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会运动员训练计划

2024-07-09

运动会运动员训练计划(共8篇)

运动会运动员训练计划 篇1

足球运动体能特征

1.足球比赛中运动员体能的基本表现形式

(1)活动距离.距离长,强度大.现代足球运动,运动员活动距离为9000~14000米.

(2)活动方式.包括走、慢跑、快跑,后两者的比例随着项目的发展而逐渐增加。我国足球科研人员对甲级联赛调查,跑动方式以5~15米冲刺跑居多。

(3)比赛时段的体能分配。

(4)足球比赛心率范围。20xx年昆明甲级队春训我国男子足球队8场比赛的统计,180次以上心率占比赛时间11.3%,150次以上占70.4%,平均156.9次。

2.足球比赛中运动员的主要供能特点,20世纪90年代初一些学者的研究结果比较认可有氧和非乳酸无氧供能,而对糖酵解供能则没有特殊要求。(赛后血乳酸值仅为4~8MM)英国里利.托马斯等研究表明,足球运动员每90秒内约有15米的冲刺跑,非乳酸无氧供能起重要作用。

足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

1.力量素质

(1)发展颈部、上肢、肩背力量的练习

A.两手扶头,在颈部转动时给予抵抗力。

B.俯卧撑。(可以双手撑在健身球上做)

C.引体向上。

D 卧推(水平、上斜、下斜;宽握、中握、窄握;正握、反握)

E哑铃/杠铃弯举

F俯立哑铃臂屈伸(宽握、中握、窄握;正握、反握)

G 杠铃俯立划船(单臂哑铃划船)

H俯立飞鸟

I 坐在健身球上做杠铃颈后推举(宽握、中握、窄握;正握、反握)

J对坐,两腿分开,互抛实心球(先离心后向心)

(2)发展腰腹力量的练习

A.仰卧起坐(加转体)、仰卧举腿(斜板)

B.侧卧体侧屈、侧卧双腿上举、俯卧做体后屈(同时可抬腿)

C.跳起空中转体、收腹头顶球

D 展腹跳

E 肩负杠铃体前屈、转体

(3)发展腿部力量练习

A 各种跳跃练习。立定跳、多级跳、蛙跳、助跑跳、肩负杠铃连续上跳、跨步跳、跳深

B 肩负杠铃提踵、半蹲

C 快速摆动大、小腿,可绑沙袋,也可采用橡皮筋增加阻力

D 远距传球、射门练习

E 骑人提踵

F 杠铃剪蹲(步子跨大些:主要锻炼股四头肌、股二头肌和臀大肌;步子跨得小些:主要集中锻炼股四头肌)

G 悬垂举腿

2.速度素质

包括:反应速度、位移速度、动作速度

(1)各种姿势的起跑(10~30米)

(2)在快速跑或快速运球中,听、看信号,做急停、转身、变向、跳跃、翻滚等动作。

(3)利用快速小步跑、高抬腿跑、顺风跑、下坡跑、牵引跑等练习,突破速度障碍。

(4)全速运球跑、变速变向运球跑

(5)绕杆跑、运球绕杆

(6)利用简单的战术配合练习速度。

3.耐力素质

(1)有氧耐力训练

A 3000米、5000米、8000米等不同距离跑。

B 定时跑。如12分钟跑

C 穿足球鞋长距跑

D 100~200米间歇跑,400~800变速跑

(2)无氧耐力

A 30~60米重复多次冲刺跑

B 100~400米高强度反复跑

C 各种短距追逐跑

D 进行各种短距的折返跑

E 往返冲刺传球

F 规定时间做不同人数抢传练习

4.灵敏协调素质

A 交叉步前进或后退练习,侧向移动练习。

B 各种跑。快速后退跑、转身跑、快速跑动中看手势变向。

C 各种翻滚与起动跑。

D 听掌声、哨声起动跑。

E 两人冲撞躲闪。

F多种动作过障碍。

5.柔韧素质

A 颈前屈、侧屈、后屈并绕环,体前屈、侧屈、后屈并振动。

B 前弓步和侧弓步压腿,纵劈腿和横劈腿。

C 前踢腿、后踢腿、侧踢腿和腿绕环。

D 站立体前屈下压,或靠墙站立体前屈下压。背伸、展腹屈体练习及腿肌伸展练习。

E 模仿内外颠球动作,单双腿连续做内翻和外翻练习。模仿内扣和外扣动作,单腿连续做内转、外转动作。

F 两腿交叉的各种跨步、转身动作。

G 踢球、顶球、抢截球等各种技术动作的模仿练习。

H跪压正脚背(上体后仰轻轻振压)及全脚背着地的俯卧撑练习(主要拉长脚背韧带和小腿前肌群)。

I 模仿和结合球的大幅度振摆腿、铲球、侧身踢凌空球及倒勾射门等练习。

总结

体能训练的计划要适应足球特点,训练内容、跑动距离、跑动类型、力量与耐力、不同队员应有不同要求。上面主要从基础体能来谈,下面进一步结合足球特点主要谈力量、速度和耐力等量的安排。

一、力量训练

1.速度力量

练习强度75%~90%;练习时间5~10秒;间歇:以完全恢复为宜;重复次数:4~6次;练习组数:3~4组。

2.力量耐力

练习强度:60%~70%;练习时间:15~45秒为宜;间歇:一般心率恢复到120次/分左右;重复次数:20~30次;练习组数:3~5组。

二、速度训练

速度训练的运动负荷要求:练习强度:95%~100%;练习时间:3~10秒为宜;间歇时间视训练目的而定,可完全恢复或不完全恢复;练习重复次数:6~8次;练习组数:3~5组。

三、耐力训练

1.有氧耐力训练

分为小强度间歇法和持续法两种。

持续训练法要求:练习强度:40%~60%;练习时间:25分钟以上;距离:5000~10000米。

小强度间歇法要求:练习强度:150次/分为宜;练习时间:30~40秒;间歇要求不完全恢复,一般脉搏恢复到120次/分为宜;练习次数:8~40次;练习组数:1组即可。

2.无氧耐力训练

无氧耐力训练常采用次大强度间歇法训练。

运动会运动员训练计划 篇2

福建省大学生运动会是福建高校大学生最高水平的综合性比赛, 每届比赛前各高校都会组织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当中来, 跨栏是大学生运动会田径比赛中不可缺少的竞赛项目, 然而, 由于跨栏跑对运动员的身体条件、身体素质有较高要求, 是一项技术较为复杂的项目, 各高校为了参加比赛专门组织5-6个月的短期训练, 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必须是经过省高校招生办公室批准录取的有正式学籍的全日制在校学生, 这些参赛运动员未经过专业训练, 基础较差, 因此, 在这样短的训练时间里, 既要完成技术教学的过程, 又要培养运动员的训练能力、比赛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要在这个项目动作技术难度较大, 教学和训练较为复杂的项目中提高运动员的跨栏成绩, 获得好的名次, 对教练员的训练工作无疑是一个极大的考验。教练员在接受比赛任务后, 对训练工作从何下手, 需制定一套完整的训练计划, 本人2014年所带训的几名跨栏运动员经过5个多月的训练, 参加福建省第十五届大学生运动员田径比赛中, 取得优异的成绩, 此次训练获得成功与训练期间训练计划的科学安排是分不开的。本文就我组参加福建省第十五届大学生运动会通过短期训练达到的目的, 以探讨跨栏短期训练计划的经济性和实效性。

2、训练计划实效性研究

训练计划的安排, 从运动员角度来看, 应该是一个长期、系统而有节奏的过程, 从提高运动成绩看, 以建立在科学系统训练基础上。计划是有步骤地实现目标, 落实任务的重要条件, 要在短短的5个多月的集训期内, 达以理想的训练效果, 训练阶段的分配就显得十分的重要, 应以科学的态度进行周密的设计, 以保证实施的可行性, 同时, 制定训练计划时还需考虑到运动员平时训练与学习的协调等实际情况, 以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

2.1、训练阶段安排

2.1.1、基础训练阶段

这一阶段大约1个半月至两个月左右, 重点以技术教学和全面身体素质训练为主, 技术教学以跨栏步为重点, 包括起跨攻栏和腾空过栏, 起跨攻栏是以保持较高的水平速度, 获得尽可能大的腾起初速度和适宜的腾起角度;腾空过栏以两腿在栏前形成大幅度的分腿动作, 手段可多样化, 量逐渐加大, 使运动员在各种各样的技术训练中不断完善过栏技术。个别运动员基础较好, 悟性高, 掌握动作快, 可缩短教学时间。此外, 这阶段的技术训练中还要特别注意运动员的栏感的培养。

在技术教学的同时, 也要进行柔韧、速度、力量、耐力等素质的基础训练, 训练方法、手段形式也是多种多样, 具有针对性, 特别要注意对运动员薄弱素质的发展, 以保证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协调发展以及基本运动技能的提高, 防止某一方面的薄弱引起伤病, 影响技术教学的进程。

2.1.2、加量阶段

这一阶段持续两个半月左右, 不单要使运动员掌握跨栏跑的技术, 而且要全面的提高专项素质。技术训练以栏间三步跑为主, 三步间比例分配要合理, 让运动员保持栏间三步小、大、中的节奏和高重心跑, 以及过栏时的动作幅度;对速度较快的运动员, 强调他们在高速跑中平稳跨越栏架能力;对力量强的运动员, 强调他们在跨栏时攻栏的合理性和稳定性, 因而, 在技术训练中, 尤其要注意对运动员良好节奏的培养, 使他们能够用稳定的节奏跑完全程。

专项训练的重点在快速力量和以动作速度为主的速度训练。快速力量发展主要采用动力性力量练习, 重量和组数逐渐增加。速度训练主要发展富有跨栏特点的跑速和动作速度, 跨栏运动员的平跑要注意有高重心、连续性、协调性、节奏性强等专项特点, 为了更有效提高跨栏运动的速度能力, 须在以最高速度反复跑各种段落, 采用增加难度的发展速度的辅助练习和专门练习, 距离和组数逐渐增加。由于跨栏跑栏架的设置和栏间距离的固定, 要注意训练运动员在调整奔跑中跨越栏架的能力, 形成“跑栏”的感觉, 同时重视发展各关节, 特别是髋部和下肢的柔韧性和灵活性。

2.1.3、强化阶段

这阶段在3-4周左右, 主要在技术训练和专项耐力, 力量训练方面增加训练的负荷强度, 用全程跑训练来加强运动员的跨栏跑技术, 模拟比赛气氛来提高运动员的跨栏跑能力。这一阶段安排一到两次的热身赛, 比赛是运动员训练水平和比赛能力最重要、最具说服力的评定与检查手段, 可以检验运动员完整技术掌握的程度和全程节奏, 哪一环节出现问题可以及时纠正, 使运动员技术和经验得到完善和成熟, 并从身体机能和心理上适应竞赛要求, 提高运动员的实战能力, 这一阶段的练习组数不必太多, 关键要求运动员全力完成每组练习, 以强化训练的效果。训练内容和手段具有显著的专项特点, 负荷量逐周减少, 而训练强度逐渐提高, 以达到强化训练的效果。

2.1.4、调整阶段

这阶段一般在5-7天, 为运动员在各方面进行最后的和最直接的调控, 训练的重点是赛前调整训练, 以恢复体力为主, 安排1-2次中等强度的训练, 做1-2次跨栏跑练习, 然后做3-4组的中等重量的扛铃和跳跃练习或安排速度或者腰、腹肌、上肢力量的练习。总之, 负荷量和强度要降低或保持, 目的应有利于运动员恢复体力, 使运动员的身体和技术, 保持最佳的竞技状态, 保证运动员在比赛中创造最高的成绩。

2.2、训练手段与措施

2.2.1、速度训练

速度在跨栏跑训练中占有重要地位, 平跑速度和在跑速进中完成过栏动作的速度是决定全程跑速度的基本因素。平跑速度在训练中安排行进间跑30-60米、下坡跑30-60米、短距离变速跑 (30米快跑+20米惯性跑+30米快跑+20米惯性跑) 。

过栏动作速率可安排:短程助跑的快速多级跳, 跨步跳, 后蹬跑, 单腿跳, 连续快速做摆动腿和起跨腿的模仿练习, 扶肋木做支撑高抬腿跑15-20秒计抬腿次数, 在栏侧或栏上一步过栏等, 以提高跨栏跑所需的过栏速度和栏间的步频的能力。

2.2.2、专项耐力

专项耐力发展是一个多方面的训练过程, 其基础是不断提高一般耐力和速度耐力。在训练中采用的手段有:短距离的变速跑 (100米快+100米慢+100快+100米慢) , 不同距离的组合跑, 跨栏跑7-8个栏, 平跑与跨栏交替, 超比赛段落的跨栏跑10-12个栏, 在专项耐力训练的整个过程中, 速度耐力是最关键的。

2.2.3、力量练习

力量是运动的基础, 速度性力量和专项力量更是跨栏运动员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在训练中采用快速挺举, 负重弓箭步跳、负重高抬腿跑、负重半蹲跳、负重足尖跳等。负重和抗阻模仿动作练习是发展跨栏运动员专项力量的重要手段, 在完成这些练习时要保持基本的动作节奏、动作速度。做完较大强度的力量训练后, 应安排快速高抬腿接加速跑30米, 以便提高速度和消除腿部肌肉的疲劳。

2.2.4、柔韧性训练

柔韧性是跨栏运动员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之一, 特别是髋关节柔韧性的训练更为突出。可利用肋木做各种压腿, 大幅度的提腿练习;模仿跨栏动作的练习;垫上跨栏坐, 跨栏坐向侧向后倒体, 纵向横向劈叉等方法进行柔韧性练习。所有的身体训练的手段, 要把它贯穿于整个短期训练的各个阶段的始终。

2.2.5、技术训练

跨栏跑技术具有直线性, 连续性, 协调性和节奏性等特点, 而节奏是跨栏跑的关键。节奏可分为两种:一是三步栏间跑的节奏, 一种是全程跑的节奏。栏间节奏是运动员栏间三步跑的时间和空间特征, 它是由栏间三步步长的比例, 步时所决定的, 栏间三步节奏是运动员发挥跑速的关键。因此, 在技术训练中要特别注意运动员节奏感的培养, 在训练中可采用缩短栏间距的跨栏跑, 降低栏高等。而全程节奏可采用比赛全程跑来提高和完善。因此, 跨栏运动员的技术训练重点应放在栏的节奏跑而不是栏步的技术。

3、训练计划实效性的效果

福建省第十五届大学生田径比赛在8月中旬举行, 我校田径队于2014年3月至8月上旬集中训练, 经过5个多月的课余训练, 我组跨栏运动员在比赛中取得较优异的成绩, 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运动员候珊妮, 获得女子甲组 (本科组) 100米栏金牌, 黄根杜获得男子乙组 (体育专业组) 110米栏银牌, 蔡惠婷获得女子乙组 (体育专业组) 100米栏铜牌, 其余几位跨栏运动员也在比赛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这些运动员之前未参加过此项正式训练和如此大型比赛, 在短短近6个月的训练能有如此大的突破, 无疑与各方面的齐心协力和运动员的奋力拼搏分不开, 这次训练获得成功与训练期间训练计划的科学安排是分不开的, 对训练计划实效性产生的效果是一次较好的检验。

4、小结与建议

4.1、在短期训练过程中, 能否针对每一个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客观地制定训练计划, 是整个训练成功的标志。因此, 对短期计划的制定即严密又要有科学性, 保证计划实施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4.2、在进行训练计划阶段划分时, 要根据项目特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短期的特点和运动员学习生活等情况, 以专项身体素质训练为主, 素质训练应始终贯穿在各阶段中。在技术训练中, 要针对每个队员特点, 重点抓好对运动员节奏的培养, 结合全程跑节奏的技术进行训练。

4.3、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取得比赛好成绩的保证, 由于训练时间短, 心理素质训练往往被忽视, 而心理素质较差的运动员由于紧张的心理状态而发挥失常。要注意消除神经系统疲劳, 赛前做好心理调整, 形成最佳竞技状态和最高比赛能力。因此, 在训练中加强心理素质的训练并创造比赛气氛, 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车保仁, 李鸿江, 邰崇禧.田径[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运动会运动员训练计划 篇3

【关键词】优秀赛艇运动员;非赛季;力量训练;训练计划

1 前言

赛艇运动作为一项对人体生理需求很高的项目,比赛时间较短,要求每桨都保持最大的输出功率,那么力量训练,是否能提高赛艇运动员的专项能力,是否能提高赛艇比赛2000米成绩,至今未见报道,本研究综合国内最新成果,对赛艇运动员的力量训练进行研究,以期找出传统力量训练对赛艇训练的影响。

2 优秀赛艇运动员的机能特点

优秀赛艇运动员的特点是腿部肌肉组织I类(慢性)纤维平均百分比。优秀赛艇运动员I类百分比约为70%,而普通人口为40%~50%。此外,甚至在赛艇运动员中,纤维类型成分似乎是一个辨别性变量,成绩越好的赛艇运动员I类成分甚至越高。世界高水平桨手测得的百分比高达85%,其余部分几乎均为IIa纤维,而有些专家研究表明,认为快肌纤维对“爆发性蹬腿”至关重要,在高桨频时,划船用力肌肉的收缩时间足以使慢肌产生最大力。因此,拥有高比例的快肌并不占有优势。相反,有些最优秀的赛艇运动员明显缺少快肌纤维。

美国的著名赛艇的专家哈格曼及其同行的两项研究认为,最大力量与最大赛艇运动能力二者之间的这种分离得到了一项研究的支持,该项研究对一组在非赛季期间,即进行负重训练又进行有氧训练的桨手与另一组只进行有氧训练的桨手作了比较。哈格曼博士从多年的有关研究结果中得出的结论认为:对赛艇而言,辅助性力量训练可能不仅不能提高生理和竞技运动能力,更重要的是,似乎很多力量训练会减损这些运动能力。

3 赛艇运动专项特点

在赛艇界,总是强调运动员要身材高大,有力量,有较强的无氧能力才能取得好成绩。大多数获胜的运动员都是身材高大力量型的,这些运动员训练的异常刻苦以获得更大的力量,但是对于他们所从事的运动项目来说,这并不是必需的。通常赛艇运动的比赛距离是2000米,根据人数,性别和能力的不同,所需时间5-8分钟不等。实际上更准确地说赛艇是一项力量耐力而不是单纯的力量项目。毋庸置疑,大力量是获得大的推动力和使艇高速前进所必需的。然而作为教练员和运动员更应该考虑的是此项目的运动时间。从生理学角度上看,赛艇比赛所需能量70%是有氧供能,其余30%是无氧供能。因此,在训练中必须给予有氧以及心血管系统训练足够的重视。因为不论一名运动员或是一个艇的运动员身材以及力量多么大,如果缺乏有氧能力的主体也绝不会在比赛中获胜。

4 赛艇运动非专项准备阶段的计划

4.1 训练阶段安排

通常在冬训期间,进行长距离的水上训练,而调整训练也会放在冬训期间完成。由于光线及天气的原因,冬训期间的水上训练通常在测功仪上进行。进行大运动量训练时的运动强度要低,因为大运动量训练时,负荷强度不可能维持在一个很高水平。目前英国也有趋势效仿德国的模式进行训练,即低强度极大量的训练模式。这是有效提高细胞有氧能力的训练方法,而且这种长时间低强度的运动可以降体脂,这对于轻量级的运动员来说更有利。德国的生理学者在冬训的初期安排了90%以上此种方式的训练,正是由于德国赛艇取得了良好成绩,英国的教练们也开始将重点转移到这种长时间低强度的训练上来。虽然表面上看这些百分比是有些令人产生疑虑的,看上去在冬训期间没有进行多少高质量大强度的训练,但实际与夏训相比此类训练的量并不少。其原因是冬训期间的整个训练量要远远高于夏训比赛期。

任何成功的训练计划必须保证在全年中进行各种强度的训练。此处强调的只是训练重点的变化。低强度的有氧训练要全年进行直到比赛的前一两个星期。这可以使有氧运输系统得到良好的训练。同样的,高强度的重复性训练也要全年进行,从而提高最大摄氧量水平。然而,对于所有的运动项目来说,随着比赛日期的临近,要逐步降低运动量,而此时所有的大强度大运动量的训练都已经完成。在比赛期,保持已获得的运动能力至关重要,因此要进行长划训练来保持肌肉的有氧能力,此外有计划的少量大强度训练有助于保持最佳竞技状态。

4.2 训练周安排

每一周的训练安排要合理,正如上面提到的,具体的安排应根据训练周在整个训练年度中所处的位置。长划训练取决于公里数,而强度训练则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高强度长时间(用心率控制)可用于无氧阈训练;桨频稍低于比赛桨频,时间约为20-25分钟。此种训练还可以分割成重复的4个5-6分钟,或3个8分钟,或是2个10分钟。只要在心率控制的范围内,也可以进一步增加桨频。简短的说,强度稍大的训练可以用于提高无氧能力,就像用于改善技术一样。此类训练多在夏训期间进行,但是冬训中也不能忽视。

5 结论

国内外赛艇的力量训练研究表明,非专项准备阶段,进行大力量训练并不能提高运动员的2000m成绩, 研究表明,最大力量卧拉和深蹲与专项比赛成绩之间高度相关(r=0.63;r=0.62),因此,建议赛艇运动员在大力提高有氧耐力的同时应该发展肌肉力量,以此增强运动员在赛艇2000m比赛中的起动速度和冲刺能力。国家队15周的训练则表明,运动员最大力量卧拉与2000 m测功仪成绩的相关系数值为(r=-0.66;r=-0.68;r=-0.62)。这一结果证明了运动员最大力量卧拉成绩与2000m测功仪成绩高度相关,但同时也说明,在15周的训练中,虽然运动员的最大力量卧拉成绩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是,运动员最大力量卧拉对运动员2000m测功仪成绩水平提高的贡献率却没有显著性变化。

不难发现,许多赛艇运动员进行周期重复性的力量训练,其目标首先是增加力量,但是在实际训练中常常是重复次数多,很少或是没有恢复时间。有人认为,这是训练力量耐力,但提高力量耐力的最好方法是进行水上大力量划训练。其次,回想一下,二十年前这些传统的循环训练法是当由于光线及天气的原因不能进行水上训练,循环训练只是一个很好的替代性训练,因为它可以在一定时间内提高心率。可是现在测功仪的普遍使用,以往习惯使用的循环训练法的价值就降低了。那么整个训练阶段是否不需要力量训练?研究认为,赛艇作为一种水上项目,队员必需保持赛艇在水上的平稳、平衡,并且还要保持在划桨时,自己身体的平衡,因此,力量训练也必须贯穿于整个年度的训练周期,很自然的,用于水上动作的肌肉需要充分训练,还有用于维持体位的肌肉,它们在水上动作中不能得到足够的训练,也需要额外训练以保证其平衡发展。

也许现在应该是赛艇教练员重新审视他们的训练计划的时候了,通过专门有效的训练,在21世纪可以使赛艇训练进入一个全新的训练阶段。

运动训练计划和训练总结 篇4

运动训练计划和训练总结

[内容提要] 本章围绕着运动训练计划及运动员训练总结的基本内容、特点及要求,着重介绍训练计划的概念、作用、分类及设计依据。在介绍有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实践运用的指导。特别是对已制定出的训练计划在实施过程中的基本要求和必须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说明。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在实际训练过程中,能够加深对教练员制定的训练计划的目的和意义的理解,从而进一步提高

执行训练计划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第一节 运动训练计划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一、训练计划的概念与作用

(一)运动训练计划的概念

人们在从事任何一项有步骤的活动或工作之前,势必会对这一即将采取的行动进行一番考虑,然后再做出具体安排,这一过程就是行为活动或工作之前的理论设计过程。所设计出的行为步骤的理论性文字提纲,就是进行这一工作的具体计划。毫无疑问,运动训练计划就是在训练过程开始之前,为实现训练任务和目标,对训练内容、步骤及其要求所作出的理论设计和安排。

既然是为实现预定目标设计和安排的内容,、步骤和要求,那么,就可以把训练计划作如下理解:训练计划是为实现预定目标而选择的达到目标的进程通路,如图9-1所示。

要达到预定目标的通路,有多种选择,妈即可选择各式各样的方案。训练计划的制定就是对这些不同途径

进行正确选择的过程。

运动训练计划应该具备两个基本属性:准确的预测性和灵活的可调性。预测性是指对根据拟订计划实施训练而可能取得的成效的预测,它体现着训练计划的目标:可调性是指在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训练计划预期目标与实际训练效果可能出现明显偏差时,对训练计划所能进行的修正空间。计划的设计是在训练目标建立的基础上进行的,训练目标和任务的确定是训练计划的核心。所以,计划本身就必须具备尽可能准确的预见性。但是,运动训练的具体过程受着主观和客观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训练计划的预测性不可能达到完全准确。实践中所制定的训练计划常常要根据具体情况而进行一些修正或变动,以保持与训练目标的一致性。因此,训练计划又须具备一定的可调性。

(二)运动训练计划的作用

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是运动训练的中心环节,它贯穿于整个训练实践活动之中,其重要作用和地

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运动训练总体过程具有先导作用

在制定一个完整的训练计划时,首先要进行的工作就是对运动员进行初始状态的准确诊断,根据诊断结果制定出针对性的训练目标。这两项工作对训练过程起到了重要的先导作用。

初始状态的诊断为训练计划的设计提供了必要的信息和依据,这些信息和依据是否客观准确,直接影响着训练指标的建立是否具德基本的可行性。可见,这一工作十分重要。若忽视了这项工作,将加大训练过程的盲目性,导致训练脱离预定总目标的情况发生。

2.运动训练的进程具有指导作用

总休训练计划之中包含着干个阶段性计划,也就是说,训练的总目标之中,包含着若干阶段性目标。通过训练计划的制定,把训练过程的目标,具体划分为若干相对独立而又彼此相互联系的训练任务,再根据这些独立的训练任务,制定出具有特定要求的练习。运动员按照这些特定要求,逐一完成规定的练习,进而

使之逐步接近,直至完成训练的总目标。

训练阶段的划分及其任务的建立是否科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出现的时机,即与重大比赛的时间能否一致。如果阶段划分和阶段任务的建立与客观条件不相吻合,计划本身也就失去了指导作用。计划所囊括的训练过程的时间跨度越大,其指导意义就越大。

3.对运动训练的实施过程具有控制作用

总体训练计划中的各阶段计划之间存在着承上启下的内在联系,各阶段计划中都包含着前阶段的“诊断结果”和本阶段的“任务指标”。在训练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对这些“诊断”、“指标”进行适宜的测评,从而实现对训练过程的有效控制,保证训练过程的顺利进行。

4.训练过程的参与者具有统一认识的作用

训练计划是实施具体训练活动的纲领性文件。运动练过程所涉及的人员对象,并非仅限于教练员和运动员,还包括参与训练过程的其他人员,如科研工作者、医务监督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及行政管理人员。训练计划这一纲领性能文件,能使所有人员对如何具体地实施、控制和辅助过程,形成思想上及行为上的高度统一,从而使训练活动在严谨和谐的条件下顺利进行。

二、运动训练计划的类型和基本内容

(一)运动训练计划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运动训练计划实施不同的分类。例如,根据时间跨度对计划进行分类,可分为多年训练计划、全年训练计划、阶段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课时训练计划;根据训练任务对计划进行分类,可分为技术训练计划、战术训练计划、体能训练计划、心理训练计划、恢复训练计划、比赛期训练计划、赛前训练计划、恢复期训练计划。

无论以什么标准划分的训练计划,其自身都具有各自的基本训练任务;在训练的方法与手段、训练负荷的量度与节奏、训练活动的组织及实施等方面,也都具有各自的特点。

按时间跨度的在大小所划分的训练计划,内容相对全面、综合,在实践中运用得也最为广泛(表9-1)。多年训练计划及年度训练计划主要用于安排较长时间的系统训练,属于具有整体战略性意义的规划,一般采用框架式内容,无须过于详尽,在实施过程中要求相对稳定。周计划与课时计划则属于实施性计划,内容比较详尽,实际训练过程中依据具体情况,需要随时进行修正和调整。

表9-1 训练计划的类型、时间跨度、基本任务对照表 训练计划类型

时间跨度

基本任务

全程性10-20年

培养高水平选手

区间性2~6年

完成阶段性任务

单周期6~12个月

参加一次或一组比赛

双周期 每个周期4~8个月

参加二次或二级比赛

多周期 各周期2.5~5个月

参加三次或三组以上比赛

基本期5~20周 提高竞技能力

比赛期3~20周 创造优异成绩

恢复期1~4周 促进心理/生理恢复

训练周4~10天

提高竞技能力

比赛周3~20次课

创造优异成绩

恢复周 促进心理/生理恢复

综合课0.5~4h

完成多项训练任务

单一课 0.5~4h

完成一项训练任务

(二)运动训练计划的基本内容

不同类型的训练计划在其内容上具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但是,由于不同时间跨度的训练过程在其结构上又基本一致,即都包含着基本训练、赛前训练、赛期训练和恢复训练等结构内容,因此对于不同类型训练计划的设计,也有许多基本的共同点。这些共同点同样也反映在训练计划的内容上。

根据训练过程中的意义,可以把训练计划的内容归结为以下3个部分:

1.准备部分的内容

训练计划准备部分的内容主要包括:对运动员身体机能、运动能力、恢复能力的现状诊断结果;在对所得诊断结果进行科学分析之后,所建立的适合于本时期跨度训练过程并能够完成的训练目标。以上两项内容,不仅是训练计划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决定训练计划是否具备科学性意义的理论基础,同时

还体现着训练计划的先导性作用。

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在制定多年计划、年度计划和阶段计划的时候,都会考虑到对运员进行现状诊断定一环节,也都能够提出相应的练指标;但在制定周计划和课时计划的时候,却常常忽视了这两项工作,常以主观估计来代替客观诊断,用对某一练习的数量要求来充当训练目标,必然会大大增加训练的盲目性。

2.指导及实施部分的内容

在训练计划的总体概念中,所谓指导部分的内容,是指对计划的全局性分布和设置尤其对时间跨度大的训练计划而言,它的意义与训练目标一样,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训练阶段的划分、各阶段训练任务的确立、比赛序列的安排等内容。通过指导导部分的工作,对训练练计划进行总体设想,勾画出训练过程的基本轮廓。然后,进一步规划出训练负荷动态变化的基本趋势,完成对训练过程的整体配置。实施部分的内容比较细致,主要涉及训练的具体过程,其内宾包括训练过程中具体训练手段的选用和安排、各种训练手段所载负荷量度大小的配置、恢复措施的设计与选用。在实际训练过程中,教练员除了必须认真细致地考虑选择何种训练手段和如何确定训练负荷之外,还必须周密地考虑恢复训练措施如何安排,这

是现代系统科学训练理论的基本要求。

3.控制部分的内容

对运动训练过程的有效控制问题,现代训练实践和理论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控制部分的主要内容包括:对训练过程实施情况和质量的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及时、准确、客观、可靠的评定。

要达到对动训练过程进行有效控制的目的,就必须及时地获取有关训练进行情况的大量信息,而这些信息只能通过有计划的检查才能获得。所以,训练计划中应列入对训练质量进行检查的内容。通过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得出训练计划实施效果的反馈性结论,并以此结论为依据,对训练计划进行修正、补充、完善,才能在实质上达到对训练过程的有效控制。

第二节 不同训练时期训练计划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不同时间跨度训练过程的基本结构都是一样的。在这一节中,我们将从训练过程的基本结构出发,以单周期为例,分别就基本训练期、赛前训练期。比赛期及恢复训练期的训练计划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展示讨论。

一、基本期训练计划的特点

要了解不同训练阶段的基本内容及其安排特点,首先必须清楚各阶段训练的中心任务。

(一)基本训练的主要任务

在一个大周期的训练进程中,基本训练是整个训练过程的主体部分。从时间跨度上看,它几站占去了60%的训练课时。运动员、教练员以及训练过程的其他参与人员的主要精力都投入到这一部分训练活动之中。基本期训练的核心任务是通过科学的训练手段和措施,给予运动员适宜的运动负荷,使其机体产生一个良性的生物适应过程,从而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为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基本期训练计划的主要内容

根据基本期训练的主要任务,可以看出,其训练计划的主要内容是围绕着如何给予运动员适宜的运动负荷这一核心问题而设置的。运动训练离不开负荷,负荷对机体的刺激能引起机体的应答,并能促使运动员的体能,技能以及心理能力得到改善和提高。可以说,负荷是获得训练效应和提高训练成绩的基本要素。为了有效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下面将对本阶段计划的主要内容进行简要探讨。

1.计划中的体能训练内容

体能训练内容是基本训练过程的主体内容。运动员的机体只有通过只够的体能训练,才有可能得到运动负荷的刺激。体能训练包括广泛的内容,归结起来可以分成5大类:力量训练、速度训练、耐力训练、柔韧训练及灵敏训练。在基本期的训练计划中,体能训练的内容大约占到总训练时数的60%~70%,并广泛分布于各小周期的训练安排中。不同的运动项目对运动员的体能特点有不同的侧重要求,所以,体能训练内容的安排也存在相应的区别。便如,在基本训练的体能训练内容安排上,田径跳跃项目突出速度与力量相结合的体能练习;中距离游泳突出速度耐力与量耐力的体能练习;举重则突出最大力量与力量耐力的体能

编编练习等等。

在此需要了解的是,体能训练内容在训练计划中的结构安排。决定基本期训练内容结构的依据。是现实训练目标的需要和不同负荷后机体的反应及恢复状况。在接受了某一项内容的负荷之后,机体不同的生理系统和心理过程的反应是不尽相同的,所需要的恢复时间自然也不相同。也就是说,在一次训练后,人体的某些系统会产生浓度疲劳,而另一些系统则只会产生中度或轻度的疲劳。由此可以看出,体能训练的各项内容在基本期训练计划中必须遵循交替安排的原则进行配置。这样,既能够使运动员所需要的各种竞技能力得到全面综合的发展,又可避免由于负荷过于集中而导致过度疲劳。

2.计划中的技、战术训练内容

基本期训练中的技、战术训练内容,同样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单人项目、集体项目,还是周期性项目、非周期性项目,其主要的技、战术训练内容的实施,都安排在这一阶段当中。关于技术训练内容的安排比例,需要根据技术在各项目中所承担的不同任务而定。例如,“项群分类理论”中的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的项目(体操、技巧等项目),其技术难度大,准确性要求高,占用训练时数多。所以,在计划中的安排比例自然也高;而在”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中(中长跑、中长距离游泳等项目),其技术训练大都集中于初级阶段培养中。在专项提高阶段中,主要解决的是个体中存在的一些技术细节问题,因此,所占用的时间比例并不大。同样,关于战术训练,也是根据不同项目的具体要求来确定其内容安排的。战术训练在计划中的安排,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模拟训练及实战训练的形式体现出来的。为符合比赛要求,一般都安排在恢复状况和体力状态良好的时间进行。

值得一提的是,技、战术训练与体能训练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在相互交替中融合的,反复的技、战术练习内容中包含着体能训练的意义,体能练习又常常借助技、战术训练形式来进行。

3.计划中心理能力和运动智能培养的训练内容

心理训练在大多数项目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它在比赛中直接影响到运动员能否正常地发挥自身的竞技能力水平,所以,教练员在制定训练计划时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运动智能的培养对运动员来说也是不可缺少的,十分重要的训练内容之一。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把运动智能看作是一个运动员或一个运动队从中级水平迈进的“桥梁“。若不具备高不平的运动智能,其发展就很难有显示著性的突破。心理训练和智云彩训练的内容,在基本期的训练计划中大都安排在技术和战术训练不中。

4.计划中机体的恢复训练内容

完整的运动训练体系不可缺少地包含着恢复训练的过程。具体到运动训练计划的内容安排,也必然遵循这种结构上的规律。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在训练计划的宏观规划上,还是在计划的局部安排上,都必须自始至终地遵循“适时恢复”原而,决不可忽略恢复训练手段的及时安排。

(三)基本期运动负荷的安排特点

科学的运动训练,必须建立在合理的运动负荷的基础之上,而运动员则主要是在基本期的训练过程中承受运动负荷的。所以科学地安排运动负荷(既要使运动员机体能够获得足够的负荷刺激,又要防止由于过度刺激而产生的过度疲劳)就成为基本训练计划制定的一个核心问题。运动训练中的任何负荷,都包含着负荷的量与强度两方面的内容。前者反映着负荷对机体刺激量的大小,后者反映着负荷对机体刺激的深度。

1.以负荷量为主要刺激内容的特点

反映负荷量大小的指标,通常有练习次数、持续时间、总距离、总重量等。在基本期的训练中,运动员需要花费大理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以提高体能为目的的、具体的训练过程中去。而此时的体能训练手段,主要以加大运动量的方式来表达到体能训练的目的。具体地主,就是增加练习的反复次数;增长训练的持续时间;保证足够的练习总距离和总重理。以这样的方式使运动员机体的潜在能力得以适宜的消耗,从而实现机体不断产生新的生物适应现象,达到不断提高体能的目的。需要说明的是,在安排运动量的时候,必须以“适宜负荷”原则为其理论基础,以运动员机体对运动负荷的实际承受能力和恢复规律及特占为依据,客观合理地予以制定。

2.负荷强度刺激内容增加的渐进性特点

负荷强度的大小一般是通过练习的速度、距离、高度、单位练习的负荷重量或练习的难度来予以衡量的。前面已经描述过:负荷的理和负荷强度构成了负荷的整体,负荷量与负荷强度彼此依存而又相互影响。任何负荷的量都是以一定的负荷强度为条件而存在的,任何负荷的强度又都以一定的量为其存在的必要基本。在这一对矛盾中,矛盾的一方产生变化,必然导致另一方产生相应的变化。由于人体同时承受极限负荷量和极限负荷强度的能力极其有限,并且在情况下机体供能器官中的储备能源将很快衰竭,进而将产生过度性疲劳。所以,基本期训练计划中负荷与负荷强度的安排,原则上应遵循“量大强度小,量中强度大”的规

律来进行。

负荷强度的安排,除了要考虑负荷量大小的因素外,还必须符合运动员机体有效接受负荷强度的规律,以及比赛设置的时间要求。因此,在基本期的训练过程中,负荷强度的安排大体上呈现出一种渐性特点(图

9-2)。

从图中可以看出负荷量与负荷强度在基本期安排中的对应关系。

二、赛前期训练计划的特点

赛前期训练在一个总的系统训练周期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在安排这一时期训练计划的内容这一时期的训练安排是否具有科学性,将直接影响到比赛的结果。由于受着具体运动员和具体运动队不同层次及不同水平的影响,教练员在安排这一时期训练计划的内容和负荷时,不仅要掌握赛前训练的一般要点,而且还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予以区别对待。

(一)赛前期训练的主要任务

赛前期训练的主要任务可归结如下:通过合理的安排的内容、方法、手段及所提出的要求,都必须具有极强的针对性,紧扣中心任务。如若不能如期完成赛前期训练任务,则无补救的余地。

赛前期训练的主要任务可归结如下:通过合理地安排负荷量,清除机体在基本训练期所形成的、尚未完全恢复的生理及心理疲劳;促使运动员的机体适应比赛的要求和条件,把在基本期训练中所获得的各方面的各方面的竞技能力,集中到专项竞技所需要的方向上去。

(二)赛前期训练计划的主要内容

赛前期训练的内容相对于基本期的训练来看比较单纯、具体,但就其内容的结构特点来看,与基本期训练一样,即也是通过各种内容合理的交替安排,使运动员保持系统的持续训练,以适宜的次数和适宜的量度

给予负荷刺激,有效地提高专项竞技能力。

赛前期训练与基本期训练在训练计划内容方面的主要区别在于:赛前期训练的内容更加专项化,完成练习的形式更加接近于专项运动形式,练习的组织方法更加符合于比赛马特点的要求;在体能训练方面,专项运动能力训练的比例增加,一般运动能力训练的比例减少;在技战术训练方面,局部的分解练习的比例减少,实战的完整练习的比例增加;在恢复训练方面,加强了恢复训练的措施,丰富了恢复训练的内容。

(三)赛前期运动负荷安排的特点

赛前期训练负荷变化的基本特点:训练强度提高,而与其相对应的负荷量相对减少。

在此必须指出,赛前训练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是使负荷强度得到有效地提高,为运动员机体在比赛过程中充分发挥潜在体能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通过基本期的长时间训练,运动员机体内已经积蓄了较大的潜力。要使这些潜力在比赛时得以充分挖掘,就必须在赛前的一段时间内,使运动员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处于能够发放高强度神经冲动的良好状态。然而,达到这一目的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则是在赛前训练中适宜地安排适应性的高强度专项训练内容。可见,赛前期的这种高强度的适应性训练,起到了赛马前诱

导的作用(图9-3)。

值得注意的是,负荷强度的提高加深了对机体的刺激,这就需要注意安排好训练负荷的节奏。恢复性的小负荷训练,应从基本训练期的1/5增到1/3为宜。

三、比赛期训练计划的特点

比赛期训练的主要任务非常明确,就是为运动员在各个方面培养最佳竞技状态作直接的准备和最后的调整,并在比赛中力争创造优异的成绩。

比赛期一般是以比赛日为准,提前一星期时间或10天予以计算的。有些项目一次比赛只延续2~3天,如田径、游泳等,还有些项目的比赛则会延续5~6天,甚至两三星期的时间,如乒乓球、羽毛球、足环球、篮球等。无论比赛期是长是短,其间训练安排得是否得当,都将对比赛产生很大的影响。

(一)比赛训练计划的主要内容

比赛期训练计划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与赛前期训练计划的内容有着相似之处。所不同的只是:比赛期训练计划的内容安排得列加紧凑,各项练习的目的规定得更加明了、具体,其用意旨向都是针对比赛各环节的顺利进行而精心设计的。

比赛期训练计划的内容安排,首先突出了专项能力的适应性练习。以田径运动中的跳运为例,赛前一个星期的训练中,适应性的全程助跑练习,就有可能会安排两次,目的是通过这两次专项训练内容的安排,使运动员无论是助跑节奏的稳定性、准确性上,还是在对助跑负荷强度度的适应性上,都能够成功地在技术方面、体能方面、心理方面为比赛做好充分的准备。其次,针对完整技术动作中的关键环节,进行反复的体验,使动作难点在运动员枢神经系统中的神经通路得以加强和巩固,如休操、跳水等项目。另外,对于需要相互配合的集体项目,还需要安排适当的战术组合以及相应的配套练习,不断加深对配合套路的熟悉程度,从而达到在比赛中能更加娴熟自如的运用的目的。还有一个环节也是需要着重强调的,即及时的恢得措施手段的安排,这一环节对一些比赛时间跨度大的项目而言,更为重要。

(二)比赛期运动负荷安排的特点

比赛期运动负荷的安排,是围绕使机体在比赛日处于最佳状态来进行的。负荷的组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需要依照运动项目特点、运动员个特点以及赛前的状态而定。一般来说,总的负荷水平不高,在比赛目标之前,通常需要降低运动强度或保持一定的训练强度。运动负荷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减小的。只有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才可适当增加负荷量(如在间断训练后的恢复训练过程中参加比赛时)。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不同类型的负荷在比赛日的合理安排问题(力理型、速度型等)。由于不同类型负荷对机体所产生的影响不同,因此,机体在某种类型刺激后所需要的恢复时间也有所区别。为了使运动员在比赛中的竞技能力处于最佳状态,就必须通过科学的设计,使机体各个方面机能的最佳时期统一在比赛日出现。这对于顺利地参加比赛,创造优异的成绩是十分重要的(图9-4)。

在对抗性球类比赛中,运动员往往要连续参加多场比赛,这就要求教练员根据比赛日程的安排,制定相应的比赛期训练计划。如在两场比赛的间休日,训练负荷的安排原则是,留小负荷的恢复训练为主,这将有

利于保持良好体能。

四、恢复期训练计划的特点

在一个完整、系统的总体训练周期中,恢复训练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它不仅对于本周期运动员的机体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其后另一个周期的训练成效也影响极大。

恢复期训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降低训练负荷经及采取各种恢复措施,消除运动员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疲劳,以求尽快地完成能理物质的再生过程。

(一)恢复期训练计划的主要内容

为了实现恢复期训练的主要目标,要求训练内容的选择而更为了广泛而娄活,大概归结起来有如下一些内

容:

1.身心调节性的活动

这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适当的球类活动、游戏性活动、郊游活动等。为了达到身心调节的目的,在组织形式上可以考虑多采用一些小型的竞赛,借以调动运动员的参与热情,从而起到对运动员心理状态进行良好

调节的作用。

2.内容广泛的灵活性、协调性练习及各主要环节的柔韧性练习

可以这样认为,在其他几个时期的训练和比赛中,由于各时期的主要任务都占有主导地位。因此,教练员在制定训练计划时,往往容易忽视对边缘性练习的安排,而利用此时期进行一些弥补工作,是非常合适的。教练员在设计这些练习时,可以根据项目的要求、运动员的个体需要灵活掌握。

(二)恢复期运动负荷安排的特点

恢复期的训练,基本上没有什么强度方面的要求,负荷量也大大减小。但是,也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项目以及不同运动员的个体差异特点,有区别地予以对待。如果比赛时间跨度大,而负荷量又比较小,也可以在恢复期中适当增加一些负荷,以保持体能的相对平衡。

值得一提的是,在恢复期的最后阶段,要注意与下一个训练周期的相互衔接。应该给予运动员一定的适应

性负荷。

第三节 训练计划执行中的基本要求与注意事项

制定训练计划是运动训练工作的理论策划部分,招待训练计划内容则是训练工作的实践部分。运动训练过程仅仅依靠训练计划作为指导是不够的,在对训练计划进行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必须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基本要求,以保证训练活动能够顺利准确地向着计划所提出的目标行进。

一、基本要求

在训练计划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教练员应该认睦遵循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一)要使运动员对训练计划有一个深刻而清晰的理解

对于已经制定出的训练计划,不能理解为只是教练员在训练过程中用来指导和控制训练过程的工具,而同时应该把它作为运动员从事训练活动的行动纲要,并且对它的任务、目的、内容和要求要有一个清晰的认

识和理解。

运动员是训练过程中的主体,是训练计划的具体实施者。所以,在实施训练计划之前,以及在具体的执行计划当中,都应该让运动员明白自己所从事的训练活动的目的、任务,从而使他们有明确的努力方面军。引导他们明确训练的目的和任务,是培养运动员训练动机、帮助运动员树立训练信心、调动运动员训练积极性和自觉性的有效途径。此外,运动员理解训练计划中练习方示、手段的设置及其运用目的、作用的过

程,也是具体的理论学习和知识增长的过程。

可见,运动员对训练的深刻理解,不仅运动训练过程本身的需要,也是运动员提高理论知识水平的需要。

(二)把握好计划内容招待过程中的严肃性与灵活性

运动训练计划是训练过程得以顺利进行的纲领性文件。既然是纲领性的文件,那么,在训练过程中,就必

须按照这个文件所规定的要求进行运作。

训练计划的内容并不局限于规定练习内容的容量,更为重要的内容,则是对运动员提出完成练习时所必须依照执行的法则及要求。这些要求中有些甚至是十分具体、细致的精确的强度限制,准确的动作位置等)。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具体要求,运动训练过程的具体目标才能够得以逐一完成。因此,可以把训练过程中的具体要求,看作是效达到练习目的,切实完成训练任务的“当律“保障,督促运动员在练习中严格地按照训

练要求,逐一地认真的履行计划内容。

但是,计划的制定与现实状况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的吻合。计划中所提出的要求,也会出现与运动员当前所处的条件或环境不相协调的情况,如出现伤病、情绪不佳、体能尚未恢复等情况。此时计划的执行就应该针对预先练习要求的严谨程度,灵活地予以调整。

总之,在具体实施训练计划内容的过程中,既要坚持严格要求的原则,又要根据实际状况灵活地把握尺度,只有这样才能从实质上提高训练效果。

(三)及时获得各方面的反馈信息,不断修正、完善计划内容

运动训练计划制定出来后,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应通过各阶段计划执行的具体情况,对训练成效进行不间断的测评,并对测评结果与阶段性训练指标之间所存在的差距进行分析,寻找陋计划中的缺陷,进而进行修正和完善。它是一个循环往复地对训练实施有效控制的过程。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搜寻执行计划效果析反馈信息这一重要环节。这就要求教练员对实施训练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细节,以及运动员的细微反应,都要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和了解,并以极大的耐心来求得可靠的反馈

信息。

二、注意事项

在实施训练计划内容的具体过程中,教练员除了要按照招待计划的基本要求,对训练过程进行有效控制之外,还必须注意到可能影响训练活动正常进行的其他主、客观因素,并采取有效措施,遏制可能由此而产生的不利于训练活动的后果。因此,在实施训练计划这前,有必要明确一些具有预防性质的注意事项:

(一)明确每一项练习的实质性意义

计划中的任何一个练习应该具备自身的实质性意义,这也是设计和运用这一练习的依据。作为教练员来说,这一点是必须明确的。而在实际的训练过程中,仅靠教练员的理解来指导运动员的练习是远远不够的,运动训练的施教过程是符合教育规律的。在这一过程中,运动员不应是被动的接受教练员的指导,而是应该在教练员充分调动了其认识事物的能动的前提下,在明确了练习目的情况下,主动地接受训练。这是提高

练习效果的根本保证。

(二)高度关注运动员的个体差异

运动训练过程本身就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点。在训练过程中,教练员必须对此予以高度重视。否则,可能会大大影响训练实施的效果。“区别对待“的训练学原则,已经从宏观上对此问题进行了阐述。而要具体地把握好这一原则,则必须着眼于具体细致的环节。准确把握运动员的个体差异,为落实训练计划中的各项具体要求,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施基点。针对同样的练习要求,教练员在对不同训练水平、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性别,以至于不同个性特点的运动员表达其的意图时,所采取的语言形式、情感态度等,都有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别。但是,其目的是相同的,那就是使运动员最大限度地领司教练员的意图。

(三)加强安全意识,避免伤害事故

安全因素是训练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就应该考虑到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执行训练计划的具体训练环节中,对可能导致伤害事故的任何因素,都必须采取防范措施,确保运动员在训练中的安全。需要特别给予关注的训练是:器械上的练习、持器械的练习、负重练习以及大强度练习。在帝施这类练习之前,教练员应该首先考虑安全、其次考虑效果。另外,不能够忽视对运动员一般健康水平变化的观测,以保证运动员安全地

承受运动负荷的刺激。

(四)加强运动训练中的思想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作风

运动训练过程中一介特殊的教育过程,它的任务不仅仅局限于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运动能力,同时还包含着培养运动员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高尚的思想品德修养以及坚强的意志品质等内容。需要指出的是,运动技术的培养与思想品质的教育,在训练过程中有着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协同关系。训练活动对思想教育有着特殊的促进作用,在训练中既可以使运动得到意志品质的磨练,也可以培养运动员良好的团结精神;结合运动训练过程,对运动员实施有效的思想教育,有利于运动员在提高认识能力的基础止,建立起牢固而正确的训练动机。在实践中已经得到证实的结论是,缺乏思想教育的运动训练,难以使运动员主动保持训练的完整性、系统性和持续性,并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运动训练的最终效果。

第四节 运动员的训练总结

在诸多的运动训练学理论教材中,有关运动员自我训练总结的论述内容尚未见到。为提高运动员认识及自我控制运动训练过程的能力,在本节中将对运动员训练总结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控讨。

一、训练总结的概念、意义和分类

根据广义上的“总结”释义,可以把运动员的训练总结,概括为如下一段文字,即对某一阶段内的运动训练情况、训练理论的学习情况及其思想认识伯提高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并做出相应的具要指导性意义的结

论。

从事任何一项工作,经过一定周期或某一时间跨度之后。人们都热势必要对本时期的工作状况进行一番全面而细致的总结。其目的就是通过回顾工作历程,从中寻找出成功与失败的原因。通过研究分析得出客观的结论,并以此结论为依据,制定出今后的工作计划。同样,支运动员的训练总结,也是为了对业已履行的训练过程进行客观的评价,总结出经验和教训,从而有效地服务于其后的训练过程。可以这样认为,对运动训练的总结过程,就是对训练系统认识的理论升华过程。由此可见,运动员对自身练过程的总结,具

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人多数的训练总结,是依据时间跨度来进行分类的。而时间跨度的标准,又大都与训练跨度相一致。所以,此类训练总结通常分为年度训练总结、阶段训练总结、大周期训练总结,小周期训练总结、周小结与课时小结。也有依据不同时期的训练任务进行分类的,即基本期训总结、赛前小结、比赛总结等。训练总结的分类都具有一个共同特点___时期的局限。所以,以时间跨度为依据的分类最为常用。

二、训练总结的内容、方法及要求

运动员训练总结的内容,一般是根据运动员自己在训练过程中的具体情况来确定的,其内容是广泛的,归结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体能训练效果的总结(包括力理训练情况,速度训练情况等内容)、技术训练效果的总结(包括个人运动技术的总体改进情况,关键技术环节的掌握情况等),战术演练效果的总结(包括集体配合的效果、个人战术意识的提高状况等)、专业理论学习的心得体会,以及对今后训练突破点的分析

等内容。

关于总结的具体内容,原则上是不受过多局限的,有时甚至可以包括对训练计划的建设性意见,或对某种训练手段的实施提出质疑。总之。无论见解如何,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有效地提高后阶段的训练效果服务。训练总结的方法与内容一样,也是多种多样的。但就其运用的广泛程度来看,常被采用的有如下几种方法:(1)因果分析

从训练的外部形式入手,寻求出导致训练成功与失败的内部原因,这一分析过程被称之

为因果分析法。

(2)逻辑推理

针对训练内容的设置以及实施的方法,依据事物发展和形成的必然规律,对训练成效进

行推论的一种思维过程,称为逻辑推理法。

(3)数理统计分析

训练总结中所运用的数理统计,实际上最为常用的一些简便的数理统计方示,即在训练过程中对一些量化的技术参数进行简单的统计,进而根据体育统计学原理,对训练方示和手段实施的实际效果进行评论或评判。

(4)前瞻预测

根据对当前各方面情况的分析,对业已拟定的训练方案实施结果进行的预测性推论过程,称之为前瞻预测法。

训练总结的内容是广泛的,开封是多样的,所运用的方法也就不仅仅限于以上几种。在此,只是对几种常用方法作一简单的介绍。关于训练总结的撰写要求,大致归结如下:

(1)力求全面,突出重点

在进行总结工作之前,从哪些方面军入手进行总结工作,必须考虑成熟。作为训练总结,通常要求在内容全面的同时,根据训练的实际情况捕捉最值得总结的具体内容,以清晰的思

想对总结的内容进行渐进深入的分析。

(2)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在进行总结的具体过程中,特别是在进行理论分析或推理过程中,要努遵循逻辑思维的普遍规律,层次分明地对内容予以描述和分析。

(3)用词准确,语言精练

在训练总结中,描述内容时,要求用词必须准确。尤其是对结果的描述更应注意,避免模棱两可的含糊用词、用语。语言精练也是训练总结的基本要求,无须长篇大论,只求论述清

晰。

三、训练总结范例

出于更具实用性指导意义的目的,在此根据运动员训练总结的基本要求,举出一个运动员自我训练总结的例子作为范例,供学习者在实践过程中参考。训练总结(跳远运动员基本期阶段总结)

根据年度训练计划的阶段划分,到目前为止已经完成了基本期训练所规定的训练内容,现将本阶段完成训

练任务的基本情况作如下总结:

一、阶段训练任务完成的总体情况 根据总计划中确立的阶段训练指标的任务,现将实际完成的情况与所应完成的指标对比如下(表9-2):

表9-2指标对比

分类m/s 100 m/s 负重全蹲/kg

立定跳远/m

跳远/m 训练指标 3.35 10.45

140

3.25

7.55 实际成绩 3.31 10.35

143

3.27

7.38 从上表中指标任务与实际完成情况的对比来看,体能训练基本上达到了预期训练目的,而专项成绩的测试结

果表明,其与预期任务之间具有一定差距..二、对本阶段训练实施过程中主要任务完成情况的分析

按照计划要求,本年度体能方面重点发展的内容为跑速;技术方面则是在提高助跑速度的基础上,稳固合理有效的助跑节奏,保持较高的准确性,并进一步改进起跳技术.1.关于速度训练及跑的能力的提高

从阶段训练的体能测试结果来看,两项重要的测试指标的成绩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并已经超过了阶段训练的任务指。.通过回顾本阶段的速度训,,我个人认为跑速得以提高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点:首先,计划中对于速度练习的训练量比以往有明显的增多.计划中除了专项速度课的安排之外,在技术课和力理课中的主要练习之,,基本上都安排了一定理的节奏跑(90%强度)其次,在恒定强度反复跑的练习要求中,强度限制区间的设置比较适宜,起到了良好的强度刺激作用;另外,在总体训练的安排中,注重了有关跑的辅助

性练习,这些练习促进了跑的技术的改进。

2.最大力量的恢复与巩固,快速力理练习的深入发展

在基本期训练的前半部分计划中,力量训练的安排突出了练习的强度要求,使最大力量的训练水平在短期内得到了有效恢复,为整个阶段训练过程珠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力量素质基础。一旦达到较为牢固的力量训练水平,再集中地进行快速力事训练,特别是以跳跃练习为主要手段的专项能力训练,便能获得理

想的收获。

3.技术意训人的形成与实践体验之间存在的差异

通一段时间的理论学习以及实际训练体验,进一步明确了跳远技术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即在高速助跑条件下的有效起跳。而在目前情况下,助跑的速度及其节奏,都已有了明显的改进和提高。但是,所表现出来的专项成绩却并不理想(助跑最后14.50m的时间为13.51 s)。如果助跑与起跳的技术衔接合理而有效,则专项成绩应该达到了7.60m(实际只跳出了7.38m).三.结论归纳

院运动会训练计划书 篇5

为了迎接田径运动会,能在运动会上取得较好的成绩,我系特别制定了以下训练计划,期间必按照计划严格执行。

负责部门:生物工程系学生会体育部

训练地点: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西校区体育场

训练项目:

田径类项目:100米 200米 400米 800米 1500米 3000米(男子)跳远 铅球 4X100米接力 三级跳远(男子)

四.运动员训练:

1.800米1500米3000米运动员训练方案:

每星期一、三、五进行采用长跑的方式进行体能训练,时间:6:30起点:西校区大门口路线:西校区大门口出发沿公路向上过十字路口路过西农北校区门口在沿原路返回。期间星期一、三跑一个来回,星期五跑两个来回。

2.100米200米400米运动员训练方案:

蹲踞式起跑练习:蹲踞式起跑包括“各就位”、“预备”、“跑”三个动作。

跑:掌握跑的正确动作要领和发展素质速度

手段:跑的专门练习:小步跑、高抬腿跑、后蹬跑、摆臂练习。

训练时间:每个周末。训练地点:西校区操场。速度练习:结合途中跑技术教学进行30~ 60米 行进间跑,结合改进技术进行

40~ 80米 反复跑、结合改进步幅进行

30~ 60米 计时跑

100米200米400米计时跑

3.跳远跳高铅球等田赛训练方案:

训练时间:每周末。训练地点:西校区操场

跳的方法:双脚左右开立,脚尖平行,屈膝向下深蹲或半蹲,两臂自然后摆。然后两腿迅速蹬伸,使髋、膝、踝三个关节充分伸直,同时两臂迅速有力向前上摆,最后用脚尖蹬离地面向上跳起,落地时用前脚掌着地屈膝缓冲,接着再跳起。每次练习15~20次,重复3~4组。

小学田径运动队训练计划 篇6

一、指导思想

为了更好地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结合我校队的具体工作,做好训练、比赛,以及思想教育工作,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

身体育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训练时间

每天上午: 9:40―――10:10分 每天下午: 大课间时间

三、训练名单:

四、训练计划

抓平时,加强队员的各项身体素质训练,促进队员专项成绩的提高,迎接校田径运动会,争取多出好成绩,多出好苗子;同时做好队员心理素质的训练,保证其以最佳竞技状态迎接比赛;吸收新队员,做好传帮带工作,以及布置冬训任务。

1.以育人为最高目标,全面锻炼队员身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2.学习和掌握健身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3.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4.迎接各类田径运动会,促我队队员努力拼搏,以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辐射比赛场,推动学校体育工作。5.与班主任协调做好新队员的选材工作,吸收新队员,做好传、帮、带的衔接工作。

6.迎接各项田径运动会,做好队员的选派工作。

7.第一阶段(1——2周)选拔队员,进行一般强度的训练,恢复体力,发展一般力量。每周三次,每次一节课。

8.第二阶段(3——10周)注重培养队员的专项,进行强化训练,提高专项成绩。

9.第三阶段(10——20周)突出专项成绩,采用比赛形式进行强化队员素质。

10.做好与冬训工作的衔接,加强队员的专项成绩的提高。

运动会运动员训练计划 篇7

为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 进一步提高我省高校课余体育训练水平, 培养优秀体育运动后备人才, 湖南省教育厅于2005年开始举办湖南省大学生田径锦标赛。至今已是第5年。2011年, 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将在深圳举行, 距离比赛还有一年时间, 本文旨在推动湖南省大学生体育锻炼进一步普及, 提高田径教学和训练质量, 为我省田径运动选拔和培养后备人才提供训练参考。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可卜生提出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在高校田径训练中有积极的作用。他们认为教练员应及时把握队员心态, 适时表现出教练员的期待, 启发队员寻找优化训练感觉, 尽快形成新的期待目标, 以及与队员们共同研究训练计划和方法等, 有利于形成双向期待, 并对训练成绩提高起到无形的作用。

以往专家学者对运动训练方法手段的研究比较多, 对训练计划制定研究相对较少, 但是这些学者的前期研究成果, 对本文提供了良好借鉴和研究基础。

本文以2005-2009年参加湖南省大学生田径锦标赛的10支参赛队伍为研究对象, 对这10支队伍每次比赛的参赛项目;参赛队员比赛成绩;参赛队的成绩进行了综合比较, 得出了一些结论, 提出了整体训练计划的概念和基本结构。

1 整体训练计划的概念

从湖南省高校田径运动队教练员从我省高校田径运动队教练员来看, 大多数教练员对某个或者某几个相近的田径比赛项目有自己系统的训练方法, 且在带运动员时, 一般是专门带某个或者某几个相近的田径比赛项目的运动员, 因此, 大部分教练员对一个或者几个田径比赛项目的运动员选材、训练负荷安排、训练周期安排、训练恢复、训练监测等计划制定有丰富的经验。例如, 某高校教练一直专注于投掷类项目, 每年的比赛都是带投掷类的运动员, 那么这名教练对投掷类项目的训练肯定有系统的一套经验。但是对跳跃类项目、接力类项目、跑类项目则相对经验不足。如果要这名教练系统的对田径比赛所有参赛项目进行统筹安排, 然后选择本届大学生田径锦标赛最佳的报名项目和参赛队员的话则比较盲目, 没有针对性。因此每一届大学生田径锦标赛总会出现一些显而易见问题, 比如某个项目, 所有参赛队员加起来还不到八名, 即使选择两名最差的队员参加比赛, 也至少能获得一个第八名, 而相反, 有些项目, 比如说某些跑类项目, 每年都是几十个运动员参赛, 竞争相当激烈, 即使选择两个最优秀的队员参赛, 也不一定能进入前八名。所以每一个参赛的田径运动队, 对参赛报名项目的选择相当重要, 这就要考验主教练的能力, 必须要对湖南省大学生田径锦标赛所有设置项目的成绩;历届比赛的情况;自己田径队各个队员的实力都十分熟悉。对于主教练, 必须总览全局, 根据历届比赛项目成绩的优劣确定每年大学生田径锦标赛运动员训练项目的侧重点, 因此总教练对必须对每个比赛项目的整体训练计划制定有个系统的了解。

整体训练计划是指在在计划制定中, 根据比赛的实际情况, 比赛成绩, 合理安排训练队的选材和项目参赛, 合理安排重点比赛项目和一般比赛项目甚至放弃项目的一种训练方法。这种训练方式有很大可控行, 每年训练队的实际情况应根据上届比赛的实际情况和进行选材和训练, 并在训练当中对训练效果及时反馈, 用以调整各参赛项目的训练实施。

2 湖南省大学生田径锦标赛田径整体训练过程的基本结构

针对湖南省大学生田径锦标赛田径训练和比赛的基本情况, 提出对田径运动队的整体训练基本结构图

3 整体训练计划应设置的内容和参数

整体训练计划的制定应根据每一届湖南省大学生田径锦标赛比赛的成绩, 结合自己队伍的实际情况来制定训练计划, 整体训练计划的内容和参数应包括以下内容:

1.上届和历届田径锦标赛的成绩。

2.运动员基本身体条件、状态和项目最好成绩的诊断与评价。

3.训练目标和各项指标的确定。

4.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和时间安排。

5.各训练阶段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完成情况检查与评定。

6.各训练阶段负荷的动态变化趋势, 各训练方法手段的负荷 (量、强度、总负荷的节奏) 设计。

7.高水平运动员训练与学习的关系处理研究。

8.各训练阶段的训练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与安排。

9.各训练阶段的恢复手段与措施。

10.对训练阶段的监测评定的内容、时间和标准。

11.各训练阶段的组织和管理。

4 整体训练计划制定应注意的事项

1. 参赛重点项目、一般项目、放弃项目必须有针对性, 并结合训练队的实际情况进行可动性的调整

每一届的比赛成绩都有特点, 有相对成绩很好的较强项目, 有相对成绩较差的弱势项目, 有每个运动队都缺乏条件参加的项目等。因此, 总教练对每届运动会的参赛项目选择一定要慎重, 选择本队某个或某几个单项成绩很好的队员, 不一定在比赛中就一定能够取得好的成绩, 而应该针对上届运动会的成绩, 结合本训练队的实际情况, 并在合理窥探其他参赛队情报的前提条件下, 制定本届运动会的总体训练计划, 选取在本届运动会的重点项目, 一般项目, 放弃项目。运动员的选择同样要根据这个方式来选择。

2. 各个参赛项目和参赛队员应与总体训练计划有及时反馈

选取了参赛项目和参赛队员后, 在整个训练执行期间, 应及时与总体训练进行反馈, 当遇到某些重点项目或放弃项目的实施有难度或碰到具体问题的时候, (如运动员受伤, 经各方努力仍无法参赛的上届弱势项目等) 及时调整参赛项目和参赛队员, 以最大化的保证参赛获取最佳成绩。同时, 还要对队员的阶段训练和训练情况进行监测, 以保证训练项目和训练计划的实施。

3. 合理安排训练时间, 训练量和学习安排

湖南省高校的田径运动队, 大多是在业余时间进行训练, 训练的同时还要进行专业学习, 因此, 教练员的训练计划, 还必须考虑运动员的学习安排, 不能一味的训练, 把学业放弃。训练的时间和训练量, 训练强度也应运动员的专业课程协调进行。

5 结语

湖南省大学生田径锦标赛高校田径运动队教练员训练计划的制定应从单兵作战转变为领队或总教练会同所有教练员的整体备战。因为从我省高校田径运动队教练员来看, 大多数教练员对某个或者某几个相近的田径比赛项目有自己系统的训练方法, 且在带运动员时, 一般是带某个或者某几个相近的田径比赛项目的运动员, 因此, 大部分教练员对一个或者几个田径比赛项目的运动员选材、训练负荷安排、训练周期安排、训练恢复、训练监测等计划制定有自己的经验。但是, 要对湖南省大学生田径锦标赛所有设置项目的训练都十分熟悉的话, 难度比较大。而对于总教练, 则必须总览全局, 根据历届比赛项目成绩的优劣确定每年大学生田径锦标赛运动员训练项目的侧重点, 因此总教练必须对每个比赛项目的训练计划制定有个系统的了解。

摘要:本文以参加湖南省大学生田径锦标赛的各高校田径运动队为研究目标, 针对比赛所设置的所有田径比赛项目, 研究每个项目所取得优异成绩的优秀运动员使用的训练方法和手段、训练计划制定, 包括运动员在校期间学习与训练两者的关系处理等, 然后根据湖南省大学生田径锦标赛所设所有田径比赛项目, 提出湖南省高校田径代表队整体训练计划的制定方法。

关键词:湖南,高校,田径,运动队,训练计划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论运动训练计划[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9.

[2]袁作生.现代田径运动科学训练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 1996.

[3]刘嘉津, 孙桂云.GM (1, h) 系统状态模型在田径训练中的应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3, 1.

[4]黄文武, 刘小湘.“动态可控式”训练法在高校田径训练中的应用[J].湖北体育科技, 2006, 1.

运动会运动员训练计划 篇8

摘要 本文选取广东省8名优秀男足运动员6月份三次计划大强度训练课,利用polar心率表现场测试,对训练进行实时监控并提供反馈信息。

关键词 广东省优秀男足运动员 心率 强度

一、前言

2008年备战全运会的冬训期间,广东省体育局提出了“以强度为核心”的冬训指导意见,明确了“强度”才是决定训练水平和训练成效的关键。20011年6月广东省足球运动中心正值夏训伊始,本文选取广东省8名优秀男足运动员三次计划大强度训练课,利用心率测试手段,对广东省优秀足球运动员的训练强度进行监督。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广东省男足一队8名优秀男足运动员:王新辉、黄浩轩、崔宁、刘君华、沈峰、常飞亚、陈琦、符小俊训练时的心率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对有关足球运动心率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收集和整理,为本研究提供依据。

2.现场观察法

6月2日、6月21日训练的内容相同,队员牵拉之后给队员带上polar心率表,全程实时监控队员的心率状况,所获心率数据同步储存在队员所佩戴的心率表中,训练结束后录入数据库。训练的内容基本如下:热身10min,双人快攻边路射门30min,三人快攻边路射门30min,点球5min,混氧跑10组X150米;6月8日与广州体育学院校队进行教学对抗赛。

3.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软件对心率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数理统计结果。

三、结果与分析

(一)心率测试结果分析

1.测试时间6月2日;八名队员的平均心率分别为:143、139、144、121、149、136、148、134;最高心率分别为:179、181、186、176、200、180、188、186;从数据可看出心率在180以上极限运动强度全队时间仅有19分钟,说明能达到极限运动强度的量非常少;心率在160-180区间的全队时间3小时26分,也较少,与心率在140-160区间时间相比少30分钟,说明达到亚极量运动强度训练时间有限,强度并不高;心率在100-120和120-140区间时间相对较长,说明运动强度较低。综合分析该次训练为中等偏高强度训练。

2.测试时间6月8日;本次训练为教学比赛,八名队员的平均心率分别为:156、171、161、163、171、157、137、171;最高心率分别为:179、191、182、185、198、183、173、193;从全队的心率结果显示,心率基本保持在160-180区间,其次是在140-160区间,心率在180以上极限运动强度的时间较少,可见比赛强度未达到极限强度,即比赛没有非常激烈。

3.测试时间6月21日;八名队员的平均心率分别为:153、160、156、137、157、140、153、150;最高心率分别为:185、191、189、177、195、181、182、190;本次心率在180以上极限运动强度全队时间将近一小时,说明能达到极限运动强度的训练量提高了;心率在160-180区间的全队时间为4小时,心率在140-160区间全队时间为3小时,从数据分析本次训练强度一直保持在较高强度且持续时间较长;心率在100-120区间的全队时间相对较短,说明低强度运动相对较少。综合分析,本次训练保持了较高强度的训练。

(二)影响因素

1.六月份广东省天气们闷热潮湿的情况较为严重,队员训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2.与广州体育学院校队的教学比赛,数据分析显示比赛并未十分精彩,但在现场观察发现比赛的整体强度已经足够,这与队员在场上的位置各不相同有一定关系。

3.总体数据结果与各队员数据结果存在个体差异。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根据教练组提供的训练计划和信息,此三次训练课均为大强度训练课,但心率结果分析反映实际上,这三次训练并未每次都是大强度的,与计划稍有出入。

2.根据本人现场观察,带球对抗之后,在每次训练课的末尾,安排队员连续10组150米短距离混氧跑,使心率达到极限强度,而带球训练时并未达到很大强度。

(二)建议

1.建议训练计划与实际训练内容相符,有助于长期跟踪监控队员的机能状态和训练情况。

2.在训练课上结合球进行体能训练训练,增加每个队员持球的时间,结合足球进行的专项体能训练能够更加有效的运用到实战当中。

参考文献:

[1] 倪宏竹.淺析polar心率表在足球训练中的运用[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9.

[2] 杨晓峰,戴珂,姚继伟.小场地比赛方法在高校足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上一篇:银行业扶贫调研报告下一篇:《那个天使,叫妈妈》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