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工作

2024-06-21

小学美术教学工作(通用9篇)

小学美术教学工作 篇1

总结

美术教师工作总结小编精心推荐

美术教师工作总结 | 美术教师年终工作总结 | 美术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以下《小学美术教师个人工作总结》由工作总结网个人工作总结频道为您提供的范文两篇,希望对您写个人工作总结有所帮助!

范文一:

一学期来,我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配合领导和老师们做好校内的各项

工作。为人师表,热爱学生,团结同事,平时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把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为了下学期更好的工作,我现将本学期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本学期担任一年、二年和学前的美术教学工作。班级多,学生的状况均有不同。按照《美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努力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倡师生平等关系。

一学期来,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讲评作业,广泛学习各种知识,以便能在教学中得到更多的应用,在讲课中我力求做到重点突出,线索明了,语言简练、生动,课堂气氛活跃,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平时善于总结经验,向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取长补短,使美术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完成。

我认真地分析了小学美术教材的编写特色及体系,懂得了美术必须要求

掌握的学习内容,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然后就有放矢地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

一、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到引导作用。

我觉得上课就像上舞台,“导演”就是教师,但学生决不是“观众”而是“演员”!教师要做一个好导演,要引导学生去演,去学。学生不可能40分钟都聚精会神地听老师滔滔不绝地讲授知识,引出课题必须抓住学生的思维,就如一个好的故事开头往往会吸引一大堆听众,需要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吸引他们,在适当的时候抓住机会吸引学生的思维,把学生吸引住了,学生的思维跟上来,积极性自然就上去了,例如《形形色色的世界》一课,在课本上有这么一句话:如果没有了形和色,生活会变得怎样?我觉得这样不能引起全部学生的注意,所以我换了一种问法:你们知不

知道这些画只是画家们用了某种高超的技术骗取了你们的视觉?你知道他们是怎么骗你们的吗?话音刚落,所有目光都聚集在我身上。随后还要把学生能够发挥参与的机会让给他们,学生三四个活了,肯定会带动着七八个人,七八人又慢慢牵动着全班人,如果学生不能或不会回答或参与时,可适当调低难度,例如提示,激发促进学生思维,最后涉及知识面。比如可让学生先去参与知识点的研究,让他们悟出错在哪,老师再进一步总结,同时还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对比着讲。

教师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关键是捕捉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对学生的培养,强调学生学会了什么,而不是学了什么,而且要让他们学以致用。棋迷、球迷们为什么会“迷”呢?因为这里有竞争,如果直接参与竞争更能入迷,“迷”即是高度的“兴趣”,有了这种兴趣,自然就会在愉快中学习了。例如《汽车的造型》一课中让学生自己设计一辆概念车。细致

观察,学生在竞争中是非常活跃的,连后进生都不甘示弱。教师再利用部分时间进行作业评讲,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劲头。

二、对教师而言,学生的任何丰富的想象力,我们都应该支持。

玩是孩子的天性,那些活泼宽松的课堂看起来似乎有点乱,但就是在这种乱的过程中,学生发挥的了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生动活泼地学到了知识。我不要轻易地否定学生,而是相信学生的创造潜能与学习能力,鼓励他们去探索和创新,杜绝只要一种答案,只追求共性,忽视个性的评讲方法,否定用“像不像”等来作为衡量的标准。因为不是每个学生都是要考艺术院校。例如《我为同学画张像》和《想象的汽车》。我觉得美术教师首先应该做一个积极、善意的旁观者,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总站在他的身边,或轻轻点拨让学生茅塞顿开,或真诚鼓励使学生充满自信。

在其他方面,我积极参与听课、教

小学美术教学工作 篇2

线描即白描, 我们可以理解为单纯地用线画画。线描是从素描和速写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绘画形式。使用工具简单, 画起来方便, 它对具体物象既能作概括处理, 也可进行细致刻画;既能进行造型训练, 也可以创造表现。因而, 在小学阶段, 线的造型训练是学习绘画的基础训练, 线描教学更是小学美术课程中绘画教学的基础。在线描中, 线条可以有许多变化, 如长短、粗细、曲直、疏密、轻重、刚柔和有韵律等。线描写生要注意把物象的前后遮挡关系表现正确, 一般来讲, 在画面中近处物体的基线应比远处物体的基线低。为了更好地表现出线条的美感, 我们不能看到什么就画什么, 而应该通过比较和感受进行有目的地取舍与提炼。常用的线条有直线、弧线、曲线和折线。

一、线描教学的基本规律

小学生的线描教学要从培养学生的绘画兴趣入手。一般来说, 几乎每个孩子都喜欢画画。低年级的学生对自己的作品总是很满意, 画画没有什么约束, 绘画热情很高。随着年龄的增长, 学生的认知水平逐渐增强, 观察力逐渐提高, 但绘画技能依然停留在原有水平上, 不能满足认知水平的需要, 难于充分表达个人的思想感情。这样, 就会导致学生觉得自己画得太差劲而对画画失去信心, 甚至讨厌绘画。

教师在这个时期应当注意学生心理上的变化, 进行恰当的引导, 不能挫伤了学生的绘画积极性。一是要正确评价学生的线描作品, 正确指导学生的线描作品。评价学生的线描作品, 应从不同年龄学生的实际出发, 一看这些画是否真实反映了学生的内心感受和个性特点, 二看线条的运用是否大胆、肯定。

二是应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 即要与学生的年龄、内容相适应。对于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 应结合其心理特点与认识水平, 作不同的要求。低年级的, 可要求他们大胆地利用线描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想。三、四年级的, 除要求大胆用线外, 还要求他们能对物象做初步的描述。在这一时期,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写生能力。对于五、六年级的学生, 可以要求他们在课外多进行线描写生练习, 自觉地用线条表现出物象的结构和质感, 体现出写实美, 并能通过线的巧妙运用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另外, 在线描教学中, 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选取他们所熟悉, 且新奇有趣、形状简单的物体作为绘画对象。当他们有了一定的基础后, 再引导他们画爸爸妈妈等线条较复杂的人物。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画, 会使学生易于感知, 增加兴趣, 形成良好的开端。此外, 在选择线描内容时, 还要注意描绘的对象, 要先少后多, 先静后动。为了克服学生作画简单化、概念化的心理弱点, 在学习初期, 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尽量多用线条来刻画物象, 不轻易放过所见的一切, 特别是要牢牢抓住物象有特征的细部, 宁繁勿简。同时, 还要让学生多欣赏一些不同风格的优秀线描作品, 从而提高他们对作品的审美能力。

二、小学生线描教学的训练活动

线描是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思考, 然后把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加工, 用线的形式细致描绘出来的, 它既区别于学生画创作, 又与写生画差距较大, 它的教学规律是由简单表达到复杂表现, 由意象到再现。学生对物象的自然属性——比例、结构、透视、体积和色彩的认识与表现, 依靠感知不断提高。

首先, 要建立正确的观察方法。一是从整体出发, 把各个部分联系起来观察。线描写生是从局部入手, 但在画局部的时候, 心里还是要想着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不能只盯着一个地方。例如画人物时, 始终要注意人物各部位的比例关系。二是观察时必须抓特征, 细致观察物体形象的微妙差异和本身的结构关系, 例如人物五官脸型有长、方、圆不同, 眉毛、眼睛、鼻子更是千差万别。要抓住细节, 深入刻画。

其次, 要画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老师要为学生创造一种发展个性的课堂气氛, 培养他们强烈的自我意识。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给他们怎样提高, 怎样完善。学生是依靠感知认识事物的, 是从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东西开始的。学生对所画题材是否感兴趣, 直接关系到学生创作欲望的激发。另外, 坚持不懈的练习是学好线描的关键。

小学美术教学工作 篇3

【关键词】幼小链接 美术教学

前言

幼儿园教育阶段和小学教育阶段是连续却不相同的教育阶段,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度,不只是所在的环境放生了改变,而且学习方式、人际交往、师生关系、行为规范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因为幼儿园学习相对轻松,小学学习相对规范和紧张,这就容易导致一种“由松到紧”的“坡度”,而且很容易产生“陡坡效应”,导致儿童学习兴趣低落、疲劳、厌学、焦虑、恐惧等“适应性障碍”。所以就需要幼儿园和小学教学中注重这一“坡度”的“倾斜度”,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从而更好地让幼儿园与小学进行平稳的“链接”。而这里链接的难点莫过于“课程”的链接,做好幼小课程之间的衔接是实现教育衔接的一个重点。美术教育作为现今素质教育的“领头羊”更应该得到关注。因此幼儿园美术与小学美术的教育之间衔接更应该成为教育界的重点。

笔者在几所中小学经历了教学实践等过程,在这些实践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在中学中有学生想进入美术专业学习,刚开始认为自己以前学习过美术,并且觉得自己画画不错,但是真正进行美术学习时却表现的无处下手,还得从零基础重新认识美术和重新学习技法。经过一系列的分析研究从而笔者认为这是各阶段美术学习的统一性和连接性产生了问题,不要让美术成为某个阶段学习,希望美术学习让我们终身受益。

一、问题的现状

(一)教学方法问题

因为幼儿园儿童认识事物有限,美术老师在教学中描述事物时很难让儿童想象出具体事物,所以很多幼儿园美术老师使用的是“示范性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显然运用相对简单容易,并且很多老的教师认为上美术课一定要教学生技法,这样艺术才会得以传承。在小学美术学习中,美术老师会结合美术作品欣赏,让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然后让学生自己探索的表达方式进行绘画,这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式。这两种教学思路,在现下的幼儿园和小学之中被普遍的使用,这本无可厚非,但是我们看到的一个现状是“示范教学”普遍运用在幼儿园教学之中,而小学教学之中却大量使用了“启发式教学”。由于“示范教学”是“课程中心”的产物,而“启发式教学”却是“素质教学”的产物,这样幼儿园竟然比小学更加强调专业性,这不仅暗示出当下的幼小绘画教学模式的混乱,更说明了严重的幼小绘画教学结合问题。

从以上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可以分析出幼儿园美术教学和小学美术教学的课程目标也存在分歧,幼儿园更注重技法,而小学更注重兴趣,在课程目标学方面名声卓著的美国学者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应当包括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三个部分”,对于绘画教学而言同样有着对绘画的兴趣、知识以及技巧的学习目标,由于幼小之间课程目标的差异,使得幼儿园和小学在这三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差异。

(二)社会客观问题

私立幼儿园越来越多,但是小学被国家列为义务教育的一部分,所以由于现实的原因,小学与幼儿园之间的相互了解较少,不仅幼儿园教师忽视小学美术的特点,一些小学美术教师也存在着忽视幼小衔接期在进入小学后的重要性。这种联系较少的现象,是造成幼小教学脱节的一个重要根源。由于相互之间的了解较少,幼儿园与小学的教学各自为政,相互之间存在着一些想当然的行为,如有一些绘画知识和技巧,幼儿园教师认为可以等到学生进入小学之后学习,而小学教师则认为这应该在幼儿园时期就应该具有的。这种幼小机构脱节的现象,在美术教学中经常会听到一些小学教师指责幼儿园教师,而一些幼儿园教师也往往为自己辩驳,认为小学教师不理解自己的苦衷。同时,这种相互之间的互动性不够,导致的另一后果是使得一些学生的学习能力的不具有可持续发展性。通常入学前有部分幼儿在幼儿园阶段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儿童美术教学,有部分已经在幼儿园或校外美术学习班接受了各种教学模式的美术教育。小学教师应该对幼儿园时期的教育有所了解,否则在实际的教学中就会遇到麻烦,如若重复幼儿园教师的教学内容,那么就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若多次出现,甚至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出现重复的内容,还会引起一些学生的逆反心理和轻视态度,对于学生的发展非常不利。反之,若教师对幼儿园教学过分高估,那么就会使得学生对于学习的难度有所畏惧,容易打退学生学习的信心。

综上所述,当今幼小绘画教学的衔接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学思路不一致、教学内容重复、教学评价混乱以及幼儿园绘画教学“越俎代庖”等现象,而形成这些问题的根源则是:幼儿园与小学教师对于绘画教学目标的认识不明确,对“示范教学”与“启发教学”的理解不深入,对儿童在不同的心理发展阶段的绘画表现形式了解不透彻,以及幼儿园与小学机构之间存在的天然割裂等。

兒童在幼儿园向小学过渡的这个时期,是儿童绘画最有兴趣的和创造力最为丰富的阶段。但是现在教育又硬性地把这个重要阶段分为了两个不同的教学环境与教学模式。为了保持美术教育的连续性,使幼小衔接阶段的绘画教学能顺利的进行,就需要我们的幼儿园、小学、家长、社会的共同努力,相互配合,沟通,以儿童为出发点关注他们在绘画能力上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B.S.布卢姆著.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分册(认知领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8月版

[3]伊少淳著.美术及其教育[M].湖南:湖南美术教育出版社,1995年6月第一版.

[4]林琳,朱家雄编著.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第二版.

小学美术教学工作 篇4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美术德育论文: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略论,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阶段是学生德育的启蒙阶段,在小学各门学科教学中都渗透着德育教学。教育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强调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强调德育在各学科教育环节的渗透,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实践环节,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小学美术教学,由于它与丰富的直观形象直接关联,因而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方方面面的道德关系、情感关系、认知关系、行为关系而使该学科的德育渗透更为广泛、具体。

一、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应注意的原则

首先,美术课不是思想品德课,它有自身特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因此在教学中决不可喧宾夺主。美术课不是政治课、品德课,不是靠理论说教和标语口号式的教育,而是靠视觉艺术形象或通过艺术审美活动感染、熏陶,使学生等到启迪,领悟道理,受到教育。只能是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渗透这种教育,使美术教学与德育有机结合,不能生搬硬套。教师应握准德育切入的位置、内容和时间的长短。

其次,德育渗透要联系儿童实际情况。小学美术教学一定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状况、生活实践及其对真、善、美的朴素的认识基础,联系身边发生的各种现象,将德育渗透巧妙地融合在统一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学生城乡环境区别大,因此在不同区域的美术课上渗透德育应该视学生的具体生活环境而定,不要一概而论,否则会得不偿失。而且还要将学生的心理状况、生活实践、及其其它因素统一联系起来考虑,这样才能更好地树立学生正确的德育观。

再次,教师应该做到身正为范。小学生的许多行为受教师影响特别大,学生在美术教学中受到的各种品质、言行、意志的培养,都是通过老师来进行的。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离不开教师的教育引导,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儿童而言是学习的一个窗口,必然引发他们十分的关注。教师要特别注重自我教育与提高自己的修养,建树良好的榜样形象。因此教师还要从各方面发展自己的人文意识,加强自己。在做法上要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要认识到美术技能的学习,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并不是它的终极追求。

二、小学美术课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方法

(一)在美术欣赏中渗透德育意识

美术教材每册首课都是欣赏课,因此,美术欣赏是美术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一个重要途径。教材中配置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这些作品包孕古今中外精华。小学美术课中,欣赏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激发儿童的艺术情趣,使儿童初步了解美术的视觉语言和表现方法,初步掌握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审美能力,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扩大艺术视野。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欣赏中进行审美和道德评价,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艺术,热爱和平幸福的美好生活。如教学《好朋友》这一课,教师可在谈话中,引导学生互相谈谈好朋友或同学之间发生的各种好人好事,并要他们说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绘画的兴趣,进一步掌握了人物的个性特征,也使学生懂得了要珍惜好朋友之间的友谊,从而培养他们自信、谦逊、善良的品格。

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反映儿童题材和动物、花卉题材的中外优秀美术作品中感受人类对和平、友谊、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追求。如《骆驼》、《大红花》等,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和联想,或采用某种形式强烈的表达了这些愿望和追求,也反映了画家们对生活的深刻的观察和体验,了解艺术家对艺术不懈的追求精神,懂得艺术是属于全人类的,珍惜人类文化遗产,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为争取世界和平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再如名作《开国大典》表现了开国庆典的盛况,银幕中天安门城楼上的大红圆柱与国家首长形成了平行的铅直式构图,将主要形象展示给观众;远处成视平线的游行人群,更加衬托出稳定,沉着和庄严隆重的场面。此时此刻人们都在静静地聆听毛主席庄严的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震撼世界的声响,仿佛看到了在豪壮的国歌乐曲声中徐徐升起的五星红旗,天安门广场上是一片欢娱,跳跃的海洋。通过观察学生脸上的表情,可以懂得她们与银幕上人物的心情是一样激动。这就是鲜明突出的主题思想与完美统一的艺术形式相结合所产生的感染力。

(二)在引导学生对事物的观察中渗透德育教育

学生在绘画前总是要仔细观察事物,这时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德育教育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当然,这里的观察包括对事物的体验、欣赏等。

以写生课教学中对自然形态的观察为例。写生课时引导学生到大天然中去观察,如:《天然界的图形》,通过观察天然界的云形、树皮纹、石纹、水波纹以及蝴蝶膀上的花纹,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天然美;《天然界中的线与美术作品中的线》,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天然界中各种美丽的线,领略大天然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爱大天然、爱家乡的山山水水,家乡的变化,使学生热爱党的富民政策;《风来了》,引导学生观察自然、体会自然中的一种形态特征,它本身的注脚是科学的,但不同的观察心理(心境和心态)会产生不同的对生活的感受。

在美术技能训练中,自觉地渗透德育。美术技能训练是培养、提高学生的智育水平、技能素质、文化修养和个性特长的重要形式。在纯技法训练课上,严格要求学生全神贯注地进行美术创作,以培养锻炼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意志品质;有时搞一次集体创作,还可以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取长补短,使他们学会了顾全大局、团结合作,树立了集体主义观念。在美术实践活动中,愉快和谐地渗透德育。美术实践是美术课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在实践中渗透德育,使美术课教学具有育人功能。如为了配合校德育处组织的热爱解放军的主题活动,可以让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将自己亲手绘制的一幅画或一件小制作送给可敬可爱的人,既深化了主题活动,又使学生形成了强烈的热爱解放军叔叔的思想感情,从而激起学生对解放军的崇敬和向往之情,使他们从小就树立保卫祖国的信念。

小学美术教学工作 篇5

标题:《挖掘藏民族美术资源 丰富小学美术教学》

作者单位:甘孜州得荣县城关小学

作者姓名:汪晓英

联系电话:

***

内容摘要:美术课程标准指出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是美术课程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为了适应新课程实施、校本课程发展,探索地方美术资源与美术课程的整合,有效地补充美术课教学内容,最大化地发展学生的综合美术素养,本文从地方美术资源开发的实践层面上作进一步探索,以求学生、教师和学校重新了解认识本地美术文化,并积极参与地方民族美术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地方 课程资源 美术文化 策略 挖掘藏民族美术资源 丰富小学美术教学

内容摘要:美术课程标准指出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是美术课程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为了适应新课程实施、校本课程发展,探索地方美术资源与美术课程的整合,有效地补充美术课教学内容,最大化地发展学生的综合美术素养,本文从地方美术资源开发的实践层面上作进一步探索,以求学生、教师和学校重新了解认识本地美术文化,并积极参与地方民族美术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地方 课程资源 美术文化 策略

得荣县民风质朴,九步锅庄、藏戏、朝拜翁甲神山等独特的民俗风情体现了本地浓郁的水乡情怀。此地钟灵毓秀,有无数的神话传奇。自夸父逐日、翁甲神山等神话传奇,为后人留下了众多的人文胜迹、与传奇佳话。但是身边这么多的地方文化资源,却常常被人们所忽视,学生并不十分了解身边这些灿烂的民族文化,教师也未对它们进行教材的开发。而新的美术课程目标要求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现代社会的联系,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一切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资源,特别是地方美术资源来弥补国家美术课程的不足,发挥地方资源优势,使学生的美术学习与他们的生活链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美术的多元化,以满足学生学习美术的需求,从而使学生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共享人类文化的资源,提高自身美术基本的素养和综合素质,并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弘扬和拯救祖国的优秀民族文化。

一、开发和利用了以地方美术资源为内容的美术课程

我们美术教师进行了地方性美术资源的开发,形成了下列课程内容:

1、来源于本地的乡土建筑资源:《家乡的房屋寺庙建筑》、《家乡的木质桥》。

2、来源于本地的乡土特产资源:《锅盔》、《家乡的石榴》、《藏花花—藏年糕》、《藏酒》。

3、来源于本地的乡土民俗资源:《藏画》、《九步锅庄表演》

这些主题都融合了美术课程的内容,并通过综合性、有层次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本区、本土的美术文化,激起学生关注身边美术资源的意识,形成美术的感知与欣赏、表现与创作、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美术能力,使课程资源在整合中得到提炼,提高美术生活情趣,使学生的美术能力与人文素养得到整合发展。

二、地方美术资源开发的实践研究

《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提倡引导学生把美术学习与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生活经验、周围环境相联系,美术学习的范畴扩展至地方乃至更大的区域。我们应当创导美术教师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一切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地方资源,挖究本土美术资源,让学生在更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了解地方美术文化的历史及美术特点,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1、与自然景观的链接让学生了解地方美术文化的艺术魅力

我们的孩子生活在得荣,每天都要穿过街道,穿过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来到学校,对于这些他们再熟悉不过了。这就为孩子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提供了素材。但由于现在的孩子都是家中的小皇帝,使得他们失去了体验生活,观察生活的机会。作为孩子们的美术老师要努力引导他们走向自然、融入社会,开“源”建“库”。让学生嗅出生活的“清新”,看出生活的美丽,品尝生活的快乐,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描绘生活、创造生活。在《家乡的房屋寺庙建筑》一课中,收集了大量的得荣建筑的图片,展示给学生欣赏,当他们看见自己熟悉的地方时都显得异常的兴奋,抢着要来介绍一番。这个时候就抓住了机会,通过教师引导,使得学生重新认识了自己的熟悉的家乡。通过直观的艺术活动,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的活动中学生通过欣赏名家名作和同龄人的优秀作品,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美能力,在创作中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2、与生活的链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白松乡是著名的石榴之乡。每到秋天在农村几乎家家户户的田地边的石榴树上都接上红红的石榴。街道上到处摆满了老乡麦的石榴,孩子们除了可以品尝石榴的甘甜与酸味,知道石榴皮的药用价值,看到农牧民卖石榴致富的新气象,还能变着法子玩,怎么才能因地制宜让孩子们从石榴那里享受无穷的乐趣呢?课例《家乡的石榴》就使得学生对熟视目睹的石榴产生了兴趣。在具体的课堂活动中,孩子们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心灵震动,体验了享受、思考、创造、制作等方面的乐趣。该课还综合连接了文学、音乐、生物、美术等多个学科领域,促进孩子综合素质的养成,并抽取了相关美术学科的审美要素,在具体教学设计中实施以美术学科为主,多科穿插的策略。多给学生主动探究,与人合作的机会,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师生共同营造一个愉快的活动氛围。

3、与民俗文化的链接使学生逐步形成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的态度

千百年的藏族文化、民俗风情,有其独特的风格,富有强劲的生命力。得荣人自娱自乐,表现出祖祖辈辈的纯真品格。如得荣庆贺节日、婚庆、有每年一次的丰收节,在锅庄活动中,把过去各种表演被挖掘了出来,如藏戏表演、九步锅庄、藏族聚会玩笑、民俗婚嫁等等。还有每年都要进行的耍坝子聚会,在耍坝子上都是爷爷奶奶小时候玩过的游戏,如:抓石头、用绳子扔石头、射箭、套圈等等。学生生活在这样具有民族特色的环境中,陶冶了个性和情操,增加了对家乡的热爱,同是对美术的创作增添了不少素材。课例《臧画》、《藏戏》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这个民俗活动的来历,而且也体现了前辈们的聪明智慧。通过欣赏表演,刺激了学生的视觉感官。通过活动介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描绘高杆船的过程中,许多学生都要模仿或创造一些新的造型,力求自己的作品达到完美。

三、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

在地方美术资源开发实施的学习活动中,其学习方式也发生了转变,形成了以体验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为主的学习方式。

1:体验性学习案例一:《藏酒》》

本课例是利用当地的特产资源开发的,由参观实践和创作展示两部分组成,参观实践在课外,创作展示在课内。在学习活动中,组织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来到农牧民家里的制作酒的作坊,学生们走进藏寨,聆听农牧民的介绍,了解藏酒的历史,了解它的生产过程和制作工艺,在参观实践中充分感受、全面体验,真切地感受到家乡特产的特别之处。回到课堂,运用美术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活动,开展我为藏酒设计新酒瓶、设计新标签、设计广告语等美术活动,并校园里和课堂上展示学生的作品,使美术活动不断地走向深入。

2:探究式学习

案例二:“保护我们生活的环境”的主题活动

得荣是我国进入西藏佛教神地朝拜的必经之地,传说开启西藏佛教神地的钥匙就在翁甲神山上,所以每天都有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特别是要到西藏朝拜的佛教信徒们来到这里游览参观,到翁甲神山朝拜。但是小县城上的居民卫生意识淡薄,环境保护的观念比较差,马路上瓜皮纸屑随处可见。针对这样的现状,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保护我们生活的环境”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家乡的背景下进行美术综合活动,并拉近学生与学习活动之间的心理距 4 离。先让学生自己开展现场调查,采访当地环保所,从中去探索得荣环保的现状与发展规划。再组织学生以“保护我们生活的环境”为主题的小报设计展览,最后举行“保护我们生活的环境”百人现场绘画比赛活动,在这一系列带有强烈地探究性的主题活动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将不再停留于一般的作品描绘上,而是深入到事物的内在本质,但又与美术相关,并深入到美术本质,是对地域文化的探究,更是对地方美术资源发展的探索

四、地方美术资源课堂教学的特点

1、乡土性

注重创设本土美术氛围,培养学生了解、感受、热爱家乡的美术文化。把得荣丰富的有特色的美术教学资源(传统工艺、名人文化、民俗风情、建筑景观)充分挖掘,为我们的教学所用。

2:人文性

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美术文化开始,如了解得荣历史地位;藏族民居的建筑特色;木碗工艺美术师的丰富的美术作品。充分挖掘单元主题的人文精神,突出美术学习的人文价值。

3:综合性

教学设计体现综合性理念,把美术学科和其他学科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生搬硬套。按照学科切入式与学科融合式相结合的方法组织、设计教材内容。突出美术能力的培养目标,强调美术通感的设计。

4:趣味性

活动过程设计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身心发展的特点,联系学生的儿童生活,课堂导入形式活泼、有趣,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立足于学校美术教学实际,加强美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依托地方美术资源,紧紧围绕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情感、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科学这四个方面进行实施,逐步形成特色化的美术教学策略。通过多种美术的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和相互支持,为学生地方性美术学习能力以及整合性美术感觉的形成创造良好条件。并强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组织学习,引导他们参与美术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致力于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可能。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中小学美术国家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体验新课程·美术》 湖南教学出版社

罗炜、喻桂兰主编

2002年8月

3、《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年9月

小学美术工作小结 篇6

感人的诗歌,精彩的文章,绚丽的图画,动听的音乐是艺术之美。,美术最贴近艺术,哪里有艺术之花,哪里就有美术。

模范的故事,英雄的业绩,幸福的生活,锦绣的前程是社会之美,美术最贴近社会,哪里有社会生活,哪里就有美术。

美术作品是时代生活的写照,不论何种方式,甚至是抽象的作品都不同程度和不同深度地反映了作者内心了解的社会生活及对生活的态度。

我作为一名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美术教师,在教育教学经验方面还有很多的不足,但通过一些教育实践和学习,我发觉生活与美术有着密不可分,牢不可破的联系。我想如果利用美术最易接近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对学生施行审美教育,定会生动活泼,事半功倍的。

1、让生活情境渗透到课程中去

在我还是个小学生时,记得美术课上常常是美术老师们在黑板上画一笔,我们在下面跟着画一笔,他们往往坚持“以绘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对美术双基即基本知识和基本技巧的传授,而忽略了生活方式在教学中的渗透。回想当年的情景,不禁发现这样的美术教学,很难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更谈不上什么自主和创新了。

时过境迁,通过美术教学改革,我们知道了小学美术教学并不是以培养小画家为最终目的,而是尽量让学生通过美术活动接受美的熏陶,扩大艺术视野,培养学习兴趣,所以技能型的课题就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

如在低年级的美术教材中有这样一个基本练习,它是关于基本形“○□△”的教学内容,以往的课题就是“画画○□△形的物体”,这种课题缺乏情趣,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但经改革后,课题变为“打开冰箱看一看”。这一课题有较强的时代性,富有生活情趣,能使学生产生联想。日常生活给学生带来创造的依据,学生在画冰箱中的冷饮,食品中,把○□△的图形画得丰富多彩,完成作业后的作品是一个完整的立体形象——“冰箱”,可开启的双门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和乐趣。

在四年级有一节题为“门”的课,它要求学生学会用简单的几何形巧妙而有规律地组合门上的花纹。但在画纸上光有一扇以几何图形组合来设计出来的门,难免使画面缺乏生气,显得较为呆板。有的学生不愿开动脑筋,发挥想象力,竟直接将书本上的样图范例照搬到自己的作业上,还有的甚至产生了枯燥厌恶的情绪。一堂课下来效果不甚理想。于是,我决定改变教学策略,从创设生活情境着手,让学生们回忆一下家里门的模样并提出问题:“你对家中门的款式满意吗?如果你是设计师,你为自己设计一扇门,你会如何装饰呢?在设计了门之后,再联系生活,展开想象,为门所处的环境加以描绘。如可以是一扇在幽深通道尽头的门,也可以是一扇古堡的城门,还可以是爬满了植物的神秘大门等。经过启发学生们的思路一下子被拓宽了,整个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作业的讲评阶段,我们设计了一个“展销会”,让学生们以挂牌认购的形式进行评价。

在这堂课中,学生们的学习是在充满情趣的“设计”活动中进行的,他们把各种几何图形根据自己的想象和意愿自由组合成一幅别致的“新产品”。这使学生提高参与意识,提高学习学习的主动性,容易和现实生活联系,特别是引进竞争意识后,学生都能努力使自己“装配的门”新颖别致,受到“顾客”的欢迎。

2、生活经历是创作的源泉

不同的生活经历,也可丰富学生的创造经验。有些学生到过一些旅游胜地,有的去过农村,有的生活在一个文化气氛较浓的家庭,还有的学生对一些事物有特殊的兴趣。这些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儿童画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那些有特殊经历的学生显示其创作的独特性。

有一次,我叫一年级的学生画公共汽车,有一位女孩是用透明画法画的,在车厢里都有着几张床,上面还写着上、中、下,我立刻意识到这是卧铺,这上、中、下三个字绝不是乱写的,一了解,原来她随奶奶从苏州到上海,坐的就是卧铺车,所以画的公共汽车就显得略胜一筹了。

我还发现,许多儿童画公共汽车站时,站台上写着XXX路,这些数字都不是随便乱写的。在我们的学校门口有一个875站头,有些学生乘它来校,在他们的作品中就经常画上23路汽车站,甚至早在他们上幼儿园的作品上,就经常出现这汽车站了。

还有一次,我让学生们画一幅《美丽的大公园》,将曾经去过的园林通过自己的画笔描绘在纸上。大多数的学生画的公园多以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为主,然而却有一个孩子与众不同。他在远处画了片一望无际的大海,一轮红日从海中跳出,将周围的云彩照得五彩斑斓,异常夺目,这分明描绘的是一幅派日出的景象。乍看之下,这似乎与我的“公园”主题驴唇不对马嘴。然而,通过了解才知道,这个男孩儿小时侯生活在吴淞口,他常到附近的公园玩耍,而他所描绘的正是吴淞公园早晨江边日出的情景。这幅画选材很新颖,如果没有这种体验的儿童是画不出这样生动的作品的,特殊的经历对儿童的创作有什么意义呢?我认为有二:一是在情感上给予儿童以创作的要求,儿童想对别人叙述自己的经历,这是一种情感活动。他们或者因为旁人没有这样的经历而感到骄傲,或者因为当时的愉快而感到幸福。于是,儿童就产生了通过绘画表达情感的需要。二是向儿童提供了新鲜的视觉形象。单调、重复的生活只会使儿童产生陈旧的审美心理;特殊的经历使儿童获得新的视觉形象,容易从另一个角度产生创作的要求。

从以上的几例子可以看出,有着特殊经历的学生,创作时能很快地呼之欲出。那些只有一般生活经历的同学,视觉形象显得贫乏,叫他们创作,他们不得不冥思苦想,吃力得很。不管经历广的儿童创作的绘画属于一种意象的“再现”,还是属于低层次的创造。但是,他们所见到的新奇形象,就足以使他们拥有一些与众不同的视觉语言,这对他们更好地理解创作或创造性,都是非常有益的。

高尔基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

小学美术教学工作 篇7

存在问题一:教师忽视了美术学科教学的特征

美术教育虽然是学校对学生实施审美教学的重要途径, 但一部分学校和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 不能好好把握教育教学的方向, 为了单纯的语数外成绩, 时常是将美术课改上其他考试科目。还有一部分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时, 课前不能好好地研究教材、分析教材, 常常是把握不准美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实际教学时, 教师只是一味地让学生机械地临摹教材中的美术作品, 而没有和学生一起欣赏作品、分析作品, 也就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了。在小学校园内, 美术也成了谁都可以上的机动课, 出现了很多教师兼美术课的现象。整个美术教学都忽视了美术学科的特点和主要功能, 久而久之也就使美术失去了它应具备的的学科特征。

应对策略:转变教学观念, 注重能力培养, 唤醒教学自由, 还学科特点

作为小学美术教师, 我们要对美术教育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要重视美术教育的价值。不管什么情况不可以放弃上美术课的权利, 切不可使美术教学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在进行美术教学时, 教师不能只是照本宣科, 只注重学生的绘画水平而忽视学生的美术知识。在上课前, 我们可以结合网上的相关资料做好充分的准备, 教学时在以课本为蓝本的基础上,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科书, 带领学生走进身边的名胜古迹、现代的繁华都市、美丽的自然风景……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陶冶了情操, 培养了观察、审美等能力, 让自己的美术课尽显美术的学科特点。

存在问题二:学生失去了美术学科学习的积极性

讲授法、观察法、讨论法、游戏法、演示法等都是小学美术教学的方法。但在实际教学中, 不少教师只考虑自己而忽视学生的感受, 常常是一味地死搬教条, 死抱住教材不放。在美术课堂上, 只采用讲授法, 从课的开始到课的结束, 都是教师一个人在滔滔不绝地讲, 学生在课堂上只是听众。在实际操练时, 就让学生根据书上的方法一遍一遍地临摹范画。这样的美术课堂, 渐渐地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 逐步感到厌烦, 也就渐渐失去兴趣, 失去了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严重影响美术的课堂教学。

课标中明确要求美术教师在教学时要采用多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然而在现行的小学美术教学中, 教师的教学手段特别的单一,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只有在公开课上才会使用。而平常教学, 多数教师总是以忙、来不及准备为理由, 上课时就是就课本讲课本, 甚至连教学挂图等也懒得用, 更谈不上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这样的美术教学根本就不可能增强学生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

应对策略:丰富教学方法, 优化教学手段, 合理巧妙施教, 调动积极性

不同的学生, 他们的思维方式不一样, 认知水平也各有千秋。由于小学生创作的水平不同于成人, 他们只有在有了一定的画画冲动后, 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美术学习中来。因此, 在实际教学时, 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心理, 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 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引人入胜的动画等多种教学方法, 激发小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同时, 教师还可以利用一些具有感染力的美术作品, 让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备受鼓舞, 激发其学习的热情。

生动的画面、美妙的声音都能刺激人的不同感官, 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美术教学内容比较鲜明直观, 在美术教学中, 教师还要大胆地摒弃以往陈旧的教学手段。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要将图片、电视机、投影仪等多媒体引入课堂, 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可以将学生从教师枯燥的说教中解脱出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他们美术学习的积极性。在美术的欣赏课中,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 将大量的欣赏作品配以柔和的音乐, 以动画的形式展示在学生眼前。画面颜色鲜亮, 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对学生进行艺术的熏陶, 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浅析小学美术欣赏教学 篇8

一、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先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1.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

2.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一年级儿童在观看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手帕的存在,变成了看花。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四年级的学生欣赏工艺作品的刺绣,例如现在流行的十字绣,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品当作绘画作品看。

3.儿童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靠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

4.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模仿画。

5.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视觉享受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享受,尤其是欣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儿童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会很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音乐伴奏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氛围,强化记忆。

二、小学美术欣赏的编辑安排内容及特点

1.小学低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表现生活周围的美好事物。如第二册《小朋友的画》、《民间美术欣赏》、第四册《画家笔下的童年生活》、《绘画中的动物和花果》等。其特点是低年级阶段所欣赏的作品富有情趣,符合儿童审美心理,如大脑袋,歪脖子,近大远小,树画在半空等等,五花八门,比例不在准确,表现无拘无束、天真浪漫,还有一些拼贴的小制作也深受小朋友喜爱。2.中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了解优秀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如第五册《工艺美术的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第六册《工艺美术的陶瓷和雕塑》、《绘画作品中风景的静物》等。其特点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欣赏一些与学生生活接近、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中国古今优秀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欣赏课内容对于教学内容有“参考资料”的作用,在欣赏课中渗透了有关的教学内容。如第六册的欣赏内容是工艺作品刺绣、竹编的欣赏,第八册的教学内容就安排了“挑花”、“竹编”、“剪纸”手工课。欣赏课的优秀作品档次高,起到了指导性的重要作用。

3.高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具体内容有:第九册的《古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册《现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一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现代建筑艺术》和第十二册绘画作品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小学内容总览等。其特点是要求比较全面地了解我国造型艺术门类

的面貌,除了已经着手的中国画教学之外还将欣赏的领域扩展到中国优秀古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作品中去。

三、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欣赏课三类:

1.专题欣赏课。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我们前面例举的内容都是专题欣赏内容),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我们以第十册的欣赏内容为例谈一谈专题欣赏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是欣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关传统建筑艺术的照片。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即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起什么作用?本课的教学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了解“传统”二字与“现代”的区别,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了解宫殿、楼阁、亭台、寺庙、佛塔、陵墓、民居等独树一帜、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特点。

2.随堂欣赏课。随堂欣赏课是指在绘画和工艺(包括写生、创作、图案、塑造、手工制作)课业中所穿插进行的欣赏。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讲解并分析,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又如: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能在蜡笔的涂色中提高色彩能力,可引导学生对素描知识的加深而出示一些合理范画,这就是随掌欣赏的教学过程。

3.现场欣赏课。现场欣赏课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之外的美术欣赏形式,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到现场和实地察看所进行的欣赏教学。例如:组织儿童参观美术作品展览和博物馆中陈列的美术作品,访问画家、工艺美术家、雕塑家并观看其技法表演等。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篇9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美育对培养全方面发展的素质人才的作用越发重要,美育 具有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培养美感和愉悦身心的作用。美育的基本特征是具有示之以形的形象性,动之以情的情感性和寓教于乐的愉悦性,它的这一特性是其它学科教育所不能取代的。因此如何提高小美术课的教学质量,迫切需要我们美术教师去研究和探讨。现如今在轰轰烈烈的教学改革潮流中,我们更应该立足于理性的思考,而不是一味的赶潮流,走形式。为此笔者结合新课改下的美术教学,谈几点体会与广大同仁商榷。

一,研究教材要有深度,是美术教师上好美术课的前提

过去的教材内容是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教学方法是以灌输为主,而新教材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人文的东西起来越来越被人们重视,那就是“以人为本”。这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和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和权利,发展学生的个性,发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我们的教材就是为了体现以上目标而编写的,因此,充分吃透教材的内涵和精神,充分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是美术教师上好美术课的前提.二,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是上好美术课的首要环节

教学目标就是船上的舵,它不仅对教学活动设计的方向起指导作用,而且在设计的步骤和方式方法上也具有制约的功能。因此,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控制,有利于提高教学设计的科学性。个别教师在备课中,考虑了学生的兴趣,想到了创新,但却没有想到自己设计的每一个环节的真正目标。比如,在上小学美术第一册《谁的鱼最大》一课时,有位教师就采用了大鱼吃小鱼的游戏作为课堂导入,并先让学生观看录相,以引起学生的兴趣,随后让学生模仿大鱼扑小鱼,相互推拉,引起课堂秩序的混乱,最后不得不草草收场,教学效果当然不理想。教师想采用一些新奇,刺激的游戏

吸引学生,却没有想到这一环节到底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方法与目标相背离,期望与效果势得其反。因此,我们说美术课应该有美术课的特点,应该认真设计好每一个环节,让学生在每一个环节中真正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三,注重双基教学,是上好美术课的关键.美术学科的课改,不能脱离美术学科的教学特点,对传统的东西完全抛弃,重新趟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教改,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是“扬弃”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我们知道,过去的美术教学过于强调知识与技能,忽视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假如我们在美术教学中,不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教学,那么学生的能力又从何谈起。在目前的美术教学改革中,部分教师片面理解,认为美术教学要重在发展学生的个性,认为如果讲究技能技法就会约束学生的想象力,因此,在教学中就形成 了一种不良的态势,作品不论好坏,都一律倍加赞赏,甚至到了高年级也疏于对基本功的指导。试想不学技能和技法,孩子就是再有灵感和想象力也很难将它表现出来的。我们的许多孩子就是在这样的困惑中丢失了原先那种对绘画的热情。比如:有一次我让学生学习画树,发现很多学生还停留在儿时对树的理解,一根木棒支撑着一个圆。再让他想一想怎样画树时,孩子说:“我不知道怎样画”,这时我才觉悟,创作与想象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接触和观察,难道要求孩子凭空想象和设计吗 创造不是闭门造车,它需要一定的基础来支撑,是对已有基础经验的综合应用和提高,因而双基不能忽视。

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研究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地学习,将直接影响教育效果。美术课的一大问题是相关教材资料缺乏,很难引起学生感悟美感,因此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就显得非常必要,“动静结合”通过声音,图像,音乐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取生最佳效果。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习惯,在收集中积累知识,学生只有见多识广,才能提高创造能力。我们虽然天天都在讲要构建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但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还没有上升到理论研究。我曾观摩过一堂“颜色的表情”的美术课,就比 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这位教师并没有从传统的教授色彩出发,而是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去感悟。该教师通过让学生说几个表示颜色的词语“五颜六色,红彤彤,五彩缤纷”等,再让学生从表示颜色的词语中进行联想。为颜色的导入打下了伏笔,继而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利用视觉(欣赏凡高的作品,借用人类社会文化资源,丰富儿童的视觉,触觉和审美体验)、味觉(通过品尝酸,甜,辣等滋味,让学生用颜色表现出来)、听觉等手段,让学生大胆的展开联想,谈感受,谈体会,加深对色彩属性的理解,使孩子自己感悟色彩的魅力。这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更符合儿童初学色彩的接受水平,也更能吸引学生,化枯燥为有趣,把复杂变简单。

上一篇:可爱的茂名石化调车员下一篇:文综历史41题模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