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语言的鉴赏角度

2024-06-26

作品语言的鉴赏角度(精选8篇)

作品语言的鉴赏角度 篇1

夏天天白羊

1、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去鉴赏,包括用词、句

式。

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

2、从修辞的角度鉴赏

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对偶、借代等,这些修辞手法本身具有典型的作用。如比喻的作用是化此为彼,形象生动,想象力丰富;拟人的作用是化物为人,亲切自然,人格化等。语言特点术语语言行云流水、自然流畅。形神兼备、语言无可挑剔。

语言简洁 洗炼(练)、简练利落。语言浅显、明白如话、不雕塑饰,不加

修饰。

语言平淡无奇、质朴清新 淡雅词藻华丽 明快、语言明白通畅。勾勒简洁的语言描写,介绍事物的大概。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

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体物入微 穷形尽态(相):描写细致入

微、刻画细致生动。

诗情画意:写景细腻、情景交融。议论类 :富有哲理、淋漓尽致

3、从语言风格的角度鉴赏①.自然淡雅,如朱自清,用工笔写意蕴。②.平和冲淡,如周作人,用淡笔写浓情。③.苍劲雄健,如鲁迅,刚健之中见哲思。④.绚丽浓艳,如徐志摩,用诗意写浓情。⑤.清婉隽永,如冰心,用婉笔抒写柔情。⑥.形象含蓄,如茅盾,用形象表达主旨。

4、从语体的角度鉴赏

如: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与专业术

语等

5、从情感的角度鉴赏

要善于体味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露出来的感情,或含蓄,或直露;或奔放,或细腻等。善于分析品味景中情、事中情、理中情

等。

作品语言的鉴赏角度 : 夏天天白羊

1、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去鉴

赏,包括用词、句式。

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

2、从修辞的角度鉴赏

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对偶、借代等,这些修辞手法本身具有典型的作用。如比喻的作用是化此为彼,形象生动,想象力丰富;拟人的作用是化物为人,亲切自然,人格化等。语言特点术语

语言行云流水、自然流畅。形神兼备、语言无可挑剔。

语言简洁 洗炼(练)、简练利落。语言浅显、明白如话、不雕塑饰,不加修饰。

语言平淡无奇、质朴清新 淡雅词藻华丽 明快、语言明白通畅。勾勒简洁的语言描写,介绍事物的大概。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

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体物入微 穷形尽态(相):描写细致入微、刻画细致生动。

诗情画意:写景细腻、情景交融。议论类 :富有哲理、淋漓尽致

3、从语言风格的角度鉴赏①.自然淡雅,如朱自清,用工笔写意蕴。②.平和冲淡,如周作人,用淡笔写浓情。③.苍劲雄健,如鲁迅,刚健之中见哲思。④.绚丽浓艳,如徐志摩,用诗意写浓情。⑤.清婉隽永,如冰心,用婉笔抒写柔情。⑥.形象含蓄,如茅盾,用形象表达主旨。

4、从语体的角度鉴赏

如: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与专业术语等

5、从情感的角度鉴赏

作品语言的鉴赏角度 篇2

失误展示

从历年阅卷中我们发现,大多数考生在这类试题的考查中主要存在着如下问题。

1.审题不清,孤立答题。

2010年浙江温州卷《乡村的泥土》一文后有:“阅读全文,你从中感悟到人与土地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很多考生在答题时感觉无从下手,仅摘录某段的某个词语来作答,甚至是凭着感觉答题。这就是因为审题不清、孤立答题所致。题干中“阅读全文”就提醒考生要从全篇入手;“你从中感悟”则是要求在了解了作者的感悟之后讲述自己的感悟,不能完全抛开文章写感悟。

2.结构不明,表述不全。

2010年江苏苏州卷《寂寞的月亮》(阅读材料可参见本期P30)一文有这样一道题目:“月亮有什么特点?请联系全文分点归纳。”要想将此题答完整,就要对文章的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但很多考生由于对文章的结构不明了,导致表述不全而失分,很是可惜。

3.要求不清,简单作答。

所谓“鉴赏”题,无论是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还是表达技巧的鉴赏,都需要在基本的判断(“鉴”)之后紧扣作品主题进行适当分析(“赏”)。而相当部分的考生往往会忽视后者。

解题指导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这一考查方向, 我们可以一一对应地从三个层面来探求答题之道。

一、鉴赏形象:

概括特征,揭示意义。首先从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判断其性格特征及思想品质,从而分析其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

二、鉴赏语言:

联系主题,切合形象。这里的鉴赏语言包括鉴赏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段落以及文章整体的语言风格;不能只是阐述含义,更重要的是要剖析语言在文中的作用;一般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阐述,还要注意联系作品主题和人物形象。

具体的,可以分这样几步答题:首先分析作品的语言特点和所使用的表现手法,其次简述这样写的作用,最后揭示语言的内涵。

三、鉴赏表达技巧:

理清类别,挖掘作用。表达技巧主要指作者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等。因此我们要对各种表达方式(如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等)、表现手法(如对比、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正侧面描写等)以及各种修辞(如比喻、拟人、反复、排比等)的运用和作用要有清晰的认识。一般答题的思路是:分析文章运用了什么技巧,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取得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特别值得强调的是:鉴赏题的解答,最重要的是对文章全篇的把握。只有把握了文章的整体结构,弄清楚了作品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情感,深刻理解了文章的主旨,才能够全面而透彻地品析人物形象、作品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运用之妙。

如何把握全篇呢?同学们要特别关注文章中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句子,综合起来体会文章的主旨。例如上例《乡村的泥土》,从全篇看是写“人与土地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人与土地的相遇是一种缘分,是一个灵魂与另一个灵魂的默契和交流”。而这些意思都隐含在作者每段的抒情议论之中。

此外,还要注意把握文章的结构。阅读时可圈画文章的结构段、结构句,即文章的首尾段落、过渡段落,以及各段落的首尾句。这些句子往往是文章结构的“结点”,有利于我们快速理清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上例《寂寞的月亮》就要求考生把握文章的层次,从全文来看,文章是从“月亮是寂寞的”“月亮是无私的”“月亮是孤独的”三个层次来写月亮的,把握了这个,解答就不成问题了。

下面我们来看今年江苏连云港卷中的一道题。

母亲石

(阅读材料略,可参见本期P8)

20.文章第 (3) 段画横线句子在描写上很有特点,试作赏析。(3分)

21.请说出第 (4) 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表达的母亲复杂的内心情感。(3分)

22.文章中,作者为什么要说“一瞬间我觉得我是这世上一个最不孝顺的儿子”?(4分)

我们先看第20题。题干中的提示信息是“描写”,由此我们看出这是个描写事物的句子,再判断它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因此要从修辞的表达效果进行赏析。参考答案: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突出了红线和银针的形状和色彩,表达了母亲石带给作者的震撼。(此题共3分,每点1分。)

第21题,题干中提示信息是“复杂的内心情感”,可见要从母亲的心理进行分析,用表示心理的词语作答。要想回答完整,就必须结合上下文,用全局的眼光思考。参考答案:母亲此刻内心充满了对离家求学的儿子情感上的不舍,1分;对离开母亲呵护的儿子独立生活的牵挂与担忧,2分。

第22题,题干中的提示信息是“为什么说不孝顺”,这是一个人物形象的赏析题,要回答清楚这个问题,自然也要结合上下文全面分析。参考答案:母亲年近80,我却要离开母亲去外地工作,这是不孝的事,2分;表达了我不能在母亲身边尽孝的内疚和自责,这是不孝产生的内心情感,2分。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经验:首先要捕捉题目中的提示信息,把握题目的类型;其次题干中的分值也是个很好的提示,往往一分会有一个答题点,因此读题的时候看好分值,也可以为自己思考以及全面答题提供参考。最后,答题要有条理,主要指逻辑合理,步骤清晰。重要的信息写在前面,用序号表示答题步骤,这些都会有效提高答题的得分率。鉴赏题的答题步骤大致可归纳为三步: (1) 明确写法(词语则先解释); (2) 分析写法在内容和表达效果上的作用; (3) 揭示写法所抒发的人物或者作者的情感。

实战演练

(2010年安徽卷)

乌兰巴统大草原上的九匹马

已经二十年没有这么近距离地靠近一群马了。

这天午后,乌兰巴统大草原上空的太阳突然隐入低低的云层,我一个人从一座杂草丰茂的丘陵上跑下来,见同伴们都到别处玩去了,就独自在草原上游荡。就在这个时刻,我看到了被圈在围栏里的九匹马。九匹马颜色各异,站立姿态也各不相同,尤其是脸上,各有各的神情和幽思。它们被九根缰绳拴在栏杆上,短短的缰绳与周围辽阔的草原一点也不相称。

其中有一匹马给我印象最深。这是一匹烈性马,它在围栏里踢蹬来踢蹬去制造出的杂乱声,打破了围栏里的沉寂。我走近它后,它似乎收敛了一些,稍稍安静了下来,只是不停地打着响鼻,似乎想要对我表白或是吐露什么;其实,不用它说,我也知道它想表达什么。面对眼前这片面积如此辽阔、花草如此丰茂的草原,谁也不忍心让它成为荒无人烟、无生命在上面奔跑的死寂疆域。

我几次想伸出手去摸摸这匹烈性马的头。我发现,它和我一直在心里仰视的那个自己是如此的相像,在被一根缰绳拴着,而面前又是广阔的疆野时,总是不愿放弃一丝一毫的抗争,即便被捆缚住了,也要发出声声嘶鸣,既喊出了愤怒,又唱出了抗争者的欢乐。

忘了告诉大家,这是围栏里唯一的一匹白色大马,个头比另外八匹马都要高,加之八匹马此刻都或耷拉或低垂着头,个个露出一副随遇而安的沮丧样,这匹白色大马的神采和英姿便更显昂然。

这时,一个中年人突然出现在我身后,问我干什么。我说我在看马。他问我,要骑吗?我问他骑一次要多少钱,他说骑一个小时五十元。我说我不骑。出于好奇,我问他这九匹马平均下来一个月能为他挣多少钱,他说除去场租费和饲料费等开支,一个月下来能挣三四千元。我细算了一下,就算是四千元,一匹马一个月下来才为他挣四百多一点。

我一下子说不出话来。为四百元钱,这些本属于辽阔草原的马,就这样被短短的缰绳长年累月地拴在一个狭窄的围栏里。

我都不好意思称呼它们骏马了,这个“骏”字已经远远地脱离了它们。这时有人喊我的名字。我们要去另一个地方了。我又看了白马一眼,有点不舍地转身向同伴走去。

在我转身走出二十米后,我突然感觉到脊背凉丝丝的,马上意识到会有什么东西从后面袭来。果然,就在这股凉意正往我的身上四处传送之际,我听到一声响亮的嘶鸣。这声嘶鸣,在此刻死寂的草原上,显得十分刺耳。

不用猜我就知道,这是那匹白马的嘶鸣。其实,在离开它之前,我就有种预感,这匹白马不会就这样与我默默告别,它一定会采取一个什么方式,至少也要打个响鼻。

我心里突然出现一阵剧烈震动,紧跟着眼里热热的,并有大哭一场的强烈欲望。

我提醒自己不要回头看,以免增添我心里的堵。但是,往前走出一段后,觉得这样做会让它一直等着,甚至会让它对我这个不是来自草原的人更加失望,于是,还是以回头的方式向它表示了回敬。谁曾想,才见我回过头,它又仰起头发出了一声嘶鸣,而且是一次长鸣,像是在告诉我刚才那一声嘶鸣是它发出的,又像是再一次和我作别。

这时候,我突然渴望手上有一把利刃,可以割断那根短短的缰绳的利刃……

1.从全文看,大白马哪些方面给“我”留下深刻印象?(6分)

2.文中提到围栏“狭窄”、草原“死寂”,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4分)

3.在和中年人交谈后,“我”为什么“一下子说不出话来”?(4分)

4.如果把本文的结尾改换成下面一句话,好不好?为什么?(5分)

“这时候,我突然渴望手上有一把可以割断那根短短的缰绳的利刃……”

参考答案

1. (1) 因为这是一匹烈性马,它在围栏里踢蹬来踢蹬去制造出的杂乱声,打破了围栏里的沉寂,从而也引起了“我”的注意; (2) 它是围栏里的唯一一匹白色大马,个头比另外八匹马都要高; (3) 其它八匹马都或耷拉或低垂着头,个个露出一副随遇而安的沮丧样,因而这匹白马的神采和英姿便更显昂然; (4) 这匹白马与“我”作别时的嘶鸣让“我”心里有一阵剧烈震动,眼里热热的,并有大哭一场的强烈欲望,它既喊出了被禁锢者的愤怒,又唱出了抗争者的欢乐。

2. (1) 一匹本属于辽阔草原的马,却被长年累月地拴在一个狭窄的围栏里;一片如此辽阔且花草丰茂的草原,却成了一片无生命在上面奔跑的死寂疆域,由此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沉痛与悲愤(2分); (2) 写围栏的狭窄、草原的死寂,与后文写白马的嘶鸣形成强烈的对照,突出强调了白马不屈的抗争精神(2分)。

3. (1) 为四百元钱,一匹本属于辽阔草原的马,就这样被一根短短的缰绳长年累月地拴在一个狭窄的围栏里,作者为此感到悲愤与委屈(2分); (2) 它们的形象与作者心中“骏马”的形象相差甚远,这个“骏”字已经远远地脱离了它们(2分)。

小说语言鉴赏的五个角度 篇3

本文的语言特色有哪些?请分别举例分析。

本文语言有何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

鉴赏小说语言可从五个方面入手:

一是注意鉴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每个人的身份经历、文化修养、习惯爱好、心理状态以及所处的特定场合不同,说出来的话就不同,呈现出个性化。二是分析作品语言的风格及其艺术魅力,看是幽默、辛辣、平实、自然、明快,还是含蓄等。三是看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四是分析作品运用的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互文、双关等)及其作用与效果。五是抓住关键词去品味语言的丰富内涵。

在实际的答题中,不可能把这五点都用上,做到面面俱到。很多时候,我们只是从中选取三点、两点甚至是一点进行分析。

下面我们就通过《水浒传》节选的一段文字对鉴赏小说的语言进行说明。

话休絮繁,自此王进子母二人在太公庄上服药。住了五七日,觉得母亲病患痊了,王进收拾要行。当日因来后槽看马,只见空地上一个后生脱膊着,刺着一身青龙,银盘也似一个面皮,约有十八九岁,拿条棒在那里使。王进看了半晌,不觉失口道:“这棒也使得好了;只是有破绽,赢不得真好汉。”那后生听得大怒,喝道:“你是甚么人?敢来笑话我的本事?俺经了七八个有名的师父,我不信倒不如你!你敢和我扠一扠么?”说犹未了,太公到来,喝那后生:“不得无礼。”那后生道:“叵耐这厮笑话我的棒法。”太公道:“客人莫不会使枪棒?”王进道:“颇晓得些。敢问长上,这后生是宅上何人?”太公道:“是老汉的儿子。”王进道:“既然是宅内小官人,若爱学时,小人点拨他端正如何?”太公道:“恁地时,十分好。”便教那后生来拜师父。那后生那里肯拜,心中越怒道:“阿爹,休听这厮胡说。若吃他赢得我这条棒时,我便拜他为师。”王进道:“小官人若是不当村时,较量一棒耍子。”那后生就空地当中,把一条棒使得风车儿似转,向王进道:“你来,你来,怕的不算好汉。”王进只是笑,不肯动手。太公道:“客官既是肯教小顽时,使一棒何妨。”王进笑道:“恐怕冲撞了令郎时,须不好看。”太公道:“这个不妨,若是打折了手脚,也是他自作自受。”王进道:“恕无礼。”去枪架上拿了一条棒在手里,来到空地上,使个旗鼓。那后生看了一看,拿条棒滚将入来,径奔王进。王进托地拖了棒便走,那后生抡着棒又赶入来。王进回身,把棒望空地里劈将下来。那后生见棒劈来,用棒来隔。王进却不打下来,将棒一掣,却望后生怀里直搠将来,只一缴,那后生的棒丢在一边,扑地望后倒了。王进连忙撇了棒,向前扶住道:“休怪,休怪。”

那后生爬将起来,便去旁边掇条凳子,纳王进坐,便拜道:“我枉自经了许多师家,原来不值半分。师父,没奈何,只得请教。”王进道:“我母子二人,连日在此搅扰宅上,无恩可报,当以效力。”太公大喜,教那后生穿了衣裳,一同来后堂坐下。叫庄客杀一个羊,安排了酒食果品之类,就请王进的母亲一同赴席。四个人坐定,一面把盏,太公起身劝了一杯酒,说道:“师父如此高强,必是个教头。小儿有眼不识泰山。”王进笑道:“奸不厮欺,俏不厮瞒,小人不姓张。俺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的便是。这枪棒终日搏弄。为因新任一个高太尉,原被先父打翻,今做殿帅府太尉,怀挟旧雠,要奈何王进。小人不合属他所管,和他争不得,只得子母二人逃上延安府,去投托老种经略相公处勾当。不想来到这里,得遇长上父子二位如此看待;又蒙救了老母病患,连日管顾,甚是不当。既然令郎肯学时,小人一力奉教。只是令郎学的,都是花棒,只好看,上阵无用,小人从新点拨他。”太公见说了,便道:“我儿,可知输了,快来再拜师父。”那后生又拜了王进。

太公道:“教头在上,老汉的儿子从小只爱刺枪使棒。不知使了多少钱财,投师父教他。又请高手匠人与他刺了这身花绣,肩臂胸膛总有九条龙,满县人口顺,都叫他做‘九纹龙’史进。教头今日既到这里,一发成全了他亦好。老汉自当重重酬谢。”王进大喜道:“太公放心。既然如此说时,小人一发教了令郎方去。”

前后得半年之上,史进打这十八般武艺,从新学得十分精熟。多得王进尽心指教,点拨得件件都有奥妙。王进见他学得精熟了,自思:“在此虽好,只是不了。”一日想起来,相辞要上延安府去。史进那里肯放,说道:“师父只在此间过了,小弟奉养你母子二人,以终天年,多少是好!”王进道:“贤弟,多蒙你好心,在此十分之好;只恐高太尉追捕到来,负累了你,不当稳便,以此两难。我一心要去延安府,投着在老种经略处勾当。那里是镇守边庭,用人之际,足可安身立命。”

史进并太公苦留不住,只得安排一个筵席送行。次日,王进辞了史太公,请娘乘了马,望延安府路途进发,自取关西路里去了。

思考:本文的人物语言很有特色,请举例分析。

分析 题目明确要求从“人物语言”的角度举例分析“特色”。这样,我们可以不管文章前面提到的其余四个方面。

鉴赏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要紧紧扣住人物身份、处境、文化教养等来分析人物个性。而且还要特别注意通过举例分析。

示例 选段文字中人物语言都符合各自的身份、性格,富于个性化。史进的年轻气盛、争强好斗、真诚好学,史太公的热情善良都跃然纸上。特别是王进的语言,符合他教头、逃亡者的双重身份。“这棒也使得好了;只是有破绽,赢不得真好汉”,对史进使棒做出点评,表现出他的见识广、武艺强,与“小人点拨他端正如何?”一句无形中流露出教头的口气;“颇晓得些”既表现出他的谦虚,又有不愿暴露身份的考虑。所以面对史进的步步紧逼,以“笑”了之,不愿出手。同时,他对于史太公心怀感激,对于“连日在此搅扰宅上”过意不去,“恐怕冲撞了令郎时,须不好看”,怕伤了人,对不起恩人,所以语气极其谦恭,“小人”“恕无礼”“休怪”之词不断。“无恩可报,当以效力”,表现出他知恩图报;“奸不厮欺,俏不厮瞒”表现他诚实的一面;“只恐高太尉追捕到来,负累了你”写他心地善良,不愿连累别人;“在此虽好,只是不了”和“我一心要去延安府,投着在老种经略处勾当,那里是镇守边庭,用人之际,足可安身立命”又表现出他有远见卓识。

请任选两个角度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示例 首先,它的语言是以口语为基础,经过加工提炼而创造的文学语言,浅显直白,通俗易懂。“这厮”“恁地”等方言的运用,使文章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很生动。

作品语言的鉴赏角度 篇4

——因言得意,得意赏言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丰富的思想感情、优美的意境都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诗歌的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加凝练、优美,更具抒情性、含蓄性、跳跃性和感染力。古诗词语言从语音上分析,有音乐美、节奏美;从语义上分析,具体有语境表层义和特殊的深层义,有形象、情感、精练美;从语法上分析,有语序颠倒、语句跳跃、词语错位、词性活用、成分省略等,常常造成特别的艺术效果。语言风格更是呈现出多样的变化,如热情奔放、沉郁顿挫、委婉含蓄等等。

一、炼字

炼字就是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一般来说,炼字主要是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

1.炼动词

动词往往具有凝练、形象、生动传神的特点,鉴赏古典诗词就是要反复咀嚼品味,体悟含蓄蕴藉、深刻隽永的字词。动词具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巴尔扎克语)的特点,同时动词在勾勒人物形象、传情达意、摹写物态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诗歌语言“凝练”的特点也表现在动词的运用层面。动词具有极强的概括性,能够给鉴赏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如“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一个“厌”字,将多少“沉痛伤乱”包蕴其中。

动词,尤其是一些“多义”和“活用”的动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试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韵味。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念奴娇·赤壁怀古》)...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穿”字,化静为动,写出了乱石的陡峭、尖锐;“拍”字,运用拟人手法,点出了江流湍急的气势;“卷”字,表现了江涛冲击堤岸后形成雪花的力度。这三个动词形象生动地描摹出赤壁山势的险要高峻和水势的汹涌澎湃,有声有色地展现了古战场雄壮的画面。

2.炼形容词

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临其境。这些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形容词是表现人(物、景)的特点、性质、状态等的词语,起修饰作用。因此形容词作为“炼字”的对象时,需注意其修饰的生动传神和凝练含蓄,同时要特别注意两种情况: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

(1)请简析“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中“阔”字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惆怅、凄苦、悲凉的,“阔”字既写出了景物的特征,又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的词《声声慢》开头连用了七组叠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七组十四个叠字,形象、细致而深入地表达了词人在遭受深创剧痛后的愁苦之情,为全词奠定了悲苦愁绝的感情基调。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蕴愁,创造了一种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读来仿佛可以听到词人那迟缓沉重的足音。“寻”“觅”“冷”“清”“凄”“惨”“戚”,本是富有形象色彩和感情色彩的词,把它们重叠起来,集中在一起,就更加强了它们的艺术效果。

3.炼色彩词

色彩词,即表示颜色的词。诗词中使用色彩词,可以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表现心情。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如“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作者感叹时光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着色的思绪”)。就是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作者的浓情,如“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中。

4.炼虚词

虚词主要指副词、连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唐朝诗人善于运用虚词,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若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李商隐《无题》中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方”“始”两个虚词表现出的是生命尽头透出的一股执着与坚韧的精神力量。从上面所引的诗例中,我们就不难领略诗词中炼虚词的美的效果了。

阅读李煜《虞美人》词的上阕,然后回答问题。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字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又”字表示多次,承接“何时了”,怕见“春花秋月”偏“东风”又吹,写出了词人的无奈与痛苦。

二、炼句

古人在写诗中对句子更是千锤百炼,炼成了有特殊句式的诗句。1.倒装句

近体诗和后来的词曲,除押韵和字数限制外,还要讲究平仄的调配和对仗的工稳,因此需要倒装;有时是为了强调,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也采用倒装的句式。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定语“孤城”挪前,除了为符合七绝平仄格式外,目的还在于突出和强调玉门所处孤立突兀的地势。又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按客观环境中的动作顺序,应是“浣女”之归造成“竹喧”,“渔舟”之下导致“莲动”。但如果就这样呆板地铺叙直陈为“浣女归喧竹,渔舟下动莲”,画面中心就是“竹”和“莲”,便归于静止。按诗中顺序的安排,“竹喧”“莲动”便成为“浣女”“渔舟”入画的引子。于是画面中心移到了动作的主动因素“浣女”“渔舟”上。“浣女”“渔舟”之动,不仅远比“竹”“莲”之动鲜明可见,而且它们作为动作的起点和动力,使过程得以不断持续。这就大大增强了画面的动作性、鲜明性。

试把下列句子中的倒装部分找出来,体会其表达效果。(1)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多情应笑我”应为“应笑我多情”。倒装固然使平仄调配和谐,但更突出了“多情”,强调了词人的无奈和感慨。(2)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应为“无觅英雄孙仲谋处”。这样倒装,突出了词人的景仰之情。

2.省略句

诗歌语句之间往往具有跳跃性,于是,就产生了省略现象,也就出现了空白,从而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古诗省略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1)答话包孕问话

如贾岛《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这就有如电影里的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读者、观众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2)意象组合

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组合,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例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月”和“惊鹊”,“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的。又如黄庭坚“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全用名词意象组合在一起,富有极大的包孕性,写出了两人友谊的深厚。其他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更是如此,这里无须赘言了。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温庭筠《商山早行》中脍炙人口的名句,这个名句在句式上有何特点?这样表达有何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纯名词组合成句,省略动词(意象叠加)。这两句选取了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组合在一起,勾勒出旅人早行的图画;意象具足,所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具有极大的包孕性,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三、风格

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与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诗人、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在此有必要提醒考生的是,我们往往给某些词人冠以“婉约派”或“豪放派”的头衔,这只是说明这位词人的作品整体上呈现某种风格,并非说这位词人的全部作品都是这一种风格。我们在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时,还是应当就诗论诗。

语言风格和诗词的风格往往有一致的地方。诗词作品的风格包括其意境(思想内容)、艺术手法和语言。豪放词的语言绝不婉约,而婉约词的语言绝不豪放。因此我们在鉴赏诗词的语言风格时,难免会用到表述诗词风格的专用词汇。语言风格种类繁多,常见的有:清新、朴素、平实、华丽、幽默、活泼、庄重、简洁、精练、生动、含蓄、明快、通俗、自然、浅显等。

试分析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的豪放风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意象豪放。选择了“大江”“乱石”“惊涛”“雪花”等雄壮有力的意象,意象豪放。

(2)意境开阔。词的上阕描写了“大江东去”的阔大场面及古战场的雄奇,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富有气魄的画面。

(3)情感旷达。虽然词人在抒发壮志难酬的悲伤,但并不囿于此,而是“还酹江月”,表达了词人超脱、旷达的胸襟。

诗歌鉴赏的本质是对语言的鉴赏,貌似高深的审美体验也必须借助朴实的品字析句、咬文嚼字才能落到实处。语言不仅是载体,也是诗歌的灵魂。

一、掌握鉴赏角度与思路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经杜甫旧宅 雍 陶

浣花溪里花多处,为忆先生在蜀时。万古只应留旧宅,千金无复换新诗。沙崩水槛鸥飞尽,树压村桥马过迟。山月不知人事变,夜来江上与谁期。

鉴赏 本诗是唐朝诗人雍陶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中叙写了经浣花草堂而吊杜甫,忆其在蜀之生活与创作,因叹而今只见旧宅,不闻新诗,以为诗坛之不幸也。颈联复写旧宅内外之荒废,嗟人事既变,景物亦非。尾联故嗔山月之无知,夜来依旧照旧宅,甫既已故,复与谁期!怪山月之无知,盖拟其有知而未尝有知,语奇而意深。简要赏析颈联中“尽”“迟”二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尽,消失不见;迟,缓慢。泥沙毁坏了水边的栏杆,飞翔的鸥鸟不见踪迹;树干倾斜压在村桥上,以致车马行走缓慢。

②“尽”“迟”用字精妙,十分形象地描写出杜甫旧宅荒废破败的景象,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怅惘之情。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蜀先主庙 刘禹锡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注 ①蜀先主:刘备,其庙在夔州,作者曾任夔州刺史。②五铢钱:汉武帝时的货币。③象贤:学习先祖的贤才。

鉴赏 《蜀先主庙》是刘禹锡五律中传诵较广的一首。这首咏史之作意在赞誉英雄,鄙薄庸碌。

首联高唱入云,突兀挺拔。细品诗意,其妙有三:

一、境界雄阔奇绝。“天下”二字囊括宇宙,极言“英雄气”之充塞六合,至大无垠;“千秋”二字贯串古今,极写“英雄气”之万古长存,永垂不朽。遣词结言,又显示出诗人吞吐日月、俯仰古今之胸臆。

二、使事无迹。“天下英雄”四字暗用曹操对刘备语:“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三国志·蜀志·先主传》)刘禹锡仅添一“气”字,便有庙堂气象,所以纪昀说:“起二句确是先主庙,妙似不用事者。”

三、意在言外。“尚凛然”三字虽然只是抒写一种感受,但诗人面对先主的塑像,肃然起敬的神态隐然可见;其中,“尚”字用得极妙,先主庙堂尚且威势逼人,则其生前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自不待言了。

颔联紧承“英雄气”三字,引出刘备的英雄业绩:“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刘备起自微细,在汉末乱世之中,转战南北,几经颠扑,才形成了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之势,实在是得之不易。建立蜀国以后,他又力图进取中原,统一中国,这更显示了英雄之志。这一联的对仗难度比较大。“势分三足鼎”,化用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中语:“自谓三分鼎足之势,可与泰山共相终始。”“业复五铢钱”,纯用民谣中语。两句典出殊门,互不相关,可是对应自成巧思,浑然天成。

如果说颔联主要是颂扬刘备的功业,那么,颈联进一步指出刘备功业之不能卒成,为之叹惜。

③②

①“得相能开国”,是说刘备三顾茅庐,得诸葛亮辅佐,建立了蜀国;“生儿不象贤”,则是说后主刘禅不能效法先人贤德,狎近小人,愚昧昏聩,致使蜀国的基业被葬送。创业难,守成更难,刘禹锡认为这是一个深刻的历史教训,所以特意加以指出。这一联用刘备的长于任贤择相与他的短于教子、致使嗣子不肖相对比,正反相形,具有词意颉颃、声情顿挫之妙。五律的颈联最忌与颔联措意雷同。此诗颔联咏功业,颈联说人事,转接之间,富于变化;且颔联承上,颈联启下,脉络相当清晰。

尾联感叹后主的不肖。刘禅降魏后,被迁到洛阳,封为安乐县公。一天,“司马文王(昭)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三国志·蜀志·后主传》裴注引《汉晋春秋》)。尾联两句当化用此意。刘禅不惜先业、麻木不仁至此,足见他落得国灭身俘的严重后果绝非偶然。字里行间,渗透着诗人对于刘备身后事业消亡的无限嗟叹之情。从全诗的构思来看,前四句写盛德,后四句写业衰,在鲜明的盛衰对比中,道出了古今兴亡的一个深刻教训。诗人咏史怀古,其着眼点当然还在于当世。唐王朝有过开元盛世,但到了刘禹锡所处的时代,已经日薄西山,国势日益衰颓。然而执政者仍然昏庸荒唐,甚至一再打击迫害像刘禹锡那样的革新者。这使人感慨万千。全诗措词精警凝炼,沉着超迈,并以形象的感染力,垂戒无穷。这也许就是它千百年来一直传诵不息的原因。首联“千秋尚凛然”中的“尚”字有何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尚”有“尚且”“还”“依旧、依然”之意,先主之庙尚且威势逼人,其当年的英雄气概似存。②境界雄阔,凸显了先主万古长存的英雄气。③突出了诗人对先主的崇敬景仰之情。

1.赏析炼字之妙,需从以下五个角度入手:

(1)看表意是否丰富凝练。诗歌语言,贵在字约意丰,以少胜多。不少字词之所以用得好,就在于用最少的语言传达最丰富的意蕴。有的字词有表面意与暗指意、双关意等,赏析时,要赏出其丰富意蕴,要读出其弦外之音。

(2)看传情是否准确精妙。诗歌语言既注重生动形象、凝练传神,更要借助字词来表情达意,要善于结合全诗揣摩它准确传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意愿。

(3)看是否精准而又生动形象地揭示了人、物、景的特点。诗歌语言往往一字一词就能生动形象地描摹出客观对象的特点,赏析字词,就是要看它怎样准确而形象地揭示了人、物、景的什么特点。如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一个“打”字,妙极!“打”这个外部动作生动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内心对黄莺的鸣叫冲断自己美梦的怨怒,向读者敞开了她无比思念远戍辽西的夫君的内心世界,一个生动活泼、娇憨纯情的妇人形象跃然纸上。

(4)看是否能营造意境。所谓“造境”就是利用词语的凝练与含蓄来营造诗歌的意境。古人写诗很讲究意境,而字词的妙用就能给全诗营造美好的意境。

(5)看表达上是否有特别之处。如是否活用词性、是否为叠字、是否化静为动、是否化无形为有形,有无使用比喻、比拟、借代、双关等手法。这一角度极为重要,因为高考不选平常语言,总是选富有表达特色的字词来考查。

2.要遵循下面的赏析步骤:

第一步,释含义,解释该字词在诗歌中的含义和对表达诗歌主旨的作用; 第二步,明手法,点明该字词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第三步,描景象,展开联想,把该字词放入整体中,再现诗歌所描绘的情景,并结合具体字句进行分析;

第四步,点作用,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结构上有怎样的作用等。

二、掌握“诗眼”的艺术表现力

所谓“诗眼”,是指一首诗(词)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现诗人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句子、词语。“诗眼”是洞察诗歌旨意的窗口,是诗歌的灵气所在。诗眼有“篇之眼”与“句之眼”之分。“篇之眼”,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连缀全篇的内容、思路、情感,可以是词语,也可以是句子;“句之眼”,则往往聚焦在遣词造句的工巧上,突出意象、意境的营造,表现为字词形式。以“篇之眼”致广大,以“句之眼”致精微。抓住“诗眼”对于领会诗歌的意境和旨趣具有重要作用。有些字,虽未冠以“诗眼”的名称,但其地位和作用相当于“诗眼”。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放 慵 陈与义

暖日薰杨柳,浓春醉海棠。放慵真有味,应俗苦相妨。宦拙从人笑,交疏午自藏。云移稳扶杖,燕坐独焚香。

古人评诗有“诗眼”说法,本诗第二句哪个字是诗眼?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醉”字是诗眼。②“醉”在诗中是“使海棠盛开,花色红颜如醉”(或浓浓春意使海棠也沉醉)之意。③“醉”用拟人的手法使景物生动形象,富有诗意。④被陶醉的不仅只有海棠,还有欣赏春色的人,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在春天里的陶醉与闲适之情。(写出诗人“陶醉与闲适”的情感也可)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村 舍 赵执信

乱峰重叠水横斜,村舍依稀在若耶。垂老渐能分菽麦,全家合得住烟霞。催风笋作低头竹,倾日葵开卫足花。雨玩山姿晴对月,莫辞闲澹送生涯。

注 ①赵执信:二十八岁因佟皇后丧葬期间观看洪升所作《长生殿》戏剧,被劾革职。此后五十年间,终身不仕,徜徉林壑。②若耶:在浙江绍兴之南,是著名的风景胜地。③卫足花:据《左传武王十七年》记,其大夫鲍庄子,为人所谗,被齐君处以断足之刑。孔子说:“鲍庄子之知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 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诗的诗眼是“闲澹”。①首联写山峰倒映水中、水色衬托山光,村舍像若耶一样,处在水光山色之中,借优美的风景,表现了诗人的闲澹之情。②颔联“垂老渐能分菽麦”,写快到老年才能分得清豆子和麦子,倘在他人也许会被讥笑为“五谷不分”,而就诗人来说,天真老实,应该也是诗人隐居的一大收获,表现了诗人的闲澹之情。③颔联“住烟霞”三字,既写景色,又显出心头自得之乐。景色烟笼雾锁,朝晖夕阴,淡而有致;“烟霞”往往指高人隐者之居,合家住在这样的地方,可见诗人心中的怡然闲澹。④尾联:雨中的山,烟雾空蒙;晴夜的月,清幽悄悄。在淡远朦胧的美景中,诗人“闲澹送生涯”。

1.找准诗眼。

(1)内容上:最能体现诗人强烈感情的词语往往是诗眼。(2)修辞上:妙用修辞(尤其是拟人)的地方往往是诗眼。

(3)词类上:具有“多重含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的动词往往是诗眼;临时改变词性的形容词往往是诗眼。

(4)位置上:五言诗一般是句子的第三个字,七言诗一般是句子的第五个字。

③②

①2.多要素、多层级、多角度地赏析诗眼。(1)多要素。

①最生动,最具活力。②最能营造意境。③最易统摄全篇。④最能表现作者的感情和主旨。抓住这些要素分析诗眼(关键词),是最有效的。

(2)多层级。

诗眼与重点字词在句子中、上下片中、全篇中乃至诗人的情感中,分别有着不同的特点、意义或作用。固然,诗人的情感与句子、上下片、全篇密不可分,但是,这不妨碍我们分析诗眼与重点字词在这些层级中的不同表现。

从局部角度,看诗眼对增强诗歌的形象性、精确性所起到的作用,或者看它是如何增强诗歌的形象性、精确性的。从整体(全诗)角度,看诗眼对揭示主旨所起到的作用或是如何揭示出主旨的。看诗眼是如何连缀全篇内容的。

(3)多角度。

书画作品的鉴赏心得 篇5

学习鉴定,首先要丰富知识。不论是喜欢古代书画还是喜欢现、当代书画,都离不开相应的知识。我国有5000年的文明史,产生的书画作品不计其数。我们不妨先读些美术史。这些知识是必备的,因为鉴定真伪与欣赏优劣都需要这方面的修养。

在字画收藏中应有一定的判断和研究水平,因为收藏大家的作品,在当今国家繁荣稳定、市场经济逐渐成熟时期,其应有的市场价较高。个别作品由于市场炒作和作者在艺坛的地位,其作品升值的空间已经很小,有的作品甚至会因画家在艺术界位置的变动,价格还有下滑的可能。

收藏者应注意一些中青年艺术家的艺术根基及发展趋势,可将他们的作品在低价位收藏作为长线投资。纵观艺术品市场拍卖情况,收藏的作品尺幅不宜过大。作为个人收藏,作品的.尺寸不宜超过六尺,收藏四尺整张、斗方或四尺三裁的作品为宜。

众所周知,名家的作品大多价位较高,以平方尺论价,作品太大,价位会过高,不利于作品在市场的流通,也不便于一般私人收藏。从创作水平上看,大作品一般精品很少,如果其拍价很低,作品将失去收藏者对它的兴趣。收藏品也不宜太小,画幅小价位自然不会高,另外作品也失去了展示悬挂的效果。

再有就是进入收藏界,首先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平常心”。平和的心态,不是一开始就具备的,是在鉴藏活动中逐渐修炼出来的。面对一件藏品,只有心气平和才能慢慢品味其中的奥妙,获得自己满意的作品。

书画知识讲堂(一)中国国的艺术追求

中国艺术不同历史时期造型样式不同,但艺术思维及艺术追求是一致的,即“象”的思维意识及造型观念,“象”的造型追求“朴、无形与自然”。

“形”是对客观的理解与认识。六法中讲“应物象形”,这并非单纯的形似,而是要“法像于物,成象于形”。“形”要“真”,要有“生命”。

1、首先是为人“真诚”,中国画讲“画如其人”,为人要真,要素朴,而唯有“朴”才“真”才“美”,所谓“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重主体内心的真诚及感觉的真实,不重视觉的形似,“正确未必真实”。

2、客体之真不是“形似之真”而是“神似之真”。面对客体要“度物象而取其真”。不要先入为主的认识自然,要放下自我的偏见,以虚静之心体认万物。“真”是蕴藏在物象内部的本质,“真”乃物之“质”。

3、在技法上。抛弃风格,忘掉技巧,画面不见“法”,是被“真”所感动到心底,这时一切技巧都已到了完满的地步,正所谓无法而法乃为至法。中国艺术之“技”不同于西方艺术模仿客体之“科技”,中国艺术之“技”近乎“道”。

意与象在造型中是两个分开的概念。

首先,意是心意、是情,指主体内在的心意与情思。即主观情思、主体生命的表达。心,“于无形之处用心思虑也”,即得无形忘有形,忘形是突破形似。有情、有物、用心处,“总包万虑谓之心”,“意”主体内心所产生的情感、性情。情感要与主体的内在心里及精神相一致,要“情发于中”。

其次,客体的“意”,在具体作品中与表现时靠“象”来具体落实。

我们近百年的中国画关注的是“形”,而不是“象”,“形”是处于“像”的层面,并非中国艺术所追求的目标。“像”是代表实像的,“象”是代表抽象的。”像”重视视觉效法与模仿,“象”则诉诸心灵的感悟。

1、同“道”,老子以道喻象,由“象”显道。

2、“象”是认识万物的一种方式,是一种认识,是一个观念。这个观念有文化的共识,也有个人的体验。首先是象的概括性,象以简来概括万物之“理”。

3、象是“人心营构之象”。是由记忆与心灵感知体验的。

4、象追求的是“自然”,追求素朴、不雕琢,这同“逸格”的目标是一致的。

5、类,触类而长之,属象征范畴,是在物象中寻求一物与他物相仿或相类的生命“感觉”,取象时不住于象“异类而求之”。

中国艺术的三品、四格、五等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逸格”,也即“自然”的境界。笔者认为逸格可为三解:

1、不拘常法。

首先是作画过程的自然状态,其次是艺术作品本身不拘常法。

2、简与自然。

超越形似与人为的雕琢,即“不求形似”,“逸品”是相对于“精、能”而言的,“笔简形具”其目的不在于形,而在于“笔简意繁”“得之自然”;

3、画外之境。

“逸格”的艺术作品,必有“境”。“意到笔不到处”、“笔简形具”、“比才一二,象已生焉”皆是在追求“象外之象”。

这里主要探讨画面所引起的神思及怎样的形式能唤起一种象外之象

1、借有形物象——唤起想象。

2、借笔法的抽象符号——唤起想象,借“纵横有可象者”的生命形式唤起想象。

3、借“无形”、“无象”唤起想象。

影视作品鉴赏音乐剧《猫》鉴赏 篇6

《猫》的剧本取材于英国诗人托马斯·斯特尔斯·艾略特1939年创作的诗集《擅长装扮的老猫经》。而从小就对这首诗产生了浓厚兴趣的安德鲁·劳伊德·韦伯,1977年开始着手为《擅长打扮的老猫经》编配音乐。

由于起初这首诗没有戏剧情节,没有戏剧张力,不具备创作为音乐剧的条件,韦伯只打算写一些在舞台上演出的散曲。在1980年的爱德蒙顿音乐节上,韦伯公演了他写好的几个片段。艾略特的遗孀瓦莱里·艾略特也参加了音乐节,并且带给韦伯许多艾略特没有发表的诗和故事。其中就包括后来成为世界名曲的《回忆》的原型《魅力猫——格里泽贝拉》。

后来韦伯与特雷沃尔·努恩等人经过共同努力,《猫》剧诞生了。音乐剧《猫》的音乐与舞蹈一样非常动人。全剧近三个小时,共由二十三首乐曲组成.除了配合不同舞蹈场面的舞曲之外,前后四次出现的主题曲《回忆》更是一首百听不厌的金曲。全剧几乎有舞必有歌,随着不同角色的出场不断地变换音乐主题。从猫之命名、Jellicle舞会之邀、到唱反调的搞怪猫、再到年华褪去的Grizabella,音乐从最初的由远渐近,到摇滚乐风的「The Rum Tum Tugger」,以及《memory》,配乐从大提琴沉稳的弦乐低音,中间大提琴木管乐的舒缓,慢慢到铜管乐来势汹汹的气势,无不令观众陶醉其中不能自拔。而在剧中四次出现的《回忆》(memory)更是已经和《猫》剧紧紧地连系在一起,成为该剧的招牌和象征。在音乐形象的铺垫方面,《猫》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这样不同形象通过各异的音乐来达到的,如,如犯罪猫,它无恶不作,甚至绑架德高望重的领袖猫,每当有它出场,音乐都显得阴森恐怖;小偷猫,它的音乐通常是伴随着跳音,形象地表现出他们的鬼祟,令人可笑又可恨。

在音乐结构安排方面,全曲主要有三个主题,它们穿针引线般将剧中各个角色联结起来,推动剧情的发展。有群猫聚会的欢快的《杰里科猫之歌》的主题;有表现领袖猫的柔美的长笛主题动机;有表现核心角色魅力猫的阴郁伤感的主题动机。在全剧中,这些主题在不同的情节中以重复,模进,紧缩,扩展,变奏等形式出现,贯穿全剧,给人以提示和渲染情节的作用。而其余神态各异、性格迥异的猫,则由丰富多彩,形象鲜明的音乐来表现。

在音乐衔接推进方面,音乐剧中音乐的衔接是自由、宽容的,它并非将音乐排在了第一位,而由各个不同的因素,如对白、舞蹈、剧情共同来完成表达。在全剧的立意框架下,音乐的衔接则是利用剧情、利用对白、利用舞蹈、利用音乐的层层递进升华进行转换。有用一只人类的鞋的掷出来打断猫的合唱,用对白来缓解聚会的热闹气氛,缓解观众神经,用独舞过渡,表达舞会的开始,用接二连三的欢乐舞曲积攒情绪,为之后情感的爆发做铺垫。

《猫》像一个大杂烩,吸收着各式各样的体裁形式。整体风格上显得轻松活泼、诙谐有趣,表现了作曲家的鬼斧神工、丰厚的作曲功底。在其中,以爵士乐为主,表达聚会的欢快,同时快节奏、快速度符合当代人们的审美情趣,极大的调动了观众们的热情。除了爵士乐,还有西方传统的有代表性的宗教音乐,来表现猫族的虔诚。剧中还穿插了剧中剧的富有民间风格的苏格兰风笛音乐;还有优雅的舞剧;当然,缺少不了具有时代感的流行音乐。它们的每段分曲独立存在,节奏丰富,旋律动听,时而俏皮、时而奔放、时而冷艳、时而伤感、时而无奈、时而讽刺、时而深沉、时而热闹、时而冷漠、时而狂欢、时而歇斯底里、时而温馨从容。

剧中的名曲《memory》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随着它安静平和的曲调,讲述了一只被称为“魅力猫”的动人故事。“魅力猫”—— Grizabella,曾经是猫族中最美丽的一只猫,可是它厌倦了猫群的生活,离开了猫族去到了人类的世界。但是,它并没有因此感到快乐,当她最后回到猫族的时候,它已经变的蓬头垢面,落魄不堪,再也没有了昔日的 “魅力”。所有的猫们都厌弃、远离、歧视它。不属于任何一处的它,只能整日和memory度过。有过昔日辉煌又有如今糟粕的她,深情地唱出了她对幸福与生活的感悟和体会,触动了猫们的心灵,唤起了猫族对她深深的同情和怜悯,最终她获得了升天重生的机会。

《memory》的确是一首不同凡响的歌曲,那提琴组挥弦拉出了的阵阵悲伤深深地萦绕在每个人的心头。“魅力猫”的表演者是有英国音乐剧“第一夫人”之称的依莲·佩姬,那一双水灵动人的眼睛,更让人从内心对“魅力猫”产生了怜悯。虽然有一句歌词是这样写的“I can smile at the old days”,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坚强的表达,但由演唱者带有一丝微笑的唱出这句歌词的时候,却那样地让人心痛,让人不敢去想在这微笑的背后隐藏了多少的心酸和悲痛,这样的坚强又是经历了多少伤心才换来的。当歌曲到达高潮时,伴奏突然由低音提琴巧妙的切换到了高音提琴,将歌唱者所表达的情绪升华到了极点,道出了“魅力猫”内心深深的渴望:

Touch me 靠近我吧!

It is so easy to leave me 离开我是如此的容易

All alone with the memory 就让我独自留在凄凉的回忆里

Of my days in the sun 回想那些曾经灿烂的时光

If you touch me 但如果你靠近我 You’ll understand what happiness is 你就会了解什么是幸福

Look, a new day has begun...看,新的一天,已经到来„„

当代书法作品鉴赏的特性 篇7

当然, 这并不是说鉴赏应迁就一般读者。目前的事实是, 我们已经发现另一种自发的选择方式被一些书法批评者和书法作者使用, 那就是依定书法评委的眼光, 对获奖作品趋之若鹜, 以致“类型书风”涌动。难道这些获奖作品就不能被指认为名作或经典?这里就涉及到另一个问题——通过现代化的大众传媒所承载传递的文化产品对精神的淡化、对深度模式的放逐, 让作品成批量的复制, 并商品化、图像化。

当代书法由三大部分构成:一是能被当代人认同或参与到当代创作中的传统书法, 二是代表了当代人超越意识的先锋书法, 三是以当代人业余时间为对象的消费型商品书法或谓之大众书法。三者的形态与功能均有本质的差异, 但相互渗透, 很难量化。传统型的创作强调人类精神的连续性与继承性, 注重保持书法传统审美稳定而不失规范。先锋书法前卫, 对传统相对淡化, 添加了新的审美元素。先锋书法一旦被选择与接受, 就有可能成为传统而被新的先锋取代。比如“流行书风”, 已属于传统的一部分。

就创作价值来看, 传统与先锋代表了继承与创新、守恒与扬弃这两种内在的文化要求。传统并不总是指过去, 更重要的是指它在当代的延续, 比如帖学、碑学的风格。姜寿田、张旭光对“新帖学”的阐释, 以及陈振濂提倡的“新碑学运动”, 都代表了对经典、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的精英意识。当代书法作品的鉴赏作为当代文化参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对象只能是传统与先锋, 而绝不可能是大众书法。它只能面对人类的精神世界、意义世界与审美世界, 只能讨论那些具有潜在的深度模式的文本, 而不是浅俗的和平面化的东西。在传统与先锋之间, 鉴赏又必须给先锋作品更多的关注。因为先锋作品既代表当代人的精神走向, 又时时溢出当代人的意义世界, 超越当代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它迫切需要通过对话来得到当代人的接受与理解。面对得到工业化支持的强大的大众书法, 先锋书法只有显示出永不妥协的解构力量, 才能给当代麻痹的精神以刺激。但先锋书法很容易陷入纯观念的戏言中, 缺少传统型的深度模式。先锋书法更多时候并不是以破坏传统为目的。相反, 严肃的先锋书法与传统总有千丝万缕的关联。如“新帖学”的提出是对传统帖学深度模式的一种深入研究, 同时对“新”元素进行理性探索。书法与其他文化的区别是它与传统有更多的牵连。这是因为书法规范的特殊性以及高度技巧的连贯性要求规定了当代书法与传统之间的紧密性。这种既“新”又“传统”的创作方向, 代表着当前书法精英化的一个方面。

对当代书法作品的鉴赏只是为了建立当代经典, 或为经典的诞生提供阐释上的支持, 以及与读者形成共识。但我们更要清楚, 只有首先确立当代书法作品鉴赏的共时性意义, 才能树立其工作的本体性。鉴赏从来都不是抽象的, 它的具体性通过鉴赏的对象得到明晰。传统经典鉴赏的对象不管从时间、空间, 还是从文化、心理、审美上, 都与我们相距甚远;但我们依然必须了解它, 因为它代表了我们的过去、我们的历史。传统经典组成了人类的精神史, 是我们认识自身无法逾越的文化遗产, 所以有许多对经典的鉴赏实际上是无审美共鸣可谈的, 只是一种“知识型鉴赏”, “认识”在其中占主要成分。面对当代作品与传统经典, 大家的心境是截然不同的。对当代作品的鉴赏实质上是一种对话, 是在作者与读者对话关系基础上的深层次的新型对话, 批评家、鉴赏家加入到书家与读者的对话关系中, 使原来的二元对话关系得以改变而成为多边对话, 从而使对话充满了新的意义增值空间。

在当代书法鉴赏中, 交流与对话很重要。我们将当代书法作品鉴赏理解为对话, 有其文化社会学的实践价值。作品的产生、传播、讨论, 尤其是批评与鉴赏, 催发了新型的现代意识。书法艺术的对话交流既是人类一般交流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具有艺术交流的特性。作为一般人类交流的特殊表现形式, 书法交流丰富和强化了人类的交流能力。按照交流就是信息从“这”到“那”的传递这样的一般概念, 书法交流的过程可以理解为作者通过书法作品将某种信息传送给读者, 以实现作品本身的价值并达到思想感情的融通目的, 可见书法交流所面对的是作者、文本、读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传统的理论一般只注重作者对读者的传播影响。也就是说, 作者、文本、读者的关系被看作是由作者到读者的单向影响关系。但是, 随着一般交流学的兴起, 特别是接受美学理论的出现, 由读者向作者的逆向反馈关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陈振濂精辟地指出:“当代书法的欣赏, 它与创作之间发生过何等的关系等等, 都是一些饶有兴趣的课题。把书法看作一个开放系统的话, 我们至少不再会持古人的历史观……但一个只有卓越成就的欣赏家的见解一旦反馈到书家头脑里, 并产生某种创作变化的现象, 欣赏与创作便是一种双向的交流。既然这种交流无人加以否认, 则交流的双方互相影响, 这一点也成为当然的事实了。”因此, 在我们今天看来, 书法交流的内涵就在于作者、作品、读者间的多方影响关系。现代社会的特征就是通过个体及整体关系的确定而构成公共领域。书法作者往往是个体, 通过对话确证自己存在的有效途径, 对作品的认读也就成了个体间的交往。因此, 作者、作品以及读者之间的关系成了对人性自我认识及私人相互之间交往的亲密关系。通过创作, 私人进入了公共领域;通过欣赏, 私人进入了公共领域。在书法创作过程中, 公共意识与个体体验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变得水乳交融。

如果当代书法作品未被欣赏, 那么它就依然处于潜在的文本状态下, 没有进入真正的交往关系之中。作者对作品的理解就像是在镜中观看自己, 是不完整的;只有欣赏者 (接受主体) 作为他人参与进来, 才能促成作品意义的完整呈现。作品的意义不是作为创作和接受的对象而固定不变地存在着。它实际上是作者与鉴赏者在以文本为中介的交流中产生出来的, 是创造与接受主体共同建构完成的。简单地说, 作者只有凭借他人对自己的反应才能认识和补充自我的完整形象。同时, 如果一件当代书法作品被某一读者在个人环境下阅读, 那还只是某一私人经验被另一私人经验检测、充实和想象, 这样的交往关系依然是偶然的、脆弱的和不自觉的;只有欣赏并且这样的欣赏被讨论, 才形成真正的理想的阅读关系。

这其中, 批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自觉的读者, 尤其是真正的批评家才处于前沿。他既是一个私人, 但又是一名公众, 在鉴赏中以个体的私人阅读者的角色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但因为这样的表达是在收集了广泛的信息并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之后, 所以又是“他者”的表达——他说出的极有可能是普遍的看法。于是, 鉴赏成了“代言”。而作者也通过媒介看到了批评家的看法, 他与他人的沟通成为可能。鉴赏家这种极具普遍性和引导性的看法, 其实表现了他与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未来的关系, 体现的是自己的视野。而作品反映出的传统、经典、思想都是作者意图创造的产物, 因此也具有自己的视野。鉴赏家和作者这两种视野代表了两种背景、两种先见。只有在对话与交流中, 视野才能不断地得到扩充;只有两种背影融合到一起, 才能产生意义, 实现真正的理解。因此, 对话活动在文本上是不同视野的相遇与融合。不同视野的差异性实现了对自身局限的超越而向对方开放, 从而完成视野融合。

作品语言的鉴赏角度 篇8

当前学生对古代文学教学反映较为强烈的问题是自己学完古代文学史后,不知道诗词究竟是什么,它们本身具有什么特点,面对一篇作品该从哪些角度去进行鉴赏。有些教师对作品的解读仅仅是分析一下内容,然后把艺术方面的特点简单提几句就草草了事,对于教师提到的锻字炼句、句式、篇章结构、意境、意象、风格、表现手法等,学生们认为非常凌乱,无法系统地把握和体会,因此,当真正面对一篇作品并进行鉴赏时,无从入手。

这个问题的出现当然与很多因素有关,一是因为一些高校文学史课程压缩较为严重,比如唐代文学由过去的72课时压缩为当前的54课时,近300年的文学史要在短短的54课时上完,既要勾勒文学发展的历史,又要讲解作家、作品,即使有所侧重,课时也极为紧张。因此,教师很难再对每篇作品进行详细的鉴赏。二是因为教师没有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教学内容。诗歌鉴赏的角度和方法需要教师在讲解完绪论后安排两节课的时间进行较为系统性的介绍,比如就唐诗鉴赏教学而言,教师首先要把诗歌的艺术特点进行系统性的介绍,让学生首先明白诗歌的本质是什么,其构成要素有哪些,然后再把鉴赏时应遵循的线索和思路理顺,这种高屋建瓴式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也为以后的教学节省了时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谈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诗歌艺术鉴赏。

诗歌的鉴赏应该从艺术特点入手,由形式到内容,循序渐进。要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最重要的是要系统性地讲解诗歌艺术的构成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首先要让他们知道诗歌鉴赏的三个最基本的出发点:言、象、意。诗歌就是由言、象、意相结合而构成的一门系统性的综合艺术。

首先,诗歌是一门语言艺术。鉴赏者面对一篇作品,首先看到的是语言文字,是由字、词、句组成的一个整体。教师应该从词类的活用、锻字炼句,语序以及篇章结构方面引导学生进入诗歌鉴赏的第一个层次。

1.揭示作品的主题不仅要从文字入手了解其艺术特点,更要从文字入手。鉴赏诗歌要从每一个字入手。此时教师就应该提示学生要注意古代诗人注重词类活用、锻字炼句的特点,因为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或可以影响整体思想的表达,或可以影响到作品风格的雅与俗。每个字、词的使用都与作家的创作个性有关。

2.由每一个字或词组成的句子在语序的安排上都会有所不同。在古典诗歌中,一个句子内部最重要、最特别的一个语序就是倒装,比如杜甫《登高》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而两个句子之间也会有语序上的不同,大致有顺承、转折、因果、倒装等关系,比如《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在两个句子之间就属于倒装。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总结诗人使用倒装的目的和效果,这样学生在鉴赏其他诗歌时自然就能把握这个特点,进而明白“诗家语”的真正内涵,弄清诗歌与其他问题之间的区别。

3.篇章结构。诗歌的篇章结构涉及的主要是联与联之间的关系。就近体诗而言,绝句的结构主要有两种:一是起承转合;二是一气贯注。前者以王昌龄的《出塞》、《长信秋词》等为代表,后者以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等为代表。而律诗的结构模式也主要有两种:一是首尾两联叙事、抒情,中间两联写景,比如王绩的《野望》,当然还有其他变通方式;二是起承转合式,比如杜甫《登岳阳楼》。

这样从语言文字角度入手,学生就知道最初的鉴赏该从何处入手了。

其次,继表面的语言文字之后,映入读者眼帘的就是诗歌的意象。中国古典诗歌从某种意义上说实际上就是意象与意象串联的文学,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现象。因此,诗歌鉴赏的第二步就应当由意象入手。

1.意象的人文内涵具有丰富性、复杂性等特点。意象来自于外在的物象,作家选取外在物象时都要依据自己感情和性格的特点进行选取,物象一旦进入作品,就成了承载作者思想感情的载体。因此,每一个意象都有人文内涵,而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就是意象内涵不断丰富、不断膨胀的过程,比如菊、梅、兰花等都有不止一个内涵,鉴赏者在看到每个意象时都需要明白:作者使用这个意象时用了哪个人文内涵。

2.意象不仅有自己的人文内涵,而且意象与意象之间具有跳跃性,这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现象。每个意象都具有时空二维性特点,因此,在意象与意象的跳跃性中间就会形成巨大的时空空白,比如李白《行路难》“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黄河和太行两个意象中间就有一个巨大的时空断裂带,这个跳跃中间究竟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内容,就需要鉴赏者去想象、补充,这就是中国古典诗歌含蓄性、凝练性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意象的跳跃性是教师必须要强调的内容,因为这是古典诗歌普遍性的特点,了解了这个特点,学生们在以后的鉴赏中自然就会加以注意了。

3.学生们明白了意象的特点后,教师下一步就要讲到意境的问题,由此进入了对诗歌整体的“意”鉴赏的层次,这是诗歌鉴赏的第三个层面。意境就是由诗中一个一个的意象组合而成的一个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中国诗歌鉴赏分为三个层次:言—→象—→意。意境就是这个序列的最高阶段,诗人所有的思想情感几乎都融汇在作品的意境中,所以教师应该重点把意境的特点和意境模式给学生进行较为详细的讲解。

4.诗歌风格是继言、象、意后,教师需要讲解的内容,这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诗歌的风格构成要素很复杂,但我们可以从诗人字、词等的选择以及意象的选取来分析作品的风格特点。比如具有豪放风格特点的诗歌,除了作者本身的豪放性格外,往往还与其喜欢选择刚劲有力的语言和大气磅礴的意象有关,正如《二十四诗品》“豪放”品所言:“前招三辰,后引凤凰。晓策六鳌,濯足扶桑。”因此,学生从语言和意象入手即能大致判断出作品的风格特点。

再次,诗歌的鉴赏除了言、象、意,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音”。每一个汉字都有三个构成要素:音、形、义。自从齐梁时期“永明体”开始区分平、上、去、入四声后,中国古典诗歌就由自然的艺术转变为人工的艺术。唐诗的“平仄”格律就是由语言文字的“音”总结出来的。因此,作为教师应该给学生讲解诗歌格律方面的知识,诗歌的格律无外乎以下几个内容:对仗、用韵、平仄律、节奏。

诗歌是一个大的系统,诗歌的鉴赏需要从对艺术特点的鉴赏开始,逐步深入到对思想内容的理解。从诗歌艺术构成的基本要素以及各个要素的特点入手,才能做到有迹可寻,有据可依。泛泛地讲解无益于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当然,学生鉴赏能力的形成还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加以引导,而且还要结合大量的作品进行反复的训练。掌握了诗歌艺术方面的基本常识,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赏析诗歌的能力。

上一篇:软件运维管理方案下一篇:情系教育伸援手助学扶困献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