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之我见

2024-06-04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之我见(共13篇)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之我见 篇1

教学设计是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研究提出教学问题解决策略,以达到对学生的最优发展为目的,教师与学生共同策划教学方案与教学过程的一种方法。

教学设计的重要前提之一是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有法即有规律可循,因此需要设计;教学无定法说明它富于变化,具有鲜明的艺术性,也需要设计。无论从科学的角度还是艺术的角度看,教学都需要设计。

特别是初中物理课的教学,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初中物理教学是青少年进入物理知识宝库的入门和启蒙,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具有初步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因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富有哲理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启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为今后的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设计上,不能仅仅只是枯燥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以往教学中备教法存在两个不足:一是所备方法十分简单,以讲授贯穿始终;二是只备教法不备学法,教师很少考虑学生怎么学。备学生也存在着局限性:一是角度并非是学生的发展而强调教学的任务的完成;二是以中等学生为参照,忽略了两头的学生。对于初中生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而言,他们一方面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各种新鲜事物好学、好问,富于幻想。但他们这种学习积极性往往与短暂的,遇到较为抽象理性的物理知识时,便很快地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积极性,感到物理课是枯燥无味的,最后导致初中物理教学的低效。因此物理教学的艺术性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的重要环节。所以提高物理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艺术设计,我主要谈以下几个方面:

一、初中物理教师的教学能力,这是成功教学设计的前提条件

1、物理教师的专业发展的过程就是备课的过程

初中物理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直接影响着学生,其中包括教学技术手段、语言表达能力、专业知识水准综合表现出来的美的教学魅力更是青少年学生产生崇拜心理的基础。正是这种教学魅力吸引着学生的注意,从而启发并促进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学手段应用中和教师语言表达就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不时地刺激学生,使其保持比较长久的注意力,最终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提供有力的保证。所以说教师用一生的教学生涯为学生备课。

2、教师的教学语言表达

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表达形式上的艺术美是一很重要的基本教学能力,其中教师讲课时语言感染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天真活泼、好奇敏感的中学生,效果尤其明显。语言风趣、讲解生动,使学生愿意听并引起高度注意,能够让他们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增加技能。这是一位中学物理教师应有的一项基本功。

3、教学生动,活跃课堂气氛

根据教学内容,课前预设一些鲜活的情境或环节,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讲势能时,可向学生说,下雨时,雨滴向你头顶上落下时,你将怎样?学生肯定会说:“这有什么可怕的。”如再问,若你头顶上有冰雹落下呢?学生肯定会下意识地手盖头顶,“那还不快跑”。从而说明物体的势能和质量有关。在讲势能和相对高度有关时,可以用从课桌上跳下来和从三楼上跳下来进行比较,肯定会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风趣的语言,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使枯燥无味的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而有趣,逐渐把教学活动推向高潮。

4、教师授课时,要有丰富的情感

丰富的情感,是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运用,也是教师道德情操的要求。一个教态自然的优秀教师,走进课堂应满脸笑容,每字每句都对学生有一种热情的期望。大多数学生的进步都是从任课教师的期望中产生的。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教学,能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能增强他们的理智感,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能使他们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材。

教师授课时的语言、声调、动作要富有感染力。准确的措词、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描绘、柔和的声调、富有表现力的动作表情融为一体,可使学生在40分钟内不仅学到物理知识,而且还有一种美的享受。在对物理概念、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进行叙述时,要做到抑扬顿挫,声音的高低、发音的长短、感情的运用等,都要求教师根据具体内容进行精心设计。

5、讲述有趣的物理现象、物理学史和物理学家的故事

介绍物理学史的发展、物理学家的情况,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如“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会使学生有很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再如“爱迪生和白炽电灯”的故事使学生了解了科学家的成才之路,并深深地体会到“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一道理。

6、要求学生留心观察现实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从现象中学习物理 物理学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很多物理定律和规律都是从观察中发现的。例如,牛顿通过对苹果落地的思索,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伽利略通过观察吊灯的摆动发现了单摆的等时性。通过举例,引导学生观察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例如,油罐车为什么要拖一条尾巴--铁链?在干燥季节里,在黑暗中脱下化纤衣服,往往能看到火星闪烁,这是什么现象?通过引导,学生会在生活中发现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

二、教学设计的实效性与创新性

1.要注重突出新知可探性,避免超前自学

由于自学易打破探究的悬念感与发散性思维的过程,从而造成创造活动的中断,因此,在探究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不要求学生自学本节将要探索的内容。但是,为了提高课堂效率,为了有利于课堂主要问题的创造性探究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学有关的预备知识,或根据需要提出一些相关问题让学生自学或查阅有关资料,但不可让学生直接接触主要问题的实质或结论。例如在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对声学上的一些名词不够了解,可以通过课前自学或上网查阅“振动”和“摩擦”及“打击”有何不同、自然界中的声音和人为声音、固体和液体及气体中的声音现象,但不要涉及声音是由振动产生和声音在各种物质中都能传播这一中心问题。这样给探究铺平道路,避免学生讲声音是打击产生的或声音是摩擦产生的。但在“看不见的运动”一节教学中,假如让学生提前自学,再进行实验探究,那只能使学生获得探究的过程,其中的方法、科学知识都不存在悬念了。

2.设计教学程序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

学生的认知过程,可以分为摄取、定位与活化三个步骤。在探究过程中,学生摄取了许多知识与方法,这些知识与方法最初在头脑中是杂乱无章的、无序的,如同无人治理的仓库中堆放的货物一样,不便于提取与运用,这就需要通过小结等方式对这些内容进行定位,“理清”它们之间的隶属关系及内在联系,使之有序化,如同超级商场中将货物分层、分柜台摆放一样,从而便于提取与运用。最后还要将这些内容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使它们活化,如同商场中的货物必须被买走才能实现其自身价值一样。通过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实现熟悉上的“两个飞跃”。在一节探究教学过程中,也应该符合这一认知的全过程。例如在“科学探究:摩擦力”的教学中,要使学生感知摩擦的存在、提出摩擦存在大小的问题、猜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可能因素,再让学生摄取控制变量法、力的平衡法测摩擦力这一方法;通过实验与分析来去伪存真,从而定位:“摩擦力与压力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最后将知识活化,讨论在生活中如何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

3.对具体实验探究过程的设计要符合课题的合适要素

科学探究,离不开探究的程序,这一程序其实就是思维的程序,它既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与探究学习的步骤,又是一节课中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与主要任务,它们是课堂教学的“脊柱”。程序中的各个要素相当于“脊椎骨”,它们对于一节课的探究过程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探究教学中,每一节课内至少要有一个问题运用一条程序化的思维过程步骤。例如在“合理地利用机械能”一节教学中,探究“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的思维程序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在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的教学中,其总的思维程序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其中探究凸透镜成虚像的情况是相对独立的,它的思维程序是:提出问题──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

4、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设计,重在学生的形成过程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物理知识的核心内容。要培养学生关注物理现象,引导其从现象的观察、分析、实验中形成物理概念,学习物理规律,继而对规律的发现过程产生兴趣。初中物理中的概念和规律,多数是从物理事实的分析中直接概括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对重点的概念和规律要使学生学得更好一些,并且充分发挥它们在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方面的作用。但是,知识的理解、能力的培养都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要求过高过急。

5、物理知识的应用设计,是重要环节

在教学中要注意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帮助学生通过熟悉的现象理解所学物理知识,知道物理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学试验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不断了解物理知识的广泛应用中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信心。

6、教学设计的创新

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校长于杰先生在接受中国教育电视台采访时认为,创新是大学教育的灵魂。这所大学之所以赫赫有名,就在于它坚持了创新这一办学思路。在与北京大学一个系的课程进行比较后,于杰先生认为,北京大学与法国高等师范学校的课程主要区别不在科目与内容上,而在没门课程对学生发展定位的不同,即教师不是首先教学生具体的“房子”,而是首先要让他们了解“房子”的整体概念。每一门课程教师都把创新放在首位,正因为如此,这所学校才培养出了那么多诺贝尔得主和政治领袖。由此可见,创新是多么的重要。人们在创造过程中,注意力总在高度集中,会达到忘我的程度。教学创新会让教师体会到教学的乐趣,它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学设计总是教学的本质力量较为充分的体现,因为“设计”总是与革新、进步等这样的概念紧密相连的。有了教学革新,教学就成为一种自我超越与超越他人的工作。如果教师的教学只是一般的备课的基础上完成的,那就无所谓创新可言,也就谈不上教学艺术水平的提高。

三、现代教学设施的应用

科学技术的飞跃,尤其是计算机及其网络的日益普及,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技术的发展,各种现代化教学技术走进了课堂。随着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应用普及化,各类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和自制教学课件已成为教师教学的得力工具。这种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函,也扩展了教学外延。那么,有个好的教学课件是运用这一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必备条件。许多青少年非常喜欢网络游戏,为此他们可以废寝忘食。因为游戏本身设计制作非常符合青少年年龄特点,具有青少年所喜爱的趣味性。所以运用现在多媒体教学的趣味性是激发教学对象产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

黄陂区实验中学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之我见 篇2

一、利用学生身边之事引导学生走向物理

有些物理规律表面看似乎十分抽象, 枯燥乏味, 其实很多物理规律非常具有趣味性。例如, 在进行“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学时, 为了让学生将“一相互作用力”跟“一对平衡力”区别开来, 也为了让学生感知到物理是非常有趣味的, 笔者讲了一个有挬常理的笑话:“甲乙两位同学打架向老师告状请求教师评理, 教师听完事件的前因后果作出如下的评判:甲、乙二位同学既“不亏”也“不赚”, 二人也不要争辩是谁先动手的。此时, 全班同学都感到教师的评判不公, 进行了一番辩论。教师进行了如下分析:“甲同学打一拳在乙同学身上时, 甲同学的拳头对乙同学的身体有了一个作用力, 同时乙同学的身体将对甲同学的拳头也有一个反作用力, 这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分别作用在甲乙俩同学的手和身上。他们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是谁先和谁后没有多大的意义。”讲完这个笑话后, 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哄堂大笑。同时进一步理解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概念。

但是, 由于力的作用部位不同, 即使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可力的作用效果不同, 这是由于力的作用点不同所导致的结果, 进一步说明了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二、利用对比的方法加强物理概念教学

概念的形成过程就是对事物的认识过程, 某一物理概念就是对某一事物、现象的本质在人的大脑中的反映, 它是在大量观察实验中获得感觉、知觉形成的基础之上, 通过分析比较, 综合与归纳, 把一些事物本质的共同特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推理而建立起来的。

1. 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

例如:用绳子吊在天花板上的吊灯, 对其进行分析。

(1) 选研究对象为灯。灯受到重力和绳对灯的拉力, 二者都作用在灯上, 又由于灯静止, 即为平衡状态, 所以灯受到的重力与绳对灯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 而拉力与重力是性质不同的力。

(2) 选研究对象为绳。绳受到天花板的拉力和灯对绳的拉力, 二者都作用在绳上。绳处于静止状态, 所以二者是一对平衡力, 该二力的性质是相同的。

(3) 分析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

灯拉绳的力和绳拉灯的力, 前者的受力物体是绳, 后者的受力物体是灯, 即使二者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 二者共线, 但作用在两个物体即为相互作用力, 二者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都是由于形变而产生, 属于同种性质的力。

天花板拉绳的力与绳拉天花板的力, 前者的受力物体是绳, 施力物体是天花板, 后者的受力物体是天花板, 施力物体是绳, 二者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同时共线, 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属于同种性质的力, 即为相互作用力。

综上所述, 相互平衡的两个力的平衡条件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 并且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但二者可以是性质不同的力, 也可以是性质相同的力。

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后者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相互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属于同种性质的力, 平衡力可以属于性质不同的力。

2. 在密度和电阻教学中利用对比的方法分析物质的性质。

(1) 密度是物质的属性, 当物质的状态确定时, 对于该状态下物质的密度一般是不变的, 而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无关。

(2) 电阻:当导体给定时, 该导体的长度、截面积和材料已确定, 则该导体的电阻一般是不变的, 而与通过它的电流和加在该导体两端的电压无关, 即导体的电阻也是导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通过这样的分析, 将可排除物质质量为零, 则密度为零;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为零, 电阻也为零的错误结论。

三、利用生活实例分析加强对学生物理概念的教学

在物理教学中应用生活中遇到的现象引导学生学习物理概念, 把物理规律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规律的理解, 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例如, 在讲摩擦力方向时给学生讲一些生活实例, 如: (1) 人在雪地走路时, 脚带起的雪粒将落在裤子的前面还是后面。 (2) 载重汽车在爬山时, 后轮带起的土与前轮带起土的去向。 (3) 利用毛笔写字时, 让学生观察毛笔尖的走向。 (4) 双手相对用力挤压, 同时用力前后推动感知手心中肉的走向。通过上面实例的分析, 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同时让学生感知物体发生相对运动的趋势, 从而理解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发生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5) 还可以利用假设法来讲摩擦力的方向, 将发生相对运动物体的表面假设长有毛发, 当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趋势时, 利用接触面上毛发的朝向来确定摩擦力的方向, 即毛发的指向就是该物体所受摩擦力的方向。

初中物理学习活动设计之我见 篇3

关键词:初中物理;学习;活动设计

学习活动设计是教师根据学生实际,以课标为纲,课本为例,学生为主体设计的学习活动方案。重在“活动”,“活动”是课堂教学的灵魂。通过学生的“动”使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求得真知。它不同于教案,教案的执行者是教师,而“活动设计”的执行者是学生,因此更接近“学案”。使用活动设计开展学习活动,将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具体化、有形化,促使学生不断地自我评价和反馈,产生自主学习的成就感,同时也为教师及时掌握信息提供了途径。

下面我就以“气体的压强”为例,具体谈谈学习活动设计。

一、观察实验

中学生学习物理是以“物”明“理”的,他们对教材内容的直观感知越强烈、越深刻,形成的概念就越清晰、越牢固。因此观察实验是学生学习物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如果课前学生能利用身边的器材设计并完成实验,既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又能使学生自主实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同时教学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这节课前预习部分安排了两个实验:①在茶杯中注满水,用硬纸片盖住杯口,小心而迅速地倒置过来,观察纸片是否会落下。②取一瓶口直径比鸡蛋略小的玻璃瓶,点燃一至两张纸,迅速放入瓶中,再将剥了壳的熟鸡蛋堵住瓶口,观察现象。这两个实验的器材选取简单,实验的现象也比较明显,易于操作。如此很好地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思维加工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用。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从实验现象出发,让学生在了解“是什么”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去“想”、去“寻找”、去“探究”,试着解决“为什么”。这样既帮助学生复习了旧知识,又初步建立了新知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发现知识”的主体。本节课在这个环节,我设置了两个分析思考题:①分析纸片的运动状态及受力情况(指出各力的施力物体)。②分析鸡蛋落入瓶中的原因。利用已有知识判断出纸片处于静止状态——受到平衡力作用,进而分析得出:纸片受到竖直向上的压力,再引导学生找出压力的施力物体,为大气压强的初步建立打下基础。分析鸡蛋落入瓶中感知气压的变化。然后趁热打铁,再设置三个思考题:①你能将塑料吸盘贴在竖直平整的墙面上,且在挂钩上可以挂一定量的重物吗?请你试一试。②你听说过或见过拔火罐吗?你了解它利用了什么物理知识吗?③阅读书本“马德堡半球实验”,写下你的收获。教师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出发,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不断创设物理问题的情境,通过“试一试”“了解拔火罐”“写下收获”一系列的分析、思考、总结,让学生充分动手、动脑、动口、动笔,真实鲜活、亲身体验到大气压强的存在。

三、交流讨论

本节课的重点是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和估测大气压的值。在完成书本上演示“易拉罐瘪下去了”的实验前,要求学生“猜测现象”“说明理由”,通过让学生猜想,增加成功的快乐体验,这是对课前自主学习的有效延伸。演示实验(也可由学生完成)做完后,由学生“表述现象”,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最后通过分析综合,水到渠成地归纳概括出大气压强的概念。用教师的“讲”抓住学生的“想”,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展有效性教学。

在师生对话、生生互动交流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将学生心灵中的智慧不断引出、不断发展、不断生成、悟出真理。教师要教会学生评判“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是否正确?”“有何理论依据?”尝试把自己实验设计与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引导学生养成感悟、反思的习惯,逐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逐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演绎推理以及综合评价能力。

四、学以致用

经过两个阶段的训练以后,这时教师还需有计划、有目的、有針对性地选编一些习题,进一步加深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在本环节,我主要通过设置一些简单题,达到知识的有效巩固;同时增加一些选做题,以求作业的开发度,让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跳一跳”,从而使知识有形起来,丰富起来。①举两个例子说明大气压是存在的。②我们都知道,大气压强很大,为什么房顶能承受如此大的压强而没有被压垮?③我们每时每刻都要呼吸,呼气时,胸部收缩,肺内气压与外界大气压大小关系?吸气时,胸部扩张,肺内气压与外界大气压大小关系?④(选做)把装满水的量筒浸入水中,口朝下,然后用手握住筒底向上提,在管口离开水面前,量筒露出水面的部分()A、是空的;B、有水,但不满;C、充满水;D、无法判断。通过以上习题的练习,既让学生在课堂上看到自己劳动的价值,感到一种成功的喜悦,又让学生进一步感到物理学以致用的无穷魅力,增添一份自信。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之我见 篇4

【内容摘要】本文先论述了初中物理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功能有知法、守法、用法功能,接着又分析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渗透法制教育功能的必要性,开拓初中物理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功能要做到以下三点:找准渗透知识点;把握渗透知识点的时机;掌握知识点的渗透程度.【关键词】渗透法制教育功能、知法、守法、用法功能等。

初中物理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功能有哪些呢?据笔者调查研究,其内容如下:

一是知法的功能。

例如,在进行到八年级物理第四章“光现象”的教学时,通过光的传播中有一个重要的规律: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根据这个规律,光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其后会形成阴暗区域,也就是影子。这就涉及了居民的采光权问题。所谓采光权是指相互毗邻的不动产所有权人或使用权人之间,一方为接受日照而要求另一方限制其建筑物或植物距离或高度的权利。《物权法》第八十九条对“采光权”有明文规定:建造建筑物,不得违反国家有关工程建设标准,妨碍相邻建筑物的通风、采光和日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规定:“大城市住宅日照标准为大寒日≥2小时,冬至日≥1小时,老年人居住建筑不应低于冬至日日照2小时的标准;在原设计建筑外增加任何设施不应使相邻住宅原有日照标准

降低;旧区改造的项目内新建住宅日照标准可酌情降低,但不应低于大寒日日照1小时的标准。”我们通过光的直线传播规律与采光权,使学生深刻知道采光权的概念,了解物权法的界定,进而知道采光权是自己合法的权利。

二是守法的功能。

例如,通过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声现象”中的噪声控制教学,先要知道噪声的概念为:从物理学角度,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凡是影响人们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以及对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再了解噪声的危害以及控制后,不失时机穿插《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第七章第三十九条规定:“建设项目的噪声污染防治设施没有建成或者没有达到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的要求,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由审批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部门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可以并处罚款。”《中华人民共和国住宅设计规范》中规定:住宅卧室、起居室(厅)内的允许噪声,昼间应小于或等于50分贝,夜间应小于或等于40分贝。住宅卧室、起居室(厅)宜布置在背向噪声源的原则。电梯不应与卧室、起居室(厅)紧邻。凡受条件限制需要紧邻时,必须采取隔声、减振措施。这样让学生来理解噪声的两种定义和噪声污染的相关法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噪声的定义。同时,学生也更愿意遵守噪声污染防治条例,对学生守

法教育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三是用法的功能。

例如,在进行物态变化中的风、云、雨、雪等教学时,先分析风、云、雨、雪等形成过程:海洋和地表中的水蒸发到天空中形成了云,云中的水通过降水落下来变成雨,冬天则变成雪。落于地表上的水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地下水又从地层里冒出来,形成泉水,经过小溪、江河汇入大海。形成一个水循环。再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规定: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应当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规定设置排污口;在江河、湖泊设置排污口的,还应当遵守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禁止私设暗管或者采取其他规避监管的方式排放水污染物;禁止向水体排放、倾倒工业废渣、城镇垃圾和其他废弃物;禁止将含有汞、镉、砷、铬、铅、氰化物、黄磷等的可溶性剧毒废渣向水体排放、倾倒或者直接埋入地下。存放可溶性剧毒废渣的场所,应当采取防水、防渗漏、防流失的措施。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分子扩散与环境污染,教育学生环保要从自我做起。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树立了合理用水、防止水污染的意识。

为什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渗透法制教育功能呢? 详而言之,当今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在青少年中进行法制教育已迫在眉睫。《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也指出要确保中小学法制教育的质量,充分发挥学校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不断推进中小学法 3

制教育的深入开展。《纲要》还明确指出:中小学生法制教育要有

机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门学科、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法律意识、法制素质是未来人才必不可少的素质之一,试想,如果一个物理学家没有一定的法律意识、法制素质、人文精神,他可能不但不能为国家为人类带来进步和文明,而且会助纣为虐,给国家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由此看来,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是对包括物理教学的所有学科教学的要求,是物理教师的本职工作之一。简而言之将法制教育与物理知识联系在一起,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加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如何开拓初中物理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功能?通过实践,开拓初中物理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功能要做到以下三点:

1、找准渗透知识点。法制教育中的渗透必须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于知识点之中,呈隐性状态。例如,在声的利用的教学中,声音可传递信息,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十五条严禁利用超声技术和其他技术手段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严禁非医学的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第十六条,违法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或者卫生行政部门依据职权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于罚款。在光的色散教学中,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在眼睛和眼镜的教学中,可渗透眼镜制配计量监督管理办法只有充分驾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谛,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即教学中进行思想

教育的“渗透点”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育的对象,这

就要求法制教育工作必须既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又要符合思想教育的规律,只有找准渗透点,思想教育才能直透心田。

2、把握渗透知识点的时机。教师从教材出发,觅到源头——渗透点后,引出源源流长的“活水”。例如,在熔化和凝固的教学中,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显而易见,渗透点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可能由施教者任意安排,必须遵循其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层次、地位来具体安排,随着教学进度随机渗透,因材施教,法制教育的特点是动情晓理,“情动”而“知书达理”,这就是说渗透的方法、形式、时机都应利于创造最佳的渗透氛围,即学生认知与接受渗透的最佳心理。不能因为渗透而置教学知识于不顾,牵强附会,强行渗透,也不能只顾及教学,对法制教育或敷衍了事或事过境迁才勉强渗透。这样都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由此可见,把握好渗透时机是为了获取最佳渗透效果,只有精心设计教学,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3、掌握知识点的渗透程度。找准渗透点是为了解决育人从哪儿选择突破口,把握渗透时机是为解决什么时间、怎么突破的问题,教师要恰倒好处地处理二者的关系。而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这种渗透如果“透”得不够,不到位,则会功亏一篑,效果不佳;而过“度”则会改变学科性质,变成法制课,这就要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既不可

偏颇一方,又能抑扬有节,调度有方,处理好渗透的尺度,做到既到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之我见 篇5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技能、培养良好思想品德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合理。首先,所选教学方法能否更好地演绎教学目标,是一节课能否成功的基点。其次,所选教学方法是否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是一节课能否成功的重要条件。再次,通过这样的方法能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是一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可以这样说,教学方法决定了课堂的节奏、气氛,也决定了教师输出知识和学生吸取知识的广度、深度和清晰度。因此,在每一节课之前,针对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一套合理的教学方法,是每个教师在备课中必须慎重对待、认真完成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适应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笔者任职两年多来,在教学实践中积极进行改革和探索,现就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方法的设计谈些浅显的认识,旨在抛砖引玉。

一、必须以学生和教材实际为出发点

教法设计必须从学生实际和教材实际出发。首先,我们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其心理特点、认知能力及参与课堂活动的能力存在着差异,同时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结构也有所不同。比如,在初中阶段,初一学生大多处于儿童期向青春期的过渡时期,普遍较活泼、好动,对中学生活充满新奇和幻想,往往有一个对初中学习环境和教学方法适应的过程,尤其是对抽象性、理论性较强的思想政治课,其适应期会更长些。因此,在教法设计上,教师就应在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上下功夫,多采用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力求新颖、活泼、有趣,积极吸引他们参与教学活动。比如可采用情景教学法、说唱归纳法、漫画赏析法、角色表演法、游戏明理法、电教直观教育法、实践活动法等寓教于乐。初

二、初三学生,心理上已逐渐过渡到青春期,思想感情上比较稳定,基本上已适应中学生活,知识面也逐渐拓宽,独立思考、认识、分析问题的要求与能力也有所提高。在教学设计上,教师就应在注重引导其思考、分析、总结、创新上下功夫。比如可结合教材内容多采用一些演讲法、辩论法、案例分析法、材料说明法、谈话法、讨论法等,培养学生更高层的认识能力。其次,教材是我们进行教学活动的依据。现行初中思想政治教材在编写上较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水平,初一主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教育,初二主要对学生进行法律常识教育,初三主要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常识教育,教材由易到难,在内容上、难度上、逻辑结构上、栏目编排上、风格上各具特点,这就需要教师紧紧围绕教材探求最佳教学方法。否则,如不顾教材特点,从初一至初三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就会让学生失去兴趣,使思想政治课教学陷入困境。

二、必须以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为目标

新时期,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十分鲜明地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思想政治课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在素质教育的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在设计教学方法时,既要体现知识目标,更要体现能力目标和觉悟目标,要注意启发学生多读、多说、多讲、多思、多行,多给学生安排能展示其才能的机会,努力培养其良好的思想品质、创新意识、丰富的审美情趣和动口、动脑、动手的能力,真正把思想政治课堂变成一个丰富多彩的、富有感染力的素质教育的大课堂。

三、紧跟时代步伐

当今世界是个开放的世界,网络的使用已使人们更多地吸收到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学生们的生活、学习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耳闻目睹的许多新鲜事对他们的思想品行、是非观念都会产生较多影响,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不能闭门施教,忽视学生的所思所想,也不能沿用老一套方法施教,必须做到及时吸取时代信息,更新观念,把新材料、新手段融进教学方法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形式,创造新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让学生学而不厌,自愿、自觉、愉快地去学习。

四、寻找主导与主体的最佳配合

众所周知,现代教育观念已从原来的教师中心论转向了学生主体论,由师道尊严观转向了平等、民主教学观。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启发式教学已逐渐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在教法设计上,教师一定要注意这一点。要知道,我们每种教学方法的设计不是为了老师在课堂上表演,而是在寻找一种最佳的主导形式和最佳的主体活动形式,以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在教法设计上,教师一定要考虑到主体的参与能力、参与度、参与的实效,同时也相应考虑教师主导作用能否体现,导的度是否合适,导的方式与效果如何,只有把两者配合好,才会使教学活动生机盎然。否则,方法设计不佳,则会导致主体活动热情不高或效果不理想,教师顿觉无趣,又会滑入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中去。

五、注意可操作性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发现这样一种情况,某位老师在公开说课时教学方法设计上感觉很好,但在具体进行教学时,教法特点却体现不出来或未达到理想效果,这与其设计的教法的可操作性有关。

教师在根据课程内容设计每节课的教法时,应该注意首先要有针对性,依据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来设计方法。其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设计教法。第三要考虑辅助手段是否能达到。第四要考虑运作过程是否能顺利;第五要考虑此种教法是否有实效。每个环节都考虑好,这样才能操作,若忽视条件,没有目标,不顾学生实际,结果只会出现老师台上表演得满头大汗,学生座位上无动于衷的局面,事倍功半,让人生厌。

六、新、活、美、实是教法设计应追求的方向

教学有法,贵在得法。面对教学改革形势的日新月异,教师在教法设计上要敢于创新,不断积累经验,寻求新的方法。同时,要注意及时运用新的教学手段配合教学方法的实践,形成全新的教学风格。另外,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法时,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多渠道内化教学内容。再次,一种教学方法的设计通过实践检验后要注意不断完善,不断求美,把教学方法向设计美、感觉美、创造美的高层次发展。把教学过程串成一个探幽寻胜,渐入佳境的过程。最后,教学方法设计归根到底是为了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必须追求实效,不能“金玉其表,败絮其中”,忽略教学的根本。

关于高中物理规律教学之我见 篇6

关于高中物理规律教学之我见

池州市殷汇中学 江英

物理规律是在实验事实和实验数据的概括和总结,规律教学是高中物理一个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没有一系列的规律的教学,就无法让学生形成一个物理学体系。而从初中念过来的学生,往往只对一些现象感兴趣,但对现象背后的规律的总结往往不容易理解和忽视。下面我就高中物理一些相关的规律教学谈谈我的几点拙见。

第一,规律教学要具体化

比如在滑动摩擦力的教学中,对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的教学中,如果只是直接告诉学生这一结论,有时即使你强调很多遍,但如果学生没有理解的话,他们在解题时还是把它当成与运动方向相反。所以在教学中先不告诉学生这一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例子自己去总结,这样印象必然深刻。我在教学时使用的是这样一个例子:开学时,学生都拖着大包小包,因此对摩擦力的方向有实际的体会,我先问学生车静止时,拖包向车后走,包受到什么样的摩擦力,学生基本都能回答正确。然后我又问车向前行走时,拖包向车后走时,包受到什么样的摩擦力,有的学生回答错误,有的正确,但通过对实际情况的引导和解释之后,学生都能回答正确。我再问,这时包相对地面向什么方向运动,等学生思考后再师生一起总结----滑动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我发现学生上完这一课后都很轻松,都面带着心领神会的微笑。物理规律的教学不能脱离实际,因为物理规律的总结就是从实际生活和实验中总结出来的,脱离实际的物理规律的教学必然是一个空中楼阁,必然会让学生云里雾里不知其然,紧密结合学生所熟悉的物理现象来进行物理规律的教学能够做到事半功备。

第二,物理规律的教学要细化

物理规律都有其外延和内涵以及其使用的条件,而且不同的物理规律之间有似是而非的相似。对于一个新的物理规律能否让学生很好的记住而难以忘记,这些都需要教师在课前有很详细的准备和思考---对教材、教法、学生这几个方面都要不断的思考和探索。

比如在力的教学中关于什么弹力的方向的教学,因为初中只是简单的介绍,所以在高中的弹力的教学中一定要从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什么,以及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去着手,不厌其烦,仔仔细细的讲清楚,否则学生到最后只是混乱一团。如我曾经见到几个学生把重力垂直于斜面方向的分力当成是物体对斜面的压力,这是对力的作用点和施力物体的不清楚所导致的。

又如在W=FScosθ的教学中,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一是F是恒力;二是S一般是力的作用点在力的作用时间内的对地位移;三是θ是力和位移的夹角。但对第二点,一般学生很容易忽视,我在课前就想,要设计一个很有冲击力的例子让学生一下子看到不会忘。我问学生用5N的力走5m的位移,力做多少功,学生回答是25J。我又问如果是在一列列车上发生同样的情况,而在这一时间内,列车走了1000m,力做了多少功。等学生回答完后,我列出等式W=5N×(1000m +5m)=5025J,学生惊奇不已。

只有仔细的钻研教材,搞清规律的每一个可能的内涵和外延,有创造性的因地制宜地思考教法,全面地了解学生以做到因材施教,细化各个教学的环节,准备好各个教学环节,才能让学生在45分钟内有很大的收获,才能让学生课后少点作业,少点负担。

第三,物理规律教学要重视典型的例题

在物理规律的教学中要重视典型的习题,因为借助一道典型的例题可以对学生进行思维程序训练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实际使用中掌握规律的使用能力和技巧。学生在使用规律过程中自己遇到一些问题时,常表现为思绪的混乱,缺乏思维的程序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下手。因此在教学中更要通过典型的例题帮助学生建立思维程序,训练教会学生如何通过审题,如何分析,画示意图,联系规律,从易到难,逐步消除思维障碍,这一过程教师不得包办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不断通过典型例题训练学生的物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建立正确物理模型,是提高学生利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个有效教学策略。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之我见 篇7

一、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对比两个事物的现象, 或者事物发生变化的过程来进行实验。

例如, 在教学“沸腾现象”时, 我先让学生观察液体沸腾前后的变化, 并细致准确地给出沸腾的定义, 同时引导学生主动地控制影响沸腾的因素, 观察在正常气压下以及增大气压和减小气压时的沸腾现象。最后让学生作出总结:同一种液体在不同气压环境变化下沸点是随着气压的改变而改变的。这样的实验, 不仅可以让学生很快地了解所学的知识, 还能促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发现、探索, 让他们知道物理现象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第二, 引导学生总结事物现象的规律, 探究现象的实质以及变化因素等问题来完成实验并对实验过程分析归纳最后得出结论。

例如, 在做“滚动实验”时, 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滚动过程中, 物体上升和下降时的速度变化, 并对滚动过程中的势能和动能进行分析。同时, 在归纳观察中, 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怎么样去观察所发生的现象, 以及找出发生现象的条件, 最后归纳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如在观察水加热后沸腾的实验时, 我在学生亲自动手实验的同时, 引导学生思考:当加热开始时, 容器内壁与容器底部是否出现小气泡?在加热开始时温度有什么变化?小气泡在不断加热的过程中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容器口出现的“白气”是什么?在沸腾时间过长时, 水位与加热前有哪些变化?这样的实验操作, 学生看起来就会倍觉新鲜可信, 求知欲望自然就会更强烈, 兴趣倍增。

二、让实验贴近生活, 引导学生探究物理本质

实验贴近学生生活,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更能让学生探究并发现物理现象的本质。如, 魔术师经常表演的节目就是“烧不着的布条”。这样的实验贴近于学生生活, 也容易上手。首先取一块棉布条并淋湿, 在布条的中心滴上酒精, 将布条的中心放在火焰上方。有趣的现象出现了:在棉布条正对火焰的上方升起了火焰, 好像烛焰穿过了布条。拿下布条一看, 真奇怪, 棉布条并没有烧焦。还可以做这样的实验:“小纸锅烧水”。要是在通常情况下, 纸锅很快就被烧着了, 可是水都烧开了, 纸锅仍未着火。这样的实验现象都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发掘其本质。最后有教师作出总结:水在沸腾的过程中 (只要有水存在) , 温度不会再升高, 始终保持100℃, 而布和纸的燃烧温度都超过100℃。因此, 虽然酒精燃烧了, 水也烧开了, 但是在水的保护下, 布和纸没有被烧着。这样的实验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而且还能让学生体会发现物理知识中的乐趣。在此过程中, 教师要正确的引导, 让实验的效果更生动、有趣, 这样学生才能举一反三, 发明创造更多的小实验。

实践证明, 在实验过程中提出问题, 并在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解决的思考中渗透质疑的方法, 最终获得结论的方式。不仅能让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会思考, 学会质疑, 培养质疑能力;同时, 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让学生有一定的数学技能。

三、实验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 在实验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实验的对象必须是全体学生, 实验的目的是实现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科学和人文素养。在实验教学中, 要能关注到水平较低的学生, 同时可以激发成绩较好的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二,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生在主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惑, 产生思考, 会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 获得经验和体会, 这时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 不断将教学引向深入, 让学生获得新知识、新技能, 发展逻辑思维, 完善物理知识体系。

综上所述, 物理的学习离不开实验, 实验对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以及发现能力都起着很大的作用, 同时, 它也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根源。实验无处不在, 可以是各种形式的、不同场所的和不同的工具, 只要你勤于动手, 你会发现生活中的物理实验随处可在。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采用各种实验方法, 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

参考文献

[1]余胜华.在物理规律教学中实施实验探究[J].考试周刊, 2007 (22) .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之我见 篇8

中学物理需要学生理解和记忆的东西很多,要求他们日常生活中观察的各种现象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很多。为了降低学生概念理解的难度,教师可以采用先让学生“做”,再充分利用直观演示的方式来提示概念的方法,让学生明白概念的实际来源。把握住此环节,就会给整个概念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讲“液体压强的特点与规律”时,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U形管在水中同一深度及不同深度的高度差,由此推出各种结论,从而总结出液体压强的规律。

二、分析综合总结

新概念建立之初,一味咬文嚼字、背诵概念是不可取的。在教学过程中,感知是很重要的,但不应让学生停留在感性认识上,而要引导他们把所感知的材料上升为理性知识。即把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最终概括出本质的东西来。

如讲液体的压强特点的规律时,要引导学生辨析压强在清水与盐水中,为什么同一深度处高度差不同?为什么不同深度处高度差相同?像这样有计划、有目的地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分析、综合,逐步深入,从而引导出液体压强的特点与规律。

三、科学合理的设疑猜想

根据感知认识,教师有根据地提出所需探究的问题,设想有关合理的步骤,是培养学生思维积极性、发展思维的有效途径。

如讲牛顿第一定律时,让学生观察小车在不同物体表面的运动情况后,引导他们进行假设:在光滑无摩擦的情况下,会出现什么情况?这将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猜想一定要在对事实和现象以及正确的理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也可以从错误的方面进行分析推理。

四、引导概况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在观察分析之后,在明确概念的内涵外延之后,要引导学生或由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同时要求能准确、简练、完整地表述概念,对某些物理量还要给出定义式,用数学形式或图象准确地表达物理量跟其他量的关系。这样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如:讲“光的折射定律”时,可要求学生找出光的反射和折射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自己总结或讨论有关折射的规律,学生根据已有的反射知识基础,试着总结。学生的概括是否完整正确呢?再通过实验验证,最后在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光的折射规律。这样组织教学,学生学习热情高,不仅提高了研究问题的思维能力,同时也掌握了学习物理知识的方法。

五、加强应用巩固

学习物理知识重在应用,在应用中使学生不断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另外,概念的理解应用也要分阶段,由浅入深,逐步深入,注重积累,强化学习动机,适时加强反馈,让学生养成迫切学习物理的愿望,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学习的能力与方法。

农村物理实验教学之我见论文 篇9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然而在继续以升学为主要评价目标的学校,由于物理在中考中只有70分,所以有些学校将物理划为次要课(语数外占120分划为主要课),实验岗位定为次要的辅导岗位,认为实验教师就是收发仪器、清洁卫生的,于是老弱病残、关系户进了实验室;有些学校则是物理老师与实验员合二为一。前者,实验教师是一个“再就业”的好岗位,工资福利待遇可以得到保障;后者,实验教师的工资正常晋升都有困难,并且显得学校领导不够重视。

物理课的地位决定了周课时少,有时几个班的物理课时加起来才能与一个班的主课工作量持平。加之物理实验仪器大多笨重,做一个演示实验有时要搬几次仪器,且有一些较易损坏,所以有些实验教师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填一下《演示实验通知单》,将仪器搬进办公室后就再也不搬进教室,在教室里就单纯讲实验,或者用学生实验仪器代替演示仪器,仅有讲台周围的几个同学能看清楚。还有些学校,干脆就没有实验室,只能把教室变成了实验室。

实验,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逐步了解科学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学会合作、与人共事的能力,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法。物理实验教学应当受到充分重视,要注重实验教师的培养,要对实验教学进行检查;深入准备室,听实验教师的.汇报,看实验教师的实验教案;深入实验教室,听实验教师的实验课,看专任实验教师与物理任课教师配合得怎样;深入课堂,听物理任课教师的课,看演示实验是否落到了实处;深入学生,听学生对实验的要求,看学生实验是否真正完成。相关部门也可以组织教师开展实验教学比赛,促进实验教师提高能力。对实验教师也应提出要求,如熟悉新课程标准和教材、提出仪器添置计划、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对所缺仪器要有记录等等,保证演示实验、学生实验都能顺利地进行。

多媒体的配置,可以解决物理实验中的一些难题,但也有一些令人不满意的地方。

原来讲托里拆利实验时,因为水银有毒只能讲讲而已,非常乏味。现在通过多媒体视频,学生能看到栩栩如生的画面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正是因为师生感兴趣,多媒体用得较多,可是没用多长时间多媒体就出了问题,维修的话要请省城方面的技术员,不仅要花钱还要等很长时间,加之其它原因,维修的事就容易搁浅。如我们学校四套多媒体,现在就只有一套能用,时间一长,对学校的教学质量及教育效果自然会有影响。因此呼吁上级有关领导多组织一些相关的培训班,提高管理员的技术水平,及时维修多媒体,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事半功倍了吗?

有些仪器虽然配置了,但质量并不好,实验效果自然不能令人满意。如在做光的反射实验时,仪器中原本应该用镜片作为反光配置,但器材中却配置了一块小木片充当反光器件,效果很不明显,几乎看不出来。这是生产厂家的问题,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希望有关部门好好查处,以保证产品质量,维护消费者权益。可是只要我们善于动脑,不好的事情也可能转化为好的事情,通过教师的引导,反而激发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纷纷提出建议,有的学生建议换上小镜片,有的建议改用刀片,效果反而比较明显。

上面的例子也说明,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只有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成为真正的教学主体,才能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性活动的展开与整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以让学生学到知识和技能,又可以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同时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

可是农村学校实验仪器配置得总是不全。如讲压强的时候,仪器室里并没有相关的仪器,只能自己亲自做。我便找来一块小木板,四个小钉子,制成了一张小桌子。实验效果相当不错,学生反映好,领导给予了肯定。若没有像样的仪器,老师怎么教,学生又怎么学呢?不又成了无米之炊吗?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一些日常信息,如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生活中以及科技和社会中的有趣事例……,它们都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和学习的激情,而浓厚的兴趣能激励人们不断地进行探索,从而产生探究的动力。

初中作文教学之我见 篇10

开封市金明区水稻中学牛朝南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体现。多年来,不少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不可否认,初中作文教学效益低下的问题仍相当严重。经过三年艰辛地作文训练,临到初中毕业,一些学生不能写出一篇像样的记叙文,不会写普通的应用文。一篇作文错别字,病句连篇,不忍卒读。怎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益?结合自身语文教学的实践,我认为初中作文教学中应把握好一下五种关系。

一、做人与作文的关系。

“文如其人”。文章是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载体。只有一个热爱生活的学生,他的文中才能看到对生活的炽爱;只有一个极富同情心的学生,才会在文中表现出别人的关怀和体贴;只有一个责任心极强的学生才能写出忧国忧民的篇章。因此,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出色的思想工作者。在课堂内教学生作文的同时,必须教学生如何做人,塑造学生崇高的人格。如果不是让学生的思想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而只是单纯地告诉学生怎样提炼中心的技巧,就想使学生写出一篇思想深刻的文章,那无异于缘木求鱼。学作文必先学做人。

二、社会生活与作文的关系。

中学生怕写作文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觉得无话可写。一写作文往往喜欢抄袭作文书中的一些事件,或是略加改造,而缺乏鲜活生动的素材。鲜活生动的素材从哪里来?答案只有一个:从生活中来。君不见古今中外不少大作家,并非语文专业科班出身,有的甚至只有初中或小学学历,他们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写作的理论和技巧,但他们的作品却广为人们传诵,流芳千古。究其原因?我们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拥有非常丰富的社会生活经历,并把这些经历作为自己创作的不尽源泉。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善于引导学生平时注意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积累生活。“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当学生积累了大量鲜活生动的写作素材,就不会再愁无话可写了。

三、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关系。

不少语文教师常把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割裂开来。阅读教学就是分析课文,作文教学就是出一个题目让学生写。结果一到作文课,学生就满腹愁云,这又怎能写出好作文呢?我总相信一句话:每一篇课文就是一篇极好的习作例文。它的中心提炼、布局谋篇、详略安排、细节描写、语言运用,都值得学生学习。因此,我常把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结合起

来。阅读课时常就是作文课。如我教魏巍的《我的老师》时,就让学生明白怎样通过几件事情表现一个人的思想性格的写法,再让学生选自己熟悉的一个人的几件小事,安排好详略,写出来,读一读,看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性格。教朱自清的《背影》时,先组织学生反复诵读“买橘送别”这段描写,让这份浓浓的亲情感染每个学生,然后引导学生认识到文章感人的原因是因为作者运用了真实的细节描写。再启发学生回忆起自己的亲人或师友,把他们生活中那些平凡但感人的细节描写出来。这样,学生在动情之时,又有榜样作参考,就会觉得作文原来也挺容易。有了写作的冲动,写文章自然就顺畅多了。

四、“模式”与“无定法”的关系。

“文无定法”是多数人认可的作文原则。但如果由此而全盘否定“模式”,也有失偏颇。“模式”本是人们在长期的作文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比较合理的最一般的文章形式。“模式”能够长期存在本身就说明它有一定的科学性。只是众人千篇一律毫无变化的模仿,才使它变得索然无味。对于一个初中学生来说,我认为先应该让学生掌握作文的一些最基本的模式,如横列式结构、纵列式结构、记叙文的四段式、议论文的等。再鼓励学生超越模式,根据文章的内容选择适当的形式。正如练习书法,先要描红临帖,掌握字的结构、运笔的原理,打好基础再超越字帖,形成自己的风格。如一味

强调“文无定法”让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学生反而会觉得无所依凭,不知如何下笔。

五、快速作文与精雕细琢的关系。

一段时间来,快速作文颇受人青睐。这是又一定道理的。一方面,一节课之内写出洋洋洒洒六七百字,缺是一种能耐;另一方面,短短两个小时的语文考试,要做那么多基础题,还要写一篇六百字以上的高水平的作文,没有平时有素的训练,是很难的。但快速度并不等于高质量。即便是名家大笔,尚需“两句三年得,掐断数径须”,更何况这些初学写作的毛头稚子。怎样才能使学生的作文既快又好?我总结为四个字——快写慢改。“快写”就是要求学生快速审题、快速构思、快速成稿,一般要求45分钟完成600左右的作文。目的是让学生养成集中精力,快速作文的习惯。“慢改”就是作文写好之后,切不可教师写一个评语就了事,而要采取相互批改、小组批改、教师面批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作文的优劣,自己再进行修改,如此反复两三次,使较差的作文能够合格,较好的作文能精益求精,再上档次。这样下来,一个学期虽不过写了三五篇作文,但学生掌握的很牢,每次作文都能感受到实实在在是进步。从而增强了学生作文的信心,有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当然,初中作文进行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训练过程,绝非以上几点所能全括。然再教学中如能正确把握好这几点

初中物理教学之我见 篇11

一、立足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物理学是人类在改造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对实践经验和规律的总结。应该让学生认识到物理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自然科学的任何一个领域都离不开物理学。学习物理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对物理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对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所以,学习物理不仅可以了解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奥妙,同时还能提高自己认知世界的思维水平。从生活实例入手,让学生知道,看似枯燥的物理知识,其实时刻被我们不经意的应用着。例如:飞机为什么能在天空飞行?保温瓶为什么能保温?电动机为什么能转动?用望远镜为什么能看得更远?太阳周围为何会出现颜色像彩虹的光环?天空和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为什么粥烧开了会溢出来?笔杆上的小孔有什么功用?饺子或肉丸煮熟了为什么会浮起来?为什么玻璃器皿遇忽冷忽热会裂开?怎样把开水冷却?为什么不倒翁不会倒?为什么钢笔会出水?为什么滑水运动员不会沉入水中?拔河比赛只是比力气吗?……当我们掌握了必要的物理知识,不仅能解释这些现象,也能利用他们为人类服务。千变万化的物理现象,像一个个的谜。当我们掌握了必要的物理知识,揭开谜底的时候就会感悟到物理现象是十分有趣的。我们人体就是一台充分运用物理知识装备起来的机器,它的许多部位或器官都是物理知识运用的体现。眼睛是人们观察世界的窗口。它是由在眼球前部凸出的坚韧的透明角膜、含有纤维胶质的透明囊状的晶状体、无色透明的水样液、视网膜及无色透明的胶状玻璃体构成的。它们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电学知识相对抽象,可身边的例子着实不少:干燥的日子里,我会在上课时带一把塑料梳子,认真的帮一个长发的女同学梳头,大家都窃窃的笑起来了,因为越梳越毛糙了。为什么呢?大家都会抢着回答:带电了。怎么带的电,带的什么电,为什么会毛糙而不会聚拢?这些问题,学生常见而又不知原因,这节课就很生动的开始了。还有,周末让学生回家看看自家的插座有几个孔,哪些用电器用两孔插座,哪些用电器用三孔插座。上课时学生自行列举观察结果,安全用电部分关于插座的知识点在实际生活中就得以解决了。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情境,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初中物理中的有趣实验:给停止沸腾的水浇上冷水后,水会重新沸腾;放在真空罩里的正在响的闹钟听不见声音;高海拔区的沸水温度只有30摄氏度等等。这些现象会引起学生极大地兴趣,对物理现象产生很大的好奇心和神秘感,激发学生探究物理奥秘的欲望。比如我在沸腾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中,向学生展示了武侠电视剧里面一种非常厉害的功夫:沸油煮手。学生当时惊讶极了:是老师练成了神功吗?我就趁热打铁,告诉学生盆子所装的并不全是油,闻一闻就会发现还有醋。从而引导学生分析醋与油的密度及沸点,醋的沸点大约为40摄氏度,其中奥妙不攻自破。这不仅帮助学生复习了密度的知识,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也一下沸腾了起来。在学习光现象时,海市蜃楼,雨后彩虹,碗中筷子变弯,三棱镜色散,这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例子,只要老师能适时加以利用,效果都很好。在学习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时,我手捧着“吹不走的乒乓球”走进了教室,学生都睁大了眼睛看着我,个个摩拳擦掌的要跟老师学学。这是一个极好的例子,每个同学都可以动手做,每个同学都可以感受其中的奥妙。结论在有趣的实验中自显其形。那么其后的飞机升力的原理学生自己就可以解决了。有一节课,我自带了一瓶矿泉水,找了个学生让他透过瓶子看远处和近处的物体,并告诉大家看见的物体是放大了还是变小了。这样一来,学生对于透镜成像原理自然好奇不已,新课顺势即可引入。

三、注重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空间和活动余地,让学生自主投入,做学习的主人。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离不开观察,观察是实验的前提。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又要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课堂实验过程中,抓住学生思维活跃、兴趣广泛、自我表现欲强等心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比如初三电学中,电学实物图的连接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用实物自己动手连接电路。只有学生真正自己动手了,才能更深入的体会并联电路与串联电路的本质区别,从而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同时,还应多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兴趣小组,鼓励学生搞小发明、小创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比如,串联和并联电路中电阻规律的学习,传统的教法是:原有公式的复习,理论推导,应用巩固。这样做的缺点是,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参与程度很小,被动接受,效果可想而知。对于这节课,我们备课组是这样设计的,先设计了两道例题:第一道,串联电路,已知分电压和电流,要求学生用已学过的欧姆定律和串联电路规律,求出分电阻R1和R2及总电阻R,并且比较R与R1和R2之间的关系;第二道例题变成并联电路,已知电源电压和分电流,要求应用欧姆定律和并联电路规律,求出分电阻R1和R2及总电阻R,并且比较三者倒数之间的关系。把得到的数字结果用字母代替,便可很直观的得到新公式。这样,学生通过直观的数字对本节课的知识点已经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为了避免偶然性,再引导学生应用已学知识对根据例题计算得到的结果加以简单论证推导。学生在具体的例题应用中,很轻松的复习了旧知识,而且把本节课的知识点也自己进行了“先应用,后结果”的学习,事半功倍,效果自然不错,而且也避免了机械推导的枯燥乏味。

四、加强情感投资,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牵动学生的神经,都能对学生产生正面的、积极地影响。课堂教学是一种充满丰富情绪色彩的活动,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情绪环境。教师要对学生充满爱心,始终保持自己和学生都有情感投入,深沉、殷切、持久的师爱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基本条件。应该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多了解学生,发现他们的优点要及时表扬,肯定他们的成绩和进步,要不吝啬自己对学生的夸奖。有些学生对物理有很大的学习热情,但因考试成绩不理想,开始怀疑自己学习物理的能力,慢慢的会失去学习学习信心。对这类学生,教师要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在课堂上有意识地把一些比较简单的、直观的问题留给这部分学生,不失时机的加以肯定和表扬。

初中物理生成性教学策略之我见 篇12

关键词:初中,物理,生成性,教学,策略

在初中物理课堂实施生成性教学有诸多益处, 不仅可有效激发教师的教学思路, 还能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因此积极采取生成性教学策略是很有必要的,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地研究和分析。

一、初中物理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特点

(1) 具有随机性的特点。众所周知物理教学情境并非一成不变的, 这种变化具体来讲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教师的随机性教学会致使学生紧跟教师思路而走, 会随着老师的变化而变化;另一方面学生们的语言、行为、问题等随时都在改变着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教学内容和程序, 不得不根据学生学习状态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等做出必要调整和改变, 所以教学的内容也是非常随机的。这种随机性的特点, 势必要求物理教师要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

(2) 具有生动性的特点。生成性教学是在没有规划的情况下展开的, 这种教学模式很自然地就给予了教师和学生更大的自由空间。在学习新知识、讲解分析的过程中, 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充满创意的思想和问题, 教师也会随时迸发出诸多教学灵感, 这无疑会使物理课堂更加活跃、生动、有氛围, 同时也使学生对教学环节充满兴趣。

(3) 具有真实性的特点。由于生成性教学没有经过刻意安排和设计, 一切都是教师和学生在共同学习和分析中的思想交流和碰撞, 这无疑增加了生成性教学的真实性和自然性, 教师随时可把自身在课堂迸发的教学灵感及教学新思路应用在授课过程中, 可随时根据学生所提问题及其学习状态调整教学进度, 这些举措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教学的真实性。

二、实现初中物理生成性教学应该采取的有效举措

(1) 在民主化氛围之中实现教学的生成。民主教学的过程就是师生互动、彼此平等对话的过程, 是思想碰撞和融合的过程, 是经验共享、心灵契合和理性升华的过程, 是教学生成的过程, 教师只有具备民主、宽容的思想, 才能容忍学生所谓的“不和谐”及“节外生枝”, 才能推动课堂教学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我们以实例为证, 在学习“核能”这一课的相关内容时, 教师可在课堂伊始请同学们思考并探讨这样一个问题, 即“核能是有利还是有弊”, 同学们纷纷开动脑筋、畅所欲言, 结果有一个学生以“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为例, 发表了自己很多独到的见解, 教师在给予充分肯定和赞誉的同时可紧抓这一生成性问题, 对同学们加强启发和引导, 请他们作出积极深入的思考, 从更深层面来把握这一问题, 这无形中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促进了生成性课堂的形成。

(2) 在学生的错误之中实现教学的生成。众所周知, 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之前, 头脑之中难免会存在一些错误的与科学知识和理论相违背的观念, 这些错误的前概念与学生的知识经验是并存的, 一旦他们开始接触和学习教材中的新知识, 二者就开始产生剧烈冲突和矛盾, 这种状况的存在无疑会影响学生掌握科学的物理知识。鉴于此,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正确面对学生的这种错误, 要清醒地认识到学生的错误也是一种教学资源, 教师可在与学生的错误辨析中实现教学的生成。

(3) 在探究活动中实现教学的生成。新课标倡导中学物理要积极开展探究性教学, 在探究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的生成。在探究活动过程中, 学生会产生质疑, 会作出一系列判断、比较、选择及修正, 最终获得正确结论。例如在学习“浮力”这一课的相关内容时, 教师可给学生设置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作出探究“影响浮力的因素有哪些”, 结果学生们作出各种五花八门的猜想, 鉴于这种情况, 教师可适当对同学们加以引导“浮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 学生纷纷回答“液体或者气体”, 教师可接着追问“要探究影响因素, 要从哪几方面着手展开思考”, 这样就很好地为学生的猜想指引了方向, 同时也促进了教学的生成。

初中英语课堂分层教学之我见 篇13

初中英语实验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新目标)》的使用,为初中英语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但也对广大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一位英语教师都应力求在业务素质、教学的创新设计上有所提高,去适应新教材教学需要。当然,英语教学也会受到志趣,爱好,个体差异性等各方面的条件制约。比如,对于班额大的班级进行口语训练的制约,现行新教材中词汇量过大,对那些小学没有学过英语的学生来说是一大障碍等等。这

些困难在英语教学中是不可避免的。此外,传统的“一刀切”教学形式不仅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甚至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为了让学生在轻松、平等、自由的氛围中学习、理解、掌握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应实施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作业设置以及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

(一)班级授课是目前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英语课堂分层教学的第一步是实施动态分层。学生在性格、兴趣、爱好、智能、交际能力及学习能力等方面有着个体差异性和共同性,教师可据此把学生分为A、B、C 三个层次,并且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根据发展情况作动态调整;然后依据就近原则把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以便给学生提供许多讨论学习的机会,兼顾各个层次的学生,实现教育活动的最优化,让他们感到学习既有难度与压力,也有信心与希望,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目标分层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新目标)》分为SectionA、SectionB、Self Check,为了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设置了学习策略和具有跨文化内容的语篇及相关练习。SectionA 是基本的语言内容,SectionB是知识的扩展和综合的语言运用,Self Check学生可用来自我检测单元所学的语言知识。它采用任务性语言教学模式,融汇话题、交际功能和语言结构,形成了一套层次化的学习程序。教师应分析每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和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实现教学目标。但是不能“一刀切”力求教学目标在每个学生中得以体现。A层次的学生要全面落实教学目标,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B层次的学生要落实部分教学目标,激发他们的兴趣,增强信心;C层次的学生要过好单词关,过好知识点关,夯实基础。

(三)课堂教学和作业设置分层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层次性,注重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师也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并灵活调整。在课堂教学中应以A、B层次学生为主体围绕教学中心,同时兼顾A、B层次学生的个别辅导。尽可能做到使差生“跳起来摘果子”,让中等生吃好,优等生吃饱。例如:

2.授课的层次化。分层教学法,采取“大班导学,小组议学,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针。根据备课要求,授课着眼于 B 层中等学生,实施中速推进,课后辅导兼顾 A、C 优差两头,努力为差生当堂达标创造条件。具体做法是:上课时合为主,分为辅;课后则分为主,合为辅。做到对 A 层学生少讲多练,让他们独立学习,注重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其解题的技能技巧;对 B 层学生,则实行精讲精练,重视双基教学,注重课本上的例题和习题的处理,着重在掌握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上下功夫;对 C 层学生则要求低,坡度小,放低起点,浅讲多练,查漏补缺,弄懂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时进度以 A、B 两层学生的水平为标准,上课以 A、B 两层的要求为公共内容。课堂提问要注重层次性,具有启发性,及时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作用,让学生“不跳得不到,跳一跳抓得到”,只要努力,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课堂教学形式也要灵活多样,积极引发各层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3.练习、反馈检测的层次化。分层练习是分层施教的重要环节之一。课堂教学效率要提高,教师就要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活动情况,及时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运用练习对学生学习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矫正。教师在设计练习或布置作业时要遵循“两部三层”的原则。“两部”是指练习或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三层”是指教师在处理练习时要具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知识的直接运用和基础练习,是全体学生的必做题;第二层次为变式题或简单综合题,以 B 层学生能达到的水平为限;第三层次为综合题或探索性问题。第二、三两层次的题目为选做题,这样可使 A 层学生有练习的机会,B、C 两层学生也有充分发展的余地,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因而提高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分层达标检测也是分层施教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基本做法相似于分层练习。它是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实施分层考核办法,测验时试卷设计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卷。必做题属检测达标的基本要求,选做题则属较高要求,为加分题。这种设计方法可使 A 层次学生有更多的成功机会,进而增强其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同时也可使 B、C 两层学生不易满足,激发其求知欲。实行分层练习和分层检测,有助于教师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开展个别教学活动,有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三)组织指导学生加强学习合作

分层施教为合作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合作学习则是分层教学的重要环节和深化。课堂上学生除了个体自主听讲、自主练习外,教师还要给学生提供许多讨论学习的机会,一般在各学习小组内进行。这种方式,可使学生互相受到启发。组长要及时检查各组员的练习、作业完成情况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向教师及时反馈。教师则要对各英语学习小组的合作情况及时检查督促和指导,介绍先进小组经验,组织协调各组间关系等。此法实施近两年来,有效地克制了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两极分化现象,提高了学生成绩的合格率和优秀率。这为我们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又拓宽了一条新路子。

近年来,中学英语随着新教材的逐步推广,积极地进行了课堂教学的改革与研究,课堂教学模式日益丰富,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全市的整体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学生的语言能力均有明显的提高。为确保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确保英语学科进一步体现出学科工具性、实践性的特征,确保学生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情感态度得到平衡发展,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设定适切的教学目标

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的目的和要求,参照教材体系和内容,联系学生、教师以及教学环境的实际情况等因素制定明确、适切的,重点突出,针对性强,层次分明的课堂教学目标。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有机整合或有所侧重。使学生英语综合素养得到全面、均衡的提高。

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要有全局观念,充分考虑到每一单元,每一篇目在主题内容、功能、语法等方面的联系,抓住主线,使课堂教学目标适切、明确、有序。

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必须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确保学生基础性学习内容的落实,拓展性学习内容的渗透,同时加强对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引导。使每位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意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如在功能上英语学习的总体目标为学会:

●表达思维活动(同意、帮助、邀请)、情感态度(喜欢、感激、同情、愿望);●道德态度(抱歉、宽恕、感谢、赞成、关心);

●社会文化(介绍、问候、告别、就餐、看病、庆贺)

在设定课堂教学目标时除考虑到不同学生,不同教材结构上的差别外,还要体现出不同功能的课型的目标差异。如:在以口语训练为主的教学中,耍注意学生语音、语调的正确、流畅,也要注意学生引用信息材料、举例来说明问题,阐明观点的准确性、合理性;在以阅读为主的教学中要注意提高学生对文章内容整体的领会能力,同时注意培养学生逻辑推断能力,领悟隐含意义的能力,综合分析材料的能力;在以写作为主的教学中耍注意培养学生用规范、纯正、流畅的语言表达思想,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正确书写习惯,包括字母、词句、标点、应用文格式等要求;在以语法为主的教学中耍力求抓住重点,简明、易懂、实用地在情景中归纳小结,注意让学生在不同情景中灵活、准确地运用语法知识,而不是背规则,啃条文,更不应该用题海战术来训练语法知识。同时,不同课型的教学都要注意情景的设置,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英语思维习惯的养成,交际能力的逐步提高。真正体现英语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二、科学地处理教学内容

教师应加强对教材的研究,教的过程是科学地处理、运用教学内容的过程,要注意依据英语学科的教学特点,按照课程标准安排教学内容。耍保证全体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学习最需要的知识;掌握最必要的能力;获得最丰富的体验。各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在课程标准指导下,选择教材,在保证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素材,呈现形式,功能意念和语言知识的前提下,可对教学内容作一定的调整,并允许学生有选择地学习。充分整合网络、报刊、音像等资源,确保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切实。

英语教学的内容要注意语言知识与社会文化的内在联系。在具体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有选择地向学生补充相关的文化习俗,风土人情,帮助学生了解异国文化。同时,在教学中耍贯彻"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叫的原则,继续加强德育渗透,让学生在了解申外文化差异,尊重异国文化的前提下,树立起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教学内容还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不同年龄的学生应选用符合他们年龄特征的素材和呈现形式,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探究过程申所产生的困惑和难点,帮助学生在解决疑难的同时,锻炼思维品质,真正把英语学科学好,学活,以达到运用于现代生活的目的。充分体现英语学科的工具性。同时也可在学生通过课外学习,获得自主处理学习内容的技能的基础上,提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更深、更广地理解课堂学习内容的能力。

学习内容应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段的要求作相应处理,注意抓住重点和突出难点。尤其耍注意初高中起始年级的内容衔接。可在新学期开始时设计一定的专题活动,复习巩固已学知识,调整学习方法,适应新阶段的学习要求,从而缩小学生间的差距,便于顺利转入正常教学。也可以在每一学期结束前安排一定时间,系统整理素材、功能、语法等内容,让学生更好地进入下一年级学习。又如在词汇教学申,初中阶段要加强基本读音规则的训练,帮助学生克服拼单词的困难,且注意音、形、义三者的结合,还要让学生注意单词的词性。在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时,要开始用浅易的英语解释部分词汇;高中阶段除尽量用学生能听懂的英语解释词义外,还应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构词法,使学生能根据派生词的构成判断其词性和词义,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适当地进行扩词训练,如把词的多义、同义等现象适当地介绍给学生,帮助他们扩大词汇量和提高用词能力。

三、关注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的实效性

英语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必须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整个教学过程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鼓励学生创造性活动,从而达到学生自主地接受语言材料,自觉地调整语言合作行为,主动地运用英语完成语言任务,解决实际问题的目标。

学生要以学习主体的姿态出现在课堂,教师耍在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实施教学指导。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合作等方式,实现课前教师设定的任务目标,从而感受成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应在规范、简明、易懂的前提下,适当复现新学的语言内容,让学生顺利完成由感知,理解到模仿、储存和运用的过程。

教师在组织学生操练新学的语言知识时切忌枯燥乏味,除运用多种课堂活动形式和组织形式外还应设置合理的贴近生活的情景,把教学任务融入到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的语言环境中,为学生创设理解语言,训练技能,运用语言的语言学习环境,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用所学语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能最终真正完成学习任务打下基础。同时教师,尤其是高中教师还应考虑到在课堂中最大限度地模拟社会生活场景,即这种模拟主要不是指道具的模拟,而是活动的模拟,角色的体验,思想的交流。让学生习得自主的学习习惯和内化、探究的学法。

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刻苦、踏实、主动、严谨、创新的学习态度;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过程中逐步养成主动模仿,独立思考,查阅工具书,扩展课外阅读量和视听量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应有计划,有针对性,有层次,持之以恒地为学生创设合作、模仿、体验、实践等条件,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帮助学生找到适应自身发展的学习方法;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课题研究,作品鉴赏等手段鼓励学生了解外国文化、风

俗,鼓励学生主动分析并勇于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是为科学地处理教学内容服务的。也是为本教时的微观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的。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在展示课中切忌盲目堆积所有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而忽视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以切切实实保证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师的工作应具有创造性,教师要用自己的课堂设计参与课程发展进程。教师要善于整合课内外,校内外的多种资源,注意教学任务与真实生活相结合,机械操练与情景训练相结合,单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听说训练与书面训练相结合。同时,在实践中教师有责任为基础性教学,拓展性教学,探究性教学三个层面的教学发展积累经验。

四、创设人性化的评价与保障机制

英语课堂教学的评价耍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为目的,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进步与成功的喜悦,使教师能适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益。

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进行多元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英语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也要关注他们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英语学习的结果,更要考虑每一位学生的起点,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特别要关注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

对于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评价应主要以知识与技能目标为标准,注重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的能力,而不是考查对知识死记硬背的程度。考核形式可根据不同年级的语言要求,调整听、说、读、写的比重。考核的试题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体验性、实事性和教育性,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内省智能。

为保障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教师耍加强教与学的研究,优化学的过程,强化习得环境,学校可通过开辟英语园地,设立英语广播,举办英语节等活动,也可利用社会力量,利用报刊、电台、电视台的专题栏目,营造校内外英语学习的氛围。各年级课时安排可体现高频率,长短课结合的原则,利用常规课、发展课、课外活动、分层教学等形式使学生每天都有英语学习的时间。同时鼓励教师参加教学科研,开发校本教材,拓宽学生学习运用英语的渠道。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对此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1)一是指具体的教学方法,从属于教学方法论,是教学方法论的一个层面。教学方法论由教学方法指导思想、基本方法、具体方法、教学方式四个层面组成。

(2)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学习方法)两大方面,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教授法必须依据学习法,否则便会因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而不能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目的。但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所以在教法与学法中,教法处于主导地位。

(3)教学方法不同于教学方式,但与教学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方式是构成教学方法的细节,是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技术。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由一系列的教学方式组成,可以分解为多种教学方式;另一方面,教学方法是一连串有目的的活动,能独立完成某项教学任务,而教学方式只被运用于教学方法中,并为促成教学方法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服务,其本身不能完成一项教学任务。与教学方法密切相关的概念还有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为完成某一教学课题而运用的比较稳定的教学方法的程序及策略体系,它由若干个有固定程序的教学方法组成。每种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的指导思想,具有独特的功能。它们对教学方法的运用,对教学实践的发展有很大影响。现代教学中最有代表性的教学模式是传授——接受模式和问题——发现模式。

内容摘要:新课程改革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教师更新了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学生成为了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课堂出现繁荣而热闹的景象,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有了一定的提高,可是,语文课堂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影响到教学的有效性。当代学者从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许多操作性强的策略,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经验的借鉴和指明了研究的方向。本文主要从当代学者就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来阐述,目的是让研究者明确以往的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提供经验的借鉴。

1、试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备好学生的重要性。

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发展的结果。其主要特点是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知识是决定人类行为的主要因素。认知心理学不仅要把认识过程统一起来,而且要把普通心理学各个领域统一起来,也就是要用认知观点研究和说明情绪、动机、个性等方面。它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识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知识经济已被人们普遍重视,而知识的载体是人,而一个人知识储备的重要阶段是学生时代,因此学校是一个人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千差万别的个体,也就是说不同的学生因遗传素质和后天环境的关系,性格不一,条件不同,内在学习品质也不尽相同,即使同是学习,他们的动机也是不同的。这样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这样的教学才有针对性,有了针对性的教育,就有实效性。若不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就造成教学的盲目性,就出现程度好的学生学得过于轻松,程度差的学生学得十分吃力。

备好学生能提高课堂的效率;备好学生能做到因材施教;备好学生能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而学生的个性得到舒展,就有了想像的翅膀,就有了创造力。

2、运用你所了解的某一学习理论谈谈如何备好学生。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的教案设计应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并要考虑本班学生的学习实际,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想一想,学生已经学到了什么,学生需要学什么,怎样教学生才会感兴趣?重点难点又是什么?然后根据这些问题的答案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整合、优化,以此来确定一个合适的教学起点,高速高效构起一条设计教案的最佳路线,使教学活动始于学生的“现有发展区”,从而有的放矢地备课。具体说来,应做到以下几点:

尊重学生。为了学生的需要和发展,备课时要心中有学生,要充分了解学生,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欣赏学生。

了解学生。教师应有明确的“备学生”意识,包括:了解他们对有关知识、技能掌握的范围和程度,了解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了解他们的思维特点、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等等。既要了解全班的整体情况,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知识缺陷、困惑、疑点,以及在认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个性差异,以便做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预测他们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拟订相应的教学措施,以使教学过程和谐融洽,保证学生顺利步入知识的殿堂。

要了解学生的“现有发展区”,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分层要求、尊重差异、据学而教、以学定教”。要思考学生对什么感兴趣?何时最投入?教师应怎样设置疑问、引导学生思考?

依靠学生。对我们英语教师来说,需要在备课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感受体味语言。可是,许多教师在备课中给学生的读书活动贴上标签,走走过场,包办代替,用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读,穿新鞋,走老路,习惯于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教,你学。备课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忽视了学生的读书实践活动。因此,语文备课中,要简化头绪,不可面面俱到,要有侧重点。针对课文,教师要多问自己几个问题:学生对课文的哪些段落能够读通,读懂,读好,对哪些段落还需指导,哪些句段难以理解,还需精读点拨,要做到心中有数,设计弹性的指导预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次应设计不同的要求。如何备好英语课

备课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设计和优选教学方案,以保证学生顺利而有效地学习的一系列准备工作。它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搞好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同时,认真搞好备课,又是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发展教学能力的重要保证。那么如何搞好备课呢。下面我结合学习《备课新思维》的体会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备课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五个环节

1.在“备教材”上下功夫。教师在“备教材”过程中要着重解决好这样几个问题:确定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明确教材的体系和内容的主次;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要注重研究和解决教材中的难点,在突破难点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知识结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

2.在“备学生”方面做大文章。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钻研教材,更要重视对学生的了解,教师要对所教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对学生的特点要了如指掌,从而使教材的处理和教法的选择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教师在“备学生”的过程中应突出地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必须做到最大限度地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二是必须做到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3.在“备教法”上努力寻求自己的特色。目前的教学方法种类很多,如讲授法、发现法、问题法、讨论法、观察法、实验法等等,这些教学方法各有各的优点和长处,但谁也不能绝对地说哪一种方法好,哪一种方法不好。某节课可能只运用一种方法即可达到良好的效果,而另一节课就可能需要运用多种方法。另外,从学生的角度讲,不同的教学对象,即使是相同或相近的知识点,也必须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此,每个教师在选择教法时切忌生搬硬套,而应注重研究所选用的教法是否能更好地体现愉快教育的原则,是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从教学内容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才能真正设计出灵活适用奏效的优良教法,才能真正体现出每个教师自身的教学特色,否则,即使已被众多教师公认的教法,如孤立地运用,或机械地运用也都难以奏效,甚至适得其反。

4.在“备练习”方面精心设计,有的放矢。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要紧密围绕教学目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要做到有的放矢,要注重方法的灵活多样。目前在课堂练习中主要存在这样几个问题:一是重讲轻练,教师的主导作用“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学生的主体作用(当然不只限于以课堂练习来体现)显得薄弱;二是练习题设计的盲目性很大,缺乏较强的针对性;三是课堂练习的量偏大,学生手忙脚乱,没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时间;四是课堂练习题单调,无层次和坡度;五是教师在学生练习中忽视矫正错误这一环节,不利于知识的消化和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鉴于此,建议每个教师在实施课堂练习时注意以下几点:在学生做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巡视,及时获取练习的反馈信息;对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讲解,对出现的错误必须纠正;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同时也应对有余力的学生辅之以富有思考性或综合运用的题目。

5.在“备作业”上要做到精心挑选,适量适度。布置课外作业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进一步消化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备作业”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内在逻辑体系来确定课外作业;二是在内容上要做到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在形式上做到由模仿到独创,由典型以变式,充分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三是要注意把掌握知识与训练技能相结合,做到通过作业掌握知识,通过作业训练技能;四是注意适量。作业的布置要少而精,作业的重点应针对学生易混淆、易忽视的教学重点内容;五是要注意适度。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层次性,要做到难易适度,要体现出梯度,并提倡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水平布置不同的作业。

在谈及“备作业”这个问题时,笔者特别要提出的是作业的批改和讲评。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存在三个“不及时”,即不及时收作业、不及时批作业、不及时讲评作业。显而易见,不论教师在布置作业前花了多少心血,并预期收到满意的效果,但若如此“不及时”则必将枉费心思。因此,教师对待作业要及时收、及时批、及时讲,要特别注意搜集通过作业反馈回来的重要信息,并建议每个教师在教案的备注或后记栏内记录好这些信息,真正发挥作业信息的重要作用。

二、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更多地注重教学对象的可接受性。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自己的教学对象即所教学生的特点和接受能力,要努力使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变不易接受为容易接受。任何好的教学方法一旦脱离了与其适应的教学对象,都可能变得无能为力。

2.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到自身的实际。常言道,备好课,不一定能讲好课,因此教师备课必须以自己依此能讲好课为首要前提,每个教师的知识结构、个性品质和思维方式都各有千秋,因此盲目效仿或生搬硬套必将出现事与愿违的结局。

3.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重教学活动的教育性。教学不单纯是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而是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备课时不仅要考虑到如何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还要注重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和个性品质,自觉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实现教书育人的主要渠道就是课堂教学渗透,这一点已经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在备课时研究和设计课堂渗透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课堂渗透绝不能是生硬的、穿靴带帽式的,而必须是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只有深挖渗透素材、钻研渗透艺术,才能真正产生“润物无声”的效果。

复朗读直至掌握为止。因此,我们在备课时要根据不同的情况精心设计、合理安排。只有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会较轻松地掌握每一课所学的单词。

2.我们在课前备课时,还要考虑如何恰如其分地处理好语法、语言点、练习在课文中相互之间的关系。一般中学生对英语出现的各种时态及非谓语动词的运用掌握都比较差。要他们迅速、准确地确定句子的时态及动词的形式有时也比较困难。学好动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靠我们平时在教学中帮助学生逐渐积累语法知识,细心体会。我们在备课中可以根据英语语法的一般规律,使自己清楚知道每堂课的教学如何保持联系性和统一性;如何弄清楚哪些内容是一堂课的重点和难点;课堂上采取什么方法才能使学生及时掌握所学的语言知识等等,诸如上述情况,都要精心准备,细心策划。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淋漓尽致地发挥才艺和授课技能,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其次,课前要备学生。

我们目前所接触的学生,一般来讲学习基础较差,也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英语参差不齐,学习英语的动机和热情也不尽相同。这给我们教学带来许多麻烦。因此,课前必须要备学生。

1.我们老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在课前备课时要针对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从激发学生学英语的愿望和热情出发,以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为出发点,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并实施贯穿教学全过程的最有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效的教学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

2.与此同时,还要针对学生的基础,确定每堂课的讲解进度和难度。课堂上老师不仅要照顾到不同班级上大

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的。因此课堂就成了教学改革的多数的学生,而且还要照顾到班上较差学生和较优的学生。但是要做到这一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这

主阵地,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成了课堂教学教改教研的最主要最核心的问题。目前“怎样才算一堂好

就需要我们在备课前要掌握好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并做到潜心研究,像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每天花费在的英语课?”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教师面前值得研究探讨的一个课题。从我们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来看,一般

英语上的时间、学英语当中遇到的困难等等。

比较重视知识的传授,轻视学生技能的培养,教师往往会以自己为中心,把生动、复杂的教学活动放在固定、3.达到上述水平,教师还得具备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同学生接触和沟通,及时了

狭隘的认知主义框框中,这种封闭、单向传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导致英语教学长期摆脱不了“耗时较多、收

解和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和热情等心理变化,同时又要定期做好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问卷,听取学

效较小”的困境。那么究竟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课呢?我认为一堂英语课的成败,有着诸多原因,但归纳起来,生的意见,尤其是他们的批评意见和建议,通过辩证的分析和判断,及时总结经验。总之,课前备学生,需

无非是下列几个方面的安排和落实。

要教师全身心的投入到自身的整个教学环节中去,注意观察和总结,经过长期的实践方能有度有节地备好学

一、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教案,做到备课、备人、备材料。

生。

我们平时在教学工作中都知道备课的重要性,但往往在实际操作时就会以种种理由忽略了备课,导致课前备

二、运用多种教学技巧,提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

课马马虎虎。其实,每一堂课前的准备工作十分重要,它将直接关系到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因此,我们每一

在课堂上教师即是一个组织者也是一个导演。对于每一堂英语课,教师都要充分发挥其组织才能和导演技巧,位教师都必须在上课前做好各方面的充分准备,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教案,做到备课、备人、备材料。

把英语课上活上好。

首先,要精心备好课堂上要教授的内容。

1.掌握课堂上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利用师生语言、动作、表情激发学生情感,要熟知每一课中的课文、词汇、注释、练习等几个部分。还要考虑在课堂上怎样合理安排这几个部分,才有

调动学生情绪。学生的情绪一旦被调动起来,他们的兴趣也会被调动起来,这样教师也就会顺利讲授新课。

助于学生及时掌握该节课中所学的基本语言知识,才能培养学生交际语言的运用能力。这对我们教师来讲,2.掌握课堂上“导演技巧”的能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逐步挖掘英语语言的可表演性,逐渐地在实际教学

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中,运用自身的“导演技巧”,活灵活现地把英语语言知识传授给我们的学生。比如,英语中sob,weep,cry;

就单词教学而言,就必须认真考虑。我认为不要过于生搬硬套。应该就生词数量和难度来决定。在备课当中

big和large,huge等词汇,没有必要用语言来描述,只需要用身体语言(bodylanguage)分别演示一下两个动作,精心安排这些词如何于课文内容里结合课文讲,这样做可以避免两种情况的出现:

学生便会一目了然,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老师在课堂上从头到尾把单词教完的教学,使学生感到乏味,思想不集中,影响学习效果。老师把大量的3.掌握英语各种教学法的要领。根据所传授的知识不同,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法。比如“情景教学法”。把语言

单词放在课文里讲,这样容易使课文中断太多,讲课文便成了讲单词,将一篇文章弄得支离破碎,打破了课

知识点放在事先假定的各种语言环境中去讲授,让学生在特定的课堂情景中学语言,这样,可以使他们学得

文讲解的整体性,而且一堂课时间也不够用。

快、记得牢、用得活。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近义词”的区分及难度较大的语法知识。比如,我们在讲解“现

所以,我们在备课中要灵活掌握,随时调整自己的备课计划。运用各种手段,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

在完成时”的运用时,即可采用情景教学法,设定几个场景,来表达某一动作对现在、过去、将来的影响。

极性,使学生在一堂课上不知不觉就学会了课文中生词。

4.把强行记忆变为娱乐记忆。在每学期初,期中和期末适当加入几首经典英语歌曲,或播放两、三部原版英

有时候,当我们遇到课文中有过多的单词时候,可适当分开讲。比如,我在教课文时,文中生词较多,而且

语电影。前者可以用填空形式补充歌词,然后跟唱。后者让学生模仿片中的精彩对白,在全班进行表演,使

难度较大。为了使学生能了解和掌握这些单词,我把词汇分解到课文的每一句中,但又不是着重去分析句子

学生在轻轻松松的气氛中学习英语。总之,我们要把“死”的语言知识导活,让学生愿意学英语,愿意参与到的语法。通过形象的实物演示和图片的展示,让学生在观摩和静听的情况下,理解这些词的意义和读音,反

上一篇:上甘岭五年级观后感下一篇:安全工器具室方案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