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建设

2024-06-14

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建设(通用8篇)

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建设 篇1

【摘要】校企合作模式下,对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提出了新要求。在分析当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校企合作背景下构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原则,以及构建思路。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基本属性。深入推进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因此,校企合作背景下如何完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推动校企协同育人,是高职院校增强技术技能能力和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创新办学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工作缺乏内生性和主动性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建立,很大程度上是国家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工作推动的结果。高职院校教学质监控与评价主要是围绕水平评估工作的相关要求来进行,因而高职院校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校自身办学定位、办学特色,无法充分调动学校内部各职能管理部门和教学部门参与教学质量管理的积极性,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效果反馈机制,以致影响到高职人才培养质量,高职人才社会适应性不足。

(二)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制度体系不完善

当前各高职院校基本完成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常规制度建设。但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实践课时大大增加,教学场所由校内扩大到校外,学生校外工作和学习的时间达到半年以上。因而现有的制度设计并未能对实践教学尤其是校外实习进行有效监控;至于教师奖惩和激励制度建设,只简单地把监控评价结果与年终考核、职称评定挂钩,在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以及引进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等方面的激励措施并不完善。

(三)教学质量监控的范围比较狭窄,主体较单一

重视对教学过程、教学结果的监控,对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材使用等是否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是否具有实用性,缺乏必要的考量;重视对理论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忽视对实践教学环节及学生技能掌握的考核,学生参加校外实训也并未纳入到学校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范畴,缺乏对于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综合职业能力等“软技能”的质量监控;忽视对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引导和考核;监控主体主要是高职院校本身,社会、行业、企业未能深层次参与到教学监控评价当中,导致不能全面、科学地反映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利于制定体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四)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运行机制有待健全

主要表现为:第一,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有待完善,评价过程中主观化倾向较严重,以致不能准确评价教学效果,不利于教学部门发现问题、修复问题,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的运行效率不能充分彰显;第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内的各质量监控部门责任分工不明确,沟通机制不畅,导致信息收集与反馈机制不通畅,实际监控过程中收集到的教学质量信息不真实、信息反映不真实或不能切实落实,未能形成一个有效的解决问题机制,影响教学质量监控的效率和效果。

二、校企合作背景下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构建原则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是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的重要保障,基于上述问题,构建起适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应坚持如下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指学校在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时,应系统全面考察与教学质量相关的各个要素和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涉及全体教师、学生、教学管理、教学设备设施等方方面面,更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培养目标、教学模式和管理手段紧密相关,并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制定以及教学运行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上,这种监控与评价体系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并且是动态的、发展的。

(二)目标性原则

目标性原则指在构建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时,要紧紧围绕教学质量控制过程,组织协调各种力量来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中,一方面,要建立制定相应的评估及反馈系统,以预防教学目标的偏离,谨防闭门造车,监控指标要贴近市场、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更加注重企业、行业和社会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另一方面,从人才培养输入、人才培养过程到人才培养输出环节,建立切??可行的监控机制,既要吸纳企业、行业和社会等更多的利益相关者进入到监控主体中,又要加强对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人员的监控力度,从领导层、监控层到执行层均应明确职责、落实责任,确保达到教学质量目标。

(三)持续可操作性原则

持续可操作性原则指的是学校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与保证体系要以持续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建立能及时反应教学质量需求和质量发展变化过程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同时,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过程应是学校教学全过程的监督与跟踪,它应尽可能地简单易行、便于实施,确保质量保证体系能长期坚持,形成学校教学质量持续发展提高的良性循环。

(四)科学、客观原则

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质量保证有一个客观的标准,即是否遵循高职教育规律,是否符合社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职教育应该与行业企业对接,与市场对接,确保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的客观、科学,符合学校当前高职教学的实际情况。

三、校企合作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建立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系统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运行体系主要是由学院、教学部门、专业教研室构成三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各级监控主体与职责侧重点不同。学院成立教学质量管理委员会(或教学指导委员会)作为院级监控系统,主要职责是指导和协调全院质量监控工作,由院长和教学副院长分别担任正副主任,相关职能部门管理人员、校外专家作为成员。其中教务处是学院教学运行管理的职能部门,督导室是负责教学质量监控运行的职能部门;各教学部门是教学质量监控的二级主体,由系(部)主任和有关专业主任、骨干教师、企业专家等组成,对系(部)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人才培养计划、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学生就业等方面进行督导和检查;各专业教研室是基层教学质量监控部门,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者,主要开展听课、评课活动、学生评教、检查教学计划执行情况、课程建设与实施的质量、学生校外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的执行情况。总之,三级教学质量监控运行体系的构建,都应引入社会、行业、用人单位、学生等参与性主体,建立一个全员、全面和全过程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系统。

(二)制定符合高职教育特点、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的教学质量标准

质量标准的作用在于规范教学行为,是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材建设等各环节的基本依据。故而,制定教学质量标准应符合高职教育特点,以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要在深入调研用人单位需要和毕业生跟踪调查的基础上,确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与此同时,建立有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的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借助来自一线专家的智力资源,确立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科学系统设计课程,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满足岗位(群)需要的专业教学标准。

(三)成立专门负责质量监控运行的教学监控评价机构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学质量监控的组织机构占据质量监控体系的核心位置。因此,高职院校应建立专门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机构(如督导室),负责质量监控体系的运行,而且在坚持学院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广泛吸纳来自行业协会、企业一线的专家参与学院的质量监控评价工作,加大对学院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的监控力度,校企合作共同制定和审核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意见、评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检查人才培养方案贯彻落实、督导教学过程重要环节,并对学生的学习环境、实训条件、生活条件等?M行督导和检查。

(四)重视教学质量信息循环系统建设

教学质量信息是实现教学质量监控运行的基础,及时收集和反馈相关信息,才能保证监控运行系统能够正常运行。故而,高职院校应建立完善信息收集系统,一方面,通过开展教学常规检查(包括定期检查、经常性教学检查、专项检查,及随机抽查等方式)、教学巡视、听课、评课和学生评教等方式,了解一线教学动态、学生学习状态。另一方面,要做好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建设,并通过学生教学信息员和教师、学生座谈会来完善教学运行和教学质量的有关信息收集工作。由此建立起一个从院级职能部门到各个教学部门再到学生、教师的教学质量信息库,在此基础上,教务处、督导室依据教学检查、反馈信息、测评结果以及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和行业企业的用人标准,对各系(部)、各专业及有关教师在执行学院有关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纠偏、改进,逐步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不同层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构建网络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学院信息循环系统。

(五)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质量评价系统

教学质量评价系统是实施教学质量管理的主要环节和有效手段。主要包括专业质量保证、课程质量保证、师资质量保证、学生全面发展保证、教学经费投入与使用保证、教学设施质量保证、课堂教学质量保证、实践教学保证等多个方面,能够发现教学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切实发挥评价的诊断、总结和导向功能。在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按照“以评促建,以评促改,重在建设”的原则要求,将教学质量评价纳入到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的全过程,以企业岗位要求和职业准入要求为指导,建立起一个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相结合的开放的多元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应改革考核评价方式,从侧重知识考核转向侧重技能考核,强调对学生综合职业素质进行考核,切实建立起“以就业为导向”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顶岗实习的评价指标系统。

参考文献:

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建设 篇2

1 传统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不足

1.1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适应新的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质量评价只注重显性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 尤其是注重传统的理论课程和实践、实训课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 忽视床旁教学、案例教学以及能够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质量监控, 远不能满足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护理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1.2 学习地点分散, 教学管理难度大

随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 课堂教学已经延伸到医院, 由于教学管理环境的变化, 原有的教学管理模式、学生课程安排及学生管理制度等已不再适用。学校管理政策如不及时调整, 势必会影响工学结合模式的推行。管理工作的复杂化使原有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难度增大。

1.3 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缺少行业人员参与

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 以往的教学管理模式不再适用, 对学生管理模式也应随之改变, 必须由学校和医院共同参与管理。这就决定了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仅需要学校内部的评价, 更需要行业人员的外部评价。

1.4 程式化的评价方式制约监控评价的实施效果

传统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多为终结性、结论性评价, 不重视过程性评价。以形成性评价为中心的质量评价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现行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能充分反映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护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效果, 不能及时反馈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影响了培养方案的修订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2 工学结合背景下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构建

2.1 明确教学质量监控目标

确立教学质量监控目标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 也是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3]。教学质量目标的确立要紧紧围绕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同时深入用人单位调研和进行毕业生跟踪调查, 聘请临床专家参与, 依照岗位工作要求, 确立课程建设质量目标、临床教学质量目标、实习带教教学质量目标、课程考试质量目标、学生学习质量目标等, 作为教学过程中评价教学质量的依据。特别强调临床教学质量目标不同于以往的理论和实训的简单相加, 而是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有机融合。

2.2 健全教学质量组织保障体系

在院校合作的教育模式下, 教学质量组织保障体系除了由学校党委、行政处、教务处等相关职能部门组成外, 还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和完善。

2.2.1 成立院校合作教学指导委员会

教学指导委员会主要由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务工作者与学校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 负责监督临床教学质量保障政策的制定, 对临床教学质量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 审定教学质量管理的各种标准和办法, 同时接受教学质量信息反馈, 调控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 以保障教学质量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2.2.2 成立院校合作教学督导组

教学督导组主要由临床经验丰富的专家与学校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共同组成, 负责对临床教学秩序、教学工作及教学质量进行检查、评估和指导。通过交流了解临床教学工作状况, 并提出合理化建议;通过听课和课后指导, 加强与带教教师或任课教师的联系, 以提高教学质量;对教师进行教学质量评价, 促进教学管理规范化, 随时掌握教学活动情况, 及时反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2.3 成立学生信息员队伍

在学生中聘任学习态度端正、成绩优秀、具有分析问题能力、热心为同学服务的学生组成学生信息员队伍。学生信息员定期填写教学信息反馈表, 将教师教学情况、学生学习情况及时客观地反馈教务处, 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 改革教学评价体系

3.1 监控和评价主体多元化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将教学空间延伸至医院, 使得医院参与到教学质量监控当中, 形成了校外监控体系。根据教学质量监控主体来源不同分为内部监控和外部监控两大类。内部监控主要有学校教学督导人员、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等;外部监控则包括医院、家长和用人单位等。工学结合背景下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更注重外部监控主体作用的发挥。

3.2 注重教师队伍的建立与管理

结合院校合作的特点, 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标准, 引入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临床教学班的教师由学校教师和医院带教教师组成, 学校教师要求每3年进行一年临床实践, 临床带教教师必须有教师资格证, 同时定时接受教学培训。临床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以学生学习能力、职业能力、综合素质为核心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3.3 对学生的评价要坚持以医院为主、学校为辅

在工学结合背景下, 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侧重于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采取过程性评价, 而非终结性评价, 主要由3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由医院带教教师根据床边考试结果评定成绩, 占40%, 主要评价学生的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二部分为理论考试, 占30%, 由学校教师评定;第三部分为职业素质评定, 占30%, 主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责任感和事业心等, 由医院带教教师评定。

3.4 多渠道反馈信息

除了常规的教学督导之外, 我院还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分析, 建立由行业、用人单位、专业调查机构 (麦可思公司) 组成的第三方信息评价系统, 对人才培养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控, 不断改进教学与管理工作。

总之, 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 只有细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各个环节, 制定人才培养各环节的质量评价标准, 完善和落实各项管理制度, 构建工学结合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 才能促进护理专业可持续发展。

摘要:传统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存在评价内容单一、方法简单, 不能充分反映工学结合模式下院校合作教学质量, 不能及时反馈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不能有效反映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护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效果等问题。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从质量监控的目标、内容,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完善。

关键词:院校合作,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

参考文献

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建设 篇3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

一、教學质量评价的概念和内容

教学质量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按一定的标准对教学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判断的活动。教学质量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对教学活动的评判,发现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激励教师对教学理念、态度和方法进行相应调整,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的主体包括:(1)教学准备工作。教学质量评价的第一步就是要评价任课老师的教学准备工作,即是备课情况。一方面是评价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讲稿等在内的备课内容是否完善;另一方面是评价是否按时完成了教学准备工作。(2)教学内容。任课老师要依据教学目标,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来安排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对于通识基础课程要以概念和理论的教学为主,并强化应用;对于专业课程要进行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学。(3)教学方法。任课老师要根据实际需要,通过使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启发、引导学生。(4)教学态度。任课老师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甘于奉献、关心学生、兢兢业业、认真负责的品格,并在教学生涯中能接受改革、不断创新。(5)教学效果。教学效果不仅包括学生考试的结果和在实践过程中对知识的运用效果,还包括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及学生素质的提高。

二、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

(1)教学质量评价意识薄弱。部分高职院校只做到了表面功夫,忽视了对教学质量的要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不科学、评价体系滞后,且在组织开展教学质量评价的过程中管理松散、缺乏监督,这种薄弱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直接导致评价结果不具备应有的参考价值,达不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2)缺乏对教学过程和教学实践的评价。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在教学质量评价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教学结果即学生考试的成绩和在企业实践过程中的表现,而缺乏对老师教学过程的评价。所以这种只重视教学结果的评价体系是不完善的。(3)对教学质量评价的反馈不到位。一方面,某些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学质量评价之后,报喜不报忧,没有向学校老师和合作的企业对教学质量评价的结果进行充分反馈;另一方面,某些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学质量评价之后,没有及时对评价结果进行反馈,导致学校老师和合作企业不能及时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及时进行调整。对教学评价结果在内容和时间上的反馈不到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问题的解决对策

(1)增强对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视程度。一方面,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要在重视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制定一个较高的教学目标,并由表及里严格落实对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要深刻认识到教学质量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对教学活动的评判,发现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激励教师对教学理念、态度和方法进行相应调整,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并加强对教学质量评价过程的管理和监督,从严把关,使教学质量评价的结果具备应有的价值。(2)校企合作对教学过程和教学实践进行质量评价。一方面,要重视对教学过程的评价。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由于学生要在学校和企业之间交替进行学习和实践,导致其教学过程有空间跨度大,持续较长时间等特点,对教学过程评价的难度也相应增加了。这就要求校企双方加强合作,通过双方对教学过程的详细记录,在一个完整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来对教学过程进行质量评价。另一方面,要重视对教学实践的质量评价。由于高职院校以培养面向就业的技术型人才为主,特别是校企合作之后,学校更应按照企业的标准来培养学生,这就要求双方从实验、实训、实习等方面加强对实践过程的教学评价。(3)全面、及时地进行教学质量评价反馈工作。一方面,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学质量评价之后,不管结果是好是坏,都应向任课老师和合作企业进行如实的汇报,对于做得好的地方要提出表扬、继续保持,对于做得不足的地方要让任课老师和合作企业进行反思,敦促他们提出新的整改方案;另一方面,每次做完教学质量评价之后,都要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任课老师和合作企业,以让他们在第一时间之内就对自身的不足进行认识和调整,通过“及时评价、及时反馈、及时调整”这一程序,反复多次之后,一定会使教学效果越来越好。

参 考 文 献

[1]张娟.高职高专院校教学质量评价探析[J].现代农业科学.2008

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建设 篇4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就明确提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政策精神,根据当前职业教育发展及宁国地方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要,材料工程部以小班化课程教学改革为抓手,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为切入点,着力培养和造就技能型人才,满足各方需求。在我校更名之际,就确定设立“材料工程部”,并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上突出了以下几个发展方向: 1)、材料生产、光电等企业生产岗位一线操作人员。2)、企业质量检测、检验与管理人员。3)、工程与材料质监部门的技术检测及监理人员。4)、建筑企业、装饰装潢企业一线操作人员。

在相关企业用工和校企合作的调研活动中我们发现,随着当前宁国市以汽车零部件、高端耐磨铸件、电子元器件为主体的传统优势产业转型以及生物医药、新能源利用、新型建材为主体的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都对材料工程部培养的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望。为此材料工程部制定了基于校企和校校深度合作的小班化教学改革方案。

材料工程部目前有在校学生351人,12个班级(含工学结合2个班级);主干专业以建筑工程施工、材料工程检测、电子应用技术三大类为主,现有办学专业6个。在岗教师29人(含聘用教师10人),其中基础课程教师13人,相关专业教师16人;高级教师3人,中级教师11人;35周岁以下21人;取得“双师型”教师资格的教师15人,基本无企业实践经历。而本专业部的在校学生以男生为主,进校基础差,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及方法基本是一片空白,对专业的认识和个人发展前景没有清晰的认识,厌倦课堂教学,对文化课的学习没有积极性。由以上情况可以看出,本专业部的办学专业较多,涉及专业课程多,相关课程关联度不大;而教师队伍整体比较年青,业务能力有待加强,工作的稳定性不强;相关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实操能力不强,对企业的岗位工作要求了解不够。这些不利的情况,再结合学生的现实,反映在课堂教学上就是“学生课难上,教师书难教”,学生和教师在学习知识和技能这一目标上达成不了同一认识,导致学生、教师、家长、企业各方都不满意,进而影响到家庭、学校乃至社会。因此,如要办人民满意的真职教,课程改革将是大势所趋。国务院、教育部等部门明确的指出了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要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完善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制度”、“深化课程改革,努力形成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要按照相应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采用基础平台加专门化方向的专业课程结构,设置专业技能课程”。通过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意见,可以看出课改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实践学习及实训技能训练、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等等方面都提出了改革的诉求。教学改革中心任务:

(1)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的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如果以简化的公式表示,即:=目标+过程和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课程+管理制度+评估制度+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技能实习”形式为主,明显的带有普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痕迹。而这种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当前中职教育的现实形势。根据社会、企业和学生的实际需求,结合我专业部的实际情况,推行以“校企合作”和“校校合作”为主导的小班化教学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现实已经证明,人数众多的教学班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存在大量的弊病。特别是在职业学校,班级学生如果人数众多,将对学生管理、专业能力培养、技能实训等方面带来巨大的压力。根据我部的现实,构建人数为30人左右的教学班级,推进小班化教学,将对教育教学工作有很大的推进作用,有利于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小班化教学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度的增加,有利于学生更多的进行实验、实训操作活动,也有利于教师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表现为以“订单培养、工学结合”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学练并举、产学研结合”为指导方针,具体的培养工作以“企业订单班”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形式执行。进一步增强企业参与教育教学的参与度。办学要围绕企业技能型人才需求进行,在企业文化、文体活动、生产管理、岗位涉及专业知识及技能方面等方面,由企业对在校学生提供相关的教育支持。学校要针对企业的岗位要求、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结合行业职业资格标准,进行具体的校企合作。同时,要求学生走出去,充分利用参观见习等形式,增强学生对企业的感性认识。

1、和相关企业合作,开设订单班级,培养企业需求型人才。目前,已和中鼎橡塑、华普建材等企业合作开办企业冠名的订单班。

2、开展工学结合,利用企业优势条件,安排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理论知识的学习;

3、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建立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学校和企业共同合作编写相关专业教材、共建校内外实训中心、校外研发基地等,把企业的优势资源为我所用,为学生服务,为专业的发展壮大服务。

4、进行教师到企业的培训学习活动。(见教师素质提升第4点)

而“校校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专业部的专业设置及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有针对性的与兄弟学校合作,进行联合办学。学生经过在本校一段时间的学习,然后进入合作学校继续学习。在此过程中,我们借助了其他兄弟学校的办学优势,提升了专业部的办学层次,将办学优势区域的教育资源转化为自身的优势。

1、和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江苏交通技师学院、上海材料工程学校等兄弟学校联合开办了校校合作班级。新学期将继续推进此项工作。

2、利用兄弟学校及高校,开展对教师的培养。(见教师素质提升第2点)(2)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推广行动导向教学法:

加强实训、实验课程的改革力度,提高实训、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在相关专业技能教学活动中,尝试推行以行动导向型教学法如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等,力争实训课程教学质量更上一个新的台阶。鼓励文化基础课程、专业理论课程的授课教师使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进行教学,可以先尝试试点,取得经验后,再进行推广。(3)选择教改班级,营造课改氛围。

拟选择13春工程材料检测技术班及13春建筑装饰班两个班级作为教改班级,进行教改试点工作。为配合教改方案,进行相关的教学设施改造,确保教改的顺利实施。同时,召开相关班级教师会议,发动所在班级课任教师,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根据各门课程特点,制定每门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方案。

构建校企深度合作模式,有所创新、突破: 相关配套措施:

(一)关注教师成长,提升教师素质:

新时代的职业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有娴熟的教学素养和能力,还要能够了解企业一线对员工的现实需求、了解专业发展方向和趋势及在生产实践中的运用。同时,在职业素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要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为此,本专业部针对教师的实际情况,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培养教师:

1、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的培养和应用。我部由于是近年新兴成立的专业教学部,在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的拥有数近似空白。为了专业部的发展及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的需要,要把学校规划给我部的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用好,发挥他们的示范作用。同时,制定本专业部的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的培养方案及培训计划,确定目标人选,做好培养工作,确保相关教师的成长。

2、与其他兄弟学校、高校合作,将教师送出去培训。已将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老师送到上海材料工程学校进行专业理论、技能、实验、管理方面的培训;同时利用与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的合作,拟定安排教师暑假到该校材料工程与科学学院学习,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同时和该校的继续教育学院合作,拟定联合进行工程硕士的培养,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建筑类的教师拟定暑假安排到江苏交通技师学院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实习。

3、利用“青蓝工程”新老教师帮带活动,对年青教师提出学习要求和目标,利用听课、评课活动,对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提出要求,以此带动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业务能力。

4、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落实教师到企业实践学习制度。结合校企合作活动,将教师按照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类别,分别安排到相应企业,采用参观、技能培训、岗位学习、参与企业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到企业锻炼。目前安排葛德海、万文杰两位老师到华普建材公司进行实践锻炼。建筑类的教师拟定暑假安排到北京搏飞建筑测量仪器公司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学习。

5、对年青班主任进行培训,拟安排有经验的老班主任、学生处领导、德育专家,对班主任进行轮训,提高班主任的管理水平。

6、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利用建立在学校的劳动部门的技能鉴定站,对教师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制定相关“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方案和目标,建立一支真正具有“双师型”能力的教师队伍,从而能够更好的服务于专业教学。

7、提升教师自身及教学活动的信息化水平。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掌握信息化技术手段,并鼓励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采用信息化手段。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手段,推进专业技能信息化教学和仿真教学工作。目前已经在新建的仿真机房中配置了中望建筑设计软件、PLC教程软件、CAD绘图软件等,拟采购配置东方化工仿真软件,即将投入使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虚拟教学,使得实训效果大为提高,也缓解了实训设施、器材的压力,减少了实训成本,提高了实训效益。

8、引进相关专业人才,充实师资队伍。结合本专业部的实际情况及学校的新校建设计划,拟新聘用相关教师,使得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合理化。同时,对聘用教师加强管理和教育,严格要求,人文关怀,确保他们能够胜任教师工作岗位。为了贴近市场、贴近生产一线,更好的了解企业,要建立一支有针对性的、高素质的兼职教师队伍,要针对他们的优势资源,科学配置他们的上课内容、时间、教学次数,从而能够更好的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二)改革、规划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

利用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之际,组织相关教师、企业专家等对课程体系重新科学论证,建设可行、科学、合理、实用的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对主干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科学论证,确定各个专业的课程体系。使得各门课程学生能够学的懂、用的上。将各专业的课程重新进行分类,分为专业技能课程、专业理论课程、职业素养课程、文化素质课程四大组成模块。调整各个课程比例,增大专业技能课程、职业素养课程的比重。目前即将对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新论证规划,力争能够建立起一套具有本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

(三)开发精品课程和校本教材: 利用创建改革发展示范校之际,建设本专业部的相关专业精品课程、校本教材、校企合作教材,在教学活动中使用,为专业教学服务。目前,已经编写了校本教材《化学基础》、《分析综合》;校企合作教材《实验室管理手册》、《职业综合素质》;精品课程《无机化学》。正在编写精品课程《工业分析》。在编写的过程中,采用了项目教学法的编写模式,使得教材的可用性、实用性大大增强。

(四)建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对教学质量评价、监控体系进行改革。充分发挥学分制的优势作用,实施弹性学制管理,改进对学生的评价模式,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改革学生学习效果考核模式,使得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多元化、开发化、规范化、科学化。同时,引入企业对学生的表现评价,使得评价体系更全面、完整。

(五)建设教学实践实训基地:

根据教改的要求,新建、改造相关实训基地,改善实训教学条件。校内实训基地:

在原有橡胶物性实验室,无机、有机化学实验室、材料分析实验室的基础上,加大投入,购置实验实训仪器设备,建设相关实验实训室。

1、新增建筑测量相关实验实训设备,组建建筑测量实验室。

2、购置工业分析检验设备,拟组建工业分析检验实验室。

3、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组建实训仿真实验室。校外实训基地:

根据校企合作的指导思想,建设设立在企业的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产学研基地。目前已经建立了华普节能建材、开源电力耐磨、中鼎股份三个基地,拟在司尔特肥业、双津集团再新建若干实训基地。

课改相关活动安排及计划进度: 课改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短时间是不可能看到课改带来的改革红利的。针对材料工程部的实际情况,将整个课改工作制定为三年工作计划,具体的成果检测需要三至五年。附:材料工程部课改计划进度表(2013-2015年)序号

课改主题

负责人

主要内容

时间安排

说明

课改方案

疏斌

制定课改方案

2013年5月—6月

不断修订提高。

2、培养模式

郑明东

人才培养 模式研究

3013年5-6月; 2013年9月-12月; 2014年----

确定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模式和体系研究完善。

3、教学评价

疏斌

体系构建

2013年5月-6月; 2013年9月—12月;

学分制管理制度学习; 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教法改革

疏斌

行动导向 教学法

2013年5月—12月; 2014年----

培训、学习、试点; 推广、普及、总结。

教师培训

郑明东

1、常规培训

2、外出培训

3、企业培训

每月第一周周五下午; 每月最后一周周五下午; 根据实际需要安排; 根据实际需要安排。

部内教师培训日; 全校教师学习; 合作的高校等;(含国培、省培等)合作的企业等。

工学结合吴彬

1、顶岗实习

2、工学一体

3、勤工俭学

各班级第五、六学期; 根据实际需要安排; 每年寒暑假适度安排。

制定顶岗实习管理制度; 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体现; 制定勤工俭学管理制度。

精品课程

刘雪珍

精品课程建设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申报两门校级精品课程; 增报1门校级精品课程; 申报一门市级精品课程; 增报一门校级精品课程; 申报一门省级精品课程。

校本教材

刘雪珍

校本教材开发

2013年; 2014年。

2门校本教材立项并开编; 增加1-3门校本教材立项; 完成3本以上校本教材。9

青年教师 培养

疏斌

1、集中培训

2、青蓝工程,新入职教师到岗一年内; 新教师到岗三年内。

集中安排培训(校级); 新老教师一对一帮带。

骨干教师

郑明东

1、骨干作用

2、骨干培养

每学安排一轮 每学期安排一轮

依据学校管理办法执行 每学期确定1-2名培养对象

双师型

郑明东

比例达标

根据学校规定安排 依据达标要求组织工作

教学资源

郑明东

课程资源达标

根据学校规定安排

依据资源库建设要求进行

信息化

郑明东

比例达标

根据学校规定安排

依据达标要求组织工作

试验班

郑明东

课程改革试验

2013年—2014年 2014年-------

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建设 篇5

近年来, 我国许多高职院校都在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而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把培养创新型人才视为首要任务。但是, 由于长期以来未能致力于研究和建设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使创新型人才培养缺乏一个长效机制, 不利于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因此, 作为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 充分运用校企深度合作的平台, 融合课程体系、研究性教学、实践教学、工学结合、文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等多元因素, 构建阶梯式、开放性、系统化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至关重要。

当前高职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与本科教育相比较,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服务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侧重点不在于学生知识体系化, 而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因此, 相应的创新能力体现在综合职业能力上, 具体包括岗位实践能力、可持续发展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从目前实际情况看, 由于对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点认识不清, 又缺乏科学有效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在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出现不少问题:一是创新能力培养目标定位含糊, 很多高职院校依然沿袭了普通本科院校的培养方向, 过分强调高水平的研究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二是在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上, 重视知识传授, 忽视知识运用。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实践教学内容、手段、方法落后。实践教学基地投入经费不足, 管理制度体系不健全,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合作基础和目的不够明确, 致使学生的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流于形式, 没有很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没有营造创新教育环境和充分利用资源共享。高职院校的一些创新教育活动缺少开放性, 未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加强与行业企业联系, 拓展渠道为学生提供实践创新的机会, 营造创新氛围。高职院校师资在学历、学缘、知识结构上不够合理, 多数教师缺少到企业生产一线岗位实践的经验, 未能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与企业技术人员、社会专家等形成人才双向互动, 实现知识技能互补, 致使创新教育师资力量不足。

高职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内涵意义

校企融合是办学层面上学校与企业的携手共建, 是一种办学模式的创新。校企深度融合有别于以往浅层次机械化的合作方式, 而是实现校企多层次合作、多方位互动、互利共赢的深度融合, 达到“校企一体化”。在校企深度融合模式中, 强调高职院校是高职教育的办学主体, 企业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力量, 学校与企业相互渗透。高职院校从区域经济、企业需求出发, 把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功能定位、历史使命融入企业价值链、产业链、企业文化, 真正培养适应现代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校企深度融合办学模式所带来的教学实践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的全面变革, 促使高职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内部各环节相互配套、有序联接。

(一) 校企深度融合明确了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设的目标定位

基于校企深度融合, 高职院校和企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衔接起来, 制定并实施创新能力培养方案, 把实训实习、社会实践、科技文化创新活动等纳入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从而最终将高职生创新能力培养目标定位于综合职业能力。在这个大的目标框架内, 又分成岗位实践能力、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等子目标。目标的明确化使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能够从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的角度合理组织并运行。

(二) 校企深度融合提供了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设的资源保障

基于校企深度融合, 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投资建设“真刀真枪”的实训中心, 或创办“教学工厂”;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信息服务、培训服务, 企业把教学实训设备、制造生产线引入学校, 建立利益共享关系, 真正实现“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 从根本上改革了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大大改善的实践教学环境, 为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实践创新能力提供了硬件保障。学校和企业在师资方面进行全面合作, 形成创新教师团队, 共同参与到学校教育和企业生产实践中。同时, 还可以建立校内校外互联、长短结合、产学合作、学历与非学历并举、教学与科研互动、理论与实践互补的培训机制, 培育和开发教师的核心专长和技能, 为实施创新教育、建设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提供了师资保障。

(三) 校企深度融合丰富了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设的教学实践

基于校企深度融合, 可构建合理有效的实践教学平台。在课程体系建设上,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 体现理实一体化思路, 建立阶梯训练型实践教学模块, 便于将实践性环节较强的课程设计、综合实训放在合作企业开展, 贴近生产真实情况。在校企研究所、实验室建设上, 教师指导学生参与企业课题, 以探究性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参与产品开发及制造过程, 通过“做中学”和“学中做”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校企合作的大学生创新基地建设上, 学校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设定科研攻关和经济研究方向, 模拟项目流程管理, 在创新教育导师指导下, 由学生组成团队进行科技攻关和创新实践, 最后把研究成果转化为企业的工艺技能、物化产品和经营决策, 在工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 校企深度融合完善了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设的评价机制

基于校企深度融合, 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效果评价机制上形成由高职院校、企业和社会三方共同构成的评价主体。企业全方位介入教学效果评价过程中, 企业工程师与学校教师一起承担着创新课程和科技项目指导的职责, 把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学生的实践能力都纳入评价体系中, 企业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结果更为真实。通过分析学生创新环节, 对学生在创新活动中的表现给予学分上的认定, 对创新成果得到社会承认的学生, 建立专项奖励基金予以鼓励。

高职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结构要素

基于校企深度融合的创新基础教育、提升教育、拓展教育、第二课堂延伸教育是高职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结构要素。四大要素之间层次分明, 高低有序, 构架完整, 形成阶梯式、开放性、系统化的特点。

(一) 校企合作共同开设创新类课程, 普及创新基础教育

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开设创新类课程, 是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种普及性基础教育。在校企深度融合基础上, 创新类课程可由学校专任教师与来自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工程师、管理者组成创新基础课程开发委员会进行共同开发。课程内容要既体现学校教学要求, 又符合企业岗位设置情况, 既包含校内理论和实践、企业技术指导, 又吸纳本专业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社会实际问题。通过开设创新课程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去掀开创新的“面纱”。校企深度融合也使创新类课程的教学形式非常灵活, 除了学校教师教学、企业专家讲座, 还可以把课堂搬到企业生产现场、技术部门和研究机构, 通过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实例, 结合专业知识、科技前沿来介绍创新成果。例如, 笔者所在学校的机电工程系与企业合作开设的《机械创新设计》跨专业选修课, 分成机械创新设计基础知识、产品结构设计、产品创新技术设计、产品创新工艺设计四个主题, 在传授机械创新策略的同时, 结合企业的产品设计、技术创新, 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让学生把创新设想、创新方法和技巧与实际工作联系起来, 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岗位实践能力同步提高打下基础。

(二) 产学结合, 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 推动创新提升教育

高职院校与企业本着“双方需求, 优势互补, 互惠互利, 共同发展”的原则进行交流与合作, 基于校企深度融合的产学研结合, 倡导开展探究性学习。企业需要优秀的高职人才解决技术与发展中的难题, 因此给学校提供人才需求依据和信息、技术研发课题、技术服务项目。学校抓住机遇, 由校企创新团队的导师指导, 以实践为导向, 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有兴趣参加学习的学生可以自主选择, 提出申请, 在师生双方对项目的目标、内容、执行者等各方面达成共识后开展教学活动。探究性学习以具体的应用性技术项目或研究课题为载体, 围绕完成某一特定任务, 形成具有实际技术价值的“产品”成果。例如, 笔者所在学校的机电工程系、电子信息工程系等与企业进行产学结合, 开设了为学生提供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校本课程。学校与本地的中小型机械、电子等民营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 给学生提供实质性的创新机会。在导师指导下, 学生参与企业的产品研发、工艺方案调整的全过程, 获得了工作经验和创新体会, 促进了包含创新能力在内的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 校企深度融合, 建立大学生创新基地, 开展创新拓展教育

高职院校与企业建立大学生创新基地, 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教学平台。基于校企深度融合, 学校和企业在各自的场地、设备、服务项目等有形资产和人员、技术、品牌、行业背景等无形资产方面形成资源互补。校企共建的大学生创新基地在目标上立足于大学生科技创新;在学生实践项目上突出教师指定与学生自选相结合, 鼓励以学生动手动脑为主的综合性实践、设计性实践和横向科研课题;在管理上采取不同专业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期与假期相结合、学校与企业和社会相结合的开放式管理模式。在大学生创新基地中, 场所、仪器、设备相对齐全, 学生和教师交流更为方便, 有利于组织学生开展多层次的创新性实验和实践。例如, 笔者所在学校的工科系近年来着手建立大学生创新基地, 以校企研发中心、校企共建实验室、大学生创新工作室为中心, 强调校企融合、师生互动。校企研发中心主要承接企业横向课题;校企共建实验室主要完成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和科技创新项目;大学生创新工作室主要开展专利申报。由于基地的实践体系具有工程针对性、多样性和多层次性, 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自主学习机会、良好的创新实践条件、丰富的研究资源和广泛的交流机会。创新基地自启动以来成果丰硕, 与松下电器公司合作的横向课题“松下系列洗衣机控制座研究与设计”获苏州市2009年度“讲理想、比贡献”技术创新双杯奖;新型节水龙头、煤气泄露安全保护阀等被授予实用新型专利。大学生创新基地的建立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拓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 校企联动开辟科技文化第二课堂, 实现创新延伸教育

高职院校与企业联动开辟科技文化第二课堂, 主要在于营造具有创新氛围的文化软环境。在这种校园文化环境中, 鼓励学生自发成立学生社团, 开展大学生科技文化创新活动。在第二课堂中, 学校适当引导, 企业提供渠道, 而学生则完全凭借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 在创新活动中呈现出极大的自主性和个性。例如, 笔者所在学校计算机工程系的“夫子传媒工作室”, 是一个大学生自主的创新社团, 社团的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 利用企业资源, 承接了公司广告宣传片、立体化公司形象设计等项目, 挖掘到创业的第一桶金。在此基础上, 社团正着手筹划成立广告传媒公司, 今后走向市场专门承揽企业形象设计、包装等业务。在校企联动的文化环境下, 学生社团的创新活动与专业、职业、创业紧密联系起来, 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创业能力得到发展, 实现创新延伸教育。

参考文献

[1]陈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101-134.

[2]魏巍.校企融合创新高职办学理念和管理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 2006, (8) :10-12.

[3]叶小明.在工学结合中实现校企深度融合[J].中国高等教育, 2007, (10) :21-24.

[4]眭依凡.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兼谈美国著名大学的成功经验[J].中国高教研究, 2006, (12) :3-9.

[5]胡清, 易飚, 等.基于“产教结合”构建高职院校多元化教学团队的策略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4) :56-58.

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建设 篇6

一、校企合作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构建依据

(一) 评价的导向性

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是要满足社会需求, 通俗的说法, 是走出校门就能够马上就业, 可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开设的教学科目很多, 内容很繁杂, 所涉及的覆盖面也很广, 但是实用性不强, 学生在步入社会以后真正能够使用到的知识很少。基于此, 评价数据指标要以就业导向为依据, 在数据统计中了解市场对人才能力的需求方向和数量、评估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和就业情况, 同时通过企业和用人单位对于学校人才的市场需求程度和用人单位或者实习单位对于毕业生综合满意度施行综合评价。

(二) 评价的可操作性

评价的体系要先符合职业院校的客观发展规律以及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 因为职业院校在发展目标以及学生知识能力掌握程度方面与本科院校有着很大差异。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实用性的人才, 是在实际工作中参与到一线的基层工作人员, 在技术培养方面致力于培养高级技术工人。当前很多职业院校为了片面地追求“高、大、上”, 向本科院校看齐, 也按照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式办学, 开设高端的本科院校专业, 导致表面上看热热闹闹, 但由于在师资生源素质上的局限性, 培养出来的某些专业的学生在市场上与本科学生甚至研究生一起竞争, 没有任何竞争力。因而评价的主体要本着多元化的原则, 不要只是片面地看到一个方面, 任何一所院校都想把自己办的有声有色, 但所要遵循的依据要符合本校的特点;在评价的内容以及评价指标方面要做到客观和适度, 所得出的结论要真实和明确地反应出评价对象的水平以及效果。整体运行中要真正做到分工的明确性, 同时评价的主体要被人所接受和理解, 让各个部门根据分工做到各司其职, 完成评价工作的施行。

(三) 动态评价发展模式

市场是不断变化的, 随之人才的需求变化也在不断的发展。所以学校要及时掌握市场的变化发展趋势, 了解市场的人才需求模式, 及时对教学做出调整。以提高教学质量发展观的理念出发, 教学质量的评价理念也最好从动态教学观念出发, 在内因和外因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教学方式和教学整体内容和教学目标作出适度调整, 实现教学的主体评价、内容以及动态发展更加和实际相融合, 反映出人才的培养和市场切合度的有效统一。

(四) 凸显高职教学发展特点

高职教学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实用性、职业性和时代性。高职教育教学的发展是在满足学生接受教育教学发展需求的基础上, 培养高素质的一线工作人员。因为高职教育中所输送的人才都是未来工作岗位上的一线人才, 所以对社会的发展以及企业的生产质量、技术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学校开展的教育就要符合社会和企业发展的需求, 同时也要满足市场的需求。对于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就要更加注重用人单位、行业中的龙头企业还有社会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评价, 只有这样, 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够更加贴近市场发展, 适应人才培养需求。

二、校企合作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面临的困境

(一) 内在评价动力的缺乏

目前高职教育三大主体不同程度地存在权利归属不一样的现象, 其中最为突出的矛盾点是企业的责任和利益之间的相互关系。校企合作教育的参与如果得不到资金和政策的支持, 企业对于这类的合作就不是很热情。因为企业要抽调人手参与学校的教学评价, 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发展没有任何的推进, 企业还要浪费一部分人力。有时候企业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很片面, 评价的方式也很单一。单纯从人才在企业中的工作情况判断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有失片面, 学生由于个体情况的差异, 只能作为教学评价体系的一部分而不能成为全部。即使学校给企业输送人才, 但是周期性太长, 在培养的前期阶段不能创造经济效益, 在短时期能够带来的经济效益很低, 所以大部分的校企评价模式就是老师带领学生进入企业, 企业让一个外围的技术人员带领老师和学生对企业的各个生产车间参观考察, 然后指出学生实际工作经验中的不足, 提出几条建议或者给实习学生写一个实习评价。有很多的实习评价没有深入分析的数据和理论支撑, 随便按照模式写一些内容, 甚至有的实习评价是学生自己填写, 相关人员签字确认一下就算解决问题了。校企评价模式的建立在没有社会约束力和社会问责制约的情况下, 出现人才培养内在动力不足的情况, 因此合作的积极性不高。

(二) 缺乏相应评价平台支持

高职教育社校企三者有效配合开展教学评价主要包含“政府主导保障”和“校企深度合作”这两层含义, 这表示对于高职人才的培养是在地方政府主导下开展的学校和企业的多元主体共同配合以及共同参与的过程。财政资源在地方政府掌控中, 政策资源以及信息资源的运用, 都代表公众的利益, 在社会就业和劳动力进行转移的同时也要注重高职院校的教育发展。现在地方政府往往把发展的注意力集中于当地的大学建设, 因为大学能够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可以拉动地方的经济, 也是政府教育部门的政策性建设的一部分。但是在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高职院校输送的是技术性的基础人才, 对于社会发展起到基础性建设的作用。所以在对公共资源开展分配的时候要有效地管理, 并且进行有效的配备, 让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现在我国的教育因为缺乏刚性的法律规范, 各个层级之间的责任策略没有进行合理的布局, 高职教育在整个教育中还处在弱势的环境, 合作的发展还是浮于表面。另外, 由于平台的紧缺, 对于资源的合理利用率偏低, 很多企业很难参与高校的建设。

三、校企合作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新路径

(一) 产业化对接下开展评价体系

现在产业的发展要有相关的链条对接, 产业的链条会引发相关的教育链和专业链的对应以及演变。高职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要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内容要有真正的实效性, 要和当地的就业结构相互适应, 要和职业发展的整体需求相互适应。产业链条的对接建立是要政府建立信息网络, 让企业把市场职业发展需求进行递交, 教师也会关注相关的职业发展情况, 但是由于教师没有将实际的生活和生产结合在一起就会对职业方向把握得不够准确。专业化的集群建设过程, 是把同一个产业服务在专业化的过程中通过技术门类开始优化, 尽量在同一个资源的平台上来培养学生的技能。这样可以有效地增强企业发展中的产业、行业、职业还有技术岗位的总体契合。高职院校要针对产业群的需求分析来设置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通过与企业沟通和后期评估以及企业对市场的预估来开展专业化的教学步骤。在这里面, 教学资源能够得到最为有效的整合, 能够对专业的评价方向进行设置, 针对企业的岗位群结构以及社会职业结构开展有效的动态发展过程, 对专业课的结构体系开展及时地调整。

(二) 建立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建立校企合作的教学组织机构, 定期邀请企业的领导和行业内的专家来共同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建设小组, 在为学生制定相关的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时候通过合作开发的过程来共同探究发展的总体模式。要在合作开发的过程中对课程的资源以及教学的资源进行有效地调控, 对实践教学的内容和计划开展进行设置, 可以共同制定生产实践基地, 职业活动要有有效的场景提供, 还要建设双师型人才队伍, 通过多效的教学方法共同落实毕业生的就业目标。

当企业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 也是学校管理的一份子, 就会对学校课程的设置、人才的培养进行全面的了解和研究, 分析教学质量与市场导向的联系, 根据本企业的市场需求导向以及行业发展前景提出合理的评价。因为在校学生未来会成为自己企业的员工, 在没有接触工作的时候就对员工施行各方面能力素质的培养, 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基础。所以, 企业参与的主动性逐渐增强, 开展的评价内容也会更加全面客观。

四、结语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吸引企业的参与是教学过程评价的全过程, 通过企业的参与帮助学校找到职业教育教学发展的契合点是教学评价的关键。这样学校可以给企业输送大量的人才, 企业也能够实现从“用人”到“参与育人”的转变, 体现出教学评价的导向作用, 保障培养出来的高职人才具有更高的实用性, 调整的企业培养目标和专业化人才培养方式的建立, 保证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和市场高度吻合, 实现高职人才和市场需求无缝对接, 保障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 让学生、学校和企业三方收益, 三方的协调配合都能够达到共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贺定修, 黄玲青, 涂用军.高职教育政校行企协同创新机制[J].教育与职业.2014 (17) :3-5.

[2]贺定修, 用军, 黄玲青.高职教育政校行企协同创新的实现路径探析[J].湖南社会科学.2014 (06) :11-12.

[3]张露.高职院校政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创新研究[J].职业时空.2014 (12) :10-11.

[4]马莉.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研究[J].继续教育.2010 (11) :10-11.

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建设 篇7

1 校企合作的模式

(1)直接校企合作模式。

直接校企合作又可分为3种模式[1],一是企业实习模式,以满足专业教学计划实践环节为目的的合作方式。二是委托培养与专业共建模式。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教学计划,根据企业的需要进行人才培养。三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社会为重点的合作模式。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将学校的智力因素与企业的生产要素紧密结合,实现“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合作机制。

(2)间接校企合作模式。

间接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不直接与企业接触,而是通过社会上各种实训机构,本科毕业生在第7学期、专科毕业生在第6学期开始,在实训机构经过6个月的专业技能强化训练,再送到与实训机构合作的企业进行岗前试用,试用期满,合格学生才被企业留用。

图1模式降低了学校与企业之间合作的复杂度,简化了校企合作的关系。一所院校和实训机构之间可建立一对多(1∶m)的关系。而每个实训机构与企业之间也可建立起一对多(1∶n)的关系。这样,一所院校只要和2到3家实训机构建立起合作关系,就可实现校企合作的辐射效用。

2 校企合作运行保障机制

(1)建立校企共同发展的长效运行机制。

(2)建立校企课程置换和毕业设计协调机制。

学校应积极适应企业需求,根据企业用人需要适度调整实践教学计划。同时,企业或实训机构在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项目实训的过程中,按学校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在最后一学年,应完成6~8门相关课程的考试和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

(3)建立健全管理组织机构。

学校和院、系、部成立相应的校企合作指导和管理机构,在校级层面指导和管理各专业与企业或实训机构的合作,做好校企合作规划与资源优化,统一协调解决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为促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质量的全面提高,必须建立以学校为主体、校企相结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校企共同参与的社会综合评价系统,建立新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评价标准,企业参与课程标准的制定和质量监控。课程评价标准将教育标准、企业标准统一起来。

3 校企合作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教育评价涉及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两方面的内容。教育就是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效果的价值,通过教育评价,促进教育向理想教育目标逼近。政府、企业和学生三者是质量评价的主体,那么,兼顾这三者对毕业生质量的要求,也是建立校企合作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原则[3,4]。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归纳为以下内容,如表1所示[3]。

4 结束语

教学质量的提升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主题,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监控与评价体系将会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变化进行调整,充分发挥体系的调节、控制和导向作用,促进高校校企合作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5,6,7]。以上建立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高校毕业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给出了相关的评价指标,但如何分配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建立起具有通用性的质量评价模型软件,是该项目进一步研究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1]林银焕.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若干问题的思考—以软件人才培养为例[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4):242-243.

[2]王丽娟.浅析校企合作运行保障机制[J].北方经贸,2009(12):136-137.

[3]胡伟卿.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绩效评价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9(6):154-158.

[4]谢伟宁.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高职毕业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与应用[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4):45-48.

[5]凌国.解析校企合作教育评价机制[J].苏州工职院学报,2008(6):58-60.

[6]韩志刚.关于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探讨[J].广西轻工业,2008(6):109-110.

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建设 篇8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是在学校的定位、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的目标确定之后,对管理系统进行反馈、纠偏的系统。它要求定期搜集有关教学质量信息,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反馈给各控制环节,采取相应的措施对教学行为进行调控,实现监控与评价的目的。但目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还不尽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质量监控观念落后

“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已成为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主流。一些高职院校质量管理的理念还停留在重教师的课堂组织和学生的积极参与,轻前期课程的开发,缺少“人本意识”,忽视了学生所学知识与职业能力的吻合度,质量监控不到位,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二)教学质量监控内容单一

目前,高职高专教学质量监控偏重于课堂教学,忽视对实训等教学环节监控;重视对学生知识的考核,而对学生诚信品质、社会适应能力等综合素质评价不足。

(三)教学质量评价缺乏系统性

高职高专教学质量评价,从指标设计上看,知识传授评价指标多与能力培养指标;在评价过程中,重视校内领导或教师的督导和评价,忽视吸收校企业、外行业的业务骨干、能工巧匠参与督导与评价,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缺乏系统性。

(四)教学质量监控功能乏力

目前,教学质量监控还停留在“鉴定教学质量的全面状况”上,在指导教师调整教学行为,改进教学,促进发挥学生潜能,促进教学质量螺旋式上升方面重视不够。

因此,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特色鲜明的高职高专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二、构建高职高专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高职高专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遵循教学督导多元化、标准方法科学化的基础上,科学设置监控点,综合考虑影响教学质量的人、物、管理诸因素,按照教学活动的输入—加工转换—输出和信息反馈的形成过程来构建。具体内容如下:

(一)输入环节监控

输入环节的教学质量是整个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保证,该环节监控主要包括学校定位办学指导思想;专业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建设和管理制度的建设等。

(二)中间转换过程的监控

教学质量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因此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主要是通过对教学过程中主客体活动、教学管理状态以及相关教学条件等因素的检测,并进行有效调控,从而实现对教学效果的科学分析和评价,为良好的教学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三)输出环节的监控

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检测,包括对学生必备知识的考试结果,职业技能通过率以及综合素质等的检测。

在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同时,还要建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监控的内容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以确保督导监控功能的正常发挥。

三、高职高专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

(一)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1. 科学性原则。

在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方法选取、体系建立等方面,都应以相关理论为支撑,同时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2. 全面与重点相结合原则。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是多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指标体系构建、评价等方面必须考虑各方面影响因素,既考虑指标全面性,又要突出重点指标的作用,使评价指标反映较多信息。

3. 可操作性原则。

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因此,指标内涵要清晰,收集信息方便,方法容易掌握,评价误差较小,既能保证结果的可靠性、又能使指标体系达到简单、经济、实用。

(二)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确定

由于影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因素太多,在评价指标选取时,采取如下步骤:

首先,做定性选择,既从外延上明确究竟哪些因素属于考虑范围。一是要明确评价的目的和目标,二是对评价的主题进行全面的分析,找出影响评价目标的各个层次的因素,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分三个层次:最高层次是由重要监控内容组成的一级指标,中间层次是对一级指标的内容进行分解,并按照逻辑关系列出的二级指标。最后一个层次是与教学中涉及的各个环节相对应的详细内容即三级指标。

其次,定量选择。为了使指标体系既全面、完整反映评价对象的全貌,又避免指标过多,影响评价结果,在定性选取指标之后,要运用一些数理统计的方法,根据指标间的定量关系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作为指标体系的构成要素。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是一模糊集合,理论上讲,给定所有元素对某个模糊集合的隶属度后常常用一个数λ对这些元素进行淘汰,把隶属度小于λ的因素去掉用截集的方法使问题简化,但教学质量监控这一范围很大的模糊概念,隶属度的确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所以,采用了定性初选,然后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办法筛选。

(三)高等职业院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成及解释

1. 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由于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本文以实训课课堂教学质量为例来说明评价体系的有关问题。这套指标体系共设置了5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25个三级指标,这些指标基本上涵盖了高职院校实训课教学质量的全部内容,能综合反映其教学质量水平的高低。

2. 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成指标及解释

教学准备C1

教学文件准备P1

P11实训大纲、实训指导书等资料齐备、规范,教学目的明确;

P12教案内容齐全,详略得当;

教学场地准备P2

P21实训器械、设备齐全、完好,配置符合实训要求,管理规范,安全措施到位;

P22根据实验实训要求,合理分组;

P23实训场地整洁、卫生,照明、通风、消防设施符合实训要求,规章制度齐全。

实训教学过程C2

教学态度P1

P11认真授课,悉心指导实训,及时指正学生不规范甚至错误的操作;

P12正确解释实验实训现象,仔细审核实验实训数据;

P13规范操作,及时排除各种安全隐患,确保学生安全;

P14遵守教学纪律,不擅离岗位。

教学内容P2

P21实训内容与教学计划的要求相适应,任务适量;

P22实训项目实用性强,能体现就业的需要。

教学水平P3

P31概念准确,重点突出,技能娴熟,启发得当;

P32实训内容、目的、操作要领、注意事项,讲解清楚;

P33讲究实训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P34因材施教,注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实训报告C3作业布置P1

P11每次课都布置实训报告

P12实训报告的格式、内容及要求明确;

作业批改P1

P21认真批改实训报告,批改率100%;

P22准确规范地记录实训成绩。

实训考核C4

考核内容P1

P11考核的重点是测定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且有评分标准;

考核成绩P2

P21成绩评定客观、公正、准确;

P22成绩记录及时。

教学质量C5

学习态度P1

P11学生对实训教学有较浓厚的兴趣,整体反映良好。

学习成绩P2

P21学生操作规范,完成实训顺利,效果好;

P22原始数据完整,实训报告规范;

(三)教学质量评价的主要方法

1.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基础上,首先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然后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最后通过一致性检验,计算各指标的权重系数。

2.模糊评价法进行综合分析。在模糊环境下,根据模糊数学的原理,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并将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定量化,运用数学变换,对事物作出综合判断。

四、高职高专教学质量综合评价

本文抽取10个对某教师的实训课进行的评议,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分别构建教学准备、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水平、实训报告、实训考核、教学质量的模糊矩阵,并结合评价等级{优、良、中、差}赋分为D={90,80,70,60}。通过学生评价,该教师的各项得分别为83.0,84.0,80.0,83.0,88.0,88.0,81.0。

该教师在学生评价中得到的总分数为83分,属中等水平,其中各项得分较均衡,对应表中的指标,可以看到该教师在“实训项目的实用性强,能适合就业需要”;“实训报告”和“实训考核”各指标得分都较高,说明该教师比较注重学生技能的检验,并根据检验结果调整授课方法,这与该教师来自工作一线,实践经验丰富,实际动手能力强有关。

相比较而言,该教师在“实训的内容操作要领讲解清楚”;“因材施教,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学质量”这几项得分较低,这就要求该教师要从这几方面下工夫: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和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将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恰当运用于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注意实训课的特点,详细规范的演示和讲解是提高实训课授课质量的保证;重视教学方法的实践性,在教学中教师要仔细巡查严格检验,重视学生的参与,融“教、学、做”于一体,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和应变能力;合理划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训。在教学内容上,要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强调理论基础知识的实用性、针对性和适用性,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加大课堂的信息量,拓宽学生的视野,以达到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通过评价和结果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科学、完备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能使整个教学环节和教学工作自始至终处于有效的监控之下,确保教学环节的有机衔接及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保证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数理统计的方法的运用,确保了评价的科学性,增加了活动的可操作性和结果的实用性,有效避免教师抵触情绪的产生,加之完善、顺畅的信息反馈系统,教师能从中获取信息,不断完善自己,从而保证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摘要:针对目前高职高专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中存在理念落后、系统性差、评价不科学、监控乏力等现象,在对高职高专院校质量监控与评价时,通过科学选取监控点,精心选取评价指标,科学确定权重,构建一套可操作性强,充分反映高职院校特色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并以模糊理论为研究工具,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办法,对高职高专院校教学质量进行了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对加强高职院校教学督导、监控与评价,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职教育,质量,监控,评价

参考文献

[1]马捷.高职教育的特点及发展趋势[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5(2),11-13.

[2]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上一篇:市动物动物产品检疫许可服务细则下一篇:城隍阁上听吹笛的心情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