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在四川征文

2024-07-19

红军长征在四川征文(精选12篇)

红军长征在四川征文 篇1

为了极尽真实地实现这一目的,本片的拍摄调动了各方力量,其中特别组织了216位武警官兵和民兵战士,努力遵循80年前的自然地理等相关条件,重现了翻越雪山,穿行草地,飞渡索桥,舟船横渡,标语篆刻等重要历史场景……

穿越80年时光体验长征, 216位体能强健的武警民兵们从衣食住行的基本生存层面,真实去感受二万五千里穿行的.艰难凶险,他们挑战了沼泽险恶、高海拔严寒、行军体能极限……

煮食土豆、皮带,赤脚行走雪地,踏破几百双草鞋,在冰水里挣扎过,在雪山晒伤,遇高原反应,车辆爆缸,拍摄设备进水长焦镜头被冻得一碰就断……

这是最具有“挑战性、还原性”的长征拍摄,以肉躯体验过二万五千里的艰与难凶与险,从精神上深切感知由坚定信仰成就的伟大征程!

红军长征在四川征文 篇2

关键词:壮族,长征,贡献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1]149。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红二方面军(由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会合后组成)、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实行战略撤退和转移。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合,长征结束。参加长征的红军官兵,除汉族外,还有壮族、苗族、彝族、土家族、布依族、回族、白族等少数民族。其中,壮族是参加长征的较多的少数民族,为长征的胜利立下了卓著功勋。同样,这场史无前例的战略大转移也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红军将领,很多人后来成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和将帅群英,其中包括很多壮族将领。

1929年12月11日,中国共产党在广西发动百色起义,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次年2月1日,龙州起义爆发,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1930年,红八军被编入红七军,11月,以壮族子弟为主的红七军主力7000多人誓师出发,历经黔、桂、粤、湘、赣5省边境,行程6000多公里,于1932年7月到达江西与中央红军胜利会师。

1931年至1933年,红七军配合中央红军参加了四次反“围剿”和保卫中央苏区的一系列战役。四次反“围剿”胜利后,根据中革军委关于将红一方面军所属小军小师改编为“三三”制大师大团的通令,1933年6月上旬,红三军团取消军一级编制,直辖四、五、六三个师,红七军与江西地方武装二十二军合编为第五师,下辖十三、十四、十五三个团[2]81。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进行长征。以原红七军官兵为主的第五师在长征开始后,纳入红三军团作战编制,参加了长征,壮家儿女与红军官兵一起爬雪山,过草地,为长征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一、行军开道担先锋

长征开始后,红三军团担任全军前锋,以壮族官兵为主的第“五师随带小电台……为先头师”[3]16,作为军团前锋,与阻击的国民党军队浴血奋战。在湘江战役中,中央这样部署作战计划“,五师应进至四师之西南地区,并突击自南经建乡、富岁塘两路前进之敌”[4]41,三军团电令5师赶赴广西灌阳县新圩,要求“不惜一切代价,全力坚守三天至四天”[5]137。师长李天佑命令十四团负责右翼阵地防守,以掩护军委纵队及后续部队抢渡湘江。在桂军第七军优势兵力的攻击下,全团官兵奋勇抗击,多次打退敌人的疯狂进攻,流淌着壮家热血的黄冕昌团长不幸壮烈牺牲。战斗中“,五师伤亡达2000多人,将近全师的一半”[6]113,其中很多是壮族子弟。如长征前夕,原红一方面军第二十一师和二十三师合编为红八军团,来自龙州的壮族人唐浚任军团参谋长,后在长征途中牺牲;长征初期任红三军团第四师参谋长兼二十一师师长的黄子荣(壮族),在湘江战役中阻击桂系第七军的进攻,完成了掩护中央纵队和兄弟部队渡江的任务,随后又挥师挺进桂湘黔边,1935年7月,他在四川毛尔盖过草地时不幸牺牲。

红军长征行至川、滇、黔3省交界的扎西(今云南省威信县)后,中央于1935年2月5—9日召开扎西会议,颁布了《中革军委关于各军团缩编的命令》“,一、三军团均取消现有师部的组织,各以新颁布团的编制表编足四个团”[7]78。红三军团由三个师缩编为四个团,第五师改编为第十三团[8]46。扎西改编后,以壮族官兵为主体的十三团继续奋勇作战,参加了土城战役、四渡赤水、夺取娄山关、攻占遵义、强渡金沙江、直罗镇战役等重大战斗。在娄山关战斗中,十三团“从正面进攻”[9]101,在十团、十一团、十二团配合下“,击败敌五六个团,攻占了娄山关”[2]116“。关上的一攻一守,十三团单独担当。”[10]118对此,后人的回忆写道“:红十三团、十二团向敌攻击,血战数小时,经过残酷的攻守战之后终于下午三时许,把敌四团击溃,攻占了娄山关。”[11]118遵义战斗中,攻城部队“为十三团、十二团。……两团各派出两个连为爬城部队”[10]128。随后十三团继续担任前锋,为主力部队前进开辟道路。

二、关键战斗立奇功

在长征中,一大批壮族官兵机智勇敢,英勇作战,在很多关键性战斗中立下奇功。韦国清(壮族)在长征中任红军干部团(团长陈赓)第四营(特科营)营长,该营是集炮兵、工兵、重机枪三位一体的“特种兵”,担任着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艰险任务。1935年元旦,中共中央决定抢渡乌江,攻占遵义,并把架桥任务交给特科营。陈赓和韦国清率全营将士急行军60公里,赶到江界河渡口,砍竹伐木,扎成竹排,冒着国民党军队的炮火架设浮桥,经36小时的拼搏,终于架桥成功,使军委纵队等部队顺利渡江,再加上红一师、红二师在乌江下游强渡成功,全军得以渡过乌江,为红军迅速跨过乌江,直取遵义立下奇功。干部团先遣营夺取皎平渡口后,韦国清带领特科营则坚守渡口,并亲自陪同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乘船渡江。5月9日,中央红军胜利过江,从此红军摆脱了数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韦国清的功绩不可磨灭。五师改编为十三团后,该师侦察连也改为第十三团侦察连,大部分官兵是壮族,连长韦杰(壮族),指导员覃应机(壮族),该连“手枪排里里半数以上的同志是东兰人”[8]46。侦察连在他们的领导下一直担任前卫,为主力部队侦察敌情。特别是在1935年5月,该连化装成国民党中央军,抢占洪门口渡口,搜寻到3只木船,并筹备架桥器材,随后十三团主力和三军团部分人员渡过金沙江[8]56。

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后,原红七军官兵仅剩“五百余人”[12],绝大部分为壮族,其中很多人担任中级以上军政职务,他们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继续为保卫和建设根据地而战斗。韦杰(壮族)于1935年11月直罗镇战役后调任红十五军团七十三师二二三团参谋长。1936年春,率部参加东征,同年6月任二二四团团长。1936年5月,为打破“二马”(马鸿逵、马鸿宾)对陕甘苏区的围攻,巩固和扩大根据地,迎接红二、四方面军北上,红一军团和十五军团组成西征野战军。6月,红十五军团组建骑兵团,9月韦杰任骑兵团团长,该团为当时中央军委直属部队,是红军的拳头和尖刀。在甘肃环县同敌骑兵交战时,该骑兵团主动出击,以少胜多,缴获战马200多匹。为开辟红二、四方面军进军通道,西征野战军决定发动会宁战役“,骑兵团在团长韦杰、政委夏云飞的率领下,直奔会宁方向,以两个夜间急行军三百里的速度,于十月二日早晨攻克会宁”[13]151。为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立下奇功。随后,韦杰率部参加山城保卫战。1937年初,韦杰调任红十五军团第七十五师师长。

三、动员民众作用大

在动员民众方面,壮族官兵功不可没。红军进入广西境内后,因新桂系的欺骗宣传,很多民众逃离村庄,来自外省的红军官兵因语言不通,难以与当地民众沟通,不但不能获得补给,而且引发很多误会。壮族官兵因熟悉地情民情,通晓广西方言,在宣传和动员民众援助红军方面发挥了特殊的作用。长征初期任红三军团保卫局主任科员的覃应机回忆“:从广西资源到贵州黎平,一路行军,所到之处几乎看不到一个老百姓。原来,这一带群众历来害怕兵勇,国民党反动派在我军到来之前又作了大量的欺骗宣传,男女老少都躲进山里,不敢回家。所以,我的工作主要是找老百姓。这一带老百姓多讲土话,不懂汉话,我家乡的壮话和这里的土话相通。因此,罗(瑞卿)局长特意调我来上山喊话,解释我党我军政策,消除老百姓的顾虑,动员他们回家。……我和那两个年轻人用壮话交谈,很快就相熟了。他们帮我把村里人请回家来。我们临走时,那两个年轻人自愿给我们带路,一村串一村,这样沿途就都有老百姓帮助我们。”[8]40原红七军宣传队员谢扶民(壮族),长征中先后担任五师宣传科科长,第十团、十二团俱乐部主任、第十二团党支部书记等职,负责部队的思想政治和民众动员工作。红军经过贵州苗族地区时,当地苗民逃离一空,部队难以筹粮,他带领政工人员对一位未逃走的苗族老人做工作,后在老人的动员下,当地苗民纷纷回乡,使红军顺利购买了粮食[14]23。吴西(壮族)在长征途中从事政治工作,负责宣传民众和瓦解敌军。红军经过贵州时,他与其他同志“搞起了扩军比赛”,使“红军的兵源得到补充”[15]114。

除上述在中央红军的壮族官兵外,在红军其他部队中,也有一大批壮族子弟为革命浴血奋战。如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第八十九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任国章(壮族)、红二方面军第二军团第四师政委冼恒汉(壮族)、红二方面军第六军团政治部科长黄明政(壮族)、红二方面军第六军团第十六师四十七团团长覃国翰(壮族)、红二方面军保卫局执行科长陆秀轩(壮族)、红二方面军供给部科长黄道光(壮族),等等。他们在各部队中的重要岗位为长征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后,特别是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这些壮族官兵在建设和保卫新根据地中继续战斗,他们在战斗中迅速成长起来,一大批人经过血与火的锤炼,成为红军的重要的将领。

四川:红军长征的“输血机” 篇3

四川是红军停留时间最久、经过区域最广、留下足迹最多的省份,红一、二、四方面军在四川经过的县份共70个,其中雅安、阿坝地区的许多县经过两到三次,红军的足迹遍及巴山蜀水的广大地域,总里程为5200余里。红军长征在甘孜藏区的活动时间之长,地域之广,在整个红军长征途中也都是少有的。从1935年5月至1936年7月的15个月时间里,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先后在甘孜藏区的泸定、康定、丹巴、道孚、乾宁(已撤消)、炉霍、甘孜、瞻化(今新龙)、雅江、理化(今理塘)、稻城、定乡(今乡城)、得荣、巴安(今巴塘)、白玉、色达等16个县经过和停驻。特别值得铭记的是1936年7月1日这一天,红二、红六军团齐集甘孜,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这两大主力红军历经千难万险,终于会合了。

长征中许多重要的战役、战斗也都是在四川发生的。例如打乱蒋介石战略部署、策应中央红军作战行动的强渡嘉陵江战役,在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性胜利意义的巧渡金沙江,为红军沿大渡河两岸北上夹击泸定桥守敌创造了有利条件的强渡大渡河,还有著名的飞夺泸定桥等战役,都是在四川打响的。

红军在四川县城建立革命政权最多, 付出的代价也最大。红军在川期间, 先后占领了33座县城,分别是:冕宁、阆中、越西、泸定、天全、芦山、宝兴、剑阁、南部、昭化、彰明、平武、北川、茂县、懋功、理番、崇化、梓潼、撫边、阿坝、绥靖、丹巴、荥经、道孚、甘孜、瞻化、理化、雅江、得容、定乡、稻城、白玉、炉霍。虽然红军在川期间取得的战果显赫, 但是红军付出的也是血的代价。红军在进川时的兵力约有12万, 但是在出川时却只剩下约6万人。造成如此大伤亡的原因,除了战争因素外, 主要就是自然环境的因素。

在四川,红军还多次召开了重要的决策会议,此外,党的少数民族工作在这里也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内容参考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4期《红军长征博物馆建于四川的原因》,甘孜州档案局韩广富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所作《红军长征过甘孜藏区概述》,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著的《红军长征史》)

红军长征胜利84周年主题征文 篇4

在参加了长征的红军战士们心中,雪山好像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常这个“敌人”不用枪,也不用炮,光靠着刺骨的寒风、鸡蛋大小的冰雹(báo)和阴晴不定的天气,就埋葬了我们多少可爱的战士。

飞夺泸定桥,进入四川境内后,党中央召开了会议。

此时,红军面临着三种选择。一是向东进军,抵达茂县、松潘地区,但蒋介石已在这条路上布下了重兵,走这条路有极大的危险。

二是向西,沿一条山路到达四川西北的丹巴、阿坝地区。但这条路上少数民族众多,而且由于国名党的压迫,多数当地少数民族同胞仇恨汉族人,一旦发生冲突会给行军带来许多不便,也不利于保持民族团结。

经过反复研究,第三条路——翻越夹金山成了的选择。为了尽快甩开追在身后的敌人,胜利北上开辟新的根据地,中央红军决定,选择雪山草地一线敌人较少的地区,以达到快速行军的目的。

1935年6月初,红军来到了硗碛(qiāoqì)藏乡,也就是此行必经的第一座、也是的一座雪山——夹金山脚下,准备翻越这座海拔四千九百多米的大雪山。

硗碛是夹金山下一个村镇,这里人烟稀少,森林密布,还是一派原始的风景。居住在这里的藏民就像居住在世外桃源。红军就是要从这里翻越雪山,到小金县达维镇去,与红四方面军会合。而翻越夹金山是必经之路。

由于时值盛夏,战士们身上都穿着单衣,这座常年冰封的雪山就成了十分艰难的路程。无数的战士被埋葬在这里,使这里成了一座最壮烈的天然“红军坟”。

“夹金”是藏语的音译,在藏语里的意思是弯曲的道路。这是说这座山又高又陡,很难翻越。当地的居民叫这座山“仙姑山”,他们认为只有仙姑才能飞过去。

是的,这座山到处是耸立的岩壁,山峰十分陡峭。山上常年积雪,根本没有什么路。下了雪,刮了风,就结成又厚又滑的冰层,翻越时一不小心就会摔进万丈深渊。

6月11日,刚刚抵达的红军战士举目四望,只见刺眼的白光笼罩着整座大山,那漫山的白让人有些晕眩,就像整座山都是用雪堆成的一样,看上去既神秘又虚幻。

明明是六月天,这里好像没有得到消息似的,依然是银装素裹的世界。半山腰围着一层层厚厚的云雾,突然刮起的风吹落一片片的白雪,打在脸上,令人浑身发抖。迅速降低的温度更让人有些胆寒。

为了让战士们比较安全地过山,红四团的领导当晚就到当地居民家,讨教过山的办法。老人们佩服红军的精神,将过山要注意的事情一一告诉给红军指挥员:要上午九点之后登山,三点之前下山——因为早晚太冷,中间时段的温度高一些;不要在山上过夜;要用布条遮挡眼睛,防止雪光弄坏了眼睛;上山要走稳,不要停留太久,千万不要坐下;山上寒冷,要多穿点衣服;带上烈酒、辣椒等,好抵御寒气等等。

红军指挥员在翻越前的动员大会上,仔细传达了这些注意事项,有一位藏族青年和一个在当地居住的汉族青年,对红军十分钦佩,自告奋勇要给红军当向导,于是,6月12日九点,红军在山脚下集合,开始翻越夹金山。

刚刚开始行军,气温就越来越低,战士们脚下踩着冻得像镜子面一样的冰,每人用一根木棍支撑着,顾不得寒冷,紧跟着大部队往山上爬。

由于山太高了,空气十分稀薄,越往上爬,呼吸越困难,心跳得越厉害。战士们觉得头晕目眩,两腿又酸又软,只能一步一喘、一步一停地挪动着。

有些山沟已被常年的积雪填平了,和山背一样高,成了一片片平平的、雪铺的大广常走在上面不知哪里是实地,哪里是山沟,十分危险。战士们就踏着前面战士走过的脚印,一步一步地小心前进。

老人们的经验牢记在红军心中,就算十分疲惫,他们也不敢停下来歇一歇,因为要是坐下来,那很可能就永远也起不来了。

虽然当时正值初夏,但山上还是异常寒冷。更不用说红军指战员们刚从长江边上打过来,都只穿一件单衣。在山下时,同志们还热得汗流浃(jiá)背。可到了山上,别说出汗了,把被子拿出来披在身上都无济于事,还是冷得浑身哆嗦、牙齿打颤。

走了一小半路,晴得好好的天突然阴云密布,刮起了山风。红军战士们没有防备,好多同志都被山风卷起的雪扑了一身,原本就冷得浑身发抖,这一下更是雪上加霜。

很多战士一时支持不住,一不小心就从山上直接滑了下去。红军队伍中不时传出惊叫声。

但红军战士们没有被困难和死亡吓倒,各指战员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拼尽全力,互相搀扶着、鼓励着,艰难地向上攀登。

当就要接近山顶时,天空突然乌云翻滚,狂风大作,比刚才不知大了多少倍的风呼啸着吹来,大雪夹着鸡蛋般大小的冰雹劈头盖脸地砸下来。有的伤病员经不住冰雹、风雪、寒冷和饥饿的袭击而牺牲了;更有许多同志还来不及反应,就被风雪和冰雹打入了山崖下,再也没能爬上来……有许多同志连名字也没留下,但更有许多坚韧(rèn)不拔的战士,顶着饥饿和寒冷的侵袭,冒着冰雹和风雪的打击,艰难地向前行进。

冰雹过去了,夹金山上又是万里晴空,经过几个小时紧张的攀登,疲惫的红军战士全部到达了山顶。他们为自己的阶段性胜利而感到万分喜悦,虽然十分劳累,但谁也不敢停下来。

终于站到了夹金山的山顶,红军战士们俯视下去,为这奇异的银白世界感到惊奇。极目远眺(tiào),方圆百里看不到别的颜色,都是冰雪覆盖的地区,高高低低、起起伏伏的白色山头连绵不断。

回看来时路,还在攀爬的红军战士组成了一道长长的灰色人墙,沿着山顶上红军们走过的路曲曲折折地上来,十分壮观。

还有许多在半途中牺牲了的同志,在队伍两旁,以各种姿态静止着,早已失去了生命的迹象。但他们冻僵的脸上坚定的神情,还有在生命最后一刻还在努力攀登的身体姿态,都让还在前进的战士们感动。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他们就此长眠于长征路上了。而革命尚未成功,还需要千千万万的人投入其中啊!

为了死难战士们生前的希望,红军战士们又开始他们的征程了。

下山时已不像上山时那么吃力,但下山的危险性增加了。“上山容易下山难”,这在爬雪山的过程中也不例外。

战士们必须更加小心,因为山高路滑,下山时很可能以极大的速度摔下山去。而刚刚下了冰雹的雪山并不稳定,随时有再变天的可能。

为了鼓舞士气,红军指战员命令战士们唱起歌来。一首接着一首,嘹亮的歌声响彻大雪山周围,将山谷震得轰轰直响。大雪山也在战士们高昂的斗志面前屈服了,没有再出现恶劣的天气。

来到山脚下时,一道深沟阻断了下山的路。红军战士们小心地绕道而走。突然,前面传来几声枪响。战士们立刻警觉起来,低声说:“敌人!注意隐蔽!”

同时握紧了手中的武器,准备与敌人来一场厮杀。这时,一个侦察员跑了过来,边跑边兴高采烈地叫:“是红四方面军!是我们的同志啊!”

与此同时,前方也传来战士们清晰(xī)的喊声:“我们是红四方面军!”

“欢迎红一方面军的同志!”

红军队伍里顿时一片欢腾!毛泽东神机妙算,真的在这里找到红四方面军了!战士们欢天喜地地冲下山,与红四方面军的同志紧紧拥抱在一起。紧握的手显示了终于见到亲人的激动之情,这些热血男儿不禁流下了热泪!

就这样,红军指战员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经过近八个小时艰苦的行程,与残酷的自然环境进行英勇的搏斗之后,于6月15日当天晚上,翻过了夹金山,并与红四方面军三十军的先头部队成功会合。

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征文精选 篇5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25军先后进行长征。在长征路上,英雄的红军在毛泽东等同志的领导和指挥下,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运用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转战乌蒙山、激战嘉陵江,在川黔滇鄂豫陕广大地区调动敌人,击退了上百万穷凶极恶的追兵阻敌,征服了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岭,穿越了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纵横10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取得了长征的胜利。红军的长征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弘扬伟大革命精神的胜利。红军长征不仅创造了可歌可泣的战争史诗,而且谱写了豪情万丈的精神史诗,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学习和弘扬长征精神,对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伟大中国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证明:坚定的理想必定产生伟大的动力,坚定的信念必然激发不懈的追求和坚强的努力,确立了共产主义信念,就有了坚定的奋斗目标,强大的精神支柱和用之不竭力量源泉。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必然之路,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正确道路,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一次伟大而艰巨的长征。进行新的长征,同样需要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及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信心。用长征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比较有效的一种途径。在新形势下弘扬长征精神,要不断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矢志不渝、对党和人民无比忠诚、对革命事业锲而不舍的坚定信念。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理想的信念,经受考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强无畏的历史丰碑,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伟大史诗,更是人类历史上举世无双的壮举。只有理解长征,才能理解中国共产党。长征精神是我们党勇往直前的力量源泉,是全国人民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只有理解长征精神,才能理解我党由弱变强,从胜利不断走向胜利的伟大历程。

红军长征在四川征文 篇6

八十年来,红军长征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人,自立更生,不屈不挠,勇往直前,为建立伟大的祖国而不懈努力。

学习长征精神,我们要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勤俭节约,关爱他人、尊敬师长……深刻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懂得珍惜与爱护。

学习长征精神,我们要学习革命先辈不惧艰险、百折不挠的意志力,面对偶尔的挫折要昂首挺胸,克服困难勇往直前,在学习中要像红军攻克敌人的堡垒一样,攻克一个个知识的难关与堡垒。

学习长征精神,还要学习革命先辈们一腔热血、报效祖国的伟大精神,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怀着伟大的理想和抱负,努力学习,让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红军长征在四川征文 篇7

长征的开始,不是我们红军愿意走的,是被迫的。国民政府以各种各样的袭击,使我们的红军伤亡很惨重。红军在长征的征途中,一路上得防备国

民党和日本侵略者,面对着前后的围攻,使我们的红军有了许多作战经验。特别是在面对着国民党一次又一次的“围剿”前面,使红军有了更好的战斗措施,那就是”避敌主力,诱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方针,干净,利落地粉碎了敌人的反革命“围剿”。红色政权巍然屹立在中华大地上,同国民党政权对峙。

红军继续北上,他们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想想当时的情景,是多么的危险,在飞夺泸定桥的时候,可是又惊又险,每一个人只有一块木版,然后把木板架在铁链上,就这样一步一步的爬过去,只要稍不小心,就会掉下汹涌的狂澜巨浪中可我们的红军战士们却克服了重重险阻。正因为有这样的惊人的毅力,夺下沪定桥长征所以能胜利。

1935年1月在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衙门在领导的第五次反“围剿”中,由于军事上的错误指挥,导致失败的局面,给中共中央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遵义会议的召开,在中国的历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领导,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问题,是中国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最后红军长征于1935年10月某市会宁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结束。可是红军八万人只剩下了三万人。

红军长征在四川征文 篇8

活动方案

为弘扬长征精神,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充分发掘长征精神的历史内涵与时代价值,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前行力量,《xx日报》小记者编辑部决定在全体小记者中开展“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征文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主题

以弘扬长征精神为主题,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的主旋律;围绕回顾红军长征的光辉历程,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歌颂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青少年应如何践行长征精神等。通过征文活动,回顾往日辉煌,珍惜今日幸福,争做新时期长征精神接班人。

二、对象

全体小记者

三、时间

XX年11月8日———12月9日

四、要求

1.征文体裁不限,题目自拟,要求原创作品且未公开发表过,字数300—800字以内。

2.征文采用word格式,题目为三号宋体字加粗,正文为四号仿宋字体。须注明作者学校、班级、姓名、指导老师、联系方式。征文提交电子文档即可,来稿请发至QQ邮箱:

,并在邮件标题中注明“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征文”字样。

3.联系人:

联系电话:

五、评选及奖项设置

本次有奖征文大赛将本着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组织专家评委进行评奖。

征文设特等奖1名,一等奖2名(中小学各1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8名,优秀奖若干名。获奖者将获得证书及奖品,获奖作品将在《xx日报》、xx小记者网和微信平台选登。

《xx日报》小记者编辑部

四川省江油市红军长征胜利纪念碑 篇9

41411027

蒋牧曦

四川省江油市红军长征胜利纪念碑

红军胜利纪念碑位于江油市中坝镇解放街中路与解放街南路交汇处的街心花园,它是当年红四方面军长征初期途经江油取得中坝战役(又名江油战役)胜利后建立的。保护面积707平方米,建筑面积51.26平方米。纪念碑坐北向南,分为碑台、碑座,碑身三部分。碑台石砌,呈亚字形,高1.63米,宽7.16米。正面铺十级台阶,呈八字形。碑座高2.85米,为八棱八方形,每方内框平面,南、北两面有3处题记。碑身砖砌,高17米,顶冠五角星,碑身四棱饰圆柱,四面为长方形平面,上为红底金箔字阴刻碑文,楷书字体。南面:“百战百胜的工农红四方面军光荣胜利纪念碑!”;北面:“为争取独立自由与领土完整的苏维埃新中国而战!”;东面:“铲除封建势力,消灭卖国贼蒋介石,坚决赤化全川!”;西面:“彻底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平分给贫苦农民,坚决做好扩大红军的工作!”。

红军胜利纪念碑原是位于中坝城中心的“中国革命军第十九军一路司令董珩德政碑”。董珩(又名董宋珩),字长安,四川仁寿人,时任江油驻军师长。当地乡绅因董珩发展江油经济有功,集资建碑,以彰其德。

1935年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为策应中央红军北上,在徐向前总指挥率领下,突破国民党嘉陵江防线,攻克剑门关后,分两路进入江油的雁门、云集、青林口一带。红九军一部在武都镇东塔脚下的牟家漩渡口,全歼守敌一个营,渡过涪江,包围了当时江油城(今武都镇)。同时,以两支兵力,对位于川陕公路中的战略要地——中坝,形成夹击之势。红军包围武都时,国民党守军忙向省主席刘湘求救。刘湘令川军二十八军邓锡侯部和二十九军孙震部救援。当敌人10个团兵力至水口庙,岩嘴头一带,遭到红军伏击,伤亡惨重。红军共歼敌4个团,缴枪3000支。4月18日,红军胜利地占领中坝。全城一片欢腾,人民群众张灯结彩,热烈欢迎救苦解难的红军到来。

为了纪念“围城打援”和进驻中坝的胜利,宣传党和红军的方针、政策,进一步扩大红军的影响,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决定将德政碑改建成红军胜利纪念碑,改建工作由总政治部副主任傅钟负责。他挑选手艺精良的工匠,整修了碑身,铲去原来的碑文,重新镌刻上红军的碑文。同年6月,红军离开江油北上后,国民党军阀遂派人去铲红军刻的碑文,重新做字,将纪念碑改 采矿1401

41411027

蒋牧曦

为“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先生纪念碑”。当时被反动派威势所迫,不得不去铲字的工人,对于自己穷人的队伍红军怀有深厚的阶级感情,因而在铲字时机智地只铲去一部分,很快就用三合土将其覆盖,再另刻碑文,使红军的碑文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

解放后,江油人民怀念红军的英雄业绩,对红军胜利纪念碑进行修复,将覆盖的三合土铲去,恢复原貌,碑身正、背二面(即南北两方)现出原文,但东、西两侧碑文被铲去较多,字迹模糊,难以复原。后访问了当年曾参加中坝战役和书刻此碑的老红军,经他们回忆,并请中央有关领导同志校核,才照原样恢复了东、西两面的碑文。现在,这座修复的纪念碑,碑身座北向南,碑文红底金字。全碑建筑通高21.58公尺,呈方锥形。碑台为四方形,宽7.16公尺,高1.63公尺,上壁有石曲栏。碑座三层,分八方,铺石阶十级。碑顶冠五星一枚,矗立在江油市中心,巍峨壮观。1976年12月,江油县革命委员会公布红军胜利纪念碑为“江油县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7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红军胜利纪念碑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当年红军战胜敌人,解放了除武都以外的全县农村(包括彰明县全境),发动群众,召开了江油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重华成立了县苏维埃政府。又先后建立区、乡、村苏维埃政权,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很多青年积极报名参加红军,组成了五百余人的红军支队。红军在江油地区广泛宣传革命道理,播下了革命火种。

七十多年来红军播下的种子,已经开出鲜艳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红军胜利纪念碑就是历史的见证。江油人民把她视为珍贵的革命文物,每逢节日,人们都要到这里来怀念为中国人民革命事业而英勇奋斗的红军,永远学习红军的革命精神。

身处七十年前的红军战士们,没有足够完善的作战工具,没有一个填饱了的肚子,没有坚实的后盾,只有勇气和不屈的精神,可是正是因为这种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打败了强大而在你脚下不堪一击的敌人!红军是伟大的,他们留下的足迹,身体中汨汨流动的血液,深深地激荡着我们,正如矗立不倒的江油红军胜利纪念碑的碑文,永远烙印在我们心中。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采矿1401

41411027

蒋牧曦

红军长征在四川征文 篇10

在长征的路上,红军们不怕苦,也不怕累,坚持不懈地前进。红军途中饿了就吃野草、皮带,渴了,只要有水,就一滴也不浪费。我想:他们的生活比我们苦的多,可我不喜欢的菜就不吃,还浪费,可他们,能不能吃饱都是问题.他们不管遇到什么危险都不退缩,红军真是我们的骄傲。

红军在长征路上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在长征的路上,红军一定遇到了许多困难,他们不怕困难,用生命去拼博,可想想我,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都不敢去面对,会找爸爸妈妈,可是红军遇到了困难比我这大得多了,可能要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却不放弃,不惧怕。红军真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红军长征在四川征文 篇11

80周年主题征文大赛的通知

为庆祝建党95周年和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加强共青团对青少年思想政治引领,按照团省委有关通知精神和工作要求,现决定开展庆祝建党95周年和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征文大赛。现制定如下活动方案。

一、活动主题

庆祝建党95周年和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二、活动时间 2016年6月至9月

三、大赛日程

征稿时间:2016年6月15日至9月1日;

评选时间:2016年9月2日至9月16日;

获奖公布时间:2016年9月下旬。

四、参赛要求

参赛者围绕“庆祝建党95周年和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积极抒发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以及对红军长征历史的缅怀。文体不限,须为原创,题目自拟,1000字以内。征文要求主题鲜明、积极向上,内容具体生动。参赛征文请在2016年9月1日前发至邮箱:tdlxcb@126.com

五、评选方法

大赛组委会将组织有关专家学者组成评审组,以确保公正公平。大赛设一、二、三等奖和入围奖若干名,所有获奖者均颁发获奖证书。

六、联系方式

联 系 人:徐薪然 联系电话:82635547 邮寄地址:中山区南山街10号共青团大连市委宣传部 投稿请注明作者真实姓名、单位、电子邮箱、联系电话等,并在邮件标题处写明“庆祝建党利80周年”字样。

红军长征在四川征文 篇12

最近,我怀着对红军战士无比崇敬的心情看完了胡锦涛主席的《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非常人所能想象的。他们那藐视困难,勇往直前的高尚品质,深深打动了我的心。

胡锦涛主席在讲话中深刻指出:红军长征胜利充分说明了一个真理:建设一支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革命军队,是革命的依托、民族的希望。胡主席关于军队要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重要指示,不仅是对红军长征胜利和人民军队长期建军治军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对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军队全面建设、治军特点与规律的深刻揭示,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核心关于军队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寄托着党和人民对我军的殷切期望,体现了党和人民对我军的最高政治要求,是新世纪新阶段的重要指针。

还记得毛泽东写的那首气势磅礴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前山只等闲„„”如今才深刻体会到,在整整两年中,红军长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各路红军跋山涉水、爬冰卧雪、草根果腹、皮带充饥,血战湘江、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转战乌蒙山、强渡嘉陵江、激战独树镇„„如此苛刻艰难的生活条件,如此危险重重的坏境,然而他们坚持下来了!压不倒,折不弯,打不败,在寒风中傲然挺立,这就是红军呀!为了不做敌人的俘虏,不惜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为了革命的胜利,不顾自身的安危,英勇退敌;为了以后的幸福生活,不怕牺牲,坚守阵地,决不后退。

讲话中最感动我的,莫过于红军的长征精神。十多万红军指战员血洒征途,前赴后继,汇成一股势不可当的铁流。饮水思源,是我们纪念红军的动力,是我们纪念长征的信念。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本色。虽然长征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在解放全中国过程中的一段光辉奋斗历程已经过去,但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永远发挥作用的精神财富,作为老一辈革命家和中国工农红军留给后继者的宝贵遗产,将长久地发挥作用。历史清楚地证明,长征精神并没有随着长征的结束而结束,而是在后来的革命斗争中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和拓展,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而英勇奋斗的力量源泉,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力量源泉。我们相信,长征精神如同灯塔一样,将永远照耀后人继续前进,成为保证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坚持和发扬长征精神,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如果要问我,纪念长征的感悟是什么?我想,人生可以平谈,但不能虚度光阴,这就是我的最大感悟。毛主席曾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在367天的长征途中,难的是在忍受生活艰苦的情形之下还要提防敌人的偷袭与袭击。无论是中途就牺牲的还是坚持到底的战士们,都是革命道路上的胜利者。我们今天纪念红军“长征”,已经没有了战火纷飞的氛围,七十年前艰苦程度甚至超乎我们的想像,但其精神却会永远激励着我们。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啊!

今天,党领导人民正在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新的、更伟大、更艰巨的长征。虽然我们今天所处的历史条件与70年前相比,已大不一样,但长征精神并没有过时,而且永远不会过时。在新的征途上,长征精神将始终是推进我们事业前进的强大动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使命光荣而任务繁重,前景广阔而充满挑战,迫切需要大力弘扬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是长征精神的延续和发展,弘扬长征精神是延安精神研究会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一定要高高举起长征精神与延安精神的大旗,一定要把长征精神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让长征精神凝聚人心、鼓舞人民。我们相信,与时代精神相融合的长征精神,必将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精神动力!

上一篇:六年级学生和家长会讲话提纲下一篇:收楼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