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校园暴力主题活动

2024-05-13

防止校园暴力主题活动(精选8篇)

防止校园暴力主题活动 篇1

电气工程系

组织部、治保部

201245

活动申请

“和谐”,一个多么鲜活的词语;“安全”,一个多么古老的话题;“幸福”一个多么美妙的境界。一人安全,全家幸福;生命至上,安全为天;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生命只有在安全中才能永葆活力,幸福只有在安全中才能永具魅力。安全构筑了我们美好的家园,成为连接亲朋好友的纽带。在安全的问题上,来不得半点麻痹和侥幸,在安全的问题上,我们必须要防范在先、警惕在前,必须要警于思,合于规、慎于行;必须要树立高度的安全意识,人人讲安全,时时讲安全,事事讲安全;必须要筑起思想、行为和生命的安全长城。我们都生活在一个由亲情、道德、责任、义务等等所交织的密切的关系当中。因此,个人就不仅只是个人。每一个人的现在都与未来相连,每一个人的自身都与家庭相连,每一个人的荣辱都与整体相连。为了个人的成长,为了家庭的幸福,为了这荣辱相伴的整体,让我们共同筑起思想、行为和生命的安全长城,做个好人。只有好人,一生才能平安;祝愿好人,一生平平安安.所以我部特此举办以“和谐校园,防止暴力”为主题的安全教育活动。

电气工程系

组织部、治保部

201245

活动计划

活动主题:“和谐校园,防止暴力”为主题的安全教育活动 活动时间:2012年4月10日晚自习两节课。

参与人员:我系与全体同学、各系组织部、治保部、院组织部、治保部

活动地点:各班教室 活动安排:

组织部在第六周开展“和谐校园,防止暴力”为主题的安全教育团课做好宣传。并以质保周刊的形式进行宣传。

我系治保部在团课期间与院组织部、治保部、各系治保部人员到各班进行安全教育知识的宣传与检查。

电气工程系

组织部、治保部

201245

活动总结

本次活动顺利完成,没任何意外发生,为以后顺利举办关于安全的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本次活动的亮点: 通过团课等方式让同学们了解安全的重要性,学习到如何预防安全问题的发生与暴力的危害。

二、本次活动的成功之处:

本次活动的圆满成功在于提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把需要的活动每一步的详细步骤都准备好,并且我部会对每一个班级进行检查,检查中无任何意外发生。

生命的脆弱经不起烈火和洪水的考验,历史的风霜照出人们安全意识的羸弱.水火无情,远离伤痛,从身边的每一个细节做起..警钟长鸣,让我们警记血和泪的教训.从关爱生命起,共建平安校园.让每一个有梦想的青年播撒一粒平安,收获一种平安的人生.安全工作常抓不懈,教育学生在学校里不玩危险游戏,在楼道里不要打闹,要做到轻声慢步;与同学发生矛盾时要及时沟通,防止暴力的发生;出校门时,要求学生慢行通过校门;我相信通过本次活动的顺利完成,提高了同学们的安全意识。也为我们部下一次活动的顺利举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安全高于一切,希望我部举办的本次活动能带给同学们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高于一切的安全。

电气工程系

组织部、治保部

防止校园暴力主题活动 篇2

关键词:校园暴力,体育暴力,案例,心理成因,问题研究

近年来, 校园暴力在全球范围内有愈演愈烈之势。我国校园暴力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成为当今严重的公共社会问题之一。高职院校由于其办学模式、生源素质等原因也成了校园暴力的“重灾区”。同时, 体育暴力在国际国内大小赛事及体育活动中也频频发生, 人们对体育暴力问题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

一、概念界定

1. 校园暴力的定义

由于研究者采用的方法不同, 对校园暴力的定义和说法颇多。挪威卑尔根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丹·奥维斯 (Dan Olweus) 第一个对学生间的暴力行为作了如下定义, 并为欧洲和其他一些国家所普遍接受:“一个学生如反复地或长期地成为一人或多个学生的负面行为的攻击对象, 这个学生即是暴力或迫害行为的受害者。”

徐久生主编的《校园暴力研究》一书中将校园暴力定义为:“行为人针对在校师生实施的身体上的和心理上的暴力行为, 对学校财物或师生财物实施的暴力行为, 以及师生对社会人士实施的暴力行为。简言之, 与在校师生直接有关的暴力行为, 均可界定为校园暴力。”

秦万山在相关研究中将“校园暴力”定义为:“ (校园暴力是指) 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者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 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 主观上带有恶意, 客观上运用躯体的力量造成了身心或财产的伤害或者威胁, 其施暴者和受害者至少有一方是青少年学生的行为。”

综合上述定义以及校园暴力发生的实际情况, 笔者将校园暴力界定为:“校园暴力是发生在校园内, 且其施暴者和受害者至少有一方是在校学生的暴力行为。”本文则主要以学校体育活动中出现的典型校园暴力案例作为研究对象, 涉及的校园暴力类型主要为学生对学生的暴力行为。

2. 体育暴力的定义

体育运动是世界各国人民共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人们从体育锻炼中获得强健的体魄, 从体育竞赛中增进了相互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从观看体育比赛中达到心理的满足与情感的宣泄。体育在当今人们的生活中担任的角色显得越发重要, 是和谐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一般事物的发展都会有些负面的不和谐因素, “暴力事件”、兴奋剂和种族歧视等就是其中的不和谐音符。现代竞技体育相关的暴力问题层出不穷, 如球员斗殴、球迷骚乱、球员殴打球迷、运动员遭枪杀, 等等。这些事件违背体育运动的初衷, 同时又给社会增加了不稳定因素, 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 暴力问题阻碍了体育运动自身的良性发展。

体育暴力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 对其概念, 可以分类进行解释。体育暴力可解释为不同形式的冲突。可分为建设性体育暴力和破坏性暴力, 后者又可分为运动暴力 (指由参加者引起的体育暴力) 、看台暴力 (观众之间发生的体育暴力) 和混合暴力 (观众和赛场的体育暴力) 。

在学校体育活动中, 也同样存在着一定的暴力现象, 是校园暴力的一部分。本文试图对学校体育活动中出现的这一部分校园暴力问题进行专门研究, 研究所涉及的学校类型主要为高职院校。

二、关于暴力的理论解释

1. 精神分析理论

该理论认为, 攻击是人的一种本能, 一切攻击行为都是潜在的攻击本能精神能量的流露, 所以也被称为本能理论。根据该理论, 人的攻击行为或者暴力行为是与生俱来和不可避免的。认为毁坏欲或者死亡欲是生物本能的对立面, 人的攻击行为是外化了的毁坏欲, 其目的是造成对他人的伤害。健康的个体依靠自我控制的力量减轻了攻击内驱力, 从而阻止了暴力行为的发生。

2. 挫折—攻击假说

挫折—攻击假说是多拉德 (J.Bollard) 在早期弗洛伊德学派的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学说, 该假说断言, 目标性活动受阻时产生的挫折, 是攻击的关键性前因。

挫折—攻击假说由贝科威茨 (L.Berkowitz, 1989) 进行了完善, 他认为存在着一些挫折的前因, 挫折只为攻击行为的产生创设了一种唤醒状态或预备状态, 攻击性行为必须借助于外部因素的激发。他认为挑动 (instigation) 是愤怒的一种反应性驱力状态, 在这种愤怒的反应性驱力状态下, 促使个人对目标进行伤害。不仅身体不适和消极心境会引起攻击, 挫折或侮辱也会加强人们的攻击行为, 消极的感情是愤怒性攻击的基本来源。

相关研究表明, 引起暴力杀人和伤害案件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事件参与者之间的相互报复。报复可能是为了维护自尊和面子, 也可能是一种自我保护策略。报复事件通常是以对手认为受到侮辱而进行的攻击开始的, 逐步由言语冲突上升到身体攻击。

3. 社会学习理论

该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心理学基础理论, 该理论认为个体通过观察别的个体的社会教化过程可以让其获得或失去某种行为。经验性—心理学攻击行为研究证实, 攻击行为归因于学习过程。社会学习理论认为, 与人类的其他行为一样, 暴力行为或攻击行为同样是通过学习而掌握的, 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就是说, 攻击性或者暴力行为并不是与先天的因素有关, 而是与环境等后天因素有关。攻击是一种后天习得的社会行为, 暴力是可以学到的, 是学习的结果, 人们的攻击性与后天环境因素具有更为紧密的内在联系。

三、学校体育活动引发的校园暴力实例

案例一:2008年10月21日, 某高职院校足球场上, 课外体育活动时间, 一个班的男生在踢足球, 被射飞的足球正好重重地砸在了另外一个班的同学方某的脸部, 当时方某和本班同学在球场边打羽毛球。方某被足球砸中非常生气, 大声地骂了起来并要求对方赔礼道歉, 方某的同学也站出来声援方某要求对方向方某赔礼道歉;而对方班级的同学则认为“足球又没长眼睛”, 不小心砸到人很正常, 没必要这么小题大做。双方在言语上冲突加剧, 方某一气之下将足球用力地一脚踢向对方同学, 于是双方班级的同学开始扭打起来, 发生了激烈的身体冲突, 事态很快由同学间的冲突摩擦演变升级为校园群殴事件。后来学校保卫处巡逻安保人员迅速赶到, 及时制止了这起校园暴力事件, 并对相关同学进行了相应的处理。

案例二:2009年5月, 某高职院校组织的全校篮球联赛上, 两个班级的球员正在场上进行激烈的比赛, 由于其中一个班的队员故意频频犯规将另一队的主力撞伤, 场下的拉拉队员情绪激动, 立即冲到赛场上揪住对方。经在场老师及裁判的及时调解和判罚, 比赛得以继续进行。由于主力连续受伤下场的球队最后输掉了比赛, 赛后, 该班同学心里不服, 于是决定去找对方球员算账, 以“出一口恶气”。于是, 当天晚上正当对方球队在学校附近的小餐馆里庆祝胜利时, 一场恶斗突然爆发。当警察接到群众报警赶到现场时, 已经有同学被凳子砸得头破血流。在警方的介入下, 双方停止了械斗并将伤员及时送往医院救治。事后, 学校对有关责任人也进行了严厉的处罚。

四、对案例的心理原因分析

人的行为与心理是密切联系的, 心理支配着行为, 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在以上两例由体育活动引发的校园暴力案例中, 诱发暴力行为的心理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自卑心理

高职学生往往因为自己进入高职院校学习而自感比其他考入本科院校甚至重点、名牌大学的同学低人一等, 加上部分同学因为家境贫寒、经济拮据或体貌不佳等产生一定的自卑心理。贝科威茨认为, 具有自卑情节的大学生容易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因为他们试图寻求自卑补偿方式。而冲动、好斗往往成为他们自卑的补偿方式, 从而促使其行为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

2. 报复心理

报复心理的产生是由于自己或亲朋好友受到无端的伤害, 由于这种伤害往往是不公平的, 这些受伤害的大学生就会寻求失去利益的补偿, 以求得心理的平衡。在犯罪学上, 报复心理是一种危险的心理, 因为报复心理追求的是一种在受损害程度上的平等, 相当于已经发生的过程行为的再现, 但是报复行为难以以绝对对等的方式实现。以错对错的非法行为往往会加大过错行为的程度, 使报复行为的过错大大超过前者的过错行为。特别严重的是, 在报复心理的驱使之下, 一些大学生会失去理智, 做出异于常理的暴力行为来。例如学生打群架的原因很多就是因为当事人在第一场合吃了亏心里不服, 于是迅速纠集老乡或同学对对方实施报复, 从而使事态恶化, 后果加重。在案例二中就非常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

3. 自我表现心理

高职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 他们希望引起他人的关注、渴望获得人们的认同。再加上青少年精力旺盛, 活动能量日益增强, 喜欢争强好胜, 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当这种心理获得正确的指引时, 将会取得积极的成果。一旦这种心理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 没有获得正确的表达渠道, 它将会走向事物的反面, 成为暴力行为的导火索。另外高职生还具有好奇心强、喜欢模仿, 意志力弱、容易从众, 欲望过多、自控力差, 心浮气躁、寻求刺激等心理特点, 这些心理因素在一定的应激环境下容易诱发高职学生的暴力行为。

4. 攻击性过强是内在诱因

动物具有强烈的攻击性, 它们往往为争夺食物、领地、交配权和支配权而相互争斗。人作为高级动物, 也具有动物的本能, 即攻击性, 这一点已为社学心理学研究所证明。此外, 高级的社会性需要也会引起人类的暴力行为, 例如为了维护自尊、信仰、集体荣誉等, 人们也可能对别人采取攻击性行为。

校园暴力, 尤其是因斗殴引发的严重人身伤害事件, 其行为往往是因为一时冲动而发生, 具有盲目、不计后果等特点。其内在诱因在于青少年的攻击性过强。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与亲社会行为相反, 表现为对外界的敌视和破坏。

现阶段的学生大部分为独生子女, 当他们在学校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与同学发生纠纷和矛盾时, 往往很容易去攻击或还击他人。据调查, 在人格需要中较多的独生子女有不同的攻击性需要, 大多数独生子女的攻击性需要比较强烈, 低分组只有11.6%, 其余均在一定程度上有攻击性需要, 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校园暴力尤其是学生间斗殴事件日益严重。

5. 对暴力及暴力文化的认同

现实社会中强权政治、黑恶势力以及各类社会暴力的存在, 让许多青少年学生认同了暴力的“作用和价值”, 甚至崇尚暴力, 认为暴力是英雄的表现,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通过暴力才能获得利益, 只有暴力才能让别人屈服, 才能最终解决问题。此外, 当前暴力文化借助大众传媒盛行于世, 在影视文学作品、音像制品、网络游戏中, 随处可见暴力场面。青少年学生很容易接触到这些暴力场面, 在这种暴力文化的“长期熏陶”下, 使一些大学生的潜意识里形成暴力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有效手段的价值观念, 这是导致校园暴力的主要诱因之一。

美国相关课题的研究者也一致指出, 暴力内容充斥传媒是造成校园暴力层出不穷的重要原因。暴力文化把惩罚别人作为愉快的体验, 这种社会文化环境使得青少年从小就崇尚暴力, 当他们的道德意识还不完善, 是非观念还比较模糊的时候, 很容易对刺激强度较大的两极行为进行模仿。

五、对校园体育暴力问题的现实思考

1. 增强心理健康意识,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在校学生应增强自己的心理保健意识, 主动学习一些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 了解自己所处成长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 学会面对和处理好自己成长中的身心发展矛盾与冲突, 努力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人的总体素质中的基础素质和核心素质, 在校学生应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心理素质, 比如, 学会自制, 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学会冷静, 努力培养自己的理智感;学会自我调节, 合理宣泄和排解不良的消极情绪;学会交往, 正确对待和解决人际矛盾与冲突等。尤其在体育活动中, 由于特殊的场所环境和活动方式, 同学之间身体的接触甚至冲撞会比在教室等正规学习场所发生的频率高很多, 同样, 此时言语上的冲突和冒犯也会比其他场合发生的概率要高, 因此在校学生应学会稳定情绪、冷静对待、正确处理, 以积极良好的心态协商解决, 切忌莽撞冲动、意气用事或逞一时之能激化矛盾、用拳头或武力来解决问题。

2. 淡化体育的竞争意识

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有着很大的区别, 不能将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混为一谈。在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中, 学校体育起辅助作用, 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放松、娱乐、缓解学习压力、增强体质的平台。这就要求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环境, 要求教师在课堂和课外采用各种方法积极去营造这种氛围。从心理健康的角度而言, 使学生在没有承担任何心理压力的情况下情绪得到宣泄和释放是最理想的效果, 然而在实施的过程中这一点却很难做到, 因为我们不能奢望一场平淡的比赛能给人愉悦痛快的感觉, 但过强的胜负观会使胜的一方情绪得到淋漓尽致的宣泄, 然而却会使输的一方产生郁闷消极的情绪,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比赛结果产生的。因此, 我们需要寻找到一个平衡点, 淡化体育的竞争意识。在学校体育中, “更高、更快、更强”的竞技体育口号却并不一定适合;使学生在运动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和享受到运动的快乐是学校体育的真正目的, 而不是仅仅注重运动的结果。在学校体育中, 我们不应该片面注重输赢和结果, 因为这样做的后果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诱发学生之间的竞争性和攻击性。教师应该秉着这种体育教育思想并将这一思想传递给学生、影响学生, 在学校组织的各种体育活动中, 应始终贯彻和体现这种思想。

3. 加强教育管理, 净化社会环境

要真正营造出一种文明的校园体育环境离不开家庭和学校的良好教育。因此, 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 使他们从小就养成文明的行为方式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 学校和老师应加强对学生运动场所的监督和管理, 对学校组织的各项体育活动要做好各项组织协调工作, 避免在活动过程中引发矛盾和暴力冲突事件;加强安全巡查及保卫工作, 及时处理突发情况等。此外, 校园体育暴力事件频繁发生与整个社会环境密不可分。学校球场和看台上的暴力同社会上的暴力, 同街道甚至家庭里的暴力是分不开的。因此, 国家应采取有力措施和手段打击各种暴力行为, 遏制暴力文化的传播和蔓延。例如, 乌拉圭于2006年1月12日颁布了《预防、控制和根除体育暴力法》, 旨在通过法律途径根本解决其体育运动中严重的暴力行为和行动。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一些先进做法, 综合运用法律、教育、道德及管理等多种途径, 以有效解决社会暴力问题, 净化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徐久生.校园暴力研究[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4.

[2]秦万山.烟台市高职院校校园暴力调查与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系, 2006.

[3]翟继勇, 刘一民, 贾学明.对体育暴力概念的探讨[J].辽宁体育科技, 2003 (1) .

[4] (英) 布莱克.犯罪行为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0.

防止校园暴力主题活动 篇3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 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日前强调,切实加强校园安全管理,重点防范重大安全事故和针对校园的暴力活动,中小学校要加强防踩踏事故、防校车事故的管理。

日前,李卫红到广东省深圳市、广州市部分学校检查调研学校开学工作情况。2月23日下午,教育部在广州组织召开学校开学工作专题座谈会,李卫红出席会议。

会上,李卫红传达了中央关于学校开学工作的重要批示和指示,通报了当前学校安全工作的新情况和新形势,并对做好开学初特別是全国“两会”期间学校安全工作提出要求。

李卫红说,抓好开学工作特别是“两会”期间的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保持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和生活秩序,是当前各地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一要高度重视,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的“一把手”要亲自部署学校开学工作,加强督导,分解工作任务,狠抓责任落实。二要切实抓好高等学校、中职学校、寄宿制中小学校的食堂工作,强化服务,提高质量,保证学生的正常饮食供应。要加强对各类学生食堂的检查,保证食品卫生安全。三要大力营造和谐稳定的校园氛围。要重视解决事关师生切身利益的问题,特别是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大力宣传国家和地方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高质量开展就业服务工作。要关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落实国家资助政策和措施。四要切实加强校园安全管理。要把防范重大安全事故和针对校园的暴力活动作为重中之重,做好学生集中活动场所、大型活动和外出活动的安全防范工作,中小学校要加强防踩踏事故、防校车事故的管理。五要坚于职守,坚持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厦门将试行“十年义务教育”

据《光明日报》报道 日前,记者从厦门市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上获悉,厦门将试行“十年义务教育”。

厦门的“十年义务教育”是指,初中、小学和学前一年教育一体化,除初中、小学实施义务教育外,还将学前一年纳入义务教育。厦门市教育局局长赖菡说,“十年义务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延伸。从教育规律来讲,学前教育对人的一生奠基作用非常明显;从民生的角度来讲,孩子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时,其家庭经济能力已经大大得到增强,相对孩子在读幼儿园时的家庭经济支撑能力不可同日而语。

厦门将于今年在岛外的同安汀溪和翔安新圩两镇先行开展“十年义务教育”试点,探索初中、小学和学前一年教育一体化。改革试点由厦门市教育局与相关区政府签订改革试点扶持协议。

教育部:今后打工者子弟可在北京、上海入读中职学校

据《北京晚报》报道 近日,记者从教育部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后打工者子弟可在北京、上海入读中等职业学校。北京市教委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打工者子弟可在京参加中考,以借读形式入读中职学校。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城市职业学校招收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的问题,近几年在一些城市已经出台了相关规定,例如上海已经明确规定,中职学校可接收打工者子弟。北京、安徽等城市也已经开始做,因为按北京初中毕业生数量测算,本地毕业生数不能满足所有普高和职高的接纳量,因此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北京有合作的西部、周边省市的学生,都是北京中职教育的招生对象。

今后中等职业学校将实行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结合的教育形式,实施学历教育,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历的人员,基本学制3年为主;招收高中毕业生,基本学制以一年为主。旨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据介绍,目前中职24%的在校生超过19岁,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在职人员。

去年全国中职毕业生就业率约96%,现在职业学校就业率问题已经被“如何提高就业质量”问题取代,下一步的努力方向是提高就业质量。今年教育部将推出就业质量调查报告,引导学校从关注学生就业率到关注学生就业质量。

校园暴力主题班会 篇4

1、让学生认识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认清校园欺凌带来的后果。

2、提高学生防欺凌能力,学会保护自己。

教学重点:

了解校园欺凌的实质和危害,掌握正确应对校园欺凌的方法和策略。

教学过程:

一、认识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的最可怕之处在于其施暴者是孩子,而受害者也是孩子。对施暴者来说,其过早染指了不良恶习,日后的成长令人担忧。而对受害者来说,这样的经历无疑是一场梦魇,很容易留下永久的伤痕。

二、了解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

1、学习压力大,无法通过正常渠道排解。

2、心理不健康,精神空虚。

三、如何应对校园暴力

1、抵制校园暴力,辨别是前提,校园暴力包括行为暴力、语言暴力和心理暴力。行为暴力在校园暴力现象中最为普遍。行为暴力主要指包括打架斗殴、敲诈勒索、抢劫财物等一系列对人身及精神达到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

2、向校园欺凌说“不”,不崇拜暴力文化,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不参与校园暴力。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坚决不充当校园暴力行为中的帮凶。注重心理的健康发展。要保持乐观的心态,主动与他人沟通,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加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3、保护自己,关注他人

与同学友好相处。有的同学遇到矛盾时,不愿意吃亏,认为忍让就是没了面子失了尊严,最终只能使得矛盾不断升级,不断激化。学校僻静的角落、厕所或楼道拐角都是校园暴力的多发地带,我们在这些地方活动时尤其要注意,最好结伴而行。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

4、及时报告,以法维权

自己或发现他人遭遇紧急情况时,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向家长、老师或警察求助,采取最有效的救助措施。

四、总结

校园暴力主题班会记录 篇5

班会上,老师围绕“校园欺凌”这一话题,给同学们介绍什么是校园欺凌及校园欺凌的表现,引导同学们如何分辨校园欺凌。

下面是校园欺凌的四种方式:

第一,身体欺凌——打、踢、推、用拳猛击等。

第二,语言欺凌——起绰号、谩骂、侮辱、造谣等。

第三,社交欺凌——排挤、孤立,将其排除在群体之外。

第四,网络欺凌——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介进行。

紧接着,老师还向同学们们强调了校园欺凌的危害:严重影响了学生们的正常生活和学习,身心健康也受到严重威胁,更削弱了学校的教育成果。

危害如此大的校园欺凌应当引起家长、老师、社会、学校高度的重视。

近些年来校园欺凌事件不断发生,列举以下几件希望能引起同学们的重视。

1.女生太邋遢引公愤遭群殴将其打成10级伤残

2.江西永新县发生一起多人围殴女生事件

3.甘肃女生6分钟被打38记耳光

4.多名男子在露天公厕内围殴学生

5.女生99秒被扇32记耳光

为此,呼吁同学们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勇于拒绝校园欺凌暴力伤害事件。

二、要加强法律知识学习。

三、要拒绝与校外不良青年交往。

四、要积极与家长、老师交流沟通。

五、要树立增强友爱互助意识。

六、要树立进取、向上的人生观。

七、不参与打架斗殴、不讲所谓的哥们义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友善是人际交往中必须具备的道德规范,人们都能以“与人友善”的态度处理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我们的生活就会充满阳光。

预防校园暴力伤害主题班会 篇6

校园暴力:主要是指在校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其他人员之间、师生之间发生在校园内及校园周边的具有敌意的欺凌、体罚、伤害等性质的暴力行为。

一些同学在遭遇校园暴力、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却全然不知,以为校园暴力仅仅是不礼貌行为;另一些同学在目睹校园暴力时也无动于衷,以为只是同学间的“嬉笑打闹”。

校园暴力的发生通常有两个原因:一是同学间因口舌之争或其他原因的肢体冲突。二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私欲而引起的争执、事端。

预防争执和事端应做好以下两点:

与同学友好相处。有的同学遇到矛盾时,不愿意吃亏,认为忍让就是没了面子失了尊严,最终只能使得矛盾不断升级,不断激化。我们应该宽宏豁达,不应为一丁点儿小事僵持不下,斤斤计较,甚至拳脚相加,做出降低人格的事情。

避免自己成为施暴者的目标。我们平时不要随身携带太多的钱和手机等贵重物品,不要公开显露自己的财物。学校僻静的角落、厕所或楼道拐角,校园门口都是暴力的多发地带,我们在这些地方活动时尤其要注意,最好结伴而行。应对暴力,临危不乱

如果我们无法避免危险的发生,那么,在危险发生的时候,我们一定不要惊慌!保持冷静、保持清醒的头脑是关键。我们应克服心里的恐惧,积极地去解决问题或者本能地保护自己。遭受行为暴力时的自救

如果被殴打,我们该怎么办?

一是找机会逃跑。二是大声呼救。三是借助一些小动作给自己寻找逃跑的机会。四是求饶。求饶不是懦弱的表现,是减少伤害的策略。

在人身和财产受到双重危险时,应以人身安全为重,舍财保命,以免受到更激烈的伤害。及时报告,以法维权

由于校园暴力事件的随机性,许多同学对其产生了恐惧和焦虑。一些同学不敢把事情告诉家长和老师,更不敢报警,甚至警方破案后也不敢出面作证,忍气吞声往往会导致新的暴力事件的发生。

自己或发现他人遭遇紧急情况时,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向家长、老师或警察求助,采取最有效的救助措施。

我们一定要记住:当自己的安全受到威胁时不轻言放弃,当他人的生命遭遇困境需要帮助时,在确保自己安全的情况下,尽自己所能及时伸出援助之手。

校园暴力何时休 篇7

2015年7月15日,宿迁市泗洪县育才中学初二学生小博(化名)在补课放学途中被人拉去偏僻角落。七八名初中生围上来对他拳打脚踢,还有人持木棍猛击小博头部,导致小博头部大量出血,并失去了意识,最终身亡。

2016年4月9日,一段女生在厕所内被群殴的视频热传,事发于山东滨州某中学,视频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好几个穿着校服的女生在厕所内,一名女生被数名女生辱骂殴打,险些被踹到厕所坑内,视频中还有一个女生手里拿着木棒,这些花季年龄的施暴者是那样冷血,丝毫没有怜悯之心。

在此类校园暴力事件中,施暴者和受害者同样让人惋惜和揪心。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校园暴力”是代表委员集中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最高人民检察院负责人在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的相关会议上表示,今年将重点关注“校园暴力”,加强对相关行为的惩处和预防。

专家分析:

校园暴力主要是指在校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其他人员之间、师生之间发生在校园内及校园周边的具有敌意的欺凌、体罚、伤害等性质的暴力行为。由于校园暴力行为的施暴者和受害者多数是青少年在校学生,并且暴力行为发生在校园内或校园周边,因此大家习惯称其为校园暴力。一般分为行为暴力、语言暴力、心理暴力。

校园暴力不是我国特有的,并且在每个时代都存在。但近年来校园暴力却呈现低龄化、群体性、网络化特点,女生之间的暴力逐渐增多。部分青少年的暴力心理表现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稍有不满就扬言要整死对方,出手又狠又重。

校园暴力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

1.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造成青少年心理不健康

第一种:缺乏父母的爱和支持。

校园暴力的施暴者主要是“问题少年”,他们的家庭多有不幸,或家境贫寒、或暴力不断、或父母离异,不闻不问。在此情况下,他们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平安富足的生活,加上平时缺乏关怀、帮助、引导和管教,便常常处在违法犯罪的边缘,容易产生撒谎、仇恨、结交不良伙伴、离家出走等不良心理和行为,还会变得脾气暴躁,很容易产生攻击行为。如果长期得不到纠正,便形成暴力倾向明显的人格特征。未成年的孩子具有强烈的模仿他人行为的倾向,许多打骂孩子的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自身的暴力行为所给予孩子的是攻击性示范,相当多的孩子犯罪前曾被父母打骂。

第二种:家长对孩子过度溺爱。

在独生子女家庭,孩子个个都是掌上明珠。父母生怕孩子吃亏,造成了孩子唯我独尊的心态。家长在培养上经常灌输给孩子不能吃亏的思想,有些孩子可能学了文化知识,但社会认知差,缺乏责任心。

第三种:教育理念出现偏差。

家长一门心思让孩子上名校,关于孩子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如何交际,如何培养孩子的性情思考得却很少。这些隐藏的心理问题,为暴力行为埋下了伏笔。

2.大众传媒暴力内容对孩子产生的不良影响

现在的孩子是与电子媒介一起成长起来的,他们生活在电视、互联网等各类电子媒介的包围之中。未成年人产生暴力行为与经常看有暴力情节的影视节目和能够参与暴力活动的网络游戏有关,让孩子产生社会充满暴力的错觉,把暴力当作解决冲突以及达到个人目的的有效方法,从中获得“存在感”与“成就感”。

3.学校在教育管理中存在缺陷

我国目前依然是应试教育体制,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均以考试优秀率、升学率、分数来评判教育教学成果,因此重智育、轻德育的观念仍在起着作用。学校对那些因学习成绩不好,而爱惹事的问题学生,疏于管理,他们失去了老师的关怀,同学的信任,在自卑心理的驱动下,从滋事打人中寻找成就感。

解决办法:

校园暴力对青少年学生造成的伤害远不只肉体上的创伤,更是心灵的伤害。家庭、学校、社会需要对这些施暴的青少年开展心理救援。如果这些心理冲击得不到及时干预和治疗,伤害会影响他们一生。有一些受害者在长期经受暴力之后,有极大的可能性将来会变成为施暴者。

避免校园暴力的发生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等多方面的合力。

1.父母要给孩子一个适合成长的家庭环境

家庭暴力是校园暴力产生的根源。家长应当积极履行好监护责任,解决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问题,还应尤其注重培养孩子善良的人格、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培养孩子的爱心,让孩子们学会给予和奉献,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让孩子在集体生活中,既能尊重和保护自己,还能约束和控制自己的行为。

2.净化影视、游戏及网络空间

对影视、游戏及网络中的暴力、欺凌、色情等内容要严格审查管理,加大处罚力度。同时,在社会上积极营造传播正能量的氛围,增强正能量的宣传报道,为青少年树立好榜样、好导向。不向学生提供充满幻想和暴力的游戏,对于那些孝顺父母、关爱他人、勤俭治学的事例进行宣传。

3.在校园中强化舆论宣传

青春期学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冲突的年龄,学校的职能不只是教会学生技能,更要承担起育人的职责。学校要通过法制教育,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正确引导,同时披露欺凌行为,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引起家长、老师和学生的共鸣。对于成绩差的学生,同样给予他们关爱和庇护,让他们得到来自老师和同学的温暖鼓励。

4.学生自身学习如何远离和应对校园暴力侵害的方法

首先,管好自己,谨慎交友。青春期阶段尤其要避免结交有不良习气的朋友;和同学发生冲突,要冷静处理,不意气用事去拉帮结派;更不要去挑逗比较霸道的同学;上学切忌带太多零花钱,穿戴和学习用品也尽量低调。

其次,有防范意识。上下学和外出活动时尽可能结伴而行;尽量走大路,不要走僻静、人少的地方;放学后不在校外逗留,不在路上贪玩,也不要天黑再回家;将父母的号码设为手机快捷键,如遇危险,瞅准时机,能及时向父母求助。

如何远离校园暴力 篇8

王磊是一名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平时就很喜欢玩电脑游戏,一天他与一名叫李飞的同学一起在名为“劲舞团”的游戏平台上“对战”,由于李飞屡屡被王磊打败,王磊对李飞的游戏水平表示出“不屑”,言语相讥,不愿意跟李飞继续“对战”,利用“房主”的特权,将李飞“踢”出“房间”,双方为此发生口角。第二天,李飞纠集了一些社会人员,与王磊发生争斗,在争斗的过程中,李飞将王磊的头部打坏,而自己也造成了严重的外伤,起因仅仅是因为一点小事。那么,同学们该如何加强自我保护、远离校园暴力呢?

一是应正确处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交友要谨慎,少与行为不端的人联系,不过早与社会上的人交朋友,少去情况复杂的公共场所,出外办事不能单独行动;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事不能太冲动或意气用事,说话不能盛气凌人或目空一切。

二是应培养自己良好的心态,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多看多学些健康的读物;文明、宽容待人,得饶人处且饶人,凡事都要考虑后果,不能以暴制暴;洁身自好,不与人结仇、不干坏事、少管闲事,心理不适时,找心理医生解决;锻炼好身体,提高自卫能力。

上一篇:回迁房买卖合同详细下一篇:美丽的东平县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