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的文言文翻译答案

2024-08-17

醉翁亭记的文言文翻译答案(共15篇)

醉翁亭记的文言文翻译答案 篇1

(甲)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肃然。感极而悲者矣。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1)日星隐耀,山岳潜形 潜:_____________

(2)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去:_____________ 谗:_____________

(3)日出而林霏开 开: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而”字,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水落而石出者

[ ]

A.黑质而自章

B.云归而岩穴瞑

C.学而不思则罔

D.吾恂恂而起

3.把下面的`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4.甲乙两段文言文都是写景的名段,却表达了作者不同的心情。

甲段写了___________的景色,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的心情;乙段写了___________的景色,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的心情。

参考答案:

1.①隐没;隐藏; ②离开;谗言、坏话; ③散开;消失

2.B

3.野花开了,散发着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意思对即可)

醉翁亭记的文言文翻译答案 篇2

一、“万水千山总是情”———进行有效的课堂目标引领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直接影响教学的走向, 是所有教学活动的终极追求。然而, 由于种种原因, 有的教师教学目标设置随意化, 大而化之, 虚化、泛化, 目标和内容不吻合;有的老师语言重复啰嗦, 不能用合适的语言将教学目标表述清楚;还有的割裂了三维目标, 搞得支离破碎。一堂课需要设计什么样的目标才是有效的呢, 我们语文教师在上课开始就要提出学习文言文的要求和本课学习目标, 从而实现知识技能目标和过程方法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三维统一。如讲授《醉翁亭记》时要向学生明确其知识和能力目标为积累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了解文章主要通过对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 充分领略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 认识这种情感产生的社会背景以及背诵课文;明确其过程方法目标为以“朗读———质疑———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展开教学, 关注每一个体的阅读体验, 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尽情表情达意的理想场所, 达到阅读学习本文的目的;明确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为认识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这样, 我们语文教师授课的终极目标才能指向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表现出一种人文情怀。

二、“一石激起千层浪”———进行有效的文本研读

语言学家吕叔湘老先生说过, 文本细读就是“从语言出发, 再回到语言”。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效地实施师生对话, 要串讲以贯通, 提问以启发, 以巧妙的课堂提问来诱发学生的思维潜能, 让他们感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心境。分析课文《醉翁亭记》时可如此提问串讲:

1. 提出问题:那么欧阳修在本篇文章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2. 合作探究:太守为什么而醉, 从而领悟思想内容。

(1) 依据自己读书的感受, 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师点评:“醉”不只指“酒醉”, 更指“陶醉’:为景而醉, 为人而醉, 为情而醉。

(2) 课文中哪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 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 想象画面。

(2) 醉翁亭依山傍水, 景色千变万化, 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

(3) 看到这样的美景, 作者产生了怎样的情?

(3) 领略文中的人欢。

(1) 水好, 山好, 那这个地方的人, 他们的生活怎么样呢?———快乐。那么, 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

(2) 朗读第三小节, 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太守见到这些, 有着怎样的神态?

(3) 那么, 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

3. 进一步探究:但这乐真的是无忧无虑的乐吗? (此为本文的精髓, 也是学生情感的进一步升华)

到此教师即兴总结: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 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 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这里以鸟之乐衬托人之乐, 以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

4. 比较阅读

问题设计:作者与柳宗元都是被贬谪的官员, 我们在初二学习过的《小石潭记》中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怀, 也有“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的写“乐”这样的句子。那么《醉翁亭记》的“乐”与《小石潭记》的“乐”是否一样?巧妙的问题设计, 触动了学生的兴趣点、情感点, 因而学生说得兴趣盎然, 此文的难点也在这一刻自然地得到突破。这样有“磁性”的文本研读, 吸引了学生, 激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共鸣, 因此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 气氛融洽。

三、“巧将金针度与人”———进行有效的语言品味

本文的语言精妙准确, 教师要带领学生学会品味, 读与赏相结合, 带领学生细读文本, 从而让学生获得品味的方法和能力。品析《醉翁亭记》的语言之美时可安排合作讨论:课文的语言美表现在哪里?同学们发言的内容可能有语言优美、生动、形象, 充满情感之类。于是教师可以点拨:文章的语言之美表现在以下三点:1.句子的节奏美, 文中有不少对句, 句式整饬工稳, 具有音乐的节奏感和回环美, 读起来抑扬顿挫, 铿锵悦耳;2.句子的形式美, 全文用了二十一个“也”收束句尾, 形成了一种长短参差、一唱三叹的吟诵句调;3.句子的表达方式美, 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

四、“解识无声弦指妙”———进行有效的背景解读

语文教师要善于联系背景来解读文本, 对作者进行心理探析, 引导作者在更广阔的背景中去了解作者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个性心理。欧阳修早期支持范仲淹, 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 结果遭到保守派的反对。《醉翁亭记》就是其在贬为滁州太守时所作。滁州在五代长期战乱之后, 人民得到了暂时的安定生活, 他守滁州, 政事也较为清简。这篇著名游记, 记叙了作者这时生活的一个侧面, 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被贬官后寄情山水的特殊心理。

文言文翻译的“六字法” 篇3

文言文测试中的主观题最常用的题型是翻译。将文言文翻译为现代汉语,是检测考生是否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有效手段,它虽然侧重古汉语语言形式的考查,但由于同时也涉及内容,因而是高考文言文阅读中一种带有综合性的考查手段。

从考查的特点和目的出发,高考中的文言文翻译总是要求以直译为主,意译只能是一种次要的方式。这里说的直译。是指将原文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之中,包括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和所采用的表达方式。而意译,则是根据原文表达的基本意思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字字句句的落实,甚至可以采用和原文差别较大的表达方式。高考固然要求考生能从宏观上整体把握文言材料的内容,但更要求考生能从微观上理解文言文字词、句式等语言知识以及这些知识与现代汉语的差别。因此。各省市的文言文翻译试题都要求采用直译的方式。但遇到难以直译或直译后表达不出原文意蕴时。也可酌情采用意译。

目前高考中的文言文翻译多是从前面阅读材料中选几个句子进行翻译,因此翻译的第一个步骤就是通读文言阅读材料,并借助选择题的选项整体把握文意,为翻译局部的语句打好基础,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第二步,按照词序,逐词落实。进行一句句对译。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第三步,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要想在翻译时做到信、达、雅,要掌握一些具体方法,这些方法可以概括为“留、补、换、删、调、贯”六个字。

“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古代国名、朝代名、年号、人名、地名、官名、政区名,以及器物、度量,典章制度等。这些词均不必翻译,原样保留。

[例题]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译文]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的北门的钥匙。

[解析]句中“人”、“我”、“北门”就可以保留不译。

“补”:有四点需要遵循:

1文言文中是单音节词,现代汉语已变成复音的要补成复音词。

[例题](2006年湖南高考卷)奚足以语文事

[译文]哪里够得上谈论文章的事情?

[解析]不要误合单音词。上例中的“语文”,就不能当作现代汉语中“语文课”的“语文”,在例句中它是两个词,“语”是谈论,“文”是文章。

2文言文中与今已有差距的简练说法,要参照文中语句的含义作适当的补充。

[例1]焚百家之言

[解析]不宜把“言”译为“话”,而应译为“记载言论的著作”。

[例2]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解析]这里的“言”不是“说”,而应译为“用文字表述、记载”。

3一些铺叙繁笔,可凝缩简述。

[例题]席卷天下、囊括四海、包举宇内、并吞八荒

[解析]可缩译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4遇到文言中的省略之处,要按现代汉语的习惯补出省略的内容。

[例1 ](2006年高考安徽卷)圣王在上而民不冻不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表之。力开其资财之道也

[解析]其中“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省略了主语“君王”,翻译时需补出来:“不是(君王)能亲自耕种使他们有饭吃,亲自织布使他们有衣穿”。

[例2](2006年高考上海卷)累有相示,别领收贮,然未一披

[解析]这里有多处省略,翻译时宜补出来:(有人)屡次(把他的文章)给我看,(我)另外让(人)收藏起来,但(我)没有读过(这些文章)。

“换”:文言中有不少用语,现代虽然还用,但已不是古代的意思,翻译时都应换用与之相应的现代说法。

[例1]先帝不以臣卑鄙

[解析]“卑鄙”译为地位低。

[例2]见识浅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解析]“故事”译为旧事,前例

[例3](2006年高考江西卷)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旋畔

[解析]对通假字,要按本意去翻译。这个句子的意思是:于是想到我对书(的痴迷),确实与刘伶对酒(的痴迷)没有什么区别,正担心刚刚发誓却又随即违背。句中“畔”就是一个通假字。通“叛”,这里译为“违背”。

“删”:文言中有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没有和它相当的词,或者没有必要译出,勉强翻译反而不顺,对这样的虚词就可以删去不译。例如句首的发语词、句中的语助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足音节或停顿的助词等虚词,均可略去不译。

“调”:近年来高考文言文翻译十分重视古汉语特有句式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的考查,翻译这些语言考查点时,都要按照现代汉语语法要求调整过来。

1词类活用知识考查

[例1](2006年高考全国卷)居数郡,见可欲终不变其心,妻子饥寒如下贫者

[译文]在几个郡待过,遇见会引发贪欲的事,始终不改变自己的心性,妻子儿女挨饥受冻,如同极贫穷的人。

[解析]“欲”,要注意其处于“见”的宾语的位置上,活用为名词,译为“贪欲之事”。

[例2](2006年高考湖南卷)而其弊常丰缛而寡实

[译文]但它的弊病常常(在)词藻华丽缺少实际内容。

[解析]“寡实”(寡,形容词用作动词,缺少;实。形容词用作名词,实际内容。

[例3](2006年高考湖北卷)夫食为民天,民非食而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

[译文]吃饭是老百姓最大的事,老百姓没有吃的就无法生存了。三天不吃粮食,父亲和儿子就不能保全。

[解析]“粒”应该作动词解,为吃饭、吃粮食之意。

[例4](2007年高考湖北卷)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

[译文]门前种有一棵槐树,枝叶繁茂,(善人公)时常在树下煮粥给饥民吃。

[解析]“植槐一株”,数量词作定语,后置,按“植一株槐”的语序翻译。“于其下”,状语后置;“哺饿者”,使饿者哺。

[例5](2006年高考天津卷)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

[译文]现在想让他投降却反倒杀他的使者,恐怕不可以吧?

[解析]降,使动用法,让……投降。

2古汉语特有句式的考查

[例1](2006年高考全国卷)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译文]季布更加闻名的原因,是因为曹丘传播了他呀。

[解析]用“者……也”为标志的因果关系的判断句,这个句式特点要译出来。

[例2](2006年高考浙江卷)吾为物所苦,亟起索烛照

[译文]我被小虫咬得难受,(你)赶快起来拿蜡烛来照照!

[解析]用“为……所”作标志的被动句,其它语言标志的以及无标志的被动句,在翻译时都要给予注意。

[例3](2006年高考全国卷)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

[译文]从县令升任京城附近的大郡长官,近代从未有过这样的事。

[解析]“未之有”,宾语前置,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用法,依“未有之”的顺序来译。这是文言文高考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倒装句,还有一些其它的类型,复习时都要给予注意。

“贯”:文言文翻译时,还会遇到一些修辞现象、委婉说法、用典用事,翻译时要灵活处理,以使译文明白、贯通。

[例1](2006年湖北高考卷)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

[译文]在朝廷当官,不知道有战场上的危急。

[解析]“庙堂”在这里代指朝廷。《岳阳楼记》中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例2](2006年四川高考卷)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

[译文]我这个人不合礼义的俸禄,即使非常优厚我也不接受。

[解析]“万钟”,指高官厚禄,《鱼我所欲也》中有“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例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解析]如果硬译为“一个男子犯上作乱,七座庙都被毁坏了”,就与文意大相径庭。“一夫作难”是用典,译为陈涉起义即可;“七庙”是借代,代指整个秦王朝。

总之,类似这种语言现象,诸如:藩篱(边防),布衣(平民),三尺(法律)、会猎(会战)、更衣(上厕所)。山陵崩(死)、填沟壑(消灭)、金城千里(钢铁般城防),如果照直译出,反而不顺,甚至与原意不符,这时就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灵活翻译,以使译文前后衔接,上下贯通。

放鹤亭记的文言文翻译 篇4

放鹤亭记

宋代: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bēi)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忻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馀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元丰元年十一月初八日记 《放鹤亭记》。

译文

熙宁十年的秋天,彭城发大水,云龙山人张君的草堂,水已没到他家门的一半。第二年春天,大水落下,云龙山人搬到故居的东面。在东山的脚下,登到高处远望去,看到一个奇特的境地。于是,他便在那座山上建亭子。彭城山,山冈从四面合拢,隐约的像一个大环;只是在西面缺一个口,而云龙山人的亭子,恰好对着那个缺口。春夏两季交替的时候,草木茂盛,似乎接近天空;秋冬的瑞雪和皓月,千里一色。风雨阴晴,瞬息万变。山人养两只鹤,非常温驯而且善于飞翔。早晨就朝着西山的缺口放飞它们,任它们飞到哪里,有时立在低洼的池塘,有时飞翔在万里云海之外;到了晚上就向着东山飞回来,因此给这个亭子取名叫“放鹤亭”。

郡守苏轼,当时带着宾客随从,前往拜见山人,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给山人作揖并告诉他说:“您懂得隐居的快乐吗?即使是面南称尊的国君,也不能和他交换。《易》上说:‘鹤在北边鸣叫,它的小鹤也会应和它。’《诗经》上说:‘鹤在深泽中鸣叫,声音传到天空。’大概鹤清净深远幽闲旷达,超脱世俗之外,因此《易》、《诗经》中把它比作圣人君子。不显露自己有德行的人,亲近把玩它,应该好像有益无害。但卫懿公喜欢鹤却使他的国家灭亡。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认为造成荒唐的灾祸没有能比得上酒的;而刘伶、阮籍那类人,凭借这保全他们的真性,并闻名后世。唉,面南的君主,即使清净深远幽闲旷达,像鹤这样,还不能过分享受,过分喜好就会使他的国家灭亡。而超脱世俗隐居山林的贤士,即使荒唐迷惑颓败迷乱像饮酒的人,还不能成为祸害,更何况对鹤的喜爱呢?由此看来,君主之乐和隐士之乐是不可以同日而语的。”山人欣然笑着说:“有这样的道理啊!”于是,写了放鹤、招鹤之歌:

“鹤飞翔到西山的缺口,凌空高飞向下看选择它去的地方,突然收起翅膀,好像将要落下;忽然看到了什么,矫健地又凌空翻飞。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白石头。”“鹤飞回吧,到东山的北面。那下面有人,戴着黄色的帽子,穿着草鞋,披着葛麻衣服,弹奏着琴弦,亲自耕种自食其力,剩下的东西就能喂饱你。回来啊,西山不可以久留。”

注释

放鹤亭:位于今江苏徐州市云龙山上。

熙宁十年:即公元1077年。熙宁,宋神宗年号。

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北宋徐州治所所在地。

及:漫上。

扉:门。

明年:第二年。

升:登上。

作:造。

适:恰好。

晦明:昏暗和明朗。

俯仰百变:俯视仰视之间,气象有许多变化。

旦:早晨。

纵:听凭。

陂(bēi)田:水边的田地。

傃(sù):向,向着,沿着。

名:给······命名。

挹(yì):通“揖”,作揖。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鹤在北坡鸣叫,小鹤与之应和(见《易经·中孚·九二》)。阴,北面。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鹤在深手攀鸣叫,声传于天外(语出《诗经·小雅·鹤鸣》)。

狎(xiá):亲近。

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据《左传·鲁闵公二年》,卫摊公好鹤,封给鹤各种爵位,让鹤乘车而行。狄人伐卫,卫国兵士发牢骚说:“使鹤,鹤实有禄位,余焉能哉?’’卫因此亡国。

《酒诰》:《尚书》篇名。据《尚书·康浩》序,周武王以商旧都封康叔,当地百姓皆嗜酒,所以周公以成王之命作《酒浩》以戒康叔。

《抑戒》:《抑戒》是《诗·大雅》中的篇名。相传为卫武公所作,以刺周厉王并自戒。其中第三章:“颠覆厥德,荒湛于酒。”荒湛于酒即过度逸乐沉俪于酒。

刘伶、阮籍:皆西晋“竹林七贤”中人。皆沉醉于酒,不与世事,以全身远害。

“翻然”二句:指鹤转身敛翅,恍惚将要止歇。

黄冠:道士所戴之冠。

元丰元年:即1078年。元丰,宋神宗年号。

赏析

这篇记有明显的出世思想。文章指出,好鹤与纵酒这两种嗜好,君主可以因之败乱亡国,隐士却可以因之怡情全真。作者想以此说明:南面为君不如隐居之乐。这反映了作者在政治斗争失败后的消极情绪。正文共四段。

文章开头,作者用直叙的方法。简练的文笔,交待了山人迁居和建亭的原由,把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经过写得一清二楚。“升高而望,得异境焉。”是何意境,先留一个“悬念”,然后从容着笔,再述其“异”。“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四合”与“大环”,似实非实,似虚非虚;“隐然”,既状其膝陇。又透出并非是绝对“合”与“环”的徽意。这是异境,也是美景;然而美中不足,独缺其西。亭子正好建在这里,岂非天工不足人巧补。或谓山人慧眼,依乎于自然。建亭的地理位置选得好,四周的风景更美。作者用一组节奏明快,语势刚劲的排比句来描述这里的景色,随着季节的转换,景物各异:春夏之交,草木齐夭,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随着风雨晦明的气候变化,景色瞬息百变,写得最文并茂,很是精美。到此为止,主要写一个“亭”字。

第二段主要写鹤。山人养鹤、为求其乐。“甚驯’,指早放晚归,顺从人意;“善飞”指纵其所如,时而立在田里,时而飞上云天。写得文理清晰,错落有致,“纵其所如”是随心所欲,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明状鹤飞,也暗喻隐士之乐。隐士爱鹤,故以鹤名其亭。紧承上文,由亭及鹤,又由鹤回到亭。文理回环,构思巧妙,点题自然,耐人品味。

弟三段主要写一个“乐”字。上文用描述,这一段用议论。“子之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自问自答,文意抑扬,饶有情趣,说出自己的看法,树立了论点。接着用主客映衬的手法加以论证。“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意思是鹤在隐蔽处鸣叫,它的同类便应声唱和。“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意思是鹤在水边高坎上鸣叫,声音洪亮传得又高又远。《诗经》、《易经》是儒家经典著作,引用来说明’‘清远闲放”的鹤,可以比着贤人、君子,是无可非议的,具有绝对权威,增加了论证的力量。高洁祥瑞如鹤,虽贵为天子,却爱而不敢好,否则,就会像卫懿公一样,闹个亡国的下场。只有隐居而且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好而无伤,独得其乐。到此已经证明了论点,隐居之乐,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但是,作者并未就此而止,又进一步用主客映衬的写法,用“好酒”来陪衬“好鹤”。这并非是节外生枝,繁文累赘,而是“借客形主,回旋进退,使文情摇曳生姿”(王水照《论苏轼散文的艺术美》)。周公是周朝的开国元勋,他为了告诫康王不要酗酒误国,写了《酒浩》。春秋时代的卫武公,为了警戒自己不贪杯,写了《抑戒》这首诗。这些说明贵为帝王,不仅不能好鹤,也不能好酒。但隐逸之士的刘伶、阮籍等,虽酗酒狂放,不仅无害,而且还因此保全了自己的纯真,为后世留下了美名。在主客对论之后,又作一个交错给合的结论:“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感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鹤乎!”进一步说明了由于地位不同,为乐迥异。这从另一面歌颂了隐士之乐赛过了君王。这一段是从主到客,由客回到主,从鹤到酒,由酒回到鹤,回环复沓,反复论证,使文意更加深刻,文情更加流转动人。

第四段,用放鹤、招鹤之歌,对隐士之乐加以咏叹。既补充了前文写放鹤、招鹤之处的简略,又是对隐士好鹤之乐的教染。不仅如此,作者还借招鹤为名,行招仕之实。“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妆饱。”这是对隐士生活的素描,流露出歌赞、羡慕的感情,“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这表面上是招鹤,实际上却在招仕。本文的东山为隐居之庐,喻隐居。西山为鹤出所至,且与东山相反,所以西山是喻出仕为官。不可久留,是说仕途维艰,吉凶难于预料,不可迷恋,应该及早猛醒,亡途而知返。这表明了这时的苏轼已经滋生厌倦仕途的意念,萌发了羡慕隐居之乐的情丝。

爽籁亭记文言文翻译 篇5

原文

玉泉初如溅珠,注为修渠,至此忽有大石横峙,去地丈余,邮果而下,忽落地作大声,闻数里,予来山中,常爱听之。泉畔有石,可敷蒲,至则跌坐终日。其初至也,气浮意嚣,耳与泉不深入,风柯谷鸟,犹得而乱之。及瞑而息焉,收吾视、返吾听,万缘俱却,嗒焉丧偶,而后泉之变态百出。初如哀松碎玉,已如昆弦铁拨,已如疾雷震霆、摇荡川岳,故予神愈静,则泉愈喧也。泉之喧者入吾耳而注吾心,萧然冷然,浣濯肺腑,疏瀹尘垢,洒洒乎忘身世而一死生,故泉愈喧,则吾神愈静也。

夫泉之得子也,予为导其渠之壅滞,除其旁之草莱,汰其底之泥沙。濯足者有禁,牛马之躁践者有禁,予之功德于泉者止此耳。自予之得泉也,旧有热恼之疾,根于生前,蔓于生后,师友不能箴,灵文不能洗,而与泠冷之泉遇,则无涯柴棘,若春日之伴薄冰,而秋风之陨败箨,泉之功德于我者,岂其微哉?泉与子又安可须臾离也。

故予居此数月,无日不听泉二初曦落照往焉,惟长夏亭午,不胜烁也,则暂去之矣;斜风细雨往焉,惟滂沦淋漓,僵盖之松不能蔽也,则暂去之矣;暂去之,而予心皇皇然,若有失也。乃谋之山僧,结茅为亭于泉上,四置轩窗,可坐可卧。亭成而叹日:是骄阳之所不能驱,而猛雨之所不能逐也。与明月而偕来,逐梦寐而不铲,吾今乃得有此泉乎。

且古今之乐,自八音止耳,今而后始知八音外别有泉音一奇,世之王公大人不能听,亦不暇听,而专以供高人逸土陶写性灵之用,虽帝王之咸英韶武,犹不能与此冷冷世外之声较也,而况其他乎!于何幸而得有之。岂非天所以责予者欤?于是置几移璞,穷日夜不舍,而字之曰“爽籁”云。

赏析

爽籁亭乃作者所筑,座落在湖北当阳县之玉泉山。万历三十八年秋,其兄宏道去世,作者伤心不已,加之自己功名失意、病体初平,因而心灰意冷,履游玉泉山,看山听泉。山水的灵秀赋予他创作的冲动;写下这篇抒发性情、珠圆玉润的文字。

文章围绕所以筑亭子玉泉展开。“忽落地作大声,闭数里,予来山中,常爱听之’,令人“洒洒乎忘身世而一死生”,一;“泉之功德于我者,岂其微哉?泉与予又安可须臾离也”,二;“居此数月,无日不听泉”,“暂去之,而予心皇皇然若有失也”,三;“八音之外,别有泉音一奇”,“专以供高人逸士陶写性灵之用”,“予何幸而得有之”,四。在阐明原因的同时,把泉声之奇、泉之功用、泉之魁力,作了传神的刻划。

泉声一段,除写泉声之百态外,指出气浮意嚣,只能得而乱之;只有神静才能听出泉之百态。神愈静则泉愈喧,泉愈喧则神愈静,诚具哲理。

君子亭记文言文阅读答案 篇6

①阳明子既为何陋轩①,复因轩之前营,驾楹为亭,环植以竹,而名之曰“君子”。曰:“竹有君子之道四焉:中虚而静,通而有间,有君子之德;外节而直,贯四时而柯叶无所改,有君子之操;应蛰而出,遇伏而隐,雨雪晦明无所不宜,有君子之时;清风时至,玉声珊然,中采齐而协肆夏,揖逊俯仰,若洙、泗群贤之交集,风止籁静,挺然特立,不挠不屈,若虞廷群后,端冕正笏而列于堂陛之侧,有君子之容。竹有是四者,而以‘君子’名,不愧于其名;吾亭有竹焉,而因以竹名名,不愧于吾亭。”

②门人曰:“夫子盖自道也。吾见夫子之居是亭也,持敬以直内,静虚而□,非君子之德乎?遇屯而不慑,处困而□,非君子之操乎?昔也行于朝,今也行于夷,顺应物而能当,虽守方而□,非君子之时乎?其交翼翼,其处雍雍,意适而匪懈,气和而□,非君子之容乎?夫子盖谦于自名也,而假之竹。虽然,亦有所不容隐也。夫子之名其轩曰‘何陋’,则固以自居矣。”

③阳明子曰:“嘻!小子之言过矣,而又弗及。夫是四者何有于我哉?抑学而未能,则可云尔耳。昔者夫子不云乎?‘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②,吾之名亭也,则以竹也。人而嫌以君子自名也,将为小人之归矣,而可乎?小子识之!”

(选自《王阳明集》有删改)

[注]①何陋轩:王阳明被贬为贵州龙场驿驿丞后,伐木为轩,自建居所,并命名为何陋轩,取《论语》中“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之意。②《论语注疏》:人博学先王之道,以润其身者,皆谓之儒。但君子(儒)则将以明道,小人(儒)则矜其才名。

1.对第①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君子亭位于何陋轩的前面。

B.交代了君子亭命名的缘由。

C.竹之姿像虞宫廷里的群妃。

D.必要的隐忍也是君子之道。

2.将下列词语填入第②段方框处,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弗拘 ②能亨

③若愚 ④能恭

A.①③②④ B.①④③② C.③④①② D.③②①④

3.有人认为第③段中“嘻”字可两解:一是表惊讶的感叹词,二是嬉笑的意思:结合具体内容推断不同解释背后的王阳明形象。(4分)

4.本文围绕“君子亭”的命名,层层推进,请加以分析。(4分)

答案:

1.(2分)C

2.(2分)D

3.(4分)答案示例:第一种,“嘻”字做感叹词解,后面的文字显得语重心长,严厉而认真,符合王阳明师长的身份,既有对门人错误思想方式的批评,也是一种自我反省的严肃态度。对比门人略带戏谑的说话方式,王阳明的严师形象呼之欲出。

第二种,嬉笑之意,首先这一声 “嘻”笑本身就有种“我就是这么想的,被你戳穿了”的调皮感,有了这个“嘻”字,后面所有的自谦就都有了自傲的意味。这种自谦不是虚伪,是中国人习惯的表达方式,这样的王阳明不仅只是一个严肃的哲学家,而变成了可爱的长者形象,更富有生活气息。

4.(4分)答案示例:本文先从德行、操守、明达、和乐四方面揭示了君子之道,阐明以“君子”命名亭子的原因;然后借门人之口,指出阳明子完全具备君子之道的四个方面及从阳明子对自己住所“何陋轩”的命名中即可看出阳明子是夫子自道;随后阳明子则表示自己对君子之道是学而不能,不敢以“君子”自任,如不注重明道而追求才名将是小人之流;从而进一步凸显了君子谦虚、正直、明达、和乐的品性,回应了开头,层层推进,曲折有致。

说明文写作技巧

写作说明文要注意说明的顺序。有合理的顺序,文章才能条理清晰,让人看得明白。说明顺序一般有三种,即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间顺序一般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前到后、从远到近等。时间顺序一般有从古到今、从过去到现在等。 逻辑顺序有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主要到次要、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等。什么是合理的顺序呢?这要根据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以及说明对象本身的特征、规律而定。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等,往往以空间为顺序;说明事物的成因、方法,往往以时间为顺序;说明事物的事理,往往以逻辑关系为顺序。

记叙文六要素的作用有哪些

第一要素是时间,年,月,日,时写清楚。

第二要素是地点,要写环境和发生事情的地点。

第三要素是人物,写事情里的人物。

第四要素是起因,为何发生这件事。

第五要素是经过,来龙去脉写清楚;

文言文翻译的规律和方法 篇7

关键词:文言文 翻译 规律方法

针对文言文语句的翻译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来高考的考查重点之一。从分值上看,越来越多,2004年以来,由5分增加到10分。从考查难度上看,逐步加大。对于文言文主观翻译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

为帮助考生有效地进行文言文翻译练习,特作以下几点提示:

一、掌握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的目的出发,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之中,要译出原文用字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同原文保持一致。

这就要求考生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三、注意文言文翻译的关键点

文言文翻译的关键点包括特殊句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和固定句式,这五个关键点也是采分点。

(一)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或谓语动词、省略宾语,省略介宾短语以及介词的省略)。在复习中,考生必须对各种句式的表现形式做到心中有数,考试时才能运用自如。如:

(2008·天津)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译文:这有什么困难的呢,只不过是君王不用这样的方法施政而士人不用这样的方法行事的缘故。

(2008·江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

译文:我喜爱他,(他)不会背叛我。让他去那里学习(为政之道),他就更加懂得治理(封邑)了。以上两例中,“何难之有”和“不吾叛”都是疑问句或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现象,翻译时须按现代汉语的语序译出。

又如:(2008·江苏)及得召见,遂见亲信。译文: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此例中,“遂见亲信”,是被动句,“见”字表被动。只有弄明白了句式才好下手。

(二)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考查得比较多的是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如:(2008·广东)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译文:当时陶侃是个闲散的官员,周访推荐他担任主簿,两人结为朋友,周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陶侃的儿子陶瞻。要翻译好这个句子,须弄清“妻”字是名词动用,意为“嫁给”。又如:(2008·山东)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译文:哥哥说:“不要说弟弟不能砍柴,纵然能砍柴,还是不能去。”于是他让弟弟赶快回家。此题得分的关键在于能否看出“归”是使动用法。再如:(2008·全国I) 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译文:兄长为国君时就用国君礼对待他,自己为国君时用兄长礼对待他就可以了。句中第二个“君”和第二个“兄”,均是名词的意动用法,知晓这两个字的活用现象,才能翻译得准确得体。

(三)通假字

通假现象大致有五种情况:1、音同形似;2、音同形异;3、音近形似;4、音近形异;5、音异形似。中学教材中出现的通假字有180个左右,平时注意积累,考试时就不为难了。

(四)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的考查近几年在文言文客观题中时有出现,并且多以古今异义的复合词出现。2001年全国卷考查了“反间、南面、鼓噪、扰乱”,2002年北京卷考查了“穷困”,2003年北京卷考查了“具有”等等,2004年之后则拓展到了主观翻译题中。

如:(2008·山东)“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译文:“我的弟弟,不同于众人的弟弟,况且他是为我死的,我怎么还能活着呢!”(张讷)于是就用斧子砍自己的脖子。句中的“夫人”一词,就不能按现代汉语中的“夫人”翻译。

四、了解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

这是确切理解并翻译古文不可缺少的条件。古代文化常识涉及面非常广泛,而教材中又缺乏较为系统的阐述,许多内容是分散在各篇课文的注释之中,往往不被重视。再加上近几年的高考明确了古代文化常识不作考试内容,这就更加让考生觉得识记古代文化常识偏离了高考复习的方向,这实在是一大误区。因为考生如果对古代文化常识一无所知,势必直接影响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当然也不能准确地翻译。就拿古代称谓来讲,古人的名、字、号、谥号、籍贯、官职、居官地、住处、书斋名都可以用来指代人,并且都有一定的含义或相互间存在某种联系,在翻译时都应注意。对高中学生来说,只要能掌握好课文中接触到的古代文化常识也就够了。

五、专门训练从课文抓起

曾巩《饮归亭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篇8

金溪尉汪君名遘,为尉之三月,斥其四垣为射亭。既成,教士于其间,而名之日饮归之亭。以书走临川,请记于予。请数反不止。予之言何可取?汪君徒深望予也。既不得辞,乃记之曰:

射之用事已远,其先之以礼乐以辨德,《记》之所谓宾、燕、乡饮,大射之射是也;其贵力而尚技以立武,《记》之所谓四时教士贯革之射是也。古者海内洽和,则先礼射,而弓矢以立武,亦不废于有司。及三代衰,王政缺,礼乐之事相属而尽坏,揖让之射滋亦熄。至其后,天下尝集,国家尝闲暇矣。先王之礼,其节文皆在,其行之不难。然自秦汉以来千有余岁,衰微绌塞,空见于六艺之文,而莫有从事者,由世之苟简者胜也。争夺兴而战禽攻取之党奋,则强弓疾矢巧技之出不得而废,其不以势哉?

今尉之教射,不比乎礼 乐而贵乎技力。其众虽小,然而旗旄镯鼓,五兵之器,便习之利,与夫行止步趋迟速之节,皆宜有法,则其所教亦非独射也。其幸而在乎无事之时,则得以自休守境 而填卫百姓。其不幸杀越剽攻,骇惊闾巷,而并逐于大山长谷之间,则将犯晨夜,蒙雾露,蹈厄驰危,不避矢石之患,汤火之难,出入千里,而与之有事,则士其可 以不素教哉?今亭之作所以教士汪君又谓古者师还必饮至于庙以纪军实今庙废不设亦欲士胜而归则饮之于此遂以名其亭。汪君之志,与其职可谓协矣!

或谓汪君儒生,尉文吏,以礼义禁盗宜可止,顾乃习斗而喜胜,其是与?夫治国不可以不兼文武,而施泽于堂庑之上.服冕搢笏,使士民化、奸宄息者,固亦在彼而不在此也。然而天下之事能大者固可以兼小,未有小不治而能大也。故汪君之汲汲于斯,不忽乎任小,其非所谓有志者邪!

(节选自《曾巩集》)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斥其四垣为射亭 四垣:四周的围墙

B.古者海内洽和,则先礼射 洽和:和睦

C.则得以自休守境而填卫百姓 填卫:镇守,守卫

D.故汪君之汲汲于斯 汲汲:匆匆往来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今亭之作所以教士/汪君又谓/古者师还必饮至于庙以纪军实/今庙废不设/亦欲士胜而归/则饮之于此/遂以名其亭

B.今亭之作/所以教士/汪君又谓古者师还必饮至于庙/以纪军实/今庙废不设/亦欲士胜而归则饮之于此/遂以名其亭

C.今亭之作/所以教士/汪君又谓古者师还必饮至于庙/以纪军实/今庙废不设亦欲士胜/而归则饮之于此/遂以名其亭

D.今亭之作所以教士/汪君又谓古者师还/必饮至于庙以纪军实/今庙废不设/亦欲士胜而归则饮之于此/遂以名其亭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金溪县尉汪遘,拆除他家的四面墙建成习射之亭,在这里教导青年骑射,给我写信,请我作记命名,虽被我多次拒绝仍坚持不懈,最终只好写了这篇记。

B.习射的前身是用礼乐来分辨德行高低,《礼记》中也谈到了射技。古代的人希望国家安定和谐,就兴起了礼乐射技,以此来树立起习武的风尚。

C.汪县尉之所以用“饮归.来命名射亭,主要是希望青年人在这座亭子里学习射技,将来出外作战凯旋归来在这里宴饮,他的志向和职位可以说是一致的。

D.有人质疑汪县尉的做法,认为他只需用礼仪道义禁止盗贼就可以了,他竟然教导青年人学习射技,这种做法并不可取。对此,作者给予了批驳。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及三代衰,王政缺,礼乐之事相属而尽坏,揖让之射滋亦熄。(5分)

文言文翻译试题及答案 篇9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里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故略陈固陋。谨再拜。

1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句是()

A.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B.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C.上计轩辕,下至于兹 D.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1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草创未就,会遭此祸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B.从俗浮沉,与时俯仰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C.则仆偿前辱之责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D.虽累百世,垢弥甚耳 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

1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藏之名山 ②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B.①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②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C.①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②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D.①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 ②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20、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2分)

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

试题答案:

17、B.A项“俗人”,文中指世俗之人;现在多指庸俗的人。B项,古今都是指不曾。C项古义为到;今义指表示让步关系的连词。D项古义指地位卑微,名声不佳;今多指卑鄙龌龊。

18、D.A项“就”,前者指“完成”;后者指“受”。B项“俯仰”,前者指“应付周旋”;后者指“低头和抬头”,“俯仰之间”,比喻时间短暂。C项“责”,前者通“债”;后者指“责备”。D项“累”,都是指“接连,连续,延续”(后句语出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19、A.(A项都是代词,作宾语,“莫之夭阏”是宾语前置。B项“以”,前者表示凭借,译为“用”;后者表原因,当“因为”讲。C项“然”,前者表转折的连词,后者作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D项“为”,前者作动词,可当“写成、成为”讲;后者是句末语气词,表疑问。)

例谈文言文翻译意译的技巧 篇10

关键词文言文翻译意译

古文翻译的基本原则是“信”“达”“雅”。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要求译文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雅:要语言规范,译文富有文采。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因此直译容易做到“信”。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比较难达到“达”“雅”。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必须运用意译的方法,才能把句子翻译通顺、明白。下面具体用例子来解说。

1解析的方法。就是对文中的词语做解析。主要是对于一些多义词的翻译。如: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景象)常在险远(《游褒禅山记》)。“观”有观看和景物、景象等意义,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义项翻译。

有些词就不能把解析意义作为翻译。例如: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奄”解析为“覆盖、包住”而翻译应为“完全、全部”。

2合并同义部分(语义的压缩)。把那些繁杂的同义结构的句子合并为简单的句子来表达。例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方之心(《过秦论》)。可翻译为:秦国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3一些句子由于运用了修辞方式。在翻译时可以用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来表述。

(1)借代:文言文中的借代手法,翻译时要按其原意译出本体意义。

如: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五入墓碑记》)。

“缙绅”是借代用法,古代大臣上朝将手板插在腰带里,应译为“做官的人”。

(2)比喻:文言文中的有些比喻不便直译,这就必须借助意译。

如:曹公,豺虎也(《赤壁之战》)。

如果直译为“曹操是豺狼猛虎”,与文意不合,应是“曹操像豺狼猛虎一样凶狠残暴”。

(3)拟人: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运用了拟人手法的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4)互文:在文言文中,有些句子习惯分开说,如一般判断句、互文对偶句等,而在现代汉语中习惯合说,译时就要注意恰当地合并这类句子。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f《劝学》)。

“青,取之于蓝”是个判断句,译时要把主语、谓语合并成一句:“靛青是从蓝草中提炼出来的。”

(5)用典:古人好用典,遇到典故,较熟的可以直译,生僻的就要充分合理地译出它的含义。

如: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与妻书》)。

“司马春衫”即“司马青衫”,典出《琵琶行》,司马是白居易,当时任江州司马,他同情琵琶女飘零的身世,感伤自己宦途潦倒,心情十分悲伤。

4古人常用委婉的言辞表示谦敬,译时要将它的原意揭示出来,这在翻译有关的外交辞令时,要特别注意。

如: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赤壁之战》)。

“会猎”绝非是“会合打猎”,“比赛打猎”,而是“要和对方打一仗”的意思。翻译时一定要把它们的含义揭示出来。

5古代汉语中有些不同词性的词。经常连用或配合使用,形成一种比较固定的格式,或称“凝固结构”。要注意这些“习惯句式”的翻译。

如: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②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

例①中的“何……为”是文言文中表反问的惯用句式,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呢”,“何辞为”翻译为“为什么(还要)辞别呢”。例②中的“不亦……乎”用来表示语气委婉的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不是……吗”,“不亦惑乎”翻译为“不是(太)糊涂了吗”。

6数字的翻译

①古汉语中,倍数表达一般是在基数词后加“倍”字,如果是一倍则单用“倍”表示“一”省略。

如:“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敢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孙子,谋攻》)。”其中,“十”“五”后省“倍”字:“倍”,表示“一倍”。

②古汉语中,如果还有并举两数,那么就以其乘积表数了。

如:“三五之夜,明月半墙(《项脊轩志》)。”“三五”之积为十五,“三五之夜”指阴历每月十五的圆月之夜晚。

③古汉语分数表达形式,绝大多数出现在表比较的语境中,结合语境来概括,有如下几种类型:

a完型式。

如:“秦地,天下三分之一(《汉书·地理志》)。”“三分之一的分数形式,从古代延续至今,已保留下来了。

b简略式。

如:“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禅山记》)。”

c嵌入式

(1)分母+“分-+-之”+分子。如:“方今大王之众不能十分吴楚之一(《史记·淮南衡山王列传》)。”“不能‘十分吴楚‘之一”即不足吴楚的十分之一。(2)分母+名词+“之”+分子。如:“大都不过三国之一(《左传·隐公元年》)。”“三国之一,即国都的三分之一。(3)分母+“之”+分子。如:“然民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不过十之一二矣(《治平篇》)。”“十之一二”,即“十分之一至“十分之二”。

总之,文言文翻译要从总体上把握原文大意,准确地解释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于园文言文翻译答案 篇11

于园是张岱所写的一篇文章,选自《陶庵梦忆》。文章中的于园因里面石奇而闻名。给大家分享了于园文言文翻译,欢迎借鉴!

《于园》原文

于园在瓜洲步五里铺,富人于五所园也。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葆生叔同知瓜洲,携余往,主人处处款之。

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四围灌木蒙丛,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碧窈。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胎于石,娠于磥石之手,男女于琢磨搜剔之主人,)至于园可无憾矣。

( 仪真汪园,葢石费至四五万,其所最加意者,为“飞来”一峰,阴翳泥泞,供人唾骂。余见其弃地下一白石,高一丈、阔二丈而痴,痴妙;一黑石,阔八尺、高丈五而瘦,瘦妙。得此二石足矣,省下二三万收其子母,以世守此二石何如?)

翻译

于园在瓜洲停船五里铺的地方,是名叫于五的富人所建的园子。不是有地位的人投下名帖,主人是不会打开门锁,开门迎客的。葆生的.叔父在瓜洲任知府的佐官,带我前往于园,于园主人处处殷勤地招待我们。

这座园子没有其他奇特的地方,奇就奇在用石块堆砌的假山。前屋前面有用石块垒成的斜坡,斜坡高两丈,上面栽种了几棵果子松,沿坡栽种了牡丹、芍药,人不能够到上面去,这里因为没有空隙满满当当而奇特。后面的厅堂临近大池塘,池塘里有奇特的山峰和极陡峭的沟壑,直上直下,人们行走在池塘的底部,抬头仰望池塘中的莲花反而好像在天上,这里因为空旷而奇特。卧房的栏杆外面,有一条山沟盘旋而下,好像螺蛳回旋贝壳,这里因为阴暗深远而奇特。再向后,有一座长得像小船的水阁横跨在小河上,阁子的四周,矮小的灌木覆盖丛生,鸟儿在这里叽叽喳喳,好像在深山密林之中,人们坐在水阁中,感觉惬意、舒坦。瓜洲的许多园林亭榭,都是凭借假山而有名声,(这些假山在自然山石中怀胎,在堆砌山石的人手中孕育,在主人的精心构思中诞生,)这样的假山石安置于园林之中就不会使人不满意了。

阅读练习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富人于五所园也( ) ②主人处处款之 ( )

③缘坡植牡丹、芍药 ( ) ④颓然碧窈 ( )

7.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第二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得超过10个字)。(2分)

8.本文作者是从哪几方面说明于园假山堆砌的“奇特”的?神游其间,你有何感受?(4分)

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

②瓜州诸园亭,俱以假山显。

参考答案:

6.①建筑园子 ②殷勤招待 ③顺着、沿着 ④柔顺的样子,文中是指舒坦的意思。(4分。对一个得1分)。

7.写游于园的所见所感。(2分。意思对即可,超过字数不得分)

8.本文作者是从“实奇”、“空奇”、“幽阴深遂奇”这几方面说明于园假山堆砌的奇特的。神游其间,仿佛置身大自然的岩壑林泉之中(4分。每问各2分,意近即可)。

狼施威文言文翻译答案专题 篇12

狼施威

狐笑猪曰:“汝蠢然一物,焉能及我。”猪曰:“汝何必笑我,汝亦不见得能立功于世。”狐曰:“我之皮,能衣被苍生(造福百姓),如何言无功?若汝则无功耳。”猪曰:“我之肉,能供人果腹,如何言无功?”羊贸贸然(莽莽撞撞地)来,曰:“汝等不必争,我能兼汝二者之长,又当如何?”语未竟,狼突如其来,尽扑杀而食之。笑曰:“这一般奴隶性质的畜生,动辄言功,只合做我的牺牲也。”

(选自吴妍人《俏皮话》)

注释

1、衣被苍生:造福百姓。

2、贸贸然:莽莽撞撞地。

3、长:长处,优点。

4、竟:结束。

5、合:能

6、果腹:填饱肚子。

7、汝:你

8、合:配

译文

狐狸笑猪说:“你一个大蠢货,哪能和我相比呢?”猪说:“你就不必讥笑我了,你也不见得在世上做了什么功劳、”狐狸说:“我的毛皮,能做衣服、被子造福百姓,怎么说我没有功劳呢?如果是你就没有功劳了、”猪说:“我的肉,能让人吃饱肚子,怎么能说没有功劳呢?”这时一只羊莽莽撞撞地跑过来,说:“你们就不用再争了,我都有你们两个的长处,你们觉得呢?”话还没说完,一只狼突然来到,将它们全部杀了,然后吃了他们、笑着说:“这一帮只适合做奴隶的动物,动不动就说自己的功劳,只能做我的食物罢了!”

感悟

不要总以为自己有一点点能力或功劳就到处炫耀,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应谦虚低调做人。

浅谈初中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篇13

文言文的翻译,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意译,另一种是直译。直译要求尽可能地将原文中的每个词一一对应地译出来。意译就是翻译文意的大体意思。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只要能做到通畅连贯地用现代汉语如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就够了。因此,在对文言文进行翻译时,有人总结出一个总的原则:就是要做到“信”“达”“雅”。

“信”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例:“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这两句既是对偶,又是互文:将军和壮士,百战死和十年归,互相渗透,合指兼顾。在译时,上下句的意思都要互相兼顾。应该译成“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出生入死,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胜利归来。”如果译成“将军身经百战,战死沙场,多年以后,壮士回到故乡”就不是原文的意思了。

“达”就是翻译出的现代文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畅。例:“吾义固不杀人”(《公输》)中的“义”是名词用作动词,作“遵循道义”。“固”是“本来”,引申为“坚决”。译作“我遵循道义,决不杀人” ,这就把公输盘所标榜的所谓“正义”非常明确地表达了出来。

“雅”就是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表达出来。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中的“良田美池”可以直说良田美池,但如果译成“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就又形象生动得多,把桃花源优美、宁静的生活环境给人展现了出来,而且更符合现代人的语言习惯。

但是在古文中,由于古今词汇量的不同,古人用许多单音节词表达了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的意思,而古人在写作时,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也使用了很多特殊句式,如: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和固定结构等。如:“如……何”“孰……与”“不亦……乎”等。因此,对文言文进行翻译,光掌握原则是不够的,还应学会一些翻译的具体方法,这具体方法可以归纳为“六字法”,即“对”“换”“留”“调”“补”“删”等。

对,就是一对一译成现代汉语。根据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居多这一特点,将文言文中单音节词译成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虚词应将其用法在译文中表现出来。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这句就可以译成:“四季的风景不同,其中的乐趣也无穷啊。”

换,即针对一些词古今意义不同的情况,用现代汉语中的词去替换那些古汉语中有而现代汉语中已不用或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的词。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句中“狱”“虽”分别用“案件”“即使”换之。就译成“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处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有些基本词汇,古今没有什么变化,只不过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可有些词,字形古今完全相同,可词的意义却发生了根本的演变。体现在:

(1)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泛指一切大河流。“山”古专指华山,现可指一般的山脉。例:“山河表里潼关路”中的“山”指华山,“河”指黄河,与现代汉语中的“山河”意义不同。

(2)词义缩小。如:“祖父”现指爷爷,而古汉语中的“祖父”为一个并列词组,指爷爷和爸爸。此类词还有“妻子”“所以”“可以”等。

(3)词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如“卑鄙”古代表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指品质恶劣。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卑鄙”即为地位低下,没有贬义色彩。

另外,古汉语中有一类字,如果按原字去理解,则无论如何都讲不通,这是通假字。遇到通假字就需要用音同、音近或相应的字去替换。如:“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句中“距”就通“拒”,意为“抵挡、挡住”,而不是“距离”或者“离开”。整句就应该译成“公输盘多次设下攻城的巧妙战术,墨子多次挡住了他的进攻”。

留,即对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地名、人名、帝号、年号、朝代名、官职名、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等直接保留,不做翻译。如:“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中“庆历”是宋仁宗赵桢的年号,直接说“庆历四年的春天”就可以了。

调,即对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根据现代汉语语法的句序予以调整。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否则就不符合现代语法。如:“何以战?”是宾语前置句,“何”作“以”的宾语应译为 “凭什么打这一仗”。“甚矣,汝之不慧”是主谓倒装,意在强调谓语“甚矣(太过分了)”,应按“汝之不慧甚矣”的语序翻译。

补,即将省略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补出来,以求句意的完整。如:“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中承前省略主语“蛇”,译时应加上。

删,即将无实义的词,如发语词、助词、偏义复词中的衬字等删去不译。如:“夫战,勇气也。”句中“夫”作句首发语词可删去不译,就译成“打仗,靠的是勇气”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助词在句中起的表达作用应以相应的句式反映出来。

智囊全集文言文翻译及试题答案 篇14

公意颇疑,遂延入后堂。敬扣公左手,章拥背,同入室坐炕上。敬掀髯笑曰:“公不知我耶?我坝上来,闻公帑①有万金,愿以相借。”遂与章共出匕首,置公颈。公不为动,从容语曰:“尔所图非报仇也,我即愚,奈何以财故轻吾生?即不匕首,吾书生孱夫能奈尔何?且尔既称朝使,奈何自露本相?使人窥之,非尔利也。”贼以为然,遂袖匕首。

公曰:“滑小邑,安得多金?”敬出札记如数,公不复辩,但请勿多取以累吾官。后覆开谕久之,曰:“吾党五人,当予五千金。”公谢曰:“幸甚,但尔两人橐中能装此耶?抑何策出此官舍也?”贼曰:“公虑良是。当为我具大车一乘,载金其上。”仍械公如诏逮故事,不许一人从,从即先刺公。曰:“俟吾党跃马去,乃释公身。”公曰:“逮我昼行,邑人必困尔,即刺我何益?不若夜行便。”二贼相顾称善。公又曰:“帑金易辨识,亦非尔利,邑中多富民,愿如数贷之。既不累吾官,尔亦安枕。”二贼益善公计。

公属章传语召吏刘相来。相者,心计人也。相至,公谬语曰:“吾不幸遭意外事,若逮去,死无日矣。今锦衣公有大气力,能免我,心甚德之,吾欲具五千金为寿。”相吐舌曰:“安得办此?”公蹑相足曰:“每见此邑人富而好义,吾令汝为贷。”遂取纸笔书某上户若干、某中户若干,共九人,符五千金数。九人,素善捕盗者。

公又语相曰:“天使在,九人者宜盛服谒见,勿以贷故作窭人状。”相会意而出,公取酒食酬酢,而先饮啖以示不疑。且戒二贼勿多饮,贼益信之。酒半,曩所招九人各鲜衣为富客,以纸裹铁器,手捧之,陆续门外,谬云:“贷金已至,但贫不能如数。”作哀祈状。二贼闻金至,且睹来者豪状,不复致疑。

公呼天平来,又嫌几小,索库中长几,横之后堂,二僚亦至。公与敬隔几为宾主,而章不离公左右,公乃持砝码语章曰:“汝不肯代官长校视轻重耶?”章稍稍就几,而九人者捧其所裹铁器竞前,公乘间脱走,大呼擒贼。敬起扑公不及,自刭厨下;生缚章,考讯又得王保等三贼主名,亟捕之,已亡命入京矣。为上状,缇帅陆炳尽捕诛之。(选自明代冯梦龙《智囊全集》)

【注】①帑:tǎng,古时收藏钱财的府库。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尹犹倨见使臣乎 倨:傲慢

B.坐草场火系狱 系:牵累

C.当为我具大车一乘 具:准备

D.九人,素善捕盗者 素:向来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但请勿多取以累吾官 ②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B.①每见此邑人富而好义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C.①公乃持砝码语章曰 ②今君乃亡赵走燕

D.①吾令汝为贷 ②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1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佳胤智谋的一组是()

①公心怪之,判案如故。②吾书生孱夫能奈尔何? ③帑金易辨识,亦非尔利。

④相吐舌曰:“安得办此?” ⑤汝不肯代官长校视轻重耶?⑥考讯又得王保等三贼主名。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②⑥

第II卷(共114分)

四、(28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尔所图非报仇也,我即愚,奈何以财故轻吾生?(4分)

(2)俟吾党跃马去,乃释公身。(4分)

(3)章稍稍就几,而九人者捧其所裹铁器竞前,公乘间脱走,大呼擒贼。(4分)

试题答案:

10.B(系:拘系,拘捕。)

11、D都是介词,替。(A、连词,相当于“而”;介词,因为。B、连词,表递进;连词,表假设。C、副词,于是,就;副词,却。)

12.B(①劫持尚未真正发生。②向对手示弱,防止强盗骤然加害。③欲擒故纵,获得强盗更加信任。④表现刘相不明真相。⑤设计摆脱高章的控制。⑥一般处理程序,危险已经解除。)

13.(1)你们谋取的不是找我报仇,我即使愚蠢,怎么会因为钱财的缘故而看轻我自己的生命呢?(“所图”“奈何”“以”“轻”各1分)

(2)等我们同伙人/一伙人骑上马离开,就把你释放了/就放了你。(“俟”“党”“去”“乃”各1分)

(3)高章稍微一靠近长几,九人立即捧着手中的兵器争相冲上前去,张佳胤趁机逃跑脱身,大叫捉贼。(“就”“竞”“间”“走”各1分)

【译文】张佳胤为滑州县令时,有大盗任敬、高章伪装锦衣使前来见他。二人大剌剌的直入府堂,面朝北方,张佳胤虽觉奇怪,但仍然照常判案,这时任敬突然大声骂道:“现在什么时候了,大尹(对府县行政长官的称呼)还想傲慢地见皇帝的使臣吗?”张佳胤内心稍微有所感动而表现于面容,连忙离席迎接(迓:迎接)这二人。任敬对张佳胤说:“有圣旨在身,不能下拜。”张佳胤说:“是圣上下旨要拘捕我吗?”一面命人摆设香案恭迎圣旨。任敬在张佳胤耳边说道:“不是拘捕你,是要抄耿主事家。”府衙中有个叫耿随朝的本地人,是个小官,因草场发生火灾受到牵连拘捕下狱。

张佳胤更觉可疑,于是请两人到后堂休憩,任敬一进后堂便扣住张佳胤左手,高章搭着张佳胤的肩,三人一同走进内室坐在炕上。任敬手摸着胡子笑着说:“你不知道我是谁吗?我从山寨来,听说县府库房中有不少银子,想暂借一用。”二人说完用匕首抵着张佳胤脖子。张佳胤不慌不忙地说:“你们谋取的不是找我报仇,我即使愚蠢,怎么会因为钱财的缘故而看轻我自己的生命呢? 就算你们不用刀,我是个贪生怕死的人,气力没有你们大,功夫更不及你们好,又能拿你们怎么样呢?只是你们既自称朝廷钦差,如果现在自露行迹,万一让人看到,这不是对你们不利吗?”二人听了觉得有理,就把匕首藏在袖中。

张佳胤说:“滑州是个小地方,能有多少钱呢?”谁知任敬早有准备,拿出一本簿子,上面记载各州钱数,张佳胤没办法,只好求他们不要拿得太多,以免影响自己日后的升迁。二人商议许久,说:“我们兄弟有五人,你就给我们五千金吧。”张佳胤说:“太好了,谢谢谢谢,但你们的背囊中装得下这么多钱吗?再说,又怎么走出县府大门呢?”二人说:“你考虑的也对,你先为我们准备一辆车,把钱放在车上。”说完仍用匕首抵着张佳胤,不许有人跟随在后,否则就刺杀张佳胤,又说:“等我们同伙人/一伙人骑上马离开,就把你释放了/就放了你。”张佳胤说:“你们若是在白天押着我走,一定会引起百姓的围攻,即使杀了我,你们也难脱身,不如等到晚上再启程。二人连说此计甚好。

张佳胤又说:“官银容易辨认,使用也不方便,县中有几个有钱人,不如由我向他们借来给你,这样我不会因官银短少而影响官运,你们也不用怕官府追捕。”二人更加称赞张佳胤考虑周到。

张佳胤嘱咐高章传话下去,召手下小吏刘相前来,刘相这个人一向多心计。张佳胤假意对刘相说:“我运气不好受到牵连,若被捕一定会砍头,现钦差大人有能力为我脱罪,我内心非常感激,想送五千金聊表心意。刘相听了,吐了吐舌头说:“一时间到哪儿筹这许多钱?”张佳胤暗踢刘相一脚说:“我常见县中富人热心助人,你替我跑一趟,就说我向他们借钱用用。”于是取来纸笔,写下某大户多少,某中户又多少,一共九人,加起来正好五千金。这九人其实是县中捕盗高手,并不是什么县里的有钱人。

张佳胤又对刘相说:“有钦差大人在,待会儿他们送钱来,都要穿着整齐,不要因为我向他们借钱,就装出一副穷相。”其实是暗示那些人要准备好武器。刘相这时已完全明白张佳胤话中的含意,告辞离去,张佳胤命人送上酒菜,并且先尝表示酒菜无毒,以安贼心。张佳胤又频劝二人不要多喝,以免酒后误事,二人更加信任张佳胤。饮酒至半,所召九人各自穿着光鲜,好像富豪般,双手捧着用纸包裹的兵器站在门外,作出哀求的神情,说道:“大人借的钱已经拿来,可是小人家中实在没有这么多。”二贼听说钱已送来,再看到来人都是富人打扮,更不怀疑。

张佳胤命人取秤来,又嫌桌子小,命人取库房中长几横放在后堂,二名役卒也跟着进来,张佳胤与任敬隔着长几,而高章却紧挨在张佳胤身旁,张佳胤拿着砝码,对高章说:“你难道不为你的长官秤金吗?” 高章稍微一靠近长几,九人立即捧着手中的兵器争相冲上前去,张佳胤趁机逃跑脱身,大叫捉贼。任敬想扑向张佳胤已经来不及,逃往厨房见大势已去,只有自杀,众人捉住高章拷问,供出王保等三名同党,立即下令逮捕,三人虽逃至京师,最后还是被逮捕正法。

醉翁亭记的文言文翻译答案 篇15

(胡)质之子威(字伯虎),少有志向,厉操清白。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贫,无车马童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停厩中十余日,告归。临辞,质赐威绢一匹,为道路粮。威跪曰:“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质曰:“此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威受之,辞归。

{注释}

胡质:三国时魏国人

赐绢为粮:给一匹绢作为路费。为:作为

自:从

操:操守。

归:返回,归来。

省:探望。

审 :知道,明白。

自:亲自

以为:把……作为

翻译:

胡质的儿子胡威,字伯虎。自小有远大志向。胡质在荆州任官时,他从京城前去看望他。家里生活窘迫,没有车马奴仆,他自己赶驴独自前往,拜见他的父亲。在马厩停留了十余天,告辞回去。快走的时候,父亲给他一匹绢,作为路上的盘缠。胡威跪下问父亲:“父亲清廉,不知道这匹绢是从哪里得到的?”胡质说:“这是我的俸禄所剩下的,所以用来做你回家路上的粮食的盘缠。”。胡威才接受,告辞回家。

相关试题及答案

1.解释:

省 ( ) 审 ( )

自( )以为( )

2.翻译:

(1).此我俸禄之余,故为汝粮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人清白,不审于何由得此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父子两人均以清正廉洁为美德。具体看来,胡质、胡威的高尚品德各表现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⑴ 质之为.荆州也 为:

⑵ 临.

辞 临: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2分)

此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

6.胡质“厉操清白”的具体表现是 。(3分)

7.纵观全文,胡质能做到“厉操清白”的原因是 (3分)

A.家里生活很清贫,容不得他奢侈。

B.他少有志向,又有父亲的言传身教。

C.父亲在荆州为官,他要为父亲赢得好的声誉。

D.父亲为官清廉,没有什么东西可给他。

答案:

1.问候,探望 ; 知道,明白;亲自;把……作为

2.(1)这是我的俸禄所剩下的,所以用来做你回家路上的粮食的盘缠。

(2)父亲清白,不知道这匹绢是从哪里得到的?

3.胡质:儿子返家,所给路费是自己俸禄中节省下来的,而并不用公家钱.

胡威:自己赶驴去看望为官的父亲而不倚官势强征他人车马;临别时,其父给他一匹绢以做路费,他又要问这绢的来历,怕不清白.

4.(4分) (1)担任 (2)即将,将要

5.(2分)这是我俸禄的节余,把它用作你回家路上的盘缠。

6.(3分)胡威驱驴单行去探望父亲,回来时,在问清了来源后才接受父亲所给的盘缠。(答对一点给2分)

7.(3分)B

1.精卫填海文言文阅读答案及翻译

2.文言文伤仲永阅读答案

3.《童趣》文言文阅读答案

4.文言文两则阅读答案

5.钱缪文言文阅读答案

6.文言文《临皋闲题》阅读答案

7.卖油翁文言文阅读答案

8.班超翻译的阅读答案

9.童趣文言文阅读答案

上一篇:任课教师成绩分析表下一篇:初一上学期体育教学工作计划