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直线传播>>教学实录

2024-08-23

<<光的直线传播>>教学实录

<<光的直线传播>>教学实录 篇1

一、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本人有幸从去年下学期起从事教学研究工作, 系统听了小学、初中、高中的语文课, 实为当地语文教学担忧。整体感觉是:一部分小学语文上成了美术课, 用图片代替了字、词、句、段的积累;一部分初中语文成了思想政治课, 教师只注重对作者的情感内容进行分析, 既不关注学生的积累, 更忽视了对文章艺术表现的解读;一些高中语文教学以高考题为学习语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没有让学生在熟练过程中形成“慧眼”, 在熟练的过程中掌握积累。就中学语文教学而言, 怎样的教学设计才算完美?怎样的语文教师才算称职?一节好的语文课到底应教会学生什么?张老师的课给我很多启示。

二、张洁慧老师过人之处

读罢张老师的《课堂实录》, 心中忽然一亮, 原来语文教师要少教就必须多学, 只有多学方能少教。张老师的过人之处有二:一是她的学术基本功;二是她的个人欣赏能力。就张老师的学术基本功而言有三大表现。一、深邃的学术史眼光。为让学生能正确解读《江城子·乙卯年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资料链接1——溯其源:这首悼亡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 (1075年) , 时苏轼在密州任太守。序中“乙卯”即熙宁八年。正月二十日, 他梦见爱妻王弗, 便写下了悼亡词, 题为记梦。此时诗人四十岁, 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神宗熙宁元年—熙宁八年 (1068—1075) 大事记:1068年娶王润之;1069年返京任职史馆;1071年任杭州通判;1074年任密州太守。资料链接2——说其流: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懂禅庄院——元丰三年, 梦的五年后。十日春寒不出门, 不知江柳已摇村。稍闻决决流冰谷, 尽放青青没烧痕。数亩荒园留我住, 半瓶浊酒待君温。去年今日山关路, 细雨梅花正断魂。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元丰四年, 梦的六年后。东风未肯入东门, 走马还寻去岁村。人似秋鸿来有信, 事如春梦了无痕。江城白酒三杯酽, 野老苍颜一笑温。已约年年为此会, 故人不用赋招魂。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元丰八年, 梦的八年后。乱山环合水侵门, 身在淮南尽处村。五亩渐成终老计, 九重新扫旧巢痕。岂惟见惯沙鸥熟, 已觉来多钓石温。长与东风约今日, 暗香先返玉梅魂。二、广泛联系的驾驭能力。资料链接1——方方《喜欢苏东坡》我家先生一次不由得问:如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 你是不是会嫁给他?只要苏东坡肯娶我的话, 回答自然是肯定的。他不知道, 能成为世上第一个阅读苏东坡诗文的人、能一天到晚听到苏东坡谈笑风生的人, 该是怎样的幸福!资料链接2——明代归有光先生《项脊轩志》“庭有枇杷树,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今已亭亭如盖矣”。资料链接3——海明威《永别了, 武器》“过一会儿, 我走了出去, 离开医院, 冒雨走回旅馆”。三、谙熟的比较手法。张老师不论是对东坡四首词的展示, 还是对归有光《项脊轩志》, 海明威《永别了, 武器》的对比, 目的都是想通过自己的“慧眼”帮学生找到《江城子·乙卯年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文眼”。她深厚的学术功底是源于“江南多才子”, 出于书香门第, 还是个人的努力!就个人欣赏能力而言:一是与作者的“神交”。“今天的课希望大家能在心中带一首词走, 同时, 更要在心中带一个人走, 他就是苏轼。”张老师对苏轼的熟悉或许胜过对自己的爱人。二是对《江城子》的“深情”。张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多轮由浅入深的朗读, 直到全场惊叹, 能让我想到的是:我们听到的是声音, 而此时张老师眼前浮现的是一幅画、一幅动态的画, 她就是主人公, 其景其情无以言表。

三、对语文教学的理解

能入选中小学语文教材的文章绝对是篇篇俱优, 篇篇有个性。若语文教师不能上溯其源, 中述其辩, 下说其流, 将会就文章教文章, 篇篇独断, 文章就不会教活;若无联系的眼光和比较的手法, 就难领会此文之外还有他文, 此文之所以是此文的精妙。只有不断地积累, 才能形成个人独特的欣赏能力。一位语文教师没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和鉴赏能力, 如何能领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如何把握语文的精髓?所以要想少教就必须多学。忽然明白为什么有很多的语文老师喜欢满堂讲, 原来是自己知道的太少。因为只有师的“灌”才能保证生不“思”, 一旦少教, 学生必有思考, 生一旦有思考, 必有问题, 一旦有问题, 教师就下不了台。自己身边曾出现这样一件趣事:一位刚带高三的语文教师讲高考试卷, 讲选择题过程如下, 第一题, 老师念题, 有ABCD四个选项, 同学们说该选哪一个, 有说A, 有说B等, 老师说正确答案是B, 紧接着念第二题。为什么要这样, 因为老解释不清为什么只有B是对的。

陆机《文赋》说“遵四始以叹世, 瞻万物而思纷”, 刘勰《文心雕龙》说, 缀文者情动辞发, 指的是作者对周围的事物往往有着独特的认识理解。当他将个人审美体验通过文字表现出来, 即成文章。好的文章一定是作者思想情感与语言艺术高度完美的结合。那么, 读者要解读一篇好文章, 刚好是一个相反的过程, 即从文本中解析出作者的情感内容和语言艺术方式, 也就是观文者披文入情。作为语文教师就应像张老师那样“多学”, 具备深厚的学术基本功和欣赏能力, 从而实现“少教”, 让学生明白我是通过什么方法对文章进行解读的, 然后让学生通过这些方法触类旁通, 并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以期达到“观千剑而后识器, 操千曲而后晓音”的效果。

语文教学至少应有两个目标:一是让学生学会“观文”, 二是让学生学会“缀文”。就观文而言, 历史上属于移民县的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学术功底本身就薄, 感染力弱, 学生学习语文是“观师”而不是“观文”。家庭、学校提供给学生的阅读材料少, 很难有“观千剑”“操千曲”的机会。在学校教学中语文教学历史性地不受重视, 因为能考上二本的学生语文成绩大多在三位数, 而且短时间很难提高效益, 由于学生“观文”能力差, 导致学生在其他学科读题时出现偏差尚未得到应有的关注。目前高考改革中要提高语文学科的权重, 作为一线教师应及早“多学”。就“缀文”而言, 学生作文其情感表现过于直白, 尤其缺乏语言的艺术 (或技术) 呈现。如古诗词教学只满足现存有限的古诗词的“观文”, 而不让学生学习“缀文”, 那若干年后古诗词中经典的艺术方式就将灭绝。

上一篇:吉林公务员考试面试题整理下一篇:社会心理学复习题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