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良好习惯提升道德品质

2024-07-15

培养良好习惯提升道德品质(共11篇)

培养良好习惯提升道德品质 篇1

敬爱的老师和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五(5)班的许韵涵。今天,我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培养良好习惯,提升道德品质》。

小时候,我经常听大人们说:一个人要讲道德。可是,我不知道什么是道德,就去问别人。爸爸妈妈说:道德就是不挑吃穿,珍惜粮食衣物;爷爷奶奶说:道德就是儿孙们要常常看望老人;警察叔叔说:道德就是要遵守公共秩序,维护公共安全;上学后,老师说:道德就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现在,我明白了,对我们来说,道德就是:在家里,不挑吃穿,不乱花钱,珍惜物品,勤劳节俭,叠被扫地,自理自立,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在学校,见面行礼,主动问好,尊敬师长,知书达理,互帮互助,关爱他人,爱护公物,关心集体,讲究卫生,维护安全;在社会上,遵守公共秩序,维护公共安全,保护环境卫生,帮助老弱病残------

其实,道德就是这么简单,我们身边处处都有道德!在平时,我们每个人的举手投足之间都传递着丰富的道德信息。我们在不经意间播下一个动作,便会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个习惯,便会收获一个品格。英国作家查·艾霍尔就曾经说过:“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有什么样的习惯;有什么样的习惯,就有什么样的品格;有什么样的品格,就有什么样的命运。”

有的同学认为:一点点坏习惯不要紧,我以后注意改正就是了。有句老话说得好:习惯成自然!坏习惯一旦养成便难以改掉。比如写作业不认真,上课讲悄悄话,课后追逐打闹,在校园乱丢垃圾,乱涂乱画,攀折树木-----然而,就是这些小坏习惯加在一起就成了大坏习惯。我们身边的很多人忽视了这种良好习惯的养成。

不久前,我在网上看到:一名中国南京的中学生到埃及旅游,在著名的卢克索千年神庙的墙壁上刻下:“某某某到此一游”几个大字。那可是三千五百年前的文物呀!竟然惨遭涂毒。这是我们中国人的耻辱一刻。同学们,将来你如果出国旅游,你一定要讲道德,别忘了,出去时,你代表了中国!

还有,就是在今年的天安门广场的国庆升旗仪式上,有十万人去现场观看升旗仪式,这让我们感到非常骄傲。然而,热闹过后,广场上却留下了五吨的垃圾,一片狼藉!电视画面让人触目惊心,难道这就是当代中国人的素质吗?

“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好习惯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养成。道德有时是伟大的,道德有时又是微小的。同学们,我们平时在校园里,多说一声“对不起”,化解同学之间的纠纷;多动一次手,关掉教室电源的开关;多挪一次步,把垃圾丢进垃圾桶;多停一秒钟,避免上下楼的拥挤------如果我们生活中随时注意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把它当作讲文明、讲道德的大事来做,那么好习惯自然水到渠成,你也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了。

道德是石,敲出星星之火;道德是火,点燃熄灭的灯;道德是灯,照亮夜行的路;道德是路,引你走到黎明。道德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财富,更是一种智慧。道德是最美丽的花儿,隐藏在我们的心底,散发出迷人的芳香。有道德的人,才是高尚的人。同学们,未来是属于我们的,我们一定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让我们携起手来,道德之花将永远在我们的心间绽放!

培养良好习惯提升道德品质 篇2

一、抓常规训练和教育

自从笔者担任班主任以来,针对班上学生实际利用一切有利时机加强学生习惯的培养。首先训练学生正确读书和写字的姿势, 每天提醒他们注意习惯的培养。读书时要求全班同学都拿起书做到手到眼到、口到、心到。只要做作业,就不停地提醒纠正学生的不良姿势。当学生起来发言时,则要求他们站端正,两眼平视前方,态度自然大方,并且说话时声音要响亮,吐字要清楚。在听的能力方面,则要求他们注意听别人说话,听清楚说话的内容,记在心中,要说得出来。这些办法对学生学习习惯养成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现在学生在课堂上读写、坐站、听说的正确姿势逐步养成,增强了自控能力,课堂秩序有明显好转。

二、耐心教育,以表扬为主

表扬运用得恰当, 学生的积极因素就会像原子裂变一样发生连锁反应。如:上课了,还有同学没有做好上课准备,如果泛泛批评,收效甚微,如果点名批评,别人往往幸灾乐祸;倘若对都准备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其他学生便会仿效,秩序井然。人都有自尊心, 表扬有批评的作用, 是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批评。我常用表扬某个学生道德品质、思想行为上的积极因素去影响和克服后进学生中存在的消极因素,寓批评于表扬之中。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三、为人师表,率先垂范

班主任工作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作, 班主任对创建良好的班集体、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在学校里,班主任接触学生的时间最长,开展的教育活动最多,对学生的影响最大,在学生面前自己就是一面镜子、一本书。因此,要求学生讲文明礼貌,自己首先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人格,从不挖苦讽刺他们;教育他们热爱劳动,自己就每天早上和学生一块打扫环境卫生和教室清洁卫生; 教育学生搞好团结,就首先做到和各位教师搞好团结, 和学生交知心朋友;在学习上,要求学生书写认真工整,我在板书时就首先做到书写规范认真。这样自己的一言一行已经成了一种无声的教育。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 作为教师更应提高自身素质,树立职业道德,以高尚的道德风范去影响学生,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四、爱护学生,关心学生

“爱是教育的润滑剂”,爱是沟通教师与学生情感的纽带。通过和学生接触,我充分认识到了“爱心”在师生关系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我不禁想起法国作家拉封丹的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试,看谁能把一个人身上的大衣吹掉。北风首先施展威力,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风和日暖,行人觉得暖洋洋的,开始解开纽扣接着脱掉大衣。”这则寓言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北风”、“南风”无异于老师采用的工作方法,而“行人也就是学生了。我们在工作中,是用高八度的调子盛气凌人去压服学生呢?还是用诚挚的情感去热爱尊重、信任每一个学生呢? 当然,我们都愿意选择后者,愿意做“南风”,也就是说在工作中要运用情感和爱来教育学生。

五、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每一个班集体,都会有优秀生和后进生。因此转化后进生是班主任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我认为对后进生要给予特别的关爱, 要做到思想上不歧视,感情上不厌倦,态度上不粗暴。要用自己的一片真诚的爱心,去叩响他们的心灵之门,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比如:在课堂上不要紧紧盯着优等生应多给后进生创造条件,鼓励他们举手发言,及时给予肯定、奖励,使他们也能自信地面对学习;课外积极辅导,多与家长联系,争取家校联合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培养良好习惯提升道德品质 篇3

对学生是否依据社会特定的集体准则来支配自己的行为,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和任务。社会特定的集体准则,它的内容、要求、方式和方法一方面要根据党的教育方针来确定,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沉重心理发展阶段性的特征来确定。它的效果取决于学校教育的严格要求和具体措施,也取决于社会、学校、家庭等一系列外界条件和学生本身的内部因素。所以,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首先要理解和尊重学生,才能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教师要使学生信任自己,就要做到课上为师,课下为友,这才能充分地理解和尊重学生。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教师在关心学生的前提下,要善于倾听他们的言论和观点,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他们。对于正确的高论或观点加以肯定,错误的要正确引导,教师课下和学生要平等交往,才能获得他们的尊重和信任。这样教师的正确观点才能容易感染学生,逐渐被他们所接受,然后改变他们。比如在某课上笔者就问汽修班一个问题:“刚才在外面的黑板上,看到有咱们班同学的大名,说是昨天在餐厅打了餐厅管理员,这是怎么回事?”大家都很激动,一副很气愤的样子,七嘴八舌地说:“那个管理员太不像话了,总是莫名其妙地骂我们!”笔者就问:“是不是你们没排队啊?”他们纷纷说没有,是管理员冤枉他们,还对他们很凶,因此,他们就动了手。笔者就这一件事,给他们讲了无论如何打人是不对的:“即使真的是管理员有错,也应该找班主任老师来解决问题,打人只会让你从有理变成无理,还会给班级造成恶劣影响,好像你们是一群只会用‘拳头’说话的人。”当然在这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都要耐心地进行解答,一定要驳回他们意气用事的观点,掌握这个分寸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否则反而容易被学生同化。

二、激发学生的荣誉感,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争强好胜,对集体荣誉有强烈的追求,是学生的一个突出特点。怎样才能维护集体的荣誉?在这些问题上,如不加以正确引导学生,学生的荣誉感有可能发展成为虚荣心和小集团主义。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从他们喜怒哀乐的种种表情中,细枝末节的言行中掌握学生的内心变化,通过适时的教育和提示,把错误的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比如升入高三年级后,有一部分学生明显特别注重梳妆打扮,鞋帽穿戴,甚至奇装异服,有时上课时趁老师不注意还会掏出小镜子、小梳子梳理一翻,时不时地左顾右盼,心思完全不在学习上。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爱美是没有错的,但要注意时间及场合,而作为一名学生,只要穿得干净、整齐、大方就很好了,穿那些奇装异服并不美丽,只会让人感到很异类,只会对他产生不良的心理影响。

三、让学生从切身的体验中感受,道德规范是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一条有效途径

怎样才能让学生从切身体验中感受道德规范在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那就是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首先,要信任学生的思想是向一切美好的、正确的东西敞开的,这样教师才能发挥作用,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学生的自我尊重就会发挥作用,这是学生自我教育的前提。职业学校的学生往往自我评价不高,自信心不足,认为自己学习成绩不好,就比别人差一等似的,教师要给予他们足够的肯定,告诉他们虽然他们的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但他们有他们的优势,他们比普通中学的学生动手能力强,走入职场后会更容易与人沟通,“上帝在关上一道门的同时一定会打开一扇窗”。其次,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需教师通过典型的实例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形成一种自我控制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班集体积极向上的精神

教师的责任就是挖掘这种可贵的积极性,通过集体教育,在这种强烈的集体主义感召下,影响个别较差的学生,其实这就是心理学上的“从众”心理。通过个别来影响集体,把一个学生的好思想巧妙地转化为集体财富,教师通过集体进行教育,往往会比自己直接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最好的方法就是重视发挥班干部的带头模范作用。教育者本身对受教育者所教的不仅是知识,而且还有他的生活方式以及对日常现象的态度和看法,所以教师本人的言谈举止也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一个因素,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言传身教。学生的优秀品德,要靠教师的高尚品德来熏陶,甚至教师的一个细小行为,都会给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师的表率作用就好比一场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培养良好习惯提升道德品质 篇4

《培养初一新生良好学习品质和习惯的策略研究》

开题报告

工作单位:莱阳市团旺中心中学

课题主持人: 赵凌

课题组成员:万国松、代言胜、高玉珍、宫锦艳

鉴定执笔人:赵凌

一、课题的提出

通过多年初一班主任的工作了解到初一学生刚从小学升入中学,大部分学生存在诸多的问题:如纪律性差,上课不能坚持45分钟,一般35分钟左右,注意力开始不集中,表现出坐立不安、小声与同学说话、乱抠指甲、东张西望等;导致的后果是老师布置的作业任务没听清楚,以至于不能按时、按量、按质完成作业,或干脆不交作业;再如有的学生写字潦草,作业本又脏又乱;还有一部分学生脑瓜子很聪明,思维也很活跃,但是学习成绩并不理想。就其原因我们认为初一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起始阶段,生理变化引起心理变化,情绪不稳定,学习目的不明确,自觉性差、果断性不稳、坚韧性不够。

因此,我们认为抓住这一关键时期正确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基于此,确定了《培养初一新生良好学习品质和习惯的策略研究》这一课题。

二、本课题的概念界定

学习品质是随着人的学习活动而产生的能动的心理现象,实质上是人的思想品德在学习过程中的反映,是决定学习行为的倾向和特征的心理依据。学习品质是多方面的,包括认真细致、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知难而进,注意积累,举一反三,有效迁移等。而这些优秀的品质若能渗透到平时的学习中,能真正享受到“学习、探究、创新”的乐趣,那么也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习惯就是成功的经验。现在流行的“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正是对这一点的简洁而生动的诠释。培养是指按照一定的目的教育和训练,促使其成长。

本课题通过研究,探索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和习惯的有效途

径、方式方法、目标效果、操作步骤等。从而让学生掌握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自主地学习知识,提高学生的素质。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心理学观点。“皮亚杰强调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是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他指出,真正的学习是学生主动的、自发的学习,而不是教师传授的学习。正确的教育能够加速儿童的发展。他曾指出:“良好的方法可以增进学生的效能,乃至加速他们的心理成长而无所损害。

2.叶圣陶先生有关指导预习的论述。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一文中说:“指导预习的办法实施了,上课的情形就将和现在完全两样。上课做什么呢?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在教师是指导和订正,不再是一味讲解。”叶氏认为,“惟有如此,学生在预习的阶段既练习了自己读书,在讨论的阶段又得到切磋琢磨的实益,他们阅读书籍的良好习惯才会渐渐养成”。

3.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认知的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过程应该就是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体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培养学生的各种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培养学生良好的上课前准备习惯。上课前,要求学生把课堂上用的东西,如课本、练习本、笔等放在桌上一定的地方,预备铃一响就安静下来。教师对学生怎样坐,答问时怎样站等都要提出明确要求,目的是培养学生认真对待学习的态度和习惯。

2.培养遵守课堂纪律,专心听讲的习惯。根据学生注意力不持续,易转移等特点,我们教师要把握好上课的节奏,有张有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之中,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没有搞小动作的机会。

3.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良好的书写习惯可以反映学生认真的态度,教师须严格要求学生无论是平时作业还是正式考试都有书写认真,不潦草,不涂抹。当然要培养学生作业书写工整的好习惯,教师首先应注意教学时板书设计合理,书写规范整齐,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都要用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影响、感染学生,身教重于言教,日复一日,月复一月,经过潜移默化,就容易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1.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的逐步养成。

2.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求实等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3.提高学生修养,完善学生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以后激烈的竞争打下坚定的基础,为终身学习服务。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调查研究法:对初一新生的学习习惯和品质进行全员调查,课题组成员通过调查、了解学生的现状,写成调查报告。

2.个案研究法:针对不同班级、同一班级的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品质存在的问题,查找其原因,并做出相应对策。

3.观察研究法:课题组成员每节课对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和程度进行观察并记录,及时记录来自学生存在的问题,通过论证确定实际可行的有效策略。

4.文献研究法:通过搜集国内外相关的资料,总结实验学校、优秀教师的研究成果及教学经验,进一步寻找本课题实施的理论依据以及可以借鉴的优秀经验。

5.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课题开展情况,针对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经常性的反思,为提高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品质创造条件。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依据课题实施方案,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准备调查阶段(2012年9月)、实践研究阶段(2012年10月-2013年7月)、总结推广阶段(2013年8月-2013年9月)。

(一)准备调查阶段:统一思想,充分调研,打好开题基础。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确定此课题为重点研究课题,并达成共识:这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社会声誉的条件和基础。然后召开了课题组成员研讨会。通过学习、宣传、讨论,统一了认识:只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才能稳步提高教学质量,才是体

现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才能为学生一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成立课题小组,确定实验班级。落实责任,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实验开展。

3.集思广益,研讨交流,制定实施方案。依据教科研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在课题组多次研讨的基础上,认真制定了《课题实施方案》,细化课题具体实验目标,并提交督导室审阅,受到肯定。

(二)实践研究阶段:结合实际,深入研究,巩固阶段成果。

1.立足课堂,面向全体,有机渗透学习品质和习惯的培养。为巩固第一阶段成果,深入课题开展,我们把课堂作为培养良好学习品质和习惯的主渠道,并研讨制定了《学习品质和习惯培养要求》。首先,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积极答问,质疑问难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其次,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和自觉研讨的学习习惯。教师根据各学科的学习任务,教给学生具体的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善于与他人研讨交流的习惯。第三、联系学生实际,教书育人有机结合。叶圣陶先生说:“习惯是从实践中培养出来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联系实际,指导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渗透预习、复习的习惯,倾听的习惯,发言的习惯,独立作业的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习惯。

2.学科教学,加强学习习惯的培养。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是全体实验教师的任务,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都要把“培养什么,怎样培养”作为研究课题,真正做到在学科教学中有机的渗透。为使教师有椐可依,课题组研究制定了《学科良好学习习惯培养量化参考表》。

3.优化环境,家校同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只有加强家校联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才有保证养成。首先开好家长座谈会。学校每学期都要定期召开家长会,班主任高度重视,充分准备。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班主任和家长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其次,建立《家长座谈档案》。家长把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心得与教师和其他家长进行交流,共商培养良好习惯的有效途径,使家长们受益匪浅。第三,注重家长学校的建设。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因此进行本课题的研究时,我们邀请家长参与班级管理,倡言献策,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共同努力。

(三)总结推广阶段: 及时总结,积极推广,形成教育特色。

1.整理实验资料,进行分类汇总。为保证课题研究有据,为其深入开展提供可参考依据,为课题成果提供有力佐证,主要负责成员对课题研究的资料、相关的数据进行收集、分类、整理、存档。我们依据督导室要求,把资料整理装袋,做到目录清晰,资料齐全。

2.全面总结,整体验收。课题研究已进入最后阶段,为确保课

题研究能够顺利结题,学校曾多次并邀请督导室领导听取课题组负责人汇报课题进展情况,并给与指导和财力支持。除此,还召开两次全体教师会,动员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共同总结,共同实施。

八、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由本人负责,成立课题组,健全研究机构,做到研究任务、时间、人员三落实;同时确立制度,制定课题管理程序,规范学习、研究制度以激励为杠杆,激活教师研究热情;技术保证:聘请专家担任顾问,选派骨干外出外出参观学习等;课题研究与学校工作相协调:做到教学科研化,科研教学化,使学校教育教学与教育科研同步发展、共同提高。

九、课题研究的人员分工

组长:赵凌:全面负责课题研究。课题的立项申报、组织实施、初一班主任及生物学科教学研究的实施指导调控、反馈总结等工作。

组员:万国松(初一学生的心理指导老师):课题的指导、学生的思想及心理指导工作。

代言胜(初一生物教师):相关资料的收集、分析、归纳

与整理。

高玉珍(初一数学教师):相关资料的收集、分析、归纳

与整理。

十、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一)通过实质性操作和实践研究,总结经验,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提交关于如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的相关教学案例、教学反思和教研论文等成果。

(二)各实验教师开展的课题研讨课、展示课资料。

培养良好习惯提升教学质量 篇5

新建小学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工作目标:

以市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围绕学校工作意见,以课程改革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重点,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继续深化学校文化建设,严格规范办学行为和办学品味,扎实改进学生学习习惯,全面提升我校教学质量。

工作重点:

1、常规管理:狠抓规范办学,严格执行“五严”规定,加强常规督查,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提升教学质量。

2、教学科研:①抓教科研活动的实效性。②做好教科研成果的转化。③做好教学质量的抽测调研工作。

3、校园文化:以“和乐”文化为核心,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

具体工作:

一、坚持人本管理,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认真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积极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继续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搞好政治学习,宣传教师典型,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改变教师教学风格,严禁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引导教师进一步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入贯彻实施《关于治理在职教师有偿家教的管理意见》,签订责任状,杜绝教师有偿家教。认真执行教师职业道德专项考核制度。

2、切实加强校本培训。一是要以课堂有效教学为中心,制定培训计划,通过专题讲座,课题研究,课堂示范等形式,进一步转变教师教学理念,优化教师教学策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以加快形成适合本校实际的教师校本培训体系。二是要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校长室、教导处做好引领与监督,继续加强师徒结对工作,要积极为青年教师的成才搭建舞台,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评优课比赛、学术研讨活动,给骨干教师提供更多展示、交流才华的机会;继续高度重视对骨干教师的培养,对事业性强、勤于钻研业务、有培养前途的青年教师要多压担子。三是媒体使用技术培训。重点是新液晶多媒体和电子白板使用的培训,提高教学效率。

二、坚持质量立校,切实推进素质教育。

(一)强化教学常规管理 提升质量,必须要抓好常规管理。

1、深入贯彻“五严”精神。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好课程计划、考试次数、作息时间、作业量等规定。开齐上足教好各门课程,严禁挤占副术科时间。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及时进教室。(公出、事假自行协调填写好调课单,上交教导处备案,并及时还课。所有病、事假要及时填写请假条并签字确认,以后每月公示)教导处将对课堂教学秩序作每天督查,校长室巡查,并及时公布反馈,将与评优、绩效挂钩。

2、深入推进有效教学。课堂教学要坚持三个有利于:①要有利于学生学习动力、活力的增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②要有利于教师上课热情、激情的释放,以饱满的热情,引导学生探求新知。③要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效率的提高、积极减负增效。大力加强课前学习准备,创设灵活有趣的学习情景,要聚焦课堂,研究课堂,变革课堂,优化课堂,着力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牢固确立“功在课前,实在课堂,效在课后”观念。努力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积极探索多样化的训练设计,变革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要不断反思、不断提高。严格遵守上班纪律,上课不得迟到,认真上课,绝不拖堂。认真制定学科计划、备好课、批改好作业。其中学科计划中学生情况分析必须有上学期学生成绩分析表,学困生情况分析还是采用表格式,专题研究必须紧扣学校研究课题,教学进度一览表必须和校历表的上课时间相匹配,备注栏中必须有具体的教研组备课组活动安排。以务实为中心,注重抓好备课环节,改革备课方式,本学期按市局规定,新分配五年内教师采用手写式备课,其余老师采用电子式备课,电子式备课要求人手一份电子稿,适当修改或写教学反思。集体备课人手一份,要有修改及教后感。切实加强集体研究,深入推进个性修改,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同时要做到书上满天星,教参一片红,并且要积极撰写好教学反思。对于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要求撰写

较为详细的教学反思。本学期“五认真”检查要真正落实,发动大家的力量,教导处引领,教研组长、骨干教师联合检查,相互提意见。学生作业需及时批改,术科作业应当堂完成。电教记载、科学实验记载要及时,不要临时抱佛脚。校长室、教导处将加强随堂课、示范课、公开课、结对课等多种课型的听课,(校长室、教导处成员听课不少于40节,刚工作新教师不少于30节,工作2-3年的教师不少于20节,其余教师不少于15节)。每月做好教学五认真考核工作。

本学期将进一步对村小进行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的调研,深入课堂,查阅相关资料,学科抽测等,发现问题及时当面反馈。根据校长室、教导处商定,以后每个学期,中心校向村校送教语、数、英各一次。中心校教研活动要求村校教师参加。

3、要做好对主学科的质量监控,关于质量提升,老师们对质量提升意识加强了,但为什么花了大量精力,效率却不高,每个老师要认真反思。我们要从以下做起:语文要重点抓好课外阅读工作,确保学生每天半小时的阅读时间,加强审题能力的培养。数学要抓好计算及应用能力的培养,英语要加强口语与阅读分析能力的培养。要重视提优补差工作,各年级语、数、英及格率要不低于93%,优秀率达36%以上。尤其重视毕业班百分考核,力争成绩明显提高。严格考试纪律,为使学生考出真实成绩,期末测试仍将单人独坐考试。本学期学科竞赛内容:语文以写字、作文为主。数学以计算和实际应用为主。英语三、四年级以书写为主,五、六年级以字汇竞赛为主。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学风,切实提升教学质量。充分利用开学典礼、晨会课、少先队活动、家长会等阵地加强宣传教育,在全校形成良好的学风,扎实改进学生的学习习惯。从爱护课本开始,教师要严格要求,从平时的上课发言、写字、课前准备工作等处入手,抓细抓实。教师平时要注重学生思想情操的培养,锻炼学生独立的能力,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能力,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

(二)加强教学科研管理

1、要切实加强教研组、备课组的建设与管理。要把强化教学基础管理作为提高教师群体素质,推动课堂教师整体优化的重要手段。主学科要继续实行单周备课组活动、双周教研组研讨活动制。要严格按照预定时间,有效地开展活动。备课组活动要做到:有计划、有主题、有记载、有实效。教研组活动要做到次次

有安排,次次有落实,做到学习与研究相结合,评课与议课相结合,本学期教研组活动由教导处各科负责人主持活动,教研组长做好台帐及召集工作。记录好活动时间、地点、参与人员、活动的主要内容。本学期学校将出台评选先进教研组条例。另外,本学期教研组活动继续尝试新的方式,也就是先研后教再评,这样做的目的是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和转变。从上学期学区赛教、市三优课赛教情况看,团队合作的作用非常大。

2、不断深化教学研究。继续聘请专家、教研员作课改工作的具体讲座,不断提高教师对课改的理性认识和具体实施水平。学校将提供更多的展示平台,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的研究活动,评比活动。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搞好与总校的交流活动、中小学英语衔接活动、教学研究活动等,开展好教材分析,教学设计,三优课,各类论文等比赛,使课改扎实有序地向纵深推进,进一步提高课改的含金量。从教师自身来看,农村教师评高级职称,论文、课题研究仍是重要砝码,是加分的重要部分。

3、要深入开展课题研究。现在我校研究课题有: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重点课题《小学数学习得性教学误区研究》,宜兴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师竹故里”二胡文化课程建设研究》,宜兴市第一批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重点培育项目《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与教研究》,使全体教师积极探索轻负担高质量的有效教学之路。组织有关教师融入到课题中去,学习该课题的目的以及内涵,确定研究目标,制定结题方案,群策群力形成共识,追求课题研究实效。

(三)加强艺体工作和劳科技教育,努力促进全面发展。

首先要加强艺体教育。要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积极应对市级每学期1次的体质健康测试。要认真上好体育课,切实推进阳光体育运动,确保学生每天1小时的体育活动。体育条线要及早认真部署抓好田径、篮球、啦啦操训练,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争取在市各类竞赛中成绩有新突破。

其次要加强劳科技教育。要开齐上足劳技、综合实践活动课,丰富学生的科技知识,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认真举办好科技节,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和比赛,指导学生开展小发明、小制作、小实验,培养学生求实、创新、协作、献身的科学精神和动手、动脑能力。要认真举办好校园文化艺术节,充分展示学生在书法、棋艺、舞蹈、琴艺、歌唱、诵读等方面的才能,彰显学生的个性。

三、坚持文化育人,提升学校内涵发展。

文化育人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一年,大力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积极实施文化发展学校的策略,务实构建、完善、优化、创新学校文化建设,有效提高学校文化对学校发展的引领力、提升力、发展力。

(1)加强书香校园建设。通过添置图书,丰富学校藏书。确立“时时有书读,处处可读书”的理念,构建班级图书角,将图书室图书分发至各班各室。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扎实开展读书征文活动,经典诵读活动,做到书香陪伴童年,奠基美好人生。

(2)加强墨香校园建设。要充分发挥好写字课以及乡村少年宫积极作用,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书、画比赛。

(3)加强“乡村少年宫”建设。坚持“师师参与,生生参与”的原则,要进一步规范管理,确保活动时间、活动人员、辅导老师、活动地点、活动考核五落实。少年宫活动平时要有视频或是照片记录,教师平时辅导时就可以积累活动过程或活动成果视频或图片。

(4)搞好学生社团建设。根据学生兴趣特长组建各类学生社团,建立社团规章制度,定期开展活动,创办学生刊物。重点建设好“小荷文学社”、“师竹之韵”等社团。

(5)搞好文化系列活动。以校园文化为统领,大力推进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积极举办好校园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抓好特色学校的建设。要继续加强篮球、二胡为主的传统项目的特色建设,充分使用好校本教材。

本学期主要教学工作安排

二月份:开学工作准备,学生报到 制定各科计划、备课 三月份: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活动 四月份:语、数、英学科竞赛活动 五月份:艺术节活动 劳科技节活动

六月份:组织好期末教学实绩验收工作 少年宫活动成果展示

教学工作任重道远,我们不仅要扎扎实实做好工作,更需要在工作中具有创新精神,具有争先精神,在校内争先进,在全市同类学校中争先进。俗话说得好,不进则退,落后就要挨打。目前我们的教学质量与兄弟学校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但我相信我们全体教师一定会在新的学期,团结一致,正视现实,克难求进,掀开学校教学工作新的一页。

小学生良好习惯与品质的养成 篇6

学生的各种良好习惯的养成,得益于明确的要求和规范的训练。搞好班级的管理,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另外,评估是促使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手段。在日常行为规范上,应加强学生干部的巡查和同学间的相互督查,通过检查反馈,督促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同时,教师要给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创设一种氛围,通过组织一些有竞争性、促进性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良好习惯与品质的形成。

2.增进交流,从各方面了解小学生的想法和行为

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和品质,我们必须要了解他们。首先是观察,从外在表现出来的`特点做一个大概了解。其次,倾听孩子。孩子在不断接受知识的同时也特别渴望把自己的思想告诉别人,这时,就要在一旁耐心地听,鼓励他往下说,不要轻易打断他,因为孩子的任何语言中都包含着他自己的思想和看法。再次,与孩子交谈,通过聊天的方式来进行,注意孩子在交谈时表现出来的情绪、性格、爱好、惯用的行为。要以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孩子,蹲下身来听孩子说话,这也是尊重孩子的一个表现。

3.创新家访形式,家长、学生、老师相互配合

习惯是教育过程中和个人生活实践中反复练习形成的,成功的教育从习惯养成开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小学生一半时间是在学校度过,还有一半时间在家里度过,仅凭个人之力终究有限,需调动老师、家长、学生多方合力。因此教师应当加强与同事、与学生、与家庭的联系,共同培养学生的习惯与品质。

4.以身作则,树立榜样,促进学生崇尚良好的习惯与品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首先,教师要身体力行,身教重于言教,如教师自觉拾起一片废纸,扶正桌椅,与学生一起劳动等,学生受到这种行为的影响也会自觉去做。最重要的是老师必须处处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要求学生守纪律、有礼貌,教师自己就要守纪律、懂礼貌。教师的表率作用,好比“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向着好的习惯与品质的方向发展。其次,大力表扬学生中的好人好事,教育学生明确是非观,树立尊重他人、遵守纪律、刻苦学习、关心集体、努力锻炼等各方面的榜样。

5.循循善诱,持之以恒,实事求是

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渐形成的过程。师生之间密切配合,老师督促学生,学生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学生的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坏习惯也不是不能改变的,老师应不断引导、监督。要允许孩子犯错误,并针对不同孩子的情况进行开导,帮助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造就优秀的品质。

总之,学生良好习惯与品质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需有其发展过程。良好的习惯,对于学生学习自觉化,提高能力,健全心智,张扬个性,成就特长,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家长、学校的共同努力,特别是班主任的不断探索、努力,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各种方式,持之以恒,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养成良好的习惯与品质。小学生是养成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就要以多种有效的方式来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打造优秀的人生品质。从细节抓起,从现在做起,扎实有效地进行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

培养良好习惯提升道德品质 篇7

少年儿童是民族复兴的希望, 培养合格、优秀的少年学子是小学教育的主要目标。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 我们很痛心地看到, 仍然有很多小学校只看重成绩而忽视学生的素质教育。 儿童的道德行为是个体道德成长的基石, 目前已有的儿童道德教育范式尚存在很多不合理现象。

二、研究对象

本文主要选取以四川省为代表的西部地区的少年儿童为研究对象。 西部地区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 德育课程相对单一。 更为重要的是, 这些地区的少年儿童有很大比例都是留守儿童, 缺少家庭温暖和父母的言传身教。 这对于少年儿童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很不利的。

三、研究意义

百行德为首, 立德育为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 中明确提出, “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坚持德育为先是纲要战略主题的首要目标…… 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创新德育形式, 丰富德育内容, 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研究方法

(一) 行动研究法

本课题研究的是利用少先队课程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作者本人从事班主任工作, 少先队课程和德育课程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 普通的班主任工作也是一种研究的过程, 每一堂课的实践都是一次探索和研究。

(二) 文献查阅法

课题研究离不开前人的工作成果和相关的理论指导, 在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中, 作者查阅了大量的相关文献, 掌握了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现状, 在充分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完成了本文。

(三) 观察法

从事班主任工作以来, 通过观察学生的道德行为, 作者收集了很多一手材料。 这些材料为作者从事该研究提供了最真实的案例和研究内容。

(四) 经验总结法

通过收集和学习近几年有关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从前人的经验中获得启发, 让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更加明晰, 研究内容更加充实。

五、研究现状

( 一) 学生在道德行为习惯养成方面暴露的问题较为严重

在学校中, 常常可以看到 “高分低能, 高分低德”的现象。 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之梦 》中这样指出“在我们的德育工作中, 我们一直热衷于搞道德教育课, 把道德教育文学化、大纲化, 其实, 这样的道德教育效果是很脆弱, 很苍白无力的。 ”

( 二) 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受到高度重视, 有不少成功的做法可供借鉴

作者本次选择的研究课题, 针对学生的实际, 重点研究通过少先队课程来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内容、 途径以及方法。 开展一系列适应小学生年龄特点、具有实效性的教育活动, 使在校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逐步科学化、系列化、规范化, 使在校学生从知道要这样做的起点上逐步升华到自己应该这样做, 使学生的修养更高、 行为更规范、成为有良好教养的学生, 为学生的成才奠定良好基础, 达到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较大提高的目的。

六、利用少先队课程培养少年儿童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具体方法

“少成若天性, 习惯成自然。 ”学校少先队应该将播种良好习惯, 收获美好人生, 作为少年儿童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宗旨。 本着“低起点、小坡度、分阶段、分层次”的原则, 针对各年龄段少先队员的身心特点, 构建了由大化小、由小化细、由易到难、先急后缓、有形到无形、 校内到校外的纵向呈系列、横向相关联的逻辑上升的立体网络。 采用无痕教育方式, 利用隐性少先队课程, 促使少先队员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具体方法如下:

( 一) 通过读书引领来播种习惯

多读书、读好书, 不仅可以引领少年儿童在书的海洋中寻找习惯、学习习惯, 而且可以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读书不应局限于教材, 扩充少年儿童的课外读物, 开阔他们的眼界, 是小学校图书馆运行的初衷之一。 多读书、读好书对少年儿童的道德培养, 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有了这些优秀的资源, 教师就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借阅馆内书籍, 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 促使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 通过环境渲染来影响习惯

学校少先队应该致力于打造精品校园文化, 通过优化环境培养少先队员美化环境、保护环境、爱惜环境的责任和意识, 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在校园内外的围墙上, 可以张贴或涂画宣传标语或卡通漫画等, 内容可以包罗万象。在教室和走廊, 可以悬挂名人名言, 渲染学习的氛围。少年在这美的环境中感受着美的熏陶, 影响着自己的行为, 在环境熏陶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三) 通过榜样激励来引领习惯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儿童的本能决定着他们的模仿性, 远到伟人、英雄、楷模, 近到教师、家长、伙伴, 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队员们模仿的对象。为了让孩子们易于模仿, 乐于学习, 学校应该积极引领队员们走近英雄、走近楷模、倡导师道尊严、树师德之风, 组织开展向英雄人物学习以及各项小标兵评选的活动, 树立身边榜样。少年儿童在人与人的切身交往中相互学习, 在榜样的引领下不断前行, 以良好道德行为习惯为约束, 体验成功和快乐。

(四) 通过个性张扬来积淀习惯

让每一个少年儿童都能找到自我, 让每一个少年儿童都有自己的位置, 让每一个少年儿童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让每一个少年儿童在校园中都能快乐、幸福的成长, 这是学校少先队工作的方针。通过开展音乐比赛、体育竞赛、才艺比拼等活动, 在这样多彩的校园活动和少先队活动中, 少年儿童的个性得以张扬, 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在无形中得以积淀。

(五) 通过活动体验来践行习惯

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通过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培养儿童的良好道德行为习惯, 润物于无声, 这是最好道德教育形式。在特定的活动体验中让队员们自行设计、自主投入、自我探究、自行悟理、习惯于自成。不怕犯错误, 只要及时改正, 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通过开展义务募捐, 在捐助活动中将习惯升华, 播种爱的种子;通过创办校园小广播, 传播好人好事, 展示少年们良好道德行为习惯;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让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切实的践行和巩固;通过开展动手制作比赛, 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 让多种习惯的火花相互碰撞和激荡。

(六) 通过多元评价来落实习惯

在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时, 科学的评价也是必不可少的, 多元性评价能够更好地评价每一位少年儿童。结合少先队课程, 从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对少先队员进行评价, 并通过“颁章”等多种形式对少先队员的良好道德行为习惯进行表彰。里面各学科的过程性评价、活动性评价、成长性评价、发展性评价以及学期、学年末的综合评价一应俱全。对于评价和表彰的对象也没有限制, 不限名额、不限类别、范围广泛。表彰的队员不一定全面发展, 只要有一方面突出, 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奖章都会举行隆重的奖章颁发仪式。对突出的中小队也给予评价表彰, 使少先队员的良好道德习惯养成落到实处, 具有连续性和实效性。

(七) 通过家校联动来巩固习惯

班主任老师是少年儿童亲密的朋友, 是帮助少年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一些重要思想意识的有力引导者和推动者。他们的影响能更好的帮助少先队员们树立正确学生观, 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 树立教师良好形象。处处为队员做出表率, 事事在潜移默化教育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 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也需要家庭教育来培养和巩固。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 积极与家长配合, 利用队员不在学校的时间, 对孩子的道德行为习惯进行培养。

七、结语

好雨知时节, 润物细无声, 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在无形中播种到队员们的心灵深处, 也在无形中促进了班主任和老师的成长、学校的发展。在国家处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 在祖国利益受到威胁的危急时刻, 我们更应该感受到党和国家对于提高少年儿童素质教育的殷切希望。面对严峻的社会形势和复杂的家庭关系, 身为一线教育工作者, 我们深感肩上的担子之重。

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习惯决定品质, 品质决定命运。利用少先队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就是要为少年儿童的终身发展服务, 从小习惯培养入手, 扎扎实实做好每一天的工作。习惯决定命运, 细节决定成败。

参考文献

[1]朱曙来.利用校本课程为少先队活动注入活水[J].小学科学:教师, 2011, (9)

[2]陈晋旭.新形势下推进学校少先队工作几点思考[J].青年与社会, 2013, (9)

[3]谢金飞.将思想品德教育寓于农村特色少先队活动中[J].青春岁月, 2013, (10)

[4]董伟红.少先队活动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整合[J].青年文学家, 2009, (6)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篇8

一、把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应从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入手。只有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才能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伟大的字眼,体现着教师在塑造人类圣洁灵魂工作中的重要性。灵魂原指附在人体身上的东西,用在这里指美好心灵,崇高的思想道德品质。从古至今,大凡从事教师事业者,都以思想道德为准线。德高望重的教师,最受人们尊重的是他的思想道德品质。可见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是多么重要。

怎样才能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呢?首先,教师必须以身作责,为人师表。因为,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的成长。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作表率,做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应先做到。让学生认为,一切应该向教师学起,身教胜于言教。其次,必须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有的教师只要求学生不要求自己,放松自己。认为自己是一位教师而搞特殊化。想一想,作为教师放松了自己,又怎么能严格要求自己呢?自己都做不到学生又能做到吗?比如,教师经常迟到,学生来迟到了该怎么样呢?再次,必须爱岗敬业,热爱学生。自己是一位教师,从事的是教育,就应该热爱自己的职业,对职业应该有一种执着的奉献精神,所谓“干一行爱一行”就是这个道理。我认为热爱自己的职业就是热爱学生。因为学生是教育对象,如果不热爱学生,就套不上热爱教育事业。所以热爱学生应该是每一个教师的神圣职责。为此,作为教师,就应该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急学生所急,想学生所想。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不体罚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尊重学生的人格。比如,有的教师经常板着面孔上课,学生稍不符合自己的意志或范点错误,不是高声斥责,恐吓学生,就是冷言冷语挖苦讽刺学生;不是罚站,请出教室,就是教鞭上身,使学生望而生畏,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对立反抗情绪。这类教师的教法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吗,能顺应社会发展的新潮流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最后,教师必须依法执教,清正廉明。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教师必须遵守党纪国法,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按照教育教学的法制法规进行施教,必须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本着对社会,对国家,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在教育战线上兢兢业业。所以,提高教师思想素质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只有切实地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

所谓集体教育,就是利用集体性的活动,如主题班(队)会形式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一种方法,此方法面向全体学生。而个别教育,则是针对个别学生的特点而采取适应学生来进行道德教育的一种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应把两种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做到集体中有个别,个别中有集体,寓个别与集体之中,寓集体与个别之中,做到既看到森林又看到树木。确实做到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培养良好习惯提升道德品质 篇9

上传时间:2006-9-21

浏览次数:36

42------------------

一、问题的提出

感恩,作为现代人的一种精神境界,一种高尚情操,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人际交往的规范,如今已列入学生守则。如何让每一个学生“常怀感恩之心”,感恩自然、感恩社会、感恩教师、感恩父母、感恩一切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德育工作者深入思考的问题。

据有关资料反映,在对全市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中发现,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感恩意识淡薄、家庭和社会责任感弱化,他们对父母要求多,替父母分忧少;对老师挑剔多,尊重理解少;对同学关心少,考虑自己多;对社会抱怨多,客观分析少……这些现象,已成为新形势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潜在危机,同时也折射出学校德育工作的欠缺和不足。学校作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要机构,必须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精心培育学校的“感恩文化”,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的“感恩教育”。让学生从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身边的人开始,对给予自己关怀和帮助过的人抱有感激之心,使“滴水之恩当报涌泉”之情感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中生根、开花、结果。并以此增强学生的报恩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激发他们奋发进取、刻苦学习、报效祖国、奉献社会的历史使命感,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努力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理论思考

(一)明确感恩教育的内涵

感恩教育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懂得对生活和对别人心存感激,学会理解关爱他人,培养他们与人为善、与人为乐、乐于助人的良好品德。

(二)探究感恩教育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实施感恩教育要了解学生对感恩的认识和期待,分析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对感恩教育的内容选择要合理而且要有震撼力,对感恩教育的方法选择也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切忌一味灌输或责备批评。

2.系统性原则。感恩教育要取得实效,必须充分调动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的积极性,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并促进三者之间的有效整合;感恩教育不应只局限于课堂上老师的言传身教,更应注意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家庭教育中家长的言传身教。感恩教育不是孤立的,必须与文明礼仪教育、道德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等结合起来。

3.持久性原则。感恩意识和习惯的形成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持之以恒的努力。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把感恩教育有机地融入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之中,贯彻到每一个教育细节之中。

4.情感性原则。感恩教育是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在实施感恩教育的过程中,要通过创设情景,做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激发学生道德情感、增强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诱发学生的理性思考,避免空洞、枯燥、无情的说教。

(三)探索感恩教育的方法

感恩教育是让学生深入了解“恩”、深切体会“恩”,记住所受之“恩”,学会报恩、施恩。因此,实施感恩教育需要教育者探寻有效的方法。

1.情境教育法。教育者要善于创设富有生活哲理和感恩情节的寓言故事、童话和伟人故事等情境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善于创设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例等情境让学生获得体验,善于挖掘学生亲身经历的典型事例并创设情境让学生得到启发和教育。

2.渗透教育法。教育者要在日常的学科教学(包括班队会)、班级管理、集体活动(如:艺术节、科技节等)和学校生活中渗透感恩教育,将直接渗透与间接渗透、随机渗透与重点渗透有机结合,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实践锻炼法。教育者要精心设计各种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在活动中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进而内化为自身的良好思想品德。如开展讲感恩故事、唱感恩歌曲、做感恩卡片、“令我最感动的一个人”征文演讲赛、“今天我当家”(或“一日班主任”)的体验活动等。

4.专题活动法。教育者要充分利用节庆日等特定日子开展感恩教育。如教师节、重阳节、母亲节、父亲节、劳动节、国庆节、春节等节日来临之际,组织感恩教育主题班会、出感恩教育专题黑板报和墙报、在校园广播节目中播出感恩教育专题歌曲和内容等。

三、实践探索

(一)积极开展宣传动员,营造浓烈氛围,让学生感受爱

首先,为使感恩教育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近年来我们组织全体教职工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学习《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充分认识培养学生感恩意识的重要意义。再结合实际,制订详细的活动方案,明确目标,落实任务。

其次,为营造浓烈的教育氛围,我们通过升旗仪式、板报、宣传橱窗等,向学生积极宣传开展感恩活动的意义,并充分利用红领巾广播台播放《烛光里的妈妈》、《五星红旗》等感恩歌曲,让学生浸润在浓浓的爱的氛围中。

(二)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主动参与,让学生体验爱

要让丰富的感性认识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必须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体验中萌发真情。我们具体开展了“感谢父母养育我,感谢老师教育我,感谢他人帮助我,感谢祖国培养我”的“四感谢”活动。

1.感谢父母养育我活动目标:让学生体会父母的爱是最无私的、也是天底下最伟大的爱,理解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学会孝敬父母、汇报父母的爱。

(1)中、高年级开展《父亲、母亲,我想对你说——》的征文演讲活动;

(2)开展“对父母多说知心话,为父母多做孝心事”的活动:

一、二年级开展“三送”活动,即在家里向父母长辈送上一句问候、送上一首儿歌、送上一杯热茶;三至五年级开展 “三做”活动,即学做一件家务、学做一回家长、学当一天家。换位体验父母长辈的辛苦,感激父母的艰辛和不易,培养学生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情。

(3)

四、五年级开展主题为“算算亲情账,感知父母恩”的班会。发动学生向父母了解从进入小学起家长为自己的经济投资和精力投资,并谈谈自己如何以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养育恩。

2.感谢老师教育我活动目标:让学生懂得老师教给了我们知识,教给了我们做人的道理,老师是我们人生路上的引路人,要以实际行动尊敬老师,报答老师博大的爱。

(1)

一、二年级开展“我对老师说句感谢话——”活动;在三至五年级开展“征集感谢老师的格言”活动。

(2)开展“我当一天班主任”的体验活动;

(3)

一、二年级开展“送给老师一句问候、送个老师一张自制的贺卡、送给老师一张满意的答卷”的活动,中高年级开展《人生路上的领路人——感谢您,老师》的征文演讲活动。

3.感谢同学帮助我活动目标:让学生体会同学是心中最纯最真的朋友。朝夕相处,心存感谢,也许从没表达。通过活动,使大家学会感谢同学,学会表达对同学的感谢之情。

(1)开展“我为同学做件事”、“送给同学一句鼓励话”的活动;

(2)开展“牵手同学,共同进步”的征文演讲活动;

(3)回忆对自己帮助较大、恩情较大的一名同学,然后把他们对自己的帮助和恩情,通过电话或信件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

4.感谢祖国培养我活动目的:让学生懂得爱国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爱国是当代民众的精神需求,爱国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激发学生立志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感。

(1)收集“祖国之最”、“祖国的世界之最”以及祖国的自然风貌,人文景观、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军事强大、文化繁荣等有关文字、图片资料;

(2)以“感谢祖国”为题,开展征文活动;

(3)开展“缅怀革命先烈,感恩幸福生活”扫墓活动。

(三)促进家校互动,引导自觉行为,让学生汇报爱

感恩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十分注重调动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的积极性,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并促进三者之间的有效整合。通过给家长的一封信、举办家长学校等活动形式,让家长理解当前开展感恩教育的重要意义,引导家长密切配合学校开展此项活动,努力形成齐抓共育的良好局面。

在活动中,引导家长注意做好“感恩”的榜样,让孩子耳濡目染,去感受效仿。不再一味过度呵护自己的孩子,超越爱的边界,剥夺孩子应该承担的责任和表达感恩的机会。同时,要求家长善于将感恩教育与教师节、重阳节、劳动节、国庆节、春节等节庆活动结合起来。如:在教师节到来之际,提醒孩子给老师送一张自制的小贺卡,说声:“老师辛苦了!”;在重阳节来临时,让孩子为爷爷奶奶送上一份小礼物等,将感恩教育于细微之处。

四、几点体会

1.感恩教育必须纳入到学校常规教育之中,要与学科教学、班队会、课外活动等有机结合,才能得到深化,取得实效。

2.感恩教育须构建全方位、多内容、立体化的教育模式,做到知、情、意、行统一,以情陶冶人、以境育人。

3.感恩教育必须以学校为基点,以家庭为依托,做到家校互动,一以贯之,才能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让感恩逐步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培养良好习惯提升道德品质 篇10

第五课 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

二、在践行职业道德中养成良好的

职业行为习惯

一、教学目标

1.认知

理解慎独的意义,掌握内省的方法,通过见贤思齐、积善成德、躬行践履等践行职业道德活动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2.情感态度观念

认同“职业道德重在养成”的观点,增强践行职业道德的自觉意识。

3.运用

运用躬行践履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躬行践履

实践是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既离不开在校时的专业训练,更离不开工作后在实际岗位上的正规强化训练。因此,我们把躬行践履作为本框的重点。

2.教学难点

如何做到躬行践履? 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要高标准,严要求,勤反思,戒反复,贵在坚持,持之以恒。

三、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对职业道德养成的“慎独”境界、“内省”方法有了一定的认知和认同,但在如何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问题上,认识不够、做得不够。主要是在践行职业道德规范方面缺少自律性和坚持精神。

四、教学方法

采用案例分析法、直接间接体验法、分组交流法开展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形成共识】

【统一上节课作业答案,复习巩固旧知识:老师编辑参考答案发班级群里】 “慎独”的内涵,是指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即使独自一人也能自觉遵守道德规范,不做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不道德的事情。慎独就是高度重视自律的作用。

“内省”就是内心省察,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自愿自动的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分析。通过内省可以全面地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得与失,从而形成一个较为真切的认识,真诚地接受别人的批评,认真地进行自我批评,从而促进自己不断地进步,使自己的思想和言行符合道德标准的要求。

【学生齐读后导入新课】良好职业道德不会自己形成,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的、科学的养成训练,而且需要从现在开始。

(二)【共识导行、体验践行】根据形成的共识体验实践职业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1、见贤思齐:学习职业道德榜样

职业道德榜样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每一个道德楷模身上都体现着职业道德的共同要求,但同时又在某些方面有着更为突出的表现。

【学生间接体验1】

阅读案例1:邓建军是江苏省常州市一名普通的维修工人,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他“做知识型职工、与时代同行”的职业追求和“立足岗位学技术、运用知识去攻关”的职业精神,成为中职学生“热捧”的明星,在他的母校——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掀起了“学习邓建军,树立新目标”的热潮。

学生阅读后思考:邓建军的职业追求是什么?职业精神是什么?怎样向他学习?【引用原文原句回答:将答案编辑成短信发班级群里交流】

学生网搜阅读王顺友、陆琴榜样事迹。

【总结三个榜样人物】任劳任怨、兢兢业业、执著无悔、无私奉献的邮递员 王顺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修脚大师”陆琴;锐意进取、刻苦学习、善于钻研的典型代表邓建军。我们要虚心学习各类职业道德榜样,对榜样的爱戴和敬佩之情会转化为强烈的道德情感,并最终成为引导我们在实践中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强大精神动力。

【说一说自己心目中的职业道德榜样:将答案编辑成短信发班级群里交流】

2、积善成德:从小事做起涵养职业道德 【学生间接体验2】

阅读案例2:阿霖在一家百货公司做营业员,她的柜台前有一道不起眼的台阶,时常有顾客经过时不小心被绊。所以每当有顾客经过时,阿霖总是善意地提醒一句:“请小心台阶。”一天,公司老总巡视,阿霖习惯性地提醒说“请小心台阶”。老总听了,脸上露出赞赏的笑容。很快阿霖因工作表现突出被提升为柜台组长。

【谈体会】原来成功的方法如此简单,在细微之处用心去做就可以了。【列举学习生活中没有做到的细节,打算怎么改进?将答案编辑成短信发班级群里交流】

【学生间接体验3】

阅读案例3:晓梦去应聘工作时,随手将走廊上的纸屑捡起来,放进了垃圾桶,被路过的主考官看到了,她因此得到了这份工作。

【谈体会】原来获得赏识如此简单,养成好习惯就可以了。【设想一下自己将会在哪个习惯上被赏识。将答案编辑成短信发班级群里交流】

【老师交流几条短信后也编辑短信编辑短信发班级群里交流:细节决定成败,用心做事、养成好习惯,祝你成功。】

3、躬行践履:在实践中自觉坚持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学生间接体验4】

阅读案例4:病房里,卫校实习生丁茹准备给病人打点滴。刚要注射时,一不小心,手碰到了一次性注射针头上。尽管患者没有看到,当时病房里也没有别人,而且丁茹的手也刚刚消过毒,但她还是决定更换一只新的注射器。

阅读案例5:锅炉工大赵值夜班,因为晚上喝了酒而睡着了,被车间主任发 现,罚款100元,并做出书面检讨。事后,大赵非但不认真反思自己的问题,反而认为自己被抓是倒霉,还埋怨车间主任不近人情。

【探究问题】①道德修养靠自律,还是靠他律?②哪个更重要?

【统一认识】道德修养既要靠自律,又离不开他律;而持之以恒坚持自律更重要。

【学生间接体验5】

阅读案例6:某公司每天晚上下班后要求员工思考四个问题,并交流心得:(1)今天我对自己最满意的表现是什么?(2)今天我的工作有失误吗?

(3)我的失误给公司、顾客以及给自己带来了什么影响?(4)明天我会在哪些地方有所改进?

【探究问题】这样做对加强员工的职业道德修养有什么作用?

【教师将答案编辑成短信发班级群交流】高标准、严要求、勤反思、持之以恒,培养出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学生直接体验1】

2017级8班护士礼仪训练现场展示,【思考】护士礼仪训练是简单的走路吗?【交流】训练后的感受。【老师摘选几条学生感受交流后,总结编辑短信发班级群交流:紧扣标准、注重规范、团队协作、潜心坚持、刻苦训练、查缺补漏、减少问题、练出出彩作品】

欣赏2018年护士礼仪技能大赛作品【视频】:与自己的训练作比较后,谈体会与感受【学生编辑短信发班级群交流,教师引导欣赏几条】

【学生直接体验2】

研读2016级护理专业教学实习生采访提纲(实习中遭遇白眼最多的在什么地方?你有哪些反思和改进?为什么会有这些经历?有什么要提醒学弟学妹的吗?),现场模拟一下,为实地采访作准备。

(三)【参与评价、总结经验】

【学生直接体验3】 学生参与课堂评价---(1)这节课你最喜欢的哪一个内容环节?为什么?(2)通过学习,你觉得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的践行活动要切记哪几个关键词?【学生编辑短信发班级群交流,教师稍后出示板书设计归纳总结】

【板书设计】

在践行职业道德中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见贤思齐:学习职业道德榜样

榜样的魅力[感染人、激励人、召唤人] 积善成德:从小事做起涵养职业道德

美德蕴涵于平凡小事中 [立足岗位、脚踏实地、注重细节、点滴做起、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积久成习、积善成德]

躬行践履: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

[实践是根本途径,在克服不良习惯中形成,高标准、严要求、勤反思、持之以恒的坚持] 【延伸体验作业】

自己理想的职业对从业人员在职业道德方面有哪些要求?自己与这些要求有哪些差距?拟采取哪些措施缩小这些差距?【网搜学习,比较思考,拟出答案,编辑成短信小窗口发给老师】

六、教学反思

本教案对大纲、教材的把握准确,教学方法符合新课程、新理念的要求,课堂结构清晰。

1.三维目标落实到位,特别是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落实情感、态度、信念目标。知、信、行三维目标的确立是对以往知识、运用二维目标的突破,是新大纲、新教材的特色和亮点。但情感目标、运用目标如何实现?过去没有做过,本案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如,本案就如何躬行践履,做了案例分析探究、是非辨析、实践体验。通过系列互动,找出优缺点,运用赞美、激励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情感,调 动学生情绪体验,把学生的积极参与引向高潮。

2.切实转变老师角色,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课堂是学生活动的舞台,老师只是一个导演。本案几乎所有的结论都是学生通过践行体验、自主感悟、合作探究得到的,学生主体地位得以突破和保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调动和保护。老师的作用只有三个,一是设计剧情,通过案例及设问为学生搭建起一个架子;二是控制课堂进程和节奏,确保教学重点突出,课堂结构合理,确保完成教学任务;三是点拨释疑,概括提升,确保德育课堂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落实基本的知识观点。

3.采用分组教学法。分组教学在倡导学生个体自主学习的同时,鼓励小组合作,生生互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表现欲望,培养团队精神,是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新理念、新方法。本案采取分组教学法,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教学,有利于成员合作,组内互动,组间交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评价,有利于培养成员的团队精神。

4.把手机用于课堂学习。本节课,无论是间接体验成果的交流,还是直接体验成果的交流,都让学生用好自己的手机编辑短信在班级群里交流,用手机完成学习任务引发了学生的极大兴趣,晒学习成果更是让所有学生积极参与,所以这节课学生喜欢、课堂效率高。手机实质上是最便捷的移动终端教学途径,引导使用、提供机会用好手机应该是学生手机管理的有效途径。

培养良好习惯提升数学素养 篇11

[关键词]算理 学习习惯 数学素养 计算习惯 思维习惯 审题习惯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3-012

众所周知,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促进学生数学意识的培养、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数学技能的形成,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保障。数学学习习惯包括学生的计算习惯、审题习惯、思考习惯、倾听习惯、书写习惯等。下面,我以一次全市六年级下册期终质量检测为例,谈谈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审题习惯和思维习惯的培养。

一、重视计算的算理,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没有计算,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数学学习。计算能力是学生重要的数学能力,直接影响学生对其他内容的学习。现行新版教材关于计算教学的编排注重数学知识的情境化和生活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多数教师教学后却反映学生的计算能力下降了,具体表现在计算的正确率下降、口算的速度减慢等方面。

例如,本次检测中有这样一题:直接写出得数。

此题涵盖了分数、小数、整数的四则计算,范围较广,在考查学生基本计算能力的同时,也考查学生能否根据数的特点及运算符号,灵活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的能力。此题满分为6分,学生平均得4.92分,满分率为32.45%,零分率为1.47%,也就是说近萬名考生中全部正确的不到三分之一。

典型错例:

此题满分为9分,学生平均得6.61分,满分率为41.55%,零分率为6.63%,其中第(1)题的得分率最低,只有63.54%。典型错例如下:

从第一位学生的解题过程来看,原先做的是完成正确的,可他不相信这题计算的复杂性,就想尽办法用简便方法计算,因为题已说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那肯定是可以简便计算的;后面三位学生都想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但这些学生没有对具体数字的特点进行仔细分析,只是机械地套用公式,导致解题错误。

再看看第(2)和第(3)题的典型错例:

相比第(1)题,第(2)题和第(3)题的正确率稍高些。

面对以上解题的方法,应引起我们教师的思考:“学生真正理解运算定律了吗?真正掌握简便计算的方法和技巧了吗?”要想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1.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是学生能进行正确计算的前提。因此,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经历充分理解算理的过程,感悟算法。以本次测试为例,少数学生没有正确理解运算定律或运算性质。如乘法分配律是学生最难理解和掌握的运算定律,学生初学时会机械套用,但很快就忘记了,更不会自觉运用。这可能与教师只重视对规律的外形进行研究,而忽视了对规律的本质进行探究有关,导致学生对规律的领悟不深。

乘法分配律的实质是“c个a加b的和,分成c个a加c个b”与“c个a加c个b配成c个a加b的和”,教师教学时应让学生充分感知,引导他们抓住内在不变的“理”来理解外在变化的“形”。教材将乘法分配律安排在四年级下册学习,先通过现实生活情景引出数学问题,把解决问题的两种方法列成一个等式,让学生初步体验乘法分配律的合理性,再通过大量举例让学生经历计算、观察、比较、分析的过程,最后归纳出乘法分配律。教学中,教师还可通过数形结合的思想,引导学生学习乘法分配律。如计算右图大长方形的面积=a×c+b×c或(a+b)×c,使学生直观地理解乘法分配律(a+b)×c=a×c+b×c的算理。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思考:“乘法分配律的‘分与‘配体现在何处?”通过问题,让学生形成“c个a加b的和,分成c个a加c个b”与“c个a加c个b配成c个a加b的和”的观念,真正理解乘法分配律。

2.养成一看、二想、三算、四查的计算习惯

计算教学除了要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外,还要关注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因此,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查。

一看:就是在做题前,先完整地看清题目中每个数字和每个运算符号,进行初步感知。

二想:就是在看清题目的基础上,弄清数据的特点与运算之间的关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方法,确定运算步骤。

三算:就是在确定计算步骤和方法后,仔细地进行计算。

四查:就是每算一步要及时回头看,一方面检查计算方法是否合理,另一方面检查数字与运算符号是否抄错、括号和小数点是否漏抄、计算结果是否写错等。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重视检查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检查的习惯。”有些学生不是不检查,而是不会检查,所以教师要教给学生检查计算的方法,如让学生多运用估算法、逆推法等来检查计算过程。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项细致的长期的教学工作,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辅导。课堂上,可通过学生口算、板演或书面作业,及时发现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问题并加以纠正,使学生的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把学生的错误进行归类、剖析,找出错误的原因,并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针对性指导、纠错,更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做题和验算的习惯,提高学生计算的灵活性和准确性。

二、加强数学阅读指导,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

数学是以思维为核心,以语言为载体的一门学科。数学语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和逻辑性,需要学生感知、内化。数学阅读就是通过对数学语言的解读来感知内涵的,包含对数学文字、数学符号、图表模型等的认知。重视数学阅读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解题的正确率,养成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而且可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一辆玩具汽车八折后是120元,那它降价( )元。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折扣”的理解和解决百分数问题的能力,满分为2分,学生平均得1.4分,满分率为69.79%,零分率为30.15%。学生错误解答如下:(1)24元,把120元理解为原价,打八折后降低了24元;(2)96元,把120元理解为原价,打八折后卖96元;(3)150元,求出了原价,但忘了求降低了几元。其实,这道题中的“八折”是什么意思、“120元”表示的是原价还是现价、“降价多少元”又是什么意思等,这些都需要学生仔细的阅读理解。

又如:在2m长的绳子上剪3刀,使每段长度相等,每段是全长的( ),每段是( )m。

本题结合“植树问题”考查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情况,学生平均得1.02分,满分率为46.83%,零分率为44.47%,也就是说有将近一半的学生出错。正如一位阅卷教师所分析的那樣:“此题是我们组碰到的学生错误率最高的一题。这题在五年级刚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学生掌握得还是不错的,可今天大部分学生却落入了‘圈套,他们一看到这题可能认为非常简单,来不及多想就很得意地填写和。考完试后,很多学生懊恼地对我说:‘老师,这题我是会做的,都怪自己当时没有仔细读题。是啊!学生疏忽了一个细节,即题中的‘刀和‘段。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说得一点儿都没错,而且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应强调学生细心审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加强数学阅读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

1.逐字逐句的推敲

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具有高度的严密性、逻辑性,学生在阅读时,如果粗枝大叶,就很难把握其中的内涵。如“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中的“只”字,就是“唯一”的意思;“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的”,学生往往忽略了结论成立的条件;“假分数都大于或等于1”,学生有时会忽视了分子等于分母的假分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养成仔细阅读的习惯。

2.反复的品析

数学语言中的每句话,多一个字或换一个字都会改变意思。如“降价20%销售和降价到20%销售”,一字之差,天壤之别。阅读这一压缩句时,教师应要求学生把这个句子还原成“现价比原价降低了20%”和“现价是原价的20%”,使他们真正理解单位“1”的量和对应百分率。

3.灵活的悟理

数学语言简洁规范,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形成使用规范数学语言的习惯,既要理解概念的含义,又要持之以恒地练习表达。如(180-30)÷(40+10)这样的算式,教师应要求学生叙述为“180与30的差,除以40与10的和,商是多少”,形成见算式说“长话”的习惯。另外,见到文字语言叙述的,通常用“缩句”的方法进行理解、分析。如“18的比一个数的20%少1,这个数是多少?”碰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教师应要求学生在认真读题的基础上尽量动笔圈一圈,如把“18的”圈起来看成第1个数,把“一个数的20%”也圈起来看成第2个数,然后仔细分析可以把原题缩简为“第1个数比第2个数少1”,这样就很容易得到几种数量关系式,即“第1个数+1=第2个数”“第2个数-1=第1个数”或“第2个数-第1个数=1”,最后列算式或方程进行解答。这种缩简训练教学对解决一些较复杂的文字题效果较好,如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题与分析习惯,并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他们解题的正确率就会明显提高,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了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搭建思考平台,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加强双基的训练,而且要把发展思维能力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作为培养学生数学素养之本。从教学实践来看,制约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思维习惯。思维习惯,作为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思维方式,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反复强化的产物,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良好的思维习惯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学习,还能够使其终身受益。我认为,在众多的思维习惯中,培养学生有序思考和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尤为重要。

1.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习惯

对小学生来说,有序思考是相对重要的思维品质之一。同时,有序思考的习惯也是数学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更为注重培养的学习习惯。

如本次检测中的一道选择题:老师从写有1~10的十张卡片中任意抽取一张让小明和小刚猜,猜中( )为小刚胜,否则为小明胜。这样的游戏规则是公平的。

A.合数 B.自然数 C.质数 D.3的倍数

学生答题的正确率是59.9%,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出错,其中选择B的占24.5%。分析错误原因,一些学生可能对于“规则的公平性”不理解,有些学生可能对质数、合数、自然数等概念没掌握,还有些学生不知道从何处开始思考。此题综合考查“概率”和“数的整除”中的相关知识点,有一定的思维含量,需要学生深入分析题意,有序地进行思考。先理解要使“游戏的规则是公平的”,小刚胜的可能性与小明胜的可能性要相等,也就是小明抽中的可能次数和小刚抽中的可能次数要相同,再考虑1~10的自然数中合数、非合数、质数、非质数、自然数、3的倍数有哪几个,这样就很容易找到正确答案了。

其实,现行的新教材中需要进行有序思考的内容明显增多,如低段的分类、简单排列组合、较复杂的排列组合等,修订后的教材还专门依托“解决问题”来试图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小学生有序思考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渗透到日常的每个单元、每节课的教学甚至每道习题中,并要持之以恒,使之成为习惯。如“2、3、5的倍数的特征”的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从分别写有数字4、3、0、5的四张数字卡片中取出三张,按要求组成三位数。奇数( ),偶数( ),2的倍数( ),5的倍数( ),3的倍数( ),5的倍数( ),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有序思考:“从四张卡片中取三张,有哪几种不同的取法?怎样思考使取的方法不会遗漏或重复?”学生就会运用以前学过的“搭配”方法,写出“4、3、0”“4、3、5”“4、0、5”和“3、0、5”四种取法,再把每一种取法根据要求组成三位数。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思考:“按怎样的顺序组数不会出现遗漏或重复?”这样教学不仅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而且关注了学生思维的过程,培养了学生有序思考的习惯。

2.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或者思考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使学生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如本次检测中的一道“解决问题”:小林拿来一根粗细均匀的竹竿,他从左端量到1.2米处做一个记号A,再从右端量到1.2米处做一个记号B。这时,他发现A、B之间的长度恰好是全长的20%,这根竹竿的长度可能是多少米?(提示:请试着画图理解,求得两个不同的答案)

本题能较好地检测学生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分析、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本题满分为6分,平均得2.21分,满分率为13.19%,零分率为33.12%,是全卷中满分率最低的一题。多数学生会求出“3米”这个答案,但不会求“2米”这个答案,甚至有学生把“两种不同的答案”理解成“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题”。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在解决量率问题时,画线段图具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本题看似说一根竹竿,其实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就可以抽象为一条有长度的线段、一条可以平均分的线段,从而将生活问题通过图形(如下)转化为数学问题。

题目在括号中注明“请试着画图理解,求得两个不同的答案”,这样的注明具有一定的“帮扶”意义,有目的地给学生提供了思考的方式,降低了解题的难度,关键看学生会不会画图,画好线段图后会不会利用线段图来分析。教材配套的浙江版六年级下册数学课堂作业本中有类似的题,原题是:“一根竹竿长不到6m,从一端量到3m处做一個记号A,再从另一端量到3m处做一个记号B,这时A、B间的距离是全长的20%。求竹竿的长度。”原题限定了竹竿的长度不超过6米,所以只有一种解法。学生在解题中用线段图进行分析,可能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线段图。教师在反馈分析时可以利用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如果没有限定竹竿长不到6米,这题该怎样解决呢”,学生可能会想到另一种情况。由此可见,教师对教材中的一些例题或习题稍加改编,就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难度会不断加大,与小学教师不同的是,初中教师会经常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如果学生还是像小学一样,习惯于只学习一种方法解决问题,那么当他发现用这种方法解答不出问题的结果时,便只能无奈地放弃。长此以往,学生不仅成绩下降,自信心也会受到打击。因此,教师在小学高年级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设计开放性习题,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与解决问题。如:(1)答案不确定,也就是一题有多个解答结果,在解出不同结果的同时能总结出解题规律。(2)条件不确定,即对题目从不同角度补充条件,然后解答。如要求学生补充一个条件再解答应用题:“一个圆柱的高是10厘米, ,这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此题条件的补充方法有很多,如可补底的半径,或补底的直径,还可以补底的周长,这就体现了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3)问题不确定,也就是学生在补充不同问题中,得出不同的解答。(4)解法不唯一。一道题思考的方法不一样,那么它的解题策略也就不一样。如解决问题可用算术法解,也可用方程解,而同样是列方程解决问题,找到的等量关系不同,列出的方程也就不同。通过设计开放性的训练题,使学生在训练中促进对相关知识的联系和沟通,达到培养求异思维的目的。

习惯是一种反复训练而形成的动力定型。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习惯的过程中要有耐心,不急于求成,不仅要长期持之以恒地严格要求与反复训练,还要通过评价的激励作用,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上一篇:电话邀约话术话术初级下一篇:幼儿园安全消防防火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