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的宏观管理

2024-06-20

文化产业的宏观管理(精选11篇)

文化产业的宏观管理 篇1

一、文化产业管理体制的含义

所谓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是指有关政府管理文化产业的职能和组织体系、政府管理文化产业的方式、政府与文化单位之间的关系,合理规范文化单位之间与社会其他经济组织、团体之间关系所确定的制度、准则和机制等。文化产业管理体制规定着文化产品生产、管理、传播等实践活动的特点,体现着文化产业主体从事实践活动的方式,制约着文化产品的生产效率,也制约着文化创造的状况和文化产品的价值取向。因此,文化产业管理体制也是社会文化价值的一种体现和反映。不同的文化产业管理体制代表着不同的社会文化价值,文化产业管理体制的改变就意味着社会文化价值的改变,并折射社会文化的创新。

二、我国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文化体制在改革、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由于体制性障碍和结构性矛盾而造成的低水平重复、狭隘的地方割据和部门保护主义的现象,严重制约文化产业科学协调的发展。

1. 管理体制改革长期滞后,文化产业秩序紊乱

管理体制包括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运行机制两个方面。

宏观管理体制主要问题是:政府对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干预过多,政府职能交叉、多头管理、缺位与越位并存等诸多问题严重。政府统管各项文化产业,直接控制文化产业的运行,文化企业成了政府部门的附属物,文化企业的目标任务、人员编制、活动经费、岗位设置、人事任免均由上级行政部门负责。把经营性文化产业同公益性的文化事业等同起来,习惯于用计划经济的手段管、办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游离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外,缺乏活力和竞争力。

微观运行机制突出体现在:政府过多的干预文化市场的微观运行,而对文化产品的质量、价格、资本准入、市场执法等方面,政府监管不到位。劳动人事、分配和社会保障三项制度改革还很滞后;全员聘用制度尚不健全,竞争、激励和约束机制仍不完善;国有经营性文化产业的企业改制、实施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工作尚需要展开;资产经营责任制仍需探索,资产授权经营还需试行。

2. 投融资渠道不畅,政策不健全

虽然我国目前国外直接净流入资金数额巨大,本国文化对外资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民间资本也十分充裕,但由于政策的原因,民间资本和外资的引进仍与市场的要求相差甚远,民间资本和外资的进入遭到法律政策和体制性制约。我国文化企业投资渠道单一,基本上靠文化企业自身滚动发展,这对文化产业发展十分不利。资金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

3. 运行机制僵化,管理体制缺乏活力

由于我国文化管理体制改革起步较晚,文化市场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问题仍然突出。首先是行业分割,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行业主管部门的管理从宏观调控、市场监管、产业政策、项目审批等方面一直到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微观运行,行业壁垒森严,仍然沿袭着计划经济的管理方式。其次是区域分割,文化资源和生产要素流动的区域壁垒很多,不利于资源和要素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制约着市场微观主体跨地区、跨行业经营,严重影响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同时,文化企业的现代经营管理方式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文化市场还没有建立起规范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也没有形成公平的市场竞争关系,参与改革的国有文化机构难以在真正的市场环境中学会生存之道,经营机制不健全,经营目标模糊,经营约束软化,中国文化产业在宏观管理、产业布局、人事财务等方面的管理体制,在投入产出、市场营销、扩大再生产等方面的运行机制,与产业化的要求还相差很远,市场化和产业化程度还是太低,行政干预色彩还是过浓,无法按照规范的现代企业方式运作。

4. 人才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方式与手段落后

人才管理机制包括人才激励机制和用人机制。我国文化产业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比重本来就偏低、再加上分配机制上普遍存在“平均主义”,导致许多人纷纷出国或下海经商。留在国内的,也统统流向沿海开放城市。人才激励机制不能广泛调动人才的生产积极性,无疑是本以十分缺乏的高素质人才更是雪上加霜。

在用人机制上和人事制度上,没能够形成流动机制和淘汰机制,冗员过多,人员文化程度偏低;加之体制不顺、编制过少、基层文化产业管理部门缺编严重,难以承担繁重的管理任务。

管理手段上,“重行政,轻法律、重管理,轻市场”的现象十分突出。通过发布命令、指示、规定、决议、条例等干预文化建设中的文化事务,忽视市场机制、价值规律及法律手段在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造成了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持续低效益、低效率以及资金与人才资源的严重浪费。

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很多,如长期计划体制影响、思想观念的滞后、政策法规不健全、管理方式落后等等。

三、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和对策

1. 树立全新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思想理念

要科学划分各级管理部门和基层文化企业的管理职能,使管理部门和基层文化企业享有比较完整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运营权。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理顺政府与基层文化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使以树形结构为基本特征的传统文化组织形式为基本特征的组织形式,并最终确立以“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文化企业单位依法运营为核心的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因此,新时期的文化产业管理体制,从思想理念到组织结构都要进行全面的调整。

2. 加快管理体制创新,创新发展模式

体制性创新是新时期文化产业竞争的关键所在。政府要退出公共文化产品“垄断性生产和提供者”的地位,创造各种体制条件、政策条件、社会条件,保证文化产品和服务能够有效提供;要打破传统的“条块分割”的文化管理体制,创新发展模式,以发展多元市场主体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和培育文化产品市场,培育一批以国有资本为主导的混合经济结构的大型文化流通企业,同时把文化要素市场建设提上日程,加快文化市场法律、法规建设,改革政府审批制度,提高监管水平,逐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规范发展的文化市场体系,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创造条件。

3. 建立完整的国有文化产业资产管理、监督体制

在整个文化产业资产中,国有文化产业资产数量庞大、人员众多、地位重要,管理好、运用好,可以说是整个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形成各级政府财政部门代表国家行使国有文化资产的所有权职能,运营机构经政府授权对国有文化企业行使出资人职能,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具体负责经营(或管理)所属范围内的国有文化资产的格局;要制定国有文化事业资产、经营性资产的分类管理和监管办法,加强审计、财务管理和评价考核,规范投资、产权转让等交易行为,防范经营风险和资产流失;要对国有文化资产进行一次全面的清产核资,以摸清家底,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清理债权债务,界定产权,进行资产评估,核实企业资本金,测算改革成本,为整体推进国有文化企、事业改革,建立国有文化资产管理和运营新体制创造必要的条件。

4. 加快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改革

当代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投资规模越来越大,投入回报越来越高。为此,要大力推动文化企业的兼并、重组、上市,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业战略投资者,要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拓宽投融资渠道,为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为此,要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放宽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文化产业的限制。允许和鼓励我国文化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或直接上市,或与上市公司合作,成立子公司,或通过收购上市公司进入资本市场等。按照国际惯例,逐步放开对外资限制,使各种社会资本参与文化市场竞争;组建文化产业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用于对有市场发展前景的文化资源项目进行产业化开发和中小科技型文化企业创业投资的专项资金支持。

5. 加强理论研究,加快文化人才制度建设

理论研究给予文化产业发展以智力支持,教育机构要奠定文化产业长远发展的人才基础。我国文化产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尽快采取有效措施以解决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既要加大理论研究的力度,又要发挥、调动现有文化人才的生产积极性和培养高素质的后备人才。

国外特别是美国非常重视应用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使用和培养,如文化管理,在美国已经成为了一个专门学科,全美有30多所大学开办了艺术管理专业,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文化管理人才,为美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面对跨国文化公司咄咄逼人的人才竞争,在人才制度建设上,要大力推进经营者和职工的全员竞聘制度、搞活用人机制;继续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拉开收入分配差距,形成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相结合的收入分配制度;继续采取专业培训、出国培训和学历教育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经营者和各类专业人才的素质,形成具有市场导向的专业化、国际化的人才群体;还有就是建立内部人才市场,并与社会人才市场相衔接,形成经营者和各类专业人才通过市场不断进行优化资源配置的良性循环机制。

6. 规范管理文化产业集团,促进文化产业集团尽快崛起

近几年来,我国在组建国有控股文化企业集团试点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同时也从实践中反映出,由于政府各级主管部门较多地采取了行政性的措施和手段,因而目前已经挂牌运行的文化产业集团不可避免地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这与跨国文化产业集团以资本为纽带、实行多元化或专业化经营的运行模式还有较大距离。因此,要坚持市场自愿的原则,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国有文化产业集团,要通过进一步吸纳各类社会资本,调整和优化资本结构,形成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实力的混合所有制的文化产业集团,在企业体制、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方面,率先与国际接轨;少数己初具实力的专业化的国有或国有控股的文化产业集团,应抓住目前有利时机,向跨地区和跨行业的综合性、多元化的文化产业集团方向发展;鼓励具备条件的国有或国有文化产业集团与产业资本、金融资本互相融合,实施“走出去”战略,参与国际竞争,打造我国自己的跨国文化企业集团。

参考文献

[1]林拓等: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2003-2004) [M].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2]王慧炯:对中国文化产业的思考[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2

[2]叶取源, 王永章, 陈听.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二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4]孔向东:关于我国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J].大连干部学刊, 2004, 4

管理文化产业的艺术家 篇2

2004年,为适应我国快速发展的文化产业,为表演艺术、电影电视、出版、广告行业等培养具有创意和创新能力的高级综合管理人才。国内一些高校开设设置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人们一提起管理学,首先在脑海中浮现的词就是刻板、严肃。但恰恰文化产业管理是一门很轻松、很有趣的专业。既然是与文化相关,就有许多课程重视学生文化修养的提高和对生活品质的理解。比如中国文化史、西方文化史、中国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化思潮、影视文化、文化产业学、文化政策学、文化法学、文化经济学、文化市场营销、文化管理心理学、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文化产业管理实务等。记得一次影视文化欣赏课,老师给我们放映的是迪士尼版的《花木兰》,我觉得有些无趣,这部影片我都看过好多次了,但老师却提示我们:“注意体会这几点——异域人是怎么塑造中国女性形象的;木兰的人物性格是如何刻画的,其中又有什么转变;迪士尼版本的木兰与传统的木兰有些什么异同;影片当中有什么新颖的元素出现等。”于是我带着这些新问题去欣赏,果然,看完影片后有了与以往不同的感受。

除了涉及文化的课程,学生还需要掌握一定的管理学和经济学的知识,培养自身对文化产品和产业的敏感度,而最难的则是将这二者结合起来并应用到实际工作和学习中。值得一提的是,文化产业管理称得上一门管理与艺术相结合的专业,所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可分普通文科类和艺术类两种,当学生毕业时也会依照专业类别授予管理学或艺术学学位。

近几年,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格外注意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文化产业在这种趋势下锐意创新,其发展正日趋成熟。目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去向有三个:一是为文化企业、文化产业集团各相关行业提供服务(包括经纪人公司、广告公司等);二是从事文化事业管理和公益性文化产品策划营销的管理人才;三是进入高校或科研院从事与教学科研有关的工作。

但事实上,作为一门新兴专业,就业并没有太多可供借鉴的成功案例,尤其是该专业涉及面广,就业口径虽宽,针对性却不强。针对就业面的问题,有不少学校在专业下进行了二次方向的细分,如首都师范大学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下设出版、网络媒体编辑、传播学三个方向,中国传媒大学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下设文化经纪人方向。

文化产业管理的就业前景 篇3

专业概况:

培养目标

文化产业的宏观管理 篇4

国家财政政策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由于文化产业所提供的文化服务产品直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强大的原动力和冲击力。

文化产业目前已成为新兴的朝阳产业。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早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文化产业通过满足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能够创造极为客观的经济价值,起到增加就业、刺激消费、涵养税源等重要作用。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虽然为人们普遍看好,而目前仍然存在文化产业能不足等问题,主要是因为现行的文化产业投资政策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国现阶段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政府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加大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

第一,降低准入门槛,营造公平竞争的文化产业资本市场环境。我国目前一个比较尖锐的矛盾是:一方面是大量的文化产业项目缺少投资而不能实施,文化市场需求被大量放空,另一方面是大量的投资无法进入文化产业领域。与我国文化产业巨大的投资需求相矛盾的时文化产业准入的高门槛政策。民间投资进入文化尚有种种限制,这不仅体现在民间资本与国有资本在市场准入条件上的不平等,还体现在我国对民间资本与外来资本的区别对待上。为了充分调动民间资金,广开投资渠道,首先要打破垄断,鼓励竞争,支持民间力量投资文化项目。实现文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和投融资渠道的多样化,让市场咋长期资源的配置方面发挥主要和关键作用。

第二,加大扶持力度,建立政府主导的文化产业风险投资基金。文化产业既是一个高利润行业,也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因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内容还涉及人们不同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根据我国的情况,应当政府牵头,吸纳各个方面的资金,建立文化产业风险投资,或成立文化产业方面的专业信托投资公司,加强对文化产业风险较大领域或项目的投资支持,着眼于资本的作用,投资于风险大但效益也大的项目。

第三,引导金融介入,建立银行业对文化产业投资的信贷机制。拓宽投融资渠道,探讨建立银行业对文化产业投资的信贷机制,是实现我国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利用证券市场进行融资,也是金融业介入文化投资的一个主要途径,随着以信用交易为主要内容的金融业的迅速发展,文化产业的成长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债券,或者进行社会集资等直接的融资方式解决资本短缺的问题。在这方面,中国文化产业的融资还有着广阔的空间。

文化产业管理就业前景 篇5

工资待遇

截止到 12月24日,128065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平均薪资为 3670 元,其中以上工资1000元,0-2年工资3166元,应届毕业生工资3897元,3-5年工资4312元,6-7年工资5793元,8-10年工资7914元。

就业方向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可既能从事文化产业管理方面的理论研究,也能在宣传文化系统、文化管理部门和文化产业各个行业(如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旅游、艺术演出、文化贸易与投资、文博事业等)的综合管理层中,从事相关的实际工作,也能到海关、银行等部门从事国际文化贸易管理及文化投资咨询等工作。

就业岗位

区域总经理、总经理、总经理助理、项目经理等。

城市就业指数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就业岗位最多的地区是北京。薪酬最高的地区是银川。

就业岗位比较多的城市有:北京[111个]、深圳[52个]、上海[47个]、广州[28个]、西安[28个]、成都[27个]、朝阳[27个]、武汉[24个]、南京[20个]、苏州[16个]等。

就业薪酬比较高的城市有:银川[12499元]、北京[4829元]、上海[4015元]、厦门[4012元]、成都[3793元]、绍兴[3739元]、深圳[3602元]、烟台[3595元]、无锡[3490元]、南京[3481元]、泉州[3477元]等。

同类专业排名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专业学科中属于管理学类中的公共管理类,其中公共管理类共16个专业,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公共管理类专业中排名第7,在整个管理学大类中排名第33位。

在公共管理类专业中,就业前景比较好的专业有:行政管理,公共管理,劳动关系,公共关系学,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文化产业管理,航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等。

文化产业的宏观管理 篇6

1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现状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教育部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新设置的本科专业。目的是要培养具有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和良好的文化艺术鉴赏能力, 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 掌握文化产业的经营特点和运作规律, 了解国内外文化艺术发展趋势, 同时具备现代管理、现代经济和法律知识, 能够在文化产业、媒体、政府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化艺术管理、文化经营、文化市场运作、文化项目策划、文化经纪、贸易、咨询和国际文化交流与传播工作的复合型专门人才。2004年, 教育部批准了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云南大学等全国重点高校开办此专业, 2005年又批准了中央财经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华东政法学院、山东艺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等高校和2所独立学院开办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并开始招生。其实在这之前, 上海交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山东艺术学院、中央文化干部管理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山西大学等高校, 已在相关专业招收与文化产业管理有关的文化管理、文化艺术事业管理等本科专业方向。据教育部统计, 目前我国开办与文化产业管理有关的学科专业的高校已达到72所, 其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等12所高校还开始了文化产业管理方向的硕士点和博士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已成为近年来高校新办专业中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 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培养了大量合格人才。

2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文化产业管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 在西方也只有不到30年的历史, 而在中国的兴起更是只有10年的历史。因此, 与一些成熟学科相比,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也尤其突出。

2.1 师资缺乏

师资力量不足成了文化产业专业发展的瓶颈,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一个学科交叉性很强的专业, 目前它的学科定位是管理学, 但从目前设置该专业的高校来看, 大多数都是由文学院、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等来建设, 这些学院显然缺乏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师资, 而各高校的管理学院和经济学院很少率先开设这个专业, 而且在这两个学院设置该专业, 又缺乏历史、文化以及艺术方面的师资。从师资引进的情况来看, 不管在哪个学院设置, 都存在很大的困难, 结果只能是原有的师资通过重新学习相关知识来承担相关课程, 教师的专业水平不高必然会影响教学质量。此外, 部分老师或是对新专业缺乏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或是对新知识缺乏兴趣, 或受习惯驱使, 依然固守着以前的课题和研究, 不愿意转型, 更导致了师资的缺乏。出现这种局面也是与新兴专业建设先天不足休戚相关。

2.2 课程体系不完善

教材缺位实质上是与师资匮乏紧密相关的, 而文化产业专业综合性和多学科交叉的特点, 更增加了教材建设的难度。课程体系的不完善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文化产业管理学科的课程设置还没达成共识, 从目前设置该学科的高校来看, 课程设置参差不齐, 有些还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专业设在文学院、艺术学院的, 往往会忽视数理、经济管理方面的课程设置, 设在经济和管理学院的又往往缺少人文通识教育的课程。二是没有专门针对性的教材体系。基础理论教材大多是直接使用相关学科的教材, 如“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等课程, 现在针对文化产业的教材如《文化产业经济学》、《文化产业管理学》、《文化市场营销学》又存在以下特点, 一是编写者大都是单一学科背景的专家学者, 如经济学背景的专家编写的教材, 其文化产业方面的造诣却不够, 一些纯粹学文学、艺术的专家学者编写的《文化产业经济学》教材, 其对经济学内容的把握更是尤为欠缺, 这样导致了所编写的教材经济学内容和文化产业内容相分离, 教师和学生都感觉到这类教材有点不伦不类。

2.3 实践教学欠缺

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改革中不但要注重素质教育, 也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就是说, 对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既要培养他们的现代化意识, 又培养他们在实践活动中一流的竞争实力。长期以来, 我国高校管理专业教育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 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教育, 将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和从属于理论教学。这种教学体系极大地影响了高校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培养, 学生只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 动手能力不强。文化产业管理作为一个新兴专业, 实践教学环节更是尤为缺失,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对文化产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认识和重视不够, 二是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或缺乏从文化企业或政府部门引进的师资, 三是所在单位或院系对新专业建设投入经费不够, 无法建立实践教学实验室。

3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教学改革的对策

3.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只有高水平的教师, 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因此, 要办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必须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为此首先要使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到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发展潜力, 吸引更多相关专业的老师投身文化产业管理的教学科研工作;其次不断创造条件选送优秀教师外出培训或进修, 提高他们的专业教学和科研技能;再者积极引进相关专业的师资人才, 包括硕士、博士以及有文化企业管理经验或政府相关部门管理经验的师资人才;最后要积极创造引进、培养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师资的各种软硬环境, 吸引更多高水平人才加盟。

3.2 重构课程体系

鉴于当前课程体系混乱的局面, 笔者认为教育部相关部门应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论证, 厘清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科属性, 对其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相关学科课程以及实践教学要求进行进一步的确定, 并组织各学科的专家编写相关教材, 各高校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本校的特点对各课程的设置进行微调, 对相关学科课程可以根据培养方向自主设定。这样也才会使就读该专业的学生有更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3.3 完善实践教学环节

在新的形势下, 为了满足文化产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提高国际竞争力, 作为培养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高等院校, 必须根据文化产业对专业人才上述目标的实现要求从真正意义上建立一套实践性教学的模式。实践教学是直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课程, 要使学生掌握专业技能, 提高创造和创新能力, 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是最有效的手段。如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专业有关的社团活动和社团组织管理, 引导学生创意、创新和创造, 创建自己的“实验田”, 积极寻找各种校企业合作机会, 在相关企业设立实习基地, 同时完善实验室建设。教师在教学中也应积极探索案例教学、角色模拟等各种实践性教学方法, 对学生的培养更加贴近社会实际需要。

参考文献

[1]宋丽丽.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发展现状研究[J], 人力资源管理, 2010, 3.

[2]曲峰.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的重要性及形式研究[J], 职业技术, 2010, 10.

[3]陈兵.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的思考[J], 经济论坛, 2010, 4.

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政府管理探讨 篇7

关键词:文化产业;政府管理;行政组织;文化市场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文化产业发展与政府职能管理间出现了突出的矛盾,严重的制约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要加快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必须对政府管理制度进行创新,从而使得我国文化产业朝着更为健康的方向去发展。

1 政府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管理现状不容乐观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着较大的距离。其中文化产业发展配套的法律和法规方面还有着很多的不完善的地方,并且对资源的整合能力非常地弱。同时由于发达国家在知识产权方面制度的完善,给我国一些高新技术产带来很大的影响,对引入创新文化产业方面也有着明显的限制。另外,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管理者在素质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增强。研究表明,我国文化产业方面的从业人员在专业程度方面有着不同的影响,其具体的表现为很多从业人员缺乏文化事业发展的理论知识,同时很多专家学者在这方面的科研性不强。

1.2 文化市场管理比较滞后 从总体来看,我国文化市场在管理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滞后性,其具体表现在城乡建设不统一、地区保护性严重、管理不够统一等,导致很多的文化产品要素不能得到及时的流通,严重阻碍文化事业的发展。另外,在不同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受到人才的限制,其创造力不强,极大的束缚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由此,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导致很多文化活动不能形成规模,艺术活动也得不到合理的安排,很多信息得不到及时的掌握,大大滞后,以此提高了其演出的成本,给文化事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同时对文化市场的监管不力,也是导致我国文化市场发展滞后的又一个因素。我国文化发展种类多,涉及的面也非常的广。在这其中参与进来的部门也非常的多。各个部门因为权责划分不清,往往造成政令多出,遇到问题的时候,各个部门又相互推诿,使得对市场监管出现很多漏洞,让文化市场发展滞后。

1.3 行政组织方面存在诸多弊端 行政组织作为资源整合和调控的主要部门,其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在组织结构方面严重不合理。这其中最为典型的问题在于各个部门之间的权责不明确,在工作和监督中相互推卸责任的问题更是时常发生。这种现象导致文化部门整体的工作效率不高,严重的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第二,在宏观调整方面很多的措施执行不到位。由于受到计划经济体制思维的影响,当前很多的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着贯彻不彻底,甚至出现行政性干预过多,导致政府对市场的调整过多,严重的影响着文化市场的发展。这种问题的产生与政府机构没有给自己进行明确的定位有着很大的问题,因此包办文化,阻碍文化事业的创造力发挥,对文化事业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2 提高政府管理的对策探讨

要改变文化产业中政府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确立政府在文化产业中的新职能 文化产业与其他的产业一样,都具有其自身的经济属性,都是以追求经济利益和提高产品价值作为根本目标。这个本质也使得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以社会效益作为其最高目标,并与博物馆、图书馆等形成鲜明的对比。在人们需求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文化产业具备的功能属性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创新政府职能,成为新形势下适应需求变化的最好的方式。

第一,提高文化产业政策方面的支撑。政策环境是产业发展的关键。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创意,因此要不断拓展文化产业的发展理念,制定符合其发展规律的策略,同时发挥文化市场的主体地位,提高资金投入水平,促进文化大繁荣。此外,还要发挥文化产业的品牌优势,提高宣传水平和公众影响力,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提炼出更多的具有深刻文化底蕴的品牌,为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第二,要不断地调整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战略发展作为我国文化发展的方向规划,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指导性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首先需要认清楚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对其有个明确的认识,不能将文化产业的发展仅仅局限在其带来的经济效益方面,同时还必须充分体会产业联动所产生的作用,并进一步的完善产业体系,使得其成为助推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其次,建设相关的配套政策和规划,开发一些具有创新性的文化产品,由此提高我国文化产业自身的竞争力。第三,加快我国文化产品品牌化的发展。由于受到国际社会对文化产业限制的问题,加快我国文化产业的品牌化建设,成为一个重要的途径。

2.2 构建文化产业管理新体制 针对其中存在的权责不明,权责不清等问题,加快对政府机构管理体制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因此,笔者认为首先要精简机构,明确不同部门之间的分工。要建设符合现代管理体制的政府管理机构,通过加强政府分工等,实现文化行政资源的节约,避免造成更多的浪费。其次,不断深化我国文化体制制度方面的改革。随着我国十八大的召开,我国各个部门提出各项改革措施,探索能够符合中国具体情况的文化改革路径。 而做好我国文化市场的改革必须突出几个重点:文化产业中的公益事业和盈利事业必须严格地进行区分;巩固当前取得的成果,并积极深化改革;进一步明确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和角色;加强对文化产业配套的建设,如人才、激励体制等。由此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政府逐步退出文化市场,实现真正的市场化的管理。

2.3 完善服务体系 进一步完善政府在文化产业中的职能,加强对文化产业服务体系的建设,成为提高文化产业发展,构建良好产业发展环境的前提。因此,政府需要通过对政策法规的制定和监督执行、对文化市场的培育和管理、对科技进步的鼓励和支持,做到对文化产业的监督和服务。

3 结语

总之,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从各个方面入手,并在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中转变自身的职能,才能在新形势下服务好文化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穆宝江.韩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政府运作模式及其重要启示[J].行政与法,2012(04):10-14.

[2]厉敏萍,衷小菊.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角色定位[J].生产力研究,2012(09):189-191.

艺术传播系:文化产业管理 篇8

本专业是基于国家文化艺术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宏观战略背景,旨在培养以舞蹈艺术为特色,面向表演艺术领域的政府管理部门、社会公共艺术组织和商业性艺术机构等企事业单位,主要从事剧院团经营管理、演出策划制作及表演艺术传播推广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艺术管理人才。

本专业要求热爱表演艺术,对艺术管理研究与社会实践有兴趣,并学习艺术管理所需的艺术鉴赏、创意策划、经营管理、演出制作及传播推广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还需具备剧院团经营管理、演出策划组织和剧目制作实施、表演艺术对外交流传播推广的工作方法和技能。

本专业为普通类专业,不设艺术类专业课程考试,考生按我校投放的分省计划及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录取原则录取。只招收文科考生。毕业将授予管理学学位。

文化产业的宏观管理 篇9

安徽财经大学文化产业协会章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名称:安徽财经大学文化产业协会

第二条宗旨:为大学生从事文化产业学习、研究和实践提供活动平台。

第三条社团性质:本协会由安徽财经大学学生处,共青团安徽财经大学委员会领导。是由安徽财经大学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我校爱好和关心文化产业的学生自愿组成的学生社团组织。

第四条服务对象:安徽财经大学全体师生。

第五条主要任务:网罗文化产业信息,提供给全校师生文化产业的了解。提供文化产业管理学术探索和交流平台。制定和开发我校潜在的文化产业项目从开发到营销的路径,创建具有我校特色的文化产业实践平台。组织我校文化产业生产原专业和经济营销一体化。通过举办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沟通能力和社会生存技巧,充实大学生活。

第二章 活动

第六条文化产业理论研究:认真学习党对发展文化产业的方针政策;举办影视、美术、书法、摄影、动漫、曲艺等艺术门类的学术研讨会。

第七条举办讲座,邀请校内外老师、专家和从事文化产业人士开设讲座进行辅导,增

加我校学生的文化产业知识。

第八条引进社会文化产业项目,鼓励师生积极参与。从中获得经验,为学生以后走向

社会作铺垫。

第九条与校外组织合作,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和校外的一些会展业公司,画廊共同合作参与课外实践活动。

第十条协助学院和学校组织同学们参观文化企业、文化产业园区。798艺术区,大芬

村油画村和各地区的博物馆的展出。有利于开阔同学们的视野,丰富学习生活。

第十一条协助学校和学院与文化企业挂牌实践基地,让同学们积极参加实践性活动,有

文化产业的宏观管理 篇10

关键词:云南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优化与改革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一个民族和国家不断进步的动力源泉。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的重要方法,是在西方职业教学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教学模式,早在1997年,我国就正式将其纳入高校的课程设计中,而实践教育的精神多年来也已经根植于云南艺术学院这一综合艺术院校各个专业建设中。在云南艺术学院实践教育政策的指导下,艺术文化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这类实践性和理论性并重的跨学科专业,实践教学的构建和操作自然有其特殊性。

1 云南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特色实践教学的定位和目标

基于多所高校文化产业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过往,我们发现这一专业往往定位较模糊,相对应的教学内容贫乏,实践教学少或流于形式,更為偏重的是学生基础知识和技巧扎实,不少学生学得死板,学多悟少,在工作实践中很难灵活运用到大学时学过的知识理论,也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专业实践教学定位是个系统工程,与所在地域的文化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所属院校的个性特点、专业的定位和学生兴趣爱好及个人职业定位有着密切关系。文化产业是内容产业,售卖的是建立在产业结构金字塔上层的精神产品。高校所在区域及学校本身资源越鲜明有特色,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方向下的实践教学定位也就越明晰。云南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秉持要充分利用云南艺术学院综合类艺术人才培养的资源优势,要更多地挖掘合作企业的潜力来孵化文化创意人才,要培养“能力”经得起市场考验的人才的理念,将专业的实践教学定位于“艺术+政策+市场+管理”,在组合实践教学中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运作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特色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改革

经过不断的优化改革,依据目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实践教学落实于以下多个环节: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周、工作室实践、假期调研、毕业实习实践。

2.1 课堂教学中的课程实践是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础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由于专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理论课的数量较多,针对艺术院校类学生多数活泼好动、个性鲜明的特点,这类课程如果一味采用传统的“讲授—接受”式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就更需要在相关课堂教学中加强课程实践。

首先,在认识层面,本专业教师明确了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不仅是让学生懂方法,更重要的是用方法。无论是经济类模块、管理类模块还是技能类模块教学的教师在教学方法选择上均以学生参与性较强的教学方法为主,以讲授为辅,具体多采用案例教学法、头脑风暴法、分组讨论法、实践操作法等。承担“民族文化”“文化产业管理”等课程的专业教师应充分考虑当下网络设施便捷,在校大学生获取文化知识的渠道并不稀缺,但学生在校园中,与民族区域文化、服饰的内涵、保护与传承的矛盾等现实问题距离甚远。为避免课程的实用性、应用性弱,教师利用假期带领部分学生利用社会实践田野调研大理新华村后,课上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安排同学们将一手、二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就新华村民族技艺向产品转化、非遗保护的方式等内容提出自己的方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今后实际就业工作打下了基础。其次,从运用层面来看,在美术、声乐等技能模块的相关课程上,相关教师经过多年探索,结合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教学方案和实践内容,不刻意追求技能的精准到位,更多地指导学生如何从市场的角度来鉴赏、评价和参与到管理运作过程中去,理性制定教学方案,这类课程均安排了超过70%的学时用于学生实践操作。例如,在学习声乐技能与欣赏课程中,全班师生共同举办的小型音乐会,学生既是表演者,又是场地安排、舞台布置、设备设施管理、服装管理等整个音乐会项目的筹备者、运作者,通过亲身参与运作,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相当比例的学生反映参与项目运作使得学习过的创意策划及项目实施、剧场管理、声乐技能与欣赏讲授等多门课程课堂的知识技能更立体化,理论知识得到了印证,让人印象深刻,学习效果良好。总之,对于本专业一二年级学生而言,课程实践是一种较好的实践教学形式。因针对性强,又有专业教师全程跟踪指导,并且一个学期学生基本能分组合作完成若干个项目,所以实践效果相对好控制。但因此类实践还是以课堂为主,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缺乏有效的对接,虽然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但与真正的企业实际工作要求还相去较远,因此在二年级之后引入更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显得尤为重要。

2.2 大二、大三课外实践(假期市场调研、工作室实践、社会实践周)的不断优化

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的课外实践主要包括假期市场调研和由工作室承担的专业考察、大二大三社会实践周中开展的创意竞赛和走出校园文产实践。

(1)假期市场调研这种实践教学形式可以让学生亲身体会做事的方法和技巧,具体成果体现为选对方法,与人沟通好,将调研做好,将调研报告写好。从教学安排来看,社会调查主要突出建立更真实的认知,放在大二与大三之间的暑期进行,调查对象主要围绕文化资源和文化市场的相关行业和企业。学生在市场调研的过程中,既能了解和接触社会,熟悉专业服务技能,也能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并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呈现问题的文案写作能力。几次教学计划和实践方案中对市场调研的安排和调整较好地实现了以下目标: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对市场调研方法、法律法规、文化市场营销、谈判沟通等课堂知识的拓展利用有深入体验,并在拓展性开发利用的同时达到对专业基础知识的巩固与再认识。

(2)工作室实践。为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学院陆续开辟了演出演艺实践演练的多媒体实验室、美术活动策划工作室、后期编辑室等;让学生利用第二课堂,提高商务管理能力、传媒的宣传能力等诸多实践能力。例如,ACE展览策划工作室从事美术展览的策划及实施、艺术沙龙及艺术项目实施等以艺术传播为主要目的实训及教学活动。ACE工作室以具体的美术作品展览项目为依托,采用分组合作与个性培养结合、强调动手实践等多渠道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开展系列实践策划布展活动,拓展了教学内容,实现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对接,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实作能力。ACE工作室到目前已承办艺术沙龙50余期,策划实施画展8次,如云南省第三届艺术家艺术管理人合作项目暨“无中生有”青年画家邀请展、“聆听记忆的声音”院庆十周年画展和Hi-story主题摄影展等展览活动等。

(3)社会实践周。云南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社会实践周经过多学期的摸索,严格规定落实具体学时和学分,在大三每学期安排一次社会实践周(2周),并从不断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层次、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形式和内容入手,积极参与企业、社区的发展咨询和企业市场开拓,根据企业、社区等提出的合理需求,设计实践项目,努力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在此基础上在近两年确定了基本主题“创意创新”指导下的系列实践活动,如选择企业具体项目构思撰写“创意策划文案”,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如举办校内实践周创意策划大赛、创意活动比赛,选拔推荐并奖励学生参与实践周项目的成果申报国内全国性的“挑战杯”商业策划作品竞赛,全国艺术管理专业策划大赛等,将此项成绩作为评选三好学生、获得奖学金的重要条件。例如,2014年社会实践周中产生的“黑熊移动书屋项目创意”获得中国艺术学学会第三届全国艺术管理创意策划大赛一等奖;2015年10月社会实践周产生的“萌吉象穿越学堂”荣获2016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挑战者杯”创业大赛铜奖。

2.3 毕业实习实践

在大四毕业前的实习实践阶段,一方面支持和鼓励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结合前期学习和实践的体悟自主选择到文化产业单位实习;另一方面还与当地的文化局、广播电视局、出版局及演出公司、剧院剧场、电台电视台等地方有强影响力的十几家媒体和艺术商演公司某某同学在大学读书期间市场调查实践中发现了自身的兴趣爱好,于大三暑假开始进入昆明当地著名的婚庆公司实习,毕业后在婚庆企业工作了两年后,积累了从业经验,于2014年创立了“缘庆婚嫁定制”公司,企业成立以来,因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充满创意、极具特色,在市场上迅速立足,并于2016年9月获世界华人婚庆产业促进会邀请参加在香港举办的世界华人婚礼产业颁奖盛典,在本次盛典上,“缘庆婚嫁定制”获得“影响世界华人婚礼产业品牌榜”提名并最终获奖。

3 结语

云南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做了诸多尝试与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现有的实践教学工作水平与用人单位对相关人才的实际需求还有距离。仍需通过对每一届学生的跟踪调查,发现专业实践教学的不足与新需求,不断改革实习环节,并遵循“夯实课程实践→优化课外实践→提升毕业实习有效性”三位一体的模式(图1)对专业特色实践教育展开新思考,致力于更多地开发和利用与具有专业特色的学生学习、成长、社会化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新资源,可以更好地打造讓学生有效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和市场,让学生自主思考、自由探索的专业实践教育新平台。

参考文献:

[1]黄河.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理论思考——以“四个学会”为目标[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7(11):45-47.

[2]窦宇.高等艺术院校书画经纪人培养模式新探——以云南艺术学院ACE展览策划工作室为例[J].科教导刊

文化产业的宏观管理 篇11

一、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创意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

就目前而言, 很多高校都非常重视提高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意能力, 主要体现在纷纷开设了各类创意策划类课程, 以浙江传媒学院管理学院为例, 针对文化产业管理学生的创意策划类课程设置情况如下:

首先, 《文化创意与策划》被新列为专业必修课, 在整个创意策划类课程群中属于奠基性课程, 既能较好地衔接之前的《文化经济学》《文化管理学》等专业基础课程, 又能为后续的《广告创意与策划》、《媒体创意与策划》、《创意产业案例分析》等专业特色课程奠定基础。

其次, 《广告创意与策划》、《媒体创意与策划》、《创意产业案例分析》等课程主要针对特殊的行业, 通过案例的引导, 进一步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创意能力。

此外, 《媒介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学》、《广播电视经营管理》等众多管理类课程的教学与实训也都特别重视对于学生创意能力的培养。

尽管在课程安排上作出了如上努力, 但是在学生中却反响平平。在教学改革的调查实践中, 我们发现, 本学院学生普遍认可创意能力以及创意策划类课程的重要性, 特别是本专业近几届毕业生多数在创意策划相关行业找到了心仪的工作, 更加激发了在读学生们学习此类课程的兴趣和提高自身创意能力的意愿。然而, 大部分学生也对目前更侧重于理论的教学模式提出质疑, 认为在创意策划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大量的理论知识对于提高实际的创意能力帮助甚微。由此可见, 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明显的问题:

1.教学模式过于呆板

传统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是以理论教学为主, 而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则在理论教学基础上辅之以实践教学。然而, 这一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合当前的大学教育, 特别是在创意人才的培养过程中, 这种矛盾显得尤为尖锐。大量的理论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意能力帮助甚微, 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亟待颠覆, 因为任何一个老师都不能确保比学生更有创意, 或者能够直接传授给学生创意。因此, 在创意人才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应该是主角, 而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

2.实训环节过多重复

在创意策划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非常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以及课堂实训, 旨在提高学生的创意与策划能力。然而, 由于课程之间的重复率太高以及实训环节过多类似, 反而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 我学院的课程大多操作性较强, 重视学用结合, 95%的课程按照需要都设有实训教学环节, 因此, 除了创意策划类课程, 很多课程都把策划作为学生实训的内容, 这样不仅无法体现创意策划类课程的自身特色, 反而因为过多的重复使得很多学生的策划形式大于内容, 熟悉了策划书的格式, 而实际的创意策划能力却少有提高。

3.短期难见效、学生无自信

创意策划类课程所培养的是学生的创新思维方式, 只有喜欢创意、经常创意、习惯创意, 才能有好的创意。因此, 此类课程比其他任何课程都要强调学习的主动性, 必须争取在教学工作开展初期尽快唤起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这才能够保证后续的教学效果。然而, 由于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智力水平都已经基本成型, 要在短期内提高创意能力难度较大, 这也使得多数学生在学习该类课程时信心明显不足。

此外, 目前对于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创意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开设个别创意策划类的新课程, 仅仅依靠几门课程显然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意能力。

二、文化产业创意人才培养的4T模型

在调查与学习的基础上, 结合课题组成员的自身教学心得, 我们设计了文化产业创意人才培养的4T模型, 可以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本科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具体内容如下:

通过该模型可以总结出文化产业创意人才的培养包括应该包括性格培养、技能培养和思维培养这三个方面。

1.性格培养 (心态培养)

在创意的天空下, 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都有发展创意的巨大潜力, 而创意者人格心理素质上的差别会导致创造过程中各种心理障碍。这包括自我否定的障碍, 即不认可自己的能力, 缺乏自信;情感障碍, 即不敢冒险, 害怕失败, 过分看重已有创造成果的自恋情结以及不能忍受不确定性和存在多种可能的混乱状态;认知障碍, 即感知不敏锐, 不善于发现问题, 对任何事无动于衷和麻木, 不感到新奇, 见怪不怪, 不喜欢刨根问底, 缺乏创造的动力等。创意策划人才的培养不能只一味地传授理论和方法, 而是应该首先关注于学生的心理状态, 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审视, 克服自我障碍, 实现自我突破。传媒类院校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传播优势, 通过校园媒体、校园活动、心理咨询室以及思想道德修养等公共基础课程来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创意性格。

2.技能培养

良好的创意和策划技能来自于扎实的理论知识, 这不仅是指创意和策划理论, 还包括文化常识、文化底蕴以及对各类文化行业的熟悉程度。后者需要经过长期的积累, 非一朝一夕或是单一课程所能传授的, 但是, 作为针对性较强的创意策划类课程, 应该特别注重不仅要向他们传授各种创意理论和策划方法, 还要让他们熟悉各类文化行业的特殊性, 结合各类文化行业的创意策划特点, 通过案例等形式来扩展学生的文化知识和行业技能。作为传媒类院校, 在这一方面可谓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应该通过选修类课程的重点建设, 提供给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更多跨学院学习的机会, 并且充分利用学校丰富的实习资源, 让学生接触更多的行业个案。

3.思维培养

人的左右脑半球各有各的机能分工或特殊的专门职责。左脑被成为理性脑, 擅长语言、阅读、计算、书写、分类、排列等, 主要进行逻辑思维 (收敛思维) , 右脑被成为感性脑, 擅长音乐、舞蹈、态度、情感、直觉、想象、做梦等, 主要进行形象思维、发散思维。创意策划过程往往是先通过形象、直觉、灵感、审美等非逻辑思维 (发散思维) 迅速找到问题的突破口和基本思路, 再通过逻辑思维 (收敛思维) 进行严格的推理和论证。但是我们平常却较常使用逻辑思维, 因为思维不合逻辑往往会造成理解的混乱, 而传统的教育实践中也存在着明显的“重左偏右”偏向, 在人才的智力测验中, 以数理逻辑和语言能力为主, 学校教育也是左脑优势更易通过各种考试。因此, 创意人才的培养应该特别重视思维的培养, 尽可能地通过各类游戏和训练环节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水平思维和逆向思维, 这就决定了创意策划类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需要有更多的创新。

三、文化产业创意人才教学的具体方法

根据“4T模型”的三个基本方向, 遵循“以学生为主角”的理论宗旨, 适用于文化产业创意人才教学的具体方法包括:

1.探究式学习教学法

“探究式学习”是比较适合学生发展的新型的教学方式。著名的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探究”不仅仅只局限于寻求人类未知晓的行为;对学生而言, 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所有的形式都可以称为“探究”。课题组将“探究式学习”教学法作为创意策划类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 对于其具体实施进行了进一步设计, 主要运用于创意思维理论 (如创意思维的主要形式) 和策划方法论 (如5W2H法) 的教学, 力求在创意策划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由教师努力为学生创设条件, 鼓励学生拜托一切思想负担, 随心所欲地去尝试、探索、发现、建构和创造, 通过自身的探究得出理论结论, 以避免理论知识传授的枯燥。

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目前在各类课程中被广泛应用的有效教学之一, 创意策划类课程的教学也需要大量采用案例教学法。课题组对这一方法进行了新的探索, 总结出案例教学法应用的新特色。与其他课程不同的是, 创意策划类课程的案例教学不仅仅向学生讲授某一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的成功或失败的案例, 分析导致其成功或失败的各种原因, 除此之外,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各种案例的设计, 让学生成为案例的主角, 采取教师指导与学生思考、分析的方式, 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整个案例, 这对于学生的创意与策划能力提高是非常有帮助的。比如, 《文化创意与策划》课堂教学中对于德尔菲法, 即专家意见法的案例教学, 通过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模拟创业项目策划大赛, 让学生在深入掌握该理论方法的同时, 极大地锻炼了自身的创意策划能力。

3.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指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项目小组, 深入企业内部了解企业存在的实际问题, 由师生共同组成项目小组, 帮助企业解决问题。这将给学生创意与策划能力的提高提供一个实战环境。学生在帮助企业解决问题的同时也能让自己的创意策划方案能到企业的检验, 这不仅能够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还能很好地检验自身的不足, 并且在实践的第一线培养学生的综合策划能力。通过调查, 本课题组认为该教学方法使学生摆脱纸上谈兵的约束, 让每个学生都处在真实的决策之中, 让其身临其境参与个案资料收集和实际操作, 能够极大地弥补课堂讲授和单一案例讨论在教学中的缺陷和不足, 对于创意与策划类课程教学改革具有较大的意义。当然, 由于该教学法对于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密切联系与合作等客观条件要求甚高, 实施起来是具有一定难度的。

正如上文所述, 创意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 很难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因此, 对于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创意能力培养, 也需要更多的教学工作者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耐心来进行持续的教学研究, 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陈放, 武力.创意学.金城出版社, 2007.

[2]廖灿.创意中国.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8.

上一篇:大学生电焊专业实习总结下一篇:年轻的我们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