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美丽乡村

2024-06-15

高原美丽乡村(精选8篇)

高原美丽乡村 篇1

虹口乡高原村地处都江堰市虹口乡北部,距离都江堰市区21公里,离虹口乡场镇3公里,属典型山区。全村有6个村民小组,建有5个安置点和1个集中居住区,372户,850人。高原村分为上、中、下三个坪,台地面积3985亩,现已种植 “三木药材”面积10000余亩、猕猴桃5000余亩,是都江堰市猕猴桃种植示范基地,单产名列全市之首,年人均收入16278元。高原村先后被成都市确定为“成都市远郊山区新农村建设典范”,并获得了“全国农业生态旅游示范点”称号,中央授予的“绿色小康村”称号,被确定为“全国科技示范村”。2008年被评为“成都市级文明村”。2011年3月被国家旅游局和农业部联合授予“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称号。2011年4月,虹口景区被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AAAA级旅游景区,申报的重要区域也是高原村。在创建文明村方面,村组干部不断努力,紧抓实干,具体工作情况如下:

一、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创建高素质的党员和干部队伍。

积极建设一支坚强有力的领导队伍,创建一支高素质的党员和干部队伍,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为把社区干部建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在具体工作过程中,成立了文明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订出符合本居实际的创建工作实施意见等相关文件。“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村干部是工作中的核心,一言一行都影响着村民,因此,在文明建设的实践中,时刻把村两委班子及党员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来抓,坚持勤政为民,不搞特殊化,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多为群众谋福利。加强廉洁自律意识,秉公办事,为居民多办实事好事,树立党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根据工作实绩,从有利于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民主制度,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规定凡属重大事情、如重大项目投入、大金额资金往来、土地征用定价等必须经村议事会讨论决定,并有会议记录备案,增加办事的透明度。全村级财务制度,接受民主理财小组监督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及时在公布栏反映当月收支情况,接受全体村民的监督。村委会制订了《高原村社区管理条例》、《高原村财务管理制度》、《高原村环境卫生管理规范》、《虹口乡高原村便民服务工作职责》、《高原社区治安管理条例》、《高原村安置点村民公约》等完善的管理条例,村委干部责任分工明确,村安置点管理规范有序。

二、发挥本地优势,壮大村级经济。

村社区把建设文明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增加党组织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地处萧绍连接处,交通方便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村级经济。村集体收入逐年提高,人均收入不断增长。积极鼓励村内居民提高农家乐服务水平,引导村民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也满足游客,从一产业向三产业的转型、从村民向景民的转变。高原村产业发展,形成了以第三产业为带动的观光农业旅游核心村,全村具有观光价值的猕猴桃和厚朴分别有1200亩和3000亩,覆盖整个高原村生态农业观光区。同时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乡村风情观光旅游活动,为当地带来了不菲的旅游收入。在白沙河畔打造的高原河谷,原滩欢乐营占地150余亩,为原生态的户外运动休闲场地,吸引八方游客。高原村作为虹口漂流的起点,2012年6月虹口景区被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管理中心授予了全国第一个“中国漂流小镇”称号。高原村拥有一条山地自行车环游道,2010年,被四川省体育局授予“四川省山地自行车训练基地” 称号。除每年举办的国际猕猴桃节以及山地自行车比赛、汽车越野比赛等各项赛事外,高原村每年还举办美食节、烤羊节、山货节等具有浓厚地方文化特色的节日,届时吸引了大量的周边及外地游客。

高原社区作为虹口乡旅游重点发展村,其基础配套设施较为完善,移动通讯和电力设施已覆盖全村,天然气也已引进入村,通邮、通电话。主要交通道路黑色路面硬化率已达100%。具有完善景区导览图及标识标牌。另配套的有旅游特色购物中心、大型LED屏、生态停车场、三星级旅游公共厕所。区域内有农家乐30家,五星级乡村酒店1家及熊猫连锁酒店,建设有大型旅游观光农民专业合作社3家。

三、改善村容村貌,美化生活环境。

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居委会也十分重视改善环境。为给村民提供一个舒适、安静、清洁、美观的环境,在环境整治方面舍得投入。高原村现已集中居住324户,700人,集中居住率达85%以上,地震后,采取“宜聚则聚,宜散则散,聚散集合”的原则规划布局高原村5个村民小组的住房重建,5个安置点整体风貌统一、协调、美观,建筑物外形整洁,庭院植物生长良好、叶面洁净,庭院内整洁。全村硬化道路13公里,其中沥青路面约6公里,水泥路面约7公里,路面平整、无破损、无坑洼、无积水,机动车辆摆放有序。小区环境清洁优美,绿化美观,环卫设施完善,设有村道路和小区保洁人员60余名,具体负责日常清扫和对设施的清洁维护,并设有固定的生活垃圾投放点,每日定时清运,无暴露、积存垃圾现象,定期开展环境整治工作。小区河道水质良好,无乱丢乱投现象,水面清洁,河道生态环境良好,河道沿河两岸干净整洁。高原村养殖业发展有家禽3500余只、家畜500余头,均在指定地点养殖,管理有序,无乱拉粪便、污染环境现象,农业管理有序,无露天焚烧秸秆现象。积极开展进行除“四害”活动,向村民宣传、教育各种除害办法,在每年春秋期间由村统一进行除害工作。

四、积极发展各种社会事业。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根据实际情况,由村主任领导该项工作。实行专人负责,设立各自然村联络员制度,及时了解情况,做好本村育龄妇女登记工作,进行定期保健检查,由综治办配合,及时掌握外来育龄妇女的生育情况。积极做好适龄青年的征兵体检工作,及时完成征兵任务,对于安置复员军人,优先考虑军属的各类要求。妥善照顾好五保户、困难户,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100%,养老保险参保率100%,义务教育普及率100%,无辍学现象。村民的福利待遇日益提高,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率95%。高原村村级活动中心设有村级管理办公室、便民服务站、劳动保障服务站、计划生育服务站、农家书屋、科技信息服务站、电子阅览室(免费提供上网服务)、老年活动中心、志愿者服务站、治安管理办公室、广播室及医疗服务等服务站点,站点设施完善,服务优质,拥有健全的公共服务体系,群众评价度高。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创建活动。

在创建过程中,村组干部十分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创建活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群众对文化需求的总量不断的增加,对其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居社区在组织各项活动时不但注重数量,更注重质量。为此开展了与其他文明单位、文明村的结对共建活动,双方或多方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探讨。村委会还积极开展各种群众乐于参加的文化体育活动,文艺表演等定期或不定期的在居内播放露天电影,受到村民的广泛好评。充分利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村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和公益性服务。深入开展“讲文明、改陋习、树新风”活动,营造浓厚的乡风氛围。并大力开展“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的三新活动,由村主任兼职负责社区的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村组党员干部积极参与创建工作,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成立有村乐队、舞蹈队和文化表演队,主要结合政策宣传、道德文化宣传、科技信息宣传和安全信息宣传等进行表演。

六、社会稳定,创建和谐。

由于经济的发展,以及特殊的地理环境,村内外来人口多,情部复杂,为保证各项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村委会一直把该项工作放在重要议事日程上。村委会加强对外来人员的管理,抓紧对外来人员的暂住证办理工作,做到外来人员登记率达95%,村委会还有专门的外来人员协管员来对居内外来人员进行管理。村内设立了治保调解委员会,有专门的调解员,使得村内民事纠纷能就地解决,把各类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设立治安巡逻队,每晚有队员进行夜巡,治安状况良好,居民满意度高。无偷盗、赌博、乱砍滥伐、封建迷信等不法行为,无吸毒、卖淫、拐卖妇女儿童等社会丑恶现象。

七、全面提高居民素质。

村委会一直把村民道德建设当作一项大事来抓,印制了道德建设标语,进一步推动了创建文明村工作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工作中,一是抓制度,强化外在约束。制定了符合村情、民情的《村规民约》和《评选文明农户、“五好家庭”标准》发放到了各家各户,要求各家各户认真学习,遵照执行,以此来不断规范村民们的言行举止,引导广大村民争做“四有”新人。二是抓载体,提高活动质量。积极探索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精心举办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一些村民喜闻乐见、各具特色的活动,使村民在自我教育、自我评价中享受到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从而大大调动了广大村民参与文明村建设的积极性。三是抓风气,推进移风易俗。近年来,居委会出台了婚丧嫁娶不得大操大办、不得赌博酗酒、不得参与迷信活动、不得涉嫌违法犯罪、发现有违规现象要向村委会报告的规定,领导班子成员以签名的方式向居民承诺,带头遵守有关规定,争做移风易俗的带头人,一个崇尚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良好社会风气已经形成。

高原美丽乡村 篇2

1987—1991年,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民族师范学院教师。

1991—1993年,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民族小学教师。

1993—1994年,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扎毛乡霍日小学教师。

1994—2000年,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扎毛乡中心小学教师。

2000—2015年,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民族寄宿学校教师。

以下为口述者个人自述。

一、童年记忆

1964年,我生于青海省黄南州同仁县保安下庄村。我们家族世代从事石匠工作, 我父亲也传承了这门技术,年少时就常年跟着他的父亲及祖父在离家很远的地方为别人做石匠活。那时,只要你能吃苦,再会一点手艺活,生活都不难度过,可以经常吃到酥油、奶茶、牛羊肉。“文化大革命”期间,我们家被划为“地主”,被没收了所有财产。童年记忆中,我们度过了一段非常艰难的日子。

二、求学生涯

1. 上学可以当干部

在全县13个乡镇中,我们村是最重视教育的。当时其他村几乎没有什么干部, 但是我们村里有七八个。到了该上学的年龄时,同龄人都去上学,可是我的父亲却迟迟不让我去学校。他说不上学,可以在家学做衣服的手艺,免得在学校受“欺负”,吃苦头。我每天看着伙伴们按时去村里的学校上学,自己却闲在家里,心里很难受、着急。父亲不忍心看我这么难受, 一年之后同意让我去上学。那一年我13岁, 读一年级。

记忆中整个小学时期,由于家庭原因, 我和几个弟弟在学校受到了各种“不公平”的待遇。当时村里只有小学,五年的小学毕业后,我到县里上初中。当时县里将13个乡镇所有优秀的学生聚集起来开设了一个中学尖子班,我的成绩一直以来都是优异,所以进了这个班,也开始住校生活。我每个大礼拜都会回家。从村里到县上大概有30公里路,大多数同学是走着去。 我父亲因在外做石匠有一些收入,不忍心让我受苦,就给我买汽车票,让我坐车去。 当时所有同学中,坐班车去县里的人就只有我和另外一个女孩,也因为这样,我们受到了排挤,走着去的同学不和我们一起玩。我们怕交不到朋友,有一次就跟随大家一起走回家,但是路上走得太辛苦,脚都肿了,回家后整整哭了一天。从那以后, 我再也没有走着去县里上学了。

2. 第一次学汉语—光“笑”了

小学阶段我们学的是藏语和藏数。五年级时,开设了一门汉语课,教师是临村汉族村的。初中开始学拼音的时候没有怎么学,光“笑”了。记得老师教一个字母 “a”,所有学生笑趴在桌子上,再教一声 “e”时,大家就又笑趴在桌子下面。当时觉得老师是不是“疯”了,怎么会有这样发音的语言。所以,当时学汉语的结果是会说一点汉语,不会拼音。后来虽然有类似少数民族汉语的教材,内容以纯汉语课文为主,但是对连拼音都没有学好的我们来说没办法接受。再加上教师不是专业的, 我们几乎也没学到什么。我在初中学得最好的是数学,数学老师是民族师范学校毕业的,课教得很好。

3.改变命运的两次考试

初中毕业后,我跟大家一样想考中专,进入师范学校,毕业后可以直接工作。 我记得初中毕业考试那天,考场里非常混乱,很多家长是干部的考生会收到传递的字条或者由家长替他们答题,像我们这样没有任何背景的只能回家哭鼻子。录取结果很可笑,尖子班的学生没有一个考入中专,于是全班集体上了高中。高一时,由于成绩较为优秀,学校允许我们从高一跳级到高三。即使是这样,我们的成绩还是很好。我记得当时自己一口气就可以写一篇七八百字的作文,老师都很惊讶。于是, 我们信心满满地参加了高考。但是,由于考试成绩太优秀,我们被怀疑考试作弊, 取消了录取资格,取而代之的是那些考试考得很糟糕的学生。这犹如晴天霹雳一般, 让人无法接受。学校的领导和班主任也很难相信,他们收集了我们这几年的作业本和作文本,拿到省里给那些官员看,想为我们讨回公道。令人遗憾的是,决定并没有更改。后来才得知,那些成绩很糟糕的学生得以录取的原因是他们当中有领导的孩子。这件事以后,我自认为从此与读书无缘,一度心灰意冷,茶饭不思。

4. 上天眷顾—一根稻草决定了我的 教师生涯

上天还是眷顾我们这些无辜的学生的。 甘肃省甘南州教育局局长来黄南招聘藏数老师的通知打破了我们心灰意冷的心。当时甘南全是用汉语教课,没有双语教师, 尤其缺少藏数教师。考核方式是笔试和讲课,然后再按照分数将20多个人分派到从州到乡村的不同学校。我记得得到通知那天是8月15日,当时正在干活,有人通知我被录用了,并且笔试和讲课都是第一名, 要把我安排在州里的民族学校,我欣喜若狂,把背上的篮子全扔了,又哭又笑。

找到工作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但是也意味着要远走他乡。父母得知这一消息后, 坚决不同意,我和父亲之间开始了一场无声的争斗。直到截止日期的前一天,我们也没有做好去留的决定。当天晚上,我与父亲商议让菩萨来做决定。我拿来两个长短不一的稻草,对菩萨许愿望,让父亲握在手里,如果抽到长的那一根,就到甘南州当教师,如果是短的那一根,就不去。结果,我抽到了长的,遂了我的心愿。做出决定的那天晚上,我一整夜都没有睡着,想着马上就要当教师,不仅可以受到大家的尊重和认可,还可以教会孩子知识,教导他们做人的道理, 很兴奋。但是却没有想到离家那么远,一个人生活会遇到的难处。

三、开启教师之路

刚来到甘南工作时,我被这里优良的条件吸引了。房子都是木质的,每个教师分一间房,房子里的家具和生活用品也都是分发好的。我和另一个女孩害怕孤单, 就被安排在一个套间。第一份工作,让我充满自豪感的同时,也有一些忐忑。自豪的是这是一份受人尊敬的工作,可以拿工资;忐忑的是高中毕业的自己能否教好中专生。这些担心随着学生、家长对我慢慢地认可消失了。

因为甘南藏区的教育一直都是汉语教学或者是双语这两类模式,所以学生的藏语水平非常差,有的孩子到了中专才开始学藏文字母,可以想象用藏语教数学的难度。但因为是母语,学生很快就适应了。 我在教数学的时候,先要普及和加强藏语, 再教数学知识。这里没有专门的藏语数学教材,教材是我们从青海带过去的,数量也不够,所以每节课都会把要讲的内容抄到黑板上再讲。我记得当时甘南的报纸和收音机里报道了有关“有一批青海的藏数教师来甘南支援教育”的新闻。那时的我们年轻,拼尽全力教学生。现在这些学生多半成了当地的骨干教研员和优秀教师, 我们的联系也从来没有断过。有一个当时在黑板上抄数学习题的小帮手读了博士, 前两年来看我,我们相拥而泣,共同回忆了那段苦但又快乐的学习时光。

1. 师专学校教师必须是大专及以上 文凭

工作第3年政府出台政策要求,只有大专以上文凭才可以教师范,我和同伴们不得不被调到民族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教课。 在甘南教书的这几年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学生家长对教育的重视和对教师的尊重。他们经常照顾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牛奶和酥油。

现在回想起来,在甘南工作的这段时间是最休闲的时光。第一所学校的课余生活是最快乐的。那个时候,周一至周五上课, 周末大家都会一起去玩,去看电影或者去跳舞。所以,工作之余就是放松,这和后来在民族寄宿学校高压的气氛完全不同。

2. 调换工作回家乡

与家人分离十余年后的1993年,终于有机会回自己的家乡工作。虽然要去工作的地方是个偏远、贫困的乡村,但是只要能和家人离得近一点,我也非常愿意。于是我结束了在甘南的十年教师生涯。

调回家乡的第一年,我在扎毛乡位于高山上的霍日小学任教,从有公路的地方要爬两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到。那时儿子才3岁,背着儿子,拿着行李艰难地走在路上,突然到了一个条件非常艰苦的乡村, 我心里很低落。刚开始每晚都睡不着觉, 很久才适应过来。第二年,可能是因为课教得好,我被调入了扎毛乡的中心校。

扎毛乡的交通很不便,路况很糟糕。 生活各方面都很不方便,一天只有一趟车,如果错过了就只能坐进货的货车去。 在草原上建的两列房子就是学校,一列是教室,一列是教师住所,用围墙围住。 校园里经常会有一些动物出没,如果不锁门,下课回房时,就会有动物进入。 听说晚上会有狼出没,睡觉时能听到动物的叫声。当时学校和住处都没有自来水,饮用水都是去河边打,洗衣服去河边洗。房子里需要烧炉子,烧的柴需要自己到附近的树林捡。没有娱乐活动, 打电话也要到很远的公社。简陋的环境和不便的生活使师生更加寂寞。在学校和教师的再三申请下,最后在扎毛乡公社腾出一间房子,作为党员活动室,并购置了一些彩灯和话筒。记得那是香港回归的日子,全国都在庆祝,我们在这个“舞厅”里也置办了晚会,乡里的父老乡亲也都来参与和欣赏。

1994年,我攻读了青海教育学院大专函授班,1997年毕业。用汉语考函授,一定考不上,所以在函授期间报考的是藏文专业,同时上汉语课,我的汉语在函授期间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刚开始教的也是藏数,但是后来学校里实在缺双语教师, 我又懂拼音,会说汉语,就让我教汉语文。好在之前在甘南工作的时候有机缘在一位非常优秀的汉语教师处学过汉语基础知识,再加上读函授的时候积累了一点汉语知识,我就这样在摸爬滚打中成为一名双语教师。

那时,扎毛乡的学校教育刚兴起不久,学生家长对学校还持有一些怀疑或者偏见,对孩子上学的事也非常不配合。所有的活动中,学习是排在最后的,家里有什么婚丧或者宗教活动,甚至去挖虫草, 孩子就会一两个月不来上学。所以到了挖虫草的时节,永远凑不齐全班所有的学生一起上课,教师要重复教,来几个教几个,后来多几个再教一遍。后来,家长逐渐重视教育,态度也发生变化。

当时,学生要交学费(大概20元)、 书费等费用,很多家庭非常贫困,根本拿不出这些钱,一直拖欠学费,更没有钱买本子、铅笔之类的学习用品,所以,我就替这几个孩子(大概五六个)交齐学费, 买了学习用品,一直从二年级到他们小学毕业。所以,这些学生到现在也非常感谢我,时常来看望我。

那时候学生的藏语水平很好,但是汉语真的是零基础,一些基本的用语都听不懂。所以我的汉语文课一直都是“一句藏语,一句汉语”这样教下来的,一直教到六年级就好很多了,除了语音语调不太准确外,他们都可以完成正常的基本交流, 汉语水平整体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2000年,县里要在13个乡镇中推选一位“三八妇女红旗手”,名额分配给了教育领域。教育管理者们走访13个乡镇的学校,通过听课、民访、学生评价和单位领导评价等方式,最终选定我为“三八妇女红旗手”。

3. 撤点并校,考入县里学校,和家人 团聚

2001年,国家实行撤点并校政策,即撤去乡镇以下的初中、小学,在县里集中办学,成立寄宿制学校。于是在全县范围内进行教师招聘。我也报了名。从13个乡镇的17名教师中,通过教案、备课、讲课环节进行选拔。最后,我以综合考核第一的成绩调入了同仁县民族寄宿学校。

因为是新学校,知名度不高,民族寄宿学校刚开始招生时生源很少。所以,教师要到每个乡镇做宣传,增加生源。后来,学校办得越来越好,不得不限制生源和名额。来民族寄宿学校上学的学生来自13个乡镇,多半为偏远农牧区,这些地区很少有汉语教师,学生的汉语水平也很低。记得我的第一次课是给四年级上的,我按照正常的教学将课文题目“我爱生活”写在了黑板上,然后突然有个学生站起来用藏语说:“老师,我们没有学过这种方块的字,我们只学过那种圆形的字。” 我当时惊诧地看着他,实在不明白他的意思,然后坐在前排的一个同学说:“老师,他说的是拼音。”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些孩子在原有的乡镇只学了拼音,没有学过汉字,有的甚至连拼音都没有学全。于是,我拿出拼音表,从初级的拼音开始讲起。但是县里每年的统考也不能落后,所以,我除了抓平时的课,还另多加早自习、晚自习来加强汉语学习。

我们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一些刚来学校时不会说一句汉语的学生,到六年级毕业时,完全可以带着父母到县城商店里买东西,并且可以用流利的汉语进行交流。

来到县里工作,对我来说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我终于和家人团聚,可以每天见到我的丈夫和孩子。但是寄宿制学校的教师比一般的教师承担的压力更大,我们除了教师本职工作外,还要做许多额外的事, 比如值班,每个教师1个月会值3次班,每次3天,要和学生同吃同住。

4. 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对教育的看法

最令我欣慰的是,自从教以来,我带的班的成绩几乎年年优秀。回过头来发现,满满一箱子的荣誉证书就是我努力工作的成果,也是我价值的体现。我认为, 教育要让孩子学会做人,当他们有了正直的心,才会渴望知识;教师还要爱孩子, 这样他们才会爱你,爱你的课,成绩才会提高。

青藏高原:美丽第三极 篇3

这里不只是“冷库”,还是一个“美库”。上世纪以来,人类发现最惊人最奇丽的景色,绝大多数都位于藏区,如川西、滇北等地。西方人梦中的世外桃源,希尔顿笔下的香格里拉,就在这一带。

这些遗世独立的人间绝境,固然跟藏族人(或受藏传佛教影响的人)尊崇自然的传统有关,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剧烈的地质运动造成的各种奇特地形地貌。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大最年轻最活跃的板块,突兀而起。在它的东面和南面,又是很低的四川盆地和南亚次大陆板块,这种强烈的反差,当然会塑造出瑰丽的地理奇观。而在藏西藏北,地势是缓缓下降的,又远离海洋,非常干旱,植被稀少,因此难以形成瑰丽奇观。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中国最美的地方,很多“最美”皆位于藏区。其中最美的10座山峰,除泰山、峨嵋、黄山三座大山外,其余7座,都在青藏高原巍峨挺立。九寨沟、黄龙、松潘、米亚罗、四姑娘山、稻城亚丁、贡嘎山、泸沽湖、丽江、雅鲁藏布大峡谷……自北而南,在高原的边缘,分布着最具视觉冲击力的世界顶级景观。青藏高原不只是美景诱人。它还是世界文明河流最集中的发源地:长江黄河孕育了5000年的中华文明,恒河印度河令古老的南亚文明盛极一时,伊洛瓦底江、湄公河又在东南亚滋养着亿万子民。

青藏高原,真是高入云端。地球上最高的10座山峰,基本上被它悉数囊括。有谁能想到,这个全球最高的极地,在一亿多年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名唤喜马拉雅海。喜马拉雅海何以变为万仞高山?自6500万年前以来的新生代,随着印度古陆与欧亚大陆碰撞挤压,古地中海东部和喜马拉雅海逐渐封闭。喜马拉雅山的雏形开始出现。在5000万年前的新生代早期,喜马拉雅山主体的北部仍有残留的浅海,到了3750万年前,由于著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喜马拉雅山地区的海水全部退出,从而结束了它那漫长的海洋历史。其后,喜马拉雅山主体上升为陆地,当时喜马拉雅山主体的海拔高度在2500米左右。在最近的300万年中,喜马拉雅山迅速上升,总计上升了约3000米,

平均每一万年上升10米。而最近的一万年来,它却上升了500米,即一年上升5厘米,至今它还在以不易被人觉察的速度缓慢上升。最近有人测出珠峰高度略有下降,主要是由于它上面的冰川积雪在温室效应的作用下,融化得比较快,并非地质原因。

喜马拉雅山会无限制升高吗?日常经验告诉我们,要让一块块白嫩的豆腐来玩“叠罗汉”的游戏,不消几下,最底下的一块必定会放下它的“豆腐架子”,变成一堆毫无形状的“豆腐泥”。因为上面豆腐的重量大大超过了底下豆腐的承受能力,它只得坍塌如泥了。一些科学家认为,上述结论对地球上的山脉也完全适用,他们通过计算得知,地球上的高山极限约为一万米,喜马拉雅山绝不可能突破万米大关。

所以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里写道:“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好山好水,是地质运动的产儿,是大自然的恩赐,我们要感谢大自然。

小链接

中国十强山峰新排名

南迦巴瓦峰(西藏)

南迦巴瓦峰海拔7782米,高度排在世界最高峰行列的第15位。南迦巴瓦在藏语中有多种解释,一为“雷电如火燃烧”,一为“直刺天空的长矛”,后一个名字来源于《格萨尔王传》中的“门岭一战”。

贡嘎山(四川)

贡嘎山景区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内,以贡嘎山为中心,由海螺沟、木格错、五须海、贡嘎南坡等景区组成,面积1万平方公里,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贡嘎山是组成景区的最重要景点,南北长约200公里,面积1000余平方公里,主峰海拔7.556米,为四川省的最高峰,被誉为“蜀山之王”。

珠穆朗玛峰(西藏)

世界第一高峰,原来认定的海拔高度是8848米,中国测绘局去年公布的最新数据是8844.43米。珠峰位于中尼边界东段,北坡在我国西藏境内,南坡在尼泊尔境内。

梅里雪山(云南)

梅里雪山位于滇西北青藏高原南延的横断山脉纵谷地区,包括怒江州、迪庆州以及丽江地区、大理州的部分地区。西与缅甸接壤,北与四川、西藏毗邻。

黄 山(安徽)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是中国老牌风景名胜区,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其中精粹风景区约154平方公里,天都峰、莲花峰、光明顶都在海拔1800米以上。

稻城三神山(四川)

仙乃日、央迈勇、夏诺多吉三座雪山呈品字形排列,是稻城县亚丁景区的核心,海拔都在6000米左右。文学家希尔顿描述的著名的香格里拉,就是在这里。

乔戈里峰(新疆)

“乔戈里”,塔吉克语,意为“高大雄伟”。乔戈里峰海拔8611米,它是喀喇昆仑山脉的主峰,也是世界上第二高峰,国外又称K2峰。位于中国、巴基斯坦的国境线。

冈仁波齐峰(西藏)

冈底斯山主峰冈仁波齐峰,海拔6638米,梵语称之为“湿婆(印度天神的名字)的天堂”,藏语意为“神灵之山”。每年来自印度、尼泊尔、不丹以及我国各大藏区的朝圣队伍络绎不绝。而它至今仍是一座无人登顶的处女峰。

泰 山(山东)

泰山前邻孔子故里曲阜,背依泉城济南,面积达426平方公里,主峰玉皇顶海拔1547米,气势雄伟,拔地而起,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

峨眉山(四川)

情系高原,让格桑花美丽绽放 篇4

——泸县援藏工作小组援藏工作纪实

■《泸县通讯》记者黄祖泉

2012年7月13日,肩负泸县人民的重托,怀着对雪域高原的憧憬,泸县9名干部人才远离家乡,暂别亲朋好友,踏上了驰援藏区的征程。

遥远而陌生地方——四川省西南边缘地区——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县及乡城县,是他们人生的一个重要节点。

张泽泉、洪林、熊启彬、童彬、熊豪德、潘昌雄、毛水希、林光跃、兰发勇,9名泸县援藏干部,扎根雪域高原,一干就是两年,他们,用异乎寻常的魄力,务实求新的精神,澎湃激越的情怀,在藏区深深地烙下了泸县烙印,写下了一系列朴实而更感人的故事。

梦想在何方,心就在何方

“来藏区为什么,在藏区干什么,离开藏区留下些什么?”这是泸县援藏工作小组每位成员无法回避的问题。

“藏区就是我们的第二故乡,说藏区话、做藏区事、做藏区人。”这是他们郑重的承诺。“说起来容易,但真正做起来却很难,但我们泸县全体援藏干部一直在努力地做,尽力去做,而且希望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好,这就是我们的援藏梦。”泸县援藏工作小组组长张泽泉说。

一路颠簸,一路风景。遥远陌生的地方,格桑花灿烂绽放,湛蓝的天空看到了真正的阳光。然而,距离目的地越近,他们少了兴奋,多了忐忑,藏区的风景愈发具象,同时,藏区恶劣的自然条件也成为摆在他们面前的挑战。

“头痛、恶心、胸闷、呼吸困难„„,连吃饭、睡觉都变成了困难的事。”说起初到藏区的那段经历,他们无不心有余悸。

踏上高原,强烈的高原反应立即如影随行,从海拔200多米的泸县来到海拔近3800米的稻城,每个人先后出现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头疼、失眠、流鼻血、呼吸急促,折磨着每一位援藏干部。

“我觉得我们还是很坚强的。刚开始时的确很艰难,但是我们还是迈过了这道坎。”豪情溢于言表。泸县援藏工作小组全体成员不抱怨、不回避、不退却,乐观应对,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与当地干部同甘共苦,与藏区群众亲密接触。

恶劣的气候、艰苦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是自然坎,而如何深入有效开展工作是工作坎,也是横亘在他们面前必须跨越的鸿沟。

梦想在何方,心就在何方。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能锻炼人,越能提高能力。缺氧不能缺精神,缺氧不能缺意志,这个信念始终支撑着他们在这片土地上艰难跋涉。他们迅速转变角色,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到各自工作中。在藏区,哪里需要他们,哪里就是他们的舞台,高原红成为他们奋斗历程的最好注脚。

千里风筝不断线,万里晴空寄乡情。2013年10月22日,县委副书记、县长薛学深到稻城县看望慰问泸县援藏干部人才时充分肯定了他们的工作,认为泸县援藏干部人才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仍然保持积极的工作状态,在各自的岗位上树立了泸县干部的良好形象。“我们将不辱使命,积极工作,主动作为,向组织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来自家乡的问候让大家倍感温暖,也倍增动力。

格桑花开处,在前方的路

两年的时间看似很长,但是对于真正要做事的泸县援藏工作小组全体成员来说,似乎太过短暂,“我们该做什么,能做什么,必须做什么,怎样做效果才更好。如果两年过去了,我们回首往昔,没有变化,就是失败。”

到藏区一个月后,泸县援藏工作小组就适时制定了智慧援藏、创新援藏、开拓援藏、真情援藏、务实援藏、团结援藏、和谐援藏的工作标准。“藏区的发展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这是泸县援藏工作小组全体成员的座右铭。

要想看到格桑花最灿烂的时候,就必须走好脚下的路,因为美丽在前方。

他们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张泽泉主动向泸州市发改委和泸县发改局争取资金,共争取资金25万元、价值近2万元的物资;熊启彬多次协调,共争取10万元工作经费、价值近3万元的物资;童彬争取到资金5万元、价值近1万元的物资;熊豪德争取了3万元援助经费划拨给傍河乡自建食堂,联系毗卢镇成功人士援助傍河乡1万元购置复印机等办公用品,争取到仲玖村阵地建设资金25万元;潘昌雄争取到20万元的主水渠维修资金,惠及2个村500余户村民„„

但这还不是泸县援藏工作小组工作的最终价值取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重‘输血’但更重‘造血’。理念上的帮助比物质上的帮助更为弥足珍贵,作用也更持久。” 张泽泉说。

带去泸县发展的经验,带去新的发展理念才是让藏区蝶变的关键。春华秋实,硕果盈枝,艰辛的付出,换来沉甸甸的收获。“首次”、“第一”等关键词成为他们援藏工作的最好诠释。

张泽泉在稻城县首次建立了项目管理库,完善了工程招投标管理办法,首次编制了项目推进工作简报,成功协助引进了总投资约3亿元的“亚丁古街”项目,目前,该项目已经破土动工,项目建设成功将全面提升稻城县的旅游现象。他结合稻城十一黄金周期间商家哄抬食宿价格的现象,首次使用了价格提醒告诫函,与县相关部门协调,向食宿经营者颁发了最高限价文件,有效规范了价格行为,受到稻城县县委、县政府领导好评。

洪林走遍稻城县12乡2镇17所学校,开展务实调研,举行师培教研活动并做了11次专题讲座。他编制了稻城县第一部校志,主编出版了第一本教育教学成果集,创办了内部免费交流季刊——《稻城教育》。2013年他被甘孜州委评为“群众工作全覆盖”先进个人。

熊启彬编制了《稻城县农D级危房改造(2012)实施方案》、《稻城—亚丁景区修建性详细旅游规划启动方案建议》等多个方案和报告,他所提出的在当地组建建筑公司的建议已提上议事日程,有望解决当地无建筑企业的现状。

童彬努力提升稻城审计工作水平,牵头开展了稻城县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专项经费审计、稻城县校舍安全工程跟踪审计、稻城县林业局2012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等7个项目,查出违纪违规资金6000余万元,上缴财政31.9万元,收缴罚款1.8万元。

熊豪德在每天单程步行近100分钟上下班的情况下扎实开展工作,完善了请销假、目标绩效考核等制度,编写了《傍河乡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去年5月17日发生了震中在傍河乡的4.2级地震,他立即开展抗震救灾工作,并积极整理材料上报县州,为灾民申请受灾补助。

潘昌雄参加了建设项目的前期规范、资金投入、建设进度的指导管理。他扎实推进干部作风建设,足迹踏遍青麦乡12个村,深入基层了解情况。他积极有效地开展传帮带活动,细心帮扶,让镇村干部的专业技术水平得到长足提高。

毛水希两年中先后在香格里拉镇卫生院、稻城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金珠镇卫生院等三个单位工作。他率先在稻城卫生系统里举行多次专题培训,使稻城卫生系统在公共卫生、财务管理等方面有了很大提升。

林光跃、兰发勇开稻城教育之先河,组织举行了首届优质课竞赛。他们务实开展“传帮

带”工作,认真指导结对教师,在教学第一线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2013年,稻城县中学中考成绩在全县的排名实现突破。

真情融雪域,高原爱绽放

“我们是一个团队,时时要体现出团队精神,要树立泸县援藏干部的形象,要真诚地为藏区群众服务。”这是泸县援藏工作小组各位成员的共识。

最纯洁、无私的爱往往发生在那些远隔千山万水而原本素昧平生的人们之间,泸县援藏工作小组的同志除在各自的岗位上干好本职工作外,还集体开展了一系列关爱藏区群众的活动,用真情去回报藏区人民对他们的厚爱。事情虽小,但感动在雪域高原不停地位移和传递。

2012年9月的一个星期天,时值青稞收割季节,寒桑村克姆家青稞地里,高原严重缺氧丝毫没有挡住泸县援藏干部们的热情,他们愉快地挥舞着镰刀,快乐地学习如何捆绑青稞,满足地把青稞搬上拖拉机„„这是“情系牧民助丰收——援藏干部泸县小组开展‘亲民爱民’活动”的生动场景。

“你们在家里都没有做过的事情却到这里来做了。高原条件艰苦,你们克服缺氧的困难,来到我们村帮助特困户收割庄稼,真是难为你们了。”说起寒桑村支部书记、村主任达瓦的话,全体援藏干部仍然记忆犹新。

2012年9月9日,他们利用星期天休息时间,与稻城县傍河乡中心校全体教师一起开展“心连心”活动,既调研了解基层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情况,又看望慰问辛勤耕耘在三尺讲台的园丁,更是全体援藏干部对教师表达的一份感恩之情。

泸县援藏干部在异乡拼搏的精神和真情关爱的热情也感染了一线教师,刀登校长动情地说:“泸县援藏干部带着深情厚意,看望慰问辛勤耕耘在一线的教职工,意义重大。”

“教师的成长是影响藏区后续发展的潜在动力。”这是泸县援藏干部关注藏区教师成长的初衷。

在藏区,交流多了,沟通顺畅了,工作组很快意识到,藏区孤儿和单亲家庭的孩子是更需要关爱和帮助的重点人群,孩子们的成长牵动着他们的心。2012年,在“让爱插上翅膀”爱心助学活动中,每个援藏干部定点帮助2名藏区贫困孩子,每年个人出资超1000元。2012年9月28日,在中秋佳节即将到来之际,为了让藏区的孩子孤儿不孤,单亲不单爱,工作组还精心组织了“让爱撒满雪域高原”活动,活动现场,欢乐荡漾,孩子们清澈的眼眸里跳跃着幸福的光芒。

宜居乡村和美丽乡村 篇5

国务院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

2014年5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国农村居民住房、饮水和出行等基本条件明显改善,人居环境基本实现干净、整洁、便捷,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宜居村庄。

《意见》提出了三方面的工作任务。一是规划先行,分类指导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二是突出重点,循序渐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三是完善机制,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

《意见》强调,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农村人居环境统计和评价机制。省级政府要对本地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负总责,规划及工作情况要及时报有关部门备案,接受监督检查。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城乡统筹、突出特色。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

(三)目标任务。到2020年,全国农村居民住房、饮水和出行等基本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人居环境基本实现干净、整洁、便捷,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宜居村庄。

规划先行,分类指导农村人居环境治理

(一)加快编制村庄规划。

(二)提高村庄规划可实施性。

(三)合理确定整治重点。

突出重点,循序渐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一)全力保障基本生活条件。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村内道路硬化工程。大力推进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完善消防、防洪等防灾减灾设施。

(二)大力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加快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治理农村垃圾和污水。建立村庄保洁制度,推行垃圾就地分类减量和资源回收利用。大力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整乡整村推进农村河道综合治理。

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区和居民生活区的科学分离,引导养殖业规模化发展,支持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污综合治理与利用。合理处置农药包装物、农膜等废弃物,加快废弃物回收设施建设。推进农村清洁工程。推动农村家庭改厕,全面完成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任务。

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节约集约使用土地。加强村庄公共空间整治,清理乱堆乱放,拆除私搭乱建,疏浚坑塘河道,推进村庄公共照明设施建设。统筹利用闲置土地、现有房屋及设施等,改造、建设村庄公共活动场所。

(三)稳步推进宜居乡村建设。加强对村域的规划管理,保持村庄整体风貌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保护和修复自然景观与田园景观。开展农房及院落风貌整治和村庄绿化美化,保护和修复水塘、沟渠等乡村设施。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制定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完善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和民居名录,建立健全保护和监管机制。继续实施“宽带中国”战略,推进宽带网络全面覆盖。利用小城镇基础设施以及商业服务设施,整体带动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完善机制,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

(一)创新投入方式。

(二)建立管护长效机制。

(三)强化农民主体地位。

(四)加强组织领导。

国务院办公厅 2014年5月16日

为此,辽宁省政府下发《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宜居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辽政发〔2014〕12号)

一、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国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有关工作部署和要求,以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条件为底线,以村庄环境整治为重点,以建设宜居村庄为导向,遵循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突出特色、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的原则,结合辽宁实际,大力开展宜居乡村建设,经过一段时期的艰苦努力,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二、工作目标

继续治理农村(含国有农场)垃圾、污水、畜禽粪便等污染,改造房、水、路等设施,提升绿化、亮化、生态化等水平。从2014年开始,实施“百千万宜居乡村创建工程”,到2017年,全省创建100个“宜居示范乡”、1000个“宜居示范村”(美丽乡村)、10000个“宜居达标村”,通过典型示范,带动宜居乡村建设。到2020年,建成一批“环境整洁、设施完善、生态优良、传承历史、富庶文明”的宜居乡村。

三、主要任务

(一)治理乡村环境

1.开展垃圾治理。建立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运行体系,完善垃圾收集转运和集中处理设施布局,逐步推行垃圾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垃圾日产日清不积存。

2.开展污水治理。因地制宜开展污水治理,原则上城镇化程度较高的乡镇政府所在地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收集管网并有效运行。村庄主要建设种植净水植物的氧化塘,配套分户小型污水处理设备。开展河道综合治理,改善农村河道水环境。3.开展畜禽粪便治理。规模化养殖场(小区)都要建设畜禽粪便污水综合治理与利用设施。加强分散家庭养殖户畜禽粪便贮存设施建设,推进畜禽粪便还田利用。

4.开展秸秆治理。引导农民开展秸秆还田、青贮,鼓励秸秆能源化利用。村内柴草堆垛进院,规整垛放,不占道路。

(二)改造乡村设施

1.实施农房改造。有条件的乡镇开展棚户区改造,建设宜居小区。开展农村危房改造,消灭D级危房。开展农房抗震和节能改造。

2.实施道路改造。乡镇政府所在地要完善道路网,道路全部实现硬化,排水、路灯等附属设施基本完备。实施村庄道路硬化,主要街路全部硬化并有边沟。

3.实施饮水改造。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完善供水设施,全面解决饮水安全问题。

4.实施厕所改造。开展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逐步推行厕所水冲化,鼓励有条件的农户厕所进户。

(三)提升乡村发展水平

1.抓好村庄亮化。村庄主要道路、街口和广场实现亮化。

2.抓好乡村绿化。提高绿化覆盖率,乡镇建设优美绿化景观带、公园或水系。村庄路边屋旁有树木。

3.抓好乡村美化。乡镇建设景观街路和景观节点,开展建筑立面改造。村庄要进行农房、院落等风貌整治,鼓励农房平改坡。

4.抓好生态优化。保护山水植被等自然景观,提升村落和田园景观,创造碧水蓝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生态环境。

5.抓好服务优化。强化、完善农村社区公用设施和乡村商业、教育、医疗等服务功能,加强银行网点、综合超市、餐饮住宿等社会服务设施建设。

6.抓好管理优化。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强化村民自治管理,制定“村规民约”。

7.抓好特色打造。利用地域优势资源,挖掘历史文化传统,打造具有历史文化、风景旅游、休闲度假、农业观光、温泉疗养、沟域经济等特点的特色乡村。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省、市、县分别成立宜居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住房城乡建设部门。乡镇要明确责任部门,村庄要有专人负责。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把宜居乡村建设作为当前重要任务,精心组织,确保宜居乡村建设工作扎实推进。

(二)强化队伍建设。建立乡村保洁长效机制,设立保洁员队伍,原则上农村执行每400人左右1名保洁员的配备标准。要建立保洁队伍组织体系,原则上采取市场化运作机制,各县设立专门保洁公司,乡镇设分公司,做到聘用、考核、责任制度化。各地要积极组织护林员、水管员等行业人员参与宜居乡村建设。

(三)统筹规划实施。完善县域居民点布局规划,明确不同区位、不同类型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的重点和时序,集中资金和力量发展重点乡村。组织编制宜居示范乡村建设规划,规划要符合农村实际,不搞大拆大建,满足农民要求,体现乡村特色;要把房屋、街路、设施、景观等整治和改造内容落实到具体项目,做出必要的工程设计和建设时序安排,建立项目库。要制定宜居乡村建设标准。

(四)落实经费保障。将保洁员工资及运行维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由省市县三级财政分担。经费原则上执行农村居民每人30元标准,其中省以上财政承担40%,市财政承担30%,县财政承担30%。运行维护资金由县级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统筹管理。逐步建立乡村污水处理设施运行及人员经费保障机制,列入市县财政预算。整合各类涉农专项资金,加大投入力度。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宜居乡村建设。

(五)健全工作机制。建立督察考核通报制度,制定工作考评办法,加强日常统计和调度督察,评选先进市县,考核结果向全省通报。建立省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对口联系制度,加强省对各市宜居乡村建设工作全过程指导。抓好省级示范,组织专门队伍开展规划编制,建立投入、工程建设和长效管护机制。全面深入开展宣传,设立专报快报,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014年6月9日

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是指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时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具体要求。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农办科〔2013〕10号)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2013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的要求,我部决定从今年起组织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

一、充分认识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重要意义

(一)创建“美丽乡村”是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二)创建“美丽乡村”是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科学发展的需要。

(三)创建“美丽乡村”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的需要。

二、准确把握开展“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的总体思路

(四)明确“美丽乡村”创建的目标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生态文化传承、文明新风培育为目标,加强工作指导,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构建科学、量化的评价目标体系,建设一批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增收的“美丽乡村”,树立不同类型、不同特点、不同发展水平的标杆模式,推动形成农业产业结构、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与农业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发展模式,加快我国农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五)把握“美丽乡村”创建的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强化主体。

生态优先,科学发展。

规划先行,因地制宜。

典型引路,整体推进。

三、切实抓好开展“美丽乡村”创建的重点工作

(六)制定“美丽乡村”目标体系。充分考虑不同区域类型和经济发展水平,从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功能拓展、农民素质提升、农业技术推广、乡村建设布局、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文化建设等方面,研究制定“美丽乡村”目标体系。

(七)组织“美丽乡村”创建试点。2013-2015年,在全国选择产生1000个“美丽乡村”创建试点单位。

(八)推介“美丽乡村”创建典型。

(九)强化“美丽乡村”创建的科技支撑。

(十)加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十一)推动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十二)大力发展健康向上的农村文化。

四、大力加强开展“美丽乡村”创建的组织落实

(十三)加强组织领导。

(十四)创新工作机制。

(十五)抓好创建试点。

(十六)加大宣传引导。

农业部办公厅2013年2月22日

为此,辽宁省政府下发《关于全面开展农村环境治理的实施意见》

(辽政发〔2013〕11号)

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省政府提出的“十二五”末全省要完成农村垃圾污水和养殖粪便处理工作有关要求,有效改善村容镇貌,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指导各地有序开展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开展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二、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

(一)工作目标。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农村环境治理任务。到2015年末,全省农村垃圾污水和养殖粪便等环境治理初见成效,实现村容镇貌整洁有序;到2017年末,基本完成全省农村环境治理任务,村容镇貌达到美丽村镇标准。通过农村环境治理,全面巩固和提高辽河等省内重点流域的治理成果。

(二)工作任务。全面启动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实施农村村内道路有硬化、道路两侧有排水边沟、路边屋旁有树木、有垃圾收集池、有保洁员、有村规民约,镇(乡)有垃圾处理设施、有污水处理设施、有养殖粪便处理设施,建立有制度、有队伍、有设施、有经费的农村环境治理工作体系,实现常态化管理。

三、采取有效工作措施,推进农村环境治理工作

(一)统筹规划,制定标准。一是要坚持因地制宜、优先支持集中连片、整乡镇推进的原则,完成全省农村以垃圾污水和养殖粪便治理为重点的环境治理规划编制工作。二是要制定全省农村环境治理标准和农村垃圾、污水、养殖粪便等治理设施建设标准。三是各市、县(市)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组织编制农村环境治理规划,分解工作任务,制定实施计划。

(二)明确任务,严格考核。各市、县(市)要依据规划,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加强督查考评,对所辖区域农村环境治理进度、质量等进行有效监管,确保取得实效。省对各市、县(市)农村环境治理工作进行全过程指导,负责对口联系的单位要派专人负责,指导对口县(市)做好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同时,省将对各市、县(市)工作进展和资金使用、对口联系帮扶工作情况,定期组织检查考核通报。

(三)抓好典型,以点带面。各市、县(市)依据规划和治理标准,抓好本地区治理典型。要总结符合本地实际的农村环境治理模式和经验做法,以典型为突破口,全面推开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省将适时召开全省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现场会,推动全省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健康发展。

(四)加大投入,优先治理。农村环境治理是公益事业,以政府投入为主。各市、县要将农村保洁员和环境治理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足额予以保障。省政府将进一步加大专项资金整合力度,2013年优先支持辽河干流区域和大伙房、桓仁水源保护区范围内的环境治理项目;2014年优先支持大浑太流域范围内的环境治理项目;2015年优先支持凌河流域范围内的环境治理项目。

(五)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各市、县(市)政府是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的责任主体,主要领导是农村环境治理第一责任人。要建立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在规划的前提下,以县(市)政府为平台进行项目和资金整合。同时建立以乡镇政府为主的长效管理机制,科学制定实施方案。省政府按照部门职能分工,建立对口联系制度和严格的责任体系。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负责全省农村环境治理牵头和指导农村垃圾治理工作;省环保厅负责指导全省农村污水治理工作;省农村综改办、省交通厅、省农委负责指导全省村内道路和边沟整治规划并组织实施;省水利厅负责指导全省村镇河塘、农田沟渠治理工作;省林业厅负责指导全省村屯绿化工作;省卫生厅负责指导农村改厕工作;省畜牧局负责指导农村养殖粪便治理工作;省财政厅负责农村环境治理以奖代补专项资金筹集和管理;省农垦局负责指导国有农场的垦区环境治理工作;省政府督察室负责配合省直部门做好全省农村环境治理督查工作。省发展改革委、省国土资源厅、省民政厅、省政府金融办等相关部门,按照分工完成对口联系工作。

辽宁省人民政府

2013年4月12日

“美丽乡村,美丽校园”工作布置 篇6

上周学院发布的“美丽乡村,美丽校园“活动方案,今天上午公告发文《关于在我院学生中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美丽校园活动暨xx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通知》,任务比较多,因此本次通知简化式的把工作任务布置,下学期开学要立即进行活动材料上报和评选。

另外,近期关于“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是全区的重大任务,因此我们也要相应号召,必须全力做好此项活动。暑期活动的安排基本上都是围绕这一活动开展的。

一、放假前举行一次主题班会。放假老师们肯定会召开暑假安全的班会,那么将“美丽广西 清洁乡村 美丽校园”活动一同做了,形式可自选,但必须有图片、方案等材料(特别是图片,要有明显的活动主题标识)

二、通知CRp系统阅读“清洁乡村,美丽家园”倡议书。学生工作处将在暑假前期向每位学生发出一份“清洁乡村,美丽家园”倡议书,老师们提醒学生记得登陆阅读即可。

三、开展一次社会调查活动。因学院每系有人数要求,为达到要求,请辅导员指定人员开展此项活动。即让学生利用暑假时间深入到坐在的社区、村组、街道,调查记录社区、村组、街道的环境状况,并写出整改设想,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围绕“我的中国梦”,撰写一篇有价值的“美丽广西 清洁乡村 美丽校园”调查报告。字数1000字以上,秋季开学后由辅导员统一收齐后交莫xx处。上交时间会另行通知。

四、开展“绿色中国梦,清洁乡村——美丽家乡随手拍”活动。组织学生利用返乡期间,通过观察和对比家乡生态、人文、科技、卫生等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经济环境的变化,通过拍照并以微博、微信等方式发上网,展示家乡的美丽,宣传家乡的变化,表达对家乡的热爱,激励并鼓舞广大青年投身于家乡建设。各班同学可以通过本班微博发布,系团委将选出优秀照片转发至学院团委微博。

此项工作安排班级的微博负责人负责,可以让同学们通过说说、微博形式发布图片,由负责人统一进行发布。各班微博在假期间必须发布5条相关微博。

五、制作一张宣传卡片或摄影作品。学生利用暑假期间亲自动手制作一张关于环保或者整治身边环境的宣传卡片或摄影,张贴于家中,并将设计的图片和张贴场景拍下来,在开学后辅导员统一收集,由学院在新生界文明风采竞赛中评选优秀作品。

每班至少报两份材料。

六、征集一条文明短信或警示语。围绕“清洁乡村,美丽家园”活动主题,以家庭为单位,创作文明短信或警示语。每班至少上交3条短信或警示语,于开学初由辅导员统一收集报系团委。

美丽的乡村 篇7

暑假开始了, 我和妈妈一起去住在乡下的外婆家。道路两旁全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用汗水换来的绿茵茵的果树。郁郁葱葱的枝叶挡住了一缕缕金灿灿的阳光, 一棵棵果树上挂满的密密麻麻的荔枝。

到了外婆家, 我就急冲冲地下了车, 跑进外婆家里, 从后门看出去, 有一棵高大的果树上面挂满了我最喜欢吃的芒果。我一溜烟跑到房顶上的窗户旁, 伸出手就摘到芒果。

夜晚, 美丽的天空好似一张蓝色的地毯, 镶嵌着无数亮晶晶的小钻石, 美丽无比。小星星眼睛一眨一眨的, 可爱极了。蛐蛐唱起动听的催眠曲, 狗睡了, 牛睡了, 羊睡了, 人也睡了。风睡了, 星星睡了, 月亮也睡了, 花草也睡了。

这可真是“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啊!

高原美丽乡村 篇8

4月5日清晨次仁曲珍和当地群众身着盛装,举行了一个简朴又隆重的升旗仪式,老人缓缓抬头,仰望着这面在晨风中舒展开来的五星红旗。

她已经记不清这是自己多少次看着国旗升起了,从1965年开始,次仁曲珍老人就坚持每天在自家院中升挂国旗,至今已经有44年了。

44年的升旗仪式

几乎每一个到过日喀则的人都听说过次仁曲珍的故事。

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崇山峻岭中,有一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落——帮村。在这里,每天清晨都会有一位藏族老阿妈在自家的院子里升起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到了傍晚,她又自己把国旗降下来,然后小心翼翼地收好。这位藏族老阿妈就是次仁曲珍。

40多年间,老人院子里飘扬的五星红旗成为边陲山村一道美丽的风景。受她的影响,附近的乡亲们每逢节庆日也开始升挂五星红旗。从1965年至今,次仁曲珍老人先后更换了十几面国旗,每一次更换新国旗她都小心翼翼地把用旧了的国旗叠好收藏起来,放到箱子里。

今年99岁的次仁曲珍,老伴儿早逝,没有儿女,仅靠着自己家几亩地维持着生计。1997年,聂拉木县国税局就开始对次仁曲珍实施对口帮扶,为老人盖了新房,送去了生活用品。就在国税局里的工作人员问老人还需要什么时,老人说:“我每天挂的国旗很旧了,你们方便的话就送我一面新的吧。”工作人员们唏嘘不已,当即答应送老人一面新的国旗。从那以后,对口帮扶老人的单位去看望她时,一定会给她带上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

次仁曲珍老人的故事感动了许多人,今年3月28日,适逢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为了表达对老人的敬意,天安门国旗班代表向次仁曲珍老人赠送了一面崭新的国旗。

永远热爱“金珠玛米”

次仁曲珍1910年出生在聂拉木县樟木镇帮村,那里高山险峻道路崎岖,土地贫瘠。

在旧西藏农奴次仁曲珍是农奴主们“会说话的工具”,只能在有限的土地上种点儿土豆和玉米,而大部分时间要靠编织竹器来维持生活。次仁曲珍和大伙儿换取食物填饱肚子的过程是极其艰难的,先上山砍伐竹子编织成竹筐竹垫之类的生活用品,然后顺樟木沟而上走五天到聂拉木宗缴纳赋税,换取食盐。顺沟而下,约走10天,到尼泊尔王国的巴尔比斯镇换取粮食。返回途中,要缴纳关税,回到村子,还要向村里的头人进贡。

23岁那年的夏天,头人的手下闯进了次仁曲珍蛰居的窝棚,恶狠狠地向她清算因为交换粮食欠下的税和尚未服完的徭役,次仁曲珍拖着生病的身体哀求了几句,却换来恶奴一阵疯狂的皮鞭。

苦难的生活终于熬到了尽头。1960年的深秋,次仁曲珍听到了“金珠玛米”(藏语,“解放军”)和工作队要到樟木沟的消息。接下来,次仁曲珍分得了土地、牲畜、还加入了生产队,并担任了生产队副队长。“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她说。

次仁曲珍第一次见到五星红旗,是在一个热火朝天的修路场上。“金珠玛米”打着五星红旗开进樟木沟,他们腰里系着绳子,悬空打炮眼,开山劈石,硬是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了一条连接外面世界的公路。飘扬的五星红旗彻底改变了老阿妈的命运

她从此认定五星红旗是吉祥幸福的标志,红旗下面的人都是自己的亲人,自己要永远感谢“金珠玛米”。

1965年国庆节那天早上,整个樟木沟的群众都在自己的房屋前自发地挂起了五星红旗。那一天,次仁曲珍也在自己的窝棚前挂起了五星红旗。也就是从那天开始,次仁曲珍坚持不懈地每天升降国旗,直到今天。

上一篇:考研英语词汇金库储备妙招下一篇:福建省2016年基金从业资格:短期回购协议考试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