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亲子关系调查表

2024-08-11

初中亲子关系调查表(共8篇)

初中亲子关系调查表 篇1

初中生亲子关系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的调查报告

浙江省象山文峰学校王恕成郑晓洁

摘要:亲子关系是影响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本调查选取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6-9年级的学生,采用《亲子关系诊断测验》(PCRR),进行测试。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初中生的亲子关系总体良好,而“消极拒绝”、“积极拒绝”和“不一致型”初中生亲子关系中最为普遍的不良类型。

关键词:亲子关系亲子沟通父母教养方式引言

亲子关系即父母子女关系。初中阶段(12-15岁)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获得了迅速的发展,这使得他们成长遇到很大困难,从而表现出特殊的行为特点。亲子关系是青少年三大社会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是影响青少年身心成长的主要因素,特别在处于心理急剧发展、遇到种种困难和困惑的青少年时期,亲子关系、家庭氛围更加强有力地影响着他们的人格发展、心理健康。媒体上大量的关于青少年自杀、犯罪的报道,都提示我们:亲子关系与青少年的问题行为有密切的关系。国外已有文献表明,相对于儿童期,初中生亲子关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初中生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逐渐减少,亲子依恋的行为特征发生了变化,对父母的情感表露及对自己私密的袒露减少,但亲子间早年所形成的情感依恋仍会持续到青少年时期,并不因青少年追求独立自主而中断。在性别差异上,女生与父母比男生与父母更为亲近,也有更多的沟通,并且无论男生、女生,与母亲的关系比与父亲的关系都更亲近;初中生对儿童期亲子关系中父母的单向权威日益敏感,力争双向平等和更多的自主性;初中生与父母的冲突增加,双方都认为没有以前和谐;父母(特别是父亲)对子女的控制和限制日益减弱。本研究旨在抽样调查初中生亲子关系的现状,描述亲子关系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研究方法

2.1 被试

采取整班取样法,选取象山文峰学校(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6至9年级各一个班同学为被试,总人数为250名,有效样本为227。测试工作于2006.年10月进行。样本年级及性别分布如下。

表1 被试年龄及性别分布(人)

男 女 合计

2.2 材料

家庭亲子关系测验《亲子关系诊断测验》(PCRR)。该测验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周步成等修订。它将不良好的亲子关系分为5种态度、十个类型,每一个类型有10道题,每种类型满分为100,得分<50,被认为可能存在该种不良好的亲子关系。不良亲子关系十个类型的概念内涵介绍见表1:

表2亲子关系诊断测验结果概念内涵

拒的度 支的度

配态

D期待型 绝态

A消极拒绝型 B积极拒绝型 C严格型

父母对子女所说的话不理不睬,忽视,不关心,不信任,感情不好等态度。

父母对孩子有体罚、虐待、威吓、苛求、放弃养育责任等态度。父母对子女虽有爱,但常以严厉、顽固、强迫的态度或禁止、命令的方式来监督子女。

父母将自己的夙愿、希望投射在子女身上,忽视子女的天赋能力,希望子女完全遵从父母的要求去做,即望子成龙。

大致与期待型相同,为了能使孩子变得更好而细心地去照顾,尽量给予帮助和嘱咐。

对孩子的日常生活、学业、健康、朋友、前途等,具有完全不必要的担心和不安,因而对孩子过分负责,给予过分的帮助。对子女的要求、主张、意见都是无条件的接受,对孩子过分喜爱,服的度

从态

H盲从型 G溺爱型

想尽一切办法来迎合子女的要求,即使子女做了坏事,也为其申辩。

让孩子持有一切权力,父母不管付出多大牺牲,也要接受孩子的要求。

对子女的同一行为,有时斥责、禁止,有时却宽恕、勉励,管教态度缺乏一贯性。

指父母管教态度不一致,例如父亲严厉,而母亲放纵;父亲斥责子女时,母亲却来阻止。6年级 23 35 58

7年级 37 24 61

8年级 27 26 53

9年级 28 27 55

总计 115 112 227

保的度

护态

E干涉型

F不安型

矛的度

盾态

I矛盾型

J不一致型

2.3 方法

以班为单位,利用午自修时间,集中施测。数据全部由VFP6.0输入,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分析与讨论

3.1 亲子关系现状分析

表3 各年级各项不良亲子关系的人数所占比例(%)

年级

不良亲子关系类型 A消极拒绝型 B积极拒绝型 C严格型 D期待型 E干涉型 F不安型 G溺爱型 H盲从型 I矛盾型 J不一致型67.2 72.4 10.3 6.9 29.3 1.7 22.4 48.3 44.8 60.342.6 44.3 13.1 9.8 24.6 4.9 26.2 49.2 18.0 44.358.5 58.5 5.7 11.3 24.5 3.8 24.5 45.3 17.0 67.943.6 52.7 5.5 5.5 21.8 3.6 20.0 25.5 14.5 43.6

总计 52.9 56.8 8.8 8.4 25.1 3.5 23.3 42.3 23.8 53.7

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消极拒绝”、“积极拒绝”和“不一致”等三个纬度上,不良亲子关系的人数超过了一半,说明这三种是当前初中生亲子关系中最为普遍的不良类型。

具体来说:消极拒绝、积极拒绝二个纬度上,各年级不良亲子关系的人数比例普遍较高,六年级最高,分别达到67.2%、72.4%。这表明超过半数的父母对子女存在拒绝的态度:一种表现为消极拒绝,即父母对孩子所说的话存在不理睬、忽视、不关心、不信任、感情不好等消极态度;另一种表现为积极拒绝,即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存在体罚、虐待、威吓、苛求等不良态度,更有甚者甚至放弃养育责任。出现这样的结果一方面可能因为社会竞争激烈,父母工作繁忙,压力又大,自顾不暇,因而忽视了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文峰学校中,不少学生的家长长期在外地工作,子女要么寄居在亲戚家,要么由爷爷、奶奶抚养,甚至还有自己租房住的情况,这样就难以获得父母百分百的关爱);另一方面可能因为父母出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不断把自己的意志、期望强加于孩子身上,美其命曰“为孩子的成长创造最好的条件”,让孩子学这学那,实际上父母本身就忽视了孩子内心的想法,缺乏对子女心理需求的意识和了解。其三父母对孩子学习上的过分“严格”与生活上的过分“宠爱”,相伴而生的是孩子生活能力的低下、情商的匮乏。孩子对父母的不知感恩,反而又造成家长态度等方面变化。

严格型纬度上,各年级不良亲子关系的人数比例均在15%以下,8、9年级仅为6、7年级的一半。这表明父母已有一定的教养意识,能够注意尽量不以严厉、顽固、强迫的态度或禁止、命令的方式去监督子女;并且,家长的这种意识,随着孩子逐渐长大而增加,民主的程度越逐渐提高。

期待型纬度上,各年级不良亲子关系的人数比例也均在15%以下,在8年级达到最大值11.3%。期待型纬度,反映的是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程度。数据结果表明,大部分父母在这一方面的态度是理性的,没有忽视子女的天赋能力,但变化趋势表明:与其它年级相比较,8年级时,父母与子女的看法差异相对更大些。

干涉型纬度上,各年级不良亲子关系的人数比例在20%-30%之间,且随着年级的提高,干涉型的人数比例逐渐降低。这一变化趋势,契合6-9年级学生心理特征的发展;6年级的学生,尽管已经开始学习初一的课程,但他们的心理意识大多还停留在小学阶段,依赖性强,独立性弱,父母对孩子的关心、爱护、照顾也较多,会尽量给孩子以帮助和嘱咐;随着年龄增长,学生的自主意识逐渐提高,独立性增强,父母也应相对稍微减少一些关注,让孩子自己决定一些事情,使他们感到一种对自己生活的控制感。

不安型纬度上,各年级不良亲子关系的人数比例相当低,均在5%以下,也是整个测验中比例最低的一个纬度。这表明父母对孩子的日常生活、学业、健康、朋友、前途等,具有理性的看法,不存在不必要的担心和不安,也没有对孩子过分负责,过度保护。

溺爱型纬度上,各年级不良亲子关系的人数比例在20%-25%之间,适中。表明父母虽然疼爱孩子,愿意牺牲自己来满足孩子的需求,但尚没有过度,处于较为合理的水平;毕竟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疼爱多一些也能理解。

盲从型纬度上,6-8年级不良亲子关系的人数比例较为集中,但到9年级却有下降较明显的趋势。这可能与9年级面临中考的学习任务有关;中考是孩子人生中第一件大事,当今社会,中考失败意味着高考成功的可能性相对变小;所以,无论家长还是孩子,都相当重视。家长的重视,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演变成控制孩子的任性。

矛盾型纬度上,7-9年级不良亲子关系的人数相对集中,而6年级则高达44.8%。这表明父母的管教态度有时缺乏一贯性,即对子女的同一行为,有时斥责、禁止,有时却宽恕、勉励。

不一致型纬度上,除7年级外,各年级不良亲子关系的人数比例均超过半数。这表明在管教孩子时,父母的态度常存在着不一致,例如父亲严厉,而母亲放纵;父亲斥责子女时,母亲却来阻止。这一状况可能是由于中国人传统的管理哲学——一人扮红脸,一人扮白脸,或者说是“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3.2 亲子关系的性别差异分析

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男女生在消极拒绝、积极拒绝、不安型三个纬度上,无显著差

异;但在其他纬度(包括严格型、期待型、干涉型、溺爱型、盲从型、矛盾型、不一致型等七个纬度)上,男生均显著高于女生。这一方面可能因为女生懂事早,相对愿意与父母沟通交流;而男生则相对不愿意与父母沟通;另一方面可能由于学校处于县城,大多数父母还有一些重男轻女的思想,表现为对男生的期望还是远远高于对女生的期望。建议

4.1 建构健康的亲子关系。不良的亲子关系往往是由于父母对子女的错误认识造成的,错误认识导致了父母对子女的异常态度。理想的亲子关系,父母与子女应该是平等的,既有父母子女亲情,又有朋友之间的友谊。父母应该认识到子女也是独立的个体,要以平等的方式同他们进行互动,让子女享受到充分的民主。特别是父母要注意与子女沟通的方式,尽量避免采取居高临下的态度。

4.2慎用家庭惩罚,把握好教育时机。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使用严厉惩罚往往导致孩子具有很强的攻击性。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通常是在奖励或惩罚之后。受到奖励后,孩子的身心倾向于肯定,最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受到惩罚时,一种情况是因惩罚而产生消极的甚至对抗的情绪,此时不及时疏导,就可能潜伏不良后果;另一种情况是,孩子“锐气顿减”,显得格外顺从,这就给父母提供了谈话的机会。因此,我们提倡父母在惩罚后,能做好相应的善后措施。

4.3.提高父母自身修养。研究表明,父母的文化水平影响因子关系。父母的情感温暖教养方式,可在某种程度上抑制或减少行为问题,特别是违纪和攻击性行为。因此父母应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确定自己的语言和行动,努力学习新的知识,以更好地教育青少年。

4.4 学校的作用。建设健康的亲子关系,不仅是子女与父母的责任,也是学校的责任。因此,学校应采取一些措施,如开设家长课堂、家长论坛,讲座等形式,帮助家长掌握一些与孩子相处的策略。结论

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初中生的亲子关系总体良好,而“消极拒绝”、“积极拒绝”和“不一致型”初中生亲子关系中最为普遍的不良类型。为了建设健康的亲子关系,父母应适当地俯下身来,平等地与孩子沟通交流,多欣赏孩子的优点,适当地运用惩罚,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身修养,同时也需要从多种渠道掌握一些与孩子相处的策略。参考文献

初中亲子关系调查表 篇2

社会心理学家用亲密关系一词指代彼此都很依赖的关系。所有的亲密关系都包含三个共同的基本的特征。其一, 在相对较长的时间里不断地频繁接触。其二, 亲密关系包括了各种不同的活动或事件。例如:在父母或者朋友关系中, 人们讨论不同的话题, 经常在一起分享各种各样的活动或者兴趣。第三, 在亲密关系中, 人与人的相互影响是很强的。例如:我们可能很快忘记一个推销员的冷嘲热讽, 但是却会在几个星期里对父母或者好朋友的片言只语耿耿于怀。从心理学角度分析, 亲子关系困惑或者障碍是这些社会事件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Aron和Smollan在1992的研究发现, 在亲密关系中, 一个人会逐渐将对方看成是自己的一部分。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互关系, 是家庭人际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亲子关系的正常与否决定着大学生社会化过程是否顺利, 是否会引发心理障碍或缺陷, 也决定着大学生社会化程度可能达到的水平。虽然大学生已经离开父母和家庭, 但亲子关系仍然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方面。本文希冀从心理学角度对亲子关系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试图从揭示中国大陆大学生亲子关系现状及其亲子关系内涵与功能的特点入手, 对中国大陆大学生亲子关系进行初步的研究, 从而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心理学研究的依据。

二、研究方法

研究抽取陕西 (长安大学, 西安理工大学, 咸阳师范学院) , 河南 (河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 北京 (北京邮电大学) , 吉林 (东北师范大学) 四省六所大学的1072名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其中男性458名, 女性614名。采用台湾李美枝教授的《人际关系重要内涵量表》、《亲近差序等级关系轮》和自编的《大学生个人状况问卷》对当代大学生亲子关系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大学生个人状况问卷》主要包含大学生的性别、家庭出身、年级、专业文理, 是否独生、父母的文化程度及职业状况等。《人际关系重要内涵量表》包含喜欢、亲近感、权力三个内涵因子和顺从、认同、利他三个功能因子。《亲近差序等级关系轮》是根据费孝通的“团体格局”对“差序格局”的思想提出的, 费认为亲子关系可以对象的不同进而分为亲疏不等的关系, 它是以自我为参考点, 向外圈圈扩散 (越向外关系越疏) 之类似同心圆波纹的人际或者社会关系网络。如下图示:

三、研究结果

调查结果发现, 当代大学生把父、母放在同心圆靠近自我中心位置前两位的百分数分别为6.4%, 57.5%和6.9%, 67.9%。

男性大学生和女性大学生在对父亲的亲近感 (F=5.740, P<0.05) 和顺从 (F=9.423, P<0.05) 方面差异显著, 女性大学生对父亲比男性大学生更亲近, 男性大学生对父亲比女性大学生更顺从。两者对母亲的亲近感 (F=26.194, P<0.01) 、喜欢 (F=5.943, P<0.01) 、顺从 (F=8.865, P<0.05) 、利他 (F=6.924, P<0.05) 方面差异也显著, 其中女性大学生在亲近感, 喜欢, 利他方面均比男性大学生表现突出, 而男性大学生比女大学生更喜欢母亲。

来自城镇和乡村两个不同生活环境的大学生在对父亲的顺从 (F=8.480, P<0.05) 和利他 (F=6.709, P<0.05) 方面表现差异显著, 其中来自乡村的大学生比来自城镇的大学生更顺从、更利他些。而在对母亲的权力 (F=5.307, P<0.05) 方面两者也显著差异, 来城镇的大学生更服从于母亲的权力。

大学生亲子关系在年级间 (F=3.915, P<0.05) 差异显著。进一步做事后检验发现, 一年级和二、三、四年级学生间在对父亲的喜欢这个纬度上差异显著。

在亲近感 (F=5.633, P<0.05) , 喜欢 (F=10.712, P<0.05) 、权力 (F =14.924, P<0.01) 、认同 (F=9.581, P<0.05) 、利他 (F=9.528, P<0.05) 这五方面, 单亲家庭的大学生和非单亲家庭大学生均有显著性差异, 其中非单亲家庭大学生均比单亲家庭大学生对父亲在这几方面表现突出。同样对母亲而言, 在喜欢 (F=6.132, P<0.05) 方面单亲和非单亲大学生也表现出显著性差异, 非单亲家庭大学生更喜欢母亲。

四、讨论和分析

台湾的李美枝教授指出, 费孝通的团体格局的概念提出的中国人有两个重要的概念, 其一是人际关系, 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亲疏远近。不同于西方人的用独特特质界定人, 中国人用关系界定人。其二是两人关系的亲疏远近。他认为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相互对象, 这是个普遍常识。所以李教授用六个同心圆来表示自我与其关系的亲疏远近。在我们的研究中, 当代大学生把父、母放在同心圆靠近自我中心位置前两位的百分数分别为6.4%, 57.5%和6.9%, 67.9%。由此可以看出, 父母和当代大学生之间的亲密关系依然是其人际关系中的重要部分。这同时也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和父母的关系状态普遍是良好的。在研究中, 我们还采用了开放式问卷调查, 其结果也得出相同的答案:大多数的孩子都表示其和父母的沟通良好, 基本上是至少有两个礼拜会给家里打一次电话, 有的甚至在父母身边的时候和父母沟通不多, 但是上大学后相应有了很好的沟通, 而且会把自己的一些心里话告诉父母。

研究中发现大学生亲子关系存在性别差异, 其主要表现为:①女性大学生对父亲比男性大学生更亲近, 男性大学生对父亲比女性大学生更顺从。②女性大学生对母亲在亲近感、喜欢、利他方面均比男性大学生表现突出, 而男性大学生比女大学生更喜欢母亲。这些表明女性大学生和父亲母亲更亲近, 更能够体谅父母, 而男性大学生更屈从于父亲的权威表现的顺从些。该研究结论应该是中国文化背景下特有的, 可能由于一是中国传统的严父慈母形象所造成, 其次是男孩和女孩性格差异形成。在随后进行的开放式问卷就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女大学生交男朋友大多要经过父母的同意, 而男大学生在这方面的自主性高很多。

另外研究还发现, 不同生活环境的大学生其亲子关系存在显著性差异, 这主要表现为:①与来自城镇的大学生相比, 来自乡村的大学生对父亲更顺从些, 更利他些, 而来自城镇的大学生更服从于母亲的权力。②与单亲家庭的大学生相比, 非单亲家庭大学生与父亲的关系在亲近感、喜欢、权力、认同、利他这五方面均表现突出;同样对母亲而言, 非单亲家庭大学生也更喜欢母亲。这或许是由于中国是个传统的东方国家, 大多数家庭尤其是乡村家庭还是以父亲为一个家庭的主要支柱, 不论是家庭教养还是经济来源都是以父亲为中心, 父母之间的关系的平等性或许更差些, 而城镇的大学生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或许更能体现平等, 这些结论也在开放式问卷中得到体现:尽管父亲掌管家庭财政, 但是乡村大学生一般从母亲哪里索要生活费。单亲和非单亲家庭对父亲的感觉有很大的不同, 一直孤单度过的单亲学生缺乏对父亲是家庭支柱的感觉。这些都表明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对亲子关系具有重要的内涵和意义。

从发展的角度来考虑, 随着年龄、年级、知识的增长、新的生活环境的熟悉和适应、人格的不断完善等, 大学生对和父母关系的看法应该更理性些。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 一年级大学生比二、三、四年级大学生在对父亲表现出更强的喜欢感, 在其他五个方面, 对父亲和母亲之间的态度都没有显著性差异。同样, 开放式问卷也证实了这些结论, 一年级的学生普遍和父母联系的紧密一些, 对父母的依靠更多些, 而高年级的学生更独立些、更理性些, 这些都表明了随着成长经历的增长、知识的增加, 大学生在很多方面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趋于稳定。而且, 学校所在地离家庭的远近对大学生和父母间关系没有明显的影响。同时, 大学生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与其是否是独生, 及其专业性质之间也没有关系。在开放式问卷中, 多数大学生都认为其与父母的关系并没有因为时空的距离发生实质性变化。这些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了较强的独立性, 同时表明亲子关系的亲疏远近和空间关系等没有关系。

摘要:本研究采用封闭和开放问卷法调查了1072名当代大学生的亲子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亲子关系状况普遍良好, 当代大学生把父、母放在同心圆靠近自我中心位置前两位的百分数分别为6.4%, 57.5%和6.9%, 67.9%;大学生亲子关系状况在性别和生活环境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关键词:大学生,亲子关系,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初中亲子关系调查表 篇3

摘要 在青少年教育上,亲子之间的“是非曲直”问题愈演愈烈。为调查寄宿制学校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沟状况,本调查从四个维度对无锡市寄宿制学校初中生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寄宿制学校的初中生亲子代沟普遍存在,尤其凸显在价值理念和生活方式维度上。针对问卷反映的问题,论文提出从家庭教育入手、改变沟通方式以及学校开展相关的亲子课程、亲子活动等很常见的讨论话题建议。

关键词 寄宿制学校 初中生 亲子代沟

一、调查目的

在青少年的教育问题上,代沟是很常见的讨论话题。成年人与未成年人之间的“是非曲直”一直是纷争不断、难以定论[1]。2011年出版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上明确提出:“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以及可能产生的矛盾。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2]本项研究通过考察亲子双方对同一事物的不同反应,试图挖掘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实现亲子和谐的路径与对策。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

1.问卷设计

本调查使用的《初中生亲子代沟现状调查问卷》属于自编问卷,问卷的制定、修改及发放主要有以下几步:第一步,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结合家长和学生的访谈情况,用符合初中生的言语自行编制问卷。第二步,进行试测和分析。最终确定35个题目。本问卷分为父母卷和子女卷,问卷由学生及对应的父亲或母亲来填写,两份问卷在内容和结构上趋于一致,只是在提问立场上有所区别。比如,问子代“父母对你的教育培养方式是怎样的”,问亲代则是“你对孩子的教育培养方式是怎样的”。本研究随机选取无锡市两所寄宿制学校的220名初中生作为被试,共发放问卷440份(子女卷与父母卷各220份),经回收得到问卷430份,剔除无效问卷,得到有效问卷416份,有效率为94.5%。问卷将维度分为价值理念、学业教育、人际交往、生活方式及家庭教育几个方面,据此分析寄宿制初中生亲子代沟的现状。

2.访谈设计

本项研究还选取了4位任课老师(其中2人为年级主任)、10位学生和8位家长进行访谈,并做了访谈笔录。据此掌握寄宿制初中生的价值理念、人际交往等基本情况,借此对编制的问卷和研究提供支持。

三、研究结果

1.亲子代沟的概况:存在的普遍性

通过表1可以看出,初中阶段的学生普遍与父母存在代沟,在被调查的208名学生中,有74%的学生认为与父母在价值理念、学业教育、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仅有6.2%的学生觉得与父母之间有较小差异和没有差异,不好说的占7.2%,也就是说有92.8%的调查对象对该问题表达了明确的观点。这说明代沟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得越来越明显,而亲子代沟更是作为一种教育现象随着新时期学生自我意识的凸显和个性发展而变得日益严重,充斥整个初中教育阶段。

2.价值理念

在所有题目中与价值理念维度相关的有8道题,在这8道题中父母与子女的答案有显著差异的有4个,分别为选择工作时的第一考虑、读书的目的、选择朋友的标准以及传统文化对当下社会的影响。

在调查读书目的时,有40.9%的子女群体选择对社会和祖国有更大的贡献,而父母群体则高达71.6%;在子女群体中选择“不辜负家人的期望”则占据了最大的比例(50.5%),父母群体选择这一选项的有24%;选择“现在还没到工作的年龄”的子女与父母群体分别占8.7%和4.3%。

表2表示:子女群体更多地倾向“工作要有很高的收入”,其次才会考虑大多父母群体选择的“在满足个人需要的基础上听从国家的召唤”。仅有19.7%的父母选择“要保证有很高的收入,使家人过幸福的生活”。这样的答案很明显地显示出初中生与父母之间的思想差异。这些也正如访谈老师说的一样,市场经济让功利主义教育盛行,进而造成学生对唯金钱至上价值观的推崇。

当被问到传统文化对当下社会的作用时,43.8%的子女和52.4%的父母一致认为传统文化对当下的中国社会很重要;51.4%的子女和45.2%的父母认为传统文化对当下的中国社会起一些规范作用。但是也有4.8%的子女和2.4%的父母认为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社会可有可无甚至是有消极作用。这说明:大多数父母和子女都认可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规范作用,这与我们从小所接受的儒家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现在社会上也充斥着某些不良的风气,再加上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同在的事实,使得某些初中生甚至是家长认为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可有可无。

3.学业教育

学业教育维度包括父母的教养方式、父母花在子女学习上的时间、知识观和考试观等,问卷中子女与父母的答案趋于一致,这说明两者对学业教育的态度是一致的,因此可以说在这个维度上亲子双方没有代际差异。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77.4%的子女认为父母对自己的教养方式是民主平等的,但是仍然有15.4%的子女觉得父母对自己的教育方式是专制的。还有23.6%的子女觉得在学校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不得不学。初中阶段中,最重要的就是中考,因为中考的考试分数决定了去好高中的几率,那么上好大学的机会就会比别人大很多。在这种心理的指引下,不管是学校的老师还是家长都会把学生的成绩看得很重,因此就有了“知识改变命运、对自己学习不满”等说辞。但事实上,家长和老师都一致认为大多数学生是被迫学习,接受访谈的家长当中仅有3位认为自己的教养方式比较民主。

4.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维度主要包括与父母的交往、与同学之间的交往、师生之间的交往三个层面。在与父母的交往层面,以“在家庭中你最喜欢与谁交流?为例,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

探讨与家庭成员交流的意愿可以从中得出与某一方的融洽度。调查结果显示:46.2%的子女群体认为,在家里不管是和爸爸交流还是跟妈妈交流效果都是一样的,但是父母群体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子女更喜欢跟妈妈交流。这种主观意识的判断容易让亲子双方出现代沟。作为父母容易想当然地认为子女的所作所为是基于某种目的或者想法而从未问过子女的内心想法,这样就造成子女想的与父母想的不一样,因此,逐渐形成代差乃至代沟甚至冲突。

人际交往维度中最有代表性的题项就是早恋问题,这俨然成为父母和老师眼中的“洪水猛兽”。除此之外,当问到与父母沟通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有不到一半的子女回答是宽松的,而剩下的则选择紧张、无奈。而被问到为什么会这样时,学生们的回答更是惊人的一致:父母与我们谈论最多的就是学习,成绩好可能交流得多点,成绩一下降父母的脸色立即晴转阴了,还谈什么谈?从学生们的话语中,可以看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话题较多的是与学习有关的,而这往往也是子女不喜欢被提及的。双方的关注点不同、想谈论的话题不同导致沟通的心情“不美丽”。子女与父母关于学习方面的交流都会有紧张或无奈的心情,那关于青春期心理又怎么会跟父母说呢?而父母对早恋的紧张与防御态度更是让异性同学之间成为互诉心事的好朋友进而在暧昧中发展成早恋。

5.生活方式

在生活的目的这一问题上,72.6%的子女和43.3%的父母选择了“为了完善自我、实现自己的理想”;20.2%的子女和49.5%的父母是选择“为了回报父母/让孩子更好地生活”。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子女更多的是考虑自己的发展,而父母则更多的是希望孩子能有一个更好的生活。

研究表明,青春期的亲子关系呈现出明显的不对称。作为初中生茁壮成长的大后方,父母们总是习惯性地将自己拥有的一切给予子女,一心付出,不求索取;而子女却往往对父母的索取多于回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他们的心理发展尚未成熟,更多地关注自我发展,因而常常忽视对父母的理解和回馈。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慢慢改变。

从表5可以看出,闲暇时间的子女们,不是玩电脑游戏就是与朋友、同伴玩耍,仅有1.4%的子女会帮助父母操持家务,当然这与初中生学习任务的繁重有关,闲暇时间需要放松。但是父母的选项也让笔者陷入沉思:43.3%和49.5%的父母选择与朋友聚会及操持家务,也有5.3%的父母闲暇时间玩电脑游戏。这一现象从侧面表明在空闲时间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交流并不是很多,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子女与父母出现隔阂。作为子女喜欢玩耍是天性,但是,家长却也常常喜欢与朋友聚会,甚至玩电脑游戏,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子女带来较坏的示范影响。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父母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孩子。亲子之间缺乏沟通、亲代示范作用不良,这些与亲子之间的代沟是否有关,各位家长理应进行反思。

从表6很容易看出亲代与子代的代际差异:子女更加喜欢综艺娱乐和卡通动漫节目,而父母则倾向新闻财经和电视剧,当然综艺娱乐也有不少父母喜欢看。亲子双方的兴趣爱好不同也导致双方无法就某一话题进行交流,就比如子女谈论动漫当中的一个人物,想跟爸爸分享这个动漫故事,而爸爸对该动漫节目一无所知,亲子双方交流不畅,就会产生亲子代沟。

从表7可以看出,子女与父母对于穿衣打扮有着不同的追求:子女中追求时尚者所占的百分比最多,达47.6%;而53.4%的父母选择衣着朴素自然。对于青少年来说,衣着和外表是他们对外界的一种表达方式,通过穿着或跟随当前流行的品牌比如阿迪达斯、耐克等,青少年们传达了自己希望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有研究认为,衣着是青少年表达自己独立对依赖、遵从对个性等冲突的手段。与父母敌对或叛逆的青少年选择父母不喜欢的衣服和发型来表达他们的不满。父母反应越大,他们越坚持不懈。但他们选择自己风格的最主要动机是为了让他人认为自己很酷或依赖他人、与他人相仿。这种衣着与发型的独树一帜实际上是青少年在向父母表明自己的立场,希望父母能给于自主的空间,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成人世界道德与价值观的反叛[3]。

在喜欢的流行歌曲方面,两代人的看法更是截然不同:子女代喜欢的歌曲大多是新近流行的曲目、外文歌曲等,而父母代则更喜欢七八十年代的曲风曲调。这些都与两代人的出生跟成长环境有莫大关系。

四、总体分析与建议

1.总体分析

通过分析调查问卷,不难看出亲子代沟在寄宿制初中生中具有普遍性。其中,调查表明部分初中生的读书观、工作观、交友观与父母辈有一定差异,需要父母、教师加以引导。初中生的生活方式与父母辈差异很大,典型的两代人的生活方式。而在学业教育方面,几乎所有的初中生与父母的意见都趋于一致。在人际交往维度上,早恋问题是家长最难以接受的。

2.建议

针对上述寄宿制初中生的亲子代沟存在的问题,要想实现亲子和谐,需要从以下几点做起:首先,亲子代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亲子之间缺乏沟通、沟通不畅所产生的,因此实现亲子和谐的关键在于家庭。家庭教育是以亲子关系为核心的教育,作为寄宿制学校的初中生从客观方面来说就比走读学生与父母见面的机会少。作为家庭中的主要成员,父母要主动与孩子交流、关心孩子的成长发展。代沟是两代人之间的沟。沟是填不平的,但是可以跨,可以跳,也可以搭桥。但是无论是跳还是搭桥都应共同遵循尊重与理解、倾听与支持、分享与欣赏、接纳与体谅的原则。其次,改变沟通的方式。中国的父母大多是专制型父母,“我说什么你必须照着做。叫你干嘛你就干嘛,都是为你好。”这样的交流让“成人感”意识强烈的初中生很难进行下去。父母应该以对待成人的方式对待子女,真诚地与子女谈论家事,比如在开家庭会议的时候让子女参与进来,从而让子女觉得自己在家庭中是有位置的。这样可以增加子女与家庭成员交流的积极性。好的沟通应是追求心灵的友善碰撞、融合,让双方都感到对方的真诚,而不应该只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另外,从学校层面来说,学校作为子女学习的主要场所,在改善亲子关系上有独到的优势,比如学校开设相关的亲子课程、举行亲子活动,让父母与子女共同参与进来,以此培养亲子之间的感情。

参考文献

[1] 沈贵鹏.代沟:一个敏感的教育话题[J].思想理论教育.新德育,2006(7-8).

[2]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S].http://jys.xze.cn/Item/1728.aspx

[3] F.菲利浦,赖斯金.盖尔.多金.青春期(第11版)—发展、关系和文化[M].陆洋,林磊,陈菲,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亲子关系-亲子关系也需要独立性 篇4

亲子关系也需要独立性

当家中的小生命降临后,父母会百般呵护,精心喂养,这自然不必赘述。值得提醒的是,当孩子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和独立意识后,父母就应该尊重他们成长的要求,给他们足够大的自由空间。可是一些父母常常忽视生命体成长的要求,对他们的关爱无微不至、甚至达到过剩的地步。有一名高一的男学生说,“我实在受不了妈妈的爱了,她简直对我管得太多了,我每天穿什么衣服,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休息,甚至我是否参加班级竞选,都一一安排和设计,对我的情况她要了如指掌,同学来电话她要先接听,每天要求我向她汇报思想。我几乎不能有自己的自由,我知道她是为我好,但我只想离家出走。”这名男同学的处境虽然不具有代表性,但多少反应了亲子关系中独立性要求的客观存在。这样的父母往往认为给孩子付出了那么多,还得不到孩子的理解,认为孩子不懂事,自己的很多牺牲将付之东流。这里我们要说的是,牺牲并不都是美德。爱到深处还适当,爱他人要从他人的需要出发,否则付出的爱将成为非接受之爱。

不当的爱,常常是缺乏信任和安全感的表现,我们强调有空间的爱才是幸福之爱。如果你不能给你所爱的人自由,你并不是真正地爱他。

亲子关系中断[范文] 篇5

“亲子关系中断”。通常来说,0-7岁的孩子,尤其是0-3岁之间的孩子,最好和父母在一起,受到父母的照顾。如果要和父母分开的话,分开的时间也不要太长。因为0-3岁的孩子,神经系统还没有足够的承受力,如果跟父母分离很长时间,会产生极度的恐惧,对孩子来讲是一个很大的情绪创伤。孩子长大之后,他/她内心的安全感,他/她与人连结的能力都会受到影响。

“铁脸实验”,把一群一两岁的孩子放在一个游戏室里,让这些孩子去玩,然后让妈妈全部出去。孩子玩了一会,发现妈妈不见了,就开始哭,开始叫。实验人员规定,这种情况下,不管孩子怎么哭怎么叫,妈妈都不要理他/她,妈妈都要拒绝他/她。这样几轮下来之后,突然有一刻,所有的孩子都不再哭了,都安静下来了。这时候妈妈再上来逗孩子,孩子的表情都成了“铁脸”,没表情了,麻木了,不理妈妈了。

实验到了这里,无法在进行下去,因为妈妈们投诉得很厉害。由此也可以看到,当小孩子被妈妈拒绝,被妈妈忽略,被妈妈不理会,离开妈妈的时候,遭到的创伤。

当孩子比较小的时候,你可以上班,可以出差,但是请尽量多的与孩子待在一起。你每次回家,最好多拥抱他/她一会。孩子在父母的怀抱里,感觉是最安全的。父母,尤其是妈妈,既是创伤的开始,也是疗愈的开始。

在孩子0-3岁这段时间,谁在照顾他/她,他/她就可能把这个人当成自己的爸爸妈妈。所以养育孩子,最好父母自己带;第二给自己的父母带,也就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带,再其次是给自己的兄弟姐妹带,比如叔叔姑姑;最次是给陌生人带,比如让阿姨带,让保姆带,而且父母也不经常去看孩子,这对孩子会是相当大的心理创伤。

问:如果创伤已经发生,怎样去弥补?

答:刚才说了,有一种方式叫“强抱”,紧紧地去拥抱孩子,不管孩子愿不愿意,你都去拥抱他/她。例如七八岁的孩子,调皮捣蛋,父母去抱他/她,他/她往往会把父母推开。但是你耐心一点,多抱一会儿,比如一个小时,你会发现孩子会软化下来,孩子其实很需要你。

问:如果早年有亲子关系的创伤,父母已经去世了,该怎么办?

农村初中生人际关系状况调查 篇6

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人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在相互交流中获得各种信息,使生活丰富多彩;在与他人的交往中知道自己的特点和形象,完善自我意识;从别人那里学到人际交往技能;在别人面前使自己得到充分的展示,从而有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

中学时代是青少年生理、心理都发生迅速变化的关键期,其心理发展具有独特性。他们处于由幼稚到成熟的过渡期,自主性和独立性逐渐增强,但是幼稚性和依赖性也同时存在,仍然离不开成人的指导和帮助。同时中学生的思想非常敏感,容易出现心理波动,冲动偏激。青春期是精神疾病和违法犯罪发生的高峰期。通过人际关系调查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二、方法

(一)被试的选择

从张家口宣化二中三个年级随机抽取150名学生。

(二)测试材料

采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该量表共28道题,分为与人交谈、交际交往、待人接物与异性交往4个维度,每个维度7道题。

三、结果分析

根据问卷初步统计结果显示

从总体来看,在与人交谈方面有33.33﹪的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行为困扰,有近3﹪的学生存在较为严重的困扰;在交际交友方面,有一半的学生存在困扰,有近8.3﹪的学生存在较为严重的困扰;在待人接物方面,有5.6﹪的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行为困扰,有近1﹪的初中生存在严重的困扰;在与异性交往方面,有近15.3﹪的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行为困扰,有4.2﹪的学生存在较为严重的困扰;但在交际交友方面存在问题比其他三个方面严重。

农村男女初中生在交际交友方面有近50﹪的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行为困扰,有近8.3﹪的学生存在较为严重的困扰,远远高于其他三个方面。这说明农村初中生人际关系行为困扰在上述四个维度上的倾向有所不同。

检验结果表明,不同年级的农村初中生人际关系困扰在与人交谈,待人接物,与异性交往的维度及量表总分上存在不显著差异,但是在交际交友方面差异显著。

检验结果表明,农村初中生男女人际关系行为困扰在量表总分上不存在非常显著差异。

四、分析

(一)农村初中生在交际与交友方面的行为困扰程度的差异

与人交谈方面,初一、二男女生之间的差异不显著,但女生处于良好的比率相对较高,主要是由于女生一般比男生发育成熟早且有先天的语言优势,初三男生言谈逐渐发展起来,主要是男生逐渐成熟渴望与人交谈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二)农村初中生在交际与交友方面的困扰程度的差异分析

初一男女同学差异不显著,但女生明显好于男生这主要是由于女生身体发育与性成熟比男生早一、两年左右。另一方面,男女生的性格特点也是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初二、初三的男女生交际与交友方面出现显著差异,男生的人际交往呈现上升趋势,主要是男生的心理逐渐成熟、人际交往范围逐渐扩大,而女生则表现出人际关系有所下降主要是女生的友谊相对集中。

(三)农村初中生在待人接物方面的困扰分析

初一男生在待人接物方面优于女生主要是由于男生的社会角色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使他们能尊重他人,而到了初二由于男生大部分处于身体、心理波动比较大的时期,他们的情绪不稳定,内心常常处于矛盾状态。

(四)农村初中生在和异性朋友交往方面的表现分析

初一学生,女生与异性的关系处于良好状态比男生多,男生最初阶段在异性同学面前表露出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在言行方面表现出对异性同学的轻视或不友好的方式攻击对方。初二的男生在与异性交往方面明显优于女生,是由于他们生理迅速成熟渴望与异性交往,初三的男生与异性的交往水平有所下降,但与异性关系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而女生与异性的交往水平有所上升并保持在稳定的水平主要是由于与异性在心理上接近的需要,她们渴望依附男生带来安全感。

五、建议

(一)营造良好环境让学生培养良好的交谈行为

由于农村初中生缺乏主动构建良好同学关系的意识往往造成不善于交谈,只有在急需要情况下才同别人交谈所以总难以表达自己的感受;在与陌生人交谈时常常表现出拘谨和沉默不愿意与对方交谈。针对农村中学生交谈方面出现的问题,要提高谈话技巧与能力,在与陌生人谈话时让学生主动去交谈,多接触,逐渐消除紧张焦虑。

(二)引导农村初中学生合理交际与交友

农村初中生不大善于创造条件并积极主动寻找知心朋友,而且心有余悸生怕主动行为后的“冷”体验。在正常的集体活动与社交场合,感到紧张而扰乱思绪,往往过多考虑自己的形象而使自己处于被动境地,所以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个文明的社会外部环境,同时对学生交友不应限制过多应扩大交际范围。

(三)引导农村初中生真诚待人接物

初中学生由于心理处于逐渐完善成熟阶段,所以很多方面表现出一种偏激;常有意无意地伤害别人,或者过分羡慕别人产生对人的嫉妒;有的人比较圆滑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态度,因此别人对他评价不同;有些方面的关系是友好、和谐的,但有些方面是紧张的,对学生的情绪带来不稳定,常常内心不平衡处于矛盾状态,所以在培养、教育学生方面要让学生尊重他人,敢于承担责任,对人要真诚、宽容这样才能获得众人的好感与赞同。

(四)引导农村初中学生合理与异性交往

由于中学生生理上的逐渐成熟彼此之间容易产生一些好感,往往存在过分思慕异性或对异性有偏见,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对异性怀有好感是正常现象,正常的男女生交往也应受到鼓励,异性同学之间要交往广泛,避免过多个别交往,广泛接触、认识了解更多的异性,对异性有一个总体把握,而不把注意力只集中在个别异性身上。

参考文献

[1]陈江汉.中学生人际关系及其环境营造[J].福州师专学报,1999,05:94-95+54.

爱情关系是童年亲子关系的重复 篇7

繁衍后代,生活互助……婚姻所担的重任,我敢说很多人都还没有完全认识到。

晓芸是一家公司的副总,是一位干练、利落的女强人。一向严于自律的她没想到自己会在38岁这年遭遇一场婚外恋。

“一年多时间,我们只见过两次面,都是在工作场合,从没有单独在一起呆过。”晓芸说,他们主要是通过QQ和短信联系,偶尔也打打电话。那个男人比她大10岁,不论学历、收入,还是社会地位,都在她之下。但是,“和他交往,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因为他总是以赞赏的态度对待她所说的每一句话、所做的每一件事;她情绪不好时,他也会耐着性子哄她;她偶尔和他赌气,他也不生气。晓芸说,她的心已经完全被他占据。另一方面,晓云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有相爱的老公,她也没想过真的和他在一起,为此她自责又苦恼。

从心理学上讲,任何一种关系都是为了满足人的某种心理需求。显然,晓芸的这段婚外恋满足了她被欣赏、被关注、被宠爱的心理。那么,作为一名年近不惑的女人,她为何会在这方面有强烈的心理渴望呢?

晓芸从小长相平平,也不机灵,父母总说她这不好那不好。她的性格很内向,家里来了客人,她就躲在厨房里不出来,父母又说她是胆小如鼠。“从小,我就巴望着快快长大,快快离开家,到一个大家都不认识我的地方,重新开始生活。所以,我拼命学习,考上了重点高中、重点大学,到大城市找到了工作。本以为离开父母,我就会变得活泼、开朗、可爱、优秀,可事实上,我发现这么多年,自卑一直像小虫一样噬咬我的心。不论做什么,我都畏手畏脚,感觉背后有很多只手在对我指指点点。于是,我更加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希望大家都能肯定我、认可我、喜欢我。现在,我虽然也取得了一些业绩,但内心仍然如履薄冰。”

可以说,晓芸虽然生理年龄已到了38岁,但心理上仍然像一个渴望得到表扬的小女孩。童年被漠视、被耻笑的经历,一方面让她变得格外争强好胜,但同时也让她内心非常脆弱,迫切需要精神关爱。一般情况下,婚姻能担此重任,相爱的人可以彼此充当对方的“心灵父母”,弥补童年爱的缺憾。那么,晓芸的婚姻能满足她这方面的心理需求吗?

说起老公,晓芸无限幽怨。他比她大5岁,当初对他一见钟情。那时他像一个兄长一样,对她非常细致周到,时时处处关照她的感受,对她的缺点也很包容,和他在一起觉得很放松。可是最近几年,随着晓芸职位的不断上升,老公所在的企业又逐年走下坡路,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老公的情绪越来越坏,对晓芸也越来越挑剔,经常批评她家务做得差、说话太冲、处事不周全,晓芸因此在他面前显得很拘谨,生怕自己说错话、办错事。“其实我也知道他很爱我,非常在乎我,他可能只是心情不好吧。我也很看重我们之间的关系,从没想过和他分开。”晓芸这样告诉我。

在心理專家眼中,所有的爱情关系都是童年亲子关系的重复。晓芸当初爱上老公,是因为他温暖无私的爱填充了她内心的空洞。而随着婚姻生活的平淡,俩人社会地位、经济收入之间的悬殊,老公不仅对她的关爱和宠爱减少,而且还对她充满挑剔,这不禁让晓芸又回到畏手畏脚的自卑童年。正好,有个男人,带着赏识的眼光和怜爱的微笑来了。这段柏拉图之恋,对晓芸来说有很多偶然因素,但也有其必然性,因为这个爱情关系仍然是对晓芸童年亲子关系的补偿。那个男人代替了她的老公,临时充当了她的“心灵父母”,给予了她父母般无条件的关注和爱。

让晓云不再那么纠结,那么挣扎,首先就得帮她了解这段迷情的实质,让她认清自己的脆弱和渴望,明白这段感情不过是心灵的春雨甘露,既不要太自责,也不能太当真,要保持理智、守住边界、适可而止。

我告诉她,她还要学会自我成长,努力让自己内心变得强大。通过总结自己的优点,挖掘自己的潜力,认识到自己的优秀之处,增强自我价值感,而不是过于依赖别人的评价。

晓芸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课,那就是努力改善婚姻状态,重塑互相欣赏的夫妻关系。婚姻是帮助一个人成长的重要载体,是治愈一个人心灵创伤的最佳良药。晓芸的老公目前处于心理失衡状态,晓芸要给予他更多的陪伴、理解和关爱。当丈夫的自尊得到维护,他也将变得更加从容、自信,对妻子也会像以前一样欣赏、包容、呵护。想想,如果晓芸的心里被爱充盈,她还会去瞻望外面的风景吗?

亲子关系诊断测验 篇8

亲子关系量表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周步成等修订《家庭亲子关系测验(PCRT)》,该

量表将不良好的亲子关系从拒绝、支配、保护、服从和矛盾5种态度分为消极的拒绝型、积

极的拒绝型、严格型、期待型、干涉型、不安型、溺爱型、盲从型、矛盾型和不一致型10

个类型。

该量表,按态度的特征分为5类(都是父母不希望有的)即,拒绝、支配、保护、服从、矛盾不一致。这5种态度再各分为2个类型,每个类型各有10个问题。共100道测题。

Ⅰ、拒绝: A、消极的拒绝型,B、积极的拒绝型;

Ⅱ、支配: C、严格型,D、期待型;

Ⅲ、保护 :E、干涉型,F、不安型;

Ⅳ、服从: G、溺爱型,H、盲从型 ;

Ⅴ、矛盾 :I、矛盾型,J、不一致型。

家庭亲子关系量表(PCRT)

在回答问卷之前,请您认真阅读下面指导语。

亲子关系对青少年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为了帮助您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家庭

亲子关系状况,请你按要求认真完成量表中所涉及到的问题。谢谢您的合作!量表中有很多题目组,每个题目答案均有(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三个

等级。答题是请注意:1.按你平时所想的和父母平时的实际情况如实回答。2.每一问

题都要回答,但只能选择一个答案。难以决定时,请选与实际情况较接近的答案。3.有

不明白的地方可以举手问老师。4.修改答案时,要用橡皮擦干净。5.回答时间没有限

制,但不要过分考虑,请写出你最初想到的答案。将您认为最适合的答案序号填在(),每题只准选一个。问卷不记名,请您务必如实回答。

[A]

1.你同父母说话时,他们是不是说:“很忙呀”,而不理你?()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2.父母是不是在别人面前说你的缺点或发牢骚?()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3.你的父母是不是更疼爱别的孩子?()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4.你是不是认为父母和你合不来?()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5.父母是不是把你看成是讨厌鬼?()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6.父母在谈论你时,是不是感到难为情?()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7.你和别人随便玩什么,父母会不会来干涉?()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8.父母对你所托的事或约好的事,会不会忘掉或不关心?()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9.父母是不是只看到你的缺点而看不到你的优点?()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10.父母是不是认为你是不可信任的?()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B]

1.你在家里受到责备时,会不会挨打、挨拧或被捆绑起来?()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2.父母对你是不是唠唠叨叨发牢骚?()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3.你的学习成绩或作品,是不是被父母看不起或被嘲笑?()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4.同别人的孩子(如兄弟姐妹或别人家的孩子)相比,是不是只有你才经常受父母责备?()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5.父母对你做的事是不是经常说:“那不行”,“这不可以”?()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6.父母外出时,是不是经常叫你看家或把你寄放到别人家里?()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7.你是不是常受到父母吓唬:“不给你吃饭”,“把你关在门外”,“把你丢掉”,“去告诉警察”等?()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8.父母是不是常常说你是“个子矮”,“傻瓜”,“迟钝”,“长得不好看”?()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9.你是不是和父母一起外出,一起玩耍,一起谈话?()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10.父母情绪不好时,你是不是比平常多挨骂?()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C]

1.父母是不是和你商量同你有关的各种事情?()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2.父母认为是好的事情,会不会硬要你去做?()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3.你去做某件事时,父母会不会阻止你说:“那不行”,“这不行”?()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4.父母是不是经常监视你做事?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5.你做的事或你的学习成绩,是不是经常受到父母指责?()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6.对你的辩解或不同意见,父母是不是假装没听见?()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7.父母给你零用钱吗?()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8.你没有按父母说的做,会不会遭他们严厉责备?()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9.父母是不是对你施威风?()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10.父母是不是要求你有礼貌,守规矩,用功学习?()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D]

1.父母是不是经常对你说:“读书要用功”?()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2.父母是不是更关心你的学习?()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3.父母是不是总把你和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4.父母看了你的考试成绩后,是不是总说你不行或差劲?()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5.父母是不是经常对你说:“只要你用功,就给你什么”?()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6.父母是不是只要求你读书,不给你玩的时间?()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7.父母是不是为你准备好的书、好的学习条件,收听收看好的广播电视节目,交好的朋友而动脑筋?()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8.为了“望子成龙”,“望女成风”,你父母是不是什么事情都肯做?()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9.父母是不是常说你“如果用功些,成绩会好些呀”?()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10.你正玩得高兴或正在做手工时,父母会不会硬要你中途停下去学习?()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E]

1.你是不是感到父母对你的日常生活管得太多?()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2.你吃饭时,父母是不是对你说:“要多吃,不能挑食”?()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3.父母对你交朋友也严格要求吗?()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4.父母是不是关心你的作业或手工品?()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5.父母是不是提醒你,要节约花零用钱?()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6.父母明知你能做的事,是不是还要帮助你?()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7.你和别人吵架时,父母是不是经常介入?()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8.父母对你看小人书及其他与学校学习无关的书籍,看电影、电视、录象或其他娱乐体育活动是不是有严格要求?()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9.父母是不是总对你唠叨说:“快去睡觉吧”,“上学要迟到了”,“你要抓紧时间”等?()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10.父母是不是很想打听你在学校里的事情?()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F]

1.你稍有的病痛,父母是不是急于给你去治疗?()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2.你弄脏了手脚或衣服,父母是不是会说你不讲卫生?()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3.父母是不是经常提醒你,不要参加危险的体育活动或做危险的游戏?()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4.父母是不是不许你一个人到远处去?()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5.父母是不是担心你的学习成绩会退步?()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6.如果你有过不幸的事情,父母是不是经常地提醒你不要再发生类似的事情?()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7.父母是不是经常提醒你,不要和坏朋友玩或做坏事?()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8.你的缺点或缺陷,父母是不是有意或无意为你袒护?()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9.为了不让你伤风感冒,父母是不是经常叫你多穿衣服不要受凉?()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10.父母是不是总在为你的事情操心?()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G]

1.父母是不是叫你不要和同学玩,只要你在家里玩?()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2.你从小是不是在父母过于疼爱中长大的?()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3.父母是否把照料你,和你在一起,看得比什么都愉快?()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4.你受到同学欺负或受到老师批评时,父母会不会生气或袒护你?()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5.为了你,父母是否愿意作出任何牺牲?()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6.父母是不是不责备你而只赞扬你?()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7.你不在家,父母就会感到寂寞吗?()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8.如果你生病,病痊愈后,父母仍会耐心地照料你吗?()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9.你无论做什么事,父母都希望和你在一起,成为你的伙伴吗?()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10.不论你年龄多大,父母是不是象对待幼儿那样来精心照料你?()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H]

1.你纠缠不休,父母是不是会依从你?()

2.父母是不是讨好你,奉承你?()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3.你做了错事,父母是不是不批评你?()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4.只要你恳求,父母总会帮你忙吗?()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5.你不做家务,父母是不是也不说什么?()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6.已经决定要你做的事情,如果你说“不高兴”,父母是不是就不再要求你做了?()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7.如果你非要不可,就是价钱昂贵的东西,父母也会买给你吗?()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8.只要你感兴趣,即使你做了错事,父母也不责怪你吗?()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9.为了叫你学习和做家务,父母会不会给你许愿(如称赞你或给你东西)?()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10.父母不论考虑什么事,是不是首先想到你?()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I]

1.父母对你的态度是不是和他们的心情有关?()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2.你做同样的一件事,是不是有时会受到父母责备,有时就不会受到他们责备?()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3.父母严厉责备你之后,会不会向你道歉或向你讨好?()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4.父母很宝贝你,但有时是不是也严厉地责备你?()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5.父母平时不大理睬你,但有时是不是也会过分照顾你?()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6.父母虽然过分地照料你,但是不是有时你做不成事也会生气()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7.父母在外人面前对你的态度和在家里对你的态度是不是不一样?()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8.父母是不是在表面上袒护你学习、能力等时,内心却又感到难为情?()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9.父母虽然会说:“你反正是不行的”,但当你的成绩不好时,是不是又会生气?()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10.父母平时对你严加干涉,当你和他们商量事情时,他们是不是又只得满足你的要求?()

[J]

1.父母当中,是不是一个严格,另一个温和?()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2.你的父母是不是一个不大理睬你,另一个又过分地照料你?()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3.父母对你的看法是不是经常发生矛盾?()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4.你是不是喜欢父母中的一个,讨厌另一个?()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5.你有事或需要东西时,是不是只向父母当中的一方讲或要?(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6.你会不会在父母中的一个面前说另一个的坏话或缺点?()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7.父母对你的教育方式或看法是不是有分歧?()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8.父母当中是不是一个逞威风,另一个服从?()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9.你父母当中是不是只有一个照料你关心你?()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10.你的父母是不是吵架?()

上一篇:求职时不能不知的防骗技巧下一篇:检察院先进个人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