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2024-08-08

教案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共13篇)

教案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篇1

设计思路

本课设计以课标为准绳,以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为起点,整合符合儿童需要的课程资源,探寻我国奥运历史渊源,传承奥运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参与国家事业的热情,为实现体育运动强盛而积极健身,增强体质。我选用了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的故事、“东亚病夫”的漫画、“许海峰”实现奥运金牌“零”的突破、2008年奖牌榜位居世界第一、申奥的激动时刻等素材引导学生追溯我国奥运的历史,感受我国的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体会国家和人民为奥运做出了各种努力,我们的圆梦过程充满了艰辛和执着,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我还用知识竞赛的方式让学生知道奥运的一些基本知识。

主题目标:

1、了解并感受中国主办奥运会这一盛事,激发学生民族 自豪感和责任感。

2、理解奥运精神,了解我国全民健身运动,了解我国人民为实现体育运动强盛而做的努力。

活动准备:

师生收集中国参加历届奥运会和北京第29届奥运会的有关资料,包括图片资料和视频资料。

活动时间: 第一课时 活动过程预设: 活动一:情系百年奥运

1、欣赏歌曲《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课件播放)

师:我们一起来欣赏歌曲《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会唱的同学可以跟着音乐唱。(板书课题: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2、听完歌曲谈感受。师:听到这首歌曲,你们马上会想到什么? 生:北京奥运会。

师:是呀,百年的期盼,百年的梦想。2008年8月8日,中国成功地举办了第29届北京奥运会。同学们,老师想知道,这届奥运会留给你怎样的印象呢?

学生自由发言。

师小结:北京奥运会是全体中国人的骄傲,是世界华人的自豪,北京奥运会让我们为之欢欣鼓舞,为之兴奋、震撼。

【设计意图:以欣赏歌曲《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开课,将学生带入第二十九届奥运会,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活动二:重温百年奥运

3、播放课件:学生听故事。

师:同学们,你们可知道,贫穷落后的旧中国何时派出了第一人参加奥运会的呢?请大家听《刘长春的故事》。

4、谈感受。

师:1932年第十届奥运会上(板书:1932年),中国终于第一次派人参加了奥运会,运动员只有刘长春一个人(板书:刘长春一人参赛)。你们看,赛场上,悲壮而孤独的刘长春形单影只,由于旅途劳累,他在预赛就被淘汰出局。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感想呢? 生自由发言。

师: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有什么心愿呢?

小结:同学们的心愿真美好!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的体育事业蓬勃发展,这些心愿慢慢的都实现了。

【设计意图:从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的故事说起,用一幅“东亚病夫”的漫画追溯我国奥运的历史,了解我中华民族有心却无力参与奥运的原因】

活动三:回望百年奥运

(一)第23届奥运会。

1、播放第23届奥运会课件并讲述:1984年,新中国派出了350人的大型代表团,开赛的第一天,我国射击选手许海峰在男子自选手枪慢射比赛中勇夺冠军。从而实现了中国在奥运会历史上金牌零的突破。国际奥委会主席说:今天是中国体育最伟大的一天!(板书:1984年许海峰获第一块金牌)

2、同桌谈论。

师:同学们,站在奥运会冠军的领奖台上,此时此刻,许海峰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现在请同桌先讨论一下。

3、小记者采访。师:谁愿意来当小记者采访一下许海峰?

(二)申奥成功

1、播放课件:北京申奥成功视频。

师:你是个称职的小记者!通过刚才的采访,老师和大家一样,也感受到了祖国的日益强大,祖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2001年7月13日(板书:2001年),中国申奥成功(北京申奥成功),让我们一起再次回到这令人难忘的时刻!

2、谈感受。师:同学们,看到这种场面,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

小结:老师也深受感染!是呀,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如今这样的繁荣昌盛,曾经的“东亚病夫”已成体坛健将。因此,我们有能力、有实力、有财力举办一次声势浩大的奥运会!

【设计意图:从“许海峰”实现奥运金牌“零”的突破到2001年申奥成功,感受我国的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主办奥运已经不再是梦想。】

活动四:梦圆百年奥运

5、播放课件:胡锦涛主席宣布第29届奥运会开幕视频。师:经过七年的准备,2008年8月8日是全中国人永远铭记的日子!请看视频。

6、交流。

师:2008年8月8日晚上8时(板书: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在国家奥林匹克体育场鸟巢隆重开幕(第29届北京奥运会),这一刻,全世界瞩目北京!想必同学们对这届奥运会还记忆犹新。第29届北京奥运会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自由说,师点出相关图片。

(如:29个脚印、2008张笑脸、击缶、运动员赛场拼搏、运动员领奖等)

7、介绍志愿者。播放一组志愿者图片。

师:老师印象最深的是这些默默无闻的志愿者。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北京奥运会共有170万名志愿者,他们分布在北京的各个车站、场馆、街道。不仅在北京,在其他一些相关城市服务达2亿小时。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他们有甜美的微笑和周到的服务告诉世界:北京欢迎你!

8、介绍国外媒体的评价。

师:北京奥运会取得巨大成功,国外有关媒体评价:北京奥运会几乎在所有方面都创造了历史。可能是1896年雅典奥运会以来最令人难忘的一届夏季奥运会。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先生评价:这是一届真正的无与伦比的奥运会!请同学们读P20页中间的文字。

9、介绍北京奥运会相关知识。

师:除了课本上告诉我们的三大理念和北京奥运会主题外,同学们还知道北京奥运会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汇报北京奥运会相关知识。

6、奥运知识竞赛。

师:看来同学们按老师的要求,课前通过各种方式做了很充分的准备工作,了解到了很多北京奥运会的知识。想不想比一比奥运知识谁是冠军?老师手上有一些关于奥运会的题目,哪个小组答对最多,哪个小组就是奥运知识冠军小组。准备好了吗?

(1)分组。(福娃贝贝组、福娃晶晶组、福娃欢欢组、福娃莹莹组、福娃妮妮组)

(2)第一轮:必答题。(3)第二轮:抢答题。

(4)统计并选出奥运知识冠军组。

总结:同学们的奥运知识真丰富!百年中国,百年奥运,中华儿女由“东亚病夫”走上世界运动的最高舞台,走向光荣与辉煌,圆了期盼奥运的百年梦想(板书:奥运梦圆)。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儿女心中有梦想以及追梦路上的顽强。请大家再读课题: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下课!(音乐起)【设计意图:回顾第二十九届奥运会,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知识竞赛”让学生在这项活动中了解奥运的相关知识,并借助典型事例帮助学生理解奥运精神的内涵。】

板书设计: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1932年

刘长春一人参赛

1984年

许海峰获第一块金牌

2001年

北京申奥成功

2008年

第29届北京奥运会 奥

教案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篇2

关键词:天下,世界观,传播观,对话,理解,接受

1935年, 诗人毛泽东写下一首自谓“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的《念奴娇·昆仑》, 末尾一句尤为流传:太平世界, 环球同此凉热。

身处新世纪, 面临全球化, 每个思考者都难免想到一个问题:这个世界到底是好世界, 还是坏世界, 究竟是好得很, 还是坏得很?用狄更斯《双城记》开篇的名句来说:是最好的时代, 还是最糟的时代;是智慧的年代, 还是愚蠢的年代;是光明的季节, 还是黑暗的季节;是信仰的时期, 还是怀疑的时期;是希望的春天, 还是绝望的冬天;是无所不有, 还是一无所有……而无论怎么说, 好有好的道理, 坏有坏的逻辑。

周虽旧邦, 其命维新。现代中国经历了数千年未遇之变局, 从旧邦新造天翻地覆的革命年代, 到一波三折艰辛探索的建设时期, 人类历史上唯一延续至今的泱泱文明, 已经岂止是像小托尔斯泰所言“在清水里浸过三次, 在血水里洗过三次, 在碱水里煮过三次” (《苦难历程》) 。如此文明古国遭逢如此天崩地坼, 自然召唤非常倜傥之人, 以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从康有为到孙中山, 从毛泽东到邓小平, 他们的思想改变了中国, 也影响了世界。同时, 富有“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的哲人也如大江东去, 前呼后拥, 形成先秦百家、魏晋佛学、宋元禅宗以降的又一次精神大跃动和思想大解放, 如新中国的李泽厚、赵汀阳。

2009年, 赵汀阳出版了一部《坏世界研究:作为第一哲学的政治哲学》,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跨越前人的思想, 阐发了一套别开生面的全球性主张, 与此前《没有世界的世界观》 (2003) 和此后《每个人的政治》 (2010) 构成一脉相通的思想脉络。其中有关世界及世界观的天下思想, 更对反思全球化与现代传播提供了灵光乍现的思路, 也从根本上摇撼了西方驳杂的全球化话语体系。下面就来看看赵汀阳是怎么分析这个坏世界的。

从形而上学角度看, 现代世界体系本质上是个“无序状态” (chaos) 。将无序状态变成有序状态, 就需要有一套“世界观”。而问题是现代世界恰恰是没有世界观的世界, 或者说现代人的世界观里没有世界意识。比如, “西方思考政治问题的基本单位是各种意义上的‘国家’ (country/state/nation) , 国家被当作是思考和衡量各种问题的绝对根据、准绳或尺度”[1]13, 即使沃勒斯坦的现代世界体系概念, 同样是“由国家之间的冲突和相互合作形成的, 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国家利益”[1]24。再如, 自由主义的社会制度即便有效, 也仅限于“国内社会”, 一旦超越这个范围, 就无法满足制度最大化和普遍化的要求, “诸如‘民主’和‘公正’这些原则从来都不被应用于国际关系中, 那些现代的‘普遍’原则只要一进入世界性和国际问题就立刻化为乌有”[1]45。当卡特指责中国人权时, 邓小平建议给美国每年移民数千万如何, 他马上哑口无言。这不只是“虚伪”问题, 就像人们指责美国与西方奉行双重标准, 而归根结底还在于有世界而无世界观, 人类虽处于“同一个世界”而尚无“同一个梦想”, 有的只是损人利己的纽约梦、巴黎梦、伦敦梦……用赵汀阳的话来说, “只有当能够从世界的整体性上去理解世界才能够有‘世界观’, 否则就只能是关于世界的某种地方观, 只不过是‘管窥’ (the view of the world from somewhere) , 就不会关心世界性利益”[1]31。

那么, 什么样的世界观才能满足全球人类的关切呢?同一个梦想的世界观是什么呢?赵汀阳的答案是天下观:“天下理念包含了两个基本的制度想象:一个能够保证利益冲突最小化并且合作最大化的世界政治制度;一个能够承认并且维护文化权利的世界文化制度。这是天下理念最重要的遗产, 也是今天世界最需要的政治原则。”[2]124按照他的分析, “天下”意识中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地理学意义的“天底下所有土地”, 指人类可以居住的整个世界, 相当于“天、地、人”三元结构中的“地”, 即《诗经》咏歌的“溥天之下, 莫非王土”。二是所有土地上生活的所有人的心思 (heart) , 相当于“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民心, 也就是说天下概念既是地理性的, 又是心理性的。三是最重要的伦理学与政治学的意义, 指天下一家、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等理想, 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家国一体想象。一句话, 天下是“地理、心理和社会制度三者合一的‘世界’”。所以, 天下是个已经完成从无序到有序转变的世界, 是个满载所有关于世界的可能意义的饱满世界概念 (the full concept of the world) :

它所想象的天下、帝国从本质上区别于西方的各种帝国模式, 包括传统军事帝国如罗马帝国模式和现代帝国主义的民族、国家如大英帝国模式以及当代新帝国主义即美国模式。最突出的一点是, 按照纯粹理论上的定位, 天下、帝国根本上就不是个“国家”, 尤其不是个民族、国家, 而是一种政治、文化制度, 或者说一个世界社会。正如梁漱溟所指出的, 天下是个关于“世界”而不是“国家”的概念……中国关于政治、社会各种单位的层次结构, 即“家—国—天下”的结构, 意味着一种比西方分析单位结构更广阔因此更有潜力的解释框架。[1]

由四海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世界观, 自然导出天下“无外”的逻辑。也就是说, 天下体系只有内部而没有不可兼容的外部, 只有内在远近亲疏的关系而没有不共戴天的异端。即使“华夷之辨”也仅仅表达文化差异, 而不是设立你死我活的他者 (the others) 。“天下理念创造了最具和平气质和包容性的政治合作原则”[2]124, 因此中国文化中没有异教徒, 三教九流, 同处一宇。“这样一种关系界定模式保证了世界的先验完整性, 同时又保证了历史的多样性, 这可能是唯一能够满足世界文化生态标准的世界制度。”[1]16一个突出例证, 就是“和而不同”“礼不往教”等传统。众所周知, 中国历史上只闻“取经”而不见“传教”, 只有西天路上络绎于途的仆仆身影, 而从来没有血与火的“宗教战争”。另外, 按照基督教的文明传统, 政治的第一要义在于分清敌友, 就像德国政治哲学家卡尔·施米特所作的经典论述, 无怪乎小布什心口如一地声称“新的十字军东征”, 美国也动辄给人扣上“邪恶帝国”“流氓国家”等称号。而在中华文明看来, 政治的最高境界在于化敌为友, 正如毛泽东在延安以大白话教导胡耀邦的:政治就是把拥护自己的人搞得多多的, 把反对自己的人搞得少少的。在此类“和而不同”“礼不往教”的传统下, “不同的生活方式就仅仅是不同的生活而已, 而不是某些必要修改或必须消灭的异端”[1]39。

天下理念源于中华文明的黎明时期———周朝, 作为一种饱满的、完备的世界观念, 数千年来一直支配着中国历史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 “在中国古代许多朝代的实践中被证明比较成功地维护了和平、社会稳定秩序和传统的延续”[1]。清代的“一国多制”模式就是一例:“以八旗制度统治满洲, 以盟旗制度辖蒙族, 以行省制度治汉人, 以伯克制度治回疆, 以政教制度驭藏番, 以土司制度或部落制度辖西南苗夷, 以及以宗主制度对番邦。”[3]新中国确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处理港澳台问题的“一国两制”方针, 既是社会主义现代性的创造性发展, 也无不延续着这一文明传统。而这些政制及其理念背后都隐含着一种多元化、多样性意识, 体现着对不同生活方式与文化传统发自内心的尊重。

老子说:“以身观身, 以家观家, 以乡观乡, 以邦观邦, 以天下观天下。” (《道德经·五十四章》) 既然不同视角关注不同问题, 那么只有从天下视角才可能虑及世界性问题, 并理解和关注全人类福祉。源于顾炎武的名言“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就是“以天下观天下”的最好说明。在顾炎武看来, 国家兴亡只是一朝一代的事情, 而天下兴亡则关乎天下人的身家性命。在西方思想家里虽然不乏对世界问题的思考, 如近现代的康德、韦伯、罗尔斯等, 但唯有马克思发现了一个超越国家的天下视角, 也就是普遍存在于各个社会中的阶级以及全球化的阶级剥削。所以, 马克思论证道: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真正解放自己, 号召“全世界无产者, 联合起来”。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之所以选择马克思主义, 绝不是偶然的历史巧合, 更不是时贤痛心疾首的历史失误, 而是基于这样一脉内在相通的天下大同理想。对此, 北京大学政治学教授强世功也曾论述道:

共产党理论中最核心的要素不是阶级, 也不是民族, 而是“国家”和“天下”这样的概念。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概念, 就在于这个阶级概念的背后, 有着共产主义的天下大同理想。而这个“国家”也不是现代西方政治理论中的民族国家, 而是传统儒家的“家—国—天下”的差序格局。

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 不仅是因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使得他们看到了拯救中国的道路, 更重要的是, 他们看到了马克思主义开辟了拯救全人类的途径。因此, 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与其说是出于民族主义或者国家主义的现实动机, 不如说是基于国际主义和“天下大同”的古典理想。这是共产党与国民党、“旧中国”与“新中国”的根本区别。[4]

天下意识不仅寄寓着至高无上的古典理想, 而且也是关乎每个人身家性命的现实政治。对天下政治而言, 最重要也最基本的问题在于天下兴亡, 而天下兴亡落实在现实之中就是“治乱”二字:“无论一种制度是激进的还是保守的, 是进步的还是落后的, 是民主的还是专制的, 是古典的还是现代的, 是美德主导的还是权力主导的, 只要能够形成治世就是好制度。”[2]104在中国民间, 三国故事家喻户晓, 三国人物妇孺皆知。一生培养了16位院士的化学家、清华校友时钧先生, 年少时常常在书包里藏着三国、水浒, 一次与同学打赌, 看谁能背出更多的小说回目, 三国背完, 又背水浒一百零八将。三国故事既富有为人处世的道理, 又饱含治国理政的玄机, 开篇的“话说天下大事, 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就有大道存焉。如果说分久必合是治世, 那么合久必分则为乱世, 治乱兴亡不仅构成了中国历史的恒久主题, 而且也属于人类世界的第一命题。

从逻辑上讲, 治乱兴亡不能囿于各自为政的“国家”, 特别是现代地缘政治意味的民族国家 (nation-state) , 而必须遵循“家—国—天下”的逻辑。因为, 国家难免以邻为壑, 一国之兴往往意味着他国之亡, 一国之盛总是意味着他国之衰, 至于现代的民族国家更是一种利益集合体, 充其量可以保障自身的和平安宁, 而无法兼顾天下人的身家性命。人类世界不能为了某个国家或某些国家的和平安宁, 而让其他国家和人民一直承受生不如死的乱世, 就像如今欧美发达国家享受着丰衣足食、山清水秀, 而让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一直处于“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的世道。若以天下政治而非国家利益为本位, 以治乱兴亡而非意识形态为要义, 那么就不能不奉行王道, 弃绝霸道。因为, 再强大的国家暴力, 相对于天下也显得微不足道, 美国再强大也不可能让全世界人民臣服。即使暂时臣服, 也不可能心服口服, 更不可能永远心悦诚服, 横绝亚欧大陆的蒙元帝国最终不还是灰飞烟灭了吗?所以, 深谙此道的中国人自古重视世道人心, 强调礼乐教化, 包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 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吴起, 一次同魏王泛舟河上, 魏王得意地说道:“美哉山河之固, 此魏国之宝也。”吴起回答说:国家安危系于内在的修德, 而不是外在的险固, 若不修德, 那么“舟中之人皆敌国也”!如今, 遍布天下、防不胜防的所谓“恐怖主义”“恐怖分子”, 对西方世界不正是这样的“敌国”吗?

总之, 赵汀阳认为, 天下观才是应对全球化、造福全人类的世界观, 即便目前还只是一种理想的乌托邦, 至少也可以使人明白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天下、帝国理论与帝国主义理论在对世界的理解上有着顺序颠倒的结构:天下、帝国的理论是个由大至小的结构, 先肯定世界的先验完整性, 然后在给定的完整世界观念下再分析各个地方或国家的关系。这是世界观先行的世界理论, 而帝国主义是由小至大的结构, 先肯定自己的民族和国家的绝对性, 然后以自己国家的价值观把“其他地方”看作是对立的、分裂的和未征服的。这是没有世界观的世界理论。也许我们无法比较哪种理论本身是更正确的 (因为在社会和历史方面没有绝对真理可言) , 但假如我们需要世界正义、世界制度和世界和平这样一些事情, 那么天下理论更有助于达到这些目标。[1]32

迄今为止, 传播学各家各派仿佛群山万壑赴荆门似的趋向同一愿景———理解。这一走势俨然假定一切传播活动都旨在信息的解读, 而一切传播症结均在“传而不通”的环节, 包括媒介与社会的理解障碍———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心理的障碍。所以, 一旦打通了障碍, 充分对话, 彼此沟通, 层出不穷的误解、矛盾、社会冲突自然就烟消云散了。于是, 各路用心良苦的“传播”“交流”“沟通”等学说前赴后继, 哈贝马斯的交往对话论就是一例。然而, 实际结果总是事与愿违, 无论对全球传播还是人类社会的根本问题而言, 基于理解的传播及传播观从总体看来往往无济于事。仅看一个常见而普遍的现象, 就足以令人深思:一方面, 当今世界媒介越来越先进, 技术越来越发达, 渠道越来越畅通, 信息越来越翔实, 也就是说, 理解越来越不成问题;另一方面, 这个世界不仅依然乱云飞渡, 狼奔豕突, 而且在冷战后的权力失衡下越来越像耶鲁教授蔡美儿说的“起火的世界”。尤其令人费解的是, 伴随着新媒体、大数据、媒体融合一同出现的, 不是“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 不是“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而是风起云涌的街头政治、颜色革命, 是越发不宽容、不妥协、不认同的文化政治, 是哈贝马斯的苦心孤诣落花流水春去也。[5]

有鉴于此, 欧美的传播学以及传播理论, 无论是否前沿、是否科学、是否流行, 即便可在不同程度上解释世界, 甚至改变世界, 却无法根本性地应对全球化与现代传播的致命痼疾。经验学派的“为虎作伥”姑且不论, 批判学派的悲观绝望如当年阿多诺哀叹“除了绝望能拯救我们外就毫无希望了”同样于事无补。症结何在, 出路何在?赵汀阳基于天下观提出一种新思路:从理解本位转向接受本位。在一篇国际会议论文《理解与接受》 (2001) 里, 他从哲学角度阐述了这种迥异理解的传播观———接受论, 对摆脱传播与传播学的困境不无启发性, 同时也更显示了理论意义、实践价值以及全球视野。那么, 他是怎么展开论述的呢?

英国电信有句令人振奋的口号———开口有益 (Good to talk) , 中国有句老话———话不投机半句多, 在他看来, 这正好暗示着我们时代的一个重大问题———对话与冲突, 恰似常说的“和平与战争”“生存与毁灭”。无疑, 对话已经成为当代应对冲突的常见模式, 小到邻里纠纷, 大到国际争端, 无不寄希望于对话与沟通, “理解万岁”的话语耳熟能详。然而, 对话之路总是如此崎岖、坎坷、布满荆棘, 理解之门千呼万唤往往深闭不开, 看看阿以和谈、六方会谈等就不难想象其间的千曲百折、步履维艰。为此, 赵汀阳指出, 既有的对话理论都将理解视为枢纽, 而接受才是问题的关键;理解的出发点是自己或主体, 而接受的立足点是他人或他者;理解的重点在知识论, 而接受的核心是价值观。总之, 仅有理解而无接受, 就不会有“酒逢知己千杯少”的交流与对话, 也不可能摆脱你说你的、我说我的鸡对鸭讲。

首先, 需要明确在同一知识共同体内部展开的对话, 远远有别于不同知识共同体之间的对话, 如同家人之间的交往不同于邻里之间的寒暄。由于相信普遍人性和理性, 人们倾向于认为世界上只存在一种可能的知识, 所谓人同此心, 事同此理, 东海西海, 心理攸同。而事实上, 现实世界中一直存在着不同的文化共同体、知识共同体。且不说文明与文明、国家与国家等, 即使男人与女人、少年与成人、常态性爱与非常态性爱一类群体间, 就有多少不同的知识话语与理解难题。

其次, 理解另一个知识共同体, 重点不在知识论的实事求是, 而在价值论的感同身受。因为, 人们可以用同样的方式如形式逻辑看待世界, 却可能喜欢完全不同的事物。打个比方, 强调客观一致性的理解, 就好比大家必须遵循某种游戏规则, 如国际象棋的规则;而注重心有戚戚焉的接受, 则相当于大家在国际象棋与中国象棋, 甚或其他游戏中协商决定玩哪一种。再比如, 事实分明的客观报道充其量只能满足自身对他者的认知, 而打动人心的新闻才能促进人与人、心与心的认同。西方式对话与中国式对话的区别也在这里:

在典型的西方式对话中, 人们认为被假定能够生产真理的逻辑论证是最为重要的, 因为它能够澄清“谁对谁错”;而在中国式的对话中, 更注重的是取得一种双方都喜欢的或至少是都能接受的互利结果, 假如在双方现成的想法中不能有共同接受的结果, 那么就共同发明一个新的想法, 它无所谓谁对谁错, 或者说, 对错在这里是不重要的, 大家都喜欢才重要。不难看到, 只要考虑谁对谁错, 就等于承认了有个绝对的标准是存在于对话之外的, 不管那个标准是在自然那里还是在上帝那里, 总之是高过了对话、高过了人心的标准。而假如不考虑对错, 思想的标准就被内化在对话这件事情本身中, 也就是落实在人心与人心之间的互相期待中, 心与心的和谐而不是知识与对象的一致就变成了绝对的要求。[1]93

当今世界的重要问题, 不是知识与事实之间是否符合的真理问题, 而是不同价值体系之间是否和谐的人心问题。何况, 关于生活世界的真理不是一种先验的存在, 而是最终实现时才能成为真理, 亦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 。还拿新闻来说, 重点恐怕就不在于用一个至高无上的唯一尺度衡量哪家报道更客观、更真实, 为此便不厌其详地还原“事实真相”;而在于什么新闻才更能够打动人心, 更利于人与人的相处、心与心的交融, 更有益人间的和平安宁、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等。从大禹治水的历史传闻到英雄模范的典型报道, 就体现着这样一脉文化传统以及传播取向。当然, 并不是说事实无关紧要, 真理无足轻重, 眼下新闻界的突出问题依然首推虚假报道, 《新闻记者》杂志连续十余年评选了年度十大假新闻, 所以周恩来对记者的题词仍是至理名言———忠实于事实、忠实于真理。同时应看到, 着眼于事实以及对客观事物的认知, 满足于知识论、真理论等标准, 如有人将新闻的核心归结为一个“知 (道) ”字, 既难以践行新闻的社会责任, 更无助于不同文化共同体的身心交融与彼此接受, 且不说充满偏见、难免局限的报道进一步加剧了人与人的隔阂、心与心的漠视。西方新闻界的一大悖论, 作为前车之鉴一直困扰着人们:一方面, 从专业微观角度看, 应该承认《纽约时报》、BBC等当数最真实、最有专业精神的媒体;另一方面, 从社会宏观效果看, 特别是从全球人类视角看, 恰恰是这些媒体的新闻往往又是最不客观、最难以信赖、最遭人诟病的, 既是乱世病灶, 又有自身弊端, 包括2012年BBC爆出的系列丑闻。2013年1月15日, 叙利亚的阿勒颇大学迎来考试第一天, 结果轰然炸响的火箭弹顷刻间使83名师生丧命, 另有160多人受伤。这是叙利亚持续20多个月动荡局势的又一最新惨剧, 而一如既往不足为奇的是, 动荡背后少不了美国的上下其手, 也少不了西方媒体“真实、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

再次, 即使对他者在知识上彻底理解, 也不能保证对他者予以接受。接受不同的知识共同体, 归根结底意味着接受不同的价值观。按照赵汀阳的分析, “理解而不接受”的基本语法是:“是的, 我完全理解你, 但是……”这等于说, 对话是好的, 但不解决问题。有鉴于此, 对形成人类良好的共同生活来说, 仅仅掌握他人的知识远远不够, 还需进一步理解他人, 如所谓“温情与敬意”“同情与理解”。但理解他人仍然不足以形成良好的共生局面, 因为还缺乏大家全都接受的信念、价值观和生活想象。因此, “接受”问题便成为不同文化与共同体之间关系的最后问题, 也是对话与交往理论的关键难题。[1]104针对这一难题, 出路也许在于改变或重写对话与交往理论, 重新思考他者的概念:由传统的、针对任何传播内容的文本分析与意义解读, 走向“说者与听者”的互相理解, 再由“说者与听者”的互相理解, 走向对“各自所说”价值观的认同与接受。这种新型的对话既不同于苏格拉底式的吹毛求疵的智者对话, 也有别于含糊其词的政治对话, 而是具有重构文化功能的对话, 寻求的是互惠的文化建构而非作为唯一答案的普遍真理, 侧重点不是主体而是他者, 不是理解而是接受。在理解层面, 主体的发言是中心所在;而在接受层面, 他者的倾听才是对话的核心。发言暗含教训他人和指导对方的霸权意味。如果话不投机, 可能引起反作用, 而反作用虽然能够拨乱反正, 就像萨义德的东方学, 但同时也有副作用, 如缺乏建设性, 妨碍甚至阻断建设性对话。

最后, 从理解转向接受, 从发言转向倾听, 从主体转向他者, 就不能不突破主体性及主体间性。主体间性看似互相依赖, 彼此关联, 平等交往, 但仍属心灵在理性上的一致, 而非价值观的一致。“心与心的和谐与现代西方哲学所说的‘主体间性 (inter-subjiectivity) ’其实貌合神离”[1]94。至于主体性或个性的缺陷则更为明显, 如果说他人性或他性意味着全方位的各种可能视野, 那么主体性则只能体现以自我为中心的解读。特别是, “主体性能够导引出任一个体作为行为主体的个人自由和权利, 却不能保证互相的义务。权利与义务如果失去平衡是非常危险的。过于强调个人权利而相对忽视互相义务的现代社会已经暴露出许多问题”[1]111, 拿中国30年来的社会文化嬗变来说:

中国20世纪80年代全盘引进了西方的主体性观念, 一时一统话语天下, 但是在新奇感觉过去之后, 人们很快就意识到, 人们本来渴望要得到表达的, 通过主体性观念什么也没有得到表达, 或者说, 它表达的东西与人们所希望克服的困难、所希望实现的理想和成功, 实在是缺乏密切的相关性。由于在中国发生的是个后发的、迟到的现代化过程, 而这个过程又无比迅速, 因此在很快就扑面而来的全球化问题面前, 主体性观念马上就变成一个抽象的意图不明的“启蒙”或“解放”的符号, 不但解决不了当前的重要问题, 而且它能够说明的问题也已经无足轻重了。[1]94

再具体以新闻传播为例, 近30年来, 中国记者的主体性一路高扬, 新闻自由、舆论监督、采访权、报道权、话语权等意识与30年前相比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特别是市场化媒体与新媒体更是炙手可热、声势烜赫。另外, 新闻传播学的学科地位与独立姿态也日益凸显。然而, 恰恰是在这个主体凯旋、个性高张的时代, 新闻传播却仿佛乱象丛生, 世道人心似乎一路溃败。诚然, 新闻对推进现代化厥功至伟, 对揭露丑恶、弘扬正义功不可没, 但如今新闻图景总体上又让人茫然失措、不知所之, 如果仅凭媒体特别是所谓自媒体, 老百姓真不知道这个世界是好是坏。其实, 依照普通人的生活常识与逻辑, 社会状况正如邓小平谈论中美关系时所说的, “好也好不到哪去, 坏也坏不到哪去”, 或用2013年一篇时评的话说:“中国的现实同很多互联网站首页所展示的既像又不像, 它们所烘托的汹汹气氛多数情况下在我们身边感觉不到。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是平和的, 常常也会碰到问题, 但不会因为过不去而绝望。”[6]

就传播而言, 秉持主体性以及主体间性的思路, 也就难免唯我独尊、自以为是, 因为“我”拥有辨别、判断和决定好与坏、真与假、正与误的权威。这样一来, 就算是“我”与人为善, 真诚沟通, 友好交往, 但价值标准却是由“我”来定的, 即那个高高在上的主体性或貌似平等交往而实则空洞无物的主体间性决定的。无怪乎如今媒体上、网络中, 但见戾气弥漫, 唾沫横飞, 人人都是大爷, 个个皆为好汉。在主体性概念下, 人们必然注意对话与交往中那个作为主体的说话者, 即使所谓受众本位论、使用满足论等也依然局限于主体的发言范围。而根据他者的重要性, 听者及其倾听才是更为本质的问题。倾听远比发言更能触及接受他人的问题。如果只有我在发言而没有他人倾听的话, 那么我就成为自言自语的单一心灵, 从而也就失去了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的丰富性、创造性和公共性。赵汀阳特别指出, 以他人为核心的对话方式绝不能混同于多元论和相对主义。前者希望各方面的他者都有权利参与循环性对话, 从而形成一种不断的互相接受的过程。而自由主义乐意宣称的多元论和相对主义仅仅是宽容他者的存在, 但并不承认他者的情感、价值观与实践生活, 充其量属于温和的“异教徒模式”。诸如“我不同意你的观点, 但我誓死捍卫你发表观点的权利”, 无非是鼓励价值观之间永远不合作, 永不接受他者:

现代发达的理性与审慎习惯的确使人们大大发展了相互理解, 可是同时也生产了以文化多元论或文化相对主义为名而以相互冷漠为实的“政治正确”。政治正确表面上是礼貌和互相尊重, 实际上是互不关心、各行其是、互相歧视, 只不过不说出来。“谁也别管谁”貌似保护了各自的权利, 实际上却是用来消解他者的利益、价值和力量的非暴力抵制性策略, 而且非常成功。这很容易理解:正如“卖”总要被“买”才有意义, “说”也总要被“听”、“做”也总要被“认可”、“给予”也总要有“接受”才有意义。这个抵制他者的策略就是通过“没有感觉、不给反应”而达到取消他者的市场, 没有市场就没有了价值。……多元论意味着各自都被贬值、各自都被抵制。彼此的独立自由同时的代价就是彼此的冷漠和贬值……[1]103

总而言之, 从接受而非理解的角度探讨传播与传播学, 既是一种别开生面的思路, 又与前述天下观一脉相承, 其中包含诸多值得深思与反思的命题, 如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2011年9月,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一份《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 阐述了中华文明的传播理念, 也显示了天下观与接受论之间的内在联系:

中国人民历来崇尚“和而不同”“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的理念, 以和谐精神凝聚家庭、敦睦邻里、善待他人。和谐文化培育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民族禀性。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是一条贸易之路、文化之路、和平之路, 铭刻下中国古人追求同各国人民友好交流、互利合作的历史足迹。

中华民族以“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的胸怀, 接受一切有益的外来文化, 促进了中外文化融合, 留下了不少对外文化交流的千古佳话。中国人民具有强烈的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崇尚“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尊重不同文化、不同观念, 注重推己及人、将心比心, 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太平世界, 环球同此凉热。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 地球是地球人的地球, 在全球一村的信息时代更需天下一家的意识, 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 作曲家瞿小松曾用一段富有诗意的文字表达了内心的祈愿:

以我小学层面的地理知识, 我知道:非洲有一条大河, 叫尼罗河;南美有一条大河, 叫亚马逊河;欧洲有伏尔加河、有多瑙河、有莱茵河、有易北河;古代的亚述, 现今的伊拉克, 有幼发拉底河、有底格里斯河;印度有恒河;中国有澜沧江、有长江、有黄河。世界上, 还有许许多多我这个小学生不晓得的河流。众多的河流所滋养的繁盛物种, 众多的江河所流经的高山、丘陵、戈壁、平原、森林、草地, 使得我们生息繁衍其中的地球, 我们的这个家, 丰饶, 有趣, 可爱。这所有河流所孕育的文明, 如果说伟大, 它们同等地伟大;如果说无足轻重, 它们同等地无足轻重, 因为从月球、从太空远眺地球, 溪、涧、江、河, 所有的流, 我们一概不见。[7]

参考文献

[1]赵汀阳.没有世界观的世界———政治哲学与文化自信文集 (第二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1]赵汀阳.没有世界观的世界———政治哲学与文化自信文集 (第二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2]赵汀阳.坏世界研究:作为第一哲学的政治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2]赵汀阳.坏世界研究:作为第一哲学的政治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3]凌纯声.清代之治藏制度[M].原载萧金松.清代驻藏大臣[M].台北:唐山出版社, 1996:6-7.转引自强世功.中国香港:政治与文化的视野[M].北京:三联书店, 2010:162.[3]凌纯声.清代之治藏制度[M].原载萧金松.清代驻藏大臣[M].台北:唐山出版社, 1996:6-7.转引自强世功.中国香港:政治与文化的视野[M].北京:三联书店, 2010:162.

[4]强世功.中国香港:政治与文化的视野[M].北京:三联书店, 2010:101-105.[4]强世功.中国香港:政治与文化的视野[M].北京:三联书店, 2010:101-105.

[5]赵一凡.从卢卡奇到萨义德:西方文论讲稿续编[M].北京:三联书店, 2009:732.[5]赵一凡.从卢卡奇到萨义德:西方文论讲稿续编[M].北京:三联书店, 2009:732.

[6]扎堆的坏消息并非中国缩影[N].环球时报, 2013-01-16.[6]扎堆的坏消息并非中国缩影[N].环球时报, 2013-01-16.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篇3

从拜图腾,祈天神,到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人类渐渐把世界玩于股掌之间。有了信息化的一日千里,世界变小,于是就有了“地球村”。托马斯·弗里德曼竭4年心血撰写了一本论述全球化的专著——《世界是平的》。他指出,全球化不只是一种现象,也不只是一种短暂的趋势,它是一种取代冷战体系的国际体系。全球化是资本、技术和信息超越国界的结合,这种结合正在创造一个单一的全球市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个角落都越来越变得相似。所谓的“平”就是“相同”的意思。

理财,也将乘着全球化的翅膀,飞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600多年前,郑和七下西洋,历时28年,带回了一船船的西洋景,也让世界从此知道了China。如今,足不出户,便可出入纳斯达克,漫游华尔街。才搞清楚什么是QDII,又迎来了港股直投。“买基金了吗?”。“炒股吗?”一年来流行在街头巷尾的寒暄语,渐渐被“QDII”。“港股”等更酷,更img的词儿所取代。玩够了A股之后,不禁想让手中的闲钱也通过境外投资分一杯“洋羹”。与此同时,QFII也抱着同样的梦想在我国内地大行其道。国界这个概念,在消费领域早已不再是门槛,在投资领域也日益模糊。当北京奥运会倒计时逼近300天的时候,空气中充盈着One world,One dream的声音,理财,当然也在这个梦想之中。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作文 篇4

福娃是北京第29届奥运会吉祥物,其色彩与灵感来源于奥林匹克五环、来源于中国辽阔的山川大地、江河湖海和人们喜爱的动物形象。福娃向世界各地的孩子们传递友谊、和平、积极进取的精神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福娃是五个可爱的亲密小伙伴,他们的造型融入了鱼、大熊猫、藏羚羊、燕子以及奥林匹克圣火的形象。

每个娃娃都有一个琅琅上口的名字:“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和“妮妮”,在中国,叠音名字是对孩子表达喜爱的一种传统方式。当把五个娃娃的名字连在一起,你会读出北京对世界的.盛情邀请“北京欢迎您”。

福娃代表了梦想以及中国人民的渴望。他们的原型和头饰蕴含着其与海洋、森林、圣火、大地和天空的联系,其形象设计应用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方式,展现了中国的灿烂文化。

将祝福带往世界各个角落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作文 篇5

奥运是什么?奥运是一个散发活力的舞台。让我们的激情散发出来吧!让我们的汗水挥洒起来吧!让响亮的呐喊声从你的喉咙里跳出来吧……激情感染了全世界的人们!地球也不再平静!就让我们一起高呼那响亮的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随着中国科技与经济的发展,给世界人类带来了一个崇拜中国奥运的理由。设计师们秉着科技发展,设计出了壮观的水立方和美丽的鸟巢,这——就是科技奥运。

为了迎接奥运会,全人类共同努力,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珍惜每一度电,节约每一滴水,所有城市都在美化环境,使绿色无处不在。这——就是绿色奥运。

如今的社会,人们越来越向往和平。大家都在互相帮助,很多国家之间也在友好交往,这才是人类向往的生活。受奥运的影响,科普知识已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爱因斯坦、霍金、比尔·盖茨是我们心中的偶像,激励着我们努力奋斗。这——就是人文奥运。

,炎黄子孙的奥运健儿在雅典奥运会上,为我国夺得了32枚来之不易的金牌。一转眼就是四年,在这四年时间里我们一定会有所进步,我们的奥运健儿们经过不懈地努力一定也会不负众望,再次为我国争光添彩!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作文 篇6

一个巨大的日晷出现在鸟巢那主屏幕上,主会场中间的2008人组成了庞大队伍点亮鸟巢!

明亮的焰火点亮了北京,伴随着烟火脚印的临近,开始倒计时了:光影汇成数字10,9,8,7,6,5,4,3,2,1!

北京奥运开幕了!

在古典的欢迎仪式上,点点红色的光影在地上闪光,优美的声音在空中荡漾:“中国是礼仪之邦,文明之国,古人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一个巨大的五环出现在鸟巢的半空,五十六个民族的小朋友护送着五星红旗走向升旗台,国旗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

全场沸腾了,全国人民沸腾了,全世界人民沸腾了!

一幅长达147米的画卷向世人展示了我们美丽的祖国,展示了我们千古文化:舞蹈、戏曲、国画、功夫……

还有2008张世界各地小朋友甜甜的笑脸,优美的画面真是太多了,我都记不过来了。

让我们一起看看运动员入场吧。希腊、几内亚、几内亚比绍……204个国家的代表团入场了,终于等到了中国队的出现!我用四个字来形容中国队,那就是“激情四射”!

随着运动员的全部入场,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了!由李宁手持祥云火炬,飞到半空,奔驰在鸟巢的环形屏幕上,点燃了主火炬,生活像一条火龙,照亮了整个北京,整个世界!

教案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篇7

为了实现这样的梦想,我们应当构建同一类型的学校。首先,学校之间建立横向交流的网络,搭建有利于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平台。其次,鼓励教育创新和教育改革。最后,使每个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与成功。

一、构建学校网络

在传统教育系统中,学校仅仅是整个系统中的单元,接受自上而下各层级行政部门的领导,但彼此之间较少交流。在这样的管理体制下,教学经验难以传播,教育创新难以持久,更难形成规模。学校网络则是一种基本无行政干预又无等级色彩的教育组织,它有利于学校之间的横向交流,有利于促进教育改革与创新。

“网络”的概念最初在企业界流行,体现一种“共同体”的理念,各个成员由某种共同的特点和原则联系在一起,并为着共同的利益和目标进行开放式的合作。[1]学校网络则是将各自为政的学校联系起来,构成不同学校之间相互交流的平台。学校网络可以是横向的,在教师、校长和学校之间建立;也可以是纵向的,在小学与中学、初中与高中、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学校与管理机构之间联系。学校网络的范围可以在本地,也可以涵盖全国,还可以拓展到国际。

学校网络实际上是一种“临时性的社会系统,每一个体从中可以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信息”。[2]学校网络主要具有以下功能:[3](1)政治功能:通过学校网络,可以深刻理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交流改革的经验与措施,促进新的教育政策的落实。学校网络还可以建议和推动政府实施教育改革与创新。(2)信息功能:学校网络可以更快捷地传播与交流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经验,避免单纯行政途径信息传递的缓慢与失真的弊病。(3)心理功能:创新者通常会有势单力薄的感觉,学校网络可以赋予他们改革的勇气和集体的力量,使他们相互合作,实现创新的成果。(4)能力功能:创新过程也是能力增长的过程,创新者通过学校网络的相互交流可以获得新的能力,有利于未来教学的工作实践。

葡萄牙的“美好希望计划”(Programme Boa Esperança)是学校网络的一个典型案例。1998年3月,葡萄牙教育部设立此项计划,目的是帮助教师和学校推广教学经验,促进全民教育,改善教学组织效能。在教育部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与协调下,“美好希望计划”得以顺利实施,其主要工作如下:(1)创立网络信息平台(wwwjie.min-edu.ptlproj/boa-esperanca/index.htm),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实践经验典范及其实践者的联系方式。这些信息同时刊登在一些免费发放的官方杂志上,供各个中小学校参考。(2)制作与分发每一教育创新项目的视频或光盘,可以使关心这些改革的教师了解创新的起因、过程和结果。(3)组织研讨会,对一些创新与改革进行讨论与批评。参加者不仅有教学创新人员本身,还有相关领域的教育专家,通过讨论,不断深化与完善教学改革。(4)支持各种创新与改革资料的出版与发行。教育创新研究院(IEE)还专门组织培训,帮助教师创建个人网页。(5)组织教学实践者开展专题讨论,帮助他们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6)鼓励学校建立网络,改进与传播先进经验。(7)提供必要的人力与资金支持。

广大教师在学校网络中获益匪浅,主要是学会了新的教育思维方式,获得了努力与创新的动力。

学校网络的另一个典型案例是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学习联盟”(Learning Consortium)。这一机构在多伦多大学教育学院的支持下于1988年创建,在4个学区的中小学校与大学之间构成广泛的交流网络。其目标是改善大中小学校各级教育的质量,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优化学区的教育结构。其中,教师培训处于工作的中心位置,各种类型的继续培训、专题讲座、研讨会为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和提高教学能力提供了重要支撑。

1998年,德国“贝塔斯曼基金会”(Bertelsmann Fondation)创建了“创新学校网络”(NIS)。这一学校网络划分为13个学习网络,涵盖460所学校,目的是促进学校改革,促进学校之间的知识交流。通过这一组织,传统上相对孤立的教师职业获得新的交流与改进方式。

诞生于1990年的英国学校网络“提高全体教育质量”(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for All——IQEA)最初由剑桥大学发起,后迁于诺丁汉大学。大约有200余所学校参与这一计划,目标是加强学校对于外部变革的管理能力,不断改善教学条件。这一计划的工作模式是以每个学校的单位创新为基础,然后组织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分享各自教学改革的成果。

美国的“优质学校联盟”(Coalition of Essential Schools)由布朗大学的一些学者于1984年创建,最初只有12所学校加盟,后来发展到美国本土和国外1,000余所学校。联盟的目的是通过举办地方和全国的研讨会,为学校的教学改革提供信息与技术支持。由大学学者创建的学校网络“先进学校计划”(Accelerated Schools Project)诞生于1986年,现已涵盖1,000余所中小学。该计划的目的是改善处于环境不利社区中学生的学习质量。

法国在更大范围上建立了“欧洲教育与培训创新观察站”(Observatoire européen des innovations en education et en formation)。这一机构于“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署后的1994年创立,是为解决与欧盟确定的国家政策相关的教育问题而构建的信息网络。13个欧洲国家参与其中,法国国家教育研究院(INRP)负责协调工作。观察站的主要目标是:收集与分析有关教育创新的信息,确定变革的标志与“神经痛点”(points névralgiques),帮助教育创新者进行理论梳理,促进欧洲范围的教育创新,总结与比较各国的教育政策,推广教育创新知识与经验。

尽管这些学校网络是在不同的背景中创建的,并且各自特点均有不同,但它们至少有这样一些共性:[4]扩大了交流,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孤独”;促进了业务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共同分享成果;改善了学校管理;方便向专家咨询。

当然,这些学校网络组织还需要不断完善,一般来说,学校网络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以下条件:[4]价值与目标协调一致:所有学校网络的参加者应当有共同的目标,并与其内在价值保持一致。结构清晰:学校网络组织的有效性取决于清晰的可操作程序,取决于保证教师最大程度参与的良好机制。生产、传递和应用知识:学校网络的核心目标是生产和传递知识,促进教师进行教育创新,改善教学环境。满足学习愿望:学校网络应当使参加者感到学习的乐趣,感到学习对其教学工作的改善具有意义。自主领导:学校网络的领导者应当具备较强的领导与管理能力,领导班子之间能够密切合作,自主地管理学校网络。适当的资源:获得必要的资源是学校网络正常运行的重要条件。

然而,直至目前,学校网络的存在还不普遍,甚至也不持久,未来需要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学校共同支持其创建与发展,使其在改善教育质量上发挥更大作用。

二、教育创新与改革

20世纪可以说是教育创新的世纪。从欧洲兴起的“新教育运动”到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大有颠覆传统教育的势头。以杜威、蒙台梭利、皮亚杰等为代表的教育思想家所构建的教育理论更使学校面貌为之一新。20世纪的教育创新理论可以集中到以下主要之点:(1)儿童是学校教育的中心。教师在传统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新教育学家则主张将学生置于教学的中心地位,这便是教育领域中的哥白尼革命。(2)学校要贴近实际生活。教育内容不应是抽象枯燥的概念,而应在实际生活中汲取营养,学会生存。学校要尽可能地远离喧嚣的城市,儿童应当在田园般的自然状态中陶冶情操。(3)主动学习。儿童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当鼓励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主动地学习,自由地表达。

教育的理论创新成为教育体制改革的先导。教育改革,就是根据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或某种政治理念,由权力部门对整个教育系统或某个领域有计划地实施变革的政治决策。

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的教育改革开始于1960年之后,而《世界教育危机》和《学会生存》这两部著作对各国教育改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重大作用。《世界教育危机》由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规划所主任的美国学者菲利普·库布斯(Philip Coombs)于1968年所撰,它敲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系统中存在深刻危机的警钟,呼吁教育各个领域的现代化改革。《学会生存》则是法国前总理和前教育部长埃德加·富尔(Edgar Faure)在1972年作为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主席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该报告认为,社会变革的基本目标是消除不平等和建设公正的民主制度,因此需要根据社会和民主的新特点重新审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终身教育”和“教育适切性”等概念随之产生。此报告实际上为1996年由欧洲委员会前主席雅克·德洛尔(Jacques Delors)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一财富蕴藏其中》所提出的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共处(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奠定了基础。

教育创新和教育改革可以是局部的、微观的,主要涉及教育的某个领域,也经常发生在宏观领域,可能是基础教育,也可能是高等教育,甚至是整个教育系统。

当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之时,美国乃至整个世界为之震惊。美国政界和学界纷纷反思其教育制度,导致1958年《国防教育法》的颁布,确立了以培养高科技人才为目标的教学新体系。

教育创新还可以是世界范围的,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实施的“国际学生成绩评估项目”(PISA)便是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开展的国际比较研究。这一项目不仅评估学生的知识,评估他们对这些知识思考的能力和经验,还评估他们在现实世界中处理问题的能力。在如此大规模的国际学生成绩评估项目中,每个国家的学生成绩状况将清晰显现,从而对各国的教育质量也是系统的检验,并且具有国际间的较大可比性。

然而,过去一个世纪的教育创新与改革总有诸多的遗憾,有人发现,喊了多年的以学生为中心,课堂上依旧是教师在主导;也有人感叹“如此多的改革,极少有所不同”,“并非改革改变了学校,而是学校使改革有所转变”。[6]

我们希望,新世纪的教育创新与改革会给人以“希望”和“更好的未来。”

三、为了全体学生成功

“为了全体学生成功”不是今天才有的口号。不少国家都曾提出类似的口号,但任何国家的教育都未实现这样的承诺。我们可以怀疑这一口号的可行性,但不应放弃追求全体成功的努力。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学生的差异日益显现,夸美纽斯创建的班级授课制受到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一些学生可能需要较长时间理解学习的内容,一些学生可能需要个别辅导,一些学生可能更习惯实际操作,未来学校都应提供相应的条件。因此,为了全体学生成功应当是未来学校的基本目标。

为了构建未来的学校,荷兰教育部提出“强势的学校,负责的国家”,并制定三大目标:为了所有学生的优质教育:照顾每个学生的特性,给每个学生更好的机会;适应社会变革:负责的、强势的学校有能力把握社会与经济的变革,并采取主动措施适应变革;构建战略网络:将学校置于其所服务的社会之中,“将教育置于社会中心,将社会置于教育中心”。[7]

建设强势的学校,就是要给予学校更大的自治,使学校在面对各种复杂形势时有充分的活动空间。作为负责的国家,就是要把握教育发展的方向,尽可能给予学校最大支持,特别是经费的支持,但不必管理过细。国家对于学校的监控主要体现在要求学校保证教育质量,保证入学公平,保证办学效率,保证承担责任。对于学校而言,在自治的同时承担责任,学校应当向学生和家长,向政府报告其教育结果,特别是学生的学习结果。

英国从1999年开始实施“城市教育优异”(Excellence in Cities)计划,为城市中最困难地区的中学提供更大支持,以提高11~14岁中学生的英语、数学和科学的成绩。[7]

法国在2003年9月至2004年9月间组建了“学校未来全国讨论委员会”,对法国教育系统进行了深入思考,于2004年10月12日向教育部提交了题为《为了全体学生成功》的最终报告。[9]

报告提出了未来教育的宏伟目标,正如其题目所宣示:为了全体学生成功。就是要使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完成之后,都能够掌握就业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和行为准则,并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依据该报告,政府起草了后经议会于2005年3月24日通过的《学校未来的导向与纲要法》。该法的基本精神是:为了一个更公正的学校:可信任的学校;为了一个更有效率的学校:高质量的学校;为了一个更开放的学校:倾听全国的学校。

一个更公正的学校,即可信任的学校,就是要为全体学生提供一个个人成功和职业成功所需要的信心。这一学校既要帮助最弱势的学生,又要鼓励最优秀的学生努力争先;既要贡献于全民教育水平的提高,又要扩大精英人才的选拔。机会平等不应停留在抽象的原则上,而要调动所有手段来推动其落实,不能允许青年在离开教育系统时无任何职业资格。要在10年之后使百分之五十的青年能够进入高等教育。

一个更有效率的学校,即高质量的学校,就是强调致力于学生、家庭和国家的教育公共服务的质量。

高质量的学校首先依赖于高质量的教师。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将完全由大学承担,教师培训大学学院将在未来3年逐步融入大学。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将突出三大领域:学科文化的深入培训;面向不同学生的教学法培训,特别是针对残疾学生和困难学生的教学法的培训;作为教育公共服务的公职人员培训。教师培训大学学院的1年级学生仍要准备教师录用考试,但同时要参加中小学的实习和教学实践。教师录用考试的合格者才能进入教师培训大学学院的2年级学习,并成为实习教师,但其毕业后不应延续惯例再分配到困难学校任教。

高质量的学校也意味着保证校园安全,小学、初中和高中都要为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进步提供安宁的环境,学生的安全是校长作为国家代表的首要使命之一,校长要与警察局保持联系,任何暴力行为都必须直接受到惩处。

高质量的学校还要求改善学校和班级的运行,要重新确认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要突出班主任的责任,要完善班级委员会制度,要通过制订学校计划确定学校发展目标,并以此与学区建立3年合同。

一个更开放的学校,即倾听全国的学校,一方面体现在与家长建立密切关系,与经济界建立密切关系,一方面要求掌握外语和计算机与互联网通讯技术,保持与社会环境和外部世界的联系。

我们同处一个世界,但我们今天的世界还远称不上美好。虽无大战,但局部冲突不断,环境污染日甚一日,能源日趋枯竭,就连手中不多的钱币都可能因金融危机贬成废纸。以民族国家为主权单位的世界越来越难以驾驭,对待大问题,一个国家显得太小;解决小事情,一个国家显得太大。

同一个学校,至今还是个梦想。且不说学校属于国家的主权范畴,教育国际化的内涵与经济国际化的内涵大相径庭。仅就一个国家内部而言,学校类型的差异就难以弥合。不仅如此,学校在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某种危机。学校本应为世界分忧解难,但学校不仅未能解决社会问题,在某种意义上,学校倒成了问题本身。入学机会不平等、教育歧视与排斥、学业失败、校园暴力,都是诟病学校的明显理由。

即便如此,我们的学校也应当保留她的梦想。

参考文献

[1]Judith Chapman.L'ecole de demain:les reseaux d'apprentissage. Paris:OCDE,Reseaux d'innovation,2003. 41-43.

[2]Dalin,P.(1999),Theorie und Praxis der Sohulentwicklung, Neuwied.Paris:OCDE,Reseaux d innovation,2003.53.

[3]Anne Sliwka,Les reseaux pour 1'innovation dans l'enseignement: analyse comparative.Paris:OCDE,Reseaux d' innovation,2003.53-54.

[4][5]David Hopkins.Comprendre les reseaux pour l'nnovation dans l'action puhlique etla pratique.Paris:OCDE, Reseaux d'innovation,2003.161-168.

[6]Agnes Van Zanten.Dictionnaire de 1'education.Paris:PUF, 2009.376.

[7][8]OCDE.Reseaux d'innovation,Vers de nouveaux modeles de gestion des eooles et des systemes.Paris:OCDE,2003. 137.121.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篇8

《芒果画报》价值观系列选题是很好、很有意义的一个策划,作为湖南难得的一本人文杂志,既然拥有这样一个好平台,有这个话语权,就应该好好坚持。社会上还是有许多好事值得我们去写,去报道,去传播。为了这个浮躁的社会,为能够达到“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这个终极目标,《芒果画报》必须肩负起一定的责任。

价值观的力量不可小看,说到底,人在世上活的就是一个价值观。对于个人来说,价值观决定了人生的境界。对于国家来说,价值观决定了文明的程度。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利益的冲突只导致暂时的争斗,价值观的相悖才造成长久的鸿沟。

传统文化对我们当下价值观的建设,是一个最重要的基础性元素。任何社会发展都不可能脱离、割裂与传统的血脉联系,都不可能把传统完全抛弃,另辟一方天地。我们今天价值观的建设也应该充分汲取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元素内核,作为今天建设当下价值观的最基本参照。这不仅仅是传承,更是弘扬。

唤醒对道德、精神的肯定,增强对理想、信念的自信,久久为功,以文化人。我很欣赏像《芒果画报》这样有理想有人文抱负的杂志,也愿意献出我一份微薄的力量,和你们共同弘扬传统价值观,提升生命智慧。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作文 篇9

我只知道,申奥的成功对于所有的中国人来说,奥运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而充满奇异的梦。在20来临之际,北京便不再是北京,中国也不再是现在的中国。一个奥运,竟能改变一个国家的未来?我不相信,我意志坚决。

有一次我和爸爸去看文物展,望着那一幅又一幅历史画面的时候,我的心油然生出一个念头:“中国既然有这么悠久的历史文化,那么它为什么没有成为全世界最发达的国家呢?;在回家的路上我把我的想法跟父亲说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父亲先是一怔,然后马上又恢复了平静,只是感觉到——他的眼中正在放射出异样的光芒。他望着我,语重心长地说道;”孩子,你终究会明白,终会明白的。“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东方正在腾飞的一条巨龙它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应该为生活在这个国家感到骄傲!幽幽五千年万卷长河开。只在今朝,看那条腾飞的巨龙,看正在腾飞的巨龙,看正在蒸蒸日上的中国。

在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是中华儿女和旅居海外华侨多年的愿望,今天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我们为之欢欣。想一想近代史上中国被西方列强任意宰割,中国人被称作“东亚病夫”的屈辱历史,看一看中国在当今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地位,无不令我为祖国的日益强憾和繁荣而感到高兴!

我可以想像,在2008年——哪个梦寐以求的时刻,将有一个世人注目的比赛。它将架起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桥梁,使得中国更加繁荣,昌盛!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作文 篇10

你拍一,我拍一,迎接奥运促和谐。你拍二,我拍二,竞技体育大家庭。你拍三,我拍三,奥运五环真绚丽。你拍四,我拍四,奥运会歌更动听。你拍五,我拍五,圣火点燃五大洲。你拍六,我拍六,我们将相聚在2015。你拍七,我拍七,北京伴你走天涯。你拍八,我拍八,刘翔再创新辉煌。你拍九,我拍九,汗水擦干再拼搏。你拍十,我拍十,黑人白人是一家。

★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励志散文

★ 同一个家主持词

★ 中国梦征文:同一个梦

★ 同一片蓝天同一个六一演讲稿

★ 我与寂寞同一个国度诗歌

★ Wifi更改密码后 iPad怎么连接到同一个wifi?

★ 梦想中的世界作文

★ 梦想的世界作文300字

★ 奥运之神作文

教案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篇11

本次展览是奥运期间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最具权威性的展览。展览旨在让中外观众全面了解北京申奥和筹备奥运的历程、中国体育事业以及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史,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同时也为广大参观者提供一个参与奥运主题活动、分享奥林匹克快乐的场所,为奥运会、残奥会的举行营造喜庆热烈的气氛。

展览共展出图片2450幅,实物近1300件,展示了一批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珍贵展品,其中一部分是首次与公众见面。包括北京市档案馆提供的世界上仅存两方的以和田玉雕琢而成的北京奥运会“徽宝”,北京两次申奥时向国际奥委会提交的《申办报告》原件以及申奥成功后北京市与国际奥委会签订的《主办城市合同》原件等,观众从这些展品中可以重温北京从申奥到筹备奥运走过的不平凡岁月。反映中国体育发展史以及新中国体育事业发展成就的展品也十分丰富,包括了新中国建立之初我国运动员参加国际大赛获得的奖杯、著名运动员使用过的体育器械、体育装备等。来自国际奥委会洛桑博物馆的展品则向观众展示了自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以来的历届奥运会官方海报、会徽、吉祥物等形象元素,展示了部分体育器材百年演变的过程,同时还展出了部分珍贵的艺术藏品,浓缩了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史的精华。

一个汽车人的梦想 篇12

这就是老一辈汽车人对中国汽车业的拳拳之心, 新一代汽车人应该传承下去。建国以后, 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经历了从国外购买、引进, 到建厂自主造车, 到以市场换技术的调整期和快速发展期, 再到近几年突飞猛进式的增长, 经过一代代中国汽车人几十年的探索和努力, 才有了今天的成绩。然而, 中国汽车产业大而不强, 正饱受转型之痛, 随着能源和环保的压力不断增大, 未来汽车正向智能化、电动化转变, 中国汽车工业又一次面临巨大挑战, 但同时也是重大机遇。节能减排上升为国家战略, 2020年5L油耗法规正是目前中国车企转型升级的大好机会。令人欣喜的是,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 各大自主品牌早早地站在了起跑线上, 蓄势待发, 推出的新能源创新技术和产品并不输国外品牌, 而且还在继续强势发力。

但是, 革命尚未成功, 每一位中国汽车人都应坚持把“汽车这件事情做好”, 有信心, 不要妄自菲薄, 等我们都开上自主品牌的汽车, 强国之梦还会远吗?

教案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篇13

我想大家都有着一个同样的梦想,那就是希望2008奥运会早日到来。我也十分期盼北京奥运会的到来,希望能看到我们中国的奥运健儿在赛场上奋勇拼搏,能看到我们中国的国旗在奥运会赛场上时常升起,能听到我们中国的国歌在奥运会赛场上时常响起。为此,我想多多了解奥运会,想知道一些奥运会的知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这本书就是这样一本比较好的介绍奥运知识的书。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这本书一共有3大部分.分别是历史篇、风采篇、迎奥篇.其中,我最喜欢的是风采篇.风采篇里有着许多奥运健将的故事:有飞人刘翔的故事,有国际乒坛第一人邓亚萍的故事,有曾经被评为50年来世界最佳体操选手——李宁的故事„„这每一个故事都告诉我们只有付出了心血,才会取得成功。正如古人所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些伟人的故事,正应对了这句老话。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这本书的历史篇讲述了奥运会由来的传说、奥运项目、为何要点燃奥运圣火的传说,以及女子奥运会的诞生和人文精神,营造奥运会的节日氛围等。

这本书也介绍了奥运会的吉祥物。从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出现了第一个吉祥物后,吉祥物以其富有活力的为人们所喜爱的独特形象,成为传达当届奥运会的举办理念,传达主办城市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福娃向世界各地的孩子们传递友谊、和平、积极进取的精神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吉祥物那可爱的卡通形象让我看了又看,五个可爱的亲密伙伴——福娃,他们都有琅琅上口的名字:“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他们的谐音连在一起就是“北京欢迎您”,表达了北京对世界的盛情邀请,也讲述了奥运精神——和平与友谊,公平竞争,奋进的精神。

奥运会的五环旗,五个环五种颜色代表了五大洲,五环相边代表了五大洲的团结,象征着全世界的运动员以公正、坦率的比赛和友好的精神在奥林匹克赛场上友好相见,欢聚一堂,以促进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

我想:2008是个多么神圣的数字啊!那么我们要怎样做个优秀的青少年呢!要迎奥运,就得从我做起。我们要学会爱国、诚信、守法、知礼,让北京奥运会成为一个文明的奥运。2008年,让我们相约北京,看着由蓝、黑、红、黄和绿组成的奥运五环,我就希望时间快点过,因为我期盼着由我国申办的奥运会马上开幕。挥手写一个众字,像由奥运五环色组成的奥运符号;它还像一个小朋友在练跆拳道;它还像五大洲的小朋友们手挽着手唱着和平之歌,希望世界可以和平。挥手写一个众字,像由奥运五环色组成的奥运符号;它还像一个小朋友在练跆拳道;它还像五大洲的小朋友们手挽着手唱着和平之歌,希望世界可以和平。

等到2008年奥运会那天,我一定要去那里观看,为每一个运动员加油。因为,我们都希望和平。等到运动员获奖时,不管他是哪个国家的,我们都会欢呼,大声喊:“good,good,verygood。继续努力!”

上一篇:对于顾客的周一祝福语下一篇:报告称中国城市化进程面临五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