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文化

2024-09-02

大众传媒文化(精选8篇)

大众传媒文化 篇1

就如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也得到了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又称为“第四媒体”,它是相对传统媒体即报纸、广播、电视而言的,是以多媒体、网络化、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国际互联网络,是现代信息革命的产物。在网络时代,受众拥有前所未有的权力,不仅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或需要的信息,而且还可以在网上自由发布信息,成为新闻的传播者。网络媒体的出现,给受众赋予了新的内涵,更以他大容量、高速度、综合性的优势,将其触角逐渐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把越来越多的实实在在的个体受众召唤到自己的麾下,并极大的改变了传统受众的索取新闻信息时的习性。而这一切也导致网络受众的心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面对海量信息的焦虑心理,平等参与的平衡心理,获取信息的随意心理。在网络信息超载的现在,既使受众亢奋、激动、产生竞争力,同时也使受众心情压抑、无所适从、困惑不安、产生焦虑心理。而同时互联网的海量信息,也使受众不可能对网上的的每一条信息都从头到尾逐字阅读,很多都是先看看新闻的标题,有兴趣了在往下看,没有兴趣就直接跳过。针对网络时代受众特殊的心理特征,网络传播者也制定相应的传播策略。突出中新闻,强调新闻深度,在传播的过程中,网络新闻媒体也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加强了报道的深度和新闻背景的说明,满足受众的求知欲,扩大媒体的影响力。同时建立与受众交流的平台,实现传受两方的有效互动。强化了标题意识,增强标题的吸引力。以此来迎合网络受众的心理

电影因为其艺术与商业双重身份的本质属性,必然延伸出艺术探索和轻松娱乐两种相对典型性的受众心理特点。而大学生则是具有特殊意义的青年群体,也是现代电影的最理想的新受众群,那么,中国电影对于大学生究竟有着怎样的位置?大学生心目中理想的中国电影应该是什么样子?当我们深入研究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大学生瞩目的国产电影集中于《没事偷着乐》等后现代主义式调侃戏谑、轻松娱乐的影片,以及艺术探索浓烈、风格独特的《霸王别姬》、《小城之春》等影片,这倒是基本上吻合了大学生青春激情、学术品味、文化意识的整体特点。而《大决战》、《开国大典》,作为国产电影的主旋律,在大学生心目中占有重要位置,这些主旋律电影本身恢弘气势、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健康向上的主体思想,激情洋溢的表演风格等的独有的特点有关。而因为大学生特殊的文化素养和独立的判断意识,当然他们与主旋律电影之间的关系就不会仅仅是单项的,一维的,而是全面的、辩证的、客观的。他们在真诚的关注中对主旋律电影提出很多的意见,批评态度多于肯定态度,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通过对大学生对于中国电影在国际化浪潮的推挤下如何生存的看法,挖掘大学生与中国电影之间关系的深一层空间,承载着中国电影的命运问题。

接下来说说社交工具的发展,移动社交工具是一种附身于手机之上,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的社交工具,如微信陌陌、米聊,尤其是微信的出现,对微博等网络社交工具产生了巨大冲击。它构建的人际关系和沟通方式打通了传统电信和移动互联网的界线,一经推出便收到了手机用户的欢迎,尤其是青年受众。它与传统社交工具相比,具有以下特点,一,移动性与及时性,可以随时随地即时的发送消息,避免了传统网站社交工具的弊端。二,自媒体化与整合性,个人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向他人传播信息。三,隐私化与个性化,微信在其设置上尊重了用户选择,提供专门的隐私设置,并且在朋友圈中的使用中,信息仅为朋友间开放,大大保护了隐私。四,服务性与到达率,微信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由于其有拉黑与隐私保护功能不仅避免了骚扰并且凸显了其服务性,如语音服务,邮件提醒、离线提醒等,在传播上,保证了信息传播的到达率,是一种一对一的传播。然而微信也并不是全能没有缺点的,一是比起电脑,手机没有强大的CPU,处理信息并无优势。二十微信虽能传递语音,但却无法取代电话的即时性。

青年受众是大众传媒受众群中最活跃的群体之一,也是大众传媒最为重视的受众群体之一。对于青年受众来说,大众传媒可谓是他们的“师与友”。广大青年受众将大众传媒视为获取知识的途径,青年受众对信息与知识的需求最为迫切,尤其对新科技、新理论等新知识更为敏感,求知欲望强烈。由于青年受众在消费领域往往走在时代潮流的前面,更由于其身心发展的特殊需求所致,青年受众对新事物的好球心强。敏感性高,对新知识的接受速度快、求知欲强,对信息选择性强,对潮流的趋同性强。对传播媒介来说,拥有青年受众的多寡就和青年受众方面均表现出高度重视的态度,并也为之付出巨大努力。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那么大众传煤怎么更好的是服务于青年受众呢?我认为,应该在以下几方面做些努力:一,适应青年特点,搞准媒体定位。二,提高传媒素质,满足青年需求。

三、真心传媒声誉,重塑传媒新形象。四,作为新兴的传播媒介,网络媒体需要逐渐建立一套规则与自律机制。

大众传媒文化 篇2

关键词:大众文化,大众传媒视域,电视节目策划

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 构成其传播链条的“两极”是受众和传媒。伴随着当前我国各大卫视间节目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态势, 各大电视台越来越关注自身的收视率问题, 而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又与电视节目策划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此, 作为电视节目的创造者, 从某种意义上说电视节目的策划人要承担其沟通受众与传媒的责任, 实现传播链条的完整。对电视节目进行策划的目的是为了提供节目收视率, 为此在电视传播链条中不能单纯将受众作为靶子, 将受众作为信息受众。因为受众作为独立个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复杂性特点, 所以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视域中的电视节目策划要认真分析受众喜好, 同时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视域中的电视节目策划要遵循自身策划底线, 不能为了提高收视率而盲目播放受众需要的内容, 否则将会把电视媒体置于被动的位置。因此, 电视节目策划人要准确把握大众媒介与大众文化间的关系, 充分发挥电视节目塑造大众文化的作用, 对受众产生积极影响。

一、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关系分析

(一) 大众媒介引导和塑造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需要借助大众传媒的力量实现传播和继承。大众媒介在传播大众文化的同时促进了价值意识形态的构建, 这是因为大众媒介通过发挥自身议题设置功能, 可以让受众认为其传播的文化内容便是主流文化。此外, 当今时代对大众文化消遣功能和娱乐功能的大肆渲染, 促进各种文化资源被融入文化市场, 经过重新包装和挖掘变为新的文化消费品。

(二) 大众文化传播的主要基础和方式是大众传媒

由于大众媒介的快速传播和不断复制, 大众文化在大众媒介时代下成为一种扩张文化。大众文化作为大众的文化具有传播途径大众化和文化受众大众化的特点。因此, 在大众媒体时代背景下, 文化真正实现了量的增加, 真正实现了面向大众化。另外, 大众媒介可以打破时空限制, 让受众获得更多的信息, 缩短受众与外界的距离。可见, 大众文化依托于大众媒介, 各种文化现象组成了大众媒介的文化形态。

二、宏观立场下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视域中的电视节目策划策略

(一) 注重对大众自觉意识的唤起

正是大众媒介具有吸引广大受众的强大力量才发挥出良好效果, 但是人们却无法获知媒介强迫受众接受信息的原因, 这是因为一般受众对从媒介获得的东西缺乏批判动机, 乐于被动接受媒体提供的信息。虽然受众从传媒中获得了许多繁杂和无意义的信息, 但是却可以借助这些信息对世界进行了解, 满足自身情感和知性需求。可见, 大众传媒可以让受众毫无选择地接受其提供的信息并深信不疑。因此, 宏观立场下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视域中的电视节目策划要注重对大众自觉意识和辨别能力的唤起, 减少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 提升自身正面效果。当今社会受众虽然无法避免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 但是可以通过学习学会对传媒进行利用, 并选择可信度高且高水平的娱乐和信息, 利用媒介提升自身感觉能力、想象能力和概念化能力。同时, 受众要积极提升个体鉴别能力, 间接促进大众媒体的改良, 虽然希望大众向高雅文化转变有点脱离现实, 但是个体对媒介的选择作用多少可以对媒介内容进行修正, 督促传媒节目要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二) 注重对社会力量支持的唤起

大多数国家的大众媒介与市场直接挂钩, 传媒生存的资本来源于商业利益。虽然我国政府控制着我国主要核心传媒, 但是我国大多数媒体的经费仍然需要借助商业广告, 如果大众传媒为了一己私利盲目进行商业利润的追求必然会导致大众文化发生变质, 对严肃文化和高雅文化造成不可估计的损失。为了有效遏制这种不良行为的侵害, 需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多元化和多层次的抵制作用, 特别是人文知识分子等社会精英要积极参与此类行动。比如英国的BBC和日本的NHK通过开展“艺术赞助”活动, 引导公众对严肃文化和大众文化进行投资, 减少广告对大众文化的不良影响。知识分子作为社会力量中传播精英文化观念、赋予大众文化人文提升、给予大众文化人文关怀的重要力量, 要积极承担自身的社会责任, 尽最大努力提升大众文化道德品位、文明素质、精神价值和思想内涵, 促进大众文化在汲取和摒弃的过程中实现升华。

(三) 注重提升传媒社会责任感

传播媒介在融入公众生活的过程中, 媒体分化发展呈现出两种可能性, 一种是导致媒介文化朝着病态的、庸俗的方向发展, 另一种则是促进媒介文化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其中第一种可能的表现形式是出现重商倾向、社会责任感下降, 虽然媒介追求经济利益是有必要的, 但是单纯将收视率和发行量作为衡量媒介的标准必然会对媒介文化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 为了实现借助媒介提升公众智慧、人格和理性的目标, 需要电视节目策划人具备较高的个人修养和品格。另外, 传媒要努力承担社会责任。一方面, 要促进多元化社会格局构建, 实现多元文化声音的传播;另一方面要促进社会的融合和团结, 鼓励公众对高尚品格和道德的追求, 同时要保持自身的人格独立, 避免受到社会主导力量的影响, 从而创造出各种独特文化视角。

三、中观效应下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视域中的电视节目策划策略

(一) 电视节目策划要深入了解受众特点

为了使电视节目策划获得成功, 需要了解电视节目的目标观众特点。电视节目目标观众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 数量众多。由于现代传播工具的应用实现了信息对广大观众群的覆盖, 让更多受众可以观看电视节目。第二, 差异性。观众个体间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不同, 造成观众之间对不同节目的偏好不同。第三, 分散性。观众无法从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层面上实现集中。为此, 针对如此复杂的观众群, 电视节目策划人只有真正熟悉观众的观赏喜好, 对电视节目进行准确定位, 才能真正提高电视节目收视率。

(二) 对电视节目的风格和形式进行调整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 受众的自我意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为此电视节目要根据受众品位的变化, 进行电视节目风格和形式的调整, 要么增添新的电视栏目, 要么采用新的节目形式, 获得观众的心灵共鸣和节目感染力的提升, 真正满足受众的需求。为此, 在中观效应下电视节目策划要注重对电视节目整体性的把握, 积极面对和了解受众, 准确定位行业人群, 打造目标观众群, 为电视台的生存创造有利条件。

四、结语

从整个电视传播链条角度分析, 受众拥有选择媒体的主动权。可见, 大众媒介要想获得最优效果, 需要接受大众的选择和大众文化的引领, 实现对节目收视率的保证, 大众媒体的节目策划就必须从受众的需求出发。因此, 认知分析大众媒介和大众文化的关系, 从中提出电视节目策划策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刚.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视域中的电视节目策划[D].西南大学, 2006.

浅析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的关系 篇3

【摘 要】大众文化是由大众传媒决定的,大众传媒对大众文化的诞生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大众文化的发展也与大众传媒息息相关。作为传播信息的手段、工具,大众媒体是大众文化的载体,同时大众文化的流行也促进了大众传媒的兴盛。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系,互相促进发展。本文分别选取报纸、电视、网络这三个传统与新兴的大众媒介探讨与大众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大众传媒    大众文化     影响

一、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的定义

有关大众传媒的定义,有多种定义方式。从手段、工具的角度定义,大众传媒是指传播媒介,即是通过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传播信息的手段、工具;从机构组织的角度定义,认为报社、电台、电视台等媒介机构是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复制和传播的专业组织,从其生产规模的巨大性和受传者的广泛性而言,又把它们称为大众传播者,或称为大众传媒。大众文化是指需要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工具进行沟通,所构成的集团规则、习惯、语言、态度等。如果没有沟通交流,就只剩下没有意义的行为动作,而这一技术和沟通的手段、工具就是我们所说的大众媒体。可以说大众文化是由大众传媒决定的,大众传媒对大众文化的诞生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大众文化的发展也与大众传媒息息相关,同时大众文化的流行也促进了大众传媒的兴盛。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互相促进发展。

二、大众传媒对大众文化传播的影响

特别是近代社会,大众文化不能离开大众媒体。大众媒体影响大众文化,产生大众文化。大众媒体的类型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大众传媒传播情报信息,大众传媒制造文化,并且大众媒体将其制造的大众文化进行扩展。随着时间的流逝,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密不可分。在经济发展、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大众传媒的发展速度飞快,作为手段和工具的报纸、电视、网络等传统与新兴的大众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则是大众文化的载体。而且,虽然大众传媒是手段和工具,但是大众媒体自己本身也是沟通本体,人们通过多样的大众媒体看世界,从情报中开发自己的思想和观念。曾任英国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所长的斯图亚特·霍尔说:“无论是就质和量的观点来说,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20世纪,媒介在文化领域里已经取得了决定性与关键性的领导地位,单只是就经济、技术与社会文化资源来看,大众媒介所能控制的部分,比起目前还存在的所有更为传统的、更为古老的文化渠道,其素质优越多了。”

1.报纸与大众文化

报纸、杂志等印刷媒体并不是物理、化学上等所定义的物质实体和现象,而是为了传递信息、情报,所携带的一种符号状态。特别是报纸这一印刷媒介,就是一种以活字的形式,为传播世界范围的情报,它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都是大众文化的载体,以文字的形式将大众文化传播至每一个角落。报纸的特点为受众广泛、内容丰富、更新迅速、覆盖能力广泛。人们读了相同的报纸,如果看到同样的情报信息,容易形成相同的价值观,形成共同认知。尤其是报纸上具有评论性质的文章,代表着报社的立场,并且具有一定的舆论导向性,影响着人们的观点和思想以及生活方式。通过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大众文化得以创造和传播,没有大众文化就无法得以传播,大众传媒是大众文化形成的重要手段。

2.电视与大众文化

随着电视传媒的迅速发展,电视具有传播的时效性、多样性、广泛性等,能够满足大众对信息传播的需求。近年来可以称为大众传媒中的主流媒体,是大众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2002年兴起的民生新闻,这一新型的新闻报道节目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广泛地发展起来。民生新闻以“民生”为理念,新闻内容与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将镜头面向大众,贴近大众,全部是大众关心的内容报道,在每天晚上的黄金时段播出,收视率极高,建构着以大众为主导的大众文化,促进了大众文化的发展。而且,电视剧以及综艺节目也是大众文化内容之一,近年来我国省级电视台对电视剧以及综艺节目的制作大力投入,电视剧和综艺节目不断创新、题材新颖、层出不穷,促进了电视剧和综艺节目的发展,满足了大众审美和欣赏上不断变化的需求。

3.网络与大众文化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其已经成为大众传媒的新兴角色,冲击着报纸、杂志等传统大众传媒。近年大众文化的盛行与网络的高速发展密切相关。网络的发展速度飞快,同时信息传播速度也变得飞快,使大众文化的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网络媒体的出现,使大众文化的传播时间和空间无限扩展,是大众文化延伸的重要源泉。网络媒体作为大众文化的载体,其传播的情报信息愈来愈被大众所接受、所熟悉、所喜爱,甚至改变了大众的生活方式和日常生活,成为大众文化发展的新兴动力。网络媒体的出现使信息的传播速度空前提高,信息大量涌现。例如,大众使用较多的微信、微博的盛行,其评论、转发功能的运用,使网络媒体已经成为大众文化传播的流行手段。而且网络媒体具有能够保存的特征,将不断发展、日益更新的大众文化永久并良好地保存下来。

三、大众文化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大众传媒成就了大众文化,同时大众文化的流行也影响着大众传媒,促进了大众传媒的兴盛。大众文化在大众传媒的推动下快速发展,使报纸、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的受众和传播信息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使得大众传媒自身得到了发展,使得大众传媒愈来愈有大众文化的特征。大众文化是以大众为主要群体,是大众的文化消费形式。随着大众文化的扩散,报纸、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的受众范围也从都市扩展到全体大众,具有了平民化、世俗化、标准化的特征。而且,从内容上来说,随着地方都市报纸的不断增加,其言说空间得到了扩展,从之前的政治、经济为中心扩展至与大众息息相关的社会文化生活为中心。大众文化也使得电视传媒具备了平民化的特征。除此之外,大众文化促使电视传媒不断发展壮大,内容不断丰富,愈加能满足大众的欣赏所需。其中,日益增加的电视剧和综艺节目所蕴含的大众文化也备受人们所青睐,使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身心放松、压力释放。在网络传媒方面,使得本身内容就极其丰富的网络空间不断得到扩展和延伸。例如,大众文化中动漫、音乐、游戏等内容与网络媒体结合,使得网络媒体中增加了网络动漫、网络音乐、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等内容。大众文化与网络传媒的结合,加速了网络传媒的发展,形成了许多网络文化,网络传媒的内容增加了许多大众文化属性。

总之,大众文化的盛行是文化发展的必然,大众传媒在其发展过程中功不可没,它推动了大众文化的发展;同时,大众文化也促进了大众传媒的发展,两者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黄匡宇.当代电视新闻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

[3]武小红.试论大众传媒对大众文化的影响[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4(02).

大众传媒文化 篇4

发布时间: 2005-10-09 17:44作者: 老泪信息来源: 紫金香网络社区字体: 小 中 大 打印

1、《后现代主义文化》 史蒂文.康纳 商务印书馆



2、《大众文化研究》 陆扬编 上海三联书店



3、《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韦伯 三联书店



4、《文化生产:媒介与都市艺术》 克兰 译林出版社



5、《通俗文化理论导论》 斯特里纳萃 商务印书馆



6、《社会的麦当劳化》 里茨尔 上海译文出版社



7、《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理论》 斯道雷 南京大学出版社



8、《消费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迈克 译林出版社



9、《神话:大众文化诠释》 巴特 上海人民出版社



10、《文化帝国主义》 汤林森 上海人民出版社



11、《认识媒介文化》 史蒂文森 商务印书馆



12、《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哈贝马斯 学林出版社



13、《消费社会》 波德里亚 南京大学出版社



14、《时尚的哲学》 西美尔 文化艺术出版社



15、《文明及其缺憾》 弗洛姆 安徽文艺出版社



16、《爱欲与文明》 马尔库塞 上海译文出版社



17、《自恋主义文化》 拉斯奇 上海文艺出版社



18、《孤独的人群》 里斯曼 辽宁人民出版社



19、《麦克卢汉精粹》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 潘知常 林纬 上海人民出版社

大众传媒文化 篇5

一、大众传媒与文化

1.现在新闻学界公认的关于大众传媒四大职能(监测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传承文化、提供娱乐),无一不以其表征时代精神作为前提。其中传媒“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这个职能,往往被当事的传媒和受众所忽略,但是它们实实在在、每日每时在有意无意中传承着文化,影响社会的力度日复一日地累增。本民族的文化,以及全球文化交流的新成果、新形态,通过传媒不间断地出版和播出,不间断地被继承、扬弃、融合。而且,与其他渠道的教育功能相比,报纸、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以及互联网中知识与文化的传播,具有更强的广泛性和普及性。人们在接受正规学校教育之前,以及学校教育结束之后,通过这种方式融入更大的社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社会文化的接受者。因为传媒是文化的变动着、延续着的载体。从一定意义上说,传媒就是活动着的历史。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大众传媒天然地与文化的传承、批评、扩散和整合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战以后的世界,尽管局部冲突不断,但世界整体上处于和平时期,在观察社会变动的同时,人们需要精神的放松和享受。战后的传媒越来越意识到这种社会需求,提供了更多的文化类、消闲类的产品,于是传媒逐渐成为人们精神娱乐的一个重要领域,提供娱乐越来越成为传媒的一种独立职能。特别是在电视成为第一传媒的时代,传媒娱乐成为一种巨大的产业。

2.我们的传媒在弘扬先进文化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例如一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务员通过传媒而成为社会的楷模;社会法治意识深入人心,也与传媒日复一日地报道各种类型的法治案例、组织法律专家讨论问题直接相关;环境保护观念的普及,显然与传媒多年来持续报道世界和我国的环保问题、组织环保与人类生存的讨论有关。

但是,我国的传媒在以娱乐为目的的文化传播中,存在严重的问题,不仅谈不上代表先进文化,而且在相当程度上已成为落后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和吹捧者。传媒所具有的强大而无形的传承文化的作用,使得这类传播内容迅速扩散,在观念上严重妨碍了社会的民主化、现代化进程,因而长远的危害性不可忽视。

先是图书界《厚黑学》、《中华权谋》、《权谋大全》、《历史上的智谋》等等一版再版,大谈中国古代帝王统治权术;接着便是各种以清宫戏为主的权谋电视剧,宣扬帝王的“清明”、“德政”(实际上是人治)。《康熙王朝》的主题歌词是“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企望皇帝万寿无疆;《雍正王朝》的主旋律是“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又何惧身后骂名滚滚来”,将一个历史上最为残暴、专制的皇帝写成社会的大救星。所谓康雍乾“盛世”的年代,只是中国古代社会最后的回光返照。正当欧洲的市场经济向全球扩张的时候,中国却处在历史上思想最为禁锢的时代,一百多次文字狱持续了近百年,中华帝国的衰落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电影《英雄》,则是当前影视剧中流行“帝王情结”最精致的代表作,它以极其唯美的形式告诉观众:反抗秦始皇的人们不识天下大局,都算不得英雄。那里讲的“天下”,并非现代社会的公共领域,而是皇帝一个人的天下,这样的“天下”与现代公民意识大相径庭,而历来的统治者无不打着“天下”的招牌以巩固自己的专制统治。

在这些影视剧中还有一种更为令人担忧的情结,即对“权谋”的礼赞。它们相当多地渲染权力场中的尔虞我诈,从欺骗、出卖,到弑父、杀兄、屠臣,这些东西抑制着民族的理性精神、诚信观念、科学态度和法治意识,助长着不择手段的流氓意识与厚黑主义,对国民心理及人格塑造,负面的影响深刻而深远。

3.以上谈到的种种落后文化的表现,大多是通过传媒传播出去的,传媒作为载体的责任无法推卸。鉴于传媒对社会累增的影响力,保持对传媒正常的批评应成为常态。传媒具有监测社会的职能,但传媒自身也必须受到社会的监督。大众传媒不可能天然地代表先进文化,因为陈旧观念、落后文化的历史积淀远比进步观念、先进文化要厚重得多。现在首先需要分清什么是落后文化,什么是先进文化。当我们津津乐道地大力宣扬某些皇权、权谋影视剧时,恐怕我们的是非观念已经被趋利目的湮没了。对落后文化的麻木,甚至礼赞,反映了创作者、播出者对自身社会责任的淡漠。

4.传媒对于文化娱乐的创作方向或创作角度,还是有相当影响力的。与其等着各种节目制作出来后进行批评,不如主动出击,对创作者施加正面的影响。关于帝王戏,莎士比亚就写过多部,他是从批判现实主义的角度写的。中国五四时期也创作过许多中国古代戏剧,具有相当的启蒙精神,并非帝王戏、权谋戏不能写,而是以何种指导思想来写。现在的传媒文化节目带有很强的娱乐性质,要求剧情具有较多的、集中的矛盾冲突,于是相当多的历史题材戏中编造的成分太多太滥,格调也很低下。如果作为载体的一方多出些好主意,是可以找到较好的适宜写作的历史题材的。例如,清王朝制造了那么多文字狱,其中相当多的案例具有惨烈的矛盾冲突,但是不见人来写。这类戏对于揭露和认识中国古代王朝的专制特征,无疑是有意义的。

5.传媒与先进文化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我们的传媒从职能上看,有责任代表先进文化。2.我们的传媒为传播先进文化做了很多工作;但是同时也宣扬了不少落后的文化观念,在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方面,尤其突出。3.厘清什么是先进文化、什么是落后文化,是传媒在认识上的当务之急。4.解决传媒宣扬落后文化的问题,不能重复过去“大批判”的方法,要形成正常的传媒批评的新传统,制衡舆论。5.传媒宜充分发挥影响创作者的能量,在创作指导思想上、题材选择上以先进文化作为标尺。6.不宜用行政力量推行所谓的“先进文化”,需要的是尊重创作规律的软性引导。

二、大众传媒与政治

1.在当下公共领域的构建中,新闻传媒作为一个提供信息和公共讨论的平台与渠道,使公民、传媒、政府三者之间形成了及时的、建设性的互动关系,从而有效地推进了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与修正,而且这些过程和环节也日趋走向透明与公开,最终促进社会政治文明的建设。回顾近年来发生的多起公共事件,可以发现媒体对公共事件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媒体在积极干预现实生活、维护社会有序运行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独特作用。

记得美国总统杰斐逊曾经说过:“如果由我来决定是要一个没有报纸的政府,还是要没有政府的报纸,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媒体与政府之间的紧密关系。我们相信,随着媒体对公共事件的广泛参与,可以充分地把民意反映出来,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推动社会向着文明的方向前进和和谐社会的建立。

2.政府的活动都必须将大众传媒作为重要的宣传工具。政府的政治活动对媒介的利用主要有:

1)发布政治信息 2)宣传政治主张

3)塑造政府和政治人物形象 4)进行舆论导向

政治活动对新闻传播的影响表现为,政界通过持续不断的新闻发布活动,是自己成为媒介最重要的新闻来源之一,政府将媒介向公众传达自身主张和观念的主要工具,政府通过操纵媒介引动和控制社会舆论。

在现代民主争政治中,新闻媒介已成为重要的中介机构,起主要的作用体现在: 1)维护政治权利的合法性 2)参与政治决策 3)塑造政治文化 4)进行舆论监督

三、大众传媒与经济

1.现代经济对大众传媒的决定性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经济体制制约着大众传媒功能的发挥 2)经济体制制约着大众传媒的运作方式 3)经济发展推动了大众传媒快速扩张

4)经济发展为大众传媒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力量

2、大众传媒对经济的促进功能首先表现为收集与发布经济信息,引导生产和消费。报纸有经济版的,电视有经济频道,电台有经济台,出版社与杂志社印刷发行大量的经济类书籍与杂志,经济信息成了现代大众传媒的主要信息。

大众传媒对于社会经济的促进功能同时表现为监督市场秩序、反映社会舆论、纠正经济生活中的不公正现象和其他偏差。

四、大众传媒与社会

(一)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拉斯韦尔与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疑问中,将传播的基本功能概括为:1环境监测、2社会协调、3社会遗产传承

2、查尔斯·赖特对三功能的补充 1959年,他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中,在继承拉斯韦尔的观点基础上,补充了对“娱乐”功能的论述,将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扩展为“四功能说”:1环境监测、2解释与规定(与“社会协调”一致)、3社会化功能(与“社会遗产传承”相对应)、4提供娱乐。

3、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概括

施拉姆将其概括为三个方面:1政治功能——包括监视环境、协调、社会遗产传递;2经济功能——包括市场信息的传递和解释、开创经济行为等;3一般的社会功能——包括社会规范的规范的传递、协调公众的了解和意愿、娱乐等。

4、负面的功能观

来自拉扎斯菲尔和默顿的《大众传播、大众鉴赏力和有组织的社会行为》(1948)。在文中他们特别强调了,一下三种功能:1社会地位赋予功能,2社会规范强制功能、3作为负面效应“麻醉作用”

(二)社会环境对媒介发展的意义

1、决定媒介制度

2、决定媒介发展水平

3、决定媒介的改革方向和改革力度

4、决定新闻媒介的运作模式和操作方式

5、决定媒介的行业规范、职业理念和运作方式

(三)媒介在社会系统中的作用

1、开发和利用社会资源

收集信息、制作信息、发布信息,充分满足社会的信息需求。2.、实现社会系统总目标

社会总目标是各个目标的集合:群体目标、组织目标、个人目标、社会其他系统的目标等。大众传媒在国家发展中的主要作用包括:提供有关国家发展的信息;媒介的报道和反馈功能,是大众有机会参加国家决策;媒介能传授国家发展所必需的技能。

3、实现个人的社会化

主要表现在:理解(对个人,对社会的理解)导向(行动导向,互相导向,媒介传播帮助个人协调与他人互动,个人可能依赖媒介的内容处理人际关系)娱乐(单独娱乐,社交娱乐)

大众传媒文献综述 篇6

(文献综述)

摘要:大众传媒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媒介符号的空间中,报纸、电台、广播还有电视、网络等等整日连续不断地传输信息给我们,不管我们需要还是不需要,我们都在潜移默化地接受着媒体的影响。所以,大众传媒在各方面的作用以及它的正面、负面功用,是不可避免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大众传媒 功能作用 传播

美国政治学者哈罗德•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认为,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功能包括三方面:其一,对环境进行监视;其二,使社会各部分为适应环境而建立相互关系;其三,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这里的“社会遗产”指的是人类积累下来的文明和文化成果。之后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赖特认为,除了上述三种功能以外,还又增加了一种功能——娱乐功能。美国被誉为“传播学之父”的施拉姆认为:大众传播具有社会雷达、操纵引导、指导教育和娱乐的功能。我国学者邵培仁认为传媒的功能包括个人、社会和组织三个层面。复旦大学李良荣教授则认为,新闻事业的社会功用归纳起来有五种:沟通情况,提供信息;进行宣传,整合社会;实施舆论监督;传播知识,提供娱乐;作为企业,赢得利润。(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109-113.)

樊娟娟(浙江财经学院 浙江杭州 310018)在《大众传媒内涵及其功用探析》一文中,根据大众传媒的特点,认为其功能与作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政治舆论方面;

二、经济发展方面;

三、文化教育方面;

四、社会协调发展方面;

五、娱乐功能作用方面。(大众文艺.2010(17).)本文也将从这五个方面着手对大众传媒的作用做以整理归纳。

一、政治舆论方面:

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弗逊提出,报刊应该成为对立法、司法、行政起制衡作用的“第四种权力”。大众传媒是一个公共的场域,在这里有识之士发表自己的看法,对国家事务、日常议程起着监督评论的作用。按照哈贝马斯的观点,这一公共的场域就是区别于私人领域的“公共领域”,即公共的传媒话语平台。在这里公民有权利对政府的工作进行理性的思考,对政府工作进行监督与批判,使国家政策、政治管理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发挥人民智慧,集思广益,集中民意、民情,反映公共舆论并引导公共舆论,切实地实践着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行使着人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方向下,大众传媒更是担当起引导公众视听,承担着分辨是非,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社会责任。(樊娟娟.《大众传媒内涵及其功用探析》.大众文艺.2010(17).)马武刚在《大众传媒在党的建设中的重大作用探析》中提出:“中国共产党是代表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党,在充分利用大众媒体,紧跟时代步伐,加强党的建设方面,具有现实的需求。1.党的建设离不开大众信息的传播大众传媒的本位就是信息传播。在党的建设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的历史经验、党的先进性等,都需要通过大众传媒进行广泛宣传,将相关的信息送到到群众手中。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党的建设就是在制定各种党的方针政策的基础上,通过大众媒体的作用,实现党的思想能够上传下达,向广大群众传播党的信息,统一群众思想,消除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从而实现党的执政职能。2.党的建设中需要大众传媒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大众传媒在发挥信息传递作用的同时,其另一个主要功能就是舆论引导功能。从党履行的历史任务来看,党的建设就是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从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工作出发,采取科学的工作策略,促进社会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党的建设必须具有前瞻性、现实性,因此在推行党的建设意见中,需要通过大众传媒的力量,向广大群众其中阐解党的思想,解释党的理论,都需要大众媒体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大众传媒中的解释工作,二是大众传媒中的社会矛盾的化解工作,三是社会特殊问题的关注工作。3.党的建设中需要大众传媒发挥监督作用舆论监督是大众传媒的重要职能。在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一些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很多是深层次的、潜在的,而不是暴露于表面现象中的。因此这就需要大众传媒发挥其舆论监督的作用,按照媒体求真、求实的原则,关注问题,深入问题,敢于剖析各种深层次社会问题和矛盾。当前,在党的建设中,腐败问题已经严重地威胁到党的发展,因此,加强对党员、党的领导干部监督,维系社会的公正,需要社会的积极参与。其中,舆论监督就是社会监督的重要形式,通过舆论监督,尤其是对社会中突出问题的针砭时弊、批评引导,可以有效地表达群众的意见、建议,起到舆论监督的良好作用。近些年来,由于有一个良好的民主政治环境,大众传媒的舆论监督功能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发挥: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对党和国家重要会议的公开报道,保证了人民的知情权,激发了人民参政议政的热情;对少数党员贪污腐败现象以及社会丑恶现象进行的 揭露和批判,维护了社会正义,保证了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和战斗力,使人民群众看到了党和国家的希望;大众媒体通脱对质量问题、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问题、环境保护问题、农民工问题等的监督,保护了最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加强了党的自身建设。4.党的建设需要大众传媒发挥先进文化的教育作用大众传媒的重要功能就是文化传播。由于当前多元文化并存,对人们的文化认识、文化观念和文化理解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共产党作为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政党,必须大力弘扬和传播自己的先进文化,这就需要借助大众媒体,秉承党的宗旨,大力传播先进文化,尤其要针对社会中存在的腐朽文化思想,进行猛烈的抨击,抵制粗俗文化、低级文化,取得广大人们群众对先进文化的认同。”(马武刚.《大众传媒在党的建设中的重大作用探析》.中国报业.2011年16期)

严功军也提到了在党的先进性建设中大众传媒的重要作用。他的文章中讲到“在当前党的先进性建设中,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利用各种形式普及先进性建设相关知识,传递党关于先进性建设的方针、指示,阐释领导讲话内容精神,介绍先进典型,进行先进性建设方法讨论等。大众传媒的信息传播以很快使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人心,对整个先进性建设活动迅速扎实的开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大众传媒全面、及时、深入的信息传播功能决定了其在党的先进性建设实践中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责任与使命。通过大众传媒的信息传播,可以使民众及时准确地了解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和主张,党也可以准确地了解老百姓的呼声,获知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判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并适时做出调整,真正做到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大众传媒的舆论监督,既能正确引导群众表达自己的意见、建议和愿望,又能准确地把落脚点放在党和政府的意志与人民群众呼声的契合点上,帮助党和政府改进工作,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使人民群众在看到困难和问题的同时,又看到前景和希望,增强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信心和热情。这就是传媒舆论监督在党的先进性建设中应该达到的根本目的和最重要的社会责任。”(严功军.《大众传媒在党的先进性建设中的作用》.当代传播.2006年第4期)

裘敬(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 0046)也指出“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大众传媒成为了公共政策过程中相当重要的参与者,它对公共政策议程的设定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主要源于大众传媒有着巨大的信息优势。大众传媒本身就代表着一种言论自由、新闻自由,一种公开性,它往往也是公众进行意见与利益表达的一种渠道,由大众传媒来影响政策议程的设定以及影响整个公共政策过程,有利于政府相关决策的民主化与公开化。保持大众传媒一定的独立性和自由,让其深入社会,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反映现状,有利于政府及时地发现社会问题并及时地加以解决,同时可以结合大众传媒所反映的专家与民众的意见来制定政策,减少决策失误。”(裘敬.《论大众传媒在政策制定中的作用》.管理观察.总第429期)另外,大众传媒的舆论监督也对民主政治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张互桂(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湖南娄底417001)提出:“在权力制约机制中,舆论监督的重要贡献就是提高了政治行为和活动的透明度,弥补了司法监督和行政机构监督可能存在的不足和缺漏。通过媒体的公开报道,对政府工作和政府官员以及其他一切权力和掌握权力的人进行监督,将腐败行为、不法分子曝光,舆论监督通过公开报道、公开评论的形式,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舆论的支持,不仅在监督范围上是全方位的,在参与监督主体上也可以发动广大公众,它的巨大影响制约了政治权力极端扩张和膨胀。推动了政治民主化和经济民主化,对消除腐败现象、净化社会环境发挥了莺要作用。”“对政治权利的法律确认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民主政治的重要表现方面。在现代民主国家中,宪法都规定了表达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我国宪法就明确规定,言论、出版自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依法运用而表达自由的重要现实体现就是舆论监督。舆论监督不仅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的体现,更是公民行使和维护自己公民政治权利的有效表达方式,也是民主政治得以维系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和民主政治的重要表现。借助大众传媒来表达意愿、影响决策,是当今在民主政治发展中最常见的社会成员参与社会事务的方式,是公民行使自己的言论自由权,对政治的参与权、知晓权和监督权等权利的重要途径。”(张互桂.《浅谈大众传媒的舆论监督在民主发展中的作用》.中国市场.2010(26))

二、经济发展方面: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马克思曾说过,“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整个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这里的精神生活应该就是指包括大众传媒在内的一种意识形态。意识形态范围很广,所有跟法律、政治、宗教、艺术或哲学等等相关的精神生活的内容都涵盖其中。媒体作为社会精神生活的呈现与表达,当然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范畴。根据作用力反作用力的原理,当经济自身影响着包括大众传媒的上层建筑的时候,上层建筑反过来也会影响经济的发展。所以大众传媒对经济运行起着一定作用。当经济运行良好时,它可以发挥其示范宣传的功能;当企业发展不景气时,它又能及时提供经济情报,对经济发展走势进行预测,同时传播经济知识,引导企业走出低谷,进而协调经济活动,使企业发展步入正轨。(樊娟娟.《大众传媒内涵及其功用探析》.大众文艺.2010(17).)

李娟和刘勇(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合肥230011)进一步论述分析了大众传媒与经济的双向互动关系。“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对大众传媒业具有决定性影响。另一方面,作为一种信息产业,传媒业本身就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表征。”“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对大众传媒业具有决定性影响。历时地考察传媒业的发展脉络,新闻事业诞生的原初目的即是为了满足社会大众对信息尤其是经济信息的需求。另一方面,作为一种信息产业,传媒业本身就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表征。尤其在人类步人信息社会的当代,大众传媒业的内涵与外延都有了巨大拓展。”他们考察的经济对传媒的推动作用有以下四点:“

1、经济体制影响大众传媒功能和活力的全面发挥;

2、经济发展推动传媒变革;

3、经济增长为传媒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和技术支持。

4、经济发展为传媒培育日趋成熟的受众市场。”根据[英]丹尼斯·麦奎尔(丹尼斯·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M].崔保国、李琨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69—179.)探究的媒介经济的七个特征(即:一是媒介在市场、产品和技术方面是混合体;二是媒介成本结构的特性是劳动力密集和高额的固定成本;三是媒介商业既含创造性又含不确定性;四是媒介产品的多重使用性和反复利用性;五是媒介自然地倾向集中;六是媒分产业难以进入;七是由于公众兴趣方面的因素导致媒介产业不同于其他商业),李娟和刘勇总结出大众传媒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有以下三点:“

1、大众传媒业本身就是建构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

2、作为最佳广告载体,通过登载商业广告,刺激、满足社会的消费需求;

3、通过特有的“守望”功能促进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李娟、刘勇.《 经济视域中的大众传媒业——论大众传媒业与经济的双向互动关系》.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而张颖霞、王鹏玲(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116029)则以后奥运旅游为例,探究大众传媒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她们在文中明确地阐述了大众传媒与旅游的关系:“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现代人们生活在一个被信息包围的世界,旅游作为现代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与大众传媒有着紧密的关系。一方面,大众传媒的社会影响力空前强大,对旅游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大众传媒加大了旅游活动的社会覆盖面,加速了旅游信息的传播速度,在介绍旅游产品、塑造旅游地形象、引导旅游消费观念诸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大众传媒通过其巨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吸引社会注意力,促进了整个社会的文化生活的进步,推动着旅游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大众传媒对旅游业的关注成为其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量媒介信息中传播旅游文化、报道旅游动态、预测旅游前景常见诸于报刊及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之中。各种电视频道、收音机节目、旅游网站及旅游相关方面的书籍及杂志在人们生活周围不断更新,这不但拓展了大众传媒的空间而且也有利于广大旅游者的参考和学习。同时旅游的发展又丰富了大众传媒的内容,成为其源于生活、贴近大众的重要原因,可以说二者之间相互作用、共同促进。现代旅游业之所以对广大受众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大众传媒的桥梁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她们提出:“大众传媒对后奥运旅游影响的表现在:

1、大众传媒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影响,1.1 增强吸引力,提升知名度,1.2 减弱负效应,打造新形象;

2、大众传媒对旅游者的影响,2.1 影响旅游者的出游动机,2.2 影响旅游者的决策行为;

3、大众传媒对文化的影响。

4、大众传媒对后奥运时期旅游开发的影响。”并且阐述了大众传媒对后奥运旅游影响的手段:“

1、加强国家形象宣传,优化旅游环境;

2、加大奥运遗产宣传,丰富旅游产品;

3、细分媒体受众,扩大旅游市场”。(张颖霞、王鹏玲.《大众传媒对后奥运旅游的影响——基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研究》.现代商业.2009(4))

张君君(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则以衡阳地区为例,从大众传媒构建人文环境这个方面探究了衡阳大众传媒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大众传媒建构人文环境主要表现在对内、对外宣传上。对内宣传,塑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可以稳定和发展“内部资源”,为引进持续稳定的“外来资源”打下坚实的基础。内部人文环境塑造的好坏关系到能否把人们一时的“注意力”转化成长久的“影响力”,是一地区能否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对外宣传,为本地区打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增强本地区的“影响力”,吸引更多“外来资源”。同时,大众传媒也必须先做好自身建设,才能在建构本地区人文环境上发挥最大的作用。有一定影响力的媒体传播,才能吸引最大的注意力,这对一个地区的主流媒体质量提出了一定要求。”(张君君.《衡阳大众传媒构建人文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新闻天地(下半月刊).2011年04期)

三、文化教育方面:

“大众文化就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讯息表达。随着大众传播手段的电子化、网络化,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接受着传媒的讯息按摩。传媒所承载的社会传统文化观念、时事评论标准以及社会规范等等都在传递着、实践着它给予人们的文化心理、信息教育等方面的影响。”(樊娟娟.《大众传媒内涵及其功用探析》.大众文艺.2010(17).)

大多数学者都论述了大众传媒对思想道德建设的推动。玉函在《大众传媒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中提到:“

一、大众传媒尤其是互联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物质手段,极大地改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条件,达到省时、省力、低投入高产出的效果。第一、信息传递的快捷性。第二、教育对象和教育信息内容的广泛性。第三、教育活动的替代性。

二、大众传媒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三、大众传媒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转变。”(玉函.《大众传媒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学习导报.2009年09期)

黄富峰, 赵丽臻(聊城大学思政与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聊城 252059)提出“ 大众传媒在社会道德变化的积极作用是: 大众传媒的道德理念优化了社会整体的道德价值;其道德权利意识提升了人在道德行为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良好德性提供了社会道德变革中的新观念;其解决道德冲突方式的创新为社会道德变革提供了可参考的路径和方式。”(黄富峰, 赵丽臻.《 论大众传媒在现代社会道德变化中的作用》.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夏安提到“大众传媒无时不在和无处不在的传播方式使其比其他教育方式更具有广泛性和影响力。电视、广播、报纸、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获取各种知识的主渠道,人们对社会生活的观点和看法很大程度上受到媒体的指导,它们充当着社会教师的角色。”(夏安.《论精神文明建设视野中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工会博览·理论研究.2010年第9期)

在大众传媒对城市文化和民俗文化的推动方面,也有不少学者做了研究。赵莉在《浅析大众传媒对民俗的影响》中明确表达了大众传媒影响民俗的方式:“1. 对民俗生活的描述。大众传媒通过对民俗文化的描述性报道使受众能感受、了解和认知各地的民俗文化。2. 对民俗生活及其变迁的诠释与思考。这种类型的新闻报道往往是带有评论性的,文章一方面客观地再现民俗生活和文化形式,另一方面用现代人的思维重新审视和诠释传统民俗的意义,对人们的生活给予帮助和指导。3. 影响民俗并再造新民俗一方面受现代传媒技术日益发达的影响,一些民俗事像发生了改变。以商业民俗为例来看,现代媒体发展速度的日新月异,使得现代广告营销策略理论与理念得到广泛的宣传,在现代商业民俗中许多广告营销手段被充分的运用,如灯箱广告,店内POP 招贴等。再如,过春节时,燃烛守夜对于城市人来说已经断环了,看《春晚》成为主要的娱乐活动;拜年的方式也日益多样化,电话、短信、e - mail 拜年等利用现代通讯技术进行拜年已成为流行方式。另一方面,现代传媒对民俗事像的报道次数、报道内容、版面大小等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受众对民俗文化的认识。大众媒体的功用也可以延伸至社会文化领域。在对传统节日报道的议程设置、主题把关、以及符号象征上,媒体无时无刻都在潜意识里影响着受众的判断力和甄别力,具有再塑和重塑节日符号与意义的功能。”(赵莉.《浅析大众传媒对民俗的影响》.鸡西大学学报.第10卷 第6期 2010年12月)

宦晓渝指出了大众传媒对于民俗文化具有保护作用。“从媒体的角度看,不管是静态还是动态保护,都可以在其中发挥积极的作用。目前大众传播更加注意受众群体的细分,以电视为例,频道专业化已经日益成熟,如中央电视台开辟专门的戏曲频道,将传统剧场里小范围传播的戏曲与大众媒体相结合,赋予了民间文化更顽强的生命力;不少地方台也立足本土,弘扬民间文化,如福建电视台推出《走南闯北》栏目,通过对民间文化采取表演性转变、角色转变和时空转变等影视艺术手法,创造性展现民间文化。这些都为我们依靠媒体,充分利用高科技的传播手段,加强对民间文化的保护提供了较好的思路,即将媒体的传播特点与民间文化的优势结合起来,采取有效的传播手段,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他指出依托文化创意产业。大众传媒可以为民间文化的创新创造新的机遇,也可以利用品牌传播,打造民间文化优势品牌。“近几年,张艺谋团队策划的“印象系列”,如《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印象·西湖》、《印象·海南岛》、《印象·大红袍》、《印象·普陀》等山水实景演出,利用品牌传播的理念将当地文化与旅游资源较好地结合起来,打造出“印象”品牌,应该说是对民间文化在当代社会发展的有效尝试。”(宦晓渝.《浅析大众传媒与民间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新闻知识.2012年01期)

“大众传媒作为大众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 作为现代城市人们的精神食粮之一, 对城市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通过大众传播, 传承社会遗产和社会文化。在现代化的信息社会里, 大众传媒提供的信息成了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外地、本地文化信息和文化专栏、专版, 提升文化品位。大众传媒通过对外地、本地文化人物或事件等的报道, 使受众了解文化领域的最新变化和最新成就, 通过文化专栏、专版甚至专业频道, 解读地方文化和外来文化, 拓展受众视野,陶冶受众情操, 提升受众文化品位。”“大众直接接触文化栏目和板块, 如报纸的副刊, 这是最具文化意味和色彩的了。副刊以其宁静多彩的文字、画面带人进入一个审美世界。”“通过音乐、电视剧、电影等, 感受大众文化魅力。大众传媒有提供娱乐的作用,也即为消遣活动, 摆脱工作和现实问题,附带地学习和社会化。大众传媒的这种作用在今天体现得格外充分。”“通过媒体举办或参与文化活动, 活跃城市文化气氛。媒体举办的活动, 比如主持人大赛、歌手大赛、朗诵演讲大赛、剧本创作大赛、感动人物系列评比、人物评选、重走有历史纪念意义的道路等, 这既是媒体提升品位档次、扩大影响力的途径之一, 也是活跃城市文化气氛的途径之一。在活动中, 媒体在制造的新事件中提供新视点, 人为地制造文化的热点和兴奋点, 从而使媒体成为文化热潮和发源地,引导正确的文化走向。大活动提升大活力。比如河南的恳亲大会、祭祖大典、中原文化上海行等, 由于传媒的作用, 扩大了活动的影响, 使活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这是杜付贵有关大众传媒对城市文化的作用的研究。(杜付贵.《大众传媒与城市文化发展的作用》.新闻爱好者.2008·9(下半月))

侯健、李丽娜、程丽丽(北京城市学院信息学部 北京 100083)提出:“大众传媒的传播功能决定了其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同时大众媒介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 其与文化价值潜能的释放、促进城市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异常深厚。大众传媒是文化的主要载体, 而文化则是大众传媒传播的重要内容。大众传媒塑造文化,文化影响传媒。传媒受文化的浸润影响, 反映文化、代表文化, 成为一定文化的喉舌。大众传媒是大众文化的塑造者、引导者, 是形成大众文化的重要手段和使者, 如大众传媒建构了电视文化、流行文化等。而实际上, 大众传媒在传播一定文化的同时, 也在建构一定的价值意识形态。”(侯健、李丽娜、程丽丽.《大众传媒在城市文化价值潜能释放中的作用》.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6年增刊)

四、社会协调发展方面:

“大众传媒是一个涉及到政府、公众和新闻机构等组织性团体;它有一定舆论导向功能,它具有一定的公共性,能够成为民意表达的社会公器,所以它对社会的协调发展起着一定作用。受众就是广大的人民,大众媒体作为公众代言人的权利表达工具,大体是通过“议程设置”的办法来参与到社会工作和生活中去的。”“新闻媒体不仅要促进议程的有效设置,还要建立公民积极、公平的参与意识,使广大的受众最普遍地参与其中,这样才能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传媒在危机新闻传播中的作用,比如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政府和新闻单位最广泛地利用手中的宣传工具广播、电台、电视等对地震灾情进行了报道,使大众能及时了解灾民的真实境况。通过真实镜像的信息传递,调动了广泛的社会各界还包括娱乐界人士对灾区的爱心捐款和捐物。不仅如此,更为关键的是他们及时地进行了信息反馈和双向连通,使大众能在第一时间对物资运输、人员救助、伤员医治等救援工作进行掌控,从而有利于灾后重建、灾民安置和心理安抚等工作的开展。”(樊娟娟.《大众传媒内涵及其功用探析》.大众文艺.2010(17).)曹丽虹在她的调研中提到大众传媒的作用:“预警作用。对公共事务的管理而言,大众传媒的预警作用通常体现在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异常情况,特别是对涉及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危的紧急突发情况,作出快速反应和及时报道,以引起公众的警惕或帮助人们了解突发事件和真实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 “有效沟通作用。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政府已经从权威行政转向服务行政,需要大众传媒发挥其在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有效沟通功能,通过双向对称传播,使民意得以充分而有效地表达,提高政府服务的针对性。”(曹丽虹.《大众传媒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3(上半月))

徐彤彤(中国矿业大学文学与法政学院,江苏徐州221116)提到:“突发公共事件爆发时,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受到严重的威胁。社会很不稳定。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受到严重威胁.此时民众需要知道如何在危机中获得救助。大众传媒作为社会舆论的工具。由于其权威性和广泛的覆盖面,能够及时传递各种知识和信息,无疑是最强大最有影响力的舆论机构。是在危机管理中能否促成危险向机会转化的关键。政府在处理突发公共事件时,需要利用新闻媒体传播信息快、覆盖面广的特点,及时传递信息。给出正确的舆论导向,安抚民众情绪,更好地化解危机。”(徐彤彤.《浅谈突发公共事件中大众传媒的作用及管理》.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人文纵横).第9卷 第15期 2011年8月)

李洁则论述了大众传媒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大众传媒是整个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参与者,它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对于推进广大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来说,大众传媒的作用就更为重要,因为它是农村、农民与外界沟通的最主要途径。1.大众传媒的宣传作用首先,大众传媒是生态文化、环保理念的传播者。克服人类中心主义的传统观念,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传播可持续发展、全球意识、资源有价观、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以及绿色消费等先进环保理念,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是大众传媒的生态使命。对广大农民而言,大众传媒是他们学习环境科学知识,培养、提高环境意识的最重要渠道。其次,大众传媒能满足公众对环境的知情权。环境知情权是公众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推进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途径。大众传媒是环境信息公开的最主要渠道,也是农民了解各类环保政策、环境事件以及本区域环境状况的主要平台。2.大众传媒的舆论导向作用社会舆论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对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有着较大的影响力。大众传媒可以全方位地展示农村环境问题,使农民充分意识到农村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和危害性。另一方面,大众传媒可以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对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生产的乡镇企业,予以曝光。可以提高乡镇企业领导和村、镇干部的环境意识,促使他们摒弃不科学的政绩观,发展绿色产业,实施清洁生产,追求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当然,大众传媒也可以对积极响应环境保护政策、实施节能减排、在环境保护过程中做出贡献的乡镇企业进行宣传,使他们起到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3.大众传媒的沟通作用大众传媒作为公共空间,可以通过信息表达与利益协调,实现政府、技术专家和农民的全方位沟通,以促成相互之间的了解、共识与合作。政府是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主导者,技术专家是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专业人员,农民则是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力量。政府的政策被技术专家和农民知晓、贯彻、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技术专家的建议被政府和农民采纳,农民的意愿被政府、技术专家了解都要依赖大众传媒这个沟通的平台。大众传媒发挥好沟通作用,便可促进公众参与,推动农村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李洁.《浅析大众传媒在农村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新闻知识.2012(1))

五、娱乐功能作用方面:

“传媒娱乐的功能作用是源于其自身是大众文化的载体。这里的大众文化主要指的是通俗文化带给人生理和心理的满足感,当然也包含高雅文化带给人的精神享受和愉悦。通俗文化平易近人,使广大受众能在短暂的休闲空闲内,放松心情,释放生活和工作的压力;高雅文化也具有通俗文化带给人的消遣功能,但它更多的是给人审美观念和高尚情趣的熏陶,促使人向更高的精神境界迈进。”(樊娟娟.《大众传媒内涵及其功用探析》.大众文艺.2010(17).)

宋正在《大众传媒对音乐传播的影响》中谈到了大众传媒对广告音乐、影视音乐、数字音乐等得积极传播作用。大众传媒对于这些音乐的传播,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宋正.《大众传媒对音乐传播的影响》.新闻界.2011年第2期)包力维(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在他的论文中提到:“影的成功,正反映出大众传媒在当今社会的统治力量。电影通过它虚拟真实的方法抓住受众的心,使其欲望得到一定满足,又激发受众更多欲望,潜在地改变其世界观;正如媒介通过虚拟的实践最大限度繁衍出符号化的权力,人在这种景观世界构筑理想,消费虚假的梦想素材。我认为,通过这种美观而使人愉悦的假象以达到对人的控制,正是大众传媒最终所要达到的隐秘目的。”(包力维.《以电影为例,浅析大众传媒对受众的影响》.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08期)

以上都是从积极方面论述了大众传媒的作用,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大众传媒也有负面的作用。例如樊娟娟提到:“比如对新闻报道当事人隐私权、名誉权的侵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个人私利与公共利益的较量,导致的有偿新闻和虚假广告;现代社会网络传播中的信息虚拟性与真实性问题,大量网民沉溺于网络,使人对社会的认知局限于传媒;还有娱乐传播中的媚俗化,西方世界的享乐主义和金钱至上引导着人们的生活观、世界观。这些都严重悖离了人类求发展、求和平、求共通的全球化传播理念。”(樊娟娟.《大众传媒内涵及其功用探析》.大众文艺.2010(17).)章辉美提到:“大众传媒的负功能将对社会控制产生消极的影响, 这种影响体现在: 对社会政策的过度干预会削弱正式控制力量、舆论导向的不确定性影响控制效果、不合理的社会暗示容易误导社会成员、公众对大众传媒的过度依赖影响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和社会关系的和谐。”(章辉美.《 大众传媒与社会控制—— 论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功能》.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03期)

黄富峰, 赵丽臻(聊城大学思政与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聊城 252059)也谈到了大众传媒对于现代社会道德变化的消极影响:“信息的泛滥与缺失导致了人们价值观的迷失。大众传媒时代, 人们生活在信息的海洋中, 信息的廉价但并不意味着信息的真正丰富。文化垃圾、虚假广告、欺骗性推销、因特网上和手机短信中的信息垃圾等, 不仅没有任何价值, 还会给公众带来思想和行为上的误导, 扰乱正常的社会关系。”“信息时代的公众对大众传媒所创造的虚拟环境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他们把它们当成最重要的信息源, 这些都增加了公众对现实环境的不真实感。人的社会关系通过大众传媒过滤后也被虚拟化, 真实的接触和情感体验被排除掉, 造成了人际关系的紧张与冷漠。”“大众传媒, 尤其以网络为主所造就的虚拟世界, 形成了一个与现实社会密切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社会形态。在虚拟世界中, 有虚拟社会的道德观念、道德原则、道德规范, 它们或者模拟现实社会的道德观念、道德原则、道德规范, 或者与现实社会的道德观念、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大相径庭, 后者对现实的道德生活形成了强烈冲击。虚拟的道德往往呈现出游戏性特点, 缺乏责任意识, 受虚拟道德的影响, 某些公众尤其是对大众传媒成瘾者, 就会形成游戏人生的道德心态。更有甚者, 虚拟社会中的一些反道德现象, 被某些公众所模仿, 应用于现实社会道德生活中, 产生了更大的社会危害性。”“对大众传媒的瘾恋和错误利用导致了现实道德矛盾的增多。一方面, 大众传媒作为信息社会的强势信息通道, 具有快捷性和按需所取的方便性, 许多公众成瘾成恋, 难以自拔, 表现出对大众传媒中某种特定媒体的特殊依赖性, 如电视迷、电影迷、网迷、手机迷等。他们把对这些媒体的享受当成生活中的唯一乐趣, 甚至可以不工作、不交朋友、不谈恋爱、不参与社会生活。另一方面, 大众传媒还有可能被强势利益集团所错误利用, 成为其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黄富峰, 赵丽臻.《 论大众传媒在现代社会道德变化中的作用》.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大众传媒文化 篇7

(一) 研究背景、问题及意义

改革开放以前, 我国长期处于城乡二元分割的状态, 不管是从经济、制度还是文化层面, 城市和乡村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改革开放以来, 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逐步改变。再加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我国的城乡文化开始了历史上最广泛的交流和传播。只要是跨文化传播, 传播障碍便是一种客观存在。因为障碍的存在, 导致了不同文化交流中的冲突。在我国的城乡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也存在着冲突, 有学者将冲突总结为“现代与传统、中心与边缘、强势与弱势文化的冲突”。[1]为了减少城乡跨文化传播冲突、营造和谐的城乡跨文化传播生态, 对于城乡跨文化传播的障碍进行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二) 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本文所讨论的城乡跨文化传播属于跨文化传播中的一种传播现象, 通过在知网等数据库进行关于“城乡跨文化传播”的检索发现, 目前国内外关于城乡跨文化传播这一选题的研究很少。

目前, 国内的跨文化传播研究主要集中于不同国家、种族之间以及全球化的跨文化传播与交流, 专门针对城市与乡村的文化传播相对很少。国内尚没有一本关于此主题的专著, 相关论文数量也不多。可检索到的论文中, 多从心理学视角去讨论城乡文化交流, 例如, 《跨文化心理学视域下的城乡文化交流探微》 (刘洪波, 载于《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年10月) 等等。

从新闻传播学的理论视角来探讨城乡文化传播的论文屈指可数。其中, 杨浩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城乡跨文化传播的文化适应性分析——以河南为例》 (2010年) 中, 第一次较为全面系统地讨论了城市化背景下我国城乡跨文化传播的现象, 采用个案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 对进城农民的文化适应性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杨浩在文中就城乡跨文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并从经济发展、政策制度、传播环境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除此以外, 学者们也关注到了“城乡文化传播生态失衡”的问题。张爱凤的《论当代中国城乡文化传播的生态失衡》 (载于《当代传播》, 2010年第5期) 一文中指出, 在“城市中心主义”的社会文化传播系统中, 乡村是被忽略的“他者”, 都市文化的霸权地位造成了城乡文化传播生态的失衡。吴翠敏的《断裂与失衡——中国城乡跨文化传播的生态现状》 (载于《西部广播电视》, 2014年第9期) 一文, 从大众传播的视角去阐释我国的城乡跨文化传播现状。同样指出了我国的城乡跨文化传播是断裂和失衡的, 她认为是大众传媒的偏向性加重了这种文化失衡, 并由此带来了文化冲突和个体文化适应上的困境。

由于中国曾经的计划经济体制等原因造成了我国城市与农村之间存在着鲜明的界限, 城乡二元结构在世界上是一个特殊现象。因此, 国外并没有“城乡跨文化传播”的相关研究。

关于“跨文化传播障碍”的论文有很多, 但是主题都与城乡文化无关, 多是探讨中国与外国文化之间的传播障碍。

根据目前现有的文献资料可以发现, 关于城乡跨文化传播尤其是从大众传播的角度出发探讨的研究成果显得很不足, 更不用说专门探讨城乡跨文化传播障碍的论文。因此, 本文的选题具有一定的新颖性。

二、相关概念介绍

(一) 城乡文化

关于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 (有学者称为农村文化) 这两个概念, 少有学者给予其明确的概念界定, 大多数人都是对其进行对比性描述。但是可以发现, 这两个概念是一组对立的概念, 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形式。城市文化又被称为都市文化, 是“整个社会前沿的文化”, “是一种最能体现时代特征, 具有强烈时代感、先进性、主体性的文化”。[2]与之相对的乡村文化由于受到土地束缚的影响。因此, 具有纯厚、质朴但封闭、缺乏创新的文化特点。城市文化是强势的文化, 乡村文化相对来说是弱势的文化。在本文中, 我们无须纠结如何定义这两种文化, 只要能够确定这是两种有明显差异的文化形态即可, 两种具有差异的文化之间的交流传播便涉及跨文化传播的问题。

(二) 跨文化传播

《跨文化传播导论》一书中, 跨文化传播是指“不同文化之间以及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交往与互动, 涉及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之间发生的信息传播与人际交往活动, 以及各种文化要素在全球社会中流动、共享、渗透和迁移的过程”。[3]在本文中, 城乡跨文化传播便是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之间的渗透、迁移以及城市群体与乡村群体之间的交往、互动等传播行为。

(三) 跨文化传播障碍

跨文化传播障碍, 顾名思义就是一切阻碍跨文化传播顺利进行的因素。陈力丹认为, 跨文化传播的障碍可能来自文化本身, 也可能来自人们的主观倾向, 甚至可能来自传播政策的束缚。他将跨文化传播的障碍分为三个方面:“认识误区”、“刻板印象”和“文化中心主义”。但是他所指的障碍更多的是适用于两种完全异质的文化。例如, 中美文化, 本文所要探讨的中国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虽然并非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化, 但是依然存在类似的跨文化传播障碍。

造成城乡跨文化冲突的障碍来源有很多, 如城乡经济的差异、制度上的差异、文化的差异等等。本文则是基于大众传播的视角对于城乡跨文化传播的障碍进行分析, 将城乡跨文化传播的障碍分为主观上的障碍和客观上的障碍。主观障碍与传播主体有关, 是来自传播主体主观认识上的障碍。客观障碍指的就是来自客观传播环境的障碍。

三、城乡跨文化传播的障碍分析

主观障碍主要来自传播主体的对于交流双方及对方文化的认知。在城乡跨文化传播中, 主观障碍主要来自两方面:其一, 城市居民对于农民及农村的刻板印象。其二, 城市文化中心主义。

(一) 市民对于农民的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和心理现象, 在跨文化传播研究的视野中, 刻板印象主要“被看作是人们对其他文化群体特征的期望、信念或过度概括, 这种态度建立在群体同质性的原则之上, 具有夸大群体差异而忽略个体差异的特点。”[3]由于刻板印象是对社会事物的一种简略概括, 虽然能够帮助人们了解认知对象的总体特征, 但是却容易使人忽略大部分的真实状况以及区分个体。在城乡跨文化传播中, 刻板印象会给交流双方带来文化间的冲突。

刘林平在《交往与态度:城市居民眼中的农民工——对广州市民的问卷调查》一文中, 通过对广州市民的问卷调查发现, 城市居民对于农民工形象的认识是:“生活节俭”、“能吃苦”、“不遵守公共秩序”、“缺乏教养”和“勤劳”, 作者表示这些“其实也是传统中国农民的形象”。[4]以上是市民对于农民工或者说是农民这个群体的认知, 同时也可以说是市民对于农民群体的刻板印象。

李普曼认为, 大众媒介不仅是拟态环境的主要制造者, 而且在形成、维护和改变一个社会的刻板印象上也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在我们的新闻报道中, 农民、农民工往往被塑造成“弱势群体”的形象或负面形象。有学者调查研究发现, 我国的城市报纸对于农民工的报道采用了高度类型化的叙事方式, 产制了高度类型化的公共形象, 其中得到最频繁再现的形象是“受难形象”和“负面行为者”形象。研究者指出, 负面行为叙事以及负面形象倾向于把农民工再现为城市社会的“威胁”和“麻烦”, 这“阻碍了农民工在城市社会获得文化承认”。[5]由于得不到城市的认可而产生的相对剥夺感的, 农民工群体的心理常处于一种茫然、失范、冲突的状态, 加剧了其反社会的倾向, 所以会发生来自社会底层的暴力事件。

(二) 城市文化中心主义

文化中心主义是指“把自己所属的文化作为文化的中心, 并作为评价其他文化的参照系和标准, 用以衡量异文化价值观的优劣高下”。[6]在我国的城乡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存在着城市文化中心主义:城市居民把自己所属的城市文化当作文化的中心, 用城市文化作为评价以及审美乡村文化的标准。这种文化中心主义还表现为对待乡村文化的不尊重, 缺乏对于乡村文化的敏感和正视, 不愿与农民群体交往, 由此产生了城乡跨文化传播的障碍。

城市文化中心主义在我们的大众传媒中也有体现, 当代审美文化的生产者和传播者更多是站在都市文化为中心的立场上, 生产和传播符合都市审美趣味的文化产品。以当前热播的国产电视剧为例, 除去古装剧、历史剧等题材, 单以都市题材和乡村题材为比较对象的话, 都市题材的电视剧显然更多地占据了我们的电视屏幕。尽管我们也能在电视上看到类似《乡村爱情》的这类反应农村现代生活的影视作品, 但是就总体数量来看, 乡村文化和都市文化在大众传播的生态系统中仍然是传播失衡的。这种失衡便会导致城市文化的审美文化、价值观念及消费方式等通过大众媒体流入农村, 慢慢地便形成了城市文化对于农村文化的绝对优势地位, 这也是很多学者所说的“城市文化霸权”或“城市文化殖民”。

以上两方面都属于城乡跨文化传播的主观障碍, 除此以外, 在城乡跨文化传播中也存在一些客观障碍, 客观障碍主要体现为城乡居民媒介的接触使用差异。

(三) 城乡居民媒介的接触使用差异

根据陈绚等人对河北第什营村的乡村居民的媒介使用调查实证研究发现, “电视是农村居民使用频度最高的大众媒介”, 这个村的村民使用的大众媒体只有两种:电视和互联网, 但是互联网并未在该村普及, 所以电视占绝对优势。而且该研究显示村民对于电视新闻的关注度较低, “不关注的原因是媒介上传播的新闻距离自己的生活非常遥远, 跟自己无关”。[7]相比较农村居民, 城市居民所能选择和使用的媒介却多很多, 除了电视和互联网, 还有报纸、杂志、广播、电影等等。除了媒介的使用量上有差别, 使用质量也存在差别。正如调查结果显示, 农民对于媒介的使用更多的是追求娱乐功能, 而城市居民可以享受到诸如教育功能、信息功能等其他媒介功能。基于媒介的使用差异, 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之间的信息鸿沟会越来越大, 再加上媒介的掌控权在城市, 如此一来便使农村与城市在跨文化交往中处于不利的被动地位。

其实在城乡跨文化传播中, 大众传媒可能具有双重角色:桥和沟。桥体现在大众传媒可以起到增进城乡群体的沟通交流的作用, 改变人们对于某一群体消极的刻板印象;沟体现在大众传媒能够实现某种感知偏向、文化偏向的延伸, 能够加强某种消极的刻板印象。如何权重这两重角色便是摆在传媒面前的一个思考命题。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越来越多的农村群体涌入城市, 城市群体和以农民工群体为代表的农村群体之间的传播交流活动越来越多。由于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城乡文化传播属于跨文化传播, 存在跨文化冲突与传播障碍。本文在对相关研究成果和概念进行梳理后, 将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来分析城乡跨文化传播中存在的障碍。

关键词:城乡文化,跨文化传播,障碍

参考文献

[1]张小飞, 郑小梅.城市化进程中城乡文化的冲突域融合[J].人民论坛, 2012 (27) .

[2]杨浩.中国城乡跨文化传播的文化适应性分析——以河南为例[D].浙江: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2010.

[3]孙英春.跨文化传播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204.

[4]刘林平.交往与态度:城市居民眼中的农民工[J].中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2) .

[5]李艳红.一个“差异人群”的群体素描与社会身份建构:当代城市报纸对“农民工”新闻报道的叙事分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6 (02) .

[6]陈力丹, 闫伊默.传播学纲要 (第1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187.

[7]陈绚, 董书华.乡村居民媒介使用调查报告——2012年1月~2月河北第什营村实证报告[J].国际新闻界, 2012 (05) .

[8]吴翠敏.断裂与失衡——中国城乡跨文化传播的生态现状[J].西部广播电视, 2014 (09) .

大众传媒文化 篇8

关于“学术明星”

在《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中,约翰·费斯克是这样定义“明星”的:所谓“明星”是由于在银幕与其他媒介上的公开表演而出名,并被视为各种文化群体之间重要象征的个体①。而本文中所提到的“学术明星”是一种新兴的社会现象,是指在文化学术界有一定成就的个体,通过大众传媒接触广大受众,以其特有的表述方式传播文化知识而为大众所接受,从而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与观众喜爱度。学术明星是近些年才出现的现象,它的出现是学术与现代大众传媒成功对接的结果,是市场化运作的产物。

如何正确看待“学术明星”现象

一、存在的合理性:学者、媒体、受众“三赢”局势

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向来都有“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傲人之气。在某些专家学者眼中,这股由学术明星掀起的文化热,被视为沽名钓誉,被贬为专业研究和学术文化的堕落。可是,难道一定要整天躲进书斋潜心研究,隔绝媒体信息,脱离社会群体才是“学术研究”的高雅姿态?易中天先生曾说过:“人文学科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人的幸福服务,所以,除了一部分在书斋里潜心治学的学者以外,也需要有一部分人将学术转化为可以直接为社会现实服务的东西。因此必然会有一部分学者走出书斋,走向社会,走向大众,走向媒体。孔子如果生活在今天,他肯定会上电视,不然,像他那样坐着牛车四处讲学,太辛苦了。一个真正希望传播自己思想、而且相信自己的思想和研究对社会有益的学者,是一定不会放过大众传媒这个平台的②。”“书斋学者”和“学术明星”两者之间并不矛盾。那些“专注于文化发掘、不以出现在公众视野为务”的书斋学者令人尊敬,那些“在汲取先贤今学之成就的同时着力于传播文化、推进学术成果的广泛普及”的学术明星也同样令人欣悦。

这是一个全民造星的时代,“超级女声”“梦想中国”之类的娱乐选秀节目充斥着电视屏幕;这是一个浮躁的年代,报纸杂志书籍的阅读人数大量减少,电视、网络融入人们的生活;这是一个大众文化消费流于浅薄庸俗的时代,科教类节目的收视率远远比不上偶像剧那样深受大众喜爱。这时候,人们迫切需要有人担负起重任,改变这种愈演愈烈的状况,而受众也并非乐意于被娱乐事件包围着,他们需要一些有用的知性文化,这是光靠“超女”“好男儿”无法获取的。“学术明星”则既为时势所造,又为客观所需,其社会作用呈互补关系。“百家讲坛”节目的出现让人们看到了大众文化广泛传播的曙光,相比“超女”的走红,“学术明星”“超级教授”的走红更让我们欣慰。“百家讲坛”上的讲演激发了更多人了解中国文化的兴趣,也使更多层次的人有机会接触到精英的中国文史教育。学术的价值固然不仅仅在于影响大众,但学术如只是在象牙塔里供极少数的人把玩的话,它的存在价值就会被大打折扣。学术明星的出现,有利于改变目前大众文化过于媚俗的状况,促进学术和大众的互动,有利于从整体上提升大众文化的品位,打破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壁垒,既能繁荣学术,又能提高大众的文化素养水平,何乐而不为呢?我们应该看到,学术明星们借助电视这一大众传媒,依靠自身魅力赢得受众,创造了电视文化的一大奇迹,彰显了文化传播的神奇力量;电视媒体借助学者的高雅智慧和演讲艺术收获了极高的收视率,创造了经济效益;电视观众则获取了文化知识,提升了文化素养,满足了精神上的需求。学者、媒体、受众的“三赢”局势,可谓一石三鸟,皆大欢喜。

二、显现的问题:学者与媒体的浮躁淡化了学术本身

2007年3月,天涯论坛上出现了一篇《我们为什么要将反对于丹之流进行到底》的帖子,发起者为中山大学研究古诗词和古文献博士徐晋如。该帖言辞激烈地称于丹“极度无知,传播错误的、甚至有害的思想”。不久之后,北大清华等校10博士在网上联名抵制“学术超女”于丹,甚至要求她从“百家讲坛”下课。一石激起千层浪,围绕“学术明星”现象的争论也愈演愈烈。借助电视媒体的力量,“学术明星”扬名天下,但同时伴随而来了一些学术界批判的声音。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转变是进步还是倒退?是电视工业化还是学术商业化?

首先,媒体做节目,不能求全责备,它有时必定会突出一些东西,弱化一些东西,某些一笔带过的地方就显得没那么专业了。在节目的制作上,电视表现出明显的趋众化特征,使电视变得简单、浅显和平面。“明星学者”是以“浅显易懂”贴近了大众,唤起了他们对传统历史文化的兴趣,但是,如果逐渐形成了一种形式大于内容的风气,传道启蒙可能被大众的热闹互动所取代,庄重的宣讲被疯狂的签售所替代。这样一来,在大众传播中,文化传播内容本身就可能变成了虚拟的文化学术本身,类似说书式的历史传播慢慢被误以为就是历史本身,那么,学术和文化原本淳朴的内涵也就丧失殆尽,人们在电视面前变得思维懒惰、不思进取,文化基准的下滑将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新问题。其次,电视作为大众传播机构,普及学术并不是它们邀请学者走上讲坛的唯一目的,提高收视率,吸引受众眼球,是其最终目的。因此,在“百家讲坛”中学者会倾向于去选择一些猎奇的、有争议的题材,讲述方式也全部是悬疑的、评书式的,最大程度地调动观众的兴趣。这时,矛盾就出现了。因为文化知识的传播与普及要求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遵守基本规范,受众也期待能建立起科学化、立体化的思想与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大众传播的技术为文化的传播发展开放了市场,而文化产品是按照供求规律作为商品提供的。在商业效益和利益的驱动下,电视媒体是否能够坚守住阵地,是否能够真正平衡好文化传播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呢?再次,社会和一些人把学者当做明星来追捧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信号。媒体需要专家学者,因为节目需要他们的加入才能显出品位与高度;专家学者也需要媒体,没有媒体的传播效应,满腹经纶无从述说,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批评和争议的客观炒作,也能给媒体和学者本身带来较好的传播效果和经济效益。抛却学术的严肃性不谈,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学者从事学术研究的时间却被压榨得少而又少,这只会让更多的人无心做学问,开始走捷径。

当代大众文化消费时代,学术明星及其文化实践不仅任重而道远,其矛盾性也显示着当代文化的整体困境。学术的普及是“通俗化”而不是“庸俗化”,这是学者在进行学术传播时所应该肩负的社会责任,而不应一味迎合观众、迎合市场。真正的学者应该把他们的研究成果造福于广大民众,运用自身的知识去客观地普及学术见解和成果,并为大众的文化生活提供正确的舆论导向。电视作为一种大众媒体也肩负着一种教育责任,把人们引向深层思考和高尚境界的责任,因此并不是所有的节目都要像娱乐节目那样目的在于取悦观众。寓教于乐可以是为思想为知识而“乐”,却不能为收视率而“乐”。电视所涉及的学科领域可以更广泛,角度选择可以更多样,从而能给公众展现更科学化、立体化的思想与知识谱系。作为观众则应注意在学习中提高,不要盲目跟随大众时尚,不要盲从专家学者的一家之言。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专家、媒体、大众在文化知识交流沟通方面的良性互动。

注释:

①约翰·费斯克等编撰,李彬译注: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4年1月第二版:270

②蒯乐昊、易中天:我已经上了明星的“贼船”[J],南方人物周刊,2006年,19期:42

上一篇:国内首部迷你美味剧《美味学院》首映礼上精彩视频等着你下一篇:调解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