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之我见

2024-07-30

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之我见(通用11篇)

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之我见 篇1

.新课标的提出更加说明推进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是数学教学的发展趋势。以教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变学会为会学、大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成为当前教育的基本要求。新课标在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改变数学课堂的面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作用我们有目共睹。但是长期以来,传统的数学课堂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这就需要教师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不仅需要从教育教学的规律出发给自己的工作和作用定位,而且需要了解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新期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改善传统教学模式,进而形成新的教育教学行为,让学生对数学更感兴趣,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

在新课程标准下,所谓课堂教学,就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不同的教学理念,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活动,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我认为如何将课改的精神实质有效地贯彻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发展是现阶段教师仍需探索的问题,同时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虽在教学一线工作几年,但经验尚浅,只能谈一谈自己的一点粗浅认识。

一、注重导入,提升数学趣味性

有位著名教育家说过“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会认真的把它学好。”这样趣字当头,乐在其中,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注意力始终有一种吸引力。因此,一节课的导入就变得尤为重要,一个好的情境导入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

一些学生不喜欢学习数学,是因为他们觉得学习数学枯燥无味,认为数学就是把那些公式、定理、法则和解题规律记熟,然后反反复复地做题。其实不尽然,那要想抓住学生的心,就必须在课前导入上下功夫,设计一些新颖别致、引人入胜的导语,就能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瞬间就能把学生的心牢牢抓住,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通过实践,与学生生活相贴近的情境容易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就会带着积极的情感,愉快的投入学习,认真听课。教材本身已经编排了如“地砖的铺设”、“图标的收集”、“足球赛的输赢”“打折销售”等等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教师都可以充分利用,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转变角色,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而《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育要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

数学教师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应充分意识到自我角色的变化,教师要完成从讲授者、权威者向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华美转身。这样的角色定位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少主动讲授、总结,多引导学生探究、归纳,由学生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而这对于很

多传统教育者来说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但只有教师的角色发生转变,才能真正改变以往的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发挥出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变“讲堂”为“学堂”。

三、强调合作,增强探究学习实效性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作为数学课堂教学中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由于合作探究学习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倡导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新课改的过程中倍受推崇。有效的小组合作探究固然能起到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良好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的作用,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有些课堂的小组合作探究过于流于形式。如何组织好合作探究,让其更有实效性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根据个人的教学尝试及教学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增强探究学习的实效性。

首先,合理组建合作小组。要根据实际情况、遵循异质分组的原则,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在小组成员的安排上男女生、性格内外向、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要合理搭配,形成互补。另外,合作小组应是不断调整的,尽量让学生保新鲜感,有更宽的交往空间、提升空间。

其次,注重独立思考。在让学生独立思考时,要尽量多留一些时间,不能让个别学生的抢先回答剥夺其他学生的思考权利。合作探究的主要特点就是发挥各人所长,所以要是离开了独立思考,个性也就不存在了,合作更无从谈起,因此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合作学习是独立思考的深入。

最后,把握合作时机。学生是主体,教师要根据实际学习内容的需要,选择最佳时机,积极、有序、有序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数学教学中较佳的时机是重难点处、迷惑混淆处、拓展提升处等。

四、关注评价,促进评价方式多样化

教学评价对数学教学起着重要的方向和质量监测的作用。教学评价有选拔的功能,也有发展的功能,但传统的评价方式过多地承担了选拔的功能。而由于种种原因,评价的选拔功能短期内也很难改变。

虽然我们不能彻底改变评价的功能,但我们可以从学科教学角度做出适当的调整。第一,改进评价的形式: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师生评价与生生评价、自我评价相结合;第二,改进评价的内容:学习成绩与学习态度并重,学习成绩与发展趋势并重,学习成绩与认知能力并重;第三,改进评价的载体:不要总是采取卷纸考试的形式,可采用笔试、面试、自我报告、小论文、社会实践等多种载体。从而创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学生数学素养评价体系,采取多样化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诊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的发展。

五、恰当运用现代化,提高课堂容量及教学效率

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常规教学手段相比,有其独特的优势。而且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教学,已成为近年来教育教学改革引人注目的焦点,随着现代教育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索知识的有利工具。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容量及教学效率,尤其是引导学生对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动态演示,形象揭示知识的生成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借助于观察和比较,逐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参与度。但我们也不能盲目运用多媒体教学,要恰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屏幕不能代替必要的板书,学具操作不能代替必要的教具演示,我们只有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使用,优势互补,使教学手段整体优化,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之我见 篇2

一、要抓住数学知识要点内涵, 体现案例问题的典型性

数学学科是一门系统性、紧密性和逻辑性极强的基础知识学科。很多数学知识要点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在进行相关知识要点内容知识教学时, 在选用案例进行知识要点内容讲解时, 要在认真分析知识内容、准确掌握知识点基础上, 进行认真筛选, 选择具有典型性的教学案例, 进行相关知识要点的教学和讲解, 使学生在掌握例题解法过程中, 实现对知识要点内涵知识的准确掌握, 提升教学实效。

如在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知识点教学时, 教师先让学生认识到“如果x1, x2是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 (a≠0) 的两根, 那么x1+x2=-b/a, x1×x2=c/a。”这一知识点的内涵, 然后向学生出示了“已知α, β是方程x2-√2x-1=0的两个根, 求下列各式的值:1, α2+β2, 2, lα-βl”的问题, 教师这时让学生联系刚才所讲的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进行这一问题的分析, 学生在进行小组讨论后, 发现, 解决此题的关键就是把所求值的代数式用含方程两个根的和集两个根的积的代数式来表示, 从而可以有效求出上述问题。

教学中, 教师通过典型性案例的讲解, 可以让学生在解答问题过程中实现对知识要点内涵知识的准确掌握, 从而达到“由点及面”对整体知识要点的掌握和了解。

二、要体现学生学习数学特性, 提高案例问题的针对性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唯一推动我学习的力量, 就是兴趣与方便, 因为数学是充满了兴趣的科学, 也是最便于自学的科学。”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反复强调:“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施再创造, 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出来, 创造出来, 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由此可见, 教师在进行案例式教学时, 既要认真研究教材, 更要认真研究学生, 准确把握学生学习知识过程中所具有的特点, 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中的积极、能动特性和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特性, 选用具有一定生活性、层次性、针对性的数学例题, 进行数学知识点的教学, 使学生在学习知识、解答问题过程中, 实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人人获得能力发展, 人人获得整体进步”的教学效果。

如在二次函数知识教学时, 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多媒体教学资源, 将抽象的一次函数知识特点和性质用丰富多样的画面, 进行有效地呈现;如在三角形三边知识性质讲解时, 可以将生活中在草地上开辟路径最短的林荫小道等生活实例结合起来, 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又如在抛物线知识讲解时, 由于抛物线知识是整个初中数学知识教学的重点和关键, 对抛物线知识的有效全面掌握具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个体间存在的差异特性, 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模式, 设置适合不同学习能力学生的典型问题, 让学生进行问题解答活动, 从而实现学生整体学习效果的提升和进步。

三、要注重学习能力水平提升, 实现案例教学的实效性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初中数学教学中, 采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而应该让采用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主要方式学习模式, 实现数学教学效能的提升。”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也深深体会到, 案例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际上都是让学生在解题过程, 实现动手探究、思维创新等能力的有效提高。因此,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就要求教师的一切教学设计、教学问题都要围绕着促进学生主动、能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提升学生学习效能。

案例一、三年级有50位学生, 已知班上戴眼镜的有38位, 戴手表的有26位, 两者都带的有19位。若从这一班学生任取一人, 则: (1) 此生戴眼镜但没有戴手表的概率是多少? (2) 此生恰有佩戴其中一项的概率是多少? (3) 此生两者都为佩戴的概率是多少?

此题是概率知识的一道问题, 教师在进行这一问题知识讲解时, 为有效提升学生思维创新特性, 将生活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呈现, 引导学生对三种不同情况的发生进行思考和分析, 从而有效实现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和增强。

总之, 案例式教学是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 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广大教师只有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按照新课标要求, 抓住知识特点, 紧扣学生特性, 采用典型案例, 进行有效教学, 才能实现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和教学效率的双提升。

摘要:案例式教学作为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方式, 本文作者就如何做好案例式教学活动进行了简单的阐述。

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之我见 篇3

在新课程标准下,所谓课堂教学,就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不同的教学理念,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活动,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我认为如何将课改的精神实质有效地贯彻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发展是现阶段教师仍需探索的问题,同时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虽在教学一线工作几年,但经验尚浅,只能谈一谈自己的一点粗浅认识。

一、注重导入,提升数学趣味性

有位著名教育家说过“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会认真的把它学好。”这样趣字当头,乐在其中,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注意力始终有一种吸引力。因此,一节课的导入就变得尤为重要,一个好的情境导入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

一些学生不喜欢学习数学,是因为他们觉得学习数学枯燥无味,认为数学就是把那些公式、定理、法则和解题规律记熟,然后反反复复地做题。其实不尽然,那要想抓住学生的心,就必须在课前导入上下功夫,设计一些新颖别致、引人入胜的导语,就能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瞬间就能把学生的心牢牢抓住,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通过实践,与学生生活相贴近的情境容易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就会带着积极的情感,愉快的投入学习,认真听课。教材本身已经编排了如“地砖的铺设”、“图标的收集”、“足球赛的输赢”“打折销售”等等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教师都可以充分利用,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转变角色,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而《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育要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

数学教师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应充分意识到自我角色的变化,教师要完成从讲授者、权威者向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华美转身。这样的角色定位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少主动讲授、总结,多引导学生探究、归纳,由学生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而这对于很多传统教育者来说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但只有教师的角色发生转变,才能真正改变以往的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发挥出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变“讲堂”为“学堂”。

三、强调合作,增强探究学习实效性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作为数学课堂教学中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由于合作探究学习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倡导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新课改的过程中倍受推崇。有效的小组合作探究固然能起到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良好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的作用,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有些课堂的小组合作探究过于流于形式。如何组织好合作探究,让其更有实效性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根据个人的教学尝试及教学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增强探究学习的实效性。

首先,合理组建合作小组。要根据实际情况、遵循异质分组的原则,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在小组成员的安排上男女生、性格内外向、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要合理搭配,形成互补。另外,合作小组应是不断调整的,尽量让学生保新鲜感,有更宽的交往空间、提升空间。

其次,注重独立思考。在让学生独立思考时,要尽量多留一些时间,不能让个别学生的抢先回答剥夺其他学生的思考权利。合作探究的主要特点就是发挥各人所长,所以要是离开了独立思考,个性也就不存在了,合作更无从谈起,因此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合作学习是独立思考的深入。

最后,把握合作时机。学生是主体,教师要根据实际学习内容的需要,选择最佳时机,积极、有序、有序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数学教学中较佳的时机是重难点处、迷惑混淆处、拓展提升处等。

四、关注评价,促进评价方式多样化

教学评价对数学教学起着重要的方向和质量监测的作用。教学评价有选拔的功能,也有发展的功能,但传统的评价方式过多地承担了选拔的功能。而由于种种原因,评价的选拔功能短期内也很难改变。

虽然我们不能彻底改变评价的功能,但我们可以从学科教学角度做出适当的调整。第一,改进评价的形式: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师生评价与生生评价、自我评价相结合;第二,改进评价的内容:学习成绩与学习态度并重,学习成绩与发展趋势并重,学习成绩与认知能力并重;第三,改进评价的载体:不要总是采取卷纸考试的形式,可采用笔试、面试、自我报告、小论文、社会实践等多种载体。从而创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学生数学素养评价体系,采取多样化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诊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的发展。

五、恰当运用现代化,提高课堂容量及教学效率

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常规教学手段相比,有其独特的优势。而且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教学,已成为近年来教育教学改革引人注目的焦点,随着现代教育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索知识的有利工具。

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之我见 篇4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之我见 作者:刘爱国

来源:《神州·中旬刊》2013年第06期

摘要: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主导而应该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适时的引导高中生展开自主学习,并强调学习的合作性教师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如何充分发挥孩子们的主体性,才是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想要达到这一结果,教师必须转变思想,改变角色,在教学设计中,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 实效性

在大力提倡新课程理念的大环境下,高中阶段的数学课程要求教学应要充分体现教育的基础工具性以及发展性。高中的数学课程应面向的是学校的全体学生,具有普及性,它与传统的教学要求相比更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还课堂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主导而应该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适时的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并强调学习的合作性教师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是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想要达到这一结果,教师必须转变思想,改变角色,在教学设计中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那么如何才能有效的进行教学设计呢?下面我就这个课题展开探讨,希望能获得良好的效果,提高数学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一、领悟教科书要有效

领悟教科书是组织数学教学设计的基础性工作。它要求教师要对教科书展开切实有效的研读,真正领悟到教科书的先进编写理念和编者的意图。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我想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个人方面和集体方面,其中个人方面注重个体的研究学习,要求教师要吃透教科书、领悟教科书的真谛。在此基础上,通过集体活动展开集体研读活动。通过集体的集思广益,很好的补充和扩展了个人在这方面的不足。

通过个人对教科书的研读,使教师能准确理解、把握课改的精神和教学目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忽视教科书的研读教学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教师在深刻把握教科书精髓的同时要善于对教学内容进行改变和加工,使教科书变得不再是课本上的生硬的知识点而应该是贴近学生实际的生动活泼的再现。应该提到的是,对教科书内容的更改,并不是要教师摒弃课本,而是要在教科书原有的基础上,对教科书进行有效二次加工,使之贴近学生实际情况。从而激发了高中生的探究热情。

在个人研读教科书的基础上,要大力开展集体研读活动,目的是通过集体的力量吸取别人的长处,对自己的不足进行有效的改进。使自己对教科书的领悟更加的彻底和完善。进而提高教师对教科书把握的有效性。

二、研究高中生的现状要有效

一切教学设计的出发点都是要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根基的,为此教学设计时要对学生的学情进行深入的研究,已达到有的放矢的目的。为更好、更有效的教学设计服务。那么如何开展学生学情现状的研究呢?我想不外乎是要多关注学生当前的知识体系结构现状、学生学习能力现状两个方面。对这两个方面的研究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找准发展的切入点更好的对教学进度展开适当的调整,选自更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我想通过对自己学生实际情况的研究,可以更好的做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不同学生学习诉求;更可以了解到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这些都为教师开展有效的教学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制定教学目标要扎实有效

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数学教学目标的设定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科学地制定三维目标。所以,这就要求教师要很好的处理课堂教学与教学目标目标之间具体的关系,弄清楚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实现要达成的各方面的目标。同时目标的设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学生对以上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进行修改,使之更能够与学生通过努力就能够达成的程度保持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促进高中生的成绩进步。

四、设计教学活动要充分考虑到有效性。

课堂教学通过教学活动逐步展开的,教学活动承载着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教学活动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成败。教学活动的设计决定着教学任务如何达成,教学目标如何实现。是关乎教学成败的主要因素。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设计质量也直接体现着教师的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率。每一位教师都会格外的重视教学设计。那么如何有效的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呢?我想在教师设计教学活动时,首先要遵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基本的学情出发。照顾到优等生和后进生。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应充分的关心每一个学生,了解俄他们的困难,采取适宜的有效的措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为了达到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教师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以问题为教学的出发点,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开篇导入的有效性;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用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堂练习的设计要遵从设计的有效性;教学反馈和教学评价要及时,同时适时地调整练习题的难度,以适应学生的需要;知识点的总结要到位,要与目标相联系,易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五、选择合适的教具,使教学具有有效性

自从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老师们都在尝试着使用多媒体这种新的教学手段。期待着有好的教学效果,但实际使用中,不难发现,并不是多有的课都适用于多媒体教学。有的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效果并不比粉笔教学的效果好。所以教具的选择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情来取舍,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

六、设计合适的练习达到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质量通过课堂练习可以有一定的反映;同时好的课堂练习可以巩固学到的知识,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课堂练习设计的质量,直接决定着最终的教学效果。所以一定要重视设计与高中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和所学知识相联系,这样有助于高中生掌握知识、启发知识的好的练习题目。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之我见 篇5

容桂城西小学岑万泉

在教育线上工作了七年了,正值是新课程改革的时期,我一边实践,一边成长,不断地吸收了新的教学理念。在课程改革的实施进程中,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课程改革的推行确实对我们的学生受益匪浅,对我们的教师更是一次全新的洗礼,师生同舟共济,共同发展,充分实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那么为什么一定要进行新课程改革呢?我对此有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体系很难适应知识经济和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的需要要。在课程内容上,现行小学教学教材内容贪大求全,据有关部门调查结果表明,超过70%的教师与学生认为教材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现有的应用问题更多是为数学体系服务,是人为的东西,并不是源于生活中的问题。教材内容的陈述方式基本上是演绎型的,是对符号的直接操作或是重新再操作,都是从符号到符号,造成现在的数学教材是“教”材,而不是“学”材。既缺乏趣味性和可读性,又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方法上,由于受到“应试教育’填鸭式灌输教学方法的影响,目前,以统一性教学、教师独占课堂、教师教死书、学生读死书、教学效率低等为特征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分强调一次性和唯一性,排斥创新和多样性;重知识记忆和技能训练,轻视思维训练,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训练,使学生只知道呆读死记现成的结论,只对结果、目标感兴趣,而对探求真理的过程本身缺乏热忱向往。在学习状态上,目前学生的学习状态从情感上讲是被动的、缺乏自信帕,不是自主探索的,也谈不上合作学习;从知识

形卷上讲更多是结论的知识。更多是技能技巧的,更多是缺乏应用价值的。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下我们的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主要是外在的动力,更多的来自分数前压力。而不是来自耐数学内在的一种追求,一种爱好。所以,为了学生的发展,进行新课程改革是必须的。

新课程实施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我们的教材观、学生观、教学观正在发生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逐渐变化;教师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自尊心和自信心;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发挥;教师评价方式多元化;新课程实施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过去的课堂教学一向是教师唱主角,学生只有听从与配合。一些教师比较认同教师就是居高临下的权威,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而现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样的观念已逐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

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是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创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从实践反馈的情况来看,确实这样的观念逐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课堂教学中有所体现,如有的教师注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找规律”时,引导学生找出课室中有规律的事物,学生们找出了窗帘布的花边、吊扇的安装位置等等,改变了过去的只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学习方式的改变更多的体现在师生互动多,学生活动机会多,生生之间,师生之

间的交流得到了有效地改善。学生敢于提问题,说出不同的见解。新课程的学习过程更多的体现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我的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与新课程改革相距甚远的地方,如:

1、对数学学习活动的理解不够深入;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2、在处理日常数学与学校数学的关系上还需加强;

3、在处理多元化与最优化的关系方面还需加强;新课标指出:“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知道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4、关注弱势群体不够;走进课堂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有部分学生能积极举手发言,能与同伴进行合作与交流、能热情地投入自主探索之中,他们是老师和同学们关注的焦点,是课堂舞台的主角,他们敏捷的思维与精彩的发言能博得老师的欢心,能让同学投去羡慕的目光,给课堂教学带来生机与活力,但同时我们靜下心来思考一下,在这热闹的背后

又隐藏着许多被遗忘的角落,总有一部分学生在成为观众和听众,更有甚者连观众与听众都称不上,他们是随心所欲的“自由人”,可以做任何与课堂无关的事情,可想而知,久而久之形成“差生”是必然的。

初中数学作业的布置与批改之我见 篇6

【摘要】作业和课堂教学一样,也是一种学习活动,理应担负起发展学生智能的重任。就传统初中数学作业布置、批改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进行归纳总结,主要结论是:作业是教与学的交汇点,它的布置与批改是影响教学实效的关键技术。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充分调动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完成数学作业的过程中享受到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快乐。初中数学教师要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确立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重视学以致用新颖多样的数学作业想法,要树立起新的数学作业设计理念。数学作业的内容应该丰富多彩,形式应该多种多样,这样才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形成综合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初中数学 作业布置 作业批改

引言:在信息时代,数学是一种应用极为广泛的工具;作为一门思维性很强的学科,数学又是发展人的思维和提高人的智力的有力手段。回顾过去,我国的数学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的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比较扎实。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我们的数学教育所隐藏的问题也逐步显露出来,诸如教材的问题、教师教的问题、学生学的问题以及课业负担的问题等等,一直困扰着每一位数学教育工作者。而作业作为中学数学教育的重要环节,作为上述问题的中介和载体,作业问题一直困扰着教师、学生及其家长。作业必须能够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但我们传统的数学作业,不是背公式、记口诀、抄定义、写法则,就是做计算、写证明,这些千篇一律的作业让我们的学生对数学失去了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大量的抄、背、做、写给学生增加了沉重的负担;

死板的作业形式,也逐渐抹杀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被动完成作业的态度大大影响了学生数学的成绩与能力。

一、当前初中数学作业设计及批改的现状:

作业是课堂学习内容的巩固与内化,更是知识和能力的深化与发展。作业作为教与学的交汇点,它的设计与运用是影响教学实效的关键点。部分教师布置的作业量大,学生除了要完成课本习题外,还被大量形形色色的课外习题所困,继而表现出应付、交差的被动作业态度。长此以往,学生写作业、教师批作业都疲惫不堪,大大降低了效率。庆幸的是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业问题己引起了许多教育工作者的兴

趣,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改进作业批改方式,各地都在进行改革作业批改方式的实验:对学生作业采用轮流面批的措施,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采用面批与鼓励相结合的措施,则效果更大;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大多数的教师都比较重视课堂教学的革新,现在,课堂的教学观念、课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水平都发生了质的变化。然而,对如何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布置适量合理的数学作业,利用数学作业来发展学生,通过教师批改作业检查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的关注还很不够。

二、初中数学作业布置、批改的相关问题

军事上讲“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准确而全面的获取学生的信息反馈,才能因势利导,达到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而作业是教学反馈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作业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更好实现教学目标的有力证明。

1.作业布置的重要性:

⑴作业帮助学生作好课前的准备。比如,学生可能在课堂中遗留了一些数学方面的疑问,而在作业中这些疑问会得到解决;教师可以让学生预习下堂课的内容或设计一些激发学生对下一堂课需要思考的作业,如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外通过阅读查找、网上浏览等手段收集将要在下一堂课中需要的相关资料等。

⑵作业为学生提供练习和巩固的机会。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可以运用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从而达到练习和巩固的目的。比如学生通过作业可以检验自己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解题的速度及解决问

题的能力等。⑶作业要求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数学作业增加了每个学生参与学习、应用知识技能以及实施某个课题等实践活动的机会。在上课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是有限的,而作业则使每个学生都可以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比如写数学错题集、动手做小实验等。

⑷作业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做数学作业可以培养学生的毅力、责任心、自信心、成就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发现和发展学生的一些不能从上课过程获得的天赋和才能,如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等。在作业过程中,学生学会管理时间、制定学习计划、培养学习能力,学会查阅书籍和资

料。

⑸作业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潜能。通过作业活动,可以使学生从中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探究,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积淀良好的底蕴。作业把学生的目前发展和长远发展衔接了起来;可以调动学

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 的创造力,使潜在的学习素质发展成为现实的能力;可以使完成作业的过程成为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发展的过程,从而培养了他们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作业有助于改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数学作业可以引导和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积极的交流,学生遇到问题时可以向家长、兄弟姐妹和朋友请教,有助于提高学习在他们心目中的重要性。(7)作业可加强家庭和学校之间的交流。家校交流的主渠道是家长和教师的交流。数学作业能够让教师和所有的家长产生联系,并让所有的家长参与孩子的课程学习活动。教师能够通过数学作业使家长了解课堂教学的内容、孩子的进展情况、如何支持孩子的学习和发展,及时与教师进行联系。比如有些教师要求家长在孩子完成的作业上签上姓名和日期;一些数学作业的完成需要家长给有困难的孩子额外的帮助,这些作业要求教师提供清楚的指南或训练方案以使家长成功地扮演“家庭

教师”的角色。

(8)作业可促进同伴互动。教师可以本着促进学生们共同思考、互相激励和学习的目的设计数学作业。学生可以在作业、课题、应考、学习等方面和朋友、同学进行短期或长期的合作。同伴互动可以是正式的,有指定的合作伙伴和角色;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在家里或通过电话同朋友进行合作学习。研究表明当中小学生在作业上互相帮助时,他们将获得更好的数学成绩,同时使他们学会更好的与人相处。2.作业批改的重要性:

(1)作业批改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作业批改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了解学生数学学习情况、检查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准备把握教学指向,取得最佳效率的一个有力手段。通过批改,能使师生双方保持信息畅通,达到教与学同步。(2)作业批改是数学教学反馈的重要手段。作业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效果的反馈,作业批改便是反馈的反馈;而作业评点,还是教师情感信息的反馈。老师要用爱心对待每一个学生的作业,创造师生间民主情的氛围,充分了解学生、分析学生,找出学生点滴进步,促使其发现长

处、发扬优点。

(3)通过作业批改,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教师对学生作业的批改态度、深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教师应该重视每次作业的情况,了解教学效果,了解学生掌握的程度,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思索普遍性问题存在 的原因,从自身寻找根源;改进教学方法。

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之我见 篇7

关键词:高中数学,新课标,转变

一、高中数学教学目标的转变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 实验) 指出: “高中数学课程应具有多样性与选择性, 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充分说明, 高中课程改革突出课程的选择性、灵活性和多样性, 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打好基础。只要我们认真实施, 领会课标, 落实双基, 不断调整, 促进学生发展, 就一定能收到好的效果。以往的高中数学教育就是应试教育, 精英的教育, 学生高中毕业后, 不能升入高等学校的学生就业, 发现高中数学与实践相去甚远, 往往看不到它的用处, 或者根本用不上, 新的高中数学课程定位于面向大众的基础课程, 让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 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功能转变, 这样的定位更适合21世纪的高中学生。

二、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的转变

现在新课程高中数学教材分为选修和必修, 有不同的版本, 其中又分为不同的模块, 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和需要选学不同的模块和内容, 满足个性化的发展, 摒弃了以前的高中数学教材以往所有高中生一种教材的教学诟病。其特点突出学生是主体, 教师为主导; 突出双基, 删除了过时的内容并且补充了适合学生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内容, 注重对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 强调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较好的把握了新的课程标准对高中数学内容的要求。例如, 必修3中新增了算法的内容。“算法”在当今数学和科学技术中的作用已经凸现出来, 他是数学及其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计算机科学的重要基础。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已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此外, 学习和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对于理解算理、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也是十分重要和有效的。在教学中, 我们要让学生结合具体实例, 感受、学习和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 学习和体验算法的程序框图、基本算法语言; 并将算法的思想方法渗透到高中数学的有关内容中, 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三、高中数学教学方式的转变

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中, 大多数教师教学观念陈旧, 把教科书当成学生学习的惟一对象, 照本宣科, 不加分析的满堂灌, 学生则听得很乏味, 感觉有点看电影。改变教与学的方式, 是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处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不能大包大揽, 把结论或推理直接展现给学生, 而是要让学生独立思考, 在此基础上, 让师生、生生进行充分的合作与交流, 努力实现多边互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同时, 由于学生认知方式、水平、思维策略和学习能力的不同, 一定会有个体差异, 所以教师要实施“差异教学”使人人参与, 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 这样也体现了教学中的民主、平等关系。

四、高中数学教学结构的转变

传统的封闭式教学, 所有问题皆在课堂内解决 ( 尤其高中数学课) , 学生时时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在新的课程理念要求下, 高中数学课由封闭式转变为开放式, 给学生广阔的学习时空。教师开放组织形式, 如教学统计知识时,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调查单位、厂矿里各种生产情况、入口年龄分布情况等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开放教学内容, 新课程教材在一定程度上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 如个人所得税的计算等。为此, 教师应引导学生走向家庭、社会寻找鲜活的数学内容, 开放教学形式, 允许学生根据学习需要, 课前自学、尝试练习、提出疑问、小组合作等不受限制。开放教学过程。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机会, 时刻关注并捕捉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产生的新情况、新问题, 及时调整教学进程。

五、高中数学教学手段的转变

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深入, 它呼唤课堂教学要走向现代化, 取而代之的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 多媒体教学平台的使用、网络技术的应用等, 一改以往只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例如, 教学必修3中“统计”中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习题时, 教师利用电脑设计教学情境, 把课本上的插图变成实景, 屏幕上有声有色地出现一辆辆摩托车、小汽车、大客车、载重车通过一路口, 学生在实景中搜集数据, 解决了课本难以解决的问题, 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学习兴趣高涨, 充分体会到实地收集数据的快感,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还有如教学必修4中探究函数y = Asin (ωx + φ) 的图象, 利用多媒体展现图象的平移、变换实况, 学生能直观的看到变化的过程情景, 自然容易接受。教学实践证明,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对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提高课堂高中数学教学效率将产生重大的影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探索数学结论, 还应鼓励学生使用现代技术手段处理繁杂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以取得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和发现数学的规律,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六、高中数学教学评价的转变

如今新的课程标准下, 充分发挥了评价的整体性、激励性、发展性功能, 注重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方法多元、评价标准多元。一改以往以分数论英雄的学生学习成果评价体系和教师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作为高中数学教学的评价, 要求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 既关注数学学习结果, 也关注数学学习过程, 既关注数学学习的水平, 也关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情感态度变化, 再者, 客观上, 由于所选模块的不同, 班与班, 学生与学生失去可比性, 在新的评价体系中, 还引入了模糊的等级评价以及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如选课时数、平时成绩、模块成绩等占不同比例, 对评价发生了巨大变化。

新课程下的高中数学教学评价更趋科学合理, 对转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当然对未来高考的改革、人才的选拔方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之我见 篇8

关键词:差异性;学生;分层教学法;新课标

初中数学是一门以小学内容为基础,深入应用更广的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含:正数和负数、有理数的乘除法、有理数的乘方、整式的加减、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函数以及几何学。由于知识不断加深,难度不断加大,对于刚升入中学的小学数学基础各不相同的学生来说,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尤为重要。只有在充分规划好学生层次的前提下因材施教,才能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初中数学。本文将进一步解释分层教学的具体概念,以及有效运用方法及实施意义。

一、划分层次,严谨育人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不同能力进行小组划分。在划分小组的过程中不可以出现盲目乱分的现象,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归类划分。例如:有一部分同学数学成绩不理想,主要原因是因为没有培养起对初中数学的浓厚兴趣,教师便可以根据这一共同点,将这部分学生划分在一个小组,然后对这组学生开展适合他们共同特征的教学方法。又如:一部分同学数学成绩优秀,基本接近满分,教师可将他们分为一组,让他们产生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团队中不断进步,共同发展。由此可见,在划分小组时一定要本着严谨的态度,只有开头起的好,才能更好地开展今后的分层教学工作。

当然,在分组的过程中应该多听取学生的意见,让他们拥有选择的权利,产生自愿的心态,他们只有得到充分的尊重,才能更愉快地接受接下来将要开展的初中数学分组教学法。

二、教学内容层次教学

在学习小组划分妥之后,我们便正式进入了教学内容分层教学的阶段。在我看来,教学层次的划分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1.认真备课,先易后难

教师在备课时要重温上节课的知识内容,使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可以有一个理解的过程,同时也可以让基础较好的学生巩固知识。其次,在基础知识巩固完毕之后,要适当深入地讲解一些难度加大的内容,但要注意循序渐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明白实为上策。总之,要本着识记、领会、简单运用、简单综合运用、较复杂综合运用这五个目标进行教学。相信学生一定会受益匪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在课堂中的分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应当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使他们更好地接受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多运用生动有趣的故事进行引导,让数学课堂变成一个充满趣味的乐园,让学生成为故事的主人翁,这样他们便会更主动地接受知识。相信这一方法的运用会使那些之前羞于发言的学生主动地站起来发言或表明自己的疑惑,然后由教师或者基础好的学生进行解释,从而达到互动共进的作用。

三、课后复习讲层次,有惑同解得真知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能融会贯通。正是因为其逻辑性强这个因素,所以学生在某个环节上产生的疑惑,都会影响对初中数学的理解与运用。为此,教师应带领学生做好课后复习工作,遇到不会的问题首先要求他们独立思考,不能解决的问题应积极询问老师。同时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养成课后复习互动的意识,让后进层与前进层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四、作业布置需分层

由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实际能力不同。因此在作业布置上更要留意分层教学的必要性。如果将作业布置的相同,则基础好的学生可以轻松胜任,然而基础相对较弱的学生则可能出现无从下手的局面。所以,在作业布置上也应该运用分层教学的相关原理,做到以小组为单位的作业布置,让基础差的学生多进行一些基础练习,基础好的学生可以适当地进行一下难点练习。相信在潜移默化中,基础差的学生自然会向上看齐,基础好的学生则可以得到更大的拓展。如此看来,这是一项一举两得的积极策略。

五、巩固知识,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不再是单纯针对学生而言,而是师生共进的一个有效方法。课后反思可以在回想中找到各自的不足,然后加以解决。这就要求教师在反思教学过程中做到面面俱到,要求学生在反思自身学习中对不足之处理解通透。总之,温故知新,益处自得。

随着我国新课改政策的不断贯彻落实,分层教学的优势愈发彰显,这就要求教师应当多花心思将这一正确理念充分运用到自身课程的教学工作当中,为学生着想,做到全面充分的教书育人工作,无论是为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还是为了能给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总而言之,这一教学方法的大力推广是一件利国利民的事情,是值得我们大力推广的。

参考文献:

[1]刘玉容.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分层次教学探讨[D].2011(2).

[2]马洪超.关于初中数学分层次教学的探讨[D].2010(6).

(作者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宾阳县露圩

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之我见 篇9

王兆辉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不断深入和逐步推广,它将从根本上改变学生机械重复、消极被动、死记硬背的学习状态,引领学生最终实现一种积极向上、轻松愉快、富于激情和趣味的有意义的学习。就对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教学,谈一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面对学生,教师角色的转变。

以往的教学模式,教师是课堂上的中心,在课堂上,学生无条件地任凭老师摆布。学生以教师为轴,教师的答案是无可非议的。学生是一个张嘴待食的小鸟,教师把食一口一口地送入嘴中。而现在的课堂上,学生成了课堂上的载体,教师再也不是课堂上的权威,而是课堂上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形成真正的师生互动。学生的说、讲、演、练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老师在学生中间,一起学习,一起活动、游戏,教师在活动中传授了知识,学生在活动、游戏中学到了知识。使学生喜欢音乐,喜欢老师,师生的距离接得很近,感到十分亲切,无拘无束。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始终处在一种和谐、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使学生感到,我要学、我愿学,我会学。教师在这里所产生的作用是表现在学生在体验和探索音乐的引导,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美好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我时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中可讲一个故事,听一首歌曲、乐曲,看一段录像等,把他们带到学习音乐的意境中去。如:《大鹿》一课,利用多媒体展示画面:大鹿站在房子里看,小白兔向小房子飞快地跑来,站在屋外大声叫门:“快开门!快开门!猎人追来了!”。学生通过视觉体验,听觉体验(教师动听的讲述),会产生一个悬念:“小兔子得救了吗?”孩子产生了继续学习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再如《小渔篓》一课,我产这样创设情境引入的。“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都是懂文明,懂礼貌,守纪律,爱学习的好孩子,炎热的夏天到了,学校要组织一次夏令营活动,你们愿不愿意去呀?(愿意)你们希望老师带你们到哪去玩一玩?(游乐场,公园,动物园„„)老师向你们推荐一个地方,风景秀丽、景色怡人的海南,到大海边去游玩,同学们愿不愿意去呀?(愿意!)那么,老师替你们已买好了火车票,就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去海南看一看吧!律动《火车开啦》。在学习《小雨沙沙》这一课时,教师先请学生闭眼听一段描绘雨声的录音,沙沙的雨声一下子把学生融入大自然。教师问:小朋友,这一段是什么声音呢?它表示一年中哪个季节来临了。学生说,小雨的声音,春天来临了。老师又问:春天来了,大自然有哪些变化呢?有的学生会说:花开了,草绿了,小鸟飞回来了;种子发芽了,下雨了。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富有诗意又带有生活气息的画面,伴随着旋律和小雨的沙沙声,教师问:如果这是首歌曲,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学生对歌曲的感受各不相同:春姑娘来了,雨中的小草,小雨沙沙等。学生的思绪在春天里延伸,就在这一情境中,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提高,能力得到了发展。还有如《洗手绢》一课,和同学们一起做丢手绢游戏,边唱边做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因地制宜,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将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才能获得有意义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才能不会感到枯燥、无味。如在教《爱劳动》一课上,首先和学生交谈,了解他们在家里是否帮助妈妈做一些家务,这样既使没有做过的学生,在同学们的谈话中,他们也会受到鼓励,从而达到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如在教《春天》一课,让学生观察我们周围的变化,大地、冰雪、布谷鸟等来感受春天的到来。根据教学的需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我组织学生自制打击乐器,如用饮料瓶装一些沙子,可以做沙棰,用铁丝把啤酒瓶盖穿起来做手串铃,还可以自制双响筒、三角铁等等,有的学生把家中的盘子、碟子都搬到了课堂上,使课堂教学活跃、丰富起来,四、强化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

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不仅能有形有色地把授课内容形象地表述出来,而且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上灵活地运用多媒体,不但让学生感到新、奇、特,而且能达到特殊的教学

1 效果,课堂上合理地运用动画课件,使学生感到一切都赋予了生命,既感到新奇,又直观易懂,使教与学溶为了一体。如在《小渔篓》一课,聆听、表演、编创等几个环节都利用了多媒体教学,学生在律动中边聆听,边观看动感的动画,使他们的律动更加有动感。歌曲教学时,学生在动画中感受到海边孩子们那种天真、活泼的可爱形象。在编创歌词时,充分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尊重学生的意见,可自选填词,可独自编创。也可以让学生上前自己操作电脑输入歌词。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发挥特长,重视学科综合。

目前“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虽然是教音乐,但我更注重学科的整合,我经常把美术、体育等学科贯穿到课堂上,如:让学生画一画自己的感受、心情,用颜色表现一下力度的强弱,画一画你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尤其是一二年级,这样,他对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表演会更加认真、努力。如在教《洗手绢》一课中,课前的聆听,聆听中把你听到的几种动物(公鸡、蜜蜂、喜鹊、蝴蝶)画出来,并选择你喜欢的动物,这样既注重了学科的整合,又受到了思想教育。又如:歌曲《粉刷匠》,粉刷匠很能干,把房子刷得洁白美丽,我们可以刷一座房子,那么我们可不可以画一座房子呢?于是,粉刷匠变成了小画家。他们有的画蓝天,有的画小草,还有画春姑娘„„一边唱一边画,并把自己的画编成歌词唱出来。我是一个小画家,画画本领强 我要把那新房子,画得很漂亮 画了蓝天画小草,还画春姑娘 哎呀我的新房子,变呀变了样

在学习节奏时,让学生上前用走正步的形式来练习节奏,如:这样一条节奏“×××|×××,走,向右| 0 转走”; “×××|×××|××××|×××|跑跑走,跑跑走,跑跑跑跑跑跑走”。课堂上我特别注重学生特长的发挥,你可以画,可以跳,可以演,可以唱,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六、大胆想象,音乐教学游戏化。

儿童的创造力是与生俱来的,每个儿童都有创造力。游戏是幼儿的需要,能给幼儿带来快乐和满足,使幼儿体验到玩一样的感觉、自愿自主地、不知不觉地、快乐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在唱唱、跳跳等活动中激发幼儿对音乐活动兴趣、参与的愿望和热烈的情感。提高审美力、调动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创造心理素质、实现创造性。只要我们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选择适合幼儿的音乐材料与活动,让幼儿情不自禁地投入到音乐活动的角色中,在音乐的熏陶下随心所欲地、自由自在地、无拘无束地自由思索、大胆想象、主动实践,就会萌发幼儿的创造力。在充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与兴趣需要的同时,促进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展。如音乐游戏“小花猫和小老鼠”中,由幼儿扮演小猫和老鼠,音乐情绪及环境的渲染,幼儿被歌曲中小老鼠那种贼头贼脑的动作及遇到小花猫时那种惊慌、恐惧的游戏情节所吸引。在老师的鼓励下,纷纷参与到游戏角色的扮演中,随着音乐的变化幼儿自由地创编出各种小老鼠动作表情。使幼儿的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

总之,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教师本身要不断地研究、探索,让自己的教育事业不断放射光彩。“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想,新课程当是如此,只要准确把握新课程理念,恰如其分地运用新课程来促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地精心策划、精心实施,走教学的精品之路,新课程下的当代教育必将是中国教育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之我见 篇10

甘肃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小学德育、心理健康教育)优秀论

文与教学设计评选

类别: 论文

题目: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整合之我见 姓名:乔晓霞

单位: 定西 市 漳 县(区)殪虎桥中学 联系方式:***

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整合之我见

乔晓霞

(定西市漳县殪虎桥中学,定西,748302)

【摘 要】进入21世纪后,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地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也成了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与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同时又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结构类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既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又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是目前国际上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与潮流,也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

【关键词】信息技术 多媒体 数学教学 整合 【正文】

作为一名普通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数学教师,通过多年的探索,我深深地感受到数学学科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但长期以来数学教学中主要采用接受式的教学方法,学生缺少实践和探索的机会,使得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及结论,压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科慢慢地失去了学习兴趣,更谈不上培养他们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日益倍受人们的关注,并在教育教学中加以推广。下面,本人就信息技术与初中学数学教学的整合问题,谈谈粗见,与同仁共同探讨。

刘茂森教授在全国教育技术学校“十五”课题开题研讨会上说:“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目的、任务与学科课程教学的目的、任务整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 刘茂森教授这里明确地界定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即课程的综合化。

权威专家李克东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整合的三个基本点是:⑴ 要在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⑵ 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⑶ 利用信息化加工工具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

1运用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价值意义。

信息技术最大的优点就是形象、直观、生动,它具有动漫设计、图片编辑、视频、音频播放等多种功能,能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进行综合处理,特别是当多媒体计算机配备了丰富的教学软件或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利用Flash、Potoshop、Ppt、几何画板等软件,制作诸如:情景导入、概念教学、练习指导和学法辅导等系列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能充分营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

信息技术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手段设置一些悬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从而唤起学生学习英语的欲望。如若将信息技术有效地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就能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显示工具和演示工具,大大提高教学质量,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满堂灌的模式,寓教于乐。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改进提供了新的机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将极大地改变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模式乃至教学理念,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意义。

2运用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方式方法。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信息技术辅助教师的数学教学,另一种是计算机帮助学生学习数学。

2.1信息技术辅助教师的数学教学。

首先,它是指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加强或补充由教师所进行的教学。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特征进行常规的运算、作图、列表及模拟一个动态过程等,从而达到辅助教师教学的目的。在现实数学教学过程中,可能常常遇到一些比较费时的活动,而这些活动并非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但为了达到所需目标又不得不经过这些活动,在这种情况下这种应用方式是非常有效的。例如,在学生学习《二次函数图像和性质》课时教师必须要经过列表和作图比较繁琐的两步,而这是非常费时间的,教师几乎很难分出更多一点时间去讲解函数的性质,而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则可以很快给出函数值和画出函数图像。在这种应用中,教师还可以把多媒体计算机与电视、投影仪、幻灯机等其它信息技术设备接在起使用,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其次,创设利于发展联想思维的情境,培养学生的整体性思维能力。发展联想思维的情境是指让学生通过观察数学事物、现象的变化,培养其判断、分析、归纳和揭示其内部联系规律的情境。而区域数学各组成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构成一个整体的。因此,课堂教学中应注意让学生掌握区域数学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从中发展联想思维,使学生整体性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最后,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使教学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一节课上得好坏、成功与否,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看有无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而许多学科仅借助于传统的教学手段是很难达到目的的。数学多媒体教学可以变复杂为简单、变困难为容易,变抽象为形象,更易突出重点和难点。

2.2计算机辅助学生学习数学。

这是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另一方面,我们应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优势改进教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江泽民主席曾指出“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教学中可利用计算机向学生出示一组难度渐增的练习题,让学生做出回答,计算机会及时给予评判和指导。练习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固定出题,也可以是随机出题,根据教师所给的课目、章节、题型、难度等灵活出题,增加练习的智能性,对学生练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计算机会自动给出必要的提示或辅导,从而巩固所学的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很快形成技能技巧。

3运用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重要作用。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重要作用:整合之后,学生们上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尤其是根本没有见过什么大世面的农村孩子们,以前也只是瞪着一双大眼睛竖起耳朵听老师讲外边的世界,讲课本以外的从未见到过的人事物。随着互联网、家庭电脑的普及,他们的知识面大大增加。另外,信息技术的结合之后,需要什么资料信息教师都可以通过电脑,电视,远程接收或者光盘传递给孩子们,图文的并茂,内容的丰富多彩,大大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当然一节课后的效果也大大的提高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之后,学生们上课时改变了老师在前面讲学生们在下面听的学习模式和环境,老师把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中,让学生们充分发挥主人翁的感觉,真正自己去看,自己去查,自己去学,自己去整理和探究。一成不变的模式终于得到了改变,孩子们接受了新鲜事物,学习更加有自主性和探究性了,模式的变革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这样的方式是学生们喜欢和赞同的。学习是以问题或主题为中心的,学习过程是进行讨论交流的,这就需要学生能不断地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在具体的任务驱动下,自然而然地熟练和掌握了信息技术,培养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4运用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激励作用。《新课程标准》中,充分强调了评价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的了解学生对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更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评价虽然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一提到评价,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考试,想到的是教师评语。以往的评价标准是把数学评价作为一个筛子,更多的是起到选择与淘汰的作用,结果导致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对数学没有兴趣,在数学面前自信心受到极大伤害,很多人以一种被淘汰的心态走向社会,这种心态会影响他们一生的发展。这种传统的评价方式过分强调了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尚未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之我见 篇11

新课标中强调初中数学的实际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背景及已掌握的知识背景出发,使学生能从数学的学习中获得数学体验。针对这个要求,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就初中数学情境教学有关问题谈一下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现今初中数学情境教学运用过程中存在的误区

1.为了情境而情境,教学效果不佳

有些老师利用视频向学生展示时由于操作不熟,且进程却很缓慢,教师虽想尽了各种方法进行引导,最终才勉强得出相关结论,单单引导的环节,就用去了好长时间,教学显得非常仓促,往往教学效果极不理想。

2.脱离学生实际生活,为了创设情境生搬硬套

有些教师为了创设情境,举一些与生活实际脱节的例子,缺少生活味,学生没有真实生活体验,情境设置生搬硬套,教学效果不佳。

3.过于关注情境的趣味性,偏离了教学目标

二、创设数学情境的方法

1.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创设情境

当前很多初中学校都是采用班级授课的制度,这个班级授课制很容易把完整的知识体系割裂成许许多多的片段,在客观上就分解了知识的结构,也将原有的数学逻辑联系中断开来。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把握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导入新课,这样就可以很好地弥补了这些人为造成的断裂所引起的损失,将零零散散的知识点重新构成知识网。

例如,《实数》这节课程教学的难点是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一一对应、无理数的真实性及存在性,怎样创设情境让学生切实理解无理数的存在呢?教师可以在课程的一开始就问学生:“有没有哪位同学记得根号2的来历呢?”有的学生回答说:“根号2就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度。”教师再接着问:“有哪位同学能在数轴上表现出根号2呢?”然后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数轴,再画出一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从而引导学生,很快就有学生说:“那我们把那个正方形平移到数轴上就可以了。”……就这样,在这个情境中,学生很快就领悟到在数轴上不仅可以表示出有理数,同样也可以表现出无理数。将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显现出来,不仅将知识的逻辑性及系统性都表现了出来,同时,还能引导学生探究新知识。

2.利用悬念创设情境

我们都知道,很多电影中都运用一个具有悬念的开头来吸引观众。同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同样可以利用悬念来创设出吸引人的情境,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习新的知识。

例如当教学《平方根》的时候,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在上课前,教师可以问:“学生老虎和公鸡谁的体重是一样的,同学们相信吗?不信的话,就跟我一起探讨一下。”

然后教师可以将老虎的体重设为X,公鸡的体重设为Y,它们两个体重加起来就是2W,那么就可以表示为下式:X+Y=2W……①

按照上面的式子可以得出老虎与公鸡的体重是一样的,这样对吗?怎么会这样的呢?学生觉得很奇怪,积极思索着问题的答案……接着老师才不紧不慢地引入本节课的正题,当学生学习了本节课的知识点之后,问题的答案也就浮出水面了。

这个情境让学生对于本节课的知识点印象深刻,提高了教学效果。

3.利用问题设置情境

著名学者曾提出:“数学问题是数学的灵魂。”也就是说,数学的研究都是起源于问题的探索。这也就是为什么缺乏问题的课堂教学激不起学生兴趣的原因。所以,在创设情境的时候利用好问题,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圆的周长》这节课程中,老师可以利用一副简单的图片与相关的问题将学生导入新课:如下图,小明从A地出发绕内圈到B地,而小红也是从A地出发,但是她是绕外圈到达B地,假设小明和小红的行走速度是相同的,那么小明先到达B地,对吗?(已知AB两地相距1178m)

教师的问题已提出来,激起了很多学生的好奇心,有的学生说:“最主要是看小明和小红的路程谁更短!”有的学生觉得外圈的路程短,有的学生认为要计算出两个圆的周长以后才能确定谁的路程短,但是怎么计算出这两个圆的周长呢?不约而同地学生都将目光集中到了老师的身上,于是教师很快地就将新课的内容引出来了。

4.实验操作情境

随着数学教育技术的发展,数学的教学也慢慢变得与生物、化学一样的实验性课程。

通过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将知识的发生过程重新显现在学生面前,将学生的学数学变成做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了创造的快乐。

例如,在《等腰三角形性质》这堂课里,老师可以让学生用剪刀在一张长方形的白纸上剪出等腰三角形的形状。老师的要求一提出来,学生探索着用折纸,又或者是剪纸的方法弄出等腰三角形的形状。

通过对这个情境,师生慢慢总结出等腰三角形的重要性质。

再如:在讲解《扇形的面积》这节练习课的时候,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在一二年级的时候,由于学生的空间思维还没有完全开发,所以在图形的叠加方面一直都是牵绊学生的难点,为此教师在课堂上使用了动手实验:如下图中,在长宽为4cm、2cm的长方形纸片中,将图中的阴影部分剪下来,然后再计算出所剪部分的面积。经过这个动手操作,学生很快理解了图形的结构,并计算出问题的答案。

上一篇:宁夏教育云人人通平台下一篇:浙大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