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城镇化建设工作调研情况报告

2024-09-12

推进城镇化建设工作调研情况报告(共6篇)

推进城镇化建设工作调研情况报告 篇1

自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城乡建设、推进城市化进程若干意见》(粤发[XX]8号)和《关于推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意见》(粤发)[XX]10号)出台后,由于区委、区政府把推进城市化进程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来抓,经两年多来努力,我区城镇化建设工作明显加快,城市品位大幅度提升。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几方面都得以较快速度的协调发展。

在规划方面:一是委托了中山大学如期完成了编制区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并分别印制了XX本《清城区城镇体系与产业布局规划图集》和1000本《清城区城镇体系规划纲要》,奠定了区未来20年的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的计划目标。二是先后有源潭、石角、龙塘几个镇根据省两个《意见》的要求,编制或修编了建制镇的总体规划,有些镇在搞好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还编制了近期建设小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使不少镇解决了过去建设无规可依的老大难问题。

在建设方面:市旧城区先后有下廓、朝阳花苑、富利花园、名都、城市广场等小区改造和a1#、新威龙花园、金碧湾花园、锦绣清城、倾城摩尔、海逸华庭等小区开发全面开工,从XX年至现在,共投入建设资金8.5亿元,完成了151项,建筑面积90㎡多万的改造建设。这两年多来,基础设施建设亦有重大的改善:投入了1400多万元完成了市区西出口道路的改造和环城二路的扩建;投资800万元打通了先锋路太阳岛至麦围大街的断头路;投资600多万元把脏乱差十分严重的笔架河口改造成风景优美的人工湖;投资近700万元完成了平安二路的首期工程建设;投资300多万元改造了北门街;投资2400多万元改造学宫街、大观街、南门街、曙光路、先锋路等五条街道改造。此外,还扩宽了下濠基闸口和对全段路面进行了改造,搞好了牛皇庙、凤桂园等脏乱差突出地段的整治及新安装了700盏路灯和搞了数万平方米的绿化,使整个旧城区一天天变净、变亮、变美。各建制镇在这两年多来,除了认真抓好工业园区的建设之外,同时,还十分注重抓好城镇扩张和集镇基础设施的建设:源潭镇以一河两岸为轴心,先后完成了河东大型集贸市场的建设和镇政府办公大楼的建设,带动了这些地方附近地区的发展;石角镇建成大型集贸市场,搞好了环镇公路和府前路小区的开发建设,还新建了一间达4星级标准的龙城大酒店;龙塘镇完成了环镇公路建设,新建了集贸市场、影剧院、小广场等公建设施;横荷完成了荷兴集贸市场建设;附城亦完成了附城集贸市场的建设,洲心重点抓了金海湾、丁香两小区的开发建设,各镇城镇扩张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这两年较之过去明显加快。

在管理方面:现全区7个集镇,共有建设管理人员30人,城卫办人员27人,城监人员40人,环卫工人131人,城镇管理人员比较上两年增加12%。有洒水车2辆,垃圾运输车32辆(其中汽车6辆、手拖26辆),城监执勤用车30辆(其中汽车4辆、摩托车26辆)机械设备配置比上两年有所改善。在垃圾清运处理方面,除原来附城已达到全天保洁的垃圾处理标准外,在近两年先后有石角、洲心、横荷与市环卫处签订了集镇垃圾代管协议,使集镇达到了全天保洁的标准。由于集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镇管理工作不断加强,各建制镇的城镇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我区近两年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各方面得以快速推进,我们认为主要经验与体会有五点:

一、领导重视是关键。自XX年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城镇建设的两份文先后出台后,区委、区政府把城镇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区的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并亲自抓,并亲自主持召开规模较大的城镇建设工作会议。各镇能按区委、区政府的要求,把领导精力从过去抓具体经济项目为主逐步转移到以改善环境为主的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上来,如源潭和石角两镇,拿出过百万元来搞创省卫生镇达标,实践证明,只要领导重视,即使更大的困难都能克服解决;

二、搞好规划是前提。如果没有规划,就成了无序的建设。城镇建设必须首先编制出既科学合理又适度超前的规划,并且要严格按规划实施建设,这样,才能有序地推进城镇的健康发展。

三、搞好配套设施建设是基础。朝阳花园小区的改造,使该小区成为旧城区最繁华的小区。石角镇开通了镇政府通往清三公路的府前路,不到两年,就使道路两旁和龙城大洒店一带拔地而起。龙塘搞好了环镇公路和新集贸市场、小广场及影剧院等配套建设,带动了附近周围商品房的开发。横荷建成了荷兴市场之后,很快就在附近形成了一个分散性的小区。实践证明,搞好了城镇配套设施的建设,必然会推动城镇建设的发展。

四、解决建设资金问题是根本。城镇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政府投入只是微不足道的一部分,政府必须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吸收更多外资投入城镇的开发建设,这样,城镇才能得以快速发展。

五、以创优达标为动力是促使当地政府提高城镇水平的有效途经。我区近年有几个镇成为省卫生先进镇,甚至有些很快就成为省卫生镇,他们主要是通过根据各镇的不同情况,制定一年一度的城镇创优达标计划来促使政府有计划有目标地认真抓好城镇管理工作,不断地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调动基层政府搞好城镇管理工作的有效途经。

二、主要存在问题和原因

(一)旧城区的存在问题及原因

1、城镇交通道路窄,路况差,断头路多、交通网络不完善。旧城区现往东的出口只有先锋路,主路面宽为13m,南北贯通的只有桥北路,主路面宽为19m,西出口只有环城路,主路面宽为12m。主街共有曙光路、环城路、松岗路、先锋街、南门街、北门街、学宫街、大观街及下濠基、城北路、松鹤街等几条又窄路面又烂的街道。其中最宽的先锋路和环城路是19m,最窄的学宫街只有13.4m,北门街主路面只有10m。因北环路未建成,城北路目前还是一条断头路,建筑密度大,居住人口多的上廓街、下廓街等江北一带,目前能够通车的只有南门街和下濠基,交通非常不便。桥北路是旧城的主要交通干线,但,能够与这条路接通的只有曙光东、先锋中和松岗路3个进出口,且全城交通都是平面交叉,所以这些进出口经常出现交通阻塞的现象。现在旧城确实存在难进难出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市区人流物流的发展,这是推进城镇化建设首要解决的问题。

2、停车场少,车辆乱停乱放严重。虽然 停车场有51个之多,但没有一个上规模的,整个旧城区可供停车的面积只有2.46万㎡,且分布很不合理。在车流人流密集的学宫街、大观街、上廓街、下廓街和南门街、北门街一带,可供停车的面积只有6200㎡。由于缺少停放和保管车辆的地方,导致开汽车的人怕到这些地方,骑自行车、开摩托车的只有把车放在人行道和甚至停在机动车道。车辆的乱停乱放,一是造成交通受阻,二是影响市容街貌,这是旧城配套设施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

3、其他配套设施亦不够完善。除了道路和停车场严重不配套之外,旧城区内的下水道、集贸市场、游乐活动场馆、园林绿化等亦很不配套。下水道大部分没有达到雨污分流的标准,且有不少渠道是堵塞非常严重的,造成遇大雨暴雨不少地方受浸。集贸市场总体容量不足且还分布不合理,导致不少地方经常出现以街代市和以路代市的现象。建筑密度大,居住人口多,但活动空间小,公建设施不配套,整个旧城区只有一个小小的中山公园是可供市民休闲游乐的地方,没有一个象样的体育场馆,绿化率也严重偏低,主街两旁相当部分建筑物档次不高,乱搭建亦非常多,这些都是造成城市品位不高的重要因素。

4、市政建设资金紧缺。本来高基里一带的因雨污积聚造成大量蚊蝇滋生和不少房屋遇下大雨受浸、牛巷和下廓二街一带无路灯等严重的市政问题必须尽快解决。但,由于我区自XX年5月开始接管旧城市政建设管理以来,旧城有5亿多元的工程办理了开工报建,按正常收费,应有2500万元的市政建设配套费收入,但,由于上、下廓改造、小区连片改造和很多项目以老企业改造等名义减收或免收,实际只收到557万元,而市政建设改造项目投入1100多万元,致使现在还有500多万元的市政建设工程款应付未付,所以造成很多应及时解决的市政问题未能得以解决,且给今后市政建设管理造成较大的经济压力。

5、占道经营和乱张贴严重。由于一贯以来养成的习惯和缺乏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加上执法不严,所以造成市区内商店占道经营和到处乱张贴的现象相当严重,这是导致城市品位不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关于推进城镇化进程和提升城镇品位的意见

(一)关于搞好旧城区建设改造和提升城市品位的实施意见

1、对先锋路、曙光路、环城路、南门街、北门街、大观街、学宫街、松岗路、松鹤街、城北路、下濠基等主街道的机动道路面和人行道进行全面改造。已经改造和正在改造的有北门街、南门街、大观街、学宫街、曙光路、先锋路。一是把以上街道的机动车道路面全部改造成铺进口沥青或花岗岩石的标准,将可限制大型货车行使的南门街、大观街、学宫街几条机动车道铺花岗岩石,其余街道全部铺进口沥青;二是把两旁的人行道全部铺花岗岩石和镶花岗岩路沿石,为解决摩托车、自行车无处停放的问题,人行道能扩宽的则尽量扩宽。建议除桥北路两旁人行道为8m、松岗路为2m、下濠基为3m之外,其余主街道两旁人行道的宽度均为5m。机动车道改窄后,将某些街道由现在的双行线改为单行线,以解决机动车道改窄后造成的交通堵塞问题。

2、搞好主街道两旁的绿化和路灯的建设改造。在进行主街机动车道和人行道改造的时候,同时抓好各条主街的绿化和路灯的建设改造,建议:一是除保留大观街、学宫街、曙光

一、环城

推进城镇化建设工作调研情况报告 篇2

1 基本情况

河南省濮阳县辖10镇、10乡、1区, 总人口113.93万人, 耕地面积132.9万亩。全县常住人口101.5万人, 其中城镇人口34.2万人, 城镇化率33.7%。2013年全县农村人口93.35万人, 乡村劳动力61.79万人, 富余劳动力达34万人, 农村劳动力供给过剩, 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全县常年外出务工、实现向城镇转移的27.6万人, 占乡村人口的29.6%, 占乡村劳动力总数的44.7%。目前全县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以自发性外出务工转移居多。

2 采取的措施

2.1 夯实基础, 完善服务体系

首先, 抓好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 建立劳动力资源库。从全县农村劳动力的数量、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情况进行了调查和汇总, 建立了“三册一表”档案, 即劳动力资源名册、输出人员名册、有输出愿望人员名册和输出情况统计表。做到了资源底数清、资源情况清、输出情况清, 为组织民工有序流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 建立劳动力市场用工信息服务体系。结合规范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工作, 在全县各乡镇建立健全了劳务输出工作组织网络和信息服务网站, 形成了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系统, 及时收集和发布用工信息, 较好地做到了信息共享、互换, 使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

2.2 强化培训, 提高务工人员素质

濮阳县针对农民工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劳动技能单一的现状, 确立了“以市场为导向, 以培训促输出”的思路, 坚持人力资源、教育、农业和扶贫等部门协同配合, 资源共享, 切实加强对务工人员的素质培训和技能培训。

2.3 拓宽渠道, 努力提高输出成功率

为提高农民工务工收入, 濮阳县多措并举扩大务工输出渠道。多次组织各劳务输出职能部门赴经济发达地区考察, 不断联络巩固本省、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中部和西北部六大城市群劳务输出基地, 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搭建平台。充分利用濮阳县省级产业集聚区和文留、柳屯、户部寨、庆祖等工业园区内的劳动密集型企业, 积极开展技能岗位对接, 引导3万余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

2.4 强化服务, 维护务工人员合法权益

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是搞好劳务输出工作的重要保障。濮阳县高度重视农民工合法权益维护工作, 切实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 对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进行专项检查;严肃查处虚假劳务信息、私招滥雇以及欺农骗农现象, 并及时处理克扣农民工工资、收取抵押金、扣押身份证等问题, 切实为外出就业农民提供政策、法律咨询服务和法律援助。

3 主要成效

3.1 增加了农民收入

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带来年人均2.5万元左右的劳务收入, 外出务工收入已占濮阳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当前, 务工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一个主要来源。

3.2 提高了农民素质

农村人口在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中, 通过适应非农业生产的大环境, 开阔了视野, 增强了本领, 提高了自身素质。通过外出就业农民与未外出就业农民对比调查, 外出就业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投资观念、法律观念、社会交往观念等明显增强。

3.3 促进了土地流转

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后, 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大大减轻, 为农村土地流转创造了条件。2013年, 濮阳县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26.4万亩, 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19.4%, 涉及到9.86万户。土地向农业专业大户集中, 不仅推进了农业实现规模经营, 也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3.4 加快了城镇化进程

目前, 濮阳县工业初步形成“一区三园”的发展格局, 成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强大“磁场”。随着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 实现了居住地从农村向城镇的跨越, 加快了全县的城镇化进程。

3.5 实现了“订单化”培训

近年来, 濮阳县多方争取资金, 采取不同形式, 对农民工进行了不同专业的培训, 有效提高了务工人员的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先后与深圳富士康集团、上海东隆羽绒服集团、江苏三星、华硕电脑公司等200多家企业签订了10万人的“订单培训”用工协议, 大大增强了农村劳动力的竞争力。

3.6 实现了“品牌化”劳务输出

围绕市场紧缺的食品加工、纺织服装、机械电子等产业, 濮阳县加强对技能培训机构的指导调度, 发展优势专业, 突出特色品牌, 涌现出了柳屯、文留、庆祖等乡镇的“濮阳电子工”, 徐镇、习城、清河头、鲁河等乡镇的“濮阳缝纫工”, 城关、五星、清河头、子岸等乡镇的“濮阳建筑工”等劳务品牌, 提升了劳务人员的技能水平和形象, 提高了经济收入。

3.7 实现了“全程化”管理

工会、劳动保障等部门发起成立了县劳务经纪人协会、务工人员维权保障协会等民间服务组织, 并在外出务工人员较集中的广东、上海等地设立了劳务服务机构, 协调解决劳务纠纷, 维护合法权益, 充分发挥协会等民间组织的作用, 协调解决农民外出务工后的子女入学、土地承包耕种等问题, 提供服务信息、技术技能等方面的服务, 切实解决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4 存在的问题

4.1 农村劳动力转移前的培训力度不够

近年来, 濮阳县不断加大对农民培训资金的投入力度, 但外出劳动力数量大、分布广, 所投入的资金不能满足培训的需要, 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前的培训不能完全开展,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出务工人员素质的提高。

4.2 企业用工需求与劳动力供求信息不对称, 缺乏信息平台的建立

劳动力转移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农村劳动力市场和中介组织发展滞后。农村人口转移还处于自发阶段, 缺乏有效引导, 难以形成合力。加上大部分农民外出务工人员的相关权益保障政策法规不健全, 农民维权意识弱, 部分剩余劳动力转移人员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4.3 农民劳动力整体素质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要求不相适应

农民工文化素质普遍较低, 大部分选择建筑及服务业, 从业结构单一、就业面狭窄, 且层次较低。

4.4 城镇化总体水平较低, 吸纳本地农村人口就业能力有限

濮阳县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城镇二、三产业发展缓慢, 骨干企业少, 主导产业尚未形成, 第三产业发展缓慢, 城镇吸纳农村人口能力减弱, 制约了农村人口向城镇化的转移, 影响了城镇化发展进程。

5 对策建议

5.1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落实目标责任

建立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联席会议制度, 统一协调调度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成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办公室, 具体负责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定期召开工作例会, 及时通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情况。各乡镇要进一步完善、延伸就业服务职能, 明确专人负责, 切实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做深、做细、做扎实, 努力建立长效机制。县政府与各乡镇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 将全年的城镇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术技能培训、基层服务平台建设等目标任务指标进行分解, 各乡镇要对照签订的《目标责任书》逐一落实完成。

5.2 加强技能培训, 创立劳务品牌

教育、财政、扶贫等部门要通力协作, 形成合力, 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逐步形成以定点培训机构、职业技术院 (学) 校、大型骨干企业为主体的多层次、多类别、多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根据市场实际需求, 逐步培育“龙乡家政、龙乡焊工、龙乡建筑”等劳务品牌, 扩大劳务输出知名度。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和市场供求情况, 组织多层次、多形式的分类培训。将学历制教育和技能培训相结合, 对新成长劳动力进行订单、定向式培训, 用人单位提供就业信息, 人社部门根据“订单”组织培训。对在岗农民工进行技能提升培训, 引导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鉴定, 以取得就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资格证书, 促进稳定就业。

5.3 加快平台建设, 强化有序转移

加大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力度, 建立辐射全县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快建设县级综合性人力资源市场, 免费为农民工提供政策咨询、求职登记、职业介绍、就业指导等“一条龙”服务, 组织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按照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工作模式, 加强基层人力资源保障建设。

5.4 强化维权保障, 构建和谐劳务

推进城镇化建设工作调研情况报告 篇3

城镇化试点中有关财政举措落实情况

一是出台了奖补政策。财政厅调研组发现,沿乌苏里江四县(市)城镇化建设中撤村并屯搬迁房屋成本过高、政府负担的补贴资金较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压力过大。为缓解这一矛盾,财政厅制定了对村屯撤并和农户搬迁省级财政奖补政策。在奖补原则上,明确省级财政安排的奖补资金主要用于农户搬迁和整村搬迁。凡在搬迁规划内的村屯,不论农户搬迁到城镇或中心村,搬迁一户奖补一户。省级财政奖补资金直接兑现到四县(市)。村屯搬迁过程中出现的资金不足问题由县(市)负责解决。在奖补标准上,财政厅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了两个标准:一是对列入村屯撤并规划的农户,每搬迁(拆迁)一户给予奖补1万元;对进入城镇居住的农户每户再奖5000元,以鼓励农户向乡镇所在地和县城聚集。二是对整村(屯)搬迁的给予一次性奖励,即完成自然村屯归并拆迁的,村屯规模在50户(含50户)以下的,每个奖励10万元;在50户以上的,每个奖励20万元。奖励资金用于城镇化建设。从执行情况看,上述奖补原则和标准基本符合实际情况,效果也比较明显。

二是增加了专项资金投入。在省级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省财政厅拓宽视野、广开渠道,通过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调整省本级财政支出结构、整合现有存量资金等措施,集中财力向四县(市)倾斜,同时主动与省直有关部门沟通落实相关专项资金,并及时拨付资金,有力支持了四县(市)城镇化试点工作的启动与推进。据统计,2012年省级财政及有关部门共投入资金69597万元,支持四县(市)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了一批交通、能源基础设施、道路、给排水、垃圾处理、污水处理、供热等项目;投入9767万元资金,支持四县(市)改善民生及社会事业发展,有力改善了当地办学条件,丰富了居民文化生活,改造了一批农村危房及泥草房,使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

三是省级财政转移支付予以倾斜。第一,按照2011年省政府第六次专题会议精神,省级财政通过专项转移支付方式,共安排8000万元,每个县补助2000万元用于城镇化试点建设。第二,为加快四县(市)率先实现城镇化目标,省级财政2011至2012年以预拨形式安排以奖代补资金1.6亿元,每个县补助4000万元,用于推进四县(市)城镇化试点。

四是协调落实了相关金融政策。第一,争取国家奖励资金促进四县(市)贷款快速增长。2013年共安排四县(市)金融机构奖励资金3448万元,占全省奖励总额的14.5%,拉动涉农贷款增长24亿元,同比增长40%。第二,提供融资担保服务。省鑫正担保集团已决定在沿乌苏里江四县(市)以“办事处”方式设立分支机构,通过提供融资担保分别为虎林和密山争取到银行贷款2500万元和3000万元,有效缓解了市政建设资金紧张的状况。

加大支持力度 解决好相关问题

从试点的情况看,要实现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沿乌苏里江四县(市)城镇化试点的目标,省级财政部门还要加大支持力度,并解决好相关方面的问题。

一是财政奖补政策应继续施行。尽快研究出台奖补资金管理办法,对奖补对象、标准、方式以及资金拨付程序、管理监督等环节做出明确规定,通过政策公开,引进竞争机制,鼓励整村推进和整屯搬迁,促进四县(市)城镇化建设。同时要加大对奖补资金的监督检查力度,每年对奖补资金进行一次专项检查,确保资金安全有效。

二是现有专项资金应予以倾斜。目前,中央和省级预算安排的涉及城镇化建设方面的专项资金主要有:农村基本建设投资专项,包括三供两治、泥草房改造、农村能源、饮水安全、一事一议、垃圾处理、文教体育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现代农业发展专项,包括农机购置补贴、大型农机合作社建设、小农水专项、科技推广、农业开发、农业产业化、农民合作组织、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畜牧发展资金等;农村公益事业发展专项,包括农村义务教育保障经费、中小学校舍危房改造、农村文化以奖代补、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农村体育健身器材补助等。省财政厅在专项资金安排上对四县(市)城镇化建设项目应给予重点倾斜。

三是整合相关专项资金。在省级资金方面,凡涉及的公益事业建设资金,包括文化、体育、卫生、计生、教育等方面的专项资金,要严格按照经省批准的城镇化建设规划确定的范围集中投入。同时,对四县(市)现有资金进行整合,凡涉及到城镇化建设的各项资金,整合集中投入,规划中撤并的村屯不再进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

四是提供融资担保贴息支持。以省鑫正担保集团为平台,推进四县(市)政府出资成立或注资政策性担保公司;省级财政对省内各类担保机构支持四县(市)中小企业融资予以代偿风险补助;省政策性担保机构对四县(市)的政策性担保机构实施再担保;对于中小微型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省级财政按照中央和省有关政策给予贷款贴息补助;积极探索财政奖补资金与贷款贴息配套的有效途径,支持四县(市)开展贷款融资,解决城镇化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五是合理降低搬迁成本。沿乌苏里江四县(市)共有农户约10.7万户,其中,砖瓦房9.1万户,泥草房1.6万户。据测算,砖瓦房、泥草房搬迁费用分别在10万元、4万元左右(含宅基地及其他附属养殖等用房),如果1.6万户泥草房农户全部搬迁需要搬迁费用6.4亿元,按照城镇化率85%的要求,在剔除1.6万户泥草房后,还需搬迁砖瓦房7.5万户搬迁费用75亿元,两项共计81.4亿元,实现目标的压力相当大。建议下一步应本着尽量让农民少损失、尽量让富裕农民进城居住的原则,改进完善搬迁拆迁方式,采取泥草房→砖瓦房→楼房的“梯次方式”推进自然村屯的归并。即具备条件的砖房农户进城上楼,泥草房农户搬进中心村腾出的砖房,同时将归并自然村屯可再利用的部分砖瓦房保留下来作为农业作业点,减少损失浪费。

六是省直部门工作推进责任要明确。调研中市县反映,省直相关部门推进任务不具体、责任不明确,在资金倾斜上没有立足于各项专项资金存量,而是寄希望于增量上。建议在基础设施等方面投入上,结合现有专项资金,逐个专项资金、逐个部门地落实任务,做好“存量倾斜”文章。省直各相关部门把承担的项目纳入到专项资金整体预算盘子予以安排。

七是产业发展问题关系到城镇化建设成败。城镇化必须以产业为依托,以农民充分就业为保障。四县(市)属于边远地区,一方面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扩大土地规模经营,保障搬迁农户离土后的土地收益;另一方面,要积极发展突出本地特色的二、三产业,增加就业,提高收入,让农民进城后立得住。

八是搬迁后农民土地(宅基地)再利用和权属问题必须妥善解决。四县(市)农民宅基地面积较大,其权属和再使用问题已经引起农民广泛关注。据统计,2012年四县(市)16个自然村搬迁后计划共腾出农民宅基地2585亩,数量可观,利用价值较大。因此,建议在搬迁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历史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其宅基地不能全部由政府收回,面积大的一定要还给农民。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财政厅农村处)

推进城镇化建设工作调研情况报告 篇4

研的报告

为推进我县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健康发展,从五月上旬开始,县政协组织开展了我县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专题调研。邀请县发改委、住建委、经信委、国土局、环保局、旅游局等相关单位负责人成立专题调研组,先后深入到大渡口、东流、尧渡、香隅、胜利、张溪、葛公、官港、昭潭等乡镇了解实际情况,并选择新型城镇化发展比较好的省内无为县和湖南省沅江市进行了考察学习,现将调研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xx年以前我县城镇化水平较低,基本属于缓慢发展状态。xx年撤乡并镇后,我县把城镇化发展列入了重要工作日程,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特别是2016年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意见》并实施了对市县新型城镇化考核以来,县委、县政府立足东至实际,着眼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紧紧围绕“工业强县、生态立县、旅游兴县、商贸活县、文化名县”发展战略,按照“开发沿江一线、保护山区一片”的指导思想,引导县域经济分工,全力推进城乡统筹,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一定成效。2016年我县列入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试点县,2016年大渡口开发区列入安徽省新型城镇化产城一体试点园区,与此同时,我县参加池州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也获得成功。目前,我县正在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县。

1、城镇布局得到优化。编制完成了《东至县城市总体规划》,并对15个

乡镇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在此基础上又编制完成《东至县人防工程规划》、《东至县给排水工程规划》等25个控制性规划和专项规划。按照“一带二轴三区”的总体布局,构建了以县城为龙头,以大渡口、东流、香隅为重点,沿206国道和铜九铁路及327省道发展为骨架的城镇空间结构,推进尧渡东流一体化发展,初步形成以县城为核心、中心镇为支撑、特色乡镇为基础、其他乡镇为补充的城镇网络体系。2016年的城镇化率从xx年的%提升到%。

2、城乡建设日益加快。近年来,县城尧城区建设步伐加快,建成区面积达到平方公里,人口增至万人,不仅拉开了县城路网框架,人口聚集效应也进一步显现,环城南路、敬慈路等5条道路和至德、圣德等6座大桥等重点路网建成使用,金字牌、赤头公园和尧渡新河两岸一期绿化等项目已建成使用,城市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上级规定要求,先后建成了舜帝花园、百悦

星城、格林蓝天等多个生活小区,建成保障性住房万平方米,大大提升了县城形象;2016年大渡口镇列为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东流镇被授予全国环境优美乡镇,2016年7月东流、大渡口两镇被住建部授予全国重点镇,东流镇目前正积极创建全国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香隅、胜利、张溪等镇城镇建设步伐加快,通过以奖代补政策引导,集镇规模明显扩大,城镇功能明显增强;城乡公交发展较快,先后开通县城内三条公交线路和县城至香隅、东流,大渡口至安庆等公交班车,并正在逐步向其他乡镇延伸;美好乡村建设有序推进,2016年开展美好乡村建设以来,已建成管山、金山等美好乡村省级示范点27个,并计划每年建成30个美好乡村示范点,目标是于2020年前在全县建设美好乡村示范点208个,届时村镇面貌将焕然一新。

3、城镇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我县高度重视城镇管理工作,加强了城镇管理队伍的建设。进一步细化责任要求,结合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动员干部职工和广大群众全民参与,城镇管理水平得到提升,脏、乱、差现象得到了初步整治。在乡村大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和“三线三边”环境治理,2016年胜利、昭潭等9个乡镇被省环保厅授予为省级生态乡镇,东流镇被环保部授予为国家生态镇。县财政不断加大投入,2016年已统筹安排1200万元资金用于农村环境整治,农村环境面貌得到有效改善。

我县城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人民群众对城镇化建设的迫切需求相比,与发达地区兄弟县城镇化建设相比,仍存在着推进不快,功能不强等实际困难和问题,必须高度重视。

2016年我县城镇化率分别比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低、、个百分点。在《安徽省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考核评价方案(试行)》确定的7个二类市的县区中,处于中游靠后,低于我县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的位次。

许多规划是“纸上画画、墙上挂

挂”,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有的规划质量不高,一些重点项目规划,在聘请外地规划设计院做规划时,即使脱离实际,也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如某镇工业区规划建设时未曾考虑到污水处理厂建设,造成了企业排污困难,也引起了当地群众的不满。同时,规划力量薄弱也日益突显,xx年成立的县规划局属住建委二级机构,人少且难以留住人才,乡镇也只有

推进城镇化建设工作调研情况报告 篇5

关于加快推进松山区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如何加快城镇化进程,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带旺一片土地,富活一方经济,已成为我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现就推动我区城镇化建设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我区城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松山区的城镇化建设基本上是从改赤峰县为郊区开始,赤峰市实施 “西移北扩”战略后加快发展的。基本情况可以概括为:起步较晚、发展迅速,前景广阔、空间巨大。

近况:起步较晚,发展迅速

1、城镇规模不断扩大。解放前,松山区范围内基本上全部为农村,直到1956年,昭乌达盟行政公署移至赤峰,两年后将穆家营子镇街区规划为赤峰市中心区建设用地,1983年赤峰县改为郊区,到1990年,我区中心区建成区面积仅达到6.4平方公里。村镇建设在1990年以前,仅有红花沟、初头朗、老府、大庙、哈拉道口五个小镇,到1990 年,总街区面积仅达到4.4平方公里。近年来,特别是XX年市里启动新城区建设,市政府搬迁至我区成为中心城区后,我区加大了城镇化的建设力度,启动了松北新城建设、赤峰商贸物流城、信息科技产业园区和物流园区建设,加快推进了老城区改造和小城镇建设步伐,城镇框架不断拉大,产业、人口聚集效应进一步显现。截至目前,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30.62平方公里,除穆家营子镇和当铺地满族乡之外的12个乡镇建成区面积达到12.38平方公里,城镇人口33.2万,城镇化率达到51.2%。

2、城镇人口比例不断提高。根据统计数据,1949年建国时,我区共有人口25.4万人,但非农人口仅1923人;1978年改革开放初始,共有人口48万人,非农人口为11658人;1983年改赤峰县为赤峰市郊区时,共有人口50.9万人,非农人口为21128人;1993年改称松山区时,共有人口49.7万人,非农人口为35967人;XX年成为中心城区时,共有人口53.7万人,非农人口为7.9万人;XX年底,共有人口59万人,非农人口为33.2万人。可以看出,我区城镇人口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实现了大幅度增长。

3、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1990年以前,我区中心城区仅有主干道路9条,其中油路5条。桥西大街、英金路于1958年前形成,锡泊街、西站东路70年代形成,其余为80年代后建成,城市基础设施条件相对滞后,而乡镇中心街区 的基础条件则更为薄弱。近年来,我区逐年加大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城镇的服务功能逐步得到完善。目前,南城区已经形成9街8路的道路网络,新城区也已基本形成14街、8路、5支路的路网格局,松北新城的友谊大街有效地衔接了新城区与桥北新区,在未来规划中,还将形成主干道路“四横五纵”的路网结构,街路总数将达到24条。

4、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兴城,反过来城镇化又为产业发展搭建载体。随着我区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三次产业结构和产业内部结构都得到进一步优化。据统计数据,1978年三次产业结构为

65:18.1:16.9,198

3年为57.8:25.1:17.1,1993年为48.8:29.3:21.9,XX年为33.7:29.7:36.6,XX年为17.5:58:24.5。可以看出,从XX年开始,二产和三产逐渐成为我区的主导产业。从产业内部来看,一是农业。一直以来,松山区的农业主要以粮豆种植为主,家养畜禽为辅,靠天吃饭,“广种薄收”,从1990年开始我区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等节水农业,从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现状,目前,形成了以粮食生产、设施农业、生猪养殖为主的结构,农业的经济效益和农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进城转为市民。二是工业。1966年,我区共有集体和国营工业企业8家,主要以手工业和采矿业为主,到1990年,我区共有集体和国营工业企业24家,主要以建材、化工、机械附件、手工业、矿业、食品 加工等产业为主,近些年来,随着产城互动力度的加大,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依托各园区建设发展,我区逐步形成了以矿产开发、农畜产品加工、能源新能源、装备制造、信息科技、生化制药等六大产业为主,多元的工业体系逐步形成。三是三产服务业。三产服务业和城镇化息息相关,解放前主要以杂货店铺为主,解放后以国营和供销商业为主,直到改革开放后,个体工商户逐渐恢复,我区的服务业才日趋繁荣,特别是XX年后,我区加大了商贸服务业的建设力度,相继启动了物流园区、物流城以及重大商贸项目建设,产业结构逐步由单纯的生活服务业向生产和生活服务并重转变。通过与第三产业息息相关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这一指标看,1949年为6万元,1978年为4117万元,1983年为6939万元,1993年为XX8万元,XX年为7.5亿元,XX年为90亿元,可以看出,第三产业的加速发展也是从XX年开始的。

5、发展政策不断清晰。以总书记为领导的新一届国家领导人对城镇化工作非常重视,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城镇化做出了具体的战略部署,为城镇化指明了正确的发展方向。XX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主要任务;今年3月,中央颁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XX-2020年)》,提出了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今年4月份,自治区党委召开了城镇化工作会议,对城镇化工作提出了具体的发展思路和目标,为我区城镇化的发展指明了 方向,提供了政策保障。同时,国家发改委又计划将赤峰市纳入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城市,为我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远景:前景广阔、空间巨大

我区是中心城区,区位条件优越,又具有广袤的土地,“两城四园”的建设刚刚起步,小城镇建设也刚刚展开,可以说我们现在发展城镇化是在一张白纸上作画,前景广阔,未来发展空间巨大。今后几年我区城镇化的重点将紧紧依托“两城四园”,建设“产城一体”的新型城镇化,积极承接好京津地区的产业转移,带动农民进城进园务工,推动农村收缩转移,在提升我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推动城镇化的发展,做到两带动、两促进。据测算,到2020年,我区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将达到57.42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常住人口将达到36万人以上;除穆家营子镇和当铺地满族乡外的12个乡镇建成区面积将达到33.99平方公里,镇区人口将达到4万人以上,其中,有产业支撑的安庆、初头朗、夏家店等小城镇吸纳人口将达到7000人,我区的城镇化率将达到60%以上,届时,我区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市经济、文化、政治、教育中心。

二、我区城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过去十年来我区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但由于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分割治理思路、政策体系和管理体制,仍然影响着城镇化发展,目前,自治区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8.7%,我区作为中心城区还与自治区平均水平相差7.5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明显偏低。除城镇化水平有较大差距外,还存在不少的现实困难和问题。

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从目前情况看,不少干部群众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不少模糊认识。一是对新型城镇化意义认识不够、摆位不正,不能正确看待新型城镇化在推动“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二是对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认识不清,对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缺乏全面的理解,仍然固守传统的思维定式,片面认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就是多修路、多盖楼,搞城市扩张。可以说,干部群众的认识是制约我区城镇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瓶颈。

城镇建设基础差、规模小。一是中心城市发展相对滞后。相对于全区1529平方公里的地域面积,中心城区建成面积明显偏小,特别是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功能不够完善,对周边城镇的辐射带动能力有限。二是小城镇建设比较缓慢。各乡镇政府所在地建设规模更小。全区14个乡镇平均居住人口不到3500人,大多数为传统的农村集市。中心城区和小城镇发展缓慢,难以有效发挥产业、人口的承接承载作用。

规划引领作用发挥不够。一是南城区规划落后,层次偏低,布局不尽合理,公共服务设施不配套,新编制的《南城 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还没有完全落实。二是北城区还处在规划建设过程中,执行效果还有待观察。三是规划执行不够到位。规划宣传力度不大,依规建设的意识不强。执行规划不够严肃,存在随意改变规划的现象。对规划执行监管力度不大,没有形成合力,违规建设问题没有得到较好解决。

城镇化动力不足。我区作为传统农区,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尤其是有利于增加财税收入和扩大城镇就业的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导致城镇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强,新型城镇化发展后劲不足。一是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我区主导产业发展规模小,产业链条短,竞争力不强,对财税增长的贡献不大,促进就业的能力不足。县域经济发展比较缓慢,非农产业扩张乏力,小城镇尚未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支撑。二是服务业发展总体水平偏低。饮食、交通、运输、仓储等传统服务业提升步伐缓慢,信息、咨询、科技、金融等新兴服务业发展滞后;企业规模偏小,布局分散,缺乏实力强、带动能力强的大企业和大项目。城乡商贸业市场体系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现有市场发展规模小、层次低,在城镇快速发展中规划和建设跟进不够。目前,第三产业在整个三次产业中所占比重仅为24.5%。三是产业集聚效应发挥不够。特色园区、专业园区建设相对缓慢,影响了产业集群发展。

城镇化建设资金短缺。我区经济发展基础薄弱,财力有限,财政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投入明显不足;目前市场运作 的机制不完善,企业参与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社会融资难度较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多数农村家庭无力搬迁建房。资金短缺是影响和制约我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最大瓶颈。

城镇管理缺乏创新。一是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城镇管理机制不健全、制度规定不够到位,存在着分工不细、管理不到位等现象。对城管执法部门考评机制不完善,不敢管、不愿管的问题突出。二是城镇监管不够到位。目前,城区车辆违章行驶及停放、经营商户乱搭乱建和店外经营、小商小贩占道摆摊和沿街叫卖、建筑和生活垃圾乱堆乱倒、乱贴乱发广告的现象随处可见,城市管理秩序比较混乱。公安、城管等职能部门人力不足,监管不能做到全时制,处罚不够严格,致使城市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有些现象呈蔓延趋势。三是城镇居民文明素质有待提高。城镇居民缺乏“人民城市人民建”的观念,法规意识、自律意识、监督意识、文明意识不强,城市文明风尚还没有真正形成。

东西部发展不均衡。从目前已申报获批的4个自治区重点镇,以及正在申报的国家级重点镇、自治区级美丽宜居小城镇、自治区级美丽宜居村庄可以清晰的看到,我区小城镇发展格局整体东部乡镇快于西部乡镇,偏远地区如岗子、大夫营子等小城镇发展步伐滞后,如何打破这种不均衡的“东快、西慢”发展现状,成为了我区小城镇发展进程中亟待解 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提高我区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的建议

以规划为先导

规划是城镇建设的龙头。规划科学是最大的财富,规划不周是最大的浪费。在推进我区城镇化建设中,要抱着对城镇发展负责、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质量,引领新型城镇化持续发展。

1、加快形成完整的规划体系。要围绕《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XX-2020年)》和即将颁布的自治区新型城镇化规划,本着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原则,站在全市的高度和层面上制定我区的城镇化发展规划,为我区今后的城镇化工作指明方向,在规划制定过程中要本着以下几点:一是确立新的城镇规划理念。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规划的前瞻性,确立持续发展的理念;要围绕优化空间发展布局、综合利用土地资源和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确立统筹兼顾的理念;要充分考虑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确立和谐发展的理念;要在注重学习借鉴的同时,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确立广开言路的理念;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确立改革创新的理念。二是进一步优化顶层设计。着眼构建覆盖城乡的新型城镇化体系,按照未来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总体走向和现实需要,突出顶层设计,着眼推动可持续发展,科学制定和完善新型城镇化总体发展规划,明晰中心城区、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定位和发展目标,引领新型城镇化高品位、高层次发展。三是同步编制和完善专项规划。依据全区新型城镇化总体发展规划和中心城区发展规划,制定完善松北新城城市设计和旧城改造详细规划;及时修编各专业园区发展规划;加快制定完善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制定完善与城镇建设相配套的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发展等专项规划。

2、注重城镇规划的质量。一是注重长远。对城镇布局的规划,对城镇路网、园林绿化、公共服务设施等规划要着眼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既要照顾眼前,更要立足长远,坚持高起点规划,确保今后30年甚至更长的时期不落后。二是体现特色。把松山区地域特点、文化特色体现在规划之中,彰显城镇建设的个性,提升城镇建设的文化内涵,避免城镇建设千城一面、千篇一律等同质化问题发生。三是打造亮点。在全面提升规划标准的同时,应重视城市标志性地带、标志性景观、标志性建筑的规划,努力打造城市建设的亮点。

以中心城区建设为龙头

今后一个时期,中心城区仍是吸纳农村人口的主阵地,要把中心城区建设作为龙头,构建适度超前、功能完备的松北新城,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强化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努力打造和谐宜居、环境优美的中心城区,以中心城区的快速 发展带动我区城镇化发展步伐。

1、加快松北新城建设步伐。松北新城是赤峰市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将赤峰建设成为自治区第三个超百万人口现代化大城市的战略构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赤峰现代化大城市新景观的标志性区域。加快松北新城建设步伐,是打造中心城市宜居区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推动我区城镇化工作的切入点。在松北新城建设过程中,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完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好公园、医院、商业、文化、娱乐、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和机构。同时,加大对行政办公、商业金融等各类业态的引进,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使松北新城的未来真正做到“宜居、宜商、宜兴业”,快速聚集人气,真正成为我区城镇化发展的尖兵。

2、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棚户区改造工作对于改善我区居民居住条件、推进“两城四园”建设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区共有棚户区41片,占地9858.6亩,涉及13589户,但这些棚户区实际上大部分都是城中村,做好城中村改造工作也是加快推进城镇化的又一有效途径。我区棚改工作存在范围大、面积广、征收难、投入多等实际问题,要时刻本着“高起点规划、高档次建设”的原则,统筹考虑,合理规划,分步推进,借助国家重视棚户区改造这一有利契机,力争用三年时间完成改造任务。

3、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从一定意义上讲,城市的管理 水平决定着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的程度,因此,推进我区城镇化建设,就是要高度重视科学管理,从根本上克服城镇化发展中“重建轻管”的问题,坚持把城市管理放在与规划、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近两年我区的主要精力要围绕深化“城市管理年”活动,重点搞好“治脏、治乱、治堵”工作,从根本上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让居民生活的顺心、安心、开心。一是要突出抓好环境卫生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环卫一体化”管理机制;二是要加强市容市貌管理,重点整治马路市场,实现市容秩序执法管理的常态化。三是要优化交通指挥系统,增加警力,加大交通拥堵治理力度。

以小城镇建设为重点

城镇化,其实质就是农村剩余生产要素的转移过程,即生产要素点由分散到聚集的过程。为此,小城镇作为农村居民的聚集地、农村物资的集散地、农村经济的桥头堡,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纽带,是加快推进城镇化的重中之重。

1、科学合理规划区域重点镇。为了使我区小城镇建设在今后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就必须从现在起加强宏观调控,强化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指导作用,在小城镇发展方面有取舍,有选择,使有限的发展资源向那些基础较好、区位条件优越的小城镇集中,使他们尽快发展壮大起来,吸纳更多的人口,在全区城镇化进程中稳定地发挥作用。根据各乡镇的区位条件、经济实力等因素,重点扶持初头朗镇、太平 地镇、安庆镇、大庙镇、王府镇、哈拉道口镇等重点小城镇,集中力量,加强规划指导,准确定位城镇功能,使其成为带动农村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龙头。

2、着力发展区域特色城镇。小城镇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任务,必须采取分步走战略,统筹兼顾、协调推进。要根据我区小城镇区位特点和产业基础,努力打造独具特色的小城镇。比如结合工业园区建设,着力把安庆镇打造成“工业主导型小城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使工业园区成为带动小城镇建设的主导力量;结合三座店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着力把初头朗镇打造成近郊“旅游服务型小城镇”,搞好生态环境建设,完善服务设施,用旅游业带动小城镇发展;以赤峰商贸物流城建设为契机,着力把当铺地满族乡打造成现代新型“商贸流通小城镇”,在抓好新镇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以最优惠的政策,最便捷的服务,最宽松的经营环境,吸引周边的的客商前来经商兴业。

3、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针对我区农村地域宽广、东西部地区发展差异大等特点,要科学规划新农村,打造新型农村社区。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按照自治区“十个全覆盖”要求,对住房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产业园区建设以及社区就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实现公共管理一体化。同时,制定和完善有关政策规定,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可借鉴当铺地满族乡关 家营村的土地托管模式,促进农村生产方式转变,引导农民向社区集聚。坚持分类指导,选择部分城郊村、乡镇政府所在地、重要景区、经济发展基础好的村庄搞好试点,探索路子,逐步展开。

4、推动农村收缩转移。要加快推动偏远村、山区村、贫困村的收缩转移。通过调研发现,我区有很多自然村水资源、交通等基础条件较差,土地较多,但劳动力基本都外出打工,土地无人耕种,这部分农民迫切希望能够搬到自然条件好的地方居住生活,用出租耕地的租金作为生活来源。下一步,我区要充分利用好生态移民这一政策,加快对偏远村、山区村、贫困村的收缩转移力度,同时,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对闲置土地资源统一开发,让这部分农民能够以地养老。对故土难离的老人,要加大帮扶力度,解决其后顾之忧,待这部分人口自然减员后,村庄自然也就消失了。

以产业发展为支撑

要发展城镇化,必须以产业发展为支撑,我区积极推动产城互动,以产兴城、以城促产,有效带动了产业集聚。近年来,区委、区政府狠抓招商引资、项目带动,大力实施产业集聚发展,围绕产业发展定位和现有产业集聚优势,引进了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的项目落户各产业集聚区。全区5个专业园区总规划面积78.73平方公里,入驻企业567家,XX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4.66亿元。产城互动格局的形成和城 市功能的完善,增加了对外来资金的吸引力。

1、做大做强工业。工业是推动城镇化进程的根本途径,工业和城镇化是互为补充、互相带动的,以打造“新型工业集聚区”为重点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和现代化,实现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根据我区特点和发展条件充分挖掘内在优势,工业经济发展较快的乡镇要紧紧依托工业企业这个“龙头”,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比如,以江苏科技产业园和中小企业创业园为重点,打造产城一体的安庆和夏家店两个工业城镇。同时,强力推进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增加就业岗位,吸引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积极发展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现代工业,努力改善矿业等资源型产业所占工业比重过大的现状,逐步形成多元支撑的新型工业体系,从根本上增强城镇的凝聚力和辐射力。

2、稳步推进涉农园区和基地建设。以打造“高效农业示范区”为重点,围绕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目标,倾力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倾力发展设施农业,辐射带动我区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增强民生保障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我区城镇化发展道路奠定坚实基础。要加快涉农园区和基地的规划,做到集中连片发展,近期的重点是改造升级全家梁、赤峰西苑、公主陵3个万亩设施园区和穆 家营子花卉、太平地葡萄、初头朗食用菌等8个千亩特色种植园区,高标准规划建设家营子镇西道、当铺地满族乡大兴隆庄、安庆镇小北道3个万亩设施农业园区,着力推进农业园区现代化进程;依托亚盛、温氏、众益、蒙森等龙头企业和市场带动,做大特色种养殖业生产基地规模;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稳保全国产粮大县地位;依托丰富的农牧业资源优势,发展农畜产业加工业,使我区尽快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肉禽蛋奶和蔬菜供应基地;农业基础条件较好的乡镇要依托资源优势和农产品优势,努力培育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市场,以发展商贸、搞活流通。把小城镇建设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大力培育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促进小城镇经济快速发展。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力发展三产服务业是加快我区城镇化进程的最基本途径。结合我区实际,以建设“现代服务业核心区”为重点,以打造蒙东、冀北、辽西商贸物流中心为目标,搭建好大物流平台和框架,全面推进商贸物流平台建设,通过赤峰商贸物流城的建设提升当铺地满族乡的城镇化水平。注重引进知名品牌和商业业态,大力发展金融、信息、咨询等新兴服务业,提升商贸服务业档次。依托我区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旅游资源,开发三座店水库、二道河子水库、乌梁苏、香山寺、皇家漫甸、当铺地观光农业等旅游资源,着力打造中心城区一日、两日 精品旅游路线等,进一步提升城镇经济发展的软实力。

完善城镇化各种保障

1、强化进城农民各种生活保障。不少农民想进城但又不敢进城,主要是担心进城后缺乏各种保障,生活质量不升反降。在城镇化进程中,要高度重视社会事业发展,为进城农民提供有力保障,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一是提高住房保障。对已经转为城镇户口、符合条件的农民家庭与城市低收入家庭一样提供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鼓励企业建设职工公寓,切实解决进城人员住房问题。二是强化就业保障。在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就业岗位的同时,通过减免费用为新落户城镇和进城务工人员进行就业培训,并在工资、工伤保险等方面提供保障。三是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大投入,逐步消除城乡社会保障差异,实现社会保障均衡化,使农村居民进城后与城镇居民享受到同等的养老、医疗、失业和生育等社会保障。

2、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我区在未来的城镇化建设进程中,要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逐步引导建立以招商为主,政府扶持为辅,督促、协调、鼓励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在小城镇发展上发挥更大作用,加快棚户区改造融资债券的发行速度,用活这部分资金。逐步形成向上争取投资、本级财政出资、银行贷款融资、优化环境引资、土地置换生资、企业单位捐资、干部群众代资的多元化筹资 机制,破解制约小城镇建设资金短缺难题,构建多渠道融资平台。

3、加大财政奖补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用于小城镇集中供热、排水工程、道路硬化、路灯安装、园林绿化、住宅建设等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工程,使城镇服务功能不断增强、人居环境不断改善。计划每年从区本级财政列支一定数额资金,对小城镇建设考核名次靠前乡镇集中奖励,同步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为我区小城镇发展提供保障。

4、用足用好各项政策。近年来,国家、自治区和赤峰市高度重视城镇化工作,先后出台了支持棚户区改造、生态移民、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政策,我们要牢牢把握住机遇,积极向上争取,用足用好这些扶持政策,为我区城镇化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推进城镇化建设工作调研情况报告 篇6

2010/7/9 9:33:55 来源: 延安日报 作者: 查看网友评论 跟贴 0 条 点击: 75

5一、全市城镇化建设的总体情况

我市辖1区12县,市域面积37037km2。除延安中心城市外,有县城12个,建制镇82个,集镇81个。全市平均每227km2有一个小城镇,城镇密度为22.1个/万km2,若含集镇可达到44个/万km2。全市除少量以石油、煤炭、化工、旅游业为主的工矿型与服务型小城镇外,其余都是综合商贸型小城镇。

“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推进城镇化建设作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品位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方针,不断强化城市理念,全面提升城镇功能,使全市的城镇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居环境和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并显现出以下显著特点:

1、城乡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一是构建城乡交通网,乡镇柏油路通达率达到100%,村庄柏油路(水泥路)通达率达到90%,基本形成了快捷便利的城乡交通网络。二是构建城乡供水网。通过加大投入,加快供水管网铺设,推进自来水管道向农村延伸,有效地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率先在全省实现了人畜安全饮水。三是构建城乡清洁能源供应网。在城镇,加快了天然气管道铺设,使集中供气普及率不断提高。在农村,大力推广了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改善了农村能源结构。四是构建城乡垃圾集中处理网。完成了市污水处理厂二期改造,各县的垃圾填埋场和污水处理厂建设也全面铺开。目前,安塞、志丹、吴起3县已建成投运。同时,还建成了吴起采油厂、长庆采油三厂等8个石油废水联合站和延炼动力锅炉脱硫回收工程。五是构建城乡信息网。自然村通电率达到了100%,乡镇和公路沿线的中心村已实现了有线电视和宽带网的通达。广播覆盖率达到96.9%,电视覆盖率达到98.4%。与此同时,在全省率先建立了较高覆盖和较高保障水平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全市全面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全面推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启动实施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等。

2、城镇化建设不断加快。

完成了城区“三山”绿化。市区沟道开发、环线建设全面推进,中心街改造、西北川公园建设等项目加快实施。市政功能设施日趋完善。污水收集、供气、供暖范围不断扩大,城区燃气普及率达到93%,集中供热面积达到320万平方米。各县县城和重点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也逐年加快,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40.9%。

3、项目带动效果明显。

2009年我市争取中央新增投资10.3亿元,安排项目480个,部分已建成投用。市级106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10亿元,增长33.4%。重大项目的实施有效地带动了经济发展,投资对拉动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7%,增长9.3个百分点,不仅对保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促进城镇化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4、农业产业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得到了加强。

2009年全市粮食总产77.1万吨,创近十年新高。苹果面积达到280万亩,总产196.9万吨;红枣40万亩,总产4.3万吨;核桃25万亩,总产5300吨。肉、蛋、奶分别增长15%、7%和16%。新建高标准大棚6090座,累计达到8.9万座。建成新农村试点村101个。吴起县按照“跳出农业抓农业,城乡互动促农村,转移农民富农民”的思路,坚持“就镇、就近、就路”的原则,采取“建、改、留、移”相结合的办法,推进新农村建设,县上先后投资5.7亿元,使全县70%的人口住进了新居,城镇化率提高到51%。志丹县发挥本级财力优势,围绕草畜业、林果业、棚栽业和小杂粮四大产业,立足一村一品,一镇一特。建立了“政府贴息、以奖代补”的长效机制,县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用于农业主导产业开发。子长县建立完善了城乡经济发展联动机制,促进城乡产业互动发展。一是对城镇结合部的村庄,走城镇化发展的模式。通过小区开发,使城郊村“依托城市,服务城市,融入城市”,让农民变市民,使农民从农村起家,在城镇安家。二是对城镇近郊村和乡镇中心村,走现代农业和工业化发展模式。依托建筑建材、煤炭石油开发、农副产品加工及其它非农产业,通过工业反哺农业,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三是其它村按照农业产业化要求,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从而加快了城镇化建设的进程。

二、我市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城镇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也是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发展的运动过程。虽然说我市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和全市人民的期望还有一定的差距。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目标还面临许多制约因素和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工业经济结构单一,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工业对城镇化发展很难形成持久的财源支持。就全市而言,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石油为主的能源经济和财源结构,石油工业产值占到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0%左右,收入占到全市财政总收入的80%以上。石油资源又主要分布在北部几个县区,目前各产油大县实力雄厚,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力度很强,有的县不但解决了县域中心城市的发展问题,而且还措资解决了一些重点镇村的建设问题,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南部塬区和黄河沿线各县,农业产业发展稳定,形成了苹果、大棚菜等农业规模产业,但由于工业资源匮乏,基础薄弱,财政收入相当困难,有限的财力很难对城镇化建设形成强有力的支持,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很难独立完成。单一经济结构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影响已逐步显现,形成了北部县区城镇基础设施功能完善,但相对缺少有力的产业支撑;南部塬区和黄河沿线各县虽有一定的农业规模产业,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缓慢,缺乏聚集和带动功能。加之油煤气等资源都属于不再生资源,随着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的不断增加,都将面临着不断减少和最后枯竭的结局,对漫长的城镇化发展很难形成持久的财源支持。

(二)产业发展缓慢,特色不够明显,产业对城镇化建设的支撑作用不强。城镇化水平的提升,要靠坚实的产业做基础,如果第二、第三产业不发达,农村产业仍以第一产业为主,就不可能提供劳动力转移的岗位,城镇化也就是一句空话。因此,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是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能顺利地转移到城市并实现稳定的就业,而城镇要实现稳定就业又在于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目前全市的产业化水平普遍较低,中小企业和现代加工业、服务业发展缓慢,扩大就业的空间相当有限。一些小城镇由于产业发展滞后,功能不配套,后劲不足,仅仅是相对集中的居民点,对转移农村劳动力、提升农村经济活力很难形成拉动作用。

(三)制度建设滞后,城镇化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还很不明显。一般来说,通过推进城镇化建设不仅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也有利于缓解城市的内需不足与市场制约,拉动农民的消费需求和投资要求,创造出最大的经济增长空间。但就我市而言,由于制度建设滞后,城镇化对拉动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作用还未能充分显现。应该看到,实现城镇化的过程就是数十万农民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是一次重大的体制变革和调整。近年来一些进城的农民工没有通过落户的方式彻底转为市民,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也未完全实现城镇化,这就很难有效地拉动内需增长,实现社会结构的城功转型。

(四)建设资金不足,制约城镇化发展的速度。调研中,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相当突出。一是市县区财政由于硬性支出不断增加,只能将有限财力重点投放在城市的市政设施建设和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上。镇村一级主要靠财政转移支付,仅仅是个“吃饭”财政,无力参与和实施公益事业建设。二是银行贷款。现行银行加强了风险管理,注重了贷款资金的安全性和效益性,而城镇化建设注重长期性和公益性,投资大、回报期长,建设和开发很难得到银行信贷的全力支持。三是招商引资。城镇化建设由于优势不明显,吸引力弱,在招商引资方面很难有大的手笔。就目前而言,全市在城镇化建设中招商引资的作用是很有限的。四是专项资金,由于专项资金数目小、量有限,大多都用于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很难投放到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上去。

(五)认识上还有一定的差距,城镇化建设的舆论导向作用还发挥的不够。从党的十六大提出推进城镇化建设到现在已经8年了,今年中央又以1号文件的形式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首次将“统筹城乡”提上了文件的标题位置。国内外的一些专家解读时说,通过1号文件可以看出,中央已开始将农业问题上升至宏观层面,通过增加农民收入来扩大消费,通过城镇化使中国经济找到新的长期的增长点,可能将成为中国解决“三农”问题的未来指向。我们在调研中接触到一些干部群众,他们认为城镇化就是在城里盖高楼大厦,改善城市的硬件设施,而对提升农业的产业功能,促进就业,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却知之甚少。还有人担心农民进城后农村土地荒芜,农民在城市没有生活能力、生存不下去等问题。

三、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1、加快延安中心城市建设。要瞄准把延安建设成为80万以上人口的中型城市框架,坚持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并重,转移人口与健全保障体系并重的原则,加快推进城市的市政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打通城市交通内外、环线,推进沟道和山体整体开发,拉开城市框架,拓展发展空间,加快城市的宜居化改造。要把完善基础设施作为加快城镇化进程的突破口,不断增强城市的服务功能,努力改善城市的“硬环境”。在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方面,要重点加强城市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公共设施建设。市政配套设施方面在抓好供排水、供电、通讯、消防、环卫等配套设施建设的同时,将解决停车难和公厕少作为重点问题,在大型建筑、商贸区、住宅区等人流集中的部位同步设置公厕和停车场,结合人防设施建设修建地下停车场,完善城市公交车停靠点。同时,还要下大力气抓好政务、市场、法制、信用等“软环境“建设,营造使市民和外来游客都感到宽松、满意的政策环境和公正、高效的办事环境,尽快发挥延安城市对县区经济的辐射功能和拉动作用,对全市人力资源和消费群体的集聚作用和城市文明对全市形象的塑造作用。

2、大力推进县区所在地的特色城市建设。县区所在地是该县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县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更加明显。如果一个县的城镇化建设搞好了、产业培育起来了,能够拉动一、二万农民进城,全市的城镇化进程就会大大加快。建议有条件的县区特别是产油产煤大县可先走一步,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完善“以油补农”、“以煤补农”的长效机制,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发展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同时,应协调中省在延企业共同制定统筹城乡发展的措施,将采油厂、炼化厂建设与所在县的城镇建设结合起来,把厂部、矿部队站生产基地建设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实行工矿区建设与乡镇建设一体化。工业经济较差的县应高度重视农村产业发展,形成产业规模和产业集群,走先建“市“,后建“城”的路子,依靠产业发展吸引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集中,走有自己特色的城镇化发展路子。

3、有重点地推进农村小城镇建设。我们延安地处西部经济相对落后、农民又居住分散、“三农”问题负担沉重、单靠中心城市和县城来解决农民的转移问题是很有限的。建议市上有重点地推进农村小城镇建设,在全市的建制镇中,择优挑选,依靠产业发展和地理位置进行综合规划,使之产业集中、功能配套、服务完善,成为县、乡结合部新的商品集散地,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和乡镇企业集中地。形成农村人口向重点镇集中,农业向产业化集中,产业向城镇周边和园区集中,实现城镇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管理体制一体化,拉动城乡经济共同繁荣。

4、继续加强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使许多农民不离乡离土就地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对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应该说即就是将来实现了城镇化、农村势必还要留有一定数量的农民群众,他们还要继续生产、生活、生存在农村。所以要用发展城市的理念发展农村,用城乡一体化的理念配置要素资源,把现代文明成果向农村辐射。要继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断改善农村的基本条件,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当前应抓住农村建房快速增长和建筑材料供给充裕的时机,把支持农民建房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多种形式支持农民依法依规建设住房,建设中应突出村情,结合实际,坚持方便、整洁、生态的原则,重点在完善功能上下功夫,使新农村建设真正成为利民惠民的民心工程。

5、大力发展能源工业。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前提,工业化的进程决定着城镇化发展的速度。在延安这个资源富集地区发展工业还是要坚持发展能源工业,但必须要强化经济转型,加快构建新型工业体系。要支持长庆油田和延长油田做大做强石油产业,支持中省在延企业做大做强煤炭产业。应结合调整产业结构改变发展方式,加快能源工业转化,即要从资源型转向资源深度加工型,从单一的能源型转向三次产业提高发展型。要继续争取100万吨乙烯项目的立项工作,争取列入国家的“十二五”计划。在配置矿产资源方面,争取将子长、富县煤炭资源配置给地方,优先配置给地方国有煤矿。还应将煤炭价格调节基金省市分配比例,比照省对榆林的政策给予延安倾斜。保证延安的能源工业尽可能多地为延安的城镇化发展提供较为长久的财力支持。与此同时,更要重视非能源工业建设,加快发展石油装备、汽车、卷烟、制药、农产品加工等,使非能源工业在整个工业经济中的比重逐年增加。

6、大力发展个体私营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对于推动农村工业化和加快城镇化进程,转移农村劳动力等,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继续抓紧抓好。建议市上在发展个体私营企业的思路上,应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大力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和为农业提供生产要素的企业。同时,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应尽量向城镇工业园区集中,以节约土地资源和减少基础设施投资。

7、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组织形式和经营形式的一次变革,它的核心是围绕某主导产业和骨干农产品将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组成一个新的农业体系,实行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以市场为导向组织生产,通过加工、购销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使农业成为高效盈利的产业。建议市上应依据我市产业发展情况,实施有机农业战略、品牌营销战略和农产品增值工程,大力提升苹果、棚栽、草畜产业发展水平,引导农民不断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把延安建成西部知名的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基地,夯实农民增收的基础。

8、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符号,再漂亮的城市如果没有自己的历史文化,也只是一个无味的城市。建议市上尽快建设延安历史博物馆,挖掘延安深厚的历史资源和丰富的民间文化,以和延安的历史文化名城相匹配。要搞好城乡学校布局调整,通过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初中校舍改造工程等项目,争取中省的支持,重点建设好乡镇中小学校。通过城乡寄宿制学校的建设,解决城区入学难,大班额及进城农民工子女的上学问题。同时,要加强教师培训,深化教学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和学校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农村学生来城镇上学,拉动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

9、广开投入渠道,加大财政支持。城镇化建设是一个庞大而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各级政府要通过财税政策稳定建设的资金来源,除建立长效的财政支持机制外,还应在宏观调控下,充分利用市场手段,按照投资主体利益化的要求,形成资金渠道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设施使用商品化和政府管理规范化的新机制。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鼓励企业、个人及外商参与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形成多元化投资机制,突破建设资金不足的瓶颈制约。

上一篇:低碳生活高一关于环保的作文下一篇:盐酸库房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