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与《楚辞》的音乐特征异同

2024-07-19

《诗经》与《楚辞》的音乐特征异同(共10篇)

《诗经》与《楚辞》的音乐特征异同 篇1

本文通过从歌曲结构、演出场面、乐器使用等方面分析《诗经》与《楚辞》的音乐特征差异,阐明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其鲜明的时代性,能够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

距今二千多年的东周是中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它可确切的分为两个阶段:春秋(奴隶社会的瓦解)和战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在这五百年的动荡变革中,一方面,战争此起彼伏,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另一方面,客观地促进了文化的大发展。春秋晚期孔子的儒家思想,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最早的一部歌诗总集《诗经》与风靡长江流域的《楚辞》分别为春秋、战国时期在文化上取得辉煌成就的典型标志。

《诗经》原称《诗》,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现存三百零五篇,采集了由西周初期到春秋末期(前1066至前541年左右)共五百多年间的各类音乐作品。《墨子・公孟篇》云:“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可见,《诗经》具有可诵、可奏、可歌、可舞的音乐性质。《诗经》音乐在汉初仍得以保留,三国时杜夔只保留了四篇,到魏明帝太和年间,只传《鹿鸣》一篇,到了晋朝所有曲调一概失传,从而成为纯粹的诗歌形式。它不仅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在音乐上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国古代最珍贵的艺术遗产之一。

《诗经》表现了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对于周的兴起,周初经济制度和生产情况,重大的历史事件等都有所描述,对于人民的思想感情,西周后期至春秋的政治混乱情况,统治者的罪恶也有所反映。《诗经》把音乐分为民间歌曲、宫廷歌曲和祭祀乐舞三类不同内容和形式的音乐作品,即“风”“雅”“颂”三部分。它所包含的歌曲,在周期极为流行。据《诗经》朱熹《集注》:“风”(国风)是“民俗歌之诗”,“小雅”是“燕飨之乐”,“大雅”是“会朝之乐,受 、陈戒之辞”,“颂”是“宗庙之乐歌”,为《周礼》《仪礼》《礼记》所记各种典礼仪式的音乐(即雅乐)。

“风”“雅”“颂”除了在表演形式上的侧重点不同外,还有着根本的区别:“风”属于民间音乐的范畴,共有诗一百六十篇,大致为春秋初期至中期的民间创作,它是文化中心与非文化中心都有的音乐。而作为文化中心之一的周王室除了具有自己的民间音乐“王风”之外,还收集了周南、召南、邶、、卫、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地的民间歌谣。其中,除周南、召南是当时江汉流域一带民歌外,其余都是黄河流域地区的民歌。这时民间音乐在宫中用于低于大飨一级的燕饮活动,在宫外卿大夫用于宴享士庶。“风”是采风而来,作品题材丰富,感情多样,朴素自然,经过乐官与文人的润饰修改,形式与音韵都很统一。周王子奉养年老无子的人,委派他们到民间求诗,每五年又命采诗官到各地视察并收集民间诗歌,目的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正所谓“观风俗,知得失”。“雅”属于宫殿廷音乐的范畴。它产生于王室,因而“雅”主要是西周王畿贵族(公卿、大夫、士)创作的乐章。它共一百零五篇,分“小雅”“大雅”。所含内容丰富,大部分作品是贵族创作的讽谕歌曲,有的是批评国政,揭露日趋尖锐的社会矛盾,还有的是对统治阶级歌功颂德的作品。“小雅”七十四篇,属于西周末期至东周初年的作品,风格与“风”相近,内容丰富,刻画细腻,不少作品具有民间歌曲的基础。“大雅”三十一篇,属西周时期的作品,主题多集中在歌颂周王朝与文王的政绩功德,或是描绘宗朝祭祀活动中的礼节,与人民生活有较远的距离。西周时,由于受“礼乐制度”的制约,它仅仅限于在周王室演奏,而后随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各诸侯国也开始演奏宫廷音乐。“颂”作为传统的祭祀乐舞,共四十篇,是文化中心所特有的产物。因为传统祭祀乐舞规模宏大且词语晦涩难明,只有在经济比较发达,文化根基比较深厚的文化中心才能保存,演出这种大型祭祀乐舞。“颂”包括周颂(西周)、鲁颂(鲁国)和商颂(宋国)三个文化中心地区的作品。西周雅乐的内容包括传统的祭祀乐舞,从这个意义上说,“周颂”也就作为宫廷音乐中的雅乐来表演了。“雅”与“颂”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产生于周王室,是贵族创作的音乐作品,后者是保存下来的一种古老的音乐文化――祭祀乐歌。

由此时的三个文化中心(周王室、宋、鲁)不禁使我们联想到楚国代替东周王朝,与宋、鲁同为文化中心。那么在《诗经》中为何没有“楚颂”呢?作为文化中心,应有其文化产物。如鲁国的孔丘创儒家学派,宋国大夫墨翟创墨家学派。《楚辞》的形成与曾侯乙墓乐器群所反映的曾国(楚国的国中之国)的宫廷音乐都可看作楚国成为文化中心的标志。而《楚辞》中最具特色的作品《九歌》编辑于战国,且曾候乙下葬的年代也应在前433年或稍晚些,属于战国初期,也就是说,从公元前5“王子朝奔楚”后经过了至少几十年的时间,楚国才发展成为文化中心,而孔子整理《诗经》的时间为公元前484年,此时楚国尚未发展为文化中心,故《诗经》中无“楚颂”。

世称“风骚”,是指《诗经》的《国风》与新兴的文体:“骚体”。它们是中国诗歌的两大源流,各自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魅力。“风”朴实敦厚,“骚”瑰丽沉寂,两者分别是古代黄河和长江文明精髓的体现。“骚体”作品,被后世统一整理为《楚辞》一书。宋代黄伯思对《楚辞》的特点解释得比较精辟:“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东观余论》)《楚辞》不但想像丰富,文采华丽,当中引用了大量楚国的神话故事,涉及不少宗教礼祭,加上感情热烈奔放,使作品充满一种神秘、浪漫的色彩。它实际上是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间音乐的集中体现。楚国民间音乐的内容,以祭神歌舞为主,它在“巫”与“史”两大文化源流中属于“巫”的系统。《吕氏春秋・侈乐》说:“楚之衰也,作为巫音。”将楚国的衰亡归咎于它的文化形态。据文献记载,当时主要流行三类不同的乐歌模式,歌舞乐三为一体便是其中一种重要类型。另一种类型为徒歌,即没有配上乐器的歌唱方式。有时歌者也会遥相互应和唱,展示出楚地流行和唱的传统。此外,史籍中也有楚人配上器乐的歌唱形式,称为弦歌。《楚辞》各篇章均为韵文,多方面具备各种音乐特征,与音乐有密切关系。经屈原修辞、加工而成的《九歌》是最能体现《楚辞》特色的作品。它是由歌词、音乐、舞蹈组合而成的一套祭祀神鬼的歌曲,清丽悲壮,兼而有之,委婉曲折,感发人心。共有十一首歌曲,依次祭祀不同的神鬼,采用不同的标题。从这十一首歌曲中不难发现,楚国一带(南方)把神赋于了人性化,认为鬼十分可爱,尤其在《山鬼》中把鬼描写得十分美。这种风俗一直延续至今,现在南方“鬼”指亲昵的爱称,并且还有“喊魂”的民俗,这一切都是“巫文化”的遗存。楚人“崇火尊凤”,多次征伐和民族融合,为楚文化带来新元素,“王子朝奔楚”,带去了大量的华夏经典。楚文化的兼收并蓄精神使它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兼各家所长,最后它的哲学成为经典,它的诗歌被人传颂。 我们已知,楚国在战国初期,已发展成为文化中心,《诗经》中“颂”是文化中心特有的产物,那么楚国是不是应有“颂”呢?如果是这样,为什么说《楚辞》是楚国文化中心的产物,而非“颂”呢?

首先,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开始变法革新,封建经济萌芽产生,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音乐形态也随之逐渐开始转形,由以钟磬乐为代表的先秦乐舞阶段向以歌舞大曲为代表的歌舞伎乐阶段过渡。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以传统祭祀音乐为主的雅乐早已不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审美需求,被一种热烈奔放、生动活泼的民音乐――“郑卫之音”所取代。由于此时的祭祀乐舞大多为群众性的民间祭歌,其内容与形式“颂”有较大的差异。

其次,楚文化属于“巫文化”体系。此体系的祭祀乐舞既娱人又娱神,它不同于西周“史文化”体系下的祭祀乐舞,主要用来娱神。因而,楚国的祭祀乐舞要比“周颂”通俗易懂,娱乐性强,在民间广泛流传。从《九歌》歌词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楚辞》有着非常独特的艺术风格,它充满了奇特的浪漫主义气息,热烈奔放的感情,因此,《楚辞》成楚国文化中心的产物。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归纳出《诗经》与《楚辞》的音乐特征差异:一是从歌曲结构来看,《诗经》的作品可分为三类唱和形式:对唱(交替歌唱)、帮腔(一领众和)、重唱(反复歌唱)。除多见的启、承、转、合的四句乐段和多段词外,杨荫浏先生将其归纳成十种不同的曲式,如一个曲调重复时使用“换头”手法,两个曲调各自重复,联为一曲等。台湾学者朱孟庭参考了杨先生的分类法,将其分为三大类(一个曲调的重复、一个曲调重复外另有综合性的引子或尾声、多个曲调的组合)和十小类。而《楚辞》并非所有篇章都可以入乐,它的乐句参差错落,托体兮猗,歌曲结构术语有“乱”“倡”“少歌”等,大约是插入歌曲中间部分的小段或单句。这些术语不但反映乐曲的明显分段,也意味着分段间在速度、节奏、曲调或歌者与乐器编配等方面具有对比性的音乐编排。“兮”字以其抑扬、具有弹性的性质,显示《楚辞》篇章在时间律动的自由及不规则的特点。除“兮”字的连用方式之外,句式结构与句子字数的变化也反映节奏、乐句乃至其他音乐层面的方向起伏。押韵现象与歌节编排有莫大关系,即决定歌节分段,故能反映乐曲整体的结构与脉络。二是从演出场面和乐器使用来看,《诗经》与礼乐制度紧密相连,音乐的使用除了有场合之分,还有等级之别。根据用途,大致可以把音乐分为郊社、尝 、食飨、乡射、王师大献、行军田役六大类。音乐的演奏都遵循一定的次序:声乐、器乐、声乐与器乐交替进行、声乐与器乐同时进行。礼乐乐队的表演形式,是歌唱者在堂上,而乐队置于堂下,以此体现“人声为贵”。乐队的排列:王宫悬,诸侯轩悬,卿大夫判悬,士特悬。在三百零五篇诗中,共出现二十九种乐器,其中打击乐器二十一种,吹奏乐器六种,弹弦乐器两种,没有拉弦乐器。《楚辞》的演出场面有浓烈的戏剧性质,巫觋率领的“巫舞”,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演奏时,手持丝竹乐器的乐工和巫觋舞者位于中央,演奏钟磬及鼓的乐工排于四周。《楚辞》中一般使用的乐器,在八音里包括金(编钟)、石(编磬)、革(鼓)、丝(瑟)、匏(笙)、竹(参差、篪)六种,没有土类和木类乐器。楚乐在不少地方有与周代传统相似之处,当中的选择取舍与演进反映楚文化性格和审美差异。如在钟的编制上扩大了音域,增强了低音,并且转向音色方面的考量:令低音甬钟余音绵长,但当衬托较高音区的工作,而高音组则余音较短,当演奏较快旋律不会模糊不清。“一钟双音”的巧妙编排,其他线条性乐器丰富,音色不同,使乐曲色彩变化强烈。三是从调性关系来看,《楚辞》音乐在旋律方面有相当丰富的音高变化。楚钟音列的演变,不仅透露出楚乐使用六、七声音阶的可能性,同时也揭示出接近关系旋宫转调的频繁使用的出现。在艺术性较高的篇章,不同曲调和段落转换,特别是“乱”的部分,涉及更大的变化。

《诗经》与《楚辞》的音乐特征异同 篇2

一、祭祀的时间

《礼记·祭统》:“凡治人之道, 莫急于礼。礼有五经, 莫重于祭。”1古代五礼中最重要就是祭礼。为了表达对神灵或祖先的敬意, 在祭祀的时间选择上理所当然要认真慎重。周代崇礼有加, 依礼而制, 且对天地、自然神灵以及祖先的崇拜之情浓厚, 在祭祀时间上有一定的讲究。

(一) 《诗经》中的祭祀是四时之祭

杜佑《通典卷第四十九》中说道:“先王制礼, 依四时而祭者, 时移节变, 孝子感而思亲, 故奉荐味, 以申孝敬之心, 慎终追远之意。”2四时之祭分别是禴 (礿) 祠烝尝, 也就是春礿、夏祠、秋尝、冬烝。《礼记·王制》:“天子诸侯宗庙之祭。春曰礿, 夏曰禘, 秋曰尝, 冬曰烝。”1而且, 《周礼·大宗伯》对于四时之祭名称的记载也很明确:“以祠春享先王, 以禴夏享先王, 以尝秋享先王, 以烝冬享先王。”3

但是, 在东汉时期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却解释道:“春祭曰祠。品物少, 多文词也。从示, 司声。仲春之月, 祠, 不用牺牲, 用圭璧及皮幣。”“礿, 夏祭也。”4可见, 春祭与夏祭的名称到了东汉又有不同的改变。在《诗经》中还是沿用周朝礼制的名称, 将四时之祭统一称为“春礿、夏祠、秋尝、冬烝”。

《诗经》中有很多关于四时之祭的描述。如:

《小雅·北山之什·信南山》:“是烝是享, 苾苾芬芬。”

《小雅·北山之什·楚茨》:“济济跄跄, 絜尔牛羊, 以往烝尝。”

《小雅·鹿鸣之什·天保》:“禴祠烝尝, 于公先王。”

《周颂·臣工之什·丰年》:“为酒为醴, 烝畀祖妣。”

《鲁颂·閟宫》:“秋而载尝, 夏而楅衡。”

《商颂·那》:“温恭朝夕, 执事有恪, 顾予烝尝, 汤孙之将。”

《商颂·烈祖》:“来假来饗, 降福无疆。顾予烝尝, 汤孙之将。”

其中。以秋祭和冬祭居多。因为秋冬季节农作物都成熟了, 可以用来进献的祭品较多。《尔雅·释天》云:“秋祭曰尝。”5《春秋繁露·四祭》云:“尝者以七月, 尝黍稷也。”《礼记·月令》:孟秋“农乃登谷, 天子尝新, 先荐寝庙。”1

《春秋公羊传注疏》云:“烝者何?冬祭也。冬曰烝。”“烝, 众也, 气盛貌。冬万物毕成, 所荐众多, 芬芳备具, 故曰烝。”6由此得知, “尝”和“烝”都是用来说明秋冬季万物成熟, 祭民们可以用刚成熟的新鲜谷物进献祖先, 孝敬祖先让其先品尝新鲜果实, 并感受后人们辛勤劳作的丰收成果。

所以, “春秋匪解, 享祀不忒。” ( (鲁颂·閟宫》) 就是说周公的后代一年四季坚持不懈祭祀, 并毫不出错地献祭享祀。

(二) 《楚辞》中的祭祀活动多在春秋两季的夜间举行

楚人祭东皇太一等天神、地抵及人鬼的时间, 主要为春秋二时。这一点可以从《九歌》中找到根据, 如楚人崇祀二司命, 其祭大司命的时间为春季, 祭少司命的时间则为秋季。

《大司命》有句云:“折疏麻兮瑶华”。王逸注:“疏麻, 神麻也。”7一种香草的名称, 生长于春季。

《少司命》中有:“秋兰兮兼芜”, “秋兰兮青青”。秋兰也是古代的一种兰草, 叶茎皆香。秋天开淡紫色小花.香气更浓。

另外, 《九歌》中的《湘君》与《湘夫人》都是秋祭。

《湘君》:“采薜荔兮水中, 搴芙蓉兮木末;”其中的“薜荔”和“芙蓉”都是九十月生长的植物。可见, 祭祀湘君神的时间是在秋季。

《湘夫人》:“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与佳期兮夕张”, 王逸注曰:“言己愿以始秋茚草初生, 平望之时, 修设祭具, 夕早洒扫, 张施帷帐, 与佳人期歆飨之也。”[7]这里也注明了楚人祭祀湘夫人是在孟秋 (始秋) 七月。

另有《九歌·礼魂》最后一句中也点明了祭祀的惯用时令。“春兰兮秋鞠, 长无绝兮终古。”这两句是说每年春秋二季, 兰、菊开花的时候, 源源不断地有很多祭祀活动。

很多学者己著书说明了《楚辞·九歌》是承夏代《九歌》而来的, 而夏代郊天祭祖的祭仪是在夜间举行的。《礼记·祭义》载:“郊之祭, 大报天而主日, 配以月。夏后氏祭其暗, 殷人祭其阳, 周人祭日, 以朝及暗。”1《楚辞·九歌》中的夜祭情节很多见于《湘君》和《湘夫人》。描写二神盼望相见的情节, 和二神都兼程赶赴约会之处。如:“骋鹜兮江皋, 夕饵节兮北诸。” (《湘君》) “朝驰余马兮江皋, 夕济兮西澨;” (《湘夫人》) 因为二神相约的时间是:“与佳期兮夕张。”这里都印证了夕设祭祀的事实。洪兴祖《楚辞补注》:“言夕张者, 犹黄昏以为期之意”, 8

这种祭祀时间与《礼记·祭义》中的“祭于暗”是一致的。

再如, 《少司命》“荷衣兮慈带, 愉而来兮忽而逝。夕宿兮帝郊, 君谁须兮云之际?”王逸注:“言司命之去, 暮宿于天帝之郊, 谁待於云之际乎?”7

另有《河伯》“日将蓦兮怅忘归”, 《山鬼》有“杳冥冥兮羌昼晦”, “猿啾啾兮狖夜鸣”, 也都写明了被祭祀的神灵夜间活动。

《东君》祭日神之诗, 写道:“暾将出兮东方, 吾槛兮扶桑。抚余马兮安驱, 夜皎皎兮既明。”这是描写的太阳初升的景象。但是, 细读“皎皎兮既明”则说明是夜祭结束, 迎接太阳升起。洪兴祖在《楚辞补注》中说明:“此言日之将出, 羲和御之, 安驱徐行, 使幽昧之夜, 皎皎而自明也。”8但也是说明刚从夜晚祭祀走出来的意思。

二、祭祀的地点

祭祀的地点统分为内祭 (也称为“庙祭”) 和外祭 (也称为“郊祀”) 。祖先神的祀典通常采用内祭, 超自然神和自然神则通常采用外祭。因祭祀天地万物多在郊外举行, 对超自然神和自然神的礼拜中国古代统称为“郊祀”。商人的庙祭以“内祭”为普遍, 而“郊祀”基本上都是外祭。

(一) 《诗经》中祭祀的场所多在庙宇殿堂

宫庙在坛或墠的基础上筑墙盖屋而成为宫;宫中陈列上祭祀对象以后成为“庙”。9《集疏》:“宫与庙通。”《尔雅·释宫》:“宫谓之室, 室谓之宫。室有东西厢曰庙, 无曰寝。”5

《商颂·殷武》:“寝成孔安。”“寝”指正殿。

《大雅·荡之什·崧高》:“有俶其城, 寝庙既成。”

《大雅·荡之什·云汉》:“不殄禋祀, 自郊徂宫。”

《小雅·小旻之什·巧言》:“奕奕寝庙, 君子作之。”

如:《鲁颂·閟宫》:“閟宫有侐, 实实枚枚。”中的“閟宫”就是神秘的宫殿, 指祭祀后稷母亲姜嫄的庙。

《国风·召南·采蘩》:“于以用之, 公侯之宫。”公侯宫里祭祖庙。

《国风·召南·采蘋》:“于以奠之, 宗室牖下。”

《周颂·清庙之什·清庙》:“於穆清庙, 肃雍显相。”“对越在天, 骏奔走在庙。”清庙是祭祀文王的庙。

《周颂·臣工之什·有瞽》:“有瞽有瞽, 在周之庭。” (庭, 即庙庭。)

(二) 《楚辞》中祭祀的场所不固定, 但多在郊外举行

按照周代先民的祭祀习惯, 祭祀的场所一般会在宗庙灵坛。《楚辞》里的祭祀场所也有在室内进行的。

王逸在《天问序》中言曰:“屈原放逐, 忧心愁悴, 彷徨山泽, 经历陵陆, 嗟号昊旻, 仰天叹息。见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 图画天地山川, 神灵琦玮僪佹, 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周流罢倦, 休息其下, 仰见图画, 因书其壁, 何而问之, 以渫愤懑, 舒泻愁思。”7这里《天问》中所提及的先王宗庙及祠堂就是楚人祭祀的场所。此外, 《楚辞·九歌》中还出现过的“庙”、“堂”“宫”“房”“庭”, 也都是楚国人常用的室内祭祀场所。例如《九歌·云中君》:“蹇将儋兮寿宫, 与日月兮齐光”, 《章句》云:“寿宫, 供神之处也。祠祀皆欲得寿, 故名为寿宫也。言云神既至於寿宫, 歆飨酒食, 憺然安乐, 无有去意也。”7这里的“寿宫”, 便是祠堂, 是祭祀神灵的场所。又如:

“悲帷翠帐, 饰高堂些。” (《招魂》)

“夏屋广大, 沙堂秀只。南房小坛, 观绝霤只。” (《大招》)

“始结言于庙堂兮, 信中涂而叛之。” (《九叹·逢纷》)

处于南方的楚国宗教观念较之周代已经比较自由开放, 祭祀礼仪也没有周朝那么多的束缚和规范。在祭祀地点的选择方面, 楚人就不再局限于室内, 更多地把地点扩展到室外甚至是郊外开阔的地方。

1. 水边

因为湘君、湘夫人溺于湘水, 所以祭祀这两位神的地点就选择在湘水江边。如:

《湘君》“水周兮堂下”;《湘夫人》:“筑室兮水中”。

河伯是主管黄河的神, 所以祭拜河伯也选在黄河边上。“与女游兮九河。” (《河伯》)

2. 郊野

如:《少司命》“夕宿兮帝郊。”其中“帝郊”就是天帝的郊野。

3. 山上

如:《大司命》“导帝之兮九坑。”“九坑”是一山名。

《山鬼》中的祭祀地点是巫山, “表独立兮山之上”、“采三秀兮于山间”。

4. 坛

《礼记·祭法》里注云:“坛、折, 封土为祭处也。”[1], 坛, 即用土石堆砌成一个高出地面的祭坛。所以坛通常设置于郊外。如:

《湘夫人》:“荪壁兮紫坛, 播芳椒兮成堂。”

《涉江》:“燕雀乌鸦, 巢堂坛兮。”

注释

11 .孙希旦.礼记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 1998:346-1236.

22 .王文锦等.通典[M].中华书局, 1982:429.

33 .王文锦.周礼正义[M].中华书局, 1987:1330.

44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 1999:8.

55 .[晋]郭璞注.尔雅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72-99.

66 .李学勤编.春秋公羊传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105.

77 .[汉]王逸.黄灵庚点校.楚辞章句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 2007:53-83.

88 .[宋]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83:65-74.

《诗经》与楚辞文学常识介绍 篇3

古代文学专题期末复习指导答案

填空部分

《诗经》与楚辞

1、(《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其收录了自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五六百年间的(305)篇诗歌。

2、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代表《诗经》的(国风)和代表《楚辞》的(《离骚》)并称为“风”“骚”。

3、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政治倾向、崇高的爱国爱民精神,在文学史上素有“诗史”之称。

4、中唐诗人白居易大力提倡和写作“惟歌生民病”的“新题乐府”,他和元稹等发起进行的(“新乐府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理论、有实践的现实主义诗歌运动。

5、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赞誉屈原的(《离骚》)一诗“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这里的“三百篇”指的是(《诗经》)一书。

6、汉代辞赋家(贾谊)继承屈“骚”精神,创作了骚体赋《吊屈原赋》、《鵩鸟赋》,后人称誉“骚人情境,于斯犹见”。

7、建安诗人(曹植)的诗歌作品《白马篇》等以及抒情赋《洛神赋》都具有比较突出的.浪漫主义倾向。

8、“思无邪”是(孔子)对《诗三百》的思想内容的评价,他还把《诗经》的政教功用概括为“兴、观、群、怨”。

9、汉代传习《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中,鲁诗创建最早,影响也最大,它的创始人是鲁人(申培)。齐诗的创始人是齐人(辕固),他采用阴阳五行学说,以《诗》来解说《易》和律历。韩诗的创始人是燕人(韩婴)。毛诗是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所创,特点是以诗论史。四家诗中,被称为“今文三家”或者“三家诗”的是(鲁诗)、(齐诗)、(韩诗)。

10、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所作的(《毛诗传笺》)一书,集今古文经学研究之大成,主要为毛氏的《诗故训传》作注。三家诗自此渐渐衰亡。

11、唐代孔颖达主持撰定70卷的(《毛诗正义》)集唐前汉学之大成,是唐代科举考试的官定标准《诗经》教本,在《诗经》研究史上,是《毛传》、《郑笺》之后又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

12、南宋朱熹的(《诗集传》)是宋代《诗经》学研究的重要成果。

13、所谓的“六诗”之说出自《周礼?春官?大师》,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

14、“四始”说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他以(《关雎》)为国风之始,(《鹿鸣》)为小雅之始,(《文王》)为大雅之始,(《清庙》)为颂之始。

15、“四诗”说也称“二南独立说”,由北宋苏辙首倡,他在自己的著作《诗集传》中提出《诗经》应分为(《风》)、(《雅》)、(《颂》)、(《南》)四类,即二南当从《诗经?国风》中独立出来,单列一类。这里的“二南”指的是(《周南》)、(《召南》)。

16、唐代的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提出“六义”中的(风)、(雅)、(颂)三者指的是诗的内容体裁,(赋)、(比)、(兴)三者指的是诗歌的表现方法。

17、我们今天看到的《诗经》是按照风、雅、颂的体例编排的,其中包括十五国风,二雅(即(《大雅》)和(《小雅》))、三颂(即《周颂》、《鲁颂》)和(《商颂》)。

18、宋代的朱熹在《诗集传》中指出风、雅、颂三者中(风)是里巷歌谣之作,而(雅)、(颂)则是朝廷郊庙乐歌之辞。

诗经楚辞中寓意美好的名字 篇4

名字是一个人相伴一生的“符号”,也包含了父母对于孩子的爱与期望。虽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的普及,现在绝大多数的家长都是读书识字的,中国人整体的文化水平也提高了很多,但是一到起名字,很多人依旧头疼不已。可能给自己起个网名还好说,但是说到要给孩子起名字,这事儿得慎重,所以大家内心的标准就会更高,压力也更大了。

一般来说,大家都比较能接受古诗文中好听又有内涵的字词去做名字,但现在除了一些文学的专业人士,很少有人去钻研那些晦涩的古诗文,故而也难以从中借鉴,反倒是在一些小说中借用的情况比较多,但是很快大家就会发现满大街孩子名字中都是那几个字,不够特别,也不够内涵。

鉴于很多家长对于孩子起名字上的内涵、文化情结,今天美名宝典特意给大家整理了《诗经》《楚辞》中寓意最好的“美名”,好听又文雅,家长们快来看看吧!想了解更多给宝宝起名的讯息,可以搜索“TK网络”微信公众号,或微博关注“美名宝典”。国风 部分

1、蓁蓁(音真)。《周南·桃夭》:“桃之夭夭,其叶蓁蓁”。蓁蓁,茂盛貌。

2、燕飞。《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3、淑慎。《邶风·燕燕》:“终温且惠,淑慎其身”。淑慎,和善谨慎。如台湾有艺人名萧淑慎。

4、惠然。《邶风·终风》:“终风且霾,惠然肯来”。惠然,顺从貌。

5、静姝。《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下文还有个“静娈”,都是娴静美丽的意思。

6、炜彤。《邶风·静女》:“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彤:红色。炜:光彩。

7、洵美。《邶风·静女》:“自牧归荑,洵美且异”。洵美就是很美的意思。《郑风·叔于田》:“洵美且仁”、“洵美且好”。

8、燕婉。《邶风·新台》:“燕婉之求”。燕婉:安静和顺,也指如意郎君。字面漂亮,但这一篇《新台》主旨是讽刺卫宣公的乱伦,上下文的意思不是很好,慎用。

9、如云。《鄘风·君子偕老》:“鬒发如云,不屑髢也”。如云:像云一样众多。《郑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屈原《湘夫人》:“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10、邦媛。《鄘风·君子偕老》:“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邦:国家。媛:美女。另有“邦彦”——《郑风·羊裘》:“彼其之子,邦之彦兮”。彦:杰出的人才。如北宋有词人名周邦彦。

11、灵雨。《鄘风·定之方中》:“灵雨既零”。灵雨:及时雨。

12、朝雨。《鄘风·蝃蝀》:“朝隮于西,崇朝其雨”。指早晨的雨。唐时王维有诗曰:“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13、芃芃(音朋)。《鄘风·载驰》:“我行其野,芃芃其麦”。芃芃:草木茂盛貌。值得一提的是,该篇的作者许穆夫人是我国见于记载的第一位女诗人。

14、绿竹。《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15、琇莹。《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充耳琇莹”。琇:宝石。莹:光亮透明。

16、巧倩、美盼。《卫风·硕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上文连用六个比喻,赞美卫庄公夫人的美貌,文字很美。

17、佩玉。《卫风·竹竿》:“巧笑之瑳,佩玉之傩”。瑳(cuō):玉色洁白,这里指露齿巧笑状。傩(nuó):通“娜”,婀娜。

18、琼琚。《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美玉之意,“琼瑶”、“琼玖”亦是。

19、陶陶。《王风·君子阳阳》:“君子陶陶”。陶陶:和乐舒畅貌。

20、佩玖。《王风·丘中有麻》:“彼留之子,诒我佩玖”。佩玖:佩戴用的美玉。

21、静好。《郑风·女曰鸡鸣》:“琴瑟在御,莫不静好”。静好:安静美好。

22、舜华、舜英。《郑风·有女同车》:“有女同车,颜如舜华···颜如舜英”。舜华、舜英都指木槿花。

23、德音。《郑风·有女同车》:“彼美孟姜,德音不忘”。德音:善言。

24、子佩。《郑风·子衿》:“青青子佩,悠悠我思”。子佩和子衿在这里都指对方的衣饰(从而代指对方)。

25、零露。《郑风·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漙兮”。零露:零落的露水。

26、清扬。兮、婉如。《郑风·野有蔓草》:“有美一人,清扬婉兮···婉如清扬”。清扬:形容眉目清澈漂亮传神。婉:美丽。

27、琼华。《齐风·著》:“尚之以琼华乎而”。下文“琼莹”、“琼英”,均形容美玉。

28、美清。《齐风·猗嗟》:“猗嗟名兮,美目清兮”,赞美眼睛美丽清亮。

29、如英。《魏风·汾沮洳》:“美如英”,下文还有“美如玉”。如花似玉貌。

30、清猗。《魏风·伐檀》:“河水清且涟猗”。

31、素衣。《唐风·扬之水》:“素衣朱襮,从子于沃”。素衣:白色的衣服。北宋晏几道词曰:“素衣染尽天香,玉酒添成国色”。BUT在《礼记》等典籍中,“素衣”也指丧服。

32、菁菁。《唐风·杕杜》:“有杕之杜,其叶箐箐”。菁菁:草木茂盛。

33、采苓。《唐风·采苓》:“采苓采苓,首阳之巅”。《诗经》中,“采~”形式的词语多次出现,除此之外,还有“采蘩”、“采薇”、“采菲”、“采芑”、“采菽”等。都是采摘某种植物的意思。

采采。《周南·芣苡》:采采芣苡,薄言采之。采采:同“彩彩”;繁茂、鲜艳。

34、文茵。《秦风·小戎》:“文茵畅毂,驾我骐馵”。文茵:车中的虎皮坐褥。这个词外柔内刚有木有!

35、湄(méi)。单名一个“湄”字,取自《秦风·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虽然没有文中的“在水一方”“蒹葭”有名。湄:河岸,水与草相接之处。是水与岸之间近水近岸似水似岸非水非岸的一抹,极动人的一个字。

36、渥(wò)丹。《秦风·终南》:“颜如渥丹,其君也哉”。渥:涂。丹:赤石制的红色颜料,今名朱砂。渥丹:色泽红润貌。

37、美淑。《陈风·东门之池》:“彼美淑姬,可与晤歌”。

38、舒窈。《陈风·月出》:“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舒:舒缓轻盈貌;窈纠(jiǎo)其实是连在一起的,体态窈窕貌。但我觉得“舒窈”是个更好听的名字。《月出》是整本《诗经》中非常有意境的一篇,在我大爱的电影——徐克的《梁祝》中也有出现,我对她爱不释手。

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意境美。

姣嫽。佼(jiāo):同“姣”,美好。“佼人”即美人。僚:同“嫽”,娇美。

39、楚楚。《曹风·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楚楚:鲜明貌。

40、如雪。《曹风·蜉蝣》:“蜉蝣掘阅,麻衣如雪”。个人最喜欢刘禹锡的一句:“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

41、荟(huì)蔚。《曹风·候人》:“荟兮蔚兮,南山朝隮”。荟蔚:云雾弥漫貌。

小雅 部分

1、翕(xī)、和乐。《小雅·鹿鸣之什·常棣》:“兄弟既翕,和乐且湛”。翕:和顺。《易经·系辞上·第六章》曰:“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静翕”也是一个文静内敛的名字。

棣华。韡(wěi)韡。“常棣之华,鄂不韡韡”。棣华:常棣花之意,谐音“帝花”。韡韡:光明华美貌。美则美但太生僻了。

2、依依。《鹿鸣之什·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依依:柳枝随风飘摇。在其它语境中也形容不舍。

3、霏霏。《鹿鸣之什·采薇》:“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后文还有:“雨雪雰雰”)。霏霏:雪花纷飞貌。然而该词多用以形容雨雪天气,阴森气氛。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没完没了的下雨必然就令人抓狂了啊!所以凡事讲个度,名中若用“霏”字,一个足矣!

4、燕绥suí。《南有嘉鱼之什·南有嘉鱼》:“君子有酒,嘉宾式燕绥之”。燕:即“宴”,这里指宴请,描述席间的景象;绥:安宁。后文还有“燕笑”、“燕喜”等。

5、令仪。《南有嘉鱼之什·湛露》:“岂弟君子,莫不令仪”。令仪:优雅的风度。取这个名字的知名人士有:包拯他爹包令仪、孔祥熙和宋霭龄的长女孔令仪等。

6、闻天。《鸿雁之什·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个人非常喜欢的一句(总让我想起三国时的凤雏···)。

7、金玉。《鸿雁之什·白驹》:“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金玉:比喻珍贵和美好。这里用作动词,指珍惜。

8、攸宁。《鸿雁之什·斯干》:“君子攸宁”。

9、骏德。《节南山之什·雨无正》:“浩浩昊天,不骏其德”,骏德:犹言美好的品德。

10、翰飞。《节南山之什·小宛》:“宛彼鸣鸠,翰飞戾天”。翰飞:高飞。

11、巧颜。该名字绝对是个大花瓶,看看《节南山之什·巧言》怎么说的:“巧言如簧,颜之厚矣”!这才叫骂人不带脏字。在《诗经》的语境下,无论“巧言”还是“巧颜”都是很不好的名字,不要被字面给骗了。

12、溱溱(音真)。《鸿雁之什·无羊》:“旐维旟矣,室家溱溱”。和国风篇第一个词条“蓁蓁”是一样的意思,表众多。五行缺水的话可以用“溱”。此字多音,也读秦。

13、嘉卉。《谷风之什·四月》:“山有嘉卉,侯栗侯梅”。嘉卉:美丽的草木。是个带着青草气息的名字,小清新范儿。

14、雅南。《谷风之什·鼓钟》:“以雅以南,以龠不僭”。雅和南均指音乐,且相当于在维也纳金色大厅里演奏的那种高雅音乐。

15、苾(bì)芬。《谷风之什·楚茨》:“苾芬孝祀,神嗜饮食”。苾芬:芬芳。又如《谷风之什·信南山》:“是烝是享,苾苾芬芬”。

16、思柔。《甫田之什·桑扈》:“兕觥其觩,旨酒思柔”。在这里,思是助词,柔指柔和。形容美酒温和。

17、英英。《鱼藻之什·白华》:“英英白云,露彼菅茅”。英英:轻盈明亮貌。在其它语境中,也可指杰出、有才、美好等。

大雅 部分

1、维桢。《大雅·文王之什·文王》:“王国克生,维周之桢”,维:维系;桢:支柱,栋梁。后文《周颂·维清》中还有“维周之祯”,祯是吉祥的意思。

2、缉熙。《文王之什·文王》:“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缉熙:光明。《文心雕龙·时序》曰:“并文明自天,缉熙景祚”。

3、鹰扬。《文王之什·大明》:“维师尚父,时维鹰扬”。鹰扬:犹言鹰之飞扬,威武貌。《后汉书·刘陶传》:“鹰扬天下”,霸气外露有木有!但该词极易被读成“阴阳”,登时霸气侧漏了···

4、玉瓒(zàn)。《文王之什·旱麓》:“瑟彼玉瓒,黄流在中”,玉瓒:天子祭祀时用的玉酒器。

5、思齐。《文王之什·思齐》:“思齐大任,文王之母”。这里“齐”字其实读“zhāi”,通“斋”,端庄貌。《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从而衍生出成语“见贤思齐”,这里就读“qí”了。

6、徽音。《文王之什·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徽音:美誉。

7、静嘉。《生民之什·既醉》:“其告维何?笾豆静嘉”。静嘉:洁净美好。

8、清馨。《生民之什·凫鹥》:“尔酒既清,尔肴既馨”。

9、柔嘉。《荡之什·抑》:“敬尔威仪,无不柔嘉”。柔嘉:柔和美善。《荡之什·烝民》:“仲山甫之德,柔嘉维则”。

10、柔惠。《荡之什·崧高》:“申伯之德,柔惠且直”。柔惠:柔和仁惠。

11、懿德。《荡之什·烝民》:“民之秉彝,好是懿德”。懿德:美德。感觉这个词儿一般都用作什么皇太后的谥号···

12、穆清。《荡之什·烝民》:“吉甫作诵,穆如清风”。穆清指清和之气。

13、哲成。《荡之什·瞻卬》:“哲夫成城”。

三颂 部分

1、秉文。《周颂·清庙》:“济济多士,秉文之德”。

2、德纯。《周颂·维天之命》:“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德纯:品德纯正。

3、骏惠。《周颂·维天之命》:“骏惠我文王,曾孙笃之”。骏﹑惠二字平列﹐皆为顺之意。

4、振鹭。《周颂·振鹭》:”振鹭于飞,于彼西雍”。振鹭:振翅高飞的白鹭。

5、和铃。《周颂·载见》:“龙旂阳阳,和铃央央”。

4张《诗经》《楚辞》

6、馨宁。《周颂·载芟》:“有椒其馨,胡考之宁”。馨:馨香;宁:安宁。

7、纯熙。《周颂·酌》:“时纯熙矣,是用大介”。纯:大。熙:光明。

8、其琛。《鲁颂·泮水》:“憬彼淮夷,来献其琛”。琛:珍宝。如外交部原部长钱其琛。

《楚辞》

离骚 部分

1、伯庸。《离骚》:“朕皇考曰伯庸”。譬如作家马伯庸……

2、正则、灵均。《离骚》:“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正则:公正而有法则。灵均:灵善而均调。屈原名平,字原,正则是对“平”字进行的解释,灵均是对“原”字进行的解释。

3、修能。《离骚》:“又重之以修能”。修能:即美好的外表仪形。一释为很强的才干和能力。

4、骐、骥。《离骚》:“乘骐骥以驰骋兮”。骐骥:骏马。

5、峻茂。《离骚》:“冀枝叶之峻茂兮”。峻茂:犹繁茂。

6、信芳。《离骚》:“苟余情其信芳”。如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

7、圣哲、茂行。《离骚》:“夫维圣哲以茂行兮”。圣哲:具有超人的道德才智的人。茂行:德行充盛。

8、曼路。《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9、望舒。《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望舒:神话中为月驾车的神。如写《雨巷》的诗人戴望舒。

10、陆离。《离骚》:“斑陆离其上下”。陆离:光辉灿烂的样子。我们对于该词的认知多来自于成语“光怪陆离”,意指色彩繁杂、变化多端。

11、珵(chéng)美。《离骚》:“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岂珵美之能当”。珵:美玉。

12、云旗。《离骚》:“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云旗:绘有云霓的旗帜。

诗经楚辞取名 篇5

《诗经》

维叶

维叶萋萋

淇右

泉源在左,淇水在右

子都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卜尔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承柏

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

于飞

燕燕于飞

淑慎

淑慎其身

成说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其姝

静女其姝

静姝

静女其姝

说怿

静女其娈,贻我桐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沃若

其叶沃若

陟南

陟彼南山

茂兮

子之还兮,遭我乎狃之间兮。并驱从两肩兮,揖我谓我儇兮。 茁葭

彼茁者葭

静思

静言思之

南行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凯风

凯风自南

自南

凯风自南

展君

展矣君子

鸣雁

tt鸣雁

牧荑

自牧归荑

其憬

泛泛其景

可襄

不可襄也

缉熙

维清缉熙

景行

景行行止

有嘉

我有嘉宾

子陶

君子陶陶

无咎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楚辞》

可佩

舴艾以盈要兮,^幽m其不可佩

可诒

及荣华之未落兮(62),相下女之可诒 自适

子心犹豫而狐疑兮,欲自适而不可 载云

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 龙婉

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 君欣

五音纷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 杜若

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 兮紫

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

荷衣

于诗经楚辞取名 篇6

2、慈仁。《七谏·沉江》:“尧舜圣而慈仁兮”。慈仁:善良仁爱。

3、贤俊。《七谏·沉江》:“贤俊慕而自附兮”。贤俊:贤能杰出之人才。

4、逾明。《七谏·沉江》:“叔齐久而逾明”。逾明:历久而名声日益显著。

5、舒志。《七谏·怨世》:“遭周文而舒志”。舒志:舒展志向,发挥才能。

6、凌恒。《七谏·自悲》:“凌恒山其若陋兮”。此名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境,只不过屈原写的是北岳恒山,杜甫写的是东岳泰山。

7、诚贞。《七谏·自悲》:“哀居者之诚贞”。诚贞:忠诚正直。

8、景云。《七谏·谬谏》:“龙举而景云往”。景云:浓厚而有光亮的云。

9、依斐。《哀时命》:“云依斐而承宇”。依斐:形容云层堆垛的样子。

诗经楚辞名句赏析 篇7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至春秋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共分风、雅、颂三大部分。它们都得名于音乐。“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现在我们说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雅”是正的意思。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颂”是用于宗庙祭的乐歌。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译:鱼鹰和鸣咕咕唱,在那河中沙洲上。美丽善良的姑娘,正是君子好对象。

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译:河边芦苇青苍苍,晶莹露珠结成霜。所恋的那个心上人,正在河水那一方。

3、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译:桃树蓓蕾缀满枝杈,鲜艳明丽一树桃花。

4、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译:浅笑盈盈酒窝俏,晶莹如水眼波妙。

5、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译:了解我的人,说我心中忧愁;不了解我的人,以为我有什么要求。高远的苍天啊,我怎么会是这样?

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译: 青青的是他的衣领,日日萦绕在我心里。

7、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译:他送我木瓜,我就还他美玉。

8、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译:当初离家去远方,杨柳飘扬春风荡。如今归来奔家乡,雪花纷飞漫天扬。

9、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译:风雨晦暗秋夜长,鸡鸣声不停息。看到你来这里,还有什么不高兴呢?

10、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译:这个文雅的君子,如琢骨角器,如雕玉石般完美无斑。

1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译: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12、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译:别的山上的石头,能够用来琢磨玉器。

13、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译:你送我木瓜,我就以琼浆玉液报答。这哪里能算报答,只是为了彼此永远相好。

14、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译:野鹿呦呦叫着呼唤同伴,在那野外吃艾蒿。我有许多好的宾客,鼓瑟吹笙邀请他。

15、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译:我会牵着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

16、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译:大老鼠啊大老鼠,别再吃我的黍。多年侍奉你,全然不把我顾。发誓要离开你,到那舒心地。(这里把剥削阶级比作老鼠)

《楚辞》作为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由于诗歌的形式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形成,篇中又大量引用楚地的风土物产和方言词汇,所以叫“楚辞”。《楚辞》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代表作是《离骚》。西汉末年,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辑录成集。《楚辞》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不仅开启了后来的赋体,而且影响历代散文创作,是我国积

极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我长叹一声啊,止不住那眼泪流了下来,我是在哀叹那人民的生活是多么的艰难!

虽然屈原是楚国贵族,是个士大夫,可他在流放期间对劳动人民的深入接触,他深深的感于人民的痛苦处境,所以,在他的诗歌里常有忧国忧民的诗句。这句话就表现了他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只要合乎我心中美好的理想,纵然死掉九回我也不会懊丧。

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他的理想是抗击强秦的侵略,维护楚国的独立,实行清明的政治。诗人为了实现理想,虽九死而无一生,他也是心甘情愿,始终不悔。这种精神,影响了千百代人民。

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前面的路程遥远而又漫长,我要上天下地到处去寻觅(心中的太阳)。

体现了屈原一个至清的浪漫主义诗人的求索精神。

4、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屈原《九歌-大司命》)

谕指诗人感叹自己没有新相知的欢乐,却有与妻子生别离的悲苦。

后用以描述有情男女新相知的快乐和分别的痛苦。

5、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屈原《九章-哀郢》)

鸟飞千里最终回到自己的老窝,狐狸死的时候,据说那个头总是朝着它的出生地。

这里用比喻的形式表达了诗人绝不背弃故国,最终要返归故国的决心;后用来表达人们对故国故土的思念之情。

6、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屈原《卜居》)

所谓尺有它不足的地方,寸有它的长处;物有它不足的地方,智慧有它不能明白的问题;卦有它算不到的.事,神有它显不了灵的地方。您(还是)按照您自己的心,决定您自己的行为(吧)。

7、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渔父》)

世人都被污染,唯独我一人清净;众人都已醉倒,唯独我一人清醒。

8、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屈原《渔父》)

沧浪的水清,可以洗我的帽缨;沧浪的水浊,可以洗我的脚。

屈原被放逐后,在和渔父的一次对话中,渔父劝他不要“深思高举”,自找苦吃。屈原表示宁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尘埃。渔父唱出了上面的几句歌。在渔父看来,处世不必过于清高。世道清廉,可以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可以与世沉浮。至于“深思高举”,落得个被放逐,则是大可不必。屈原和渔父的谈话,表现出了两种处世哲学。

9、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东家那位小姐,(论身材)若增加一分则太高,减掉一分则太矫;(论肤色)若涂上脂粉则嫌太白,施加朱红又嫌太赤,真是生得恰到好处。

宋玉,相传他是屈原的学生。好辞赋,为屈原之后辞赋家,相传所作辞赋甚多,有《九辨》、《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等。所谓“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典故皆他而来。

10、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宋玉对楚王问》)

他唱的歌曲愈高雅,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

诗经楚辞给宝宝取名 篇8

《诗经》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诗经篇:

自古至今,父母们在给女宝宝起名时,特别钟爱于从《诗经》中起名。这是因为一般女孩子名字,以清新、活泼、可爱为佳。而《诗经》中的很多词句,都是清新、柔美的风格,用这些句子为女宝宝起名,就能使名字看起来和听起来都显得清新、文雅,同时也能为女宝宝平添一股独特的书卷气。

1、静姝——《诗经.静女》:“静女其姝”

2、于飞——《诗经大雅.卷阿》:“凤凰于飞,刿刿其羽”。

3、羽飞——《诗经.国风.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4、雨霏——《诗经.国风.邶风.北风》:“北风其喈,雨雪其霏”。

5、思远——《诗经.国风.鄘风.载驰》:“视尔不藏,我思不远”。

6、婉如——《诗经.野有曼草》“有美一人,婉如清样 ”。

7、明哲——《诗经.大雅》“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8、卉迟——《诗经.出车》:“春日迟迟,卉木萋萋”。卉字属木。

9、济桓——《诗经.泮水》:“济济多士,克广德心,桓桓于征,狄彼东南”。

10、石玉——《诗经.小雅.鹤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11、乔木——《诗经.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欲求超脱高雅,可取乔木。

另如:长庚、思成、邦宪、维汉、其琛、闻天、梦熊、烈文、自牧、洵美、高冈、琼瑶、锡爵、令仪、令德、万年、大任、淑君、白华、公刘、则虞、常棣、柔嘉、凯风、小宛、华棠、斯年、宜之、作人、绥之、维群、纯德、仁美、秉均、其陈、启明、龟蒙、维高、其馨、徽音、友声、绳武、翘楚、辑熙、白驹、鹤鸣 等名字也都出于《诗经》。

5、美学家蒋孔阳之名源自《诗经/豳风/七月》“载玄载黄,我朱孔阳”;“孔阳”意为:“十分鲜明耀眼。”

6、文艺理论家郑朝宗之名源自《诗经/小雅/沔水》“沔波流水,朝宗于海”;“朝宗”意为:“百川归海。”

7、古文字学家裘锡圭之名源自《诗经/大雅/崧高》“锡而介圭,以作尔宝”;“锡圭”意为:“赐给大块宝玉”,比喻难得的人才。

楚辞篇:

1、思博——屈原《楚辞·离骚》:“思九州之博大兮”。

2、清翔——屈原《楚辞·九歌》:“高飞兮安翔,乘清气兮御阴阳”。

3、艾荪——屈原《楚辞·九歌》:“竦长剑兮拥幼艾,荪独宜兮为民正”。荪字属木。

4、望舒、纤阿——屈原《楚辞·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王逸注:“望舒,月御也。”洪兴祖补注:“《淮南子》曰:‘月御曰望舒,亦曰纤阿(ē)。’”望舒又名“纤阿”。“纤阿”,御月者。

《诗经》与《楚辞》的音乐特征异同 篇9

《诗经》中的“比”是比喻、比拟、类比,可以说是一种修辞方式。它是利用不同事物之间有某些相似之处来打比方,使所描写的人物、事物更加形象生动,从而使作者表达的情感更为强烈充分。如《卫风.硕人》描写庄公夫人的美丽就连用了几个比喻来形容她的手、肤、齿、眉毛,使她的容貌更有可感性,更鲜明,更动人。再如《魏风.硕鼠》中将剥削者比喻为白吃粮食的大老鼠;《邶风.新台》把荒淫的卫庄公比作令人讨厌的癞蛤蟆,强烈地表现出人民对他的憎恶感情;《豳风.鸱鸮》中将摧残迫害自己的压迫者比喻为猫头鹰;《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刘勰指出《诗经》用“比”用得好的例子:故金锡以喻明德,珪璋以譬秀民,螟蛉以类教诲,蜩螗以写号呼,濣衣以拟心忧,卷席以方志周,凡斯切象,皆比兴也。

“兴”也常常称为“起兴”。它通常是先借别的事物或景象,用以引入所要描写和歌颂的事物。如《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先言”,是“他物”,与“所咏之词”“窈窕淑女”以下的内容是不同的事物,而“窈窕淑女”以下的内容是由“关关雎鸠”两句“引起”的,因此“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就是“兴”的表达方式。再如《周南.桃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是“兴”,引起“之子于归,宜其家室”;《秦风.黄鸟》的“交交黄鸟,止于棘”是“兴”,引起后面子车氏兄弟随秦穆公殉葬的内容;《阵风.泽陂》的“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是“兴”,引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秦风.蒹葭》以蒹葭和白露开始,看似写景,实则起兴,巧妙地渲染气氛,从而表达作者的追慕和思念之情。

而在《楚辞》中,比兴手法则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它变得更为丰富复杂,互相关联,且流动发展,具有象征意义且具有更强的艺术表现力。其中以《离骚》最为突出,如: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诸如思想的自修,人格的高尚,志行的芳洁,以及国家的治理,作者化抽象为具体,以人们熟悉的饮食、服饰、芳草、车马等表现;再者,作者以香草美人自喻,以众女妒美比群小嫉贤,以求媒比求通楚王的人,以婚约比君臣遇合;以驾车马比治理国家等等,使得情感具有更具体的附着和寄托,从而抒发了诗人内心丰富的思想感情。再如《哀郢》中诗人写到连鸟儿都爱故林,狐狸死了都朝着故山,更何况作为万物的灵长——人类,诗人以动物自喻,表达了自己永恒的爱国精神;《橘颂》中以橘树为题,赋予了它正直、坚定、高尚等人的品格和精神,作者借物喻己,表现身为楚国高级贵族的不同流俗、品格高尚、才能卓异,为独立南方的楚国辉煌历史而自豪。

由此看来,比兴手法在《诗经》和《楚辞》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它加强了古代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了古代诗歌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使我国古代诗歌有着无限的魅力。

但比兴手法就仅仅停留在古代的诗歌上面吗?可想而知,比兴手法没有停滞,它逐渐发展成为所谓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形成了中国古典诗歌“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艺术传统并且沿用至今,在后世生活中产生了重要影响。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谈谈我的感受。

第一,在写作中,以比兴手法精彩开头,先声夺人,引人关注。如:话题“忘记与铭记”有人写:忘记是春天里消逝的冰层,那么铭记就是灼灼其华的桃花;如果忘记是夏季里落英缤纷的桃瓣,那么铭记就是映日别样红的荷花;如果忘记是秋天里已无擎雨盖的荷花,那么铭记就是犹有傲霜枝的金菊;如果忘记是冬季里比西风更瘦的残菊,那么铭记就是傲雪独立、犹有暗香的雪梅!由此看来,我们在日常的写作中通过比兴增强文章的美感和深度。

第二,在现如今民歌和艺术歌曲的歌词中,采用比兴手法创作,清新、富有文学韵味。如:黄梅戏《天仙配》中: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再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歌中以事物做比入题,使形象性和感染力更强。我不得要说像这样的民歌中,运用比兴,可以使歌词音节和谐,更好地和音乐的旋律和节奏结合,做到声情并茂。那么像现在的流行歌曲,那些作词者也不妨汲取其精华,增强词的深度,让人觉得不是那么的庸俗。

第三,在中国画写意精神的阐释中,我们知道,比兴手法作为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手段,也就自然被画家运用到笔墨的精神赋予和意态之中了。所以说从图画的布白和局控中,我们便可以参悟到作者的性格特质和精神意蕴。像我们熟知的“梅兰竹菊”,它们已不是简单的植物了,而是被作者看作是四君子,被赋予了高尚的品质。

第四,在广告语的设计中,我们也会运用到比兴手法。

《诗经》与《楚辞》的音乐特征异同 篇10

笔者不才,对于开头提到的四本书也略有涉猎,通读下来,诗经和楚辞适合取名的更多一些——古人多是单名,现在人口多,单名易重复,最好取双名——特整理于此。本文写诗经,以女名为主,因为过于古典,现在看来可能土里土气的><。楚辞部分,待有空另开一篇。

1、蓁蓁(音真)。《周南·桃夭》:“桃之夭夭,其叶蓁蓁”。蓁蓁,茂盛貌。

2、燕飞。《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3、淑慎。《邶风·燕燕》:“终温且惠,淑慎其身”。淑慎,和善谨慎。如台湾有艺人名萧淑慎。

4、惠然。《邶风·终风》:“终风且霾,惠然肯来”。惠然,顺从貌。

5、静姝。《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2010版三国里就加了个叫静姝的角色Orz。下文还有个“静娈”,都是娴静美丽的意思。

6、炜彤。《邶风·静女》:“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彤:红色。炜:光彩。

7、洵美。《邶风·静女》:“自牧归荑,洵美且异”。洵美就是很美的意思。《郑风·叔于田》:“洵美且仁”、“洵美且好”。

8、燕婉。《邶风·新台》:“燕婉之求”。燕婉:安静和顺,也指如意郎君。字面漂亮,但这一篇《新台》主旨是讽刺卫宣公的**,上下文的意思不是很好,慎用。

9、如云。《鄘风·君子偕老》:“鬒发如云,不屑髢也”。如云:像云一样众多。《郑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屈原《湘夫人》:“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10、邦媛。《鄘风·君子偕老》:“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邦:国家。媛:美女。另有“邦彦”——《郑风·羊裘》:“彼其之子,邦之彦兮”。彦:杰出的人才。如北宋有词人名周邦彦。

11、灵雨。《鄘风·定之方中》:“灵雨既零”。灵雨:及时雨。需要指出的是,南方人分不清前后鼻音,该词极易被念成“淋雨”,再取个“落汤鸡”的外号就是顺利成章的事了><

12、朝雨。《鄘风·蝃蝀》:“朝隮于西,崇朝其雨”。指早晨的雨。唐时王维有诗曰:“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13、芃芃(音朋)。《鄘风·载驰》:“我行其野,芃芃其麦”。芃芃:草木茂盛貌。值得一提的是,该篇的作者许穆夫人是我国见于记载的第一位女诗人。

14、绿竹。《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青青”。

15、琇莹。《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充耳琇莹”。琇:宝石。莹:光亮透明。

16、巧倩、美盼。《卫风·硕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上文连用六个比喻,赞美卫庄公夫人的美貌,文字很美。

17、佩玉。《卫风·竹竿》:“巧笑之瑳,佩玉之傩”。

18、琼琚。《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后文还有(大名鼎鼎的)“琼瑶”、“琼玖”。

19、陶陶。《王风·君子阳阳》:“君子陶陶”。陶陶:快乐貌。

20、佩玖。《王风·丘中有麻》:“彼留之子,诒我佩玖”。佩玖:佩戴用的美玉。

21、静好。《郑风·女曰鸡鸣》:“琴瑟在御,莫不静好”。静好:安静美好。胡兰成和张爱玲结婚时,写下:“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22、舜华、舜英。《郑风·有女同车》:“有女同车,颜如舜华···颜如舜英”。舜华、舜英都指木槿花。

23、德音。《郑风·有女同车》:“彼美孟姜,德音不忘”。德音:美好品德。这个词在整本诗经里多次出现,此处不一一列举。个人感觉该词的气场比较大,一般人hold不住吼吼

24、子佩。《郑风·子衿》:“青青子佩,悠悠我思”。子佩和子衿在这里都指对方的衣饰(从而代指对方)。

25、零露。《郑风·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漙兮”。零露:零落的露水。然而该词溢满了感伤的气息(延伸义:容易消失的事物),偶的眼前骤然浮现出小说或影视剧中那些林黛玉式的女纸···

26、婉兮、婉如。《郑风·野有蔓草》:“有美一人,清扬婉兮···婉如清扬”。婉:美丽。至于“清扬”,应该没有人想和洗发水重名= =

27、琼华。《齐风·著》:“尚之以琼华乎而”。下文“琼莹”、“琼英”,均形容美玉。

28、美清。《齐风·猗嗟》:“猗嗟名兮,美目清兮”,赞美眼睛美丽清亮。东晋陶渊明有诗曰:“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

29、如英。《魏风·汾沮洳》:“美如英”,下文还有“美如玉”。如花似玉貌。30、清猗。《魏风·伐檀》:“河水清且涟猗”。

31、素衣。《唐风·扬之水》:“素衣朱襮,从子于沃”。素衣:白色的衣服。北宋晏几道词曰:“素衣染尽天香,玉酒添成国**UT在《礼记》等典籍中,“素衣”也指丧服。

32、菁菁。《唐风·杕杜》:“有杕之杜,其叶箐箐”。菁菁:草木茂盛。

33、采苓。《唐风·采苓》:“采苓采苓,首阳之巅”。《诗经》中,“采~”形式的词语多次出现,除此之外,还有“采蘩”、“采薇”、“采菲”、“采芑”、“采菽”等。都是采摘某种植物的意思。

34、文茵。《秦风·小戎》:“文茵畅毂,驾我骐馵”。文茵:车中的虎皮坐褥。这个词外柔内刚有木有!

35、湄。单名一个“湄”字,取自《秦风·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虽然没有上文中的“在水一方”有名,但它更适合取名。

36、渥丹。《秦风·终南》:“颜如渥丹,其君也哉”。渥丹:色泽红润貌。

37、美淑。《陈风·东门之池》:“彼美淑姬,可与晤歌”。

38、舒窈。《陈风·月出》:“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舒:舒缓轻盈貌;窈纠(jiǎo)其实是连在一起的,体态窈窕貌。但我觉得“舒窈”是个更好听的名字。《月出》是整本《诗经》中非常有意境的一篇,在我大爱的电影——徐克的《梁祝》中也有出现,我对她爱不释手。

39、楚楚。《曹风·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楚楚:鲜明貌。蜉蝣是一种短命的小虫,故而此篇的基调是消沉的。

40、如雪。《曹风·蜉蝣》:“蜉蝣掘阅,麻衣如雪”。个人最喜欢刘禹锡的一句:“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

41、荟蔚。《曹风·候人》:“荟兮蔚兮,南山朝隮”。荟蔚:云雾弥漫貌。

===================小===雅===的===分===界===线===================

1、翕(xī)。单名一个“翕”字,取自《小雅·鹿鸣之什·常棣》:“兄弟既翕,和乐且湛”。翕:和顺。以读音xī为名的人很多,但该字却不常见。《易经·系辞上·第六章》曰:“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静翕”也是一个文静内敛的名字。

2、依依。《鹿鸣之什·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依依:柳枝随风飘摇。在其它语境中也形容不舍。

3、霏霏。《鹿鸣之什·采薇》:“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后文还有:“雨雪雰雰”)。霏霏:雪花纷飞貌。然而该词多用以形容雨雪天气,阴森气氛= =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没完没了的下雨必然就令人抓狂了啊!所以凡事讲个度,名中若用“霏”字,一个足矣!

4、燕绥。《南有嘉鱼之什·南有嘉鱼》:“君子有酒,嘉宾式燕绥之”。燕:即“宴”,这里指宴请,描述席间的景象;绥:安宁。后文还有“燕笑”、“燕喜”等。

5、令仪。《南有嘉鱼之什·湛露》:“岂弟君子,莫不令仪”。令仪:优雅的风度。取这个名字的知名人士有:包拯他爹包令仪、孔祥熙和宋霭龄的长女孔令仪等。

6、闻天。《鸿雁之什·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个人非常喜欢的一句(总让我想起三国时的凤雏···)。譬如Party早期的Leader张闻天同志。

7、金玉。《鸿雁之什·白驹》:“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金玉:比喻珍贵和美好。这里用作动词,指珍惜。

8、攸宁。《鸿雁之什·斯干》:“君子攸宁”。

9、骏德。《节南山之什·雨无正》:“浩浩昊天,不骏其德”,骏德:犹言美好的品德。

10、翰飞。《节南山之什·小宛》:“宛彼鸣鸠,翰飞戾天”。翰飞:高飞。

11、巧颜。该名字绝对是个大花瓶,看看《节南山之什·巧言》怎么说的:“巧言如簧,颜之厚矣”!这才叫骂人不带脏字。在《诗经》的语境下,无论“巧言”还是“巧颜”都是很不好的名字,不要被字面给骗了。

12、溱溱(音真)。《鸿雁之什·无羊》:“旐维旟矣,室家溱溱”。和国风篇第一个词条“蓁蓁”是一样的意思,表众多。五行缺水的话可以用“溱”。此字多音,也读秦。

13、嘉卉。《谷风之什·四月》:“山有嘉卉,侯栗侯梅”。嘉卉:美丽的草木。是个带着青草气息的名字,小清新范儿。

14、雅南。《谷风之什·鼓钟》:“以雅以南,以龠不僭”。雅和南均指音乐,且相当于在维也纳金色大厅里演奏的那种高雅音乐。

15、苾芬。《谷风之什·楚茨》:“苾芬孝祀,神嗜饮食”。苾芬:芬芳。又如《谷风之什·信南山》:“是烝是享,苾苾芬芬”。

16、思柔。《甫田之什·桑扈》:“兕觥其觩,旨酒思柔”。在这里,思是助词,柔指柔和。形容美酒温和。

17、英英。《鱼藻之什·白华》:“英英白云,露彼菅茅”。英英:轻盈明亮貌。在其它语境中,也可指杰出、有才、美好等。

===================大===雅===的===分===界===线===================

1、维桢。《大雅·文王之什·文王》:“王国克生,维周之桢”,维:维系;桢:支柱,栋梁。后文《周颂·维清》中还有“维周之祯”,祯是吉祥的意思。

2、缉熙。《文王之什·文王》:“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缉熙:光明。《文心雕龙·时序》曰:“并文明自天,缉熙景祚”。

3、鹰扬。《文王之什·大明》:“维师尚父,时维鹰扬”。鹰扬:犹言鹰之飞扬,威武貌。《后汉书·刘陶传》:“鹰扬天下”,霸气外露有木有!但该词极易被读成“阴阳”,登时霸气侧漏了···

4、玉瓒。《文王之什·旱麓》:“瑟彼玉瓒,黄流在中”,玉瓒:天子祭祀时用的酒器。

5、思齐。《文王之什·思齐》:“思齐大任,文王之母”。这里“齐”字其实读“zhāi”,通“斋”,端庄貌。《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从而衍生出成语“见贤思齐”,这里就读“qí”了。例如毛岸英的遗孀刘思齐···

6、徽音。《文王之什·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徽音:美誉。

7、静嘉。《生民之什·既醉》:“其告维何?笾豆静嘉”。静嘉:洁净美好。

8、清馨。《生民之什·凫鹥》:“尔酒既清,尔肴既馨”。

9、柔嘉。《荡之什·抑》:“敬尔威仪,无不柔嘉”。柔嘉:柔和美善。《荡之什·烝民》:“仲山甫之德,柔嘉维则”。

10、柔惠。《荡之什·崧高》:“申伯之德,柔惠且直”。柔惠:柔和仁惠。

11、懿德。《荡之什·烝民》:“民之秉彝,好是懿德”。懿德:美德。感觉这个词儿一般都用作什么皇太后的封号···

12、穆清。《荡之什·烝民》:“吉甫作诵,穆如清风”。穆清指清和之气。

13、哲成。《荡之什·瞻昂》:“哲夫成城”。

===================三===颂===的===分===界===线===================

1、秉文。《周颂·清庙》:“济济多士,秉文之德”。

2、德纯。《周颂·维天之命》:“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德纯:品德纯正。

3、骏惠。《周颂·维天之命》:“骏惠我文王,曾孙笃之”。骏、惠二字平列,皆为顺之意。

4、振鹭。《周颂·振鹭》:”振鹭于飞,于彼西雍”。振鹭:振翅高飞的白鹭。

5、和铃。《周颂·载见》:“龙旗阳阳,和铃央央”。

6、馨宁。《周颂·载芟》:“有椒其馨,胡考之宁”。馨:馨香;宁:安宁。

7、纯熙。《周颂·酌》:“时纯熙矣,是用大介”。纯:大。熙:光明。

8、其琛。《鲁颂·泮水》:“憬彼淮夷,来献其琛”。琛:珍宝。如外交部原部长钱其琛。

因取名有“女诗经,男楚辞,文论语,武周易”之说,故普遍认为楚辞适合取男名。其实在古代,名字的性别色彩较淡,譬如陈琳、糜芳皆为男子名,伏寿、曹节却是女子名。通观《楚辞》,行文相当之瑰丽,《诗经》是现实主义之源,而《楚辞》是浪漫主义之宗,这其中诸多的美词,不乏适合女孩取的名字。此次着手整理的,则是偏男性和中性化的名字(特别好的女孩名也会列出)。同样的,那就是因为过于古典而不可避免的“老土”了。、1、正则、灵均。《离骚》:“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正则:公正而有法则。灵均:灵善而均调。屈原名平,字原,正则是对“平”字进行的解释,灵均是对“原”字进行的解释。

2、骐、骥。《离骚》:“乘骐骥以驰骋兮”,骐骥:骏马。

3、信芳。《离骚》:“苟余情其信芳”。如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

4、圣哲、茂行。《离骚》:“夫维圣哲以茂行兮”。圣哲:具有超人的道德才智的人。茂行:德行充盛。

5、陆离。《离骚》:“斑陆离其上下”。陆离:光辉灿烂的样子。我们对于该词的认知多来自于成语“光怪陆离”,意指色彩繁杂、变化多端。

6、望舒。《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望舒:神话中为月驾车的神。如写《雨巷》的诗人戴望舒。

7、珵美。《离骚》:“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岂珵美之能当”。珵:美玉。

8、云旗。《离骚》:“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云旗:绘有云霓的旗帜。===================九===歌===的===分===界===线===================

1、辰良。《九歌·东皇太一》:“吉日兮辰良”。“辰良”系“良辰”之倒文,指好时光。易被读作“乘凉”。

2、玉锵、璆鸣。《九歌·东皇太一》:“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诗曰:佩玉锵锵。璆(音求):美玉。

3、安歌。《九歌·东皇太一》:“疏缓节兮安歌”。安歌:神态安详地唱歌。有一句唐诗说:“安歌送好音”。

4、浩倡。《九歌·东皇太一》:“陈竽瑟兮浩倡”。“浩倡”又作“浩唱”,和上句“安歌”相对应。取名时可改为“浩昌”。下文《九歌·少司命》中还有“浩歌”。

5、乐康。《九歌·东皇太一》:“君欣欣兮乐康”。乐康:安乐貌。

6、齐光。《九歌·云中君》:“与日月兮齐光”。有点“曌”字的感觉呢。

7、宜修。《九歌·湘君》:“美要眇兮宜修”。宜修:修饰得宜,恰到好处。《甄嬛传》里的皇后名字……

8、扬灵。《九歌·湘君》:“横大江兮扬灵”。扬灵:一说即扬舲,扬帆前进。

9、飞龙。《九歌·湘君》:“飞龙兮翩翩”。飞龙:此处指龙船。若是《易经·乾卦》中的“飞龙在天”,那就霸气外露了。

10、扬波。《九歌·少司命》:“冲风至兮水扬波”。扬波此处指掀起波浪。但在有的语境中也比喻**。

11、既明。《九歌·东君》:“夜皎皎兮既明”。既明:天色明亮。《诗经·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从这里演变出“明哲保身”的成语。

12、翾飞。《九歌·东君》:“翾飞兮翠曾,展诗兮会舞”。翾(音宣)飞:飞翔。

13、诚勇。《九歌·国殇》:“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诚勇:内心勇敢。《大戴礼记·文王官人》:“诚勇必有难慑之色”。

===================九===章===的===分===界===线===================

1、宝璐。《九章·涉江》:“被明月兮佩宝璐”。宝璐:美玉。

2、承宇。《九章·涉江》:“云霏霏而承宇”。承宇:指山中云气旺盛而与屋檐相承接。

3、怀信。《九章·涉江》:“怀信侘傺,忽乎吾将行兮”。怀信:怀抱忠贞诚信之心。

4、怀瑾。《九章·怀沙》:“怀瑾握瑜兮”。如国学大师南怀瑾。

5、广志。《九章·怀沙》:“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

6、嘉树。《九章·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嘉树:美好的树木。又据《吕氏春秋·本味》载“ ……有菜,其名曰嘉树,其色若碧”,所以又是个菜名儿……

7、秉德。《九章·橘颂》:“秉德无私,参天地兮”。秉德:秉持道德。

8、淑离。《九章·橘颂》:“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淑离:鲜明美好的样子。

9、翼遥。《九章·悲回风》:“翼遥遥其左右”。翼:飞动;遥遥:摇摆。

===================其===他===的===分===界===线===================

1、琬琰。《远游》:“怀琬琰之华英”。琬琰:泛指美玉。也比喻品德或文词之美,如东方朔《七谏·自悲》:“怀琬琰以为心”。

2、绎心(怿心)。《九辩》:“有美一人兮心不绎”。绎:通“怿”,喜悦。

3、高翔。《九辩》:“将去君而高翔”。三国蜀的一员武将和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都叫高翔。

4、怀德。《九辩》:“鸟兽犹知怀德兮”。怀德:怀恩报德。《论语·里仁》:“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5、显荣。《九辩》:“处浊世而显荣兮”。显荣:显赫荣耀。

6、晏晏。《九辩》:“被荷禂之晏晏兮”。晏晏:漂亮轻柔的样子。

7、幼清。《招魂》:“朕幼清以廉洁兮”。

8、静闲。《招魂》:“静闲安些”。不过,联系上下文,该词是形容遗像“宁谧安详”的= =

上一篇:四年级体育教案上册下一篇:考研经验与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