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完的家乡故事课件

2024-06-27

说不完的家乡故事课件(精选9篇)

说不完的家乡故事课件 篇1

童年,说不完的故事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那如风铃般清脆的歌声萦绕于脑海,耳边又悠悠的飘起儿时的童谣,让我回想起童年里那些说不完的故事。我出生在长春市,一个普通的家庭里,幸福的家庭总是大同小异,充满和温馨和甜蜜.我的童年充满了欢笑。

还记得5岁那年的一个夏天, 哥哥刚送给我一个潜水镜„„,天刚蒙蒙亮,我就起床,蹑手蹑脚地走进了卫生间.呵呵,你知道我要干什么吗?原来在我家的卫生间里有一个储水的大桶,我想我可以在里面潜水啊!当时别提我为自己的新鲜的创意有多兴奋啦!其实就是把头放进水里而已,可是“意外”发生了,由于我想体验得更真实一些,一次一次地把头入水更深一些,最终不受控制,一下跌落在水桶里。这还不是最糟的,接着我那肥胖的身子一下子把水桶也压倒了!“哗!”一下,我成了一个落汤鸡,卫生间也成了水帘洞了!接下来,当然家人都醒了,一起收起了水„„

童年里充满了欢笑,好像一切都与夏天有关,6岁那年的夏季,爸爸出差回来给我买了一盒“塔罗牌”,说是可以用来预知未来,其实就是人们的一种娱乐工具。儿时的我对“塔罗牌”充满了神秘感,每次给别人“预测”前还要学着电视上的画面,做做法师的样子,口中“叽哩咕噜”地说着“咒语。一次饭后我正在摆弄“塔罗牌”。爸爸对我说:“请黄法师给我测测,我能活多少岁啊?”我按着牌上的说明,认真地推算,预测出,爸爸就能活到35岁!看到这个结果,我哇地一声哭了起来,“啊——爸爸——35岁就死了!”爸爸妈妈笑着说这是不准的.好一阵我才停止了哭声。从此这能预知未来的“塔罗牌”,也被我放入了抽屉里,一同放进去的还有童年的荒唐和无知。

我渐渐地长大了,到了上学的年龄,父母给我选择了一实验小学这所名校.还记得报名的那一天,老师要对新同学进行考试.择优录取,当时的我懵懵懂懂中,也意识到竞争的激烈。和我一同面试的是一个小男孩,他怯怯地,一言不发,面露难色。老师每轮考试都是让我和他抢答,看看我们两个哪个反应快,思维敏捷,前两轮都是我正确说出了答案。面对老师赞许的目光,我不由得得意起来,一转头,我看到了那个男孩眼中似有什么东西在闪光——是眼泪。他脸涨得红红的,此时,我不知怎的,没有了那种满足和愉悦,心里有一分难过。就这样,接下来的几道题目,我总是等他算完后,我和他一起做答。结果我俩都被第一轮录取,进入了我们梦寐以求的一实验小学,开始了求学之路,我们被分到了不同的班级,成了好朋友。

前几天是我12岁的生日,在吹灭蜡烛的那一瞬间,我有些伤感,仿佛觉得童年的脚步即将走远,这段多彩的时光正慢慢离我远去,也不禁慨叹“那些日子怎么就一去不复返"了呢?也许,这就是成熟所付出的代价吧!昔我往矣,杨柳依

说不完的家乡故事课件 篇2

一、中心要明确。

从“考试”话题中提取出坚强、勇敢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优秀品质,使我们受感染、受教育,给我们以启迪。所受的感染,所受的教育,所给我们的启迪就是文章的中心。有了中心,我们才有明确的写作目的,才有选择材料的标尺。

二、取材要新颖。

作文的灵魂是创新,因此,材料也应给读者以新鲜之感,要通过分析比较,筛选出最新鲜,最有新意的材料,特别是选择出与众不同的材料,这才能使读者耳目一新。我们要打开思路,学会从各种有形或无形的考场中,寻找自己难忘的生活片段,如考试中的对手竞争,考场上发生的小意外,考场人物的细致描写等内容,角度不俗,易于出新。

三、构思要别致。

在情节的安排上,要匠心独运,力争构架出波澜起伏的情节,真实地再现自己或别人在考场上的苦辣酸甜,写出自己对考试故事的独特感悟。我们可以把考场写得如诗如画,美不胜收,让人读来心生羡慕;也可以把考场故事写得有趣而又难忘。

说不完的故事 篇3

今天,老乔治已经喝掉了半杯酒,抹了把嘴,刚对着身边的人开腔,那些人立即像避瘟疫一样避开了他。老乔治有些伤心。只有小镇上新来的警长威廉坐在他身边,让他继续讲,并表现出一副感兴趣的样子。于是老乔治喝了一口酒,缓缓讲到:“那是1988年,我在加油站当加油工,那天有个金发姑娘开车来加油,我正在给她的车加油时,龙卷风就来了,我就自己跳上汽车逃离,而姑娘还在下面……”听到这里,威廉生气地站了起来。正在乔治迷惑不解时,他突然从兜里掏出罚款单边写边说,“乔治先生,你在汽车人俱乐部外乱停汽车,这是你的罚款单!请你务必在半个月内,到警局办理。”

半个月后,老乔治并没有去警察局交纳罚款,威廉警长只好来他家,才得知他生病了。老乔治对每一位来看望他的人,又说起了他那个老故事,只不过故事变成了:乔治和未婚妻在加油站加油时,突遇龙卷风,他载着姑娘逃离……

两天后,威廉带来了一个人。当老乔治同那位老妇人的目光相遇后,他脱口叫了一声:“玛丽!是你吗?”老妇人也望着乔治,点了点头说:“是我,乔治。”

原来,老乔治年轻时在底特律的一个汽车制造厂内当装配工。他想出了一个很好的汽车广告创意——“开汽车逃离龙卷风”。经理认为非常好,奖励给了他一部汽车。一天他开车出去兜风时,在加油站偶遇经理和他的女儿玛丽。玛丽见到他又是敬佩又是兴奋:“我觉得你这个广告创意很好,但是除了汽车外,还应该有……”可惜她的话未说完,就被经理叫走了。只是这短短几分钟的相遇,让乔治对玛丽一见钟情。他本以为,还有机会遇到玛丽问出答案,但是不久乔治所在的汽车厂破产了,他失业了。正在这时,他听闻玛丽嫁给了一位牙医,备受打击的他黯然离开底特律,定居在附近的小镇上。他在期待着,玛丽或许跟那位牙医分手……但直到乔治被称为“老乔治”了,也没有再见到玛丽。

威廉是玛丽的儿子,他曾听母亲提起过乔治以及那个广告创意。那天他见到老乔治,本想告诉他真相,但当他听到老乔治的故事中,母亲居然被丢下后,很生气。可当他知道这是个误会后,便原谅了老乔治,并把母亲接来。

情况说清后,威廉借故离开了。老乔治把玛丽让进汽车副驾驶座上,手握着方向盘问:“玛丽,能告诉我,你觉得这个广告创意里,除了汽车,还应该有什么吗?”玛丽扶了扶老花镜说:“你不是已经说出来了吗?一对热恋中的情侣……现在我们就想象着后面是龙卷风,一起逃离吧。”

老乔治的车开得异常缓慢,在车的前面,有两辆警车开路,后面跟着长长的车队——小镇上的所有居民几乎都跟来了,因为他们都知道了,老乔治这个讲不完的故事,终于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局……

说不完的家乡故事课件 篇4

2.四十年代,小村、小城的小学教育,学历并不高的两位老师,只是记述他们讲数字诗和自由命题写作文这两件事,但他们的教育方法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令今天的教育者感到震动。请你说一说你有哪些触动?

3.两位老师,各有不同,作者给老师以怎样的评价和寄予怎样的感情?

4.从《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和《童年,说不完的故事》中所反映的共同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1.这是文武两圣人,孔子是中国教育的圣人、先师,他门下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尊师重教也是孔子的主张,作者的尊师也是受此影响。

2.符合儿童年龄特点,从兴趣人手;给学生以适当的自主,不用一把尺子量所有的学生,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束缚特长生的发展(根据自己的感悟来谈)。

3.田老师,口才、文笔都好,在文学创作方面给“我”开了窍,感激老师“播种”之恩;戴老师,在习作上没有直接帮助,但对“我”创作实行民主,做人方面作用很大;时常想念老师。

《说不完的长征》有感 篇5

光明在哪里?前方,就在前方。不用怕在黑暗中会迷失方向。信念就是明灯,就是火炬,为他们照明。最终,他们到达了目的地——陕北,实现了战略大转移,从而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每个人都渴望实现自己的目标,也都曾为之做出过一定的努力。可是,最终实现目标的人又有多少呢?同样的雄心壮志,同样的都努力过,可结果却不同?为什么呢?试着问问自己,你的努力到位了吗?你在努力过程中一遇挫折是否就轻言放弃?你是否总是说“我不行”?你是否始终坚韧不拔,不肯屈服?——如果你失败了,也许是缺少一个坚定的信念。

你有坚持不懈的信念吗?生活中,很多事情像“长征”一样,不是一时的努力就可以成功。要有恒心,要告诉自己:坚持住!

漂亮的字不是一天就可以练成的,埋头苦练一天钢琴不会让你成为贝多芬。你还记得达芬奇画蛋的故事吗?它带给我们的启迪也可概括为两个字:坚持!

你有永不放弃的信念吗?通向成功的道路上不会处处繁花似锦,也不会是平坦笔直的大道。也许成功就在一丛荆棘后面,也许就在那个细小的拐角口。可是很多人就在这荆棘丛前停下了脚步,在拐角处迷失了方向。很多时候,我们离成功仅一步之遥啊!

有个胸怀大志的年轻人,买下了一块沙滩,为了寻找金矿,日夜苦干。十多个年头过去,他却一无所获,郁郁而终。数年后,有人来到这里,继续挖掘,就在离前者放弃挖掘处不到一米的地方,发现了大量金矿。唉,当时,他为什么不再多挖一米呢?!

你有自信吗?遇到了困难,你的态度如何?是把头摇得像个拨浪鼓,连声说“我不行”,还是挺起胸昂起头,响亮地说“我能行”?我们最需要的是勇气,要相信自己!如果不试一试,你怎么能肯定自己不行?如果连自己也不再相信自己,你还能指望谁相信你呢?如果你不自信,那么最重要的心理战你已失败,成功将永远与你逆向而行。

你有不肯屈服的信念吗?

有一个孩子,胆小懦弱,父亲为了使他坚强,送他去练习拳击。三年过去了,父亲去学校看看儿子的表现。教练和孩子比赛。孩子自然不是对手。他总是一下子就被打倒,再立刻站起来,又被打倒,又站起来……父亲觉得很没面子:三年以来,孩子竟没有一点进步。教练却微笑着对这位父亲说:“你只看到了表面的胜负,你儿子一被打倒就能立刻站起来,这难道还不够?”是啊,跌倒了不算失败,跌倒了不敢站起来才是失败!

在漫漫人生旅途中,有艰辛,有磨难,有痛苦,有坎坷。而成功就在前方。让我们带上一个坚定的信念,一起出发吧!在那个bai战火连天的年代,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岁du月里,有一支英雄的zhi队伍,正坚持不懈地走着,走着。走过波涛汹涌的金沙江,走过绵延不绝的雪山,走过泥泞险恶的草地……走过重重艰难险阻,走过多少风霜雨雪,走过两个春夏秋冬……脚下是二万五千里漫漫征途,心中是一个坚定的信念——走出黑暗,走向光明。

光明在哪里?前方,就在前方。不用怕在黑暗中会迷失方向。信念就是明灯,就是火炬,为他们照明。最终,他们到达了目的地——陕北,实现了战略大转移,从而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每个人都渴望实现自己的目标,也都曾为之做出过一定的努力。可是,最终实现目标的人又有多少呢?同样的雄心壮志,同样的都努力过,可结果却不同?为什么呢?试着问问自己,你的努力到位了吗?你在努力过程中一遇挫折是否就轻言放弃?你是否总是说“我不行”?你是否始终坚韧不拔,不肯屈服?——如果你失败了,也许是缺少一个坚定的信念。

你有坚持不懈的信念吗?生活中,很多事情像“长征”一样,不是一时的努力就可以成功。要有恒心,要告诉自己:坚持住!

漂亮的字不是一天就可以练成的,埋头苦练一天钢琴不会让你成为贝多芬。你还记得达芬奇画蛋的故事吗?它带给我们的启迪也可概括为两个字:坚持!

你有永不放弃的信念吗?通向成功的道路上不会处处繁花似锦,也不会是平坦笔直的大道。也许成功就在一丛荆棘后面,也许就在那个细小的拐角口。可是很多人就在这荆棘丛前停下了脚步,在拐角处迷失了方向。很多时候,我们离成功仅一步之遥啊!

有个胸怀大志的年轻人,买下了一块沙滩,为了寻找金矿,日夜苦干。十多个年头过去,他却一无所获,郁郁而终。数年后,有人来到这里,继续挖掘,就在离前者放弃挖掘处不到一米的地方,发现了大量金矿。唉,当时,他为什么不再多挖一米呢?!

你有自信吗?遇到了困难,你的态度如何?是把头摇得像个拨浪鼓,连声说“我不行”,还是挺起胸昂起头,响亮地说“我能行”?我们最需要的是勇气,要相信自己!如果不试一试,你怎么能肯定自己不行?如果连自己也不再相信自己,你还能指望谁相信你呢?如果你不自信,那么最重要的心理战你已失败,成功将永远与你逆向而行。

你有不肯屈服的信念吗?

有一个孩子,胆小懦弱,父亲为了使他坚强,送他去练习拳击。三年过去了,父亲去学校看看儿子的表现。教练和孩子比赛。孩子自然不是对手。他总是一下子就被打倒,再立刻站起来,又被打倒,又站起来……父亲觉得很没面子:三年以来,孩子竟没有一点进步。教练却微笑着对这位父亲说:“你只看到了表面的胜负,你儿子一被打倒就能立刻站起来,这难道还不够?”是啊,跌倒了不算失败,跌倒了不敢站起来才是失败!

说不完的第一次作文500字 篇6

吃过晚饭,我依偎在妈妈的怀里和妈妈一起看着电视。“乖女儿,你写完作业了?”妈妈关切地问道。“没有啊。”我装出满不在乎的样子。“那你还不赶紧写作业去?”妈妈着急地说。“我这不正在完成作业吗?”“什么?”妈妈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妈,老师今天留的作业就是和爸妈聊聊自己小时候的事。”我不紧不慢地说道。“哦,是这么回事啊。”妈妈如释重负。

“妈,我第一次会走是什么时候?”我问妈妈。

妈妈说:“你啊,比别人会走得早,10个月20天就走得可稳啦!”说完了,妈妈有些骄傲。

我又问:“那我是什么时候会说话的呢?”

妈妈说:“你说话也挺早的,11个月15天就会说了,1岁还能说英语了呢。”妈妈的脸上露出自豪的神情。

我又问:“妈,那我第一次惹您生气是什么时候呢?”

妈妈说:“你小时候可乖了,有一次你马涛叔叔结婚,我们把你放到他家床上 ,给了你几个玩具,你就玩了一整天哪!要是非说你什么时候不听话呀,也就是你1岁6个月的`时候,不让你在自行车那玩,你偏不,结果自行车倒了,正好就砸在了你头上,可你没哭两声就不哭了。”

我说道:“妈妈您记性可真好!我这么多的第一次您都能记住,如果换作是我,我肯定记不住。”

妈妈说:“俗话说得好,不养儿不知父母恩。等你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儿女,你也会这样,这不是什么超能力,这就是‘母爱’。”

从小到大,我们经历过很多的第一次,我们的每一个第一次都会深深印在母亲的脑海里,如第一次会走,第一次会跑,第一次不停地哭闹,第一次会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这些就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可是妈妈却记得滚瓜烂熟。啊,这就是伟大的“母爱”!

歌剧《祝福》,一个说不完的故事 篇7

当晚,浙江省首部原创歌剧、根据鲁迅同名短篇小说改编的歌剧《祝福》在浙江省人民大会堂首演——鲁迅,这位面容坚定的中国文坛斗士,在故乡“发声”。

此时此刻,仿佛时光回溯。

那是20世纪初的一个傍晚,浙东鲁镇。“又到一年送灶的时辰,天空上笼罩着血色云。只听见一声爆竹响,谁知那个无助的人。”在婉转优美的交响合唱中,祥林嫂,这个旧中国农村勤劳、善良、顽强的典型劳动妇女形象,从斑驳的历史中走来……

连续两晚的歌剧演出大获成功。回到后台,该剧领衔主演、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金永玲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回忆《祝福》的创编历程,她沉吟几许,轻轻吐出一个字:“难。”

缘起

一年多前,当“原创歌剧”的念头开始在金永玲的脑海中翻滚,圈内外的朋友都泼来了善意的“冷水”:“做歌剧,赚不了钱。”“国有专业院团几十年都做不到,你一个民营剧团怎么能行?”

但作为浙江省第一个由名人领办、因长期坚持演出弘扬主旋律的红色经典作品而著称的民营剧团的负责人,金永玲决定放手一搏:“如果我成功了,能在浙江省文艺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如果失败,也可以为文艺界提供借鉴和教训。”

在老省长沈祖伦的关怀和牵线下,金永玲与绍兴县委宣传部一拍即合:共同创演一部具有艺术价值和现实教育意义的民族歌剧,为绍兴县打造一张文化金名片。

但此后的漫漫筹备之路可谓一波三折。

一开始,金永玲将目光锁定出自绍兴的辛亥革命巾帼英雄、鉴湖女侠秋瑾。可就在主创团队经过半年多的磨合,并多次深入绍兴采风、体验生活之际,《秋瑾》的剧本所有权突然易人。听到这个消息,金永玲的眼泪止不住地刷刷往下掉:“感觉整个人都被掏空了。”

等冷静下来,金永玲的执拗劲又上来了,必须要对观众有交代!这时,老省长沈祖伦向她建议,今年是鲁迅诞辰130周年,绍兴又是鲁迅的故乡,“把鲁迅的短篇小说《祝福》改变成歌剧,我看就不错。”金永玲听了,心里咯噔了一下,“这种感觉很奇妙,鲁迅是一位代表民族之魂的伟大人物,我没想过自己的名字有一天会跟他联系在一起。”

“我像吗?”金永玲问自己。多年来,她塑造的江姐、韩英等英雄人物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对于演祥林嫂这样一个封建社会底层的悲剧人物,她心里有些没底。

而重现《祝福》,又有多少现实意义?这是金永玲思考的第二个问题。在反复研读和深刻领悟中,她和全体主创人员达成了共识:“鲁迅以旧社会农村妇女祥林嫂的遭遇为主线,愤怒控诉了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寄托了对劳动人民苦难命运的深切同情,它是感人的、是民族的,也必将历久弥新。”

今时今日,这部经典文学作品中无处不在的戏剧张力仍然令人动容。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该剧作词及编剧、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王晓岭说。“一方面,我们希望在这个时刻能以歌剧的形式引领当代观众重温经典,以此向鲁迅先生致敬;另一方面,《祝福》中的呐喊和思索仍然能够呼应当下的社会现实,尤其对青年学生具有极佳的历史教育意义。”

“让幸福的人更幸福,让不幸的人体会到幸福的来之不易。”在金永玲看来,艺术工作者是要有担当的。这,就是他们此番演绎《祝福》的意义所在,也是支撑他们“咬紧牙关”坚持到最后的原动力。

造影

乐声响起,灯光渐亮。舞台上,一幕幕江南画卷随之氤氲。

身着红袄、胸戴红花的贺老六被围观的人群推搡到礼堂中央。顺着他的视线望过去,一顶大红花轿正摇晃着走来。

“拜堂的时辰到了!”一声高喊之后,祥林嫂从轿中被拖了出来,她挣扎着,突然甩开轿夫的手,一头撞向桌角:“索性撞一个死!”

这是我们熟悉的《祝福》中祥林嫂再嫁成亲的一幕,但随着音乐和表演的注入,这早已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还原和讲述。

担任该剧作曲的著名作曲家王祖皆、张卓娅夫妇一致认为,一部意义深远的民族歌剧,应该具备“综合美”的艺术价值。如何做到动听、动情、动心?他们做了一次全新的尝试:在西方歌剧结构中糅合了大量的民族风格和乡土气息,将音乐的戏剧性和戏剧的音乐型结合起来,用音符来塑造人物、推进叙事。

全剧高潮处的那首咏叹调《天问》是他们为金永玲量身打造的,但演出时,王祖皆还是捏了一把汗:“一口气要唱完12拍,不仅需要情感的掌控,对体力也是个考验。”金永玲做到了。当她满身汗水地走下舞台,张卓娅用力地送来了拥抱:“知道吗,你刚才完成了中国民族歌剧史上最难的一个唱段!”

但对金永玲来说,最难的也许不是唱功。过去的几个月来,在北京、在上海、在浙江,这位有着近30年歌唱生涯的艺术家始终在揣摩着“悲剧”两个字的写法,同时,也在努力领悟它的况味与价值。

今天,金永玲已经找到了答案:“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是复杂且生动的。为了反对再嫁,她‘出格’地逃了婚;为了‘赎罪’,又去土地庙里捐了门槛。但因为她始终是在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泥沼中进行挣扎和反抗,这决定了她不仅逃不出人生悲剧的苦海,而且最终只能走向死亡的深渊。”

观众惊喜地发现,这位唱词凄美动人的祥林嫂,浑身都是戏。近两个小时的演出中,人们为那个“千难万险我能熬,拼死也不上花轿”的祥林嫂而揪心,也为那个长期经受打击与折磨的祥林嫂而唏嘘。这靠的是金永玲多年来的艺术积累和对文学作品的高度理解。“浣衣时的碎步、进鲁府时的大步,包括每一个眼神、每一句哭腔,都是经过反复琢磨的,是独一无二的‘金永玲版’。”

而这也堪称一次令人“心力交瘁”的集体创作。“每次排练,都是真的落泪。情到深处,周围已是哭声一片,结束后大家半天也回不过神来。”排练厅没有镜子,直到初排结束,金永玲才第一次通过录像看到了自己的表现:“从艺术形象塑造的角度来说,真的是‘脱胎换骨’了;而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能为观众献上这样一部作品无愧于心。”

执著

时间倒回到9月24日,公演前一天。下午的彩排开始前,金永玲走到演员中间:“作为一家民营歌剧院,我们确实不具备做一部大型歌剧的硬件和软件,但现在,我们把能做的、该做的都做了。我们不为拿奖,赚钱也不是最终目的,只要明天的演出让观众看得懂、听得懂、触动心灵,我们就是成功的。”

此次的演出班底,来自江山婺剧团。在排演《祝福》之前,很多唱戏出身的演员对歌剧根本没有概念,但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质朴和可塑性令人感动。用剧中贺老六的扮演者、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文工团独唱演员于乃久的话来说,就是“特别能表演,特别有细节,让人看了很有启发性”。

而身兼主演、出品人、监制等数职于一身的金永玲,则更多地为婺剧演员们的“转型升级”而操心。排练过程中,金永玲把团员们分批接到杭州的家里,请来专业声乐老师为他们授课,包吃、包住,还免收学费。导演王延松也“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将全剧主题衍发出新意:“用鲁镇上的人‘说’故事,借由这些形形色色的样貌,准确地还原那个过去的年代,契合当代观众的解读心路。”在所有人的努力之下,这支“戏班子”演起歌剧来也令观众眼睛一亮。

歌剧《祝福》,是一次多角度的呈现。远眺,你看到的是一个全景,一个概念,是一方山水千百年来独有的气质;近望,你看到了一个个侧面,是众生相,最真实的原生态。既然是望,也就不需要太多的语言和表情来修饰它。望的时候,最好是凝神屏气,仔细看,慢慢望。在这里,“时代精神”不再只是一句口号或一个标签,它暗含于演员的每一个动作、唱段、表情里,循着历史的曲线,生发出一段新时代的传奇。

链接

自2004年调入浙江理工大学后,金永玲在与学生的接触中更深切地体会到,高校素质教育在当今快餐文化流行的社会里有待进一步加强。为此,她精心编排了《江姐》《洪湖赤卫队》等多部大型红色歌剧,巡演的足迹几乎遍布浙江的百余所高校。

说不完的家乡故事课件 篇8

里说不完的趣事

一提起童年,我的脑海里就浮现了很多说不完的就趣事。

记得五六岁时,我最喜欢吃橙子。可是常常把橙籽吞进去。有一次,亲人给了我们一些橙子,我盯着橙子不住地流口水,就剥了一个。刚好邻居的婆婆来我家,我吃橙子时一不小心把橙籽吞进去了,我顿时傻了,眼珠不停地转来转去。婆婆看见了,问我怎么了。我说:“我把橙籽吞进去了。”我一边说边指着嘴巴。婆婆笑着说:“那不好吗?以后你要是想吃橙子在头上摘就可以。”我又哭又闹,心想:“那可怎么办!我转了一眼,问婆婆:”那你要是也把橙籽吞进去,那不是跟我一样。“婆婆得意地说:”我跟你不一样,我们是大人,你们是小孩。我们不怕。“我听了婆婆的话,又害怕又可笑。

又过了一年,到橙子长的时候到了。有一次,我在吃橙子,一下子把橙籽吞进了肚子里。在这时,我想起五六岁的时,婆婆说要是吞下了橙籽,头上就会长一棵橙树。于是,我就摸了摸自己的头上,咦,怎么没有一棵橙树。我带着疑问到邻居婆婆家,问她。婆婆说:”傻孩子,我骗你的。"我又惊又喜。

到了现在,想起了这件事,你不让我笑,我还是会笑出声。真没想到我当时那么傻。从中,我也知道了一个道理――-在别人说的时候,不能听别人的,要自己去试试,才知道是真是假。这个道理也让我想起了读二年级时读的《小马过河》一样,那河水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永远讲不完的故事 篇9

讲述人:麦子·马继芬

我是麦子,我是翔宇实验小学五(3)班的麦子。

先跟随我走进我们的家吧,这是我们班长写的《我们的一家》: 我们的“家”是一个特殊的家,是一个温暖的家。

我们的“家长”是麦子老师,她是一位和蔼可亲、勤勤恳恳的老师。她讲的课生动有趣,她把自己读过的所有的书都融化成了一篇篇优美、动人的故事缓缓地注入我们每个人的心田。每逢节日,我们准能收到她的精美的贺卡,而且她清楚地记得我们每个人的生日,只要你走进我们的家,一定会被那一首首感人至深的小诗所陶醉。我们都很爱我们的“家长”。

我们家庭中有一位特殊成员,她就是“贝壳女孩”,她现在虽然离我们很远,但她经常在网上与我们交流。我们家还有一个成员叫“快乐小公主”,虽然她失去了母亲,但我们仍能感觉到她的开心与努力!我们“家”还有许多各具特色的好孩子,有聪明可爱的“莲蓉包”,有活泼上进的“文采”,有爽直进取的“萤蝶”„„

我们“家”还有一些特殊的客人:有幽默风趣、知识渊博的干国祥老师,有平易近人的马玲老师,有深沉含蓄的铁皮鼓魏老师,有关心我们的好爷爷“淡淡笨”„„因为有了他们的加入,我们的“家”变得更加精彩,更加温馨!

第一部分

结缘——相逢是一首诗(??)

与新教育结缘,是因为儿子。

儿子四岁的时候,说话突然结巴了。他张大嘴巴跟我说话,结巴半天才明白他要表达的意思。每当这时,我心急如焚,还得耐着性子听完。一遍一遍地纠正他,一个字一个字地说。儿子的“病”反而变本加厉了,看着我沮丧的脸,他好像明白了什么。渐渐地,他说话少了。担心长期这样儿子性格孤僻,就常常带儿子出来享受阳光,与伙伴交往。同事梅在教育在线开辟了“扬帆初航”,帆帆开始每天上网发日记,儿子羡慕得不行。于是,儿子也开始站在电脑前,诉说每天的喜怒哀乐。

冬去春来,儿子跟我到办公室,同事逗他,惊呼:你儿子不结巴了。我骤然回头,也逗他说话。真的!抱起儿子,儿子的小脸也兴奋得通红。打开教育在线,再一次从头至尾浏览儿子的帖子,从开始的一句话,到那时他已经能连续地说上一大段话了。一页页地翻过去,我猛然发现正是这样每天登录教育在线,让儿子练习说话,让他阅读自己的帖子,让他阅读很多老师的鼓励,他一天天获得了自信,一天天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看着一脸阳光的儿子,我的心也阳光起来。静思默想,不由得心生感激之情,感谢教育在线,感谢这个教师的群体。这时,我的视线不再仅仅是儿子的帖子,我开始浏览一些相关的帖子。

与童书结缘,从聆听梅子涵老师的讲座开始。2004年9月,“亲近母语”实验在全县迅速开展开来,在《第一届中国儿童阅读教育论坛暨亲近母语儿童阅读教育研讨会》上,有幸聆听了梅子涵的报告,感受到了童书的魅力。他娓娓道来:李利每天快要天黑的时候,就拿着提灯和梯子走过来,在每一家的门口,把街灯点亮。本来就喜爱阅读的我,也想做那样一个点灯的人!

于是,开始了与学生的共读。那时,一切都是随意性的,我们没有共读的书目,就读县教育局统一订购的“亲近母语”系列的年级分册。也没有固定的时间,有时在放学 之前,有时在给别的老师代课的时候,我们就会拿出书来,读上一会儿。

接下来读什么呢?说实话,我也没有去思考过。有一天,看到上一年级的儿子在读张天翼的《大林和小林》,笑得东倒西歪。我就拿去读给孩子们听,这一读一发不可收了。一本书读完了,学校安排给全校老师开一节班级读书汇报课。这是我第一次上这样的课,只是在扬州听过一两节。真正到自己上场了,真是不知所措。这时,我第一次学着去思考,读这本书真正的意义何在。我们又开始了第二次的共读,这时开始关注一些人物,关注一些情节,学着去比较,学着去思考。课顺利结束了,我却是一阵茫然,我这样的解读是对的吗?我读这样的书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吗?我这样做孩子们真正收获到的是什么?我这样带着孩子读书是想带给他们什么呢?

听课结束后,同事们开始评议,他们都谈自己受到了震撼。但他们只是感叹这样做对孩子肯定会大有益处,感叹这样做是多么不容易,几乎没有人愿意也这样做,或者没有能坚持做下来的。有时,我也会因为忙碌忘记,但我是离不开书的人,当我读到一个好故事的时候,我会不知不觉地讲给孩子们听,于是我们的读书就这样断断续续地进行着。当没有人问及的时候,我也难得去思考什么,只是觉得自己这样做最起码不是错的吧。

这时,我用自己名字的汉语拼音在教育在线教师随笔专栏零零星星地记录着我与孩子们读书的点点滴滴,记下我们读书过程中发生的一些有趣或者让麦子感动的片段,记下孩子们受到启迪的故事,记下我们交流时的片言只语。当时的想法只是给自己留个记录而已,因为在我们学校,一般是一二年级循环,三到六年级循环,我只想在我任教的时候能多给孩子什么就多给点,尽力而为,没有什么长远的计划。

就在二年级即将结束的时候,发生了一件至今我都无法坦然面对的事情。我们学校每年六月份都有一台对社会开放的大型文艺晚会,我们二年级组的节目是“三字经”的诵读,阵容浩大,需要的道具也多,仅靠我们老师是无法完成的。于是我们各班招集志愿家长参加。那天下午,我的一名家长做完了花,还到教室里带走了女儿的书包。演出还没有开始,我就被一个电话吓蒙了。她在回去的路上,被一名高中生撞了,昏迷不醒。顿时,天塌地旋。就是三年后的今天,我还是无法说清当时自己的感觉。我匆匆赶到医院,看到刚刚做完开颅手术的她,已经瞳孔扩散,而不懂医学的我,竟然以为她活过来了„„我倒下了,我觉得自己欠了太多太多。没有一个人责怪我,没有一个人埋怨我,甚至她的家人还来安慰我。他们只是希望我能继续教她的孩子,因为她很信任我,他们只是希望学校能答应这唯一的要求。

暑假到了,我自虐般对待自己,每天靠注射葡萄糖撑着。我读周国平《妞妞——一个父亲的扎记》,在死亡阴影笼罩下触摸自己爱哀交加的心境。

当我醒来的时候,新的一学期到了。我觉得自己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太多了,我没有时间去悲伤了,没有时间去感慨了。想起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的老师跟我说过的一句话,那是我的启蒙老师。他告诉我,要认真对待学习,将来考个师范,做个老师。那时我不懂得师范是什么,但心里一阵喜悦,我也可以做一个像老师那样让每个孩子都喜爱的老师吗?我一路跳着跑到田野里,独自享受着自己的甜蜜。从那时起,一个十一岁的孩子就向往着教育,并且一直爱着。朦朦胧胧的感觉一直保持到初三,我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师范,并且如愿以偿。工作了,第一次真正接触学生,我如同他们的姐姐一样,很快就和他们成了朋友。有的孩子十几年了,现在还和我一直保持着联系。看着他们一天天向前走去,我感觉到了收获的快乐。此刻,我感受更深,也许里面凝聚了生命的力量吧!我感觉自己肩上的胆子重了很多,同事劝我放弃自己的心魔,放弃这个班。说实话其他家长也不愿意,他们顾虑太多。我没有,我觉得只有这样才能最好的放弃心魔。

为了更好地促进和家长的联系,消除他们的疑虑,也为了更好地走进孩子们的心灵。2005年9月22日,我在教育在线教师随笔专栏开辟了第一个班级转帖:三(3)班好小子。我对孩子们、对家长,也是对自己说:只要播种,就会有收获。四年级的时候,我们的班级主题帖是《我就在这里等你们》。

开始的时候,我只是想记录自己的课堂,让家长知道孩子在语文方面的学习情况,能有的放矢地辅导孩子,提高孩子的成绩。我记录下了孩子们课堂上的精彩表现,我记录下自己课堂上的遗憾,也记录下自己对一些问题的思考。

于是,我们开始了第二本书的共读:《夏洛的网》。我和孩子们的随记在《中国少年报》上登载了。我们读完了《妈妈走了》《帅狗杜明尼克》《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大个子老鼠小个子猫》《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当时在书的选择上我很多书随兴所至,没有系统,没有计划。但是也很开心自在,因为没有任何压力,孩子们的成绩也一直很好,家长们也放心我这样去做。而且做的是自己喜爱的事情,而且始终觉得这是有意义的事情。

日子在不紧不慢地进行着,我常常搞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让孩子们反省自我,走进自己的内心:我用镜子照自己、老师给我三颗糖(出去听课后)、麦子,我想对你说„„让孩子们开心,让我们的共同生活多点色彩,让我们共同的“日记”多点味道!我常常这样想,我的写作不是为了什么发表,我只是用一种外在的形式来鼓励自己坚持去做一件事情。这也是我对自己的要求,我也想用自己的言行给学生很好的影响。因为我知道要想写得精彩,你必须做得精彩。我只是想体现自己是个能坚持的人,自己是个真正爱着阅读爱着教育的人。

第二部分

邂逅——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007年8月,新教育进驻我校,我成了研究中心的一名实验老师。第一天,我就从干老师那里拿到了一本《学校是一段旅程》。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了,我在思考自己的教学观。我是否在每一个细节都注重把学生当一个完整的人,小到学生的凳子,大到学生课程,允许或者自己去发现。我是否有那种情怀,一种“眼前不为艳桃李,却道心中自有春”的情怀;一种情感,一种爱上学生、爱上学校、爱上教育的情感。看完此书也触动我重新审视现在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教育思想,仅仅有爱是不够的,仅仅有行动也是不够的,还要努力去探索教育孩子的其他方式方法。

2007年8月19日,我们正式接触新教育,简单的仪式后,我们走进了新的殿堂。我发现自己好像找到了家的感觉,这就是我所一直向往的生活呀,这就是我一直追求的理想生活:读书、写作、共同生活„„而现在竟然有了这样一个集体,有了一个可以指导我们的强大后盾。我开始如饥似渴地学习、阅读。我知道了新课程,知道了儿童课程以及操作的方式,知道了走进孩子心灵的道路。我也在思考自己去做一名为了生活的教师,还是做一名最好的石匠,还是做得更好呢?

开学了,在研究中心的指导下,在丝路花语的帮助下,我们开始了晨诵、午读、暮省,我们开始了共读共写共同生活。这时,我发现我们的家庭在逐渐变大,我们更多的家长参与进来了,我们相聚在教育在线,我们相聚在一本本童书中。

于是,我们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童书共读开始了。在思路老师的指导下,我第一次上了导读课,第一次开始出导读题,第一次上了读书讨论课,第一次上了整本书主题探讨课。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去反思,不断地向研究中心的老师请教,不断地与家长书信交流,获得更多人的支持。我和家长、孩子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共读共写、共同生活。

我和家长的书信开始正常化,基本是每周一封,这样的经常性的交流成了我们的纽带。从家长的每周的回信或者班级专帖上我常常被一些温馨的场面所感动,我 从他们的描述中看到了一个个甜蜜的场面。我再次感受到了童书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知识,不仅仅是阅读的喜悦,还有很多的来自内心的东西。

一本书真正读完后,我们走出整本书共读主题探讨的课堂之后,我从孩子们的笑脸上,看到了他们的收获。总结走过的路程,我知道该怎么出一些导读题,避免了以前的盲目的阅读习惯,改变以前故事式的阅读方式。一年以来,我们共读的还有《秘密花园》《特别的女生撒哈拉》《苍狼》《彼得·潘》《绿野仙踪》等十多本书。我给班级买了一个书橱后,我们的家长就出资在当当网购买了几千元的书籍,给我们的孩子们送来了更多的营养。在共读中,孩子们习得了方法,已经逐步学会了自主阅读,有的孩子已经在尝试自己创作。我的角色也开始在变化,我主要是将他们带向更深处。

走过了那么一段路程,我知道了哪些童书是能真正走进孩子内心的,是与他们的生活相接近的,与他们眼下的生活相关的,是他们一直困惑的,是他们一直向往的。研究中心给我们提供了三个年级段三个书包的三十六种书籍,都是可以进行整本阅读的。我们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共同的密码,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共同语言。我知道了在他们成长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童书的营养。在他们学习的中途懈怠的时候,在他们学习上遇到困难困惑或者放弃的时候,我带领他们读《绿野仙踪》,告诉他们愿望的重要,但是过程也同样重要。在主题探讨的读书课上,我也不是像以往一样,面面俱到,而是把一些小主题分解到平时的读书讨论的过程中,我们结合书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论交流,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观点,形成积极的态度。在总的讨论课上,我们不再像以往一样梳理故事的情节,那也是平时读书关注的内容包括细节,现在我们所要讨论的是当下跟我们关系最密切的,最能给我们以启发的。比如,在《绿野仙踪》的读书课上,陈美丽老师他们班探讨的主题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要去努力,去经历过程。我根据我们班的实际,我们的孩子五年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认为自己可以独立了,其实不然,我想通过阅读让他们讨论,在这本书中“黄砖路”给他们的启示,有了美好的愿望,并且准备去经历,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常常会忘记自己在做什么,往往会偏离黄砖路,迷失了自己的方向。这是我们讨论后得出的最深刻的启示,很多孩子又重新回到自己的轨道上来。

除了童书共读,我还根据时机,适当向孩子们介绍一些绘本。一年以来,我们陆续读了二十多本绘本,《爱心树》《猜猜我有多爱你》《我的名字克里桑斯美美菊花》《花婆婆》《石头汤》《爷爷一定有办法》《犟龟》《涌起》《一片叶子落下来》《你很特别》《点》《不是我的错》《活了一百万次的猫》《蓝天空》《獾的礼物》《冬天的温妮》《雪人》《风到哪里去了》《三只小猪》《温情的狮子》《我喜欢书》《我绝对不吃番茄》《我的幸运一天》《愿望树》《霍顿听见了呼呼的声音》《第五个》《逃家小兔》《一只孤独的乌鸦》。在读完这些之后,我把绘本全放在一起进行了总结。

在开始的时候,在新学期的开始,或者在新年伊始的时候,我把《小种子》带给孩子们,让孩子们为自己新的学期,新的学年打算。在日记本的扉页郑重写下自己的承诺,写下自己的愿望,并且常常来温习,从中获取力量。

整个的过程就像是引导孩子寻找《失落的一角》。孩子们在故事中明白了,人一生也是一个寻找的过程,找到了失落的一角,又开始新的寻找,是不断地完善自我的过程。在过程中,我们结合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爱心树》的阅读,让孩子们感受到自己生活在父母、老师和同学的关爱之中,并且这样的爱是没法衡量的;在阅读《特别的女生撒哈拉》后,又进行了新的绘本阅读《我就是喜欢我》、《你很特别》等,让孩子不背负任何的星星和点点,做一个真正的自己;我们打开绘本《一片叶子落下来》,感悟生命在于他的过程的精彩,在于过程中的珍爱„„ 人的成长是一个个轮回的故事,没有结尾。一圈一圈,是一个个《点》。读了绘本《点》后,我带着孩子们一起回顾走过的路。在他们绘成的自己的“绘本”上,他们发现“轨迹”是螺旋式上升的,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有的虽然有点迂回,但是总体还是向上向前的。

在这样的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的感动。我一直以为,孩子犯了错总是会承认的。其实不然,随着年龄的增长,这样的事情越来越少。我们班的“钢笔水事件”就是一个例子,很小的一件事情,几乎不能算错,可就是没有人来承认。那天我在班上生气了,我告诉他们麦子一直是这样的态度:不是所有的错误都要惩罚,认识错误比什么都重要。在我一遍遍的启发下,在我一遍遍的劝说下,我们班还是没有一个人站起来。我失望极了,但是冷静下来后,我就在想,如果是我,我会在众目睽睽之下承认吗?也许是我处理问题的方式有点过激吧。怎么办呢?这是我孩子之间的一个结,我们只有打开来才能没有芥蒂。我想到了绘本,在我们班书橱里,我找到了《勇气》和《不是我的错》。在我们读完绘本的时候,我们都松了一口气。第二天,我打开孩子们的日记的时候,我看到了一个个坦诚的孩子,他们甚至把几年前的事情坦白了,他们将“小错”“释放”,体会到了“舒坦”的感觉,并且不再“复制”《不是我的错》。“钢笔水事件”也终于水落石出,我没有在班上公开他的名字,虽然他认识到的时候有点迟了,但是我还是表扬了他的勇气。孩子总是在不断犯错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在之后的一天中午,有三个孩子在学校午饭后,擅自走到了白田广场。当我知道这一情况的时候,我后背出汗了。孩子们看到我的神情来安慰我,特别是那三个孩子主动跑到我面前认错,更多的孩子说:麦子放心,这样的事情绝不会再有第二次了。看着他们一个个的样子,我真是百感交集,我什么也没有说,给他们写了一封信《芝麻,快点长大》。“探险小队”“逃家小兔”随即给我回了信,那时我流泪了„„

《獾的礼物》带给我们的震撼同样刻骨铭心。去年圣诞节前夕,我们召开了家长会,在家长会上我讲了《獾的礼物》,我请家长在元旦的时候,给孩子准备一份特殊的礼物,并且要保密,但是这一份礼物要与以往不同,最好是能表达家长心意的那一种;在孩子这一边,我同样讲《獾的礼物》,又当起了导演,我让孩子给家长准备最好的礼物,同时也要保密。就在那几天里,我读到了很多感人的故事,体会到了孩子的认识在发生变化。我们的孩子充当起了圣诞老人,在钟声敲响的时刻,给爸爸妈妈送去了一封感恩信。还有一位让麦子感动得流泪的妈妈,她不识字,她也不懂圣诞节,但她知道圣诞节给孩子的礼物是放在袜子里的,她在家里用漂亮的布一针一线缝制了一个超大的袜子,因为她的礼物是孩子一直想读的那本书,平常的袜子放不进去。当孩子睁开眼看到这些的时候,他哭了,他一下子懂事了,长大了。在他们的日记里,他们说以前认为的礼物是好吃的,好玩的,漂亮的衣服,现在他们明白了寄托着爱心的才是真正的礼物,于人是这样,于己也是这样。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一个个绘本去除了他们成长中的杂草,建立起了一级级阶梯。我们的共读共写生活还有晨诵的开展,以往我们诵读的基本是经典,有唐诗宋词,有《三字经》,我还带领学生读过《千字文》《论语》部分。对于现代诗歌,甚至是国外的经典诗歌几乎是从未涉及。研究中心提供给我们各个年级适宜的诗歌,我们认识了金子美玲,我们认识了金波,我们拥有了向着明亮那方的勇气,我们为了明天春游的感动和美不睡觉,我们知道了拥有美好的心灵头上才会长满鲜花„„

进行了一段时间以后,特别是观摩了马玲老师、思路和高老师她们的晨诵之后,对于晨诵,我逐渐有了新的自己潜意思的认识。晨诵最关键的是要和孩子当下的生命相关联,丰富他们的认识,那样才能更深地走进他们的心灵,渗入他们的血液。有一次干老师他们听我上晨诵,我上的是校园诗《送别》。干老师一直闭着眼睛听完,感受着诗歌 的美好旋律,同时他也告诉我:为什么不等等呢?为什么不等到孩子要毕业的那一天呢?

在开启黎明的诗歌教学中,麦子最投入的是生日诗。生日诗开始只是我给孩子们准备。在实践中,我逐渐明白了,每个孩子都是一首不同的诗,属于他自己的诗。因此我都是精心准备,有的是改写的,有的则是自己写的。有的孩子各方面表现很好,则可以泛一点;有的孩子有这样那样的明显的不足,就要通过诗不露痕迹地呼唤他、鼓励他;有的孩子缺乏自信,则需要阳光的诗歌,给他力量等等。读得多了,我开始让孩子们仿写诗,发现效果挺好。

《会飞的盛智勇》这首诗送给盛智勇,我们一起来赞美他,他不怕困难,他很爱学习,而且最可贵的是他有坚持的精神;把《橙花》送给杨鹏,让他在橙花的香气中忘却烦恼,伙伴是他坚实的依靠;把《蝴蝶花》送给精灵女孩,让小草不再悲伤,让花朵不再孤单„„

最难忘的是他的生日。他是一个住宿生,我们班唯一的住宿生。爸爸妈妈平时是不来看他的,到周六中午来接他回家,周日晚上又送到学校。就这样,五年的时间过去了,他在学校的时间比在家的要多得多。他自理能力很强,什么事情都是自己去完成,每天早晨在吃早饭之前,将教室门打开,好让同学一到校就能进教室。他们家做生意,很忙。因此孩子过问很少。记得前年的冬天,别的孩子都穿上羽绒服了,只有他还是一件薄薄的棉袄,在寒风中显得有点单薄。我问他冷不冷,他摇摇头,显然因为我的话,触动了他的心思,他转身飞奔。

他的生日在周六,真不巧,我们不能为他庆祝了。周五下午,我把《全世界都在对我微笑》改写一下,送给了他:当我打开大屏幕的时候,当我让孩子们坐正朗诵的时候,他们都不知道这是在为谁庆祝生日。我对他们说:“明天是鲁佳宝的生日,但是明天是周六。所以今天,所以现在,让我们一起祝福他。”鲁佳宝站在讲台上,我们把诗送给他。读完了,教室里安静极了。鲁佳宝哭了,眼泪顺着脸颊流得欢快,双肩在不停地颤动„„我和他站在一起,拍着他的肩,我拿着相机的手停了下来,我不能把这个拍下来了,我想这样的画面会留在我们大家的心里。后来他在自己的作业本内侧写下了:我一定不要辜负老师。我也被这句话深深震撼了,后来他也会偶尔松懈,但是已经比以往懂事了很多,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每天晚上放学的时候,只要我在教室里,他会留下来写会作业再去宿舍,或者等我一起离开,做事不再拖拉,好像跟我亲近了很多。这次期末测试,他的语文闯过了从未逾越的90分的门槛。休业式上,我给了他一份特殊的奖品——《我飞了》。看,他的笑容多灿烂。希望他能和单明明一样,在六(3)班里,在麦子和孩子们的目光中“飞”得更高、更远、更美„„看着这些,我一阵欣慰,更多的是时刻提醒自己,对每一个孩子都要有平等的爱心,不管是什么时间也不要忽略了谁,我知道我忘记了一个孩子的生日是小事,但是对一个孩子的打击却是无法估量的。(有照片和教师、学生随笔)

我的班级管理的方式也在转变。瑞夏德把对过去的记忆寄托在白云上,很多事情需要一个载体,那样会变得持久。为了让共读共写更具有意义,我给每个学生做了一枚书签,我希望他们在内心有所感受的时候,把内心的感受用一个词语进行概括,并且把这个故事写在心灵日记中,促进自我的认识,帮助孩子一天天长大。还有就是让孩子们把同学总结的自己的优点写在向日葵里,像葵花籽一样逐渐饱满起来,并且挤掉“缺点”的位置,让自己成为一个自信乐观的人,成为一个像向日葵一样阳光的人。这些形式,成了我们共同的“仪式”,我和孩子们一起书写“书签里的故事”,我们在书写我们共同的生活。一学期下来了,盘点自己的行囊,发现收获是沉甸甸的,但是也有那么多的遗憾,对于班上的几个特殊学生有时我还是束手无策,我的爱、同学的关心走进不了他的内心,成不了他积极向上的力量;还有自己阅读面的缺乏,在一些特殊的时候,我不知道该给孩子什么才是最适合的;我们的书橱怎么利用,也就是孩子的自主阅读怎么才是最有效的;怎样才能让更多的孩子达到积极求知、争取卓越的状态„„这些问题缠绕着我,我发现了自己需要更多的学习和探索。

第三部分

融合——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今年上半年,我们正式加入了新教育研究中心,成了新教育小学的一员。开学初的时候,我们一起学习了《新教育小学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带着美好的愿望,我们成了一个强有力的团体。我们开始了新的旅程,研究方式也有了新的变化:一是由学校教学管理组进行每日的观课议课,这个过程主要运用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学质量。二是由同年级同学科的老师所组成的任务型小共同体,来完成本学期的“学科学习标准”。三是同年级同学科的任务型小共同体,在平日的教学中利用有效教学框架,进行集体的小单元备课。为了专业发展共同体的营建,还开辟了“相约星期二”我们一起集体议课;理论书籍共读共议;现实教育案例分析;教师讲述故事;价值系统维护,后来还有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开辟了“相约星期四”板块。

在研究中心的指导下,我继续积极开展各项活动。我们集体给18名孩子过了一个个充满阳光的诗歌一样的生日,上晨诵课21节,最有意义的是,我们走近了泰戈尔,走近了诗歌的宫殿,在研究中心三次开放周中,我承担了《彼得·潘》和《秘密花园》两本书的整本书共读。

在这样共同的读写、共同的生活过程中,我和孩子们的关系越来越亲密。今年5月,我在外听课的时候,有的孩子会打电话告诉我班级里发生的事情,并且希望我早点回来。我们这里下了大雨,竟然有一个孩子问我有没有忘记带伞。他们一声声关心的问候,还有我们教室里的常换常新的雏菊,还有一张张笑脸,常常让我心生感动,有种为之竭尽全力的感觉,看到一个个孩子阳光一般地灿烂着是我最欣慰的事情。

扬扬就是这样一个逐渐走进阳光的孩子。

在一年级分班之前,扬扬已经闻名。他是个一分钟也坐不住的孩子,还有碰到自己不能一下学会的,就开始发脾气。开学的时候,由于不够熟悉吧,倒也相安无事。可是渐渐地问题开始暴露出来了,他经常在体育课上“撒泼”。只要是他用过的桌椅,都有鲜明的特点——缺胳膊少腿儿,有时候还把钢笔墨水甩到墙上,还有擦鼻涕的坏毛病,搞得同学有点恶心。特别是上课的时候,他高兴起来,大声地喊叫,把桌凳弄出很大的响声,不高兴的时候,就趴在桌上,甚至能睡着。下课了,他就会跑得无影无踪,但是不一会儿,就会有孩子哭着跑来报告他又开始用唾沫吐别人,还动手打人,同学说纯粹就是故意捣乱。

我开始是找他妈妈来交流,然后开始频繁的家访。越是走近他,越是感到问题的严重。第一次走进他的家,他不在家,他把书包放回家就不见了人影儿。他家开一个大超市,基本上没有人管。夜了,妈妈想起他来了,发现他环在“小超市”的角落里,趴在桌上恹恹欲睡,作业才完成几个字。爸爸一把揪起他,在他的哭闹中,妈妈叹着气陪伴他直到完成作业。

“我知道他变得越来越怪了,他整天在热闹的环境里,但他是孤独的,我们都太忙。他还因为我们经常打骂他,生气起来把头往墙上撞,割自己的手指,夜里了从家里跑出去„„”妈妈好像因为老师的登门,感觉到事情的严重性,控制不住地哭了。

他的家人重视了一段时间,甚至带他去南京神经科检查,他表面上也安稳了一段时间。我也通过书信跟他交流,鼓励他走到同学们当中来,跟他讲故事,“哄”着他,宠着他。可是随着“打”的再次袭击,我发现一切前功尽弃,他的行为越来越令人费解,他甚至跑到草坪上吃草了,还说些希奇古怪的话,说他要离家出走,住垃圾箱也比家里好。

显然我们“哄”孩子的教育已经产生“抗药性”了。虽然在课堂上他还没有暴露出来,在我面前还没有暴露出来,但是我已经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了。终于他学习上遇到拦路虎了,他害怕作文,害怕短文,他开始在作业本上乱涂乱画,甚至撕扯着本子。

我真的束手无策,同事都说我太“宠”着他了,他故意这样引起我的注意。我虽然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但是有一天当他又故意打人,我去劝解的时候,他那种样子,我真的失望了,我对自己失望了,我觉得黔驴技穷了。第二天,我看着自己被他二度碰伤的手指鲜血淋漓,阵阵疼痛提醒着我不能放弃,绝对不能,不然那将是我永远的痛。我每天惴惴不安地看着他,读了很多这方面的书,以求找到“药方”。

我们在办公室讨论,他们纠正了我迁就他的错误意识,犯了错就要严厉批评他。其实,我也是批评的,他抱定了破罐子破摔的念头,在班上已经造成了不好的影响。那天,我还记得在那个圆弧的角落,我跟他谈了一节课,我说了我的要求,他要做到,他同意了。在他十岁生日那天,我故意支走他,当他回到教室的时候,我们已经布置好了教室,几乎每个同学都送了他礼物,我买了一个大蛋糕,让同学们一起为他庆祝生日。

激情过后,他还时常反复,我想只要不撒泼,不暴躁就是进步了。我按照我和他的约定开始执行,作业不能按时完成的,补做;书背诵不熟的,背好回家。他还时常犯一些小毛病,当他在座位上不安定时,我就让他坐在我身边,继续学习。

随着读书的增多,我们写的日记与自我生命相关联的多了起来。每当这个时候,他就开始犯愁。当我试着跟他交流的时候,他什么也不说,好像是个没有情感没有内心世界的人。

正式加入新教育实验后,在“相约星期二”的时候,我讲了扬扬的故事。在研讨的时候,魏老师先用教育问题诊疗中逐渐形成的反思框架,即探求症结、目标审视、策略反思,然后,关键从症结和策略方面进行了分析。参与观摩的苏州大学发展心理学方向研究生王莹彤从心理咨询的角度谈了她的看法。她认为这个孩子可以明确地诊断为人格障碍或品德障碍。王莹彤认为,要更多地把目光放在扬扬的母亲身上,因为首先扬扬的信任感是缺失的,而信任感一般是0-1岁时逐步培养起来的。从案例中可以看出扬扬的性格其实还是比较懦弱的,这与在人格发展过程中母亲角色的缺席有关。

干老师他进一步指出,儿童的成长既需要母性之爱,也需要父性之爱,对于扬扬而言,重要的是早期母性之爱的缺失,导致了他安全感完全缺失,而我担任起了这个角色。

干老师继续分析,扬扬的问题比较明显,症状很清楚,一是关爱的缺失,二是家庭暴力,导致了人格缺陷。我明白了该和他母亲进一步交流,给他一个安全的环境,给他一个平等的环境。这样是为了对扬扬采取保护性措施而不是继续对他的行为进行约束,仅仅起到让他获得最低保障的安全感和自我意识这个效果就行了。

在他们的讨论中,我越来越清晰了。我明白了要对他无条件地爱,给他安全感。二是帮助他建立良好的自我镜像。这样的孩子还能找到怎样的自我镜像?干老师送给了他《特别的女生萨哈拉》中的那首诗,富兰克林·奥哈拉的《我的自画像》。我然后告诉他,他就是那个孤儿,但也是所有美好事物的中心,这首诗就是他的写照。干老师还送我一句话:上帝派他来考验我的爱。

在研究中心的指导下,我开始给扬扬建立档案袋,记录他的一言一行,记录我与他的交流。还开始了专业阅读,《问题生诊疗》《儿童的人格教育》《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帮助我认识了很多现象,解决了我棘手的一些问题。在我一封封信的感染下,他终于围绕在我身边转了。开学初的时候,我经常给他的作业本上留言,给他鼓励,有时指出修改意见。他拿到本子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看完后迅速给擦掉。开始的时候,我真的有点失望,这明明就是和我对着干嘛!但是,我又想他毕竟是孩子,如果我做一只犟龟的话,他终究会认可的。我没有说什么,我还是继续写,他还是继续擦。有一天,我从马玲老师那里看到一张他在课堂上双目炯炯的照片,写了一封信给他。当我再次打开他的作业本的时候,我惊讶地发现他竟然把前面擦掉的批语一字不落地用笔描出来了。一阵喜悦,一阵感动,好像泉水打开了口子一样,是那么甜,那么美。虽然他还是偶尔会阴天,那时如果我提醒他带把伞,他就会开心起来,而且他的成绩渐渐好起来,有老师赞叹,扬扬原来那么聪明。休业式上,拿到奖状最开心的可能要数他了。但愿他真正找到自己了,那就是我最大的收获了。

正式加入新教育小学后,我还遭遇了备课上的冲击,我们开始用有效教学备课框架。这种教学中的改变,所有的指向都在“有效”。备课框架中目标的分类,集体确定目标及预习作业,注明各环节的时间,都是为了提示,课堂上每分钟都不应该放松有效的要求。

在“每日研课” “相约星期二”的活动中,我始终抱着学习者的态度积极参与,通过听课、议课提高自己的认识,改善自己的课堂教学。本学期,我听课近五十节,记下了厚厚的笔记,有时还写一些随感。在听了李主任《第一朵杏花》后,感觉到了预习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地位。正如干老师所说的,预习要指向学生的智力挑战,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完成各项作业,这样长期下去才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最终在五六年级达到一个人能完成全部学习目标。预习也不能流于形式,课堂内要进行检测反馈评估——尤其是要利用小组内的检测评估流水线。

我上的语文课《梦圆飞天》和《爱如茉莉》也得到了研究中心的指导。在一天天的磨练中,我们收获了很多。我首先感觉到对于教学目标把握上的难度,在实际教学中,我常常是一种想当然地教学方式,对于教学目标只是一种模模糊糊的概念。特别是B类教学目标,这是这一篇课文或这一单元最核心的最有教学价值的与课程标准一致的目标。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常常因为本体知识的缺乏而把握不到位。在教《梦圆飞天》的时候,我就犯了这样的毛病,开始我把B类目标定为:

1、朗读课文,凭借语言文字体会“神舟”五号发射成功时人们喜悦和自豪。

2、能结合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场面谈谈自己的体会。后来在评议的时候,大家初步认为,可能存在一个语文知识的误区,“教学生读出什么感情”可能不是这课的核心目标。通过议课,我认识到我平时的教学,是纯文本的教学,很多地方忽略了文本的工具性。这课,我就忽略了通讯报道的体裁特点,这篇课文承担的可能更多是形象性的训练。在此基础上,大家初步商讨第一课时的核心目标是学习概括,了解通讯的五要素。第二课时的核心目标是体会通讯的形象性。

通过一系列的学习,耳濡目染,感觉到了自身知识的缺乏,研究中心为我们提供了教师教师专业阅读书目,有的我们直接可以从研究中心借阅,暑假魏老师给我推荐的有《听窦桂梅老师讲课》《孩子们,你们好》《不会阅读的孩子》《守望教 育》,还有我自己也从当当网邮购了一些书开始阅读,有《唐宋词十七讲》《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如何阅读一本书?》《给教师的建议》《和教师谈话》《爱心与教育》《班主任兵法》,还有大量的新教育制定的小学生阅读三个书包的大量童书„„研究中心也开辟了“相约星期四”,我们正在共读的是《静悄悄的革命》。麦子在如饥似渴地学习着,希望自己能一天天成长起来。

2003年的夏季,我和54名孩子组成了一个大家庭。到了今天,我们的家庭在不断壮大,我们有了58名孩子,加上转出去的就是61名。现在,我就是孩子们眼中最大的星星,我们围成一圈,这样我们能看到每个人的眼睛。风吹不进,内气不会泄走,凝聚力会逐渐增强。同时,我们身后多了一群又一群的家长,是他们在我们需要的时候欣然出现,在我们春游的时候,担当起了义务生活指导老师,甚至走进了我们的课堂,跟孩子们聊起了两代人的心事。麦子更难忘的是那一封封情真意切的书信,一年来麦子给家长写了近三十封八万字的信,而我收到的回信又何止乘以58呢?班级专帖上的,个别交流的,麦子收到又何止是信呢?有的家长工作很忙,看她回信的时间通常是在深夜,有的家长有颈椎病,不能上网交流,每次都要写上密密麻麻一张纸跟我说她的喜悦她的担心;有的家长在我一筹莫展的时候,给我支招,他们都是百分百地支持我的工作;有时打开他们的信,会发现最后还有一行小字,他们在向我求救,说他们需要帮助,于是我们一起来研究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然后商量积极稳妥的办法„„打开我们孩子的作业本,你就会看到他们留下的又何止是文字的批语呢?他们的坚持给与我和孩子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我、孩子们和家长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麦子深深知道,当我们形成一个团体的时候,我们就拧成了一股绳,还有什么不可超越的呢?

一年下来,我们五年级三个参加实验的班级,在共同目标的指引下,不知不觉形成了一个整体,一个具有强大战斗力的集体,我们一起群策群力。在三八妇女节来临的时候,有人准备晨诵,有人准备送给家长的诗歌和故事,有的则收集我们身边的感恩故事跟孩子们交流;还有在“5·12”汶川地震中,我们一起带领孩子了解地震灾情,一起关注我们的同胞,一起捐钱物,有书籍,有玩具,给八一帐篷学校五一班的孩子写信等,当开放周的时候,我们一起研课,一起庆祝,这些给了麦子极大的支持与帮助。还有强大的研究中心的支持,他们给我们送来了春风,送来了力量,送来了煮石头汤的方法„„干老师、马老师和陈老师带领我们的孩子经历了难忘的《西游记》之旅,引导他们获取学习的真经,魏老师给孩子们打开了泰戈尔诗歌的大门,引领他们走向纵深处,还有思路老师带着他们飞翔,成为勇于承担责任的乌鸦,还有很多很多„„

这些形成了强大的共同体,引导着我,鼓励着我一路前行!这就是我们的家,我们幸福的一家!麦子无限喜爱的这个家!

有缘与这些孩子相识,麦子是幸运的;邂逅新教育,麦子是幸运的;参与新教育,麦子是幸福的!孩子们在晨诵、午读、暮醒中一天天长大,麦子走在新教育的路上,在共同体的帮助下,开始阅读,开始写作,开始关注自己的思维方式、教学方式,麦子也在一天天成长起来。然而我又知道,为了以后的故事,我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努力。因为我喜爱这一切,因为我喜爱讲故事,讲我和孩子们永远也讲不完的故事„„

忽然我感觉自己就是一棵树,一棵正在阳光沐浴下的树,一棵正在成长的树:

一棵树 李广田

我忽然感到自己是一棵树 是一棵枝叶扶疏的大树

我受大地和太阳的哺育

我在风雨中锻炼自己的身体

当木叶尽脱时 我感到舒畅而又坚实

当新绿初生时

我整个生命都为希望所袭击

最幸福是果实累累 这时候我从不感到吝惜

最羞于满身浮华而空无所有

想夸耀自己年轮的 就不要在地球上站立

还要把根扎下去 扎到最深处 也要把枝叶伸出去 伸向太阳去

我必须每年落一些叶 我必须不断地脱一些皮

我必须每年生长一些新东西 日日夜夜 我都渴求血液的更替

上一篇:社区开展环保健康与生活知识讲座下一篇:写最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