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与职业教育

2024-06-14

现代学徒制与职业教育(精选7篇)

现代学徒制与职业教育 篇1

发布时间:2014年3月10日

访问量:610

梁 幸平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摘要: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任务措施,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何谓现代学徒制,如何开展其试点,针对此问题将从现代学徒制定义与内涵,现代学徒制体制与机制构建,现代学徒制试点的策略,以及结论与讨论等方面展开,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的职业院校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职业教育 现代学徒制 探索 策略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1 引言

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并确定了具体的任务措施,其中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1]本文认为,试点是对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深化校企合作等提出的重要课题。当今在我国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政行企校学(生)对如何开展现代学徒制工作还没有形成共识,由此引发的政府与行业、行业与企业、企业与学校、学校与学生间的失调,特别是行业、企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导致了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困难,基于国务院常务会议对现代学徒制试点的提出,现代学徒制已成为政府、企业和学校重点关注和研究的热门话题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总结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双师育人的基础上,认真研究现代学徒制的定义与内涵,结合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创新以政府主导、行业指导、校企为主体、学生积极参加的现代学徒制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明确各职业院校的服务面向与服务域基础上,以建立校企联合招生招工为突破口,以建立稳定的“双师”(教师与师傅)联合传授知识与技能为关键,以工学交替、实岗育人为基础,以加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为重点,以提高专业与行业契合度,以及学生就业岗位与企业需求岗位相适应为核心,推进现代学徒制招生招工、产教结合、校企融合、双师建设、课程体系构建、学徒学籍管理、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评价等改革与创新,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推动现代学徒制试点的不断深入。·2 何谓现代学徒制 2.1 现代学徒制定义

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学校与企业联合招生招工,教师与师傅联合传授知识技能,工学交替、实岗育人,校企联合培养行业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一种职业教育制度。2.2现代学徒制内涵

现代学徒制是产教融合的基本制度载体和有效实现形式,也是国际上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主导模式。我国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就是通过试点旨在解决校企共同育人,培养行业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按照企业需求开展校企联合招生,建立现代学徒制制度,对学生进行双重教育与双重管理。学生在校学习时既是学校学生,又是企业的学徒工,形成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2]以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在学生毕业(学徒结束)时,实行“双证书”制度(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以及现代学徒制技术技能积累制度;着力解决合作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缺失问题。

按照企业需求开展校企联合培养,建立校企双元育人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为学生提供更为宽广的学习与就业选择空间,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根据职业岗位能力目标的不同,选择育人企业不同岗位学习。通过教师与师傅联合传授知识和技能,工学交替、实岗育人,校企建立联合培养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条件保障等,共同制订校企双元育人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学籍管理办法、各项制度标准、考核评价体系等,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3 现代学徒制体制及机制构建 3.1 现代学徒制体制构建

(1)构建校企双元育人体制。在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下,职业院校与大型企业、成长型企业或用人需求量大的企业联合,成立校企双元育人领导小组与专项工作组,在行业指导下进行人才需求调查研究,把专业设置、专业建设与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提高[3]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校企通过工学结合、工作过程教学、顶岗实习及就业实习等方式,共同推进双元育人体制。校企共同制订联合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建成一批具有行业企业特色的专门课程,编写相应教材;打造“双师”团队计划,制定和完善师傅聘用和管理办法,职业院校在合作企业中聘用技术骨干、管理精英、高技能人才担任行业企业专门课程教学或岗位技能指导;制订相应的考核与评价体系,按市场运作的规律,建立需求—培养—供给的人力资源平台,为合作企业及行业输送所需要的各类合格人才,为其生产经营服务。

(2)加强校企双元育人的组织制度建设。校企双元育人领导小组,负责现代学徒制试点中制定和修改规章制度,确定试点专业与岗位,对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进行决策、规划、统筹、协调等。校企双元育人专项工作组,针对试点专业与岗位,联合开展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在此基础上,校企合作不断扩大合作范围和领域,做好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满足学生、企业员工学习深造、终身学习的需要,形成现代学徒制的校企联合培养的长效制度。3.2现代学徒制机制构建

(1)建立行业、企业与院校联合培养的机制。现代学徒制试点涉及的行业企业根据发展的需要与相关的职业院校联合组建二级学院(系),由行业、企业、院校管理人员组成领导机构,做好二级学院、系的行政管理,针对行业企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设置相应的专业;由行业、企业、院校技术人员(师傅)、教师组成专兼职教学团队,做好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等工作。其二级学院(系)将经常开展行业企业的调查与研究,与行业企业在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上积极开展工作,校企共享人才培养、职业培训、服务行业等方面的现代学徒制红利。

(2)建立校企联合培养的学徒机制。校企合作建立“校中厂”或“厂中校”,合作双方按照合作办学者资产所有权与职业院校法人财产权分离的原则,将企业用于教育教学的资产有偿提供给职业院校,建立校内外生产性学徒培训基地,由企业负责管理,并承担学徒指导、顶岗实训全面管理责任,职业院校将支付一定的管理费、耗材费、设备维护费等。[4]学生利用学生与学徒双重身份,通过教室与岗位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这种螺旋式学习实训实岗育人机制,让学生经过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知识与技能,在毕业后更好更快地进入与胜任相应的职业岗位。

(3)信息反馈机制。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必须建立一个良好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机制,对现代学徒制的运行是非常重要的。校企合作双方要时刻注意市场的变化,做好招生招工计划与安排。在联合培养中及时掌握校企内部的管理现状,及时识别、获取相关的信息,并加以沟通,使专业设置的适应性、课程设置教学的针对性、学徒顶岗实训的有效性能够充分的落实。校企合作的信息反馈机制包括校企双方的资源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以及现代学徒制试点中各种信息的及时反馈。信息反馈机制要高效,一旦在现代学徒制试点中有非预期的情况发生,能及时处理相关信息,做出相关的反应。[5] ·4 现代学徒制试点策略

现代学徒制试点策略的基本思路是:在明确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定义与内涵的基础上,采取校企双元育人,建立三个主体,实现四个融合,做好四个落实,开展六共同育人等策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实岗育人。4.1校企双元育人策略

学校通过与企业签署校企联合培养协议,建立双元育人的培养机制。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由职业院校的教师完成教授,学生的职业岗位实际操作知识和技能则由企业师傅进行传、帮、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知识与技能的完全融合。其中由职业院校教师完成的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教学由职业院校组织考核,由企业完成的实际操作知识和技能培训则由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同制订考核标准,并由企业师傅完成对学生的考核,从而实现学生与学徒、教育与培训、考试与考核的“双重培养”模式。4.2建立三个主体策略

建立校企联合招生招工制度,由职业院校与企业签署校企合作协议,再由企业与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学生签署相应的培养协议,形成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师傅、在校学生三个主体共同参与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式。三方主体的参与都基于自愿原则,三方主体的利益追求是一致的,即职业院校和企业都希望能培养出,而学生则希望能成长为符合企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合格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利益的一致性使得三方在合作过程中都有动力来履行各自在协议中确定的义务,从而推动现代学徒制在试点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顺利开展。4.3实现四个融合策略

在现代学徒制试点中,探索新的学时、学制与教学方式方法,实现教室与岗位、教师与师傅、考试与考核、学历与证书的四个融合。现代学徒制的特点之一就是教室与岗位的合二为一(实岗育人),部分课程的完成和学分的取得必须在企业岗位上通过师傅指导与传授获得,同时,职业院校师资与企业师傅的分工与合作是现代学徒制能发挥应有作用的重要保障(“双师”传授)。现代学徒制更注重企业师傅对学生的传、帮、带,以及师傅对徒弟(学生)最终的考核,没有企业师傅的考核,学生即使毕业了,最终也不能直接上岗,同样,现代学徒制将企业对学生的考核作为人才培养是否成功的标准。学生毕业时企业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是学生取得职业院校学历的前提,这里的企业职业资格证书不一定是政府有关部门颁发的,但一定是行业内各同类企业所认可的,因而现代学徒制能够有效地实现学生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融合。4.4做好四个落实策略

校企联合招生招工,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以企业学徒工身份,企业将落实其工龄计算、学徒工资、社保费用、奖学金(创业)基金。现代学徒制的这种学生在校学习即到企业入职模式,对当前就业比较困难的中高职学生来说极具吸引力,一方面学生如果参与到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中来就解决了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学徒工资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家庭的负担。因此做好四个落实是实现现代学徒制的重要保证。4.5建立六共同的校企联合培养策略

校企联合培养过程中,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理论课与岗位技能课教材,共同组织理论课与岗位技能课教学,共同制订学生评价与考核标准,共同做好双师(教师与师傅)教学与管理,共同做好学生实训与就业工作。做好六共同是实现校企联合培养,成功建立和完善现代学徒制的具体措施,在六共同中要特别注意企业文化的体现,尤其是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学生评价和考核标准等方面,同时也要注意保护好三方的利益。·5 结论与讨论

相对传统学徒培训,现代学徒制在注重技能传授的同时加强了知识的学习与素质的培养,从形式上的岗位与师傅传授到岗位与教室、师傅与教师联合传授,从传统的就业培训到系统的、规范的职业教育,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终身教育。本文对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的若干思考,从探索的角度指出了现代学徒制的定义与内涵,提出了现代学徒制体制与机制构建的初步设想,以及现代学徒制的五种策略,这对现代学徒制试点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本文思考,有利于各职业院校在现代学徒制试点时,有个基本概念与思路,能更好地发挥各职业院校的优势和作用。成功的试点将推动职业教育由简单的校企合作办学向校企联合培养行业企业所需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发展。但是需要补充说明的一点是,现代学徒制定义与内涵是基于国务院常务会议“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这句话进行界定的,这很可能会使其定义与内涵存在一定局限性,能否科学、准确、全面对我国现代学徒制定义与内涵进行界定,还需要在今后的现代学徒制试点中不断总结完善。

参 考 文 献

[1][2]中国政府网“国务院常务会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OL] 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2014-02-26发布。

[3]邓志辉 王兆奇 赵明威 “高等职业教育建立’深度融合互利共赢’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研究与探索” [OL] 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2010-01-15发布。

[4][5]梁幸平“建立高职院校集团化办学体制机制的思考” [J] 《职教论坛》2011年第4期 25-27页

科研项目:教育部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项目(ZJGG 130107),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重点项目(B-b/2013/03/061)。

现代学徒制与职业教育 篇2

一、现代学徒制与职业教育对接框架

如何实现现代学徒制与职业教育的合理融合与对接成了广大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借鉴德国的教育模式, 如图1所示, 让企业深度参与办学, 从生源建设、教学培养到毕业生就业全程参与。并在高等职业教育基础上与企业合作开办应用性本科及应用性研究生、博士等, 拓宽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解决职业院校学生 (学徒) 读不了硕士、博士的后顾之忧。

二、对接的实施

(一) 生源对接

传统高等教育学校的生源主要来源于中等职业教育院校, 有少部分普通高中学校, 生源比较单一, 教学效果也不理想。我们可以参照德国的双元制教育, 如果实行现代学徒制下的高等职业教育, 生源除了上述之外, 还可让企业从内部或社会招聘优秀的学徒送到学校接受教育。这样可让企业中传统的学徒制融入职业教育中, 也让职业学校的学生增加了到企业锻炼的机会, 实现二者生源的对接。

实施生源对接的前提是企业要保护学徒的受教育权、并提供劳动保护、生活津贴等合法权益, 同时学徒要为企业服务使企业获利, 或为企业生产实践服务。如在学徒期间, 学徒的任何发明创造及技术创新等都属于企业, 学徒不得据为己有。建立校企协调机制、合作培养的沟通机制及利益与成本共享共担机制是生源对接是否成功的关键。

(二) 职业教育与学徒教育的对接

传统的职业教育主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 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而传统学徒制采用师傅教徒弟的模式, 师傅教的主要是实践动手能力, 对理论知识师傅也无能为力。现代学徒制提倡学校和企业交替, 学生具有双重身份, 在学校是学生, 在企业是学徒。将现代学徒制融入职业教育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增进学徒理论知识的有效手段。

现代学徒制应采取的是理实一体化教学形式, 采取小班教学模式。师生比例1∶10左右, 属于精英式培养教学。内容是一切围绕着实践去教学, 理论为实践服务, 实践体现理论, 二者相辅相成。它不是简单的师傅带徒弟, 而是教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初步具备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企业培养的是具有坚实基本功的创新预备人才, 它的目的是让学生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

(三) 学校与企业的对接

强化“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对接。学校企业全方位的对接与融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校企文化融合。学校、教室环境、实训环境具有浓厚的职业氛围和鲜明的专业特色。

2.人才培养模式。采用校企联合办学模式, 可成立订单培养专业、企业冠名班, 让企业参与学生助学金、奖学金政策制定, 并资助及监督学校实施。

3.就业合作。企业人力资源部联合学校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就业信息等服务。每年校企双方组织毕业生就业供需见面会, 企业吸纳学生就业。

4.“校中厂”。学校与企业双方共同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 让学徒在学校即可实现企业实习。建立完善实践教学机制, 实习生班主任定期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检查, 企业重视对学生实习过程的考核, 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标准。

5.“厂中校”。各专业均建立了必需的、相对稳定的、能满足教学要求的校外实习基地及多种形式的产学合作机构, 让学徒真实贴近生产现场、了解新技术、新工艺;实习项目涵盖学生所学知识点的90%以上。学校企业共同参与建立校外实习管理制度, 并严格执行。

6.对接模式

模式一:学校与企业一对一。这种模式要求企业有一定的规模、具有行业代表性、企业培训的职业 (工种) 已有职业标准。一般为传统行业, 如机械制造、汽车维修等。

模式二:学校、行业协会 (或基地) 与企业三方合作。这种模式主要针对发展迅速、变动快、但不稳定的新兴行业, 且行业组织 (协会) 有职业标准开发和相关培训的经验。这些行业汇集了大量的中小企业, 如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等。

(四) 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的对接

1.专职教师。采取培养、引进、外聘等多种形式, 与合作企业共同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专兼互补、充满生机的、“教学名师、技能名师”领军的双师型专业教师团队。建立完善专业教师轮训制度, 专业教师每三年在企业实践的时间累计不少于3个月;完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 健全教师继续教育考核制度和政策。

2.兼职教师。聘用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社会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 承担理论及实践教学任务, 建设一支以企业 (行业) 技术人员为主体、相对稳定、动态更新的兼职教师队伍。建立兼职教师库, 实行动态更新, 加强兼职教师教学能力培训, 提高兼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3.专兼对接。模糊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的概念, 完善校企人才互兼、互派、互聘机制, 使专职教师能胜任实训课教学, 而兼职教师能胜任一定理论课的教学;实现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的融合与对接, 使他们共同具有德育工作能力、专业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多项能力 (如图2所示) 。提高师傅待遇, 以按智力投入和劳动投入来划分, 取消以行政级别或职称、学历、学位等作为工资待遇的划分标准。

通过学校、企业深度合作建立现代学徒制下的人才培养模式, 签订校企合作办学协议, 完善校企合作保障制度;建设由行业知名专家、企业技术能手和学校专业带头人、学校骨干教师组成具有创新精神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使用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协同创新, 实现现代学徒制与职业教育的融合与对接, 是推广应用现代学徒制的必经之路。

摘要:文章就现代学徒制与职业教育的融合与对接进行了探讨, 提出了生源对接、学校与企业对接、学徒教育与职业教育对接、教师与师傅对接等多种形式的对接, 为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及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对接

参考文献

[1]杨黎明.关于现代学徒制 (一) :什么是现代学徒制[J].职教论坛, 2013 (6) :1.

[2]胡解旺.徒弟招来了师傅何在?[N].中国教育报, 2015-01-19.

现代学徒制与职教师资队伍建设 篇3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策略

“现代学徒制”是在传统学徒制与学校教育制度结合的基础上应运而生,学校教育制度实施的过程中融入了传统师徒制,利用传统师徒制完善学校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是培养现代经济社会人才的有效途径。目前“现代学徒制”在我国职业教育中已普遍推广实施,试行初显成效,但职教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成为了“现代学徒制”在职教中发展的瓶颈。

一、现代学徒制的基本特点

1产学结合的培训方式

“现代学徒制”体现了职业教育的跨界性本质。学生的培养场所不再仅仅是学校,而是学校与企业、工厂相交替。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培养技能型劳动人才的责任。一方面,企业师傅采用师带徒的方式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另一方面,学校专任教师则传授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做到产学结合。基于企业真实岗位工资过程的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

2实现就业与学业双赢局面

在“现代学徒制”中学生有着“学徒”和“学生”的双重身份,学生进入“现代学徒制”项目的前提是要先从企业获得学徒岗位,进而成为职业学校的学生,实现校企合作下的人才成长。通过学徒制的培养,很多学生的知识结构明显扩大,学业方面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在毕业时可以被原培训企业录用,获取就业岗位,实现了就业与学业的双赢,经受过实际工作的锻炼,使他们富有责任感和自我判断能力,达到新型技能人才的要求。

3政府统筹与行业支持

现代学徒制属于跨界模式,需要行业、企业、学校和社会一起努力,因此在“现代学徒制”实施的过程中,始终遵循政府引导的原则。政府为职业教育设立监管机构,为学校、企业、培训机构等注入教育经费,使得职业学生在学校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培训机构可接受免费的脱产学习,在企业实习获得相应的工资报酬,为他们提供更多学习和实践的平台。

二、现代学徒制中的师资困境

1教师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

(1)教师缺乏企业经验

职教师资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必须具备“双师”素质。虽然各职业院校教师在职前或职后都获取了教师资格证书。但是我国目前并没有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实施职教师资的准入制,对教师的企业经验没有详细的要求,许多高校毕业生在没有经过相关训练的情况下直接进入中高职院校。除此之外,许多职业院校教师在校授课时间一周多达20节,这让他们很难有时间进行企业实践,提高实践能力,导致职教教师普遍存在企业实践经验不足的困境。

(2)企业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足

在职业教育中“现代学徒制”主要依附于校企合作而开展,而企业的实践指导教师虽然有丰富的课程实践经验,但他们大多数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师教育训练,教育教学能力缺乏,无法完成“教育性”的教学实践任务。

2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职教教师的录用基本沿袭事业单位录用原则,强调的是学历。因此在职教师资队伍中,理论课教师居大多数,实践课教师偏少,这也导致在职教师企业培训任务繁重。有些职业院校在师资不足的情况之下,出现一名职教教师兼任数门非其专业学科的情况。职教教师教非所精,授业非专攻,会出现教师队伍层次良莠不齐,教学能力差异大的局面,教学成果也會大大折扣。

(2)教师队伍人才流失严重

职业院校的社会地位仍然存在着被“边缘化”,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相对较低,要求却比较高。要求高体现在,一是要达到“双师”标准,不仅要在专业理论教学上能够胜任。还要求具备相应技能或技术等级资格;二是学生厌学的比较多,教学难度较大。许多教师字认为是身兼“教师”、“保姆”和“心理咨询师”数职;许多教师认为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同时低报酬也很难吸引企业技术人员,有些教师想办法调入普通中学或其他部门,导致教师队伍人才流失严重。

三、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策略

1建立良好校企合作机制

要拥有一个优质的教师团队就必须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机制。在“校企合作”中,学校应该有计划地下派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在岗工作,并对其iqye实践的时间和考核做出相关制度规定。而对以合作企业员工为主的实践指导教师,同样有计划地进行教育教学能力的培训。这样一来,学校和企业联系更加密切,教师之间互教互学、扬长促短、共同进步,能进一步促进职教教学发展,培养越来越多的新型职教人才。

2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

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是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应注意:第一加强教师的“双师”素质培训。职教教师不光要具备在课堂上为学生讲授学科的专业知识理论,而且要具备对所授学科相关的实验、技能亲自动手实际操作的实践能力。所以,对职教教师培训的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两者兼得,不能顾此失彼;第三,注重新旧知识技能的融合。随着现代科学技术蓬勃发展,职业教育领域不断涌现新知识和新技术,对职教教师的培训应该注重在其原有的知识构架、实践技能的基础上,融会贯通新知识技能,不断扩大和丰富他们的知识经验,让他们走在职业教育最先端,培训提升了职教教师本身的执教能力,进一步也提高了教学效果,达到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的。

3加大建设资金投入

加大资金的投入,是对建设优质职教师资队伍的有力保障。增加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资金投入,第一,能够改善学校教学器材与实验用具,使学校教学设备跟上现代化的职业教育各专业需求。与学科相匹配的教学设备,能够让教师更充分的发挥其教学才能,促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有所提升,为师生建立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从而达到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的;第二,部分用作对教师教学成效的奖励,能够有效的留住教学人才。对工作上表现优异,工作成果突出的教师,按照个人绩效根据学校考核制度,提出嘉奖,给予精神上和物质上的鼓励。

参考文献:

[1]蔡泽寰.借鉴英国的现代学徒制度,培养高技能人才[J].高等理科教育,2004,(5)

[2]杨黎明.关于现代学徒制(四)——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J].职教论坛,2013(15)

[3]孙彩霞.新学徒制在中国的职业教育中的可行性研究[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1(12)

现代学徒制与职业教育 篇4

近些年,工艺美术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工艺美术产业销售总额呈明显上升趋势。再加上国家不断提高对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逐渐提升。这些都促使我国重视工艺美术教育,开设设计专业的院校普遍开设工艺美术课程。本文分析工艺美术教育中在传统学徒制基础上融入现代学徒制的措施。

一、工艺美术教学现状

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开展工艺美术专业教学对院校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因为高等院校专业教育规模化、系统化发展时间较短,而且许多院校的前身都是中职院校,在师资配备、教学环境、课程设置、教学条件及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很多不足,在教学体系上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从专业角度分析,在教学中,工艺美术主要偏向于理论教学,但专业技术教育其实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应用技能的培训,与普通的高等教育还存在很大区别。但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工艺美术专业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和方式上缺乏创新,同时,培训项目也缺乏一定的针对性,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学生差异化和个性化发展的需求,而且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很多内容的`学习都只停留在表面,对提高学生工艺美术技能没有实际帮助。

二、现代学徒制的作用

(一)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很多学生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就是没有有效的反馈与沟通机制。而现代学徒制中学生与师傅同处一个空间,面对着具体问题,一旦有疑问就可以及时询问师傅,而师傅也可以结合具体事物分析,解决学生疑惑,激发其兴趣。

(二)实现因材施教

实现因材施教的主要途径就是现代学徒制。日常生产实践中师傅与学生间存在紧密联系。师傅都是结合具体事物与问题对学生进行指导的。这种一对一的模式不但可以让师傅了解学生的情况,还可以结合学生特点,制订切实可行的、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

(三)优化学习方法

现代学徒制直接打破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方式,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宽广的学习的平台。学校教育的一大弊端就是学生被动参与学习。缺乏实践操作,囫囵吞下教师传授的知识。教师教学模式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难以发散学生思维,学生只能被动跟随。现代学徒制教育则强调实践,从不同角度提高质量,学生进行多方面思考与学习。

三、工艺美术教学中现代学徒制的教育实践

(一)优化实践考核体系

改革传统考试形式增加实践技能考核的比例,促进学生实践操作水平的提高。魍辰萄模式中只在期末考试考核学生实践技能,且比例仅为总成绩的40%;现在依据学校情况将技能考核定位为每月一次,专业技能大赛每年举行一次,并将技能成绩作为单独的考核指标。考核方式仅采用单人实际操作,使学生具有学习动力与目标,奠定基础方便后期技能考试及岗位需求。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集中训练专业技能,避免传统学习松散、不到考试不着急的情况。考试形式改革后,教师也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知识掌握与技能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与优化,及时纠正操作中不规范的行为。

(二)运转模式分析

校企合作签订协议,明确各自权利义务及责任;学校与企业都是教育的主体;学生身份具有双重性,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则是学徒;校企共同管理,接受双课程学习;考核由学校与企业分别进行,实际中根据校企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1.双身份分析。校企合作模式下联合宣传与招生。招生就是招工,这意味着学生都有两重身份。通过企业面试后录取并签订“预备员工协议”,此时学生具有预备员工的身份,而通过学校单招入校后获得学生身份,这样就同时具有预备员工与学生身份。

2.双体系特点。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具有两套课程体系,学校与企业各有一套教育体系。但两者教育理念存在差别,因此侧重点也不同,学校重视理论、企业重视实践。现代学徒制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因此学校与企业要建立相互融合的培养体系。

3.双标准体系。学生要分别满足学校、企业的考核标准。学生落实学历考试,企业则实施技能考核。学历考试以学分的方式进行,分为三个级别,即铜级、银级、金级三个级别的评价体系。制定双标准评价体系,使培养出的人才更加符合社会需求。

通过这些方法培养出实践与理论同样具备的高素质人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高行业水准,促进工艺美术行业进步。

综上所述,工艺美术教学中引入现代学徒制,推进企业与学校师资队伍的融合,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方式,促进工艺美术教育质量的提高。工艺美术专业教学中应用现代学徒制,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价值观与职业观,紧密结合专业学习、自我发展及社会需求,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推动工艺美术行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胡丽琴,左新民.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隐存的问题及其对策[J].教育与职业,(17):112.

[2]胡涓华.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的实践探索:以南通开放大学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6):78.

现代学徒制与职业教育 篇5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应转变培养人才的方式,现代学徒制教育方式能够适应社会发展,有利于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本文主要研究现代学徒制在职业院校烹饪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为培养新型人才提供方法。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 烹饪专业 应用

我国已进入现代化社会,传统的培养人才的方式已不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各高校应根据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在烹饪教学中,发展学徒制的教学方式,才能够将传统学徒制的的优势得以创新,进而使职业院校烹饪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身竞争力得以提高。

一、职业院校烹饪教育的现状

1.身生源质量下降,教育难度加大

烹饪专业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职业得不到社会尊重,且发展前景小,收入也不乐观,这种社会现象会给烹饪专业的学生带来自卑感,而形成这种心理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学生想要迫切成才,太过急于求成,加之社会压力的原因,使学生对自己和专业失去信心,另一方面,是专业?毫?过大,学生在课上的学习效率低,生源质量逐年下降,对于烹饪专业有兴趣的学生少之又少,学习烹饪专业和的学生普遍对专业没有兴趣,对烹饪的学习秉着得过且过的心态,造成教育难度加大。[1]

2.市场对烹饪专业学生的需求量大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市场上的餐饮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也与日俱增,餐饮行业中职位和工龄的不同,待遇和薪资也不同,这给学习烹饪专业的学生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因餐饮市场对厨师的工龄要求较长,这就造成了人口缺失,餐饮行业对专业人士的期望很大,给自身带来招聘压力,影响了职业院校的教学。[2]

3.教学内容落后

烹饪专业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要求较大,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落后,教材的内容也无法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教师对于讲课内容依然沿用几年前的方式,学生不能够接受前沿的专业知识,而教材内容也与现代社会不符,造成学生接受的知识无法适应市场上餐饮行业的需求。教师在授课时过于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对于实践课教师没有给予重视,学生不能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毕业后不能适应市场要求。

二、学徒制的优势

1.促进院校和企业的合作

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方式符合社会发展,能够推动院校员企业之间的合作。以培养学生的专业为核心,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在接受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使师傅带领学生动手实践,通过实践课找出自身的不足,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对其进行再一次的指导。院校和企业应给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分配给学生实习机会,做到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有专业师傅的带领,使学生在院校和企业的帮助下得到更好的锻炼,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后能够马上通过实践运用到实际中去,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

2.能够提高学生的责任心

传统的烹饪教学,教师只是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而烹饪专业的教学目的,是教会学生会实践,因此,传统教学方式不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现代学徒制解决了这一问题,学生能够提前接受到用人单位对他们的要求,院校和企业的合作还能够促进学生走专业化人才培养的道路,增加了学生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3.有利于构建培养人才体系

半工读的教学方式是现代学徒制模式的特点之一,学校和企业通过市场上餐饮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制定培养方案,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还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院校与企业的合作能够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一入学就会签订实习合同,表示学生不会缺少实习的机会,企业还会因此加强对学生实践的锻炼,建立培养人才体系对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好处,将教、学、做融为一体,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三、优化烹饪专业的教学措施

1.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职业院校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就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专业和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安排课程结构和课程设计,明确教育目标。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应将素质教育放在第一位,并将素质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当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身作则,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论知识是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重要依据,只有动手实践才能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高学生对味道的品尝能力,并熟练掌握各种烹饪手法,使学生在高强度的训练下,学习烹饪方法,避免在工作中遇到棘手的问题时不能解决;烹饪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有要求,学生在烹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有创新能力,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对菜品进行创新,增加自身的竞争力,还能够完善自身实践能力。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的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直接关系,院校建设教师队伍,能够提升烹饪专业教学质量,学生在优秀教师的带领下,才能够提升自身专业技能。院校可聘请专业教授来学校讲课,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可以更直观的学习操作技能,在操作过程中若有问题,教授可以及时的讲解,更能加深学生对课程的记忆力,进而达到教学目的。

3.更新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模块学分制,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将岗位进行分化,使学生自由选择,也可安排学生根据院校当地的没事特色进行创新,鼓励学生到实习,并通过实习过程中,学生反应的情况进行及时解决,为日后的工作打好基础。教师对学生烹饪的基本功应予以重视,若基本功没有掌握好,在工作中会增加难度,不利于学生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进先进的技术,使学生了解到市场上最新鲜的知识,和用人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从而进行职业规划。

结语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餐饮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学徒制能够适应社会发展,是教学改革的一大创新。想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就要加强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的机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学会创新,在不断探索中进步进而提高学生市场竞争力,为国家培养更多烹饪人才。

参考文献

现代学徒制介绍 篇6

江西冶金职业技术学院

潘有崇

一、涵义

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注重人的个别差异,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

二、起源及发展

职业技能培训与教育的前身即为学徒制。学徒制源于英国,1563年英国首次通过正规的条例与监督立法的形式对学徒制正式规范化。1993年英国政府制定了现代学徒计划,目的是为了帮助青年人实现从学校到工作的平稳过渡,改善熟练工的市场供给状况,并把学徒培训与国家职业资格制度结合起来,使学徒培训的质量评价有了可靠的依据。之后,这一计划在英国迅速推广和成熟,期间英国将学徒制改办职业学校教育,近年又复归新学徒制。

学徒制节约了教育培训成本,提升了劳动力技能素质,受到行业企业欢迎,许多国家对学徒制进行了探索和应用。德国一直坚持把学徒制作为职业教育的支柱,为本国工业化和技术创新提供了坚强的保障;瑞士中职学校新生,先要取得企业学徒合同才能注册入学,每周在企业顶岗实习和在校学习的时间大致为6:4甚至7:3。除此之外,澳大利亚、新西兰、芬兰、奥地利等学徒制度都富有特色,成就斐然。

三、中国的现代学徒制

近年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大力提倡职业教育办学进行现代学徒

制试点。中国正面临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学徒制肯定是产业升级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现代产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2011年6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国家试点推进会上,鲁昕反复强调这一点。

新余市为现代学徒制试点城市之一。从职业教育“新余现象”之后,现代学徒制的“新余试点”再次引起全国职教领域的广泛关注。2010年,新余出台了《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方案》,希望通过两年的努力,探索建立世界眼光、中国特色,实现国家案例的现代学徒制体系,将新余建成全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示范区,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先行区。

四、现代学徒制运作模式

1、总纲

围绕一个标准,签好两份合同,用好三块资金,解决四个问题(企业招工难、企业用工稳定、劳动者收入、劳动者自我价值实现的问题)。学校成为企业的人才培养基地,企业成为学校的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企业为“订单”班提供奖学金和助学金,还要根据学院教学计划,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授课和培训专业教师,担任顶岗实习学生的“师傅”,给予他们技术指导,优先接收学校的毕业生。学校则承担企业部分员工的培训。

2、模式

(1)招生即招工。职业院校与企业签订培养和就业协议,实行订单培养和协议就业,学生一进入学校,就开始进入企业带薪学徒。

(2)招工即招生。企业新招收的熟练工人,在进入企业上岗之前,全部安排进入职业院校接受企业文化等岗前培训;招收的非熟练员工,须与员工签订培训合同,并根据员工意愿,选择职业院校就读,修满学分后职业院校颁发相应的毕业证书。

(3)上课即上岗。学校实行灵活学分制,进入职业院校的企业员工,不固定学习时间和期限,随到随学,修满学分为合格。学历教育学生,也可以根据企业订单要求,灵活安排学习,传统的寒暑假和双休日作息制度被打破;建立课堂、实训车间和实习企业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半工半读,工学结合。

(4)毕业即就业。学生在学徒期间,如果学徒和企业双方满意,即可直接签订劳动合同,学徒毕业后即可正式录用为企业员工。

3、保障

主要从制度、资金等方面建立三个关键的职业教育新机制,保障现代学徒制的推行。

(1)就业准入机制。用人单位招收、录用职工,优先录用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人员,无职业资格证书人员必须先培训,后上岗。

(2)考试考核机制。建立由学校、企业共同参与的第三方评价机制,综合考虑学生学习阶段的各方面表现,突出思想道德、技能素质、职业发展等的权重,动态考核。

现代学徒制与职业教育 篇7

一、技能精英是现代社会精英人才的组成部分

在当今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现代精英教育的“精”既体现在量少上,更体现在质优上,是一种为少数具有较佳天赋和潜质的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并采用一定教育模式对其进行培养的活动,是一种高水平、高规格、高标准的教育。在质量观上,精英最终要接受社会的检验,质量标准的制定主体已不再是高校自己,而是社会。传统精英教育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倾向于政治型和学术型。现代精英教育则是更广泛的概念,培养目标包括了社会各个领域,从尖端科研人员到高层次的应用、管理和服务型人才[3]。为满足多元的社会需求,现代精英教育必须建立多样性的质量衡量维度,在精英人才选拔上也需要有多个维度和多种方式[4]。在技能人才方面,在经济社会各行各业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实践岗位上作出突出贡献的技能人才是典型的现代技能精英。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大量精英,又由于精英的多样性,传统的精英教育就远远满足不了现代需求,大量精英人才就由研究型大学之外的教育机构承担[5]。能够培养技能精英人才的职业院校则是这些机构之一。

精英的质,由实体性因素和非实体性因素构成。实体性因素指社会身份、地位、职业及其对社会的贡献等,非实体性因素则指精英理念、精英精神、精英品行等。通俗地说,现代社会精英既要有专业之长,又要行之有道。有专业之长,精业,就可在社会大分工中谋得一席之地。与传统上层社会的精英相比,现代社会精英十分注重精业,认为只有通过精业进而取得了经济独立才可能更多地摆脱人身依赖地位,去追求精神上的发展和人格自由。从另一个角度看,做到人格自由必须先做到思想独立,学会独立思辨,而要学会独立思辨与判断则不但要掌握逻辑思维方法,还需要有相当的知识积累与人生经验[6]。这些积累与经验的取得也是精英首先要成为精业的职业人的重要原因。行之有道则是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尚德,在当代中国就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英会努力成为社会的道德楷模,取得道德权威,失德者必被唾弃,不可称为精英。现代社会精英的突出精神特质还表现在强烈的创新意识。他们不墨守成规,勇于创新,随社会趋势而动。当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新问题、新发现层出不穷是时代特征。精英人才作为各行各业发展的引领者,必须具备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出创新的能力,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墨守成规者技艺再高都可能很快落后于社会的新需求,不能被视为精英人才。可见,现代精英人才具有多样、精业、尚德、创新的突出特征。

技能精英是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中的佼佼者,在大众心目中的直观形象如“大国工匠”人物高铁研磨师宁允展、航空“手艺人”胡双钱、深海钳工管延安等等。他们所在的行业门类多样;他们学技有成,工作敬业,技艺精湛,而且能够解决一个又一个专业难题或做出创新性成果,在生产和服务的整个环节中发挥着不可或缺、贡献突出的价值;他们有高尚的品格,多被视为道德模范。因此,技能精英具备现代精英人才的典型特质,是现代社会精英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技能精英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传统的工匠技艺再高也难被社会认为是精英,但现代社会各行各业都出现了大量技能应用型关键岗位,只有在业务能力、品德修养、创新能力等方面都特别突出的技能型人才才能胜任这些岗位,这些人才被现代社会普遍认可,成了必不可少的社会精英。但技能精英被现代社会认可的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例如,长期以来,在职称制度方面,由于技能人才的职称体系不完善,技能精英很难取得相应行业的“高级”职称;在劳动保障制度方面,他们的工资奖金、休假休息等工作待遇难以与其他类精英人才相提并论。为了保障技能精英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我国职称制度、劳动保障制度建设仍在不断完善和突破。这些问题的逐步解决必定会为技能精英的成长发展、为他们作出更大社会贡献提供更好的保障,职业教育培养技能精英人才的作用也会更能被社会普遍认可和重视。

根据哈里·柯林斯(Harry Collins)的研究成果,个体(或团体)的专家知识(expertise)水平体现在三个维度上,即领域的深奥程度、隐性知识的获得程度和成就。这三个维度构成了专家知识的空间模型[7]。而根据职业变化趋势理论,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产业中知识和技术密集程度越来越高,从事规则性体能劳动的职业人有被智能机器人替代的趋势,而从事非规则性智能劳动的职业人则最不易被人工智能和人造生命取代[8]。后者显然包括从事创造性劳动的技能精英,他们在各自行业的工作已经探索到了本行业领域最深奥的部分,他们在长期实践中掌握了最丰富的隐性知识,他们有突出的工作成绩。在技能精英的成长道路上,传统学徒制有实践时间长、获得隐性知识丰富的优势,比较而言现代职业教育还重视显性专业知识的传授。

二、学徒制对技能精英的培养机制

(一)传统学徒制对技能精英的培养

传统学徒制是学徒在辅助师傅实际生产生活过程中,在师傅的言传身教下获得生产技能和从业能力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主要存在于传统手工业中。从现代精英人才的评判视角看,学徒出师后发展成为各个手工行业的能工巧匠,其中的佼佼者具备现代精英人才的典型特征。

技艺本身具有丰富的隐性知识,绝不是与精神活动无关的机械性重复。技艺复杂性和创新性是传统手工艺学徒制的两个特性[9]。人们内心都有从事匠艺活动的欲望,但将双手和大脑联系起来,取得事业突破,成为优秀匠人却并非易事。以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北京八绝”之一景泰蓝为例:景泰蓝制作要经过制胎、掐丝、烧焊、点蓝、烧蓝、磨光以及镀金等复杂工艺过程,铜胎上作画、珐琅釉料色彩的选择则包含着匠人的创新追求和艺术感。所有“北京八绝”的工艺都极其繁复,学习难、出师慢,学徒必须沉稳踏实,心细如发,沉得住气,“坐得了冷板凳”。正如某位花丝镶嵌大师对学徒的要求“一是准备做一辈子,肯吃苦,不怕脏不怕累;二是人品好,毕竟每天要接触贵金属,从学艺和做人的角度都得把关;三是有悟性,善于动脑,愿意多琢磨”[11]。因此,“八绝”代表的不仅是工艺,更是一种境界,一种哲学,体现出了现代精英追求的“精业”“尚德”与“创新”。

究竟技能发展到何种程度学徒才可能成为“技能精英”?各种不同的研究表明,技能水平越高的人越能够发现问题,技能处于初级阶段的人更为关心如何完成工作,熟练地掌握技能的人则会更完整地去分析和更深入地去思考他们正在做的事情。在做到“精业”的过程中,长久的努力、广阔的视野、频繁的练习可以将个人推向创新和卓越。对匠艺伦理和问题发现与解决的思考往往出现在非常熟练的境界。在他们的脑海里解决问题和发现问题是相联的,除了对任何计划提出“怎么办”之外,也会追问“为什么”。届时,他们对产品之于人类的价值有深刻的认知[12],即当手工艺学徒成长为远近闻名的工匠精英的时候,他们的技艺、学识和思考深度也达到了更高的层次,远不是只知道生产的“机器”。

传统学徒制对“尚德”品性的培养则是从学徒入行就开始了。收徒仪式前的学徒考察一般非常细致和严格,年轻人如被认为人品不好就基本失去了成为学徒的资格。学徒学成出师后,道德表现高尚者会博得行业的广泛赞誉,不仅赢得事业发展,还能取得名誉声望。我国自战国时期形成的“物勒工名”传统,就是对生产者德行和产品质量的一种保证制度。失德者则往往会失去市场,成为事业上的不如意者,更谈不上成为广受赞誉的“技能精英”。

手工艺学徒制的师傅往往是某一地域的某一行业执业者,技艺高超,独立经营。师傅对市场有自己独特的认识,能够敏感地意识到大众的产品需求动向,进而调整生产重点和产品的属性特征,表现出因需而变、因地制宜的“创新”特性。在学徒制技艺传承过程中,师傅要引导学徒根据市场的需求方向思考产品创新的方向。因此,手工艺学徒制不仅培养技能,还培养学徒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成功的师徒授受的基本成果是学徒出师并最终成长为优秀工匠乃至独立开业。他因为系统地掌握了本行业各类产品的制作工艺和技术,做出的产品很好地符合大众的需要,从而其本人能获得大众的认可,享有盛誉和专业威望。从现代精英观来看,拥有技能权威和高度声誉的工匠师傅无疑就是其所在区域内的技能精英。

(二)现代学徒制对技能精英的培养

职业学校制度取代传统学徒制以后,其大批量培养现代产业工人的作用远胜于传统学徒制,但学徒制的优势在现代企业对高端技能人才的需求面前又得以在一定程度上回归。近年来,传统学徒制与职业院校教育有机结合,将工作岗位训练与学校技术技能教学紧密衔接起来进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发展出了“现代学徒制”。当前,现代学徒制的足迹遍布全球,彰显出了强大生命力,我国也有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开始采用这种职教模式[13]。实行现代学徒制的职业院校的学生会有较长时间在企业一线实践实习,期间师傅的引领作用旨在传承传统学徒制师徒授受的育人优势,比如强调师傅的传道和授业。与传统学徒制情况相似,师傅一般不具备高深的理论知识,学生的技能和尚德品性也须在实践中养成。现代学徒制与传统学徒制相比的优势则在于,职业院校为学生专业知识的拓展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并强调学生的个性品质培养和潜能挖掘。那些学业优秀、对技术技能有更深入思考和探究兴趣的学生在专业知识上的发展能够得到充分支持,从而为他们的长远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也有利于他们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做中研”,解决实践难题或获得发明专利,做出创新性贡献。届时他们不仅是技能精英,还有可能迈入科研精英的行列。

各国的现代学徒制都普遍注重对学徒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英国,学徒约60%的时间在工厂或学校接受技术培训,而德国学徒则至少2/3的时间在工厂接受技术训练。他们的培训内容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视社会科学技术发展和生产需要不断调整。根据市场的人才需求及学徒个人的就业需要,现代学徒制的领域也不断扩展,除一些传统手工艺行业,也开始涉足旅游服务、商业管理、信息技术等领域。在教学实践中则鼓励学生根据环境变化和客户不同需求创造性地完成项目工作和任务。据统计,当今的德国“双元制”职业学校仍有40%的学生在学习手工业专业,但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着现代化[14]。可见,继承了学徒制传统的职业教育在创新性方面同样保持着自身优势。在2015年的“中德职业教育论坛”上,德国联邦教育及研究部前部长安妮特·沙万明确表示,职业教育绝非是为资质愚钝的学生准备的后备计划,职业教育并不低人一等,在德国如此,在中国也应该如此。职业教育具有三个独一无二的特点:多样性、灵活性和创新性。在创新性方面她指出,“教育体系中没有哪一个领域如职业教育一般有着如此高的习得文化创新性。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给予了不断发展的习得文化极大机遇,而教育学家与培训人员同样对此做出了贡献”[15]。

三、职业教育可作为技能精英的成才路径

(一)职业院校培养技能精英的作用

我国还有相当大一部分职业院校没有明确提出采用学徒制或现代学徒制培养人才,但都在践行着各种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形式,都希望把学生培养成各行业的技能精英。职业院校学生的理论知识功底普遍不扎实,对专业理论学习的兴趣不浓厚。但他们也有自身长处,比如很多学生形象思维发达,实践操作能力较突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职业院校并不强调传授高深理论,而是要求教师掌握技术技能的传授规律,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学,体悟行业技艺蕴涵的丰富隐性知识,恰恰契合了柯林斯专家知识三维空间模型中“隐性知识”维度的重要性。虽然通过教材和教师的言传能学到专业知识并在“成就”维度上做出一些成绩,但要想在行业“深奥性”维度上走得更远,成为大师,成为技能精英,取得更大成就,就必须在大量的工作实践中,在与行业专家的频繁接触中学到行业隐性知识。

在教学策略上,对于不喜欢学习理论知识的学生教导可从感性知识入手学习技能,逐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掌握生存能力,养成健全人格,毕业后成为高素质劳动者。对于那些有强烈求学愿望、有潜力成长为精英人才的学生,职业院校还需提供充足的教育资源,采用合理的教育措施激发出他们的成长潜能。他们就业后如能坚持精业、尚德、创新,就有可能成长为各个行业的技能精英。

此外,职业院校毕业生可能在创业技能上有突出的表现。从现实情况也可以看出,创业成功人士并不必然有很高的学历,不必然接受过研究型大学的教育。由于对本行业发展的一线情况有较多了解,他们在市场上摸爬滚打若干年后,取得创业成功不是没有可能。这类技能精英的成功也契合传统学徒出师后独立执业成为师傅的发展过程。有研究认为,创业教育本质内涵反映在通过培养受教育者自谋职业、创业致富能力和本领,培养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需知识、技能、能力和心理品质,培养具有开创性的社会变革参与者这三层彼此紧密相连又逐步递进的含义上[16]。现实的职业教育在这三个层次上的逐层体现已经超越了人们对其为就业教育的刻板观念,成为创业型技能精英成长的良好土壤。

(二)支持职业院校培养技能精英的政策环境

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17]。在政策层面上,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职业院校的产学研工作,为职业院校培养精英人才提供了很大支持。如在2011年发布的《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高等职业学校要搭建产学研结合的技术推广服务平台,面向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在2014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制定多方参与的支持政策,推动政府、学校、行业、企业联动,促进技术技能的积累与创新。推动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建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实验实训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成为国家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的重要载体。职业院校教师和学生拥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开发、产品设计等成果,可依法依规在企业作价入股”。

良好的政策环境也有利于优秀的职教毕业生在工作中成长为技能精英。例如,2015年11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召开的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供给侧改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未来越来越多的生产会按照消费的需求进行,为减少浪费,在生产之前就要知道它的消费者是谁,并且知道产品的标准是怎样的。生产商之间比拼的不再是价格,而是谁能最先对接消费者的需求,以及达到消费者需求的精准程度。在这种经济新常态下,那些工作在实践一线、能抓住社会需求脉搏的技术技能人才更容易作出大的贡献,成为各行业技能精英。

(三)职业院校培养技能精英的难点

职业教育培养精英的难点在于,学生的起点不一致。学生并不是都有强烈的学习愿望,也不都有很好的学习基础,很多时候恰恰相反。学生的学习起点至少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没有学习愿望的学生,因为种种原因,他们进入职业院校学习,没有明确学习的目标,对所学专业也未必感兴趣;第二种是对所学专业感兴趣,有学习愿望,但学习基础不扎实的学生;第三种是有强烈学习愿望,而且在以往的学习中打下了很好学习基础的学生。对于第一类学生,教师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因为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式,教学效果都会大打折扣。对于第二类学生,不能提过高的要求,在培养他们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教给他们普通文化课知识,弥补他们学习基础不足的缺陷。不过,经过扎实的技能训练,他们完全有潜力最终成长为本专业的技能精英,甚至在校就取得技师或高级技师证书。对于第三类学生,他们具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又有非常扎实的学习基础,就应该在教给她们专业技能的同时引导他们深入思考专业实践背后的奥秘,使他们在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上都得到提升,为他们创新创造或升学深造打好基础,毕业后不仅有可能发展为技能精英,还可能成长为科研精英。然而,当前的职业教育缺乏对这三类学生的区别化教育,一味地强调把学生培养成为高技能人才。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对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表现出不良品行的现象视而不见,同时对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也不注重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这就使得有潜力成为技能精英的学生被忽视,他们的进步道路被阻碍。一些学者的研究还发现,一些高职院校过早地陷入狭窄的专业领域,强调学生只需满足“迈入职业门槛”,停留于简单和粗糙的经验主义职业教育,甚至片面主张所谓职业教育“就是以工艺、肢体操作为定向,是刚性而具体的,根本不存在共同和可迁移的学习内容”。这种实务化导向的简单经验主义是对职业教育的误读,使得学生素质全面提升长期得不到足够重视,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学生被耽误,培养学生崇尚自身职业的精英主义职教趋势也难以形成[18]。

在这种情况下,职业教育的小班化教学呼之欲出。至少应该针对这三类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在西方职业教育发达国家,早已实行了小班化教学[19]。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提高职业教育的效率。对不同情况的学生应设置各职教阶段的不同教育目标和教学重点,尽可能地解决各类学生自身的问题,帮助所有学生取得更大进步。比如,对于最初没有学习愿望的学生,开始阶段应该以提升学习兴趣为教学重点。而对于有较强学习愿望的学生则无须如此,应尽快教完基础课程后帮助他们投入到产学研实践中,在做中学,提高他们的专业理论水平、复合能力和素质。

但对所有学生个性品质和工匠精神的培养,作为极其重要的教育内容都是不容忽视的。个体要成为技能精英,最终还要看工作表现和成绩,要靠在工作中的磨炼、积累、不断学习与提升。因此,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时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素质,比如拼搏精神、刚强意志、创新追求,使得他们未来即使面对繁重和枯燥的工作任务也能坚持不懈、精益求精,不断取得工作成绩和个人进步。这样,职教毕业生才可能最终成长为技能精英。

四、结论和讨论

(一)当代职业教育为普通青年成长为技能精英提供了机会

传统精英教育所培养的精英人才数量有限,且面向普通教育学生中的佼佼者。而职业教育则借助职业活动要素,在实践中面向绝大多数青年人展开教育活动,既传授技能帮助他们获得经济上的独立,又进行道德和精神理想教育,为他们成长为技能精英打下基础。

更进一步地,职业教育不仅为广大普通教育中的落后者成为技能精英提供机会,借助日益完善的现代教育体系[20],还能帮助那些在实践中产生研究兴趣的“后知后觉”青年成长为科研精英。只有在职业教育的作用下,人人成才的社会环境建设才能取得成功。因此,我们的社会丝毫不应忽视职业教育培养精英人才的作用。在当前的舆论环境下,有关媒体应加强宣传力度,纠正公众对职业教育持续已久的偏见。要鼓励年轻人即使上不了普通高校,也不应放弃接受职业教育。

(二)培养技能精英人才是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重要途径

技能不仅表现在应用技术的熟练程度,还表现在应用多种技术尤其是新技术的能力。成为技能精英的职教毕业生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能够出色地做好专业一线实践岗位工作,在工作岗位上具有难以替代性特点。相反,如果他的工作能被其他接受较少技能训练的人来做,又不影响效率和质量,他就还只是一般劳动力。当职业院校培养出的技能精英人才以难以替代的职业表现和工作成绩获得企业认可,就能促使企业认识到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作用。企业会因他们的学历、知能结构等特征明确类似岗位的用人标准,注重从职业院校相关专业毕业生中选拔相应人才。大量技能精英的培养成功,也会使越来越多的相关职业的用人标准不断提高,使技能型人才越来越具有不可替代性。

这个双向促进的过程能加速大量技术应用型职业的专业化,能使相关行业越来越明显地意识到,职业院校能培养出优秀的技术技能人才。当越来越多职业院校毕业生工作在这些专业化的岗位上成长为技能精英,获得较高的待遇、地位和声誉,职业院校的地位就会越来越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也就能不断提升。当人们意识到职业教育也能培养精英人才,就会更愿意让子女进入职业院校学习。这或许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其路径是比较明确的。当前强调高校分类管理,对职业院校的分类管理必然使得职业院校各具特色。在不久的将来,不排除一些精英型高职院校会出现。

(三)理论教学和人格塑造在职业教育精英人才培养中始终不应被忽视

不同于传统学徒制所培养的工匠散居民间独立执业,现代职业院校培养的技能精英人才大多就业于各类企业,走上需要高精尖技能的职业岗位。因此,他们更需要有对技术的深刻体悟,将高精尖的技术很好地运用到生产实践中,起到常人和工业机器人难以替代的作用。也因此,专业理论教学在职业教育中不应被忽视,尤其对那些有潜力成为技能精英人才的学生更要加强理论教学。让对理论不感兴趣的学生学到必要的理论知识,这应是职业教育必需的能力。这要求职业教育不断探索适合职教学生特点的有效教学方式方法,努力创生职教特色教学模式。

此外,技能精英的工作岗位对从业者普遍有精业要求,需要从业者表现出勤奋、敬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及对产品质量负责、对用户负责的责任意识。因此,学徒制对“精业”“尚德”精神的培养也必须在现代职业教育中传承下来,职业教育应始终重视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和技能精英气质,使他们就业之后也能在这种人格气质的激励下持续奋斗,最终实现从普通工人到技能精英的蜕变。

考虑到对传统学徒制优势的传承,职业院校还应对企业师傅提出要求。不仅要给企业师傅培训教育教学规律,提高师傅的教学技巧和水平,从创新性角度看,对于思想保守的师傅,还要进行新文化、新发展专门培训,帮助师傅提升文化水平和艺术素养,使师傅的技艺与现代理念结合,如同传统师徒制中的师傅一样,不仅是匠人还是艺术家,是有创新意识的实践专家。而如何提升企业师傅接受培训的意愿、由谁来组织培养等问题则又是有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摘要:现代精英人才类型多样且需求量大,职业院校是培养技能精英人才的主要机构之一。传统学徒制在培养学徒的职业精神、专业技能、创新意识方面有独到之处,学徒出师后有机会成为各个行业的技能精英。继承了传统学徒制优点的现代学徒制还强调职业院校教育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所培养的技能精英在类别和数量上都有所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有条件为普通青年成长为技能精英奠定基础。为此,职业教育需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突破教学难点,重视理论教学和人格塑造,强化培养技能精英的能力,提升自身社会吸引力。

上一篇:圆梦暑期培训班招生简章下一篇:在青岛德方源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的暑期社会实践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