知道要找零, 但对于计算较大面值的人民币找零有点困难。

面对这样的现实状况, 教学预设中将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 可通过卡通小熊去商店购物的情境, 引起学生的共鸣, 展开教学内容。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人民币, 用自己的语言介绍上面的数字、单位等, 让学生在自己的视角下观察介绍, 进一步认识人民币。通过这样的教学, 一方面唤醒了学生的已有经验, 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另一方面, 学生在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情境中探索梳理知识, 学习兴趣浓厚。

三、指向有效教学, 创造性地学习

怎样学得更好更优, 这是指向课堂教学的发展性目标。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在教师的引导下, 经过观察、思考、探究习得数学知识, 形成数学技能, 发展数学思想方法, 积累数学经验的过程。

在教学预设的过程中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征, 巧妙预设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等不同方法。让学生有不同选择的机会, 在思考和交流中获得发展。这个发展的过程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必由之路, 也是培养创造性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基于学情前测的情况, 在预设中笔者大胆地设计了“模拟购物”的环节:

谈话:小朋友们想亲自去买吗?文具柜台的商品可真丰富啊, 我们带上1元钱出发啦!

1元钱你想买什么呢? (2人回答) 谁愿意来当营业员来告诉她呢?

提问营业员:你要找回多少钱?你是怎样想的?

四人小组活动, 组长当营业员。

小组汇报:说说你买了什么东西, 用了多少钱, 找了多少钱。

从演示到放手再到汇报, 让学生在模拟购物的情境中体会人民币的使用, 学会换算、找零。处理好扶和放的关系, 一开始的“扶”是引导学生如何操作, “放”是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进行个性化的购物体验, 发挥创造潜能, 最后在汇报反馈学习情况时, 如果学生出现学习困难, 教师要加以调控。学生在购物体验的过程中, 对“人民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对知识的学习也做了开放性的总结。在这个个性化、趣味化的数学活动中, 学生积累了数学经验, 感悟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预设仅仅只是课前的设计而已, 它与真实的课堂场景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 要走进学生的思维, 我们所做的学情前测必须尽可能地预设学生想法的多种可能性, 这样才能游刃有余地把握课堂, 指向有效教学, 真正使学生得到发展, 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摘要:奥苏泊尔曾说:“影响学生学习新知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 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 要探明这一点, 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因此, 我们只有通过针对性的学情前测与分析, 才能真正看清学生的学习起点, 设计出符合本班学生实际的教学预案, 以实现有效、高效的课堂。

关键词:学情前测,小学数学,教学预设

参考文献

[1]魏芳.充分预设, 促进学生自主发展[J].教育研究与评论, 2012 (8)

[2]许瑜.教学设计:为创造性学习奠基[J].教育研究与评论, 2012 (8) .

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苏教版 篇3

对于如此的编排及教学,是不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到底如何认识分数?分数的意义何在?现行苏教版教材(下面简称教材)中关于分数知识的编排是否需要进行彻底的变革呢?

一、分数与“1”的关系

认识分数是数的认识的一次扩展,对于分数的认识要从自然数的认识中“生长”出来,而不是另起炉灶。

学生第一次认识分数,教材是这样设计的(见下图):此设计正如三年级上册教材第104页《你知道吗》栏目所述:“在古代,人们在分东西(果实、猎物等)时经常出现结果不是整数的情况。于是,渐渐产生了分数。”

“1/2”是一个最直观的分数,学生有“一半”的生活经验,“1/2”也是一个最经典、最简洁的分数,它是“1”的一半,是学生认识自然数后的一次“生长”,教材此时应比较“1/2”与“1”的大小,接着比较“1/3”、“3/2”、“1/4”、“4/5”等与“1”的大小,并引出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或此时借助数轴认识分数也是很好的编排设计。但教材接下来没有比较分数与自然数“1”的关系,而转向比较“1/3”与“2/3”的大小了,还有比较“3/5”与“2/5”的大小等等。教材中分数之间的大小比较固然需要,但更重要的是分数与已学自然数之间大小关系的比较,要让学生在比较中扩展数的认识。

等到学生第二次接触分数的三年级下册,教材却是这样编排的(见下图):

把一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很显然,此时的“1/4”已不是“人们在分东西(果实、猎物等)时经常出现结果不是整数的情况”。学生很疑惑:明明是1个桃,却要用1/4来表示,是不是简单问题复杂化了呢?当然,教材的意图是扩展分数的意义,此时的1/4不是把1个桃平均分成4份中的1份,而是1个桃是4个桃的几分之几。三年级的小学生时隔半年再来接受这样的“分数意义”是否恰当?

学生第三次接触“认识分数”是五年级下册,此时教材已总结出单位“1”的概念和分数的定义(见下图)。

教材通过所谓单位“1”的扩展,把分数的“量”与“率”混杂在一起。我们知道自然数“2”的意义和“2倍”的意义不是一回事,“2”是独体,是抽象出来的,“2”就是“2”,而“2倍”是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面对分数的意义,我们思考:要不要建立单位“1”的概念?分数的认识是不是先从“量”的角度开始?分数的大小始终和“1”等自然数在一起比较,是不是更明晰,更利于小学生接受?是不是在教材编排时先解决好分数的由来,分数的读写,分数的分类,分数与自然数的大小关系会更好?

二、分数的“量”与“率”

分数的意义,即分数“量”的意义和“率”的意义。当学生建立了分数“量”的意义后,教材编排可借助自然数“倍”的意义引申扩展出分数的意义。譬如:

这样编排学生对分数意义的认识有一种自然迁移的便捷,又是在一个更大的整体中建构分数的意义,并且和将来学习百分数的意义统一起来。而教材中分数的“量”和“率”混杂一处,以至于五年级下册教材出现了这样的习题:

说出每个分数表示的意义。

(3)一节课的时间是2/3小时。

请问:“一节课的时间是2/3小时”中的“2/3”的意义怎么说呢?是认识“量”还是“率”?

本来“1”就是“1”,哪来的单位“1”,教材不必生造出单位“1”的概念来。综上思考,分数的认识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认识分数如同认识自然数一样,可在数轴上呈现。第二阶段,认识分数借助“倍”的意义,认识到分数可表示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分之几。这样编排,一是便于小学生逐步建立分数的概念,二是体现数学的系统性、和谐性,三是减少分数教学课时量,以便于用于其他内容的教学。

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分数就是因“除”而“生”的,教材在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时完全可以呈现下面的算式:

4÷2=22÷2=11÷2=1/2

一开始认识分数就很自然地让学生明白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而不是费尽周折直至五年级下册教材还这样编排(见下图):

如此安排,耗时费力。此外《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内容编排也是舍近求远,完全可以从商不变的规律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中自然导出,再组织学生进行折纸、涂画,进行操作“验证”即可。

综上,分数首先是一个量,其次还是两个数之间的比(分率),分数的意义在于自然数的扩展,还在于量与量之间关系的呈现。如此,才可谓认识了分数,明确了分数的意义。

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苏教版 篇4

教学反思: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因此,我在设计《认识人民币》这课时,充分利用“兴趣”这一手段。

一、我认为以下环节做得比较好: 1.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课始课件展示学生们熟悉的购物图和存钱图,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联系学生生活,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引发学习兴趣。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使他们主动活泼的学习。同时,体会到生活中处处都有使用人民币的地方,了解人民币的作用,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渗透:保管好钱,积少成多,养成勤俭节约的好品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在模拟购物活动时,利用生活经验的再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简单的付钱、算钱的活动中,积极主动的参与探究性学习过程,感知人民币的币值和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培养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购物能力,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

2.注重实践,引起兴趣。

在认识人民币的这个环节中,放手让学生自己认识人民币,因为大部分学生都有购物的经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实践活动是学生最喜欢的事情,因此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自己观察人民币,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空间,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通过交流,丰富学生对人民币的了解,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同时渗透:国徽是国家的标志,教育学生要爱护它。

人民币的分类环节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去感知、去实践,学生的热情高涨,对人民币的分类更轻松,对进一步认识人民币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这里安排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过程,通过学生间的共同努力,生生互动,使学生树立了合作意识,并逐步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既鼓励学生独立尝试,又重视学生间的合作互助,给学生提供多向交流的机会,提高了学生合作学习意识。

3.学生在换币的过程中,也是利用实践活动来进行的,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元、角之间的十进关系和角之间的换算关系。逐步建立起自主性、研究性的学习模式,师生是一种友好、平等、朋友式的关系,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活动中,通过运用课件,充分创设情境,在活动中激起学生的兴趣,从发现中寻求快乐,主动的获取知识,体会教学的使用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

4.同时把数学教学中的课后练习和多媒体课件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轻松的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考和处理实际问题。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结合教学的作用和优势,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形成过程。

二、回顾本课的教学,觉得在以下环节没有处理好。

首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还只停留在理论阶段,没有深入人心。

在教学设计中,能尽量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比如小组合作认识人民币、给人民币分类等环节都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提供了充分的活动与交流的机会。但是问题是在教学实践中,仍然较多地考虑自己的教学设计,不能及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思路。对于学生对分币的陌生,应该抓住学生提出的问题“5分是5角吗?”让学生来展开讨论,虽然可能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但是回避学生的问题或者敷衍都是不可取的。给人民币分类的活动没有组织好,充足的时间是探究的保证,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来调整自己的教学。

其次,分币的教学不够理想。

第一是学生对分币比较陌生,因为“分”在实际生活中已经很少使用,而我对此又估计不足。第二是认为分币很少用到,便想轻轻带过。其实这是认识人民币的起始课,分币的认识同样重要,虽然分币不大使用,但是让学生建立元、角、分的观念,理解元、角、分的关系,分币的认识不容忽视。

最后,教学重点的把握。

认识角教学设计苏教版 篇5

一、 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1、 出示一个角,让学生说说对它的认识。

师:我们在二年级时已经初步认识了角,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认识角。板书课题:角的认识。

二、 认识直线和射线。

1、 师:在认识角之前,我们先来认识几条线。

拿出手电筒。演示:在手电筒内外射出一条线,让学生仔细观察。

你能用你自己的话来形容一下这条线的特点吗?

学生交流。

引导学生得出:从一个点出发,是直的,可以无限延长。

2、 出示教材场景图。

师:其实在我们平常生活中,这样的线是比较常见的。你瞧这些探照灯射出的光线都可以看作像手电筒射出的这种光线,我们把从一点出发射出的光线叫做射线。(板书)

3、 学生试画射线,教师巡视。

交流:老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再将一端端点擦除将其延长。

师: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

4、 体会射线是可以无限延长的。

借助手电筒的光线,问:这段光线上截了一个点就形成了线段。如果大家想想,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任何阻挡物呢?

引导学生体会射线是可以无限延长的。

5、 认识直线。

师:如果我们把线段的两端都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板书直线)

学生试着画直线。

学生画时,体会直线的无限延长。

6、 比较直线、射线、线段。

① 小组讨论: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区别和联系。

集体交流,板书。

② 想想做做1:判断哪些是线段,哪些是射线,哪些是直线?

先让学生自己判断,再集体判断,并说出判断的理由。

7、认识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①让学生通过一点画直线,可以画几条。

引导学生,体会:通过一条可以画无数条直线。

②让学生通过两点画直线,学生体会到只能画一条。

得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板书)

③ 结合生活实例,体会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光盘出示教材场景图,引导学生理解,并让学生找找生活中这样的例子。

8、认识两点间的距离。

光盘出示:书本第17页想一想图,引导学生得出: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间的距离。这条线段在所有连接线中是最短的。

进一步认识角及各部分的名称。

①教师演示画一个角,引导学生得出: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②根据老师的演示,练习画角。

③介绍角各部分的名称。

④体会角的两边是可以无限延长的,但角的大小是不变的。

⑤介绍角的符号:为了方便书写,通常用符号“∠”来表示角。

介绍读法:∠1(角一)

四、巩固练习:

第17页想想做做2、3题。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关于角你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六、课堂作业:

1、判断:直线比射线长( )

一条射线长3米( )

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

角的两边画越长,这个角就越大。( )

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苏教版 篇6

教学目标: 1.熟悉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2.会使用合适的单位来表示长度,会进行简单的长度测量.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合理推理的能力。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

教学重点:

使学生熟悉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应用概念正确表示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学生尺、米尺、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了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你用手势表示一下,1米和1厘米分别是多长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1米=100厘米

2、大家都测量过自己的身高,昨天明明同学去了动物园,他测量了一些高度,可是粗心明明没写长度单位,你能帮他填上吗?

动物 身高或身长

长颈鹿 5 松鼠 20

斑马 150 熊猫 8 蚂蚁 5

蜜蜂 10 揭题:对于一些动物的身高,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能表示,需要学习新的长度单位。

板书:认识毫米与分米

二. 探究新知

(一)认识毫米

1、提问:那么1毫米究竟有多长?

出示银行卡或者会员卡,指银行卡或者会员卡的厚度大约就是1毫米。

2、请同学们拿出磁卡,左手两个手指轻轻捏住,右手抽去磁卡,手指的缝隙就是1毫米长。

3、在尺子上找出1毫米,你能找到吗?

指出:尺子上1厘米中间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mm表示)。

4、用铅笔尖指着数一数1厘米里有几小格?(10),每1小格是1毫米,所以1厘米是多少毫米呢?

板书:1厘米=10毫米

5、师:我们已经知道了1毫米的长度,请大家想一想身边或者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或者厚度大约是1毫米?(五角钱硬币厚度、10张纸的厚度)

说一说,测量生活中的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6、活动:测量数学书的厚度。

(二)认识分米

1.自学教材,认识分米。

生独立学习课本上关于分米的介绍,说一说你知道了哪些有关分米的知识。(1分米=10厘米、dm)

2.用手指在直尺上摆一摆,1分米有多长,把尺子放下,把手举起来,比画一下1分米是多长。

3.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个东西的长度是大约是一分米?(固体胶长度、牛奶吸管长度、手机)师:用分米可以测量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

生1:手臂的长度。

生2:铅笔盒的宽度。

生3:桌子的宽度,长度。

测量活动。

学生汇报:手臂长5分米左右,桌子宽3分米,长9分米。

4、我们还知道了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0厘米,那么你知道1米等于多少分米呢?你是怎么想的?

生:因为10个10是100。

师:你的意思是10个10厘米是1米,所以10个1分米是1米。

得出:1米=10分米。

5、现在我们来确定最后三个单位应该填什么,熊猫8分米,比划一下大约多高。蚂蚁和蜜蜂的身长呢?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练习第2题、第5题。

2、明明的日记。

谈话:学习了数学知识,就要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明明写的一篇日记,记录了一天发生的事情,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今天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2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500毫米,上学路上我看见一棵高2厘米的树被风刮断了,连忙找来一根长1厘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我跑步赶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拿出1毫米长的铅笔和4米厚的笔记本,做起笔记来。

三.小结。

加上今天学习的这两个新单位,我们一共认识了几个长度单位了,(4个)分别是,指名说。那你能将它们排排队吗?

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苏教版 篇7

【教学案例】

师:1分钟究竟有多长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体会一下。 (教师计时, 学生感受)

师:1分钟时间长吗?

生:长。

师:1分钟内能做哪些事情呢?我们来分组体验。 (学生分成口算、写字、跳绳、做眼保健操、数脉搏五个小组)

生:我1分钟做了18道口算题。

生:我1分钟写了10个字。

生:我1分钟跳了43下。

师:还有什么想说的?

生:1分钟的时间太短了。

师:是啊, 在短短的1分钟内能做这么多的事情, 所以我们要好好利用时间啊!

【分析】

笔者所听过的“认识时分”的课堂教学中, 都有这样的环节,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1分钟时间的长短并体现出1分钟的价值, 教师总会创设一个1分钟能做多少事情的情境, 试图让学生感受到1分钟的价值, 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从表面上看这个情境是让学生“动”了起来, 让课堂“活”了起来, 让气氛“火”了起来。但是, 在热闹的背后学生有没有真正对时间进行体验和感觉?学生们在活动中关注的到底是对时间长短的感受, 还是关注跳了多少次、写了多少字等具体的数量?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虽然教师安排了口算、写字、跳绳、做眼保健操、数脉搏等实际活动, 并通过在这些活动中得到的具体数据让学生体会1分钟的价值, 但是, 学生在活动中忙于对具体数据的记忆, 忙于“积极”参与到具体的活动中去, 感官上的兴奋“淹没”了活动的最终目的。在“热热闹闹”的活动中, 学生无暇去体会、感受时间的长短, 没有体会到数学本质之美, 没有享受到学习成功之乐, 导致了这节课主体目标——体验时间长短的缺失。那么“学生在多大程度上能忽略活动本身带来的兴奋, 而去关注活动背后的时间?学生有没有内在的驱动力去体验1分钟有多长?” (陈洪杰语) 没有让学生经历深刻的思维活动的课堂, 没有让学生积累铭刻于心的数学活动经验的课堂, 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次低效之旅, 甚至是无效之程。

二、分析教材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时分”第一课时的内容由四个板块组成观察主题图, 数出钟面上大小格, 认识时分单位、时分的进率。其中第三板块是介绍“1小时”和“1分”, 让学生知道1小时和1分钟的含义。教材先直接揭示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 然后出示了两个钟表走动的画面。这样编排的目的是提醒教师在教学的时候, 要演示钟表的走动现象或让学生动手拨一拨, 通过动态演示, 让学生直观感受什么是1小时和1分钟。

明确了这个板块的设计意图以后, 再来确定这个板块的教学要求。浅层要求是让学生知道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中层要求是让学生明确时针 (分针) 从钟面上的数字几走到数字几是多少时 (分) ;高层要求是让学生体会到1分钟、1小时的长短, 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三、设计思路

在小学数学教材安排的常见量中, 时间单位既不像人民币单位那样可以看得见、在日常生活中能体会到, 也不像质量单位那样可以通过实际的掂一掂、提一提等操作活动直观感受到, 它看不见也摸不着, 具有较强的抽象性。《数学课程标准》对时间单位的要求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 体验时间的长短。针对时间单位的特点和《课标》要求, 在认识时间的教学中, 应该重点关注学生对时间的感觉, 要给学生创造充分的体验机会, 培养学生较为准确的时间感。

学生的感觉时间与实际时间总有一定距离, 因为时间感与个人注意力集中的程度息息相关。如果注意力集中, 就会感觉到时间过得很慢, 如案例中的让学生闭上眼睛体会1分钟的时间到底有多长;如果对时间采取的是无意注意, 就会感觉到时间过得很快, 例如案例中学生分组活动时, 关注的是跳绳或口算的具体数据, 忽略了对1分钟的注意, 所以有的学生不由自主地说1分钟的时间太短了。另外, 时间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它需要教师长期的坚持, 逐步矫正学生的时间错觉。既要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 针对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创设感悟时间的情境, 又要让学生从这些情境中“走”出来, 准确地把握时间的长短, 缩短学生感觉时间和实际时间之间的差距。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确定, 时间单位教学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时间观念。为此, 笔者提出了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的教学新思路, 采取了间隔计时和回想计时的教学策略, 通过反复练习和课内外相结合的形式, 培养学生正确的时间感觉。

四、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88页“认识时分”的第三板块。

【教学目标】

1.知道1小时和1分钟的含义。

2.培养学生对1分钟或几分钟、1小时或几小时的感觉。

【教学过程】

(一) 课内部分

1.认识1分钟和几分钟。

师:你知道分钟“姐姐”每走一步是多长时间吗?

(学生回答后, 操作手中的学具钟)

师:分针走一大格表示多长时间?从“12”走到“6”呢?从“3”走到“11”呢?如果经过的时间是20分钟, 分针可能从数字几走到了数字几?

2.认识1小时和几小时。

教师演示后问现在是哪根指针在走动?走了几大格?是多长时间?

师:时针“妹妹”每走一大格就是1小时。那么, 时针从数字“12”走到“5”呢?如果经过的时间是8小时, 时针可能从数字几走到数字几?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演示, 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1分钟和1小时概念的建立过程中来, 使课本上静止的图片活动起来, 让学生清晰地看到两个指针所走过的“路程”, 加深了学生对时分概念内涵的理解。另一方面, 教师提出了从数字几走到数字几是几分 (或几时) 顺向和逆向两个方面的问题, 既巩固了学生对1小时和1分钟的认识, 又训练了学生灵活变通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1分钟。

师:请同学们坐直身体、闭上眼睛, 体会1分钟究竟有多长, 然后说出自己的感受。

师:我们再来体会一下1分钟的长短。

教师播放音乐“小兔乖乖”, 学生随着音乐翩翩起舞。

师:现在你觉得1分钟有多长?为什么两次的感觉不同呢?

(设计意图:教师创设了一个矛盾的情境, 激起了学生认知上的冲突, 促使学生认真地思考, 在前后对比中去体会1分钟的长短, 从而感受到时间的长短与人的主观意识有关, 明确实际时间与自己的感觉时间之间的距离, 明白要建立起准确的时间感需要反复的训练。)

4.体会几分钟。

师:现在来考考大家对时间的感觉, 一半的学生写字, 一半的学生静坐。

教师计时3分钟后, 让学生说出刚才经过的时间是几分钟。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第78页, 独立完成第4到第7题。

师:从开始做题到现在大约多少分钟?

(设计意图:从有意记忆到无意记忆, 从间隔计时到回想计时, 通过多种策略引领学生真真切切地经历感悟时间的过程, 培养了学生对分钟的时间概念, 逐步形成对现实时间的敏感意识。)

(二) 课外部分

1.想象与体验结合。

让学生想象, 在学校里从什么活动到什么活动是1小时。然后, 教师安排学生切身感受1小时的长短。

2.间隔计时和回想计时结合。

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到校、晨读、早操、课堂、课间、课外活动等时间段, 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对1小时及几小时的感觉, 如回想一下从早操到第一节课下课有没有1小时?还可以利用学生在家里活动的时间进行训练, 如从放学到完成家庭作业一共有多长时间?

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苏教版 篇8

【关键词】苏教版;高中数学;数列概念;认识

一、对教材的整体把握

整个教材的编写是有一定的知识框架与结构,是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的。章节与章节之间、课时与课时之间都有着紧凑的呼应关系,是循序渐进,缺一不可的。苏教版教材“入口浅、寓意深”,通过大量的事例来引入数学课题,这大大加深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也激励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实现了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如果在“数列的概念”这章的教学活动中没有投入激情,则会让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丧失了应该具有的热情,可以说是原动力不足。更何况,对于数列的定义没有掌握透彻,则会对整个知识框架缺乏整体的把握,这也会对接下来的学习产生阻碍,没有实现教学的连贯性和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从整体着眼,仔细钻研教材,吃透每一章节。

二、教学过程的别出心裁

(一)从生活实例引入课题

“数列的概念”这一章节是从列举多个生活事例来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或生活体验,来促使他们自己来归纳数列的定义。如先通过一个故事来计算出棋盘上应该放置的麦粒数,然后把它们按照放置的先后排成一列数:1,2,22,23,…,263,……;接下来引入细胞分裂的问题,细胞由一个分裂成两个,再由两个分裂成四个……以此类推23;再通过我们的无限小数π约到两小数、三位小数、四位小数……然后将它们的近似值排成一列数:3.14,3.141,3.1415,3.14159,3.141592,……;接着提出由于人们在1740年发现了一颗彗星,并推算出它每隔83年出现一次,如果从出现那次算起,那么这颗彗星出现的年份分别是什么?通过计算可算出依次为1740,1823,1906,1989,…;然后再由计算剧场如果第一排20个座位、后一排比前一排多两个,以此类推各排的座位数分别是:20,22,24,26,…,38;最后列举的事例则是说出从1984年到近年,我国运动健儿共参加六次奥运会,获得金牌依次排列是:15,5,16,16,28,32。组织学生观察这组数据后,启发学生概括其特点,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出数列的定义。

这种引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贴近实际生活中探求新知,体会到数学是生动的,是来源于生活的。

(二)通过图像和实际操作加深理解

在了解数列的定义之后,为了更全面的了解数列,需要将概念从直观到形式化。因此,课本中将“Excle”“几何画板”等信息技术工具展现给学生。这与传统单一的教学手段有极大不同,能将整个课堂氛围变得活跃起来。比如利用坐标轴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列中数的急剧变化。

(三)习题加以巩固

在教材中的习题设置了“练习”“感受·理解”“思考·运用”“探究·拓展”等栏目,这些栏目设计是层层递进、循序渐进的,因此这些题目是由基础到拔高的飞跃。

比如第33页“练习”栏目的第二、三题是已知数列的通项公式,求数列特殊项的值;第五题是已知数列的一些特殊项,求数列的通项公式,这些都是较为基础的题目,提高学生的观察、归纳、概括能力。

“感受·理解”栏目的习题出题方式会更加灵活一些,需要学生能够进行思考,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比如说:“156是不是数{n(n+2)}中的项?如果是,那它是数列的第几项?”它就极大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思考·运用”栏和“探究.拓展”栏对于学生的要求会更高一些,要求学生从本质上去理解知识,掌握它的精髓,而不只是停留在概念性的理解上面,而是能灵活多变、多角度与多层次的去钻研。

三、教学理念的深化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该返璞归真,努力揭示教学概念的发展过程和本质,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逐步形成的过程,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方法。”了解新课标,认真钻研教材,仔细揣摩教材在内容上分层次进行编排的特点,设计出合理的教学目标。其实无论是后面章节中求数列的通项公式还是递推公式,都是基于对数列概念的理解,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因此,要引起该有的重视。首先要吃透教材,确定出教学过程之中的教学重难点;其次教师也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层次与接受能力,设置出具有启发性又易于让学生接受的问题链,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然后,在教学过程中能随机应变,引导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结构;最后,丰富教学活动的形式,采取多用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之下,掌握知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总结

概念教学没有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这个局面亟需转变,教师要有全局观,宏观上,对于教材的整个脉络结构、知识框架有清醒的认识;微观上,对于每个章节都仔细的钻研,体会编者的设计理念与用意。“数列的概念”这一小节是基石,后面的知识内容都与它紧密相关。苏教版的编纂者也是别出心裁,能够从生活实例中上升到数学理论知识,并且这章节的栏目设计既新颖又符合学生的知识接受层次,能“深入浅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

【参考文献】

[1]殷伟康.基于函数观点的“数列的概念”教学实践与思考[J].中学数学,2016,(1):42-44

[2]廖碧.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J].少儿科学周刊(教育版),2014,(2):12-12

[3]于洋.新课程下“数列概念”的教材比较研究[J].中学数学杂志(高中版),2014,(6):10-14

苏教版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9

本节课的教学设想:

1、从生活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本节课在课的开始以“马小跳健康体检单”入手,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源于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学习

由“体检单”上的数据入手,发现生活中除了已经认识的整数之外,还有“小数”,从而激发学生想要去学习“小数”的有关知识。

在“小数的读、写”这一环节,我设计了“让学生自己尝试写出0.5,并互相讨论写得对不对,怎么读”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

3、指导探究,认识带小数

采取借助图示推知小数数值,探究圆珠笔带小数标价,引导出学生自我对1元2角、1.2元这两种说法的讨论,从而发现两者之间的联系,随后再通过笔记本价格的讨论,进一步巩固认知。

4、拓展延伸,认识数轴

将教材中“想想做做”第4题,作为深入讨论的兴趣题,让学生认识数轴上的小数。由量黑板的长这样的问题情境自然引出数轴,先大致估指后再精确填写,在变化中扩大了这道题的思考容量。

5、分层练习,发现“数学用于生活”

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苏教版 篇10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发现角,初步认识角;

2、动手做角、画角,并能比较角的大小;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发现角,初步认识角

教学难点:

动手做角、画角,并能比较角的大小

教学资源:

PPT,学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设入

师:小朋友们,夏天到了,荷花已经铺满了池塘。过不了多久,荷花就会开放了!(出示荷花图)我们一起来看这幅图。老师想到了一首诗《小池》,谁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生读)

师:不错,你读得很有感情。老师把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藏在了这首诗里,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生:角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与角交上朋友,好吗?

二、联系实际,初步认识角

师:角是个调皮的孩子,他呀,特别喜欢捉迷藏!他就躲在我们身边,你们能把他找出来吗?谁来说一说,你在哪里找到了角。

生1:书本上有角

生2:课桌上有角

师:老师这里找了些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角是不是又躲里面了?谁来找一找?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三角尺,你能在上面找到角吗?

下面,请大家看好了,看看老师是怎么指出一个角的。(食指和大拇指从顶点出发,沿着边划过)

看明白了吗?下面请大家拿出三角尺,和老师一起来指一指,说一说。

师:现在,我们已经会找角了。老师忍不住想把他画下来,你们闭着眼睛想一想,这画下来的角会是什么样呢?好啦,睁开眼睛,仔细看一看,老师把刚才我们在图片中找到的角画了出来(出示相关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角,你发现了角有什么特点?

生1:角有一个尖尖的地方。

生2:角有两条线

生3:这两条线是直直的

师:咱们班的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这么快就把角的特点找出来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角这个尖尖的地方,我们把它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线呢,我们称它为角的边。

(出示: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边是直直的。)

三、动手摆角,引出角的大小

师:下面,请小朋友们拿出硬纸条,(把两根硬纸条用图钉钉在一起)我们一起来做一个角,在自己的小组里指一指角的顶点和边。

(摆好后,请学生用投影仪展示)

师:我们班的小朋友真厉害,都能够做出角了,你能把这个角变大一些吗?那你可以再变小一些吗?

师:你是怎么做到的?(学生展示)

交流总结:原来角是有大有小的,把角的两条边张开一些,角就大一些;把角的两条边手拢些,角就变小了。

四、巩固复习

师:看着小朋友们角都摆得不错,看来对角这个朋友已经有所了解了,下面我就来考考你们是不是真的熟悉了这个新朋友。

1、判断角

2、图形里有几个角

3、比一比

师:这三个钟面都显示了不同的时间。时针和分针都构成了角,这些角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生:有的大,有的小

师:哪个最大,哪个最小?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

师: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张开的大,角就大;

五、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总结):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可以用小棒摆角,活动角做角,直尺画角

用重合法比较角的大小

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苏教版 篇11

当学生认识了千以内数,能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整百数加整十数及相应的减法,他们需要认识更大的数。这时,教材安排万以内数的认识。通过认识整千数(包括整千数加、减整千数)、认识几千几百几十几(包括整千数加整百数及相应的减法)、学会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实现认数知识的逐步积累,也为本册教材的后继学习奠定基础。在学习千米和米、千克和克时,在学习三位数乘一位数时,都将会涉及万以内的数。

这个时期的学生,思维形式已经开始慢慢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但在抽象的过程中,他们仍然需要借助大量的形象感受,这是进一步认识更大数的基础。所以在教学万以内数的认识时,应注意把握这样的原则:以形象感受为主,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适时、适当地进行抽象。

二、重难点分析与教学策略

本单元教学重点:

1.数的含义。认识万以内的数;感受大数的意义。

2.计数技能。万以内数的读写;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认识数位,了解十进制计数法,识别不同数位上数的含义。

3.数的大小关系。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

4.计算技能。能口算整千数加减整千数,整千数加整百数及相应减法;会进行简单的估计。

5.数学交流。能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和他人交流;能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用数的观念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6.数学情感: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

本单元教学难点:

第一课时:一万的含义。

第二课时:一般四位数的读法、写法。

第三课时:万以内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认识整千数和一万

[简要分析]

本课时教学分为3层:

1.感受“一万”的大小:通过创设万人体育馆的情境,让学生获得对“一万”的感性认识。

2.感知一万的含义:通过直观的小立方体个数的感受,体验几千和一万的实际含义。

3.几千和一万的读写,这个层次的教学又包含4个内容:①拓展数位顺序表;②在计数器上表示整千数和一万;③写整千数和一万;④读整千数和一万。

学生对于一万的含义理解是本课时的教学难点。

[教学策略]

1.感受一万的含义的教学策略及建议。

“一万”这个大数在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是不常用也不常见的。对于一万的实际大小学生比较陌生,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既让学生体验到一万的大小,又能理解一万的含义?

(1)利用不同经验,体验一万的大小,为理解其含义做好铺垫。

通过不同的经验,是指通过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来让学生体验大数的多少。每个学生的经验都不相同,可能你的直接经验是我的间接经验,而你的间接经验可能是我的直接经验。教材中设计了一个体育馆的场景,让学生感受“一万”的大小,但现实中不是每个学生都有去过体育馆的经验,去过的学生获得的经验也不尽相同。基于这点因素,我们可以采用这样几种处理方式:描述情境,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他们所了解的信息,其他学生则可以在倾听的过程中寻找和自己的直接经验相吻合之处,同时又可以了解到自己所不知道的信息;丰富情境,除了创设体育馆这一个感受的情境,还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类似的场景,比如足球场等,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合理选择,让更多的学生从中产生直接经验。

(2)在数数的过程中,体验数的发展,理解一万的实际含义。

学生最初对数学的体验就是从数1,2,3……开始的,数数是他们对数学的“第一印象”。他们会从1数到100,再从100数到1000,很自然就会想到1000后面怎么数,而这时候渗透“万”这个计数单位也会很自然。

教学时,我们不妨就让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体验1万。可能有的老师会问:教学中数什么比较好?数数占用教学时间值得吗?怎样数呢?……

关于数什么,教材提供的学具是10×10×10个小立方块组成的立方体,表示1000。如果没有这样的学具,残们也可以选择一些体积较小的日常生活物品,如:大米,黄豆,瓜子,牙签,火柴棒等,用这些物品数数,既切合学生实际,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关于数数所占用的教学时间,我们应该这样考虑,数数是一个体验过程,是培养数感的基本手段之一,同时也是由形向数逐步抽象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课前布置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数100粒大米,把百以内数数的过程作为课外实践活动,这样课堂上主要集中精力解决从1千数到1万的问题。

关于怎样数,可以将学生课余时间数的大米按每百粒装袋,100袋大米,合计就是1万粒。教学时让学生先复习从100数到1000,再集体完成从1000到10000的数数过程。

其实,数数的过程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要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1000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对数的认识,需要了解更大的数。

(3)利用社区资源,拓展对1万的感受,体验大数的用途。

对大数的感受不能停留在以上两个层面,还应在现实生活中体现。比如可以让学生去调查所生活的小区或社区里大约有多少户人家,大约有多少人。让学生从中体会千、万这样的大数在表达生活现象中所起的作用,体会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几千和一万的读写的教学策略。

整千数和1万的读写教学,已经从原来认数教学中的实物、计数器和数相对应的教学过渡到只借助计数器进行教学,也就是说从具体开始转向半抽象,但在这个转化过程中仍需借助物化过程来帮助学生学习。

(1)教材中第一次出现“数位顺序表”,但这个知识点的原型就是计数器上的数位顺序,所以这里的教学应结合对计数器的认识来进行。

要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结合计数器,明确这样几个问题:①什么是数位(本文将在后面作详细介绍);②数位顺序表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③数位顺序表的可拓展功能。

(2)拨数、写数和读数要一一进行对应教学。对于“一万”的写法可以这样处理:把10000和1000进行对比,说说有什么不同?两个1分别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多了一个0?通过讨论完成“一万”写法的教学,加深对1万的理解,同时渗透位值思想(本文将在后面作详细介绍)。

[拓展建议]

1.通过大数的估计,培养数感。

数感是对数和数的关系的一种良好直觉。《标准》在第一学段中指出: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学会估计是培养数感的有效途径。这里的估计指的是数量估计。比如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任务:估计一个操场能站多少人,一个电影院能容纳多少人?如果一个班50人,全校20个班一起做早操要多大的操场?1万人大约是多少个班级?多少所这么大的学

校?这样一些具体的、与生活实际结合紧密的解决问题的任务,可以让学生对数,特别是大数形成鲜明的表象,当再次遇到类似情境时,他们就会回忆起这些参照物。这个估计过程并不是随意猜测的过程,而应该是有根有据的推理过程。

2.在数数的过程中渗透十进制的思想。

整数的计数方法是十进制的方法,学生了解这个方法对于数的意义的理解十分有益。这里主要渗透的思想是每相邻两个数位之间的进率是10。学生一个一个单位的进行数数:10个十是一百,10个百是一千,10个千就是一万,在数的过程中就容易体会10个单位是一个相邻的较大单位,感受十进制的思想。

万以内数的读写

[简要分析]

教材中对于几千几百几十几的组成是和读、写法教学同步进行的。掌握数的组成是认、读、写数的基础。

万以内数的读写教学可以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有三个层次:第一层,几千几百几十几的读写:第二层,中间有0的,包括中间有一个0和中间有两个0的数的读写;第三层,末尾有0的,包括中间、末尾各一个0的和末尾有两个0的两种情况。虽然知识点较多,但始终遵循着先说组成,再写数,然后读一读的顺序进行教学的。

第二部分是让学生逐步脱离直观的计数器辅助进行万以内数的读写,从想想做做第2、3题的半脱离到第4题的全脱离,通过练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读、写数技能。其中数中间有两个0的和数中间、末尾都有0的非整千数的读写是教学的难点。

教材中没有对每种情况都给出明确的写法和读法,并不意味着对这个内容不重要,而是通过预留给学生交流空间、思维空间,让他们在互动中体会,在思索中感受读、写的方法。

[教学策略]

1.突破读法难点的教学策略。

读数教学包括4种情况:没有0的;只有中间有0的:中间和末尾都有0的;只是末尾有0的。其中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是教学难点。

(1)对比讨论。在对比中寻找读数的难点,让学生展开讨论,通过陈述自己的见解,筛选出其中合理的、优化的、科学的读法。

教学中间有0的数的读法,可分两层突破难点:第一层是让学生知道,数中间不管有一个0还是两个O都只读出一个零;第二层是让学生理解中间有两个0的数只需读一个零的道理。教学时,教师可以把两种情况同时出示,直接让学生讨论究竟应该怎样读?说说这样读的理由。讨论中会出现两种意见,一种是见0读零,另一种是出现两个0时也只读一个零,这里可以让学生质疑和争论,在讨论交流中让他们感受有两个0时只读一个零的合理、优化与科学。

(2)旧知引入。将新知纳入到旧知的结构中是很有效的教学策略。千以内末尾有0或中间有0的数的读法是旧知,在教学时可以以此为起点,设计一组数:465、5674、302、1008、400、3000。让学生们交流这些数的读法,再按特点进行分类:465、5674;302、1008;400、3000。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千以内数的读法来读这些数,并总结读法:从高位读起;按照几千、几百、几十几的顺序读;如果数中间有0,不管有几个,只读一个0:末尾的0不读。

2.突破写法难点的教学策略。

万以内数的写法,难点在于把“读作”改成“写作”的过程,特别是中间有两个0和中间、末尾各有一个0的数的写法。

(1)写法教学要与读法教学紧密联系。

教材中数的读写教学每一次都是同步出现的,只是目标和要求有所不同,对于写数,要求分为三层:第一层是看计数器写数,例题教学都是让学生借助计数器完成写数的过程;第二层是看数位顺序表,把“读作”改成“写作”,想想做做的第1至3题是结合数位顺序,巩固几千几百几十的数的写法;第三层是直接把“读作”改成“写作”,想想做做的第4、5两题则结合现实素材进行写数的练习。

(2)有效掌握数位顺序表。

对数位顺序表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写数的熟练程度。除了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数位顺序的表象,还可以编写一些口诀帮助学生正确写数。如:写数应从高位起,确定数位才动笔,哪位是几就写几,空位补0要牢记。

3.深化对数的意义的理解。

整千数加整百数及相应减法也是教学的一个重点,但教材并没有单列成一个课时,而是渗透在练习中,其目的是希望通过计算,深化对数的意义的理解。同时,教材中也出现了多样化的练习,如想想做做8的找规律,就是通过让学生观察不同数位上数字的变化,发现规律,强化对数的意义的理解。想想做做11通过连线,让学生体会同一数字在不同数位表示的数值是不同的。除此以外,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拓展性练习,如:用5、6、4、9可以写出哪些不同的四位数?又如:用3颗算珠,你能读写出不同的四位数吗?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既能巩固本课的所有知识点,提高读写技能,还能渗透了枚举、归纳、推理等数学思想方法。

[拓展建议]

1.重视数学史的介绍。

在本课时教学后还附有一篇关于数的起源与发展的小文章,应该及时地进行介绍,让学生通过感受不同时期不同文化中的不同计数方法,丰富和强化对数的组成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创新使用教(学)具。

在本课时教学中,计数器是常采用的学具和教具,但每个学生都要拥有一个计数器,有时难以满足,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这时,可以在纸张上画一个计数器,用围棋子、小圆片等物品当珠子在画出的计数器上操作,帮助读数、写数。其实,还可以借助小棒、圆片、牙签、铅笔等等物品进行操作。

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材简析]

教材创设了比较商品价格的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学比较方法,分3层展开:第一层,比较千位上数的大小;第二层,千位相同比百位;第三层,百位相同依次往下比较,以及四位数都小于1万。本课教学的起点是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学生有一定的比较经验,因此要充分依靠学生已有的经验,拓展到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策略]

1.利用知识迁移,学习大小比较。

有效利用知识迁移,让学生利用千以内数的比较方法来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对本课时教学难点的突破十分重要。在教学时,可以对情境中的数据适当调整,增加一个10000元的商品和一个几百元的商品,这样在比较两数的大小时就可以涵盖所有情况。第一步让学生任选两种商品,列举出所有比较的可能。第二步把列举的例子进行分类,寻找哪些是用已有知识就可以解决的。这样会发现两组:一组是两个三位数进行比较,另一组是一个三位数和一个四位数进行比较,借此来回忆千以内数的比较方法。第三步是探讨剩下的几组用什么方法比较,在讨论交流中逐步总结万以内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2.利用估计比较,感受方法多样。

除了采用从高位往低位依次比较的方法外,还可以用求近似值的方法进行比较。这里的教学应分两层:首先是教会学生求近似值比较两数大小的方法;其次是要让学生体验比较两数大小方法的多样性,自主选择合适方法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3.设计游戏活动,渗透“位值原则”。

比较两数大小的核心思想就是位值原则。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数学活动,不仅让学生能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而且会利用位值原则设计一个所需要的数。若能做到这样,则说明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又深入了一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转盘填数”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此项能力。活动可以全班共同完成,也可以分小组完成。活动之前准备一个有数字0~9的转盘,每个学生在纸上画一张数位顺序表。转动转盘,将指针指到的数填进表中的任何一个数位,填入后不能移动。写完数后可以同桌或在活动小组内比一比,看谁的数大。这个活动还可以进行变式,例如比比谁写的数更小等,活动目的可以不断改变。

[拓展建议]

1.弄清数位与位数。

数位。各个不同的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称为数位。与十进制的计数单位相对应的数位是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亿位、十亿位、百亿位、千亿位……

位数。一个自然数(最左端的一个数字不是0)所占的数位个数,称为位数。例如,3是一位数,50是两位数,4305是四位数等。

2.理解位值原则。

同一个数字,由于它在所写的数里的位置不同,所表示的数也不同。也就是说,每一个数字除了本身的值以外,还有一个“位置值”。例如“5”,写在个位上,表示5个一:写在十位上,表示5个十;写在百位上,表示5个百。这种把数字和数位结合起来表示数的原则,称为位值原则。

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苏教版 篇12

一、“认识图形”案例描述

师:从一张长方形的纸上剪下一个三角形, 看剩下的图形是几边形?请学生认真想一想, 动手试一试.

同桌两个人相互琢磨起来.对于教了这么多年数学的教师, 这样的题目见得也太多了.脑子里马上就想好了几种应对的答案.我信步在课堂上走来走去.片刻, 课堂上小手如林了.

生1:我是这样对折后, 再剪的.剪去一个三角形, 剩下的还是一个三角形 (如图1) .

这是个学习认真, 性格内向的小男孩.我高兴地说:“对, 想到先对折再剪, 想得不错, 很有方法.”

生2:教师, 我觉得可以从这个长方形的点这儿剪, 斜着剪, 发现剪出的是一个四边形…… (如图2)

生3 (急切地) :我跟他剪的不一样, 干嘛非要沿着点剪呢?我就随便剪, 剪去一个角, 发现剪去的是一个三角形, 剩下的有五个角, 由五条边围成的图形是五边形 (如图3) .

了不起, 四个角的正方形, 剪去一个角, 反而会变成五个角的五边形, 这个都被他发现了!我禁不住鼓励道:“你真会动脑筋!”

孩子们学习积极性高涨, 思维活跃, 多角度、多渠道地发散开去, 看目标已达成.我心中惬喜, 赶快进入新课下一个环节.

“老师, 老师, ”我放眼望去, 看见一只高高举起的手, 不由得心里放嘀咕:怎么是他?———上课左顾右盼, 下课惹是生非, 绝对是个人物!难道他又来前言不对后语, 瞎说一气, 引得学生哄堂大笑.再看看他微微泛红的脸蛋, 那欲言又止的样子, 莫非他真的有什么新的看法, 听听吧!“你说一说呢!”

“传给我的这张纸是破的, 我就从这儿剪的, 剪出了一个七边形.”我仔细一看:好家伙, 这回他可没胡说!说得有板有眼.太出乎我意料了, 幸好我没有剥夺他的发言权, 这个孩子的想法多么与众不同, 多么难得呀! (如图4)

我微笑着不由自主地鼓起了掌, 全班学生也一起热烈地鼓起了掌!

师:孩子们, 你们真会动脑筋, 说得都很有道理, 看来剪的方法还真多.特别是华俊鹏……没等我说完, 又有一学生站起来大声说:“我还可以这样剪, 剪成了一个六边形……”那种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如图5)

二、教学反思

课堂因学生而精彩, 学生因教师而灵动.课堂应是师生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 课堂上学生生动热烈的讨论、深入透彻的思考、生成问题的多种多样, 绝不是仅仅来自学生个性的张扬, 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师的引领和关怀.特别在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时, 教师应满怀期待, 携一份信任, 鼓励的心境, 走进学生的心田.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动态发展, 更要关注那些特殊的个体, 在上述的片段中, 这个孩子平时上课注意力差, 经常惹是生非, 学习效果不理想, 学生的讥笑, 教师的冷淡, 课堂上长时间坐着冷板凳, 这无疑在他的心理和生理上造成很大的压力.尊重每个学生, 赏识每个孩子, 这只不过是我们教师应具备的最起码的职业良心.而有时我们连这一点都做不到.

我教了十几年的数学, 对中低年级各章节的重难点都了如指掌, 却陷入已有经验的樊篱而不能自拔, 课堂上缺少了对教材的真诚把握, 提炼和升华, 就题论题, 今天是昨天的重复, 而明天却是今天的继续.用一张破的纸, 却能剪出这份精彩, 这是我始料未及的, 深深触动了我.面对那些瞪大的充满求知欲的眼睛, 我们该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走上讲台?什么样的知识能力凌驾于课堂之上?

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苏教版 篇13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84-85页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认识钟面,能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和的大约几时,掌握两种表示时间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有序的思维能力。

3、初步建立时间观念,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能正确的说出并会表示整时和大约几时。教学准备:课件、实物钟、钟面模型。教学过程:

一、迷语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生:喜欢。

师:今天乔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请你们来猜一猜!看谁猜得又快又准。

师:滴答滴答,滴答滴答,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能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你们猜猜它是谁。

生:钟表

师:那么钟表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呢? 生1:它可以叫我起床,让我不迟到。生2:它可以催我上床睡觉。

生3:它能告诉我们什么时间该吃饭了。(课件展示各式钟表。)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钟面

师:钟表的兄弟姐妹有很多,在我们的生活中,钟表随处可见。走,我们一起去钟表的王国逛逛。

师:这么多漂亮的钟表,老师真想把她画下来,你们想吗? 生:想。

师:那好,赶快拿出一号纸,看看咱们的大屏幕,再看看你桌面上的小钟表的上面少了什么?用笔把它补上,可以开始了。

师:谁来当小老师和大家说说,你画了什么? 生:分针 时针

师:你们知道那根是时针,哪根是分针吗?(指名指一指)师;谁来说说分针和时针有什么不同? 生;分针长,时针短。

师:谁再来说一说你画了什么? 生:数字 师;咱们一起来数一数有哪些数字。(课件;1、2、3、„„)我们发现钟面上有12个数字。

师;相邻的两个数字之间还有什么? 生;12个大格。

师;大家的观察真仔细,听了你们的介绍,老师也和你们一起认识了这个钟面。

2、认识整时

(1)学看整时刻

师:现在天亮了,你想知道红红是几点起床的吗? 生:想。

师:那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师:谁知道红红是几点起床的?

生:7点起床的。

师:在数学中,我们称几点为几时。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呢? 生:这是7时,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师;我们再来看(课件出示)

师:小猴这个时间在教室里读书呢,这是几时?你是怎么认出来的?

生:这是8时,分针指着12,时针指向8,就是8时。

师;小熊要在这个时间放学回家了,这是几时? 你是怎么认出来的? 生;这是11时

师:这个时候小狮子该上体育课了,这是几时?

师:8时、11时、3时都是整时,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个钟面,说说你是怎样认识整时的?

生:分针都指向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课件出示:分针指向12时,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2)拔钟练习

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拨钟游戏,看谁表现得最棒。老师先来拨时刻,请你们认一认,看谁认得又快又准。

(教师拔4时、指名认。)

师:现在要是老师说时刻,让你们来拔,你会拔吗?课件出示(师报时刻,学生齐拨,指名到前面拨。)

师:现在请大家当个小老师,考考你的同桌,拨一个时刻给你的同桌认一认,他认对了,你就夸夸他。(学生互练)猜一猜 做一做

1、看老师动作猜一猜是几时

2、请你用手做一个3时、6时、9时

师:有的同学这样拨3时(师在模具上演示)生;不对

师;你知道它哪出错了吗? 生;(指名说说)

师;像这种接近3时或3时刚过一点,我们称为大约3时 师;你知道这个钟面是几时吗?(师在模具上演示)

(大约9时 大约5时)(3)整时的两种写法。

师:现在同学们能很快的说出几时了,想不想把它写出来呢?

生:想

师:下面我们学习整时的写法,7时怎么写呢?

生:7时我们先写7,再加一个“时”字就行了。师板书7时。师:7时除了这种写法,还有一种写法你们知道吗?不知道的和老师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师;用数字表示:先写7,再写两个圆点,再写两个零。师板书:7:00

师:你见过这样的写法吗? 生:电子表上看到的。

师:你可真是一个留心观察的好孩子。(课件出示电子表)

师: 8时怎么写?11时又怎么写? 生边说师边板书。

三、实践应用,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学会认整时和大约几时了,还要学会安排好时间,知道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了。

1说一说:你早上几点起床,晚上几时睡觉?(指名说说)2你知道钟表上的时间吗?谁来说说呢? 3打开课本第85页完成第3题

师:大家表现这么好,兔子先生有点不服气,想考考大家,你们有信心吗?

生:有。

(课件出示:动脑筋,为什么都是8时,小朋友做的事却不一样呢?(两幅图片中一幅上午8时在读书,一幅晚上8时在睡觉。)

生:一个是上午8时,小朋友在读书。一个是晚上8时,小朋友在睡觉。

师:哦,原来一天中有两个8时啊!我们说的一天包括白天和晚上,钟表上的时针每天要转两圈,一圈表示白天的时间,一圈表示晚上的时间,所以一天有早上7时,也有晚上7时;有上午9时,还有晚上9时。大家千万要记住呀!这是我们以后要学习的知识。

师:大家看又有一位小朋友遇到难题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图片和时间)娜娜接到了她的好朋友丽丽的电话,丽丽告诉她今天是她的生日,想请娜娜过一个小时后去她家玩,娜娜爽快地答应了,可是放下电话后,却不知道该什么时候去丽丽家,你能告诉她吗? 生:7时去丽丽家。

四、全课小结,归纳升华。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会看钟表,会认整时了。分针指向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生2:我会用两种方法表示整时。

生3:我们应该合理安排时间,珍惜时间。

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苏教版 篇14

第七单元    课题  数的认识(1)     第1教时      总第  个教案

教学内容:P68-70 内容, “整理与反思”和“练习与实践”第 1-10 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加深对整数、小数的理解,进一步明确有关数的意义,体会整数 与小数的内在联系,完善认知结构。

2.能够正确读写多位数,提高多位数的读写能力。

3.进一步掌握数的改写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以及数的大小的比 较。

教学重点:加深对整数、小数的理解。

教学难点:明确有关数的意义及基本性质,并灵活运用这些性质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多媒体,练习题课件

教 学 过 程 :

一、复习数的意义和应用

1.回忆一下,我们学过什么数? 板书:整数、小数、自然数、分数、百分数、正数、负数?? 2.我们学过的这些数,如果分成两大类,你会怎么分?为什么?

二、整理数的知识结构

1.两大类数的关系。

(1)两大类的关系:

①整数里面有正数吗?所有正数都是整数吗?正数和整数的关系 是怎样的?

②负数里面有什么数?整数里有什么数吗?负数与整数的关系怎 样呢?

③0 是个什么数?

(2)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大类的数的关系呢?

2.用数轴表示数。

(1)尽管数的分类不同,但是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管哪一类的 数都能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你能在数轴上指出各类数吗? -4 -3 -2 -1 0 1 2 3 4

(2)提问: ①整数是哪些?它的范围有多大?或者说最大的整数是多少?

②负数的范围在哪?正数呢?

③自然数呢?最小的自然数是什么?最大的呢?

④小数和分数呢?

(3)完成 P68 第 1 题。

三、在联系中整理数的知识

1.整数与自然数。

(1)关于整数你们还知道什么相关的知识?

(2)完成 P69“练习与实践”第 6 题。

(3)完成 P70“练习与实践”第 8 题第(1) (2) (3)题。

2.正数与负数的关系。 关于正数与负数, 我们学过一些什么内容?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3.整数、小数的计数单位以及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1)你能说出整数和小数的计数单位吗?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 多少?举例说一说。 (2)完成 P69“练习与实践”第 5 题。

(3)完成 P70“练习与实践”第 9 题。

4.因数与倍数、素数与合数以及 2、3、5 倍数的特征。

(1)出示问题,学生思考后在小组里讨论。

①什么叫做因数、倍数、素数、合数?它们都与什么有关?这些概 念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②2、3、5 倍数的数的特征是什么?

③什么叫做奇数?什么叫偶数?根据什么来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 是偶数?

④我们用什么方法来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2)求 8、10 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完成 P70“练习与 实践”第 11-13 题。

四、巩固练习 完成 P68“练习与实践”第 2、3、4、7、14 题。

上一篇:城管局工作计划下一篇:工厂安全教育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