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琵琶行》谈乐曲

2024-06-29

从《琵琶行》谈乐曲(通用8篇)

从《琵琶行》谈乐曲 篇1

一、《琵琶行》中关于琵琶的演奏技巧

唐代诗人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的《琵琶行》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诗中写到:“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诗人借用虚构的手法,用以寄托自身的感慨,以及诗人对音律、对琵琶的演奏技巧的谙熟,通过描写琵琶女的生活不幸,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千古绝句。“……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由此道出琵琶做为弹拨乐器中的一种,不仅音色优美,而且极具人物情感的抒发。

《琵琶行》中用“轻拢慢捻抹复挑”7个字,概括了琵琶演奏的基本指法与技巧。句中所说的拢与捻,指的是左手的两种指法。拢,今称为“推”,即左手手指按弦向里(琵琶的中部)推;捻,现在称为“吟”和“揉”,即在左手手指把弦按在柱(就是今天说的“相”和“品”)上,左右捻动,使弦上发出摇曳不定的余音。“拢”和“捻”这两种左手指法,非常适于表现婉转细腻的情调。诗中描述“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冰下难”,一定少不了这种左手指法的演奏。在现代戏曲音乐伴奏中,特别是河南豫剧曲牌《哭剑》的音乐伴奏中,琵琶的这种“吟”、“揉”指法,经常被运用,表现一种缓慢、悲痛、伤感的情绪。

至于句中的“抹”与“挑”,则是指右手的两种指法。“抹”就是今天所说的弹,即用右手食指自右向左弹弦;“挑”和今天的说法一致,是用右手大指自左向右挑弦。弹和挑是琵琶演奏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指法,是基础。因为琵琶的右手演奏指法约有50多种,其中包括基本指法、派生指法与组合指法。正因为有了如此多的指法,所以才有琵琶丰富的表现形式。那么,为什么称弹挑是右手最基础的指法呢?因为右手的50多种指法中有90%的指法是由弹或挑派生的,或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所以,弹和挑质量的高低,对琵琶演奏的.右手技法如“滚指”、“轮指”、“摭分”、“扫拂”等都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对于左手的发音和音色也概莫能外。

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对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和扎实的基本功,仅用一句“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描述就跃然纸上。“转轴拨弦”是正式演奏前的调弦试音,这准备工作只在“三两声”中便已完成,并且这“三两声”已经溶入并酝酿出了演奏者的感情。拧轴拨弦,弹奏几声,曲调未成就充溢着感情;一声声低沉缓慢,充满沉思,好像在倾诉身世的不幸。在整个演奏过程中,描写琵琶女弹奏技巧的文字也只有“轻拢慢捻抹复挑”一句。先弹《霓裳》曲,又奏《六幺》调,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用对音乐的形象描绘和艺术感染力的渲染,反衬琵琶女“曲罢曾教善才服”的高超技艺。诗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谈,大珠小珠落玉盘”,“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弹奏中,粗弦铮铮,急促得好似急风暴雨;细弦嘤嘤,细缓得犹如低声私语。急缓高低,错杂成一片,就好像大小珍珠落满了玉盘。时而如花下黄莺的婉转鸣声,时而又似泉水下滩,声声幽咽,渐渐地泉水冷滞弦音凝结,乐声嘎然中断。这些名句,描写琵琶乐曲的音乐形象,由快速到缓慢到细弱到无声到突然而起的急风暴雨再到最后一划戛然而止,诗人在这里用了一系列的生动比喻,使比较抽象的音乐形象一下子变成了视觉形象。“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写琵琶女的演奏效果,当大家都听得入迷了,演奏已经结束,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

除了上述的演奏技巧描写,还有“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的句子,这是一种右手指法,相当于现在琵琶演奏中的“扫弦”。既右手食指用力急速地从缠弦到子弦一划而过,四条弦霹雳一声发出强烈的和声效果,在这里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怒之情,是乐曲结束时常用的技法。不过,《琵琶行》中的“扫弦”是用工具,即诗中所说的“拨”,而不像今人用手指。前文中提到的“抹”与“挑”,也是用拨子,拨子可以是木质、牛角或象牙的。不过,也就是在唐代,已经开始有人用手指代替了拨子,乃至最终完全放弃了拨子。

二、琵琶的由来

琵琶,是由历史上的直项琵琶及曲项琵琶演变而来。历史上的所谓琵琶,并不指具有梨形共鸣箱的曲项琵琶,而是多种弹拨乐器,形状类似,大小有别,像现在的柳琴、月琴、阮等。其名“琵”、“琶”是根据演奏这些乐器的右手技法而来的。琵琶原是在马上演奏的胡乐,秦、汉之前的“琵琶”,又称为“批把”,最早见于史载的是东汉刘熙,《释名释乐器》中有“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的记载,意即批把是骑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向前弹出称做批,向后挑进称做把,以此可见是根据它演奏的特点而命名为“批把”。在古代,敲、击、弹、奏都称为鼓,当时的游牧人骑在马上好弹琵琶,因此为“马上所鼓也”。大约在魏晋时期,正式称为“琵琶”。同时代的应勋在《风俗通》中也说:“以手批把,谓之琵琶”。由此可知,它是以演奏手法来命名的乐器,其形制,秦代为直柄,园形音箱,竖抱演奏,又称“直项琵琶”。据史料记载,直项琵琶在我国出现的较早。南北朝时,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进行文化交流,曲项琵琶由波斯经新疆、甘肃一带传入我国。曲项琵琶为四弦、四相(无柱)梨形,横抱用拨子弹奏。它盛行于北朝,并在公元6世纪上半叶传到南方长江流域一带。在隋唐九部乐、十部乐中,曲项琵琶已成为主要乐器,这在敦煌壁画和龙门石窟的浮雕中十分多见。唐宋以来,在这两种琵琶的基础中不断改进,逐渐形成现今半梨形音箱,以薄桐木为面,琴颈向后弯曲的形制,颈与面板上设“相”和“品”,张四弦,按四、五度关系定弦。近代通行的琵琶,为四相十三品,以后又经过逐步的改革,增至六相二十三(四)品,因而能演奏出所有半音,是许多乐器所不能比拟的。可以说,当今的琵琶,是“融贯中西”的结果,当不为过。古代琵琶的视觉形象,在敦煌莫高窟的诸多壁画中,有极为生动的描绘;在日本奈良正仓院(古物库)中,还藏有多面唐代彩绘琵琶的实物。

三、中华民族乐器之王

琵琶是一种古老的民族乐器,被称为“民乐之王”,它的音域宽广,半音完备,技法丰富,表现力和感染力极强,被广泛应用于民族乐队和多种地方戏曲、曲艺伴奏。它不仅可以演奏传统乐曲,而且可以演奏西洋和现代作品,还可以与交响乐队合作,既能表现气势磅礴、壮丽雄浑的大型乐曲,又可以表现典雅优美的抒情乐曲。如琵琶武曲《十面埋伏》是一首描写古代战争场面的大型乐曲,乐曲壮丽辉煌,气势雄伟,艺术形象鲜明,它以雄伟的气势、壮观的场面震慑了很多人。一把乐器“琵琶”只有四根弦,却能把古战场上的战争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令很多人为之倾倒。《十面埋伏》这首乐曲是以我国历史上的楚汉相争为题材,描绘刘邦和项羽在垓下决战的情景。乐曲主要歌颂了楚汉战争的胜利者刘邦,尽力刻画“得胜之师”的威武雄姿,全曲气势恢宏,充斥着金戈铁马的肃杀之声。全曲共分十三段,采用章回小说结构,一、列营;二、吹打;三、点将;四、排阵;五、走队;六、埋伏;七、鸡鸣山小战;八、九里山大战;九、项王败阵;十、乌江自刎;十一、众军奏凯;十二、诸将争功;十三、得胜回营。乐曲从战争的准备阶段开始(从列营到走队),节奏由慢渐快,以琵琶模拟战鼓声、浑厚雄壮;接着是一段吹打乐,全用轮指演奏模拟号角声。然后进行排阵、点将等等,这都是古战争中必有的内容。真正精彩激烈是在作战部分(从埋伏到九里山大战):埋伏表现了伏兵重重,楚军被围得水泄不通的情景,首先是在鸡鸣山进行了一段小规模作战,然后是九里山大战。九里山大战则是全曲的高潮,运用琵琶高超复杂的绞弦技巧真实地再现了战争的惨烈:人仰马嘶声、兵刃相击声、马啼声、呐喊声等等,惊心动魄,让人振奋。中间一段琵琶长轮模拟箫声,隐约透出四面楚歌,暗示项羽兵败,直至项羽自刎,刘邦得胜回朝,全曲结束,整个乐曲充斥着金戈铁马的肃杀之声。《十面埋伏》可以说是把古代琵琶表演艺术发挥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创造了以单个乐器的独奏形式表现波澜壮阔的史诗场面的交响效果。直到今天,《十面埋伏》依然是琵琶演奏艺术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名作,也是最受欢迎的琵琶曲之一。

再如琵琶文曲《夕阳萧鼓》, 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技法,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全曲就像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第一段“江楼钟鼓”描绘出夕阳映江面、熏风拂涟漪的景色。第二三段,表现了“月上东山”和“风回曲水”的意境。接着如见江风习习,花草摇曳,水中倒影,层迭恍惚。进入第五段“水深云际”,那种“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壮阔景色油然而生。犹如白帆点点,遥闻渔歌,由远而近,逐歌四起的画面。第七段,琵琶用扫轮弹奏,恰似渔舟破水,掀起波涛拍岸的动态。全曲的高潮是第九段“乃归舟”,表现归舟破水,浪花飞溅,橹声“乃”,由远而近的意境。归舟远去,万籁皆寂,春江显得更加宁静,全曲在悠扬徐缓的旋律中结束,使人回味无穷。

《夕阳萧鼓》是一首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文曲,明清就早已流传了,乐谱最早见于鞠士林(18前)与吴畹卿(1875)的手抄本,李芳园在1895年编集《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时收入此曲,曲名《浔阳琵琶》;1929年沈浩初在编《养正轩琵琶谱》时,曲名叫《夕阳箫鼓》。1925年,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郑觐文将此曲改为丝竹合奏,同时根据《琵琶行》中的“春江花朝秋月夜”更名为《春江花月夜》,是一首抒情写意的文曲。旋律优美流畅,在演奏中运用了各种琵琶技法,此曲流传甚广,是琵琶古曲中的代表作品之一,它犹如一幅长卷画面,把丰姿多彩的情景联合在一起,通过动与静、近与远、情与景的结合,使整个乐曲富有层次,高潮突出,音乐所表达的诗情画意引人入胜。

琵琶的许多名曲如《霸王卸甲》、《海青拿天鹅》、《昭君出塞》、《阳春古曲》、《高山流水》、《月儿高》、《彝族舞曲》、《春雨》、《渭水情》、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等等,不仅为炎黄子孙所钟爱,同时也为各国人民所青睐。

从《琵琶行》浅谈知音情结 篇2

筝曲《高山流水》是一首婉转悠扬的曲子,前段巍巍如高山,后段绵绵如流水。伯牙弹琴,心中想到了挺拔的高山,琴声就像一座雄伟的山川竖立在耳旁。钟子期听后拍手赞叹道:“伯牙,你弹得真是太好了,就好像巍峨挺拔的高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心中想到流水,琴声犹如一条翻滚着的江水流进了心中。钟子期听后高兴地说道:“真是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面前流过。”他们俩相处默契,无需一言一语,即能心领神会。自此以后,我们常以“高山流水”来喻知己或知音。

“易求无价宝,难觅真知音。”“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这些话每每在耳边萦绕,让人唏嘘不已。今天,我就想简单地谈谈一对天涯知己的故事。

唐朝有一个大诗人,名叫白居易。在“枫叶荻花秋瑟瑟”的晚上,他正在江边送客。因为“举酒欲饮无管弦”所以感觉月亮也失去了光泽(别时茫茫江浸月)!这时水上传来一阵悦耳的琵琶声,让诗人喜出望外,惊喜不已,急忙“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在“千呼万唤”的情况下,一位容颜姣好,来自京都的歌女,弹了一首自述身世,千回百转的琵琶曲。

一首琵琶曲罢,竟让诗人感慨万千,潸然泪下,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千古绝叹。是什么让他们惺惺相惜,引为知己?

首先,二人都来自繁华的京都,都曾历经繁华,坐拥名利。白大才子弱冠时,即以一首《赋得古草原送别》就获得了著名学者顾况的亲睐,获得了“京城米贵,但你居之甚易”的笑谈,名动京城,才高位显,真可谓春风得意,誉满天下。琵琶女年轻时色艺双绝,技压群芳,名噪教坊,“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富贵子弟争着向她献宠——“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生活中充满了欢笑,风光无限。

其次,二人现都来到穷乡僻壤,历经磨难,饱含冤屈。白大才子一语不慎,竟触怒皇帝,才华横溢的他竟因直言敢谏,就被诬被贬,沦落天涯,住在黄芦苦竹的江州,谪居卧病浔阳城,心灰意冷,前途渺茫;琵琶女年老色衰,又值社会动乱,“门前冷落鞍马稀”,不得已而“嫁作商人妇”,可是商人又“重利轻离别”“转徙于江湖间”,悲凉凄清,孤苦伶仃。

琵琶行琵琶女 篇3

我本是京城走红的歌女,家住虾嫫陵(在长安城东南).十三岁进教坊学琵琶,学成后名列第一部,我弹乐曲,连师傅们都深深佩服;我的姿色,也常被一些美女妒忌.富贵弟子都争着万玩我,可是并没有人真心爱我.“ ”之后,我弟弟从军走了,我姐姐死了.我的青春也逐渐消逝,容颜衰老.渐渐门庭冷落,车马日稀,无法生活下去,只得嫁给“商人为妻.商人只知道设法赚钱,为了赚钱把夫妻的别离看得很平常.前月他又到浮梁(今江西景德镇)买茶去了,留我在此孤独守空船.每夜里我梦见年轻时是事情,常常一个人流泪痛哭,因此我就靠琵琶消愁解闷.但是,在这‘绕船明月江水寒’的地方,哪儿有我的知音呢?”

《琵琶行》中的琵琶女及诗人形象 篇4

找出写人物的形象的句子,并对人物进行分析。

琵琶女形象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报琵琶半遮面”,叙述女主人公出场,是人们经常吟咏的名句。它的好处不仅在于准确生动地表现了琵琶女的神态,和此时此境的复杂心理活动,还暗示出她无限的幽愁暗恨。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叙述人物动作神情。“沉吟”道貌岸然明回想往事学生的心情。“放拨”、“插弦”、“整顿衣裳”、“起敛容”,既写动作表情,也写表现歌女讲述身世前的`感情起伏。

其它如“自言本是京城女”等句子,诗人转述歌女自叙,笔调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少年的欢乐受宠与年老色衰后的冷落寂寞形成对对照,道貌岸然出了歌女天涯沦落的无限悲伤之情。

诗人形象

琵琶行 说课 定稿 篇5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琵琶行》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诗中琵琶女的三次弹奏时全诗的主线,景、情、乐、事高度融合,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琴音与心音完美融合,发出了“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琵琶行》是鲁人版必修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单元话题是“感受艺术的魅力”,因为是单元首篇,对教授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的方法,培养“感受艺术的魅力”的能力和习惯,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注重语文应用、审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地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阅读鉴赏——(课标要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我的理解:强化诵读,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欣赏作者将音乐转化为诗的语言,琴音与心音完美融合的艺术技巧,感受诗歌悲凉凄切的氛围,体悟作者“天涯沦落人”的悲慨之情。

1、结合诗前小序和课文注释,反复朗读文本,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重点品味诗歌中音乐描写的语句,欣赏作者以语文表现音乐“声”与“情”的艺术

技巧,了解运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气氛表达人物感情的表现手法

3、品味诗歌悲凉哀怨的意境,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以及作者谪迁生活凄凉郁结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写法来描写音乐,体会主旨句的内涵。

(四)、教学难点:诗人对于琵琶女弹奏时声与情的表现

二、说教法

新课标改革的目的之一在于变学生机械接受灌输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式学习。诗歌的理解感悟最终还是要靠学生自己,教学着重于设计问题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因此我将具体采用以下教学法:朗读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活动法、视听结合法等。

四、说学法

根据叶希波夫的“自主型学习方法”理论,比较探究式学习的方式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比较分析的思维习惯。所以,我将采用比较探究式学习

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喝一杯美酒,沁人心脾;听一只乐曲,心旷神怡,学习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比喝美酒还要醉心,比听乐曲更加迷人,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这首千古传诵的诗歌——《琵琶行》。

(二)介绍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

课前印发材料介绍“行”的诗体、作者及作品和本文的写作背景。预习字词等基础知识。

(三)整体感知,把握感情基调。

向学生展示多媒体配乐朗读,通过音乐的熏陶、声情并茂的朗读、形象逼真画面的感染,把学生带到了白居易《琵琶行》的氛围之中,让学生体会到诗中沉郁悲凉的感情基调。这就为学生鉴赏诗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解读身世遭遇,突破教学重点

1、诱导点拨,领悟主旨

⑴提问:本文塑造了琵琶女和诗人两个人物形象,文中用哪句话将这两个人物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⑵:为什么诗人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这样的哀叹?到底诗人与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

为了完成这个学习任务,我设计了一个对联题,引用诗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作为上联,要求学生根据琵琶女与诗人的共同点填写下联。接着让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进行点拨,最后让学生展示答案。

举例:异地相逢泪涟涟;共怀世间愁郁情;吟曲赋诗总关情;共奏人间悲凉曲。

在点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烘托、对比的表现手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力。体会了主旨句的内涵,琵琶女被玩弄、被侮辱的歌妓形象已跃然纸上。

2、体会作者的人性美,认识黑暗的社会现实 我设计两个问题:

⑴身为仕途阶级的诗人,把自己的命运同下层社会妇女的命运联系起来,体现诗人怎样的品格?(敢于冲破封建门第观念,同情下层人民的进步思想)

⑵具有高尚情操、才华横溢的诗人在官场上难觅知音、受排挤,从而暴露出什么问题?(统治阶级不容贤良、排斥异己、压抑人才)从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人性美和对黑暗社会的认识。进而要求学生谈谈生活在新社会中的感触,激发学生热爱新社会的感情。

(五)品味音乐,突破教学情意

1、品读诗中意

首先让学生找出集中描写音乐的段落(第二段)来齐声朗读。接着请学生找出该段中自己最能读出诗人感情的句子进行示范朗读。同学们就在你读我评的互相交流中完成诵读指导任务,而且也进一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在这基础上,我让学生欣赏两个经典画面:“荻花瑟瑟”与“千呼万唤始出来,犹如琵琶半遮面”,渲染氛围。再播放富有“婉转流畅——沉咽稳重——间歇顿挫——激越高昂“的旋律变化特点的几段琵琶曲,请一位同学伴着琵琶曲朗诵该段。其他同学闭目倾听,进一步感受音乐、诗文、感情融为一体的特点。

2、解读乐中情

在上面朗读训练的基础上,我要求学生根据听后感受,分组讨论以下问题:音乐的描写中体现了怎样的旋律变化?在这个变化的旋律中又饱含琵琶女、诗人怎样的情绪变化?这是个开放性的问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培养同学们的发散性思维、想象联想能力。相信同学们倾听了富有旋律变化的琵琶曲的伴读下完成第一个问题并不困难。而假如学生能用熟悉的乐曲或场面来再现诗中音乐的旋律变化,那么体会诗人、琵琶女那种“喜悦——忧愁暗恨——高亢激越的情绪变化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样就突破了教学难点。

3、把握音乐的描写技巧

对于这一点,我是这样引导的:诗人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来表现音乐之美?这问题并不难,也许学生会很快找出用比喻、叠词的手法来对音乐进行正面描写,而用“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这环境来对音乐作侧面烘托。此外,诗中“间关莺语花底滑“这一句还采用了通感的修辞,这点学生可能不易把握,我将让学生回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采用通感的修辞的两个句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和“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以此来启发、引导学生。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正是在相同的境遇中,在琵琶曲的感染下,诗人找到了知音,发出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写下了这篇优美感人的《琵琶行》。我用一首诗作为《琵琶行》的读后感,和大家共鸣: 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

(七)扩展提升

请同学们鉴赏《李凭箜篌引》中音乐描写的技巧。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八)推荐作业:

让学生初步学习运用语言艺术来描述听觉的手法,课后就自己喜欢的一段音乐用形象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

五、板书设计:

琵琶行

琵琶女

白居易

京倡

京官

商妇

音乐

谪居

同是天涯沦落人

《琵琶行》赏析 篇6

为何打湿司马青衫

姓名:叶胜勇

班级:11级中文1班

学号:20110201012

3唐诗是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叶绽放着独特的光芒。而提起唐代诗人,很多人都会不约而同的想起“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但我更关注的却是白乐天。在我看来,白居易在诗歌上的成就堪比杜甫。因为白居易的讽喻诗、现实主义诗歌的创作数量不比杜甫少,在关心现实人民疾苦的思想情感上也不比杜甫差。我想如果杜甫和白居易的创作年代调换一下,或许“诗圣”的称号就是白居易的了。也许有人会说我偏爱白居易的诗,仔细想来也确实有那么一点。因为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在很多方面是学习杜甫的,也有可能没有杜甫的诗在前就不会有白居易的诗在后了。

对于《琵琶行》,我想每个人都不会陌生。《琵琶行》与《长恨歌》是白居易最负盛名的佳作。在创作之后便大为传诵,唐宣宗曾写诗称赞说:“童子解吟长恨曲,牧儿能唱琵琶篇。” 在《琵琶行》的序言中,我们很容易知道此时的白居易是被贬至九江郡做司马的。在深究一下背景,我们便能了解到白居易的一腔热血与正义却使他迁谪到此处。试问谁能坦然待之?谁能心中无怨。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诗歌的开头就告诉我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瑟瑟”二字也给了我们一种淡淡的秋瑟萧索的感觉。主客对饮在船上,因为“无管弦”所以饮得“不成欢”。这给琵琶女的出场打了一个伏笔,正是因为这样才要后来琵琶女的出场来助兴。当时正值秋天所以江上升起了一片的白雾,白茫茫的一片,把月亮都浸没了。忽然,不知从哪传来了一曲琵琶,是那么的凄凉,那么的哀婉。在这一句中,“忽”字用得是那么的妙,既切合环境又符合心境。说它切合环境是因为在江上毫无视线的时候,传来那么一曲琵琶不免有空谷足音的感觉是那么的震撼人心。在诗的开头有“无管弦”、“不成欢”,现在的琵琶曲不正切合诗人的心境吗?同时,这一“忽”字又是“循声暗问”的铺垫之一,之所以说是之一因为还有一个是“茫茫”。这曲琵琶使得主人忘记归去,客人忘记自己还要起行。就在他们想说话的时候,曲声却戛然而止。把船靠近想要邀请琵琶女出来见面。也正是前面的“不成欢”使得主客都想借这曲再饮。但是琵琶女不是随便能出来的,经过“千呼万唤”之后终于出来了。诗歌开头写了那么长琵琶女才出场,这不也是“千呼万唤”吗?那究竟这琵琶女为什么不愿出来,出来之后还要“半遮面”呢?是因为真的是容颜不再羞于见人还是因为其他的原因呢?刚读完这一段的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共二十二句为第二段,写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其中“转轴拨弦三两声”,是写正式演奏前的调弦试音。但是“未成曲调先有情”,我们不禁会想琵琶女究竟有多高深的技艺,多深沉的情感才能做到像这样每拨弄一下琴弦都能流露一份情思呢?琵琶曲声调幽咽,一声声都包含着琵琶女深沉的感情,就好像在诉说着平生那些不得意的事。对于“不得意”这三个字,我不犹的起了疑问这是琵琶女的遭遇还是作者在不经意之间流露出来仕途不得意之感呢?琵琶女继续弹奏就好像要把她那平日无处诉说的事一下子倾吐出来。在短暂的时间里,琵琶女已经演奏了《霓裳》曲,接着又来一首《绿幺》。

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四弦一声如裂帛”共十四句,描写琵琶乐曲的音乐形象。这一部分诗人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描写琵琶曲,给了我们无限的听觉和视觉冲击。看着“嘈嘈”、“切切”等表现声音的词就好像我们也和诗人一起听着一样。而“如急雨”、“如私语”等词又给了我们以想象。整个过程由快速到缓慢、到细弱、到无声,到突然而起的疾风暴雨。而到最后,曲已终但是人却没有散反而是沉浸在乐曲中。那收手的声音就像玉帛撕裂的声音一样,是那么的扣人心弦。对于裂帛也有一个典故,夏朝最后一个皇帝杰的妃子褒姒因为不喜欢笑,杰就想尽一切办法为搏伊人一笑。偶然间,听到裂帛声褒姒就笑了。因此杰每天就叫人撕布帛给褒姒听。本来这声音应属于亡国之音,可是用在这里无疑给我们一点小小的震撼。“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是写琵琶女的演奏效果。大家都听得入迷了,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

从“沉吟放拨插弦中”到“梦啼妆泪红阑干”共二十四句为第三段,写琵琶女自述的身世,自述早年曾走红运,盛极一时,到后来年长色衰,飘零沦落。琵琶女整理衣裳,收敛起面部的表情开始述说自己的身世。琵琶女是京城人士,少年的她聪明伶俐,十三岁就学成了琵琶,在当时的教坊中可是佼佼者。从“曲罢曾教善才服”以下八句都是写琵琶女年轻时在京城中红极一时,琵琶女年纪小但技艺高超,弹奏一曲之后连老辈艺人都赞服。琵琶女的容貌也是屈指可数,就算是秋娘也得妒忌。那些贵族子弟迷恋她的容貌和技艺,为了请她演奏而不惜话费大把的钱财。那时的琵琶女也不知吝惜,就这样放纵自己,沉迷享乐。这样年复一年,但是时间却从不等人。从“弟走从军阿姨死”到这段结束是写此女时过境迁,飘零沦落。琵琶女年长色衰,风姿也不像当年,那些贵族子弟也已不再光顾。最终只好嫁给商人,只可惜连商人也不懂的欣赏,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商人外出从不带上琵琶女,抛下她在空船上独守。琵琶女回想昔日的锦绣年华,对比今日的孤独冷落,怎能不让人伤痛欲绝呢?就算是晚上不梦“少年事”一天也不知道要想多少次,流几次泪。

从“我闻琵琶已叹息”到最后的“江州司马青衫湿”共二十六句为第四段,写诗人感慨自己的身世,抒发与琵琶女的同病相怜之情。唧唧:叹息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二句感情浓厚,流下千古失落者的眼泪,也为千古失落者触发了一见倾心之机。自“我从去年辞帝京”起以下十二句,写诗人贬官九江以来的孤独寂寞之感。他说:“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地势荒僻,环境恶劣,举目伤怀,一点开心解闷的东西都没有还有就是“终岁不闻丝竹声”也与前面的“无管弦”相互照应。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诗人自己的苦闷移情的结果,对比一下《水浒传》里宋江赞赏江州的一段话,他说:“端的好座江州,我虽犯罪远流到此,倒也看了真山真水。我那里虽有几座名山古迹,却无此等景致。”诗人的悲哀苦闷完全是由于他政治上受打击造成的,但是这点他没法说。他只是笼统含糊地说了他也是“天涯沦落人”,他是“谪居卧病”于此,而其他断肠裂腑的伤痛就全被压到心底去了。这就是他耳闻目睹一切无不使人悲哀的缘由。作为知音的诗人由衷地称赞和感谢了琵琶女的精彩表演,并提出请她再弹一个曲子,而自己要为她写一首长诗《琵琶行》。琵琶女本来已经不愿意再多应酬,后来见到诗人如此真诚,如此动情,于是她紧弦定调,演奏了一支更为悲恻的曲子。这支曲子使得所有听者无不唏嘘成声。多情的诗人呢?看他的青衫前襟早已经湿透了。

《琵琶行》精品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白居易及相关知识。

2、朗读诗歌,掌握诗歌内容,把握诗人情感内涵。

3、研习文本,较为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诗歌,掌握诗歌内容,把握诗人情感内涵。

2、研习文本,理解和把握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时间:2课时

学法指导:结合注释,解决字词障碍,初步感知内容;有感情地诵读,充分表达自己的认识和体会;对诗歌进行评点鉴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唐代继杜甫之后的现实主义诗人。

1、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

2、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二、本诗的相关文体常识。

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三、写作背景:

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派人刺杀宰相,白居易认为此为国辱,首先上书请求捕贼,被权贵们指责越级奏事,被贬为江州司马。真正原因在于诗人写的针砭时弊的讽喻诗,招致权贵嫉恨。诗人心灵创伤极深,到江州后的生活更是让他体验了社会的残酷和世态的炎凉。诗人有满腔的怨恨正无处倾诉,恰巧遇到本是京城歌女的商人妇,听到富有感情的琵琶演奏,压抑很久的感情倾泻而出,成就了这首叙事诗。

四、文本研习:

诵读诗歌:

㈠结合注释,解决字词障碍,自由诵读,初步感知内容。

㈡序言和诗文对读、把握内容:

《琵琶行》的小序部分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要素,说明了写作的缘由,为全篇奠定了凄切的基调。序言和诗文在内容上有大致对应的关系:

“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与诗的第一节对应;

“问其人,„„委身为贾人妇”“自叙少小时欢乐事,„„转徙于江湖间”与第三节对应 “遂命酒,使快弹数曲”与诗的第二节对应;

“予出官二年,„„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与诗的第四节对应。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述什么事?

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

2、全诗五个部分,请概述每部分的内容:

①:浔阳江头夜送客。

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介绍人物、地点、事件和时间。“枫叶荻花秋瑟瑟”烘染环境,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已十分强烈。惟其萧瑟落寞,因而引出“举酒欲饮无管弦”的寂寞。“忽闻水上琵琶声”就有浓烈的空谷足音之感,也无怪乎主人要“忘归”,客要“不发”了。②:江心聆听琵琶曲。

③:琵琶女自诉身世。

“自言”以下,诗人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抒情笔调,为琵琶女的半生遭遇谱写了一曲扣人心弦的悲歌,半生的轨迹让人欷嘘不已。琵琶女的自诉与“说尽心中无限事”的乐曲互相补充,完成了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

④:同病相怜感慨多。

第一层:从“我闻琵琶已叹息”至“相逢何必曾相识”,写“我”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及自己与琵琶女产生的情感共鸣。

第二层:从“我从去年辞帝京”到“呕哑嘲哳难为听”。诗人述说自己被贬失意的生活。琵琶女弹出哀怨的乐曲、表达心事,拨动了诗人的心弦,让他发出了深长的叹息声。琵琶女自诉身世,就更激起他的情感共鸣,于是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因此才有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诗文,才忍不住说出了自己的遭遇。

第三层:“今夜闻君琵琶语”至“为君翻作琵琶行”。这是诗人对琵琶女的褒奖与请求,也是“天涯沦落人”谋求安慰和再一次感动的自然需求。

⑤:重闻琵琶,青衫湿透。

3、通过叙事塑造琵琶女和诗人自己的形象,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同是天涯沦落人”

㈢“诗眼”悟读,把握情感:

1、“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用原诗回答,感受沦落之情)

1)读序 与第三节,请概述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笑

而今:年老色衰门庭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怨

2)读序、第一节与第四节,概述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乐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凄

3)诗人为什么说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呢?

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都是从京城来到路远地偏的江州;一个是“曲罢曾教善才服”的名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美名远播的大诗人,都具有出类拔萃的才能;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相谏而遭贬谪,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一个有“平生不得志”之怨,一个有“取酒独倾”之愁,都怀有满腹“忧愁暗恨”。

诗人在官场上难觅知己,只能在“沦落人”中寻找知音,因此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这两句诗不仅高度概括了琵琶女和诗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且传达出两个境况相似的人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同情的深厚情意,表达了对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控诉。

五、小结:

这首诗通过诗人的亲身见闻,叙写了“老大嫁作商人妇”的琵琶女沦落的命运,并由此关牵

到自己被贬的遭遇,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因为有切身体验,所以感情就来得特别深挚,因为是在贬所月夜的江面巧遇琵琶女,所以诗情就来得特别地哀婉、凄凉。诚如《唐宋诗醇》所言:“满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意焉。比兴相纬,寄托遥深。”

六、作业:

白居易是如何表现琵琶的音乐魅力的?他如此着力地刻画音乐,与他所要表达的人生感慨有什么联系?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鉴赏诗歌美妙的音乐描写艺术表现手法

(一)鉴赏并融入音乐妙境:

一、音乐是沟通诗人和琵琶女的情感桥梁,诗中描写音乐共有几处?

一闻琵琶邀相见(1节)再闻琵琶诉沦落(2节)三闻琵琶青衫湿(5节)

二、诵读描写琵琶声的精彩诗节并分析描写层次。

1)音乐描写层次:

第一层:写琵琶女的出场——江湖漂泊天涯沦落自惭身世

第二层:总写琵琶女的演奏——校弦试音声中含情非同凡响

信手续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

第三层: 具体描写琵琶女的演奏。

2)(诵读最精彩处)思考:根据音乐的起伏和情感变化可以分为哪三个层次?是如何表现琵琶的音乐魅力的?美在何处?

①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运用生动的比喻描绘音乐形象;

以“急雨、私雨、大珠小珠落玉盘”三组比喻,描写乐声由急骤粗重而急促轻细,而纷繁 清脆;感情由悲愤而凄苦,而悲愤凄苦倾泻而出,达到演奏的第一个高潮。

②用旋律的变化写出了先“滑”后“涩”的两种音乐意境。

以“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三个比喻,描写乐声由上层纷繁清脆的高潮转入婉转低回艰涩难通,低到无声,达到演奏的低潮。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

③用“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两个比喻描写突 然发出的乐声,雄壮激越;“四弦一声如裂帛”写出猛然煞住 的乐声,感情由激愤而凄厉。乐声在上层低潮中,奇峰突起,再掀 高潮又嘎然而止;感情凄楚无声,转入激昂愤慨,进而凄厉无尽;演奏在高潮中陡然结束。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静寂中让人回味逝去的琵琶之声。美在:

①美在摹写出了音乐的强弱徐疾之变化。急切、愉悦——轻松流畅而逐渐缓慢、暂歇——热烈、紧张、戛然而止

②美在运用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以声绘声,以形写声。

③美在拟声、双声、叠韵等词摹拟琵琶曲声,如“嘈嘈”“切切”“间关”“幽咽”等,不但使人感到乐曲声如在耳畔,而且也增添了诗歌语言的音乐美。

④美在描摹名曲演奏前后的铺垫与衬托。在琵琶女演奏之前,先写她的调弦动作,用“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说明她已进入乐曲中的境界,“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说明她技艺的娴熟,这些铺垫的文字,无疑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演奏结束,写“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从侧面衬托了乐曲的撼人心魄,给人以余音绕梁之感。

三、三闻琵琶,为什么“凄凄不似向前声”,诗人“ 泪湿青衫”?

“我”的诉说,又反过来拨动了琵琶女的心弦,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结果是当她又

一次拨动琵琶的时候,情感更加浓郁。“凄凄不似向前声”,琵琶声就更加凄苦感人。这更加凄苦的琵琶语在“我’’听来又愈加地动人心魄,再也忍不住,于是涕泪横流,直至青衫湿透。

(二)、诗歌的表现手法

1、烘托:

(1)以精选的意象来营造恰当的氛围、意境烘托人物情感。如“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等等,将瑟瑟作响的枫叶、荻花和茫茫江月构成哀凉孤寂的画面,其中透露的凄楚、感伤、怅惘意绪为诗中人物、事件统统染色,也使读者对如此意境、氛围而心灵摇荡,不能自已。

琵琶行教案 篇8

1.学习分析古典诗歌思想感情的方法。

2.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分析古典诗歌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教学设计:

采用点拨教学法。围绕诗中的“琵琶曲”“青衫泪”“景中情”精心设计三个问题启发点拨学生,深入鉴赏诗歌中所蕴含的丰富思想感情,并让学生自己总结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安排:

1×45′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当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自居易去世时,大中皇帝以诗吊之曰:“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其中“胡儿能唱琵琶篇”意为就算胡族的少年也能吟诵《琵琶行》一诗,“琵琶篇”就是传诵千古的《琵琶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时至今日,时隔千载,仍感人肺腑,余韵不绝的《琵琶行》。

二、谁解琵琶声?

[思考] 从作者描写的琵琶女的“琴声”中勾勒出她生活的轨迹,并体会琵琶女的形象,及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

[点拨] 画出能看出琵琶女生活经历和揭示人物命运的句子。[明确] 四步曲

A.前奏曲(孤单)“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出场时旋律低沉抑郁。琵琶女此时正独守空船,孤单、寂寞、凄凉。由眼前生活的不如意,引发琵琶女对往日生活的回忆。

B.欢乐曲(欢喜)“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漕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琵琶声忽高忽低,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春时代。青春时代,琵琶女才貌双全,名噪京城,富贵子弟争着向她献宠,醉酒欢歌,成功荣誉是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让琵琶女无限留恋,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缓,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的欢歌笑语。

C、沉思曲(悲痛)然而好景不长在,好花不常开。待到年长色衰,又值社会**,“门前冷落鞍马稀”,不得已而“嫁作商人妇”,“转徙于江湖间”,过着凄清的生活。“间关莺语花底滑”、“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旋律冷涩、凝绝,昔盛今衰的命运变化使琵琶女隐入深深思考之中„„

D.悲愤曲(愤恨)“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雄壮高亢,震撼人心的音乐表达了琵琶女对不幸命运的不平之感和愤懑之情。琵琶本想从丈夫那儿得到感情的慰藉,但薄情丈夫重利轻别离,让她时常空船自守,现实让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四弦一声如裂帛”实是对不公平现实和命运的抗争。身世悲惨的琵琶女是当时政治衰落,社会**的一个缩影。【板书】

琵琶声——相逢何必曾相识(塑造一个被侮辱残害的乐妓,寄寓作者深深的同情。)[说明] 音乐描写已超出了艺术欣赏的范畴,蕴含着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对人物命运的揭示。由琵琶女这个形象揭示了封建社会被侮辱,被残害的乐妓们的悲惨命运,同时也寄寓了作者对生活在社会底层妇女的深深同情„„ 【小结】

通过分析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来把握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三、谁解青衫泪?

[思考] 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作为男子汉的白居易为何在众人面前“泪湿青衫”

呢?

[点拨] “只因未到伤心处”,哪些诗句是表明作者“伤心”的句子,并想想在这里白居

易为何“伤心”。,[明确]

A.伤人(琵琶女)“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琵琶女幽怨愤激的曲调引发诗人情感共鸣,琵琶女苦楚的身世,更激起了诗人深深怜悯、同情。

B.伤己

诗人才华横溢,名扬四海,然而今朝贬谪,忧愁悲伤。C、伤时

琵琶女沦落,诗人遭贬都隐含着社会**,政治衰败,给人民造成的痛苦。[板书] 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同情、忧愁、悲愤、无奈)[说明] 通过“同是天涯沦落人”这一直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诗句,我们可以知道白居易和琵琶女在感情上已达到共鸣,青衫既是同情琵琶之泪,伤感自己遭贬之泪,更是为社会现实而留下的悲愤无奈之泪。[小结] 抓住诗中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谁解景中情?

[思考] 诗歌往往少不了景物描写,这首诗歌前后贯穿了哪些景物描写,这些描写起到什么作用? [点拨] 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

[明确]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诗人江头送客时环境。江水、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更显情之凄惨,景物成了溢满悲凉的意象,渲染出送 别时人物凄凉悲惨的心情。

“绕船月明江水寒”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点明诗人寂寞悲凉的心情。

[板书] 景中情——一枝一叶总关情(寂寞、凄凉)[说明] 由于景物环境叙述与抒情的结合,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优美动人又不乏凄清悱侧。从中我们也可以领悟到主人公寂寞、凄凉、忧苦的思想感情。

五、总结

鉴赏古典诗歌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三种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一是分析作者寄寓塑造的人物形象上的思想感情;二是抓住诗歌中直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关键诗句;三是分析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希望下课后各位同学能运用这三种方法鉴赏《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琵琶行》教学设计(两课时)程翔

============================= 发布时间:2009-11-3 18:07 《琵琶行》教学设计(两课时)程翔

一、介绍相关背景资料,进行整体阅读。请同学们回答:《琵琶行》作为一首叙事诗,第一小节交代了什么呢?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事件是“送别”。古人写送别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有“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中国人的传统,喜欢团圆。“何事长向别时圆”,分别总是令人伤感的。所以读古诗,要有一种传统文化的敏感。更何况诗人当时的处境:被贬官来到偏远的九江,本来心情就很痛苦,再加上分别之苦,更是雪上加霜。按照唐朝规定,被贬人员接到皇帝命令,必须马上动身。当时白居易来不及向朋友告别就起身了,所以他来到九江,对这难得的朋友格外珍惜和留恋。

二、第一小节除了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些叙事要素外,还写了什么?

渲染了一种悲凉气氛。一个“秋”字告诉我们,当时的环境也是悲凉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举酒欲饮无管弦”点明了话别时的孤寂无聊。一个“惨”字告诉我们“以酒浇愁愁更愁”,这小小的船儿如何载得动这许多愁!分别之时,只有那一轮明月浸泡在江水中,冷月无声,诗人内心悲痛、伤感、凄凉。就在这时,出现了转机:一个“忽”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理解作者创造的艺术氛围是读懂作品的关键。抓关键词语,体会感情色彩。

三、第二段描写音乐,具有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说一说。解决三个问题:1.大量地使用比喻。2.运用留白、烘托的艺术手法。“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音乐戛然而止,但是诗人的内心活动仍在继续。诗人沉醉在那美妙的音乐之中,音乐勾起了他对往事的回忆。3.描写了琵琶女弹奏的全过程。从“转轴拨弦三两声”试音到“低眉信手续续弹”,从“轻拢慢捻抹复挑”到“大珠小珠落玉盘”,从“间关莺语花底滑”到“凝绝不通声暂歇”,从“银瓶乍破水浆迸”到“四弦一声如裂帛”,音乐经历了一个从舒缓到激越,从单纯到错杂,从欢快到艰难,从连续到间歇,从高昂到低沉的复杂多变的过程。音乐的旋律起伏跌宕,千回百转,回肠荡气。更为动人的是,诗人对音乐的描写紧紧抠住一个“情”字:“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只有让情感伴随着音乐的起伏跌宕而变化,才能表现出诗人内心世界的痛苦悲哀,才能显示出音乐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让学生说出喜欢的句子,课堂就活了。学生喜欢的句子如何与“三个问题”对接?顺序不是主要的,教师要因势利导,从学生喜欢的句子中引到“三个问题”上来。这是接榫的艺术。

四、自古以来,描写音乐的诗词歌赋很多,比如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等,都是描写音乐的绝唱。下面给同学们介绍刘鹗在《老残游记》中写“白妞说书”的一段,请大家欣赏: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她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干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白妞说书”也写了一个完整的过程。同学们想一下:如果把“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改成“叫好之声,轰然雷动”好不好?

不好。即便改成“掌声响起来”也不好。特定的艺术境界决定了只有“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才是最好的。贾岛的“敲”好还是“推”好?恐怕也是这个道理。进入到艺术欣赏的深层领域,估计学生比较感兴趣。

五、请同学们读第三小节,然后思考问题:琵琶女自叙身世与上段的音乐描写是什么关系?

有对应关系。教师板书:“描写音乐”――“自叙身世”。教师请同学们先交流,然后找几位同学回答。教师说上句:“描写音乐一段,虽然没有写琵琶女的身世,但那优美动人的乐曲,实际上就是在叙述琵琶女坎坷的身世。”请同学们接下句:“自叙身世这一段,虽然没有描写音乐,但那悲惨凄恻的身世经历,实际上就是一首悲凉的乐曲。”这种对联式的语言训练,既可以检验学生对作品理解的程度,又可以进行语言技能的训练,一举两得。

六、有人说,琵琶女的故事不真实。还有人说,诗人夜晚与一陌生女子交往,怎么就不避嫌呢?你们对此如何看待?

琵琶女的故事是否真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什么?请同学们说。引出这样的话来:“重要的是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怎样折射了诗人的艺术才华和美好人格;重要的是琵琶曲丰富的内涵如何反映了诗人内心的酸甜苦辣;重要的是琵琶女的悲惨身世如何映现了诗人遭受挫折的人生经历。”可以采取说半句留半句的方式。诗人少年得志,才华横溢,报效国家,满腔热情――不料遭此打击,从天上落到地下。长期以来压抑在内心的悲痛、愤怒、伤感之情无处宣泄,即便有人倾听也可能无法理解,更谈不上产生共鸣了。琵琶女的悲惨遭遇无疑和诗人的坎坷人生非常相似,琵琶女的琴声早就勾起了诗人痛苦的回忆。当听了琵琶女的悲惨身世经历后,诗人仿佛找到了能够理解自己的知音,他再也控制不住长久以来积压在内心深处的感情――“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他像是一个饱受了委屈的孩子见到了久别的妈妈,倾诉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口哲难为听。”他如同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如同一个行走在茫茫黑夜里的过客,突然遇到了别人的施舍,突然看到了一线光明――“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他欣喜如狂,忘记了这种快乐转瞬即逝。他更像一个乞丐,用真诚又可怜的眼光恳求琵琶女“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琵琶女也被诗人感动了,她无法想象眼前这个名满天下的诗人竟然会有如此不公平的遭遇,“良久立”三个字把琵琶女内心翻江倒海般的复杂感情表现得含蓄蕴藉。我们可以想象,琵琶女眼中满含泪水,为了诗人,也为了自己,再尽情地弹一首。诗人痛哭流涕,泪洒青衫。“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两颗心连在一起。至此,我们明白了:琵琶女的形象和诗人的形象原本就是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相同的命运构成了同一个艺术典型。这就是《琵琶行》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悲剧美之所在,也就是它千古传唱的根本原因。课堂如潮,汹涌澎湃。这是一种课堂境界,学生在这种境界中,心灵得到陶冶,感情得到升华;教师也陶醉在这课堂艺术境界之中,体验人生,感受幸福。七、一千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捧读这首诗仍然心潮澎湃,情不自已。为什么?

因为我们同情诗人的遭遇,因为我们热爱这位伟大的诗人,因为我们追求真善美,憎恨假恶丑。我们感谢诗人给我们留下了这么美好的精神食粮。“枫叶荻花何处寻?江州城外柳阴阴。开元法曲无人记,一曲琵琶说到今。”最后,让我们怀着对诗人的无限崇敬之情,把这首诗再朗读一遍。

上一篇:落雁中学“践行新思想拥抱新时代”组织生活会简报下一篇:高一北师大版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