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该怎样爱国?

2024-05-25

今天,我们该怎样爱国?(共12篇)

今天,我们该怎样爱国? 篇1

爱国,其实很简单,只要你心中有爱,只要你为人正直、善良,知道怎样帮助别人,就是爱国。

爱国,其实不需要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同样可以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比如,先要懂得怎样爱自己、爱长辈和爱朋友;还要懂得尊敬国旗、国徽;更要及时的关注国家的新闻;国家有困难时,知道关心,愿意帮助……只要你懂得了这些你就可以称得上是爱国者了。

我还是个小学生,虽然对祖国帮不上大忙,但我认为,只要好好学习、用心读书、尊敬家长、乐于助人、不干坏事,就可以了。如果你觉得你的表现还不够好,就可以看一下小学生守则,按照上面的每一条去做,努力让自己变的更好。

我们也可以多看一些爱国者的故事,比如:毛泽东、孙中山、邓小平、雷锋、刘胡兰、郑成功、王二小、白求恩和《开学第一课》上的藏族老人等。我相信,看了他们的故事,你也一定会被他们的爱国精神所感动的。

爱国,其实每个人都能做到,重要的是,你有没有这种伟大精神。加油吧!只要大家都爱国,祖国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今天,我们该怎样爱国? 篇2

班主任网络研修为我打开了一个敞开、明亮的世界, 让我们教师畅谈班主任的心得体会, 议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思考让教学更有效的对策。同时, 使我深深认识到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只有通过长期的、锲而不舍的努力才能做好的事情。作为一名班主任, 不仅需要投入, 不仅需要方法, 还更加需要爱心, 只有爱才能真正做好班主任工作。

一、爱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

班主任对学生的热爱是顺利开展班级工作、教育好每一名学生的重要前提。爱学生, 既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也是对班主任的基本要求, 更是推行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手段。爱学生愈深, 教育学生的效果也就愈好。因此, 在小学阶段, 班主任要从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规律出发, 从多方面、一点一滴做起, 用自己对学生真挚的、博大的爱, 去培育学生健康成长。

1. 只有爱学生, 才能体现班主任的基本素质

有了爱学生的思想, 班主任才能够使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去, 才能有利于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才能自觉地努力学习专业知识, 提高业务水平, 具备较强的教学和管理能力;才能真正热爱、信任和了解自己的学生, 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 这方面教育成功的事例有很多。

2. 只有爱学生, 才能顺利开展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工作是从了解学生开始的, 从许多方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顺利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条件。只有了解学生, 才能在教育和引导学生过程中, 做到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班主任和学生构成了教育与被教育、管理与被管理的两个基本因素, 这两个因素都是人, 而情感是人的本质特征之一。爱是情感中最积极的一种态度, 是人性本善的体现。针对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逐渐变化和对求知欲望的不断增强, 作为班主任就是用自己的爱去感染学生, 让爱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相传递, 使每一名学生在充满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去争取更大的进步。对学生深切的爱, 正是许多优秀班主任取得成功的奥秘。

二、爱学生教育内容的多方面

1. 爱学生要因人而异,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班主任在开展教育和管理学生的过程中, 需要面对不同个性的学生。根据班主任的工作实践, 我们可以把个性差异较大的学生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心理或生理存在缺陷的弱势群体。对于这类学生, 我们要细心照顾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要用行动使他们明白命运能够被征服, 生活不会抛弃他们, 身边的每个人都会关心和爱护他们, 培养他们的自强意识和坚韧不拔的性格。二是在缺少社会和家庭关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畸形群体。这类学生的成绩一般不够理想, 他们中多数被称为“后进生”, 很少有人关心他们内心的伤痛, 使得他们的发展无从谈起。因此, 作为班主任对这类学生要更多地倾注三种爱:“母爱”———就是倾注深情的母爱, 使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从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的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师爱”———就是对学生的尊重与理解, 关心他们的进步, 对他们获得的每一次进步和成绩都给予表扬和肯定;“友爱”———就是和他们做朋友, 经常谈心或者共同参与活动, 将友谊建立在平等理解的基础上。

2. 爱学生能让学生给你尊严

李镇西老师说:“其实老师的尊严是学生给的。”我非常喜欢这句话, 我的教学生涯也体验到了这句话。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很容易与学生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冲突或矛盾。比如说学生不交作业了、学生上课总是违犯课堂纪律了、在班级的管理工作中学生不配合你的工作了, 等等, 反正是随处可见。有时, 我们批评一下就算了, 但是有的时候, 如果老师控制不好, 可能会批评得严重一点。就拿我自己来说事儿吧, 有时学生犯错了, 我会在班里大发脾气, 狠狠地在班里批评, 说刻薄、讽刺、挖苦的话, 这个时候, 气氛应该说很严肃的, 很紧张的。但是等我骂完了, 静下心来却发现, 其实我的一顿乱发脾气却一点作用都没有, 甚至有些学生告诉我, 老师你在发脾气的时候, 我们有的同学还在偷偷地乐呢!所以我们不妨想一想:这个时候, 老师的尊严显示出来了, 然而也就在这个时候往往你的尊严在一点点丢失。不是吗?老师在这种情况下还有什么尊严可讲。只有改变自己, 和他们做朋友。后来在和学生一次次交谈中, 学生告诉我:“老师, 其实, 我们自己也不想犯错啊, 只是有时不小心出了错。”哦, 是这样, 就是因为我没有容许学生犯错, 结果却失去了在学生心目中的信赖和威严。

今天,我们该怎样当父母 篇3

18岁那年,我和父亲大吵一架。原因是为填志愿与父亲意见不一致。

我坚持了自己的志愿,没有听家里的。父亲以为一片好心却不被理解,一向听话的我竟敢反对他,便发火大骂我“不孝”。而我认为我有权利对自己的前途负责,便说:“谁也不能把意志强加于我!”

一听这话,父亲勃然大怒,拍案骂道:“大胆!你是我生的,若在舊社会打死你也不犯法!你给我滚出去!”

我真的一甩袖子住到姨妈家去了。

这件事最后以父亲妥协了结。但从此父子之间变得冷漠而隔膜起来。现在回想此事,父亲的好心是不容置疑的,我还是非常热爱他,因为他为我们付出了一生的心血。但我总感到遗憾:为什么父子之间不能从一开始便是朋友而平等相处呢……

是啊,为什么父母和孩子为什么不能做朋友?

孩子们渴望父母能成为他们的朋友!

我们以中学生为对象的调查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你期望的理想的亲子关系是怎样的?面对这一问题,孩子们几乎一致选择:亲子如朋友。

朋友是什么?

朋友就是彼此有交情的人,《现代汉语词典》如是说。对吗?也对。但远远不够。因交往而感情者,可以是师生,可以是干群,可以是官兵,可以是夫妻,也可以是亲子,但并不就一定是朋友。看来,“朋友”除了感情之外,还有更本质的东西。

我们且来为“朋友”寻一回根。

“朋”字,本义是古代货币单位,相传五贝为一系,两系为一朋。甲骨文的朋字就是两系串起来的贝壳的象形。后来,有了“同门曰朋”的意思,“朋”指受业于同一老师的人。

“友”字,在甲骨文里像顺着同一方向的两只手,表示以手互相帮助之意。后来有了“同志为友”的意思,“友”指有共同理想共同志向的人。

同门为“朋”,同志为“友”,合起来便是“朋友”。这样看,朋友当指有共同师承或有共同志向的人。至此,我们不难发现,朋友之间人际关系的实质是什么?两个字:平等。不论古人造字时称两串贝为“朋”,两只手为“友”,还是后人的同门为“朋”,同志为“友”,如此漫长的历史长卷竟赋予“朋友”一个永恒的内蕴一一平等。

于是,人们把朋友定位于人际关系的理想境界。这是人们共同的永远的追求,追求人与人之间润泽于情感之中的平等。人们追求着平等,人们渴望着平等,人们也创造着平等。人们共同的努力推动了历史的进步。今天,人们终于享有了更多的平等,人们拥有了更多的朋友。

于是,师生可以是朋友,干群可以是朋友,官兵可以是朋友,夫妻可以是朋友……

在走进新世纪的今天,亲子又何妨是朋友?

然而,我们面对的现实是,亲子做朋友还是那样难。类似前面的故事还常常让我们感到是那么似曾相识。

这是为什么?

有人说是“代沟”所致。这有一定道理。父母与子女是两代人,由于生活的社会背景及个人经历的不同,两代人之间对一些社会问题的价值评判和自我感受,存在着差异、隔膜乃至对立。这便是社会心理学上所说的“代沟”。代沟的确会导致亲子间的心理不相容和情感不融洽,以至难于朋友般地相处。但是,通过亲子间有效地沟通,是可以消除代沟的。如果把亲子难于做朋友仅仅归结为代沟,就实在是以偏概全了。

亲子难于做朋友的根源,是至今还顽固地盘踞在人们头脑中不肯退位的“父为子纲”,是亲子关系的不平等。

“父为子纲”,是封建社会亲子关系的准则。在这种关系下,父母的意志就是子女的意志,父母的话对子女来说就是法律,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如若违抗,可以任意惩处,甚至可以处死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同“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一样,“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要不,《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何至于其父一声传唤,就吓得半天也迈不出一步?多少年来,我们中国人就是在这样的亲子关系中生活过来的。

今天,“父为子纲”早被推翻。但如今还没彻底消亡。几千年封建社会的余毒根深蒂固,“父为子纲”的观念还在一些人头脑中残存。这就是在许多家庭中,亲子之间还存在着的事实上的不平等。

在不少家庭中亲子间还不能平等相处。子女的事,一切由家长做主,不看重子女的人格,强迫子女按家长意志行事,动辄打骂,施以体罚,甚至体罚子女致残致死!这岂是一个“代沟”可以了得?

但是,随着社会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社会需要一代新人具有民主、平等、自主、自强的意识。新的一代也在主动追求民主、平等、自主、自强,追求自身价值和实现个性的充分发展。家庭生活也必将日益民主化,平等的亲子关系模式必将日益发展和强化。这是一股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如果父母的教育观念不更新,不主动调整亲子关系,势必造成亲子关系的紧张,父母就会丧失教育子女的主动权。

因此,亲子还是应该做朋友。

朋友,已经并正在成为亲子关系的一道最亲最美的风景线。

在欧美国家的家庭里,一般亲子关系是比较平等的。在我们国家较开明的家庭里,也有越来越多的亲子能平等相处。亲子如朋友的故事,正在汇成一缕缕清新的风,吹进越来越多的家庭。

您也许说,亲子做朋友是件好事,可跟几岁的孩子也可以做朋友吗?

您听这位父亲怎么说——

在儿子心目中,我与他有着父子和朋友的双重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还要从“玩”上说起。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跟孩子同玩也是初建亲情的过程。一天,我带儿子买来塑料球,一球多用,我俩可以用脚踢“足球”,可以用羽毛球拍打“网球”,也可以挂上塑料网投“篮球”。除了玩球,儿子喜欢的活动,我都参与,我们成了不分老幼的“玩友”,玩中,我们讲究的是平等。

后来,结合儿子左撇子的特点,我们给他制订了练习拉小提琴的计划,目的是全面培养孩子的素质,不指望成为艺术家,仍然定位于“玩”。第一次“上课”,儿子的注意力像被磁石吸引住了一样,来了兴趣。可时间一长,竟将小提琴扔在地上,哭着说:“你告诉我,什么时候才能学会啊?”对几岁的孩子光讲大道理不行。我们还是讲平等,换个玩法:把每天一个小时的训练改为我和儿子交替拉,比赛拉,孩子又能坚持下来了,而且训练水平渐入佳境,经过几年的训练,顺利通过了小提琴级别考试。

孩子上学了。一天中午,老师为孩子没完成作业把我请到了学校。在教室里,面对老师和同学,我特别尴尬,恨不得打儿子一顿。回到家里,我平静下来,感到应该和儿子平等地沟通,应该把自己摆在朋友的位置上。吃晚饭时,全家在一起说了许多知心话,儿子静静地听着,想着。我们一起讨论着怎样把学习搞好的问题。

我感觉,把自己跟孩子摆在平等的位置上,从孩子小时候就能做起,也让我尝到了甜头……

今天我们该怎样做家长 篇4

我自己是个老师,也是个家长。但我个人觉得,当家长要比当老师难多了。有人肯定要反驳我了。他们或许会说,如果想当一个老师,得考教师证、得获得国家认可的资格,但当家长不用;如果你是老师,就得遵照“课标”,那是国家对教学活动的规定性约束,但当家长就没有“课标”,似乎是想怎么教育就怎么教育;当老师还要面对包括考试、考评在内的各种社会评价,但家长是否称职,没有人管你。只要不犯法,无论你关起门来怎么教育你的孩子,别人都不会管。但是,在我看来,恰恰因为如此,对一个家长的要求,尤其是对一个家长的素质要求,远比对一个教师的要求来得高。家庭和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一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教养方式决定孩子的未来

教养方式包括四大方面:身教,你自己怎么为人处事;对子女的期望,你想把他塑造成什么样的人;教养态度,你是严厉、打骂,还是民主;家庭环境,如果家庭气氛不和谐,别想培养出阳光少年

我以前当过班主任,从一年级带到六年级,尽心尽力。但很有意思的是,这40多个孩子毕业之后,将来的人生道路有30、40种。再比如,在我们的上一代,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情形:一个家庭有6个或者4个孩子,一旦老大读了博士,或者具有比较高的学历,后面的孩子都差不到哪里去。但如果老大要是“进去了”,后面的弟妹们就悬了。这种现象表明什么?它表明,真正影响一个人的,是家庭。为什么?因为家庭教育至少包含了三大方面的基本内容——

一是基本价值观

对任何一个孩子来说,对其价值体系影响最大的元素就是家庭。有位妈妈在下班路上捡到一个钱包,里面有3000元。假如这个当妈的接连兴奋了好几天,一想到这件事就说,“真幸运!捡了3000元!”你信不信,这个孩子长大就麻烦了。你指望他拾金不昧?很难。相反,他很可能得一点便宜就忘乎所以。因为他的母亲给了他这样一种价值观:占了便宜是最美好的。

二是行为模式

具体来说,就是当你碰到一种情景时,会怎么处置。孩子们在这方面所受到的影响主要来自家长。举个例子,楼上的邻居在敲打地板。爸爸对儿子说,“给我拿一个凳子来”,然后拿拖把对着上面敲。过了一会儿,楼上没声音了,但爸爸还在敲、使劲敲。儿子说,“他们都不响了,你怎么还敲?”爸爸说,“他们惹咱们就行?得让他尝尝这滋味。”如果父亲是这样处理,将来这孩子很可能就得理不饶人,而且报复心极强。

三是心理素质

孩子的性格,绝对不会像老师,也不会像居委会主任,而是带有父母的印记。

当下有四种教养方式非常普遍

第一类叫“权威型父母”

特点是比较厉害、严格,总是打骂、指责,有的甚至会对孩子体罚。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胆子小,但同时心里会有怨恨。我接触过一个小孩,他的妈妈总打他。他小时候“最经典”的话就是:我妈打我,我爸不敢吭声;我妈打我爸,我也不敢吭声。这小孩后来念了大学,在岗位上也做得不错。但有一次,他喝醉后把周围的人都打伤了。谁也没有想到,因为都觉得他平时是一个特别老实的人。可见,他内心有恨,只是一直都郁积在心里。

第二类叫“放任型父母”

这样的父母教出来的孩子一方面任性,一方面又骄纵、胆小,依赖他人。现在经常有一些所谓的“成功人士”,总说“我们现在对孩子这么尽心。我小时候我妈根本不管我,怎么长这么大?”但你仔细想想,在你小的时候,你的爸爸妈妈和你一起吃饭、一起待着的时间,跟你现在与自己的孩子在一起吃饭、一起待着的时间比一下,究竟谁比较多?现在有些比较富有的全职妈妈根本不管孩子,今天打麻将,明天去赴宴,孩子就扔给保姆。先不说保姆的素质和心态,就说这孩子和保姆的关系。如果孩子从内心深处看不起保姆,但是他情感上又极度依赖,因为没有其他人关怀他,这样的孩子长大了就会出现各种问题。

第三类叫“溺爱型父母”

我经常对这样的家长说,你在家惯着孩子,但是外面是没有人惯的,到外面一定会到处碰壁,闹大了就会犯法。如果没有让孩子养成遵循社会基本道德秩序的能力,不懂得限制自己的行为,到社会上肯定会犯大错。你以为你爱他?其实是害苦了他。

第四类叫“民主型父母”

民主的结果就是有爱心、懂得尊重和自主自立。民主的父母通常非常看重对等的交往、讨论。什么叫“对等”?就是你一句、我一句,而不是整天就听你说,孩子基本不说话。

具体来说,教养方式包括四大方面:身教,你自己怎么为人处事;对子女的期望,你想把他塑造成什么样的人,你就会每日每时用这个期望去影响孩子;教养态度,你是严厉、打骂,还是民主;家庭环境,如果家庭气氛不和谐,别想培养出阳光少年。由此也可以看到,对于家庭教育而言,父母的素养非常重要。

这里所说的“父母素养”,有的时候和物质条件、学历水平、社会地位没有太大的关系。施一公是我国著名的结构生物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出生于河南省郑州市,把美国的大实验室带到中国。有一次我到他的家乡,无论是学校,还是他父母的家,都非常简陋。他的父母都不是文化人,但他们有三条给我的印象特别深:首先,两个人都非常善良、特别朴素,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很深,说人要报效国家;第二,夫妇俩的关系特别好;第三,他们对孩子既关心又不控制,这一点是可以明显感觉出来的。这样的素养,很多时候和文化、地位、金钱无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常常会碰到各种非常具体的问题,包括如何表扬和奖励孩子、如何批评和惩罚、如何辅导孩子的学习,等等。我觉得,这首诗纪伯伦的《先知?论孩子》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思考这些问题: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凭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像你们。

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无穷之中看定了目标,也用神力将你们引满,使他的箭矢迅速而遥远地射了出去。

让你们在射者手中的弯曲成为喜乐罢;

因为他爱那飞出的箭,也爱了那静止的弓。”

孩子是属于未来的,我们要想得更远、更彻底。要放手,要让孩子自由快乐地成长、发展。要相信,你虽然为孩子好,但是你的那种过度关爱、过度设计、过度期望,对孩子只有害,而我们的本意是要孩子好。所以,一定要记住,生命不可倒行。宝贝,你什么时候开花都可以

“你什么时候开花,都可以。”这是多大的接纳呀!

如果天下所有的父母都可以早点跟孩子说这句话,我想,孩子的问题至少会少一半。

这一次M的妈妈也与他一起前来咨商,不过妈妈晚到了,于是先在外面等,等我跟M谈完后,我再邀请妈妈进来一起谈。

M是一个大学生,因为网络成瘾让他整个生活瘫掉,功课跟不上,每学期都挂掉很多科。他跟这个瘾奋战了很多年,时输时赢,活得很辛苦。

他今天同样提早抵达,在外面等候。一进咨商室,我就发觉他看起来跟以往不一样,M的表情平和许多,不像以前那样神经紧绷、两眼茫然。

我看着他,轻轻地问:“这礼拜过得如何?”

M马上滔滔不绝地告诉我很多这两个礼拜所发生的新故事。

他说:以前他很喜欢打桌球,所以上周他去找学校的桌球队教练,请求他让他加入桌球队,他愿意从陪打员当起。于是现在的他跟着桌球校队练桌球,每天运动、流很多汗,回到宿舍时都很累了,不得不提早睡觉,上网的时间自然大大减少。

不只如此,他发现自己的桌球实力真的差很多,而且体力也不行,这可能跟长期打电玩、缺乏运动有关。所以上星期开始,他开始每天早上去操场跑步,每次跑完后都好累,气喘如牛,但是,他很喜欢这个新改变。

“我终于看见早上的阳光了。”他笑着说。以前打电玩一整个晚上,所以早上他都爬不起来,通常睡到中午。在他的新故事与笑声里,我看到了久违的阳光,很开心。

M的新故事,很叫我感动,我迫不及待想让他妈妈知道。

妈妈一进来后,我让M把这礼拜的新故事再说一遍给妈妈听,妈妈听完后,感动到红眼眶。突然,妈妈对着M说:“对不起,是我害你变成这个样子的,以前对你要求很多、很严格。”听到这样的话,我跟M都大吃一惊。

是的,M的妈妈本身是一位老师,也是一个充满焦虑的母亲。从小她对M的功课都是高标准的要求,“如果没有考一百分、考第一名,就等于失败。”M曾经这么跟我说。

M在母亲这样的严厉教养与高期待下,几乎没有童年、没有朋友,唯一的娱乐就是打电玩。

每当他功课写完或考一百分时,得到的唯一报偿也是打电玩。于是,最后当他终于完成妈妈的心愿:考上第一志愿以后,他就不再念书了。他受够了。于是躲进电玩的虚幻世界里,麻痹自己。

M的妈妈是一个严肃刚强的人,但她刚刚竟然开口跟M道歉,这让我惊讶到嘴巴都合不拢。于是我问她:“是什么让你今天想跟孩子说‘对不起’?”

妈妈说:“刚刚我在外面等候的时候,刚好看到书架上有一本杂志,里面有篇文章在讲亲子教育,作者说:‘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就像不同种类的花,无法比较,而每一朵花,开花的时间也都不一样,得顺其自然,父母不能着急,否则会揠苗助长。’过去我就是太急了,才会害孩子变成今天这样。”

“现在我知道了,生命要顺其自然。”然后妈妈转头,含着眼泪对M说:“以后你就用你的速度、你的方式去读书,你要念什么都可以,你要什么时候毕业也都没关系。你什么时候开花,都可以。”

我真是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妈妈站起来,主动走过去,拥抱孩子。孩子吓了一跳,僵在那里。拥抱完毕,妈妈又对着M说:“就算你不开花,也没关系。”哇,此话一出,不得了,M立刻哭出来,泪水一直流、一直流。站在一旁的我,也频频擦眼泪。

呀,今天妈妈是怎么了?怎么会这样,判若两人?奇迹,简直是奇迹。我只能这样说。我从没在咨商室遇到这种突然的大改变。

我曾看到修蓝博士在《零极限》里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你想解决一个问题,就得在自己身上下工夫。如果问题发生在别人身上,那你就问自己:‘是我的内在发生了什么,让这个人困扰着我?”“往内看,回到自己身上去看见,智慧就在其中,疗愈也在其中。”但什么是“从自己身上下工夫”?修博士给出了一种具体的做法,就是“清理”自己内在的负向经验和情绪。怎么做呢?很简单,只要你说:“我爱你、谢谢你、对不起、请原谅我”这四句话,就可以清理,就有疗愈。

这次晤谈会出现如此戏剧化的大变化,叫我十分吃惊、不解,但心里很开心。如果你问我,改变是如何发生的?我必须诚实告诉你,我真的不知道。但我也在怀疑,难道是“清理”发生了作用吗?难道是“我爱你、谢谢你、对不起、请原谅我”这句话给出的疗愈吗?

或许吧,谁知道?但那已经不重要了。

生命的改变,有一种神奇的“连动”,当一个人改变时,旁边的另一个人自然也会改变,这种奥妙的“同时性”,就是灵性连动。

社会变化这样快,我们却还在用封闭社会的理念教孩子!

在我做这个讲题之初,我们先来看一个电影片段,从动画片《疯狂原始人》里选来的。

这个片段选自动画片开始不久。穴居人瓜哥一家,请记住,他们是穴居人,他们住在洞里,他们的生活经验里,只有洞穴,才是安全的。

但现在穴居人瓜哥碰上了一个棘手的问题,他有个天性好奇的女儿,名叫小伊,她总爱跑出洞穴去探秘,这让瓜哥很忧桑,感到有点力不从心。

这一次,他把小伊抓回洞穴之后,好好的教育了一顿。瓜哥教育的核心是:因为好奇,人死了。

大家如果看过《麦兜》系列电影,一定会想起麦兜妈妈给麦兜讲故事,核心要素也是这样的:从前,有个小孩,因为不乖,所以死了。

为什么瓜哥会有这样的教育观念,并且孜孜不倦要将这种观念灌输给他的孩子呢?其实,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因为这一切——因为好奇而性命不保,都是由爸爸此前的生活经验,生存的教训,教给他的,他现在又传输给自己的子女,这不是理所当然的吗。这一点,在封闭的社会里,是几乎唯一的正确观念。

然而,天崩地裂的一天到来了,穴居人所处的世界崩塌了,他们来到了一片崭新的大陆,这个时候,怎么办?还是用老经验吗?于是他们找了个山洞,请看图,确实找了个山洞——我们看过动画片都知道,这是大型食肉野兽的大嘴巴!

这个时候,来了一个智人,叫盖。盖,终于带领他们,走出了黑暗与恐惧。

这个叫瓜哥的爸爸,跟我们极大多数爸爸,其实是一样的,我们不也是这样在教我们的子女吗?我们用此前40年的生活经验,来告诉我们的孩子,要他们按照这样的生活经验和生存规则生活。

听话,乖,按照既有的节奏生活,周而复始。

然而,在一个封闭的传统宗法社会,这是可能的。因为这个社会是封闭的,一成不变的,所以老祖宗的话总是不错的——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

所以我们在漫长的东方帝国时代,几乎没有历史,有的只是周而复始的,不断地对上一代的复制。所以黑格尔说中国,那是没有历史的,有的只是一个暴君推翻另一个暴君的周而复始。这个观察真是太绝妙了。我20年前看到这句话时,觉得很悲伤。

我们的教育,在很长时间内,不也是这样的吗。我们用40年前的生活经验,来教给我们的孩子,然后让他们用这个我们40年前的生活经验,去指导我们的孩子们将要在30年之后才展开的生活。我们的教育观念与孩子们将要面对的世界,之间的落差,是70年。

但在一个封闭的社会,保守的教育观念才是正确的。所以我们宋代的教育哲学,在明代一样适用。在一个封闭的社会里,就像瓜哥说的那样,因为好奇,所以死了——这是最为朴素最为实用的生活哲学。

所以《疯狂原始人》讲的前半部分的故事,这个就是一个传统中国的故事啊。因为好奇,所以死了。这句话的中国表述是这样的:枪打出头鸟,或者,文绉绉一点,就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2008年,菜虫3岁,我买了一个讲童话故事的cd,放给菜虫听,里面有一个猫,犯了自由主义,没有统一在集体的权威之下,也死了。

你看,我们的故事,就是我们的教育观念。凡是有所好奇的,凡是有所独异的,凡是想要从传统的土壤中有所创造的,最后都死了。

我听完这个cd之后,就偷偷把这个cd扔到了楼下的垃圾桶。菜虫再也不必听这个故事了。

这种教育观念的荒谬之处在于,它完全不具备一种开放的心态,而是固步自封,这种教育观念,是社会形态的反映。一成不变的农耕文明,没有更新的宗法制度,中国人活了几千年。——想想都很可悲。

然而,时至如今,我们很多家长仍然抱着这样的教育观念,不肯睁眼看这个瞬息万变,或者看不到这个世界的瞬息万变,而仍抱残守缺,岂不殆哉!

但是,未来的挑战,时刻在我们面前,我们所面临的世界,用晚清时代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人的话描述:这是“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呀!

1990年,我读高二。我在老家农村的一个普通高中,在浙江的一个小镇上。一条无名的小河流过村口,汇入浦阳江,再汇入钱塘江,注入大海。每天傍晚,我在这条小河边上,茂密的芦苇下面,背地理教材。背着背着,我就开始开小差,对未来展开遐想。

我对未来有过无数的设想。但我做梦也没有想到,我们现在相处的世界,是这个样子的。

那时候从杭州到南京,火车需要8个小时。2005年我第一次去扬州见徐冬梅老师,半夜12点,在镇江坐轮渡,横渡浩浩荡荡的长江,到瓜洲渡。那一瞬间我想起的是我的绍兴老乡陆游的诗歌,楼船夜雪瓜洲渡。

我当时再脑洞大开,也不可能想到,现在你们面前的这个肌肉松弛的中年大叔,这个中年大叔,最爱喝的饮料是星巴克太妃榛果拿铁,其次是焦糖玛奇朵;最爱吃垃圾食品,对麦当劳的巨无霸汉堡一见倾心,1994年第一次吃过之后,垂21年痴心不改。

我是你即将到来的日子!我们必须在这即将到来的日子里,不断调整我们自己,才能适应这个变动不居的世界,我们必须时刻保有超强的继续学习的能力,才能不被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所抛弃啊。

这些,跟我们的父辈从小教育我们的,是何其不同啊。我的父亲对我说的最多的一句告诫,是“安稳些”。这个词用普通话来读,一点也不语重心长,请允许我用诸暨话来跟大家表演一下。“安慰所”。些这个字,我们这里念suo。诸位不知道这个词的分量。但是这个词,里面包含的都是我们父辈一生的生存智慧。还可以用另一种语气说,里面含有命令与祈使的口吻:“安稳点。”

过年时,我的老乡,吾越之光,我最佩服的大律师斯伟江回家省亲。他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微信,80岁老父,言之谆谆:安稳些。——我哑然失笑,跟我父亲教育我一模一样啊。

我们能体会到父辈的叮嘱中,那种耳提面命之中的满满的爱。然而,我们面临的这个世界,安稳一点,你还能在这个世界立足吗?

这个世界与瓜哥在大灾变之前所处的世界,已经完全不一样了。这个不一样在于,之前,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封闭的社会,我们按照既有的教育观念,完全可以应对70年之后的未来。因为社会形态是不变的。

试问,一个人,生活在宋朝与生活在明朝,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吗?我在宋代习得的技能,基本能保障我在明代保全肉体的生存。

而现在,是一个开放的社会。这个社会的最主要的特质在于,我们时刻面临着不可知的未来的全方位的挑战。我们不是未来学家,我们不可能去预测30年之后,我们的孩子,他们面临的时代将会如何?苹果手机还在吗?看起来牢不可破的widows操作系统,都已经宣布停止更新了。

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家庭教育,要如何自处,才能让我们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而在30年之后的世界里,有一席之地,而不至于在竞争中,败下阵来。

《非诚勿扰》里,葛优有一句俏皮话。21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人才。

这句话大家都能说,但是,到底怎么样的才叫人才,墨守成规,不敢越雷池半步也叫人才啊。至少他执行力很强,他能坚持三个凡是!凡是爸爸不允许的,都是不对的;凡是长辈吩咐的,都必须完成;凡是上级权威指令的,都必须照办……这样,我们的孩子可真就不断重复我们的生活了,这难道是我们想要看到的吗?

是时候改变我们的教育观了。我很喜欢李英强的一句话,叫做教育自救,此其时也。再不改变我们的教育观念,我们真的来不及了。

因为童年只有一次,不可复制,不能再生,错过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在最适合的年龄段,给与他们最适合的教育,不要等到错过了,我们没办法补救。甚至,更严重的是,我们就面临一个悲剧:我们亲手折断了孩子们的翅膀,却怪他们不会飞翔。以至于我们的孩子要在豆瓣吐槽,父母皆祸害。

所以,我说,这是一个拼爹的时代。比如这个世上有两个人,一个人的职业是孙子,一个人的职业是做儿子。没了孙子和儿子这个身份,他还是个啥呢?

但我们不是这样的爹,我们没钱。那么,拼爹,拼爹的核心在哪里?不是钱,也不是权。而是我们教育观念。教育观念先进者,孩子们必胜在未来。

改变我们的教育观,最核心的一点就在于,我们重新去理解“乖”“听话”这样的评价。我们的自然爱我们的孩子,但由于处理不当,我们往往变成“最爱你的人,伤害你却最深”。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我有一个看法,请问大家,爱的反面是什么。不是恨。恨与爱是同一种情绪,其内在结构或许是相近的。我认为,爱的反面是控制。但是,我们知道,只有在自由的状态下,教育才是有可能发生的。或者就是说,爱是生命的自由状态,而一旦有控制,这便不是真爱。

最后,仍然让我们来看一个动画片的片段,这是《冰雪奇缘》。只有在不被控制的自由状态之下,一个人的潜能才能够得以释放,从而创造出令人目眩的成就啊!

在他童年时期,只有两件事情,是真正带给子们益处的,一件是游戏,一件是阅读。游戏和阅读不但建构了孩子的意义世界,并且在这种建构之中,孩子们真正获得了能力。

我对读书有这么一个认识:就是说,一个人在当今世界,必须做到终身学习,否则要被日新月异的世界抛弃,那么终身学习最重要的方式就是自学,而自学的核心就是读书。

所以,一个自小爱读书的孩子,就功利性的层面来讲,就是拥有了终身发展的能力。当然,我个人其实更喜欢一种非功利的态度,就是好玩。读书多好玩啊。人生很漫长,不读点书,何以遣此有涯之生?

第二,我认为还有一种能力与阅读相关,也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就是写作的能力。写作不是单纯的遣词造句,而是一种思维的锻炼。写作就是让自己时刻变动不居的瞬息万变的思想固定下来的过程,所以写作是一种规范自己的思想的能力。

所以我觉得,有比较好的写作逻辑的人,也会有比较好的规划自己人生的能力。这个能力是会迁移的。你安排自己瞬息万变的思想,你就能安排自己的人生。

这就是《疯狂原始人》里面的盖。盖是多么的令人着迷啊,他浑身上下充满了idea,阳光、自信、充满创造力!盖,就是我们希望塑造的一代新人啊。

改变我们的教育观念,从自身做起吧。别再牢牢揪住那几个破分数了。

让孩子去游戏,让孩子去自由阅读。阅读,是一件安静的事情,其实大脑却在进行着最激烈的运动。

一个标准的公式是这样的,你越爱阅读,你就越使用大脑,你就越聪明,你就越爱阅读;反之,你越不爱阅读,你就越笨,你就越不爱阅读,你辍学的几率就越大,你辍学的几率越大,你入狱的机会就越大!

“女人节”的智慧礼物——一位德**亲的4个教育细节

玩游戏也要节约子弹

我租住的是一栋三层小楼,房东名叫玛丽,是个寡妇,一个人带着儿子约翰尼生活。一天,我到玛丽房间交房租,看到约翰尼正热火朝天地坐在电脑前玩射击游戏。玛丽好像对此并不反对,一边和我聊天,一边关注着“前线”的战况,及时为约翰尼颁布口头嘉奖令。在妈妈的鼓励下,小家伙越战越勇,捷报频传:报告妈妈,我又过了一关!报告妈妈,我换装备了!就在这时,玛丽突然对儿子叫道:“约翰尼将军,请马上停止战斗!”约翰尼马上按下暂停键将游戏定格,扭过头来一脸迷茫地望着妈妈。我也十分不解,只见玛丽脸上毫无笑容、严肃地说:“刚才那架飞机,明明一枚导弹就能将它击落,你为什么要用3枚导弹?你知道一枚导弹的价格是多少?至少300万马克?你知道现在世界上还有多少人饿着肚子等待救济?你……”

约翰尼的脸涨得通红,泪水在眼眶里直打转,眼看就要大哭起来,可妈妈丝毫没有妥协的意思。我连忙说这只是游戏而已,不必那么认真。“打游戏也要节约子弹。”玛丽根本不买我的账,一直到约翰尼低头认错并且写下保证以后打游戏不再浪费时才善罢甘休。

这件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原以为只有我们中国人才重视孩子的养成教育,现在看来并非如此。正如台湾著名企业家喻世伟先生所说的那样,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父母为了培养和锻炼孩子,往往抓住孩子生活中的过失,随时随地进行教育,决不姑息和迁就,因为他们的教育针对性强,很少空谈大道理,所以往往更具实效。

爱心比金钱更重要

有段时间,约翰尼对中国的毛笔书法产生了兴趣,天天求我教他写毛笔字。我自然不愿放过这个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于是欣然答应。这天下午我和玛丽带他到一家华人开的书店去买宣纸和毛笔,刚走到街头,就见到一位乞丐蹲在街角正对着约翰尼笑。约翰尼犹豫着掏出口袋里的钱,对妈妈说:“妈妈,我想把买笔的钱送给这位叔叔。”还没等玛丽说话,我连忙抓住他的小手说:“别这样,约翰尼,这些人都是骗子。”约翰尼疑惑地望了我一眼,轻轻挣脱我的手,继续对母亲说:“妈妈———”还没等他说完,玛丽就微笑着鼓励道:“去吧,约翰尼,你让妈妈感到骄傲。”

望着孩子的背影,我忙将自己在国内的种种被骗经历告诉玛丽。玛丽一直很认真地听着我的话,等我说完了,只见她对我抱歉地一笑,说:“谢谢你的提醒,但我认为约翰尼的想法应该得到鼓励。正如你所说的那样,有很多乞丐好吃懒做,专门装出一副可怜相骗取大家的同情,可是如果我们禁止约翰尼这样做,他就会错误地认为人与人之间是自私和冷漠无情的,毕竟,爱心比金钱更重要。”

约翰尼的劳动节

每到星期六和星期天下午,约翰尼都要自己带着拖把、抹布等劳动工具在楼道打扫卫生,从不间断。在国内时经常听说欧美国家的很多孩子为了挣零花钱,常常为自己的父母或别人打工。我以为约翰尼也是如此,可一问才知道约翰尼这样做完全是义务劳动。这让我既惊讶又感到迷惑不解,顺便说一下,“约翰尼将军”只有9岁多一点,左脚有点跛。平时空手上下楼都不大方便,拖着重重的劳动工具更是摇摇晃晃举步维艰,每次都累得面红耳赤气喘吁吁,让人于心不忍。可他偏偏拒绝任何人帮忙,生怕别人把他的“美差”抢走似的。天下哪有这么狠心的母亲,请一个清洁工不就完了吗,干嘛非要这么为难自己的儿子呢?

有一天我终于忍不住去找玛丽理论,谁知玛丽的一番话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作为母亲她当然最明白儿子行动的不便和劳动的艰难,但决不能去帮他,否则会让孩子的心灵受到伤害。因为他宁愿自己困难也不愿别人因为脚跛而可怜自己。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约翰尼因为脚跛,会失去很多优势,因此必须磨炼自己的意志,培养百折不挠、不怕失败、不怕困难的精神。而且,打扫卫生的任务还是他自己主动申请的,没有人要求他这样做。他还将这两天定为自己的劳动节呢!

玛丽的语气很平淡,可是我却久久不能平静。我想起我们中国的那些小皇帝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稍微照顾不周就大吵大闹,很多孩子读到高中了却仍然让父母为自己洗内裤洗袜子,相比之下真是令人既担心又汗颜。更可贵的是,约翰尼义务劳动既无老师命令也无家长要求,纯粹出于自愿,非但如此,还别出心裁地将周六周日作为自己的劳动节,可见是真正以劳动为乐,绝非心血来潮、沽名钓誉,而这得需要玛丽多少潜移默化的教育啊。想起在国内时,作为一名小学教师的我,为了培养学生从小爱劳动的习惯,经常以家庭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在公共场所义务打扫卫生,并且要家长签字。可结果如何呢,不但一些学生敷衍塞责、草草打扫应付了事,就连很多家长也是表面赞同内心不以为然,说我多事。

就在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两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都能克服重重困难再度迅速崛起,同时我的眼前似乎有无数奔驰车呼啸而过,耳边似乎传来世界杯赛场上德国队横扫千军的呐喊!有这样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德国的繁荣和强大是理所当然的事。

那一夜,我失眠了…

八点四十一分

有一次玛丽和我约好礼拜六去市政厅广场玩,临出发时玛丽突然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请她帮忙查阅一些资料,然后再用传真发过去。没办法,玛丽只好请我带着约翰尼先走,说好八点四十分在市政厅广场东边第二个长椅处会合。

我带着约翰尼到广场后,一看已经是八点二十分了,心想查阅资料那么麻烦,玛丽肯定不能准时来了,于是便和约翰尼痛痛快快地到处游玩起来。过了一会儿,我看了一下表,八点四十分,回头向马路上望去,只见玛丽正一路小跑往这边赶。我心里好笑,干吗那么着急呢!这不正好嘛!这么想着,也领着约翰尼向第二个长椅走去。

这时玛丽也跑到了我们面前,只见她两腮通红,额头挂满了汗珠,气喘吁吁地对我们说:“上帝保佑,总算没迟到。”说完抬腕看了一下表,这一看不打紧,只听她啊的一声尖叫,我心里一惊,心想难道她有什么重要的事忘记了?正琢磨,见玛丽深深地给我和约翰尼鞠了个躬,充满歉意地说:“真对不起,到底还是迟到了一分钟。”我看了一下表,分针刚刚移到八点四十一分的位置,心想这有什么呀,不就一分钟嘛!于是就很随意地说:“没关系,一分钟而已。”可是玛丽并不放过自己,仿佛犯了什么天大的错误似的,连声向我们道歉,直到我假装要生气了才罢休。

《今天我们怎样爱国》演讲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的演讲题目是:今天我们怎样爱国。

我们伟大的祖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壮丽的山河,十三亿勤劳的人民,建国六十年来,伟大的祖国从一穷二白,到今天初步的繁荣富强,其间多少人为之奉献了青春,奉献了智慧,奉献了自己的千辛万苦。那么我们这些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长大的新一代,该如何爱国呢? 今天的爱国,不用我们为了振兴中华而去抛头颅,洒热血,那么就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用点点新绿去衬托我们伟大的祖国。首先,我们要学会爱,爱家人,爱师长,爱同学,爱每一个我们所熟悉的和陌生的人。同为中国人,同为炎黄子孙的后代,让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活在中国这个充满爱的大家庭中。唯有爱每一个人才能让中国更加团结。

其次,从点滴小事去爱护这个国家,弯腰拾起地上的一片垃圾,伸手拧紧滴水的龙头,关掉亮了一夜的电灯,扶起倒在地上的指示牌。绕过长得正盛的草地……事虽小,却蕴含了我们深深的爱国情。这些小事是爱国最细腻的体现。积小为大,人人都用心去做这些小事,那么祖国定会更加的美丽。

当然,作为一个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保卫者和建设者,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听好每一节课,认真完成每一次作业,用我们的认真和勤奋,向祖国的未来保证,将祖国的科学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向祖国许下承诺,向社会许下承诺——未来我们会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时时想想我们的祖国,不管有没有《义勇军进行曲》的奏响,也不管有没有谁提起过我们的国家。时常抱着一颗虔诚的、感恩的心,真心爱国,并且付诸行动了就是我们今天爱国的最佳表现。

那么就让我们从现在做起,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带着我们对祖国的承诺向国旗敬礼。

今天,我们该怎样爱国? 篇6

20xx年,导演宁浩凭借《疯狂的石头》以小成本拿下20xx万票房的传奇横空出世,其执导的《心花路放》、《疯狂的外星人》分别获得11.69亿、22.01亿的票房佳绩,堪称最受国人喜爱的导演之一。此次拍摄《北京你好》,“疯狂导演”宁浩与“国宝演员”葛优强强联手,以出租车司机视角切入,回溯北京奥运会在中国举办,举国欢腾的高燃时刻,用小人物的故事呈现普通人与历史瞬间的紧密勾连,在诙谐幽默的基调中突破献礼片的既定概念,打造出截然不同的献礼喜剧,给观众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北京你好》出乎意料的喜剧情节及妙趣横生的叙事风格令人眼前一亮,预告中,葛优饰演的出租车司机张北京意外获得一张千金难买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门票,得意洋洋,搞笑台词不断:“您说我这奥运开幕式门票搁哪个合适呢?”、“要是能跟艺谋合个影就更完美了”,开启显摆模式的张北京却没想到因为这张门票遭遇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通过葛优幽默搞笑一口京片子的诙谐演绎,一个充满市井气息的普通老北京人形象呼之欲出。

拍摄过程中,导演宁浩与主演葛优认真打磨每一个表演细节,从台词到动作都保留了宁浩一贯“疯狂”喜剧的风格,加上葛优独具特色的“葛式幽默”,极具笑点,带来令人耳目一新的献礼喜剧。提到与葛优的合作,导演宁浩表示:“葛优老师的表演非常精彩,只能用完美来形容,超出我剧本想要塑造的人物,我想要十分,他给我二十分。”一个擅长拍摄喜剧类型的导演,一个擅长塑造喜剧角色的演员,借新中国成立70周年契机,首次合作打造的不一样的献礼喜剧也引发了众多网友的期待:“这两人合作一定妙语连珠、非常快乐!”、“宁浩葛优真是绝配!”

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做爸妈 篇7

何多多是否成了神童, 将来是否辉煌, 何爸爸的“十商”是否科学, 训练是否“虐童”, 都不是本文关心的问题, 我们还是要审视“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做爸妈”。笔者这里先要重申一个观点:家庭教育是一种极具个性的教育, 一百个孩子就应该有一百种不同的家庭教育方法。它与学校教育最大的区别是, 每一个孩子的家庭教育条件都是个别的。教育的主体———孩子, 每一个都有其独特的身体条件和心理特点, 因而他们应对外界人事的方式也千差万别;教育的客体———环境, 每个家庭的人员结构、地域背景、文化氛围都不一样, 因而对孩子的感染和影响也各不相同。而成功的家庭教育就是要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结点, 就好比给每把锁配一把对应的钥匙。用别人的钥匙是打不开自家锁的。

所以, 我们完全不必太在意“虎妈”“猫爸”“狼爸”“鹰爸”的经验, 那只是个案, 不是范本;只能借鉴, 不可复制。或者, 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拆穿一些“奇迹”。有些媒体为了炒作, 只报道了事实的局部, 甚至是有意放大了其中的一面。比如, “虎妈”蔡美儿写书的本意是比较东西方家庭教育的长短, 反思自己在两个女儿教育中的得失, 结果到了有的媒体报道中就只剩下“无情的严厉”;而“狼爸”萧百佑也声明, 打孩子在自己的教育经验里不占万分之一, 但媒体的标题却说“他把三个孩子‘打’进了北大”。

因此, 标题之问的答案只能是原则的:第一是要了解孩子, 了解孩子的秉性、身心变化和兴趣爱好, 这好比医生看病, 了解症状才能对症下药;其次, 要找对符合孩子个性特点的发展方向, 不是所有孩子都能当将军、当老板、当明星的, 所以不必赶潮流都去学钢琴考艺校;第三, 最关键的还要找到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 比如, 对待比较内向、敏感的孩子, 需要细致一些、温和一些的教法, 帮他自悟自省;对待比较外向、好动的孩子, 不妨严厉一点, 既给压力, 又给机会, 让他发挥潜力;对待注意力容易分散、粗心大意的孩子, 就要狠抓习惯培养, 坚持意志训练, 从小事从细节抓起。

今天,我们该怎样聆听艺术 篇8

上海外滩美术馆“从手势到语言”(展期:4月27日~ 8月11日)是由巴黎卢浮宫爱德蒙·德·罗契尔德收藏馆(Edmond de Rothschaild Collection)及铜版雕刻收藏馆馆长与上海外滩美术馆馆长联合策划的展览。展览意在使观念艺术与传统造型技法相关联,试图打破常见的时间顺序的布展模式,将古典、现代和当代作品并置在同一空间,并通过绘画、雕塑、影像、装置等多元化作品,展开对三个问题的追问,即:权力、身体、空间书写。用策展人的话说:“期待观众能够借助展厅中视觉与文本的有力建构,完成一次在国际语境下的当代艺术穿越。”

拼凑的词句

展览的三个板块:权力、身体、空间书写——听起来非常有料,不过看完展览之后,展览拼凑的生硬之感。每一件作品都太有想法,各自发声,却没有凝聚为一股力量。不过,这倒是合了展览本身的理念:“非字非词,仅将纯粹的形式缀合”。那么,艺术真的能脱离内在价值而纯粹追求观念与形式?自打艺术史进入“后现代艺术”以来,其趋势是抛弃宏大叙事的架构而走向碎片化、个性化的内在情绪与心灵状态。古典艺术所具有的秩序与和谐、繁复与精致的美,已经被消解为无序、模糊与惊悚,艺术史看起来走进了一个新的天地。果真如此吗?当代美国最有影响力的艺术评论家之一阿瑟·C·丹托说:“丑化是过于消极的姿态,最终会丧失效用,因为处于丑的状态仍然是一种处于审美对象状态的方式,进而会增强束缚而不是抛掉束缚。”

该展有一件作品让我印象深刻:布鲁斯·瑙曼(Bruce Nauman)的《好男孩坏男孩》录像装置,由两个彩色电视组成,视频共15分钟。屏幕里各有两个正襟危坐的演员,一位是黑人男子,另一位是白人女子。他们复述着由一百个短句组成的同样序列的话语,从“我本是一个好男孩,你本是一个好男孩。我们是好男孩。那是好的。”开始,转到最后“我活着,你活着,这是我们的生活。”其中的对话,从“好”到“坏”、“善良”、“邪恶”,从“活着”到“工作”、“玩”、“取乐”、“无聊”,最后回到“生活”。刚开始,双方语气平静,随后逐渐变得激动、充满说服语气,最后演变为愤怒和尖叫——这种语言游戏像极了如今当代艺术的表现形式:重复的符号,循环往复;每一个人都企图说服别人,然而却缺乏耐心聆听他人。是的,大家都在发表意见,那么,谁来听呢?不聆听别人,你的自我语言又何来让人聆听?当有一天,我们的平和交流变成不得不歇斯底里才能让他人听见,这恐怕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

消费文化的风格导向

《好男孩坏男孩》所呈现的矛盾语境,其实正是当今艺术的语境。我们身处一个消费时代,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下,它有各种各样的标签,我们选择其中的一些,组成我们的“风格”。我们既想标新立异,又囿于他人的目光。影像中快速流动的图像,就是这个风格导向下的一系列符号元素的呈现。它迅速捕捉我们的注意力,又迅速使我们的注意力涣散。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在其后期的著作中,尤为强调现今的媒体手段,是在不断消解影像与真实之间的区别,是在无止境地复制,以供文化消费——是的,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到处充斥连篇累牍的符号,我们所吸收的看似丰富的信息和知识,实则是非常碎片化的存在,而这些碎片构不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因为它们各不相干,就像一面被打碎的镜子的碎片,而每一碎片都那么锐利,似是要割开现实的一道道口子,除了血淋淋的伤口,无他。痛并嘈杂着,这或许就是如今消费社会下文化语境的现状。而在镜子被打碎之前,它平滑光鲜的特质自然是吸引人的,但我们陶醉的图像,却是我们自己,由各种符号堆砌的自己;我们之所以陶醉,是因为我们认同了这些符号所带来的审美定义。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在消费文化中,人们对所谓“商品”的消费,不仅仅是因其使用价值,而主要是它们的形象,我们从这些风格中获取各种各样的、有利于我们的情感体验。那么,对于不利于我们的情感体验,我们如何对待呢?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早在《关于他人的痛苦》一书中探讨过,她认为诸如战争影像,其实是反映人的痛苦与观者之间的关系,惨不忍睹的影像尽管能唤起观者的悲悯之心,但人们的无能为力感更让这些在生活中无孔不入的影像显得多余而荒诞。

从沉思到述说

瑙曼的《好男孩坏男孩》,从表现形式来说是流动的“图像”,但从其内在价值来说是“符号”字词的罗列。“图像”是视觉艺术的初级阶段,随后进阶到“符号”体系。在今天,艺术早就远离宗教时代的氛围,从机械复制诞生起,艺术就失去了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德国现代卓有影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其所提出的“光晕”(aura)理论,对艺术史的观看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所迷恋的“光晕”之美,而成为一种语言的表达。也就是说,当今的艺术,不管是艺术创作还是艺术欣赏,从沉思走向述说。更进一步说,当今的艺术品是一个个因述说者而异的故事。比如杜尚的《泉》,它的争议点不在于小便池到底是不是为艺术品,而是它为什么不能是艺术品?从这个角度来看,对古典艺术的反叛意义何在?杜尚把小便池摆在展厅,不是为了抹去“泉”这个词本身的含义,用丹托的话说是“更倾向于把它作为缓解膀胱扩张的一种文明手段,在其内涵不受颠覆的状态中,把它作为雕刻式建筑作品从形而上学的角度插在泉的标签下,达到像美丽泉、普罗米修斯泉那样的成就。”

所以,“从手势到语言”这个展览与其说是想探索观念艺术隐退形式、单纯通过语词呈现艺术品内涵的可能,不如说是在试图讲一个故事。古代艺术培养的是“凝视”的修养,当代艺术则是启发发散性的思维,独立的思考,情感体验的共鸣。在如此喧闹的世界,我们该怎样聆听艺术?或许,我们应该重拾童年对听故事的向往与好奇之心。《泉》的前提是,置换了男用小便池的存在场所,从盥洗室到美术馆。任何的艺术观念,必须是结合展示空间的语境的,只有这样,观念才能形成让人听得懂的语言。我们选择聆听某一件作品,是把艺术品当作一个故事载体,艺术家是讲故事的人,而展览馆,就是讲故事的语调。在了解了我们当下艺术语境所处的时代背景后,作为观者的我们,也就进入了故事的情境,也就能代入我们的情感。

今天,我们该怎样爱国? 篇9

《北京你好》宁浩+优优的化学反应出奇的好,他们的幽默感很契合。人物设计的很棒,幽默之余不乏温情。而且这一趴最符合“我和我的祖国”中的“我”,是千千万万的小人物和祖国的羁绊。

《回归》很喜欢这个剧本所探讨的内容,围绕那一秒钟时间的寸秒必争而延伸出来的故事。任达华的角色才是这个故事的灵魂。杜江表现的还不错。

《前夜》也是选取了开国大典筹备中一个很棒的角度。管虎+黄渤,又能让他回到近似杀生的水准了。

《夺冠》徐峥的风格很明显,囧途式幽默,发笑之余也提现了女排精神的传递。

《相遇》从这里开始,故事就变得单薄,这一趴至少我还能知道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任素汐做作的演技,让我无法专心听她的大段独白,换一个自然一点的好些,比如郝蕾。张译大部分时间用眼神演戏,这个戏精又high了。彭彭和小黄鸭算是彩蛋了吧,彭彭一如既往的可爱。歪个题,我有点想嗑张嘉译X张译的cp,叫译译生辉怎么样……

《护航》也是很洒狗血的一个故事,最有能力的人执行备飞任务,在有机会被检阅时选择了帮助队友。完。

《白昼流星》陈凯歌,你老了,认了吧。你的这个故事最小学生看图说话,且犯了假大空喊口号的错误。不知道,你是想卖腐搏出位还是咋着。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刘昊然的演技竟被衬托的还可以。

今天,我们该怎样爱国? 篇10

最近,我看了一些关于纪念五四运动的文章。读后,我若有所思。有人说,五四的意义,越纪念越伟大;五四的影响,越纪念越深远;而五四的本相,越纪念越模糊。

作为大学生,我们都能够简单地说出五四运动是怎么一回事:五四运动爆发于1919年,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它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五四运动的精神概括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等等。

92年弹指一挥间,1919年的“五四”运动,青年学生以一腔爱国热血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奔走呼号。曾经的辉煌,如今有多少沉淀在当代青年的心里?在校大学生是否仍然将“五四”精神铭记于心?对于五四运动的精神,我们又该怎样传承?

曾有学者提出这样的问题:“如今一些高校组织纪念‘五四’的活动,不外乎是参观、讨论、学习什么的,无法引起学生共鸣。这就导致大多数大学生对‘五四’的认识,还停留于表面,对‘五四’所蕴含的精神内涵没有过多的思考。”的确,在现在的很多高校,“五四”成了各学生机构或社团扎堆办活动的一个“契机”,或者说是一个大家都必须完成的任务,而“五四”真正的精神内核却被我们所忽视。

我觉得在纪念五四之前,我们要扪心自问,我们是否真的了解五四?大部分的大学生对五四运动的认识可能就局限在课本的一些知识,记住了一些东西然后忘了,从来没有真正懂得,没有将五四精神内化到我们心中。

我们该怎样纪念五四?我觉得不是喊一喊爱国主义的口号,膜拜一下历史上伟大的名字,或者表达几句继承先辈遗志的决心。我认为纪念五四,传承五四精神应该使五四精神回归到我们身边,从一点一滴做起,用心践行五四精神。第一,五四精神中的“爱国主义”应该实际化。在我看来,爱国可以很简单。主动关注新闻,关心和了解国情,清楚明白“内忧外患”,思考自己作为一名大学生能够做好的事情是什么?显然,只有掌握真才实学,提升综合素质,成为新世纪所需的人才,才能为国家建设出力,体现自身价值。其次,应该将爱国和爱党统一结合。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认为成为一名党员,投入党的怀抱就是永远跟党走的最好证明。

第二,五四精神要从理论回到实践中来。无论是爱国主义抑或民主科学创新精神,都要回归实践,而不是说出来的。作为大学生,我们可以参加志愿活动,乐于奉献,在奉献中进步,践行新时期五四精神。除此之外,我们可以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活动,比如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大学生创业等充分体现创新精神的活动。第三,五四精神应该贯穿平常的学习和生活。我们不应该只有到每年的四五月份才想到五四精神,五四精神应该渗透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五四精神需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只有当五四精神内化在我们心中,五四精神就会成为我们价值观的一部分,会不断地严格要求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

今天,我们该怎样爱国? 篇11

在国内高校英语专业的本科课程中,英美文学课程是一门主干专业课程。该课程旨在引导英语专业学生通过对文学史上经典作品的系统阅读,使学生能够系统理解英美文学历史发展进程,了解西方的文学文化,熟知文学的不同体裁,进而培养学生探究作品意义、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起到提高学生的人文意识和文学鉴赏水平,提升个人修养和人文素质的作用。

应该说,随着国内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国际化交流的不断加强以及专家学者的不断探索,国内的英美文学教学取得了诸多成绩,但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文学设置课时偏少,开课时间较晚,学生自主阅读主动性不强等,它们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学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笔者最近在阅读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肖瓦尔特(Elaine Showalter)的《文学教学》一书时深刻体会到,除了上述问题应该加以解决外,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之下,要特别注重原著阅读。提高学生阅读英文原著的自主性,应该成为英美文学教学非常重要的一环。

肖瓦尔特的《文学教学》是一本旨在指导高校本科生英语文学教学的指导性书目。作者在书中谈到了应该如何讲授理论,如何准备教学大纲,又该如何谈论众多现实话题。她的一个指导思想是,一定要严肃认真地对待教学,要像对待学术研究那样来对待文学教学。像这样的思路与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笔者认为,就中国语境而言,要想达到上述要求,首先要加强文学教学中的原著阅读。

中国当下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基本上是选读式教学,即除了少数短篇诗歌与短篇小说之外,绝大部分的文学作品,主要是从长篇作品中选取好的片段,然后交给学生进行阅读。这样的阅读模式自有其道理,但它们毕竟如快餐一般,很难让学生领略文学经典的整体之美,也很难进入到经典的历史深处。

我们都知道,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可以促进个人情操的培养,还可以全面提高专业水平。但现在网络时代的迅猛发展,在为我们文学课程教学带来了诸多益处的同时,也替代了传统的阅读模式。闪烁的屏幕,令人目不暇接的滚动新闻所产生的浮动效应,似乎使师生很难有毅力安静地坐下来阅读文学作品,特别是英文原著。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抛弃文学经典阅读的理由。

那么,我们该如何提高学生阅读作品的积极性,又该如何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促进课堂讨论的效果,这成了今天教师应该着力解决的问题。

在笔者看来,原著阅读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诸多方面。

首先,原著阅读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根据我国教育部制定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关于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英语专业人才应该“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在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的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前提下, 拓宽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同时要“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要达到《大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道德文化心理素质的提高,文学阅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的文学作品,特别是经典文学作品,都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文学作品内容丰富,包括关于政治、文化、历史、艺术、宗教等诸多领域,这些知识为我们了解世界文明发展史和文化进程提供了丰厚的文化资源,也是我们进行创新的知识基础。只有在丰富阅读的基础上,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才能得到全面提升。

其次,原著阅读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英文水平。文学作品中丰富的语言资源,不同语境中语言生动的表现力所产生的接受效应,能够远远超出单一的单词释义或者句型解释。而且,经典的文学作品代表着一个民族最高的文学水准,所以,原著阅读可以更能培养学生的心智,提高专业素养。

第三,原著阅读是与国际专业教育接轨的主要渠道。在英美国家的高校中,英语专业的课程内容主要以文本阅读和英文写作为中心。我们不妨以美国颇具代表性的两所著名大学——耶鲁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为例。耶鲁大学的英语专业,宗旨是让学生“阅读英语语言发展史上各种题材的文学作品。学生可以选择包括中世纪梦幻文学、莎士比亚戏剧、美国奴隶叙事文学、现代派诗歌、网络文学,以及世界各地以英语写作的小说作品。通过阅读,学生将获取深入探究人类经验的洞察力,成为技艺高超的作家和具备思辨能力的思想家”。斯坦福大学指出,在斯坦福学习英语,旨在深入有效地探索古代以及当代以英语写作的文学遗产。课程包括研究某一个作家或者某一类文学题材,还包括文学理论、新闻媒体和文学创作。斯坦福的英语专业强调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分析能力,并为许多专业领域,包括教育、新闻、法律、出版等打下良好的基础。

依据上述指导思想,耶鲁和斯坦福的课程在内容上涉及了中世纪文学、现当代文学和文学批评理论。比如:耶鲁开设有“1945年以来的美国小说”和“文学理论概论”等;而斯坦福大学则开设有“中世纪文学”、“圣经文学”和“艾略特与20世纪诗歌”等。在课程模式上,均开设有从低年级的普及性入门课程到高年级的专题研讨班、专题讲座和荣誉学生研讨班等。

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课程形式如何,他们的文学课程都是以作品阅读为主,且是以原著阅读为主。授课教授会按照学期的时间安排阅读作品的数量和内容。一般情况下,一部长篇文学作品是一周的课外阅读任务。除此之外,学生要进行积极的课堂讨论,认真写作课程论文,以完成课程任务。

显而易见,在此教学模式下,丰富的阅读,有效的课堂讨论,教授的正确引导,以及在课程论文写作,自我观点的总结和不断完善,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都得到了极大提高。

第四,原著阅读是时代发展的需求。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际交流日益增多,公共知识资源为世人所知,世界各地的学子都意识到了语言学习的重要性。英语作为一门国际交流的通用语言,已经成为日常交流的语言工具。随着国际交流的深入,国内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要面对的竞争对手将是来自在国内外接受高等教育的同龄人。国外的非专业学生由于各种考试的需要,以及出国学习考试的需要,他们的应试能力以及语言水平得到了普遍的提高。在此情况下,对于我国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仅仅掌握一门语言技能,早已没有了任何优势。因此,如果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英语专业势必会失去竞争优势。

nlc202309041710

笔者认为,英语专业学生在语言优势的基础上阅读英文原著,从英文原著中汲取世界文明的精髓,在充实专业基础的同时,扩宽知识领域,为以后的职业生涯奠定人文知识基础,唯如此,英语专业学生才能够在未来的竞争市场占据一定的优势。

最后,原著阅读是提升个人素养的必要基础。文学阅读对于培养心理健康和个人情操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这是举世公认的观点。这一观点的理论依据,也通过国内外学者通过研究得以证实。2011年英国《卫报》发表文章说,美国布法罗大学的研究者对140名本科生进行研究,发现阅读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性格,改变一个人的情感培养。俄亥俄州的研究者发现,文学阅读可以使人们更能关注他人,增进人们之间的互相理解。而在我国,早几年前就推出了全民阅读的活动。在此背景下,英语专业学生应该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把阅读原著作为提高专业水平和个人素养的手段,扩大阅读,提高自己。

综上所述,无论是专业要求,还是时代所需,或是个人情操的培养,原著阅读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讲,都应该是本科教育中的一个重点。

那么,作为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师,我们应该怎样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原著阅读的兴趣呢?

首先,提高认识,正确引导。正确引导的方法有许多,除了与学生交流上述观点,并尽量使之认同之外,必要的课程要求也同样能起到促进阅读的兴趣。笔者的一些学生就是在课程阅读书目以及课程论文写作的要求下,开始系统地阅读英文原著。他们在阅读作品和完成课程论文的时候惊喜地发现,自己对作品的见解与别人的分析会有很大的不同。如果仅仅是阅读作品选段,阅读他人的综述及其观点,总有不全面或者偏颇的感觉。因此,有些同学发出感慨,只有在自己完整地通读了整部作品之后,才能真正领略作品的艺术魅力。

其次,循序渐进,合理设置课程。文学水平的提高需要长期的努力和积累。因此,尽早开始文学课程,利用循序渐进的方法,逐渐培养学生对文学阅读的兴趣,加强专业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敏感度,提高其阅读能力。关于课程设置,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名校的做法,细化文学课程的分类,增加可选修之内容,增加文学课程课时。同时,按照不同的层次,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从低年级的名篇欣赏课开始,在学生对英美文学中重要作家的作品和文体风格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再逐步开设小说原著阅读、专题讲座和专题研讨班等课程。

再次,与时俱进,拓宽学习范围。英文原著阅读不能仅仅局限在传统意义的经典文学作品。2009年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美国文学史》,不仅改变了传统意义上文学史的限定范围,而且把文学的范围扩展到了政治、音乐、艺术等领域。这部新文学史说明,文学与文化原本就是难以区分开来的概念。哈佛成功的通识教育方法也在告诉我们,全面提升人文知识,是奠定各类学科的基石。

生活在全球化时代,英语专业教育需要改变思想,拓宽视野,重视英美文学课程,坚持人文素质教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与时俱进,与世界同步,也才能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具有挑战力和创新力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作者系郑州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

(本文编辑谢宁)

今天我们怎样做教育 篇12

近来读了卢志文校长的《今天我们怎样做教育》一书,文中,卢校长用睿智风趣的语言叙述了他二十几年的教学经验与实践思考,从教育在当今的服务地位、教师的专业发展、教育服务时代的教师评价制度、今天怎样做教师等方面阐释了自己精辟的观点,他非凡的智慧,执着的追求,独到的见解,震撼着我的心灵。他主张的 做“实践的思考者”和“思考的实践者”对我的触动很大。

他提到的会“鼓动别人”、“服务别人”、“成就别人”就是会管理,让我想到了教学工作。作为一名普通的老师、班主任,管理的是一个班级体,班级说大不大,但平时班级事务特别的多,尤其是作为一年级的班主任,更是感觉一天到头不住下,而且事情还干不完。后来认识到不可能事事亲为,有些时候应该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处理平常班级工作的兴趣,如:打扫卫生,收发作业等等。

他在教育中感悟人生,积累了几多凡人箴言,细细品味,包含着深刻、精辟的哲理,令人叹服。如“用脑袋行走,做思考的实践者”“怀揣教育理想,贴着地面行走”。

勤手学习,才能善于思考。要做一个“思考的实践者”,就必须首先成为一个“勤奋的学习者”。高度:理论扩展视距学习理论是提高思考水平的捷径。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高才能望远。没有足够的理论高度,就不会有实践中的那些远见和卓识、胆略与思路。哲学给我们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科学让我们的教育实践找到正确的方向,经济学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并理解社会现实,管理学则让我们对人和人性有更加准确的把握„„

上一篇:认真做好换届后续工作下一篇:英语班开班家长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