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新探

2024-05-17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新探(精选8篇)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新探 篇1

初中历史教学导入法新探

作者:刘恒江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校长》2009年第02期

不拘一格,因课而导,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产生渴求知识的心理,那么定会大大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用新颖的、有趣味性的导入法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具体做法是:

一、设悬念,激发兴趣

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是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通过提问题、设悬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抓住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我在讲《两汉与匈奴的和战》这一课时,我先问学生:“在2004年举办的雅典奥运会上,我国共得了几块金牌?”学生几乎是齐声回答“32块”,我紧接问:“那同学们知道这第一名,电就是冠军的称呼从何而来呢?”学生都不知道,坐在那儿直摇头。然后我就指出:这冠军的称呼与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历史人物——霍去病有关,那为什么有关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能知道了。通过这样的导人,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他们迫切希望得到解答,上课就认真听讲,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用时事,联系史实

在教学中,根据新闻时事,联系具体的史实来导入新课,既可以使学生看到历史无处不在,学习历史能增长我们的知识,锻炼我们的能力,又能激起学,主学习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兴趣。如在讲述《昌盛的秦汉文化》时,我这样用报上摘录的新闻来导人新课:据报导,1990年7月,探险家们在美洲密林中发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汉人村,村民都讲汉语,保持了民族特色。据考证,这里的汉人可能是秦始皇时代徐福率领数千名童男童女漂洋过海留下的后代。在日本也有类似的传说,现在日本还有一座徐福墓的遗址。那么秦始皇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们,起来看看秦汉时期,封建迷信思想怎样在统治阶级中盛行呢?时事的来源,关键在于平时的留心与积累。它的运用除了上述作用外,还能起到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情感的作用。

三、置图像,增强直观

教学实践表明:刺激强度大、变化性大、形象有趣的材料,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加强学生对重要知识的无意注意,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进而达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功效。一般来说,历史课中的插图是课本重要内容的体现。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重大事件及古代遗存尽入画幅,成为大脑兴奋的催化剂,它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对初中学生而言,形象直观的材料,比长篇大论更容易接受。利用插图,精心设计导言,是众多导入法中的一种,而且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效果显著。如我在讲述《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时,在幻

龙源期刊网 http://.cn

灯上投影出秦的疆域图,让学生说出它的大致范围,然后又投影西汉的疆域,请学生两相比较;然后指出在西汉统治时,在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都是西汉的统治范围,这一地区是在西汉统治时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称之为“西域”。那西域又是怎样在两汉时期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呢?通过本课的讲述,我们就能知道原因。这样的导入,既联系了地理知识,把历史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又能抓住学生的心理,起到较好的效果。

四、绘家乡,引起热忱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新探 篇2

一、提高教师素质,以专业胜任和个人魅力征服学生

初中历史是义务教育的必修课,通过对历史的学习要让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认识的价值和意义, 逐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1世纪是日新月异的 ,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一种必然 ,一个历史老师如果捧着一本一成不变的书一成不变地重复教学,那么这个老师是不进取的,也是不称职的。现在很多学校由于条件限制没有多媒体教学, 但是如果一个老师连最基本的课件制作也不懂那说明了什么? 有不少教师,认为根本没有必要, 或者他们也很自信———自信他们的学生成绩也一定很好。但是,这种自信的背后是盲目自大和不思进取。早在1982年党和国家坚决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即反对应试教育, 坚决实施素质教育以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试问一个不注重自身素质的老师怎么能教出有素质的学生? 孔夫子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夫子如此,我们更当如此。

教师的素质应当与时俱进,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创新,学生的心理也大不一样,墨守成规、呆板的历史老师始终是跟不上时代步伐的。素质的提高不仅是学识的完善,还包括教师的素养。我认真分析不少成功的课堂,发现这样一个规律:整堂课的气氛往往是很轻松的,学生的积极性往往是很高的,教师上课也是举重若轻。怎么样才能做到呢? 除了教师渊博的知识、充分的准备外还有什么? 与时俱进的个人素养。

一堂历史课要突破, 一位历史老师要更成功地演绎一堂课,这位老师一定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和亲和力。要让学生喜欢上历史课,首先要先让学生喜欢你。学生喜欢听你的课,就会集中注意力,就会更加积极地回答,就会提高效率,反之,如果学生很讨厌你,那么课堂气氛会越来越差,最后会发展成你教你的,学生做他们的,效率自然难以保证。

高素养,有亲和力是很难说清的概念:可以很幽默,让学生兴趣盎然;也可以冷幽默,让学生不敢笑却忍不住笑;可以娓娓道来却不会令人疲倦;可以抑扬顿挫,牵着学生的思路起伏———总之,一位称职的初中历史教师要找到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但是这个风格一定不是传说中严肃呆板、凶神恶煞、墨守成规的教师形象。我们那个年代,因为怕老师所以不敢不学习。现在我们希望学生是因为喜欢课堂而情不自禁地学习。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我们要面对的现实。

很多老师都说,现在的学生很难管。是很难管,但不是不能管,只不过拿着棍子、严惩不贷的教学已经无法达到很好的效果了。初中是最叛逆的,你越想管住他们,他们越不喜欢被管,但总不能丢之弃之。古人在经验中得出一个结论,对赶着不走拉着倒退的驴只有一种办法: 那就是在驴面前放一个胡萝卜。教师,就是现在教育中的那个胡萝卜———教师优秀,学生自然跟进;教师邋遢,学生自然避而远之。要抓住学生的心,除了要研究学生的心理外, 更重要的是要想办法让自己变得更加富有亲和力,不断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要拉近学生跟老师的距离,老师就不能是高高在上、只能仰视的老师。

在创新教学中一个历史教师的知识素养和人格素养直接影响到了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尤其是在实施创新教学中,历史教师的基本素养和驾驭能力决定了创新教学的成功与否。同时,教学语言的生动可以弥补教材的不足。如张衡发明地动仪一事,如果教师照本宣科或学生自读教材,则效果可能并不明显, 而有一位教师在介绍了地动仪的结构以后说:“如果哪一个方向发生地震,那么,哪个方向的龙就吐出嘴里的钢球,‘当’的一声掉在铜蛤蟆嘴里。于是,在旁观察的人就知道地震发生的时间和方位了。”这一个“当”字,使学生似乎听到真的声响,感觉到了地动仪的神妙。历史教师丰富的专业知识是重要的,历史是一个大熔炉,包含了很多知识,这些知识贯穿多个学科,因此要求教师除了有本专业扎实的基础知识外,还要有贯穿古今、熟悉中外、超出多个学科的知识结构。课余的充电继续学习很重要:只有不断提升历史教师的自身素质,才能从大量知识中迅速截取有效的知识实施教学。在丰富学生知识面的同时有的放矢, 让学生牢固掌握好基础知识和知识结构。

二、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创新历史教学模式

“师生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 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

怎么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 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但是在社会家长与学生心中,历史学科是没有地位的。学生之所以学,是因为我们要他们学。初一初二还好,因为这个时候时间相对比较充裕,到了初三就难了:七个中考的学科同时发飙,各科老师争分夺秒大抢时间,时间紧任务重,我们要面对的是九年级上下册的新课学习,同时面对七年级和八年级的复习,各种质检卷、练习卷纷涌而来。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好新课和旧知识的学习呢? 老师难,学生更难,他们常常抱怨:没有时间读历史,不想读,也不喜欢读。这是现实中历史学科面临的尴尬。传统的历史教学更多的还是服务于考试,死记硬背,满堂灌的现象还是普遍化,为了成绩,很多老师会采取提问、罚抄、严厉批评甚至体罚等方式,学生对历史没有好感甚至是反感是正常的。如何转变学生的心态,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真正地学习,真正为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而学习呢? 孔子说: 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更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情感体验的过程。

新课程改革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 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 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在教学形式上提倡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例如: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举行历史故事会、举办历史讲座、情景表演、多媒体教学、录像录音、影片模型,等等。提倡新的“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课堂以学生为主, 教师为辅的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先学后教。在课前先让学生充分预习,上课开始后,老师在多媒体上展示这节课的重点和线索,提供方法资料,然后把课堂真正交还给学生进行学习,最后老师提携要领,综合归纳,并加以巩固。

孔夫子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在两千多年就提出了因材施教、温故知新的理念。这些观念在教学中要真正贯彻落实是很难的,只有从学生特点出发,不断创新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才能在不断发展中改善历史教师的教学风格, 使历史的魅力真正发挥出来。

摘要:素质教育的实现是多个层次,多个学科的塑造,初中历史教学在新世纪的课改潮流中面临各种实践和考验,如何有效发扬传统教学的精粹,不断创新教学风格,突出体现学生主体性,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现实的历史教学模式是新时期历史老师必须面对的课题。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新探 篇3

一、阅读——创设情境与设疑导学法

阅读就是教师课前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精心设计问题,学生根据教师所提问题,阅读教材,思考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处于抑制状态的学生是不可能很好地进行学习的。因此教师应想方设法,将这种抑制状态转化为兴奋状态。我在教学中经常采取创设情境设疑导学法,即选择一定的媒体组合,从教材中发掘出有一定思考价值的知识内容,将其转化为问题的情境,一方面引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动机,另一方面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勤思、善问的学习习惯,学会提出问题。从而使学生心理和课堂气氛同时活跃起来。例如:在讲世界史“新航路开辟”这课时,我设问:“西欧人为什么要到东方来?”学生回答后,再播放组合媒体,引导学生看“十四世纪欧亚主要商路”图,学生发现西欧与亚洲的往来通商早已有三条路可走。学生提出:“为什么还要开辟新航路呢?”我不及时作答,而是指导学生看书,独立思考,并对有困难学生个别辅导,得出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二、精讲——观察释疑与启发引导的讲解法

精讲就是教师在讲授时,突出—个“精”字。即学生通览教材,经过一番思索后,教师“精讲”。其主要目的是要用精练的语言,讲清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把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学生对教师的教以及教学内容既能接受,也不厌烦,但是,由于对教师的教法摸得很透,就会产生“他一定会用老一套方法来教的想法”。然后就平静地在那里等待,这是一种不良的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当采取学生意想不到的方法,打破这种平静状态,使学生的学习氛围活跃起来。例如:在讲述“秦汉时期的文化”时,学生对张衡地动仪精妙无双的结构难以理解,我采用组合媒体演示它测定地震方位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当地动仪上小龙嘴里的一只铜球落人一只蛤蟆的嘴里时,“叮当”一声,学生不禁拍手称奇。学生在这种情境交融的状态中,对地动仪的精妙就一目了然,无须再言了。这种妙不可言的表现魅力是传统的课堂讲解所不及的。它足以打破学生心理的平静状态。使课堂活跃起来。然后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讲解,问:地动仪的准确度怎样呢?公元132年一天,地动仪朝西的龙嘴吐出铜球,三天后陇西快马来报,那里发生地震。陇西在洛阳西500多公里,方向准确无误。再点明它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地动仪。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对地动仪的认识不但深刻,而且完成了从兴奋状态向理性的升华,同时形成了持久的学习动力。

三、议论——激活学生思维的讨论法

在历史教学中,议论就是有目的地让学生把尚未弄懂的问题的疑点提出来,师生一同展开讨论,激活学生的思维。可以由教师先提出疑点,引导学生思维,在讨论中解决问题;或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点拨启发,开启学生的思路,当堂讲清疑点;也可以概括几种不同看法,然后指导学生阅读一些相应的课外读物,交给学生解决问题的钥匙,让学生在课外寻求答案。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及时点拨,注重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从各层面寻求答案。

四、练习——师生互动与人机交互的练习法

学生经过“读、讲、议”几个过程,获得了新知识、新概念。为了巩固这些知识,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练习题,要求学生及时完成的,—般以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为宜。通过这些练习,一方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克服求同思维定势,突破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界限,创造出新办法、新概念和新观点。另一方面,为了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过程,课堂上师生一起分析具有典型性、示范性、开放性的例题,让学生从多个层面寻找问题的答案。为学生的课后练习扫除障碍,并希望通过“练”,发现并及时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当堂掌握,当堂巩固和当堂理解知识的目的,并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媒体组合教学设计与“四段”学习法应用于课堂教学。能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转换中消除学生的疲劳和厌烦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能随着教学情境和方法的變化,使学生的心理由抑制状态向兴奋状态转化。这种意想不到的学习方法,能打破学生学习的心理平静状态,使学习心理活跃起来,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的升华到新的境界,即向理性的升华。

新课标下初中音乐课堂激趣新探 篇4

兴趣,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正如莎士比亚所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课堂上学生能不能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老师讲授,能否乐意地去接受新的知识,关键在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作为非主课的音乐课,兴趣更是学生学习的动力。那么,新课标下,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独特新颖的导入。

课堂导入,在课堂教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有了好的开端,也就有了成功的一半,它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下面介绍三种自认为比较新颖的方法:

1、卡拉OK形式演唱导入。卡拉OK这种演唱形式,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尤其是教师或学生的范唱,更是同学们所关注的。如在教唱歌曲《东方之珠》时,请一位同学用卡拉OK形式演唱《我想有个家》,此歌属流行歌曲,多数同学较为熟悉,并十分喜爱,台上同学的演唱牵动着台下同学的心,有的跟着旋律模唱,有的挥起双臂互动,整个课堂非常有激情。接下来我便说:“刚才我们演唱的这首流行歌曲,诉说了一位流浪在外的孩子,期盼拥有一个温暖的家,今天我们同样学习一首流行歌曲,表达炎黄子孙对祖国香港的深沉眷恋和亲切的关爱。”运用卡拉OK形式演唱与主题密切相连的歌曲内容开场,不仅丰富了主题内容,而且增大了知识容量,是一种很好的开场形式。

2、音乐故事导入。音乐故事可以讲歌曲内容,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表现内容情节以及社会艺术价值等。如在歌曲《猎人合唱》一课的教学中,我采用讲故事的形式引入课题,先让学生听歌剧《自由射手》的故事,把学生引入童话情境之中,然后将学生对故事情节的兴趣引到歌曲《猎人合唱》上来,这时,学生对学唱《猎人合唱》已经迫不急待了。用音乐故事导入,能集中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

3、“应需”导入。“应需”导入就是教师先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对本节音乐课的内容了解程度以及想知道的有关知识等,然后由学生的需要导入到课中。如我在教管弦乐曲《瑶族舞曲》前,了解到学生们最想知道的是瑶族人的服饰、有什么美食、及这个民族的民歌什么味儿,想看看真正的瑶族舞蹈,想知道他们每年都有什么节日,而并非想先知道《瑶族舞曲》描绘出什么音乐形象,音乐表现出怎样的情绪,及音乐由几段体构成,每段音乐的主奏乐器是什么。针对这种情况,我改变以往先分析曲目再教学的过程,而是从学生最想了解的瑶族风情导入,由“教”为中心转向“学”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音乐中一直保持对音乐浓厚的兴趣。

音乐课的导入,形式多种多样,有时可将几种形式组合起来,穿插进行。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学生兴趣、丰富学生知识为重,灵活运用。

二、富有创意的教法。

郭淑平老师在《教无定法》中写到:“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何谓“得法”,我认为就是符合学生身心和教材的特点,符合认识规律,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完成教学任务。在音乐教学中,我们不妨采用一些富有创意的教学形式来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娱乐教学法。当前,许多电视娱乐、联欢活动,(如:《欢乐总动员》、《星光大道》《开心辞典》……)收视率高、火爆无比。假设我们把原来的音乐课型改变像娱乐节目那样牢牢抓住学生们的心,那我们的教育前景又会是怎样的光明呢?娱乐节目颇受大众喜爱的原因在于它的逗笑性和竞争性,然而竞争性又在其中占着主导的地位。那么,把逗笑的竞争性和音乐课堂教学紧密的结合起来便是我要向大家介绍的“娱乐教学法”。我挑选了活泼好动的初一(5)班级作为“娱乐教学”的实验班。一上课,我用京腔说道:“这节课我们各小组进行擂台赛,最后的获奖者享有非常有意义的奖品,让我们努力去争取吧”。走进擂台赛版块第一回合:“猜”。(这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打击乐器和学生自制的乐器奏乐,并说明每进入一个回合就奏一次乐。)第一回合:利用电脑课件亮给学生生、旦、净、丑的四大行当的剧照及声像,让学生猜四大角色,把答案写在题板上亮出来。(对的加分,从桌上拿出一个小饰品,最后以得到的小饰品数量评比。)要求猜对的同学说出想法。之后,利用课件分别对京剧知识和四大行当进行讲解。依次进入第二回合:“画脸谱”。第三回合:“学唱”。进入超级模仿秀版块。各小组推荐一人参加模仿秀比赛。项目有:生、旦角走路和乐句学唱。最后进入激动时刻版块(即奖项揭晓)获奖者获得脸谱头像一套。其他小组均有奖(最佳小组合作奖、最佳模仿奖、最佳画手奖)。下课铃响了,同学们都兴高采烈的走出教室。有个学生跟我说:“如果每一堂音乐课都这样上那该多好哇!”“为什么呢?”“既轻松又快乐,还学到了知识。”有的小组还扬言:“我们下次努力争取拿最高奖。”

娱乐教学法,可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设计不同的教学形式。如教学歌曲过程:欣赏→模仿秀→演艺天地。教学欣赏曲目过程:舞动(用身体语言展现思维)→模仿秀(哼唱乐句或乐段)→舌战(小组讨论对其作品的分析和理解)。实验证明:娱乐教学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到知识,使其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2、幽默教学法。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要使学生学得快,就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情绪、活跃其思维,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恰当地使用幽默正可以让我们做到这一点。有一次,课堂上我讲得正精彩,忽然发现有一个学生却睡得正酣。于是我便幽了一默,我说:“我发现有一个同学听得特别认真,只见他口角涎水不断----表明他听得津津有味;他还频频点头----那是因为他觉得老师讲得头头是道;且两眼紧闭----我想他必定是在闭目深思。”话音刚落,全班同学哄堂大笑,那个同学也被同学笑醒,面露愧色,睡意顿消,整个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学习兴趣盎然。又如有一次上课的时候,我胸前戴着从海南带回的由椰子壳做成的装饰品,很有特色。一进教室,学生就对这玩意产生了兴趣,不时地欣赏我的装饰品,这时我模仿时装模特,在学生的面前走了一圈,同学们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这样做不仅巧妙地收拢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也获得学生对我的亲和力,贴近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3、室外教学法。偶尔走出教室,把音乐课堂设在大自然怀抱中。由此,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春之声》的第一课时欣赏《春晓》,课前我告诉学生,上音乐课到校池塘边集合,当时学生就一惊:“音乐课上那儿干什么?”铃声响了,学生们小声的议论起来,为之感到不解。我微笑着说:“这节课,我们每个学生都要欣赏、感受、模仿大自然的声音。”接着将学生带到学校旁边的山坡,引导学生一起在水池边用小石头或棍棒有节奏的击水,然后利用这一活动辨别强弱不同的节拍效果。并引导大家采集山坡上的树叶,卷起来自制成柳笛。这时,有的学生用吹口哨的形式为柳笛音乐进行伴奏,有的学生随手用木头棍子敲击山坡边的石头,即兴为柳笛乐曲伴奏。还有的学生以自由表演的形式随着乐曲一起舞蹈。那时,我再把乐曲《春晓》由录音机播放出来,请学生感受讨论,他们的积极性就别提了,有些学生还想创作一段以人声模拟的音乐。此时,课堂达到了高潮。室外教学特点:使学生不拘束,视野开放了,心情也开放了,自然而然兴趣就提高了。当然,外出上课安全是第一位的。

实践证明了我的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调节课堂气氛,放松情绪,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新颖别致的拓展。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音乐教师逐渐开始尝试布置课后作业。在现实的教学中,设计出既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又颇具趣味性的音乐作业进行拓展,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好方法。我在实践中有以下三种尝试:

1、体验型的作业。体验型作业就是加深学生的音乐感悟和体验,增加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如教完《难忘岁月》单元,我这样的布置作业:“课后演唱《游击队歌》,了解歌曲产生的历史背景和体会歌曲内在的情感意境。”又如欣赏完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后,我将音乐复制给学生,并布置作业:“请同学们课后继续听乐曲,感受乐曲描述的意境,体会乐曲的情感。”通过布置体验型作业,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学生的音乐感受,增加学生的音乐兴趣。

2、合作型的作业。它有利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锻炼学生配合和协作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作业兴趣。具体做法如下:通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庭等方面的共同合作来完成作业。比如:当学完一首歌曲后要求学生背唱给家长、长辈听,这可以培养学生当众自信歌唱的能力。

3、探究型的作业。当前的教学要变学生被动接受为学生主动探究。如:让学生自制简易乐器:在自制简易乐器过程中,学生们自己动脑设计,动手制作。他们用做好的乐器,通过自己的演奏,互相交换乐器演奏等游戏活动,感受到成功地喜悦。在日常生活中,我鼓励学生收集与课本课题相关的各种资料(音像、图片、与音乐相关的实物等),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录下各种美妙的声音,配上自己的解说,制作成一个有关音乐专题的片断等。这种作业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音乐作业布置要和学生的音乐兴趣、习惯相联系,要使学生觉得音乐作业是美的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

结语:

音乐课堂教学中“激趣”应紧紧围绕音乐课的教学内容,服从于音乐课的教学目标,要把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三者有机结合。同时,“激趣”要注意适度、适量、适时,面向全体。在音乐课堂中正确地运用“激趣”这种教学艺术,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因此,音乐教学应该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学,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中,要不断地探索与总结,找出更多的激趣途径与方法,使音乐课堂永远充满魅力。

[参考资料]:

1、富凯宁《今日做教师》同心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2、刘英辉《竞争教学法》河北教育2002年第四期。

3、《中小学音乐教育》2003年第7、8期。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新探 篇5

单位:刘家堡乡一中 姓名:朱晓红 性别:女

电话:*** 邮编:030063 [内容提要]:多媒体作为一项现代科技成果,在当今很多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样它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既可以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为解决重点难点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还能够提高课堂效率。当然,在利用多媒体辅助历史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教学优势 多媒体教学问题

多媒体技术,是信息传播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印刷技术的组合。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领域极其广泛,然而,多媒体技术最令人振奋的发展莫过于在教学中的应用。多媒体教学就是把声音、文字、图形、图像、视频这些媒体按一定的要求和原则有机地整合起来,利用文字、实物、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以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的一种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法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让学生更直观、更全面地获取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下面,我就谈谈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一)多媒体技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历史作为初中时期的小学科,学校、家长、学生普遍上不重视,加之学生的年龄特征,造成了很多学生历史学科学习兴趣淡薄。而多媒体教学技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多媒体教学中,老师用PPT等软件对影像、图片、文字等各种素材进行编辑制成历史课件,通过计算机、投影映射出来,使本已过去的抽象苍白的历史事实,以多种形式动态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压缩了空间感和距离感。因此,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活泼地学习和发展自己,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例如在探究学习《对外开放》一节课时,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邓小平实行和坚持改革开放政策所做的伟大贡献,我利用课件展示一段情景材料:播放《春天的故事》歌曲,学生低声跟着伴唱的同时,屏幕展示下列几个问题(1)歌词中的老人指的是谁?举例说明他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贡献有那些?(2)第一个“春天”和第二个“春天”的含义各是什么?(3)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学生的思绪飞回到了二十多年前的改革开放时代,同学们仿佛看到了邓小平挥手微笑的伟人丰姿,在伴唱声中使课堂气愤达到了高潮,欣赏完歌曲后,经过几分钟的热烈讨论,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同学们对这节课形成了自己的看法。

(二)它是教师解决教学过程中重点难点的好帮手。历史学习是以掌握历史概念,探求历史发展动因和规律为目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很难从表象阶段直接过渡到概念阶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的历史概念,仅凭教师的讲解往往难达到很好效果,不能够理解历史知识生成的过程,这样就会出现学生掌握得不够牢固,不久就忘掉的现象。而采用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课件就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将知识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巧妙的动态演示代替抽象的说教,学生就会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很快地去学习。

历史教材中的一些知识点,其间的关系纵横交织错综复杂。如何条分缕析、清晰明了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这就需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通过视频播放、图形动态演示、老师生动讲解点拨。

(三)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够实现师生间传统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改变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综合运用的引入改变了历史教师传授式的教学方式,教师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方式发生了变化,更随意、更方便、更直接、更灵活、更有针对性。同时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

教师通过制作学习课件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对历史信息加以提取、整理、加工,然后进一步的研究讨论得出正确结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正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能够实现交互,能够使学生由过去单纯的的“接受式”学习知识,变为学生自己主动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充分领悟历史知识的内涵,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利用知识的迁移猜想结论,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提高了各种能力,学会了学习。同学们通过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合作学习,获得了充分展现自我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全面地参与学习过程,做到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从而学会了学习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够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一直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过去传统的教学手段践行时有一定的约束和阻碍,而多媒体电教手段的运用则能更好地达到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它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在高昂兴奋的状态;能有效创设历史情境,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加强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再加之教师的循循善诱和适时点拨,便为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搭建了极佳的平台,在这样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必然会步步提升。

(五)多媒体技术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多媒体教学,注重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宫,视听并用,拓宽了信息传输渠道,能充分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教育心理学知识说明,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若两者同时使用,就能够接受约65%。科学研究也证明,人们通过各种感官获得的知识比率为:视觉83%,听觉11%,其他6%;视听结合可获得几乎是最佳的知识保持率。而且省略板书,使教师能增大知识容量,有充足时间进行讲解、分析和培养学生能力。课件界面美观、色彩丰富、纲要信号齐备;版面保留完整,通过超级连接,前后切换方便,达到过去手工板书无法企及的地步。因此,无论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还是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来辅助教学,教学必须重视教学的直观性。而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直观性是任何传统的教学手段都无法代替的,它通过多种媒介的交替演示,可以多渠道地向学生传递多种多样的教学信息,使学生的各种人体器官对新知识进行多角度多渠道地交叉吸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已经逐渐深入课堂,绝大部分教师虽然对如何进行高效的多媒体课堂教学进行了有益的、大量的实践和探索,但是在实际的多媒体课堂教学中却也存着或多或少的一些问题。现将自己多年来从事历史多媒体教学的诸多问题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唯多媒体是从,不能合理使用多媒体

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传统教学中仅靠讲述无法使学生想象到历史场面的恢宏气势、波澜壮阔,无法想象到历史珍品的美妙绝伦、璀璨夺目;更无法在教学中形象生动地再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化静为动,化虚为实,而且能缩短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同时还能保证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性和有效性。可是在现实教学中不少教师片面追求多媒体教学:基本形成了“无多媒体不成公开课、示范课”;更有甚者片面认为多媒体教学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捷径或唯一途径;“唯多媒体是崇”等,实际教学中我们都知道多媒体教学不是万能的,传统教学也不能全盘否定。其实传统教学中有很多的优点需要我们去继承。

(二)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顾此失彼、本末倒置。

现实教学中,历史课课件制作一定要体现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主作用。可有些历史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为了向同事展示自己驾轻就熟的课件制作水平,一堂课中不仅有精美的动画、详实的文字材料,而且还大量视频和动听的歌曲及相关的图片„„这样便使学生沉浸在动画、视频以及音乐的欣赏、观赏以及鉴赏的气氛中去了,学生上课便少去留意和思考实质性的历史内容了„„时间一长,学生一上这类型的课便陷入了视觉和听觉的疲劳了。而历史多媒体教学原本是通过多媒体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当然不是我们看到的欣赏、鉴赏者了。而真正有经验的教师是通过自己的教学设计(问题或者图片、视频)来让学生总结、发现,探究新的知识,构建相关的理论或概念。比如:我在完成《南京大屠杀》一框时,我用多媒体出示几幅“日军无幸杀害中国军民的图片时我就提出以下几下问题:中国人被杀的对象有哪些?日本人采用哪些残忍手段?你想对日本军国主义及极端右翼分子(不承认南京大屠杀事实)说些什么?这样才能更深层次调动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日本军阀主义的憎恨,坚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信念。

另外有些历史教师(尤其年龄偏大的教师)不注重课件制作,要么有的从相关网页上下载,要么有的直接用教师教学参考用书中的光盘,要么有的教师对幻灯片中的字体及颜色和版式制作不协调,甚至模糊不清„„这样的历史多媒体课件来教学就必然会出现教师上课逻辑不清,学生上课易疲倦的现象,当然这样的课件便使学生的学习激情在一片怨声中被浇灭。

还有些历史教师由于本身技术水平的问题造成课件中的视频无声音或由于不会视频剪辑而时间过长也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可见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提高计算机及课件制作水平已成为高效课堂的必由之路。

(三)多媒体不能和传统媒体有效结合。

在部分教师的多媒体课堂上有个误区:以为使用了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就告别了黑板粉笔这种传统的教学工具。其实使用粉笔进行板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对课堂的知识体系的构建;另一方面有助于初中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落实(勾划在课本上);还有极为重要的是黑板上的板书重现力强,随写随看。更有甚者,教师在上课时偶有突发的灵感,这些灵感往往是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但在多媒体教学中却无法即时增加到板书中去而留下诸多遗憾;同时教师在黑板上的板书用彩色粉笔警示的重难点能整堂课都使学生有意注意;甚至还有,个别教师的精心的板书设计,流利工整极富个性的粉笔字简直是一种陶醉的艺术。实际中,多媒体教学虽有文字演示的板书,实际中对学生往往只是一种“昙花一现”式的演示,当然就对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构建非常不利,对学生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效果不佳。本来系统性的黑板板书是教师在讲解引导下形成的知识体系,是学生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的桥梁。因此,教师在进行历史多媒体教学时,注重黑板板书与教学内容密切配合,势必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我们广大年轻教师要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力求将传统教学中优秀的教学方法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用我们教育者的智慧创造出较为完美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的明天。引文及参考文献:

(1)加 涅 《教育技术基础》

(2)谢幼如 《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

(3)李建平《会诊课改新课堂》 《中国教育报》(4)刘 硕 《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举例 篇6

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可以说是老师们经常要思考的问题。

一、以探究问题为目的

没有问题是谈不上学习和研究的,有人曾说:正是问题才把只不过是小碎石的东西变成了历史的证据。

二、以思维训练为核心

任何教学方法都要以激话、调动、启发学生的思维为主,促动学生历史思维的活跃发展。

三、以学生参与为形式

使学生参与教学,而且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是使教学得以真正展开的关键性问题。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从做中学,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思想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使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因此,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重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

1、阅读----创设情景与设疑导学法

阅读就是教师课前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精心设计问题,学生根据教师所提问题,阅读教材,思考问题。

2、精讲----观察释疑与启发引导的讲解法

精讲就是教师在讲授时,突出一个“精”字。即学生通览教材,经过一番思索后,教师“精讲”。其主要目的是要用精练的语言,讲清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把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

3、议论----激活学生思维的讨论法

在历史教学中,议论就是有目的地让学生把尚未弄懂的问题的疑点提出来,师生一同展开讨论,激活学生的思维。方法可以由教师先提出疑点,引导学生思维,在讨论中解决问题;或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点拨启发,开启学生的思路,当堂讲清疑点。

四、以史料运用为条件

我们提倡把学习历史看作是在研究和认识历史,这就要训练学生去掌握和理解历史的信息,注重史料的作用,通过对史料的汇集、整理、辨析、推论,把史料作为证据,用以解决历史的问题。所以,历史教学方法的运用,是离不开对史料的运用的,尤其是学生对史料的运用。

中学历史教学新探 篇7

一、运用历史故事, 激发兴趣。

历史是一门有血有肉、内容丰富、同时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它包括一定时间、一定地点, 一定条件下人物的动态和事件的发展。因此, 它是有情节、有过程的, 是有善恶是非和喜怒哀乐的, 历史本身就含有构成故事的各种因素。初中历史教材中涉及的史实往往只是梗概, 如果教师照本宣科, 一堂历史课尽是大一、二、三, 小1、2、3, 只有条条框框, 不见情节和过程那么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初中生活泼好动, 求知欲强, 对新鲜事物尤其感兴趣。根据这一兴趣特点, 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 将历史知识揉入故事情节中, 把史实故事化, 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穿插一些与教材相关的典型短小有趣的故事, 这样会使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注意力集中。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最终将学生引入乐而忘返的胜境。例如在讲授《春秋五霸》时, 我插入了“老马识途”、“退避三舍”和“卧薪尝胆”等成语故事, 在讲《戊戌变法》时, 我穿插了“康有为如何摆脱慈禧太后追捕的”那段惊险刺激的历史, 学生的兴趣相当浓厚从而轻松掌握了这些内容。

二、让学生以感性认识和初步了解为主, 教师适当加以引导。

当今的历史课教学实际是一种新型教学方法的尝试, 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以感性认识和初步了解为主, 教师适当加以引导、分析, 以此促进教学教学相长, 激发学生了解历史、认识历史和热心研究历史的兴趣。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理解开辟学习途径, 罗列主线, 讲述一定要紧扣主题, 切中要点。以初中历史课本的《夏朝与商朝》这一节为例, 明确该节应主要讲述以下四个问题:夏朝的建立及结束;成汤建商和盘庚迁殷;甲骨文和青铜器;人殉和人祭。首先应该用人物表现禹如何拥有特权, 他的儿子如何破坏禅让制, 自立为王, 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同时应简单地介绍一下夏朝的国家机器; 在讲述商朝的建立及盘庚迁殷这部分内容时涉及用人物显现故事情节的问题;其他如甲骨文、青铜器可以用考古发掘的实物图片加以说明; 人殉和人祭这部分内容可以利用遗址及仿真进一步讨论其实质问题。这样使学生以一条明朗的主线得以全面地认识与理解。

三、质疑设问, 激发兴趣。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学习新知识, 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 将其摆在学生面前, 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 后激励他们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例如在讲述《中国边疆的危机和中法战争》一课中法战争时, 我先让学生回答“镇南关一战的结果?”学生回答:“老将冯子材带领军民取得胜利。”我再追问:“接下来战局如何?”当学生兴奋地回答“中国取得战场的主动权并导致法国茹费理政府的倒台”后。我用沉重的语气说:“但最终的结果是中国不败而败, 法国不胜而胜。”同学们一片愕然, 我紧接着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让人看不懂的结果?”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立即展开积极讨论, 纷纷发表个人见解。最后大家在思考中认识到“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 法国不胜而胜, 是清政府一味妥协求和卖国的结果”。这样使学生进一步认清了清政府的腐朽本质。所以说只有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疑问时, 才能引起他们思维的积极性, 巧妙地质疑设问, 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打开学生心灵之窗, 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四、大胆借鉴音乐电视 (MTV) 的做法, 把中学历史教科书上的内容制作成HTV。

如何彻底地改变这种修修补补的教学模式, 充分使学生感受到历史课的乐趣, 再现历史情境, 使学生比较易于理解, 加深对历史知识的感性认识, 从中培养他们理性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 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笔者认为, 历史教学应该大胆借鉴音乐电视 (MTV) 的做法, 把中学历史教科书上的内容制作成HTV, 历史学科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首先, 历史学科每一章节内容都是一个或几个比较完整的故事, 它们具有一定的情节。这一点是其他学科所缺乏的。而且即便是在教学中, 有时也不得不对某些情节进行渲染。这是制作HTV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也是当今历史题材影视剧得以风靡的重要原因。那么作为教学所用的HTV, 就必须是短小精悍型的。也就是说, 在介绍历史人物、讲述故事情节时要借鉴历史剧制作的方法但又要讲究精练、注意与史实相吻合。具体说来, 要符合课堂教学的要求, 内容不宜过多, 以教材内容为主, 不宜作更多发挥, 否则难免有重蹈历史剧的覆辙之嫌;时间不宜过长, 一节课的内容以半个小时左右为宜, 要有一定的空余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

五、搞好课外活动, 提高兴趣。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新探 篇8

【关键词】初中历史 养成 学习习惯 有效学习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6.130

学习不仅需要努力,也需要有良好的习惯,把握好学习的规律,才能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现代教学要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将多种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本人认为教师也应该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引起重视。历史作为一门知识容量较大的学科,想要学好历史学科,对学生提出了较高要求,初中阶段的学生初次接触到历史学科学习,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学科学习习惯,为学生高效进行历史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本文就有助于培养初中学生良好历史学科学习习惯的途径进行探析。

一、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好习惯

虽然学生的历史学科学习是由多个环节构成的,然而课堂教学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历史学科学习习惯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及时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引起重视。初中学生的精力十分旺盛,这对学习知识点较为繁多的历史学科具有很大的帮助,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展,注意力不够集中是影响初中学生有效进行知识点学习的一个障碍,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历史课堂听讲习惯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紧跟教师的教学步骤,积极进行思考,避免学生出现注意力转移的情况。

虽然初中阶段的学生学习的历史知识点比较基础,考试过程中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要求还不高,但是隐含在知识点背后更深层次的内容,学生只有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认真听讲才能领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师生互动的形式,帮助学生将注意力转移到课堂教学中来,使学生在实际的听课过程中认识到教师对知识点讲解的重要性,进而认真听讲,通过听讲更好的提升自身的水平。

二、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

在人们的印象中,历史是一门需要学生进行大量记忆的学科,实际上,学生想要学好历史这门学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进行大量的记忆,而且还需要思考。有效的思考一方面能够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点;另一方面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记忆知识点。就目前初中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思考而言,学生进行的思考还不足,很多知识点学生停留在记忆的阶段,由于初中阶段的历史考试注重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记忆,学生即使在学习的过程中思考不足,对学生的历史成绩也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因此学生在初中阶段历史学习中的思考,不仅没有没有引起学生的重视,很多教师也没有引起重视。

初中阶段不仅是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点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学生在初中阶段是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的学习。为了在初中阶段使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本人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往往通过设问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例如在讲解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过程中,不直接告诉学生该政策的危害,而是通过设问的形式,让学生思考闭关锁国带来的危害,这样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

为了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教师的设问可以是环环相扣的,教师在对闭关锁国对当时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继续思考对现代社会的影响,这样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不仅更加深刻,而且更加全面。培养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良好的思考习惯,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十分重要。

三、培养学生做历史练习题目的好习惯

历史虽然是一门人文学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依然要引导学生做一些历史题目,对学习的知识点进行练习。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部分历史教师对学生的历史学习提出了很多要求,但是却没有对学生做练习题目提出过高的要求,学生虽然掌握了大量的知识点,但是对知识点进行灵活应用的能力却存在不足。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教师在培养学生做练习题目的良好习惯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对课后练习题目引起重视。

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新课讲解之后,要及时让学生通过个人的努力解答课后练习题目,同时还要为学生留出课后练习题目,达标册上面的题目与历史教材上讲解的内容相照应,因此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做达标册上的题目。总之,学生单纯的对历史知识点进行记忆是不行的,必须与一定的练习题目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培养学生将有效的学习方法与历史学科学习结合起来的好习惯

对于现代教学而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学习方法与技巧的应用,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本人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难以将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与学科学习结合起来,为数不少的学生在学习知识点的时候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进行学科学习,然而收获却不尽如人意。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与技巧,与学科学习结合起来的好习惯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开展工作:

第一步,使学生认识到应用学习方法与技巧的重要性。对于很多初中学生来说,不仅难以将有助于提升历史学科学习有效性的方法与历史知识点的学习结合起来,而且也并没有意识到应用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的重要性,因此,教师首先应该使学生认识到采取有效的方法与技巧进行历史学科学习的重要性,使学生从思想上引导重视。 第二步,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初中学生能否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与教师有密切的关系,教师要结合实际的教学活动,将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与学生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切实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第三步,鼓励学生应用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学生不仅要从理论上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还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与学习活动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

上一篇:广西沿海公路管理局下一篇:工作汇报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