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高效课堂

2024-09-13

同课异构、高效课堂(共9篇)

同课异构、高效课堂 篇1

各学区(校):

为了进一步深化校本教研,努力构建高效课堂,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新课改向纵深发展。根据中心学校2012年工作要点安排,结合我镇实际,经研究,决定开展小学语文“同课异构、高效课堂”教学能手大赛活动。现将有关事项安排如下:

一、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王录斌

副组长:夏严明、徐光鲜、吴甫斌

成员:韦文金、任清贵、张邦玮、李晶、殷诗明、华韶强、陈虎、各初小负责人

二、活动地点:法官镇黄家店小学

三、活动时间:4月12日至4月13日

四、参加人员:

小学各学区负责人、参赛教师和工作人员。各校在选拔的基础上,推荐语文教师参赛。具体名额分配如下:校本部1名、大寺庙1名、两岔1名、黄家店1名、僧道关1名、九年制1名,共6名。(单设初小教师不参加本次活动)

五、说课和上课内容:

四年级语文第八册第13课《第一次抱母亲》

六、要求:

1、说课、上课的相关要求详见评分表。

2、评委人员:韦文金、任清贵、张邦玮、李晶、殷诗明、华韶强、陈虎

七、比赛过程:

1、先说课后上课。(说课占20%,上课占80%)

2、参赛教师要上交说课稿和赛讲教案一式七份。

3、所有程序依抽签决定说课和上课顺序。

4、凡获奖的参赛选手由中心学校颁发获奖证书和奖品,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三等奖1名。

八、几点说明:

1、参赛教师备课时要体现新课改理念,符合高效课堂要求,显现校本研修成果。

2、所有参赛教师和工作人员及学区负责人务于4月12日16点前抵达黄家店小学召开预备会。

附:

1、小学语文“同课异构、高效课堂”教学能手大赛活动上课评分表

2、小学语文“同课异构、高效课堂”教学能手大赛活动说课比赛评分表

法官镇中心学校

二○一二年四月六日

附件

同课异构、高效课堂 篇2

关键词:同课异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以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为例, 有32篇课文, 8个识字专题, 8个语文园地。 听说读写, 各项教学目标都以教材为主要依托, 并有大量的课外阅读。 因此, 语文课堂的着眼点更多地在于“教什么”“怎么教”“怎样完成这么多的教学任务”。作为老师, 我们都知道应“以学为本”, “教多少”不重要, 关键在于学生“学多少”。 如何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让学生学得更扎实高效呢? 下面我就几节同课异构的效果谈谈看法。

一、目标:高效的关键

《纸船和风筝 》是二年级一篇精读课文, 第一课时该上什么内容呢? 在一次区同课异构教学评比中参赛的三位老师都选择了识字教学。 如何才能上成高效的识字课呢? 目标的定位最关键。 它是教师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 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因此, 我特别关注了三位老师的教学目标。

第一位老师的教学目标: (1) 认识8个生字, 正确、端正、整洁地书写4个生字; (2) 能够提出不认识的生字, 能够形象地识记生字, 并掌握灵活识记生字的方法; (3)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体会小熊和松鼠的友谊。理解“乐坏了”, 再训练说一句话。 第二位老师的教学目标: (1) 认识8个生字, 会写8个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带生字的词语与句子。

以上两位老师的教学目标内容大体相同, 但是对比一下, 就不难发现, 第一位老师的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具体、可操作。例如:“正确、端正、整洁地书写4个生字。”“能够提出不认识的生字, 能够形象地识记生字, 并掌握灵活识记生字的方法。 ”不但明确规定了识字、写字的数量, 还具体列明要达到的程度。 又如:“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体会小熊和松鼠的友谊。理解‘乐坏了’, 再训练说一句话。”从这一目标, 我们可以明确地知道, 这节课里, 老师要引导学生解决的问题, 就是通过初步读课文知道课文的大意;用“乐坏了”一词进行说话训练, 目标的操作性很强。 相比之下, 第二位老师的教学目标就显得太笼统, 缺乏达成度。 第三位老师在她交来的教学设计中, 并没有列出教学目标, 估计是忘了, 但从一个侧面或多或少地反映出该老师对教学目标的重视程度。 从她的教学设计中, 教学内容分两大部分:一是学习生字, 二是学习课文1—6自然段。由此而推测其教学目标有三方面: (1) 课文生字; (2) 正确书写2个生字“抓、扎”; (3) 感情朗读课文1—6自然段, 理解小熊的快乐和小松鼠的幸福。 40分钟的时间, 既要完成识字、写字任务, 又要完成阅读任务,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 恐怕难以实现。 由此可见, 课前拟定目标的时候, 一定要分析学情, 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拟定教学目标。 事实上, 在平时的听课、集中培训中发现, 一些老师在备课的时候, 并没有仔细推敲教学目标, 只是照搬教师用书的目标建议, 根本不把目标放在心上。 这样的课何来高效可言呢?

二、让课堂情到深处, 水到渠成

《地震中的父与子 》是五年级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 它叙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在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 一位父亲冒着危险, 抱着坚定的信念, 不顾劝阻, 在没人理睬和帮助的情况下, 历尽艰辛, 用了38小时, 徒手挖掘, 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他幸存同学的故事, 全文没有提及一个爱字, 但字里行间浸润着的是父子之间难以割断的亲情。

这篇课文, 在上文所述的区教学评比活动中一位老师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是这样处理的: (1) 读单元导语, 说说本单元的内容和学习要求; (2) 揭示课题, 观看图片, 感受地震带来的灾害; (3) 初读课文, 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引导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4) 直奔最后一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5) 细读课文, 重点理解“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的了不起”。 课文是按故事的顺序叙述的, 这位老师是采取倒叙的方式教学的, 整体教学思路很清晰。课上, 学生抓住“了不起的父亲”这一主线, 在老师的引导下, 品读了描写父亲当时的语言、外貌及动作的句子, 或齐读, 或指名读, 或分角色读;或对比, 或想象。 学生基本能从中体会父亲的了不起以及伟大的父爱———爱得坚强, 爱得执著, 爱得深厚。

然而, 课堂上却意外地出现两次笑场, 一次是在品读父亲与周围人的对话时。 这位老师先让学生初读想象:“除了课文写到这些好心人、消防队长、警察外, 还有谁可能来劝阻他呢? 如果你就是这些人, 你会怎样劝阻他呢? ”在学生想象的基础上, 老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以下对话:

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 说:“太晚了, 没有希望了。 ”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 问道:“谁愿意帮助我? ”救火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 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 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 我能理解, 可这样做, 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 马上回家吧。”“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

一位学生朗读劝阻人的话, 全班同学朗读父亲的话, 这位老师这样安排, 我想其目的就让学生品味父亲当时所说的三句话, 虽然意思一样, 但是表达的心情却不一样, 从中体味父亲当时极度的无助。 可是, 事与愿违, 学生读着读着却笑了。

另外一次是在品读父亲埋头挖的外貌描写时。 当时, 这位老师指名学生朗读:“他挖了8小时, 12小时, 24小时, 36小时, 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 双眼布满血丝, 衣服破烂不堪, 到处都是血迹。 ”当这位学生情深款款地朗读时, 一部分学生听着听着却笑了起来。

感人的场面, 学生却笑了。 如此尴尬的教学局面, 在另一节课上同样出现, 在其他评优课、常规课中, 也时有发生。情到深处为何笑? 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 就这一节课而言, 无疑, 这位老师的备课是很深入的, 她体会了文中的人物情感, 作者的情感, 在课堂上也用上了自己富有情感的语言去引导学生, 总体教学基调定得还是恰当的。 她抓住了文中的重点语句, 引导学生想象, 并通过学生分角色朗读、对比朗读等方式, 以读煽情。 这些引导品读的方法也是恰当的。 之所以引起笑场, 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三点。

1.重点语句的品读与具体的语言环境脱节。

这位老师把描写父亲的语句从课文情境中抽离出来。离开了具体语言环境的语句多多少少会失去它丰富的内涵。 学生孤立地品读语句, 缺乏具体的语言情境, 学生的想象就失去了源头, 想象也显得苍白无力。

2.没有适时地引入背景资料。

在引导学生朗读之前, 可以播放地震劫后的图片或视频, 引导学生回读前文描写地震的语句, 也可以引导学生回到课文情境中, 将父亲与其他父母的行为对比, 图文结合, 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行为背后所饱含的深情。

3.缺乏教师激情引读。

无论是让学生分角色读父亲语言, 还是指名读父亲的外貌描写, 学生读完就了事, 这位老师没有作点评, 没有引导, 错过了煽情的时机。 其实学生读完后, 老师完全可以插上一两句富有激情的引导语。 例如:当学生读到“谁愿意帮助我? ”老师可以这样引导:父亲跪在那片废墟上, 多么渴望有人能帮他一把啊, 可是没有人帮助他。 ……通过教师反复的、充满激情的导语, 把地震的情境与父亲的处境一次又一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强化了学生的认知, 也加深了他们的理解, 学生读到深情之处, 自然对人物品质的了解水到渠成。

三、精心设计学习方式, 优化组合多种学习方式

《月光曲》习题提示, 本课主要有两个学习任务: (1) 思考讨论“为什么贝多芬要弹琴给盲姑娘兄妹听? 为什么弹完一曲, 又弹一曲”? (2) 体会和感受“听到琴声, 皮鞋匠兄妹好像看到了什么”。 这两个学习任务旨在培养学生什么能力呢?在一次校内同课异构活动里, 一位老师解读为, 第一个学习任务, 是在训练学生揣摩人物内心活动, 体会情感变化的精读能力。 第二个学习任务, 是进一步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 进行表达的方法。 这两个目标可以分列两个课时完成。 这样, 每课时的教学目标很明确, 重点突出。

在学习方式方面, 两位老师都认为, 第一个板块主要完成初读感知的任务。 对于这篇内容浅显的叙事文, 学生抓住“传说”一词, 梳理文脉和主要内容, 是完全有基础的, 应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 第二个板块, 主要探讨贝多芬弹琴的原因。 这里主要渗透的是透过人物的动作、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 从而体会人物情感变化的阅读方法。

高效, 已成为是当今教学的主旋律, 也是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必然趋势。 它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 让学生真正学得主动, 学得轻松, 学得有用。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解放小孩的头脑, 解放小孩的双手, 解放小孩的嘴, 解放小孩的空间, 解放小孩的时间。 ”这些不正说明阅读教学要轻松、愉快、高效的重要吗? 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进行探索和创造, 必将成就高效的阅读教学, 从而真正达到务实、高效的教学境界。

参考文献

[1]徐碧美.追求卓越——教师专业发展案例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朱永新.走近最理想的教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同课异构 高效课堂 篇3

【关键词】校本教研 同课异构 教师发展

随着课改实施的深入,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我们不断探索一种新的校本教学形式和新的教学交流平台,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但是,究竟什么是同课异构?“同”在何处?“异”在哪?“构”什么?

一、启示与思考

开展同课异构活动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同一文本(教材内容)由不同教师进行处理、组织课堂教学;另一种是同一教师对文本(教材内容)在不同班级进行不同构思、处理、组织课堂教学。我们通常所说的“同课异构” 多数情况是指第一种,下面就第一种情况阐述笔者的认识和思考。

(一)同课异构的概念理解

简单地说, “同课异构”是指对同一课题和文本(即教材内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具体地说,“同课异构” 是指针对同一文本(即教材内容),按照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 ,由一位或多位教师,面向不同的学生,运用不同的理念、构思、设计、方法所进行的教学。

“同”不仅指课题名称相同,还包括文本(即教材内容)的三维目标的一致性。“异”在教学中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相同文本(即教材内容),根据学情的不同,选取不同的教学内容,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二是相同的文本(即教材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而“构” 有“结构”和“建构”之分,如果是“结构”,则指具体的课堂形式;如果是“建构”,则指按照某种操作方法来达到某种目标。我们讨论“同课异构”一般是从“建构” 的角度上来进行的。

由此可见,“同” 是基础,有“同”才有可比性和可辨性;“异”是发展,通过“异构”才能在比较中扬弃,才能形成异彩纷呈的教学风格。

(二)开展“同课异构”的缘由

同课异构实质上是对集体备课的一种改进,同课之所以要进行异构,其缘由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学本质上是一种个性化的活动,教师只有以“学”定教,因“学”而异,顺“学”而为,从学生实际出发,才能使教学效益达到最大化。

2.教师的教学个性差异。由于教师的个性、经验、数学素养的不同,因而对文本的理解就会不同。

3.文本和教学资源的丰富性。文本价值是丰富的,这种资源包括文本的阅读价值和教学价值。通过解构文本,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文本的语言特质,以及内蕴的文化、经验、思维方式、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等文本包含的价值。

(三)开展“同课异构”活动的意义

1. 有利于教师深入钻研文本的核心价值,激发和调动教师的潜能。

2. 有利于展现教师的个人风采。

3. 有利于促进不同层面教师的共同进步。

二、开展“同课异构”活动的建议

“同课异构”是一种求变求新的创新设计,如何引导教师开展同课异构活动呢?

第一,在开展同课异构活动前应组织教师对“同课异构”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帮助教师对“同课异构” 活动的认识和理解,提高教师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同课异构”活动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二,在开展同课异构活动前可组织教师观看一些中学数学的实录课,要求大家认真做好观课笔记及提出修改建议,再组织大家对课例进行研讨。

第三,请教学专家或骨干教师根据前面的观课来示范同课异构的具体策略与方法, 并将设计的异构方案下发给参培教师,并给参培教师解读异构的理由和可能产生的教学效果,逐步引导教师学会同课异构。

第四,在教师学会异构的基础上,再布置任务,让培训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情和教学内容、目标的要求,按照自己的教学风格,独自写一份个性化的教学设计。然后组织开展“同课异构”活动,并在同课异构中逐步培养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教学的能力。

综上所述, “同课异构” 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发现自我,重塑自我,完善自我的平台。因此,开展“同课异构”活动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如何将“同课异构” 活动中的范例内化吸收,使其对自己的教学产生质的影响,达到提高自己教学水平,实现高效课堂,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目的,还需要教师进一步去深入思考和有机整合。

【参考文献】

[1]陈坚林. 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程的整合[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顾佩娅. 优秀外语教师成长案例研究[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09.

[3]束定芳. 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4]刘桦. 论英语教师信念体系[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同课异构的课堂教学评价 篇4

“同课异构”课堂教学评价

一、“同课异构”教学评价活动的目的

“同课异构”教学评价应充分运用比较法进行

1、通过“同课异构”评价活动,改变教师过去单一的评课方法,促使教师对教学问题的深入思考,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增强教师的业务能力。

2、通过“同课异构”评价活动,促使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对新教材教学的更深一步的探讨,提高对教学内容特别是重难点的把握能力,促进教法与学法的改进,逐步形成每个教师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加速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专业化的成长。

3、通过教师个体反思和备课组教师间的相互评课,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创设优良、和谐的育人环境。

二、评价活动的形式:

采取与教师面对面进行可行性、可操作性、教学有效性的评价相结合。

三、评价活动的步骤:

1、同定一节课。同年级的数学教师,定好同一内容,同一例题,同一课时的一节课。

2、同备一节课。定好课题后,同年级的教师共同研究,确定知识点以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达到学习交流,文本共享的目的。

3、同上一节课。教师认真备课后,同年级的教师同上一节“同课异构”课,展露各有特色,各有千秋的教学风采。

4、同听一节课。同组教师参加“同课异构”课听课。在听课中汲取别人的亮点,为己所用,也为课后评价做好准备。

5、同评一节课。听完课之后,各教研组长定好时间、地点,邀请学校相关领导,组织同组教师对“同课异构”课进行评课,达到互动教学研究的真正意义。

四、评价活动时上课教师与听课教师的任务

每次活动,教师都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任务,并按要求做好充分的发言准备,最后写一份这次活动的反思。

〈一〉上课教师的任务;

1、起点思索:(1)你的教学观是什么,如何根据自己的认识和情趣构建自己心中的优质课?(2)你上这节课教学设计的突破口在那里,哪一点最成功,不足是什么?

2、同课比较。深入探究:透视别人的课堂,分析课堂教学的真正艺术。透过别人的课堂你得到了什么启示?比较自己的教学你最需要改进的是什么?

3、生成观点。概括自己在这次活动中的心得体会与业务提升,交流自己对课堂教学的思考和操作设想。你打算吸纳别人的那些先进理念、手法、技术,使自己的课堂更有生机? 〈二〉评课教师的任务(每个听课教师都要发言)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主要有“教的评价和学的评价”,教的评价有“课堂教学设计评价和课堂教学过程评价”,按照教师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可以进行以下的评价和思考:

1、课堂教学设计的评价:(1)同样的内容,几个教师的设计差别在那里?(2)透过课堂,你感受到他们的教学理念差异在那里? 思考:(1)他们的教学设计最值得你学习的是什么?欠缺什么?(2)你认为那一个设计比较接近你的理想课堂?

2、课堂教学过程评价

〈1〉教的评价:评价时注意从以下几方面评价:①教学语言评价、②板书设计评价、③课堂提问评价,④课堂调控评价,⑤对学生评价的评价等。必须罗列出几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你觉得精彩的几点和做得不够的地方,谈谈如果自己上这节课怎样改进。

思考:(1)几个教师的教学方法,你最想吸纳的是什么?(2)你认为最需要改进的又是什么?(3)比较几位教师的教学方法,你认为怎样互补才能变成一节完美的课? 〈2〉学的评价:“学”的评价主要有“学习活动及效果评价”。对学生学习活动及效果评价主要是:①预习、听课、练习等能力层面,②兴趣、愿望、氛围等情感层面。学习效果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会形成阶段性效果。可以有以下评价项目:

(1)“预习”评价的指标为:初步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找出教材中的重点和不理解的问题;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思考题。

(2)“听课”评价的指标为:上课专心听讲,真正听懂老师讲授的知识;当堂理解教学的基本内容;掌握学习方法,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练习”评价的指标为:格式规范,书写质量高;练习正确率高;围绕学习中心内容。(4)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参与态度、参与广度、参与深度。

(5)根据学科特点创设有助于师生对话、沟通的教学情境,营造民主、和谐、互动、开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6)引导学生主动、合作学习,组织多种形式探究、讨论、交流等活动,培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激活学生思维,能大胆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以学生问题为出发点,形成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

五、评价活动的主要功能

“同课异构”课教学评价,对于提高教与学的效果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

(一)诊断作用。“同课异构”课教学评价,能够了解教学各个方面的情况,比较准确地诊断出教师、学生教与学的质量、水平、优点以及缺点、矛盾和问题,缩小对知识点评价的范围,有效地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校本教学研究,并进行归因分析,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活跃学校的教研氛围。

(二)导向作用。“同课异构”课教学评价,有很强的导向性,能使教师明确教学应努力的方向及应达到的程度。

同课异构、高效课堂 篇5

芜湖县一中 谈琴

有效教学是重在老师如何让一堂课成为有效的课堂、甚至是高效的课堂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因此我理解的“同课异构”,就是同一内容由不同老师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由于老师主体的不同,所以教学的风格策略效果各有不同。“同课异构”能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

小说的文本是生动的,人物是鲜活的,对小说《祝福》的解读是多元化的。学生要多读经典,鲁迅的经典,名著的经典,都可以作为学生诵读的选择。传统的篇目很难上得出彩,在此之前上《祝福》,大家都会从小说的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去展开解说,所以我们的课堂很容易落入俗套,那么追求新意成了一个很困难的问题。可是也不能光为了求新而抛开文本,文本的解读是理解小说的关键。两位老师都上出了新意,但是又紧扣文本。下面我就两位老师的《祝福》课堂谈谈我的感受。

一、教师扎实的专业素养是课堂重点把握的关键 龙敏老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人物的前后对比上。按时间顺序叙述祥林嫂的半生经历,祥林嫂的肖像剪影是她设置的两块重点。以春联导入引出主要人物祥林嫂,也暗示了她的结局,在祝福声中寂然死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以自己的语言概括祥林嫂的半生经历,给学生初步的印象,然后再进去情节的推理和人物的分析。在人物肖像剪影的概括上让学生合作完成,既调动了学生参与语文课堂的积极性,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何以一两个问题的设置贯穿全篇,这依赖于教师扎实的专业素养。

袁佳老师执教的《祝福》抓住祥林嫂的眼睛,祥林嫂的必死这两个问题进行,由于小说篇幅较长,不可能面面俱到,这样可以更好地分析理解人物,通过问题的分析,拨通了全文的思路,堪称是有效教学的典范,学习后我受益匪浅。这两个问题的设置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更能让学生融会贯通。

二、学生课前的预习是师生课堂互动合作的前提

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如果把学生比作一粒粒的珍珠,教师就是针和线,教师的职责和任务就是把珍珠串起来,形成一条美丽的项链。老师引导的再好,如果学生课前的预习不到位或者不预习,那就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两位老师这一点都把握得很好。尤其是袁佳老师,还给学生发了学案,这样学生就会有针对性地预习,课堂的听课效率也会大大增加。

小说的作用是塑造人物的形象,袁佳老师引用鲁迅的一句名言“要想俭省画出一个人物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快速进入课堂。这之前,老师发的学案,上面有文中关于祥林嫂眼睛的描写。通过八处眼睛(神)描写,探寻人物的命运,探讨人物有无生存下去的物质与精神条件,让学生讨论——关注生存,探究死因。这样整个课堂会有序进行。袁佳老师这堂课互动效果很好的关键就在于学生的预习很充分,而且在老师学案基础上的预习就更清楚明了地直奔主题,有助于师生之间的完美合作。

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根本

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使教学主体学生获得了发展,学生有无发展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科学标准。而要让学生有所发展,首要前提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两位老师都有效地与学生互动避免了教师的“满堂灌”,都能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龙敏老师能有效地抓住“读”的环节,采用自读带动学生走入文本、齐读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分角色读让学生感同身受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感知文本,而且对祥林嫂的剪影的分析上,让学生自由讨论分析,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讨论后合作完成。袁老师整节课更自由一些,因为有发下去的学案为主导,所以可以放心大胆地让学生自由讨论,小组讨论,小组合作之后展示合作成果。这样增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课堂中来,整堂课热闹而有序地进行着,形散而神聚。

同课异构、高效课堂 篇6

参加“全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研讨会”和“同课异构”活动有感

作为一名刚刚参加工作的教师,我怀着激动而荣幸的心情参与了此次由我校组织筹办的“全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研讨会”和“同课异构”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不仅领略了全国同行和前辈的教学风采,也在专家高效的点评中对教学产生了新的理解与认识。下面结合专家点评,围绕所开展的活动,谈谈我的思考。

一、在观摩中反思

1.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宰课堂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获取知识,学会方法,是当前新课程标准的关键所在。在教学活动中只有真正贯彻主体原则,学习者才能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才能使学习者的思维处于积极、活跃、主动地状态,才能发挥学习者的智力和潜能。为此,教学活动应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着眼于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教学活动,是他们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来自山东临淄三中的房高利老师在这节课中,学生的主体性体现的淋漓尽致。讲授新课时,房老师完全放手,学生自己阅读,自己解疑,自己构建知识网络。板演的学生给全班讲、明白的给不明白的讲,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让我感受良多。课后专家给予他高度评价,称她“大胆心细,外松内紧”。

2.层层递进——环节巧妙设计对目标实现的推动。

“感受”目标的实现,必须借助于过程的体验。为此设计了从平放的线到动起来的线,从短线到长线,从一根线到许多根线三次变化,使活动的环节得以层层深入。学生在联想、操作、联想的循环过程中,累积起对线条变化的深深感受。

建议:在考虑教学层次递进、促进学生感受经验积累的同时,注意关注孩子在活动中多元的发展。在各个环节中,一些有利的教育契机可以被利用,提高教学中的整合意识。例如天津崇化中学的郭威老师,他在课上机敏的临时利用粉笔讲述背斜与向斜受力关系这一做法,让我感受到课堂的千变万化和驾驭课堂能力对一名教师的重要性。

3.教学设计精细化

一个高效的活动,必然是设计精细的活动。福建福安一中罗鉴清老师,就是在将活动不断精细化的过程中,磨砺出了一个成熟的、优秀的课堂。反观自己平时的教学,虽然环节上设计还算清晰,但是在细节上做的还远远不够。比如:两个提问间前后缺少联系、不够严谨,老师的语言过于随意,对活动的难点——合作,要求交代不清,指导语无重点等等。这些细节上的缺失,导致整个课堂的粗糙与拖沓。设想假如一个活动需要有50句有效指导,而老师却说了100句,那么剩下的50句就是无效的指导。同样内容的活动,哪一种指导更有效不言而喻。

也许我们离字字珠玑、句句到点的距离还很远,但是我们可以把教学设计做好、做细,从准备上下功夫,为优质课的实现奠定基础。

4.自身素养的提高

优质的教学,必然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素养。流畅、生动、精炼、准确的口头表达之功,良好的硬笔书法之功和地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绘图之功,试验和现代教育手段的熟练操作之功等等等等,这一系列的专业功力,恰恰体现了一个教师的自身专业素质。相比之下,也许我们还远远达不到那样的境界,但我们可以注意积累,在不断的学习与积累中收获属于自己的进步,为优质课的实现提供内因。

二、对教学案例的评价

在专家对老师们的评课中针对有效教学谈了应该注意的几点,使我感觉与有效教学的距离拉进了。

其中,我们应先关注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对于用无效的情境来进行教学不如不用,既浪费了教学时间,也容易使学生分散注意力,还不如直接导入。其次,要关注全体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唱主角的往往是尖子生,他们一般都是在老师布置完任务后就能很快的得出结果并作汇报,这样,那些中等生和后进生就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他们只是“旁观者”、“陪衬”。这样的小组合作还不如不合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自己先独立思考,效果可能会好一些,至少每个学生都有了思考的过程。有了自己的想法。再者,要关注老师的主导作用。老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引导启迪,这体现在教师的教应着重引导学生学的主动性和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最后,应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新课程的实施培养了学生的动口和动手的能力,在这些方面可以说比以前强了。但是做为最基本的数学知识却在不断的减弱,我们不能忽视这个问题。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还是要作为重点的,如果这一点无法做好,那一切都是徒劳的。

浅谈化学课堂之“同课异构” 篇7

关键词:化学,课堂,同课,异构,策略

目前,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 大量农村学生移民到了城市, 城乡二元教育结构差距越来越明显。为了缩小城乡的差距, 国家开始重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如何在有限的课堂上提高教学效率, 成为广大教师一直以来孜孜不倦的追求。笔者就如何打造化学高效课堂, 从同课异构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化学课堂的“同课异构”

作为义务教育的化学老师都有这样的迷惑, 年年都教初三化学, 感觉“年年岁岁人不同, 岁岁年年教相识。”旧瓶里倒不出新水。教学质量不仅是学校的生命线, 也是学校生存与发展、教师生活与幸福、学生成长与成才的生命线。紧紧抓住这一生命线, 才能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优质发展、可持续发展, 教师专业化成长是学校的立校之本。随着学校教学改革推进, 增强老师的合作意识, 避免教师固步于自我反思, 学校内部的同学科不同教师, 不同学校的同学科的不同教师开始开展“同课异构”展示活动。

什么是化学课堂的“同课异构”呢?“你有一个苹果, 我有一个苹果, 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 我有一种思想, 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同课异构”是指不同教师针对同一教材内容, 构建差异性教学策略, 同伴参与课堂观察, 比较反思, 共同提高的一种校本研修方式。

“同课异构”实质是不同教师面对同一教学内容, 立足于各自教学经验, 遵循教学的科学规律, 在同伴的帮助之下, 广泛占有各种资源, 进行各种教学构想, 并将构想予以优化后付诸实践, 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最终优化课堂教学, 使自己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对教学规律的把握经历一个不断的、螺旋式上升的“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教学认知建构过程。大哲学家莱布尼茨说:“天地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东西。”这就是“同课异构”的魅力。

二、化学教师面对课堂“同课异构”的策略

作为化学教师, 参与教研改革, 这是自身专业素质提高的一种必然途径。面对“同课异构”匆匆来袭, 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

“同课异构”活动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确定课题, 选班上课。第二步、课后八说:说教材 (教材分析) 、说学情 (学情分析) 、说模式 (学科模式) 、说设计 (教学设计) 、说板书 (板书设计) 、说评价 (课堂评价) 、说开发 (课程资源开发) 、说得失 (本课得失) 第三步、议课。教师互动、交流, 共同探讨关于课改中的困惑以及解决方法。议课主要解决几个问题:打算这节课让学生获得什么?打算用多长时间让学生获得?打算让学生怎样获得?如何检测学生是否达到要求, 有多少学生能达到基本要求?

作为参与的化学教师, 应该注意以下策略:

1. 转变观念认真备课。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 思想观念正确与否必将决定行为的效果与价值。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直接影响一堂课的效果。转变观念, 积极应对, 发挥自己的专业水准, 把自己独到的一面展示给学生和观课的同伴。

备课首先是个人备课, 然后提交教研组集体备课。优秀的教师在备课时往往是不急于动笔的, 而是先放飞自己的思想, 先思考从哪着手。备课着重从备教材、备学情、备特色等方面入手。备课是教师积累知识和业务再提高的过程, 提高备课效率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前提。在备课时, 不仅要把握课程标准, 细致分析教材, 更要关注学生的实际, 把问题想在前面, 怎样使自己预设的目标最接近学生的思维发展;搭建什么样的平台才会让学生最容易走进目标;如果学生在这里出现问题, 用什么的方式调整教学变数才会让学生走出困境等。不管课程怎么改革, 把握课标、钻研教材是教师永远的基本功。只有吃透了教材, 才能灵活变通教学方式, 用最少的时间给学生最大的收获。备课时展示特色的部分一定要强化, 充分暴露自己的优点, 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特”。

笔者观摩过重庆市获得国家级一等奖的陈国军老师的课《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他精心的备课, 课堂引入别致, 分组讨论各种得到二氧化碳的方法之优劣, 他与别的选手不同在于, 他匠心独具地应用自制的实验器材模型解决了仪器不足的难题, 幽默的语言, 独特的评价, 特别的礼物奖励给学生, 学生学得轻松, 效果好。

2. 模式化教学展示独特教学风格。

新课标倡导学生主体, 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模式化的教学很关键。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自然学科, 应该以“情景引入—科学探究 (合作学习) —展示—小结巩固”的教学模式。提出问题, 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刺激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主动融入学习活动, 并从中发现问题, 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 从而获取知识。教师要注重教学方式灵活, 师生互动。在教学中, 教师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 设置趣味的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掌握应学知识, 积极思维, 提高能力。学生则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参与学习, 对所学知识主动探索, 认真思考, 深刻钻研, 相互讨论, 主动提问, 质疑解疑, 变过去的被动听讲为主动学习, 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动性, 灵活性,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笔者观摩了2012年在南宁举办全国初中化学教学大赛, 黑龙江的一位老师展示的新授课《有机合成材料》, 老师首先是展示一段录像“翼装侠”飞越张家界天险。然后老师将自制的一件翼装穿在身上, 轻轻一用力就将布翼装撕烂, 引入课题, 学生讨论该用什么材料制作翼装, 随后展开实验, 自制塑封相册, 学习塑料, 介绍合成橡胶, 学生归纳总结得出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整堂课一气呵成, 教学高潮迭起, 加之老师的语言诙谐, 表演生动, 最后会的满意的教学效果。

“同课异构”在上课阶段是非常关键的, 这是“同课异构”灵魂所在, 也是教研活动的观课高潮的地方, 考验老师的课堂的把控能力, 体现独特教学魅力之所在。

3.“同课异构”反思才能提高。

有一个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通过“同课异构”活动, 化学老师对一节课的教学情况能进行认真的梳理和反思, 这既是目前教师成长的重要环节, 也正是我们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不会反思、不愿反思、怵头反思, 制约着教师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所以老师们应该梳理自己, 反思自己, 在反思中获得提升。

参考文献

观同课异构 谈课堂效益 篇8

关键词美术课堂同课异构教学效益思考策略

“同课异构”的教学研讨为教师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也是近年来各级各类课堂教学比赛或校本教研主要采用的教科研形式之一。这种形式让听课老师较为直观立体地感受到科学、合理的美术课堂教学结构对提高美术课堂效率的重要性。

2011年4月,我有幸参加了常州市小学美术学科“同题异构”教研活动,在现场观摩了两节同是五年级第十册第12课《鱼的纹样》的“异构”设计课。对这两节课印象颇深,也尝试分析了这两节课在设计环节的意图。

实践剖析:第一节精彩课授课片段

1.视频导入,激发兴趣。①播放1分钟《海底总动员》视频片段。②师:影片中的鱼美丽吗,美在哪(“造型”“花纹”“色彩”)?

分析教师的设计意图:让学生从“造型”“花纹”“色彩”三大方面感受到鱼的美,梳理出鱼纹样的设计三大块面,统领全课,调动了学生对本节课的期待和热情。

2.引导观察,掌握方法。①教师提问:造型和鱼的外形结构紧密联系,具体说出包括的部分(鱼头、鱼身、鱼鳍、鱼尾)。②师:结合鱼的组成,如何让他们的特点更突出呢(简化、夸张、概括)?

分析教师的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鱼的特征,掌握鱼的纹样设计方法。

3.联系实际,设计应用。①师:中国民间一向喜欢用何种方式来装饰青花盘?既高雅又生动(在生活、学习中的发现——已学过的《适合纹样》就可以表现《鱼的纹样》)。②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让学生欣赏鱼纹样在生活中的运用图片,激发学生尝试创作、表现。

分析教师的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欣赏从古至今鱼的纹样作品中,增长知识又享受美的熏陶,为自己联系实际生活创作鱼的纹样拓宽思路,获得更多的设计灵感。

实践剖析:第二节精彩课授课片段;

1.情景导入,整体感知。师:送祝福(俏皮生动鱼形杯子)——揭示学习《鱼的纹样》。

分析教师的设计意图:切人课题简洁明了,学生在送祝福中拉开《鱼的纹样》教学设计的帷幕。

2.初步尝试,平面造型。①师:通过欣赏图片,发现鱼有什么不同(“外形”“花纹”“色彩”“鱼头”“鱼身”“鱼鳍”“鱼尾”)?②这些图片是用了怎样的方法让鱼变得如此美丽(变形、夸张)?

分析教师的设计意图:教师发现,通过一些典型的图片也能让学生从中提炼鱼的组成部分、外形纹样的设计方法。

3.手工结合,立体设计。教师示范的方法:以折、卷、剪的方法设计鱼的纹样。

分析教师的设计意图:教师直接示范,让学生清楚理解这样的作品会更有立体感、独特感!

合理的美术课堂教学结构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益。作为新时代的美术教师应正确认识“同题异构”。

1.“同课异构”目的与侧重点。同课异构是不同的教师面对相同的教学内容、相近的教学目标、学情的施教对象,立足各自的教学经验,遵循教学的科学规律,在团队的帮助下,合理利用资源,并将构想优化后进行实践,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优化课堂教学。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对教学规律的掌握经历了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建构过程。

2.“同课异构”环节认识与操作尤为重要。

认识、实践(异构)再认识、再实践(重构)

第一环节第二环节

在第一个环节中,要对同一教学内容进行“异构”就需要以教师个体为主,相对封闭、独立地处理教材。这一过程由于独立备课,没有过多的参照,教学设计和构思充满原创味和个性特征,能够较好地体现教者本人的教学思想和智慧。弊端是无法进行同伴间互助和横向借鉴,没有发挥团队资源共享的优势,不能有效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大幅提升。

3.同课异构中课堂重构的意义。课堂重构既是教师个体水平的展示,也是团队合作精神的体现,同时还应是参加研训教师专业提升情况的反馈。那么,对于课堂重构我们不得不提出自己的思考:重构的课堂应是一个什么样的课堂?基于上述思考,结合美术学科的特点,课堂重构应努力从几个方面来完善:①结合自身特点,上出风格;②结合地域持点,上出风情;③结合学科特点,上出气质。

美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艺术学科。我们在第五届全国中小学美术赛课中,常看到一些美术教师在示范时或画或剪或雕或刻,鸟兽鱼虫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引得学生叹为观止,流连忘返。这也就是美术课永远不可能上成语文课、劳技课或历史课的根本原因所在。所以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只有牢牢把握住美术学科的特点,才能让你的课充满“美术味”。

同课异构 篇9

(一)主题:同课异构

学习时间:2012年2月28日

学习要求:认真阅读下列资料,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反思文章。

同课异构基本理论

同课异构。意思是同一节的内容(同课都是“整数除以分数”这个内容),由不同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理解,自己备课并上课。由于老师的不同,所备所上的课的结构、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这就构成了同一内容用不同的风格、方法、策略进行教学的课。听课的老师就通过对这些课的对比,结合他们所取得的效果,找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然后反思自己上过这节课所经历的过程或没上过的为自己准备上这堂课进行第二次备课。同课异构就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

“同课异构”教学研讨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老师们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或者,为某个未解问题冥思苦想,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多维的角度,迥异的风格,不同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升华,这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探讨,整体提升了我校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提高了教学质量。

“同课异构”的理论依据

更新教育理念、创新管理模式、强力推进课程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是新时期对教师的要求。“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同课异构”在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强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师教学个性,是继承和批判的统一,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教师们也由开始的不理解转变为积极的上交流课,积极参与听课,评课,从而促使教研风气的根本转变。“同课异构”提升我校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优化了课堂结构,变革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同课异构”的提法,已经不止一年了。但对“构”字,说法不一。

说法之一:“这四位老师不同的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学构思,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听课者真正感受到语文教学艺术的魅力”。

说法之二:“异构的目的是让不同的教师面对相同的教材,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建构出不同意义的设计,呈现出不同教学风格的课堂,赋予静态教材以生命活力,培养出各具个性特色的创造性

说法之三:“他们潜心研究教材,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知识背景、情感体验,设计出了能呈现自己教学风格的教案。”

说法之四:“尽管基层的每一位教师对体育新课程课标的理解以及实践体验的不尽相同,但都能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积极开始探导各种具有特色的体育教学方法。”“同时每位教师能看到不同的课堂模式,即可发现新的教学方法又可发现存在的问题„„”

说法之五:“同课异构这种教研活动是一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分享、交流、提升的语文教学研究模式,可以更好地比较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比较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教师的教学思路,体现教师教学个性。”

说法之六:“„„两位青年教师采用背靠背的方式进行异组备课,各自在一个备课组的协助下研究不同的教学切入点,教学展开方式,进行多样解构。这样的‘同课异构’重在展示不同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方式,容易比较两种上法的特色,展示教师的个性化风格。”

到底“构”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学构思,还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风格,还是教学策略,还是教学个性,已经不容易分清了。既然是研究,就应该对研究对象做严谨的界定。如果对“构”的内涵界定不清,那研究的结果顶多也只能是经验型的——“其然”和“其所以然”,这是有明显区别的。

为什么不叫“同课异法”、“同课异策”、“同课异式”等等呢?“构”字究竟指什么?

如果“构”作为“教学结构”理解。那么,根据何克抗教授的观点是:“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一定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教学系统四个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简单地说,教学结构就是指按照什么样的教育思想、教与学的理论来组织教学活动进程。”“目前在各级各类学校中采用的教学结构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

教学结构的变革,得益于新课改;而信息技术在课程中的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也对教学结构的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是需要认真研究的。

着眼点应该是用“比较”的方法来看待“同”中之“异”,侧重点是在研究“异”,这是用“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是常用的教育教学研究法,有其严格而准确的定义和要求——

比较研究的概念:教育科学的比较研究是对某类教育现象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分析,以揭示教育的普遍规律及其特殊表现,从而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

教育比较研究方法的基本步骤

1.明确比较目的,选定比较主题。这是进行比较研究的前提,其基本含义是:第一,根据研究的课题,确定比较的内容,限定比较的范围,从而使比较目标明确而集中;第二,按比较主题统一比较标准。比较标准既有可比性又有稳定性,这是比较的依据和基础

2.广泛搜集、整理资料。通过查阅文献、调查、实验等多种方法,尽可能客观地收集所要研究的教育现象的有关资料。

3.对材料的比较分析。这是比较研究的重要环节,从初步分析到深入分析,要对收集的资料进行解释、分析、评价。分析时要注意事物间的因果性和全面性。4.通过理论与实践论证得出比较结论,并论证所得的结论。

运用比较研究法的基本要求

1.保证可比性。比较对象之间的现实性必须属于同一范畴,有一定内在联系,并能用同一标准衡量和评价。

2.资料要具有准确性、真实可靠性和典型性。

3.坚持全面本质的比较,克服主观片面性。要透过现象分析原因,从共性中揭示矛盾的普遍性,从差异中阐明矛盾的特殊性。

总之,“同课异构”研究是有价值的,只是,还是要先明确究竟是研究什么,怎么研究,这样,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推行同课异构 共放异样精彩

——语文教研活动案例

一、现状点击

很多教师为了快速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纷纷仿效他人的教学方案、课堂设计、课件制作;盲目跟从他人的教学特色、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随意堆砌他人的教学心得、反思经验、成长履历。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是有着独立价值、尊严和独特个性的人,不再只是教育教学活动或思想的执行者,而应该以一种主人翁的方式来应对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的梦想、激情、个性都得以张扬;让每个教师都有自由发展的空间;让每个生命都享受到做人的尊严;让每个教师都能实现自我发展的价值。”这才是新课程理念的真正的生命内涵。

二、理性思考 我们知道,学习他人本无可厚非,但这种带有盲目性的学习在学到他人皮毛的同时抛弃了自我、失去了个性、丢到了特色。“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正是基于帮助教师更深入地理解教材,更好地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促进所有教师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这种采取比较研究的校本教研方式能有效地解决教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开阔教师的思路,体现同伴互助、共同发展的特点,是实在又有实效的教研方式。

三、策略目的

如何理解课程、把握教材、实施教法,是很多教师目前面临的难题,更是我们进行教研活动急需解决的问题。开展“同课异构 共同成长” 的目的,就是让不同的教师面对相同的教材,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建构出不同意义的设计,赋予静态教材以生命活力,呈现出不同教学风格的课堂,让教师们在异构中实现思维的碰撞,不断优化我们的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师的课堂语言质量。

四、实践策略 “同课异构”活动是同一教学内容由不同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组织课堂教学,或者某一教师对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教学班级的不同构思、组织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它的价值和作用的主要有:体现教师的个体差异、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比较来选择更好的授课方式、选择更好的教学素材、促进教师的发展等。

五、策略过程

(一)第一环节(前期准备)

1、全体语文教师学习“同课异构”、有效课堂、教师语言等相关理论知识。

2、确定《画家和牧童》、《月球之迷》为上课的内容,二三年级老师担任上课任务。

3、分组集体备课,对教材进行处理,设计好教案。

4、各执教老师调整教案和课件。

(二)第二环节(课堂实践)

1、二年级老师课堂展示《画家和牧童》。

2、三年级老师课堂展示《月球之迷》。

(三)第三环节(反思提炼)

课后,全体语文教师就“整体把握教材、个性解读文本”和“教师课堂语言”等重点关注点进行对比式点评。

(四)部分教师点评如下: 教师1:

A老师和B老师抓住文本的特点,对文本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各具特色。

1、区别于整体的教学设计思路。A老师设计着重于在整体感知课文,认识生字的基础上,重点感悟画家戴嵩的著名,使学生对他有深刻的认识,这一教学为第二课时学生感悟画家的伟大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而B老师着重于在认识生字的基础上,全篇梳理课文,感知课文的内容,这一教学在学生心中留下了故事的主要结构。

2、区别于开篇导入。A老师一开课,就营造了一个浓郁的艺术氛围。让学生欣赏《三牛图》、《归牧图》、《斗牛图》,然后评论作品,积累好词,如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有血有肉等,这一方法无痕中为下文赞颂戴嵩的作品,作下伏笔,非常感性。而B老师的开篇导入则注重于理性,开门见山。

3、区别于字词教学。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靠单一的教、读、讲是远远不够的。A老师出示词语呈现一定的规律,分列排列。第二列,比较难读也比较难理解,老师出示图片,让学生从国画中直接了解“浓墨涂抹”和“轻笔细描”的意思。第一列,让学生发现秘密,并找出近义朋友,从而很自然地引入到对戴嵩的认识。B老师在字词教学方面又有自己的风格。他是一组一组出示,在熟读的基础上,然后让学生联系课文,这个词语描述的是谁?从而达到梳理课文脉络的目标,使学生心中明白这些词语所描述的对象,以及发生的事情。

教师2:

C老师和D老师紧紧抓住文本的特点,努力挖掘课文中的人文因素,努力创设语文的氛围。

首先体现在教材的处理上。

D老师是从美好的遐想走向了永无止境的探索,他先用课件展示月亮清幽皎洁图,配上《春江花月夜》名曲,让学生浮想联翩,设置悬念,激发学习兴趣。接着,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有哪些未解之谜,你有哪些疑问?而C老师则是紧扣一个“谜”字,让学生找出描写未解之谜的段落,划出课文中介绍了哪些月球之谜,然后引导学生读文本解决谜,最后还有哪些未解之谜等着我们去探索;整个教学设计从“生疑──解疑──又生疑”这样的思路展开,然后引导学生畅想,面对神秘的月球,曾引起你多少无尽的遐想?从精确走向浪漫。脉路非常清晰

其次体现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上。

两位老师殊途同归,教学中都抓住了两个语言训练点,其一是出示句子“这里的天空黑沉沉的,表面却洒满灿烂的阳光。月球上满是尘土、岩石和环行山,没有水,没有任何生命。月球是一片荒漠。”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语言和朗读训练点。如果两位老师在教学中,能紧密结合句子,利用图片,深入与文本对话,就能帮助学生轻松地理解月球的奇异和荒漠。如:你从哪些句子体会到奇异、荒漠。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们就会提出许多自己的问题:“荒漠的月球上,阳光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月球上满是尘土?”等等富有个性的问题,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探索的兴趣与欲望。其二是抓住第四自然段的空白点, 让学生依照第三和第六自然段的方式来提问,这样既重视文本提供的言语材料,把课文里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完成新的表达,又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只不过在提问前,老师要做一个好的铺垫,要引导学生一步步分析,先明白做了什么实验,接着根据实验结果提出问题。那么,C老师的教学处理可能更细化一些,他减轻了学生的难度。

接着体现在多媒体的运用上。

感受月球的神秘和美丽,引发学生探索的愿望,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两位老师在课堂上努力运用多媒体,希望能在情趣盎然的情境创设中达成情感目标,希望能激发了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一轮明月高挂天空,配上《春江花月夜》的名曲,一起吟诵月亮的古诗,的确有一番浓浓的语文味。在词语理解上,两位老师也恰当的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如帮助学生看图理解水藻、环形山等。

教师3:

《月球之谜》是一篇科普文章,文学性不强,没有明显的语言规律可循,更不煽情。拿时下流行的话说,很难上出语文的味道来。但是,C老师的课却能紧紧抓住文本的特点,努力挖掘课文中的“人文”因素,努力创设语文的氛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她执教时,以“月球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为主线,贯穿整堂课,让学生领略了月球的神秘、奇异与荒凉。我上的和她是同一堂课,上完以后感觉她的这堂课在把握、突破教材的难点上做得更好。在学习3-6自然段,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当当小科学家,先找出实验结果,然后针对实验结果提出疑问,重点做好提问指导。这样的安排条理更清楚,而在让学生更快地理解学习内容方面,效果也更明显。这一次的同课异构让我感受颇多,它使我不但在自己设计课、上课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同时也使我在听课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

教师4:

A老师和B老师选择的教材《画家和牧童》一课。她们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理解,自己备课并上课,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教学效果。A老师的课独具匠心,在引入文本学习之前,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欣赏三幅有关“牛”的图,了解画家,为解读文本打好基础。在字词教学环节中的理解“浓墨涂抹”和“轻笔细描”两个词语时,教师先是用课件展示画,根据画家画画时的两种笔调,“哪部分是浓墨涂抹,哪部分是轻笔细描。”使原本难以理解的词语形象化。其次,让学生置身情景之中,在学习第一自然段时,想象围观的人怎么想,怎么说,牧童怎样回答?然后叫学生演一演。这样,学生思维空间得到延伸,较好地认识了文中人物的特点,抓住了重点。此外,也重视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精心设计了进行语言训练的各个环节,读练结合,如课文中两处带“一”字的句型,以填空的形式出现,既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又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拓展思维的训练,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体现了面向全体的意识。

而B老师的课设计巧妙。在字词教学环节中,用“这个词语出自于谁?”一问,让学生找出带有这些词语的句子,然后通过联系具体的句子来理解词语,也使学生理清了课文的脉络。其次是引导学生主动展开合理的想象,充分体验人物的内心活动。师生在交流“还有什么人在夸赞大画家的画?”时,让学生领会到“纷纷夸赞”的意思。此外是注重朗读感悟,教师抓住课文中不同人物的语言,作为训练重点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不同的人物去表现不同人物的表情、动作及语言,使学生能够深刻的理解课文,感悟人物品质。如“这声音好像炸雷一样,大家一下子都呆住了。”教师让学生通过对不同人物话语的反复朗读来体会情感,感受画家的谦虚及牧童的诚实。

„„

六、策略启示

本次活动策划周详,集思广益,得到了广大教师的积极响应。以往的校本教研更多的老师是观众,来看活动;而这次打破了“话语霸权”,人人都是主角。教研组长则重视过程管理,引导老师们开展简洁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明确的目标、比较完善的分工、合理的过程体系,严格的过程监理是高效教研的基石。

活动的策划要基于教师的需要。许多老师听课时常有“高难攀、低难就”的感觉,就是一种课堂浮夸,不落脚现象。如何解决?还得从教材解读入手,切实加强年段目标的正确把握,重视重难点的有效突破,提倡高效课堂,保证学生有听说读写的练习时间。这些策略正是教师们想解决又很难悟到的,本次活动,抓住“挖掘文本语言特色,关注学生言语习得”,在探索课堂教学有效性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因此对一线教师不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而且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的开展,教师的关系更密切了,在课前他们是信息资源共享者;在展示时又是设计思维和课堂能力的竞争对手;在课后又变成了互相鉴赏,互相学习的合作者。各种不同的身份,充分发挥了人与人之间的多种关系的作用,在竞争的表面下,我们看到了老师之间的团结、共进的和谐,它不是让老师们变成敌人,相反它让老师之间的关系更密切了。其次有利于形成个性教学,每位教师又要自己独特的风格,自己的闪光点。在压力的促使下,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产生了变化,他们精心备课,充分发挥自己的实力完成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并通过评课,与其他教师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在活动中教师还能听到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有利于促进自己的教学能力。

七、策略反思

作为尝试性活动,在取得成功的同时,也还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

1、活动过程中发现部分老师不能及时的代、换课务,无法做到全员参与,比较可惜。希望能得到教导处的大力支持,在课务安排上尽量使语文教师有半天为空课,以方便全员参与、全程参与。

2、执教教师未能把集体的智慧充分发挥出来,依旧循着自己的“套路”。不是执教者不愿吸收,可能是教研活动讨论热烈,众说纷纭,一时不知从何下手笔记,事后,又容易遗忘。下次活动时,不光要提建议,还要把二次设计的环节一五一十地罗列下来,然后进行增减修改。

3、小组议课比较热烈,献计献策,层出不穷;大组讨论时,气氛比较沉闷,许多教师一到“大场合”就金口难开了。下阶段,要继续控制话语霸权,倡导平等和谐的教研氛围,努力开创新的教研形式,让更多的老师参与进来。

上一篇:2011年行政效能监察工作总结下一篇:关于水果的说明文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